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支架

2024-05-21

弹簧支架(通用5篇)

弹簧支架 篇1

[美国]

工件夹具公司目前可提供3种弹簧加载的工件夹持支架 (见图1) , 用于在机加工、组装及外形检测中工件的精确定位和导向。Imao型固定支架结构有:4种块形、5种圆柱形和3种紧凑式微型结构。3种类型的弹簧加载工件支架均由合金钢制作而成并进行了发黑处理。

根据待加工工件的外形、台肩、不同的直径和高度, 用户可以选用适宜的支架, 并将其固定在基座的任何位置。该类支架有利于稳固工件, 并确保夹紧装置安全, 防止工件在加载或机加工力的作用下产生振动或偏转。支架柱塞的弹簧加载特点是:在工件承受载荷时能起缓冲作用并使卸载操作更简便。

块形支架能够提供8 985N的支撑力, 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的特点。支架高度通过转动内六角螺栓调节, 支架本身有螺纹孔, 用以更换某个可替代的接触元件, 减少支撑结构及表面的磨损。支架上有预先加工好的孔和沉孔, 以便从顶部安装内六角螺栓。

柱形工件支架具有3 981~8 985N的承载力, 在支架柱塞顶部带有丝孔, 用以安装接触元件。柱形系列支架的特点是:易于用六角扳手紧固底部的螺栓, 安装简便。在其侧面还有一个用来锁定支架柱塞高度的螺钉, 以提供稳固的支撑和工件的精确定位。

紧凑式微型支架适用于有限的空间操作位置, 适用于轻载工况, 可以提供196N、298N和396N 3种承载力。

工件装好后, 用一个较大的球头手柄将支架柱塞锁定在适当位置, 而其底部六角螺栓可用来固定简单的板材。

弹簧支架 篇2

关键词:液压支架,侧护装置,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0 引言

液压支架侧护板装置一般由侧护板、弹簧筒、侧护千斤顶、导向杆和连接销轴等组成。弹簧筒内置一个大的圆柱螺旋弹簧, 侧护板主要通过圆柱螺旋压缩弹簧与侧推千斤顶控制其伸缩, 弹簧力的大小将影响侧护板的防护效果。弹簧力过大, 液压系统的压力小于弹簧的弹力, 将导致侧护板收不到原位;弹簧力过小, 侧护板伸出后将处于浮动状态, 无法保证架间间隙, 给移架带来困难。因此, 本文对液压支架侧护装置中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进行了计算。

1 液压支架侧护板装置

现阶段加工生产的掩护式与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都有较完善的侧护装置, 不仅支架掩护梁两侧设有侧护板, 整体顶梁的两侧也设有侧护板。液压支架工作时, 一侧的侧护板处于固定状态, 另一侧则为活动状态。加工制造时, 两侧侧护板通常是对称的, 在对支架进行装配时可按照需要将一侧用销轴固定于顶梁与掩护梁上。

侧护板装置的作用如下: (1) 消除相邻支架掩护梁、顶梁之间的架间间隙, 防止顶板冒落的矸石进入支护空间; (2) 支架移架过程中可起到导向的作用; (3) 支架降落后侧护板装置可防止支架的倾斜; (4) 利用侧护板装置可调整支架的间距。

目前侧护板装置的控制方式主要为弹簧液压混合控制, 它既有弹簧伸出机构, 也有侧推千斤顶伸缩机构。

2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弹簧作为机械产品中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通用零件, 其种类复杂多样。弹簧具有夹紧、减振、复位、调节等多种功能, 由于普通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简单, 且可根据受载情况制成各种型式, 故应用最广。

制造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材料应具有高的疲劳极限、弹性极限、冲击韧性以及良好的热处理性能等, 选择弹簧的材料主要是根据弹簧的工作条件、承受的载荷类型以及是否受冲击载荷等因素确定, 同时也应考虑弹簧制造的工艺性。

3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

图1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尺寸标注图。

3.1 主要计算公式

(1) 材料直径d (mm) :

(2) 有效圈数n:

其中:G为弹簧材料的切变模量, N/mm;Fn为最大工作阻力, N;P′d为单圈刚度, N/mm;P′为弹簧刚度, N/mm。

(3) 弹簧刚度P′ (N/mm) :

3.2 几何尺寸计算

(1) 弹簧中径D (mm) :先按结构要求估计, 然后按参考文献[1]中表11-2-9取标准值。

(2) 弹簧内径D1 (mm) :D1=D-d.

(3) 弹簧外径D2 (mm) :D2=D+d.

