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治疗法

2024-06-30

蒙医治疗法(通用10篇)

蒙医治疗法 篇1

蒙医按摩法是术者用各种手法, 对患者体表之特定部位、穴位给以适当刺激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传统的外治法[1]。随着社会的发展, 预防保健医学的发展, 预期生命的延长,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自我防病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 按摩推拿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关注热点。新世纪的高速发展, 人际关系复杂, 脑力和体力的不均衡, 使人们的躯体和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而且按摩疗法的过程是一种身心的完全放松, 是一种不用药、不开刀、无化学刺激的绿色疗法, 具有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养生特点, 因此成了人类健康的需要。

1 蒙医按摩疗法的适应证

按摩法广泛为临床各科所应用, 其疗效亦佳。适应于下列诸病:关节脱位, 骨折愈合期, 颈椎病的骨骼病及软组织损伤, 面瘫、瘫痪、胃痛、消化不良、大便秘结、食欲减退、头痛、高血压、痉挛等内科病, 对月经痛、子宫下垂、血瘀症及赫依瘀症等妇科病亦具有一定的疗效。

2 蒙医按摩疗法的功效

蒙医按摩疗法具有止痛消肿, 改善气血运行, 疏通白脉, 增强脏腑器官之功能, 强体健身的作用[1]。本疗法用各种手法给人体表面特定穴位以适当刺激, 调理身体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 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即术者操作手法所产生的具有刺激性的“力量”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 矫正身体结构某一部位的异常位置, 或进而变为“能量”的过程中, 影响相关系统的内在之“能”而产生治病的作用。

3 蒙医按摩疗法的作用机理

3.1 蒙医学认识

蒙医学认为按摩具有调节气血运行、通畅筋脉, 调整脏腑功能, 燥恶血、黄水, 消肿止痛作用。关于按摩法功效, 蒙医经典著作《甘露四部》[2]中写道“……同时做涂擦、按摩疗法, 对人体的康复有很好的作用”。

3.1.1调节气血运行、通畅筋脉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也是根源。“四部医典·生理篇”[3]中说:“气血运行孔道内外全, 连属身体发育并常安, 是故命根之所称命脉”。气血运行正常则人精神焕发, 有旺盛的抵抗力而保持健康。相反, 气血运行反常或发生紊乱则人体健康受损并影响各脏腑器官功能而生病。

蒙医传统按摩疗法之治疗脏腑器官的良好作用, 与调节气血运行有直接关系。对患者体表所给的各种刺激, 调节气血运行, 通畅筋脉, 以医治相关脏腑之病。

3.1.2调整脏腑功能

对任何脏腑而言, 施疗较弱的刺激能使脏腑的生理功能加强, 而较强的刺激则相对抑制生理功能。如胃消化不良病, 可选定脏腑总穴、胃穴、剑突穴、痞穴、火衰穴等进行灸用涂摩、按摩等疗法给以较长期而均衡的弱刺激时, 消化功能明显好转, 胃痧症发作上腹部剧烈绞痛时, 在脊椎部选取有关穴位, 用适当疗法给以短时间较强的刺激则可很快止痛。以上讲述, 在临床施治中, 恰当地决定疗法的性质, 刺激的强弱度及作用时间的长短等, 以补减弱之脏腑功能或亢盛则使之降低, 达到治愈的目的。这就是蒙医学所谓的“衰则补、盛则减”的治病基本方法。

3.1.3燥恶血、黄水, 消肿止痛作用

人体某个部位损伤后, 局部聚集恶血黄水、气血运行受阻, 出现周围软组织粘连、瘢痕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 引起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这时损伤部位适当按摩后, 局部温度升高、扩张血管、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有些抖动、摆动、滚动手法可间接分离粘连、解除肌肉痉挛、分散聚集的恶血黄水、起到消肿止痛, 修复、行气活血作用。

3.2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 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 以协调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提高。从而起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作用。

3.2.1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4], “能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 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中性细胞相对减少。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微循环, 能使深层肌肉组织的温度升高。”在临床上, 通过多位学者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脑血管意外患者推拿前后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结果也证实了推拿手法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同样, 通过对健康人及颈椎病等患者按摩后甲皱微循环变化的观察, 发现推拿有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3.2.2对皮肤和体温的影响

按摩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 按摩手法接触患者的皮肤后, 可使皮肤表面衰亡的上皮细胞得到消除, 增加皮肤的光泽和弹性, 有利于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 改善人体皮肤的呼吸排泄功能[4]。同时也使皮肤局部组织氧的需要增加, 氮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增加, 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起到美容、健美, 润泽皮肤的作用。

3.2.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按摩作用于人体任何部位, 均能刺激神经末梢, 促使神经抑制或兴奋, 从而反射性地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 使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而起到治疗作用。实验证明[5], “在颈项部按摩, 可使脑电图出现‘a’增强变化, 说明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趋向同步化, 有较好的镇静作用”。从而起到神清目爽、精神饱满、疲劳消除的功效。

3.2.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按摩主要是通过对身体局部刺激, 促进整体新陈代谢, 从而调整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 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 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正如足部反射区按摩对人体众多腺体进行调节, 从整体上调动人体自我抗病、治病能力, 使人体进入一个较健康水平的动态平衡状态。除此之外, 按摩疗法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之, 无论蒙医学角度还是现代医学角度, 按摩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是肯定的。

4展望

在众多的养生保健方法中, 按摩作为传统的医疗保健手段不仅具有操作运用上的简便易行, 更具有效果奇特, 适用广泛, 经济舒适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各种脑血管意外病的康复治疗中必须引入蒙医推拿按摩, 以便使这些病得到更好的康复, 同时, 按摩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康复医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临床观察研究较多, 前瞻性研究较少, 而没有动物实验研究。科研设计不够严谨, 按摩对各种病的治疗,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需加强蒙西医结合的研究探讨, 更多地向妇儿杂病、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发展。怎么能把按摩学从宏观深入到微观, 从临床经验积累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引起一定的重视。

今后, 按摩工作者的研究任务应是: (1) 通过临床实践来观察穴位、手法在治疗本症中的具体作用; (2) 用现代医学技术来认识传统理论; (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方法来观察按摩对神经细胞、去甲肾上腺素、S因子、5-羟色胺及脑电图指标变化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民族医学也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如何利用传统蒙医学继续服务于社会, 是我们应当努力实践思考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对生存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 按摩保健的理论知识及其作用会不断地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博.阿古拉.蒙医传统疗法达成[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95.

