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介入术

2025-01-28

冠状介入术(精选10篇)

冠状介入术 篇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冠心病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扩大冠脉内径, 提供心肌正常工作所需的血液, 缓解患者的临床突发症状, 但有创伤且部分患者还需植入材料才行, 因患者极易出现冠脉痉挛、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 从而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1,2]。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中血压的影响,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37例男性, 38例女性, 患者年龄是33~76岁, 平均是 (57.7±3.5) 岁;观察组39例男性, 36例女性, 患者年龄是36~82岁, 平均是 (59.4±4.2) 岁,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全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全部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血压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

1.2.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手术流程、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危险因素等详细讲解给患者, 以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造影剂拍片, 先屏气, 再咳嗽, 以尽快排出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 恢复患者心肌功能的正常供血, 一旦患者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3,4]。

1.2.2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时间, 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 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5]。手术前1d, 患者需用热水泡脚, 并禁止吸烟、喝咖啡与茶叶, 如果需要可使用镇静剂, 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而手术当天, 护理人员推荐并监督患者饮食, 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 防止禁食造成患者低血糖或是血容量不足等情况的出现[6]。

1.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防止患者心理活动波动较大的情况, 以保证患者血压的稳定性,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交流、观察以及询问等多种形式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而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 及时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保证患者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手术治疗[7]。

1.2.4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病房环境的营造, 根据天气、温度、季节对室温进行调节, 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通过护理人员热情的话语, 轻松的表情感染患者, 并在进行解说手术的过程中, 辅助患者去除衣物, 指导患者摆好手术体位, 并使用手术方巾进行覆盖, 以避免患者应过分暴露而造成的不适。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使用 (±s) 形式表示, 检验使用t, 计数资料检验使用χ2, 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舒张压 (89±11) mm Hg, 收缩压 (141±20) mm Hg, 对照组患者术中舒张压 (89±21) mm Hg, 收缩压为 (161±22) mm Hg, 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心理、病房环境、专业知识水平等进行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者缺乏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专业知识, 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 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恢复[8]。

血压受到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恐惧、饮食不当、行为不良以及睡眠不足等问题, 会加速患者的心率, 造成冠状动脉的痉挛与收缩, 增加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 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顺利进行, 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9]。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血压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张红霞[10]等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维持了患者术中血压的稳定性, 降低术中危险因素的存在, 而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有效提高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吴欣娟, 魏丽, 申瑞霞, 等.经股动脉和桡动脉PCI术后护理对比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9) :1574~1575

[2] 张文静, 刘丽红, 蓝惠兰.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1;12 (6) :815~817

[3] 田晓红.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患者围术期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5;24 (21) :12~14

[4] 赵霞, 徐雪丽, 善艳婷.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108例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2) :315~316

[5] 支健.术前综合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天津护理, 2013;30 (6) :488~489

[6] 王雪菲, 周付华.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3;42 (24) :3822~3823

[7] 秦小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 (27) :1023~1024

[8] 毕晓燕.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排尿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22 (5C) :1370~1371

[9] 潘楚梅, 汤昌连, 张琢玉, 等.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2;28 (17) :25~27

[10] 张红霞, 王庭梅, 刘敏.个性化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术后血压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28 (10) :91~92

冠状介入术 篇2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37—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冠脉介入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我科共施行冠脉介入术27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共施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278例,其中男190例,女88例,年龄在35~87岁。所有患者均以心悸、胸闷、胸(或背)痛为主要症状,部分还伴有大汗、发热等症状,心电图均提示ST-T改变、T波改变或典型动态心肌缺血改变。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谈话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穿刺部位采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胸片等,非急诊手术者术前尚需完善心脏B超检查。手术时常规消毒铺巾,穿刺成功后行冠脉造影,并根据术中病变血管情况决定是否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穿刺部位覆无菌纱布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转入CCU监护观察。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生命体征均稳定,术后均进行密切的监护,观察过程中发现9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所有病例均无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再发心急梗塞、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冠脉介入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已经广泛开展。除手术费用较大之外,其术前的相关准备、患者心理负担、术后并发症等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广大群众对冠心病的危害性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了解,故此当疾病发生时,患者及家属会出现巨大的心理恐惧,焦虑、对将来生活能力的担忧等都可能造成延误治疗时机、影响术后恢复程度甚至手术失败,因此术前的沟通和了解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可以首先初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的了解程度,在沟通过程中逐步将患者的病情插入其中,让患者及家属在一个舒适的谈话气氛中能接受并清楚自己的病情,继而再详细介绍手术过程,例如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例如导管经过上肢血管偶有轻微不适,如触电、麻木等感觉,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1],取得患者的配合。