(4) 支承圈数n2和总圈数n1 (圈) :由参考文献[1]中表11-2-14按结构形式选取。

(5) 节距t (mm) :.

其中:Fj为工作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量。

(6) 自由高度H0 (mm) :由参考文献[1]中表11-2-14计算。

(7) 间距δ (mm) :δ=t-d.

(8) 最小工作载荷时的高度H1 (mm) :

H1=H0-F1.

(9) 最大工作载荷时的高度Hn (mm) :

Hn=H0-Fn.

(10) 工作极限载荷下的高度Hj (mm) :

Hj=H0-Fj.

(11) 压并高度Hb (mm) :由参考文献[1]中表11-2-14计算。

(12) 螺旋角α (°) :.

对压缩弹簧推荐α=5°~9°.

(13) 弹簧展开长度L (mm) :

4 应用实例

本文以ZZ6600/14/28型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为例, 已知条件如下:工作载荷种类为Ⅱ类载荷, 最小工作载荷P1=100N, 最大工作载荷Pn=3 700, 工作行程h=270mm。

根据经验及已知条件初步选择弹簧的簧丝直径d=12mm;弹簧中径D=75mm, 端部结构为端部并紧、磨平, 支承圈为1圈, 弹簧材料为碳素弹簧钢丝C级。

4.1 参数计算

(1) 初算弹簧刚度。

(2) 因是Ⅱ类载荷Pj≥1.25Pn, 故工作极限载荷Pj≥1.25×3 700=4 625N。

(3) 由参考文献[1]的表11-2-19查得:工作极限载荷Pj=4 629N时, 工作极限载荷下的单圈变形量fj=9.541mm, 单圈刚度P′d=485N/mm。

(4) 有效圈数, 取标准值n=36.5圈。

(5) 总圈数n1=n+2=38.5圈。

(6) 弹簧刚度

(7) 工作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量Fj=nfj=36.5×9.541≈348.2mm。

(8) 节距。

(9) 自由高度H0=nt+1.5d=804.265 4mm, 取H0=805mm。

(10) 弹簧外径D2=D+d=87mm。

(11) 弹簧内径D1=D-d=63mm。

4.2 验算

根据上述数据选取:侧护板油缸收回时弹簧长度为500mm, 侧护板油缸伸出时弹簧长度为770mm。

4.3 工作图

图2为圆柱螺栓压缩弹簧工作图。

5 结论

本文以ZZ6600/14/28型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侧护板装置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设计为例, 通过计算得出弹簧的主要技术参数。该支架在井下的实际使用效果可证明对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计算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皮亚南, 刘燕霞, 李和平.弹簧的应用与设计计算[J].锻压机械, 1999 (2) :23-25.

[3]陈普庆, 周照耀, 罗宗强, 等.弹簧压缩变形的数值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 2002 (4) :30-32.

弹簧支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7例为治疗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3~82岁,平均(51.3±4.1)岁。全脑血管造影(DSA)示前交通动脉瘤18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9岁,平均(52.4±4.5)岁。DSA示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颈内动脉动脉瘤4例,基底动脉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CT证实有SAH,均为宽颈或相对宽颈动脉瘤。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全身麻醉。用股动脉置管Seldinger技术,将6F8 F导管选择性置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行DSA,明确出血部位。用0.014英寸微导丝将Solitaire支架(美国EV3公司生产)专用微导管引入载瘤动脉,导管越过动脉瘤颈10~20 mm时撤出导丝。调整支架位置。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囊内,逐渐释放支架。造影证实支架释放满意后,经微导管向动脉瘤内填入适合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术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转入NICU监护24 h,并常规抗凝处理。

1.3 疗效评价

(1) 按Paymond分类标准。完全栓塞:造影显示瘤内无造影剂残留;瘤颈残留:造影显示瘤颈部有造影剂残留;不完全栓塞:造影显示瘤囊内和瘤颈部均有造影剂残留。 (2) 测定患者出院前的GCS评分。上述评价均有2位资深神经内外科医生共同完成。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按Paymond标准,治疗组患者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0.143, P=0.031<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χ2=6.263, 4.782, P=0.038, 0.041均<0.05)。见表1,图1。

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栓塞术后造影示动脉瘤栓塞致密;b:术后5~10 min再次造影示大脑动脉分支闭塞;c:微导管超选入和泵入尿激酶80万单位后血管再通。

