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栓塞

2024-08-01

治疗性栓塞(精选10篇)

治疗性栓塞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治疗。方法 对临床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病变及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率83.3% (25/30) , 总有效率100% (30/30) , 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超早期心源性脑栓塞, 疗效极佳, 且更安全。

关键词: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心源性脑栓塞,疗效

脑栓塞以心源性脑栓塞最为多见。占脑栓塞的60%~75%, 脑栓塞通常是心脏病的重要表现之一, 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是栓子的主要来源, 心肌梗死、心房粘液瘤、心脏手术 (瓣膜置换及心脏移植) 、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来自静脉的反常栓子亦可为栓子来源。现将临床工作中诊治的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2009年1月~12月收治的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患者均有长期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 在活动中突然起病。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44~76岁;其中20例发病时间3~6 h, 8例<3 h。诊断符合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起病1 wk内在我院就诊, 有较完整的病史、神经系统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住院经过记录[1]。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并心房颤动17例, 冠心病并心房颤动11例, 心肌梗死2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 并发心跳、呼吸停止1例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 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

1.2 诊断

根据骤然起病, 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体征, 可伴痫性发作, 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 有心源性等栓子来源, 可作出临床诊断。如合并其他脏器栓塞更支持诊断, CT和MRI检查可确定脑栓塞部位、数目及伴发出血情况等。

1.3 方法

均静脉给药, 同时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2 结果

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30例。基本治愈25例, 有效率83.3%, 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脑栓塞是指脑动脉被进入动脉系统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所堵塞, 发生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与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于: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左心房黏液瘤、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胸部手术、长骨骨折、气胸、气腹或各种减压病的气栓塞、脂肪栓和癌肿栓塞等。大多数栓塞事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但是有些缺血性卒中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的[2]。突然咳嗽、喷嚏或在夜间小便都能诱发栓塞发生。如果病情进展, 新近的损害通常发生在最初48 h内, 往往由于远侧端栓子所引起。“非突发性栓塞”可以解释栓子从起病部位移动到远侧端血管分支的现象。血管造影显示早期颅内栓塞的比例非常高, 而48 h后栓塞的比例较低。

栓子通常引起远端血管分支的阻塞, 在大脑表面呈三角形的梗死灶, 三角形的尖端指出内侧。CT和MRI通过显示病变的位置和形状来提示栓塞的存在, 在不同的血管供应区域表现为表浅的楔形梗死灶、出血性栓塞和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栓塞。通过CT对30例已排除脑动脉硬化梗死的心源性栓塞患者进行分析, 发现23例有表浅的、大或小的皮质或皮质下梗死, 只有2例有深部梗死。由于大脑表浅区域有较好的侧支循环, 所以栓子阻塞MCA很少引起深部梗死。

抗凝治疗, 慢性心房纤颤、心肌梗死、瓣膜置换术后等引起心源性栓子是导致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脑栓塞后预防再栓塞非常重要, 其主要为抗凝治疗。临床研究显示慢性心房纤颤并发脑栓塞的患者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5~2.0之间, 其再发栓塞的机会及死亡率均低于不用抗凝者。常用药物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并及时调整剂量, 应注意其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3]。低分子肝素应用较安全, 但其临床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脑栓塞患者, 应注意加强抗感染, 禁忌抗凝治疗。

脑栓塞中以心源性血栓性脑栓塞最为多见, 后者的溶栓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似。对于无溶栓指征的心源性血栓性脑栓塞患者, 应积极给予抗凝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可尽早给予肝素抗凝, 根据APTT调整肝素用量;连用5~7 d后予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 并根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抗凝治疗中有发生脑出血风险, 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时应急诊行头颅CT检查。抗凝治疗不能同时合用抗血小板制剂。抗凝治疗禁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的脑栓塞。

参考文献

[1]胡维铭, 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465.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 (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76-378.

[3]张心中.内科危重疾病现代治疗.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4:273.

治疗性栓塞 篇2

门脉高压导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其出血量大,来势凶猛,常危及生命?

对于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上消化道出血,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内科治疗(药物治疗?三腔管压迫或硬化曲张的静脉等)大多无效(患者容易再次大出血),外科治疗(断流术或各种分流术)病死率达高,肝移植虽然能有效缓解门脉高压,但又受到一定(技术?费用等)的限制?经皮肝门静脉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疗效肯定?方法简便?创伤小,从而为本症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对于防范再出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确诊的门脉高压性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单次出血量>500ml患者4例?在透视下,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的器械和方法(穿刺点略后)穿刺肝内门脉分支?穿刺成功后行门脉造影了解门脉,胃冠状静脉及胃短静脉情况?然后将导管送入胃冠状静脉及胃短静脉,透视下经导管推注栓塞剂,

先用无水乙醇破环曲张的血管内膜,然后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钢圈栓塞上述曲张的静脉主干?栓塞结束后造影复查栓塞情况?

2 结果

4例患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无一例发生并症;栓塞前后造影观察见迂曲扩张的静脉(丛)消失,近期(随访3个月)止血效果良好;患者未再出现凶险性大出血?有1例患者在栓塞后2周后又出现少量出血(大便隱血试验+),给予对症治疗后隐血试验转为阴性?

3 讨论

门静脉是一支短而粗的静脉干,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两个主要属支汇合而成,门静脉系统和腔静脉系统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通支,肝硬化时出现门静脉压力增高(>200mmH2O),导致门静脉系统大小?形态发生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许多部位与腔静脉系统之间建立门-体侧支循环,其中,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开放的)侧支是食管胃底处的静脉(丛):胃冠状静脉和胃短静脉?