3.1.2 术前准备 手术前1天完成手术前的准备,①常规的血液、生化或影像学检查以及碘试验,在桡动脉及腹股沟区均备皮,避免其中一处穿刺失败后可选择另一处穿刺部位。②嘱术前6-8小时禁止饮食和饮水,进入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③指导患者訓练床上大小便。④安抚患者情绪,保证术前良好睡眠。

3.1.3 穿刺血管的筛选 选择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术者,要求桡动脉粗直、弹性好,另外置入鞘管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要考虑到尺动脉的代偿功能[2],因此,可术前行尺动脉代偿功能试验(Allen.s试验)以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若Allen.s试验阴性可改为股动脉穿刺。

3.2 术后护理

3.1.1 术后监护 由于术后有再发血管闭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给予密切的观察和监护非常重要。除观察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外,动态的心律监护可以随时了解患者有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急性并发症。由于术后均采用抗凝药物,动态的血常规和大便OB潜血试验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发生消化道出血。本组2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出现HGB进行性下降、黑便等情况。

3.1.2 穿刺部位术后观察 由于穿刺部位为动脉,血管压力高,术后加压包扎时间不足可造成穿刺部位血肿。小的血肿通过红外线等可以自行吸收,但大的血肿往往难以自行吸收而影响患者的活动甚造成疼痛,此时可通过B超辅助下针刺抽液的方法缩小血肿,从而达到加快吸收进程。本组出现的9例术后血肿患者均采取上述方法或通过理疗达到吸收目的。

3.1.3 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 嘱患者72h内穿刺侧肢体勿进行测血压、穿刺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2周内保持穿刺点清洁,勿抓揉穿刺点,6个月内避免穿刺侧进行负重劳动。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诊,规律服用抗凝药物等。叮嘱患者注意穿刺部位有无瘀点、瘀斑、肿胀或感觉异常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3]。

冠脉介入术由于其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效果迅速的优点已被患者所接受。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能否顺利进行手术及术后能否迅速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邱雪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5): 25.

[2] 阐静,刘玲玲,常芸.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10): 738.

冠状介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360例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 其中男性224例, 女性136例。年龄32~75岁, 平均62岁。所有病例均无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心理干预组180例, 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心理干预组进行术前、术后心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一般心理护理。

1.2.2 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方法如下: (1)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时, 首先医护人员以和蔼的态度,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病情及PCI相关医学知识, 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心中疑虑, 合理、科学的为患者进行解释, 使患者增加对治疗的安全感、信任感, 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恐惧不安等不稳定情绪, 获得来自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 患者家属可继续给予患者鼓励及安慰, 使患者手术时处于平静的心理状态。 (2) 认知干预:在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同时, 患者了解了相关手术、麻醉的的知识, 纠正了患者对于PCI术的认知错误, 可以根据自己病情了解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3) 特殊干预:对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的患者, 在上述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根源, 有目的的解释和安慰, 并加强患者关于CAD及PCI的相关知识, 详细分析PCI术的利弊, 强调PCI术对于CAD的重要性, 并其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同时嘱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给予亲情和心理关怀, 帮助其树立信心。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观察术前患者血压、心率;术后穿刺处出血、血肿;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 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 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前血压、心率情况稳定, 术后穿刺处出血、血肿及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比较, 心理干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 (或) 器质性病变, 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IHD) 。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 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95%~99%) 。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作为目前惟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诊断方法及可以直接处理病变本身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临床应用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冠脉介入术是一种新技术, 患者对手术的成败及经济问题的担忧, 往往表现为术前的紧张[1],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压、心率) , 同时是患者痛觉敏感, 手术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血管痉挛等问题。因此, 术前的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而患者应注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 低盐低脂饮食, 少量多餐。教会患者注意观察有无牙龈、皮下出血, 有无大小便改变, 并注意巡视患者情况, 如有异常, 及时处理。如为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 应平移至病床, 嘱患者平卧24h, 监测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12h。拔除动脉鞘管时给予心电监护, 一旦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应注意调节压迫的力量, 并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拔除鞘管, 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后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皮肤温度, 30min检查1次。