2.2 两组并发症及预后比较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2.056, P=0.011<0.05);治疗组GCS评分平均(5.12±1.03)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7, P=0.026<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颈宽≥4 mm)和相对宽颈动脉瘤(动脉瘤颈体比>1:2)仍是临床介入治疗面临的弱项,手术栓塞物移位、瘤颈残留、再通等问题亟待解决[1]。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进步,神经介入技术趋于成熟。有研究表明,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可拓展宽颈动脉瘤栓塞的适应症,尤其是对成喇叭口形的宽颈动脉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2]。

该研究中,对37例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将Solitaire支架横跨于动脉瘤颈处,减弱了血液对瘤腔的冲击,大部分改变了血流的方向,降低了弹簧圈栓塞术操作中动脉瘤破裂的机会,增大了瘤腔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结合观察结果,37例术后完全栓塞率为75.68%,显著高于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50.00%,χ2=10.143, P<0.05;且较夹闭术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更低,分别为18.92%、5.41%,χ2=6.263, 4.782, P均<0.05。动脉瘤栓塞术后脑缺血等并发症也是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3]。该研究观察到,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介入治疗的3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认知障碍、瘤出血等)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夹闭治疗,χ2=12.056, P<0.05;且GCS评分更高,t=11.027, P<0.05,这与文献报道一致,但对于该手术方案的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

综上,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高小平, 余翔, 张抗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4) :312-314.

[2]刘小玲, 裴高猷, 宋静, 等.支架后解脱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4) :60-61.

[3]温志锋, 刘源, 梁传声, 等.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9) :886-889.

弹簧支架 篇4

关键词: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动刚度

1 引言

野战条件下,伤员运输车辆在前沿抢救运送伤病员时路况恶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路面不平度的变化等各种内外激励作用,极易产生整车和局部的强烈振动。为尽量减少路面不平度所造成的振动和冲击,将车辆的振动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伤病员的乘卧舒适性和救治效率,对固定担架的支架进行适当的二次减振非常重要。传统的担架支架减振装置主要由橡胶、塑料等制成的普通元件组成,难以实现较低的固有频率,并且刚度不可调节。空气弹簧是一种在柔性密闭橡胶气囊中冲入压缩空气(≤0.7 MPa),利用空气的压缩弹性进行工作的非金属弹性元件,具有缓冲、隔振、降噪、行程控制和动作执行等功能[1,2,3,4]。空气弹簧的振动固有频率较低,且不同载荷下几乎保持不变。作为减振元件,空气弹簧具有非线性变刚度特性,通过内压的调整,可以得到不同的承载能力;可承受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具有相对较好的缓冲减振效果;还具有安装高度低、更换方便、工作可靠、质量轻、单位质量储能量高等优点。将空气弹簧增加附加气室能显著降低空气弹簧的刚度及固有频率。为了揭示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动刚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试验对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机理,为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在伤员运输车辆上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 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动刚度特性

空气弹簧动刚度是指弹簧在动态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即引起单位振幅所需要的动态力,它是反映弹簧振动性能的重要指标。动态刚度的改变影响到车体振动的衰减特性,从而影响到簧上担架的舒适性。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的动刚度近似计算公式为[5]:

式中,p为空气弹簧工作时的相对气压,MPa;pa为大气压力,取0.1 MPa;V为空气弹簧工作时的容积,m3;Vf为附加气室的容积,m3;m为多变指数(车辆运行时1

由(1)式可看出,当增加附加气室后,空气弹簧的动刚度会随之减小,增大附加气室容积与减小初始气压均会降低其动刚度。空气弹簧受激励作用发生振动时,空气弹簧内的气体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压力的变化。气囊与附加气室之间产生的压力差迫使气体通过节流孔进行流动。当气囊压缩时,气体由气囊流向附加气室;当气囊拉伸时,气体由附加气室流向气囊,这均会有效降低振动时空气弹簧的刚度[6,7,8,9]。式(1)中说明了空气弹簧动刚度随初始气压、附加气室大小、气囊体积与受力面积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但影响其动刚度的因素并不止此,以下通过试验研究初始气压、激振频率、激振振幅、节流孔径对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动刚度的影响。

3 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及方案设计

采用振动试验台为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研制的SDS-20型,其技术指标为:最大动负荷:±20 kN,负荷精度:±1%,额定位移:±100 mm,位移精度:±1%F.S,试验最小稳定速度:0.000 34 m/s,试验最大峰值速度:1.5 m/s。

