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栓塞

2024-07-03

支架辅助栓塞(精选4篇)

支架辅助栓塞 篇1

关键词:Enterprise支架,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进展

颅内宽颈动脉瘤包括绝对宽颈和相对宽颈两类, 前者指动脉瘤颈宽≥4mm, 后者指动脉瘤颈体比>1∶2[1], 其一直是神经介入科治疗的难点, 若仅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 其成功率非常低, 且存在栓塞物移位、瘤颈残留及容易复发等问题。近年来, 随着颅内血管支架的应用, 尤其是Enterprise支架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使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本文就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Enterprise支架介绍

Enterprise支架是美国Cordis公司于2007年制造的专门用于颅内的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 其于2009年初在国内获得批准使用。其支架导管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及柔韧性, 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很容易通过迂曲的血管[2]。支架导管到达目标血管后, 撤出微导丝, 经输送导管尾端送入Enterprise支架, 支架完全在支架导管腔内前行, 方便输送、保护支架, 避免支架与输送过程中的血管壁接触, 保护血管内膜不受损伤, 支架能顺利通过迂曲血管到达病变区域。当支架自支架导管送出≤70%时, 若发现定位不准确时仍可回收到支架导管内, 直到定位准确后释放支架。支架两端和输送导丝上共有3处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点, 便于支架的精确定位。Enterprise支架具有良好的自膨性, 其顺应性使支架在迂曲和渐细的血管中能够与血管壁贴合, 适应血管形态的变化。Enterprise支架使用闭环设计, 释放后支架两端成喇叭口样张开并锚定在预定位置的血管壁上, 支架不会轻易移位, 并且支架能够平整的覆盖动脉瘤颈, 利于瘤颈塑形, 同时也利于微导管通过支架近端超选入动脉瘤[3]。

与Neuroform支架和LEO支架相比, Enterprise支架系统的输送导管的头端外径为2.3F, 小于Neuroform支架系统输送导管的头端外径2.8F和LEO支架系统的输送导管的头端外径2.6~4.2F, 这一特点使Enterprise支架更容易通过迂曲血管到达目标病变[4]。此外, Enterprise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和点负荷力大于Neuroform支架和LEO支架, 能为微弹簧圈提供更强的支撑, 避免支架塌陷, 并能提高栓塞密度[5]。但Enterprise支架释放后, 透视下除两端标记依稀可见外, 支架其余部分不显影, 故难以观察支架整体形态[6]。另外, 支架规格较少, 直径4.5mm, 长度只有14、22、28、37mm四种, 但由于其良好的顺应性、柔韧性和膨胀性, 以及较小的输送导管外径, 使其可应用于直径2.5~4.5mm的血管内[7]。目前国外多篇应用Enterprise支架的临床报道的结果表明, Enterprise支架具有易通过迂曲血管达到目标血管、精确定位、安全释放、有效支撑、操作便捷、微导管易于通过支架网眼等优点, 是目前所有颅内支架输送最容易、顺应性最好、技术成功率最高的支架[8,9]。

2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进展

2.1 支架前释放技术

支架前释放技术是指先将支架横跨动脉瘤颈释放, 然后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腔, 再使用微弹簧圈填塞瘤腔。此技术利于微弹簧圈成篮, 并能有效减少微弹簧圈移位的风险。但其不利因素在于: (1) 微弹簧圈仍有可能通过支架网眼进入载瘤动脉, 造成微弹簧圈移位; (2) 微导管有可能无法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腔, 将会导致栓塞的失败, 同时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时可能引起支架的移位; (3) 支架释放后, 微导管头端的活动范围缩小, 调整微导管头端的位置往往较为困难。

