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2024-10-19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共12篇)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1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 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第二条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在上述具体准则基础上, 为实现审计目标, 规范审计行为, 保证审计质量, 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有计划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 既包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自我管理, 也包括高校领导的管理。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且存在不确定性,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随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显现和潜在的质量偏差, 及时予以预防或纠正, 以排除或控制不利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干扰。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内部责任制度, 制定科学的审计规范,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合理投入和配置审计资源, 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 针对具体审计项目, 结合被审计项目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确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其他具体内容, 切实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

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普遍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作为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 一般称为“审计处”或“审计室”。通常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上受双层领导, 一方面日常由一名主管副校长领导, 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定期向主管副校长汇报工作;另一反面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审计部门在行政设置上理应至少与财务部门同级并进行独立设置, 但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高校的审计部门往往隶属于纪检部门, 或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 甚至还有些审计部门干脆隶属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常由学校组织部委托或主管副校长安排, 审计人员主动选择被审计单位、项目会顾虑重重或受到一定干预。目前管理体制下, 审计部门和人员被置于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当中, 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 缺少审计质量的考评机制与控制标准

我国高校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 仅重视审计业务种类方面的制度建设, 如多数高校都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基建维修审计办法等, 但对于如何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内审人员道德行为却缺少具体措施和办法, 基本没有高校建立起内部审计责任的追究制度、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或对审计责任划分具体层次。另外, 我国国家层面相对忽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 未制定对审计活动完整的指导和评价体系, 审计质量管理标准不明确, 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供高校参考或遵循。虽然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规范》, 初步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框架, 但规定比较笼统, 未对审计中各环节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 缺乏可操作性。

(三) 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开展高质量审计的前提, 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或工程出身, 专业技术知识比较单一。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发展, 审计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学校各个领域, 内部审计所要监督、评价的对象日益复杂, 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工程知识, 还要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 精通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胜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但是高校审计普遍缺乏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 业务流程质量管理不规范

在审计业务的三个阶段均有表现: (1) 审计准备阶段工作形式化。审前调查不充分, 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分析、评估, 审计重点不明确, 未形成书面记录;编制的审计方案简单笼统, 针对性差, 重点不突出, 甚至为了归档完整, 改在审计终结后补充编制审计方案, 使审计方案的制定流于形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可操作性差, 未对审计人员细致分工和明确具体责任, 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重复审计或重大遗漏, 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 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 审计证据不充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不健全, 基本要素不完整, 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的处理意见, 没有复核监督;审计证据不充分, 简单复制被审计单位的帐表, 不深入审查和分析, 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客观性较差。 (3) 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水平不高, 后续审计无力。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审计结论缺乏准确性、审计决定事实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遭遇有关领导干预或压力时, 不能坚持原则, 在审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 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审计报告发出后, 审计人员不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跟踪问效, 以致审计报告往往被束之高阁, 审计结果得不到认真落实。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强化措施

(一) 全面审计质量管理

(1) 设置科学的审计机构组织形式, 提高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是审计质量的组织保证,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第八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 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 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规定, 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 接受校长直接领导, 取得校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 并充分借助政府审计的力量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2) 重视建立审计规范, 强调可操作性, 健全各项制度, 构筑“水桶理论”中的“短板”, 重视审计工作规范建设, 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审计质量。首先, 梳理和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制定的完整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规整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文书, 细化和明确审计质量标准;第二, 建立审计责任制度, 明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如要求一般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质量水平负责, 而审计处罚和审计处理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第三, 推行审计复核制度, 要求由审计员、主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 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所依据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审计处理或处罚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最后审定;第四, 完善、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 进行审计质量考核, 如使用已审资产 (负债) 准确率、收支失真率、审计工作底稿合格率、复审差错率等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第五, 建立后续审计制度, 落实审计建议, 确保审计效果;最后, 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

(3) 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 同时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价。建立审计质量评价机制是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质量评价机制包括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指本部门负责人对审计人员进行的质量检查和审计组成员之间的互查。外部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组织结构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违反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情况、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而言可成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小组或邀请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外部评价。实施质量评价能够发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 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4)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仅靠完善的制度和规范还不够, 还需要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在审计人员自然更退的过程中, 重视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建设, 逐渐配备占适当比重的相关专业人才。积极拓展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空间, 通过专业培训、后续教育、岗位轮岗、业务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致力在高校审计部门之间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 实现审计经验、审计信息的共享, 促进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 逐渐实现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

(二) 项目审计质量管理

(1)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一是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建立审计立项的集体讨论制度, 在职责范围内, 围绕学校发展规划, 对重要部门、重点领域、重大资金、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及领导关注、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展立项研究, 对审计项目的可行性、重要性、针对性与合理性进行科学分析。二是成立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小组。项目审计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审计项目需要, 尤为重要的是审计组长除了要具备专业经验和相应业务能力, 还要具备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保证审计工作能顺利实施, 确保审计质量。对于受条件限制本部门不能完全胜任的审计项目, 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审计或者委托社会审计。三是开展适度审前调查。事先对被审计对象的岗位设置、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资金来源和重大开支等进行审前调查, 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漏洞, 评估项目重要性和主要风险点, 形成书面审前调查记录, 为编写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奠定基础。四是编制具体的审计方案。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制定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 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中既要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内容, 突出重点, 还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步骤以及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

(2)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一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实施过程主要是收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过程, 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等多种方法,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组长要对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审核, 重点审查审计证据能否为揭示的问题提供足够支持, 能否为形成的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二是实施审计承诺制度。内部审计中往往忽略这一重要措施, 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对所提供资料和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给予书面承诺, 既是对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的法律约束, 也是降低审计风险对审计人员的保护, 同时也可以增加内部审计的严肃性。三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除了要内容完整真实、重点突出、结论明确、要素齐全、记录清晰, 还要将审计方案、审计过程、审计人员分工、专业判断等完整全面地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做到未参与项目审计的其他审计人员, 通过阅览审计工作底稿, 能够清楚了解审计过程和内容。四是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多级审查, 确保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是否适当、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替代审计程序是否适当、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有关事项描述是否准确、有关问题证据是否充足等。

(3) 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管理。一是加强审计报告质量管理。主审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后, 有关人员组织审计组成员对初稿进行充分讨论, 重点梳理和审查审计报告表述是否完整、问题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重点是否突出、评价是否客观、定性是否准确、建议是否可行, 在讨论的基础上, 重新完善审计报告, 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对有异议的内容进行沟通, 进行重点审议, 经审计机构负责人认定后, 向有关单位、个人报送最终审计报告。二是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中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有关成果, 可以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对于拟利用的重要外部审计工作成果不能简单采取“拿来主义”, 内部审计应安排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对外部审计工作流程比较熟悉的人员, 对外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价, 对评价的内容和过程要形成书面记录, 必要时可以编制评价报告, 交审计组长审查后确定是否利用。三是审计资料及时、完整归档。主审对完成审计项目的审计资料真实、完整性进行审查后, 移交部门专门档案管理人员, 并验收签字, 分清责任。审计机构负责人督促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完整的将审计档案移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 进行统一保管。此外, 审计小组应建立已审项目电子资料库, 将有关信息、资料、报告及时收录到资料库中, 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 有利于审计成果的资源共享。四是适时跟进, 实施后续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 要求被审计单位书面回复整改措施, 根据整改有关问题的客观需要, 合理预留整改时间。为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审计建议落到实处, 对有关问题保持关注, 并适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请示, 对一些重大问题争取学校层面支持, 必要时实施后续审计。

