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2024-09-10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共10篇)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1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它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部审计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关键词:审计、廉政、管理创新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重构与整合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专业化。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明确审计处的人员配置,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条件等事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懂专业,能够领导部门工作,代表部门沟通协调、督导审计业务,使单位的内部审计不缺位和越位。组织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组织成员团队化。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本单位内部安排能够胜任的各类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形成若干个审计项目团队。组成的各审计项目组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经过审定后再报送主管部门和单位。各审计项目团队成员组成要素质相当,结构合理,有助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按期保质完成。

(三)矩阵型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多样、管理活动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高校应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该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成的横向系统。这种结构稳定、适应性强、效率高,能充分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计划管理属于审计工作的宏观层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计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三是在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随意性变动频繁,变动也缺乏程序制约。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的相关计划既围绕中心,又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二是建立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要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这种计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三是采用滚动编制法来制定内部审计计划。首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这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

(二)切实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加强交流和反馈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计计划,还需要有效的贯彻执行,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应当从做好编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交流和反馈、建立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等方面切实有效地使得相关审计计划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高等院校应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同时应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只有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内部审计计划才能落到实处,审计人员也才有积极性。

三、审计作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严格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要有效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这样有利于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规范、内容应完整、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后分别签名盖章。

(三)明确内部审计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现场指导和检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项目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审计工作情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

(四)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提高审计报告水平。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着眼点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三是审计结论准确、客观;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才能使得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除了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外,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明确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另外,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措施之一。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2

1 应及时归档, 全面收集教师全面评价信息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激励、督促高校内部教职员工能够恪尽职守, 自觉、积极、主动地坚守岗位,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考核以及评价是肯定教职员工工作, 激励教职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 不应该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 更应该关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因此高校应及时、详细记载教师的工作状况, 并且能够及时整理、归档。为了确保教职员工教学过程中的整个工作表现, 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高校应专门为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构建一个“业绩档案与学期工作”专项档案, 尽可能将整个学期教师工作情况完全、真实的记录下来, 主要应包括从事开拓性创新工作、承担的特殊工作、学生教育与管理、课题研究、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教学常规、承担工作量等各方面内容。

根据高校管理机构分析, 针对教职员工的管理主要会牵涉到科研处、教务处、专业系等多个部门, 因此, 人事管理工作内容非常繁杂, 各人事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主动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关于学校教职工的相关资料, 包括教学工作过程, 也包括教学效果反馈资料, 收集后应及时进行整理、归档。若有些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或特殊性, 应注意不仅应详细记录工作过程, 同时应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工作效果。而人事处也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教学调查活动, 积极、主动和教务管理部门以及专业系管理部门联系, 取得相应的支持和协助, 相互配合, 相互合作, 共同分析、统计具体资料, 确保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真实性。

2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机制

招聘录用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科学、有效的人才招聘可为高校引进新的人才, 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每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 制定相应的招聘面试办法以及内容, 尽可能为高校选出真正德才兼备的教师。具体的面试、招聘办法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以及教学性质来制定, 可以通过笔试的方式从中筛选出知识丰富, 能力较强的教师。当然, 评价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可能仅仅从学识以及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还应该注重教师的师德, 这是一种人的隐性素质, 仅仅通过笔试很难进行评价, 招聘人员应根据应聘者自己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评价, 比如资料上显示该应聘教师曾经获得过“征文比赛”“优秀干部”“演讲比赛”“优秀学生”等奖励或者荣誉, 则说明这位应聘者至少有一定的上进心。其次在整个面试过程中, 应密切关注应聘者的一些细节, 可以看出他的责任心。人事管理者应不断思考、总结出有效的人员选聘对策和方案, 为高校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应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 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与每一个教师的经济利益、政治荣誉、发展前途都密切相关。高校管理工作水平高低对于教师工作情绪以及整个高校教育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 各大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 由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等都具备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 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应该制定多元化评价机制。比如关于职称评聘, 人事处可按照相应的职称评聘标准和要求进行综合评价, 使每一个教师都明确日后工作方向和目标;在职务晋升方面, 人事处应从勤、能、德、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要求教师应具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 并结合相应的岗位性质和要求, 选聘最佳人选。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 应将每一个教师的工作表现及其业绩与薪酬挂钩,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评优评先方面, 应根据本校制定的相关评选方法综合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表现, 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公正。

综上所述,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下, 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是适应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科学、有效的高校人事管理可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摘要: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各大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仅和高校教职工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整个高校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创造性、主动性缺乏, 工作内容较为单一, 并没有深入细化, 无法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真正价值及其作用。进一步改进、完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 积极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人事管理者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福胜.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中实施人事代理制度[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10) :127-130.