[2]伊希巴拉珠尔.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人民出版社, 1998, 12:19562.

[3]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M].呼和浩特: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187.

[4]罗风.推拿按摩对人体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 2004 (8) :38.

[5]陈士富.按摩治疗作用的物理基础探讨[J].按摩与导引, 1995 (5) :46.

类风湿关节炎之蒙医治疗法 篇2

关键词 蒙医学 类风湿 治疗

一、蒙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就有明确地认识。各个时期的蒙医学经典著作均有明确的记载。称其为“图来|”病(Tulie)。

蒙医学人为本病的病因为“奇苏”与“赫仪”相搏引起,其病缘为长期或过分食用辛辣、酸性食物、以及长期过度劳累用力过猛,暴食后长期闲居、昼间睡眠过度等为治病因缘。

蒙医学认为本病在早期注及手指关节,脚趾关节及肘关节。久之则累及全身各个关节。临床表现为早起关节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有时断裂样疼,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此时病缘注入皮肤而病变部位红肿发热痛,其皮肤表面出现多处紫斑。此时若能给与正确的治疗,则容易治愈。晚期病则侵入脉道,筋骨遍布全身各个关节,这时肿胀加重,硬度更甚,疼痛难忍,各个关节疼痛似断裂,导致关节的畸形,活动将大大受限,尤其是指、趾关节变粗,多数变为僵硬,不能神驰或弯曲。

二、分型

蒙医学将本病主要分为四型,即赫仪型、奇苏(血)型、希拉型、八达干型。

赫仪型:病变关节发痒疼,肿势时而散大,时而缩小变化无定。表面呈青黑色。

奇苏型:局部肿赤 势甚,重者可明显凸出或出现有渗出物。

希拉型:病变关节肿痛热甚,赫红,抿触。

八达士型:患部发麻 局部肿胀 皮肤表面颜色无改变,略发痒。

三、治疗

(一) 综合治疗

蒙医学对本病采取内服、外敷药物为主,并结合药浴、天然温泉浸浴、行疗术等。具体方法分述如下:

1.内服药(主剂)。首先给与苦参三味汤(苦参、五灵脂、诃子等量研碎之粗粉),每日3-5次,每次3-5g饭后水煎服,亦可给予苦参、诃子、川练子、栀子、五灵脂等五味等量研碎的粗粉-五灵脂五味汤,每日3-5次,每次3-5g,饭后水煎服。(蒙医学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于疾病早期与诊治初期头1-5天内强调应用汤剂,汤剂易吸收及见效快,并能使初期疾病汇集,使久病得以聚敛。蒙医学认为久病多数已扩散,故在开始治疗时应先使其聚敛,为下一步的彻底除治奠定基础)。

以上汤剂服用3-5日后,即可给予散剂或丸剂,具体用药为早、午饭后给予白芸香10味散,每次3-5g,白开水送服或上述汤剂送服,晚临睡时则用云香15味丸,9-15粒(此药量根据患者体质去定量)或者早午饭后给予珍宝丸或文冠木25味散(丸),以文冠木四味汤或苦参五味汤送服。晚临睡时给予云凤丸或嘎日迪5丸(此二种药均含制草乌,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体力情况定量,一般每次给3-5粒)。上述二药亦以苦参三味汤、脂汤送服为佳。另外驴血二十五味丸亦是治疗类风湿效果明显的常用药,因其不含草乌,所以每日服用2-3次,每次13-15粒基本。

在应用这些药物时,应在早、午饭前加用五味清浊散(丸),以促进消化功能,促进清浊的分离。

2.外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个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内服药,为尽快减轻病痛,直至完全康复,在治疗中必须应用外用药。此类药物中首当应用的是兰凤散:硬毛棘豆、大黄、草乌、诃子、栀子、黑芸香、苦参等量,共研细粉,应用时兑以少许麝香。若在夏季或热盛者以酸奶,若在冬季或寒盛者用白酒分别调敷患处。

再者用广木香、石菖蒲、室灰(系室内顶棚及旮旯等处附挂的灰尘)、姜黄、大黄、白芨等共研细粉以酸奶或白酒调敷患处。

再有雕粪(微炒)49g碱花10g白脑砂5g、斑蝥(制)21个,共研细粉,热盛者以童便(尿),寒盛者则以黄油调敷患处。

3. 浸浴 。实施以上疗法的同时,配用浸浴疗法疗效更佳。具体药浴方法:冬青叶、刺柏叶各200g、山川柳、麻黄各400g、艾叶400g、制硫磺200g、驴骨200g。白芸香、草决明、苘麻子各200g、黑芸香200g,以上药物共研粗粉煎煮10分钟,去除药渣后,在此药水中浸浴,每日一次,约21-30天为一疗程,在具体应用时先以热气熏蒸患病部位,待药液温度降至能浸泡时再浸浴。若条件允许浸浴天然硫磺温泉浴则更为理想,以每21-30天为一疗程。可视病情进行3-5疗程为宜。

4.疗术。在患病关节肿胀疼痛严重时,适时施行疗术对消肿止痛效果更佳,有时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若为热盛者,可选择与疼痛部位最近的放血穴位予以放血,具體实施每次放血理不宜过多,以少量为原则放出“血热”(邪热)为度。如:或踝关节或趾关节患病,在踝脉或镫脉穴处放血,或膝关节患病则在肾脉穴或胫脉穴处房放血;肘关节患病时则在脏腑总脉或肝脉穴处放血,亦可在指缝间八处放血。

(二) 分型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尚若赫仪型则:将三味葡萄散(白葡萄干、甘草、苦参)与主剂给予交替服用,或以三味葡萄散做引子水煎后用此药汤送服主剂。禁放血、宜行温灸等疗法。

若奇苏型(血盛)则:将八味珍珠干散(珍珠干、甘草、茜草、黄柏、檀香、侧柏叶、射干、栀子)与主剂交替用,白糖水送服,同时将珍珠干、甘草、茜草、黄柏、檀香、侧柏叶、射干、赤小豆研细粉,用白糖水调合敷患处。宜放血,便禁灸。

