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2024-09-28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精选10篇)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篇1

审计文化建设已被提上议程, 且随着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决策的贯彻落实, 其受关注度越来越高。2012年上半年, 全国首家“审计文化书屋”建成, 审计署长沙特派办以“付出与汇报”为主题组织策划“四个一”活动, 宁夏审计系统深入开展“审计文化建设年”活动。这些都旨在引导审计人员塑造阳光心态, 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审计理念转变、审计项目实施, 还是审计资源管理、审计环境变化, 都体现了审计的文化特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管理活动日趋复杂, 高校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审计工作在组织制度、内容方法、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此同时, 内部审计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于高校内部审计实践, 能够作为精神支柱发挥动力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构建和发展, 是内部审计科学发展实现“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 同时也是一项紧迫性、长期性的工作。

一、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内涵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围绕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程项目、预算执行与决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施审计监督时遵循的原则和理念、体现的形象和风貌, 以及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物质实体、组织结构等因素的总和。它是在高校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被广泛认可, 兼具抽象和具体两种属性, 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又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改革开放和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总结和提炼, 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自1985年1月原国家教委审计室成立以来, 适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升办学效益、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内容方法、规章制度等方面不断深入发展。基于纵向视角,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继承高校审计文化传统、总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适应高校环境变化创新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透视审计实践,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不是“虚无”而是“实在”。在物质层面, 包括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环境, 内部审计工具方法, 以及实体性文化设施等;在组织层面, 包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领导体制和设置形式、项目审计小组审计任务和审计目标等;在制度层面, 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规则和制度, 包括审计法律法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及质量管理规定、项目审计实施细则等;在精神层面, 包括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理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从评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教育经济管理活动及其责任, 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定位。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提升, 工作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更加注重绩效评价、应对风险, 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作为“软实力”和“灵魂”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影像, 能够体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建设性、时代性, 能够反映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使命和效果。其核心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审计理念和工作作风。优秀的审计文化, 包含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探索创新团队合作的理念和意识, 折射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忠于职责甘于奉献的形象和风貌, 迎合了高校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的战略思想。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动力。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适应环境需求、面向未来的内部审计文化, 必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实务发挥促进作用,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的宗旨。

(一) 有利于形成审计凝聚力, 发挥团队作用。

陶行知提出:“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和群体意识, 使内部审计人员增进了解、深刻认同、紧密联系、团结协作, 并为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目标而克服困难、拼搏进取。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重间的矛盾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部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并强化其监督管理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取向。即便如此, 文化的凝聚作用将分享有利于审计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缩小内部审计人员认知水平的差异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的和谐, 最大限度地整合高校内部审计资源。

(二) 有利于增强服务意识, 发挥协调作用。

新形势下审计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差错纠弊”而是“服务增值”。高校“服务增值”审计理念的转变作用于高校内部控制、基建工程、合同审核等实践, 通过对本校及所属部门 (单位) 的各类审计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 提出评价和建议, 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当好高校管理决策的参谋助手。优秀的审计文化, 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 能够以发现问题和风险为手段实现服务被审计单位发展的目的, 促使内部审计工作紧扣服务高校发展主题, 产出高质量的审计产品, 维护被审计单位知情权利和申辩权利, 帮助其分析、规避风险, 通过有效沟通渠道消除审计主客体间的认识差异并化解冲突和矛盾。服务意识伴随着沟通与协调, 在相互尊重、交流过程中, 无形地提升了审计质量。

(三) 有利于约束机制运行, 发挥形象作用。

陶行知倡导“立法、制度、教育”三管齐下, 并提出“太阳光所到的地方必无微生物”。和谐优秀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包含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道德规范、专业素养、行为准则等因素, 对内部审计人员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同时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求加大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客观、积极、奉献、谨慎、创新的工作态度, 依法审计、廉洁从审、终身学习的品格, 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内部审计人员“分析研究的高手”、“内部管理的行家”的评论, 将生动地展现内部审计形象, 增加审计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 有利于推进内审转型, 发挥辐射作用。

高校是高知识群体和高水平创新活动的密集地, 高校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文化建设, 高校内审机构和人员可以启迪思想, 更新知识, 拓展审计内容, 创新审计方法, 其潜能和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效促进高校内审工作转型发展。如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所体现的“提前介入、严格程序、关注内控、保证质量”, 以及“依法审计、服务中心、客观公正、讲究实效”, 都有利于理清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同时,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审计部门内部, 它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内审人员业务精通、讲究技巧、尊重他人, 能够让外部人员更加了解内审工作和内审人员, 更加理解并支持审计工作。

三、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精神驱动力量。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应借鉴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思路, 做到传承与创新并举, 积极主动地开展审计文化建设, 不断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创新发展。

(一) 重视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引导, 从政策和物质上支持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内审机构领导应在倡导、实践中率先垂范。内部审计工作物质条件改善提高, 内部审计文化价值认识到位, 才能确保其建设行动的自觉。所以既要以物质为载体对文化建设提供经费物质保障, 又要对全体内审人员及其他人员开展思想动员, 通过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审计部门工作动态和“精品项目”, 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并有效引导舆论, 扩大审计工作影响面, 树立内部审计部门良好的外部形象, 培养与高校文化一致的内部审计文化。需要强调的是, 文化建设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和有效性, 如开设讲座、现场讨论、演讲比赛, 开展访贫问困活动等, 以期使高校内审人员形成无私奉献、争创佳绩的良好品质。

(二) 加强资源管理, 提高人员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折射出内审人员价值观念、工作理念、专业素养、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资源管理和人员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学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以人为本构建“学习型”内审机构, 改善内审人员结构和知识构成, 保障内审人员培训时间、培训经费, 开展审计项目质量评比。通过切实加强内审人员队伍建设, 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内审工作实践中锤炼责任、廉洁、务实、学习、服务意识, 在信任的基础上以职业态度相互尊重。

(三) 健全内审制度, 发挥协会作用。

制度作为中介连接物质和精神。高校应围绕审计工作准则、审计岗位职责、审计项目实施细则及质量监督控制等方面,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但制度作为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归纳有其历史局限性, 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审计人员在执行时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内审制度文化有着发展、完善的空间。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应当扮演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引领者的角色, 在推动内审人员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基础上, 通过文化载体宣传内部审计职业文化建设, 通过相关调研和统计分析, 组织教育培训、经验交流, 修订发布内部审计准则、指南, 向高校倡导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创造出更多的类似于《内部审计人员之歌》的文化建设典范。

(四) 顺应科技发展, 搭建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迅速普及, 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推进。为适应ERP系统实施后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应搭建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平台。既要建立高校内部审计数据库, 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 又要从审计技术发展角度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五) 推进理论研究, 强化审计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 更要注重从个别到一般, 从表面现象到深层本质的分析, 将存在问题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创建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审计成果, 立足于高校内部审计现实, 有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地深入推进理论研究, 以指导审计实践。与此同时, 审计质量也可谓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围绕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评价与责任追究等方面, 综合运用事前管理法、事中管理法、事后管理法实施质量控制, 构建由政策目标、审计流程与效率评估、技术支持与管理责任、项目执行与质量保证组成的质量管理系统。

总之, 文化是一种象征, 是一种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高校必须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努力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良好氛围, 最终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公信力.审计文摘, 2012.09:21-23.

