课外阅读课程化

2024-10-04

课外阅读课程化(通用12篇)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1

摘要: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种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序教学, 是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综合学习过程。它是在读读、讲讲、抄抄、摘摘、写写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比纯粹地读一本本课外书要有意义得多。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程化,阅读

所谓课外阅读课程化, 是指落实语文课程体系中课外阅读的要求, 使之与语文课本的学习一样, 有固定的教学课时, 有丰富的阅读内容, 有具体的教学过程, 有及时的阅读评价。之所以提“落实”两字, 是因为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课程标准之外的要求, 它本身就是语文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事。

一.明确课程目标

1.拟定课程纲要。依据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我校拟定了《“课外阅读课程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严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数量规定。《纲要》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课时安排、实施意见及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纲要》的拟定让我们有标可依,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配足配齐图书。每一年, 我校图书室都会精心为学生配备图书。各班级根据阅读进度, 不定期交换阅读书目, 确保每学期每位学生完成5本必读书目的阅读。对于选读书目, 也以学校配备为主, 现在, 学校图书室共有4万多册图书供学生借阅。此外, 每个班级建立一个迷你小书吧, 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带来两本书, 充实班级书吧, 进行交换阅读。通过开展“献两本看多本”的活动, 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阅读资源。

二.固定阅读内容

1.随文推荐阅读材料。随文推荐是指学了某篇课文或某册教材后, 教师向学生推荐必须阅读的篇目。我校每位学生订阅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在这套丛书的引领下, 可以学一篇荐一篇, 如教了《威尼斯小艇》, 推荐学生阅读《水城威尼斯》一文;教了《家乡的桥》, 推荐学生阅读《苏州的桥》一文。还可以学一册荐一批, 如教师结合每册教材的单元内容, 在期初、期中或期末集中给学生开列一阶段或一学期的阅读书目。以每月读完一本计, 小学六年起码可读一百本左右的课外书籍。有了这套丛书的引领, 学生阅读面就宽了, 老师也不用再为学生费心找相关的文章了。

2.教师自编校本教材。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东方诵》校本教材编写, 经过几年的改编和修订, 按经典古诗词、国学经典、小古文分类递进编排, 由低年级到高年级, 开发了一套六年一贯的系列小册子。每册小册子中包含50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 同时在古典诗词的后面, 根据年级的特点选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广、有生命力、便于诵读的经典文段。这样一来, 小学六年每个学期都有相应的经典阅读内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积累精粹语言, 增加人文底蕴, 夯实语文基础, 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3.师生共寻泛读书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借阅自己喜爱看的书籍。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书籍的来源渠道可多样化:自己购买, 学校图书馆, 班级图书角, 家庭书架, 网络阅读……每学期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可以进行图书互换, 共享资源。通过阅读量的递增, 逐步达到阅读质的飞跃。我们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这些书目大多是一些名家名篇, 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经典作品的濡染和影响, 为他们打下厚重的精神的底子。

三.保证课程实施

1.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既然有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就要落实具体的教学时间。语文课程表上的课时是固定的, 不可能随意增加。唯一可行的办法是, 每周从现有的语文课时中安排2课时用于课外阅读。当然, 每位教师可视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早读、午间等零碎时间阅读课外书。我校语文教师每学期要制定一份课外阅读计划, 按照阅读计划上足、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2.探索阅读指导课型。阅读不能呈现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我校着力研究阅读指导课型, 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对学生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程体系。低年级, 注重“快乐读”, 放大读书的趣味, 感受读书的快乐;中年级注重“静心读”, 养成沉下心细致阅读的习惯, 在安静阅读的过程中享受读书带给自己的“喜悦”;高年级注重“赏评读”, 学会欣赏书中的人物形象, 欣赏故事的跌宕起伏, 感受作者写作的语言之美, 在不断地思辨中寻找读书所得。由此, 我们探索出“低段乐读”“中段静读”“高段赏读”三位一体阅读课型模式。

课外阅读课程化是一种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序教学, 它与“放羊式”的课外阅读具有质的区别。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默读过程, 而是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综合学习过程。它是在读读、讲讲、抄抄、摘摘、写写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比纯粹地读一本本课外书要有意义得多。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2

