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疗法

2024-09-28

外治疗法(精选11篇)

外治疗法 篇1

关键词:痔疮,孕产妇

古人常用“十人九痔”来形容痔病的多发, 而妇女要经过妊娠分娩, 可使腹内压增高, 痔静脉回流阻力增大形成痔, 在产褥期, 产妇因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少, 肠管蠕动减弱, 会出现大便干燥的现象, 直肠回血较慢, 易发痔疮。每当大便或妇女经血刺激, 患者便苦不堪言, 我们自1990年6月至2009年以来, 用自制的“痔疮熏洗液”治疗痔疮患者518例, 疗效满意, 兹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18例, 年龄最大42岁;最小21岁, 病程最长的10个月, 最短者1个月。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

黄连9g、黄芩6g、金银花10g、板蓝根9g、鱼腥草3g、百部3g、黄柏10g、大黄9g、黄参15g、蛇床子15g、川椒3g、白芷10g、白鲜皮6g、当归3g、地肤子6g、防风6g、滑石6g。

2.2 使用方法

武火煎20min, 去渣, 先熏浴后坐浴, 2次/d。每剂可用3~5d, 5剂为1个疗程。但需注意: (1) 饭前饭后不宜熏洗, 以防引起低血糖休克或影响消化功能。 (2) 掌握熏洗液的温度, 以免烫伤皮肤。 (3) 高血压和心脏病疾病患者坐浴时间不宜过久, 以防昏倒。 (4) 急性炎症及皮肤破溃者慎用, 皮肤易过敏者禁用。 (5) 该熏洗液为外用药, 切忌内服。

3 疗效分析

本组518例患者, 其中优:185例 (35.75%) 血肿痛消失;良:318例 (61.4%) 血止, 或肿痛减轻;差:15例 (2.8%) 原有体征, 症状无明显改善。资料随机抽样, 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学处理, 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提示使用熏洗液优于内服中药组和手术组。年龄小, 病程短效果好。

4 体会

痔疮之所以多发且治愈以后容易复发, 其根本原因有四:一是人体解剖结构上存在发病的内在条件。二是人的直立姿势。三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大便动作。四是妇女妊娠分娩。这四条是无法排除的。

“痔疮熏洗液”在治疗痔疮病的同时对妇科病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急慢性尿道炎和常见性病有异乎寻常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庆儒.实用痔瘘学[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6:48.

外治疗法 篇2

一岁宝宝走路时两脚朝内,就像螃蟹的大夹子!在刚学会走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宝宝走路时,头往前探,为了保持平衡,他的双脚会很自然的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改变。

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遗传是造成外八字足最常见的原因。有外八字足的父母,常常宝宝也会有外八字足。这种遗传而来的外八足适特足左右对称,而且不影响走路功能,所以不需要治疗。但是,在孩子4岁以后,如果仍有严重的外八字足,伴随着走路跑步时膝盖会相碰,容易跌倒。或者一脚的外八字程度远比另一脚严重,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的情形,需及早到医院检查,让医生帮助矫正。

可以给孩子补补钙,同时使用一些足弓垫或足弓鞋垫帮助支撑足弓,使足弓内侧受力,分解足部所受的压力,辅助矫正八字脚。

大家在看过一岁宝宝走路外八字的治疗方法的介绍之后,应该平时的时候多多观察宝宝走路的姿势,如果出现外八字的话,就可以采取我们上述所介绍给大家的针对于一岁宝宝走路外八字的治疗方法,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 八字成语大全

★ 八字成语

★ 八字口号

★ 大拇指畸形如何矫正

★ 事迹材料 社区矫正

★ 社区年度矫正工作总结

★ 社区矫正机构范文

★ 社区矫正卷宗范文

★ 矫正牙齿作文

前列腺增生的外治疗法 篇3

外敷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取山螺2个、葱白15克,共捣烂,再加入冰片1克、麝香0.3克,贴于气海穴或外加热熨,可急救尿道梗塞之小便不通。

(2)取黄芪、肉桂、穿山甲、海藻、三棱、王不留行、当归、桃仁、赤芍、牛膝、大黄各等份,共研为粗末。取上述药末250克,白醋适量,拌匀,置铁锅内文火炒热(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再装入布袋内,然后将药袋贴小腹部热敷(冷却后可重新炒热再敷),每日6~8次,1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4个疗程。

坐浴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用恒温浴盆,每日坐浴2次,水温以45.5℃为宜,每次20分钟,20日为一疗程。恒温热水坐浴,可以提高局部组织温度,缓解痉挛和疼痛,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最常见的前列腺痛疗效显著。

(2)取栝楼30~60克,每日煎汤,坐浴约20分钟,以微汗为宜。能肃降肺气而通调水道。

(3)取栀子、黄柏、苍术各10克,滑石、连翘各15克,冬葵子12克,水煎取汁3000毫升,坐浴,热水浸会阴及小腹部,可使湿热尿闭者症状缓解。

擦浴法 取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苍术、五倍子各15克,赤芍、丹皮、川芎各30克,黄芩、黄柏、大黄、甘草各20克,艾叶10克。将上述药物放锅中加水(每次加水以盖过药物2厘米为宜)煎取汁3次,然后将3煎所取药液混合备用。擦浴前,先用一浴盆装温热水(40℃),清洗腰骶、臀部、下腹、会阴、大腿及阴茎,洗净弃水。再取适量温开水(45℃)加上述药液适量混匀,坐盆中浸浴,药液以淹没臀部及盆腔为度。浸浴同时,用一块毛巾蘸药水反复揉擦腰骶、臀部、下腹、会阴、大腿及阴茎,重点为会阴部,揉擦力度以局部皮肤潮红为适度。每日2次。

取嚏法 打喷嚏能开肺气举中气,又通下焦之元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其方法是用一消毒棉签,向鼻中轻轻取嚏;也可用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

肛栓法 丹参、蒲公英、鱼腥草、夏枯草各30克,黄芩、栀子、赤芍各15克,配合加入西药己烯雌酚6毫克。上述药物共制成栓剂30粒备用。每用1粒,塞入肛门内2厘米,每日2次,30日为一疗程,

