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共9篇)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1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俗话说“身体是革民的本钱”,想要有充沛的活力,就要有健康的身体。顺应社会要求,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就不能忽略体育的重要性。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同高校提出了不同的措施。纵观我校体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进行体育锻炼。
其次,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大学生应该了解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往往将人从烦恼、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实现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调节。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学体育的发展。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建议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展现了高超的竞技水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了新的突破。从雅典奥运会的32枚金牌到北京的51枚金牌,中国代表团所获金牌数增长速度惊人。虽然中国体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遗憾的是中国虽是金牌大国,却是体育小国。体育举国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我们在举国家之力出体育成果的同时,是否可以探讨出一条体育强国之策呢?
一、国内外体育发展现状
欧美许多的国家不但是体育强国,而且是公认的体育大国。真正让欧美国人自豪的是他们无所不在的运动场所,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庞大的运动人群,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人才。欧美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多年以来依靠业余训练为主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欧美高校以培养体育人才进入职业联赛为主,大学生联赛是为了让喜欢体育的人走近体育,让擅长体育的人更加专业。而中国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时则多以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主,并没有起到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虽然我国高校近年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专业体育队伍,但均以普及大众体育为主要目的,因此,高校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简言之,中国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太过集中和体制化。
二、关于我国高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1. 高校体育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政治思想素质。
“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为学生作好表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政治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谦虚谨慎,勤奋踏实,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具备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养,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以高度的责任心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改进教法,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勇于探索,勤于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法。总之,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2)加强业务学习,做到一专多能,搞好教学与群体间的关系,以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主阵地是体育教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周密思考,包括教材的安排、项目的搭配、队伍的调动和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各校各班(特别是班级多、器材少、场地窄的学校)的具体情况,继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教学,加强对课堂教学量、难易度及时间的控制和管理,有的放矢地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达到既传艺又育人的目的。课后写好“教学后记”则是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需抓好群体工作,如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体育活动,培训学生体育骨干等。并且,对于体育社会工作,高校体育教师也不能忽视,如校外竞赛、裁判工作等。笔者就曾参加省、州裁判工作,多次参加市级裁判、辅导、训练和体育中考工作,从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能力,丰富了社会体育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可分为个人日常工作和个人提高两部分。个人日常工作是教学、训练、群体工作,个人提高是进修和教科研,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组织实施中教师还要按自控指令做,在工作中不断自查,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全面、正确地估价自己,扬长避短,在自我提高中主动、自觉地调节和修正。
(3)加强自我调控能力。
体育是一门有关人体运动的科学,在教学时有它自身的特殊要求,同时它又超出该学科范围,因此,体育教师的能力是由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与技能及科学研究等构成的一种个性及身心品质的综合体,且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表观。鉴于此,体育教师必须在能力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合理支配和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制订切实可行的自我管理计划和实验方案,结合自身的教学、训练,以及群体和其它体育工作来加强锻炼,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以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4)不断更新教法,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验教学时,要从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示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运用最佳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不断更新教法、练法,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发挥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要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双边活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增强科研能力,稳步推行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除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加强学习,勇于探索,有计划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出发,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注意调查研究,通过不同方式,勤于总结,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而且要客观评价自我,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深化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得有限,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得不深,有些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学生占18.8%,只了解一些的大学生占52.9%,不了解的大学生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
3. 推进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运动行为能力的提倡等,都对整个体育课程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德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是随着学校体育观念的变革而变化的,体育课程中有三种不同学派的课程模式:一是开展多种多样体育项目的课程模式,包括技术运动项目和健身运动项目;二是开发运动行为的课程模式,降低运动难度和运动负荷,使之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三是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是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思想,更是其整个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路。我们的创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以之为鉴。
4. 重视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
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首先是对师资队伍,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就高校体育学科师资队伍的现状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据教育部统计,高校体育师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极低。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失衡难免引起知识结构的老化和缺乏,知识结构的老化和缺乏必然会引起学科建设的停滞。师资队伍建设边缘化是大学体育学科沦为弱势学科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仇军.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思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张岩.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与分类.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2.