参考文献

[1]吴华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探讨》, 《教育财会研究》2008年第4期。

[2]罗麒麟:《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及方法》, 《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年第6期。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2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较于公办高校,其发展历程较短,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作为高校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管理工作的质量,意义重大,对民办高校亦然。为此,本文主要分析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 现代民办高校管理 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鼓励的审计机构,引进专职的审计人员等一系列措施,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高校的管理。然而,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及不足,主要有: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独立性不强。尽管国家教育部对各高校提出了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但多数民办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机制的内涵,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缺乏必要的现代审计理念,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和部门多依附于其他管理机构或职能,参与各项经济工作收到学校领导的管理较多,独立性很差;民办高校内部审计重点不突出,职能落后。受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多数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负责会计事物的审查,不能发挥其对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防范风险、优化管理能职能,且不能更加全面的参与到各项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仍以事后审计为主,进而妨碍了内部审计真正职能和效果的发挥;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人才缺乏,审计方法和技术的落后。鉴于民办高校的性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任人唯亲等现象,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专业的审计人才,且因管理理念的落后,不能完善对审计人才的培训等措施,以不断的促进其提高专业技能,更新现有知识。另一方面,随着民办高校财务事物的增多,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但多数民办高校仍以较为原始的方法进行着内部审计工作,而先进的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风险导向审计、抽样审计等技术并未得到推行和应用,不利于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及其指导下,民办高校在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下,建立内部独立机构,配置专职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以规范其各项内部管理活动,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行为,就称之为民办高校的内湖审计。鉴于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承担着监督民办高校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控制民办高校内部各管理活动,尤其是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控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评价以促进其各部门经济活动的改善、通过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参与以更好的服务于民办高校管理活动等职能,并通过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发挥,促进民办高校的管理活动,具体体现在:

(一)健全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涉及金额巨大,融资渠道广泛,且在自主办学的原则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增加了民办高校管理的难度。而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经济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能直接参与到民办高校进行包括资金及专项资金的筹集及使用、合同的签订、高校财务预算及执行等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进而不仅能保障民办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按照既定目标运转,提高管理效率,并及时监督各种违法乱纪、浪费粗放等经济管理行为,科学的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效果,发现民办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适时的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减少因不规范管理行为带来的损失,进而保障民办高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增强,改进管理现状,而且还能更好的服务于民办高校的管理活动,主动发现和规避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促进完整有序的管理机制的建立,保障各项管理活动与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相一致,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二)保障民办高校资金安全,优化资源配置

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评价等职能的发挥参与到民办高校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中,一方面能保障民办高校各项资金管理活动信息的可靠性,减低民办高校经济管理风险,发现内部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制止和处理不规范行为,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经济管理效益,保障民办高校各项资金及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通过一系列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果的增进的同时,还能优化民办高校各资源的配置,节约成本,发挥各项资金及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而保障民办高校管理的稳定性和效益的优化。

(三)积极发挥监督与服务作用,增强民办高效管理效率

内部民办高校开展的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将涉及到经济活动的高校管理工作纳入内部审计的监管下,完成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等全过程的审计,并考核和评价学校管理活动的可行性及进度,能帮助高校发现学校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议,为防范措施的实施、学校管理活动的改进等奠定基础,进而通过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发挥,帮助推动高校管理及运营的效果。同时,兼顾民办高校微观和长期宏观发展,通过对其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发展进度、规划等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核,帮助民办高校改善包括管理活动在内的战略规划,进而增强学校管理效率,推动民办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三、增强内部审计在民办高校管理中效果的措施分析

(一)转变观念理念,更加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能很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因此,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影响,主动学习内部审计的内涵,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功能、职权及操作流程等,优化内部审计程序及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加强审计的后续管理工作,完善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评估和管理,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应当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并由不兼任高校其他管理职位的专职审计人员担任,参与各项审计工作和高校经济事物的全过程。同时,专门的审计机构不参与高校的其他业务管理,直接对民办高校的董事会负责,进而保障审计部门和机制的独立性、权威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时应当坚持全程参与,避免部分项目的重点审计而忽视其他环节,坚持与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学校内部审计应当加强同政府及行业审计等外部审计的合作,坚持内外合作,并积极承担和履行学校内部审计的社会责任,促进内部审计的规范化。

(二)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专业的审计人才,定期和不定期的通过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在学校内部积极组织和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交流与学习、业务能力及知识大赛等活动,帮助审计工作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优秀、业务水平高等的工作人员给予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审计人员不断的积极学习,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对不良审计行为及经济管理行为的惩罚等促进民办高校内部优良工作风气的养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除了专业财务人员外,适当的增加电子数据处理等领域的人才,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知识构成及水平更完善,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拓展和丰富民办高校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推进内部审计的开展

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应当进一步拓展,彰显审计工作重点。在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下,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以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资金等的使用和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管理活动、改建民办高校管理活动,在坚持以民办高校财务以及财务预算等工作为基础的同时,积极开展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通过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状况、组织机构的财务来源及使用情况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各个专项资产信息系统并及时的更新,同时,积极的对民办高校基础设施投资等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审计,防范管理风险。民办高校应当将学校的专项资产、现有资产以及新购置资产、总资产等的质量及管理进行审计,以完善管理,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增加,就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沟通机制,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减少内部审计工作阻力,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并促进各项审计措施的执行及落实,否则无法保证各项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为此,民办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使得内部审计各项活动在各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中顺利的开展。

(四)更新和完善内部审计技术及方法,提升民办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按照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准则的表述: 内部控制审计应对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内控制度、信息处理等的适当性、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实现。尽管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及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尤其是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等的突飞猛进,极大的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应当主动打破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桎梏,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审计软件和技术,不断的优化本校的内部审计技术,并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先进的技术,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优化,增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五)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完善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尽管逐渐扩大了范围,丰富了内容,但对高校财务资料的真实和合法的监督和审查仍然是其工作的重点及核心。然而,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的丰富等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为高校资金管理活动及重要资金项目决策提出建议和数据依据,加强资产审计以规避资金风险等新的服务职能,而工作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高校内部控制、经济活动效益的提高和风险的规避等方面,为此,民办高校应当紧跟形势变化,适当调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权范围,促进其各项职能的发挥,使得内部审计各项职能都能发挥作用,服务于高校的各项管理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国民经济的发挥,我国民办高校的发挥规模逐渐扩大,而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彰显。因此,民办高校只有不断的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更新内部审计方法及技术,增强整体内部审计整体素质,才能保障高校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进而促进民办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玮.关于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原则及工作重点的研究[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30-133

[2]金蕾.内部审计对现代高校管理的意义与职能作用[N].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41-43

[3]王玮.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225-227

[4]代蕾.管窥内部审计在民办高校的实施状况――缺陷分析与解决之道[J].中国内部审计,2014,01:24-26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的思考 篇3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档案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审计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考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研究内部审计工作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内部审计档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高效发展。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帮助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进行审计质量检查、评估,能够帮助评审内部人员的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能够有助于对高校未来的内部审计进行规划和执行,能够帮助新参加工作的审计人员的学习参考和提高技能。