蜂房治疗盖诺外渗 篇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 58岁, 2007年11月26日入院, 神志清, 体温36、4度, 脉搏86次/min, 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 Hg,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5×109, 诊断肺癌, 择期化疗。

2方法

患者入院第5天遵医嘱静脉输注盖诺化疗, 选用粗直弹性好的静脉穿刺, 化疗前后给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利多卡因50 mg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 盖诺10 min顺利输完, 继续输0.9%氯化钠注射液, 约滴注3 min, 患者不慎牵拉穿刺针头, 液体外渗, 局部肿胀, 立即停止输液, 保留针头, 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皮下药液, 拔出针头, 按压针眼5 min。然后局部消毒, 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加地塞米松5 mg, 利多卡因50 mg, 于肿胀区外缘作多点注射, 边推药便退针, 继而抬高患肢, 避免剧烈活动, 局部冷敷24 h, 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外渗前3~4 d,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剧烈, 红斑水疱, 以碘伏, 酒精消毒局部, 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 口服止痛片, 然后将蜂房微火焙黄研末, 取10 g, 加熟蛋黄一个, 以适量香油调和后外敷创面,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 换药1次/2 d, 第9天外渗处皮肤溃烂, 局部清创, 应用双氧水冲洗, 再用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 继续外敷蜂房末,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 局部保持清洁干燥, 2天换药一次, 8 d创面结痂完全愈合, 无肢体功能障碍。

3讨论

3.1 盖诺又名长春瑞滨, 是由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癌药。属高渗性细胞毒性制剂, 当渗透入皮下间隙, 可导致局部浓度增高, 破坏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平衡, 局部pH值改变, 致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 局部供血减少, 使组织缺血、缺氧, 局部出现水泡, 形成硬结和溃疡。长春瑞滨属碱性制剂, 渗漏至皮下组织直接刺激神经末梢, 引起强烈疼痛, 其毒性引起局部血管痉挛, 组织缺血。利多卡因可阻断周围神经末梢反射, 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 降低局部血管脆性, 从而减轻和预防液体和药液的继续渗漏, 减少疼痛发生, 也利于创伤的恢复。蜂房主要成分有蜂蜡、蜂胶、还有树脂、油脂、色素、鞣质、糖类、有机酸及铁钙铜钾等微量元素, 主要作用清热解毒, 消炎镇痛, 去腐生肌, 蜂胶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再生修复。本例外渗应用蜂房后创面修复快, 效果好, 值得应用。

巨大硬膜外血肿治疗体会 篇5

【关键词】巨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66-01

在颅脑损伤中,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仅次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其中巨大硬膜外血肿约占颅脑损伤的20%,死亡率很高。为总结巨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经验和体会,回顾我科自2005年9月至2011年6月抢救的巨大硬膜外血肿76例,急诊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11年6月本院共收治76例巨大硬膜外血肿患者,其中男55例,女21例,年龄12~67岁,平均36.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7例,高空坠落伤13例,钝器击伤1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 h一36h;入院时昏迷52例,清醒24例,脑疝形成31例,急诊扫描示巨大硬膜外血肿,出血量8O一150 ml,平均105.6 ml。

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行急诊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脑疝病情危重者,先行急诊钻孔减压,然后开颅血肿清除术,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术中脑复位差者,予硬膜下灌注生理盐水帮助塌陷硬脑膜复位,必要时可骨瓣钻孔硬膜悬吊,消除硬膜与颅骨间广泛剥离。术后常规行脱水降脑压、止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营养神经等治疗。

2 结果

出院时根据GOS疗效分级评定,良好59例,占77.6% ;中残9例,占11.8% ;重残4例,5.3%;植物生存2例, 2.6%;死亡2例,占2.6% 。死亡原因:一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另一例死于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家属放弃治疗。

3 讨论

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特别是合并脑疝者,是颅脑损伤中的危急重症,其颅内压急剧增高,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手术时间与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关系。应在半小时内或最迟1小时内将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如超过3小时,将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患者来说,尽早减轻脑受压是治疗的关键[1]。本科对于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者,先行急诊钻孔减压,尽量引出积血、血块,钻孔术后纱布条引流,薄纱布覆盖,不要加压包扎,使血液外渗,以减轻脑受压症状,然后开颅血肿清除术,力争在脑疝出现后半小时内缓解颅内压力,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单纯巨大硬膜外血肿者,由于脑实质损伤相对较轻,快速减压清除血肿后,疗效更为明显,甚至两例术前呼吸暂停患者,经抢救术后均转醒。

对于术中脑复位差者,予硬膜下快速灌注稍少于血肿量的生理盐水,一般100-150ml,帮助塌陷硬脑膜复位。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起始原因几乎全为脑膜中动脉出血所致,随着血肿量的增多,引起广泛的硬脑膜剥离,导致硬脑膜与颅骨间众多导血管的断裂出血,特别是蛛网膜粒所在的部位,形成巨量的硬膜外血肿,并造成血肿清除时及清除后近颅骨内板中线处的硬膜表面广泛剥离出血[2]。术中硬膜下腔快速注液使硬膜复位后可达到压迫止血目的,大大减少继发出血可能。必要时,术中回复骨瓣后,可骨瓣钻孔硬膜悬吊,以更加确切的消除硬膜与颅骨间广泛剥离。对于血肿量极大,残腔较大者,可硬膜外垫明胶海绵,消灭残腔。