1.彼得.潘

2.柳林风声

3.小熊温尼.菩

4.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

5.查利和巧克力工厂

6.小王子

7.图画引起的**

8.太阳请假的时候

9.两个小路特

10.大盗贼霍金普洛兹

11.时间之谜

12.假话国历险记

13.倒数第一名

14.骑鹅旅行记

15.《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小飞人三部曲》

16.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17.魔法师的帽子

18.青鸟

19.小老虎瑞佐

20.小尼古拉的暑假

21.林中水滴

22.维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

23.鼹鼠原野的小伙伴

24.泰戈尔儿童诗选

25.大草原上的小房子

26.夏洛的网

27.蟋蟀奇遇记

28.亲爱的汉修先生

29.凡尔纳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世界》

30.爱的教育

31.木偶奇遇记

32.《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犟龟》、《吃噩梦的小精灵》、《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出走的绒布熊》、《月圆夜的传说》、《光屁股的大犀牛》、《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

33.时代广场的蟋蟀

34.猜猜我有多爱你

35.哈利.波特

36.安徒生童话

37.郑渊洁童话集

38.水孩子

39.大林和小林

40.格列佛游记

41.爱丽斯漫游奇境记

42.怪老头儿

43.勇敢理发店

44.男生贾里

45.淘气包马小桃

46.寄小读者

47.美丽眼睛看世界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3

一、课外自然化阅读的方式与过程

在传媒文化语境的大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倡导轻松、自然的阅读方式,让孩子们广泛地、自主地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从而获得阅读的幸福和快乐。

1.读一读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让学生自然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并随自己的兴趣广泛地进行阅读。只要是文本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都可以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入到孩子们的读书中去。有一次,我找到了《中国四大旅游名城》这样一本小书,介绍北京、南京、杭州、成都的城市人文景观和街巷风情,描述细腻,文句优美,被孩子们偷偷地拿去复印传阅,令我倍感欣慰。之后,我又陆续向他们介绍《中国四大民间节日》《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慢慢地,每个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拥有许多自己最喜欢读的好书、好文章,加入课外读书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

2.品一品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品读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少了这个过程,阅读或许会成为极普通的文字浏览,达不到积累文字语言的效果。倘若将阅读后印象最深的那段文字细细地品读一番,孩子们的阅读就会有所收获,那段文字会深深地烙印他们童年的心幕上。随着光阴的流逝,越久越明朗,是十分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3.记一记我最感动的一笔真情。用文字把自己阅读后所想到的又觉得很感动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读后感。不同的是不受任何格式的束缚,只要是令你感动的,都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写出来。写在哪儿都可以,哪怕就记在这篇阅读过的文章的字里行间。这是一种纯真的表达,尽管随意地写在读本上,却记下了令其最感动的一笔真情。

读读、品品、记记,课外自然化阅读的过程自然、轻松、简便,会有更多的小读者回归到文本阅读的活动中来。

二、课外自然化阅读的氛围及策略

首先,课外自然化阅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组建校园文化长廊是一个很好的举措。由师生共同主办,做到每周都有新的内容、新的看点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同时,力求图文并茂,使文化走廊成为孩子们喜欢驻足关注、寻找阅读信息和心灵感悟的地方。如《唐风宋韵》一栏,每周展贴两三首古诗,附有师生的阅读评析、插图译句等;《书香探幽》板块,介绍师生找到的好书好文章;《读书风景》窗口,不断展现课外读书的情景。校园文化长廊烘染了课外阅读的文化语境,自然会有很多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在校园文化的语境中行走。

其次,课外自然化阅读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灵性,不以教师的兴趣、爱好、理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孩子们对阅读的选择和理解感受,让他们有探究性地进行阅读。在这种自然化的阅读中,还要允许孩子们对一些读本的朦胧理解,不能强求读“透”。因为随着学生的成长,自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再次,课外自然化阅读要让学生放飞想象,寻找自我表达的灵感。一要启发他们对印象最深的内容细细地品读,并展开一些合理的想象,由此找到表达的灵感,觉得有话可说;二要给孩子搭建表达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有地方表达自己的心语。如诗歌朗诵、故事会、口语交际、读书情境展示等。

三、课外自然化阅读活动的思考

课外自然化阅读,只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成长的规律和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要求,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效果。经过近三年的课外自然化阅读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天地中。喜欢读印刷文本的习惯很明显,并且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课外自然化阅读也向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乃至这种阅读活动本身发起了挑战。

其一,有可能淡化了部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挑剔课本选文和教师教学语言等。如果教师不很好地备课,课堂教学会显得很平淡。其二,教师必须与学生同步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以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这项课外读书的活动中去。其三,课外自然化阅读,并非排斥现代传媒文化。相反,在课外自然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优秀的电视节目、广告等传媒文化。让课外自然化阅读在传统与创新、古典与现代、文本与音像的碰撞结合中产生独特的魅力和效果。