(二)能够为内部审计工作保存审计证据,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做好内部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就是为审计工作保存审计证据。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也为现代审计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风险,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严格依照相关审计法规进行审计,而做好审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就可以有理有据地证明审计工作是依据有关规定开展的,是符合要求程序的,从而达到对审计结论的支持,对审计人员的保护作用。

(三)能够为连续审计提供便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内部审计档案系统而完整的反映了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作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复核和备查的依据,可以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审计情况提供证明材料。一些审计项目如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连续性很强,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档案进行审计,从而缩短审计周期,达到提高审计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单位的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内审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认为只要出具了審计报告,提出了审计意见,做出了审计决定,审计工作就结束了,对相关资料没有及时汇总、整理和归档,缺乏规范性的管理。

(二)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一些单位虽然也按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的规定》、《审计机关文件材料立卷归档作业规程》等相关法规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审计档案管理办法,但是缺乏借阅、保密等细节制度,而且一些制度仅仅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缺乏严格的执行和落实。

(三)缺乏专职人员,管理方法有待规范、提高。

许多单位都没有专职的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不具备审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不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操作流程,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档案的作用。

做好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审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识是先导,工作是关键,不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工作就不可能有持续的良好效果。

(二)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进一步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在原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档案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日常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

(三)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审计档案,狠抓落实。

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规范平时的工作,若只制定而不执行,那再好的规章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管理档案的目的。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第一,要选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态度认真细致,掌握一定审计档案管理知识的审计档案管理员专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第二,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审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审计档案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

浅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4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 即审计工作与审计标准、规范以及相关规定的符合程度, 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高校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 最终体现为审计成果, 即审计报告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也称高校内部质量控制, 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符合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规避审计风险, 而制定和运用的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方法。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自律行为。其主体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客体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包括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和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策略

(一) 全面审计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为合理确信高校审计组织的所有审计业务都是按照有关内部审计规范执行而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政策和程序所进行的系统性管理活动, 涉及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方面面,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活动, 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规范管理、计划管理等内容。

(二) 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对项目审计从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包括制定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后续工作等各个环节。审计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政策与程序, 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有着重大影响。项目审计的组长应当执行全面质量管理政策和程序中应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程序。

1.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的质量管理。对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而言, 这个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即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高校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要资金和高层管理部门关心的重大事项, 同时符合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 适合审计资源的现状。

2.审计准备阶段中的质量管理。每一个项目在审计前, 必须进行一些审前的调查, 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情况, 有的放矢的去审计, 绝不可对这个项目一点情况都不了解, 然后慌慌张张的就进行审计, 在那里搞了半天还一头雾水。审前调查应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方案和上级要求实施。通过审前调查把握第一手资料, 为实施审计奠定基础。一般情形下审前调查应搜集以下资料: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职责规模或营业经营规模、财政财务收支规模、银行账户、会计报表、执行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内部制度设置及其执行情形等。经过以上情形的审前调查, 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有了较为周全的了解, 掌握了该单位业务流程和资金流程的基本规律。这就为审计项目的实施选择适当的审计内容和重点, 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提供了依据, 同时就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有了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审计质量控制就有保证。

3.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1) 精心制订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使命, 达到预期审计目的, 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 围绕审计工作方案, 对审计全过程的工作所做的打算和安排。 (2) 特别重视被审计单位承诺。单位承诺不是只在开始的时候做, 而是要反复的做。进点的时候要求对方承诺, 中途遇到对方当初未承诺的情况还要对方再作出承诺, 通过反复承诺, 可以增加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的压力, 争取审计主动权, 降低审计风险。 (3) 审计证据应充分有力。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佐证审计事项, 形成审计结论的基本性材料, 是反映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行为的最真实、最直接、最能反映事实真相的载体。审计证据应搜罗文字记录、文字复印、影相资料、实物证据、视听资料等。审计证据必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实性、正当性, 若是审计证据只是审计人员的一般文字描述, 没有相应证据附件支撑, 收集的证据的证明力将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 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 必须做到严谨详尽, 做好延伸审计和外围调查, 对能够支撑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 必需进行严格的剖析确认, 以避免审计事项因证据不足, 影响到审计质量, 造成潜在的审计风险。 (4) 审计复核应全面到位。审计复核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 是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门。所以, 审计复核工作做得越严谨越详尽, 发生审计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小, 审计项目复核要严格按照有关准则的要求实施, 探索七级审计复核, 积极实施三级复核。

4.审计终结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道关键环节, 在这个阶段将形成审计的最终成果——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核心问题是:如实。也就是说, 要准确全面的反映所审计的情况。一是列示的问题的证据要可靠。一般报告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 还要经过法制部门的复核。不能光看报告, 一定要看审计证据。重要的是看这些问题是不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据要有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二是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全面如实的反映。问题不论多少都应该全部列出来, 不应该存在审计结束后问题反映不如审前调查时的问题多。三是对被审计事项的总体评价是否如实。审计的思维方式不能总是停留在办案式思维上, 应该从总体上来反映问题。不但要反映审计查出的问题, 还要反映民众更关心的总体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人员应弄明白, 人家关心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审计的总目标, 就是要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所以, 既要有量的概念, 也要有质的分析。四是审计方案是否得到了如实的执行。在很多情况下, 审计方案是流于形式, 所以看审计报告的时候, 就看里面的回答是不是真实地执行了审计方案, 是不是查出了主要问题。

5.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 审计组织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 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 明确归档材料的范围和归档材料的排列规则, 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三) 审计成果管理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成果宣传和运用上很是不够, 要加大宣传力度, 如审计信息宣传、审计公告、审计网站建设等。在审计成果运用上要和相关部门和单位联合, 如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校报等媒体单位, 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 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上新台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5

Disccusion On Commissioning Auditing Quality Control Of Project Settlement In Colleges 摘 要:为了缓解高校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高校工程结算审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完成,对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如何控制,本文从委托审计程序、质量控制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程

委托

审计

质量

控制

结算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及老校区维修改造,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因此工程审计任务量也是越来越繁重。但多数高校存在人员编制少、审计力量不足,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审计人员严重缺乏。为了缓解高校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高校一般采取将投资多、规模大的基建项目工程结算审计委托给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在内的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一来可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比较雄厚的人员配置和技术实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来可以集中高校审计力量投入到管理审计中去,使得在委托审计实施中只要加强协调、组织、控制和管理,就能够保证工程结算委托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这种内外审相结合的办法是解决当前矛盾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程序

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可参考的程序一般为:

1、根据学校年度建设工程投资计划、修缮工程计划及管理部门报送的工程结算审计计划,由审计部门统一编制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计划并报学校招标部门进行招标,选择资质、信誉好的社会中介机构。

2、根据工程结算报送审计数量和金额,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由工程管理部门、招标部门和监察部门组成的工程委托工作会议,确定委托审计项目的安排。

3、委托审计项目确定后,由审计部门安排项目负责人及时与受托单位签订合同并办理委托审计资料交接。

4受托单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实施审核并按时提交由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的审核报告和工程结算审定单及相关的委托审计资料。

5、审计部门对委托审核报告进行复核,无误后出具审计报告并报有关领导审批,经审批后的审计报告发送给工程管理部门。

二、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要点

1、委托审计目标设立

高校审计部门可以将审计目标是否达成作为评价社会中介机构是否履行受托责任的依据。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目标就是严格控制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达到节约工程投资的目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缓解审计压力,提高审计效益。