胃底食管静脉是门脉高压状态最具有意义的侧支循环通路?胃底食管静脉离门静脉最近,食管静脉位于胸腔,吸气时为负压,因此,门脉高压时导致该处静脉曲张最显著?在食管胃底交界处以上的1.3~1.5cm范围内,静脉主要位于食管的黏膜层,极容易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被视为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高危区?

栓塞治疗创伤小,只需皮肤小切口(<5mm)即可;疗效肯定:迂曲扩张的胃底食管静脉(丛)被破坏?栓塞后,门静脉的血流经过该处(高危区)的量明显减少,因此?可以明显降低大出血的概率,能最大程度地缓解再出血?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还可以进行门脉压力稳定,有助于临床诊断并且还可以观察栓塞前后门静脉内的压力变化,有助于判断预后;同时,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门-体静脉分流?肝移植)赢得了时间?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栓塞胃底食管静脉(丛)可能有多种并发症,如血气胸?腹腔出血?重要血管损伤等?我们通过对5例患者的栓塞治疗认为规范?细致的操作是成功的关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如穿刺点的严格定位?单点穿刺等?

治疗性栓塞 篇3

关键词: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

随着人工流产率及剖宫产率不断的飙升, 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及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率逐年上升, 妇产科医师面临如何解决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巨大挑战。中央性前置胎盘可导致产前、产时、产后出血, 易至难治性产后出血从而危及生命。中央性前置胎盘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传统的止血方法, 若进一步出血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将切除子宫失去生育功能, 切除时机不当还可能发生DIC失去抢救时机, 甚至危及生命。最近几年, 子宫动脉栓塞在前置胎盘手术中控制产后出血是一个有价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有争议的, 因为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和没有重要的证据证明其结局[1]。近5年来, 笔者所在医院对中央性前置胎盘采用术前置管, 术中传统方法止血, 效果不好, 为尽可能保留子宫, 在行子宫动脉结扎之前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治疗上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共132例, 均愿意选择术前置管, 必要时子宫动脉栓塞止血的80例作为观察组, 不愿意选择术前置管选择传统止血方法的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36岁, 孕周36~37+3周;对照组年龄26~37岁, 孕周36~37+1周。两组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央性前置胎盘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术前常规合血, 备血2 U, 建立静脉通道3条, 术前向孕妇及家属交代术中可能发生难治性大出血。术中出血在直视下处理出血减少出血量, 一般采用缩宫素、欣母沛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宫体注射, 10%葡萄糖酸钙静推, 按摩子宫加强宫缩, 胎盘剥离面出血局部配以“8”缝扎、B-Lynch缝合、宫腔填塞纱条止血。如出血大于1000 ml, 对照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观察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 具体方法如下:剖宫产术前取腹股沟韧带下2 cm处局麻, 穿刺股动脉成功后, 置5F导管鞘, 引入5Fcobra导管至髂动脉固定备用。剖宫产术中遇到难治性产后出血时, 使用传统止血方法在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前, 在输血、输液、抢救休克的同时迅速通过DSA显影置管入子宫动脉, 选择性注入明胶海绵栓塞剂栓塞双侧子宫动脉, 暂时阻断子宫供血, 确然栓塞完全后拔管, 并加压包扎, 术后右下肢6 h内制动, 观察穿刺点渗血迹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予以预防感染治疗, 如术中出血小于1000 ml, 不使用栓塞, 术后1 d拔出介入导管。

1.3 观察指标

通过两种方法止血后, 观察出血量、输血量及切除子宫数, 以评价两组止血效果, 并随访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月经及再次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纠正贫血至血红蛋白110 g/L以上, 观察组血红蛋白 (125.00±3.25) g/L, 对照组血红蛋白 (123.00±4.37) g/L, 两组术前血色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5例胎盘粘连致密, 2例为胎盘植入, 2例胎盘植入患者均未发生DIC, 1例植入部位位于子宫前壁下段, 面积约3 cm×4 cm, 植入穿透子宫肌层, 未穿透浆膜层, 行子宫局部切除病灶缝合, 出血量达2200 ml, 输红细胞悬液8 U, 新鲜冰冻血浆600 ml;另1例植入子宫后壁中段肌层, 植入肌层不足三分之一, 面积约3 cm×2 cm, 行局部肌层切除清除病灶, 出血量达1800 ml, 输红细胞悬液6 U, 新鲜冰冻血浆400 ml。对照组4例胎盘粘连致密, 1例为胎盘植入, 植入部位位于子宫后壁下段, 面积约3 cm×3 cm, 植入穿透子宫肌层, 未穿透浆膜层, 行子宫局部切除病灶缝合, 出血量达2800 ml, 输红细胞悬液10 U, 新鲜冰冻血浆800 ml;1例为胎盘粘连致密, 子宫后壁中段面积约8 cm×5 cm, 行手剥胎盘较困难, 出血量达2500 ml, 输红细胞悬液10 U, 新鲜冰冻血浆800 ml, 对照组2例均发生DIC, 通过血液内科协助抢救, 并切除子宫后DIC得以纠正。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68例患者中, 成功随访60例, 月经均正常恢复, 有再次妊娠史16例。两组产妇出血量、输血量及子宫切除情况, 详见表1和表2。

例 (%)

例 (%)