[2]胡巧珍.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2) :35.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工作 创新

人事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前景。现如今,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必须对高校人事的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创新,使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将高校的文化理念发扬光大。

一、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

现如今,我国诸多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等问题上都出现了落后的现象。高校人事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分配任务、完成任务的简单工作模式,在长期被领导的过程中,教职工们严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理念。大多数的教职工不懂得用新思维提高现有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高校人事管理中的管理机制同样存在缺陷。在新职员的面试过程中,只是通过学校的重要领导和为数不多的人事部门的员工对其进行简单的面试,审查新教师是否拥有较高的学历,是否来自国家承认的重点院校,是否有过科研成果,考察人在面试的过程中还会聆听新教师已经准备好的课程演讲。这样单一、短暂的表层面试方式,很有可能因为考察团的个人感觉问题而错失真正适合高校发展的优秀员工,相反,录取一些只懂得知识,但不适合在课堂上讲课的拥有高学历的高材生。在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为了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应该将人事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存在缺陷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创新。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影响并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道路。为了高校的历史能够一直得以延续、发展,高校应该对其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改進、创新,使高校人事管理工作适合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拓宽评教平台,多方面评估教师的职业水平

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对于教职工的评教大多采用的是网上实名制评教的方法,评价自己对任课教师的想法。为学生提供评价教师的内容,并设有A、B、C、D四个不同程度范围的选项,供学生选择。对于这样单一的评教模式,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从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评教,了解教师的个人工作水平。

高校应该在网上评教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匿名评教的平台,使学生在平台里反映出对于教师的真实想法。可以是对教师特别喜爱的地方,也可以是学生对于教师的意见反馈。通过匿名平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用受到拘束。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也可以不定期地走进正在授课的教室,并用摄像机记录上课的状态,作为评论教师的依据。总之,多方面、多角度的评教过程会使得评教结果更加具有真实性,能够使人事部门掌握教职工的基本工作状况。

(二)增加面试难度,为学校录制优秀教职工

面试,是针对想要入职的教师进行的一种考核。在这个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加入与时俱进的创新问题,使新入职的员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高校带来新的发展元素。

在面试的过程中,应该让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代表也走进面试现场,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最终是为学生授课,只有让学生满意,并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才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定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新教师面试时,面试人员应该将准备好的随机课题现场传达给面试人员,让面试者现场思考自己的课程演讲,并在考虑片刻后,现场讲课。临场发挥的水平一定没有事先准备的好,但是,如果临场发挥都十分优秀,那么在事后的授课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得更加精彩。

(三)定期培训,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该在吸收经验中得到发展。高校应该定期为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譬如,在每年的寒假、暑假期间,为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周的见习机会,让高校人事管理人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学习、观摩社会中各行业从事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看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如果高校的时间与经费充足,还可以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出国见习的机会,学习外国高校以及外国公司的人事管理工作风格,使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习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他领域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将学习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人事管理工作当中,配合高校领导干部共同领导在校教师的工作,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职业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内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提高,使高校教职工的任用、考核系统等更加完善,使教职工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强的工作能力。总而言之,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赵革科,赵研科.论高校人事管理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6(05):173-175.

[2]何斌,余玉娴.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三个转变[J].大学教育科学,2005(03):40-42.

[3]胡巧珍.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4

在高校实施民主管理是我国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制度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其文化素养、知识水平都比较高,且思想活跃,信息量大,识辨能力强,同时对民主的要求也比较强烈,因此,高校的民主管理有条件、也有必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其民主政治建设可以做得更好。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民主管理的实践中摸索出了诸如教代会、校务公开、学生自主管理等多种体现广大师生员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民主运行机制与形式,且日渐完善。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一些做法,加强学习、管理与创新,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内部民主运行机制平稳、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主要做法