心脏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并发症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本组病例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研究表明, 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可以使人们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2]。当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重视和尊重时, 会产生安全、信任感,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顺利进行手术及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建平, 顾卫平, 卢尔宾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1 (3) :14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4

关键词: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98-01

自1989年由Campeau进行的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92年由Ferdinand Kiemeneij在临床上开展了第一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TRI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无体位限制,并能缩短住院时间,局部并发症较少,易于被患者接受[1],目前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例中,90%以上均采用经桡动脉途径。TRI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的术中配合和细致的术后护理观察。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大致过程、穿刺途径和术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消除紧张、焦虑,绝大多数患者乐于接受经桡动脉途径检查和治疗。

1.2 手部血管条件的观察。经桡动脉穿刺要求一是桡动脉粗直、弹性好,二是尺动脉功能好。所有病人术前行Allen试验,阳性者方能行TRI术,必要时行桡动脉超声检查[2]。

1.3 术前常规准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是否行碘过敏试验并无一致规定,我科不常规行碘过敏试验,仅对既往曾有对碘剂过敏病史的患者在准备好抗过敏药物的情况下于术前用碘海醇或威视派克原液1ml静脉推注行碘过敏试验。根据医嘱备皮,进行必要的术前配合训练,如:吸气、屏气、用力咳嗽,术前1日顿服阿斯匹林、波利维。术前排空大小便,左上肢留置静脉套管针,携带病历将病人送人导管室。

2 术中配合

2.1 患者取平卧位接好吸氧、监护、静点0.9%生理盐水,暴露术野皮肤。备好除颤仪、呼吸机、药品(包括肝素盐水、硝酸甘油、合贝爽、利多卡因、阿托品、阿拉明、地塞米松等)、物品。

2.2 穿刺侧上臂外展45度,配合医生局部皮肤消毒、铺巾、局麻、行桡动脉穿刺、留置6F血管鞘,行冠状动脉造影、PTCA或支架术。

2.3 观察术中患者血压、心律、心率、动脉压力波形的变化,准确记录,如有异常,提醒医生,必要时停止手术。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听取患者主诉,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嘱患者均匀呼吸,精神放松。观察静脉输液、造影剂、氧气等管道通畅情况,手术超过1小时提醒医生追加肝素1000U(或根据所测ACT数值追加肝素,维持ACT在250~350S之间)。对比剂超过300ml时提醒医生。

2.4 并发症的观察。观察有无手部肿胀、麻木、变紫,穿刺处局部出血、渗血,术后疼痛,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5 熟练操作各种监测仪器,及时准确为医生提供专用器械,准确完成各种医嘱处理,灵活配合医生处理突发事件,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3 常见并发症

3.1 穿刺部位。①血肿形成;②末梢神经损伤引起的烧灼性神经痛综合症;③桡动脉急性闭塞,术后发生率约1%,与桡动脉细,穿刺点过度压迫而致桡动脉血流中断血栓形成有关[3],一般压迫4-5小时。④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

3.2 前臂血肿形成。由于导管前端通过肱动脉与桡动脉分叉部位穿孔所致。及时发现,尽早用弹力绷带包扎前臂,多可使血肿得到控制并渐渐自行吸收,我科尚未有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例。

3.3 桡动脉痉挛。由于穿刺时疼痛刺激、患者精神紧张引起,或导管通过时容易引起。环境安静,避免患者精神紧张,局麻充分,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可采用硝酸甘油100-200ug缓慢注射,多数情况下可以使桡动脉痉挛解除。有时由于痉挛,鞘管不能拔出,可以用扩血管药物后,等一段时间再拔除,切忌用暴力拔除。桡动脉痉挛重在预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以避免,提高穿刺技术及轻柔的操作是预防桡动脉痉挛最有效的方法[4]。

4 术后护理

4.1 穿刺部位护理。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按压止血后用纱布卷压住穿刺点,或用专用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包扎2小时后可放松,术后6~8小时可拆除止血装置,包扎期间注意观察肢端血供和皮温情况。

