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2024-10-25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共11篇)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1

重 庆 市 人 事 局 重 庆 市 财 政 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文件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渝人发〔2007〕163号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意见》(渝委办发〔2006〕27号)精神,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我市决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开展就业见习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政府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接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帮助其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二、组织机构

由市人事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市教委、市劳动保障局成立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具体工作由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小组负责见习基地考察、确认、授牌等;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见习基地申报单位材料审核,见习毕业生报名资格审查,财政补助初审等。市财政局负责设立专项经费,核拨见习补助费用。

三、计划目标

至2010年底,在全市建立40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累计解决2000名毕业生参加见习。见习基地建设进度为:2007年,建立见习基地10家;2008年,见习基地增至20家;2009年,见习基地增至30家;2010年,见习基地增至40家。

四、基地设置

见习基地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政府人事、财政、教育、劳动保障部门提供服务支持的形式建立。在认真考察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将条件合格并有积极性的用人单位确定为见习基地,并予以挂牌。见习基地挂牌期限一般确定为三年。三年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继续挂牌。

㈠ 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是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并有长期合作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等;

2.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行业或区域代表性,有较强的见习任务承担能力,能持续提供具有一定管理(如人事、行政、营销、客服等)、技术含量(如工程、测绘、化工、医药、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电气、建筑等)的见习岗位,且见习岗位数量每年原则上不少于20个; 3.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规模的见习场所和完善的培训体系、管理规范,能满足就业见习和培训的需求。

㈡ 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登陆重庆人才公共信息网()查找相应的见习岗位;

2.毕业生持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报到证等材料直接到见习基地报名。符合条件的参加面试,面试合格者由见习基地安排见习,安排时应优先为困难家庭(主要包括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农村建卡贫困户家庭和“低保户家庭”等)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

3.由协调小组核定分配当年接收见习毕业生名单及数量,见习基地在毕业生参加见习之日起5日内,将见习毕业生名单报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见习管理

㈠ 见习基地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见习管理制度,明确对见习毕业生的具体要求。要安排指导老师或具体联系人,为见习毕业生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见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为见习毕业生提供每人每月500元基本生活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要认真做好见习毕业生考核、鉴定工作,出具书面鉴定意见(附件2)。

㈡ 毕业生见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见习期间,由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为见习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管理、户口挂靠、代办养老保险等人事劳动代理服务。在见习期间被见习单位正式聘用的毕业生,在该单位的见习期计算为工龄。见习期满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通过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继续推荐就业。

㈢ 见习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市人事局会同市财政局、市教委、市劳动保障局于每年12月到见习基地实地检查。对开展见习工作较好的见习基地予以通报表彰,对达不到规定要求或不能正常完成见习任务的见习基地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资格,撤销挂牌。

七、见习补助

㈠ 补助标准

市财政局按每人每月150元标准对见习基地提供补助。见习提前结束的,按见习毕业生的实际见习天数计算。

㈡ 补助程序

1.申报。见习补助每半年申报一次。见习基地应分别于每年5月15日、11月15日前向协调小组办公室提交《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补助申请表》(附件3)、《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工作情况统计表》(附件4),同时附上见习毕业生的身份证、毕业证、报到证等复印件。2.初审。协调小组办公室对上述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加盖“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印章,汇总后以正式文件形式送市财政局核定。

3.核拨。市财政局审核后拨付给见习基地。

八、工作要求

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就业见习工作的重要性。要按照本通知要求,积极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要加强专业指导,强化见习管理,切实把就业见习工作落到实处。

各区县(自治县)相关部门可参照制定本地区就业见习工作的具体办法。

附件:1.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报表.doc

2.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鉴定表.doc

3.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补助申请表.doc

4.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工作情况统计表.doc

重庆市人事局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七年十一月七日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2

2009年, 对于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级部门来说, 是工作任务繁重的一年, 是资源优化力度空前的一年, 是促进就业创意叠出的一年, 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指导下, 为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断发力的一年。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宣传的通知》。通知要求, 从今年9月份起,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总结宣传工作。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 认真总结高校就业工作经验, 积极宣传推动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的经验做法,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高校按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长效就业工作机制。

本次总结宣传工作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实施。

此外, 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结宣传工作, 通知同时制定了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结宣传工作目标和原则

通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认真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做法、新机制和新经验, 推动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和教育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

通过向社会公布总结结果, 积极宣传就业先进高校及其经验, 进一步发挥就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导向作用, 促进高等学校积极面对社会市场需求, 科学定位办学育人方向、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高校按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长效就业工作机制。