推进高校体育义工建设的政策建议 篇3
关键词 体育专业 体育义工 建设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丰富的物质条件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同样也带来人体身体结构和机能的退化,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现代文明病。人们身体和心理疾病呈现蔓延趋势和低龄化的态势。即使是居民的健身意识也有所加强,人们的亚健康上升趋势幅度还是有所提高。本文以潮州市为例,潮州市处于粤东,其地理环境优越,以园林城市为著称。相比于广东其它城市,潮州市的空气、水质等质量良好。同样潮州市居民的体质指数、潮州、肥胖以及高血压的都发生率都低于其他地区[1],提供公共服务本应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介入,但随着居民需求多元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已不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将体育义工组织纳入纳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促进其成为体育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供给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在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的现状。
二、潮州市体育义工的“零”状态
近年来,义工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义工的服务范围不应仅仅限制于校园、街道清洁、垃圾回收、种树、收集废品电池等传统的义工服务,我们应与时俱进,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在加大物质硬件体育设备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科学的锻炼手段——“软”服务的配备。
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召开、广州恒大球迷追棒的热潮以及当地“恒大城”房地产开发商以体育健全的配备体验方式等活动对潮州市民的健身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同时,当地为了呼应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内容明确指出:“全面开展曾是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质,把建设管理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任务和领会并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潮州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对城市社区的的体育设施,但并未能引起政府对体育义工的建设,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唯一所本科高校,目前体育义工的社团或组织是处于“零”状态。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潮州市社区的体育义工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三、政策建议
(一)以课程引领体育义工建设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并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辅,提高体育学生的服务思想觉悟
通过建立四年制义工的培养机制,借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义工的运行机制,有效迁移到体育义工建设中,本学院通过制定相关条例文件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理念、内容、成绩评定作出明确规定,例如,根据韩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大一为见习阶段,大一新生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观摩义工在社会组织实践操作为主;大二根据自愿原则注册为体育义工,课程内容以校园实践为主,以服务学校健身房、普院学生等为主;大三大四以社会服务实践为主,例如居民住宅区、健身俱乐部甚至可以与其它城市社区或俱乐部建立良好的关系基地进行实习。
(二)激发大学生自愿服务的动机,加强体育义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与满意程度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的义工群体,思想正处于启蒙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动机、个性、态度、价值观作为作为一种隐性、潜在的思想资源,是驱使大学生义工的参与体育义工服务行为的内在动力。第一,对体育大学生从事义工工作动机的激发,动机激发是促使体育大学生义工自觉、自愿奉献的行动的首要任务。从事义工动机的强烈和保持与个人愿望的表达值、人际交往、职业取向、个人成长、外部奖励、社会身份等因素都有关。第二,可以通过给高质量服务队伍的体育义工团体或者个别优秀的体育义工颁发奖章相关证书和个性的学术服务奖。
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加倾向于精神上的充实和丰富,它与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密切联系。义工的服务行为就是在全社会树立奉献服务精神,同时给自身带来心灵上满足与愉悦感。体育大学生对所从事的义工信任或从工作获取愉悦,在一定程度推动体育义工的建设进程加快。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进行思想熏陶,塑造积极的人观、生社会价值观,提升其精神境界,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第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对他们良好的服务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认可。第三,营造互助、友爱、亲切、团结的大家庭氛围。
(三)将体育义工建设纳入教学社会实践规划
第一,可以通过建立体育学专业的“体育义工”实践基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或者通过对“体育义工服务”与专业的符合程度和对该专业的学生技能掌握程度提高体育义工的服务质量;第二,例如,给每位义工的学生发放“体育义工服务卡”主要记载义工的时间、事件、地点、社区群众的对该次服务质量,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记入档案;第三,通过组织或协助大型賽事的举办、“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体育义工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升体育大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的重要途径。第四,体育义工明星与大型赛事所获名次、奖学金、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中获得相等的待遇,学院应优先推荐就业,通过提升学生就业率,鼓励学生参加到体育义工建设中。
(四)与居民委员会或健身俱乐部建立并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大学生担任城乡居委会主任的“社区助理”或者通过每学期的实践课程在健身俱乐部担任义工健身指导员,使大学生的义工在社区或俱乐部的服务更加常规化、定期化、全面化、制度化。社区作为体育义工服务主要平台,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基地,具体包括体育服务的需求大小、信息交流以及服务反馈等。信息的流通,体育义工实践途径拓展与落实程度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能否保持与社会组织保持高效、友好的合作关系。
(五)建立体育义工服务站,完善体育义工管理系统
建立体育义工服务站的目的是把学校、社会事业单位、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管理的系统,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多方协调系统,有助于培养体育义工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监督工作机制,保证体育义工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制度保障