若希拉型,则将黄精、胡连、诃子肉、川练子、栀子、若参、苣荬菜共研细粉,每次3-5g,每日2-4次,与主剂交替服用。宜放血、禁灸。

若巴达干盛则:将香附、红花、黄柏等量研细粉,每日3-4次,每次3-5g与主剂交替服用或水煎加蜂蜜作引子送服主剂。

四、结束语

蒙医整骨法治疗克雷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中男42例, 女78例, 左侧53例, 右侧67例, 年龄最小的19岁, 年龄最大的78岁, 平均年龄58.6岁。1 h~24 h内治疗69例, 1 d~3 d内治疗36例, 3 d~1周内治疗15例。

1.2 治疗方法

(1) 手法复位:争取尽早行手法复位, 一般不需要麻醉, 少数年龄大或心肺功能不好或治疗时间晚的病例行局部麻醉。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平卧于床上, 助手握住上臂, 术者用双手握住患者拇指和手掌部先对抗牵引后用双手拇指压住骨折远端的背侧向掌侧屈腕, 再使腕关节伸直后骨折断端复位互相嵌插, 然后从尺骨小头处向桡侧推压使远尺桡关节分离复位。

(2) 小夹板固定:根据骨折类型和骨折断端移位方向, 在桡骨远端背侧放一厚压垫, 骨折近端的掌侧放一薄垫, 必要时桡骨茎突处放一薄垫, 背侧板超过腕关节, 腕关节轻度掌屈位上固定, 固定时用三条带捆扎, 松紧度要适宜。

(3) 喷酒按摩:骨折复位固定后患处及周围每天1~3次喷酒, 在夹板间隙及手掌手指上按摩, 早期轻度按摩逐渐加大力度。并调整捆扎带的松紧度, 具有消肿、止痛、散热、改善血液循环及促进骨折的愈合作用。

(4) 功能练习:蒙医整骨法着重于早期功能练习, 所以骨折复位固定后就开始早期手指关节及肘肩关节的练习, 约2周后开始有外固定的情况下行腕关节的轻度伸屈旋转运动, 逐渐加大力度, 达到功能完全恢复为止。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随访时间1年, 骨折复位满意, 骨折均愈合, 腕关节伸屈旋转功能恢复良好, 有10例活动后轻度肿胀和疼痛, 有7例远尺桡关节轻度分离, 尺骨小头向背侧移位, 力量稍差, 其他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克雷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 其发生与骨质疏松显然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骨折后骨量进一步丢失。目前临床上最多采用的仍然是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的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患者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2]。所以治疗上一直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 有的主张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效果好, 有人主张手术治疗效果好。其中闭合复位外固定时腕关节的体位问题也有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主张腕关节处于掌屈位、中立位, 亦有人主张固定于背伸位。我们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认为外固定采用轻度掌屈位更符合局部的生物力学特点, 更有利于骨折的稳定性, 骨折愈合和腕部功能的恢复。

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后患处喷酒按摩是蒙医整骨法的独特疗法, 骨折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行喷酒按摩治疗, 有消肿、止痛、散热、改善血液循环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动静结合对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是大家公认的, 功能锻炼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应行手指的伸屈活动和肘、肩关节的活动。骨折稳定后行腕关节活动约1个月后, 拆除外固定进行腕关节伸屈、旋转活动。这样才能使腕关节的功能很好地恢复。所以我们用这种蒙医整骨法治疗克雷骨折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毕宏敏, 杨茂清.Colles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体位120探讨[J].实用骨科学杂志, 2004, 10 (5) :460

蒙医治疗法 篇4

【关键词】 血希拉性头痛;蒙医;放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01-02

蒙医认为血希拉性头痛是由于赫衣、希拉、巴达干平衡失调,血与希拉相搏,希拉激增而上亢,阻塞经脉,浊邪上聚至头部引起的热性病症。该病多见于青壮年,青壮年属于血希拉性体质,长期处于锐热环境或常食锐热食物,劳累过度,希拉激增,使体内血希拉失衡,坏血上亢,机体平衡失调而发病[1]。表现为头跳痛而有烘热感,向阳就火者加剧,伴见目赤颧红,口苦,恶心,脉象粗而满,尿赤等。近年来,笔者采用蒙医放血疗法治疗血希拉性头痛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血希拉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蒙医放血疗法治疗组(观察组)和口服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19~6岁,平均年龄(40±4.2)岁;病程1~3年,平均(2±1.2)年。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1~3.年,平均(2±1.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蒙医《蒙医内科学》(统编教材)[2]中“血希拉性头痛诊断标准。长期处于锐热环境或常食锐热食物,劳累过度史,头跳痛而烘热感,身热面红,头痛头晕,口苦,恶心,脉象粗大而满滑,尿赤黄而蒸汽,气味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吉林市吴太感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03774),300mg,一日2次;益脑宁(黑龙江新医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Z23020381),一次4片,一日3次。

[JP+2]1.3.2 观察组 采用蒙医传统放血疗法治疗,具体步骤如下。术前准备:分为远行与进行两种。远行:放血施治前,热病未成时,先给予汤药,促其成熟,分离正血与病血,然后再放血施治;进行:放血前不服汤药,而晒太阳或烤火取暖,避免着凉。放血:取金柱脉、银柱脉、枕骨脉、囱门脉四个穴位进行蒙医放血疗法。操作:以毛巾缠绕颈部(松紧适度),使颈部脉道充盈,在选定的穴位脉处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持刀柄,右手拇指、食指迅速弹刀背,将脉道纵行切开,放出病血。观察血色:放出的血液,首先要辨正血与病血。放出的血液出现紫黑色之花纹者,是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之象,须立即止血饮汤药分离后再行放血。血质稀薄,色黄,气味浓,有白色泡沫,上结粘液者为病血。放血量: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但若体质虚弱,及合并赫依之患者,为制止五脏的病痛、血症的刺激,以及使逆溢之血纳入脉道,虽为病血,也应截断流血。如扩散热、关节肿胀等时应大量放血。放血后早晨服用玛奴-10汤3g,中午服用秘诀红花-13味3g加服伊赫汤3g,晚饭后服用嘎巴拉-3汤3g,治疗1疗程,1疗程为日(以上蒙药都是院内制剂)。[JP]