以自然的心态引领学生走进课外自然化阅读的天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在实践中一路都会充满阳光、充满激情、充满中国语文的瑰丽梦想。◆(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实验小学)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4

一、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对课外阅读的再认识

(一)单元类结构教学的启发

李政涛在《从“单元”教学到“单元类结构”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学科已有的“单元教学”,大体以“单元”为单位和教学内容,而“类结构”教学是指凸显教学的“类”意识,强化“结构”,彰显“类结构”的育人价值的一种有机组成的教学方式,实现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教学的转换,实现教与学的减负增效。这就启发我们对课外阅读作出这样的思考:既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通过点状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内心结构化的改造来获得的,那么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理应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结构化”的思维、课程化的手段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课外阅读的再认识

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课外阅读,其功能不仅局限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视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获得精神成长,而且更注重学生有意识地将课内形成的阅读情感、方法、能力、习惯等向课外阅读迁移和发展,同时又将课外阅读的收获“反哺”课内,使课内外阅读产生相辅相成的“双螺旋”式递进效应。

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课外阅读,其开发不仅关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系统化建设,使它自身具备课程的品性,而且要思考如何指向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从单元教学中“生长”出这些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系,并呈现出与课内阅读息息相关又各自不同的特点来。

二、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课外阅读课程化实施

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课外阅读在具体实施时摒弃了自上而下“应然”式架构思路,采用从单元教学出发,连“点”成“线”,由“线”织“面”,再对照课程标准、课程理论、时代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的建构思路。

(一)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思路

将课内文本作为触发器,链接一类文本或一部著作。采用“勾连——类比”“发散——聚合”“延伸——升华”的思路进行课外阅读的内容设计和过程指导。

“勾连——类比”方式指基于课内文本,通过同一主题或同一作家作品的横向拓展,比出异同,汲取“异质”滋养。如学习济南的《泉城》后,补充阅读老舍的《趵突泉》,比较集中特写与概述说明不同的写作方法,感受在不同的情境和需求下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发散——聚合”方式指从课内的一篇引出课外的一部书,引导学生先发散后聚合,形成多向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如由课内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拓展到《水浒传》中林冲的一系列故事,感受林冲形象的前后变化。进一步拓展其他梁山好汉的故事,研究他们“异中有同”“同中见异”的“逼上梁山”的经历,也可以围绕某个专题(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与《林冲棒打洪教头》“打斗”场景)进行“片段”的比较赏读,以此感受梁山好汉不同的人物形象。

“延伸——升华”方式指将课内文本中习得的能力结构向课外文本迁移,使其在新的情境获得发展和升级。如课内《小草和大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抓重要节点概括人生经历,抓主要事件体会人物形象,抓隐喻式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意表达。拓展到《简·爱》整本书的阅读时正可以实现这三种能力的提升,抓住《简·爱》重要的经历来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抓住《简·爱》在重要事件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感受人物形象,抓住小说中多处“十四行”诗式的语言来感受表达的诗意美。

(二)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在每个单元教学时,我们通常会发掘单元核心能力训练点。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也对它们进行重点关注,给学生以不同的阅读价值指向和阅读方法指导。以苏教版五(上)教材来说,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链接《昆虫记》,主要进行描摹细致的句段摘抄和赏析;学习《伊索寓言》选篇后拓展整本《伊索寓言》,主要进行有声有色地讲故事、联系生活说道理的交流汇报;学习《诺贝尔》等励志类人物的故事后推荐阅读科学家传记,利用课内单元习得的写“人物小传”和读后感的方法来评述这些科学家;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读青少版《水浒传》,可以用“情节链”的方法来绘制人物命运图,选择经典片段进行赏读。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外的“有向”阅读改变泛泛而读的低效状态。

(三)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形成校本阅读图谱

当基于单元类结构教学形成大量丰富的课外阅读实施经验时,就必须对这些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论证,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外阅读图谱。

学校课外阅读图谱以纲要的形式出台,内含课程的各要素,主要包括课外阅读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各年级的主要推荐书目、具体书目的实施指导意见(含经典指导案例)、课外阅读评价意见。学生的课外阅读图谱以《阅读手册》的形式出现,内含各年级必须书目、选读书目、阅读进程记载、读书交流活动资料、学期阅读评价等栏目。这样,就使得课外阅读具有了“课程”的性质。

