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法

2024-10-23

游戏治疗法(共12篇)

游戏治疗法 篇1

一、引言

儿童在言语表达和认知发展上发育不成熟,游戏是他们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干预治疗时,游戏成了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有效媒介,游戏治疗已成为儿童谘商新兴的趋势(梁培勇,1999)。团体作为儿童生活的缩影,儿童在团体治疗关系中能够经验和发现其同伴也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使得儿童有机会从同伴的立即反应中获得替代性学习,发展对他人的敏锐观察,提升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尝试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人建立关系的更有效方式(刘勇,2006)。因此,在儿童中开展团体游戏治疗是有效的辅导方式,必将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广泛应用开来。

二、阿德勒游戏治疗

阿德勒学派游戏治疗是以个体心理学的理念和策略为基础,结合许多游戏治疗的观念和技术发展而成。该学派的游戏治疗师运用玩具、艺术活动和游戏材料与儿童来访者沟通。他们认为在分享游戏的乐趣时,儿童和冶疗师之间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游戏治愈性的力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儿童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游戏、艺术活动、说故事是游戏治疗向有效方法,它们能使游戏治疗师理解儿童,并帮助儿童知道自己的想法、感情、态度、知觉、关系、行为和体现自我的重要性的方式,据此做出适当改变 (Kottman, 2001) 。

三、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和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突显成员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并提供矫治的影响力。团体游戏辅导对儿童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1. 基本理论

阿德勒游戏治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五点(刘勇,2006):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家庭星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 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具有与他人接触的本能,即社会兴趣,但必须学习如何通过积极的、有效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每个人都努力克服自卑以获得自信,有些人会过度补偿,有些人因沮丧和绝望放弃努力,另一些人则用自卑感以最有效的方式挑战人生。

(2) 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不管行为健全与否都是有目的性且目标导向的。为了了解儿童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治疗师必须观察、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和结果。儿童有不良偏差行为的目标是要获得注意,寻求报复,获得权利或克服无助感。

(3) 人是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人们对先天禀赋的运用比生来所具有的禀赋更重要,尽管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遗传与环境的限制,但是在限制的范围内,个体有相当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创造能力,儿童被认为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经验生活,每个儿童都是独特而具有创造力的。

(4) 家庭星座,阿德勒认为,家庭过程和家庭气氛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星座是指家庭团体的心理社会结构,它是一个关系系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其包括:个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生中家庭的其他所有人,并由这些人来维持此系统的运作。通过收集当事人的家庭星座资料,就可以对其问题作出摘述和解释(王英珠, 2000)。

(5)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取向以及个性化存在的形态,它受到家庭星座与家庭气氛的影响,阿德勒将我们自身视为生活的演员,制作者和艺术家,个体在努力实现重要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早期影响的解释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和连续性,尤其是某些错误的看法时,就可以予以矫正和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儿童期的经验有意识的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Kottman, 2001) 。

2. 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

(1) 游戏治疗目标,帮助儿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改善:对生活形态获得觉察及领悟;改变错误的自我挫败心态,从私人逻辑导向常识;朝向正向的行为目标;用正向策略取代负向策略来获得归属感和胜任感;增加社会兴趣;学习用新的方式应付自卑感;发挥创造力,善用个人潜能发展有关态度、感觉以及行为的自找提升决定 (Kottman, 2001) 。

(2) 游戏治疗的实施,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的重点在修正儿童错误的行为目标,团体进行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刘勇,2007)。第一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共融的关系,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改变的起点,领导者要有耐心与儿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关系,传达接纳、了解、预期成功而非失败的感觉是建立团体关系的基础。第二阶段,评估和探索个体的生活形态即心理调查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探察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揭示基本的错误模式。第三阶段,领悟与解释阶段,领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领悟的重心在于协助成员了解为什么自己现有的方式发挥功能,经由探索自我的目标,个人神话,生活方式来了解自己。第四阶段,提供案主重新导向和再教育,重新定向是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团体的行动阶段,其目的有二:一是教给成员更有效的应对生活任务的方法;二是激励当事人承担风险和作出改变,游戏治疗师鼓励成员重新体验自己的内在资源,矫正原来的错误目标,挑战自我限制的假设,采取积极的行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成员的自我承诺在此阶段很关键。

阿德勒团体谘商的四个阶段是连续渐进且相互重叠的,并不是可分割开的。阿德勒学派团体谘商视建立合作的关系为一切的基础,游戏治疗师与当事人建立合作的关系,透过四个阶段的团体谘商过程,辅以专业的谘商技术,引导成员做出有效行为的选择,进而达成辅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粱培勇等.游戏治疗实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1

[2]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英珠.阿德勒学派游戏治团体对国小儿童行为困扰适应之辅导效果.国民教育研究集刊, 2000 (6) , 303-346

[4]Kottman, T. (2001) .Play therapy:Basics and beyond.Alexandria,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 ion

游戏治疗法 篇2

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

这就是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推崇的沙盘游戏治疗方法。除了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外,它也被人本主义治疗、格式塔治疗和整合性动力治疗等广泛接受,成为表现性和艺术治疗的主流,同时也被逐渐运用于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

简单的地板游戏在孩子们的手中反反复复摆弄了千百年,而第一个在这不起眼的游戏中发现光芒的幸运儿,却是著名的英国作家威尔斯。威尔斯以其对幼儿自发游戏和创造性想象的热情以及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记述并撰写了两个儿子在家中的游戏过程,并评论说这些游戏可以为孩子建立一种广阔、激励人心的思维模式。在他所著的《地板游戏》和《小小战争:男孩的游戏》两本书中,威尔斯首次发现与描述了这影响沙盘游戏疗法产生的自然游戏中所包含的心灵创造的力量。

人类的苦难也会同时带来某种幸运,饱受疾病与战争折磨的心理治疗师莱温菲尔德便是这样的一位幸运儿。1928年,富有智慧和同情心的她把地板游戏引进了儿童心理诊所,没过多久,孩子们就自发地把诊所中的沙盘和地板游戏结合起来,并称其为“游戏王国”,这便是后来被心理治疗师所称的“世界技术”,同时,也是沙盘游戏心理治疗的雏形。

今天的沙盘游戏治疗最终来自于瑞士心理分析家多拉·卡尔夫,她跟随荣格学习心理分析,同时也深受莱温菲尔德世界技术的启发,最终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简易的沙-水-容器世界中寻找到了一条心灵治愈的有效途径。

引领多拉·卡尔夫发现此路径的是两个梦。在第一个梦中,她来到了西藏,高山上两个和尚送给她一个金色的矩形工具。当她舞动这工具时,顿时大地开裂,呈现两边的世界,并在西方出现了太阳。第二个梦发生在荣格去世的当天,梦中荣格请她吃饭,其间荣格指着餐桌上的一堆大米说,你应该追寻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启迪。卡尔夫确实遵照了梦的指引,在1966年,她出版了生平唯一的著作《沙盘游戏》,书中结合心理分析自性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思想,把沙盘游戏看作是表现自性发展的无意识过程,并认为太极图与沙盘游戏治疗的思想是相互应和的。

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设置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其中包含沙盘尺寸、色彩规范及游戏模型的种类等等的具体规定。有了这些物质的准备,只要再添加上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沙盘游戏治疗室就会马上生动起来!

天蓝色的沙盘容器 治疗室必备的是两个规定大小的装沙的矩形盘。一个用于做干沙盘,另一个可以放水,做湿沙盘。其底面是蓝色的,这蓝色可以象征海洋和天空。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通过拨开沙子露出蓝色的底面来表示湖泊或河流

等。沙盘本身具有心理容器的象征意义,来访者的所有问题都可能在这样的空间中得到包容或化解。

沙子 一般选用干净的细沙,两个盘中都要放上合适的数量。沙子本身可以塑造任何的形状,具有灵活多变的功能,同时也有丰富的象征性。

沙盘模具 基本可以划分为十大类,包括神话传说、文化宗教、自然物质、风俗行为、颜色形状、数字方位、人物人体、植物动物等。这里面至少要有1200个模型,包含了现实和想象中的物品,能够用于表达各种生活、心理的层面原型和象征的意义。

沙盘模具的选择可以很容易就符合标准,沙盘也很容易在一般的木匠手中制作出来。然而沙盘游戏最重要的一项设置是看不见的,那就是一颗“童心”。这里讲的童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喜欢新鲜事物、爱玩这样的童心,更重要的是能够不受约束,不过多考虑,可以自发地进行游戏的心态。

沙盘游戏可用于儿童、成人;可以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由家庭或其他形式的团体一起完成;来访者可以自由地完成沙盘,也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做主题沙盘。各种方式有其特别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纳、保护和自由的无意识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来接触无意识,进而达到心灵发展和转化的目的。

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包括几个步骤:首先对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然后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童心”的唤起。一旦来访者能够以这样的童心来摆放沙盘,他就开始了借助沙盘探索自我的历程。

接下来,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此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在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在这些过程完成之后对沙盘世界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疗程留下记录,也是对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沙盘游戏治疗强调非言语性和非诠释性,而且以体验和经历为主。但是作为心理分析的治疗方法,沙盘游戏仍然是在无意识层面上的工作,这也就决定了沙盘游戏使用的是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因此,要理解沙盘的信息,就必须学习这种无意识的“语言”。在治疗中,治疗师不对来访者做出明确的象征性诠释或评论,但是这种象征性层面的理解却是指导治疗师工作的重要线索。然而仅仅如此学习象征还是不够的,治疗师本人还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的个人沙盘游戏治疗,其目的在于在自身经历上体验每种象征上所依附的无意识层面,也就是说真正认识这些模具和沙具并和它们建立物质和心灵间的联系。这也是前面讲到的“童心”的基本设置。只有做了这些前期的工作,治疗师才可以完成一个沙盘室并真正使它赋予无意识之门的意义。

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也是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在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通过在沙盘内用各种模型、玩具摆弄心灵故事,使来访者与无意识接触并表达超语言的经历和被阻碍的能量。这种接触与表达,可促进激活、恢复、转化、治愈、新生的力量,对来访者心理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人格发展和心性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强调创造过程本身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是沙盘游戏疗法的本质特征。此外,这种疗法的基本原则在于,它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允许人们精心构造和发展自己头脑中任意驰骋的各种主题。它在国外已经成为非常成熟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以及有关的心理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一批专业的沙盘心理治疗家。