3 讨论

中央性前置胎盘在剖宫产过程中, 胎盘主要附着在子宫下段, 子宫下段血窦丰富, 胎盘剥离后血窦破裂及大量供应胎盘的血管床暴露, 出血来势凶猛, 而子宫下段肌层薄弱,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较子宫体收缩乏力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一旦出现, 容易被忽略, 出血量大且非常凶险, 如抢救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可危及产妇健康及生命, 掌握至少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减少病死率[2]。缩宫药物、按摩子宫及热盐纱压迫促进子宫收缩的止血效果差, “8”字缝合、B-Lynch缝合止血传统方法子宫内膜及肌层止血因出血面广仍效果不佳,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因子宫动脉下行支供应子宫下段仍可能出血, 止血效果较差。Koyama等[3]报道:有一例29岁经产妇前置胎盘, 孕33周发生产前出血, 实施紧急手术时, 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 在进行子宫切除前, 行B-Lynch缝合加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控制出血, 保留了子宫。在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首选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它疗效肯定、时间短、副反应小, 采取保守治疗时, 虽然结扎了子宫供血的相关血管可以止血, 同时也因为手术耗时长、风险大等原因, 导致出现并发症更多, 也增加了致死率[4]。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够精确探明出血部位, 通过导管实现准确栓塞而有效止血, 具有治疗时间更短、见效更快的优点, 有效规避了严重盆腔粘连、后腹膜血肿形成及膀胱和输尿管损伤, 且首次子宫动脉栓塞术失败后实施手术结扎治疗, 避免了因子宫动脉结扎失败后导致无法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通过术前预防性置管, 术中、术后发生难以控制的子宫下段出血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暂时阻断子宫动脉, 闭锁整个动脉血管腔, 从而有效控制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产后出血, 能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 尤其对胎盘植入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更显著, 且对月经及再次妊娠无影响。在妇产科大出血临床类疾病中, 血管性介入治疗实施不仅实现了止血效果, 并有利于保全患者子宫, 且术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对女性生理基本无影响[5]。子宫动脉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是当下最常用的栓塞剂, 其为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 因对机体没有毒性, 也不会被人体排异而导致不良后果, 将栓塞剂在透视下放在合适、恰当的部位, 起效迅速, 在栓塞后2~3周既可被吸收, 血管复通, 且只能栓塞到末梢动脉, 不能栓塞到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 这样保持了毛细血管前侧枝循环的建立, 避免了组织器官的坏死。子宫动脉栓塞在治疗产后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会增加栓塞失败的风险[6]。提倡术前置管, 因为术中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时, 若血容量过低, 甚至休克患者, 再急诊行血管穿刺介入子宫动脉栓塞, 因为血管壁塌陷, 可能发生反复穿刺失败而失去抢救时机。强烈推荐外科手术前计划性在胎儿娩出后, 胎盘娩出前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 减少前置胎盘的产后出血, 栓塞两侧子宫动脉后, 据估计失血量低于2.5 L, 输血量低于5 U[7]。笔者所在医院是术前置管, 术中发生难以控制出血, 稳定生命体征后再入介入科栓塞, 术前置管栓塞观察组无栓塞失败病例。剖宫产术前置管, 术中胎儿娩出后行子宫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但仍需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8]。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避免了开腹及再次手术损伤。当一线治疗失败时优于外科手术及子宫切除, 能够保留患者子宫及生育功能[9], 且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有效方法[10], 值得临床推广。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着插管技术的提高, 且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能保留子宫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 被育龄患者所接受。对中央性前置胎盘采用术前置管, 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时, 为尽可能保留子宫、挽救生命提供了可能, 在行子宫动脉结扎之前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治疗上是安全有效的, 条件好的介入手术室可以手术台上即刻栓塞止血, 进一步减少出血, 降低风险, 值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推广。但由于样本量较小, 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产后出血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效果明显优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 尤其对胎盘植入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更显著, 且对月经及再次妊娠无影响, 为女性保留生育功能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Lim H J, Kim J Y, Kim Y D, et al.Intraopera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without fet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patients with placenta previa totalis:Two case reports[J].Obstet Gynecol Sci, 2013, 56 (1) :45-49.

[2]孙润蛟, 宋立燕.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3-125.

[3]Koyama E, Naruse K, Shigetomi H, et al.Combination of B-Lynch brace suture and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atonic bleeding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placenta previa accreta[J].Obstet Gynaecol Res, 2012, 38 (1) :345-348.

[4]钟小琼, 刘美霞.晚期产后大出血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0) :80-81.

[5]叶建明.33例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17-18.

[6]Jung H N, Shin S W, Choi S J, 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emergent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 accrete[J].Acta Radiol, 2011, 52 (6) :638-642.

[7]Lee J W, Song I A, Ryu J, et al.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a parturient with placenta previa totalis undergoing preven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before placental expulsion during cesarean delivery:a case report Korean[J].Anesthesiol, 2014, 67 (4) :279-282.

[8]宋杰, 王黎洲, 李兴, 等.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5) :418-421.

[9]朱梅, 马玉能.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1, 31 (10) :84-85.

治疗性栓塞 篇4

【摘要】目的 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CCE)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预防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 方法 我院2002年至2012年期间共有658例华法林抗凝脂症患者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CCE出现几率。 结果 A组CCE发生率为5.1%(18/352),B组CCE发生率为9.8%(30/306),两组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 < 0.05)。 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有效的预防华法林抗凝脂症患者的CCE出现几率,适合在临床中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疗法的患者使用。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房颤;低分子肝素钠

心源性脑栓塞(CCE)是心脏中脱落栓子伴随血液进入颅内动脉,导致血管急性闭塞而引发的脑部供血障碍,发病迅速,致残致死率较高,医院内的患者并发CCE,则会非常的危险,随时可能死亡。所以,此次研究的就是房颤患者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其他治疗方法,希望可以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我院2002年至2012年患有华法林抗凝脂症却不肯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658例,这些患者均有以下特征:1、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房颤。2、非心脏瓣膜病合并永久性房颤。3、曾今有过高血压、糖尿病历史,年龄在75岁以上。此次研究患者均无肝肾功能障碍或缺失,无活动性溃疡或出血,无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过敏反应,且研究前都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连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B组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程度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诊断标准