整体来看,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国家主导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种为社会主导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里暂且分别称它们为A模式和B模式。A模式中的院校,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来经营,这种体制模式容易形成院校内部的绝对等级制或集权式管理;B模式中的院校,则主要依靠社会支持与市场引导,这类体制模式更容易形成院校内部的无等级协商制或民主管理。当然,有些国家的高校其主体虽然属A模式,但也有B模式的痕迹;另一些国家虽其高校主体是B模式,但国家出钱办学的比重也很大。总之,国外高校不管其采用哪一种体制模式,院校内部管理都不乏对民主管理方式的重视与采用。在高校内部管理运行中,只要有教授或其他师生员工从任何一个角度参与了学校管理,而不是管理层或领导孤行独断,都可以说是民主管理。

A模式下的高校教授很有权威,他们有权参与教学部门、学校乃至国家的各级决策。这类体制模式的典型代表为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国立高校。

B模式下的高校内部,作为基层学术单位的系(学院)的权力首先在正教授和副教授中依次分配。在有些重要问题上,系主任必须同其他正教授商讨,还有可能与有关的副教授商讨,有时要和全体教学人员商讨,并且少数服从多数是决策的主要原则。在这类模式的日常运行中,需要把教授、行政人员和董事各自所关切的方面综合起来,教授等教学人员一般是通过学术评议会和教授会这样的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这类体制模式的典型代表为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

笔者认为,在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中,无论是A模式还是B模式,高校教授特别是资深教授及教授会等大学社团组织在其民主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小觑。教授特别是资深教授或教授会等社团组织在高校各个层级的民主管理体系中无论是参与制定决策与措施、参与监督对决策和措施的实施,还是参与对决策结果的检查、对重大事务的督促等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同时也认为,国外高校特别是西方大学自治传统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自治模式。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欧美高校办学的两根基本准绳,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保证,学术自由是大学自治的体现,两者互为表里。西方特别是欧美大学实施内部民主管理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代表校外利益集团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美国为例)。这种形式中的董事会决定大学管理的大政方针,校长决策学校内部的一切事务,校长和教师评议会一起具体负责学术管理事务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二是代表校内(外)各方意志的权力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德、英、法等国为例)。在这里,大学的理事会是大学最高管理机构,由大学教师、学生和其他大学代表、地方教育当局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它授权校务委员会行使日常决策权。三是由政府任命的校长负责制(以日本、瑞典为例),校长由教师评议会或学校教授会提名,由政府任命,主持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这是从大学自治的角度对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民主管理形式的探讨。

二、国外高校的民主管理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我国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学者们认识不一。有的认为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主要有校务公开制、教代会制以及学生自主管理三种形式;有的认为推进高校民主管理要处理好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民主管理与集中管理、党委会与教代会、校长与教代会、教代会代表与教职工等之间的十个关系;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保证有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二是处理好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尽管在高校内部民主管理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但高校民主管理实践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民主治校的机制尚不完善,从管理者到教职员工民主办学理念滞后,高校教职工维权的法律支持不清,法律关系还没有理顺,教代会的地位被淡化、权力被表面化、职权被减化,其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上述这些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要在新一轮高教大发展的潮流中继续前进,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借鉴国外民主办学经验与做法,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民主机制与措施,是目前形势下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二)国外高校的民主管理方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正教授的应有作用

大学教授既是高校专业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又是高校教育教学政策的力行者,也是高校相关政策出台及实施的主要源泉。国外高校的教授或教授会在大学、学院(系)甚至在教研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种种民主机制实施过程中,要逐渐形成一种机制,使高校的教授与学校的党政领导共同承担办学政策、督促、运行和评估的责任。这样能充分发挥大学教授们的智慧、创造性以及主人翁精神,并有效防止高校的某些短期行为及决策失误。

2.民主评议制应受到应有重视

国外高校一项在实践中广为推行的民主机制就是,校长与各级领导、教授或教授会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商讨有关校务事宜,甚至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进行决策。我国高校在进行民主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借鉴这一做法。首先,高校广大教职员工与各级领导直接相处,长期共事,他们的为人处世、业务能力和工作实效也为广大教职员工所熟知,对各级领导实行阶段评议制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其次,全心全意为教职员工服务是高校各级领导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有义务接受广大教职工的评议;最后,根据我国的《法律》、《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高校教职员工有权通过教代会或工会等组织形式和适当方式参与高校的民主管理,以体现主人翁地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作用。因此,在我国高校实行民主评议制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可以有效转变高校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强化其服务意识,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廉洁行政。所以,高校民主评议制是一项体现我党政策、符合法律精神、贯彻群众路线的民心工程和振兴高校的战略举措。