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关于体育义工的相关法规、制度保障建设滞后,体育义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首先,我们应加强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宏观上给予指导,但避免过多的干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可以通过市场、企业等组织公益资金的引入,全面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增加体育义工的数量以满足社区需求;其次,政府对于体育义工的界定、服务范围与对象以及权力与义务的关系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最后,体育义工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体育义工活动的开展经费来源单薄,政府需要给予经费的支持和购买体育义工的服务,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解决个人基本生活问题才能保障体育义工建设的可持续性。学校、事业单位、政府等相关社会组织不仅要满足基本物质保障,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社会对他们所做贡献的认可。每一名义工都期待从事的事业是得到社会的认同的。大力借助媒体舆论的多渠道、多场合、多媒介,如微信、QQ、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提高义工的声望和地位,积极传递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建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社区、政府等社会组织应加大力度宣传对体育义工的认可并协调好社会、政府、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杜晓兵.城市老年人闲暇体育行为动机调查与分析——以潮州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4,22(4):24-26.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4
我省高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深刻领会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上级主管部门除制定完善的学校体育评估标准外,还应组织学校主要领导和体育教师认真学习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2 改革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在教学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和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3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授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我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带领中青年教师切磋教学技艺,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风气。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分批期定向培养,加强教师的进修与深造。
2。4 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愉悦的教育情境与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进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认同,使他们通过积极参与、体验乐趣、感受效果和享受成果,养成爱好体育,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并将“终生体育”思想落到实处。因此,注意创造积极的教学情境和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中应予重视的重要内容。
2。5 努力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条件
运动场地、器材不足是当前我省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渠道解决实际困难,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课程改革能健康实施。一方面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改善场地与器材上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争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特色活动。争取行政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增添一定的体育教学设施、器材等,确保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龚婉敏。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J],体育学 刊,,8(3)。
关于开展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建议 篇5
作为一个大学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其次,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军训的实际训练,学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最后开展的军训大学生军训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但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是我对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在理论方面,大学生军训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
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学生军训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军训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保证军训工作的质量,以实现军训的最终目的;其次,要提高学生军训的兴趣,理论知识的教育应当多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与日常生活联系,选取学生所爱好和关注的话题,用于作为引题来传播军事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大军训的自主参与度;然后,在教学方式方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利用图片,视频等现代化辅助手段,使课堂具备视觉的冲击力,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通过一些的实物或者模拟物的展示,例如军事设备的模型等来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也满足了学生对于军事的好奇心,也可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最后,教学也可采用案例式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国防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了解到国防史,增加爱国热情。
(二)在实践方面,大学生军事训练的实际内容还应该与中学生的有所不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军事训练内容十分单一,多是分列式训练,军歌表演,内务评比,内容较为单一,与中学生的军事训练几乎一样,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们对军训有深层次的理解,更会使学生们不能真正通过军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反而会使学生丧失热情。因此,大学生军训应该提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分列式训练,形式还应多样,例如可以加入实弹演习,真人模拟设计比赛,野外的生存技能培训等,也可以尽量让学生真正入军营训练,以达到真正地效果,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到军事知识,学会一些实际的本领。以达到好的训练效果,还应该加强考核力度,力争让每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接受同等的军事训练,尤其是要完善监督体系,把是否按时军训作为素质评估成绩与文化课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军训的重视,以克服学生懒惰,想逃避军训的思想。
然后,在教官的选取中,还应该真正从军营中选择高素质的教官,以避免教官的自身素质影响到学生们对军训的整体观念,以免引起错误引导,在军训前应该对军训教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