非瓣膜性心脏病的华法林抗凝指征患者的选择参照2006年ACC/AHA/ESC房颤指南标准,当CHADS2评分≥2分时,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1]。所有观察病例均为合并房颤的有心脏病患者,且病程中均有我院或上级医院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证实。所有发生CCE的病例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栓塞诊断标准[2]。

1.3 临床表现

静态下发病共37例(77.0%),动态下发病共11例(23.0%)。发生CCE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大多在几秒至几分钟内达到高峰者共42例(87.0%),症状逐渐加重共6例(13.0%)。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失语等症状。

2 结果

A组患者发生CCE共18例(5.1%);B组发生CCE共30例(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2,P < 0.05)。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C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心房颤动患者突发脑卒中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出十几倍[4]。若患者的房颤状态持续超过24小时,那么心房内血流瘀滞、呈现出高凝状态,会产生血栓,房颤本身可以促进凝血活性增加,此类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内源性抗凝血因子蛋白c和蛋白s水平降低,处于前凝血状态[5]。而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或不同程度的窦房结异常活动的病窦综合征表现为心动过缓或过速,血液瘀滞一段时间后,心耳内产生血栓,当窦房结自律性恢复、心房协调收缩时,血栓被推入体循环[6]。

本文对于住院期间有华法林抗凝指征但不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高危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的患者较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CCE发生率明显减少(P < 0.05)。目前的临床实践表明,华法林仍是最有效的抗凝药物[7],患者出现华法林抗凝脂症应该采用抗凝治疗是必然的,但是患者需要能够接收此疗法,切愿意接受此疗法。若患者不愿意采用抗凝疗法治疗,则在住院期间,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来进行抗凝,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CCE症状,为患者提供一份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曾玉杰,魏冯宁.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及新进展[J].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2):922-924.

[2]钟学礼.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Dinh NH,Crijns HJ. Stroke and bleeding as an endpoint in atrial fibrillation studies [J]. J Heart Rhythm,2004,1(Suppl 2):27-30.

[4]周杰.高位房颤合并脑栓塞发病前80例患者抗凝情况的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8,1(5):49-50.

[5]王海彦.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10.

[6]汪志忠,黎红华,武强.心源性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9):44-46.

治疗性栓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年龄29~40岁;停经时间42~67 d。都是经过阴试超声或者腹部超声,对β-hCG含量进行测量,测得10位患者的血β-hCG的含量为1200~5000 U/L。经确诊10例患者都是多次受孕,无或者有阴道些许流出,刮宫前预防性的子宫内动脉栓塞术6例,由于大出血而进行治疗4例。

1.2 方法

10位患者均是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通过皮股动脉进行穿刺,在监控下将BH或者4F cobra导管超选双骼内的动脉,用数字剪影的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确定子宫内动脉的位置以及孕囊内主要提供供血功能的动脉,接着就是把导管超选性插管到子宫动脉上,用手推造影确定导管的头在子宫动脉内,并在另一侧的子宫动脉的分支缓慢注射甲氨蝶呤20~30 mg,再将2~4 mm直径的明胶海绵颗粒和少量庆大霉素和造影剂进行混合,在透视监视下栓塞子宫动脉内的孕囊主要的供血动脉。有些患者的子宫动脉可能非常纤细、迂回,需要使用微导管来进行有效的栓塞治疗,栓塞时要仔细地观察血流的变化情况,发现血流变得很缓慢甚至停止时应立即停止栓塞治疗。将BH导管向上慢慢推送并且旋转下拉直至同侧骼内的动脉造影,用仪器来观察同侧的子宫动脉的走向。然后就是采用DSA造影技术确定栓塞手术成功后,就可以拔掉管并加压对穿刺的部位进行必要的包扎,再送回病房周期性的观察患者的阴道流血情况。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的具体表现

通过DSA可以观测到双侧的子宫动脉的下行支以及阴部的内动脉是孕囊的主要造血动脉,当处于动脉期时,可以观察到双侧子宫动脉的下行支会有明显的变粗并且弯曲,而在毛细血管期,可以看到孕囊被染色的很明显,可以清晰与周围的组织区分。

2.2 治疗结果

10例子宫颈妊娠患者采用超选性插管栓塞术的成功率到达了100%,其中5例患者栓塞前的子宫内动脉的出血量高达3000~4000 ml,平均出血量到达了3400 ml。血压则相对较低经过栓塞手术后,患者的阴道出血出现明显的好转,血压也慢慢上升,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另外还有4例患者由于发现较早,为了预防采用清宫手术而产生的大出血,必须进行预防性的栓塞,之后清宫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仅有4~8 ml。由于胚胎组织极易被剥离,所以刮宫手术后通过检查可以清晰的发现坏死的组织,待手术后7 d复查发现β-hCG的含量下降明显。10例患者手术后4~6 d的时间内孕囊会完全的脱落并且自然排出。10例患者1个月后再进行B超检查,可以发现宫颈已经恢复正常,子宫内也没有任何异物,β-hCG的含量也降至正常水平。2个月后,通过患者的叙述,月经也恢复至正常。

3 结论

目前国内外治疗宫颈妊娠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全子宫切除术,保守治疗则包括药物治疗、扩宫刮宫术、宫腔镜技术。全子宫切除死亡率已经从40%降到了0,但是不能保留女性的生育能力[3]。药物治疗使用甲氨蝶呤,由于妊娠囊对药物具有过敏性或者过大等不同原因,使用甲氨蝶呤后很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最后不得不转行全子宫切除术。尽管目前宫腔镜的诊断治疗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宫颈妊娠都适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妊娠囊过大可能会导致宫颈胀大甚至扭曲,妊娠的供血动脉较多,进行宫腔镜的操作易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而刮宫、扩宫同样的也会由于引起大出血危害患者生命。