1.4 疗效标准 参照《蒙医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头痛、头晕、口苦,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3个月之内无复发;显效:头痛、头晕、口苦,恶心等症状基本消失,3个月内偶有发作;有效:头痛、头晕、口苦,恶心等症状减轻,遇锐热环境,劳累过度时加重;无效: 头痛、头晕、口苦,恶心等症状与治疗前无改善或反复发作。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3.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X-*3]±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蒙医治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6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29例, 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 (44.2±4.1) 岁, 病程6个月~6年, 平均病程 (4.0±1.9) 年。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疼痛治疗学》[2]:①至少有10次头痛发作使, 1个月内头痛天数在15天以下 (<1 80天/年) ;②持续时间一般为30min至7天;③压迫或紧束样的头痛;④双侧轻度至中度疼痛, 不妨碍日常工作和生活;⑤上楼或相同的日常活动不会加重头痛;⑥无恶心、呕吐、无畏光或怕声有其中一项;⑦CT、MRI等检查排除脑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1.2.2 蒙医诊断辨证标准

参照《蒙医内科学》[3]:其素希拉型:头痛剧烈、颞部跳痛、身热面红、口干、口渴、脉象粗大而满滑、尿黄气味大、舌苔后黄;赫衣希拉型:头胀痛、口苦、恶心、吐酸水、失眠、发热、烦躁、眼红、脉象数、尿黄有气味、舌红;巴达干赫衣型:头晕头痛、头额部压痛、身心沉重、全身无力、消化力弱、脉象慢而空、尿清无气味、舌笞白腻。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药常规治疗,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10930003) :5mg/次, 1次/天;地巴唑 (山西省临汾健民制药厂, 批号2441021H9) :15mg/次, 1次/天, 以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1.3.2治疗组

依据每位患者病情发展特点, 将其分为以下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其素希拉型:早晨胡日查-6味13粒, 温水送服;中午乌兰-13汤3g, 煎服;晚上红花秘诀-13味丸15粒, 温水送服。赫依希拉型:早晨胡日查-6味丸13粒加服玛奴-10味散3g, 温水送服。晚上查格得日11粒, 温水送服。巴达干赫衣型:阿魏八味丸13粒, 温水送服;晚上阿魏五味丸13粒, 温水送服。聚合性:查格得日11粒, 温水送服。以1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治疗后6个月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 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略有减少;无效:头痛症状未见明显减轻。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优于对照组的7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s)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由内分泌、代谢紊乱、遗传、精神刺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致。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镇痛剂、安定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为主, 虽然可以较快缓解症状, 但是长期服药后可出现月经紊乱、胃灼热、恶心、胃痛、失眠焦虑等不同程度副作用。

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独特的优势,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蒙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是根据该病发作时的情况及兼见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对该病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具有治疗与调理双重作用, 从整体平衡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 多途径、多靶点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蒙药治疗分析:胡日查-6味丸, 主治血希拉热及粘性头痛, 亚玛引起的头痛、偏头痛;红花秘诀红花十三味丸, 主治血希拉性头痛、偏头痛、头虫病、脑刺痛、肝热、血希拉引起的眼疾等;查格得日, 主治血希拉性头痛、脑刺痛、偏头痛等;玛奴-10味散, 主治赫依希日性头痛、头晕、作呕、脑刺痛等;阿魏八味丸巴达干赫衣性头痛、头晕、呕吐等。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效果显著, 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蒙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患者采用蒙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优于对照组的7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效果显著, 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蒙医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恒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0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 2013, 12 (19) :4603-4605.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9:263-265.

[3]其格奇图.蒙医内科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618-620.

蒙医治疗法 篇6

关键词:失眠,蒙医灸药结合治疗,辨证施治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丰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学认为根据气血相博理论,失眠分为三种,如赫依性失眠、希拉性失眠、包如性失眠[1]。我所述的单纯性失眠处于蒙医赫依性失眠范畴,是人体三根失去相对平衡,进而与七素之间的正常关系亦遭破坏,酿致诱发赫依性失眠,有赫依偏盛而引起失眠,即不能入睡,或睡眠间断、多梦、早醒,甚至通宵不寐。多伴有喜温热、消瘦、易怒、肤色发黑,舌红干燥、口苦等症状,尿清如水而多泡、脉象多为空虚、有时出现间歇性跳动。蒙医灸药结合治疗, 通过调理人体三根七素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现结合实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住院及门诊所治80例单纯性失眠患者 ,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7~68岁,平均40.1岁;病程2周至5年,小于1个月的9例,1个月以上的31例。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岁; 病程15天至8年,小于1个月7例,1个月以上的3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P 3)[2],患者有失眠的典型症状,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晨醒过早、醒后不能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不属于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治疗方法

3.1.1蒙医灸法治疗

蒙医灸法辨证治疗失眠穴位[3]:顶会穴:位于从两眉正中,往上划一线,再从两耳叶上缘正中往上划一线,此二线在头顶之交叉处便是。主治失眠、神志不清、赫依性癫狂、热邪扩散于心脏及命脉。火灸3~5炷或间接灸5~20min,每日治疗1次。囟门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四横指处。主治失眠、心赫依而致的神志不清,巴达干病视力模糊或视力减退。火灸3~5炷或间接灸5~20min,每日治疗1次。赫依三穴:位于第一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1寸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条线上。主治:赫依性癫狂、失眠、耳聋、颈强直等各种赫依病。火灸3~9炷或间接灸5~20min,每日1次治疗。黑白际穴:位于两乳正中对直的心窝处,主治心悸、心烦不安、失眠等。火灸3~7炷或间接灸5~20min,每日1次治疗。心穴:位于第七胸椎下凹正中和从此点再向左右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主治心悸、失眠、谵妄、纳呆、神志不清等。火灸3~5炷或间接灸5~20min,每日治疗1次。

3.1.2蒙药治疗

三味豆蔻汤[4]:本方出自《四部医典·后续本》,由豆蔻15g、荜拨5g、白巨胜子10g组成。共研细末,制成汤剂。每日1次,每次3g,用牛奶送服可。功能为抑赫依,主治赫依性失眠。本方性温,为安眠之良药。方中豆蔻味辛,性温、腻,为抑赫依之主药;白巨胜味微甘性平抑赫依;荜拨味辛性温、腻、调理体素,均为佐药。三药合用,相互协调,成为赫依病(失眠)之专药。用牛奶煎服,效果更佳。

3.2对照组

每晚睡前服安定2.5mg治疗,40d后观察治疗结果。

4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副作用:治疗组有4例引起食欲减退,其余病人无不适感。对照组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头晕、步态不稳,并有11例对西药产生依赖。说明治疗组在引起药物依赖及药物副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