对于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患者,有的学者主张血肿清除后采取去骨瓣减压,以免术后大片脑梗塞水肿,再次发生脑疝。但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因为颅内压降低较快,容易导致受损区毛细血管破裂或非受损区蛛网膜撕裂以及桥静脉断裂,造成迟发颅内出血,致脑组织受压和脑梗塞形成,此外如果术后颅骨缺损巨大,且不进行硬膜减张缝合术,颅骨缺损受外在大气压的影响,会进一步破坏颅内生理平衡,造成侧裂池受压,对脑血流动力学起负面影响,以上各种因素都能促使脑梗塞的发生。Munch等学者[3]认为减压骨窗的下缘距离颅底的长度比骨窗的直径意义更大。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咬除骨窗要尽量接近颅底,以充分的缓解侧裂血管压力,利于静脉回流和脑供血,防止术后脑梗塞的发生[4]。因此笔者认为即便去骨瓣也尽量避免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而应常规去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减压,咬除颅骨至中颅底,咬去蝶骨嵴外三分之一,充分减压侧裂区血管。在去骨瓣减压的同时,应用人工硬膜和或颞肌筋膜减张缝合硬脑膜,既可阻止术后硬脑膜外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刺激所造成的弥漫性脑肿胀,还能减轻蛛网膜黏连,减少外伤后癫痫的发生机率,更能避免脑组织从切口膨出,防止切口疝形成,降低术后脑梗塞的发生机率,并可减少因去骨瓣减压造成的其他诸多并发症。

综上所述,急诊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临床效果良好,脑疝病情危重者,宜先行急诊钻孔减压,然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脑复位差者,予硬膜下灌注生理盐水帮助塌陷硬脑膜复位,必要时可骨瓣钻孔硬膜悬吊,消除硬膜与颅骨间广泛剥离。术中尽量回复骨瓣,以减少诸多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江基尧.现代颅脑损伤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371.

[2]杨应明,许益民,郑少钦,等.注水法在巨大硬膜外血肿开颅术中的价值[J].河北医药,2OOO,22(7):487—488.

[3]Munch E,Horn P,Schurer L,et a1.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decompressive craniotomy[J].Neurosurgery,2000,47:315-318.

骨科外固定器治疗法临床应用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84例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2组, 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器进行治疗, 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6岁~75岁, 其中骨盆骨折5例, 股骨粗隆骨折7例, 股骨干骨折4例, 肱骨干骨折5例, 左侧桡骨骨折9例, 右侧桡骨骨折1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15岁~74岁, 其中骨盆骨折4例, 股骨粗隆骨折7例, 股骨干骨折5例, 肱骨干骨折6例, 左侧桡骨骨折10例, 右侧桡骨骨折10例, 2组患者均在骨折发生6 h内入院接受治疗。2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治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1.2.1 在接诊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出现其他病症。

1.2.2首先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外固定器, 如骨折位移较大, 要先进行牵引复位, 采用局部麻醉方法, 借助X线机进行骨折复位, 使得骨折部位得到基本复位。

1.2.3确定进针部位, 要尽量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 对选择好的进针口切开0.5 cm~1.0 cm皮肤, 至深筋膜, 采用2.0 mm~2.5 mm的骨圆针, 寻找骨横断面中部, 保持0°~15°角将针钻入骨质至对侧骨皮质穿出[1], 安装外固定器。然后再利用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 并进行调整, 使得骨折部位得到充分复位, 然后固定外固定器, 利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

1.2.4手术结束后将患肢抬高, 给予抗生素、脱水剂等进行进一步治疗。术后1周患者可进行适当无负重活动, 1个月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期间要利用X线机对骨折部位进行检查, 待患者临床痊愈后拔针。

1.3 观察项目

(1)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为:治愈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骨折部位恢复效果良好, 可以进行自主活动)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骨折部位恢复情况较好, 可进行活动, 但仍有轻微不适症状) ;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人数+有效人数) /治疗总人数。 (2) 观察2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愈时间、出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出院时间和治愈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且在后期随访中发现, 观察组患者肢体无短缩、畸形现象出现, 无骨不连发生, 后期不良反应率低。

3 讨论

3.1 骨科外固定器的适应证

骨外固定是介于骨内固定和非侵入的外固定之间的一种新型骨科固定方法[2], 使用范围较广。一般来说, 临床将其运用在伴有严重软组织挫伤和治疗较晚的开放性骨折、需要牵引复位的骨折、局部严重烧伤的骨折、发生感染的骨折、不稳定骨盆骨折、肢体延长、畸形矫正、多发骨折以及桡骨下段骨折等[3]。

3.2 骨科外固定器治疗法的优点

传统的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固定治疗方法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很难维持骨折纠正效果, 造成骨折部位偏移。而且, 骨折的早期会出现肿胀现象, 随着肿胀的消退, 需要更换夹板和石膏, 这个过程很容易再次造成血肿, 加重肌肉组织粘连, 也阻碍了关节部位的活动, 甚至会造成再次位移。而外固定器应用的基础是“韧带整复固定术的原理”[4], 其通过外固定器的延伸牵引以及对软组织的张力, 可以使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关节囊和韧带、肌肉等也对骨折部位产生牵拉作用, 从而维持骨折对位, 纠正残余移位, 保证牵引效果。而且, 本手术方法非功能位固定, 角度较小, 不会使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压迫和肿胀现象,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骨折部位位移的可能性。另外, 由于其固定范围较小, 患者可以自行活动, 有利于消除局部肿胀, 保证局部血液循环恢复, 同时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本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住院时间和治愈时间对比方面, 观察组患者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采用骨科外固定器治疗骨折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患者的痛苦, 且能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凤琴, 成双, 张瑞华.外固定器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1 (1) :71.

[2]陈跃平, 康杰.骨外固定器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5) :1701-1703.

[3]桑志成, 温建民, 赵勇, 等.手法与外固定器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8 (4) :29-31.