沙盘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受荣格积极想象技术及其理论的启发,经由洛温菲尔德和多拉·卡尔夫等人的不断努力,再加上古代传统的启迪和儿童天性的自发表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终形成并得以问世。一开始,它的治疗对象主要是儿童,现在已逐渐扩展到对成年人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沙盘游戏有两大基本构成要素:沙子和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沙是儿童最爱玩的材料之一,几乎每一个人儿时都曾有过玩沙的经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儿童都几乎不例外。沙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人们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可以用它来建造自己心中的城堡、村庄、山川和河流,以及其它任何东西。由于沙粒是由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形成的,沙还被认为是浇注和塑造象征世界的映象物的理想材料;布莱克就在《天真之歌》中写到,我们可以“ 在一粒沙中看到整个世界”。

沙盘游戏疗法是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尤其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和他发明的积极想象技术。由于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无意识层面的交流,因此,对不易用语言进行沟通的对象,比如儿童,有语言障碍者、自闭症患者、抑郁症患者以及比较内向的来访者,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沟通和治疗的方法。

自沙盘游戏从产生到现在的几十年中,沙盘游戏疗法的实践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除了可得到的缩微模型的数量及种类越来越多外,沙盘游戏疗法的对象也开始逐渐从儿童转向成年人,从病人转向所有的正常人。另外,沙盘治疗师们在沙盘游戏中对出现的古代象征符号的价值的兴趣也在日益增加。这些象征有上帝和女神,荒野中的生物,以及关于英雄的传说。它们对沙盘治疗师的价值在于,通过认识到沙盘布景的物象和象征与古代世界中的原型之间有某种关联,可获得关于治疗过程的更深一层的知识。可见,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不仅触及了我们情感的核心,即心理情结,还触及到深不可测的集体无意识领域,即各种心理原型。因此,沙盘游戏疗法本身不但可以起到心理诊断与治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

游戏治疗与儿童心理咨询 篇3

一、儿童心理问题与游戏治疗:

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已经达到了6%~22%,估计约3000万人且呈上升趋势,儿童大部分难以用语言表述和宣泄自己的心理焦虑、压力与无助,这些压力和不良情绪使儿童表现为各种情绪、行为或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能没有达到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游戏治疗为这些儿童提供了有效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途径,且作为一种适合儿童的治疗及咨询手段逐渐被关注及运用。

二、游戏治疗研究现状

游戏治疗是以儿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运用心理学方法,改变儿童的不良情绪与行为的方法。游戏天然具有治疗的功效,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情绪性困扰的儿童解决内在冲突。围绕这一目标,涌现出有关游戏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也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游戏治疗的历史与发展[1 2 3 4]

儿童心理治疗与游戏的结合最早源于弗洛伊德治疗小汉斯的个案。其概念由莱维提出,后由Freud的女儿安娜和其学生梅兰妮·克莱因将这种方法用于心理障碍儿童的实际治疗。克莱因将游戏发展成为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她们都认为游戏是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的最佳媒介。卡尔·罗杰斯综合并发展成非指导性疗法。Garry将此理论延伸为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后来又出现公平游戏治疗。

近些年来,不同派别在看法上已经接近一致:游戏活动本身不是治疗的目的,而仅仅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的特殊性关系起关键作用。

2.游戏治疗的方法 游戏治疗和各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不同治疗方法,下面谈谈常用的几种方法。

(1)非指导性疗法[1 2 3 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并非无指导,而是指儿童能够再度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其基本原则如与儿童建立友善的关系、接纳儿童真实的一面、让儿童领路等都有深厚影响。其针对社会适应障碍和不良行为的疗效最佳。

(2)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CBPT的特点是目标导向的干预方式,通过游戏,认知的改变被间接地传达给儿童,从而教会了儿童积极的行为。该方法使用榜样树立、泛化、预防反应等干预手段,结合布偶、绘画、橡皮泥以及沙土等媒介,更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假装”实践练习来学会对特定情境的应对技能。多用于治疗儿童恐怖症、儿童经历创伤性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后的儿童心理或行为障碍。

(3)亲子游戏治疗[4] 亲子游戏治疗是指通过对家长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使用基本游戏技巧的“治疗代理人”,并最终让家长自己解决孩子问题。亲子游戏治疗是弥补独生子女在家庭内及与同龄伙伴之间交往不足的良好途径。近年被成功地应用于对抗性行为、焦虑、抑郁、虐待以及离异(单亲)家庭等,在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减轻父母的心理压力。

三、个人思考

在儿童个案为主的工作室的学习工作中,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并理解儿童世界。虽然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却并非一直对儿童感到天然的亲近。最初,我在智力上从书本、从大学课上知道儿童的发展,而我单单只是“知道”儿童,并非用我的心去“了解”儿童,去触动他们及他们的世界。在个人学习及应用游戏治疗的经历中,我逐步理解游戏治疗所谈及的原则及技巧,对儿童游戏治疗及其对儿童的作用有了更深层的体会,也让我在生活中更有信心扮演母亲的角色。

最初我侧重于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CBPT),我用布偶来和小朋友角色扮演,了解其学校恐惧症的原因及儿童倾向的可能的问题解决方式。在选择性缄默的儿童个案中,我更多的运用绘画,起初用于建立关系,而后开始设计结构性的、指向目标的绘画活动,我请小朋友画出不同的颜色的情绪脸,让他认识自己。其中也会有小朋友即兴的发挥。在一例儿童性侵害的个案中,运用玩偶来了解小朋友的受创伤经历,通过绘画来加强自我认知。儿童不敢直接表达的情绪或态度,透过自选的玩具,安全地投射出来。

我逐渐真诚的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面对、解决困境。有时候并不是我主动的设计引发了变化,更多的时候,在游戏室安静与耐心的环境中,他们挖掘及试验了自己的内在资源,得以变化和成长。儿童通常是很信任大人,也因而很无助。每次和小朋友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时,我都会告诉自己要更加小心,不要利用了孩子的信任,要对他们的感受很敏感--“以儿童为中心”,不刻意的引导小朋友玩我所设定的游戏,或谈论其他以为重要的话题,来刻意要小朋友改变。

即使是最正常、最能干的儿童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儿童把这些难题带入游戏中时,便有机会逐步去应付他们。有一个学校适应不良且有暴力倾向的小朋友被转介来接受辅导,这个在学校每天被老师训斥的孩子,一边和我踢打拳击袋,一边告诉我他在学校的喜怒哀乐。在游戏室内,我们既不干扰或教训孩子,也不看轻孩子的感受或所说的任何话,“我接纳你是你”而不是“假如你。。。。。,我便接纳你”。如果没有游戏治疗,这个孩子只能以说的方式讨论自己昨天或上周的暴力行为。我们一起通过游戏把问题带出来,正视它,然后学习控制或抛弃它的束缚。

此外,父母参与并学习游戏治疗技巧开始成为重要的一环。通常刚开始父母会认为他们的子女需要被改变,而在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想法有了改变,因而能更有同理心地忍受及接纳自己的子女。在游戏室中挖掘的治疗性的技巧将与父母一起分享。如果我们在游戏室中对儿童所做的有帮助,那么,相同的行为由父母来做也应对儿童有帮助。在选择性缄默的个案中,最初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来接受训练,而后发现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情绪控制上需要调整。当孩子进步时,父母更认真地学习与孩子良好互动的治疗性技巧。

游戏治疗不仅仅是帮助有问题儿童的最佳方法,也是帮助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手段。其最主要的目标并不是解决儿童的问题,而是帮助儿童成长。在中国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需求逐渐增加的今天,游戏治疗理念不仅可为教师、家长、临床医生等借鉴运用,还将会在儿童心理治疗、咨询领域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培勇,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高淑贞(1994):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3]高华,国外游戏治疗的发展和应用,[期刊论文]-教育导刊,2006,10(1).

[4]曹中平,蒋欣.游戏治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游戏治疗法 篇4

关键词:儿童多动性障碍,治疗,沙盘游戏疗法,疗效

儿童多动性障碍 (ADHD) 易发生于儿童时期, 国内报道本病的患病率为1.3%~15.9%, 以5岁~8岁的儿童最多见[1]。表现为同时具有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持续时间短, 活动过度, 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我们采取沙盘游戏疗法治疗儿童多动性障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断为儿童多动性障碍的患儿中选择53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平均年龄6.9岁;病程最短7个月, 最长3.9年。2组患儿的病情、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口服利他林治疗, 短效利他林从每次5 mg, 每日1~2次开始, 通常07:00左右和中午, 最后1次用药不要晚于入睡前4 h, 每周逐渐增加5~10 mg,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0 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沙盘游戏疗法治疗[2], 沙盘游戏疗法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 儿童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 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每周1次, 治疗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价, 显效:注意力逐渐集中、持续时间延长, 无活动过度, 可安静专心听课, 能控制情绪,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有效:患儿注意力可以集中, 活动过度减轻,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偶尔不能控制情绪。无效:患儿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易冲动, 活动过度, 干扰集体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儿童多动性障碍 (ADHD) , 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 男女比为4~9∶1, 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 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一般是在发育早期起病, 通常为5岁以前, 是学龄儿童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 缺乏持久性, 倾向于经常变换活动内容, 但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 同时伴有组织不好, 调节不良和活动过度。其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或注意短暂、活动量过度与行为冲动三大症状。儿童多动性障碍明显地干扰儿童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情绪等。据WHO调查发现, 住院患者中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 有5%的住院患者是因为药品的不良反应入院的。我国每年约有50万~100万住院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3]。特别是对于这类中枢兴奋剂, 毒副作用更严重, 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以往儿童多动性障碍的治疗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 但由于小儿服药困难, 家长也觉得药物有副作用, 症状有所减轻就不能坚持用药, 导致治疗效果差。沙盘游戏疗法是儿童游戏治疗方法的一种[2], 由于非言语的特点, 沙盘游戏疗法特别适合语言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儿童或语言能力有障碍的儿童, 情感障碍儿童, 恐惧与焦虑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 注意力不集中儿童, 阅读障碍儿童等。该疗法与药物联合, 小儿及家长均易于接受, 方法简便, 经济易行;且疗效显著, 操作比较安全, 无毒副作用, 有着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28-1030.