3.处理好学术民主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5

争当“五星”队员创新养成教育

创意单位:泉州市泉港区涂岭中心小学

活动范围:泉州市泉港区涂岭学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优良校风的根本保证。2008年3月发来,泉港区涂岭学区坚持以开展“争当五星小公民”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行了较好的成效。

抓规划,确立活动标准。把雏鹰争章活动和养成教育有机结合,确定“五星”标准。道德品质星:诚实、谦虚、尊师、爱校、好学、助人;遵规守纪、关心集体,积极参加班、校活动队员认可率达95%以上。遵规守纪星:自觉遵守《守则》、《规范》和校规校纪。无缺课、无迟到,在学校检查中无违纪记录,努力学习,成绩有进步,学生认可率在95%以上。文明劳动星:爱护公物,认真值日,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乱扔废弃物,衣着大方谈吐文明,礼貌待人。队员的认可率在90%以上。好人好事星:经常助人积极为班级或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得到学生、教师、群众认可。学习上进星:学习成绩保持班级前三名;年段前40名;成绩优秀、中等,后进者分别至少8、10、15个名次。

抓重点,落实活动内容。在学期初全面布置的基础上,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周确定一重点:3月份: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月,开展争当好人好事星活动。4月份:结合清明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争当道德品质星活动。5月份:结合庆祝“五一”劳动节,开展争当文明劳动星活动。6月份:议一议,评一评,红星会奖给谁。9月份:新学年开始,重温《守则》、《规范》,开展争当遵规守纪星活动。10月份:庆祝“国庆节”,深化争当道德品质星活动,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11月份:举办学习讲座或学习成果交流会,开展争当学习上进星活动。12月份:“争当五星小公民”自查自纠。1月份:评选表彰“五星小公民”。

抓渗透,形成活动合力。一是加强学科渗透养成教育,召开班科任联席会议,实施“双班主任”制度,举办学科渗透“五星”经验交流会。二是加强家校沟通。印发开展“争当五星队员”活动告家长书,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载体,做好家校沟通,互通学生校内校外表现。三是加强社会实践,聘请校外监督员,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抓考评,激发活动热情。一是组织申报,由各位学生自愿申报所要参评的“星星”。中队初评后选送参加学校评选,学校把初选名单公布,接受同学监督。二是组织评选。由全体教师做评委,邀请家长代表、社会辅导员代表参加,对各中队参评人员进行评选。程序:(1)介绍自己参与活动的典型事例;(2)回答主持人、学生提问;(3)学生、教师投票。三是组织表彰,每个项目各评5个人,授予相应胸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向家报喜,设立专栏进行专题介绍,推荐参评区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评选。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6

一、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缺陷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架构,影响 高校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高校的组织文化氛围并影响内部控制参与者的控制意识,是实现具体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整体风险意识比较淡漠。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各高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机遇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高校管理层不同于 企业 管理层,很少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风险意识比较淡漠,在决策上缺少 科学 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追求“一流”的道路上过分强调“大楼”等硬件建设。伴随着求大、求新、求洋高标准的往往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为此,许多高校以某项收费权作为抵押,通过向银行借贷的形式筹集资金,并由此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对高校收费的政策稍有变动,看有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高校合并”使许多高校的院系重新组合,内部空间布局发生调整,造成一部分校区资源紧张,另一部分校区资源闲置。所以,资金严重不足和资产严重闲置成为许多高校比较典型的现状。

(二)决策机制有效性和决策制度的完备性等较薄弱。高校一般都是专家治校,但经济管理专家在高校管理层担任职务的并不多。虽然有的高校设有总会计师职位,但总会计师在决策中的影响力有限,在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高校主要领导兼任校内重要法人单位法人代表或董事长职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必然会造成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该类校内法人单位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以致有些校内法人单位游离于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之外。

(三)决策机构权力和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设有校(院)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基建委员会、收费领导小组等决策机构,这类机构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重叠、权力和职责分配不明确现象,集体决策只是形式,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无法体现。例如,很多高校为了建设新校区而成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但由于缺乏授权机制,对指挥部与校基建委员会、校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招投标领导小组、基建处等机构的权限没有合理划分。指挥部的总指挥一般为主要校领导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工程预算、招投标、工程变更、工程决算等控制环节上出 问题。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高校组织架构中地位偏低。高校资产基本上都是国有资产,高校的经济实体也都属于国有,但是,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归属于财务部门,在人员编制、管理权限等方面都受财务部门影响,对国有资产安全的监控力度不强,对高校或其下属经济的投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影响不够。内部控制受高校管理层道德价值观、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组织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如具有领导集体决策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效果明显强于领导个人决策的高校。但是,当前高校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很少将内部控制提升到组织文化建设层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一般只局限于高校会计系统内,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如此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在高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主要有:

