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游戏

2024-09-06

治疗性游戏(精选9篇)

治疗性游戏 篇1

现今社会儿童死于虐待案件层出不穷, 已成为近年来国家所重视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受虐的儿童不会主动告知任何人, 对自我也易产生负向认知, 也可能因年幼而无法自行通报求助, 往往造成更严重的虐待事件发生。儿童受虐事件的发生会使儿童在生理、安全及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不但会造成儿童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问题, 也可能对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及社会造成影响。

受虐儿童身心受创很深, 无创伤性照护是儿科照护的重要原则之一, 将治疗性游戏结合于照护过程中可有效帮助儿童正向因应与复原。先与护理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将游戏带入护理措施中, 提供护理对象持续性关怀照护与引导, 协助护理对象说出受虐经过, 帮助认识治疗、降低治疗的抗拒, 了解护理对象其内心深处言语所无法表达的感受与想法。使儿童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安全感及自我控制的力量, 藉此获得压力纾解或心理重建, 将有助于及时给予护理对象确切的护理及处置, 以提供完整的照护[1]。

1 学龄期儿童的发展特点

学龄期是发展自我概念重要的阶段, 儿童也可能自觉已是大孩子, 而将害怕藏起来, 仅出现一些反抗性行为, 或使用防卫来克服疼痛。学龄期儿童住院过程中会经历面对新面孔、陌生的环境、与家人及朋友分离焦虑、害怕疼痛及失去控制, 护理人员可提供心理支持、治疗性游戏等方式, 引导病童在无压力情况下表达出对事情的看法及缓解在住院时所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2 受虐儿童的定义及特征

相关法律规定:父母或监护人或任何有责任照顾儿童的人, 针对18 岁以下的儿童, 有意或无意疏忽的行为, 导致儿童生理及心理受到伤害等皆可称为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指由非意外原因造成儿童身心上不良影响或伤害, 可分为:身体虐待、疏忽、性侵害、精神虐待, 施虐者大部分是儿童主要照顾者, 包括父母、保母、亲戚或同居者。儿童遭受虐待可能导致死亡、残障、行为偏差及扭曲的人格发展, 以身体虐待的数量为最多, 受虐者个性一般都较内向、无自信、安静、孤独;遭受到虐待的儿童在受害后会反应出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骨折、挫伤、烫伤、害怕与焦虑、忧郁、生气、敌意或攻击、低自尊、退化性行为、认知及语言发展功能障碍、难以建立与维持人际关系、无法学习及适应学校生活, 也可能产生人格自我发展上的异常, 而对其他人或是整个社会有所影响[2]。

3 运用治疗性游戏对受虐儿童进行护理的意义

3.1 治疗性游戏对受虐儿童的重要性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沟通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表达其内心真实的世界, 亦是安全纾解压力的一种方法。治疗性游戏是以咨商理论为基础, 游戏为媒介, 以帮助观察、发现、了解与预测儿童的行为。游戏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在以良好的治疗性关系为前提下, 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 帮助这些被伤害的儿童, 把内心对父母的负向情绪投射其中;游戏的时间需与治疗常规作连结, 过程中尽量避免被干扰, 也避免在患童生理不适或其他限制时进行[3]。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每一种年龄层儿童不同的发展认知及其限制, 有计划、有目的、技巧性地运用游戏, 作为介入的照护活动, 以获得儿童讯息及经验的一种投射技巧。目的为透过游戏协助儿童表达情绪和内心的感受, 亦可从中观察儿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害怕、感受期望与需求, 作为儿童沟通思考及情感的特殊语言, 有助于纾解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与压力, 增进安全感、安适感及信任感, 有助于缓解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焦虑与压力, 以达到治疗护理目的。

3.2 急诊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及护理急诊护理人员为第一线成员, 当疑似受虐儿童被送进医院时, 应告知医生, 协助医生做完整性的身体评估及验伤取证, 与社工合作制定处理计划并提供咨询, 以对受虐儿童做心理辅导或紧急隔离安置, 同时需建立安全温馨的环境, 提供情绪支持以保护及预防儿童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医护人员在儿童保护工作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若护理人员能更细心、敏锐地观察或询问并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持, 尽早发现儿童受到虐待时所表现的创伤或行为异常事实, 积极介入追踪与评估, 同时协助社会局与警方, 方能使受虐儿童真正脱离持续循环的困境[4]。虐待经验会导致受虐儿童生理及心理的伤害, 也可能会产生后续的情绪行为问题, 即使虐待已经停止, 这些问题仍可能会持续下去。因此, 在治疗创伤时, 护理人员应细心照护受虐儿童所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相对的心理伤害也必须重视。首先, 护理人员应与儿童建立互信关系, 提供持续性、一致性的照顾者, 通过关怀护理使其提高自信及自尊心, 因遭受虐待的儿童可能认为别人是无法信任的, 而不愿说出内心感受与想法。因此, 护理人员可通过治疗性游戏如:木偶角色扮演了解护理对象与家庭互动情形, 儿童绘画了解护理对象的内心表现, 如:害怕、敌意及焦虑。另外, 照护受虐儿童身体伤害措施为:应维持受虐儿童生理指标的稳定, 缓解身体上的疼痛, 再详细评估身体遭受虐待范围。其临床表征可能与意外受伤相似, 因此, 真正原因很容易被忽视, 所以临床医护处置中若有不寻常的创伤出现, 则要特别予以注意并详加询问。

4 运用治疗性游戏对受虐儿童进行护理的经验探讨

4.1 运用治疗性游戏于信任感的建立护理对象在入院时对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退缩、缺乏与人互动, 因此, 信任感的建立是与护理对象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开始。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每一年龄层儿童不同的发展认知及游戏特质, 运用儿童发展特性, 以治疗性游戏作为信任、沟通的桥梁。木偶角色扮演使护理对象能通过木偶之象征来进行认同, 抚慰、发泄情绪及表达自己的感受, 透过绘画让护理对象产生心理动力的转换, 引导说出心理的感受, 以降低护理对象在治疗或检查过程中心理的压力与恐惧, 同时可让护理对象了解检查或治疗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以减轻不安。由此可让护理对象经由游戏建立安全感后, 相对较易接受主要护理人员及其他医护人员, 也较容易接受他人。

