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栓塞

2024-07-17

灌注栓塞(精选8篇)

灌注栓塞 篇1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 异位妊娠属于一种较为常见急腹症, 在发生时如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那么就可对患者生命的安全造成影响, 尤其是对一些具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来说, 可能会对其造成终生不孕的结果, 并且在近几年, 此病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通常急诊处理多采取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的方式、或子宫切除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前者进行治疗, 具有操作性复杂、较大创伤、低成功率 (30%) 的特点, ;而采用后种方式进行治疗, 则会导致患者的生育能力丧失, 这会对年轻女性, 尤其是那些未曾生育女性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与身体伤害。而针对异位妊娠, 采用经导管子宫动脉插管的方式进行介入治疗, 属于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法, 其不但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成功率, 因此在医学界的愈加的受到重视与提倡。本文选取我院2003年5月至2012年4月期间65例异位妊娠患者, 采用子宫动脉插管进行介入治疗, 治疗效果良好。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5例患者, 患者年龄为22~4l岁。以上患者均采用超声及血HCG对病症进行证实。且所有患者均存在停经史, 停经的时间为40~60d不等。第一次受孕的患者13例, 其他患者均属于多次受孕, 其中最多者可达4次, 34例患者存在剖宫产史。其中4例患者在未进行明确诊断的情况下, 曾在外院进行过刮宫术, 在手术的过程中, 因发生了大出血最红停止手术并于我院急诊进行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 确定其为异位妊娠患者。其余患者全部在手术前, 对异位妊娠病症进行了明确诊断, 以上患者的阴道均存在少量出血症状, 在进行刮宫前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1.2 方法

采用经皮右股动脉穿刺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 将4-5FCOBRA或罗伯特子宫动脉导管分别插入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对子宫动脉开口和其走行与供血情况进行了解, 采用超选择插入子宫动脉的方式进行再次造影, 对患者异位妊娠供血动脉进行证实后, 经导管对患者注入20~50mg的甲氨蝶呤, 然后使用聚乙烯醇 (PVA) 颗粒进行栓塞治疗, 并使用1mm×1mm×1mm明胶海绵块20~60粒对患者子宫动脉近端进行栓塞, 指导患者的血流逐渐缓慢后, 对其进行造影, 对栓塞程度进行了解。进行栓塞后, 对患者进行超声及血HCG的复查, 然后进行刮宫术。

2 结果

65例患者均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成功率100%, 其中使用微导管的患者43例, 止血的效果较为彻底。进行栓塞术后的1周内, 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 其主要症状为, 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及高热等症状, 其中阴道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的患者5例, 出现尿潴留的患者4例, 通过导尿后患者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以上并发症通过1~2周的对症治疗后, 均逐渐得到缓解。在进行刮宫术后, 需要每隔3d对患者进行一次血HCG的复查, 以上患者术后2周内便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1例子宫切除患者。进行手术后2个月, 患者的月经全部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以上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近几年, 异位妊娠产生的概率不断增加, 明显呈上升趋势, 这不但与其自身本来存在的因素有关, 还与人们对于异位妊娠认识水平低下、现代诊疗水平提高等方面有着较大关系。采用保守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一些具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重新带来了希望, 所以此治疗方式愈加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子宫动脉从骼内动脉分出后, 至子宫颈部沿子宫侧壁上行, 沿途发出多支平行的螺旋动脉供血给子宫, 至子宫底部发出输卵管支供血输卵管, 子宫动脉的输卵管支承担了输卵管85%以上的供血量, 因此, 子宫动脉是异位妊娠囊胚的主要供养动脉, 这便是经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理论基础。

针对本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可以看出:采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 存在以下集中优点: (1) 和采用静脉途径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方式相比, 介入治疗可有效增加孕囊内局部的药物浓度, 可有效提高20倍浓度, 10倍药效提高, 所以其治疗成功率也会明显得到增加。 (2) 采用介入的方式对异位妊娠进行治疗, 使用栓塞剂栓塞入子宫动脉, 不但可以对孕囊供血其阻断作用, 产生缺血坏死效果;还可在最大限度情况下, 对孕囊破裂所导致的致命性大出血起到防止作用, 以便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 同时还扩大了可进行保守治疗患者的适应证范围, 使得一些具有内出血征象、生命体征较为平稳的患者能够进行治疗。 (3) 另外采用经子宫动脉方式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还具有高成功率、较小创伤、较广的适应证范围等特点,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对患者妊娠输卵管起到保持通畅的作用。

对本组所有病例进行观察, 通过患者的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可以发现, 多数输卵管妊娠都是以单侧的子宫动脉供血为主, 而宫颈妊娠则是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 并不存在其他腹腔血管的参和供血。

总而言之, 对于异位妊娠的适应证的治疗, 需要通过科学进一步的加强认知, 如单鸿闱等[1]的报道指明, 异位妊娠属于介入治疗中的一种禁忌证, 但是本组患者中有2例腹腔妊娠者采取介入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后, 对于一些血HCG水平出现下降且较不理想的患者, 且盆腔包块便存在着增大趋势, 此种状况是否可否重复介入治疗[2], 有待研究。采用介入疗法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 不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同时可床位周转率起到增加作用, 为患者手术痛苦及损伤起到了一定的减少作用, 同时尽可能对有生育要求的人群进行满足, 此治疗方式可在临床妇科医师中进行应用, 但是一定要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参考文献

[1]单鸿闱, 姜在波.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技术规范与发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2) :77.