5讨论

蒙医学认为根据气血相博而失眠分为三种,如赫依性失眠、希拉性失眠、包如性失眠。我所述的单纯性失眠处于蒙医赫依性失眠范畴。蒙医治疗赫依性失眠的总原则可分为饮食、药物、外治法(疗法)、起居等四个方面,如首先给予性热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补益正精缓和亢盛之赫依,然后视病情而施治。其次药物一般给予三味豆蔻汤为主,宜用牛奶或三骨滋养汤(牛羊的根骨、肩胛骨柄、尾骨煎汤),羊瘦肉浓缩汤一碗加黄油、红糖各一匙再加小量白酒送服。散剂也可选用三十五味沉香散等。外治法有热敷、油治、按摩揉擦、艾灸(灸疗法)、针刺、色布苏疗法、药浴、天然温泉等等。饮食起居方面,宜进食性轻而富有营养之食物,居室应温暖而幽静,衣着须温暖。蒙医灸药结合施治失眠,疗效肯定平缓,副作用小;西医药治疗失眠虽方便,起效快,但副作用较大,严重者会出现药物依赖性,甚至反弹现象;正确合理采取蒙医灸药结合施治失眠,疗效更佳,安全根治失眠,从而使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长期服用苯二氮类药物所造成的药物依赖,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荣扎布.蒙医内科学[M].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1986:49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金玉,博阿古拉.蒙医疗术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

蒙医治疗法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内蒙古中蒙医院五疗康复科收集的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 男15例, 女20例;年龄39~75岁, 平均58.1~73.6岁;病程2~35年, 单侧11例, 双侧24例。对照组35例, 男17例;女18例, 年龄42~73岁, 平均59.3~71.2岁;病程2~36年;单侧13例, 双侧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2007版) 》[2]拟定纳入标准: (1) 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 X线片 (站立或负重位) 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 (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 关节液 (至少2次) 清亮、粘稠, WBC<2000 个/ml。 (4) 中老年患者 (≥40岁) 。 (5) 晨僵≤30分钟。 (6)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 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 可诊断膝关节OA。

1.3排除标准

(1) 合并有严重心肺疾患、高血压、精神病史者;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及大骨节病患者等; (4) 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病例。

1.4治疗方法

治疗组先采用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 然后应用蒙医银针加热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 选择内外膝眼处为穿刺点, 进行常规消毒, 穿刺入膝关节腔, 有关节积液时, 尽量抽尽关节液后, 注入玻璃酸钠2.5 ml (上海景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支2.5 ml, 含玻璃酸钠25 mg) , 退针后压迫止血。关节内玻璃酸钠注射每周1次, 共治疗5次。

蒙医银针加热疗法:所使用的银针是银含量85%银质针, 直径为0.8 mm, 长度85 mm, 针柄由细银丝螺旋形紧密缠绕。选择指定的蒙医穴位膝眼穴 (与中医内外膝眼对应) 、强身穴 (与中医足三里穴对应) 、胫内侧穴 (与中医阴陵泉穴对应) 及疼痛点刺入1~1.5 cm深, 捻转得气后, 连接蒙医疗术温针仪 (内蒙古元阳中蒙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MYL-I型) , 调节温针仪温度50 ℃左右, 以患者能忍受的温度为宜, 治疗时间为25分钟, 每周治疗1次, 共治疗5次。

1.5疗效评定

观察时间:从开始治疗后第2周、第5周和第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评定。

评价膝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及关节总体功能状况: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 (Lysholm knee sco-re, LKSS) [3]是目前较常用的膝关节功能评价工具之一, 评分标准共8项, 满分100分。重度跛行 (0分) ~无跛行 (5分) , 不能支撑负重 (0分) ~不需支持 (5分) , 关节绞锁 (0分) ~无绞锁 (15分) , 不稳定 (0分) ~稳定 (2分) , 持续疼痛 (0分) ~无疼痛 (25分) , 持续肿胀 (0分) ~无肿胀 (10分) , 不能上下楼 (0分) ~上下楼正常 (10分) , 不能下蹲 (0分) ~下蹲无困难 (5分) 。累计>91分为临床控制, 75~90分为显效, 50~74分为有效, <50分为无效。

评定疼痛状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4]以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患者感受最痛程度。VAS评分:在纸上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 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 Lysholm膝关节评分与VAS疼痛评分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例研究对象中, 治疗组有1例不能配合完成治疗, 有2例失访, 纳入结果分析32例;对照组有1例中途改用治疗方法, 有2例不能配合完成治疗, 有1例失访病例, 纳入结果分析31例。

两组病例治疗前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等方面对比,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经过5周治疗,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2周、5周、3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均明显 (P<0.05) , 并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2。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治疗组相比, b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治疗组相比, bP<0.05

3 讨论

OA属于蒙医“协日乌素病”范畴。蒙医认为关节增生及软组织退变后气血循环受阻, 病血与关节粘液淤积或供血与关节粘液减少导致产生本病。银针加热治疗方法是蒙医传统疗法之一, 也叫蒙医温针疗法, 来自蒙医经典著作《四部甘露》与临床经验。蒙医温针具有促进气血循环、消炎止痛、舒筋散寒、松解粘连, 平衡三根“赫依、协日、巴达干”、干涸“协日乌素”等功效。主要特点有银针导热快, 而且蒙医疗术温针仪加热快, 温度控制的好, 加热温度、时间可调且保持恒温的优点, 可使针尖温度控制在患者能耐受为止[5]。银质针导热治疗应用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可以松解受限关节的软组织粘连、减轻肌腱端炎症, 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起到加快修复软骨及软组织的作用, 明显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使病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6]。治疗该病选的膝眼穴、强身穴、胫内侧穴等组穴的特点是直接刺激患病部位和促进气血循环, 增强体质, 提高疗效,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玻璃酸钠注射液是关节液的主要成分, 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 主要起着润滑作用, 从而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及粘连, 保护关节软骨, 有利于关节软骨的愈合与再生, 缓解疼痛, 增加关节活动度[7]。