4.2 运用治疗性游戏降低对身体伤害与疼痛感受护理对象处于学龄期具体运思期阶段, 对死亡已开始产生恐惧感, 害怕身体受伤害, 被动地接受疼痛或使用防卫机转来协助克服疼痛。受虐儿童通常有退缩, 在语言上及认知上的发展状况较差, 故引用治疗性游戏中的小熊木偶, 向护理对象讲解整个过程, 以安抚及降低护理对象在换药或治疗过程中心理压力, 使护理对象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想法投射在小熊木偶身上。评估护理对象为学龄期儿童的学习能力, 在照护期间更换伤口敷料时向护理对象解释脸谱疼痛评估表所代表的意义, 以了解护理对象身体疼痛状况, 并在每次换药后给予口头赞美及贴纸作为奖赏物, 使护理对象由被动转为主动接受治疗。

4.3 运用治疗性游戏表达内心感受及情绪的宣泄儿虐创伤事件发生后, 儿童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复杂的感受, 因此, 护理人员需提供关怀及个体性的引导, 尤其在急诊照护期间短暂, 如何使护理对象能表达其内心感受颇为重要。通过情绪宣泄性游戏 (如小熊角色扮演) 使护理对象得到情绪的抒发, 通过改变角色来减轻焦虑及恐惧;利用治疗性游戏中的绘图引导护理对象说出内心的感受, 帮助表达及揭露内在世界。因为儿童在绘图的过程中常会把自己的人格特性以投射的方式表现在图画里, 也因此从中得知护理对象喜爱与母亲相处, 因遭受父母虐待而身心恐惧[5]。护理对象在急诊留观2 d后即转至病房, 主要护理人员因无法继续照顾护理对象, 期间有电话联系病房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状况, 得知护理对象母亲已在旁陪伴, 且可与人互动良好, 身体疼痛已有缓解改善, 但睡觉时仍偶尔会惊醒, 需母亲抱着才会安心睡着。

5 讨论

受虐儿童通常在急诊室最先发现, 因此, 急诊护理人员在对于疑似儿童虐待的认识与通报极为重要。深刻感受到受虐儿童除身体创伤外, 在心理及社会人际发展层面均藏着负面的影响, 在行为表现上较为退缩。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评估儿童的发展年龄, 适时地通过治疗性游戏进行有效性沟通, 帮助这些被受虐的儿童把内心的负向情绪投射其中, 使儿童从游戏中抒解焦虑、紧张及挫折, 但不致产生罪恶感, 以了解受虐儿童的创伤、感受与需求, 减轻心理压力及生理上的不适。然而治疗性游戏在急诊照护上会有所限制, 如:短暂的照护时间、游戏室、安静的治疗空间及游戏种类等, 故所要呈现的照护成效仍会有所限制。儿童虐待的根本原因为家庭社会问题, 身体伤害只是结果, 医护人员不应只是局限于身体伤害的治疗, 护理人员应需具有高度的警觉性, 在事前的防范、事件的处置及事件后的保护安置将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因此, 护理人员应更细心、敏锐地观察或询问, 并适时安排人员在职教育训练, 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持, 提高对儿童虐待的认识, 了解如何防止虐待事件, 发现治疗性游戏照护受虐儿童在急诊护理及如何应用社会资源, 希望藉此提高护理人员对儿童虐待的认识, 执行发挥真正护理角色功能, 协助儿童远离暴力。

参考文献

[1]唐玉辉, 王代华.小讲课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6 (12) :377-378.

[2]侯佳.浅论人文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2012, 21 (8) :755.

[3]丁国栋, 陈庆科.医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及其危险行为的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 2007, 19 (3) :423-425.

[4]静进.要重视儿童受虐待的预防和干预[J].华南预防医学, 2003, 29 (4) :1-3.

[5]马韵.儿童虐待: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问题[J].青年研究, 2003, 13 (4) :19-24.

治疗性游戏 篇2

幼儿语言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教育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社会适应性、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而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实质有着惊人的统一。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把德育贯穿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和游戏中很有必要。作为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游戏能促进儿重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与完善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幼儿时期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品的如何,将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而幼儿阶段又以形成初步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为重点。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经济都不错,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这种溺爱使幼儿心中对他人的意识淡薄,从而养成不懂礼貌,什么好东西都独自占有不会与人分享。作为幼儿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培养人——幼儿教师,应注重结合幼儿的道德品质发展特点,以无限的爱心、高尚的人格,通过语言游戏等教育活动促进幼儿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养成。

语言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中也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情感等。所以利用语言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虽然在课堂上的语言游戏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幼儿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游戏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才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有人可能会担心,将幼儿道德教育方式诉诸游戏,会太过随意,会消解道德教育的严肃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甚至多虑。关键是要认清“游戏”与“严肃”之间的关系。游戏并不是随意的,并非与严肃势不两立,相反,“游戏活动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甚而是神圣的严肃。”叫游戏也并非不要“秩序”,相反,游戏的重要特征即“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对规则与秩序的遵守和体认是所有游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游戏的本质决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只有严肃地对待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达到它的目的,才成为真正的游戏。而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语言游戏时,应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思维、社会等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治疗性游戏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对潮州市某小学4年级243名学生筛查,筛选出阳性人数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年龄组10~11岁。然后依据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对样本量的要求[10,11,12,13],并结合该研究预实验的样本量结果分析,按性别分层采用CCMD-3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诊断标准对筛选出的阳性学生进行随机面谈,至同诊的第8位男生和同诊的第8位女生时停止面谈,将筛选出16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人,男女各半。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估工具

该研究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作为测评工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14]:该量表于1997年由Birmaher制定,1999年修订为41个条目,分为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5个因子。2002年王凯、苏林雁,等制定了该量表的中国常模,检验以SCARED总分第80百分位作划分界对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进行诊断,灵敏度为0.74,特异度为0.79,诊断一致性为0.67,信度效度良好。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程灶火等[15]编制,该量表由3个水平(总体水平、成分水平、维度水平),2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8个维度(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情感)共52项条目组成。该量表有全国常模,是国内目前较好的用于评价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量表。