其中,在关注单元类结构教学下课内外阅读的横向联系后,还要特别要关注年段之间的纵向能力递升。比如四年级阅读《三国演义》(青少版)和六年级阅读《水浒传》(青少版),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读《三国演义》时,学生容易被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所迷惑,我们就从“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两大战役入手,让学生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去探究为什么课文中国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成功了,“最后取胜”却未能实现。指导侧重于“故事”。而读《水浒传》时,则侧重于“人物”,着重欣赏作家刻画人物的方法。

对每个阅读书目的指导意见应如何制定呢?我们认为主要应回答好如下四个问题:为什么读?达成什么目标?如何实施?如何评价?以四年级上下两册的课外阅读书目示例: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5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几年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语文课外阅读,但却困难重重,一直无法走出“瓶颈”阶段,去年,我校一年级招生,设置了“小班化教学”,校领导决定,阅读教育从娃娃抓起。

下面,就是一年来,我校针对一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教育几点心得体会。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条件很差,他们工作辛苦,挣钱不多,养家糊口都很困难,更别说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经过调查,我校一年级孩子,家里只有十本以下课外书籍的竟然占到了全班的三分之二,甚至有一个学生,家里一本书都没有。有的孩子曾经向我反映,家里的书都看几十遍了,不想再看了,书籍的严重缺乏,导致孩子的阅读面受到了限制,阅读量相对不够,阅读质量当然无法保障。

我校学生普遍父母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孩子们缺少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习惯,许多孩子读书的热情度不高。特别,部分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就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多做科内作业,多考几分来着实在,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我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与名师名校加强联系,学习宝贵阅读经验

我校语文教师共九人,教学力量较为薄弱,其中大部分教师为工作不足五年的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虽然很多年轻教师勤奋好学,但学校阅读教学的研究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带头人,大家只是处于不断地摸索过程,往往不得法。学校为此非常着急。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学校毅然决定“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2009年9月末,我校邀请屯溪路小学胡冬梅副校长到我校开展阅读指导课,胡校长为我校一年级学生上了一堂图画书阅读课《猜猜我有多爱你》,课后,胡校长与我校教师进行交谈,细致的向我校介绍屯溪路小学这么多年开展阅读课的方法与经验,并且为我校教师带来了许多适合开展阅读课的书籍,供我校教师参考。这一次的交流,为我校年轻教师努力开展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指明了新的方向。此后,我校专门开设了阅读课,将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一年级教室配置了专门的图书角,购买了一系列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每天20分钟的阅读课上,有时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有时会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有时会让孩子将文字阅读与图画结合起来,绘出一张张精美的图画,尽量做到将阅读的形式多样化,经过一年的持续的训练,我校一年级班级学生已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相结合学生大部分的自由时间是在放学之后。家庭的读书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我校开展了家校合作“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希望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打造学习型家庭,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2009年开学初,我校就召开了一年级家长的动员大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邀请了我校三年级王一丁的妈妈向各位家长介绍了家庭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王一丁的妈妈是我校家长委员会主任,在家庭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较有研究。10月初,我校一年级正式启动“创学活动”,学校制作了创学记录表格,我校一年级76名学生,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积极参与到了此项活动中来,每个家庭制订了自己的阅读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学校为其提供了课外阅读图书,每天开展“亲子阅读”做好记录与反思。针对我校家长普遍教育素质不高,担心“创学活动”半途而废,2010年2月,寒假结束之前,我校葛校长带领一年级教师走入了“创学家庭”,实地考察了学生家庭阅读环境,和家长个别交流,真实了解创学过程中的问题与难题。为进一步让更多家庭参与到“创学“活动中来积累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对于课外阅读的研究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6

一、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1.推荐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课外读物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因此,我向学生推荐了《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哈利·波特》《拇指牛》等书籍。由于这些书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都能乐意阅读。

2.选择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的课外读物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重视时尚追求,孩子们也不例外。别看他们年龄尚小,但谈起明星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这样。但是,时尚图书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也可能因为它低劣的质量而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为此,我首先注意带领学生对课外读物加以鉴别,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具有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流行因素的图书。其次,积极引领这种时尚,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1.追求开放式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在这方面,我对学生的要求是:(1)看与不看可以自由选择;(2)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3)好的作品可以多读几遍。

2.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这就成了狭隘的功利主義。我认为,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为此,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他们可以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坚持阅读。

据说美国马塞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此期间,整个学校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

为此,我也在班内推行了午间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和晚上作业做完后读一会儿课外书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不错,学生的课外知识长进了,阅读习惯也逐渐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4.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1)建立“班级读书沙龙”