宫颈妊娠是受精卵在着床的过程中,其发育在组织学的内口到外口间的宫颈管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异位妊娠。其主要的原因是子宫的内膜发生缺陷,刮宫术、刮宫产术、人工流产术、慢性的子宫内膜炎以及放置宫内的节育环都可以破坏子宫的内膜,从而影响胚胎的发育导致发生宫颈妊娠。宫颈妊娠的绝大部分症状是无痛性的阴道出血,宫颈组织和胎盘绒毛发生分离时,因为宫颈含有丰富的弹力纤维,但是平滑肌组织较少,收缩力差,所以妊娠后极易发生大出血[4,5,6]。如果发现较晚,没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过去最常用的治疗宫颈妊娠的方法是子宫切除术,但是近年来,超选性插管栓塞治疗宫颈妊娠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7]。

动脉栓塞术可阻断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使其在短时间内发生萎缩,具有手术出血少,创伤小等有点。随着动脉栓塞技术的逐渐完善和普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已逐渐用于多种子宫良性疾病的治疗[8]。栓塞子宫动脉不仅可以阻断胚胎血供,使其缺血坏死,而且可以减少清宫时的出血。在行栓塞术的同时注入甲氨蝶呤,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而且可以直接作用于滋养细胞,破坏绒毛结构,加快胚胎组织坏死。

妊娠并发症包括盆腔感染、术后发热、直肠或者膀胱局部的组织坏死、闭经等,发生率大约为6%~7%[9,10],本组采用的是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仅在栓塞毛细血管前,未发现直肠或膀胱局部发生坏死,术后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疼痛等症状,进行治疗后症状都有所缓解。此外,在采用超选性插管栓塞治疗宫颈妊娠时,清宫时机选择栓塞后的3 d左右,因为明胶海绵颗粒吸收时间有6~20 d,胚胎会在甲氨蝶呤和缺血的作用下迅速坏死,因此,此时清宫的效果是最佳的[10]。而兰为顺等[11]专家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栓塞1周后作清宫手术是最合理的,栓塞后在杀死胚胎作用会在24 h后效果最好,3~4 d后作用会比较完全,胚胎机化,1周后再进行清宫能有效祛除异物,减少出血。

治疗性栓塞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0例, 男4例, 女6例;年龄12~46岁, 中位年龄29岁。临床表现:四肢淤点、淤斑, 尤其以下肢分布多, 胃肠道和泌尿系统有出血, 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 B型超声或CT检查脾脏大小正常, 除血小板外均正常, 均单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平均值 (34±14) ×109/L。

1.2 治疗方法

术前一般准备同常规介入治疗。PSE术前2d开始静脉滴注抗生素。一部分体质尚好者术前1d予以口服缓泻药清洁肠道。介入治疗步骤: (1) 经股动脉穿刺, 用5F Cobra导管做选择性脾动脉造影, 了解脾动脉各分支结构和脾脏情况。用3F微导管栓塞脾动脉分布于脾脏中下级的1~3级分支, 选择性插管的动脉分支数为2~5支。其分布区面积根据病情需要控制在全脾的70%~80%范围内。 (2) 确定靶血管超选择插管, 造影确认栓塞部位、血流速度大小和有无对脾外脏器供血等情况。 (3) 各分支动脉栓塞前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2ml、庆大霉素4万U。 (4) 使用明胶海绵做栓塞剂。栓塞至血流明显减慢。术后继续静脉给予抗生素3~7d。个别出现高热反应者 (体温>39℃) 酌情延长抗生素用药时间, 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常规使用吲哚美辛胶囊口服, 每天1粒, 每天2次。第3天和1、2、4周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主要以血小板计数变化评价PSE疗效。必要时复查CT或超声检查, 了解脾脏梗死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介入治疗操作均成功, 术中无不良反应。栓塞后造影或CT复查显示栓塞体积为60%~80%。所有病例术后2~4周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为 (108±48) ]×109/L] (P<0.05) , 无1例出现肝功能指标恶化。复查CT显示脾脏中下极呈低密度改变。不良反应: (1)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持续2~3周, 除常规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外无特殊处理。超声检查未见脾脓肿。 (2) 左上腹胀痛持续3~7d, 疼痛程度较轻, 应用吲哚美辛能减缓不适, 一般不影响睡眠。 (3) 1例栓塞体积较大者出现少量一过性左侧胸腔积液。上述不良反应减退后, 患者均自述腹胀减轻、食欲增加、睡眠状况较术前改善。

3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脾脏免疫功能有关, PSE可部分消除脾脏免疫功能, 从而使血小板回升[1]。脾切除手术和PSE均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PSE具有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和创伤小等优点, 现已成为临床使用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关于PSE操作方法的研究一直被介入放射学医师所关注。传统的PSE操作是采用脾动脉主干选择性插管, 注入明胶棉碎粒, 通过计算栓塞颗粒数量和反复造影观察脾动脉分支栓塞多少来控制脾栓塞体积[2]。此方法简单易行、疗效肯定, 但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精确控制栓塞体积, 脾脏上极与膈面相临部位梗死后引起的膈肌刺激、胸膜反应和肺不张等不良反应。脾脏中下极栓塞法通过超选择插管来掌握栓塞部位, 可在准确控制栓塞体积的同时避免脾脏上极梗死,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也进一步提出应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超选择插管技术, 灵活掌握栓塞脾脏中下级不同大小的范围, 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达到有效控制脾脏功能的目的[3]。脾脏中下级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实现对靶血管超选择插管。虽然导管器材性能和插管技术已得到普遍提高, 用4-5F导管完成脾脏分支超选择插管的技术操作仍较困难, 成功率不高。根据经验普通造影导管仅能对脾动脉一级分支插管, 某些病例脾动脉一级分支较粗大, 多栓塞1支可出现栓塞体积过大, 少栓塞1支则栓塞体积不足。同轴微导管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超选择插管的困难, 不仅能轻易完成脾动脉一级分支插管, 必要时还可超选择插管至脾动脉二级以下分支, 精确控制栓塞部位。尽管如此, 微球类栓塞物质仍存在价格偏高、使用时操作速度慢等不足之处。