1.2.2 疗效评估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儿童在治疗前前1 d、治疗结束后1 d进行SCARED、ISLQ疗效评估。评估工作均由心理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原则进行操作。

1.2.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接受16次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每周1次,每次约50 min。每次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分为4个模块:(1)游戏引导;(2)主题游戏的进行;(3)游戏后的感悟(心理行为矫正);(4)治疗效果巩固(作业的布置)。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主要针对焦虑障碍儿童的3个错误认知及行为方式即:(1)消极地自我预言;(2)过低地自我评价;(3)过高地自我要求进行设计。整套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方案共分5个阶段:第1阶段目标为建立治疗关系;第2阶段目标为培养积极思维和主动行为;第3阶段目标为接纳自己,善待别人;第4阶段目标为改善紧张的躯体体验;第5阶段目标为巩固矫正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每个阶段都围绕制定的目标由2~4个游戏和1个作业来完成。对照组儿童不予结构式游戏治疗。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当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自身对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 CARED评估结果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SCARED焦虑总分差异没有显著性,说明两组同质,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SCARED焦虑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显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SCARED总分差异没有显著性,而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SCARED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IS LQ评估结果比较

表3表明: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ISLQ得分具有同质性(P>0.05),除生活环境与躯体情感2个维度外,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表4显示: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ISLQ得分在自我认知、同伴交往、焦虑体验3个维度、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两个成分及总体满意度的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治疗性游戏 篇4

科研论文: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内容摘要:

坚持性是将目的贯彻到底以及克服困难或障碍的能力。实践与研究表明,幼儿的坚持性只有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反复多次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通过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并坚持完成其目的,在游戏中教给幼儿一定的技能技巧,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有助于他们将来对任何事都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终达到目的,为他们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游戏活动 培养 幼儿坚持性

【正文】

坚持性是将目的贯彻到底以及克服困难或障碍的能力,即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自觉地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它对幼儿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以至于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坚持性也是意志品质的重要表现,是儿童能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品质。同时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2-6岁幼儿坚持性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6岁则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坚持性要从小做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培养,为他们今后能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因此,我特别注重在游戏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能坚持的原因所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幼儿在兴趣性强的活动中坚持的时间长于在兴趣性弱的活动中坚持的时间。在游戏中有了兴趣,就能促进幼儿向着自己的目的前进,就能坚持到底做完一件事情。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坚持性的培养。如:在区域活动中,娃娃家始终是三岁孩子们的最爱。但玩过几次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娃娃家不怎么感兴趣了,没有兴趣就不可能使幼儿坚持玩完游戏。为此,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他们的认知特点,我在娃娃家的创设上花费了一番功夫。为幼儿创设了“厨房生活区”。在“厨房生活区”为幼儿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煤气灶、各种餐具、家用电器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厨房氛围。现在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都能认真的做着自己的事,有的幼儿在用刀切菜,说要快点给娃娃做饭;有的在用小勺给娃娃喂饭;有的在哄娃娃睡觉。幼儿每次玩起来都流连忘返,再也不到处乱跑了。可见,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他们坚持的时间还是很长的。

二、明确的活动目标为幼儿坚持完成任务指明了方向。

幼儿的坚持性与幼儿的自觉性直接相关,由于幼儿对活动的目的没有明确的看法,行动通常是随意发生的。因此,他们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坚持性。所以,为了提高幼儿的坚持性,培养他们能较长时间的坚持从事一项活动,做事有始有终,那就要帮助幼儿在活动前就明确其目的,并鼓励他们努力坚持实现其目的。比如在区域游戏“巧手坊”中,结合主题《科学在我身边》的开展,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各种废旧的大小不同的盒子,还有我做好的成品“汽车”。并规定今天的巧手坊的活动目的就是做汽车,本身做手工就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加上我新投放的材料,并给他们明确了活动目的,所以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完成这个做汽车的任务,虽然有的汽车做的不是很漂亮,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其目的。

三、技能技巧的掌握是坚持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幼儿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后,有时也不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幼儿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遇到困难自己无力解决和克服。还是在“巧手坊”做汽车这个活动中,刚开始,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的汽车轮子不是扁的,就是大小不一,做起来的汽车也是东倒西歪或成了一辆废车,孩子们也失去了做汽车的兴趣,有个别孩子开始退缩,想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问她们:“你们手头上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有人说:“瓶盖,胶带卷。。。”“那这些圆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吗?”有人说:“可以直接用来做轮子。”我说:“但是做轮子数量也不够啊,谁有什么好办法呢?” 经过我的引导,孩子们最终掌握了把瓶盖,胶带卷印在纸上剪下来做车轮的技能。由此,孩子们碰到类似的困难,也能够自己去克服,同时也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以后再进行此项活动,孩子们也不会再半途而废,而会努力把事情坚持到底。

四、角色的约束是幼儿坚持到底的有力保证。

有的幼儿在玩区域游戏时,常会更换两三个游戏内容。一者可能是游戏的材料不及时更换和添置所置,二者可能是幼儿对游戏的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导致频繁的更换游戏内容。针对此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及时添置游戏材料和及时更换游戏内容,从而延长其游戏的坚持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角色职责来约束他们频繁的交换游戏内容。角色的重要表现靠的是角色饰物,角色饰物还有利于幼儿之间互相了解对方角色,从而达到互相提醒、共同坚持完成游戏目的。如:在角色游戏“爱心医院”里,刚开始时,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能坚持完成游戏,可几次以后,有个别孩子开始中途交换游戏了,于是,我及时添置了角色标志和装饰物(大夫的工作服、口罩、护士帽)„„这之后,在爱心医院里,医生和护士都带上相应的配饰、穿上相应的服装,在区域游戏中显得异常活跃与兴奋,有了相应的角色装饰物,幼儿能较好的履行角色职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