4.2 生活护理。术后病人不需严格卧床,注意腕关节不能活动,肘关节、肩关节可自由活动。指导患者饮水,以利造影剂排除。饮食予以低盐低脂饮食,不可过饱,少食多餐。患者可下床活动、站立排尿或入厕。

4.3 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讲解相关的医疗知识,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差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4.4 病情观察。术后持续24h心电、血压监护,术后1小时内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1小时后3小时内每20分钟观察1次,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血肿及手部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情况。穿刺部位出血明显应予以重新包扎,局部血肿或淤血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理疗。

4.5 健康教育。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激动;坚持服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控制体重、血压;定期复查心电图,血脂血糖;6~9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TRI术后不需绝对卧床,可以减轻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全身不适症状。穿刺后止血容易,穿刺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缩短,舒适度增加,住院天数减少。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术前宣教,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毅,马根山,沈成兴,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565例回顾性分析[J].现代医学,2007,35(6):464-465

[2] 何玉辉,韩玮,刘惠亮.经桡动脉介入诊疗的并发症及对策[M]//刘惠亮,王发强.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8-103

[3] 戴军,姚民,乔树宾,等.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5例-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06,19(3):175-177

冠状介入术 篇5

昌邑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至今已做冠状动脉造影15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0例。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对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极重要,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准备

1.1 配合医师完善术前常规检查

(1) 术前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出凝血时间; (2) X线胸片; (3) 心电图; (4) 心脏彩超等。

l.2药物准备

冠状动脉造影是相对安全的有创性检查, 但有时因病变严重, 离子紊乱或操作不当可在术中、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在术前应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并口服波立维。

1.3 皮肤准备

股动脉穿刺者应双侧腹股沟备皮, 备皮时应注意防止损伤局部皮肤。

1.4 心理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我国尚未普及并有创伤性, 多数患者对该技术缺乏了解, 普遍存在思想顾虑, 因此与患者交流, 说明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操作过程与方法、帮患者树立信心、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1.5 术前训练

由于摄片时要求患者憋气, 摄片后要求患者进行强有力咳嗽, 以利对比剂从冠状动脉中排出, 因此, 要求患者术前训练憋气和强有力的咳嗽。由于患者术后卧床24h, 因此患者应适应床上排便。

1.6 术前皮肤过敏试验

术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

2 术后护理

冠状介入术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7月80例首次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2例, 女28例, 年龄42~81岁, 平均62.2岁。入选标准: (1) 首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2) 同意行镇静治疗并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心功能Ⅲ或Ⅳ级; (2) 血压、心率、呼吸不平稳; (3)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各40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A组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静脉注射丙泊酚5mg, 术中行镇静Ramsay评分;B组作为对照组, 术前不予丙泊酚。两组术中予心电监护, 记录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呼吸。

1.2.2 调查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调查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2h的焦虑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同时行介入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镇静效果

术前两组焦虑评分较国内常模明显增高, 提示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焦虑。A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75±3.47,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54.75±6.65;B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7.38±3.75,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53.86±6.38。经统计,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9.56±3.83,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42.36±5.79;B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5.43±3.37,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52.53±7.36。经统计, A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组患者术前、术后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安全性

两组患者术前心率、血压、呼吸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术中Ramsey评分为2~3分, 术中血压、心率及呼吸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中、术后未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性心律失常;B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A组术前比较, △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 ▲P>0.05, *P<0.05注:1mmHg=0.133kPa

2 讨 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常规是术前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 而介入术作为一种身心应激源, 可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等心理, 从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致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 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行PCI术的患者, 血压升高与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有一定关系[2,3]。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少手术并发症,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舒适程度, 有必要给患者适度的镇静治疗。心导管手术常用的镇静药物为地西泮类药物, 包括咪达唑仑和安定。研究显示, 咪达唑仑可明显抑制老年患者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并抑制由于焦虑和心理紧张导致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4]。

丙泊酚为异丙酚类麻醉诱导剂, 因其分布容积大、清除率高、分布和消除迅速、再分布缓慢, 故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镇静深度容易控制的特点。目前丙泊酚广泛应用于无痛胃镜、无痛分娩及重症监护等, 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本研究显示, 小剂量丙泊酚可安全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镇静治疗。丙泊酚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动脉血压下降, 这与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外周血管扩张有关, 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相关;对呼吸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小剂量对血压、呼吸无影响[5]。有研究显示, 使用丙泊酚进行自控镇静可安全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并能有效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有可能降低手术并发症[6]。需要指出的是, 自控镇静时需丙泊酚量较大。