2、委托审计过程监督

工程结算委托审计不是委托出去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审计部门做好委托审计全工程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工作。一方面监督审计进度是否按合同规定时间进行;另一方面要对审计质量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检查,督查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纽带作用,做好与管理部门、施工方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更好地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3、委托审计结果复核

由于高校审计部门往往代表学校签字确认工程造价,而社会中介机构对工程造价的审核实质是一种有偿服务,因此内审部门不能完全摆脱审计责任。加上内审部门对施工情况较为了解,因此通过严格的监督复核,可以发现和纠正审计工程中的差错,把风险降到最小,从而有效地防范了审计风险,保证了审计质量。

三、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结算委托审计技术性强、环节多、难度大、风险高,其质量直接关系工程承发包双方的切身利益。严格控制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不仅能有效节约学校资金,还能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现结合高校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的程序、质量控制要点以及目前开展委托审计的实际做法,可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1、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度,认真选好社会中介机构

成功选择好社会中介机构即意味着工程结算委托审计成功一半。因此委托审计单位要实行公开招投标,在全面了解整个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情况的前提下,应选择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作为邀标对象,这是控制委托审计项目质量的最直接的一环。同时要设定资格线,让具有一定规模、一定资质、一定权威性和良好社会信誉的社会中介机构参加投标。

评审委员会要根据投标机构的投标书中提供的审计方案、审计费用报价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原则上要统筹考虑公司资质、业绩、项目方案、进度、报价、项目负责人及执业造价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等因素,审计部门应采取一定措施把握好审计项目的质量与中标价格之间的平衡,决不能片面压低中标价而致使审计质量下降。

2、严把资料收审关,认真做好送审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项目结算送审资料的完整和齐全,是审计结果准确的前提。只有真实、完整的送审资料才是公正、公平审计的保证,也是得出客观真实、可信结论的重要依据。工程结算委托审计前,审计部门必须做好工程结算资料的收审工作。工程结算资料主要包括:工程立项文件及审批文件、工程招投标文件、标底编制说明及标底、中标通知书、工程承发包合同及补充协议、工程设计变更及图纸会审记录、竣工验收报告、工程竣工图、经济签证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包工程确认单、甲供材料清单、乙供甲控材料清单、水电费使用单、文明施工证书、施工单位计价手册、施工单位上报并由工程管理部门审核签章的工程决算书(含工程量计算书、工料分析表、钢筋计算书、定额换算补充资料)等,其中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的所有变更签证资料要齐全并保持连续性,缺一不可,所有签证一定要求是原件(或在报送资料时查看原件,保留复印件)。

为保证工程结算送审资料的真实、完整,工程结算资料的交接应有严密的书面手续,交接双方必须签署明确意见。同时,应严格实行工程结算资料送审承诺制,工程管理部门要承诺已对施工方报送的工程结算及相关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复核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完整;施工方要对工程结算及相关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及工程结算没有高估冒算进行书面承诺,并保证审计中不再补充资料,如果确因补充资料的,必须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学校施工现场负责人和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并经审计部门负责人同意,方可收审。同时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和审计费用,要求施工方还需承诺工程结算审减率在5%以上的,按审减金额的一定比例支付审计费用,具体支付比例可在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实行工程结算送审资料承诺制有助于区分审计责任,降低审计风险,更有助于保证工程结算委托审计工作质量。

3、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责权

委托事项确定后,审计部门必须及时与受托方签订委托合同。工程委托审计合同是约束双方的法律文件,合同须明确审计事项、审计内容、审计时限、审计要求、审计标准及双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等,其中工程结算委托审计付费标准严格执行招投标文件约定。为了控制委托审计费用,合同还可约定对于甲供材费用、水电费用、工程造价下浮金额以及委托方复核核减的金额等不作为委托审计费用计取的基数。

委托审计合同,社会中介机构一般都有现成的格式,其必须具备的内容基本都有。为了加强对受托方的控制和约束,可以适当增加和修改一些条款,比如在专用条款中要特别指明审计项目负责人及主审造价工程师、审计进度分阶段要求、审计质量问题惩罚措施等,尤其是审计人员及服务工期应依据投标书承诺,不得随意变更。对于规模大、结构复杂的工程可以要求受托方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审计方案,并把它作为合同的附件,以便控制审计质量。

为了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同时为了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合法性,对于一些风险高、投资大、结构类型复杂或有异议的委托审计项目,可以在委托合同中补充约定委托方有权选择第二家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复审,如复审核减率超过一定比例,将解除与第一家受托方的合作,并保留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的权利,赔偿由此给委托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为防止弊端,对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可选择委托不同的事务所审计,从而可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审计质量。

4、实行项目负责制,加强委托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实施前,要确定项目负责人,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委托项目的管理,加强对资料收审→合同签订→资料移交→工程管理、协调→报告复核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合同签订后,项目负责人首先应将收审资料以书面形式移交给受托方,并向受托方介绍工程概括及工程管理状况,提出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要求,并提醒受托方在具体审计时,不要跟着施工单位的决算思路走,以免被动。另外,要求受托方对工程变更、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也要进行审计,因为有的建设方代表对变更、签证的合理性并不十分清楚。在审计工程中,还有大量需要项目负责人协调和沟通的事项,如现场勘察、隐蔽工程核实、施工合同不明确、变更签证模糊不清、资料不全或不真实、审计依据有争议等,但要尽量避免施工单位与受托方私下接触,人为影响审计结果。

在委托审计中,学校审计部门和受托方之间还可以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在交流中,审计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和跟踪受托方的审计情况,并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对严重损害委托方利益的,要及时采取措施,中止合同履行,及时挽回损失;受托方可及时反馈审计中获得的信息,并就下一步如何实施审计与审计部门进行讨论,以确保审计结果满足委托方的审计要求。

5、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确保审计高质量

工程结算审计报告是承发包方进行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必须保证报告中所涉及的数额要公正、准确,不能有任何偏差。作为盈利性组织的社会中介机构,由于存在利益驱动,有些社会中介机构的人员组成、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不能公正、公平地实施审计和出具审计报告,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即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审定。经审核无误的审计报告报有关领导审批,并发工程管理部门。复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可利用工程造价经济指标分析法进行比较,如工程项目的单方造价、单方分部分项工程费及项目措施费、单方主要工、料的消耗指标等,对同期同类工程进行比较后,如发现差异较大可退回受托方重新审计。另外,还要对工程量大、单价高的重要项目和特殊项目,以及定额工艺与实际施工工艺的有较大差别的项目重点复核并加大复核力度,以确保审计质量。

6、加强质量考核,保证审计质量

学校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受托方审计质量与进度的考核工作,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标准,以便于对委托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程结算项目主审人员到位情况、提供初审计报告及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工程结算审定金额的准确性、审计报告的质量等。受托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定位不合格单位:

(一)不能按照投标文件派出造价工程师;

(二)不能按时提供初审报告及审计报告;

(三)不服从项目负责人管理和协调;

(四)审计初审报告差错率大于8%;

(五)审计人员有违法违纪及作弊行为等。对于初次定位不合格的社会中介机构,给予警告并减少安排审计项目;警告后不整改的机构,取消其审计项目权利,并在两年内不准进入学校审计。同时,高校审计部门应将每一次对受托单位的质量考核形成考评档案,据此作为后续参与委托审计项目的重要依据,此举既能控制受托方的项目质量,促进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减少和避免审计风险,还可以防止学校审计部门自身原因所带来的误断风险。