五、游戏情境的创设为幼儿坚持性的养成注入了动力。对那些易于表现和模仿的活动内容,开始时幼儿很感兴趣,但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兴趣逐渐减弱,坚持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减少。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主题《热闹的夏天》活动中,结合主题,我们在餐厅开设了做冷饮的游戏,为他们提供了模版、橡皮泥、泡沫塑料等材料,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在模版上做出冷饮花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利用辅助物制作冷饮。这样,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幼儿都能获得游戏的满足感和新奇感,对坚持性的培养注入了动力。

六、教师的语言指导能激励幼儿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

在幼儿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应做到在言语和行为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与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激发幼儿完成游戏的信心,也极大的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养成。如在游戏 “取乒乓球”活动中。让幼儿把瓶子里的乒乓球不用手拿,而是利用工具用其他的方法把乒乓球拿出来。刚开始,幼儿很感兴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琴琴先拿了一根筷子放在瓶子里去拿球,甜甜、莉莉也跟着各拿了一根筷子也去弄球,只见她们的筷子碰得乒乓球在瓶子里滚来滚去,就是没办法把球拿出来。看她们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于是我提醒说:“想想看,一根筷子不行,那两根筷子行不行呢?” 甜甜、莉莉两个人一起用筷子去夹球,可球就是不听话,总是从她俩的筷子中逃走,两人觉得没办法,就把筷子拿了出来,暂时放弃了。而琴琴呢,看她俩不行,就又去拿了一根筷子,一个人用一双筷子去夹球,一次,两次,球还是没拿出来,琴琴也有点泄气了,我及时鼓励她说:“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又经过了很多次,球终于被她夹出来了。她兴奋的大声喊:“老师,我把球拿出来。” 甜甜、莉莉两个人也学琴琴的样子,不一会也把球拿出来了。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做事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幼儿容易产生退却行为,我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在琴琴实在拿不出球来时,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功能,鼓励她坚持下去,促进幼儿坚持完成任务。

七、直面困难、克服困难是幼儿坚持到底的基础。

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做事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孩子容易产生退却行为。此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些他们应该面对的问题,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教他们学会解决克服困难的方法,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其坚持性。如一次晨间活动,我考虑到有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踢毽子,所以我就决定今天的活动内容是踢毽子。孩子们都开始使劲地练习起来。这时,我发现凯凯小朋友才学踢了几下,毽子就被收起来了,然后就走到了阳台边上坐了下来。我连忙走过去问:“凯凯,你怎么坐下啦?”“老师,我踢累了。”运动时间过了一半,我看到凯凯还是呆坐在那儿,我又跑过去问他,他还是回答说:“老师,我累了。”听见他两次的回答,又观察他刚才的行为,我有点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我故意说:“那我现在想和你一起来玩这个毽子,不知道你休息好了没有?”他马上站起来说:“好啊!老师,我们一起来玩,我不累了。”说完,凯凯就和我高兴得玩起毽子来。我们拿毽子你一个我一个的踢起来,渐渐地他踢得有点顺脚了,提出自己去踢毽子了。凯凯前后两种不同的回答,两种不同的行为带给我许多思考:“老师,我累了。”是不是孩子真的累了?在今天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其实是他的一种对待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不会踢毽子也不想再学了,他觉得踢毽子太难了。当然,我们看到孩子有困难,就应该教孩子如何去应付面前的困难。今天我的做法就是先转移他的情感,让他在活动中喜欢踢毽子游戏。并引导和鼓励幼儿为克服困难寻求方法,做出努力,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幼儿坚持性的培养铺下奠基石。

浅议整合性体育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篇5

一、整合性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是丰富的, 他们的积极情绪是推动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整合性体育游戏正是以浓烈的快乐氛围和种种趣味情境, 给予幼儿最大的满足。如游戏“勇敢的解放军”, 让幼儿扮演解放军联系穿过草地、钻过树林、跳过小沟、走过独木桥, 由于幼儿对充满惊险的游戏情境十分好奇, 因此在活动中他们情绪积极, 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勇敢地克服各种困难, 投入到游戏中去。通过这样的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好品质。在活动中, 幼儿经常会过于兴奋而产生过激行为或攻击性行为, 教师要耐心引导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从中逐步懂得互相谦让的道理, 促使幼儿的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整合性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数概念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 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 获得有益经验。如“小青蛙捉害虫”让幼儿数数捉到了几只害虫, 比一比谁捉的害虫多。“好玩的纸棒”, 幼儿可运用自己已有的空间、形体概念, 把纸棒拼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的框框来练习跳跃。“小动物学开车”, 教师在幼儿四散开车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辨别前、后、左、右等方位, 既增加了游戏的乐趣, 又能让幼儿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三、整合性体育游戏让幼儿在运动中获得知识

体育游戏与认知活动有机整合, 使幼儿在运动在中既达到动作的练习和发展, 又能获得有关知识。如:游戏“颜色大风吹”, 幼儿在练习听信号看颜色标记跑时, 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又如, 游戏“小动物学开车”, 教师在马路上设置一些标志, 幼儿在看标志练习绕障碍跑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标记的知识。体育游戏还可以结合四季、动植物的特点进行内容整合。如, “冬爷爷来了”、“美丽的春天”、“大风和树叶”等, 这些游戏都能让幼儿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 真正地引发幼儿去发现、探索、了解现实生活的兴趣。

四、整合性体育游戏提高了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 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 而是注重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的需要, 并且亲自实践, 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体育游戏中也会产生不少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尝试地解决, 如, 怎样让围巾抛得高, 是直接往上抛还是把它团起来再抛;如何运用现有的工具或办法, 碰响吊着的铃铛;小乌龟可以用哪些方法将粮食安全运过河;如何合作地完成任务。在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幼儿在挑战问题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自信心, 学会合作、、协商并且体验其中的乐趣, 让体育游戏也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五、整合性体育游戏增进了幼儿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纲要》中强调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游戏中, 幼儿同样在接触事物, 观察现象, 从事尝试、操作等活动, 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语言活动的素材。体育游戏中所采取的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表达与交流提供不同的条件。