其次,军训的内容还应该紧跟时代,适应现代化要求,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让学生体验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如提供必要的军训教材与教学资料,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军训结束后仍能够对遗忘的内容重复学习,还可以适当配备必要的军事训练器材,提高军训的训练效果,也可让学生进行战略战术的训练,以达到简单分列式训练难以达到的效果。还可以根据学生 的兴趣,增设类似于大学选修课程的军训项目的训练课程,可以使一些对军事有爱好的学生依资源更多的满足学习需求。
最后,军事训练应该科学的训练,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安排训练内容,以减少军训中的受伤情况,防止强度过大、超过大学生身体承受强度的训练,杜绝变相体罚。在训练之中最好能够劳逸结合,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6
摘 要:高校领导干部与普通事业单位或企业的领导者是不同的,他们不仅仅是本单位的领军者和管理者,同时也影响着本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甚至可以影响到本专业的专业发展进程。高校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走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领导干部的职位是非常重要且特殊的,它要求领导干部们有非常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高校的工作职能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现如今,高校干部考核工作不被重视,“说你行你就行”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各项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考核内容也愈加健全,但在考核制度中,仍然有一些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条例不全面、考核指标不系统等问题,本文对高校干部考核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高校;领导干部;考核
高校领导干部考核,就是本着对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与监督而规定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也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德才表现。完善的高校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能够更加健全和科学的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工作,而这,恰恰是深化高校领导干部对于高校进行创新性改革所需要的,对于建设高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实现高校的高水平团队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要求自己,就要努力的完善高校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建立完整的干部工作激励制度,能够使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看到未来的晋升希望,也能规范个人行为,稍有差池,就会对个人事业有所影响,使制度真正成为个人工作的准绳,不再以领导的主观意见为转移。
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实施过程中凸?F出来的一些相关问题:
第一,考核内容。大部分高校考核的内容过于模糊和笼统,不能如实全面地反映干部工作或素质的真实水平。从2011年开始,对领导干部考核基本上是基于五个方面来考核和评价的,主要是“德、能、勤、绩、廉”这五个方面,可是五个字真的能涵盖领导干部所做得所有工作吗?有些单位就只对这五个字进行了狭隘的理解。例如:“德”方面,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度的统治者就提出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将“道”与“德”联系起来。他说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由此可见,“德”是玄妙的,是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而得的产物,它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如何能用量化的指标来考评干部的“德”? 这明显缺乏相对权威的说服力,虽然我们从相关政策解读上也可以看出,目前干部考核的内容正在尽可能地完善,也包含了很多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但是还都比较笼统和模糊,无法在实际考核中进行量化,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二,考核对象。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为此过程的中坚力量,必然会对学校改革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也一定会作为考核内容对考核对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公平化的考核体系反映了高校师生和教职员工的意志,也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确立高校师生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领导干部考核必定要在群众工作的视野和监督下,来建设和规范出考评制度,进而培养出一批勤政为民、体察民情,切真务实的高校平民领导干部,不再使百姓仰视,才能顺利的得到普通教职工的拥戴,共同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
第三,考核主体。由于考核对象是高校的领导干部,是属于少数人群,因此给领导干部打分的主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更高一级的领导,这部分考核主体人数较少,但是他们的意见确是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这批领导者的职称职能相对较高,有时会忽略下面群众的呼声,投票或作决定就会有所偏差。考核主体的第二部分是群众,也就是高校的普通教职工,他们多数是单纯且盲目的,他们投票的大部分意见依托的是人情,例如:甲跟乙关系好,就会为乙投票,而不去考虑乙的个人能力能否胜任这份工作,而丙的工作能力虽然很强,但是群众基础不好,很多人不认识他,丙就会在考核中失分,使得考评的结果并不非常客观且缺乏导向性。第三部分是考核小组的组成人员是高校向各个部门或外校临时借调的,这种考核小组的独立工作性较差,且成员非常容易与原单位或原部门的熟人交叉,导致考核的公平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这样的考核小组中既了解考核程序的,又了解考核岗位,又了解考核对象工作能力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仅依靠自己的主观印象来为考核对象评分,使考核结果缺乏权威性与说服力。
第四,考核结果。目通过笔者分析了多个文献后总结发现,目前考核结果公布主要是通过发红头文件,之后在网站公示结果的方式公布出来。但是考核结果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这点在考核的全部过程中也无法体现出来,而高校的领导及决策者也对此不够重视。得到考核结果之后下一步的动作就完全没有了,也就是说,考核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之后的后续工作其实很重要,要对优秀的干部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干部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考核结果并没有得到反馈,不好的仍然不好,好的没有得到激励,逐渐的也会对本职工作不重视,本来应该是积极的领导干部考核却影响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也通过自己的观点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考核的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干部考核制度不再是空喊口号,可以以“德、能、勤、绩、廉”作为干部考核的指导思想,将高校的领导干部考核进行细分,一是对于已上任的领导干部可按照时间分为年度考核,每年一次进行日常考核;任期中考核,在任期过半时将个人对本部门或本人所管辖范围所作的政绩进行考核。二是对于正在接受考核的未聘任的备选干部要以科学量化考评指标为重点,制定出适合本岗位的量化标准,不要一把抓,不论何种岗位,何种级别都统一使用一种考评标准,要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考评办法。争取建设出一支有魄力、有能力、有自制力、有创新力、有公信力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专业人才。