本研究显示, 术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较国内常模明显增高, 提示术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术后丙泊酚镇静治疗组焦虑评分显著降低, 提示丙泊酚可减少患者焦虑;丙泊酚组患者未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Ramsay评分2~3分, 术中血压、心率较术前无升高, 而对照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 提示小剂量丙泊酚可安全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镇静, 并能减少应激反应所致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参考文献

[1]尤德拥, 刘兴鹏, 马长生, 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丙泊酚深度镇静的临床观察[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 10 (5) :338-341.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2) :707-718.

[3]Andersen K, Bregendahl M, Kaestel H, et al.Haematoma after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via the femoral artery 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J].Eur J Car-diovasc Nurs, 2005, 4:123-127.

[4]孟康, 吕树铮, 陈韵岱, 等.小剂量镇静药物咪哒唑仑对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抗焦虑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6, 25 (1) :13-15.

[5]Heath P J, Kennedy P J, Ogg TW, et al.Which intravenous in-duction agent for day surgey[J].Aneasthesia, 1998, 43:365.

冠状介入术 篇7

1 一般资料

将年龄>65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68例纳入目标, 男51例, 女17例, 年龄65岁~85岁, 平均72岁;其中33例是AMI患者, 胸痛发作6~24h入院, 心电图证实为AMI, 前壁或前侧壁9例, 下壁或下壁合并后壁7例; 合并慢性肺疾病7例, 合并糖尿病8例, 合并高血压16例;11例男性病人患有前列腺增生症。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 22例患者PTCA及支架术, 46例患者SCA, 共置入26枚支架。68例病人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均得到缓解, 恢复良好, X线胸片示正常, ECG大致正常。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准备

⑴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心理比较敏感和多疑, 心理负担重。我们根据病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背景进行评估心理状态, 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手术的安全性, 以及成功病例, 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 充分配合手术;⑵术前准备: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出血及消化道溃疡近期出血史等。术前1天了解患者临床情况, 尤其是心功能及桡动脉搏动情况。术前常规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输血前三项等检查。术前一餐饮食以半流质易消化为宜。术前半小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适当给予镇静剂, 协助患者排空大小便。由护士陪送至导管室, 让老年患者时刻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爱护, 让其有亲切感。

3.2术中配合:

与导管护士做好配合,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2 L/min, 通过监视器同步了解手术进程, 及时为医生提供所需物品, 如造影剂、导管等。术中还应严密观察病人面色及生命体征, 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倾听病人主诉, 高龄病人因年老体质较弱, 容易受凉, 应注意导管室内的温度及湿度, 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给病人保暖, 防止受凉, 警惕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如心律失常、出血等。

3.3 术后护理

(1) 术后安排在ICU监护室进行心电监护, 监测心律、心率及ST-T的变化, 血氧饱和度, 定时测量血压, 观察患者精神、神志等, 注意低血压状态、严密观察有无心前区疼痛的发生。监测出入量, 并做好记录; (2) 术后绝对卧床24~48h, 术侧肢体伸直, 避免弯曲。抬高穿刺肢体, 以促进血液回流, 预防水肿。定时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无渗血以及切口以下肢体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严格按无菌操作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虽为微创手术, 但病人术后24 h后仍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 警惕术后并发症 (如空气栓塞) 的发生, 特别是高龄病人易发生肺动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等。对高龄病人术后沙袋取下后即可协助按摩手术侧肢体或脚尖, 24 h后如无伤口出血可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以防血栓形成。病人由于担心出血、怕疼痛而不敢动, 术后通常会有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 护士应掌握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技巧, 主动跟病人交谈, 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调节好病室温度, 注意给病人保暖及肢体的覆盖, 减少病人会阴部暴露, 从而消除病人的不安及紧张心理术后心理。术后避免频繁探视, 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4 出院健康指导

(1) 定期复查心电图、出凝血时间; (2) 保持舒畅的心理状态, 不大怒, 防止疲劳; (3) 控制血压和血脂及血糖。防止便秘, 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 (4) 合理饮食, 多服粗纤维及易消化食物, 适量运动; (5) 指导患者及家属提高自我监护及自救的能力。