2.2 支架后释放技术

支架后释放技术是指应用一个或多个微弹簧圈在动脉瘤囊内部分或完全填塞后再释放支架, 以期获得更好的覆盖瘤颈。Heller[10]首先提出此技术, 但其宗旨是一种挽救性措施, 即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时, 若发生弹簧圈部分突入载瘤动脉后, 应用支架将突出的微弹簧圈压入动脉瘤囊内。现在的神经介入专家应用此技术主要是使支架将弹簧圈压在弧形的瘤颈外, 从而形成更为致密的瘤颈覆盖而达到血管重建的目的。该技术允许栓塞时选择直径或长度略大的微弹簧圈, 达到一定栓塞密度后逐渐释放支架, 并进一步填塞微弹簧圈直至支架完全释放, 这样可以将突入载瘤动脉的弹簧圈压入动脉瘤颈周围, 显著增加动脉瘤颈处弹簧圈密度, 并有利于提高动脉瘤致密栓塞率。而且在动脉瘤部分或完全填塞后释放支架, 可以确保微弹簧圈不会突入载瘤动脉内, 并且通过稳定弹簧圈形态而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同时, 采用后释放技术还可以避免通过支架网眼超选动脉, 减少栓塞微导管通过支架存在困难造成支架的损伤或破坏, 甚至是发生支架移位[11]。

2.3 支架半释放技术

此技术是指先将支架导管置于载瘤动脉动脉瘤远端, 再使用微导丝辅助微导管超选择动脉瘤, 填塞1枚或多枚微弹簧圈后将支架调整到满意为止, 缓慢释放部分支架, 然后再行微弹簧圈填塞和支架释放, 逐步释放支架直至瘤颈处理满意后安全释放支架覆盖瘤颈。杨志刚[12]等所报道的18例患者中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栓塞动脉瘤19枚, 栓塞成功率100%, 即刻栓塞效果满意。此技术的优势在于: (1) 增加瘤颈处栓塞密度, 有利于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 (2) 支架完全释放后, 部分微弹簧圈被压缩在支架与载瘤动脉之间, 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瘤颈处的病变段血管, 又可减少由于微弹簧圈压缩导致的动脉瘤复发; (3) 半释放时支架网眼较小, 微弹簧圈不易通过网眼突入到载瘤动脉。

2.4 Y形支架技术

主要用于血管分叉部的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如将第1枚支架从大脑后动脉P1段延伸释放到基底动脉中段, 然后通过第1枚支架的网眼再将另1枚支架从对侧大脑后动脉P1段延伸释放到基底动脉, 最后将微导管引入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腔进行微弹簧圈栓塞[13]。Y形支架技术可以防止微弹簧圈突出动脉瘤外, 保持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的通畅, 减少了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同时缩小了瘤颈。此技术的第1枚支架必须是开环支架, 技术要点是第2枚支架通过第1枚支架网孔释放时必须克服2个支架之间的摩擦力, 同时防止第1枚支架移位。术中支架轻微移位于多有文献报道, 而一般不会引起严重术中并发症。Lozen等[14]人成功使用Y形支架技术治疗6例动脉瘤。Thorell等[15]报道的7例使用Y形支架栓塞治疗的病例中, 其中1例因支架移位无法实施Y形支架术。

2.5 支架水平释放技术

支架水平释放技术指将支架经前或后交通动脉通过Willis环横跨终末血管动脉瘤颈水平释放[16]。多用在颈内动脉末端或基底动脉尖端宽颈动脉瘤。成功的支架水平释放, 前提是支架输送系统能够顺利通过前、后交通动脉。因此在病例的选择上, 应该评估前或后交通动脉的有无、粗细以及是否迂曲。Siddiqui等[16]报道一组使用Enterprise支架水平释放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末端动脉瘤, Enterprise支架系统可通过<1mm的交通动脉于直径<2mm的载瘤动脉中成功水平释放, 随访9例, 其中1例复查DSA显示无症状的P1段支架内狭窄, 1例TIA样发作结合复查DSA分析可能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作者分析认为可能支架内再狭窄发生在小血管的概率要高一些。

3Enterprise支架应用的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

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延迟性支架内狭窄是Enterprise支架应用到颅内血管的主要问题[17]。支架一旦与血液接触, 就会刺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酸。因此常告知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及波利维进行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围手术期发生血栓事件的概率约3%~14%。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多与术前或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当有关, 严格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术中急性缺血时间的发生。曾有报道发现支架在过度迂曲的血管不能完全打开引起急性血栓形成。总之, 严格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防止术中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 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够有效避免微弹簧圈移位和突出, 明显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 防止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 对重建载瘤动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支架辅助栓塞 篇2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重症护理