[2]宫军.内部审计的文化思考.中国内部审计, 2011.09:20-23.

[3]张明安.弘扬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看法.中国审计, 2012.16:44.

[4]于洪波.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 2012.08:76-78.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环境

一、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状况

现阶段,随着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和发展以及高效领导对科研经费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的强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数学学院党政办公室原主任梦江涛,通过伪造领导签字、虚开会议通知、虚构会议支出和办公室办公用品支出等手段先后多次挪用科研项目经费237万余元,而类似这些现象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和其应有的价值,不利于高校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运行,所以如何改变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力度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理论基础不够夯实

首先,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更多的只是关注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和财务收支的审计,缺少专项的科研经费审计;其次,高校领导对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也就不能在高校内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不得而知,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也不会很高。

2.审计的方法有待提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都是由高校基建工程和财务审计专业人员组成的,而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教育岗了解不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对于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的科学性、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都不能全面的审计,而且审计方法也不具有针对性,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方法不适用,可操作性不强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就容易产生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信息失真,审计效果和效率低等问题的发生。

3.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认识程度不够高

据相关的官方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类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科研经费;另一种是横向的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通常是指由国家、地方和各级政府部门来支出的科研经费,而横向的科研经费是指学校通过对外开展科研活动而获得的经费,但是对于审计工作而言,更多的高校认为科研经费是由主管人管理的,应该由科研人员自行支配,学校不能对其进行审计和干涉,审计也只是对其申报、立项及一些程序性工作进行审计,缺乏全程性和全面化的审计,进而不仅给素质较低的人员提供了滥用科研经费的机会,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项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而且对于高校相关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或者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强化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层面着手

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层面来看要求高校首先要构建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高校科研经费的特点和特色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审计小组来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审计,严格把握科研经费审计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要涵盖审计立项到项目结题的各个环节,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资金转拨的过程以及项目经费支出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审计,明确各个审计人员的责任,做大人人肩上有责任。此外,要配合相关的奖惩机制来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从审计的方式方法层面着手

科学合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比较强的科研经费审计方式才能真正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价值和绩效,进而能够在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利用率的基础上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于高校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注重事后审计的审计方式,实现全过程的审计,可以采用财务数据和财务部门联网审计的方式来实现;其次,要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如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等方式,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强度,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

3.从审计的结果运用层面着手

适当的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审计结果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实现审计人员价值的基础上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进而实现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在制度上随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支持,其次,要适当的提高其权利;此外,要从相关项目自身的特点出发,适当改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周期,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绩效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结合高校科研项目的特点和特色提高审计工作的绩效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淑红,洪茂林.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2015(08).

和谐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篇3

(一) 提供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 承担内部审计工作任务

随着我国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是学校发展长效机制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也是学校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组织内部自我诊断、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履职上具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不可替代的优势。审计部门要按《审计法》的规定, 注重做好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增强严格执行预算的自觉性, 促进高校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通过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推进绩效审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基建维修项目和投资效益审计等, 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完善的审计信息, 承担相应的审计任务。

(二) 对高校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

近年来, 国家有关扶持高等教育 (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 的政策进入了一个密集期, 加之高等教育自身规模扩大, 发展提速, 审计部门要关注相关政策在高校内部的贯彻落实, 强化高校自身审计监督, 对相关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和效果进行检查, 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对高校教育管理、后勤服务、人事管理、财务改革等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促进令行禁止。

(三) 对高校进行内部风险评估与防控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资金流大大增加, 高校快速发展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于是, 审计部门要构建“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并重, 财务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并举, 领导决策风险控制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并行”的审计新模式, 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工作全过程, 构建“高危风险环节控制审计模型”, 提供审计增值服务。在内部控制中, 要变单纯项目审计为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相结合, 抓住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内容, 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审计。增加审计服务的超前性、时效性和建设性, 彰显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为决策当局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四) 推进高校不断改革, 加快发展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建设

性作用, 着眼于全局, 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结合起来, 并积极寻求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 从决策者的层面提出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切实提升审计质量, 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管理控制制度和运行系统, 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反腐倡廉、干部人事改革中的助推和倒逼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具体内容与精神内涵

(一) 高校内部审计精神文化

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理念、职业操守、审计作风和价值观等。建设高校审计精神文化, 要善于从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 善于从前进方向上获取力量, 善于从群众创造中撷取智慧。要有追求卓越的志气、抢抓机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豪气、敢闯敢试的锐气, 最后形成高校审计文化的底气。

(二) 高校内部审计学习文化

审计学习文化, 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日常审计实务中, 争做勤学善思的表率, 创学习型审计机关和个人。认真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学习内容, 强化学习组织, 引导审计干部职工树立“比学赶超”意识。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业务的学习, 提升审计人员对工作科学谋划和善于抓落实的能力。

(三) 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文化

审计服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 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 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 并使之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于高校, 服务于高校, 故审计部门工作本质仍是服务, 要维护单位经济秩序, 搭建事业发展平台, 为高校当好“监护人”, 做好“守护神”。要以公仆之心呵护教师, 以挚友之情善待教师, 以保姆之责服务教师。全力、合力、强力推进审计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 做到和谐审计、文明审计。

(四) 高校内部审计廉洁文化

按照国家审计署廉政工作会议部署, 高校审计机构要通过纪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做到职责上桌、制度上墙、标志上门, 进一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评议”, 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坚持服务教师、服务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 深入进行廉政警示教育, 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树廉政典型, 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原则, 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审计氛围。

(五)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文化

审计制度是一种独立经济控制, 同时也是一种契约安排, 是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明确审计工作职责以及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行为、纠错治弊、消除隐患、防范风险, 监督财务各项资产的安全, 通过建立规范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 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校的贯彻执行。

(六) 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文化

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仅标志着本单位的品位, 还决定了审计部门发展的现实和未来, 及其可能演变为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审计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文化, 实乃发展之魂。凝铸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是“软任务”, 而是服务高校发展的“硬支撑”, 是审计部门精气神的体现。凝铸审计发展文化, 要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七) 高校内部审计责任文化