心脏外疾病的溶栓治疗 篇7

肺栓塞 (PE) 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美国每年约有65万人患PE, 若就诊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院内病死率达30%。PE常起源于下肢或骨盆的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循环, 栓塞于肺动脉。如果血栓足够大, 堵塞肺动脉主支, 可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伴随右心力衰竭, 可导致死亡。目前PE的溶栓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PE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可表现为急性大面积PE、急性肺梗死、急性PE, 而无肺梗死、多发性PE。而仅急性大面积PE、即刻死亡风险高的患者, 无溶栓禁忌证才适宜溶栓治疗。其他类型的PE可抗凝或抗栓治疗。然而, 血液动力学稳定但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由于其死亡风险增高, 故溶栓治疗可能有效。血压正常而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溶栓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有关此种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 需要大规模试验证实, 试验需用现代的方法及正常血压而高危的标准入选患者[1]。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指南第8版 (ACCP8) 建议[2], PE合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 然而持续组织低灌注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一直等到PE患者需升压药物时才行溶栓治疗, 对患者是有害的。故对PE患者是否行溶栓治疗, 需要进行快速、准确的危险分层, 即死亡和出血风险的衡量评估。PE无血液动力学异常, 但伴随不良预后因素包括: (1) 患者临床表现明显病态, 伴随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以及氧饱和度降低; (2) 肌钙蛋白升高, 提示右心室微灶梗死; (3)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 右心室功能不全; (4) 胸部CT示, 右心室增大。这些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高, 既使最初血压保持正常, 溶栓治疗可能获益。故建议无低血压、高危且出血风险低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PE出血风险的评估与心肌梗死相似, 溶栓治疗的主要禁忌证包括:颅内疾病患者;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最近的大手术和肿瘤患者。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血压正常而高危的PE患者行溶栓治疗的获益与风险[3,4]。

急性大面积PE除一般、非特异的症状外, 也出现低血压[即收缩压<90mm Hg (1mm Hg=0.133kPa) 或动脉收缩压下降至少40mm Hg持续≥15min]和 (或) 心源性休克[5]。PE患者常突然出现心功能代偿失调, 一旦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病死率极高。当决定溶栓治疗时, 应选用起效最快、疗效和完全性可以接受的纤溶剂。

大面积PE患者静脉滴注纤溶剂期间不应给予肝素, 溶栓治疗后建议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降至正常2倍以内后开始使用肝素。最严重的情况, PE可导致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无脉性电活动和心脏静止。PE导致的心脏骤停病死率高达70%左右。许多病例报道显示, PE引起的心脏骤停使用静脉推注用的纤溶剂, 具有极大的冒险性。临床医师主要目标是防止心脏骤停, 并识别PE需溶栓治疗的患者。

瑞替普酶 (reteplase) ,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只批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但是广泛用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和PE。使用的剂量与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剂量相同:2次均静脉推注10mU瑞替普酶, 间隔30min。阿替普酶 (alteplase) , FDA批准用于肺血栓栓塞症的方案是100mg连续静脉输注2h。或首先15mg静脉推注, 随后85mg静脉滴注2h, 静脉滴注阿替普酶期间停止肝素的使用。部分医院使用90min加速给药法, 可能较2h给药法作用快、安全以及更有效。体质量<67kg者, 静脉推注15mg, 继之以0.75mg/kg (最大50mg) 剂量静脉滴注30min, 然后0.50mg/kg (最大35mg) 静脉滴注60min。体质量>67kg者, 静脉推注15mg, 继之50mg静脉滴注30min, 然后35mg静脉滴注60min[6,7,8,9]。尿激酶[10]和链激酶[7]虽然FDA批准12~24h静脉滴注治疗法, 但实验显示, 2h给药法更有效。

ACCP8建议, 对诊断明确的PE的患者, 建议短期给予低分子肝素 (1A级) 、静脉用普通肝素 (1A级) 、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并监测和调整剂量 (1A级) , 以及皮下注射固定剂量的肝素 (1A级) 、磺达肝癸钠 (1A级) 。所有PE患者应进行快速危险分层 (1C级) , 合并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如无溶栓出血的主要禁忌证, 推荐给予溶栓治疗。这些患者的溶栓治疗应尽早给予, 避免发生不可逆的心源性休克。无低血压、高危、且出血风险低的PE患者, 推荐给予溶栓治疗 (2B级) 。溶栓治疗的选择取决于对PE患者严重性、预后和出血风险的评价, 大部分PE患者不推荐溶栓治疗 (1B) 。选择溶栓治疗的急性PE患者, 推荐从外周静脉给药而不推荐从肺动脉导管给药 (1B级) 。急性PE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 推荐使用短时间静脉滴注方案 (如2h静脉滴注纤溶剂方案) 优于长时间的静脉滴注方案 (如24h静脉滴注纤溶剂方案) 。

PE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但由于出血风险不能行溶栓治疗或病情严重无足够时间使溶栓治疗起效, 如果技术条件适宜, 患者经高度筛选后则可行肺动脉栓子切除术 (2C级) 。如无禁忌证,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抗凝治疗应尽早给予, 尽量在PE诊断性检查前给予。普通肝素静脉滴注可与溶栓治疗合用于PE, 因此只要考虑溶栓治疗, 最初静脉使用肝素是合理的。在PE溶栓治疗的随机试验中, 静脉给予肝素不同方案比较未曾进行[11]。

溶栓治疗前, 全剂量的静脉肝素 (如静脉推注80U/kg, 随后以18U·kg-1·h-1速度开始静脉滴注) 应该给予。静脉滴注纤溶剂期间, 静脉肝素可以继续也可停止 (2种方案未行比较) 。在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期间, 美国监管机构建议停止静脉给予肝素, 而其他国家持续静脉滴注。纤溶剂静脉滴注完毕, 静脉给予肝素重新开始或继续 (不必给予静脉推注) , 溶栓后立即行APTT监测, APTT不应>80s, 根据APTT结果, 调整静脉滴注肝素的速度。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在美国脑卒中是长期致残的首要原因, 是死亡的第3大原因。美国每年有70万新发病例, 85%为缺血性, 其余为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d病死率为8%~12%[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已被广泛接受。

1996年FDA批准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部分基于美国国家神经紊乱研究所 (NINDS) rt-PA脑卒中研究结果, 其能改善24h神经功能, 主要风险是症状性颅内出血, rt-PA的发生率为6.4%、而安慰剂为0.6%[13]。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链激酶溶栓因脑出血率高不应使用[14];替奈普酶似乎是有效的纤溶剂, 出血并发症少, 其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与rt-PA的比较研究[15];去氨普酶 (desmoteplase) 因疗效不明显而停用[16]。