中医治疗OA的方法很多, 其中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银质针导热配合注射玻璃酸钠液或臭氧等治疗临床疗效显著[8,9,10]。中医银质针导热治疗与蒙医温针治疗OA的不同之处是蒙医温针疗法历史悠久而且治疗OA所选的是蒙医固定的穴位;中医银质针是从古代的“九针”基础上演变而来, 从其形状和作用与“针”类似, 但有别于针, 它又吸取了针、圆利针、长针和大针的特点制造而成的[11];中医银质针治疗OA所选的部位是在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髌骨上下缘等敏感压痛处, 而不是固定的穴位。

总之蒙医温针 (银针加热) 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OA的临床增效作用明显, 毒副作用少, 费用低, 患者容易接受, 防止膝关节进一步退变, 减低致残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借鉴。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观察时间短, 样本数量少, 未能统计出远期及大样本数量的临床疗效, 有必要进一步更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蒙医银针加热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 将7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蒙医银针加热疗法并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疗法, 对照组仅行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2周、5周、3月后各使用1次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 (评定疼痛状况) , 来评价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5周治疗,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均明显 (P<0.05) , 并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蒙医银针加热配合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蒙医震脑术作用机理探析 篇8

1 蒙医震脑术的来源

蒙古族人民享有马背民族的美誉, 长期的骑马、打猎、游牧生活及战争等因素经常出现摔伤等现象, 因此蒙古族人民很早以前就对一些震荡疾病的诊治有了一定的了解。

震荡疾病治疗方面的经验来源于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 他们野外放牧时, 经常遇到某些牲畜“塌腰子”等情况, 有时那些“塌腰”走不起来的牲畜通过主人的扶持、震动等, 得到缓解或恢复正常。这种现象使人们认识到“以震治震”的原理, 为蒙医“震脑术”的起源与发展起到一种科学实验性的作用。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历代蒙医不断总结经验, 重视利用和推广这一富有民间医疗特色、具有临床实效的外治疗法———蒙医震脑术。公元1237年《蒙挞备录》中记载了蒙古人以奇特姿态骑马奔腾而预防身体的震荡, 这说明了当时蒙古人对震荡病症及其防治有较深的认识, 并且养育了蒙古族人民的“动静结合”能力———运动中保持身体的静态。尤其十八世纪以来不少蒙医经典著作中都记录了有关蒙医震脑术的内容。如著名蒙医学家依喜巴拉珠尔所著的《甘露点滴》[1]中, 就记载了蒙医震脑术基本手法。另著名蒙医师吉格木德丹金札木苏在行医生涯中首重震脑术, 其代表著作《通瓦嘎吉德》[2]的“骨折、脱位、内伤治法”篇中详细论述了带震法、板枕法等几种常用的震脑术。随着现代蒙医学的逐步发展与完善, 震脑术的研究也更加受到重视。有学术期刊及交流会上先后发表了不少运用各种震脑术或震脑术结合蒙药治疗脑震荡的经验。随着近代蒙医学的逐步完善, 蒙医震脑术的研究也更加受到重视。《蒙医传统疗法》[3]、《蒙古族正骨学》[4]、《蒙医传统疗法大成》[5]、《蒙古族传统疗法》[6]、《蒙医临床学》[7]等著作均有蒙医震脑术的详细记载。

2 震脑术操作方法

2.1 震脑术用具

震脑术用具有启震垫、启震杵、启震碗、启震板、大号启震锤、小号启震锤、启震筷、启震带等。

2.2 操作方法

蒙医治疗脑震荡时以“以震治震”、“先震后静”、“震静结合”为治疗原则。震脑术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 如棒击法、打击法、紧拉法、捣捶法、敲打法、踹法等。近几年,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对以上方法进行总结优化, 制定出了震脑术优化方法。优化方法包括以下六步:第一步:患者仰卧于启震垫之上, 四肢自然伸直, 手心朝内贴于大腿外侧, 启震碗填满细沙, 使头部枕于其上, 轻闭双目, 自然呼吸;第二步:医者先立于患者一侧, 手持启震杵, 从患侧的一侧肘部启震点 (肘关节旁开10cm处) 开始施术, 具体方法为在该启震点上使启震杵进行自由落体捣捶动作, 反复三下, 间隔时间为3~5s, 启震杵举高标准视脑震荡程度而定, 轻度30cm, 中度40cm, 重度50cm。此法依次对同侧肩部点 (肩头旁开10cm处) 、同侧耳部点 (耳廓旁开10cm处) 、头顶点 (头顶旁开10cm处) 、对侧耳部点、对侧肩部点、对侧肘部点、对侧膝部点 (膝关节旁开10cm处) 、同侧膝部点 (定位同对侧膝部) , 此法重复三次;第三步:患者双足并拢, 启震板紧贴足底而立, 医者手扶启震板, 另一手用启震锤 (大号) 从足底纵向敲击启震板, 先敲击患侧, 后敲击健侧, 力量适中, 每侧三下;第四步:医者一手扶患者头枕部, 使患者缓缓坐起。医者立于患者后侧, 用启震带沿患者前发际及两耳之上缠绕一圈, 后枕部将启震带两端交叉拧紧, 医者用一手握持之, 后嘱患者咬紧一根启震筷, 医者用另一手拿启震锤 (小号) 用适当的力量从上而下敲击启震筷两端, 先敲患侧, 后敲健侧。依此轮番敲击三次;第五步:医者站在患者面前, 双掌扶住患者头部左右两侧, 微微向上提起, 并使颈部向健侧微屈, 将患者头部向前后方向巧妙摇晃三次, 应小幅快速。之后, 医者立于患者一侧, 一手掌托起患者下颌部, 另一手扶其后枕部, 向左右两侧摇摆震动三次;第六步:医者扎紧启震带后使患者轻轻仰卧于床上闭目静养, 如数小时后引起患者头痛不适时, 可将启震带从前额部略上提之, 则可缓解疼痛不适。如此包扎启震带静养3天。隔3日进行1次, 3次为1个疗程。

3 作用机理初探

3.1 机械效应

3.1.1 共振效应

振动首先对人体引起机械效应。一个直接效应就是振动向脏器传递, 引起内脏共振[8]。生物系统包括植物的细胞、器官、整体都是一个动力系统, 在不停地按照自己的生物节律在振动[9], 人体的每个组织器官也都在不停地运动。人的大脑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 也根据自己的节律频率在运作, 大脑受了强烈的震荡后, 使大脑的振荡波失调、紊乱, 出现一系列症状。蒙医震脑术通过机械震波引起共振来纠正失调的大脑功能。大脑的固有频率为25Hz, 1~30Hz的振动可引起全身多处共振, 受振作用最强[10]。蒙医震脑术启震杵振动频率为3.73Hz[11], 所以能够引起大脑的共振。