审计责任文化, 就是要勇于担当、事不避难、敢于担责。责任意识是审计工作者的重要素质, 是一种品德, 更是一种能力。事实证明, 一个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审计工作者, 只要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与责任感, 就会赢得更多尊重, 获得更多资源, 获取更多发展空间。审计人员要自觉担负起高校繁荣文化的铸造之责、财务监管的发展之责、担负和谐校园的建设之责。

三、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方式与途径

(一) 用奉献的精神培育审计文化

审计精神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审计部门要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奉献之心, 培育以高度社会责任为主的审计文化, 维护职工利益, 不回避矛盾, 不激化矛盾, 善于沟通, 科学引导。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强化内控、防范风险、促进提高、务求实效”的内部审计方针, 积极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和培育审计精神, 在推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上下功夫, 努力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二) 用创新的理论发展审计文化

高校审计部门要从工作实践出发, 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 结合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员进行专题研究, 总结先进经验, 解决现实问题,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用性、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用创新的理论发展审计文化。

(三) 用严格的要求推动审计文化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进了审计门, 就是审计人, 热爱审计岗位, 献身审计事业, 应是每个审计人无悔的选择。个人的职业行为要自觉遵循职业准则的规范。用严格的管理, 展现文化底蕴, 推动建立更好的审计文化。

(四) 用丰富的载体展示审计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 已成为现今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审计人员要适应网络时代文化建设新特点, 善于把握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审计文化。同时, 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和载体, 要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 把审计监督和新闻监督科学地结合起来, 努力使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手段向现代审计手段转变,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 用规范的制度丰富审计文化

审计制度是为了保障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 用于指导审计行为的体系规范。审计制度的规范建设, 包括审计制度制定应具有的广泛性、衔接性、唯一性、实效性等特征, 通过建立规范的审计制度, 让审计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做到内控有标准、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预防。审计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 让人无所适从, 制度的制定也要注意可操作性, 要注重实效。审计部门要结合高校实际,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和实施细则,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用健全的制度丰富审计文化。

(六) 用有效的沟通宣传审计文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在政府眼里, 审计应是国家法律忠诚维护者的卫士形象;在被审计单位眼里, 审计应是公正判决其行为的裁判形象;在人民群众眼里, 审计应是谋取其根本利益的公仆形象;在同事眼里, 审计应是荣辱与共的兄弟形象。高校审计部门要扮演好多重角色, 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内部人际关系, 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审计氛围。但要真正完成这些形象的塑造, 作为其载体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摆正位置, 强化服务意识, 相互包容, 对内对外做好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积极宣传审计文化。

(七) 用学习的形式打造审计文化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独立性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6-02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明确定义,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显而易见,有效的内部审计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校加强财经监督和管理,健全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投入日益增加,筹措资金的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随之大量增加。面对学校资产规模扩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后勤社会化以及资金使用率的加强等系列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高校实施内部审计,对学校的管理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经济效益。正如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在《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一文中指出的“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

1.内部审计有助于降低各项经济损失。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高校的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观念,使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只局限于事后监督,而延伸到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变被监督为主动预防。内部审计推动高校强化内部管理,在经济活动开展之前对目标实施方案、组织决策、预算计划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价;对大批量的设备购置进行全程审计;对工程建设、维修项目的跟踪审计等,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降低经济损失。

2.内部审计有助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内部控制定义为: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高校赖以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础,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执行,还在于帮助单位营造控制环境,加强单位部门之间在授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独立业务审核等具体控制环节的协作和配合,优化内部控制结构,根据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

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对会计资料、财务管理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检查,是对高校经济活动的审查,保障各项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令,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对财务信息的分析能及时发现单位内部营私舞弊、贪污盗窃、职务侵占等情况,通过财务监督、财务管理审查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对高校资金使用去向、资金使用合理性等进行审计检查,从而维护国家利益。

二、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未设立派出机构的县级以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普通高等学校,均应设立与本单位财务机构相同级别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首先高校应该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并由单位的最高权力机构领导,这样最高权力机构才能直接、及时获得内部审计部门所提供的建议和咨询。其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减少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和影响。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在观察处理问题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学校和教职工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有利于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及时纠正损害国家、学校利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学校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高校适应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建设

1.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等相关规章制度为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行为标准,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审效率,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后盾。学校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内部审计操作规范,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但随着高校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必将对内部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由于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财务处理上的差错将会越来越少,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展自身的工作内容,如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并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等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3.加强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大多数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要求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要跟上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传统手工审计条件下,审计人员通常采用抽样审计方法,由此在审计的效率与审计质量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信息化建设使得内部审计利用计算机不仅使抽样技术更科学,还能使重要项目的审计更详细。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适应和运用信息处理系统,熟练使用计算机,而且还要开发和运用审计软件,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充分了解学校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合理运用内控测试、风险评估等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落实审计制度,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开展,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是执行财经法规的业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与审计有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财税、纪检等知识外,还应该学习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审计、系统维护等多方面的知识,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审计评价及咨询服务工作。在职业道德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具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坚持原则,自觉维护国家和学校的整体利益。在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职业道德和后续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改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高校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审计理念,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紧跟我国审计事业改革的步伐,认真落实各项审计决策和规章制度,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蓬勃展开。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孙雁霓.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6)

3.王红敏.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

4.谢莉.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2011(7)

5.郭爱武.关于加强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3)

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5

高校内部审计的规范性文件, 最早见于1990年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随后在1996年执行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规定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对教育部门和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实施内部监督的活动”。2004年教育部在更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出,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规定高校内部审计要保持独立性, 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不仅要起到监督作用, 而且还要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做出评价, 从而为后续的改善管理指出方向。“教育系统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 应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 规范内部管理, 加强廉政建设,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防范风险, 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2009年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指南首次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为主转向以管理服务为主, 具备控制职能、管理职能、决策服务和咨询职能等, 不仅是传统概念上的查错防弊, 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工作, 帮助高校完善管理程序和方法, 促进高校教学效益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 搞好服务, 当好参谋和助手。指南对高校内部审计重要的审计项目如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做了具体规定, 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作业更加规范, 而且突出了高校内部审计对于高校管理的服务职能。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内部审计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简单, 审计人员配备薄弱, 审计人员被边缘化, 很多人视审计人员可有可无。在高校内, 主要工作是招生、日常教学管理、就业、基建、后勤等工作, 就领导层而言, 只重视教学业务和发展,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监督查账功能的层面上, 甚至有个别领导还认为内部审计束缚了其办事灵活性, 所以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甚至有意弱化其功能, 这也导致普通教职工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是走过场, 只有在领导离任了才象征性地查查账, 而对领导任中的问题却视而不见, 所以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可有可无, 甚至对其工作不予配合。由于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 审计结果小范围公开, 审计与后续管理很难起到指导、推动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改善的作用。