空气弹簧通过夹具与振动试验台相连,通过导管与附加气室相通,并在两气室间设有节流孔。空气弹簧的工作高度限制在60 mm,其顶部与试验台上夹头连接固定,底部随试验台作不同频率(1~8 Hz)、不同振幅(5~11 mm)的正弦振动。空气弹簧动载荷由负荷传感器测量,振动台的位移由位移传感器测量。在空气弹簧的主、附气室分别安装了气压计,用来监控主、附气室的压力变化。所有的测试信号经A/D转换、数字滤波后存入计算机。现场试验装置图如图1,试验装置原理图如图2。

3.2 实验过程

将空气弹簧与附加系统连接充气至初始气压后,断开气源;振动台对空气弹簧施加不同频率、振幅下的正弦位移激励,然后改变初始气压重复试验,最后改变节流孔径,记录在不同节流孔径(4、5、6、7 mm)、初始气压(0.1、0.15、0.2、0.25、0.3、0.35、0.4 MPa)、振幅(5、7、9、11 mm)、频率(1、2、3、4、5、6、7、8 Hz)下的力和位移信号,得到力—位移曲线。

3.3 动刚度计算

由试验获得力—位移曲线后,可求得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的动刚度,其计算方式为[10]:

式中,Kd为空气弹簧的动刚度,kN/m;2P0为载荷跨度,kN;2X0为最大变形量,m;为变形为零时的载荷差,kN。

图3为由力——位移曲线计算动刚度的原理图。

3.4 试验结果分析

图4为当节流孔孔径为5 mm、激振频率为2 Hz时,不同振幅下空气弹簧动刚度随初始气压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看出,随着气压增大,空气弹簧的动刚度随之增大,并且在相同气压下,随着振幅的增加,其动刚度也随之增大。这是因为空气弹簧初始气压的升高会导致气体密度加大,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增大,使得弹簧变形的难度加大,从而引起弹簧动刚度的增加。振幅加大时,流经节流孔的气体流速也相应增大;由于节流孔较窄导致气体在气囊与附加气室间流动不充分,空气弹簧的动刚度也变大。

图5为当节流孔孔径为5 mm、初始气压为0.2 MPa时,在不同振幅下空气弹簧动刚度随激振频率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看出,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大,空气弹簧的动刚度随之增大,但在8 Hz附近时,曲线接近平缓,表明动刚度变化不大。而随着振动幅值的增大,其动刚度也随之增大。在低频(1 Hz左右)及高频(8 Hz左右)时,各振幅下的动刚度增量不大。由于弹簧激振频率会影响空气流过节流孔的流速,当激振频率较小时,空气弹簧容积变化缓慢,压力变化较小,气囊与附加气室之间气体交换比较充分,空气弹簧动态刚度较低;当频率较高时,节流孔口处气体流速加快而导致流经节流孔的气体会减少或气体来不及通过,气囊与附加气室间气体交换不充分,所以弹簧的动刚度较大。

图6为在不同孔径下动刚度随初始气压变化图。在同振幅、频率时,节流孔径的增大(由4 mm增大至7 mm)会导致动刚度的减小。节流孔的增大会导致单位时间内气体的流量增大,即由气囊与附加气室之间的气体交换速度加快,气体交换更加充分,空气弹簧动刚度随之减小。

4 结论

当初始气压、激振频率、激振振幅增加时,空气弹簧动刚度随之增加。在高频(8 Hz)左右时,振幅、频率的变化对动刚度的改变已不明显。在节流孔孔径4~7 mm范围内,当孔径增大时,空气弹簧动刚度随之减小。通过各试验结果图表,明显可以看出,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动刚度较小,尤其是在低频时,动刚度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若在伤员运输车上安装带附加气室的空气弹簧减振装置,将大大提高伤员搭乘的舒适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莫荣利,谢建藩,杨军.空气弹簧隔振性能及试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25(6):41-43.

[2]何稚桦,徐兆坤,李锦,等.乘用车悬架系统空气弹簧力学性能及刚度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1(2):109-111.

[3]Katsuya Toyofuku,Chuuji Yamada,Toshiharu Kagawa,et al.Study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air spring with auxiliary cham-ber[J].JSAE Review,1999,20:349-355.

[4]张利国,张嘉钟,贾力萍,等.空气弹簧的现状及其发展[J].振动与冲击,2007,26(2):146-150.

[5]张英会,罗圣国,郭荣生,等.弹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401-419.

[6]段德光,任旭东,牛福,等.急救车担架支架隔振系统空气弹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24-25.

[7]李蒂,付茂海,黄运华.空气弹簧动力学特性参数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3):276-281.