在体育游戏中, 朗朗上口的游戏歌谣会激发幼儿去积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如“老猫睡觉醒不了”、“老狼老狼几点钟”、“大皮球”等, 这些游戏由于有了语言因素的参与, 让幼儿喜欢游戏的同时, 也喜欢表达。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材料、提问、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大胆想象, 使幼儿想说、敢说。在小组活动中, 幼儿的交往较多, 教师可设计分工、合作的游戏内容, 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 并大胆尝试。如, 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彩带进行游戏, 并互相交流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它象什么;说说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还可以让幼儿说说动作的要领或游戏中的注意事项。教师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也分享同伴的经验。在个别活动中, 幼儿与教师或同伴间单独交流, 教师应充分地支持、肯定幼儿的表达内容, 让他们喜欢说、有机会说。整合性体育游戏既能注意到活动的动静交替, 又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增进幼儿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六、整合性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敢想、敢说、勇于尝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在整合性体育游戏中, 通过创设情景, 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尝试、探索的欲望, 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许多游戏中, 教师都可以让幼儿自由玩耍所持的器械, 如玩圈、玩球、玩沙包玩纸棒等, 这些都会激励幼儿大胆地创新, 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想象讲述。而教师要对幼儿的每一个发现、尝试和创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氛围中, 幼儿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和成就感, 又能充分地发挥创造性。

综上所述, 整合性体育游戏在充分尊重幼儿兴趣基础上, 使幼儿在锻炼身体、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 富有学习能力, 能主动发现和创造。并且通过整合性体育游戏课程的实践, 形成幼儿、老师一起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让使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的方式和方法发挥体育游戏的整合效应, 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治疗性游戏 篇6

Back.Y.K (2005) 根据游戏的形式把游戏分为角色扮演游戏 (RPG) 、仿真型模拟游戏、冒险游戏、多使用者网络游戏、游廊动作游戏、猜谜游戏。[1]

RPG全称为Role Playing Game, 即角色扮演游戏。RPG游戏通过背景故事的表现和任务的特征描写, 为玩家提供一个广阔的虚拟空间来旅行、冒险和生活。RPG游戏中的各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职业特色,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玩家通过扮演游戏中的一个或数个角色满足自己潜在的对拥有多姿多彩的不凡生活的渴望。RPG教育游戏利用角色扮演类游戏的这些特点, 通过游戏任务完成等机制来激励学习者,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游戏的剧情当中, 让学习者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完成设计者安排在故事中的任务,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RPG教育游戏在我国的探索和开发已有多年。如早在2002年奥卓尔公司开发的“奥卓尔学习世界”, 塑造了以“奥尔”和“卓尔”两个儿童卡通人物为主的数十个卡通形象, 以二人的各种经历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后来由北京中教电信公司研发并运营的RPG教育游戏《真知探索》, 涉及了小学到高中各年级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多门基础学科内容。还有2007年南天门公司推出的英语教育的RPG游戏——“幻境游学”。目前我国RPG教育游戏所涉及的学科主要还是集中在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主科”上, 故笔者尝试以角色设计为切入点, 通过对RPG教育游戏中的角色进行德育性设计, 探索德育的新途径。

二、RPG教育游戏中的角色的德育性设计

1. 角色的德育性设计要素

一般RPG教育游戏的角色设计的要素, 大多是与游戏角色本身相关的, 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 (1) 角色的生理特征, 如性别、年龄、生理外貌等。 (2) 角色的社会特征, 如角色在游戏中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3) 角色的心理特征, 如角色的世界观、价值观, 以及相关性格等。 (4) 角色的成长特征, 通过游戏角色的活动使其在游戏中经验、等级、技能等的不断变化。即通过完成一定的角色任务使其经验值、财富值或者等级等的增加来衡量。 (5) 角色的语言特征, 包括旁白、独白、对话等。当我们对角色进行德育性设计时, 与一般角色的设计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表1进行比较。

2. 角色的德育性设计原则

RPG教育游戏角色的德育性设计, 目的是达到德育的效果, 所以角色的德育性设计原则与德育原则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要求在进行德育时, 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续地进行, 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2]这里的“各方面”在RPG教育游戏中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和游戏策划开发人员, 要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相互配合, 这样才能使设计的角色及时准确地传达出德育的信息。

(2) 照顾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相结合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身心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在安排游戏角色时, 需要考虑设计性格不同的角色, 以满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3) 知行统一原则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是知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又要重视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RPG教育游戏的角色即为学生 (此处即为玩家) 的“替身”, 学生能够并且愿意进入游戏, 前提就是他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所以角色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通过游戏角色的正面引导, 使学习者懂得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应该做的, 让正面的影响对他们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正面教育不排斥纪律约束, 必要的纪律约束可以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 养成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和不良行为动机的能力。

三、RPG教育游戏中角色的德育性设计案例

当今社会, 机遇与挑战同在, 希望与困难共存。它在带给我们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 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小学思想品德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六年级“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中“保护环境”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RPG教育游戏《守护厄斯的勇士》就是以此为德育目标进行的人物角色设计。

1.《守护厄斯的勇士》的人物角色生存背景

游戏故事发生在2087年一个叫做厄斯的星球上, 传说这个星球被六个怪兽 (即六大污染的化身) 所统治, 分别是水兽 (即水污染) 、气兽 (即大气污染) 、废兽 (即固体污染) 、声兽 (即噪音污染) 、光兽 (即光污染) 、辐兽 (即辐射污染) 。星球上的人类因为气兽的喜怒无常, 经常不得不生活在一个被黑色浓烟所笼罩的环境中;水兽的残暴不仁, 让厄斯星球上可饮用水源极度匮乏, 许多人染上了不同程度的疾病;而声兽总让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 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 也妨碍了人们的休息和睡眠;光兽从来都不遮掩它的光芒, 直接给人们以视觉冲击;辐兽则经常潜入人们身边, 引起失眠、记忆力减退、体虚乏力、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就连看似对人类没有直接危害的废兽也常常引发其他怪兽大动干戈, 进一步迫害人类。