综上:对高龄病人实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围手术期认真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使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高龄病人实行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对68例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术前的肺功能锻炼并加强心理护理, 术后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改善心血管功能, 降低心肌耗氧, 防止冠脉痉挛, 保证有效的冠状动脉和组织灌注护理要点。结果 68例高龄患者手术均成功, 术中、术后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 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高龄病人实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围手术期认真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使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冠状介入术 篇8

1 临床资料

75例患者中男48例, 女27例;年龄28~82岁, 平均58岁。术前患者均需行Allen试验, 此实验是为观察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血液循环情况, 以判断术后有无发生缺血性损伤或坏死的危险性。试验阳性者方可行桡动脉路行穿刺。其中52例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 21例为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 2例在穿刺过程中因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行股动脉穿刺, 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干预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因对自身疾病和介入治疗方法的认识程度不够, 以及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效果、手术费用等,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采用桡动脉穿刺, 不会影响术对侧手的功能, 还可降低穿刺难度, 不影响周围血管, 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安全、可靠、不影响疗效等。经详细健康宣教后, 使患者情绪平稳, 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2.1.2 Allen试验[3]

判断手部桡、尺动脉形成的掌浅弓和掌深弓是否完好。评价尺动脉至桡动脉的侧支循环情况。方法:检查者同时按压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 嘱其握拳数次待手部皮肤颜色变苍白或紫绀, 松开尺动脉, 仍压迫桡动脉, 10秒内手掌颜色转红润或恢复正常, 表示桡、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 可以经桡动脉穿刺进行介入治疗, 一旦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若手掌颜色在10秒钟之内仍为苍白, 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 不能进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则以改为股动脉途径为宜。

2.1.3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如检测血常规、凝血六项和肝肾功能等, 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前1天做普奴卡因试验及完成手臂及腹股沟区的备皮。术前禁食4~6小时防止术中发生呕吐;术前排空膀胱内尿液, 对高度紧张的患者于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10mg。

2.2 术中护理

2.2.1 协助患者取正确手术体位, 摆放好右上肢,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使患者感到舒适。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室内环境, 帮助患者舒缓紧张心理, 并注意保暖。

2.2.2 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急救药品与急救器材。及时供给术中所需各种物品, 器械。默契配合手术进行。

2.2.3 术中进行连续的心电和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的同时, 仍需继续做好心理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加强监护:

PCI术后患者安置在冠心病监护室观察护理, 取舒适体位, 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尤其注意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情况, 有无ST段抬高和压低, 以了解有无心肌缺血发生和程度, 防止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 注意患者有无主诉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等患者, 应延长监测时间直至病情稳定。PCI术后患者常规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和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术后指导患者饮温开水1500ml以上, 也可用500ml-1000ml生理盐水60ml/h静脉滴注, 持续水化治疗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准确记录出入量。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出现胸部疼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2 术后手腕部穿刺部位的观察护理:

由于手术过程全程肝素化, 故易引起穿刺部位的出血及血肿, 应密切观察患者桡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等情况。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 抬高患肢, 肘关节及肩关节可自由活动, 腕部制动, 保持腕关节伸直, 预防上肢肿胀。术后4小时内每15~30min观察一次手腕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前臂有无肿胀、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及手指末梢循环和桡动脉搏动情况, 4小时后每1小时观察一次, 直至术后10小时。如发现患者肢端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 立即做减压处理, 直至缓解。

2.3.3 进行手腕部活动度指导:

3天内避免在穿刺侧行穿刺及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 穿刺点保持清洁干燥, 勿揉抓, 避免腕关节剧烈过度伸曲活动。教会患者自我监控, 加强指端末梢血液循环观察。

3 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应加强观察以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经桡动脉PCI常见并发症有: (1) 穿刺部位术中术后血肿形成; (2) 末梢神经损伤引起的烧灼性神经痛综合征; (3) 桡动脉急性闭塞, 拇指、食指麻木疼痛, 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4) 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 (5) 前臂血肿形成, 甚至发生骨筋膜室间隔综合征; (6) 锁骨下动脉夹层形成; (7) 非常强烈的桡动脉痉挛。

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 嘱咐患者多饮温开水, 戒烟、禁酒。多食蔬菜水果、低盐低脂饮食, 一周内避免术肢进行体力劳动, 适当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保证充足的睡眠,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等。对出院带药予以指导, 抗凝药物按时按量服用, 学会观察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等。定期到医院复查。