[2]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11.

沙盘游戏治疗 篇5

(四)沙盘游戏

多拉•卡尔夫(D.Kaoff)1904年12月21日出生于瑞士。1944年,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卡尔夫认识了荣格的女儿格莱特(Get Jung-Baumann),并保持着终生的友谊。通过格莱特的介绍与安排,卡尔夫认识了荣格。1949年,作为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卡尔夫开始了她在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院6年的学习,并由荣格的夫人爱玛•荣格为其进行心理分析。为了靠近研究院方便学习,她买下了昭里孔(Zollikon)的一栋古老的房子。该房子始建于1485年,庭院中有着美丽的喷泉,“沙盘游戏”有了一个理想的出生地。卡尔夫让荣格的儿子皮特•荣格来帮助装修房子。皮特是一位建筑师,并带有心理分析的灵感。装修后的房子让荣格本人都十分羡慕,并开玩笑地说要和卡尔夫互换彼此的房屋。

1954年,卡尔夫参加洛温菲尔德在苏黎世的讨论,深受启发,也由此引发了一种内在的梦想,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帮助儿童心理分析的方法与途径。于是,卡尔夫决定去伦敦跟随洛温菲尔德学习其“游戏王国技术”,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荣格。荣格回忆起他自己曾在1937年听过洛温菲尔德的有关报告,并且同样有着深刻的印象,于是对卡尔夫的计划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1956年,完成了苏黎世荣格研究院所有课程与要求的卡尔夫,由于没有大学文凭,不能获得荣格心理分析家的资格。于是,卡尔夫写信给洛温菲尔德,前往英国伦敦洛温菲尔德的论据开始了她的“游戏王国技术”的学习。在此期间,卡尔夫还从师于维尼考特一段时间。英国的荣格心理分析家,以其儿童发展理论而著称的麦克尔•弗德汉姆,承担了对卡尔夫的指导。一年后卡尔夫从英国返回瑞士,她把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相结合,也致力于把东方的思想融会以更为有效的儿童心理治疗实践中。为了区别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卡尔夫用了“沙盘游戏”来命名自己的理论与实践。

1.沙盘游戏的寓意

“沙盘游戏”(sand-tray and sand-play)的名称给了三个“关键词”:“沙”、“盘”和“游戏”。首先,儿童喜欢沙,似乎是对沙具有某种出乎天性的情感。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里都有“玩沙地”和“玩水池”,同样是一种天的沙的游戏。两个盘子,一个盛沙,一个盛水。洛温菲尔德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做了。卡尔夫改造后的沙盘,两个都加上沙子,但其中一个用做“干沙游戏”,另外一个则可以加水进去,被称作“湿沙游戏”。湿的沙盘更容易玩出搭建城堡、挖洞建桥等游戏效果。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因而,游戏中包含着天性的恢复,若是这种天性受到了阻碍或压抑。于是,游戏中也就治疗与治愈的条件和机会。当有人问维尼考特如何才能把一个“来访者”治好的时候,维尼考特说,教会他玩就行了。许多病症的背后,都包含着某种失去了游戏的兴趣,失去了童真的天性。

2.“沙盘游戏”的结构

首先,“沙盘游戏”是由沙盘游戏者、沙盘分析者、沙盘游戏室(包括沙盘以及沙盘玩具模型)以及“沙盘游戏”的气氛(包括沙盘游戏者与沙盘分析者的动态关系,以下简称游戏者和分析者)等诸要素构成的整体。专业的学者们总是喜欢用“自由、安全、保护和共情”来形容“沙盘游戏”的感觉与氛围。实际上,治愈的作用也包含其中了。其次,是沙盘中的时空概念。游戏者会在沙盘上追溯往事,恢复记忆,带来很强的时间含义。而矩形的沙盘,上下左右中间,以及沙面与沙底和四角,等等,也都具有结构性的意义。比如,从理论的意义上来说,对于右利手者,左面多表示过去,右面多表示未来。而中间多表示现在或自我的现实感等。

再者,“沙盘游戏”摆上去的沙盘玩具模型,也可以有结构性的分析。比如,动物与植物在整体上的不同寓意,自然物质与人造物质的不同属性,所使用人物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以及各自角色的象征意义等。卡尔夫本人接受了诺伊曼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倾向于从动物采集、冲突争斗和适应集体三个方面或阶段来观察游戏者内在的心理发展,其中也饮食了对沙盘中模型的结构性分析与发挥。

最后,当面对游戏者最终完成的沙盘图画的时候,则需要把“沙盘游戏”的结构性内涵进行整合与发挥。不同象征意义的玩具模型,出现在不同位置的时候,也就有了新的组合性意义。连续的沙盘或系列性沙盘图画,本身也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为。某一重复使的玩具模型,在不同的沙盘图画中位置的变换,往往是分析者之关注的重点。对此沙盘游戏治疗师往往用“主题”和“主题”的变化来对沙盘进行分析,以探寻其中表现的受伤内容和治愈的象征。一般来说,初始沙盘多表现出问题以及表现游戏者应付问题的方式;终结性沙盘多反映心理分析的效果以及游戏者的转变,这些都增加了“沙盘游戏”结构性内涵的意义。

3.卡尔夫与东方思想

在卡尔夫的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关于“沙盘游戏”的专著“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1966,1980,2003)中,她用中国宁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其“沙盘游戏”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因而,太极四象阴阳五行,一直是卡尔夫所追求的“沙盘游戏”治疗的本质性内涵,并将其作为沙盘游戏方法技术的内在核心结构。在该书的许多章节中,卡尔夫反复引用《易经》和《老子》来分析与解释其个案的治疗和转化。在该书结束的时候,卡尔夫用《易经》的坎卦作了全书的总结:“心灵的运作可以比喻为水的流动。《易经》的坎卦便是最好的写照:„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卡尔夫最后说:“只有当我们能够获得如此的体验,获得内心的和谐之后,我们就能够谈论恩赐和完美。”(选自《沙盘游戏治疗》,申荷永)

二、沙盘游戏的理论

(一)沙盘游戏的治疗机制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会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沙盘游戏能起到治疗作用吗,为什么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可以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沙盘游戏确实有治疗作用,笔者本人就见证了不少通过沙盘游戏而获得心理发展的来访者。至于,沙盘游戏为什么能起作用,不同的研究者的观点可以说大同小异,其总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部分不同而已。

张日昇在解释箱庭疗法为什么能够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时,他认为沙盘游戏发生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五个要素:(1)重视患者与治疗者的关系,称之为母子一体性(the mother-child unity)。(2)以沙箱为中心,创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3)这一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可以使患者自我治愈力得以发挥。(4)普遍无意识的心象。(5)玩具的象征意义。

张日昇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但这一自我治愈力因各种原因有时会难以发挥其就有的机能,而以沙箱为中心,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来访者的自我治愈能力就能得以发挥。通过使用箱子、沙和玩具制作的箱庭作品,可以将人的心象(image)充分地表达出来,而心象是指由意识与无意识、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相互交错时产生的由视觉所捕捉的映像。这样,通过象征的作用,无意识实现了意识化,促进了个体的自我整合。

徐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研究者、宗教人类学研究者)与张日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他结合了禅的思想来解释沙盘游戏的作用机制,笔者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他也用箱庭疗法的名称,便于本文统一,将其改为沙盘游戏。

徐钧认为沙盘游戏中使用的“就那样”一词,如同禅的语言,就是“如其所是”或“本来面目”的意思。“就那样”在沙盘游戏中是指来访者的真实体验。在心理困扰的病理中,沙盘游戏认为,“就那样”是人内在真实表现的时刻,但生活或社会总可能有别的观念约束,这些约束会内化成为自我防御个体内在真实的墙壁,而隔断了表像自我和内在机体真实的联系,或者说隔断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这时候烦恼和心理困扰就产生了。而重建这一联系,使内在机体的真实被表像自我所体验,或者说无意识的内容被意识所真正接纳,则烦恼和心理困扰就得以解脱。

徐钧认为,由于沙盘游戏来源于荣格心理学,“就那样”一词又很类同于荣格心理学的“原型”,“原型”代表一种生物机体普遍存在趋势,这一趋势来自生物的长期演化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功能。现代社会由于环境和环境中的各种心理象征物改变或损失了,自我的表像意识走得离开原有的机体真实太远时,那些内心的“原型”力量的表现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挫折和障碍,而这些被挫折和障碍的能量其实并不消逝,而是以一种烦恼,或神经症状、人格障碍等形式来表现。“就那样”来自一种东方式语境下解释“原型”的词汇,它类似禅,“就那样”类似禅所要亲证的“本来面目”。当这一本来面目再次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被亲证和接触到的时候,烦恼或困扰就自动消逝。

(二)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理论之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即人际关系。“客体”(object)这个词,最初是由弗洛依德所引用的一个技术性字眼,单纯指的是可以去满足某种需求(的东西)。比较广义的讲,则是指作为另一个人其感受或驱力的客体(对象)或标的物之重要关系人或事物。弗洛依德在讨论本能驱力及有关早期母子(女)关系的背景脉络时首次使用客体一词。在和“关系”(relations)连在一起使用时,客体指的是人际关系并且认为过去关系(所留下)的内在残余(inner residues)会形塑个人在目前和其它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

客体关系理论探究的是心理结构(指的是自体与他者,或客体之内在影像)的早期形成与分化,以及这些内在结构是如何于人际情境中呈现。这些理论家所着重的焦点是早期生命的种种会带(给后)来持续影响力量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在个人心灵里面的一个残余物(residues)或痕迹(remnant)。这些过去关系的残余物、这些内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人的知觉感受(方式)以及和其它人的关系。个人不只是和一个实际的他者互动,还和一个内在他者互动,(这个内在他者是)一种心理再现(psychic representation),它可以是某个实际人物的一个扭曲版本。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充当作“个案研究”来阐释利用这三种理论模式对同一位来访者所采取的不同取径(事实上,治疗师进行的治疗工作均大同小异,虽则在概念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我们假设灰姑娘(辛迪丽拉)因为和王子间的婚姻问题而来寻求治疗师的协助。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而一位以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来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all bad)(如她的继妹和继母)。她理想化了王子,虽然只认识他很短的时间。一个建立在这么扭曲的内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迟早必须要去面对把王子视为具有人性缺点的真实人物时,势必会产生问题。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课题应围绕在灰姑娘自己的内在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人及情境这中间的落差上。