我们的主人公布瑞福就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长大的, 从小就感受着来自六个怪兽的威胁与迫害。当他的父母最后都没逃出“厄斯星球上的人都活不过40岁”的怪圈而相继去世时, 年仅16岁的布瑞福下定决心要打破这个怪圈, 从此走上了讨伐六大怪兽的征途。

2. 游戏中主要人物角色的设计

在设计人物角色前, 要先了解《守护厄斯的勇士》这款游戏的各阶段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 然后依据这些阶段性目标设计人物角色。如表2所示:

(1) 玩家控制角色——主角布瑞福的设计

(1) 角色的生理特征。角色的生理特征是影响道德认知的因素。主人翁布瑞福, 即英文“brave”的音译, 取其“勇敢”之意。布瑞福身体略显单薄, 是一个瘦高的形象。而六大怪兽却都是身材滚圆、大腹便便, 与布瑞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玩家们能够感受到生活在厄斯星球上的人们在六大怪兽的剥削压迫下, 生活环境极度恶劣, 形成了初步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同时, 主人翁布瑞福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也给了玩家“邪不胜正”的信念。

(2) 角色的社会特征。角色的社会特征是影响学习者道德认知的另一个因素。在布瑞福踏上战斗旅程前的16年里, 他一直是个生活在厄斯星球上受到各种压迫的普通市民, 而这疾苦的根源正是来自于六大怪兽, 所以作为一个希望过上美好生活的市民也必然是向往着有制服六大怪兽 (即消除环境污染) 的那一天。布瑞福开始踏上讨伐六大怪兽的征程后, 他成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勇士, 更是以战胜六大怪兽为己任, 最终成为厄斯星球的守护者。

(3) 角色的心理特征。角色的心理特征, 诸如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等是影响学习者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布瑞福是个充满正义感的角色, 所以他不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处于水深火热中置之不理。他同情受压迫的市民, 同时憎恶六大怪兽, 也意识到人们要过上幸福的生活, 必须打败这六大怪兽 (即消除环境污染) 。角色的心理特征中, 如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则是促使布瑞福等逐渐形成打败六大怪兽的坚强毅力和决心等道德意志的重要因素。

(4) 角色的成长特征。角色的成长特征是影响学习者道德行为的因素。如在讨伐六大怪兽的途中布瑞福等如何注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或劝阻他人的污染环境的行为, 为奖励其行为而设计的环保指数会不断上升, 当人物的环保指数达到一定数值时其相应的等级也会增加。到最后打败六大怪兽时, 布瑞福等将被授予代表最高等级的环保先锋的勋章, 成为厄斯星球的守护者。除了对正面行为的奖励, 还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来约束布瑞福等的污染浪费行为。

(5) 角色的语言特征。角色的语言特征是影响道德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布瑞福可通过与其他同伴间的直接对话来指导他们的行为, 例如告诉同伴们要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 大家一起争当“自行车英雄”。当主人翁们做出与环保主旨相悖的行为时, 会出现旁白形式的语言加以提醒, 如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2) 非玩家控制角色的设计

(1) 布瑞福的伙伴——郑毅。很明显“郑毅”是“正义”的谐音, 这个角色也是厄斯星球上广大的受害者之一, 想要揭竿而起, 但苦于势单力薄而一直按兵不动, 后来遇到布瑞福, 与之结为伙伴, 一起讨伐六大怪兽。18岁的他相对于布瑞福要强壮许多, 经常帮助别人, 有颗正直善良的心。他的社会特征以及成长经历与布瑞福颇为相似。相比于布瑞福话语简洁严谨, 他的语言更为风趣。

(2) 布瑞福的敌人——六大怪兽之一水兽。水兽的形象类似于巨型水滴, 但它绿色皮肤包裹的身体下散发着一股恶臭。傲慢自大的水兽是六大怪兽中最为残暴不仁的, 它直接控制着厄斯星球上的水资源, 是布瑞福他们的主要敌人之一。

四、结语

目前国内RPG教育游戏的许多理论和技术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教育工作者和游戏策划开发人员都还在不断探索。本文以RPG教育游戏中的角色设计为切入点, 进行德育性设计, 仅是抛砖引玉, 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游戏策划开发人员投入到RPG教育游戏的研究中来, 为道德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摘要:一种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娱乐, 以娱乐促进学习的新方式——RPG教育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探索路径。本文提出了RPG教育游戏中角色的德育性设计的要素和原则, 并结合小学思想品德第十二册课文《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创作了RPG教育游戏《守护厄斯的勇士》, 对其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了德育性设计。

关键词:RPG,教育游戏,角色设计,德育

参考文献

[1]荣钦科技.游戏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003.

治疗性游戏 篇7

一、网络游戏教育功能概述

对电子游戏而言,对其中存在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并非是为网络游戏运营商摇旗呐喊,而是由于其中的教育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忽视的。[1]

任何事物都有着消极一面,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看待事物角度不同,自然获得的结果也不同。游戏自身具有开放性、体验性以及自由性的特征,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从广义角度来看,学习只是一个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游戏活动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即便不看游戏自身的特殊性,单从这一计算机技术来看,就是一个从不会到掌握的学习过程。

与此同时,游戏本身的教育特征,则是要求在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学会解决问题。再简单的游戏同样有其自身不可改变的规则,不遵守规则,则难以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由此看来,适度游戏对游戏者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将游戏过程看作是一场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游戏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二、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借鉴

1. 传递知识载体

任何事物本身都蕴含一定的知识,更何况游戏这种智慧密集型产物。诸如《网络三国》这款网络游戏,是以三国时期为游戏背景,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很丰富,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较之传统的历史课堂学习成效更为明显。[2]不难看出,游戏过程无疑是一个学习过程,看似不经意间的游戏活动,往往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某一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

2. 提升游戏者认知水平

从认知角度来看,网络游戏对人的思维拓展有着积极作用,无论是球类运动还是棋牌类运动,甚至角色扮演游戏和战略类游戏,都需要游戏玩家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游戏角色。

电子游戏带给青少年的并非是娱乐刺激,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激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判断力以及观察力,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而对成年人而言,电子游戏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认知价值,有助于激发成年人的想象力,更富有创造性。