5 小结

总之,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程、疗效相似, 但经桡动脉行PCI止血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 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新路径。但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加强护理, 以减少或防止严重并发症如骨筋膜室间隔综合征等的发生, 一旦发生相关并发症应做到早识别、早处理。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青, 赵玉红, 曹文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J].交通医学, 2007, 21 (2) :222~223

[2]杨丽萍, 何国平, 蔡高军.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 :404~405

冠状介入术 篇9

【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0-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其基本原理是将球囊或支架等经皮穿刺置入冠状动脉内以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2],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3]。其手术一般护理很重要,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内对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86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67例,年龄38-90(平均56.8±7.2)歲。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术前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与术后恢复、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我院开展PCI后,我们让每一位患者知道,PCI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施行手术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变轻重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后续治疗,也可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据了解行冠脉介入的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产生的原因有:对该项手术不了解;担心疼痛;担心手术效果;担心费用;担心预后。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利用口头交流和墙报视图的方法,让患者了解PCI的原理和过程,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争取患者对手术的积极配合;同时告知患者必须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情,因为这些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低血压;对于经济问题我们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次数和费用方面,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2.2 术中心理护理 尽管术前做了很多工作,患者也表示愿意手术,但是有些患者术中仍非常紧张,表现为肌肉强直、全身发抖。这时我们站在患者身旁,抚摸患者头部,按摩头皮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安全,进而使全身肌肉放松,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心理护理 尽管手术已经结束,但患者的心情往往不是很快就能平静下来。有的患者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大手术,术后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怕伤口不愈合以致不敢活动,及因伤口疼痛导致睡眠障碍;有的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心理压力就更大,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遵医嘱准确及时的给予对症药物,缓解患者的症状,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使其明白PCI是一种有创治疗,术中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导致局部渗血、血肿的发生,但通过积极的处理能够尽快治愈,使其心理得到安慰。

护理人员应以温和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告知患者手术进展顺利,目前生命体征平稳,需要好好调养以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各种仪器报警声,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运用语言、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以减轻其焦虑;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冠脉介入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利于术后恢复。

3 康复指导

3.1 术后早期注意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根据基础疾病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指导和鼓励患者循序渐进的适当活动。开始活动时需有医护人员指导,监测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有无胸闷、气促,心律不齐表现,切忌运动过急。

3.2 生活、饮食指导,尽可能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生活有规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3 指导患者坚持服药,正确服药,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目的、重要性、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教会患者了解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若出现出血倾向或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4]。

3.4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正确对待疾患。

3.5 指导患者出院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并讲解锻炼中的注意事项,但康复锻炼计划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坚持不懈[5],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好转出院,嘱病人出院1月后、3月后门诊随诊,1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4 讨 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但由于心脏介入治疗在手术风险、治疗费用、远期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患者常常并发精神心理障碍,且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已逐渐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它虽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但并不能有效改善其情绪状态。对于护理来说,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心理护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训练,尤其对老年患者加强训练,可使患者术后顺利度过卧床时间,让患者可以在治疗中保持心情愉快,对治疗给予配合,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以使患者尽快康复[6]。

参考文献

[1] 李雪,赵俊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B):1884.

[2] 蔡雪芳.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2-13.

[3] 李政萍,赵立平,王京兰.经皮胆管内支架置入术5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B):715.

[4] 姚云.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1-22.

[5] 程崇云.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医药世界,2009,11(1):58.

冠状介入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13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组 (CAG组) 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组 (PCI组) 。其中CAG组68例, 男38例, 女30例, 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 (61.7±9.8) 岁;PCI组63例, 男36例, 女27例, 年龄37~84岁, 平均年龄 (63.4±8.7)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对含碘造影剂过敏者, 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 (血清肌酐值>300μmol/L) , 急慢性感染, 血液透析治疗中、恶性肿瘤患者, 近1周内接受过碘造影剂造影者, 孕妇, 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术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围手术期管理

尽可能避免应用加重造影剂肾毒性的药物, 如非甾体抗炎药、利尿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糖尿病患者术前48 h停用二甲双胍。术前6 h开始匀速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 手术前后24 h输液总量达1 ml/ (kg·h)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补液的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术中均应用碘普罗胺注射液 (Bayer Schering Pharma AG) 。