如果是以自体心理学架构来进行治疗工作的治疗师或分析师,则会注意到灰姑娘本身在治疗中的经验,当该经验呈现在对治疗师产生的转移关系中时。对该转移关系的分析可能会披露出她那需要强有力且理想化客体的那个匮乏自体(impoverished self)。灰姑娘寻求该一客体正反应出她的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她需要被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所肯定的需求,不管是以仙女般的教母形式或是王子或是治疗师的形式呈现。她需要和理想化的王子融合一起以便能希望有正常健康的感觉。由于碰触到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姑娘要嘛就理想化她的治疗师,要嘛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客体(Object)

客体关系理论中所用的“客体”一词是精神分析书写上的一个技术用语,它指涉的并不是非关人性的事物(inhuman thing),而比较是指欲望或行动所指向或针对(directed)的某人(someone)。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感觉及情感都有其客体;例如我爱我的孩子、我怕蛇、我很气我的邻居等。人类的驱力都有其客体做对象。饥饿驱力的客体是食物,而性驱力的客体则是某位具性吸引力的人。在本能驱力的背景脉络下,弗洛依德论及婴儿的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本人,最后才是那些能满足婴儿的其它人或事物。

※再现(Representation)

“再现”这一词指的是人如何具有(has)或占有(possess)一个客体;也就是说,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再现某一客体。所有书写有关客体关系的人,一般都会先区分两个世界或两个参考架构:即可观察到客体的外在世界,以及对客体具心理再现(mental representation)的那一个内在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指的是存在于社会环境,即日常生活世界中可观察客体的领域之谓。内在世界指的是主体对该外在世界的心理影像及心理再现;也就是说,主体是如何经验及再现该外在世界(Boesky,1983;Sandler & Rosenblatt,1962)。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作为荣格的学生,卡拉夫非常熟悉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荣格心理分析产生于分析家与被分析者之间的一种辨证关系,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被分析者心理整合发展,这种发展转化需要潜意识的配合。在心理分析过程中,潜意识的特殊结构及其与意识的动力关系,都会发挥积极作用;转化还依赖于潜意识结构的积极调整,这种潜意识结构在分析开始时影响并控制着意识自我;这种调整性的变化,发生于一系列的原型结构和分析家与被分析者相互作用的动力关系之中。为了促进这种变化,并且使其成为一种意识过程,心理分析家试图在意识自我和潜意识之间建立一座坚实的桥梁。

为了更好地探索个体的无意识材料、同时与这些无意识材料交锋,从而实现促进个体自性发展的目的,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启发,荣格发明了一种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技术。积极想象技术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自我表达形式吸收来自梦境、幻想等无意识内容的方法。它致力于唤醒人格的不同方面(特别是阿妮玛/阿妮姆斯和阴影),然后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交流。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自性的各个方面逐渐整合,成为一体,对立双方的统一和融合作用最终导致心理转化。积极想象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不做任何判断,只作自然地观察,注视着无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象片断自发地浮现和展开。然后,用诸如绘画、雕塑、舞蹈或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再次,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与无意识对峙,无意识产物的意义及其信息被理解,并与心灵的意识状态和谐一致。最后,一旦自我和无意识相互妥协,个人能够有意识地生活。

沙盘游戏疗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积极想象技术的应用。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塑造和布置沙盘边框内的沙子,来访者就可以建立一个与自己内在状态相对应的世界。通过自由、创造性地游戏,无意识过程就以三维的形式在一个图示的世界里显现出来。这样,在来访者的第一个沙盘布景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峙、交流就开始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过程,无意识的能量逐渐释放,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逐渐转化,最终达到和谐一致,人格整合,也就是荣格所说的治疗的最终目标———达到自性化阶段。

3.以人为中心疗法(人本主义理论)

以个人为中心疗法系由产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创立,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所谓以个人为中心疗法,就是心理治疗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就诊者的问题与情绪,为就诊者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帮助就诊者体验其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罗杰斯深信,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人都有一种以积极及建设性态度去发展自我的倾向。个人中心疗法最基本的假设是:“如果治疗者能提供某种特定形式的关系,而且当事人能发现自己有能力去运用这种关系以促进成长及改变的话,则个人的发展就会发生”。心理治疗的要点(1)以治疗者真诚一致前提,鼓励当事人以心理医生在治疗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为榜样,首先要除去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面具,从虚伪的面具下解放出来,真诚面对自己,减少曾被限制和扭曲的感知觉和表达方式。(2)鼓励当事人放弃排斥别人或固执己见的想法,对经验和外在的世界的可能性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愿意探索改变的可能性。(3)鼓励当事人自我信任,接纳自己,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更多地了解自己。(4)鼓励当事人乐于继续成长,愿意成为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人,以自己内心的评估标准和工具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受制于别人。

4.东方文化

卡尔夫在其代表著作《沙盘游戏治疗:心灵的治疗途径》(1980,2003)一书中,把中国宋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理解沙盘游戏治疗运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发挥与阐述了其中新儒学的综合性哲学思想。在几次重要的演讲和出版的专著中,卡尔夫都把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其沙盘游戏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卡尔夫自己说:“在我研究中国思想的时候,遇到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在我看来,这与我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思想是相互应和的……第一个象征无极的圆圈,好比出生时的自我;其次是阴阳运作而产生五行的圆圈,这正蕴含了自我的表现过程,包含了形成意识自我与人格发展的心理能量;太极图的第三个圆圈,可以比作自性化过程(individuation)的开始;而太极图的第四个圆圈,正反映了心理分析中的转化(transformation)。一种生命的周而复始的象征。”

太极八卦和阴阳五行,一直是卡尔夫所追求的沙盘游戏治疗的本质性内涵,以及其作为方法技术的内在核心结构。自我的产生、意识自我与人格的发展、自性化的出现与进程以及转化和自性化的实现,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沙盘游戏治疗与治愈中的关键。卡尔夫十分自信地说:“太极图的这些意象告诉我们,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发展模式中,看到我们生命的物质与心理律动。因而我认为,我们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所有心理治疗,都应该很好地参考这一观点。”(选自《沙盘游戏治疗》,申荷永)

5.投射理论

(1)给无结构的材料赋予结构

沙盘游戏提供给来访者的材料是无结构的,表现在:尽可能丰富的玩具、极富可塑性的沙、充满想象的沙箱。来访者对这些材料的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投射的过程,因为即使是一个玩具,不同的来访者选择时赋予的意义于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意义就是来访者赋予的结构,如同一个木质的盒子,有人把它当做装衣服的储藏箱来用,可有人却将它看成一座战地中的堡垒。结构的差异投射的是不同来访者无意识中情结的差异。当然,对这些玩具所代表的心像不能鼓励地看待,必须与整个箱庭制作过程、作品完成后的画面组成,以及作品的主题结合起来分析。

来访者在沙箱中摆放玩具的过程也体现了赋予无结构以结构的特点。沙箱是一个于有限制中孕育无限的空间,虽然它有一定的边界限制,但沙箱内侧的蓝色所代表的天空与海洋,沙所代表的大地,无不给人们一种海天之间、天地之间保罗万象的感觉。来访者可以在这个空间中随意地摆放,可以变换已摆好的玩具的位置,甚至可以将原先摆放的玩具又拿出沙箱,摆放的时间也没有限制。来访者将不同的玩具置于沙箱中的不同位置,投射出其内心世界的状况有序还是混乱,丰富还是贫乏,以及不同心象在其心理空间中的位置。

(2)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

投射有助于减弱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无意识心理内容通过心象得以充分表现。那么,对于沙盘游戏这样一种投射性的心理疗法来说,要实现治愈的目标,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即无意识意识化,其前提就是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箱庭疗法的实践中,有两个方面体现了这一思想:

其一,沙盘游戏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独立、自由、安全舒适的物理空间,为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自由,指沙盘游戏室的大小适中,避免使来访者产生压迫感,他们在玩具与沙箱间有足够灵活的活动余地,与治疗者也保持足够的距离,通常治疗者在来访者侧后方的一定距离处观察整个制作过程。安全,指沙盘游戏是没有任何干扰,完全保密的。舒适,指玩具架的高低、箱子置放的高低都是以便于来访者而设计的。房间干净、采光良好,作为也舒适宜人。对于来访者来说,这样的箱庭治疗室是一种没有压力、充满亲和力的环境,也就很少会产生抵抗心理。

其二,治疗者的治疗态度也有利于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在整个沙盘制作中,治疗者始终都陪伴着来访者,以母亲的态度、静默的见证人的态度来关注箱庭世界内外所发生的一切。只有当来访者主动提问时,治疗者才会给予简短的回答,而且相信来访者有自我治愈的能力,相信其整合的潜力,对于来访者及其作品呢的每一步变化都持包容、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对于制作过程中来访者的一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就像母亲呵护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治疗者的这种态度促进了来访者对治疗的认可和对治疗者的信任,就会充分积极想象,全身心融入到箱庭世界中,演绎人生四季,感悟心灵呼唤。

(摘自《箱庭疗法》,张日昇)

6.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唤起人们内心的创造力和艺术性的展露来治愈心理创伤。表达性心理治疗师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鼓励来访者以艺术性的方式来表露他或她生活中的问题,治疗师和来访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相互理解。他们引领来访者深入其内心世界,并充当来访者表露内心生活的图像和感受与其现实世界语言沟通的桥梁。表达性心理治疗为个别咨询和家庭治疗提供了加深夫妻、家庭和群体间沟通的有力工具。人们通过舞蹈、动作、戏剧、音乐和绘画表露自我感受和经历,能帮助人们由内而外的深入了解彼此。表达性心理治疗能帮助合作伙伴、家庭或团体一起进入形象化的世界,从而能更深入的探讨彼此信念和行为模式间的差异,并体验到新的创造性见解。