FDA批准急性脑卒中在症状发作3h内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目前, 许多试验评价第3代纤溶剂对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最好到有脑卒中中心的医院, 明确规定症状发作的时间范围 (<3h) , 患者就诊时必须有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必须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最大42分) , >22分者由于大面积脑梗死转为出血的风险高, 而<4分者仅轻微神经功能缺损, 均不适宜溶栓治疗。

虽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出血风险高的人群, 如不合并其他排除标准, 仍适宜溶栓治疗, 因为这些患者潜在的获益是巨大的, 这些患者如果不进行溶栓治疗其后果非常严重。溶栓治疗前必须审查入选和排除标准。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早期出现而CT扫描无改变。

阿替普酶对急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如下: (1) 绝对禁忌证:脑出血史或脑出血证据;临床表现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已知的动静脉畸形;收缩压>186mm Hg或舒张压>110mm Hg, 既使反复测量和治疗;检查有既往脑卒中后残留的神经功能缺损;血小板计数<10万/mm3;凝血酶原时间>15s或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1.7;活动性内出血或急性外伤 (骨折) ;3个月内的头部外伤或卒中;1周内不能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2) 相对禁忌证:疑似急性心包炎;快速好转的脑卒中症状;3个月内的心肌梗死;血糖水平<50mg/dl或>400mg/dl。

如果无禁忌证, 建立2条静脉通路, 一条用于静脉滴注阿替普酶, 另一条用于治疗可能出现的任何并发症。急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建议剂量为0.9mg/kg (最大90mg) 静脉滴注60min, 总量的10%静脉滴注前1min内静脉推注[17]。

患者必须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以便于反复评价神经功能、血压测量以及心血管临床表现监测。临床医师必须能迅速识别和治疗发生的并发症。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效果与患者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密切相关。

急性脑卒中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不需辅助治疗,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出血并发症, 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24h内不推荐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卒中发作3h内, 并严格筛选的患者,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18,19]。阿替普酶治疗越早, 获益越明显, 归因于挽救缺血周边的脑组织, 虽然溶栓治疗具有风险, 但在合适的患者, 风险并不大于获益。

最近的试验评价阿替普酶对急性脑卒中发作3~4.5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著改善临床预后, 但脑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病死率并不降低[20]。为3h内未治疗的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3~4.5h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仍然安全。阿替普酶治疗越早获益越大, 3h的时间窗来自于NINDS试验, 随着脑动脉闭塞时间的延长溶栓的益处降低。

溶栓治疗另一可选择的方案是低剂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 目前FDA未批准急性脑卒中的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 故其是非标准的治疗策略。对症状发作3~6h、大脑中动脉闭塞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策略, 否则就不适宜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8]。

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持续神经功能和心血管临床表现评价, 2h内每15分钟监测1次血压, 6h内每30分钟监测1次血压, 16h内每小时监测1次血压。溶栓治疗期间和溶栓后需要严格的血压监测, 以便预防并发症。如果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表现, 立即停止纤溶剂输注, 并行急诊CT检查和专家会诊。

ACCP8建议[21], 发病3h内的急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适宜溶栓治疗的患者, 推荐静脉给予阿替普酶, 剂量为0.9mg/kg (最大90mg) , 总量的10%静脉推注, 剩余剂量60min静脉滴注, 必须明确在发病3h内进行治疗 (1A级) 。适宜rt-PA溶栓治疗者在症状发作3h内尽快进行 (1A级) 。大面积 (>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 并CT确定的低密度区患者, 不建议rt-PA溶栓治疗 (2B级) 。急性脑卒中患者, 发病>3h但<4.5h, 不建议rt-PA静脉溶栓治疗 (2A级) 。发病>4.5h的患者, 禁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 (1A级)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0~6h者, 禁用链激酶溶栓治疗 (1A级) 。

对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 而基线CT/MRI扫描无严重早期梗死征象的患者, 其适合发病6h内溶栓治疗, 在合适的脑卒中中心 (具有合适的神经学科和介入学技术) 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建议rt-PA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 (2C级) 。急性基底动脉血栓, CT/MRI无严重梗死证据者, 建议rt-PA动脉内或静脉内溶栓治疗, 具体取决于现有的资源或能力 (2C级) 。

对急性脑卒中活动限制的患者, 推荐给予预防性低剂量皮下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1A级) ;抗凝禁忌的患者, 推荐间断气囊压迫设备或弹力袜 (1B级)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适宜溶栓治疗者, 禁用全量的抗凝治疗, 包括静脉或皮下低分子肝素或肝素 (1B级) 。不适宜溶栓治疗、并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推荐早期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最初剂量150~325mg) (1A级) 。

3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当肢体远段静脉血凝块形成则深静脉血栓产生, 血栓的碎片脱落并循环至肺, 产生PE。美国每年有60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发病和死亡的关键, 深静脉血栓死亡主要归因于大面积PE。

深静脉血栓最初的主要治疗是抗凝治疗。广泛近端深静脉的血栓 (如髂股部深静脉血栓, 上肢深静脉血栓, 症状发作<14d, 肢体功能良好, 预计寿命>1年) , 而出血风险低, 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如果现有的资源合适, 则导管直接溶栓治疗可减轻症状及血栓后的病情[22]。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将纤溶剂通过静脉插入的导管直接注入血栓部。血凝块部纤维蛋白特异性纤溶剂 (如阿替普酶) 的直接注入可替代持续静滴溶栓治疗, 缩短纤溶剂全身循环的时间[23]。对广泛近端深静脉的血栓、而出血风险低、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如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不能进行, 静脉溶栓治疗是可选择的手段。

瑞替普酶, FDA未批准用于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现用于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1mU/h速度静脉滴注持续18~36h。阿替普酶, 对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1~1.5mg/h持续12~24h。