引用信息李娜, 童孜蓉, 赵倩.4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重症护理[J].全科护理, 2016, 14 (30) :3168-316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多因动脉壁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 临床以蛛网膜下隙出血为首发症。一经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临床现已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为主)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 严重威胁生命, 但术后也常出现血管痉挛、再出血、梗死等并发症。因动脉瘤栓塞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优点, 该方法已逐渐成为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将本科室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47例动脉瘤病人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的重症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47例, 其中男18例, 女29例;年龄28岁~72岁, 平均56岁, 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颅内动脉瘤, 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出现2例动脉瘤破裂死亡 (其中1例为术中破裂) , 2例脑梗死 (1例病人浅昏迷状态, 1例为肢体功能障碍) , 其余栓塞术后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1.2 手术方法

病人完善术前准备, 在全身麻醉后经皮内行股动脉穿刺, 全脑血管造影, 在发现颅内动脉瘤后, 观察动脉瘤形态、位置, 测量其大小, 了解其周围血管的情况, 选择合适支架, 采用Selding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后置6F导管鞘, 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角度以及靶血管直径和病变血管长度植入支架, 到位后解脱弹簧圈, 使弹簧圈在动脉瘤腔内能紧贴瘤壁。撤出微导管时需注意不要将弹簧圈带出导致误栓。

2 术后护理

2.1 预防出血

2.1.1 预防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病人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 予平卧24h, 持续心电监护, 穿刺肢体需伸直并制动12h, 随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术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 并两侧对比, 勿随意屈曲肢体, 观察加压敷料有无渗血, 避免伤口出血。

2.1.2 预防颅内再出血

由于颅内压波动、术中机械刺激、术后抗凝治疗及凝血机制改变, 易致颅内动脉瘤破裂, 发生率为2%~3.2%。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保持平稳情绪,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加强血压控制, 既往无高血压者将收缩压 (SBP) 控制在高于基础血压10mmHg~20mmHg (1mmHg=0.133kPa) ,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 采用降压药微量泵控制, 术后SBP控制在160mmHg~180mmHg。降压缓慢进行, 以每小时SBP下降5mmHg~10mmHg为宜[1]。预防一切能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诱因, 以免导致血压骤升造成再次出血。一旦发现病人剧烈头痛尤其病人出现Cushing反应时往往病人还处于代偿状态, 若及时发现进行干预, 可以避免严重后果。若病人出现意识进行性障碍、瞳孔变化等症状时很有可能已进入严重状态。本组1例病人术后突然意识加深、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肌张力增高, 随即出现呼吸心搏骤停, 经抢救无效死亡。

2.1.3 预防腹膜后血肿

腹膜后血肿是介入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很难发现, 这需要护士的经验以及慎独精神, 尤其术后3d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清醒病人注意其有无腰背痛、腹胀或时常有便意、进行性休克引起低血压、血肿较大或渗入腹腔者可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2 预防血栓与梗死

支架是一种异物, 能够诱发体内血管内膜出现过度的增生, 同时比较容易促进病人体内血小板聚集而产生血栓, 栓子在血流的冲击下不断脱落而致脑血栓形成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甚至血栓急剧形成导致血管闭塞后引起大面积脑梗死[2]。故术后需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以降低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发生率, 常规每天口服拜阿司匹林片林100mg和氯吡格雷片75mg 1个月, 随后单服阿司匹林片林100mg 6个月。遵医嘱持续泵入尼莫地平0.8 mg/h, 采用“三高”治疗 (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 , 个体化调节血压。术后要经常与病人沟通, 观察其语言是否清晰、流利及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动态变化, 定期CT检查, 及早发现。一旦出现了血栓栓塞, 需要及时采取DSA等检查, 必要时溶栓治疗。本组2例病人均在术后2d或3d出现脑梗死, 1例病人出现肢体感觉活动障碍, 经药物治疗和康复科治疗后较前好转;1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 呈浅昏迷状态, 家属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2.3 一般护理