[2]笪坚, 柯要军, 谭伟.介入放射在输卵管妊娠并腹腔内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00, 15 (5) :333-335.

灌注栓塞 篇2

关键词:吉西他滨;原发性肝癌;卡铂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69-02

原发性肝癌具备恶性程度高的特征,对于无法实施切除术治疗的病例而言,需给予介入治疗?患者肿瘤血液供应大于机体正常组织,血管处于畸形紊乱的状态,不过血流速度较慢,此时通过热疗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1]?临床中关于热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已有报道,本文主要分析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病例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09月至2014年09月间收治的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常温下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在25至76岁间,平均年龄(51.19±8.91)岁?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在24至76岁间,平均年龄(52.23±8.5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温下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取1000mg/㎡盐酸吉西他滨与1200ml 0.7%氯化钠溶液,于常温状態化疗灌注,然后给予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取1000mg/㎡盐酸吉西他滨与1200ml 0.7%氯化钠溶液,充分融合后,置于热化疗HGC-3000肿瘤介入热疗机灌注桶内,在灌注过程中,使其进至动脉导管入口部位,温度控制在51℃左右,给予热化疗灌注,灌注时间在20至40分钟间,完成热化疗灌注后,取200mg/㎡盐酸吉西他滨?5至20ml超液化碘油?200 mg/㎡卡铂为患者实施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30天后的肝功能?肾功能变化情况,均由护理人员详细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均数±标准差(±s)为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当P<0.05时,表明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肾功能变化情况

治疗后3天,可观察到两组患者的指标与治疗前相较均有明显上升,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2,4.517;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4.538,P<0.05)?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1.228,P>0.05)?

2.2 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

就肝功能变化情况而言,治疗30天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与治疗前相较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1.376,P>0.05)?

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表2)

3 讨论

对于无法接受手术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而言,需采取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过在治疗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肿瘤大小?肝功能因素等,大多会采用栓塞联合其他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便于提高临床疗效[2]?吉西他滨属于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常用化疗灌注药物,以往主要于常温状态下化疗灌注,不过从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给予热化疗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毛细血管存在发育不全的情况,有着较高的通透性,如果温度高于43℃,则会导致瘤体表现为低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肿瘤细胞可能会停止分裂,便于使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得以充分发挥[3-4]?

有研究表明,常温状态下给予化疗灌注治疗,经多次治疗后,会对肝功能储备造成一定影响[5]?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后,患者治疗30天后的肝功能指标与肾功能指标并未产生显著差异,这表明这种治疗方式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裕,张晓霞,刘永华等.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155-157.

[2] 骆俊朋.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 张木根,陈鹏,祝成亮.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05):498-500.

[4] 骆俊朋,胡鸿涛,郭晨阳等.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03):142-146.

灌注栓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中未产妇19例, 经产妇12例;患者年龄27岁~46岁, 平均年龄 (34.2±0.6) 岁;持续出血时间4 d~19 d, 平均持续出血时间 (9.4±0.8) d。治疗组中未产妇21例, 经产妇10例;患者年龄25岁~45岁, 平均年龄 (34.4±0.5) 岁;持续出血时间5 d~19 d, 平均持续出血时间 (9.3±0.9) d。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常规子宫切除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机体状态复常时间、手术后各项病情治疗指标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1.4 疗效评价

治愈:持续出血等基本消失或者完全消失, 人绒毛膜促腺激素 (HCG) 水平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持续出血等明显减轻, HCG水平的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持续出血等临床症状表现经治疗后没有任何好转, 检查结果显示HCG水平异常[1]。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机体状态复常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应用常规子宫切除术治疗后 (7.34±1.53) d, 患者机体状态完全恢复正常, 术后共计住院治疗 (11.84±2.06) d;治疗组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 (5.12±1.07) d, 患者机体状态完全正常, 住院治疗 (8.44±1.18) d,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1 (机体状态复常间) =11.2351, t2 (术后住院治疗时间) =12.332, P<0.01]。

2.2 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应用常规子宫切除术治疗后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64.5%;治疗组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后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0.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由于患者宫颈平滑肌组织相对较少, 收缩力差的弹力纤维含量较高, 在妊娠后易由于宫颈收缩乏力而最终导致大出血;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则由于受精卵着床、发育的位置在子宫下段切口的瘢痕组织内, 随孕囊发育而不断增大, 易导致子宫发生破裂, 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以往临床多采用子宫切除方式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2]。应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对子宫下段切口妊娠及宫颈妊娠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 与全身化疗治疗方式比较,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的实际用药量较小, 可更有效将胚胎组织杀死, 比化疗产生的副反应更小; (2) 可对出血进行有效控制, 在清宫术中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3) 避免了中转手术, 可避免切除子宫, 保存生育能力, 保证患者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1]兰为顺, 杨文忠, 袁先红, 等.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在宫颈妊娠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25 (3) :289.