尿激酶, 对深静脉血栓用静脉给药溶栓治疗, 4400U/kg静脉推注, 继之4400U·kg-1·h-1持续静脉滴注, 维持1~3d, 直至临床或辅助检查显示血栓溶解。如果可进行血栓局部给药, 则可避免全身纤溶状态, 推荐剂量为25万U静脉推注, 继之500U·kg-1·h-1持续给药, 如果血栓溶解不充分, 给药速度可逐步增加到2000U·kg-1·h-1。

链激酶, 对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 25万U静脉推注, 继之10万U/h持续静脉滴注, 维持1~3d, 直至临床或辅助检查显示血栓溶解。ACCP8建议[2], 对急性广泛近端深静脉的血栓、而出血风险低、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如果现有的资源和技术合适, 则导管直接溶栓治疗可减轻急性期症状及血栓后的病情 (2B级) 。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成功后, 推荐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治疗血栓下的静脉病变 (2C级) 。如果现有技术及资源合适, 推荐机械性祛栓[包括血栓破碎和 (或) 血栓抽吸]结合药物溶栓治疗优于单纯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缩短治疗时间 (2C级) 。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成功后, 推荐与未行导管直接溶栓治疗的患者同样强度和时间的抗凝治疗 (1C级) 。

对广泛近端深静脉的血栓、而出血风险低、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如果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不能进行, 推荐静脉溶栓治疗, 可能减轻急性期症状及深静脉血栓后的病情 (2C级) 。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推荐不应单纯使用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 (2C级) 。

对多数急性上肢近端深静脉血栓患者, 禁止常规静脉或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1C级) 。对急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并高度选择的患者 (如出血风险低, 近期发作的严重症状) , 如果现有技术和资源合适, 推荐起初行短期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2C级) 。

4外周动脉的溶栓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 (PAD) 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表现, 可表现为外周血流受阻。低剂量动脉内溶栓治疗用于急性动脉闭塞。即刻溶栓治疗对多数急性外周动脉闭塞患者是最初治疗选择。导管直接溶栓治疗并随后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 在许多情况减少动脉开通手术治疗的需要, 不增加截肢和死亡的风险, 但溶栓治疗导致出血发生率和栓塞率增加。威胁肢体存活的缺血患者不适宜局部溶栓治疗, 因为通常需6~72h才能使血栓溶解, 这些患者需要急诊栓子切除术。对不威胁肢体存活的缺血<14d、并由原位血栓引起的患者,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是一种保留可用的治疗手段[24,25,26,27]。血栓>30d的患者对局部溶栓治疗不可能有效。

以前链激酶被广泛使用, 现被尿激酶和阿替普酶替代, 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已进行研究应用, 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的最佳剂量和浓度仍在探索中。

瑞替普酶0.5mU/h动脉内输注。阿替普酶的标准剂量为0.05~0.1mg·kg-1·h-1动脉内输注, 高剂量方案30min内5mg剂量快速静脉推注3次, 继之3.5mg/h输注至4h。尿激酶4000U/min输注直至血管再通, 继之1000~2000U/min直至血栓完全溶解, 均动脉内给药。链激酶, 动脉给药5000~10 000U/h。

ACCP8建议[27], 急性动脉血栓或栓塞的患者, 推荐立即静脉肝素抗凝治疗, 优于无抗凝 (1C级) 。行栓子切除术的患者, 推荐静脉肝素抗凝后长期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 (2C级) 。短期 (<14d) 的血栓或栓塞疾病, 推荐动脉内溶栓治疗 (2B级) , 但必须明确溶栓治疗获得再灌注期间患者肌肉坏死和缺血性神经损伤的风险低。

对持续时间<14d的原位动脉闭塞, 建议溶栓治疗后对病变血管行成形术。如果溶栓治疗导致再灌注治疗不可接受的延误, 建议立即手术再血管化, 推荐包括不可逆缺血患者的直接截肢治疗。对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的治疗选择包括:手术血栓切除术并移植血管成形;导管直接溶栓治疗, 进行新的血管移植。治疗选择考虑的因素包括:旁路移植血管的年限和情况;缺血持续时间和程度;远段血管 (需行搭桥血管的远段) 的可利用情况。良好的旁路血管近期闭塞者, 建议溶栓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溶栓治疗可使血栓阻塞性血流的血管畅通, 但血栓性旁路血管的成功溶栓后1年开通率低 (±20%) 。

5中心静脉通路堵塞的溶栓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是需要持续静脉通路和定期慢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静脉导管易于出现闭塞, 如血栓性闭塞发生率为2%~40%[28], 溶栓治疗可使85%~90%的闭塞性导管再开通, 而不需拔出中心静脉导管。

链激酶通常不被使用, 由于其抗原性和过敏反应。1999年以前使用尿激酶, 但当FDA报道药物可能被病毒污染后一度中断供应, 目前再次使用, 但对清理闭塞的静脉导管并非FDA批准的适应证。随机试验显示, t-PA明显优于尿激酶 (1万U) [29]。

阿替普酶, FDA批准用于血栓闭塞性中心静脉导管闭塞, 2mg/2ml使用, 容量足够充满多数导管腔。对体质量≥30kg患者, 2mg溶于2ml盐水使用;体质量≤30kg患者, 充满100%的导管内部腔容积, 不超过2mg/2ml盐水。导管内保留30min~2h, 然后抽出。可反复进行, 如不成功, 可2mg/50ml输注4h。

尿激酶用于清理导管的剂量是每个导管5000U 1~2min注入, 留置1~4h, 抽出。如果5000U清理导管失败可重复用1万U, 注入导管内的液体容积与导管的容量相同。对透析的患者, 每个导管5000U 1~2min注入, 留置1~2d, 然后抽出。链激酶25万U溶于2ml液体缓慢注入闭塞的鞘管臂, 松开鞘管臂2h, 其后抽出鞘管臂内容物, 用盐水冲洗, 再次连接。替奈普酶2mg, 注入导管内留置1h。TROPICS3试验显示, 对血液透析导管明显改善血流速度, 安全性好。