术后病人入住监护室, 保持病室安静, 严格探视制度, 绝对卧床休息至术后第2天, 抬高床头15°~30°, 以利静脉回流, 防止脑水肿, 给予氧气2L/min~3L/min持续吸入,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并记录, 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加强心理安慰, 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保持安静, 烦躁病人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每日行Auter评分, 根据风险高低, 采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 如给予下肢尤其是腓肠肌环状按摩、行踝泵运动、气压治疗、穿弹力袜等。

3 讨论

本组研究表明,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创伤较小, 临床疗效较高, 且已被广泛使用。但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比, 该项技术易发生血管内狭窄及脑梗死。此手术术前术后需给予抗凝治疗, 以预防术后血栓和梗死的发生, 但抗凝剂的使用又可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增加。故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细致护理, 合理规范使用抗凝剂,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瞳孔、意识、肢体运动和感觉变化, 观察牙龈、皮肤、黏膜、注射部位有无出血, 局部有无瘀斑, 定期检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有效预防并发症, 确保治疗的最佳效果。47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出现脑梗死, 其中1例预后较差, 经分析可能与病人基础血压高, 术后血压维持相对较低有一定关系, 故血压调节因人而异, 具有个体差异性, 护士须具有敏锐的临床观察和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萍, 吴小兵, 刘彩萍, 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5) :1392-1394.

支架辅助栓塞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40例, 其中男32例, 女8例;年龄35~78岁, 平均 (61.2±8.6) 岁。所有患者均经CT、MRI、B超结合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恶性胆道梗阻, 黄疸时间为1~3个月。其中肝癌6例 (15.0%) , 胆管癌14例 (35.0%) , 转移癌12例 (30.0%) , 壶腹癌4例 (10.0%) , 胰腺癌3例 (7.5%) , 胆囊癌1例 (2.5%) ,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消瘦、黄疸等。

1.2 应用材料

21号千叶针、0.08 9cm超滑导丝、微穿刺交换套管、飞利浦大C臂血管造影机 (DSA) 、5F多侧孔导管、7~8F导管鞘 (美国COOK公司) , 直径为8~10mm、长度4~8cm的自膨式金属支架, 直径6~8mm、长度为4cm的球囊导管。

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常规皮肤消毒并铺巾, 常规彩超透视观察胆管梗阻部位、性质、狭窄程度等。选择穿刺点, 患者根据超声定位卧于DSA台上, 无菌检查手套套好探头, 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选用21号千叶针右腋中线对准第11胸椎水平穿刺, 刺中导管后注入造影剂, 超滑导丝越过梗阻部位直达十二指肠, 球囊扩张狭窄处并标记球囊压迹, 重复扩张至压迹消失, 支架准确置于狭窄部位, 取出8F导管, 送入7F外引流管, 庆大霉素反复冲洗胆道, 留置外引流7天。胆道支架2周后,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 选择药物包括丝裂霉素 (MMC) 、阿霉素 (ADM) 、顺铂 (DDP) 、吉西他滨、羟喜树碱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共置入支架51只。21例 (52.5%) 采取右入路, 7例 (17.5%) 前入路, 12例 (30.0%) 双入路;3例 (7.5%) 十二指肠支架。由于梗阻部位累及左右肝管, 考虑到经济原因, 一侧放置支架, 另一侧放置外引流管的患者有9例 (22.5%) 。所有患者均经一次胆道外成功引流, 32例 (80.0%) 经皮肝脏穿刺后立即置入支架, 8例 (20.0%) 因首次置入支架未成功, 引流5~10天后成功放入支架;3例 (7.5%) 术后4个月因胆管二次梗阻再次进行支架植入术。在黄疸基本消退、引流通畅、患者病情稳定、无继发感染后可进行拔管。术前入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 (542±126) μmol/L, 术后4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到 (61±19) μmol/L, 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87, P<0.01) ;术后4周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均较前明显改善[术前/术后:ALT为 (132.2±42.1) / (7 1.5±2 1.8) U/L;A S T为 (1 2 1.9±3 6.5) / (80.2±23.5) U/L],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10、6.07, P<0.01) 。支架植入后进行动脉化疗栓塞术1~5次, 平均2.5次, 1次/月, 未出现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并发症。入组患者靶动脉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和腹腔动脉分支, 29例 (72.5%) 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 给予化疗栓塞治疗;11例 (27.5%) 血管造影显示为少血管型的肿瘤, 给予动脉灌注化疗。术后随访3~32个月, 其中2例术后失访。术后6个月生存率84.2% (32/38) , 术后12个月生存率55.3% (21/38) , 术后生存超过24个月31.6% (12/38) 。支架开通时间平均为8.4个月, 半年开通31例, 半年开通率为81.6% (31/38) 。