(一)合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缺陷。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高校内部职能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的自主性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这些经济活动涉及各类经济合同,许多高校对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能隐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各类经济合同没有制订统一的规范。如某高校下属经济实体没有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对外签订了一份加盖系行政公章的技术协议,后因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而使该校遭受五百多万元的经济损失。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订立合同和管理合同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没有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合同实行归口管理,擅自对外签订合同;三是合同的文本不规范;四是印章的使用权限不明确,有的甚至未经批准私刻公章。

(二)货币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缺陷。高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会计系统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包括财务部门及其下属经济实体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主要体现在防盗窃、防贪污、防诈骗等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货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特别是出纳与银行对账职能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但有的院校由于会计人员编制不足,安排同一个人担任出纳和对账工作,为货币资金安全带来隐患。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教育 部和财政部规定高校实行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即高校财务部负责人必须对每月的银行对账单审核签字,然后再交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签字,并报经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或总会计师审核签字。“双签”制度有利于明确货币资金安全责任,但很难真正执行到位,因为很多高校的货币资金流量非常大,有的一个月就有上万笔货币资金流进或流出,审核和复核工作量太大。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7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大学生仅靠个人努力, 难以科学分析形势、正确判断是非、准确把握方向。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 了解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开阔心胸,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问题, 审时度势, 把握时代脉搏,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幸福感, 明确历史使命,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因此, 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能够顺利推进, 意义深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形势政策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如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 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采用大班授课模式, 以至于很多教学手段难以实施, 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 影响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过时或者不是学生关心的重大热点事件和问题, 讲授深度不够, 导致学生上课不专业、不用心, 反而更愿意自己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咨询,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单向理论灌输现象比较突出, 教学模式单一,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足;不少教师教学欠缺方法和技巧, 习惯于照本宣科, 缺少丰富的影音图像等多媒体素材。而任课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担任, 其本身已有繁琐的本职工作,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很多任课的辅导员并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 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 然而对于任课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完善, 甚至是没有培训, 使得大多数教师不能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讲授得不够深刻, 剖析得不够精辟。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创新的主要措施

1. 明确教学管理体制, 规范课程教学。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学时安排、课程考核、教学考核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全面组织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具有动态性特点,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提出要求。自1987年以来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前都会定期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这对各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师教学考核上, 既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又应重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课程考核, 避免使用单一的开、闭卷考试或单纯论文撰写形式, 而将理论知识考试和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 在理论知识考核中, 增加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评分[1]。

2.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开展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调查显示,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92%的学生选择参观考察、基层走访等, 最好的方式是社会实践[2]。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 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对象广, 应当适当地将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把实地教学、现场观摩、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对焦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真实感受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成效, 帮助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

3. 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

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好,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 学习动力差。根据教育部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 广大高校学生高度关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3]。尽管有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课因为教学内容过时, 教学方法枯燥和教师本身素质的原因, 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但这不代表学生不愿意了解时局, 李静瑞的调查表明, 有85.7%的男生和67.67%的女生在通过不同渠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了解形势与政策[4]。因此, 要创新教学内容, 仅靠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还是不够的, 必须结合教学任务, 充分调研, 掌握大学生的兴趣点, 紧扣大学生最关心的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教学。

4.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

以传统方法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基本思想理论已不符合当今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 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 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 采用形势报告会或专题讲座形式代替传统课堂讲授, 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人大代表、杰出人物、成功人士等做专题报告。同时应该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方法上, 变教为导, 适当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比如, 由任课老师选定专题, 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制作课件、备课、登台讲解, 也可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 使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提高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将学生关心的国内外形势与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 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影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重视网络舆论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舆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充分运用这些媒介开创形势与政策教育新平台, 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微博, 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基本理论的宣传、政策解读、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评析、人物访谈等, 同时, 开设问卷调查、论坛、群聊等, 加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方位施行教育,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具有特殊性, 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学内容具有多变性, 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更新,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 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而当前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主要以辅导员兼职为主。然而多数辅导员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 专业水平有限, 并且日常工作事务繁琐, 没有太多时间系统地开展学习。因此, 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制度, 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帮助构建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 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另外, 将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 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感兴趣领域, 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或专题集中精力钻研, 而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 定期探讨交流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 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科研深度, 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研水平。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全面剖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开拓思路, 积极创新,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 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3.