参考文献:

李兆暖.工程结算委托审计质量控制技巧

高校内部员工的冲突管理新探 篇6

关键词:高校;内部员工;冲突管理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大批优秀人才。当这些优秀人才因各种原因发生冲突时,高校管理者应该如何去做?首先了解一下冲突的定义,冲突是指组织或人们之间由于目标、利益、观点、需要、欲望、要求等不相容,或者受到反对、抵触、对立状况而产生的认知差异,并由此引发的激烈争斗。内部员工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冲突进行管理,将冲突变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内部动力。

一、高校内部员工冲突的表现

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冲突

即高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冲突,高校领导手中掌握着资源分配权。资源的分配,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职称、前途。因此,每一次高校的资源内部再分配都是大部分教职工所关注的大事,也是一件令高校领导十分头疼的事情。领导与教职工的冲突关系着高校内部的和谐,关系着高校组织的健康,因而必须慎重处理此种冲突。

2.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理,有交流,就会有冲突,冲突也无处不在。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为了实现高校整体的组织目标,需结合自身的实际,确立部门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交流,需要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此时,往往由于各部门目标的差异性,其部门员工的思考范畴以及做事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容易造成误会,引起不同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3.同部门员工之间的冲突

各个部门内部为了实现自己本部门的目标,必然需要本部门员工的精诚合作。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部门自身目标。然而,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欲望、目标和规划,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出现和部门其他员工之间的竞争、冲突等情况都在情理之中。

4.员工自身的冲突

高校员工作为一个高层次的群体,本身素质较高。但是不可避免的存有着一些人性固有的弱点。发生冲突时,一方面想维护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想博得别人的好感,至少不伤感情。两种思想进行博弈,必然要有一种占据上风。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二、高校内部员工冲突的原因分析

社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带来了新挑战,高校内部的竞争加剧以及各种差异的累积,高校员工之间难以沟通,缺乏理解、换位思考和包容,形成了日后冲突的隐患。高校领导先要明白冲突虽然无法避免,但也要深刻明白冲突的来源,方能采取预防性措施。原因分析如下:

1.目标相互不兼容

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员工的管理采用目标管理模式(MBO),即高校设定一个总体目标,然后根据各个机构、部门的实际情况,由高校与子单位一起设定子目标,子单位和员工再根据子目标设定员工个人目标。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需要把握时代命脉。其组织目标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不断更新。但员工的目标却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员工目标与高校整体目标,员工目标与其他员工的目标不兼容情况往往很严重。

2.利益分配不均衡

它由资源的有限性引起,高校内的设备、经费等财物有限甚至短缺,高校员工之间为了升迁、增加成果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彼此之间竞争甚至冲突很难免。关键是高校领导能否给每个员工以准确的定位,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原则,以为学校、学生服务为宗旨。合理调配资源。

3.价值观不同

每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个人所固有的思维不同,对现实会有不同的感知,在高校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员工往往对接收到的信息做部分加工,环节一多,最终导致信息失真。影响了沟通效果。从而产生不能完成高校组织既定目标的问题。

4.沟通不当,信息失真

沟通不当的原因有很多种:由于知识差异,对信息解读出现错误;由于利益问题,故意对信息作出它解;硬件设备问题,导致沟通障碍。极有可能产生违背组织意图的后果,出现责任问题。这时,组织便会反思审查,追究责任。为了推卸责任,冲突不可避免。

三、解决措施和途径

1.诊断冲突

这是进行冲突管理的前提,只有对冲突有了准确的诊断,才能够对症下药,实事求是的将冲突管(下转第35页)(上接第26页)理好。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内部员工的冲突纷繁复杂,假象千奇百怪。如何看透冲突的根源。是进行冲突管理的必要前提,没有对冲突的全面而务实诊断,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

2.进行融合统一

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将冲突情况收集起来。细心分析研究,找出内在原因和联系,将其融入高校的整体文化中,然后在高校总的价值体系中使其得到体现。并逐渐融入于制定目标的体系中,在以后制定目标时,将分析出来的员工冲突原因罗列出来,作为影响因素对其加以分析。

3.加强培训

在高校内部,有正式组织,也有很多非正式组织,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将其联系在一起。有的是制度原因,有的是共同爱好一项运动,也有的是共同喜欢或者反对一项改革或一个人。这便需要高校管理者在高校内部进行跨文化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并不断进行文化灌输和熏陶。

4.实行轮岗

高校员工之间轮岗很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员工都能感受到高校运作所需的一切程序。能让员工切身体会到站在领导者的高度应该如何思考,从宏观的角度去看高校领导怎样进行资源分配?以便理解领导的苦衷,如若确实看到领导竭诚为学校服务,每一位员工都会服从集体和大局。

5.启动建设性对话

在人们心目中,对话总可以解决问题,即便解决不了问题,也会对冲突作出比较积极的控制。采用建设性对话来对冲突加以管理。对高校管理者而言,在保护员工双方共有的对话动力前提下,建立双方力量平衡,并在对话中密切配合,使员工双方增进坦陈,并始终进行控制,以使员工的紧张保持在一个有效的水平之中。如果处理得当,冲突的双方直接对话有助于消除冲突或者很好地控制冲突。

四、结论

高校是高等人才的集结地,同时也是高等人才的最大流动地。若做不好高校员工内部的冲突管理,对高校组织而言,必然导致人才流失、沟通恶化、工作效率下降、员工缺乏动力、团队合作受阻,最终导致高校办学质量下降,影响一代人;对社会而言,若高等人才在高校都不能很好的进行协作,受不到较好的管理,进入社会,就只能纸上谈兵,不会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做为一名高校员工,在感受到高校管理者进行冲突管理的同时,将亲身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昌盛繁荣。高校内部员工的冲突管理,任重道远,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徐显国.冲突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理查德·E·沃尔顿著.李建国,陈忠华译.冲突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顾琴轩.组织行为学:新经济·新环境·新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初探 篇7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内部审计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考察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研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历史的重要依据。随着高校内审工作重要性的逐渐突现,高校内审工作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高校内审档案管理工作越加显得重要。本文就如何改善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包括了高校内审人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所有重要资料,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高校内部审计过程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高校内部审计档案,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律,同时对审计机构工作的运行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审计档案也为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因为审计理论研究是总结审计实践的客观需要,而对审计实践的具体详细记录又体现在审计档案中,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档案所积累的各种案例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就成了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时可借鉴的重要素材。并且对于一些有关联性、连续性的审计项目如对后续审计来说,审计人员就可以利用审计档案中的相关审计结果,这样不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缩短了审计周期,提高了审计工作效果。

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确定要立卷归档的材料,最后由档案管理员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认真作好内部审计档案的归档工作。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行为规范和衡量尺度。为使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各高校内审部门应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档案准则》等相关规定,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该校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具体应包括: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归档程序、整理方法、保管期限等。实行谁审计谁立卷,审结卷成的定期归档制度;建立安全保管制度;移交、借阅制度;同时还要制定档案管理员责任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改进审计档案管理方法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由过去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资产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管理审计等各个领域转变;并从事后监督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后续审计延续。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这一发展变化对审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审计档案质量的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更多更好的审计方法,推进审计业务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提高审计档案的管理方法和质量。