3 讨论

恶性胆道梗阻是由于胆管及其周围恶性肿瘤或肝门区域的转移瘤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 主要包括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及胃肠道恶性肿瘤转移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厌食、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大便色浅, 尿色深等症状[4]。大多数恶性梗阻患者已处于晚期, 适合接受外科手术的仅为7%, 而不宜手术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不足3个月[5]。内科治疗主要分为创性的内镜经十二指肠壶腹部逆行进入胆管, 鼻胆管、内涵管引流, 但手术成功率较低, 且患者术后反应大。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 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重要意义[6]。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 是治疗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可有效减轻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 手术创伤小, 有效改善肝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7]。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有效降低瘤体体积, 减轻瘤体对支架的压迫, 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本研究术后随访3~32个月, 术后6个月生存率为84.2%, 术后12个月生存率为55.3%, 术后24个月生存率31.6%。可见胆道支架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与单纯的外引流术相比,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使胆汁引流更接近生理情况, 有效避免了胆汁的流失, 优于传统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PTCD) , 可部分替代传统的外科胆肠吻合手术, 但肿瘤的过快生长依然会反复导致恶性梗阻复发, 所以及时对原发病灶进行有效治疗是提高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常规的放疗、化疗效果差, 副作用大, 患者耐受性差, 由于胆管周围恶性病灶缺氧而降低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动脉化疗栓塞术自从1976年被应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以来, 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该手术可通过局部灌注化疗药物, 肿瘤周围是全身药物浓度的近百倍, 短时间内可较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具有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反应轻等优点[8], 成为治疗肝内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 采用胆道支架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 创伤小, 缓解症状速度快, 可显著缓解黄疸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支架开通时间和患者的生存时间, 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随着临床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 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胆道支架术后6个月内发生支架堵塞的概率为20%~86%, 可见术后胆管再狭窄是影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因此需要再进行胆道支架术的同时也要积极控制患者机体肿瘤的生长, 治疗梗阻的病因不容忽视[3]。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4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首先采用经皮胆道置入支架术, 术后2周行动脉化疗栓塞术, 观察胆道支架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共置入支架51只, 进行动脉化疗栓塞术15次, 平均2.5次。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3例术后4个月因胆管二次梗阻再次进行支架植入术。开通时间平均为8.4个月, 半年开通率为81.6%。术后随访33 2个月, 术后6个月生存率为84.2%, 术后1 2个月生存率为55.3%。结论 胆道支架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双途径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 创伤小, 能显著缓解黄疸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支架开通时间和患者的生存时间, 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胆道内支架,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参考文献

[1]陈志良, 任培土, 张凯杰, 等.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6 (11) :842.

[2]冯龙, 郭武华, 蒋为民, 等.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1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J].重庆医学, 2011, 40 (13) :1310.

[3]张正坤, 黄晓俊.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5, 17 (4) :188.

[4]Baron TH.Palliation of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06, 35 (1) :101.

[5]陈友佳, 谢士彪, 宋于生, 等.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及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2) :227.

[6]郑少俊, 纪鹏天, 茹利新, 等.胆道、十二指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5) :392.

[7]Inal M, Akgül E, Aksungur E, et a1.Percutaneous Placement of biliary metallic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maligant hiliar obstruction:unilobar versus bilobar drainage[J].J Vase interv Radiol, 2003, 14 (11) :1409.