[2]黎雪琴, 张建廷, 高永新, 等.宫颈妊娠的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0 (3) :222.

灌注栓塞 篇4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s) 是人体内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 它能有效活化同源T淋巴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2], 现阶段利用DCs呈递抗原进而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治疗时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一个研究的热点。

将TACE与DCs治疗联合在一起, 为肝癌的治疗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现国内外开展此类治疗极少, 本文总结了45例应用TACE联合DCs治疗前后肝癌患者的AFP值、肿瘤的大小变化及症状改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2年8月, 应用TACE联合DCs治疗的肝癌患者45例。其中,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5~64岁, 平均 (52.25±5.63) 岁;45例肝癌患者均经临床、B超、CT、AFP及肝动脉造影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50 mg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股动脉, 进行股动脉插管, 导管于第一腰椎初行动脉造影, 寻找肝动脉, 了解其走形、有无门静脉瘘、动脉瘘、肿瘤供血及分布情况, 进一步超选择。选择肿瘤供血血管, 依次进行化疗药物局部灌注, 具体灌注药物为5-Fu 500 mg、羟喜树碱20 mg、表阿霉素30~40 mg。最后应用40%超液态碘化油5~10m L进行栓塞。术后应用DCs静脉滴注治疗, 隔日一次, 6次为一疗程。

1.2.1 疗效评价

术后72 h、2周、1个月分别复查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 凝血机制及AFP, 并于术后1个月后行B超, CT复查病灶大小[3]。按WHO的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 (CR) :可见的肿瘤完全消失, 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其最大的垂直横经的乘积缩小>50%, 病灶无增大, 无新病灶出现, 维持4周以上。无变化 (NC)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25%, 且无新病灶的发现。进展 (PD)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进而可以行再次TACE联合DCs治疗。

1.2.2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术中、术后情况

术中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发生率较低。疼痛是肝动脉灌注最常见的症状, 常给予盐酸布桂嗪预防。术中未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改善, 占21.3%, 食欲增加, 体力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个别出现低热, 嘱多饮水, 必要时应用解热药物后均能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

2.2 肿瘤大小、AFP变化

肝癌肿块大小是判断疗效的重要标志[4], 术后1个月进行B超、CT检查了解肿瘤大小情况, 与上次相对比,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最大缩小率约达80%。肝癌患者中70%~85%AFP阳性, 定量测定在判断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意义[5]。一个月后复查AFP, 化验结果均明显降低, 最高降低约70%,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2.3 术后患者生存情况

术后患者1、2和3年生存期分别为88.8%、71.1%和51.1%。由于时间较短, 未完成更长时间的生存期跟踪。

3 讨论

肝癌的血液供应95.0%~99.0%来自肝动脉, 正常的肝组织血供则是70.0%~75.0%来自门静脉, 仅25.0%~30.0%来自肝动脉。TACE治疗肝癌可使其局部药物浓度高于正常肝脏组织5~20倍, 而肿瘤的杀伤能力与局部的抗肿瘤药物浓度呈正比, 浓度越高杀伤力就越强。同时肝脏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减轻全身的副反应。对于一些血供明显的肝癌患者, 可以应用局部栓塞, 栓塞后肝癌的血供受限, 致使肿瘤缺血坏死, 而正常的肝脏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不受影响[6]。

但是, TACE治疗后, 肝癌组织中浸润的DCs数量明显减少, 而且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的表达明显增强, 这可能导致TACE术后肝癌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体外被肿瘤负载的DCs所诱导的肿瘤反应性T淋巴细胞是肿瘤特异性的, 未发现其对自身淋巴细胞有直接的损伤作用。说明DCs在诱导和维持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DCs和淋巴细胞浸润多的病人的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要长。TACE后的肝癌患者其抗肿瘤免疫明显减弱, DCs减少, VEGF增加。故给予DCs治疗可以与TACE相辅相成, 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7]。

目前应用DCs治疗临床观察较少, 尤其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仍很缺乏, 故对其确切的疗效尚有待于商榷。现阶段对于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尚不明朗, 所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结合仍在探索之中。但其切实能改善患者的体力、食欲、睡眠等方面, 能减轻患者应用化疗药物的副反应。肿瘤标志物大多有下降, 免疫功能有所提高, 而且应用DCs治疗安全性高,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8]。其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进展, 改善患者症状, 延长生存期, 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措施,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栓塞—肿瘤树突状细胞免疫 (TACE-DCs) 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2年8月, 我院对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栓塞—肿瘤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灌注抗癌药物为5-Fu 500 mg, 羟喜树碱20 mg, 表阿霉素3040 mg;40%碘化油510 mL进行肝动脉栓塞;树突状细胞辅助治疗。结果 45例均成功施行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并应用树突状细胞治疗。手术成功率100%, 总有效率91.1% (41/45) 。患者肝癌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AFP也不同程度的下降。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 (40/45) 、71.1% (32/45) 和51.1% (23/45) 。结论 TACE-DCs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好, 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