第二,信息公开,注重民主测评。高校领导干部考核要在考核开始之前就做好扩大知情权的工作,考核不要在小范围进行,要向全校公开考核的方法步骤和领导选拔的程序,并采用民主公开的方式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考核工作各个环节的透明度,使全校教职工认真地参与到考核监督工作中来,防止徇私舞弊,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考核过程中要坚持组织认可和群众认可相辅相成的原则,在民主测评阶段要使全校教职工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同时也要有投票权和建议权。在考核主体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信服力的基层教师代表和具有人事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常识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参加民主测评。同时,在民主测评之前也要做好对评价主体的培训、选拔、公示和举报预告工作,通?^红头文件或网上公示等向师生公布考评内容、考评程序、考评方式。
第三,提高考核的激励作用。兑现考核奖惩、合理运用考核结果是高校领导干部考核的生命线。例如:政绩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以以奖金形式奖励、可以以评优评先形式奖励、更可以以领导干部管理率先聘任形式奖励等。只有兑现了激励结果,才能更好地人尽其用、人尽其责,才能想尽一切办法在工作中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不是什么事都怕担责任,都往后站。考核结果也一定要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免除干部职权、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的重要依据。有激励政策就要有惩罚政策,对考核结果不理想的领导干部,也要有相应的处理对策。例如,与其直属领导约谈,限期整改;对于领导干部考核结果更差些的,应当从组织方面进行调整,取消其领导职位,对严重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领导干部,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纪律处分。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和发扬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高校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是高校深入贯彻和发扬科学发展观的切实落脚点,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干部是由人民群众推选出来的,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优质的干部考核制度可以协助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将日常工作顺利展开,保证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工作的稳定,为高校工作的创新做出贡献,为高效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完成高校制度运转的优胜劣汰,激发师生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7
逃课,是指学生在未经请假情况下的一种旷课行为,也泛指学生在课堂上做着与课堂内容无关事情的隐性旷课行为[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在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却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逃课现象更严重,已影响了体育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与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学生逃课的管理已成为体育学院教学与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五所高校体育学院的部分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在课余时间对一些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逃课的现状和原因。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次研究需要,设计出调查问卷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五所高校体育学院的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8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对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逃课的现状调查
3.1.1 隐性逃课现象严重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人在教室,但并没有认真听课,而是在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2]。当问到“你有隐性逃课现象吗”,选择“有”的同学有27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6.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五所高校中普遍存在隐性逃课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隐性逃课现象呈增长趋势。
3.1.2 男生的逃课情况比女生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经常逃课的人数为42人,占男生调查人数的24.7%,偶尔逃课的人数为117人,占65.2%,女生经常逃课的人数为5人,占女生调查人数的4.32%,偶尔逃课的人数为64人,占55.17%,由此可以看出,男生的逃课情况比女生严重一些。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发现,由于女生学习比较努力,受其影响,和女生班一起上课的男生逃课率低于其他班,这也是值得引起高校管理部门注意的地方。
3.1.3 高年级逃课率比低年级高
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选择“经常逃课”的学生有18人,占25.35%,选择“偶尔逃课”的学生有42人,占59.15%;三年级学生选择“经常逃课”的学生有15人,占21.12%,选择“偶尔逃课”的学生有40人,占56.34%,大二选择“经常逃课”的学生有12人,16.9%,选择“偶尔逃课”的学生有35人,占49.3%,一年级学生选择“经常逃课”的学生有占3人,占4.23%,选择“偶尔逃课”的学生有12人,占16.9%。可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逃课率呈现上升趋势。
3.1.4 学生逃课课程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逃的课排在前三位的课程为:公共选修课(100%)、政治理论(99%)、大学英语(68%),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的百分比分别为26%和7%。从对学生最喜欢逃课的类型调查显示,学生对于逃什么课是有着明确的选择,公共课学生逃课情况比专业课要严重一些。
3.2 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
3.2.1 学生因素
有30%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当初考大学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才选择了体育专业,对于体育相关课程并不感兴趣,有时甚至会对上学产生厌倦情绪,认为去上课还不如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学生就会选择逃课,根据和学生的座谈,很多学生逃课会选择上网玩游戏、睡觉等。
3.2.1.1 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学生精力不足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上理论课还要进行身体运动,体力耗费相对较多,如果学生自身精力调节不当,或者技术课与理论课程时间、比例安排不当,便会出现“技术课耗费”,势必影响理论课学习[3]。在调查中显示26%的学生是因为技术课上完太累而选择逃课,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技术课上完后很不愿意再上理论课,即使上了也会控制不住自己思维远离课堂。
3.2.1.2 迫于就业压力逃课去做其他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熟悉,他们发现大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看到往届毕业生学习成绩好的就业仍旧很困难,而有些平时不好好上课的反而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这些都给了学生们很大的压力。调查显示有20%的学生因为兼职打工而逃课,有的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早点接触社会,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另外,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三大四的很多学生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时间就会与上课发生冲突,有很多考研的学生就会因为自学选择逃课。