6人工心脏瓣膜后血栓的溶栓治疗

外治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60例骨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6~79岁, 平均 (50±3.5) 岁。按照骨折部位分为股骨骨折9例, 肱骨骨折4例, 尺桡骨骨折9例, 胫腓骨骨折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性别、骨折的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组骨折患者排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液病等影响骨折愈合的外在因素。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骨折患者, 临床给予清创、外固定、复位以及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酌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在外固定支架治疗2周后采用骨折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对骨折患者实施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优”、“良”、“一般”以及“差”四个等级, 其中“优”指关节功能正常时间为9个月、无成角和旋转的现象并且对位在85%以上;“良”指关节功能正常时间为10个月、成角<10%、没有旋转以及对位在75%以上;“一般”指关节功能正常时间为11~12个月、成角<15%、没有旋转以及对位在65%以上;临床指标以及条件没有达到以上几点为差[2]。

2 结果

通过对本组骨折患者临床进行治疗, 并经过随访, 随访最长时间3年, 最短时间为半年。其中治疗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 (9±2.4) 周, 对照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 (10±3.4) 周。两组治疗效果和骨折愈合平均时间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骨折类型及愈合情况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对于骨折患者临床首先应该进行常规X线片检查, 并观察骨折患者的类型, 即不完全骨折、深度骨折、关节内骨折以及撕托性骨折等, 对于临床上已经表现为明显的骨折患者, X线片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以及骨折的类型, 而且对于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3]。

[n (%) ]

在对骨折治疗时, 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是治疗的三大基本原则, 其中复位主要是将骨折后出现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到正常的位置或者接近原来的正常位置, 从而使骨折恢复到正常支架的作用。骨折复位的方法主要有外固定支架复位、手术复位和闭合复位。

固定主要是在骨折复位之后, 由于其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再次出现移位的现象, 所以应根据骨折复位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法将其固定在最佳的位置上, 以保证骨折能够早期愈合, 临床上常用的固定的方法有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以及石膏绷带等外固定方法, 还有髓内针、螺丝钉以及钢板等内固定方法。功能锻炼主要是通过对受伤的肢体肌肉收缩, 并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以促进骨折愈合, 防止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4,5]。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其中骨折治疗仪主要是通过电刺激使生理性关闭的微血管开放, 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并且通过临床应用骨折治疗仪可以发现中频干扰电流对促进血液循环和镇痛效果非常显著。总之电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时, 能够使骨内化骨具有明显的增加, 并且软化骨也有明显的加强, 从而可以大大的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札克, 乇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30-331.

[2]阳波, 杨静.脉冲电磁场对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18) :2422-2423.

[3]贾连顺, 李家顺.现代腰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449-450.

[4]周银秀, 雷明莉, 邓艳华, 等.骨折治疗仪联合接骨散外敷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8, 22 (31) :2865-2866.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猪湿疹 篇9

1 临床症状

患猪背部、腹部及颈部反复红肿并糜烂, 奇痒难忍, 时好时发, 患猪常用背部, 颈部靠墙或食槽摩擦, 精神烦燥, 午后症状加重;舌质红, 舌苔薄黄。

2 治疗措施

2.1 内服方剂

柴胡、黄芩、金银花、防风、白鲜皮各20g、桔枝、蝉蜕丹皮、当归、半夏各15g, 黄芩40g, 大枣5枚, 甘草6g, 粉末灌服, 1剂/d。

2.2 外洗方剂

大黄、黄连、黄芩、地肤子、蛇床子、百部各35g, 1剂/d, 水煎后冲洗患处。

3 治疗结果

以此方法治疗的20例患猪, 皮肤恢复正常, 用药少则3d, 多则10d。1个月内无复发者18例, 占90%;1例治愈后20d内复发, 再按上法治愈。

4 小结

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 篇10

方法:选择2006年2月到2011年12月间病程大于2年的73例肱骨外上髁炎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包括一段无名血管神经束的深筋膜及其伸肌总腱上的瘢痕,必要时做升肌总腱纵向切开。

结果:全部原有病灶术后疼痛感即刻消失,一年内随访到得32人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

结论:手术疗效满意,症状无复发,可以作常规门诊手术。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71-02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tennis elbow),但肱骨外上髁炎不等于网球肘。网球肘多见运功员,而肱骨外上髁炎多见于非运功员,两者病变部位不一样。选择2006年2月到2011年12月病程2年以上的非运动员肱骨外上髁炎病人73例进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病程。全>24个月(其中<30个月29例,30-36个月28例,>36个月16例)。年龄在16—72岁间,<20岁4例(5.48%),<30岁17例(23.28%),<40岁23例(31.51%),<50岁23例(31.51%),>50岁6例(8.22%)。男24例(32.88%),女49例(67.12%)。右侧47例(64.38%),左侧17例(23.29%),双侧9例(12.33%)。

1.2诊断。具渐重或持续性肘外痛,常放射远端,伸腕时症状加重或突发。肘关节屈有力,外翻无力(即提水有力,拿勺舀水无力)。体征:外上髁点状压痛,周围无压痛或压痛小。Mill征(+)。伸腕抗阻疼痛。X片无异常。和网球肘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网球肘多见于球类运动员,有肘外侧疼痛挥球拍后加重,可有放射痛,肘外侧肿胀,压痛点在肱骨外上髁稍下、挠骨小头上部位,MRI检查常有肌腱部分断裂,关节液外漏。

1.3手术方法。全部病例都是经过多种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后选择手术,均门诊手术。术前常规摄肘关节正侧位片,化验血常规。上臂中上段上气囊止血带,2%利多卡因5ml局麻,屈肘90度,肱骨外上髁外侧2cm切口,切开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间因局麻水肿,多可见到有支血管和神经于外上髁表面成交叉状,切除此段血管神经,切除外上髁深筋膜和伸肌总腱上的瘢痕,病灶送检,无需止血,全层缝合,切口内置橡皮引流膜,适当加压包扎。术时6-10分钟。术后正常活动。术后24h拔引流条,10天拆线。

2疗效

术后全部病人即感原有疼痛消失。切口不适发生情况:第1月内随访有23/69人,第2月内有3/61人。但不属原有痛感,症状轻微,前臂活动无障碍。术后一年随访到得32人,全部症状消失,无复发者。