支架辅助栓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5位肺栓塞患者,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 (19例) 与观察组 (26例) 。诊断标准:采取CT增强扫描, 显示为间接或者是直接征象;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象分析以后呈现为低CO2血症, p H值偏高;心电图与电轴右偏、TⅢ、QⅢ以及SI相符合, 右束支发生传导阻滞;发生右室扩大以及肺动脉高压情况;呼吸困难[2]。在对照组患者中, 有8例女性患者, 11例男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32~72岁, 平均为56.23岁;有6例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有4例患者为糖尿病, 有3例患者为肥胖, 有5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有1例患者为肿瘤, 有2例患者为骨科手术, 有6例患者为妇科手术。在观察组患者中, 有11例女性患者, 15例男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在31~70岁, 平均为55.26岁;有8例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有6例患者为糖尿病, 有4例患者为肥胖, 有7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有3例患者为肿瘤, 有2例患者为骨科手术, 有4例患者为妇科手术。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P>0.05,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6000 IU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 每隔12 h注射一次, 持续5~7 d的治疗。在明确诊断以后使用华法令, 初期使用剂量为3 mg/d, 然后对剂量进行调整, 使INR保持在2.0~3.0, 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服用华法令, 通常情况下需要持续3~6个月。在INR达到标准以后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在100 m L的生理盐水中溶入50万U的尿激酶, 在2 h之内完成静脉注射, 每天注射1次, 持续3 d的治疗。然后使用6000 IU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 每隔12 h注射一次, 持续5~7 d的治疗。在治疗的第4天开始使用华法令, 初期使用剂量为3 mg/d, 然后对剂量进行调整, 使INR保持在2.0~3.0。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服用华法令, 通常情况下需要持续3~6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 在采取溶栓第二天开始判定疗效[3]。在5 d治疗内, 患者病情没有任何改变, 判定为无效;在5 d治疗内, 下降1级, 判定为有效;在72 h以内, 下降2级或者是2级以上, 判定为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 采取t检验,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组中, 有1例患者发生牙龈出血, 有1例患者出现瘀斑, 发生并发症概率为7.69%;在对照组中, 有2例患者发生瘀斑, 发生并发症概率为10.53%, 两组没有明显差异,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 有16例患者治疗显效, 有6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 有效治疗概率为84.62%;对照组患者中, 有3例患者治疗显效, 有4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 有效治疗概率36.84%, 在有效治疗概率方面,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3 讨论

肺栓塞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在国外, 没有采取治疗措施的肺栓塞患者病死概率能达到30%[4]。即便不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也会导致残疾, 失去劳动力。所以, 对肺栓塞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能使病死概率得以降低,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于肺栓塞患者采取小剂量尿激酶辅助治疗, 能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对肺动脉高压形成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有助于预后的改善。在采取溶栓以前要对出血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血以及血凝做常规化验, 根据心功能分级对患者症状做进一步评定, 然后采取溶栓。溶栓以后, 要及时使用华法令与低分子肝素钙, 由于引发肺栓塞患者形成血栓的因素比较多, 为了避免血栓的再次形成, 需要长时间采用华法令进行抗凝, 将INR保持在2.0~3.0。初期每周进行2~3次的监测, 在INR平稳以后, 每隔4周做1次监测。总而言之, 对于肺栓塞患者采取小剂量尿激酶辅助治疗, 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缩短患者住院所需时间, 安全有效。但是本组病例数较少, 对于小剂量尿激酶辅助治疗的有效性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褚衍忠.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肺栓塞26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23 (1) :100-102.

[2]石松菁, 林兴盛.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具有溶栓相对禁忌证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34 (8) :180-182.

[3]张明亮, 张萍萍, 汪凡, 等.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0, 45 (1) :167-169.

【支架辅助栓塞】推荐阅读:

弹簧支架05-21

掩护支架05-28

支架系统06-02

冠脉支架06-08

提升支架06-13

支架设计06-15

支架06-24

支架阻力07-11

支架英语07-12

支架血栓08-02

上一篇: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下一篇:价值创造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