7.卡尔夫的整合性思想

(1)自性及其发展的意义

“自性包含着意识与无意识的整体性,以及呈现这种整体性的事实。”儿童自性化三阶段:①母亲儿童合一阶段:人在出生的时候是一个整体,受到母亲自性的保护。新生儿的所有需求,都呼应了母性的本能,包括滋养和温暖等,都是由身体母亲来提供。卡尔夫称其为“母亲—儿童合一”的阶段,在该阶段中,通过母性本能的爱,儿童体验着一种无条件的保护和安全;②母亲—儿童分离阶段:一年之后,儿童的自性,也即儿童整体性的核心,便开始从母亲那里分离。儿童越来越多地从与母亲的关系中,从母亲的关心和温暖的表现中,来获得对于安全感的体验,从该体验中获得信任;③儿童自性的稳定阶段: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出现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3岁左右),在这一阶段,自性的核心在儿童的无意识中获得了稳定的位置,开始用完整性的象征来表现自己。

(2)自由与保护的作用

自由与保护,为来访者重新体验到自性的存在,感受到其自性存在的意义,提供了一个途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尤其重要,这也是卡尔夫赋予沙盘游戏疗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与保护的空间,是促发来访者内在力量的前提,是所有辅导和治疗的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自由与保护,安全与安全感,是人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而沙盘,则创造了这样一个自由与安全的环境,使人的心理问题或者创伤经验,不再是被隐藏和压抑,而是通过沙盘游戏,获得表现和转化。

(3)自性化与整合性

卡尔夫认为,在自由与保护的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会重新获得体现自性的机会,发挥出内在自性的作用,获得一种心理的整合性发展。这与荣格所强调的心理分析的目的——自性化过程及其发展是一致的。卡尔夫说:“我们可以把分析心理学所努力实现的过程,也即荣格称之为自性化的过程,理解为去认识人类整合性的过程,在整合性中包含着一种超越相互对立的态度,以及整合对立双方的努力。”在卡尔夫看来,整合性本来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心理特性,3岁左右的儿童,本来都会自发地表现出这内在整合性的倾向,通过他们的语言、绘画和游戏等等。

沙盘游戏的整合性作用,或者说沙盘游戏中的整合性意义,可以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身体与精神的整合、内在与外在的整合、自我与自性的整合。在刊登在《沙盘游戏治疗杂志》创刊号(1990)上的论文中,卡尔夫说:“借助沙盘以及玩具模型,来访者创建起与其内在心理状态相呼应的外在沙盘图画;通过自由和创造性的游戏,来访者的无意识过程,以一种三维的形式在图画的世界中得以视觉的呈现……经过由此而塑造的一系列的意象,荣格所描述的自性化过程会被激发和实现。”

同样,与整合性相反的分离,则会导致心理的冲突,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身体与精神的冲突,自我与自性的冲突等。冲突也会产生异化,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患。卡尔夫确信,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来访者很快就会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接近整合性的。卡尔夫说:“只有当理智能找到回归有意义生活的道路。”来访者的心理内容或内在意象,在沙盘中被实在地塑造与表现。可以说,我们心中的精神性存在,找到了它自己的形体。实际上,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塑造意象的活动本身,可以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和情感体验。而且,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整合性的体现,美丽的曼荼罗的形状会自然出现。

对于卡尔夫来说“曼陀罗”就是自性的显现,“曼陀罗”中蕴含着整合性,“曼陀罗”中也包含着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荣格本人的思想,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荼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②自性化也是人格的完善,是以自性为主体的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沙盘游戏中,来访者会重新获得体现自性的机会,发挥出内在自性的作用,获得一种心理的整合性发展。这与荣格所强调的心理分析的目的——自性化过程及其发展是一致的。沙盘游戏的整合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身体与精神的整合、内在与外在的整合、自我与自性的整合。

浅谈游戏在儿童作业治疗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游戏 儿童 作业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95-02

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的作业活动促进患者身心功能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儿童作业治疗是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游戏或娱乐、集体活动促进儿童感觉和运动技能的发育,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让儿童在完成作业活动的过程中,达到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的目的,为儿童的学习和走入社会生活搭建桥梁[1]。在儿童作业治疗中非常重视游戏这种治疗手段。

1 儿童作业治疗的特点

儿童残疾多表现出运动和协调障碍,部分孩子还有智力、语言障碍。残疾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困难和负担,但并不会危及生命,尽管有残疾,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有快乐的人生。由于儿童在解剖、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未发育成熟,其身体和心理的可塑性很大,他所需要的是获得能力和技巧而不是恢复能力[2]。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活动,是儿童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儿童康复强调治疗-游戏-教育相结合,游戏是儿童作业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2 游戏的作用

2.1 游戏与治疗。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儿童治疗的积极性,由于游戏的趣味性,儿童能主动地参与到治疗活动中。

2.2 游戏与教育。游戏活动是纯粹的教育与真实生活的融合,有利于患儿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游戏使儿童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体验了快乐,学会了灵活的思维。集体游戏活动还发展了儿童的社交能力,获得了对集体的依附感和对自身的认同感[3]

2.3 游戏与发育。游戏促进情绪和脑的发育。由于缺少社会集体生活残疾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易出现抑郁、烦躁,易激动和情绪波动的心理特点。游戏中儿童自然、放松、自主的活动有利于儿童不良情绪的释放,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大脑选择性的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和专注力的形成[4]

3 游戏的选择

年龄较小的幼儿游戏始于母子间的亲子活动亲子游戏,通过母亲的声音、微笑、手势动作让孩子回应。大一点的幼儿可以进行一些寻找发掘游戏,如捉迷藏,躲猫猫,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假装游戏如过家家,给布娃娃妹妹穿衣等对于3岁左右孩子的思考能力、语言和创造力非常重要[5]。4岁左右的儿童可以帮助他进行一些社交集体游戏,如捉迷藏、下棋,跳格子,让儿童开始学会怎样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与其他孩子交流和分享玩具。学龄前的儿童进行的手工游戏,剪纸,折纸,绘画,对于改善儿童手的协调性灵活性是很好的选择。中国传统的益智游戏如九连环、鲁班锁、七巧板不仅有利于精细动作的训练更是开发逻辑思维的很好形式[6]

4 游戏中作业治疗师的职责

4.1 提供安全的环境。残疾儿童存在运动智力等障碍,没有正常孩子应有的安全意识,为了保证游戏中的安,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业治疗师就应为他们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如训练行走,先把椅子、球等该项目训练不需要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易碎、锋利的物品撤离现场。

4.2 角色的扮演。要让游戏活动顺利进行,作业治疗师需要承担多种角色。残疾儿童由于动作笨拙,开始游戏时会很害怕,治疗师要利用和孩子良好的关系鼓励孩子加入到游戏中。在竞技类游戏如下棋,作为对手的治疗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输或者赢。当孩子在游戏活动出现困难时不要马上告诉孩子该怎么办,而要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4.3 动作指导。游戏要达到治疗效果,动作必须正确,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反过来加重症状。不论采用哪一种游戏活动,都必须遵循儿童发育规律如头尾发育规律。游戏活动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地避免和矫正异常运动与姿勢,否则长期下去,这种异常运动与姿势就会固定下来,症状逐渐加重[5]。作业治疗师在儿童游戏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儿童动作姿势是否正确,及时纠正;结合儿童的实际能力将游戏中的动作分析,指导患儿完成。

在儿童作业治疗中运用游戏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儿的情绪、有利于运动功能的康复,更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育,可以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为儿童后期接受学校教育和获得社会职能,提高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窦祖林.作业疗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Richard SJ.Human Brain Function [M].2nd Edition.. Florida:Academic Press,2006.178

[4]魏国荣.关于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49-451

[5]俞珍.游戏融入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5):441-442

游戏治疗法 篇7

孤残儿童,根据民政部的相关文件,是指失去父母或事实无人抚养的0~18岁的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其中多数为因身患疾病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孤儿。本文主要探讨对象特指由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特教学校在读的孤残儿童。

孤残儿童由于自身的残疾和家庭的缺失,遭受着生理、心理双重磨难:年幼时遭受父母遗弃的重大心理创伤,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身体残疾的生理创伤, 致使他们心理上承受着比正常儿童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寻找适合孤残儿童的心理理论、方法和技巧,采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深入他们的内心,对其不良心理施以必要的辅助、指导,从而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及症状的缓解。

二、沙盘游戏疗法简介

沙盘游戏( 简称沙游,又称箱庭疗法) 是一种以荣格分析心理学原理为基础,运用意象进行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沙盘游戏创造的“ 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运用沙子、水和沙具来创建意象世界, 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

沙盘游戏创造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意识、 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桥梁。它激活了个体无意识中的天生康复力量,并且为沙游者提供从受害者转变成创造者的机会, 赋予每个人力量来决定自己的成长与疗愈。

张日癉( 2006) 在其著作《 箱庭疗法》 中将沙盘游戏疗法的治疗假设归纳为五点:

( 1) 重视患者与治疗者的关系 ,称之为母子一体性( the motherchild unity) 。

( 2) 以沙箱为中心 ,创造一个自由与保护的空间 。

( 3) 这一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可以使患者自我治愈力( self-healing) 得以发挥。

( 4) 普遍无意识的心像 。

( 5) 玩具的象征意义 。

三、沙盘游戏对孤残儿童的治愈因素

1.母子一体性的治疗关系

卡尔夫提出沙盘游戏( 箱庭) 疗法治疗者必须具备两种态度: 一种是开放接纳的态度;另一种是保护的态度。陈顺森提出箱庭治疗者的角色和态度为母亲的态度、静默见证的态度,共感理解、共同参与的态度,接纳、尊重、无判断的态度。 对于孤残儿童来说,我们首先应尊重他们, 相信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具有自我治愈力与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次是接纳、承认并接受他们在肢体上和精神上的现状;最后是共同参与、真诚帮助,与孤残儿童保持互动,做到人文关怀,用爱温暖他们,让儿童在关爱、关注中获得成长。

2.创设“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集体供养模式下成长的孤残儿童, 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和与社会的脱节,往往身心存在障碍,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普遍都低于正常儿童。他们难以理解规则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正常社会秩序和管理往往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情绪反抗,对此我们常难以理解这些行为的成因。 但作为一个独立空间、一个游戏场所的沙盘游戏治疗室为他们提供了由治疗室、 沙箱和陪伴者所构成的三重保护,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不会受到负性评价和惩罚。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有机会把内心所想展现在沙盘之中,并在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交流理解他们的内心,发现问题的所在,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3.唤起童真的沙