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以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2)开展挑战性阅读

我首先在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孩子自觉地“挑战”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需要通过阅读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如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了,我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武器、新战法(如无人战、导弹战、反恐战)方面的书籍或者相关的历史书,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

(3)举行竞赛性阅读

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我就设计了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如果谁能通过阅读,背诵或写出一定量的文章,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并得到老师的赞扬和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活动要多设奖项,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

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篇7

课外阅读的重要, 还在于它是课内阅读的强有力配合。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 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 就不可能获得十足的成效。试想, 中外古今的哪一位名家不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有为的?韩寒的成功就是明证。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 语文教学效率就高, 成果就大。从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也可证明, 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 语文能力提高就快, 学习效果就好。因此, 可以这样说, 只注意课内, 而忽略课外, 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地推进课外阅读, 给课内阅读以应用,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 应当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显而易见, 课外阅读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严格要求, 切近教学计划, 但它也是教学活动, 必须依一定的步骤进行。

一是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 推荐课外读物要考虑到这几点:1、思想内容健康, 能鼓舞学生上进, 语言文字规范, 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的。其间, 还须顾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的经济能力。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要尽可能地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 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互促进。这里还有必要单独提出的是, 课外阅读的内容应包括报刊, 以至于校刊, 或许它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阅读报刊很重要。因为报刊形同百科全书, 各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包, 学生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 可能比在书本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而且报刊主要反映的是当前的信息, 使学生了解到时代最新的社会动态, 所以, 阅读报刊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内容。2、有针对性指导阅读, 可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进行专题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简介课外读物, 阐明阅读目的, 指点阅读方法, 提出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随时和学生交流, 了解阅读的进展情况, 交换阅读的看法, 解答学生的阅读问题。指导记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摘抄词句或要点, 编写阅读提纲, 制作阅读表格, 写读后感或点评美词佳句。如果是要作好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 还应记入书名, 作者出版单位, 读书时间, 内容提要, 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 感想等。3、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了解的方式可以是: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 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式 (精读、细读、概要读记笔记等) 进行统计。抽阅或展览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举行课外阅读展览会, 交流心得体会, 介绍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调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外阅读指导 篇8

一、教师引领,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需要

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是给学生读书的自由, 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

福楼拜在1857年6月《致尚特皮小姐》的信中说:“阅读是为了活着。”缺憾与世界的不完善, 使阅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重要的方式。古今中外的书册浩如烟海, 而经典名著是“过去文明汇聚和交流的见证, 也是未来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 更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是历代圣贤名士的智慧精华, 是世界文化的精髓, 是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结晶。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美国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 也充分表明人文关怀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首要的作用。素质教育关键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而对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绝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 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二、拓宽视野, 引领学生由课本向课外阅读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要“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助这个例子的作用, 我们应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 让青少年与文学作品之间产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感情与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 从而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 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经过遴选之后的教材, 与学生应有的阅读需求量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课内精读曾是一个时期以来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课外略读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关于精读和略读的关系, 叶老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对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可见, 实现教材例子与课外书籍的对接, 是使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由于现行教材大多是选文, 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背后, 大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源, 所选课文只不过是许许多多璀璨明珠中的一粒, 或是其作品链中的一节。学生在文学名著的海洋中遨游, 正如蜜蜂在万花丛中采蜜一样。故而,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让学生与原著亲密接触, 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而且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实质。目前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恰好与之暗合。

三、感悟体验, 引领学生向个性化阅读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教师不应操纵学生的课外阅读, 要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1.引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书册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自由阅读,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 更不宜硬性摊派、强求统一, 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 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材料, 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乐趣。有的学生喜欢想象、幻想, 他们可以选择想象瑰丽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囿于内心, 他们可以选择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有的学生性格外向, 他们可以选择豪放的诗词或紧张激烈的武侠传奇;有的学生抱负远大、脚踏实地, 他们可以关注那些能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主选择阅读书册的过程中, 学生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2.引领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阅读方法

对于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 而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摘录、批注、比较、对话……不拘一格。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在丰富的知识中打造扎实的文学功底, 由此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 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情。

3.引领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式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刘锡庆先生强调, 一个人学语言, 第一是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做摘抄, 如在阅读过程中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上点评或心得;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统一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积累方法, 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法或几种积累方法结合, 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

4.引领学生探究反思

学生的阅读存在差异, 学生的智慧也是有限的, 况且又处在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中, 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 可能会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 学生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中, 所以, 教师应该鼓励、倡导, 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 组织讨论、辩论。讨论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相互探讨,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 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总之, 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 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 但引导有方就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 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呵护、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