总结和宣传工作要体现求真务实的原则, 分层次、分类别进行。

二、总结工作内容

总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高等学校对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视程度;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实绩, 辅以抽样调查方式, 了解社会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对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三是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情况;四是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情况;五是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情况;六是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 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七是实施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情况;八是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情况等。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3

一、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各地要把抓好政策落实作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畅通,让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享受到政策扶持。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和完善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创业。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办法,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成长成才。要进一步简化程序,降低门槛,优化流程,为毕业生享受政策提供更多便利。会同教育等部门主动为毕业生在校期间享受政策提供帮助,对符合条件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及时发放《就业创业证》,落实好相关政策;对申领求职补贴并符合条件的,要在离校前全部发放到位,补贴标准较低的要适当调高标准。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公开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障毕业生公平就业权益。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以及实施“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中,努力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二、精心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各地要按照改革要求,把就业促进计划作为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以扎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能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进一步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做好与教育部门和高校的信息衔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掌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信息,完善信息分解、核查、反馈等工作机制,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逐步实现基于信息化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主动联系,了解掌握其就业需求和求职意愿,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服务,并做好享受政策情况记录,加强跟踪管理,切实保证服务不断线。扎实开展就业见习工作,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拓展优质见习岗位,建立健全见习管理制度,提高见习质量。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对有培训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重点依托技工院校开展以定向培训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对企业拟录用的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以定岗培训为主的上岗前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走技能成才之路。要切实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重点对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农村贫困户、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完善“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实效。

三、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各地要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帮助扶持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以创业兴业带动就业。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减轻创业大学生负担,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对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支持。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机构与市场主体合作机制,用好用活市场资源,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

四、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各地要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能力建设,主动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将到本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免费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畅通毕业生流动就业渠道。要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期求职就业的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活动,突出活动亮点和本地特色,促进供需有效对接。要加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各类企业用人需求,深度挖掘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在组织专业化、跨区域招聘活动的同时,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开发运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服务新模式,搭建更加适合毕业生特点的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健全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帮助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升华理论知识、增长实践技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

至,力争组织3万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拓展和规范一批覆盖各专业、各地区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建立一批省级和州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20,力争组织1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具体任务见附件1、附件2。

三、建立见习基地

(一)设立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有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积极性;

3.有良好的见习场所,能够提供10个以上,有一定管理或技术含量的见习岗位,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

4.有专门的见习管理办法和指导人员;

5.能够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并为其购买人生意外伤害保险。

(二)申报程序

1.省属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申办见习基地的,提交《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报表》( 附件3 ),并附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或事业法人登记证复印件,毕业生见习管理办法等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申报。

2.州市、县(市、区)所属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申办见习基地的,提交《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报表》,并附上述相关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向当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申报。

3.驻滇中央企事业单位等符合条件申办见习基地的,提交《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报表》,并附上述相关材料,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下同)申报。

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合格的,即认定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三)见习基地授牌

年度内累计提供50个以上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的见习单位,经州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或省级主管部门推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级有关责任部门共同审核合格的,授予“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标牌。对符合国家级见习示范基地条件的,将推荐申报国家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

各州市可参照确定州市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并授牌。

四、组织参加见习

(一)提供见习岗位。见习基地及时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岗位信息(含见习岗位、期限、专业要求等有关信息)。

(二)发布见习岗位信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媒体以及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等多种渠道发布见习岗位信息。

(三)组织见习报名。我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含省外高校云南籍拟回滇就业的毕业生)均可申请参加就业见习,见习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12个月。

申请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须填写《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报名表》(附件4),并附身份证、毕业证复印件、就业推荐表等材料,可直接到见习基地报名,也可到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名,应届毕业生可直接到本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报名。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等就业见习服务机构要设立专门报名点或开通毕业生就业见习网络报名功能,接受高校毕业生见习申请。

(四)签订见习协议。见习基地应与高校毕业生签订《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附件5),明确期限与岗位,津贴补助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等。

(五)出具见习证明。见习结束后,见习基地应为见习毕业生出具就业见习证明(见附件6),并向对其认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就业见习总结。

五、提供见习服务

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服务机构要及时组织开展见习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活动。见习期间和期满后,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的,单位应及时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见习时间可作为工龄计算。

见习期间,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参加见习的毕业生免费提供人事档案托管服务。

见习期满未被单位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可继续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对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各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鼓励创业贷免扶补相关服务。