1.3 观察指标

检测造影前1天和造影后第3天肾功能 (Scr、BUN) 并记录术中造影剂用量。

1.4 CIN诊断标准

根据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协会 (ESUR) 造影剂指南诊断标准, CIN是指血管内应用造影剂后3 d血清肌酐水平增高超过0.5 mg/dl (44μmol/L) 或增加超过基础水平的25%, 并除外其他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因素[1]。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多个均数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AG组平均使用造影剂 (85.6±12.9) ml;PCI组平均使用造影剂 (131.0±27.7) ml;PCI组造影剂用量多于CAG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131例住院患者中有3例发生CIN, 发病率为2.29%。CAG组共有1例发生CIN, 发病率为1.47%;PCI组共有2例发生CIN, 发病率为3.17%;PCI组CIN发病率明显高于CAG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AG组与PCI组术前肾功能 (Scr、BUN)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两组BUN均升高, 较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CAG组Scr升高,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PCI组Scr明显升高,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BUN、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本组术前比较, *<0.05, △>0.05;与CAG组术前比较, #P>0.05;与CAG组术后比较, ★P>0.05

3 讨论

造影剂肾病是碘造影剂应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也是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2]。造影剂即对比剂, 其引起造影剂肾病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细胞毒性。碘造影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直接细胞毒性, 而缺氧可加重细胞毒性[3]。 (2) 肾髓质缺血性损伤。造影剂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可增加外髓对钠的重吸收, 从而加重了外髓的代谢负荷, 导致肾髓质的缺血缺氧性损伤[4]。 (3) 氧自由基损伤及细胞凋亡。造影剂应用后氧自由基增多, 最终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5,6]。

血液净化、N-乙酰半胱氨酸、他汀类、腺苷受体抑制剂等可防治造影剂肾病, 但不适合常规应用;水化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最安全且经济易行的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有效措施。水化疗法可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肾小管内造影剂浓度, 从而减轻造影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Mueller等[7]研究表明, 0.9%氯化钠溶液在预防CIN方面优于0.45%氯化钠溶液。本文131例住院患者术前均给予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 但术后仍有3例发生CIN, 这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可导致造影剂肾病。CAG组CIN发病率为1.47%, PCI组CIN发病率为3.17%, PCI组CIN发病率明显高于CAG组。两组患者术前肾功能、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且术前均接受水化治疗, 但PCI组造影剂用量明显高于CAG组, 造影剂用量差异可能是引起两组CIN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Wróbel W等[8]研究表明, 口服矿泉水和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的保护作用相当。本文出现了3例造影剂肾病, 为防止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诱发心衰, 采用指导患者多饮水的方法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术后2周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未发生少尿、无尿及尿毒症等严重不良反应。为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术前应给予水化治疗, 充分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中尽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术后要密切观察肾功能等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肾功能异常要立即处理,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Thomsen H S.Guidelines for contrast media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J].AJR Am J Roentgenol, 2003, 181 (6) :1463-1471.

[2]Liistro F, Falsini G, Bolognese L.The clinical burden of contrast media-induced nephropathy[J].Ital Heart J, 2003, 4 (10) :668676.

[3]Haller C, Hizoh I.The cytotoxicity of iodinated radiocontrast agents on renal cells in vitro[J].Invest Radiol, 2004, 39 (3) :149-154.

[4]Russo D, Minutolo R, Cianciaruso B, et al.Early effects of contrast media on renal hemodynamics and tubular function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J].J Am Soc Nephrol, 1995, 6 (5) :1451-1458.

[5]Katholi R E, Woods WT Jr, Taylor G J, et al.Oxygen free radicals and contrast nephropathy[J].Am J Kidney Dis, 1998, 32 (1) :6471.

[6]Hizoh I, Haller C.Radiocontrast-induced renal tubular cell apoptosis:hypertonic versus oxidative stress[J].Invest Radiol, 2002, 37 (8) :428-434.

[7]Mueller C, Buerkle G, Buettner H J, et al.Prevention of contrast media-associated nephropathy:randomized comparison of2hydration regimens in1620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plasty[J].Arch Intern Med, 2002, 162 (3) :329-336.

上一篇:婴幼儿泪囊炎下一篇: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