3.1.2 惯性定律

人的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后, 由于它的惯性力, 瞬间头部的减速或加速运动, 使脑在颅内急速移位, 与颅壁相撞, 与颅底摩擦以及受大脑镰、小脑幕牵扯[12], 从而引起脑震荡。蒙医震脑术遵照惯性定律, 给与头部受冲击的反方向作用力而使受冲击移位的脑组织恢复原来的形态。蒙医震脑术操作步骤当中, 启震杵施震时产生横波, 传播到头部, 纠正脑组织前后方向的紊乱。从脚底施震时产生纵波, 传播到头部, 纠正脑组织上下方向的紊乱。启震筷上施震时, 纠正脑组织左右方向的紊乱。

3.2 促进赫依血循环, 改善脑功能

蒙医理论中赫依血学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认为赫依血循环如同大自然中的江河之水一样, 不断地滋润着机体各脏腑器官, 维持着生命。人体内正常的赫依, 不断地推动着人体内七素精华畅通的运行、维持和促进物质交换、支配精神思维、保持各个脏腑器官正常功能。人体内正常的血脉, 则是血的运行孔窍, 血通过血脉将饮食分解出的七素精华送达人体各部位, 不断补充七素之损耗;同时将代谢的糟粕不停清理排泄, 所以血脉损伤受阻必定影响血的运行, 不能及时补充七素, 不能及时排除糟粕, 从而导致功能异常。蒙医认为脑震荡以后赫依血循环受阻而影响脑功能是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之一。震脑术“以震治震”的原则, 通过震动刺激, 缓解或受震而移、或受惊而挛、或受压而曲的血脉, 促进赫依血运行和改善脑功能, 从而达到消除头痛、头晕症状[13]。

3.3 镇痛效应

文献报告振动刺激可改变痛阈, 减轻各种原因的疼痛。如果正常人误抓了一个非常热的物体, 当然会将物体迅速扔掉, 并且会情不自禁地快速甩动手掌。同样, 对头痛症患者也往往会通过时不时地摇动脑袋来缓解头痛[8]。头痛为脑震荡主要症状之一, 近期研究发现蒙医震脑术改善脑震荡的头痛、眩晕、耳鸣、恶心、疲劳、対声敏感等症状方面蒙医综合治疗脑震荡方法比西医常规疗法更显著[14]。蒙医震脑术的震动刺激具有镇痛作用。

蒙医震脑术对脑震荡的治疗效果可靠, 从现阶段的研究初步发现其作用机理, 从以上几点分析蒙医震脑术具有科学的依据, 重视绿色疗法的当今社会, 有必要更加推广、应用和研究蒙医震脑术。

摘要:蒙医震脑术是蒙古族古老而神奇的一种治疗脑震荡的外治疗法。结合相关文献, 简要阐述了蒙医震脑术的来源、操作方法,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探。

蒙医治疗法 篇9

【关键词】蒙医学;艾灸法;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图分类号】R29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03-01

艾灸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蒙医临床的一种灸疗法,艾草易于点燃,其火温柔而持久,灰烬不散。具有改善气血运行,祛除巴达干、赫依之邪、燥黄水之功效。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痞病、寒性希拉性头痛、关节黄水病、虚热病、癫狂、健忘症、妇女赫依病和血病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同时可伴有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1],约占胃肠专科门诊的1/3以上,西方国家患病率约为20%~40%,我国社区人群患病率为18.9%~19.8%[2-3]。根据有关报道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无明确定论,多数人认为由多种不同机制和因素所致的综合征,主要与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幽门螺杆菌(HP)感染、精神心理异常、脑-肠轴功能紊乱等原因有关。目前尚无特效速效药物,主要是以抑酸药物、胃粘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物、促消化酶分泌药物等进行综合治疗,由于服用药物种类繁多、无特效药物、用药量大而给许多患者带来服用药物的恐惧感。蒙医灸疗是不借任何内服药物的帮助,只靠热量的传导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种自然的绿色疗法。因其操作简洁、价格低廉、起效快等诸多优点在蒙古族地区很受欢迎。功能性消化不良该病名在蒙医学古籍文献中无明确记载,诸多学者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蒙医胃衰证的范畴。蒙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各种外因导致胃火失调,消化三能失去正常平衡,不能正常分解日常所食之物而导致的疾病。从蒙医寒热证的理论去分析,本病大多属寒性疾病范畴,因此在治疗时应以温热性药物或疗法来治疗本病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蒙医灸疗正是一种温热性的外治疗法,所以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按此方法治疗本病得到了很好的疗效,现举例说明。

典型病例:梁某某,女,蒙古族,37岁,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人。主诉:上腹痛、餐后饱胀、食欲不振两周。患者两周前因过度食用寒凉性食物而出现上述症状,在家中服用奥美拉唑等药物无明显好转来我院就医。入院后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结合患者情况决定给予灸疗。选取赫依穴(位于第一胸椎下凹正中和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条横线上)、巴达干穴(位于第三胸椎下凹正中和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条横线上)、胃穴(位于第十二脊椎下凹正中和此点再向左右量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条横线上)、火衰穴(剑突尖直下三寸处及左右各1寸处各有一穴位,三穴并列在一条横线上)来进行灸疗。具体方法如下,选好穴位后在穴位上敷一层姜片,其厚度为1~2cm,之后用点燃的艾条进行灸疗15~20分钟,七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蒙医学胃衰证的范畴,对于本病蒙医学者们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成绩[4-5]。但是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无客观量化的研究,且对本病的临床疗效也无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只是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来治疗。在现代化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应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发展蒙医蒙药事业,这样蒙医药事业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肖平烈,陶军.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8,43:685-686.

[3]平丽,李瑜元,聂玉强,等.功能性胃肠病患病情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424-426.

[4]乌云格日乐,斯钦图,等.蒙医灸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排空和血浆胃动素、血清促胃液素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3(30):195.

[5]包根晓,花拉.五味甘露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7):17.