六、见习生活补助

(一)补助的标准。见习期间,给予高校毕业生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的生活补助费,其中:省级财政补助200元,见习基地不低于400元,并由见习基地为见习高校毕业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各州市政府可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助。见习基地在见习期间支付给高校毕业生的生活补助、特殊工种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省级补助的申请。州市级(含县级)认定的见习基地向所在地州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填报《云南省高校毕业生省级见习生活补助申报审核表》(附件7),并提供以下材料:1.《云南省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协议》;2.身份证、毕业证复印件,就业推荐表;3.见习高校毕业生生活补助费领取名册;4.高校毕业生见习考核情况。省级认定的见习基地,直接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提出申请,填报《云南省高校毕业生省级见习生活补助申报审核表》,并提供上述有关材料。

(三)省级补助资金的拨付。省级财政采取“当年预拨,次年结算、多退少补”的办法将补助资金核拨各州市。当年内,省级财政根据省政府下达的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预拨补贴资金,首次预拨部分不低于60%。次年1月底前,各州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资金结算报告,并附审核完毕的《云南省高校毕业生省级见习生活补助申报审核表》、见习高校毕业生生活补助费领取名册及省级见习生活补助资金拨付凭证的复印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核后进行资金结算,多退少补。省级认定的见习基地,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接拨付见习基地。

七、职责分工

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由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负责,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个私协)、省工商联和团省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做好见习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见习信息发布、见习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见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服务。省教育厅负责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宣传工作,承担动员、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工作,指导高校将就业见习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省财政厅负责落实省级承担的见习生活补助经费。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工商联、团省委分别负责动员、推荐一批经营管理规范、效益和信誉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见习基地,并完成省级授牌的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建设任务;配合有关部门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基地见习和加强对见习基地日常管理。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助配合的见习工作机制。团省委要继续做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将高校毕业生见习纳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任务。

各地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在当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州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会同教育、财政、经委、卫生、国资、工商、工商联和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确保本地毕业生见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州市、县(市、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见习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见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工作。

各地和有关部门已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可纳入本地区和本部门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任务。

见习期间,见习基地要指定专人加强对见习人员的工作指导,努力提高见习质量;加强对见习人员的管理,维护见习人员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见习期间产生的问题。

八、宣传表彰

各级政府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营造关心帮助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采用各种形式宣传就业见习政策和意义,宣传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后成功就业的典型,宣传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的经验做法, 树立见习单位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更多的用人单位主动承担见习任务,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5

沪工总保〔2011〕151号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时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推动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政策体系,整合内外资源,积极协助党委政府解决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上学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延伸助学链条,努力实现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学、培训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推进工会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根据全总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帮扶对象

工会帮扶的主要对象是国家助学体系暂时没有覆盖,或者已经覆盖到但需要进一步救助的困难职工和农民工上学子女,以及就业困难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具体对象包括:

1、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低保边缘家庭的职工子女;

2、低保职工家庭中经过政府救助后生活仍然困难的职工家庭子女;

3、因突发性灾害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子女;

4、在本市上学的困难农民工家庭子女;

5、本市工会对口助学帮扶喀什四县困难职工家庭子女。

二、活动时间

根据全总统一安排,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集中在7-8月,贯穿全年。

三、具体内容

1、积极推动助学就业有关政策的落实。各级工会组织应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发挥政府助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更多符合国家助学政策的困难职工子女享受到政策优惠。做好与高校工会助学工作的衔接,协助考入高校的困难职工子女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推进政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本市就业服务体系,使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都能享受到制度的安排和政策的覆盖,努力做到应享尽享。

努力推动政府不断完善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开设创业就业咨询专场座谈会,邀请专家解读政府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2、推广典型评选先进,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结合工会送温暖活动20周年大型活动,总结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推广、宣传各级工会多年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的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果,弘扬爱心善举,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工会的帮扶工作。

3、加大帮扶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做好入学前帮扶。对享受国家助学政策后就学仍有困难的职工子女,要重点做好入学前的帮扶工作。各级工会要通过发放交通费、生活费、助学金等方式,确保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了学。各级工会要在8月30日前将工会助学困难职工子女的各类帮扶金发放到位。

4、开展以“走进企业、体验劳动”为主题的“金秋助学”勤工俭学岗位帮扶工作。充分利用工会组织健全、密切联系企业、社会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动员本市各企业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培育大学生勤俭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并通过补贴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求职过程中的交通、培训、食宿、职业介绍等实际困难。