为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笔者探索了应用明胶海绵颗粒通过微导管进行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治疗PSE的新方法, 以求达到疗效可靠安全、方法简单、不良反应较小和经济的效果。明胶海棉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栓塞剂, 动脉注射后阻塞血管, 血液淤滞, 血栓形成, 使血管永久闭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大量实验和临床证明。据此推测, 明胶海棉用于PSE是可行的, 机体不良反应较传统方法明显减轻。在此基础上, 本组10例患者均采用类似方法, 获得较满意效果。

PSE术的关键是完成脾脏中下极动脉超选择插管, 脾动脉分支结构复杂时多角度投造脾动脉是必要的, 如设备条件许可, 运用旋转DSA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可有助于缩短插管时间。栓塞体积应灵活掌握, 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可改善临床症状, 不必强调完全恢复正常指标。对于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采用小体积栓塞或分次栓塞, 使其脾脏功能得到逐步控制的方法是较合理的。本组病例数不多, 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如永久栓塞剂使用、明胶海棉与永久栓塞剂对PSE临床疗效有无区别等, 如何正确选择PSE方法仍有待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 评价脾动脉栓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微导管行脾动脉中下极栓塞治疗, 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栓塞至血流明显减慢为止。结果 术后血小板由 (34±14) ×109/L增至 (108±48) ×109/L (P<0.01) , 且无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脾动脉栓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单易行、疗效肯定,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脾动脉栓塞,明胶海绵

参考文献

[1]郑金国, 张新元, 邵石祥, 等.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7, 13 (2) :92-94.

[2]杨熙章, 吴江瑞, 杨永言, 等.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1, 10 (2) :89-91.

治疗性栓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2月这一年中患有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共50例, 年龄均在24-45岁之间, 有15例为粘膜下肌瘤, 有8例为粘膜下肌瘤加上肌壁间肌瘤, 有25例为肌壁间肌瘤, 有2例为浆膜下肌瘤。患者肌瘤中有32例为3-6cm大小, 有18例为6-8cm大小。患者的一般症状中, 有27例月经周期延长以及量增加, 有16例为疼痛 (包括腰背痛、痛经) , 有4例压迫症状 (包括尿频、便秘等) , 有11例为阴道分泌物多, 有26例为贫血。这50例患者都被妇科医师进行诊断。

1.2 方法

这些患者采用PUC导管或者是Cobra导管选择插入双侧子宫造影并进行栓塞治疗, 来确认子宫肌瘤的位置和供血情况并且进行下一步超选子宫动脉。48例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单侧栓塞的为2例, 然后注入栓塞物质栓塞剂。这里栓塞所用PVA颗粒的材质, 还有海藻酸钠, 平阳霉素乳化剂, 超液态碘化油和明胶海绵颗粒。有20例患者使用PVA颗粒栓塞, 使用海藻酸钠栓塞的有17例, 使用导管注入平阳霉素乳化剂和超液态碘化油, 在血液流动缓慢后, 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患者手术后随访12个月, 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肌瘤是否消失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评判

从患者子宫肌瘤消失和大小缩小的程度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来评定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对患者随访1-12个月, 对他们治疗后的情况进行了解。

2 结果

患者子宫肌瘤大小的改变情况:粘膜下肌瘤进行手术后

3 个月肌瘤消失的有2例, 肌瘤在6个月时消失的有2例,

肌瘤在10个月时消失的有2例, 肌瘤在12个月时消失的有1例。在6个月时肌瘤较之前缩小90%的有10例, 在12个月时肌瘤缩小85%的有6例, 在6个月时肌瘤缩小45%有6例, 之后随访得出肌瘤缩小情况不显著, 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有27例患者在栓塞前月经量增多切延长, 在手术后恢复正常的有21例, 明显减少的有2例, 有1例患者在停经后3个月时恢复正常, 发生闭经情况的有1例。栓塞综合征的情况:在手术后5天有15例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7.5-38.5℃。不过在对症适当处理后, 患者的症状消失。轻度恶心的患者有22例, 情况比较严重的有9例, 不过在对症处理以后症状消失。在5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在手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等情况, 对症治疗后在3-4天后得到缓解和改善, 有7例患者症状在7-12天后消失, 最长的一例时间为20天。

3 结论

中医认为, 子宫肌瘤因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肌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多。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长期的雌激素含量过高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 部分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所以建议采用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子宫肌瘤有大有小, 小的直径可能在1cm以内, 如绿豆大小;大的可以达到数十千克, 这样的大小, 远远超过了足月妊娠的腹部大小, 子宫肌瘤的数目也有多有少, 少的可仅为一个单独发作, 多的可达数百个发作[1,2,3,4]。通过本文探讨研究, 得出子宫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微创、临床效果很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是值得被进一步观察应用和推广的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患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使用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的效果和观察研究状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2月这一年中患有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共50例, 这些患者采用PUC导管或者是Cobra导管选择插入双侧子宫造影并进行栓塞治疗, 这里栓塞所用PVA颗粒的材质, 还有海藻酸钠, 平阳霉素乳化剂, 超液态碘化油和明胶海绵颗粒, 患者手术后随访12个月, 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肌瘤是否消失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48例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单侧栓塞的为2例, 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一共有7例肌瘤完全消失。肌瘤大小较手术前缩小85%的有20例,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其百分比占54%, 肌瘤大小比手术前缩小50%的有20例, 症状改善, 达到40%的有效率, 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 所以总的有效率为94%。结论 通过本文探讨研究, 得出子宫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微创、临床效果很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是值得被进一步观察应用和推广的疗法。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子宫肌瘤,治疗,近期,患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史俊霞.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06) :56-57.