四、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大多认为审计项目结束后,将所有与该项目有关的资料整理归档后就万事大吉了,这远不是审计档案管理的目的。审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因此,各高校内审部门应建立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内部审计档案信息库,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作用。根据所积累的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内部审计档案中所产生的各种有用信息,然后从中提炼出有价值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形成分析报告,从而为学校领导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内审部门来说,还可通过审计档案向校内各部门宣传审计工作及其成果,便于校内各部门对学校内审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进而提高学校内审工作服务与管理水平。

五、充分发挥审计档案在降低审计风险方面的作用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 篇8

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关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 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 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机构技术力量较弱, 审计手段落后, 效率低、准确率差, 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

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即内部审计人员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 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高校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 有的高校即使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也是形式独立而实质上未独立, 这些情况均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 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 高校内部审计项目缺乏计划性

高校审计部门虽然在年初就制定了年度审计计划, 但由于年度中间临时任务时有发生, 导致计划任务服从临时任务, 项目质量服从审计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人员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只有尽量压缩审计的准备时间和报告时间, 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甚至减少了现场检查, 不仅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 而且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 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不够规范

1、方案编制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审计方案编写匆忙, 使审计方案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可比性。

2、内部审计在复核制度上不够健全。

一般只注重对报告的多级复核, 没有全面贯彻分级复核制度, 对审计的全过程没有建立有效的复核、监督制度, 不能及时地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3、审计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

审计成员缺乏必要的沟通, 在检查重点、范围、问题的定性等方面不尽一致, 使得审计项目的质量低。

4、工作底稿记录不规范。

如部分底稿对时间、金额、事件经过等相关要素交代不清, 或者记录重点不突出, 专业判断含糊其辞;底稿记录中对样本比例、审计取证对象等都交代不清;复核者、编制者遗漏签名, 看不出是否经过复核环节等。

(四)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 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目前的高校内审人员大多由会计、财务转岗, 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业务等方面知识, 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最终影响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 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经营部门。从组织地位方面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自由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 建立规范、系统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

通过建立审计机构、完善审计机制, 及时对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集, 并建立以风险管理平台为载体的规章制度, 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对审计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追踪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导管理, 可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

2、切实加强高校内部审计。

审计人员要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学校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做好教育基础经费投入审计调查, 摸清家底、查清问题、分析原因, 同时加强教育经费审计, 防止教育经费的跑冒滴漏,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年度部门预算计划, 审查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符合性, 从源头上制止教育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提高教育财务常规管理水平;审计学校各项收入的来源和内容情况, 学校的所有收入是否及时全额上交财政, 纳入学校的财务核算, 有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情况;审计学校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 重点审计公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学校各项专款的使用情况, 是否按规定的用途和范围专款专用, 使用是否及时, 是否出现赤字等等;审计学校资产管理情况, 货币资金是否按规定办理收付手续, 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材料物资与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保管、领用、报废、变卖等手续, 固定资产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一致;各类应收款项的清理情况。

(三) 科学合理编制审计计划, 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部门在系统地分析风险、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基础上, 科学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对急需关注和处理的问题, 领导和内审人员通过分析判断, 合理地安排审计的时间, 实施计划外的异常事项的审计, 有效避免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项目, 压缩审计的时间和报告时间, 提高审计质量。

(四)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 不仅取决于审计程序、审计手段的先进与否, 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素质更直接影响着项目质量的好坏。随着审计工作国际化及审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审计人员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要求,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 审计部门应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开拓审计思路, 更新审计知识, 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张艳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审计文摘, 2011, (08) .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职能探析 篇9

一、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中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该含义明确说明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应该是具备审查、确认、评价、咨询作用的管理职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管理职能, 帮助高校实现其事业目标。

二、管理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

高校的规模越大, 经济活动越复杂, 内部审计所起作用就越重要。内部审计参与管理, 对高校各职能部门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建议和评价, 有利于高校控制和防范风险目标, 实现高校的科学化管理。

第一, 高校发展目标决定了管理职能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同高校其他部门一样, 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和管理工作的日益多元化而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 最有效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 以审查和评价为手段, 深化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促进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规范经济活动的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风险。审计部门通过对不利于高校发展目标实现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检查、评价, 并提出其可改进的方面, 实现整个高校经济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 审计部门的部门职责决定了管理职能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在高校全局管理中高校管理层更重视宏观管理, 有可能忽略过于细微的现象, 而这些细微地方有可能导致重大风险。高校管理层需要一个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工程造价等专业领域知识, 并且身份超然, 立场客观, 角度全面, 观点可靠的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内部审计部门的部门职责恰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管理职能发展成为高校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

三、如何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履行管理职能时应结合国家、行业和地区发展战略规划, 充分考虑国家对高校运行应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要求, 满足国家和社会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规避风险, 节约资源, 实现高校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从高校实际出发,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把握总体、突出重点, 以管理促发展。根据《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以下简称《指南》) 的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应根据学校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等有关内部环境和内部审计资源状况, 把握总体、突出重点, 科学合理地确定内部审计业务战略;高校内部审计应着眼于促进问题解决, 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 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促进学校事业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应按照《指南》要求, 实现全局与局部、总体与重点统筹兼顾, 实现内部审计业务的科学化合理布局。

第二, 加强监管, 重视管理中的细节。对领导层无法亲自监管的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 把对重要管理部门的审计, 例如财务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国有资产效益审计等工作列为常规审计工作, 作为每年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学校及学校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全面掌握学校各项财务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对年终决算超过年初预算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通过审计规范预算管理, 促进学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对物资采购部门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查, 并随时完成领导层交办的工作任务, 对突发性审计事项可根据领导层要求采用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审计的办法灵活安排审计时间。

第三, 参与决策, 加强风险管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能识别并防范风险, 从法律、规范、资金流动、部门领导管理能力等方面, 全面衡量对高校而言潜在的所有风险, 对有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要及时提醒管理层关注。对某些重大领域的决策需要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来判断, 如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规模, 各部门预算调整、设备招标采购等方面提供咨询意见, 协助管理层分析项目效果和效率。

第四, 协助其他职能部门进行管理。通过审计, 可以对尚未实施的项目进行控制评价, 避免因管理失误导致巨大损失, 并且通过每年对各职能部门的检查, 可以促进部门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所述,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职能完善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成为现代内部审计的标志, 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发展目标, 通过审计管理职能的发挥, 进一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1.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M].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10

一、高校内部审计情况问卷调查

2005年上半年, 国家审计署颁布并在全国实施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这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内审工作质量如何?如何控制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人员急于想了解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决定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应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环境优劣、内部审计管理力度、对内部审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六个要素。围绕这六个要素,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提纲。调查对象是X省境内、由政府 (既包括各级政府行政部门, 也包括X省政府) 财政投资兴办的公立本科、专科108所学校。回收问卷43份, 回收率39.81%。我们也了解到, 填写这些问卷的审计人员是认真的, 提供的信息是有效的, 因此调查结论是可靠的。

问卷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和人员情况;第二部分是有关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及履行情况;第三部分是项目审计的管理情况, 这部分主要针对审计项目从立项到最后归档整个过程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三部分的问题共53个。这样的结构主要考虑如下:

1、从X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的构成观察内部审计的地位以及内审人员的素质;

2、从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履行情况看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环境优劣;