[8]王家胜,朱思洪,贺亮.基于复刚度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振动特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12):1418-1422.

[9]贺亮,朱思洪.带附加空气室空气弹簧垂直刚度和阻尼实验研究[J].机械强度,2006,28(S):33-36.

弹簧支架 篇5

关键词:Solitaire AB支架,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瘤颈宽≥4 mm, 体颈比 (瘤体最长径/瘤颈宽) ≤2或无瘤颈) 相对比较困难, 原因是使用弹簧圈栓塞时, 弹簧圈容易部分或全部突入载瘤动脉造成其狭窄或完全闭塞。而应用颅内支架辅助, 则可避免这种风险, 提高动脉瘤载瘤动脉的通畅性, 同时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1]。本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13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13例, 其中男9例, 女4例;年龄27~71岁, 平均49.3岁。2例为体检发现, 11例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入院, Hunt-Hess分级[2]:1级8例, 2级2例, 3级1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3例,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5例, 颈内动脉分叉部1例, 大脑中动脉M1段1例, 椎基底动脉连接部1例, 基底动脉2例。本组13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宽颈动脉瘤, 瘤颈宽≥4 mm, 体颈比 (瘤体最长径/瘤颈宽) ≤2, 动脉瘤直径最小者3.5 mm, 最大者14 mm。

1.2 方法

1.2.1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未破裂性动脉瘤, 术前均常规口服氢氯吡格雷片75 mg, qd, 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 qd, 3 d以上;对于破裂动脉瘤, 术前口服或者留置胃管后鼻饲氢氯吡格雷片300 mg和肠溶阿司匹林片300 mg。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6F导管鞘, 全身肝素化, 以5F造影管行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 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方向及瘤颈状态以及交叉充盈代偿情况, 根据动脉瘤所在位置选择合适大小长度的支架。采用Solitaire AB自膨式支架, 将6F导引导管置入病变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C2椎体水平, 路径图下在0.014英寸微导丝导引下将Rebar 18或27置入载瘤动脉, 其前端超过动脉瘤颈10~15 mm, 经Rebar微导管送入Solitaire AB支架, 调整支架位置, 使支架两端覆盖动脉瘤瘤颈且至少超过4 mm, 选取支架直径比目标血管宽0.5~1 mm。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本组置入的方法有两种: (1) 先将微导管经微导丝引导下放置在动脉瘤瘤囊内, 回撤Rebar微导管, 使Solitaire AB支架全部释放并压住微导管, 经动脉瘤瘤囊内微导管输送弹簧圈, 填塞动脉瘤, 采用该法8例。 (2) 半释放技术:支架到位后不释放, 将微导管经微导丝引导下放置在动脉瘤瘤囊内, 然后用弹簧圈编篮, 暂不解脱, 再将支架半释放覆盖大部分瘤颈, 然后继续填塞动脉瘤, 满意后再完全回撤Rebar微导管, 将支架完全释放, 采用该法5例。

1.2.3术后处理

介入治疗手术结束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针0.6 m L, 皮下注射, q12h, 连续3 d。术后第1天, 麻醉清醒后口服氢氯吡格雷片75 mg, qd, 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 qd, 3个月后, 氢氯吡格雷片停用, 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 qd, 终身服用。

2 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后取得满意疗效, 置入支架13枚, 支架一次性到位12枚, 通过调整后到位1枚, 释放后无支架移位、血栓形成、血管撕裂、动脉夹层及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栓塞完成后再造影, 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3], I级:完全栓塞 (整个动脉瘤内无造影剂充盈) 10例, Ⅱ级:次全栓塞 (瘤颈处可见造影剂充填, 瘤体部致密填塞) 2例, Ⅲ级:不全栓塞 (瘤体内可见造影剂充盈) 1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2例, 1分1例, 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例经1个月~3年来院随访, 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 9例造影复查显示无再出血及栓塞等症状。典型病例手术前后见图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随时会破裂出血, 被称为“颅内不定时炸弹”, 是一种常见的致死致残率极高的颅内血管性疾病, 一旦发现, 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4]。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并发症低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5,6]。颅内复杂动脉瘤 (包括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 , 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往往无法实施栓塞或无法达到致密栓塞, 甚至可能造成术中载瘤动脉或分支血管闭塞等严重并发症[7], 所以此类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