关键词:动脉栓塞,树突状细胞治疗,肝癌

参考文献

[1]兰春虎, 王常友.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 2009, 15 (23) :500-502.[1]LAN CH, WANG CY.Progress of TACE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J].Contemporary Medicine, 2009, 15 (23) :500-502.Chinese

[2]王亮, 殷晓煜, 吕明德, 等.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融合肝癌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 (4) :774-777.[2]WANG L, YIN XY, LV MD, et al.Eliciting specific antitumor immunity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vitro by fusions of HCC patient-deruved dendritic cells with HCC cells[J].World Chin J Digestol, 2004, 12 (4) :774-777.Chinese

[3]黄福贵, 詹永丰, 陈兴华, 等.CT评价中晚期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疗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8) :1090-1091.[3]HUANG FG, ZHAN YF, CHEN XH, et al.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chemotherapeutic arterial embolism for medium or later cancer of liver by CT[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 18 (8) :1090-1091.Chinese

[4]LUO JT, WEI X, ZHOU HY, 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of liver cancer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2009, 47 (20) :1529-1531.

[5]SHI M, CHEN JA, LIU XJ, et al.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souther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 (2) :264-269.

[6]卢再鸣, 温锋, 刘兆玉, 等.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185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11) :1681-1683.[6]LU ZM, WEN F, LIU ZY, et al.Observation on the efficacy for middle or advanced 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and embolizat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0, 20 (11) :1681-1683.Chinese

[7]刘谨文, 易继林.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和VEGF表达的影响[J].腹部外科, 2006, 19 (5) :304-306.[7]LIU JW, YI JL.Effects of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on infilt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nd VEGF express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ournal of Abdominal Surgery, 2006, 19 (5) :304-306.Chinese

灌注栓塞 篇5

目前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已被证明是可以延长混合型肝癌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治疗手段[5]。现就我科近年来收治的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2年1月接受TACE治疗的50例混合型肝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活检后病理学结果证实。其中男41例, 女9例;年龄31~79岁, 平均 (56.3±9.7) 岁。

1.2 TACE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股动脉插管, 常规行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定病灶大小及血供状况, 同时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有无门静脉侵犯及其程度。尽可能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并确认后, 在行肿瘤血管栓塞先前经导管注入奥沙利铂, 注射时间大于15min。接下来将碘化油及吡柔比星混合乳剂缓慢经导管注入。奥沙利铂剂量为130mg/m2, 吡柔比星根据肿瘤肿瘤的血供情况剂量为25~40mg/m2。对于碘油用量超过20ml仍未完全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则使用明胶海绵颗粒 (规格直径1000~1200μm) 栓塞, 直到肿瘤供血动脉发生血流淤滞时停止。

1.3 数据的定义和分析

肿瘤反应的定义为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肿瘤的最大直径至少减少30% (部分缓解) 或不仅肿瘤的大小大幅下降而且出现超过50%坏死区域 (肿瘤坏死面积>50%且患者病情稳定) [6]。无反应的定义为患者病情稳定且肿瘤坏死区域低于50%或病情逐渐加重。根据CT增强扫描获得肿瘤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将肿瘤的供血情况分为富血供肿瘤和乏血管肿瘤。混合型肝癌病灶的分类与上面相似, 和邻近肝实质相比大面积强化或超过50%区域强化被归类为富血管性肿瘤。混合型肝癌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区域强化不到50%或强化程度小于或等于相邻肝实质定义为乏血供肿瘤[7]。

1.4 随访

随访常规在术后1个月进行, 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 肝功能和甲胎蛋白 (AFP) , 癌胚抗原 (CEA) , 或CA19-9水平的测定]。因为单独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并不能全面反映TACE术后肿瘤的相关变化。我们对肿瘤反应的评估是通过术后18~67d复查腹部增强CT扫描来进行[平均 (30.7±8.7) d]。由两名放射科医师使用CT机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术前肿瘤的大小及术后肿瘤坏死区域 (碘化油沉积或是缺少强化) 的最大直径[8]。其中肿瘤的坏死区域由两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在TACE术后以术前CT扫描为基础进行评估[9]。

2 结果

2.1 肿瘤反应

TACE治疗后, 7例患者表现为部分缓解 (最大肿瘤直径减少≥30%) , 28例产生有效的肿瘤坏死 (坏死面积> 50%) 。尽管经过TACE治疗, 10例患者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且肿块坏死面积低于50%, 其中5例患者肿瘤进一步增大 (肿瘤最大直径增加≥20%) 。因此35例患者 (70%) 被列为有反应, 15例患者 (30%) 被归为无反应。肿瘤反应与肿瘤的血供显著相关:在10例乏血供肿瘤患者中有1例 (10%) , 在40例富血供肿瘤患者中有34例 (85%) 产生肿瘤坏死反应。

2.2 并发症和死亡率

21例患者发生了栓塞后综合征并在7d内自动消失。2例患者发生了TACE治疗相关的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了肝脓肿, 1例患者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生肝脓肿的患者通过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后好转。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最终在治疗后也肾功能也得到了恢复。没有患者在TACE术后30d之内死亡。