3讨论

3.1肱骨外上髁炎不等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特点是仅限于肱骨外上髁点状压痛。多数医生将两种病放在一起说明。一般认为是伸肌总腱慢性劳损或牵扯引起。治疗两者以封闭和理疗为主,封闭有效率85%,需限制腕关节的活动否则易复发。保守治疗无效或多次复发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曲绵域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病理属典型末端病改变,手术常将总腱V型切开1。其它术式可选:①伸肌总腱附着点松解术;②环状韧带部分切除术;③桡侧腕伸短肌腱近端附丽点剥离延长术;④皮下血管神经束切除术;⑤桡神经关节支切断术2。这么多的手术方法说明肱骨外上髁炎和网球肘难以鉴别。刘胜醇根据压痛点不同采用多种手术方法3。

3.2部分病人术中时可见到肱骨外上髁和伸肌总腱的表面有一支小神经从深筋膜穿出向上分布,有一支小动脉从前外侧向后下行走,二者在此交叉。这部分病人症状较重,夜间睡眠困难。笔者认为有可能因为这支小动脉压迫了这支神经导致的疼痛。有学者认为穿经伸肌总腱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卡压是引起疼痛主要原因4。2006年前笔者在手术时只切除包括这两个血管神经的部分深筋膜后,大多数病人症状可消失。

3.3此组病人病程都超过两年,局部瘢痕明显,术中需常规切除瘢痕。其中五人有肘外撞击史,术中可见外上髁表面有瘢痕,将血管神经扭曲。此处瘢痕术后证实是炎性组织,对局部产生刺激和卡压。这组病人在切除局部瘢痕和血管神经后症状全部消失且无复发。

3.4《坎贝尔骨科手术学》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一系列症状,非运动员比运动员发生率高,无性别差异,在近50岁人群中发生最高5。本组病人全部是非运动员,有多行业的工人、家庭主妇、服务员等。本组病人性别上因家庭主妇占较大比例,所以女性(67.12%)多于男性(32.88%),差异较大。本组病人患右侧(64.38%)多于左侧(23.29%)。解剖发现右利侧者肱骨外上髁处的血管神经束多于左侧。

3.512例病人伸肌总腱处瘢痕大而厚,排除无肌腱断裂考虑有腱下炎性组织,在较大范围刮除总腱表面瘢痕后,将总腱纵向切开做减压,疗效满意,无复发。

3.6多数病人在经过理疗、手法松解和局部封闭后症状消失但有复发可能。病程长者多次封闭治疗有局部皮包骨和皮肤白斑现象,是激素在局部代谢的影响。当局部炎性瘢痕难以去除,而再次劳损后无菌炎癥加重,症状复发。反复多次局部封闭都是对局部的创伤产生更多瘢痕。本组产业工人居多,长期在一条生产线上做同一个动作,致病机制不消失,经保守治疗反复再发病后手术成了唯一选择。

3.7在止血带下手术,视野清晰。肘外侧皮肤活动度较大,切口2cm足够。切除深筋膜和瘢痕后会有渗血,可放橡皮引流条以防积血感染。术后正常活动,可口服消炎止痛药。

4结论

非运动员的肱骨外上髁炎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在确定压痛点仅限于肱骨外上髁时本术式疗效很满意。手术解剖浅表,操作简单,病程久且经过各种保守治疗复发者可常规门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下册.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3):2073

[2]邵正海.实用骨科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9):647-648

[3]刘胜淳,郝永强,陈志强.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治疗方法探讨.齐鲁医学杂志,2000.15(2):87

[4]杜心如,赵玲秀.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1):6-8

单边外支架治疗胫骨骨折临床观察 篇11

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支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性41例, 女性11例, 年龄17~68岁, 平均35.5岁;开放性骨折18例, 闭合性骨折34例;其中胫骨横形骨折15例, 短斜形骨折9例, 螺旋形骨折7例, 粉碎性骨折10例, 多段性骨折11例;胫骨上段骨折12例, 中段骨折23例, 下段骨折17例, 全部为新鲜骨折。

1.2 治疗方法

单边外固定支架法:首先急救处理, 稳定生命体征, 整理后使胫骨先基本恢复解剖复位, 在骨折近、远端平行钻孔后拧入螺纹钉, 同时固定, 再次复位, 调整残留移位, 在小切口复位时辅以螺钉内固定, 增加骨折端稳定性。

1.3 疗效标准[2]

骨折愈合标准:优:3个月内骨愈合, 解剖或近解剖复位, 成角和旋转<5°、膝踝关节活动差在10°以内;良:骨折在3~6个月愈合, 肢体短缩不超过2 cm, 膝踝关节活动差为10°~30°;差:骨愈合超过6个月, 肢体短缩超过2 cm, 成角旋转畸形超过10°, 或膝踝关节活动差在30°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进行χ2检验,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算。

2 结果

术后随访8~24个月。单边外固定支架组骨折愈合的优良率 (85.2%) 略低于加压钢板组 (88.0%)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2, χ2<3.841,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胫骨为小腿承受体重的粗大长骨, 呈三棱柱形, 其中下1/3交界处较细弱, 略呈四方形, 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且该处前内侧面位于皮下, 缺少丰富的软组织覆盖, 血液供应欠佳易受损伤。应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 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且无复杂的内固定置入体内, 对软组织尤其是骨膜损伤小, 对骨骼血供的损伤可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单边外固定支架置于胫骨前外侧, 直接从皮下穿到胫骨, 对预防胫骨的弯曲旋转畸形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固定, 并减少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等情况的发生。早期活动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 而且膝、距小腿关节功能也不受影响, 通过锻炼可使血流加快、代谢加速及减轻肢体肿胀, 促进骨折愈合。同钢板内固定相比, 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较差, 其抗旋转与前后弯曲力较差, 对不稳定型骨折应加用螺丝钉内固定, 使稳定性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沥青砂浆车下一篇:高校内部审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