[2]陈国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1) :68-71.

[3]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这次会议指出,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综合来说,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工商企业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教育,受教育者不再是岗位的寻求者,而是岗位创造者。

创新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性活动的素质,增强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性活动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实践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可以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解释,即创新创业教育。它体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人才发展,调整供需平衡,倾向于将受教育者培养为具有事业心、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二、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地方高校积极践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对高校学生、高校自身和地方经济,乃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向学生传播创新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造就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立足于世的素质和能力。地

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地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从根本上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院校自身的成长。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学生必定投桃报李,为母校日后发展做贡献。同时,最重要的是,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学习先进经验和创新新的教育模式和研究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自身也获得极大的成长与进步。

第三,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做贡献,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近年来又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地方经济,关键是要在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创新创业的努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政策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生个体层面仍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明确,定位不清晰,责权利划分不明确。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能明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和开展力度不够,责任、权利、利益的分工和划分不明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不理想。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凌乱,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未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当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多分属就业指导部门、团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授课或开展活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未理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紊乱或不及时。

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资金投入少、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材。资金的短缺导致一些创新创业活动被迫停滞。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还要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但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依据,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选取随意化,没有考虑地方适用性,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

三、改进策略

1. 地方高校管理者应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针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责权利划分不均的情况,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合理定位,大力发展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与本校实际为出发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创新创业者,使学生从求职者转变为岗位的创造者。

2. 地方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有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顺畅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制定明确可行的创新创业实施准则,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行合理分工,协调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职责划分,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如创新创业办公室、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开展、评價等环节环环相扣,有序进行。

3. 地方高校应增加对创新创业教育投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条件

首先,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加大投入,为之提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给于资金支持,运用奖励机制、鼓励政策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年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即具备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再次,考虑地方适应性,选取系统科学的参考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教材。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对高校学生、地方高校本身和地方经济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需审视自身,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第一,地方高校领导和管理者更应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当地特色、本校实际,合理定位,明确划分部门角色与权责利的分配,更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第二,设置专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理顺关系,形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第三,高校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加强对教师队伍、教材选择的管理,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竹筠.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 科研管理. 2005(1)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刘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 教育科学. 2011(05)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9

各镇(乡、街道)中学、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县直学校,各民办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管理,提高全市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实现“十二五”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新跨越,根据2011年秋季开学工作会议提出的“努力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发展方向;努力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建设标准化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改进教育管理方法,推动教育发展;努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维护一方平安”六个努力的工作要求,围绕“质量要提升、管理要精致、负担要减轻、课改要深化” 的工作目标,现就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学校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发展理念

1.学习教育政策,促进管理创新。各校要组织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省、市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思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教练式”管理方式、“体验式”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推进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

2.学习“讲话”精神,更新育人理念。各校要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将“三结合”精神实质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细化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一代新人。

3.学习教育理论,创新育人方法。各校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倡导体验式教育和情感教育,要摒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空洞说教,结合中小学生成长“六个一”工程,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积极倡导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一定要倾注情感,多关心、关爱、包容、理解学生,并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进一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4.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各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教师、学生、安全、后勤、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尤其要重点抓好“会议制度”、“行政值日制度”、“考勤制度”、“教学常规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班级管理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财产保管制度”、“安全台账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十项核心内容的落实。校长和学校管理干部应率先垂范,引导和督促全体师生遵守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5.狠抓办学行为规范。各校要严格执行《南充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规范教学时间,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严格保证学生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严格保障学校开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坚决制止各种侵占学生休息时间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做法,坚决制止学校或教师节假日组织学生违规集体补课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统一全县中小学上课学时,小学上午安排一节早读课和三节正课,下午安排三节正课;初中上午安排一节早读课和四节正课,下午安排三节正课;上午放学时间和下午到校时间间隔不得少于2小时,严禁学校和教师占用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各级各类学校务必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否则将严肃追究校长的责任。