3. 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电子游戏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当游戏玩家进入游戏的一刻,就需要学会应付各类复杂的游戏环境,在部分游戏中,游戏玩家需要小心地侦测和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保证在游戏中生存下去;在一些虚拟角色扮演游戏中玩家需要学会同各种虚拟玩家打交道,这种学习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电子游戏发展至今,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已经逐渐衍生成为一种游戏产业,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同样不容忽视。游戏有助于不断提升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堂中学不到的一些知识。由此看来,电子游戏中所蕴含的教育作用,对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琦.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浅析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篇8

儿童在言语表达和认知发展上发育不成熟,游戏是他们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干预治疗时,游戏成了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有效媒介,游戏治疗已成为儿童谘商新兴的趋势(梁培勇,1999)。团体作为儿童生活的缩影,儿童在团体治疗关系中能够经验和发现其同伴也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使得儿童有机会从同伴的立即反应中获得替代性学习,发展对他人的敏锐观察,提升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尝试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人建立关系的更有效方式(刘勇,2006)。因此,在儿童中开展团体游戏治疗是有效的辅导方式,必将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广泛应用开来。

二、阿德勒游戏治疗

阿德勒学派游戏治疗是以个体心理学的理念和策略为基础,结合许多游戏治疗的观念和技术发展而成。该学派的游戏治疗师运用玩具、艺术活动和游戏材料与儿童来访者沟通。他们认为在分享游戏的乐趣时,儿童和冶疗师之间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游戏治愈性的力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儿童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游戏、艺术活动、说故事是游戏治疗向有效方法,它们能使游戏治疗师理解儿童,并帮助儿童知道自己的想法、感情、态度、知觉、关系、行为和体现自我的重要性的方式,据此做出适当改变 (Kottman, 2001) 。

三、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和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突显成员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并提供矫治的影响力。团体游戏辅导对儿童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1. 基本理论

阿德勒游戏治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五点(刘勇,2006):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家庭星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 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具有与他人接触的本能,即社会兴趣,但必须学习如何通过积极的、有效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每个人都努力克服自卑以获得自信,有些人会过度补偿,有些人因沮丧和绝望放弃努力,另一些人则用自卑感以最有效的方式挑战人生。

(2) 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不管行为健全与否都是有目的性且目标导向的。为了了解儿童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治疗师必须观察、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和结果。儿童有不良偏差行为的目标是要获得注意,寻求报复,获得权利或克服无助感。

(3) 人是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人们对先天禀赋的运用比生来所具有的禀赋更重要,尽管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遗传与环境的限制,但是在限制的范围内,个体有相当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创造能力,儿童被认为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经验生活,每个儿童都是独特而具有创造力的。

(4) 家庭星座,阿德勒认为,家庭过程和家庭气氛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星座是指家庭团体的心理社会结构,它是一个关系系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其包括:个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生中家庭的其他所有人,并由这些人来维持此系统的运作。通过收集当事人的家庭星座资料,就可以对其问题作出摘述和解释(王英珠, 2000)。

(5)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取向以及个性化存在的形态,它受到家庭星座与家庭气氛的影响,阿德勒将我们自身视为生活的演员,制作者和艺术家,个体在努力实现重要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早期影响的解释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和连续性,尤其是某些错误的看法时,就可以予以矫正和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儿童期的经验有意识的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Kottman, 2001) 。

2. 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

(1) 游戏治疗目标,帮助儿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改善:对生活形态获得觉察及领悟;改变错误的自我挫败心态,从私人逻辑导向常识;朝向正向的行为目标;用正向策略取代负向策略来获得归属感和胜任感;增加社会兴趣;学习用新的方式应付自卑感;发挥创造力,善用个人潜能发展有关态度、感觉以及行为的自找提升决定 (Kottman, 2001) 。

(2) 游戏治疗的实施,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的重点在修正儿童错误的行为目标,团体进行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刘勇,2007)。第一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共融的关系,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改变的起点,领导者要有耐心与儿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关系,传达接纳、了解、预期成功而非失败的感觉是建立团体关系的基础。第二阶段,评估和探索个体的生活形态即心理调查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探察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揭示基本的错误模式。第三阶段,领悟与解释阶段,领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领悟的重心在于协助成员了解为什么自己现有的方式发挥功能,经由探索自我的目标,个人神话,生活方式来了解自己。第四阶段,提供案主重新导向和再教育,重新定向是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团体的行动阶段,其目的有二:一是教给成员更有效的应对生活任务的方法;二是激励当事人承担风险和作出改变,游戏治疗师鼓励成员重新体验自己的内在资源,矫正原来的错误目标,挑战自我限制的假设,采取积极的行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成员的自我承诺在此阶段很关键。

阿德勒团体谘商的四个阶段是连续渐进且相互重叠的,并不是可分割开的。阿德勒学派团体谘商视建立合作的关系为一切的基础,游戏治疗师与当事人建立合作的关系,透过四个阶段的团体谘商过程,辅以专业的谘商技术,引导成员做出有效行为的选择,进而达成辅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粱培勇等.游戏治疗实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1

[2]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英珠.阿德勒学派游戏治团体对国小儿童行为困扰适应之辅导效果.国民教育研究集刊, 2000 (6) , 303-346

火针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技术 篇9

目前, 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抗角化、抗皮脂腺分泌等联合用药, 对Ⅰ~Ⅲ级患者治疗有效, 对Ⅳ级患者难以奏效, 且需要至少3个月的用药时间, 对结节囊肿性痤疮尚无疗效可靠的药物和治疗措施。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 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 具有祛淤、除腐、排脓、生肌、敛疮, 促使新肉化生、生长, 愈合疮口的作用, 治疗结节性囊肿性痤疮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良好、适应证广的特点。