5.引领学生合作交流, 共同发展

在小组交流中, 学生可以互相合作, 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通过互相探讨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 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 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外, 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这样的合作与交流, 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 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 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四、教给方法,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序化发展

针对当前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无序状态, 以及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状况,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9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 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 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 而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 体现不出阅读的力量。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 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 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 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 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的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注意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这样, 学生的阅读内容便做到了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 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 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 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 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 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 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 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调地进行阅读, 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 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强调做好阅读笔记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不能忽略让学生做笔记, 不但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而且是因为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摘抄下来, 并写一写由此生发的感想, 这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巨大作用, 更是不言而喻的。视野的开阔、学生对阅读的感情将与日俱增, 为提高学生素养创造了先决条件。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10

“一主两翼”的课程模式是我们近期研究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它依托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 在众多读本中选取《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作为人教版教材的配套读物引进课堂, 形成了以教材为“主”, 以这两套读本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 共12册, 每册与教材一致, 分8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共6本, 1个年级1本, 也与教材的单元相对应。这样, 学生在学习完教材中的四篇文章之后, 可以在这“两翼”教材中找到相同主题的文章, 于课堂上实现了多读书、有效率的读书、自主的读书。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了这样几篇文章:《乡下人家》《牧场之国》, 还有翁卷的《乡村四月》,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张志和的《渔歌子》, 最后还有一篇《麦哨》, 这些文章放在一个单元里, 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可是由于教材受篇幅限制, 所选文章有限, 就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田园诗情这一幽美、恬淡的主题情感。为了弥补教材这一不足, 让学生继续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中屠格涅夫的《乡村》、樊发稼的《故乡的芦苇》等八篇赞美乡间美好生活的散文, 再继续诵读白居易的《村夜》、陶渊明的《饮酒》、苏轼的《鹧鸪天》等表现乡下悠闲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诗。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的引领之下, 从课内读到课外, 从课上读到课下, 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了, 获得的知识多了, 情感得到提升了。正所谓: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 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 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而主题阅读, 则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二、“一主两翼”模式的实施

在“一主两翼”教材体系的指引下, 教师在具体实施中要采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 由此, 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来。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 以单元主题为“魂”, 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起来, 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 不再是单篇课文孤立施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 课文好比藤上的瓜, 以“藤”串“瓜”, 进行整体设计, 整体施教, 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 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教师不仅是在“教教材”, 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读教材”, 更是在“学文化”。

采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备课, 要求教师要先明确“单元概述”“单元教材主题”“整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并根据这些内容明确本单元的“藤”是什么, “瓜”有哪些, 以及“藤”与“瓜”的关系。其中“教学目标”中, 既有教材 (“一主”) 的目标, 也有“两翼”的目标。其最终指向是要完成课程标准中“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的目标。该教学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课型:1.“单元导读课型”: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 从单元“导读”入手,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 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围绕一个“母问题”, 浏览多篇文章。2援“以文带文课型”:可以分为“一篇带一篇”和“一篇带多篇”等类型,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或“类比学习”, 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迁移到自学略读课文中去。3援“以读带写课型”:读为基础, 写为延伸, 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4援“总结展示课”:让学生将自己在单元主题统领下获得的不同积累与不同感悟, 自主展示, 互动交流, 共同提高。

例如, 有一老师做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中的“总结展示课———主题诗会”。执教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心灵上的小鸟”。他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心灵上的小鸟”这一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的情感来展开汇报, 学生从晋代陶渊明的“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 背诵到唐代姚合的“卧来扶不起, 唯向主人嘶”。从英国乔叟的《鸟儿回响曲》, 背诵到艾青的《水鸟》。课堂上, 你有你的诗, 我有我的词。在诵读分享环节中, 这些学生阅读面之宽, 积累量之大, 是在任何学校都很少见的。

诵读分享环节之后, 开始了快速复述环节。这个环节, 由一位学生组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新语文主题阅读》第128页, 开始读林清玄的《有志气有感情的狗》, 两分钟后复述, 计时开始。两分钟后, 负责组织的学生又让大家回忆1分钟, 然后有70%的学生举手表示能够复述。随意点名学生复述, 结果准确率达98%。这一过程, 教师只是旁观。