沙子来自于自然,玩沙能唤起儿童儿时的记忆,给儿童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能唤醒儿童内在的情感,保护天真的童心;孤残儿童用手感受沙子的存在,或抓、或捏、或戳、或扬,弥补了他们触觉的缺失,他们的情绪在玩沙的过程中得到了宣泄和处理。对于儿童来说,做沙盘游戏就是“ 玩沙子”,在沙盘游戏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快乐。

4.表述内心的玩具

孤残儿童认知发展迟滞,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以对话为主要的传统咨询与治疗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是收效甚微的, 而沙游的非语言特性,可以让儿童以手为“ 口”,以玩具为“ 文字”,在沙游过程中述说自己的内心。 另外,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本身就存在着治愈的力量,游戏就是心理治疗。儿童可以通过对玩具的使用,处理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四、沙盘游戏对孤残儿童的康复作用

1.沙盘游戏对孤残儿童的作用原理

治疗关系是咨询或治疗起作用的前提, 母子一体性的治疗关系能够使孤残儿童摆脱歧视和被忽视的负面影响,体验到尊重、关怀与温暖;同时,在沙盘游戏治疗提供的“ 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 里,孤残儿童能自发、自主地进行游戏,充分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自由地宣泄情绪,而玩具的象征意义也为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分析提供了一些方向和指导。

沙盘游戏( 箱庭疗法) 的自发性、自主性满足了来访者的自主需要,激活了儿童的自我意识,使他们重新体验被压抑和遗忘的经验,将意识与无意识进行整合,获得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机制的效能;沙盘游戏疗法能帮助儿童处理由不健全心智造成的自卑感和不稳定感,缓解不安定的情绪,最终有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成长。

沙盘游戏疗法是游戏疗法的一种,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认识生活的方式。

2.沙盘游戏的一些研究成果

近些年, 沙盘游戏疗法被引入多所福利性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并初见成效。 陈思远在其论文《 沙盘游戏对孤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指出,孤儿在进行沙盘游戏的阶段中一步步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开始向社会、向关心他们的人们敞开胸怀。 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沙盘游戏的治疗,智障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情绪焦躁、自卑孤僻的状况,呈现出良好的心理转化倾向。 更有学者用沙盘游戏疗法对智障儿童进行治疗,发现经过箱庭疗法的干预,智障儿童在自我概念、认知、语言上有明显的改善。

基于个体沙盘游戏疗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研究者开始着眼于较大范围、更有效率的沙盘游戏实践———团体沙盘游戏。团体沙盘游戏中建立受保护的氛围,使儿童较易于建立同伴信任,进而积极探索,因此,有学者尝试使用团体沙盘疗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课程训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团体沙盘游戏能有效地缓解智障儿童在适应性行为上的障碍,提高智障儿童情绪的稳定性; 通过测试,智障儿童在语言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五、展望

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电子游戏系统 篇8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 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电子游戏系统可以有效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 减轻多动症的症状。其内容是有趣的教育性质游戏, 儿童在游戏时需要戴上一个头盔, 其中含有脑电图侦测设备, 如果游戏者能够一直集中注意力, 就可以控制游戏进程, 如果系统侦测到其注意力发生偏移, 游戏就会停止。

治疗多动症, 以前常用药物方式进行, 这次研究显示, 也可以利用专门的电子游戏系统来帮助儿童减少冲动性行为和集中注意力。

游戏治疗法 篇9

受虐儿童身心受创很深, 无创伤性照护是儿科照护的重要原则之一, 将治疗性游戏结合于照护过程中可有效帮助儿童正向因应与复原。先与护理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将游戏带入护理措施中, 提供护理对象持续性关怀照护与引导, 协助护理对象说出受虐经过, 帮助认识治疗、降低治疗的抗拒, 了解护理对象其内心深处言语所无法表达的感受与想法。使儿童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安全感及自我控制的力量, 藉此获得压力纾解或心理重建, 将有助于及时给予护理对象确切的护理及处置, 以提供完整的照护[1]。

1 学龄期儿童的发展特点

学龄期是发展自我概念重要的阶段, 儿童也可能自觉已是大孩子, 而将害怕藏起来, 仅出现一些反抗性行为, 或使用防卫来克服疼痛。学龄期儿童住院过程中会经历面对新面孔、陌生的环境、与家人及朋友分离焦虑、害怕疼痛及失去控制, 护理人员可提供心理支持、治疗性游戏等方式, 引导病童在无压力情况下表达出对事情的看法及缓解在住院时所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2 受虐儿童的定义及特征

相关法律规定:父母或监护人或任何有责任照顾儿童的人, 针对18 岁以下的儿童, 有意或无意疏忽的行为, 导致儿童生理及心理受到伤害等皆可称为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指由非意外原因造成儿童身心上不良影响或伤害, 可分为:身体虐待、疏忽、性侵害、精神虐待, 施虐者大部分是儿童主要照顾者, 包括父母、保母、亲戚或同居者。儿童遭受虐待可能导致死亡、残障、行为偏差及扭曲的人格发展, 以身体虐待的数量为最多, 受虐者个性一般都较内向、无自信、安静、孤独;遭受到虐待的儿童在受害后会反应出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骨折、挫伤、烫伤、害怕与焦虑、忧郁、生气、敌意或攻击、低自尊、退化性行为、认知及语言发展功能障碍、难以建立与维持人际关系、无法学习及适应学校生活, 也可能产生人格自我发展上的异常, 而对其他人或是整个社会有所影响[2]。

3 运用治疗性游戏对受虐儿童进行护理的意义

3.1 治疗性游戏对受虐儿童的重要性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沟通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表达其内心真实的世界, 亦是安全纾解压力的一种方法。治疗性游戏是以咨商理论为基础, 游戏为媒介, 以帮助观察、发现、了解与预测儿童的行为。游戏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在以良好的治疗性关系为前提下, 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 帮助这些被伤害的儿童, 把内心对父母的负向情绪投射其中;游戏的时间需与治疗常规作连结, 过程中尽量避免被干扰, 也避免在患童生理不适或其他限制时进行[3]。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每一种年龄层儿童不同的发展认知及其限制, 有计划、有目的、技巧性地运用游戏, 作为介入的照护活动, 以获得儿童讯息及经验的一种投射技巧。目的为透过游戏协助儿童表达情绪和内心的感受, 亦可从中观察儿童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害怕、感受期望与需求, 作为儿童沟通思考及情感的特殊语言, 有助于纾解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与压力, 增进安全感、安适感及信任感, 有助于缓解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焦虑与压力, 以达到治疗护理目的。

3.2 急诊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及护理急诊护理人员为第一线成员, 当疑似受虐儿童被送进医院时, 应告知医生, 协助医生做完整性的身体评估及验伤取证, 与社工合作制定处理计划并提供咨询, 以对受虐儿童做心理辅导或紧急隔离安置, 同时需建立安全温馨的环境, 提供情绪支持以保护及预防儿童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医护人员在儿童保护工作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若护理人员能更细心、敏锐地观察或询问并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持, 尽早发现儿童受到虐待时所表现的创伤或行为异常事实, 积极介入追踪与评估, 同时协助社会局与警方, 方能使受虐儿童真正脱离持续循环的困境[4]。虐待经验会导致受虐儿童生理及心理的伤害, 也可能会产生后续的情绪行为问题, 即使虐待已经停止, 这些问题仍可能会持续下去。因此, 在治疗创伤时, 护理人员应细心照护受虐儿童所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相对的心理伤害也必须重视。首先, 护理人员应与儿童建立互信关系, 提供持续性、一致性的照顾者, 通过关怀护理使其提高自信及自尊心, 因遭受虐待的儿童可能认为别人是无法信任的, 而不愿说出内心感受与想法。因此, 护理人员可通过治疗性游戏如:木偶角色扮演了解护理对象与家庭互动情形, 儿童绘画了解护理对象的内心表现, 如:害怕、敌意及焦虑。另外, 照护受虐儿童身体伤害措施为:应维持受虐儿童生理指标的稳定, 缓解身体上的疼痛, 再详细评估身体遭受虐待范围。其临床表征可能与意外受伤相似, 因此, 真正原因很容易被忽视, 所以临床医护处置中若有不寻常的创伤出现, 则要特别予以注意并详加询问。

4 运用治疗性游戏对受虐儿童进行护理的经验探讨

4.1 运用治疗性游戏于信任感的建立护理对象在入院时对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退缩、缺乏与人互动, 因此, 信任感的建立是与护理对象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开始。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每一年龄层儿童不同的发展认知及游戏特质, 运用儿童发展特性, 以治疗性游戏作为信任、沟通的桥梁。木偶角色扮演使护理对象能通过木偶之象征来进行认同, 抚慰、发泄情绪及表达自己的感受, 透过绘画让护理对象产生心理动力的转换, 引导说出心理的感受, 以降低护理对象在治疗或检查过程中心理的压力与恐惧, 同时可让护理对象了解检查或治疗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以减轻不安。由此可让护理对象经由游戏建立安全感后, 相对较易接受主要护理人员及其他医护人员, 也较容易接受他人。

4.2 运用治疗性游戏降低对身体伤害与疼痛感受护理对象处于学龄期具体运思期阶段, 对死亡已开始产生恐惧感, 害怕身体受伤害, 被动地接受疼痛或使用防卫机转来协助克服疼痛。受虐儿童通常有退缩, 在语言上及认知上的发展状况较差, 故引用治疗性游戏中的小熊木偶, 向护理对象讲解整个过程, 以安抚及降低护理对象在换药或治疗过程中心理压力, 使护理对象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想法投射在小熊木偶身上。评估护理对象为学龄期儿童的学习能力, 在照护期间更换伤口敷料时向护理对象解释脸谱疼痛评估表所代表的意义, 以了解护理对象身体疼痛状况, 并在每次换药后给予口头赞美及贴纸作为奖赏物, 使护理对象由被动转为主动接受治疗。