5、力求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各级工会要将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工会就业援助体系,充分发挥职工帮扶中心和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和推介会等就业服务活动,及时向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协调国有大中型企业、劳模企业、社会爱心企业和高新技术园区、创业园区等单位参与,优先吸纳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几点要求

1、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救助档案。各级工会要组织工会干部深入困难职工家庭,通过逐户走访核实等形式对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问题进行排摸梳理,进一步掌握子女就学、工作生活以及毕业后就业等情况,动态调整毕业就业、升学等受助学生的信息,不断健全完善工会系统助学和就业帮扶档案。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金秋助学和阳光就业行动实施方案,实施重点帮扶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努力使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不因贫困而上不起学,每一个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集助学资金。各级工会要充分发动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助学力量,采用单位或个人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等多种形式进行助学帮扶。通过深入开展“千个党支部与千名学生结对助学”、“千个文明班组、红旗文明岗牵手千名困难职工”、“百名企业

帮助百名学生”等品牌活动,拓展社会资源,推进跨系统、跨行业、跨社区的社会助学、个人助学,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助学帮扶的新格局。

3、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协调社会主流媒体深入报道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的情况,特别是推广、宣传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的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果,报道在助学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选树经过工会助学完成学业、事业有成的学子典型。

请各区县局(产业)工会于9月5日前,将金秋助学活动和阳光就业活动总结报告和统计表(见附件)报送市总保障工作部。

联系人:顾佳

联系电话:63211939-3151

电子邮件:guj@shzgh.org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6

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为做好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19号)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积极为每一位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地应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筹划、组织、督促落实辖区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和服务管理工作。各地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引导,通力配合,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把该项工作抓出成效。

二、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工作。

积极配合我市即将启动的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发建立集创业实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

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企业、学校建立基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要切实完善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激发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要积极开展创业指导进校园,组织创业指导专家、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宣讲,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创业环境,掌握创业政策,点燃创业激情,坚定创业信心。要积极推荐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项目,组织开展创业创意大赛、创业成果展等活动,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要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简化创业手续,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和落户等创业扶持政策,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 “一条龙”服务。继续实施“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的互动机制。

三、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按照《内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通知》(内人社发„2011‟122号)的要求,全面推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进一步扩大见习规模,优化见习管理,提升见习质量。要对每年就业见习计划进行全面总结。要进一步完善就业见习制度,建立就业见习长效机制,细化就业见习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完善就业见习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政府财政经费全部用于就业见习,确保见习人员生活补助费用按时足额到位;加强对见

习单位的指导、监督和评估,规范管理服务,保证见习质量,提高见习后的就业效果。

四、落实任务,深入推进实名制就业服务

到年底,各县(区)要分别完成扶持26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目标和组织不少于6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任务,目标任务实行实名制管理,并纳入年终目标单项管理。各县(区)要摸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对辖区内应届及以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通过社区和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进行全面摸底,建立专门台账,实施动态管理服务。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要给予重点就业援助,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各地就业部门要做好求职登记、就业失业登记、摸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掌握这些人员的底数和就业需求,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五、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网络化工作

基础数据的登记备案是制定政策、指导工作、考核目标的基础,也是各级完成目标任务的依据。为有效的推进基础信息的网络化工作,高校毕业生服务工作各类基础信息须全部录入“金保网”平台相应版块,实行实名网络管理。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7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基地单位, 以及在就业基地单位实习、就业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2014届以及往届毕业生的数据,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及职场发展情况, 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信息, 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支撑。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2014年走访的就业基地单位以及在单位实习、工作的52名2014届毕业生及18名往届毕业生。

二、调查内容和方式

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求职因素、学院就业指导情况、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建议等。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 辅之小型座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参与此次调查的用人单位为各种类型的企业, 不包含机关和事业单位。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主要以在这12家单位工作的2014届毕业生为主, 其中包括52名2014届毕业生、9名2013届毕业生、8名2012届毕业生和1名2010届毕业生。

(二)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参加此次调查的用人单位为3种类型企业, 企业职工总人数主要集中在50~500人, 录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为“学院”) 毕业生人数主要集中在5~10人。企业类型分别为9个民 (私) 营企业、两个国有企业和1个其他企业, 其中5家企业职工总人数为201~500人, 3家企业为50~200人, 两家企业为50人以下, 1家企业为1 001~3 000人, 1家企业为3 001~5 000人;有5~10名学院毕业生就职的企业数量为7家, 有11~20名学院毕业生就职的企业数量为3家, 有1家企业只有学院2~4名毕业生就职, 1家企业有学院31~50名毕业生就职。