更加精彩的环节是分享对主题的感悟环节。教师还是旁观, 另一位学生组织:“和人一样, 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 自己的智慧, 自己的情怀 (教材中单元导读的内容) ……”学习了本组内容, 把你对“心灵上的小鸟”这一主题的感悟分享给大家。结果, 学生们像文学家一样感怀动物, 像哲学家一样思辨人与动物的关系。还有很多同学从教材中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 谈到《新语文主题阅读》中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其他同学听到这个同学是如此了解沈石溪这个动物小说大王时, 问道, 如果你是沈石溪, 会给我们推荐哪些关于这一主题的书?那位同学当场非常翔实地介绍了《狼王梦》《混血豺王》两部作品, 并告诉大家, 这两本书已经获得了宋庆龄文学奖。

……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周期短, 容量大, 负担轻, 效率高。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93-02

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个体的自读自悟,选择的空间很大,自由度高,极具个性化;但受个体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支配,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这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我结合自身教学的一些经验,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同时,我设立好班级图书架,每个星期开一节读书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或者交流读书收获,从学生中列举一些爱读书的榜样,经常予以表扬。在班级内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还针对教材实际,有时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变苦读为爱读。

此外,在每个学期举行两次阅读考级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由选出的小评委给予评定,登记在期末的素质报告册上。通过阅读考级,有效地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激发了其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进行必要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如果不加指导,往往会事倍功半,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开学初,我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在第一天就要求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要求学生把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喜欢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把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记下来,把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收获的成果和体会写下来,通过阅读交流课与大家分享、讨论,并给予积极肯定。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 其次,我们还应当向学生及时地、有目的地推荐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多读,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学生的课外时间绝大部分都在家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今天,在中考、高考的双重压力下,让家长全力支持学生读课外书其实是很难的,有不少学生向语文老师抱怨,课外一读课本以外的书,家长就极力反对,说什么又在看闲书了,将来考试又不考,白浪费时间。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自己的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四、必须谨防学生走入阅读误区。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为了什么,只是闻道罢了。让无知变得有知起来,然后越有知,就越无知。如此反复。读书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或鼓励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时,切不可过分强调课外阅读是为了学生在考试时写作文,否则,学生课外阅读的可能就只是一堆各种版本的、无用的作文书了,家长也会把作文书奉为圣书。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失去了意义。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程姣.浅谈引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3(09).

[2]郑自刚.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 文学教育(上). 2013(03).

课外阅读课程化 篇12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主体, 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发展, 正确的阅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国内外很多学者或机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做过多种调查, 最终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阅读价值意识不到位, 动机功利化; 阅读时间越来越少; 阅读内容的“娱乐化”; 阅读方法不科学, 多处于“浅阅读”阶段, 偏向于数字化阅读等。

1 高校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必要性分析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 指课堂之外的阅读训练, 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书报的形式, 阅读者能够自主、广泛接受知识。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除了课本知识之外, 课外阅读能够起到指点学生锻炼、增强知识深度, 扩充知识广度, 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为了明确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用知识指引学生不断成长, 美国高校委员会还专门制订了大学生课外必读书目。在新时期的教育形式下, 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的发展、实践活动的成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阅读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且阅读的内容也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学的引导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方法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感到无处着手, 当代大学生经常面临茫茫“书”海 (包括传统纸质书和新兴电子书等) , 却难以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 并因信息的极度膨胀或搜索能力的不足而引发“选择恐惧症”。[2]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来源, 但是图书馆仅仅是在图书订阅以及借阅方面提供书籍及其阅读场所, 没有一套科学完备的阅读方面的指导。伴随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上阅读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信息渠道接触到信息, 这对学生的理性和和逻辑思维带来了强烈冲击, 导致了课堂吸引力的减弱, 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 无形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与方式, 正确的网络阅读方面的指导也十分缺乏。在高校中, 教师很少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有时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偶然性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建议, 或者开列一些书单让学生去搜集, 很少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上给以指导, 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因此, 在高校建立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导读机制还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可以以课堂教学为起点,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就全面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高校的指导课外阅读不要只是停留在提供必读书目的表层意义上。教师可以利用在课堂上, 指导学生有效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开展有关文献检索的方式方法, 不仅使学生有效提高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还可以纠正学生当前阅读的无序状态, 引导他们有选择, 有目的地思考, 培养健全的人格, 从而为教学、为自我发展服务。达到培养知识面更广、专业更为扎实、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的综合型人才的目的。阅读指导工作是指针对人们的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技能等方面给予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3]它是读者工作中一项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对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加强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可能性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用人单位从传统的“重学历”向“重能力”要求的转变, 整体经济动转形式的不稳定及高风险性使得大学生就业倍受考验,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更加全面综合。就业压力的增加致使大学生获取知识主要考虑就业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对自己前途的有用性问题, 课本知识的学习已经难以达到市场对他们的期望。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实践活动中, 他们也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参与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并且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但是, 部分学生目的性不强, 缺少相应的阅读知识指导, 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完全变成了一种苦力劳动, 使学生陷入了实践但难以得到真正锻炼的苦闷中。另外, 高校教师工作比较繁忙, 科研压力大, 在交流很难单独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经验交流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又能扩展学生的更广的知识面、使专业更为扎实、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