6.狠抓课程计划实施。各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颁的课程规划编排学校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特别要科学安排好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艾滋病教育、人民防空教育、特色教育等课程),不得调整、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学校教务处编排的课程表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要严格按照“课务分工表”和“学期课程表”实施教学,坚决杜绝实际授课和迎接检查“两张课表”现象。

7.狠抓师德师风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南充市教育系统“五条禁令》和《南充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有偿家教和赌博行为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均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对有偿家教、赌博、无故旷工、体罚学生和乱罚款乱收费等行为,一经查实,坚决按有关规定从严从快处理。希望各级各类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8.狠抓日常管理到位。各校要在“月工作法”的基础上推行“周工作法”、“日工作法”,坚持周例会制度、周通报制度、周反思制度,日反馈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调整措施,落实责任,推动各个岗位工作的高效、持续开展。要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建立健全每日安全台账,对安全管理不作为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强学校规划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管理效益

9.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各中小学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已经初步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新时期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下一阶段,各校要组织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对规划进行深入论证和修订,使学校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具体,落实更加到位。在“十·二五”期间,各校通过认真梳理和研究,每年均要确定当年必须重点解决的制约学校发展的三个问题,上报区教体局备案,并要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认真研究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各处室的专项工作计划及个人行动计划,将每一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职能处室,落实到每一名管理干部,且要狠抓工作计划的落实和督查,将各项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每一名管理干部和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10.认真组织实施“特色学校发展规划”。要求各校在上学年工作基础上,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色创建工作机构,形成以各个处室为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特色创建工作队伍。各部门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加强协作,切忌各层面、各处室、各班级单打独斗,切忌特色创建和日常管理“两张皮”;二要切实加大特色创建工作经费投入。各中小学要将特色创建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每年在特色创建方面的投入不低于公用经费总额的5%,保障特色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三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色创建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各校要加强对特色创建工作目标性考核的研究,制定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特色创建工作考核细则》,将特色创建工作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四要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力度。各校要紧扣特色项目,充分挖掘校本特色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学校要将特色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确保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并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步进行管理和考核;五要高度重视特色课程专职教师的培养。学校要选拔专业相近、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教师作为特色课程专职教师培养对象,通过进修培训、外出学习、网上研修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养,使之能尽快胜任学校特色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六要积极开展特色教育科研活动,尤其要积极梳理特色创建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将之转化为特色教育课题,深入进行研究,把研究成果内化为推动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原动力;七要进一步丰富特色教育活动内容,在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形式上要注重多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八要进一步提炼特色项目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实质,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并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渗透和贯彻,形成工作合力,达到处处皆能彰显特色的办学效果,促进学校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之路。

11.认真组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各级主管部门关于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工作要求,将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第一要务,抓实抓好。各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指导小组,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力促教师教为所学,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12.认真组织实施“学生成长六个一规划”。各校要认真总结上学年“六个一”活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推进,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下一阶段,针对“发现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和“确立一条激励向上的人生格言”要在“发现”和“确立”的基础上深挖英雄人物和人生格言内在的精神实质,通过活动的开展,把它固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围绕“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体育项目”和“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要重点关注学生参与的面,不搞表演式工程,确保每一名学生实实在在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艺术爱好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校要建立学生项目档案、健全考核办法、提供器材保障,组织专人验收;对于“拥有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和“参与一次提升能力的社会实践”,学校更多地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积极帮助学生联系社区岗位,强化班主任和实践活动专业教师的培养,确保每位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悉心帮助。此外,“六个一”成长工程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有效载体,要求学校要强化整体推进意识,确保六个一活动每位学生全覆盖,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13.认真组织实施“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关于下发〈四川省普通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的通知》,制定好校建规划,用好各项政策,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建设标准化校园。

学年工作结束后,每位校长要围绕各项规划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双述双测”,并撰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管理学术报告。

四、加强学校精细管理,进一步实现精致管理目标

14.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2008年,市教育局先后印发了《南充市教育局关于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实施意见》和《南充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的意见》,对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指导性要求,各校要组织广大管理干部和教师重温文件精神,并在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把“精致化管理”作为更高的目标,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5.积极倡导精致化管理。学校的精致化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较高境界。其核心要求是“工作的精、细、实、恒”,有效载体是实施“项目管理”。各校要把“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学校精神作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精神,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全校员工的共同目标,要将精致化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事事都有责任人”的管理状态。具体要求是:一要抓细节、抓小事。各校要将规章制度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要求,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眼;二要抓整体、抓全面。把每一项工作当作一个项目来做(经历项目计划、项目论证、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四个完整的阶段),力争每抓一项工作都要有始有终,抓出成效;三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强化广大师生精益求精的处事理念,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并持之以恒地做好。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篇10