(二)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简化

《高校内部审计》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规模较大的高校 (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 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但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即使达到这个规模要求, 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绝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和校纪委、校监察室属同一部门, 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则属于分管财务的校长领导, 其行政密切的关系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 无法客观地对待审计工作, 审计结论不客观, 导致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三) 高校审计观念落后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实施20多年, 内部审计制度条例几经变革, 然而, 由于高校资源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其内部审计都是在政府部门的强制推动下的被动性工作, 不是出自高校自身发展所需, 所以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内需性不足。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业务上受上级主管内部审计部门的指导, 所以是国家审计的延伸, 是以监督为主导功能的, 主要行使的是监督管理与维护财经法纪等职能, 这也是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的认同。实际上内部审计不仅有监督功能, 还是组织的一种评价、咨询、增值性的管理活动。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 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也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 我国高校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理解, 审计观念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所以内部审计仍是事后监督, 对事前、事中监督不重视, 往往是哪个部门或管理领域出了问题才介入审计, 对不完善的校内管理控制活动不能改善, 对可能的贪腐、低效率用资不能提前预防, 没有建立预警机制。

(四) 高校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根据审计模式分, 内部审计可分为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是最基础的方法, 这种审计方法在有账可查的范围内可以做到全面、准确地审计, 最大限度地揭示错弊, 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制度导向审计则是从评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入手, 找出其容易出现差错的薄弱环节, 然后决定审计的重点范围, 进行部分详实账项审计,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并且可以通过完善内控制度防止以后出现差错, 但它只能在制度发生作用的范围内防止错弊, 而不能防止制度以外的风险。风险审计为主导的基本方法是对单位的决策、目标、计划、政策和控制制度、责任体系、监督体系以及经济活动的外在环境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审查单位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是否完备周到,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以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效果, 保证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整体来看, 审计理念和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 普遍运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而高校的内部审计主要还是针对高校财务收支开展合规性审计, 沿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方法, 即账项导向审计, 主要是以账论账, 单纯地将财务数据准确性与差异性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重点, 但就是在制度发生作用的范围内防止错弊都很难做到, 而且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较少, 连普通的账项导向审计都很难保证常态化。另外, 我国众多高校财务、后勤、教学等管理等都实行了信息化, 信息技术改变了高校实施内部管理的流程, 也改变了学校与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 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却普遍偏低, 导致其无法适应逐步增加的审计工作任务, 难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内部审计, 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五)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少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 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但实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基本上达不到这个要求, 内部审计机构是校内最精简的部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仅具有会计、审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背景, 有的是原财务人员, 有的是原来财务或审计专业教师, 而缺乏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虽然专业技术扎实, 但不善于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导致与被审计部门之间关系紧张, 很难得到对方的配合。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开展只听上级领导安排, 而不是根据内部审计规律开展工作。审计工作没有常态化, 内部审计年初没有计划和预算, 年内工作迟滞、拖延, 年末审计走马观花, 类似于社会审计, 短时间突击审计, 对高校内控薄弱环节不清楚, 提不出合理改善建议, 有的则是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坚持原则, 对不合理现象睁只眼闭只眼。

(六) 高校内部审计缺乏规划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同其他部门一样, 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 确定重点审计、明确审计程序、重视审计证证据的收集、记录、保存和复核, 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及其效果更应跟进审计。而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明确的业务规划, 只关注基建工程、招生、领导离任等领域, 而对那些影响更广、后果更恶劣、涉及广大师生的日常的业务如科研投入、职工福利、人才招聘、职称评审、教育教学等不重视;在执行审计时, 审计操作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些审计人员随意简化程序, 或抽调一些不懂业务的人员参与重要工作, 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人情主义严重, 审计结论、报告采用格式化, 只换名称和数字, 交差完事;在审计方案的设计、审计证据、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对审计证据的收集较随意, 不按规定记录, 导致无法复核审计工作;有的高校不按规定将审计案卷交到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违反审计作业程序且增加了丢失的风险;审计结论不能提出恰当的改进建议, 即使提出改进建议也认为是交给上级部门看的, 对其建议是否得到落实及落实效果不关心, 后续审计不跟进, 使得内部审计对提高高校管理的作用大打折扣。

(七)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缺乏

高校内部审计的后续教育基本上就是下发学习国家有关内部审计方面的文件, 而是否学习主要靠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觉性而不是主管部门的强制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教育业务管理,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方面不擅长, 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管理合作交流协调机构, 统一开展的内部审计培训很少, 而各省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有关学习培训由于费用较高一般审计人员很少得到机会。培训方式主要是专家讲授, 基本没有采用现场观摩交流的方式, 效果不理想。各高校都独立为政,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间很少交流合作, 更没有互派人员交叉审计的情况。

三、高校内部审计完善的对策

(一) 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应该认真学习《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真正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不仅是查错防弊, 更重要的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教育资源的效益, 提高了认识才可能真正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聘用、物资配备、经费拨付等方面加以保障, 真正负起内部审计责任。其次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应该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是提高高校软件建设、内涵建设的有力保障, 是理顺高校教育教学秩序, 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助推剂。其他高校教职员工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内部审计部门工作, 落实好内部审计建议。所以高校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事后审计, 更重要的应该是事前预防和事中的控制, 应该使内部审计经常化、制度化, 审计结果公开化, 审计后的改善工作应到位, 使内部审计真正为高校管理服务, 发挥内部审计管理服务主要职能。

(二)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 更新审计观念

审计的精髓就是独立性, 只有审计机构、人员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 才能客观公正地地监督、评价被审计对象, 起到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作用。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是财政拨款, 没有建立像公司制企业那样权责分明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的组织机构, 所以内部审计机构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完全独立, 根据高校规模大小, 审计部门应尽量单独设置, 并尽量直接归正校长领导, 审计业务由校级领导层委托并授权, 审计人员由管理层委派, 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核算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 尤其是不受财务部门的牵制, 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不参与所要审计的业务活动, 这样内部审计部门就应该在工作中尽量保持独立性, 不参与行政决策, 只是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对被审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另外, 对审计事项要客观对待, 转变观念, 由监督稽查为主转向服务管理为主, 建立规范的审计流程, 找出各审计事项或被审计部门的控制薄弱环节, 提示被审部门可能的风险所在;建立审计追踪制度, 重视被审部门的反馈意见以及对审计效果的追踪。审计报告的提交并不意味着审计项目的完成, 审计人员要等到审计意见落实了, 情况得到改善了, 审计项目才算结束。