[2]唐士军, 郑一兵.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01 (11) :66-66.

[3]张宪亮.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4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7:22.

治疗性栓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37例行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30~50岁, 平均年龄 (40.3±5.9) 岁;患者全部为已婚女性, 且经相应的妇科、B超检查确诊。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经血增多、经期延长、贫血、痛经等;全部患者病史3个月~7年, 平均病史 (3.1±1.6) 年;其中单发肌瘤21例, 多发肌瘤16例;根据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对该治疗均有知情权, 并同意应用对应术式。做好常规术前准备, 手术于患者月经干净后4~7 d左右进行;术前全部患者均给予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心电等检查, 备皮, 禁食。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术治开腹治疗, 硬膜麻醉下, 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国药准字H31020501) , 阿托品 (国药准字H32021060) , 入室后监测ECG、HR等指标, 行硬膜外穿刺, 头端置管, 给予罗哌卡因 (国药准字H20090271) , 出现麻醉平面后全麻诱导, 行常规开腹入腹腔于子宫体部注入6 U垂体后叶素, 于肌瘤突出处切开子宫肌层, 切除肌瘤;给予观察组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操作方法如下:局麻, 穿刺针穿刺股动脉;下入5F导鞘, 采用导管分别选择性进行左、右髂内动脉造影, 观察患者子宫动脉分支、肌瘤血供情况;确定栓塞方案, 一般给予阻断一侧优势供血明显, 另一侧栓塞70%左右, 减少并发症;如两侧均优势供血, 可栓塞达子宫螺旋动脉不显影;导管进入子宫动脉, 注意避开宫颈-阴道分支, 输尿管、膀胱支等, 注入8~15 mL超液态碘油 (法国Guerbet公司) +8 mg平阳酶素 (争光霉素A5国药准字H23021807) 混合后的乳剂栓塞瘤体, 将混合了庆大霉素的明胶海绵剪成小块, 栓塞子宫动脉近端, 明胶海绵 (1 mm×1 mm×1 mm) 10粒左右, 至血流缓慢为止;然后行造影检查, 确认供血区无血供后, 手术完毕。

影像学检查采用飞利浦Philip iu22超声诊断仪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 Syngo Axiom-Arti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 高压注射器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器材选择18G穿刺针、5F动脉鞘, 5F猪尾导管, 5F cobra导管, 5F子宫动脉专用导管, 美国COOK公司生产;0.035i超滑导丝, 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生产。造影剂用量与碘油配制按1∶1。

术后给予全部患者加压包扎, 嘱患者平卧休息24 h, 给予抗感染、止痛、利尿、补液等治疗。

手术前、后分别行B超检查, 测量患者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

于术后3个月内全部患者到院复查B超及CT检查, 复查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肌瘤大小, 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 与术前情况进行对比。

1.3 疗效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减少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在50%以上,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 肌瘤体积缩小20%~50%, 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无效, 以上改善皆无[1]。有效率= (有效+显效) /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该组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 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5例发生术后难忍性疼痛症状;对照组全部出现术后难忍性疼痛, 给予对症治疗后全部得到缓解;对照组患者另有4例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 其中1例合并肠梗阻, 2例伤口愈合不良, 1例行II期缝合, 观察组患者2例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 其中1例出现排便困难, 1例尿潴留, 全部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 症状均得到缓解, 两组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明显缩小, 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症状性子宫肌瘤是依赖于雌激素生长的, 是育龄女性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良性肿瘤, 其发病率为20%~50%。由于肿痛压迫等因素造成患者月经异常、直肠压迫, 甚至会引起不孕[3],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

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之一, 也是目前国内的热点[5], 在采用这种术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首先对患者血供情况进行观察, 一般给予一侧阻断, 另一侧阻断70%左右, 可减少并发症发生[6];在栓塞剂的选择上, 临床较为常用的是聚乙烯醇颗粒, 作为永久性栓塞剂, 且生物相容性较好, 该组研究中, 采用超液化碘油平阳酶素混合后的乳剂栓塞, 碘油作为液体栓塞剂, 易于流动, 但栓塞导管应避开宫颈-阴道分支、膀胱支等, 且注入时应缓慢, 让碘油流入瘤体, 所以在栓塞进应注意其流向, 采用超液化碘油, 平阳酶素混合后的乳剂, 其疗效与采用聚乙烯醇颗粒较为相同, 且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较轻, 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有效率 (94.7%)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说明采用碘油、平阳酶素混合的乳剂在治疗子宫肌瘤上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 该组研究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 未对栓塞剂使用进行对比, 此项有待进一步研究[7]。

该组研究中, 通过对分别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 (观察组) 与传统开腹手术 (对照组) 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我们发现, 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对比, 无显著性差异, 3个月后, 对全部患者进行复诊发现, 患者瘤体及子宫体积均得到明显缩小,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但是在术后疼痛耐受性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我们发现, 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 近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与文献基本一致[9,10]。

该组研究仅观察3个月的时间, 且受条件所限, 患者数量相对较少, 对于子宫动脉栓塞术的远期疗效及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黎菲, 陈青.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综述[J].当代医学, 2011, 17 (35) :34-35.