2.3 随访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

3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 (平均10.8个月;范围1.4~57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 (95%可信区间:6.7个月, 17.9个月) 。1年生存率分别为52%, 2年为38%, 3年为16%, 4年为12%。

3 讨论

混合型肝癌和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相似, 例如平均年龄 (均为60岁) , 都以男性患者居多, 在病毒性肝炎, AFP水平升高, 肝硬化等方面均为阳性[10]。目前TACE已成为治疗不可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TACE治疗相对于全身化疗的重要优势在于它增加了化疗药物在病灶的区域集中, 并通血管栓塞剥夺了癌组织的血液供应, 最大限度地杀死癌细胞, 同时保留健康的肝组织, 减少全身不良反应[10]。富血供的肝肿瘤在TACE治疗后能产生稳定反应是因为化疗药物和栓塞材料的交叉使用在TACE治疗后能够产生更好地选择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的研究中, 样本的数量太少应被视为一种局限性。患者在TACE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 比报道接受保守治疗的混合型肝癌患者6.5个月的中位生存期大大地延长。

综上所述, TACE治疗是安全, 与历史文献报告相比可有效地延长不可切除的混合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肿瘤的血供与肿瘤反应高度相关。

摘要:目的 观察不可切除的混合型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TACE) 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TACE治疗不可切除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对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有影响的重要因素。结果 经TACE治疗, 35例患者发生肿瘤坏死 (坏死面积>50%) , 15例患者无反应。在10例乏血供肿瘤患者中有1例, 在40例富血供肿瘤患者中有34例产生肿瘤坏死反应。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结论 TACE治疗对混合型肝癌是安全的, 与相同患者历史报道的生存率相比, 能有效地延长不可切除的混合型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肝肿瘤,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Nishie A, Yoshimitsu K, Asayama Y, et al.Detection of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cholangiocarcinomas on enhanced CT:comparison with histologic findings[J].Am J Roentgenol, 2005, 184 (4) :1157-1162.

[2] Kim KH, Lee SG, Park EH, et al.Surgical treatments and prognosesof patients with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J].Ann Surg Oncol, 2009, 16 (3) :623-629.

[3] Allen RA, Lisa JR.Combined liver cell and bile duct carcinoma[J].Am J Pathol, 1949, 25 (4) :647-655.

[4] Lin G, Toh CH, Wu RC, et al.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holangio-carcinoma:prognostic factors investiga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Int J Clin Pract, 2008, 62 (8) :1199-1205.

[5] Llovet JM, Real MI, Montana X, et al.Arterial embolisation or che-moembolisation versus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2, 359 (9319) :1734-1739.

[6] Kim JH, Yoon HK, Sung KB, et al.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or chemoinfusion for un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clinical efficacy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J].Cancer, 2008, 113 (7) :1614-1622.

[7] Ebied OM, Federle MP, Carr BI, et al.Evaluation of responses to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ancer, 2003, 97 (4) :1042-1050.

[8] Georgiades CS, Hong K, D'Angelo M,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5, 16 (12) :1653-1659.

[9] Forner A, Ayuso C, Varela M, et al.Evaluation of tumor response af-ter locoregional therapi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r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liable?[J].Cancer, 2009, 115 (3) :616-623.

灌注栓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 0 0 9年4月至2 0 1 1年1 2月共收治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62例, 年龄24~38岁, 平均 (3 0.2±5.6) 岁;均有多次妊娠史, 孕次2~5次, 产次1~2次。所有病例均有剖宫产史, 其中1次30例 (48.4%) , 2次3 2例 (5 1.6%) 。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最近剖宫产手术距本次妊娠时间为7个月至12年。停经40~7 8 d, 平均 (5 3±5.6) d, 均经B超或阴道B超检查提示子宫瘢痕妊娠。62例患者中18例 (29.0%) 停经后有少许阴道出血, 25例 (40.3%) 有轻度下腹疼痛, 12例 (19.4%) 仅有轻微下腹痛, 2例 (3.2%) 无明显下腹疼痛和阴道出血, 5例 (8.1%) 因外院刮宫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后停止刮宫, 宫内残留入院。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均明显增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别不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施术部位确定后切开腹壁, 拉出子宫, 确定子宫角大弯后, 一刀切透子宫壁, 取出胎儿后剥离胎衣, 缝合子宫和腹壁。观察组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 术中采用Seldinger’s技术穿刺右股动脉, 置入5F鞘管及眼镜蛇导管, 导管分别插入子宫动脉, 双侧子宫动脉分别注入甲氨蝶呤25mg后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 栓塞完全后再次行子宫动脉造影, 证实栓塞完全。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无不良反应为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方法

1.4.1 分组方法

以E xc el随机函数 (R AN D) 生成约7 0个随机数, 均乘以2后再以Excel简单取整函数 (INT) 取整, 得0或1的随机数各约35个。参试患者顺序取随机数, 为1者入治疗组, 为0者入对照组。