(三) 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改进内部审计方式

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良好的前提下的, 但随着高校规模越来越大, 涉及到科研项目、科研设备、实训基地建设、教务管理、基建工程、招生管理、就业管理、中层院系的管理、职称评审、后勤管理等,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性。要充实内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员, 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由账项审计转向制度审计, 建立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科学评估高校内控制度, 找出薄弱环节, 突出审计重点。要开展项目审计, 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及时更新, 保持时效性。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采用审计软件, 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 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 科学制定每年的审计计划, 日常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制度审计和财务审计相结合, 选择风险高的部门优先审计、重点审计。

(四) 充实内部审计人员,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普遍较少, 而且专业人员普遍都扩充到了教学一线,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效果和效率, 所以要聘请那些有高尚职业道德且拥有审计、财务、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 充实内部审计机构, 必要的时候可以聘请工程、机械、管理、信息等专业人员兼职参与内部审计工作, 为使兼职审计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以将参与审计工作的经历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一项工作业绩。为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成就感, 要在人事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适当倾斜, 以吸引高水平专业人才。保证内部审计经费及时充足拨付, 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和后续教育。随着高校规模扩张、业务愈加复杂, 内部审计人员更应该熟练操作计算机, 正确应用审计软件, 应熟悉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 能够通盘考虑内部审计流程, 做好内部审计规划, 合理安排内部审计工作, 高效率地完成内部审计任务。应坚持审计控制与审计评价相结合, 根据业务特点, 采取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组织审计业务, 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专业胜任能力。

(五)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内部审计管理

内部审计活动一般分为审计委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 审计活动每一环节都应该规范进行。在委托环节, 应该由校级管理层委托并授权, 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人员的权限。这些权限主要包括:要求被审计部门按时报送教学计划、财务收支计划, 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会计资料, 合同、协议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参加或者列席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重大基建投资和科研设备的投入、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管理决策等会议;参与研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 提出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由单位审定公布后实施;检查有关教学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 现场勘察实物, 检查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和资料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并取得证明材料;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 作出临时制止决定等权限。审计计划环节, 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书要有针对性, 审计目标一定要明确。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指南制定切合实际而且操作指导性强的审计方案, 尽量使审计作业程序化。审计实施环节, 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和目标, 认真判断审计风险, 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 如何获取证据, 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 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妥善保存审计证据, 以便审计复核;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严格规范, 审计资料及时归档, 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的划分。审计报告环节, 在作出审计结论前, 要和被审计部门充分沟通, 审计意见要有针对性, 建议要中肯、可行, 并且要及时、有效传递, 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方式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 校党委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 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促进其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功能主要是管理服务, 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所以对审计建议的落实及效果必须跟进, 否则审计发现了问题, 而被审部门不予改进, 则不能起到应有效果, 所以后续跟进审计是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环节。为维护内部审计的严肃性,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人员力量等, 采取抽检方式, 不定期地检查审计意见落实情况, 并及时上报给校领导层。

(六) 加强内部审计交流, 开展内部审计合作

高校要设专业的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 对内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合作, 对外可以与国际性专业组织——大学审计师协会 (ACUA) 合作, 以便于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国际交流。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一要充分利用对高校进行的不同形式的评估活动, 在评估活动中增加内部审计方面的评价体系, 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科学设置评价指标, 充分发挥“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的积极作用, 这样不仅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迎评中促改促建,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将起到促进作用;二要创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专业杂志、举办学术交流的研讨会, 致力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研究、规范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 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间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一个平台;三要培养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才, 包括对在岗人员进行定期的后续教育,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尽量参加内部审计师等职称、资格考试等, 并在其职称评定上以考代评、优先聘用;四是组织协调高校内部审计机构,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合作, 建立高校交叉办案和办案协作区制度, 对某些专项审计项目诸如对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进行交叉内部审计, 以提高独立性和审计效果。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对用好教育资金、减少高校内部的挪用和贪腐行为、并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指南文件, 但高校内部审计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总结了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爱东:《国外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中国内部审计》2003年第8期。

[3]蒋俊鹏:《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探讨》,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4期。

浅谈高校内部审计 篇6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通过关注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 为提高学校整体价值服务。

(一)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近几年, 高校教育和科研投入的快速提高, 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和管理模式多样化, 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越来越多, 任务越来越重。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逐步发展到财务收支与预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的综合管理审计, 审计业务得到不断拓展和深化。内部审计已成为高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着监督服务职能。

(二)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 一是通过接受决策层、管理层的领导, 在监督过程中实现为其服务的目的;二是在审计监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相关执行单位服务, 所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监督与服务并举, 才能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总之, 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都是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从而提高学校整体价值。

二、广泛宣传高校内部审计

实践证明, 内部审计在加强经济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减少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第一, 在广大内审人员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其树立新的内部审计理念, 即树立内部审计要为学校管理创造价值的新理念。只有使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在思想上充分认可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第二, 高校可以选择一些方式向广大教职工宣传审计知识和服务新理念。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理念, 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为高校提供更好更高的服务。

三、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一) 牢记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特点, 维护本校的合法利益, 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 内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内部管理监督关系。高校是孕育和培养人才的单位, 它在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 高校内部审计应当满足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当好领导的助手, 对内主要依据高校内部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 提供监督和服务职能, 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外能够运用各项相关政策, 维护本校的合法经济权益不受损害。总之,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忠实地做好高校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经济卫士”。

(二) 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保障

顺畅的工作渠道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但由于内部审计是学校的一个组织机构, 其工作是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领导的安排,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 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保障。

首先要努力取得支持。单位党委、主管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关键。积极认真地完成好安排的审计工作任务, 努力取得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是干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动力。

其次要相互理解。内部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要互相信任彼此是相互理解的基础。内部审计单位要主动与被审计单位密切配合, 审计人员与当事人及时沟通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共同分析和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最后要加强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内审部门是比较特殊的监督服务职能部门, 在工作中内审部门只有对其他部门抱着真诚服务和相互配合的心态,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大力配合。

(三) 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基本元素

目前,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 知识结构单一。而审计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 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和会计, 还要加强管理、计算机技术、工程、法律、税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提高其政治素质, 使其不仅恪守职业道德,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廉洁自律, 爱岗敬业。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把其建设成为一支专业和技能优势互补的复合型人员结构审计队伍。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摘要:近年来, 国家对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明显加大, 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加和管理模式多样化,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 任务越来越重。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 内部审计机构忠实地履行着“经济卫士”职责, 充分发挥着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的监督服务职能。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吴红军.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0) .