3.2.2 教师的因素
3.2.2.1 教师讲课方式死板,照本宣科
理论课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方式死板,讲课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交流很少,因此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枯燥无味。
3.2.2.2 公共课和选修课教师对于考勤过于宽松
由于公共课和选修课上课人数较多,教师不便于管理,对于学生的逃课现象置若罔闻,平时的考勤对于学生的成绩也没有很大影响,所以学生觉得逃课无所谓,有57%的学生认为考前好好复习就能及格,因此学生最喜欢逃选修课和公共课。
3.2.3 学校的因素
3.2.3.1 学校虽有校规校纪,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规定一学期内旷课或者未请假离开学校(累计旷课学时按实际授课学时计算,未请假离开学校一天以上(含一天)者每天按6学时计算),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4]。但在执行时却流于形式,很少有学生是因旷课而受到处分的,造成学生逃课没有顾忌。
3.2.3.2 学校对公共课、选修课的管理相对宽松
有些公共课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并没有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选修课,学校采取上百人的大班授课方式,教师不便管理加上考核方式简单,很多学生单纯为了修学分,对课程并不感兴趣,因此逃课现象非常严重。
3.2.3.3 对男生的管理出现“漏洞”
体育专业大多按三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部分专业理论课采用的是两个小班一块上课(即一二班、三四班),由于女生学习比较努力而且逃课率较低,因此三班男生受其影响,逃课现象并不严重,一二班相对三四班逃课率偏高。四年固定不变的这种分班模式虽然在管理上比较方便,但确实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隐性逃课普遍。
教师和学生对隐性逃课现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学生虽然上课但学习质量很低,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有些教师不管不问,没有主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2.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是选择逃课的主导因素。
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些甚至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
3.教学质量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决定性因素。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4.学校管理的漏洞为学生逃课提供了方便。
单一的考核方式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4.2 建议
1.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学督导员监督教学质量,对于教师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并且注意增强教师教学艺术意识,提高授课水平,授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3.不断完善学生考评制度,应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综合评分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考评的灵活性。
4.学校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5]。学分制的实施,扩大了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和发展的需要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比较大。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南省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逃课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隐性逃课现象严重;男生的逃课情况比女生严重;高年级逃课率比低年级高;学生对不同课程的逃课情况有很大差别等。本文对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逃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逃课,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77-80.
[2]张二庆.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95-97.
[3]孙林,杨丽华,侯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研究[J].科技信息,2008,(12):15-16.
[4]洛阳师范学院学生纪律处分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Z].洛阳师范学院.
[5]陶爱萍.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反思[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4):105-108.
[6]高宏亮,傅明冲.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1):46-50.
[7]乔颖,李涛,田杨.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78-80.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8
[关键词]高校 体育 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王远(1973- ),女,浙江温州人,河北医科大学体育部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石家庄 050017)梁建勋(1972- ),男,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石家庄 050000)张治国(1958- ),男,河北医科大学体育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石家庄 050017)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67-02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接触学生更加直接,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所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关系到高校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不甚合理。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1)学历结构。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偏低。(2)年龄结构。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由于编制所限,年轻的新生力量进不来,导致部分院校体育教师年龄偏大。(3)职称结构。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体育教师中讲师、助教的比例偏低。(4)性别结构。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部分院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男教师的人数远多于女教师。