[2]史俊霞.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分析[J.]当代医生.2012, 6 (1) :56-57.

[3]牛守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 (8) :553-554.

[4]张国福, 韩志刚, 胡培安等.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症状性子宫肌瘤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2 (19) :951-952.

[5]杨继, 张慧, 张顺仓等.多发性子宫肌瘤微创手术治疗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 22 (6) :831-832.

[6]吕静.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6 (10) :569-570.

[7]王新, 李丽伟.碘油-平阳霉素乳剂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22) :103.

[8]廖东林, 樊志勇, 黄汝宁.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的临床报告[J].微创医学, 2012, 7 (3) :256-257.

[9]刘颂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50例[J].医学信息, 2010, 23 (2) :63-64.

10例肺栓塞临床治疗体会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7-01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期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PTE为PE最常见类型,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与PTE实质上为一种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8-75岁,诊断急性肺栓塞,所有患者均为“心悸、胸闷、喘息”为主诉症状,肺动脉增强CT均提示肺栓塞,9例可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未见明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给予下肢静脉滤器植入术+抗凝治疗。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外周静脉路入法,经股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植入鞘管,静脉无异常后,定位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将滤器植入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在导丝引导下回撤外鞘管,直至滤器完全释放,在X线下证实滤器位植满意后,操作完毕。

1.3 抗凝治疗 起病后立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 1/12h,至少连用5天,同时口服华法林3mg 1/日,连续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在INR达2.5时,给予停用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并据所测INR调整华法林用量,口服6-12个月,对于高凝患者予终生服用。

2 结 果

本组10例患者均为1次植入成功,无滤器错位、成角、展开不全、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6-15個月,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

3 讨 论

3.1 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已成为继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之后第三大血管性疾病,肺栓塞示其最常见的致死原因,90%以上的肺动脉血栓栓子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此预防和治疗肺动脉栓塞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占主要位置。导致VTF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①原发性危险因素因遗传变异引起,包括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等,常以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②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骨折、创伤、手术、制动、恶性肿瘤和口服避孕药等,上述危险因素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或协同作用。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诱发肺栓塞临床表现 PTE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均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①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和气促,有一活动后明显;②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样疼痛。③晕厥,可为PTE的唯一或首发症状;④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⑤咯血,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见;⑥咳嗽、心悸、腹痛、猝死等。

3.3 肺栓塞的体征 ①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分,为PTE最常见体征,发生率为70%,主要为低氧血症刺激呼吸中枢所致;②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发生率在30%-40%;③血压有一过性升高,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④可伴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有38℃以上的发热。

治疗性栓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平均年龄37.5±5.8岁,均经临床病史、妇科检查、彩色B超等检查而确诊为子宫肌瘤。病程9个月~5年,平均2.8年。26例均有生育史,均有不同程度贫血(Hb65-96g/L,平均88g/L)。月经量多伴经期延长21例(6~11天,平均9天),经期正常伴痛经5例。26例中肌间壁肌瘤23例,黏膜下肌瘤3例。其中多发性肌瘤5例。肌瘤最大1例为70mm×65mm×85mm,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

1.2 方法

常规介入血管造影准备。口服抗生素3天,术前排空膀胱,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4F导管鞘,4FCobra导管,以泥鳅导丝导引,选择性插入左侧子宫动脉内,行数字减影造影,观察子宫动脉的供血区域与肌瘤的血供。将510~710um的聚乙烯醇(PVA)颗粒缓慢注入子宫动脉,待子宫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滞留后,再注入生理盐水1Oml,庆大霉素8万u,然后将导管退出并利用成襻技术插入右侧子宫动脉,重复以上栓塞过程。优势供血肌瘤的子宫动脉要栓塞牢固。术中肌注阿托品0.5mg,吗啡10mg。术后止痛、止吐和抗感染处理。3~17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及检查血红蛋白浓度,B超复查肌瘤大小。

1.3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正常值,子宫肌瘤缩小≥4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夫,血红蛋白值达到正常,子宫肌瘤缩小≥35%;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红蛋白值正常,子宫肌瘤缩小<35%;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子宫肌瘤无缩小,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值。

2 结果

治疗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复查血红蛋白值,B超检查子宫肌瘤缩小情况,其中痊愈22例(占85%),显效3例(占22%),好转1例(占3%),临床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子宫肌瘤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不但能保全子宫功能,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避免了开腹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痛苦大、并发症多、恢复慢等弊端,在子宫肌瘤栓塞术中一般使用4FCobra导管,如果子宫动脉变异或术中子宫动脉痉挛可使用共轴导管,用3F~SP导管行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为保证治疗过程顺利及确切疗效,术前向患者讲解介入手术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优缺点,争得患者的完全同意,审查各项检查结果(包括B超、血常规、凝血系列、心电图、肝功能、妇科检查有无感染等)是否符合手术指征,有无过敏史,术前行穿刺部位的清洁处理,留置尿管。术后患者要平卧24h,穿刺肢体保持平直不可随意屈曲,每隔1h观察有无出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不适、发热,部分患者呕吐,疼痛较重者可肌注吗啡10mg,发热、呕吐对症处理,阴道不规则出血者要进行预防感治疗,向患者解释这些现象均属于术后正常反应,但应做到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均采取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后3~17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临床效果治疗。结果26例患者治疗后治愈22例占85%,显效3例占12%,好转1例占3%,总有效率100%。结论选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未生育者。

关键词:动脉栓塞术,症状性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贷一体化下一篇:月球车玉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