[2]、张大栓.浅谈审计目标[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7) .

[3]、苏河声.做好审计工作的几点体会[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 (4) .

[4]、王俊华.高校内部审计改革思路[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浅谈高校内部审计 篇7

目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的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复杂性、多样性, 内部审计任务也随之增大。要做好高校的内审工作, 机构就要独立, 有权威性, 和财务部门分离, 与纪检监察机构脱钩, 这是最基本的保证。有些高校还存在审计部门不单独设立的情况, 这就更无法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只有校领导和管理层重视起来, 给予相应的支持, 并且建立健全结合本校实际的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 建立审计机构负责人由高校内部民主选举产生并上报上级审批任命的人事任免程序, 审计工作才能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 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 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同时寻求上级行政领导及业务主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树立内审工作的权威性。笔者认为, 设置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 成立校审计委员会, 向校长负责并报告工作, 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必然趋势。

►►二、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1.内审部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保证内审顺利完成

从文件的下发到实施审计, 再到形成审计报告, 内审部门不论在专业知识和审计方法的选取方面都应准备好。最好针对被审单位的特点做些准备, 如了解单位情况、主要业务, 和被审单位有效沟通等。

2.转变内审职能, 拓展内审领域

过去高校内审人员大多注重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变, 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内审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实行内审和外审相结合, 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 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

3.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力量有限, 在审计组织方式上, 应改变常规的以查帐为主, 发现问题, 简单汇总写成审计报告的模式, 积极探索审计分析性测试方法的应用, 从“面”开始, 在把握被审计对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出找出重大问题的线索, 再有针对性地到“点”上去查深查实, 做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同时利用高校的优势, 加快内部审计网络化建设, 实现内部审计与财务部门数据共享, 实现内部审计手段的现代化。

4.针对高校特点完善内审工作

高校内审应加强对学生经费使用情况、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使用、基建工程经费使用情况等的内审工作。对于维护学生利益的事项, 如贫困生困难补助、奖学金等能否落实到位, 学生保险、公费医疗经费、体检费等是否真正用在学生身上。

►►三、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素质要强化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审的工作质量。高校内审人员大多源于高校财务人员, 其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不够。为此, 要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 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按照建设一支素养高、业务精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目标, 通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开展高校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讨, 总结实践经验等途径, 大力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 使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高校内部审计专业队伍, 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

1.审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

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时刻了解新政策, 掌握财务、审计、管理等专业知识。改变过去知识结构单一、业务老化的问题, 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和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还要深入学习税务、统计、法律、管理、计算机、工程等专门知识, 要学会使用先进的审计工具和方法, 例如审计软件等, 并熟练运用。

2.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等院校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 审计风险大, 不仅要求审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更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要严明审计纪律, 对审计核实的问题, 要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如实披露问题。高校内审人员要培养职业敏感性, 树立揭露经济舞弊的意识, 配合高校预防职务犯罪的惩防体系建设, 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3.审计人员要转变审计观念, 重视服务效能

高校内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 更要重视服务效能, 树立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观念, 转变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观念, 内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打消一些思想顾虑, 不要担心强调管理审计会影响监督职能的发挥, 要深刻认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监督只是手段, 服务才是目的, 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内部审计将在高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内审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审计的面越来越广, 内审人员要做好准备, 高校领导对内审要足够重视, 让内审真正为高校发展和深化高校改革服务。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部分, 是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 也是规范高校财务、预算及经济良好运行的必要保证。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 从高校自身、内部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 阐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涵, 使之能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财政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财政

参考文献

[1]华永杰.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思考.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7;6

[2]余灼萍.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经济师, 2007;2

[3]孟丽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的思考.高校管理, 2009;6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篇8

一、问卷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样本情况2013年4月,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状况,笔者制作了40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度问卷调查表和40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向四川省40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共收回40份,因民办高校2所未设内审部门,有效调查表38份,有效统计数据表38份,问卷有效率95%。此次调查高校涵盖“985”2所,“211”高校4所,省属高校30所,市属高校4所、民办高校2所。从此次调查高校类型来看基本涵盖目前我国高校所有类型,调查样本代表性较好。

(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此次调查分为深度访问调查表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主要用于调查高校内审人员专业化基本概况,共分为: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背景3个大类32个属性进行统计,其中对人员专业背景中计算机背景划分为5个属性进行分类统计。而深度访问调查表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高校内审机构设置情况;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及举措;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主要问题;制约推进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高校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主要途径。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内审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情况分析

(1)计算机专业背景人才匮乏,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契机,信息化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内部业务活动以及审计环境产生较大改变,要充分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其中。但从此次调查统计情况来看,统计总人数307人,其中审计、财务专业人员占比63.6%,金融、财经经济类专业占比9.3%,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专业占比仅为5.6%,统计数据详如表1。在目前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的人才结构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缺乏,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急需优化。

(2)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较高,但专业化应用层次不够。收回的38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分析显示,被调查单位共有审计人员30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7%,其中无职称25人,初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6人,高级职称92人,通过职称计算考试人数比例为9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所有人员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日常辅助办公,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

此外,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就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计专业应用能力也进行了初步考察。调查显示,计算机办公自动水平较高,与目前高校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相符,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开发人员仅15人,掌握数据库专业人员为14人,数据分析挖掘人员比例为不到1%,由次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应用程度较低,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分析信息系统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是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业务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性,信息系统是高校内审部门由传统手工审计迈向信息化审计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缓慢,此次调查38所高校,仅有2所已经开始利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内部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所占比例极少。究其原因,虽然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较大,尤其硬件设施的投入占整体投入的绝大部分,而软件及信息系统投入少,信息系统及软件系统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目前,审计软件信息系统虽然很多,但真正适合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信息系统却较少,高校内审部门没有充分利用高校计算机专业优势来进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假如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那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情况代表其信息化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内审部门海量审计分析使用情况,笔者针对此项专门设计一个综合自评题目,1、代表缺乏信息资源利用知识,信息提取完全手工方式,2、代表对信息资源利用已经有初步知识,但审计操作仍然为手工方式,3、代表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审计信息存储处理,4、代表能够熟悉使用数据库,进行辅助审计,5、代表能够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使用审计信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5%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面对海量审计信息仍处在前3个阶段,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能力提升举措