注:a:左侧椎动脉工作位造影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b和c:Solitaire AB支架 (4 mm×20 mm) 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术后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d和e:术后3个月复查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载瘤动脉通畅, 支架内无狭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自膨式支架被应用于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之中。支架的应用不仅起着“栅栏”作用, 防止后续填塞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造成血栓形成,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局部血流动力学, 减少了局部血流对动脉瘤颈的冲击, 加速瘤内血栓形成;同时支架植入可起到促进动脉瘤颈处的上皮化, 为植入部细胞外基质增加支撑力, 加快动脉瘤颈局部的完全内皮化, 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 另外可减少穿支动脉闭塞[8]。Solitaire AB支架是一侧完全开放, 一侧闭合网孔设计的自膨式支架, 同时具有开环及闭环支架的优点, 支架很容易通过虹吸段等弯曲的血管, 同时闭合网孔增加了支架的径向支撑力[9,10]。而且, Solitaire AB支架置于推送导丝上, 覆盖保护鞘, 通过微导管 (Raber 18, Raber 27) 输送, 可像弹簧圈一样被输送, 可以送到远端血管和迂曲的血管。其解脱方式为电解脱, 当支架完全释放并于动脉瘤栓塞完成后解脱, 并且可重复回收及释放[11]。

置入支架栓塞动脉瘤的方法有两种[12], 一是支架稳定微导管技术 (Jailing技术, 平行栓塞法) : (1) 先将微导管经微导丝引导下放置在动脉瘤瘤囊内, 回撤Rebar微导管, 使Solitaire AB支架全部释放并压住微导管, 经动脉瘤瘤囊内微导管输送弹簧圈, 填塞动脉瘤。 (2) 半释放技术:支架到位后不释放, 将微导管经微导丝引导下放置在动脉瘤瘤囊内, 然后用弹簧圈编篮, 不解脱, 再将支架半释放覆盖大部分瘤颈, 然后继续填塞动脉瘤, 满意后再完全回撤Rebar微导管, 将支架完全释放。二是微导管穿越支架技术 (Mesh技术, 垂直栓塞法) :Solitaire AB支架网孔大, 为3 mm×4 mm, 可先释放支架, 然后通过支架网孔将微导管放置在动脉瘤囊内, 输送弹簧圈, 填塞动脉瘤。平行栓塞法有利于调整微导管在动脉瘤腔内的位置, 弹簧圈释放时有利于成篮, 操作便捷, 且技术成功率高。术中注意弹簧圈的走行并及时调整微导管的位置, 可避免动脉瘤的破裂[13]。在本组研究中, 未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病例, 考虑与病例少, 随访时间短有关, 随着技术的复杂和操作难度的不断增加, 操作不良事件也会增加。

结合文献[14]报道, 笔者认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的经验有: (1) Solitaire AB支架有良好的柔软性及通过性, 所以对于Willis环周围较迂曲的载瘤血管首选Solitaire AB支架。 (2) 支架微导管头端10 mm预塑形30度, 有利于微导管操作和支架顺利释放。 (3) 建议使用平行栓塞技术, 有利于选择弹簧圈, 从而达到致密栓塞。 (4) 禁止推送支架超出支架微导管头端来释放支架, 以避免支架损伤血管。 (5) 最大径是瘤颈的动脉瘤, 建议双支架治疗。双支架套叠在一起, 使支架网孔的密度增加, 当血流通过支架网孔而流入或流出动脉瘤时, 会将瘤内的涡流改变为层流, 从而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诱发瘤体内血栓形成。另外, 双支架增加了瘤颈处支架网孔的密度, 有利于瘤颈处新生内膜沿着支架攀爬生长, 可缩短瘤颈处内膜覆盖的时间。 (6) 由于支架网眼较大, 为3 mm×4 mm, 所以尽量避免选择短的直径3 mm以下的弹簧圈, 需要时可以使用三维复杂弹簧圈, 可避免弹簧圈脱出或逃逸。 (7) 释放时固定推送杆, 回撤微导管, 微导管远端标记低于支架近端标记表明支架完全释放, 务必最后解脱支架, 防止支架移位。 (8) Solitaire AB支架最小直径4 mm, 所以对于直径小于2 mm的血管要慎重, 以免导致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的发生[15]。

本文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 动脉瘤完全栓塞10个 (76.9%) , 瘤颈残留2个 (15.3%) , 部分栓塞1个 (7.8%) 。栓塞过程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及弹簧圈移行入载瘤动脉。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2例, 1分1例, 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例经1个月~3年来院随访, 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 9例造影复查显示无再出血及栓塞等症状。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患者的病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及自身条件等相关, 手术成功仅是明显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上一篇:儿童钢琴教育下一篇:聚磷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