针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面对当代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缺乏指导的事实, 我们可以试着结合课堂教学将的课外阅读指导内容逐渐丰富起来。高效教师应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俗话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应引导学生多带着问题去读书, 多思考, 多写读书笔记, 多沟通阅读中的心得和体会。[4]这样, 既可以使高校教师借助课堂教学对本科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又可以增加师生的共同话题, 增多交流的机会。正确的课外阅读可以改变大学生对知识、社会、就业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3 基于课程教学的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路径分析

3. 1 利用课程教学, 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明确课外阅读目的

个人情感和兴趣是阅读的起点。因此, 在培养阅读能力时应把握大学生的爱好, 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作为出发点, 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行阅读动机的引导, 主动阅读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消极的被动阅读更积极、更持久。首先可以确定一个具体的阅读方向。教师可以根据所设教学课程确定一个具体的阅读方向, 不是具体的书目。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选择书籍, 又可以避免过多地限制学生的选择, 使学生收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 更多更好地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其次可以开展综合性阅读。锻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最终达到资料为己所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阅读掌握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锻炼他们利用所学课堂专业的知识结合课外阅读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用课堂与课外所学的知识说去解决某个问题, 就会使他们感受到驾驭知识的乐趣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 2 改进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多样化

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指导课外阅读之时, 尝试多种方法培养大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以此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首先, 制订阅读目的与阅读计划。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课的目标制订阅读计划。将阅读目的体现到计划中去。围绕阅读目的制订计划, 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决定那些书需要浅阅读? 那些书需要深阅读?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 既要广而博又要专而精。一般来说, 最开始大学生为了找到自己的阅读领域, 要广泛阅读, 不要局限于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 一方面要围绕着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阅读, 另一方面要广泛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广而博的阅读。找到自己的方向后, 就要专而精的阅读了。选准目标, 深入研读, 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再次, 阅读思考与动笔相结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名言: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对这一阅读方法的深刻总结。因此, 可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实践证明, 写读书笔记可以起到备忘, 以加强记忆; 备查, 以旁征博引; 集粹, 以存储精品的作用。通过读书笔记, 学生将阅读过的书进行分析、归纳、评价, 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大大提高了读书的质量。教师应教给他们做笔记的方法, 如摘抄型读书笔记、提纲型读书笔记、感想型读书笔记、评价型读书笔记, 使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且, 可以在适当的某个阶段组织进行优秀笔记展示。[5]

3. 3 正确、合理、充分利用现代阅读媒介

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决定了阅读方式的改变。由于网络方便、快捷、时效性强, 数字阅读 (包括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等) 等方式越来越融入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去。在网络中, 读者接触信息不仅限于文字或图像, 而是文字、影像、声音多媒体阅读, 阅读信息量不断地增长, 大量无效的信息充斥在阅读文本的周围, 使读者真假难辨, 致使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反而带来模糊的价值观、浅薄的诚信意识浅薄、较浓的功利色彩等问题。

因此, 首先, 引导大学生去理性阅读网络信息与知识。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 对学生的电子阅读进行有目的地指导。其次, 网络阅读要注重信息关键词汇的检索,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献检索能力。网络是一个超大的资源数据库, 如何有效地利用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进行指导, 然后给大家确定一个检索任务, 然后对检索成果进行分析指导, 渐渐培养学生利用现代阅读媒介的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大学生而言,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必然途径, 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内容、阅读载体均发生了多元变化的今天,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要解决这些不足和问题, 高校可以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这种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动机; 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较好的阅读兴趣, 掌握较好的阅读方式,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鹤, 邓晓霞.危机与希望并存国民阅读在路上[N].人民日报, 2008-04-08 (015) .

[2]费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7) .

[3]段红.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促进勤工俭学和谐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 2012 (4) .

[4]刘静, 郑敏.大学生阅读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 2013 (12) .

上一篇:媒体介入下一篇:桥梁现场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