3、从审计项目全过程管理看内部审计质量情况。

但三点考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了相对独立的机构设置和较高的人员素质, 有了相对健全又执行有效的内部制度, 就为内部审计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质量又为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进一步完善制度提供了前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高校内部审计情况分析

从搜集研究背景材料、设计问卷、实施调查, 直至分析归纳整个过程中, 我们对X省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 高等学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

大部分高校都单独设置了审计处 (室) 或具有审计职能的办公室, 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表现为47%的高校内审职能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 混淆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的职能。个别高校内审职能甚至隶属财务处领导, 完全丧失了审计独立性所需要的组织基础;85%的高校没有按照审计业务类型单独设置基建审计和财务审计科室;学生在10000人左右规模的高校内审人员平均只有3人, 表明各高校配备的专职内审人数不能满足学校师生规模扩大的需要。这些现象都会极大地影响内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 是内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内审组织形式是独立性的基本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层次地位越高, 权威性、独立性越有保障。在机构独立性这一根本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 高校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质量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 各高校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财经审计专业素质较高, 表现为学历高 (大多为财经专业) 、职称高、年富力强。调查显示, 具备两个以上专业文凭的复合型人才在大部分高校内审人员中只占到5%。表明各高校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尤其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或既懂建筑又懂审计的人才。内部审计所要监督和评价的是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 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精通审计业务, 还要充分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 了解相关政策, 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精通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 高校内审人员如果不加快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发展, 高校内审工作就难免处于原地踏步状况, 内审工作质量就很难有质的提升。

(三) 制度建设参差不齐, 大多高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

从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 85%的高校颁布并实施了《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50%的高校颁布并实施了《本校内部审计各岗位职责》;20%的高校颁布并实施了《内部审计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和《档案管理办法》;15%的高校颁布并实施了《内部审计人员考核实施办法》;10%的高校颁布并实施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其它制度诸如《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设备采购审计办法》、《基建维修审计办法》等主要集中在规模比较大的高校。以上数据表明, 大部分高校只是需要什么就出台什么制度, 对于制度建设没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 诸如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人员激励机制方面、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方面, 缺乏一些前瞻性的考虑。在被调查的高校中, 没有一个高校制定了后续审计实施办法。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审计尤其以内部控制制度为首要审查内容, 如果审计自身的制度建设都没有做好, 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制度做导航和保障, 怎么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经得起质疑的审计结果。

制度与环境从来都是因果和共生的关系, 好制度的影响下能产生好的环境。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从而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 是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体制、机构分布、人员配备等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机制, 引导产生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和谐的审计氛围。

(四) 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1) 轻视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编制好的审计方案的基础, 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被调查的高校中, 62.5%的高校有一部分项目搞审前调查, 12.5%的高校不搞审前调查。

(2) 轻视审计方案。

审计工作实践证明, 一个详细可行的审计方案, 对于组织审计力量、把握审计重点和范围、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而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5%的高校基本不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

(3) 轻视审计日记。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它通过记录审计工作过程, 形成完整的审计轨迹。它主要反映的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 是编制审计报告、复核审计底稿的依据。我们调查结果是, 2.5%的高校只是有时记录、27.5%的高校不记录审计日记。

(4) 轻视审计档案资料管理。

55%的高校没有严格对立卷责任人归类、整理、排列后的材料进行审查验收, 50%的高校审计项目案卷没有严格在规定期限内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75%的高校没有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过程、结果等信息的载体, 是审计复审和后续审计的必须材料, 也是高校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审计档案资料管理没有跟上, 需要查询已审结项目资料而不得, 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本身, 也会对其他需要查阅审计资料的部门和个人造成影响。

(五) 没有形成对高校内审质量的约束 (外部监督检查) 和激励机制

调查显示97.5%的高校没有设立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的专门委员会。95%的高校没有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并对优秀审计项目给予表扬或奖励。审计长李金华去年9月底在成都表示“下一步审计风暴将刮向审计内部”, 将对全国审计机关的财政、财务进行全面自查, 并请监察、财政部门对审计部门进行每年一查。这表明国家审计将引入外部监督来提高审计质量和公信力。高校内部审计也应敏感地捕捉到被审计单位的猜疑和公众潜意识中“谁来监督审计部门”的疑问, 以积极的态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内审缺乏独立性问题

鉴于我省高校的实际情况, 各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内审机构的设置问题。 (1) 有条件设立独立内审机构的高校独立设置审计处室。受规模所限确实没有条件设立独立内审机构的高校应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组织模式, 借鉴国际上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经验, 探索能切实提高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 如建立审计委员会, 由学校党委、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内审规划, 调配审计项目人员, 批准审计计划, 审核审计结论, 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协调, 对党委和学校教代会汇报审计工作等; (2) 高校应按照本校的规模大小合理配置专职内审人员, 并授予内审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兼职内审人员的权力、将部分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权力。

(二) 通过领导重视、自身努力实现内审人员向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化

一方面,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在人员工资、编制、培训时间、经费上真正重视内部审计, 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 加快内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可以用较高的工资待遇引进一专多能的审计人才, 形成“鲶鱼效应”, 即他不仅可以立即承担审计项目工作, 还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激发其他审计人员加强学习;二是对现有内审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持续的计算机、法律、金融等知识技能培训, 使他们及时掌握、更新审计所需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 高校内审人员应当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要意识到在信息和网络时代, 不懂计算机, 将使我们失去审计的资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 加强自身的业务技能。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和培训的途径, 还可以通过书籍、网络、请教他人等自学方式来达到向复合型人才转化的目的。

㈢各高校内审机构狠抓自身的制度建设, 以制度建设促内审质量提升, 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各高校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今年上半年, x省教育厅审计室组织全省教育内审机构和人员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汇编, 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各高校内审机构应当对照该制度,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规章或工作流程, 对于制度中没有而本校又实际需要的制度, 可以在不违背上级规章制度原则的前期下, 制定新的制度。形成每一项内部审计工作都有章可循、经得起任何内外部检验的规范局面。

(四从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档案入手加大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力度

要求高校内审人员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审前调查, 认真对待每个项目的审前调查, 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领导人员、资金来源、使用方向、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重点了解部门预算外收入和其他创收收入情况、财务管理方式变化情况、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的情况, 为编写高效优质的审计方案奠定基础。

要求高校内审人员为每个审计项目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制定审计方案时, 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以及被审计单位情况等各方面, 综合考虑, 方案制定的要周密, 要恰当的估计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可以合理的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有条不紊的管理和指导审计人员, 最大限度的消除审计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效性, 从而使审计工作做到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高效化。

要求高校内审人员实行审计日记制度。主要记录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 包括查看了哪些账目、资料和文件, , 做了哪些取证工作, 找了哪些人了解过情况等等。审计日记要逐日编写。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 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 其他人不得删改。审计日记应当要素 (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分工、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索引号、页次) 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要求高校内审人员在审计项目结束后, 由立卷人及时将项目资料归类、整理、排列、立卷, 严格执行审计组长对立卷材料的审查验收程序。如果发现不符合审计项目要求或档案要求的材料, 要责成立卷人该补充材料的补充材料, 该剔除不要的就剔除不要。立卷完毕的审计档案要在学校档案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移交学校档案部门, 以方便审计结果的查询和使用。要求高校内审人员为已审计的单位建立资料库, 资料库的形式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 可以是纸质的档案盒, 也可以是电子文档。在进行日常审计工作时, 将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资料及时收录到资料库中, 日积月累, 就能形成系统全面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好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 对今后审计工作在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方面有重要意义。