(一)转变高校内审职能,提升高校内审地位,促进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不是朝夕之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高校内审部门是不现实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增强学校高层及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增加价值、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部门地位不高,人员配置有限,甚至在很多高校内审部门并没有作为独立单一个体存在,而依附财务部门或者与纪律监督部门合署办公。其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地位也不高。究其原因,隋晓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对象主要是财务资料,审计侧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实行内审和外审的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只有改变目前高校内审职能现状,其在高校中地位才能够真正体现,高校内部审计地位不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建设也不会得到有效实施。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核心内审人员建设胡雅萍认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我们各级审计机关直面审计手段落后和审计监督能力弱化的严峻挑战,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审计人员信息化”。近年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大潮中,高校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办公软件,以及网络基础设备投入了大量资金,高校内审计部门硬件条件与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办公软件系统也随着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改变,但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能力发展停滞不前,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正如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人员虽然计算机知识普及有所提高,但专业化程度、深度不高,基本停留在日常办公状况,数据挖掘分析、软件开发、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其次,熟悉和使用专用审计软件的人员匮乏,目前审计软件价格昂贵,高校在采用审计软件方面所投入资金不多,大部分高校甚至未采用专用审计软件,因此熟悉审计软件机会不多。再次精通审计和软件编程、开发、具备分析能力的复合人才缺乏,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配置上也基本上以财务专业和审计专业为主,计算机等方面信息化人才难以进入高校审计队伍。(1)科学配置高校内审人员,从源头上提升信息化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内审人员为核心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太低,既精通审计业务,又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人才更为匮乏。信息化审计环境背景下需要制定信息化总体战略,在海量财务数据环境中,获取审计所需数据,完成数据挖掘、分析、检验、整理、转换,这都需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软、硬件知识。因此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必须科学配置内审人员,从内审人员公开录用上,从源头来解决问题。此外,可以从高校内部人员岗位竞争机制出发选拔信息化人才,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力量。(2)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加大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也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创新基地,国民信息化素质提高也主要由高校组织实施的,在信息化科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信息化为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并且具有较高水平教师、学者和专家,他们都是站在信息化科技的前沿,相对企业、政府机构或其它事业单位有信息化人才储备优势、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而此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效益不高,人员整体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要求,这与高校整体信息化水平产生了“悖论”。因此,高校内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优势,加强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具体来讲,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定期召开信息化专题研讨会,利用所在高校专家和知名学者根据内审部门开展工作的需求,针对性的拟定具体培训方案和课程结构来进行内审人员的集中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沟通渠道。问题既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障碍,同时又是提升能力、通向成功的阶梯。问题分析、解决是最好的学习培训方式。高校内审人员在实践中所遇到难题,可以通过这种有效途径迅速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同时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既可以通过专家集中培训,又可以及时排解问题来开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目前,高校内审效率与质量受到多方质疑,除了传统人员编制制约因素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尤其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处在初级阶段,现有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软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的一个基本因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与普及,各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非常广泛,审计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审计软件或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起到一定作用,而这些审计系统却存在显著行业应用特征,不同行业之间审计信息系统替代性、通用性差。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对高校学生经费使用、科研经费、教学实验馆楼设备、基建工程、日常行政教学等开支进行审计,其审计特征具有典型行业以及学校个性特征,现有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基本不能满足这种审计特征需要。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内审审计效率以及质量,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解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这一基本驱动因素,建设符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特征或者单一高校个体审计需要的信息系统成为高校内审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外包。信息系统业务外包是一种常见开发模式,通常具有外包服务的供应商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有更好的了解;能进行最准确的成本预测;能够提供更高标准和质量的服务等优点。同时一般情况下外包开发成本较高、后期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在核心数据外泄等风险。此种方式是一种质量相对较高、技术优势、短期见效快的模式。其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自行开发。此种方式目前是高校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技术力量,但也存在开发周期过长、缺乏大型开发经验的弊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诸多限制因素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

(四)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信息化硬件投入以及审计信息系统开发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而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关键要素,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高校信息化建设浪潮下,硬件投入以及审计信息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现有硬件设施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未真正发挥效力,其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海量审计信息,高校内审人员虽投入巨大精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未从海量数据信息得到有用信息,尤其是面对大量非结构化审计信息,传统因果分析作用收效较低。突出表现在于大量审计信息资源被闲置,或者审计信息资源利用有限,高校内审人员尚未认识到审计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开发与利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资源系统笔者认为首先是建立海量审计信息数据库,将审计项目信息学、已经审结历史信息、学校相关业务信息以及其它行业的信息存储到审计数据库中,同时可以通过高校合作,将各高校审计信息连接起来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其次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可以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审计数据中发现审计业务、数据间关系,而这种数据关系又可以帮助高校内审人员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关系,发现数据中被忽略的方面。

参考文献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篇9

一、对高校经费预算管理的审计

高校经费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调整三个方面,内部审计风险点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编制预算的依据是否充分。高校经费预算主要是为保障高校正常运转和科研投入需求的收入支出计划,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规模、发展计划和研究方向。一般情况下,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预算,各学校都有具体的依据,所不同的是科研经费的预算,因其来源渠道多样,支出种类繁多,其编制依据是否充分,是高校预算编制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

(二)经费预算是否完整。一方面高校的收入来源多,有自筹收入、财政补助收入、捐赠收入、与相关單位合作收入、资产出租或特许经营收入等,是否全部纳入预算应作为内部审计的风险点之一;另一方面高校经费支出预算编制是否完整,学校发展规划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支出是否全部纳入预算,是内部审计的另一风险点。

(三)预算安排是否合理。学校各类经费预算在总预算中所占比重,是否能体现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各类科研经费在总预算中的比重,是否能体现学校科研方向,应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风险点。

(四)预算调整是否规范。再精细、再科学的预算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但预算调整是否体现了必须、适度及规范性原则,应纳入内部审计的重点范畴。

二、对高校收入的审计

高校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广,不同类型的高校收入组成也千差万别,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依然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财政补助的各类科研专项经费,根据各类学校承担的科研任务,财政补助的科研专项资金也名目繁多,这类资金应列入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

(二)捐赠收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捐赠收入在部分学校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内部审计时,应关注高校是否将这类收入列入单位大账,这类资金往往是个别高校“小金库”资金的主要来源。

(三)单位资产出租收入。部分企业因本身资金原因,无法自行建设实验室,为了满足实验需要,往往租用高校实验室使用,这部分收入因隐蔽性强,经常也是个别高校“小金库”资金的来源之一。

(四)特许经营收入。高校食堂或小超市特许经营权出租收入,这类收入也有可能流入高校的“小金库”。同时,在特许经营权出租时,是否经过招投标,是否存在腐败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之一。

(五)各类培训收入。这类收入一般由高校下属的各类教育学院组织,这类培训一般由单位组织,有些名校的教育学院每年要组织一百多次培训,每年培训收入有几千万元,理应纳入内部审计范围。