1.4.2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两组基本情况资料为一般计数和计量数据, 使用χ2检验及成组t检验, 做两组平衡比较。检验结果资料为等级计数资料, 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均取显著性概率α=0.0 5。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试验前的一般资料, 仅选取年龄、体重和基础疾病, 详见表1。该资料均为一般计数或计量资料, 经统计比较,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B超引导下在双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24~48h后行无痛刮宫术, 宫腔无明显组织, 复查B超提示宫腔内无残留, 随访6个月后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观察组不良症状出现率为6.5% (2/31) , 低于对照组32.3% (10/3 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 1, P<0.0 5) , 见表2。

注:性别及症状资料, χ2或精确概率检验;其他为成组t检验

注:常规χ2检验

2.3 两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少, 出血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成组t检验

2.4 两组术后首次来月经时间

观察组产妇的术后首次来月经时间长于对照组, 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9, P<0.0 1) , 见表4。

注:资料的等级特点不强, 故行常规χ2检验

3 讨论

瘢痕妊娠是由于妊娠囊着床于瘢痕处, 手术瘢痕的止血效果较差, 导致在刮宫时出现大出血和子宫破裂的情况[1]。目前, 及时诊断瘢痕妊娠有助于处理, 减少并发症, 保留生育功能[2]。子宫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包括大面积子宫坏死、术后疼痛、感染、败血症、膀胱或直肠局部组织坏死、卵巢功能衰竭和栓塞异位等[3]。本文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和庆大霉素的三者混合液在透视下缓慢注入子宫动脉进行栓塞, 可使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减慢滞留而停止栓塞[4]。在透视下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 可以防止栓塞剂反流形成异位栓塞。在操作过程尽可能减少患者透视时间及缩小光圈, 减少患者暴露在X线下的时间[5]。

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后超声引导下刮宫方式, 出血量均少于400ml, 无一例切除子宫, 取得较满意疗效。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例逐年增加,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超声引导下刮宫治疗瘢痕妊娠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以降低刮宫术中的大出血风险, 避免采取过激的治疗方法, 保留患者子宫及生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时春艳, 杨慧霞.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与子宫破裂的发生[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 (1) :68-70.

[2]黄艳萍, 卢海英.瘢痕子宫中孕引产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6) :22-24.

[3]甘穗荣.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中期引产13例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 (1) :64.

[4]杨娟, 刘素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引产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0) :108-109.

灌注栓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 年1 月-2013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 例, 女40例;年龄为45~75 岁, 平均年龄 (60.14±5.51) 岁。其中有30 例患者是采用灌注化疗+ 碘化油混悬液栓塞进行治疗, 有70 例患者采用单纯灌注化疗;所有原发病灶胃癌均为腺癌。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 排除有认知障碍的患者, 排除原发病灶胃癌不适腺癌的患者。进行研究前, 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目的和方法有所了解,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这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供血动脉造影, 明确病灶的供血动脉之后再进行单纯灌注化疗+ 碘化油混悬剂栓塞治疗。对于进行单纯灌注化疗的患者, 可采用1 g 5-FU[2]、40~80 mg顺铂以及30~50mg表阿霉素三联方案, 单纯灌注化疗每3~4 周一次。碘化油混悬剂的主要制作方法为:将40~60 顺铂和3~5 m L超液化碘油或者30 mg表阿霉素混合之后, 对于病灶供血动脉栓塞的患者先采用二联方案药物灌注, 每四至六星期可灌注一次。 ( 注:仅对于病变供血动脉, 先行造影后无明显返流的患者进行栓塞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并将该指标分为显著改善、改善、未改善这三项。总改善率= 显著改善率+ 改善率。显著改善: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病灶都明显缩小;改善: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病灶缩小不明显;未改善: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病灶没有缩小或者比之前更大。1 年后记录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存活人数, 并计算出存活率;2 年后记录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存活人数, 并计算出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总改善率以及1、2 年后存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显著改善50 例 (50.00%) , 改善45 例 (45.00%) , 未改善5 例 (5.00%) , 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病灶都有缩小, 无未改善患者, 与研究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存情况

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当中, 1 年后存活的人数为80 例, 占80%;2 年后存活的人数为24 例, 占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癌已经成为我国十分常见的肿瘤之一。不仅病发率高, 而且死亡率也极高, 每年几乎有17 万人死于胃癌。胃癌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人, 一般情况下, 40~60 岁的患者较为多见, 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引起胃癌的因素有很多, 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他疾病都会造成胃癌[4]。胃癌在胃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 尤其是胃小弯侧。手术治疗至今仍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法, 该研究主要针对胃癌术后复发和残胃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介入治疗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既不属于外科也不属于内科[5]。介入治疗可分为两种:血管介入治疗与非血管介入治疗[6]。与一般的手术不同的是, 介入治疗是在不开刀的情况下暴露病灶, 并借助血管造影机、CT、B超, 对病灶进行治疗。具有便于操作、安全有效、对患者损伤小的优点。在进行介入治疗前, 要先对胃残可能的供血血管进行详细的DSA检查, 明确供血动脉[7], 才能对症治疗。

结合各类文献资料证实, 介入治疗方法运用于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的治疗当中, 能有效缩小患者病灶, 改善患者病情。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100 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总改善率为95%, 95 例患者的病灶都有缩小, 并且为患者延长了存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与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这100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100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结果 100例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的显著改善50例, 占50.00%;改善45例, 占45.00%;未改善5例, 占5.00%, 与研究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介入治疗晚期胃癌和残胃癌肿瘤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 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胃癌,残胃癌,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昉璇, 张汝鹏, 刘辉, 等.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2) :129-132.