(五) 建立对高校内审质量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方面, 一是改进自我监督检查的办法, 采取单位自查、系统内检查等方式, 自觉接受内部的监督。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先明确审计组成员、组长 (主审) 、科室负责人以及分管的主要领导的责任, 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旦发生责任事故, 通过告诫、批评、通报、取消某些评审的资格等来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二是引入外部监督, 成立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的专门委员会, 其成员可由主管审计的校级领导、审计机构负责人、纪检监察处长、资深审计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 由它定期、不定期地对审计项目质量、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三是通过建立审计意见箱或其他获取信息的方式, 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 自觉接受学校教代会、纪检监察、财务处、和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维护内部审计的权威, 维护高校的经济利益, 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和公信力。四是对发现的不合格审计项目或审计人员的违纪违规行为, 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

激励机制方面, 一是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并对优秀审计项目给予表扬或奖励;二是对于勤勉工作取得突出审计工作成绩的内审人员给予物质奖励、评优、职务晋升等激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质量还不能尽如人意,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决定高校内审质量的根源问题——内审机构独立性的解决, 需要高校领导层观念的改变、还需要整个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制度大环境的改善, 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影响高校内审质量的决定因素——内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也不可能期待瞬间改观。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组织、制度、人员各个有机部分充分协调、共同提高, 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 终会迎来高校内审质量与国际内审质量接轨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2004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http://www.ciia.com.cn

[3]、审计署审计科学研究所.中国审计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4]、刘英来.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审计研究.2005 (4)

[5]、张宏禄, 吴旭桦.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事业财会.2005 (1)

[6]、毕秀玲.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05 (2)

[7]、侯雯静.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质量控制探讨.铜陵学院学报.2005 (3)

[8]、杨阿滨, 张兴福.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分析.学术交流.2005 (09)

[9]、广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课题研究组.以人为本,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2004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11

摘要: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管理体制的现状,通过把握教育规律的三个特点,就如何遵循教育规律,从转变观念、治学体系、内部管理结构等方面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教育规律 内部管理

高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作为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虽然近几年在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都作了积极探索。但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遵循教育规律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两条法律条文清楚的表明了高校的权力体系的组成:一是党委系统,包括学校党委员会、党委常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如工会、共青团等),下设学校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团委、工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二是行政系统,包括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以及各种专门委员会,主要职能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人事处、财务处、实验设备管理处、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外事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保卫处、基建处、离退休工作处、审计处(室)等部门。在纵向管理上,按照学科(或学科群)设置院(或中心、系)。一般高校还含有数量不等的直属机构及附属机构。 三是学术系统,主要是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1]三种权力系统构成了高校的基本权力体系,这三种权力在协同作用下维持着高校的正常运转。

此外,我国公办高校有个行政级别,985高校的书记、校长往往是副部长级,如清华、北大;211高校的书记、校长则是正厅级,校内的副厅、处级官员也不少。更重要的是,985高校与211高校的校领导任命,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

二、目前内部管理体制的不足

我国高校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但有些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需要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一)三种权力界限不清。在高校的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党委和行政两个系统,书记和校长为各自系统内的“一把手”。两套班子合在一起时,书记就是当然的“一把手”。但《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法定代表人。党政合作好,就会产生合力;若合作不好,则两败俱伤。所以仅靠个人素养、人际关系,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两者就难以长期协调保障好。目前由于法律的授权,高校已建立了庞大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学校以下设学院、学系,学院与学系的党政领导一般由学校任命,在校、院、系之间形成

了严格的等级,权力中心在学校。在各种学术权力机构中,党政管理 人员(当然大都本身也在学术上具有一定权威)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使得学术权力成为政治 权力、行政权力的附庸。[2]

(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很多是按职能对口设置,教育部或政府有什么司(局),下面就有什么处,个别学校甚至更多。高校领导副职也太多,个别学校副书记、副校长达十余个,分工过细,有的副校长就分管个别处室。目前,部分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一方面教师队伍严重缺人,师生比小于1∶20;另一方面非教学人员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达到五成以上,导致机构臃肿,各自为政,运转效率低下,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4]在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多年来延续了不断修补的惯性,缺乏整体设计,表现为机构层次越设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3]

三、把握教育规律特点

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主要包括教育人员(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组织制度(教育要求)、学术管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又包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教学规律、管理规律等)。

(一)要从组织制度方面把握教育规律的特点。组织制度是事物活动的规则,是通过责任、权力、义务来规范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规则体系。目前在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处理好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促进现代大学理念的落实,保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以及引领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功能的实现。

(二)要从教育者方面把握教育规律的特点。《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传播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保障教师的各种权益,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至少是最基本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少数扰乱学校教学秩序,要让教师能安心乐教。一个氛围良好,环境优越,尊师重教的大学总能是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四、努力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

(一)以政策为指引,促观念的改变。改革改到深处是观念。观念的改变主要靠自身的不断学习,但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舆论环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4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时也曾坦承,大学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所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逐步废除行政级别制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整体的激励导向,引导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树立追求高深学问、探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学术学问和学术权力上,不是追求行政权力和官级、官位,使教师感到行政权力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于学术权力。[4] 确实建立一套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明确划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且做到彼此尊重,推动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的管理人员不能以行政权力压制教师的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得资源,扭转高校的价值取向扭曲,专心教学和科研业务。教师的待遇分配上要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建立严谨的治学的保障体系。专任教师要遵循“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 逐步推行聘任制度。激发了教师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授又是教师中的优秀者,也是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风向标。他们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学校的内部管理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应该更多地参考教授及相关教师的意见,赋予其更多的管理及决策权。教师尤其高校的教授学术权力的存在确保了学术的平等、自由;从而也保障了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的实现。高校要突出学术权力的作用,防止行政权力的干涉和阻碍。而学术权力也必须避免行政化与官僚化,保持学术本色。充分肯定“教授治学”的重要意义。因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就是确立学术本位的价值,崇尚学术。高校必须创造条件,要使教授拥有学术权力。教授通过学术内层次鲜明、分工明确的管理制度来管理自身事物。扩大高校本级学术委员会学术决策权力,从制度上切实保证教授发挥好“抓学科”、“带学术”、“管教学”和“正学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鲁惠 原松梅,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议,中国发展观察

[2] 郭为禄,论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关系的变革与协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3]刘砥砺,高校“驻京办”潜伏北京 专家称源于高校官本位,http://news.sohu.com/20100910/n274850255.shtml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篇12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 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 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 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 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 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 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 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 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 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 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 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 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 迅速反馈, 专人分析, 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 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 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 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 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 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并分析原因, 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 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 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 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 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 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 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 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 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 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 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 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 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 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 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 在某一审计活动中, 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 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 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 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 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 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 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 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 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 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 制度是体, 机构是用, 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 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 没有完善的制度, 就没有体系可谈, 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 因而要集思广益, 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 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 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 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 二者相辅相成, 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 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 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 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 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 这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确认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探索和分析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方法对高校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参考文献

[1]徐启哲, 刘赟.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5) .

[2]李胜利.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经济师, 2004, (8) .

[3]陈艳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方法[J].内江科技, 2009, 30 (10) .

[4]赵佩春.审计质量问题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1 (2) .

上一篇:函数图像的变换下一篇: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