2.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参加学院的校园双选会以及接受学院教师的推荐来选择学院毕业生。工作从基层起步,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望成为中层管理干部、技术骨干研发人员。单位和毕业生对影响招聘的重要因素的把握基本一致, 毕业生意识到单位看重个人综合能力, 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

3.2014届毕业生实习期的月薪水平主要分布在2个区间, 分别是1 201~1 600元, 2 001~3 000元, 其中42.31%的2014届毕业生实习月薪为2 001~3 000元, 40.38%的2014届毕业生实习月薪为1 201~1 600元;通过对7个系2014届毕业生实习期月薪水平统计发现, 参与调查的轻纺系毕业生平均实习月薪最高, 其中83.3%的参与调查的轻纺系毕业生实习期月薪集中在2 501~3 000元;参与调查的旅游系毕业生平均实习月薪最低, 全部集中在1 201~1 600元;工商系和信息系中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表现优异, 在月薪水平中得到体现, 其中工商系1名毕业生实习月薪超过了5 000元, 信息系两名毕业生实习月薪在3 001~5 000元。

4.与单位中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 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单位的肯定, 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合作和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不错。计算机与外语能力表现不突出, 专业水平及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外语能力欠缺的一方面原因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在下页表7中有所体现, 学生没有意识到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能够接触到世界前沿技术、开拓眼界和思维。在实际工作岗位上, 毕业生感受到现有专业水平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 迫切要求提高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毕业生认为如果重新进入大学学习, 要积极参与实习实践, 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并增强专业技能。灵活应变能力虽然相较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比较突出, 但仍无法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接近半数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合理, 部分毕业生认为应增加实训课程比例。其中43.4%的毕业生认可专业课程设置, 41%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课程理论课多、实训少。就业指导课程方面, 毕业生认可度高、授课效果好的是职业规划和职业认知的相关内容。

(三) 座谈内容汇总与分析

1.分组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授课, 在具体授课环节中, 会忽略对每位学生进行有特色的专业个性辅导。对于每位学生个体, 职业生涯是独一无二的, 不同个体在每一个职位上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因此, 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积极关注个体。首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统计和梳理, 然后根据职业意愿的大方向进行划分, 将同一方向的学生分到一组,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教师针对某一职业规划方向进行指导, 组内成员互帮互助,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形象展现就业礼仪知识。就业基地巡访中, 参与座谈的毕业生显露了会议礼仪知识的欠缺。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就业礼仪知识基础薄弱, 虽然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所提及, 但效果一般, 建议进行场景模拟, 强化就业礼仪印象, 通过模拟会议场景及用餐场景等在实践中指导毕业生。

3.提前铺垫, 转变思维, 尽快适应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更替。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我院毕业生离职率较高, 离职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追求高的薪资福利”。在就业基地巡访中, 企业关注并着重培养每一批新入职的大学生, 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赢得良好第一印象, 扎实工作、勇于表现、获得转机成为转变思维的重要指导内容。新入职的毕业生要克服很多大学生活中形成的慵懒习惯, 在职场中积极主动, 从小事做起, 具体到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等等都会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每个工作的最初阶段通常充斥更多的琐碎与艰难, 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不要通过频繁跳槽来逃避。因为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 工作经验缺乏, 缺少跳槽资本, 当然任何工作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赢得转机。

4.就业指导教师分组进行模块式授课。我院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以兼职为主, 大部分教师在负责课程教学的同时, 还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或行政类工作。就业指导教师不能只是一味透支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 通过教师之间合作式学习, 让经验丰富、理论深厚的就业指导专家型教师把工作经验结构化、系统化, 新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学习、实践和改善。将任课教师进行分组, 每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一模块, 也就是同一组教师承担不同系各个专业学生的同一模块知识讲授, 组内统一教学内容设置, 共享教学资源, 每学期集中备课一次, 通过小组内针对某一模块的不断研究完善,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

5.就业指导课程中展现优秀毕业生集锦。就业基地巡访中, 部分优秀毕业生在职场中展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90后”的活力与机智, 赢得了企业领导的关注与培养。收集优秀毕业生事例, 充实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让学弟、学妹们感受榜样力量, 除了课堂宣传, 校园广播每周进行一次典型优秀毕业生事例展播, 扩大宣传面, 树立学生就业信心, 为自身努力找寻到方向。

摘要: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与市场需要密不可分, 从就业基地巡访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以及座谈中,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汇总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跟踪调查,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立波, 沈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 (4) :3-7.