4.3 运用治疗性游戏表达内心感受及情绪的宣泄儿虐创伤事件发生后, 儿童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复杂的感受, 因此, 护理人员需提供关怀及个体性的引导, 尤其在急诊照护期间短暂, 如何使护理对象能表达其内心感受颇为重要。通过情绪宣泄性游戏 (如小熊角色扮演) 使护理对象得到情绪的抒发, 通过改变角色来减轻焦虑及恐惧;利用治疗性游戏中的绘图引导护理对象说出内心的感受, 帮助表达及揭露内在世界。因为儿童在绘图的过程中常会把自己的人格特性以投射的方式表现在图画里, 也因此从中得知护理对象喜爱与母亲相处, 因遭受父母虐待而身心恐惧[5]。护理对象在急诊留观2 d后即转至病房, 主要护理人员因无法继续照顾护理对象, 期间有电话联系病房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状况, 得知护理对象母亲已在旁陪伴, 且可与人互动良好, 身体疼痛已有缓解改善, 但睡觉时仍偶尔会惊醒, 需母亲抱着才会安心睡着。

5 讨论

受虐儿童通常在急诊室最先发现, 因此, 急诊护理人员在对于疑似儿童虐待的认识与通报极为重要。深刻感受到受虐儿童除身体创伤外, 在心理及社会人际发展层面均藏着负面的影响, 在行为表现上较为退缩。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评估儿童的发展年龄, 适时地通过治疗性游戏进行有效性沟通, 帮助这些被受虐的儿童把内心的负向情绪投射其中, 使儿童从游戏中抒解焦虑、紧张及挫折, 但不致产生罪恶感, 以了解受虐儿童的创伤、感受与需求, 减轻心理压力及生理上的不适。然而治疗性游戏在急诊照护上会有所限制, 如:短暂的照护时间、游戏室、安静的治疗空间及游戏种类等, 故所要呈现的照护成效仍会有所限制。儿童虐待的根本原因为家庭社会问题, 身体伤害只是结果, 医护人员不应只是局限于身体伤害的治疗, 护理人员应需具有高度的警觉性, 在事前的防范、事件的处置及事件后的保护安置将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因此, 护理人员应更细心、敏锐地观察或询问, 并适时安排人员在职教育训练, 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持, 提高对儿童虐待的认识, 了解如何防止虐待事件, 发现治疗性游戏照护受虐儿童在急诊护理及如何应用社会资源, 希望藉此提高护理人员对儿童虐待的认识, 执行发挥真正护理角色功能, 协助儿童远离暴力。

参考文献

[1]唐玉辉, 王代华.小讲课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6 (12) :377-378.

[2]侯佳.浅论人文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2012, 21 (8) :755.

[3]丁国栋, 陈庆科.医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及其危险行为的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 2007, 19 (3) :423-425.

[4]静进.要重视儿童受虐待的预防和干预[J].华南预防医学, 2003, 29 (4) :1-3.

游戏治疗法 篇10

当前我国因心灵受创伤而需要情感支持的儿童越来越多, 可是我国目前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人士非常匮乏, 向儿童开放的心理咨询场所少之又少, 这使得有心理困扰的孩子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游戏心理辅导与治疗。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CCPT, 用来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呢?如果受时间所限, 不能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课外心理辅导, 教师是否可以把CCPT的理念, 例如儿童观及与儿童相处的技巧与原则等, 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呢?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找到一些突破口, 谈谈CCPT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启示。

一、从CCPT反思游戏本身对儿童心理、情绪健康的重要性

目前不管是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还是教育理论都在大力宣扬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成人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游戏的作用, 尤其是对情绪情感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是“游戏理论和教育经验上的总结不足以震撼父母、教师甚至教育界的一些专家”, 成人根深蒂固地受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类思想的影响, 宁愿花更多的时间促进孩子认知方面的发展, 而不是着力于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前不久, 朋友的孩子报名入一所南京市名小学, 该小学以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卖点”, 然而正是这样的小学, 他们要求小学一年级要认识2000个汉字。试想一下, 不久的将来想上这个小学的幼儿家长们要有怎样的内心力量, 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丰富游戏的环境, 保障充足的游戏时间呢?又有多少幼儿园敢公然和小学的评价标准对立而行, 严格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呢?

游戏在游戏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引发我们对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再思考。目前, 国际上公认的解决3岁~12岁儿童心理问题的疗法是游戏治疗, 而游戏在游戏治疗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放松作用、沟通媒介、宣泄情绪、表达情感的工具。离开了游戏, 针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就无从谈起。早在1909年,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将游戏的情绪功能应用于儿童心理分析治疗中, 并从临床上验证了游戏的这种情绪功能具有治疗作用。他还一再强调, 不要过多束缚、压抑儿童, 要为儿童提供宣泄情绪的出口, 把儿童被压抑的欲望与心理能量转移到对社会有益的、高尚的、有创造力的活动中, 并特别强调游戏对儿童人格成长的重要性。同样, 英国游戏临床学家韦斯特 (west, 1992) 指出, 游戏治疗是以已经证实了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 她认为以下几个主要假设是实施CCPT的条件:第一, 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很多国家, 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程度相当于语言对于成人的重要程度;第二, 儿童通过游戏可以比通过正式的谈话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三, 游戏可以揭示出儿童的忧虑、困扰和恐惧;第四, 儿童能以幻想类游戏的形式表达出冲突的想法和感受, 并可以将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受到压制的最基本的愿望表达出来。因此, 当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机会和环境时, 本身就会对心理健康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也就是说, 游戏对普通幼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发展上面, 而且能够起到促进和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但目前却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幼儿园阶段用本属于游戏的时间去发展小学阶段的东西, 却在小学阶段用游戏的方法解决之前累积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何不试图利用游戏的治疗功能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呢?亡羊补牢犹未晚, 所以, 我们再次呼吁, 还孩子游戏的权利。

二、CCPT要义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启示

CCPT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启示, 除了游戏这个工具、媒介的治疗功能外, 还有CCPT的要义:“完整地接纳孩子, 和孩子共情;让孩子处理他自己的问题;巧妙地设定限制”。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谈谈CCPT要义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启示。

(一) 变“改变孩子的言行”为“接受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过CCPT后的感想:艺菲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 她性格倔强又有些孤僻。应其父母的要求, 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她汉语拼音、简单的英语字母单词, 另外就是教她读唐诗并背诵。某天清晨, 在开始背诗前, 艺菲很不情愿地嘟囔着不肯翻开书。当我极力劝说和要求时, 她很生气地朝我大吼:“你就是不想让我开心, 我要从这跳下去!”她手指着窗户。我心里一惊, “她还是个小孩子, 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于是我语重心长的跟她讲“生命是多么可贵”“要爱惜生命”等一大串连大人都会搞糊涂的话进行说教。她越发生气, 而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让她心情平复下来。那时的我, 确实只是想着说服她不能有“轻生”的想法, 现在想来, 自己真的是无知无力的说教者。游戏治疗课程中关于“倾听儿童、接受儿童情感”一课, 让我恍然大悟。那种情境下的艺菲只是用那种语言 (跳窗) 表达自己的不满的情感, 如果我能触及到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接受她的消极情绪及给她宣泄的机会, 如果我能在她生气的时候进行有效反馈、理解她, 那么她的烦躁肯定能得到有效缓解。比如说用“因为老师让你背唐诗, 你不喜欢, 所以用跳窗户的说法表示你的不满”, 一定比“你不应该……”“你要……”, 更能安抚她的情绪, 使她平静下来, 甚至愉快地进行学习。还有一次, 她说:“妈妈都不管我、不陪我玩, 她不爱我。”我同样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切身体会她的感受, 而是想去改变她的想法:“你妈妈很爱你, 她要上班, 不然就没钱买你喜欢的玩具了。”她突然哭起来:“我不喜欢玩具, 我喜欢妈妈陪着我玩。你一点都不了解我……”类似这种忽视孩子情感的事情出现过很多次, 每次我都以成人的姿态进行说教, 根本没有“尊重儿童情感表达”的意识。如果我知道接受她的现实表现, 允许她表达真实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融洽相处。

同这个学生相同的问题是我们成人也常常不懂得认同孩子的感受。我们可能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这样跟孩子说:“你干嘛那么伤心?”“你怎么会困呢, 今天早上起得那么晚。”“怎么会热呢, 天气这么凉快, 快把衣服穿上。”等等。如果我们不能认同孩子的感受, 也就更谈不上接纳和理解, 而当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否定时, 他们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如果我们能够接纳孩子的感受, 与他们产生共情, 就有利于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 我们不是天生就能说这样的话的, 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 也常常有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说出接纳孩子的语言, 我们需要学习和训练。概况来说, 当孩子出现负向的行为及其情感体验时, 我们首先不是用尽各种方式尝试改变孩子的行为, 而是尝试这样说:“我知道你很……”, 或者说“你很想……”, 来首先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接纳, 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什么都不说, 只需要通过倾听和孩子产生共情就可以了。当孩子的情感被接纳以后, 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自我反思与调节的心理与行为, 不用我们出手, 他们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

(二) 改变对孩子说“不”的方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出现一些需要限制和否定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这也是让教师和家长头疼的事。我们可以从CCPT的限制技巧中获得启示, 用更能让孩子接受不产生攻击与防卫行为的方式对孩子说“不”, 而不是粗暴、简单地否定孩子。

游戏治疗中的ACT (Landreth 1991) 是一种提出限制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具有实际操作的价值。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ACT, A (Acknowledge) ———让孩子知道治疗师了解他的感受、期望、需要与行为;C (Communicate) ———针对破坏限制的行为进行沟通;T (Target) ———指出其他可以被接受的替代行为选择。举例来说:我知道你想要用彩色笔在墙壁上画画 (A) , 但是你不可以拿彩色笔在墙壁上画画 (C) , 你可以把图画在桌上的白纸上 (T) 。再比如说, 在家庭中, 当一个孩子因为很生气使劲扑打妈妈时, 我们可以这样运用“ACT”:“我知道你很生气, 但是你不能打妈妈, 你可以打这个枕头”。而不是像通常一样简单地制止或呵斥孩子“你还敢打妈妈, 你这个坏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认同接纳了孩子, 并给孩子提出了可以让社会接纳的宣泄渠道, 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给予批评或暂停有助于其自身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 那么怎样的批评用语才更加有效呢?比如面对孩子, 我们可能会经常说这样的话“连这个都不会写, 真是个猪脑子”“你怎么不能像佳佳一样, 人家吃饭多快”“你就是这么自私, 没人会跟你玩”。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是孩子, 自己的感受怎样。因此, 当面对孩子的负向行为时, 我们要遵循原则和讲究技巧。首先, 对幼儿进行批评要个别进行并且做到对事不对人, 批评要具体具有针对性。其次, 批评时要告诉幼儿他的行为对你产生了怎样的不好影响, 你期望他今后怎样改正等具体细节。批评用语应多使用以“我”开头的陈述语, 让孩子更易于接受。