2.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较多,师生人数的比例失衡较严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尽管学校鼓励教师进修学习,进行教改、科研等活动,但由于工作量较大,体育教师的进修学习、教改、科研等活动形同纸上谈兵,这限制了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3.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尤显薄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为的重要准则,高校的体育教师也必须严格遵守。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方式等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由于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参与赌博、在公开场合喝酒滋事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自身形象,同时也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整体形象。更有甚者,个别体育教师在操场上形象邋遢、口吐脏话,造成恶劣影响。因此,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亟待加强。
4.学校给予的重视不够,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许多高校在学校文件中都提及应如何重视体育工作,但实际的支持力度却不够。主要体现在:(1)体育课学分较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学分制,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学分偏低,易使学生忽略体育课的重要性。(2)体育课程设置的总学时数少,且体育课班容量过大。高校的体育课为基础课中的“基础课”,学校给予的重视不够,按照《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普通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但部分高校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便无体育课可选,反映出体育课程设置的总学时数少,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减少。另外,《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班容量在30人左右。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班容量过大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的高校体育课班容量在50人左右),无法保证教学内容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体质,同时也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高校体育教师待遇偏低,易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师待遇较低,体现在:(1)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偏低。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与同校其他专业相比系数偏低,同样的教学时数和授课时间,其课时费却相差10%~20%,甚至更低。(2)体育教师参加课余训练及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相应的补助。(3)部分高校对学校代表队训练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对学校代表队训练持消极态度,对长期训练的队伍仅给予几个月的较低的补助,许多体育教师带队训练都是在无私地奉献。另外,部分高校在职称的评定与考核中也很少把体育教师带队所取得的成绩考虑进去。这些都大大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二、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调整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优秀人才匮乏等状况。要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应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动、调配与使用办法,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改变目前的不合理现状。
2.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提高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要通过对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来提高其业务能力,促进其知识的更新,使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要制订与实施体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计划,应结合每位体育教师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应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应开展组织教学观摩、授课评比及教学质量考核等活动,促进教学效果及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培养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学术活动,促使其多方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扩大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及能力。由于在体育教师中能自觉、自愿、有意识、有目的地参加学习和进行体育教改、科研活动的并不多,因此必须合理地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动体育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补给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3.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师德建设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洁身自好是一个高校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直接接触,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因此,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其正视自己的言行,改善不良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4.重视高校体育工作,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现状。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行政决策等都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改善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改变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还要依赖于学校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1)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高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与规定。如提高体育课学分、增加体育课总学时数、适当减少体育课上课班班容量等。(2)正确认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就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采取一定的倾斜。如支持学校代表队训练,并在评定职称时考虑体育教师带队训练所获得的成绩等。(3)尊重体育教师应有的地位,使他们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如适当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对体育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等计算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报酬等。只有学校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真正认识到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体育教师相应的重视与尊重,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丁家云.高校体育管理的内涵与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增刊).
[2]薛欣,王希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8(3).
[3]董辉民,辛斌.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3(6).
[4]王守恒.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