[2]李桂超, 章真, 马学军, 等.胃癌根治术后局部或区域性复发部位规律及复发后放疗疗效在确定术后放疗靶区中的意义[J].肿瘤, 2012, 32 (10) :794-799.

[3]肖小意.HIF-1α、TGF-β1和VEGF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3.

[4]韩雅琳, 肖小意, 吴倩, 等.血清HIF-1α、VEGF-A、CEA和CA19-9表达水平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预测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4, 9 (3) :156-159, 160.

[5]洪华章, 周凯, 傅平, 等.抑癌基因脾酪氨酸激酶和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 2014, 5 (5) :341-345.

[6]冯晓峰, 郑永志.动脉介入治疗胃癌以及胃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24) :4447-4450.

灌注栓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9例不愿接受静脉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 具有病理组织学诊断, 影像学有可评价病灶, Karnofsky评分≥60分, 预计存活期≥3个月。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年龄42~76岁, 中位年龄64.0岁;临床分期:ⅢB期2例, Ⅳ期28例;给予S-1口服+OXA动脉灌注及栓塞。对照组29例, 其中男20例, 女9例;年龄42~77岁, 中位年龄65.5岁;临床分期:ⅢB期2例, Ⅳ期27例;给予OXA+5-FU (5-氟尿嘧啶) 动脉灌注及栓塞。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期及Karnofsky评分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局麻下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 DSA下将4-5F Cobra导管置于腹腔动脉干造影, 根据肿瘤供血及转移情况选择灌注药物的靶血管, 主要包括胃左动脉 (贲门癌、胃小弯癌、胃底癌) 、胃右动脉和肝总动脉 (胃大弯癌、胃窦癌及周围癌) 、腹腔动脉干 (胃癌伴淋巴结、肝转移) 。确认靶血管后缓慢注入化疗药物, 对照组灌注化疗药物选用OXA 85 mg/m2, 5-FU 750 mg/m2, 实验组灌注化疗药物选用OXA 85 mg/m2。根据肿瘤血管染色情况, 酌情加用超液化碘油栓塞。药物注射完毕后拔管,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平卧24小时。

实验组于介入治疗当日开始口服S-1, 每天80 mg/m2, 分早晚2次, 餐后30分钟口服, 服药2周, 停1周。

两组患者均为6周进行一次介入治疗, 初次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EA、CA199、胃镜、CT。所有病例至少完成2次介入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 并且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 记录疾病进展时间 (TTP) 和总生存时间 (OS) 。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RECIST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1],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OS计算自治疗之日起至死亡或失访时间, TTP计算自治疗之日起至疾病进展时间。有效率 (RR) =CR+PR, 疾病控制率 (DCR) =CR+PR+SD。抗癌药物毒副反应分级根据NCI-CTC3.0版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见表1)

2.2 生存时间

实验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例数分别为29例、19例和6例, 生存率分别为96.7%, 63.3%, 20.0%;对照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和5例, 生存率分别为72.4%、55.2%和17.2%。实验组6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两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对照组的中位TTP分别为8.1个月 (95%CI:7.2~9.0个月) 和5.3个月 (95%CI:4.4~6.2个月)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图1;中位OS分别为14.3个月 (95%CI:12.8~15.7个月) 和13.2个月 (95%CI:12.0~14.4个月) ,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图2。