1 疾病诊断标准

1.1 西医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2002年版, 并遵照Pillsbury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 制定诊断标准如下:青春期开始发病, 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对称分布。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 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临床轻重分级: (1) Ⅰ级 (轻度) 主要皮损为黑头粉刺, 散发或多发, 炎性丘疹散发, 总病灶数10~30个; (2) Ⅱ级 (较轻中度) 主要皮损为粉刺, 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浅在性脓疱, 总病灶数31~50个, 局限在面部; (3) Ⅲ级 (较重中度) 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 总病灶数50~100个, 结节<3个, 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 (4) Ⅳ级 (重度) 主要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丘疹和脓疱, 总病灶数>100个, 结节/囊肿>3个, 容易形成瘢痕, 发生于上半身。皮损性质:炎性痤疮皮损发红, 有明显浸润的炎症表现, 呈结节囊肿性损害。

1.2中医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确定。结节/囊肿性痤疮病程迁延, 气血阻滞。证候特征:除结节、囊肿发生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外, 还兼有 (1) 湿热证:皮肤油腻, 结节囊肿色红、肿痛, 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者; (2) 血瘀证:结节囊肿色暗, 质较硬, 反复发作, 容易形成瘢痕, 舌质暗, 有瘀点或瘀斑, 脉涩者; (3) 痰凝证:囊肿质软圆滑, 腹胀便溏, 苔滑或腻, 脉滑者; (4) 冲任失调证:女性患者, 皮损月经前加重者。

2 适应证

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丘疹性、脓疱性、结节囊肿型痤疮;年龄16~45岁;疾病分期:痤疮稳定期;病情程度:Ⅰ~Ⅳ级痤疮。

3 禁忌证

瘢痕体质者;过敏体质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血友病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畏针者。

4 技术操作方法

4.1 器械准备

选用盘龙火针, 规格为:0.4mm×45mm。

4.2详细操作步骤

(1) 局部取穴:取每个结节或囊肿顶部中央及基底部。 (2) 针具检查:术前先检查火针, 若针尖老化需更换火针。 (3) 体位及取穴:面部痤疮患者取仰卧位 (颈背部皮损患者取俯卧位) , 医者坐于患者头颈部端, 充分暴露皮损部位, 选好进针点。 (4) 加热火针 (烧针) :左手持酒精灯 (酒精灯内装1/3酒精即可) , 尽可能接近施术部位, 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 置针于火焰的中焰, 先加热针体, 再加热针尖, 把针烧至发白。若火针温度太低, 进针时患者疼痛剧烈。 (5) 进针:左手持酒精灯微向外移, 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结节或囊肿。进针、出针速度要快, 尽量减轻患者疼痛。皮损较大者, 可连续点刺。囊肿者, 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物并沾干, 7 5%酒精消毒, 暴露针孔。

4.3 治疗时间及疗程

隔4天1次, 3次为1个疗程。

4.4关键技术环节

(1) 角度:直刺。 (2) 深度:根据皮损深浅决定针刺深度。对于结节, 破皮即可;囊肿者, 以刺破囊壁有落空感为度。忌针刺过深或过浅, 要求一次到位。 (3) 次数:以皮损大小决定针刺次数, 要求稀疏均匀。 (4) 行针速度:0.5s/次。 (5) 行针手法:医者右手毛笔式持针, 要求快、准、稳刺入, 手法轻便灵活, 切忌过重或过慢。 (6) 火针温度:白炽为度。

4.5 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顾虑; (2) 患者不要碰酒精灯, 以免发生意外; (3) 禁用任何化妆品, 术后3天不接触水, 避免日晒, 结痂后不要搔抓痂壳, 待其自然掉落; (4) 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禁吃辛辣、甘甜、腥、腻等食物; (5) 保持心情愉快, 大便通畅, 注意休息。

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5.1 感染

火针疗法本身是一种良性局部轻度烧伤。个别情况下, 局部可能被感染, 发生较严重的红、肿、热、痛, 这是火针针刺意外情况, 应加以克服。

5.1.1 原因

(1) 针孔没有保持清洁、干燥, 或针后1天内淋浴等; (2) 局部搔抓致感染; (3) 针刺后使用了污染棉球按压针孔。

5.1.2 处理

(1) 有局部感染者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严重者口服抗生素; (2) 针刺后局部轻度瘙痒, 有小红肿, 嘱患者不能用手搔抓; (3) 针刺后24h内不要淋浴和污染针孔。

5.2 火针针刺时达不到预期深度。

5.2.1 原因

(1) 烧针时没有达到预定高温, 或离开火焰后针体冷却太快, 以致进针时针体温度过低; (2) 患者情绪紧张致使局部肌肉痉挛, 或所选取的部位、穴位不恰当; (3) 针体老化, 针尖变钝, 操作时阻力大; (4) 医者指力不够, 姿势不正确, 或经验不足不敢着力深刺。

5.2.2 处理

(1) 注意烧针方法, 待针体发白时进针, 烧针时尽量接近针刺部位, 针尖方向指向所刺部位为宜; (2) 做好术前准备,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3) 注意针刺姿势, 不要甩腕进针, 进针时要针、指、前臂一体, 以肘为轴, 屈伸前臂, 引领腕、指、针行。

5.3 患者疼痛剧烈

一般针刺后有局部轻微灼痛, 但很快消失, 如针刺时疼痛明显, 应寻找疼痛原因。

5.3.1 原因

(1) 火针烧针温度不够; (2) 针具选择不适当; (3) 医者操作不熟练, 动作缓慢; (4) 出针后未及时处理。

5.3.2 处理

(1) 烧针时针体发白再进针; (2) 尽量快速进针; (3) 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以减轻疼痛。

复习题

1.痤疮好发部位 ()

A面部

B胸部

C背部

D上肢

2.结节/囊肿性痤疮中医诊断标准中证型包括 ()

A湿热证

B血瘀证

C痰凝证

D冲任失调证

3.痰凝证型特征 ()

A囊肿质软圆滑

B腹胀便溏

C苔滑或腻

D脉滑

4.以下哪些属于火针疗法禁忌证 ()

A瘢痕体质者

B过敏体质者

C精神病患者

D畏针者

5.针刺要求 ()

A快

B慢

C稳

D准

6.针刺时患者疼痛剧烈, 如何处理 ()

A不必处理

B烧针时针体发白再进针

C尽量快速进针

上一篇:机动车维修行业下一篇:老龄群体人口老龄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