管理的内部控制

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2007-02-02 21:55:3

4近些年来,各部属高校基本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基建工作投入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基建投资还存在管理弱化和浪费损失的现象。为了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堵塞漏洞,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各高校应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

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⒈不能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变更基建计划。在基建项目立项时,为争项目、抢时间,部分高校没有进行

充分的调查研究,单凭拍脑袋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任意改变投资规模、内容的现象,待工程竣工完毕后,该项目已不是立项时的项目。还有的投资规模突破概算好几倍,出现严重的“三超”现象:超投资、超概算、超标准。有的项目更是先斩后奏,搞计划外工程,不入学校的资产账,一旦与国家建设规划相冲突,该项目就会被有关方面强行拆除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⒉自筹和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一些商校向教育部申报基建计划时,其申报自筹计划往往大于学校财务支出计划,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加快基建工程的进度,又往往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没有很好处理拨款、自筹和贷款之间的关系。

⒊工程结算出现商估冒算。在高校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商

估冒算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有: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多计费用等。

⒋基建报表虚报和少报基建投资完成额。部分商校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往往根据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投资的差额作一些账务调整。如果是超额完成投资,就将其超额完成的部分暂挂“其他应收款”或“应付工程款”中,待下年年初再予调回,如果没有完成投资额,就将其差额部分以虚假附件或根本无附件虚报投资完成额,挂“建安工程投资”和“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下国家拨款,同时也为了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

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内部控制

针对高校基本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基建投资管理。

⒈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控制。如制定基建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监理管理、基建材料、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经学校领导讨论通过后,由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组成检查小组对基建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⒉加强预算控制。高校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为首的财经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校常委会成员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特别要有财务处、审计处、国资办、基建处、规划办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的预算并制订基建计划。在编制学校预算时,一方面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贷款建设”。但商校实施的“积极发展”方针必须做到建设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经费来源要可靠。

⒊实行经济责任控制。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财

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按照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经济责任制的层次可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这些层次的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共同实现学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群体,校长是该群体的管理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督促者。

⒋加强基建招标管理控制。部属商校基本建设项目基本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评标过程缺乏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招标工作很容易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分割的场所,由此出现了在同等条件下不选质优选质劣、不选价优选价高的现象。学校应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建立招标专家库,以监督基本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招标领导小组以分

管校领导为组长,由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具体招标工作、审定招标方案、考察和确定投标或邀标单位、审查评标结果:招标专家库由有基本建设相关专业资质并在省招标中心注册登记的校内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向基建招标领导小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代表校方作为基建项目招标评委。

⒌严格实行合同会审控制。商校基建项目应严格按合同管理,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要全面、文字表达要清楚,特别是合同价形式、物价浮动因素、政策调整因素、双方的承诺及主材的供贷方式等都应在合同中明确,以便在合同履行中控制价格。学校还应成立由法律顾问、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的基建合同会审小组,主要负责参与相关基建合同谈判,提出合同审核意见,负责监督合同执行与变更管理,并负责基建过程中的监督、审计和法律咨询工作的聯系与协调。

⒍实行造价审计控制。对工程决算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初审是由基建处工程管理人员和预决算人员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原始资料如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记录、现场隐蔽工程纪录等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对工程量的计取、定额套用是否与标书中要求一致,以及甲方所供设备、材料有无重复计算等进行审查,是为降低工程成本把好的第一关。终审是学校审计处通过招标,选择有资质的中介事务所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人员据此作为结算依据。

三、完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财务部门要做到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抓内部控制制度。

⒈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

通知:各直属高校应建立、健全与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任务相适应的基建财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并保持相对稳定。各部属商校应单独设立基建财务部门并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和岗位,对资金的请款、拨付、会计凭证的审核、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以及票据管理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⒉制定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基本建设资金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管理办法》,对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作了明确规定:大额资金的支付除提供合同外还应提供各监督部门、各级校领导签批的会审表,进度款的支付要提供有施工管理人员、预决算人员、监理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的工程进度会签表,其他费用支出按规定标准实行定额控制,严格审批手续,避免或减少不合理支出。

上一篇:教师个人简历格式及自我评价下一篇:十年后的翡翠城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