(六)为相关单位承担科研任务取得的收入。有的企业因产品研发需要,与相关高校合作,由企业出资,高校为企业承担产品研发任务,从企业取得收入。因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在对此类收入进行审计时,还需要确认高校是否存在为企业虚开票据,帮助企业逃税的行为。

三、对高校经费支出的审计

高校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各类教学器具更新费用、教学成本费用以及各类公务支出费用等,按照风险导向确定审计重点,开展内部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支出。

(一)科研经费支出。从近年来中央巡视组对高校的通报中可以看出,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比较混乱。有些高校的科研经费完全靠关系立项,审批后再转包给别人做;有的老师的科研项目靠自己带的学生做,以支付学生劳务费名义报账,但学生最终只能拿到极少劳务费,最终劳务费大部分又流入老师的口袋;一些领导为了获取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以科研经费与高校交易;还有一些老师通过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同时,也有一部分高校通过让行政管理人员在科研项目中挂职领取补助的方式,作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奖励。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这些都应作为审计重点。

(二)教学器具购置支出。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器具购买是否经过招投标,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涉及腐败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购买的教学器具是否适应教学需求;三是要关注老师和采购人员是否存在利益关系。在对某学校的审计中曾发现,该学校的老师按教学要求领用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辅材,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使用,剩余部分再低价卖给器具采购人员,从中谋利。

(三)公务支出。一是将招待和礼品等费用列入“会议费”科目。有些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往往要支出一定的公关费用,为了不增加“三公”经费,大都采取邀请相关人员到学校开研讨会或讲课的名义,支付高额劳务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列入“会议费”科目。二是以支出研讨费用之名,行发放奖金之实。个别高校与高校之间会形成默契,互相邀请召开研讨会,互相支付费用。审计过程中应关注这类费用,并对此类费用支出是否符合必须和适度原则作出客观评价,促进高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浅析内部审计文化 篇10

一、内部审计文化的内涵

内部审计文化是指在长期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 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 带有内部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计作风、审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因素等的总和, 其核心内容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内部审计文化的架构由外到内大体分为四个层面, 即:物质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指的是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层面指的是潜层次文化, 制度文化层面指的是中层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管理哲学、审计目标、共同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面貌等, 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也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则。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来表现, 支配着审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 使之具有审计实务外貌。

二、内部审计文化的作用

(一) 内部审计文化的凝聚作用。

它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人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的支配, 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是由其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等观念支配的, 而审计价值观则又构成上述观念的核心。例如我们在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审计群体中, 人们完全了解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 其行动的动力不仅来自制度、纪律的约束和奖金的刺激, 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来自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目标的自觉追求。这就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二) 内部审计文化的约束作用。

它将审计组织的组织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 内化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社会责任感, 并规范化为审计行为准则。它将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 形成“内控”机制。正是这些内在的以审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审计行为准则, 成为人们行动的基本指南和规范, 并以其特有的内驱力引导、规范着审计组织的全体成员, 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三) 内部审计文化的协调作用。

它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凝结为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又通过审计人员发挥着知识、科技和智能的机能。在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知识、科技和智能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这一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审计人员作载体。离开了人, 这些要素将不复存在, 也就更谈不上发挥什么作用了。而如果仅有人, 却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智能, 同样也不能发挥作用。审计文化的机能正在于将知识等因素和审计人员融为一体, 从而造就出一批适应时代进步要求、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四) 内部审计文化的形象作用。

它以其自成体系的组织目标、宗旨和原则等本质内容和特征, 给外界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具有塑造审计组织形象的功能。在人类理性不断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一个组织的印象已不仅仅来自该组织的宣传, 而是主要看你做得如何。因此, 审计文化将主要通过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动, 发散和辐射其影响。内部审计文化的外化, 将在审计客体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五) 内部审计文化的团队作用。

它将发挥组织“调节器”的机能, 将审计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消弭于萌芽状态之中。由于审计文化中群体共同的价值观、精神、道德观、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审计组织在同一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全体成员则具有一种强烈的一体感, 这就非常有利于审计组织内部人员的协调和一致。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也比较容易消解。

三、内部审计文化的创新

(一) 创新人本文化, 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思路。

审计文化建设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关键。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将成为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所以我们首先建立审计人才准入标准。目前国内对审计业务能力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权威性的论证办法, 应借鉴会计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等评价标准, 对审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进行科学定位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 必将大幅度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在对业务能力考评的同时, 还要对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进行考核, 从而培养审计群体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群体的职业素养, 达到创新人本文化的目的。

领导艺术也是审计人本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部门领导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创新精神, 经常审视本部门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并以此判断本单位已形成的审计文化是否符合单位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要坚持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善于把血缘、情缘文化转变为以工作、事业为重的理念;把硬式管理的陈旧理念, 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把注重培养部门细小行为规范的肤浅理念, 转变为注重培养部门集体意识文化的理念。模范典型的树立对形成单位先进审计文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创新制度文化, 促进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建设内部审计文化, 必须有制度作保障。我国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二十个年头的历程, 审计目标、范围会随着社会需要在不断变化, 审计制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同时我们在审计理念、审计思维、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有关的规则、准则与国际上通行的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适时出台新的制度规定, 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完善, 以保证制度的先进性。同时应具备世界的眼光、包容的精神, 注重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制度建设中的优秀成果。在借鉴中要结合本土和本单位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根据审计组织具体的环境条件, 注意西方的优秀制度与本土的优秀文化的相互匹配, 辩证取舍, 择善从之。

(三) 创新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促进内部审计形象进一步提升。

审计总署每年下发的审计工作要点中都提到注重审计质量, 强化“精品”意识, 其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内部审计物质文化。通过打造这些有形的审计“精品”, 也同时丰富了审计的无形“精品”。既增强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自信心, 也大大增强了审计部门的竞争力。在创造审计“精品”时, 遵循“物质文化”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通过审计可挽回经济损失, 堵塞管理漏洞, 可以在审计部门与上下级、平级之间构造信任合作的氛围, 提升审计部门的声誉和形象。

内部审计行为文化是在审计活动中指导审计人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理念, 是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处理审计业务活动中首先反映在头脑中的思想理念。当前正处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过渡的转型期, 在审计文化建设中, 应该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内部审计行为文化。上自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至审计机关最基层的同志, 都必须把自己置于市场经济的大坐标系中, 用现代审计的理念去审视、去运筹当今的每一项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如何在审计中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方方面面的人才只有密切配合, 扬弃传统审计中那些不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东西, 尽快地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技术, 深入开展效益审计, 才能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外治疗法下一篇:创设灵动活泼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