2.3 不良反应

两组介入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栓塞综合征, 实验组出现13例 (43.3%) , 对照组出现14例 (48.3%)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经对症处理, 1周内均自行缓解, 未发现胃穿孔病例。两组抗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 及外周神经炎。实验组30例中, 白细胞减少10例 (33.3%) , 其中Ⅱ级3例, Ⅰ级7例;腹泻6例 (20.0%) , 其中Ⅱ级2例, Ⅰ级4例;外周神经炎13例 (43.3%) , 其中Ⅱ级4例, Ⅰ级9例。对照组29例中, 白细胞减少18例 (62.1%) , 其中Ⅲ级3例, Ⅱ级7例, Ⅰ级8例;腹泻15例 (51.7%) , 其中Ⅲ级2例, Ⅱ级6例, Ⅰ级7例;外周神经炎13例 (44.8%) , 其中Ⅱ级7例, Ⅰ级6例。两组白细胞减少与腹泻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晚期胃癌介入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随着介入放射学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晚期胃癌显示了良好的效果[2], 它是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局部, 既增加了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和停留时间, 又能避免常规静脉化疗时药物同血浆蛋白结合失去抗癌活性, 还减少了全身毒副反应。同时, 栓塞原发灶及转移灶的供血动脉可使肿瘤供血减少, 加快肿瘤细胞的凋亡, 特别适用处于局部区域或腹腔转移的患者。研究报道[3,4], 腹腔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对胃癌原发灶、相关淋巴结群以及腹腔转移灶均有疗效。目前灌注化疗方案多采用5-FU联合OXA, 5-FU是时间依赖性抗代谢药, 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 一般认为持续输注效果更好, 而一次性动脉灌注所能杀伤的S期细胞是有限的, 并且5-FU副作用较多, 尤其是黏膜炎导致腹泻等, 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拒绝治疗。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介入化疗的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2 S-1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 S-1治疗晚期胃癌的报道日益增多, 特别是联合顺铂、奥沙利铂静脉化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5,6]。S-1是一种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 它包括替加氟 (FT) 和以下两类调节剂:吉美嘧啶 (CDHP) 及奥替拉西钾 (OXO) 。3种成分按1∶0.4∶1的摩尔比组成, 与5-FU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 能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并提高抗癌活性; (2) 明显减少毒副反应; (3) 给药方便。杨林等[7]报道S-1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61例, RR为56.6%, DCR为76.1%, 中位TTP7.5个月, 中位OS为16.0个月。但是, 由于全身静脉化疗存在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的问题, 很多患者不能很好耐受而放弃治疗。本研究应用S-1联合奥沙利铂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晚期胃癌, 试图将口服S-1全身化疗与动脉灌注及栓塞局部治疗的优势相结合。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RR为50.0%, DCR为93.3%, 中位TTP为8.1个月, 中位OS为14.3个月, 疗效与上述研究结果相近。其中实验组DCR、中位TTP及6个月的生存率均较对照组高 (P<0.05) , 提示近期疗效较好, 且实验组的白细胞减少与腹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 (P<0.05) 。以上结果说明S-1联合介入化疗能够稳定肿瘤病灶, 减少不良反应, 延长肿瘤进展时间。我们分析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口服S-1全身化疗与腹腔动脉灌注局部治疗的优势互补[8]。一方面, 腹腔动脉灌注可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 最大限度杀灭肿瘤细胞;另一方面, 全身给药对血液循环中肿瘤细胞, 特别是腹腔外的病灶进行更有力的杀伤, 弥补了单纯局部治疗的不足, 既加强了腹腔内病灶的治疗效果, 又兼顾了腹腔外转移灶的控制, 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2) S-1和奥沙利铂有协同作用[9]。S-1的主要成分FT在体内能干扰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 与破坏DNA功能的奥沙利铂联合, 可增强DNA链断裂, 达到互补性抑制的协同效果。 (3) CDHP能抑制5-FU的分解代谢, 延长血和肿瘤组织中5-FU的作用时间, 类似于持续静脉输注5-FU, 疗效优于一次性动脉灌注, 且OXO能保护胃肠黏膜, 减少胃肠道反应。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研究[10]发现, S-1的活化依赖于肝药酶, 其疗效与细胞色素P450 2A6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该基因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因而反映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是远期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 缺乏大样本的长期观察随访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综上所述, S-1联合奥沙利铂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较少, 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行静脉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是一种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评价S-1联合奥沙利铂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9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 给予S-1口服+奥沙利铂动脉灌注及栓塞;对照组29例, 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及栓塞。两组均为6周进行一次介入治疗, 连续2次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0.0%和44.8%, 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3%和68.9%,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8.1个月和5.3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为14.3个月和13.2个月。两组疾病控制率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6个月生存率较对照组高 (P<0.05) , 实验组白细胞减少和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0.05) 。结论 S-1联合奥沙利铂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晚期胃癌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势, 易为晚期胃癌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替吉奥,奥沙利铂,胃癌,动脉灌注,栓塞

参考文献

[1]孙燕, 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顾国清, 胡波, 张川, 等.介入治疗中晚期胃癌22例的近、中期疗效[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2) :158-160.

[3]孙卫东, 任普海, 冯晓峰, 等.介入治疗在胃癌以及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交通医学, 2012, 26 (3) :217-220.

[4]Wang Y Y, Zhang W, Qian S, et al.The effect of locoregional trans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on liver metastasis after gastric cancer resection[J].J Int Med Res, 2012, 40 (3) :1141-1148.

[5]傅国平, 王薇, 裘哲君, 等.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或顺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癌症杂志, 2012, 22 (4) :291-294.

[6]Lu Y, Liu Z, Zhang J, et al.S-1 plus oxaliplatin vs.S-1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a randomized phaseⅡstudy[J].J Chemother, 2014, 26 (3) :159-164.

[7]杨林, 宋岩, 秦琼, 等.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J].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2013, 40 (7) :688-692.

[8]高峰, 黄祥忠, 任冬青, 等.经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不同化疗方法治疗进展期胃癌60例对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10) :857-859.

[9]Zhong D T, Wu R P, Wang X L, et al.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S-1 and oxaliplatin (SOX)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Pathol Oncol Res, 2015, 21 (4) :867-873.

上一篇:雅思写作技巧下一篇: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