当然批评不是目的, 目的是改变孩子的行为, 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这样一个批评的程序, 共有四个步骤:平静地描述问题, 提示出现的问题, 描述自己的感受, 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邱兆宏.不同心理治疗取向在游戏治疗上运用与整合之探讨.http://translate.google.com.hk/translate?hl

[2]曹中平, 蒋欢.游戏功能的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http://edu-cation.ntu.edu.cn/news/2009313101325.htm

[3] (美) karla D.Carmichael, 王瑾译.游戏治疗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美) Fabera, a., Mazlish, e, 安艳玲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游戏治疗法 篇11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运用沙盘游戏疗法在某医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果,探究沙盘游戏疗法对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医学生沙盘游戏前后的评价,了解沙盘游戏疗法对心理健康改善的程度。结果表明,沙盘游戏疗法能够显著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自我治愈力的潜能,人际关系明显改善。这与以往的定量研究结论一致。

关键词: 沙盘游戏疗法 质性研究 医学生

沙盘游戏治疗(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Dore M.Kalff)于1954年结合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投射理论,并对劳恩菲尔德(Lowenfeld)的“世界技法(The world technique)”发展演变的[1]。该疗法又称为箱庭疗法,其主要原理是允许当事人在自由保护的空间中,借助沙、水、沙具等在沙盘中根据内心进行自由创作,通过游戏的方式,并借助象征、意象等方法,探究平常意识所不能触碰的无意识,在沙盘游戏过程中当事人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链接,使其内在矛盾与冲突得到表达,以达到身心健康与自我完善[2]。自从沙盘游戏传入中国,人们进行了大量本土理论研究和实践,通过整理近十年的国内文献发现,其中涉及各种群体,如初中生、高中生、护士、教师等,关于对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关注的主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人际关系[3]、应对方式[4]、抑郁干预[5]、心理复原能力[6]、学校适应[7]等。

尽管沙盘游戏疗法在国内的影响和应用日渐广泛,但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研究,而缺乏质性研究的相关结论作为补充。在心理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是相互补充和完善的[8]。基于此,本研究以某医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沙盘游戏疗法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研究过程

1.1成员招募

班级里宣传,采用自愿参加原则,共招募38人,分别是口腔系和临床系,大一20人,大二18人,其中个人沙盘2个,团体沙6个(团体沙盘均以宿舍为单位)。

1.2实验设备

沙箱的规格为57×72×7cm;沙箱内侧为海蓝色,外框为黄色;沙子是经过消毒的海滩沙;玩具包括:人物、植物、动物、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军事器械、卡通玩偶、桥等800个玩具;记录工具为可照相的手机一部。

1.3实施过程

运用沙盘游戏理论,根据大学生在沙盘游戏疗法技术的实际操作,本研究把整个沙盘游戏过程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一:向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程序。咨询师让来访者感到沙盘游戏室是一个安全、受保护和自由的空间。同时,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沙盘原理和作用、介绍沙具种类和摆放过程。告知来访者,放松心情,把沙具摆在沙盘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主题限制,可完成后对沙盘作品后进行命名。咨询师在一边细心观察,尊重来访者的任何行为,保持缄默,不做推论、评价或诠释。

阶段二:来访者创建和修复经验。来访者根据经验在沙盘中跟随内心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咨询师静静地观察。当来访者完成沙盘作品后,咨询师让来访者静静地用心感受自己的作品,从中获得心灵感悟,并进行主题命名。体验沙盘作品之后,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认真倾听来访者的诉说,给予共情,在与来访者的共同探索和体验中体验自我治愈力量。

阶段三:引导从沙盘世界向现实世界过渡。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从沙盘世界回到现实,把沙盘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咨询师通过询问来访者沙盘中的事件如何反映了他的生活来帮助他了解世界的意义,并且鼓励参与者留意沙盘中的议题如何显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这一阶段,参与者根据自己制作的沙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咨询师的分析,既将沙盘游戏中的体验同来访者的现实世界感受联结起来,又对自我进行深层次的再认识。

阶段四:记录、拆除沙盘。该阶段提供机会给来访者从他选择的角度为他的沙盘世界拍照(如图1),参与者可以带照片回去,这样可以让来访者继续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感悟,继续受到沙盘的影响。来访者回去之后可以回忆与咨询师一起的在沙盘中探索的过程,使效果得到巩固。在来访者的同意之下完成沙盘拍照记录之后,咨询师要求来访者将沙具放回架上适当位置。

阶段五:做成幻灯片分享与再次思考。该阶段要求来访者根据自己的沙盘游戏过程记忆,做成幻灯片,在固定地的时间分享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再次促使来访者思考沙盘游戏中呈现的与现实中的联系。同时,其他同学可以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来访者在诉说过程中,回忆了沙盘游戏过程中,再次探索了内心世界的自己,领悟了内心微妙的变化,获得了心灵感悟,发展了自愈能力,再次巩固了治疗效果。

2.结果

研究收集到20个沙盘作品(其中17个团体沙盘),结果分析采用质性研究分析方法[9],即通过深度访谈法、观察法、他人评价、自我评估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来访者完成沙盘作品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变化,其中表现为心情得到了放松,内心的茫然变得清晰,压力得到释放,心理得到了成长,自我进行了完善、彼此更加了解,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这与以往的量化研究结论相似[10]。

3.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医生自身职业压力等多方面问题逐渐关注,对从医人员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和其在校时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和医学生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医学生学习生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由此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目前,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迫切需要一种有趣且简易的心理干预技术。其中,沙盘游戏疗法由于不受语言限制,并且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植物、日常生活用品的模型,以及沙子和水等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心理咨询师的青睐,大学生能够在安全、自我的环境中抚摸着柔软的沙子,随心摆出心理意向,静静地感受内心的世界,这时压力得到释放、焦虑得到缓解、负面情绪得以充分的宣泄。换言之,在沙盘游戏过程中,来访者通过对沙的接触,全身心投入箱庭作品的创作,能够获得较大程度的放松,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研究发现,以宿舍为单位的团体沙盘可以反映宿舍人际关系氛围,具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寝室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团体沙盘游戏中,同寝室成员能够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感受,讨论彼此之间的困惑与矛盾,经过以沙盘游戏为平台的彻底的讨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这与汲新波等人研究结论一致,即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寝室问题[11]。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问题的多层次,需要利用不同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解决困惑。每个疗法有相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优点和缺点,在某些心理和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应只考虑沙盘游戏疗法,而应整合各种疗法,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境而宜地有效解除大学生的情绪困扰,最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日昇.箱庭疗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20

[2]Carmichael K D.Sand play as an elementary school strategy[J].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1994,28(4):302-307.

[3]朱海妍,刘丽琼,钟宇,等.团体沙盘游戏与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41-1044.

[4]康志强.团体沙盘游戏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吴子杰,胡美娟,赵萍萍,等.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48-750.

[6]王丹,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过程与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923-929.

[7]陈礼灶.团体沙盘游戏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2015.

[8]周明洁,张建新.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63-168.

[9]刘毅,焦江丽.质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9):32-33.

[10]陈宝佳,许爱华,刘志宏.团体箱庭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寝室问题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85-888.

[11]汲新波,王永红.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5):107-108.

游戏治疗法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对潮州市某小学4年级243名学生筛查,筛选出阳性人数55人,其中男29人,女26人,年龄组10~11岁。然后依据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对样本量的要求[10,11,12,13],并结合该研究预实验的样本量结果分析,按性别分层采用CCMD-3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诊断标准对筛选出的阳性学生进行随机面谈,至同诊的第8位男生和同诊的第8位女生时停止面谈,将筛选出16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人,男女各半。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估工具

该研究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作为测评工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14]:该量表于1997年由Birmaher制定,1999年修订为41个条目,分为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5个因子。2002年王凯、苏林雁,等制定了该量表的中国常模,检验以SCARED总分第80百分位作划分界对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进行诊断,灵敏度为0.74,特异度为0.79,诊断一致性为0.67,信度效度良好。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程灶火等[15]编制,该量表由3个水平(总体水平、成分水平、维度水平),2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8个维度(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情感)共52项条目组成。该量表有全国常模,是国内目前较好的用于评价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量表。

1.2.2 疗效评估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儿童在治疗前前1 d、治疗结束后1 d进行SCARED、ISLQ疗效评估。评估工作均由心理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原则进行操作。

1.2.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接受16次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每周1次,每次约50 min。每次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分为4个模块:(1)游戏引导;(2)主题游戏的进行;(3)游戏后的感悟(心理行为矫正);(4)治疗效果巩固(作业的布置)。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主要针对焦虑障碍儿童的3个错误认知及行为方式即:(1)消极地自我预言;(2)过低地自我评价;(3)过高地自我要求进行设计。整套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方案共分5个阶段:第1阶段目标为建立治疗关系;第2阶段目标为培养积极思维和主动行为;第3阶段目标为接纳自己,善待别人;第4阶段目标为改善紧张的躯体体验;第5阶段目标为巩固矫正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每个阶段都围绕制定的目标由2~4个游戏和1个作业来完成。对照组儿童不予结构式游戏治疗。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当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自身对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 CARED评估结果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SCARED焦虑总分差异没有显著性,说明两组同质,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SCARED焦虑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显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SCARED总分差异没有显著性,而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SCARED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IS LQ评估结果比较

表3表明: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ISLQ得分具有同质性(P>0.05),除生活环境与躯体情感2个维度外,两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表4显示: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ISLQ得分在自我认知、同伴交往、焦虑体验3个维度、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两个成分及总体满意度的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上一篇:儿童思维论文下一篇:模板-原位聚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