蒙医治疗法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3~2012-03在本院精神科和蒙医门诊就诊的首发抑郁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帕罗西汀组) 41例, 其中男18例, 女23例;年龄19~59 (28.3±7.2) 岁;病程 (9.2±3.6) 月;重度抑郁患者 (HAMD>24分) 8例。观察组 (蒙医三根平衡针联合帕罗西汀) 41例, 其中男20例, 女21例;年龄18~60 (29.5±8.7) 岁;病程 (9.8±4.9) 月;重度抑郁患者6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1.2 诊断标准

首发抑郁发作,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蒙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情感病抑郁症蒙医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总分>17分。③性别不限, 首次发病, 年龄18~60岁。④受试者知情,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②孕妇、哺乳期妇女。③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④有自杀计划或行为者。⑤有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需要治疗的患者;⑥有严重躯体疾患、药物滥用、吸毒及酒依赖史者。如以上任何一项答案为“是”, 此受试者排除。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服用帕罗西汀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 起始剂量10mg/d, 2周内加量至20mg/d, 疗程为6周。

2.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蒙医三根平稳针治疗。 (1) 选穴:根据蒙医三根理论选取巴达干穴 (位于第三胸椎下凹中) 、心穴 (位于第7胸椎下凹正中) 、黑白际穴 (位于前正中线, 两乳正中的心窝处) 。 (2) 操作方法:用蒙医银针 (针径 :0.7mm, 针长:5cm) 分别针刺巴达干穴、心穴、黑白际穴。巴达干穴、心穴针尖向上斜刺15~20mm, 黑白际穴针尖向下斜刺15~20mm。治疗开始第l天, 巴达干穴加温刺激20分钟 (蒙医RZ-I型电热银针治疗仪) , 加热温度为 (39±1) ℃, 防止灼伤针刺部位, 隔1天心穴加温刺激, 再隔1天黑白际穴加温刺激。每次针刺3个穴位, 其中仅1个穴位加温, 1周治疗3次, 依次循环针刺6周。

2.2 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 (HAMD) 评分评定疗效,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6周后各评定1次。以 HAMD减分率为临床疗效标准。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

2.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行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HAMD评分减分率≥75%;显效:HAMD评分减分率≥50%;有效:HAMD评分减分率≥25%;无效:HAMD评分减分率<25%。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比较△P<0.05, △△P<0.01

3.3 两组HAMD因子及总评分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4 讨论

抑郁症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 导致情感加工的神经解剖环路异常, 特别是海马、额叶皮层中的神经元凋亡、并再生功能低下、神经元的可塑性下降, 导致神经元减少, 甚至局部脑萎缩、脑微循环改变, 使机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 干扰了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功能, 引起以情绪改变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抑郁症导致生理功能及社会交往能力的严重障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在我国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使用的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都需要2~4周, 这导致了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因主观感觉治疗无效而擅自减药、停药、甚至中断治疗[4]。

盐酸帕罗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之一, 患者从开始服药到疗效的出现大约需要4~6周的时间。治疗第1周或第2周内会表现有症状的改善, 直到服用4周后症状才有可能出现最大限度的改善[5]。研究显示, 抗抑郁治疗显效越快的患者, 痊愈率越高。治疗l周后显效患者的痊愈率为60%~70%, 治疗4~6周后显效患者的痊愈率为20%左右[6]。因此, 目前临床迫切需要起效更快的抗抑郁药物或某种治疗方法。

本研究观察组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调节而达到的治疗效应, 它的可能机制是:首先, 蒙医三根平衡针具有调节三根、安神宁心、疏通白脉作用。蒙医学认为, 人体是由三根、七素、三秽相互依赖所构成的整体。三根 (赫依、希拉、巴达干) 是人体生存的根本, 各有特性, 自具其能, 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抑郁症是体内三根失去平衡, 侵袭心和白脉 (类似于神经) 系统, 从而发生血行障碍, 阻塞白脉之传导所致, 属于蒙医“心思病”、“悲伤狂”病范畴。本研究所选的巴达干穴, 位于第三胸椎下凹中, 主治巴达干寒证, 赫依病、巴达干、希拉盛扩散于心、肺、头、胸部而引起的郁闷、烦躁等症;心穴位于第7胸椎下凹正中, 主治心悸、失眠、纳差、兴趣缺乏、精力丧失、神志昏迷、心赫依病等症;黑白际穴, 位于前正中线, 两乳正中的心窝处, 主治心悸、怔忡、心前区不适、心烦郁闷等症。其二, 抑郁症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 轴功能异常有关[7], 蒙医三根平衡针疗法的温针对HPA轴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8]。其三, 针灸治疗作用, 提高了疗效, 缩短了起效时间[9]。本研究结果显示, 蒙医三根平衡针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起效快, 观察组治疗1周后病情明显缓解, 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1周内改善, 2周后各因子均改善, 且6周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提示, 针药结合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组[10]。从临床疗效、起效时间、病情缓解程度等方面证实了蒙医三根平衡针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优势, 疗效确切。其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蒙医三根平衡针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 (41例) 单纯口服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 (41例) 采用蒙医三根平衡针刺激巴达干穴、心穴、黑白际穴结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1、2、4、6周后汉密尔顿 (HAMD) 量表总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HAMD各因子及总评分比较治疗2、4、6周后与治疗前比均明显下降 (P<0.05) , 两组治疗各时间点比较, 观察组改善明显 (P均<0.05) 。结论:蒙医三根平衡针结合药物治疗抑郁症起效快, 疗效好, 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针灸疗法,抑郁症/药物疗法,帕罗西汀/治疗应用,人类

参考文献

[1]苏荣.蒙医温针治疗抑郁症.中国蒙医药, 2009, 1 (15) :6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7.

[3]白青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蒙文版, 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 1987:190.

[4]陈琛, 王小平.抗抑郁药的快速起效.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2, 45 (2) :111.

[5]王秀兰, 赵伟秦, 张淑文, 等.临床药物治疗学·精神性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9.

[6]Henkel V, Seemtlller F, Obermeier M, et al.Does early improve-ment triggered by antidepressants predict response/remissi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naturalistic study on a large sample of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J Affect Disord, 2009, 115:439.

[7]Kunugi H, Ida L, Owashi T, et al.Assessment of the dexametha-sone/CRH test as a state-dependent marker for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abnormalities in majordepressive ep-isode:amulticenter study.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6, 31:212.

[8]霍布仁.蒙医温针作用机理的初探.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 12 (5) :76.

[9]沈国伟.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规律与特点.河南中医, 2011, 31 (1) :71.

上一篇:档案的法制建设下一篇:汽车构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