[5]米力云.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1).
[6]孙世祥.谈高样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1).
[7]付奕,于芳,刘莹清.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7).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 篇9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面对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应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具有更高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并具有与他人协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体育专业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口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社会型“复合式”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过窄和过死的专业教育模式向综合素质模式转变。
“创新教育”是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育是以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休质、养成良好生活、锻炼习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进人高校的学生都经过了十多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艰苦历程,使得极大多数学生的体育素质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远没形成。进人高校后,每周仅有90分钟的体育课程,教师必须要深思,怎样充分利用这90分钟的课堂时间,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把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障高校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高校学生会学习,自觉主动地利用大学课外时间来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面对90分钟的体育课,依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呢?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邓小来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十分迫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要求教师知识宽广厚实,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深刻地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各科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具有广泛的了解,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进行科学的创新教学;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目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以专项为主体的多,单一的教练型的多,而知识结构综合型的少,体育文化型学者少。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现代体育理论,接受现代体育理论的再教育,并不断充实、探索研究新知识新理论。其次,应积极探索研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动态。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科学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树立全方位、多样化指导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技术锤炼的教育观,才能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向学生传授现代体育文化知识,真正为体育教学“素质化”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兴趣培养和激发
高校体育教师要从“手把手”的保姆式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上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还比较薄弱,兴趣也相对较低,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学生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在体育课“跳高”课堂上,成功过杆的学生,情绪饱满,积极上进,勤学好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失败的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差,学习兴趣淡漠甚至厌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分组进行,使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学到知识、技术的满足感,体验学习知识技术的快乐,不再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感官刺激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印象深刻。反之,留下的痕迹就是模糊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树立学生榜样、开展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关系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生交往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师中心型,二是学生中心型,三是师生均衡型。这三种类型虽然各有其优点,但是师生交往的松紧度不容易把握。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师生关系三个转向的理念,由教师是主动、学生是被动、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转向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高校师生关系;由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体育锻炼转向主动体育锻炼。建立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在多向的师生互动交往系统中,教师起到发动和帮助学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学生有进行随意讨论和锻炼的自由,确保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正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教学要把命令与服从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化为平等、民主和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心理和谐、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群体才能形成“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激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发现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高校学生淡化权威意识,反对“尚书,唯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思考,坚持真理,服从真理。
【关于高校体育的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预防论文05-25
高校关于节约资源的倡议书10-10
关于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些思考09-06
关于高校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09-10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08-17
关于我校本科生赴境外高校交换学习的通知06-15
关于高校校长述职报告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