[2]汤建斌.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周洵瑛.个性化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2) :46-49.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九问” 篇8

按照桂财社〔2011〕213号文件规定,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参加的就业实践训练。

2.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如何建立?

按照桂财社〔2011〕213号文件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能够接纳一定规模见习生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开发园区,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经当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可认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3.参加就业见习的意义是什么?

一是按照桂人发〔2009〕57号文件规定,见习基地单位有增人计划,需正式录(聘)用人员时,应优先从符合条件的见习生中录(聘)用。凡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见习毕业生,单位应及时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录(聘)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见习时间可作为工龄计算。二是可以作为报考广西公务员报名条件之一。详情查看广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xgwy.org/)“公务员考试指南”。

4.哪类毕业生可以参加就业见习?

享受就业见习补贴的人员指毕业之日起两年内暂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时间从毕业证上注明的发证时间算起(包括外省籍贯高校毕业生)。

5.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如何参加就业见习?

按照桂人发〔2009〕57号文件规定,参加就业见习主要采取就业见习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一是高校毕业生根据公布的就业见习基地和见习岗位情况登录广西毕业生人才网“就业见习”频道注册简历,或者是在“资料下载”栏目中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申请表》填写。二是持《就业见习申请表》、毕业证、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与见习单位洽谈。三是见习单位与见习生达成见习意向后,签订由自治区就业见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一式三份。四是见习时间一般不低于3个月,但最长不超过6个月。具体时限由见习基地与毕业生协商,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书》中明确。

6.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次数?

按照桂人发〔2009〕57号文件规定,已参加自治区、市、县人社部门组织的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活动并取得相关见习证明的高校毕业生,不再安排进入就业见习基地见习。

7.参加就业见习期间可享受哪些待遇?

一是获得基本生活补助。自治区财政给予见习人员每人每月900元就业见习生活补贴,含在见习单位每月工资中发放。见习单位确保每月发放的见习工资(包括财政补贴900元+见习单位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015年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1400元/月·人)。二是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为见习人员每人每月购买不少于15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为就业见习人员安排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含量的就业见习岗位,结合岗位需要提供培训。四是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结合该单位实际情况,为就业见习人员提供部分生活补贴或食宿等待遇。

8.见习期内可以变更见习岗位吗?

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由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和见习人员双方协商后以书面形式确定。

9.就业见习基地如何对就业见习人员进行管理?

就业见习基地应明确相应部门和专人负责就业见习管理工作,制定见习管理方案,委派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作为见习指导老师。见习期间,应及时了解见习人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加强安全、健康管理,尽可能帮助见习人员解决困难,应对见习人员加强考核,对表现优秀的见习人员,可以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9

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

近年来,根据人社部的统一部署,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不断完善见习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配套服务,见习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9年8月以来,先后组织见习单位7835家,提供见习岗位113245个,安排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74027人,通过见习直接实现就业(单位留用)23910人,留用率为32.3%。通过见习,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单位招聘与毕业生求职的有效对接,就业见习工作也因此积累了经验,完善了措施,在实践创新中初步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长效工作机制。

一、坚持高标准筹划,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我省高校多,毕业生数量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对缓解就业压力意义十分重大。省政府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及时将我省就业见习任务从部里下达的1.5万人调升到3万人,并确定要加快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全面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省政府主要领

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包括就业见习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我省就业见习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安排部署。围绕贯彻省政府关于就业见习工作的决策部署,我省在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办公室,专门负责就业见习工作。省人社厅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多次召开协调会,与省级有关部门协商研究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增强工作合力。纵向上,将见习任务逐级下达到各市、县;横向上,将见习任务明确到人社、教育、科技、工信、国资监管、中小企业管理等部门,形成纵向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横向按部门包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有效推动了就业见习工作。去年,就业见习被列入我省民生工程项目,由省人社厅按期向民生工程办公室报送见习工作进展情况。

二、推进政策性创新,加快建立政策体系

我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政策创新。省上先后出台了6个关于就业见习的政策性文件。其中,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09]2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09]105号)2个文件,省人

社厅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了《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暂行办法》(陕人社发[2009]133号)、《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陕人社发[2009]136号)、《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陕人社发[2009]161号)和《关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有关问题的说明》(陕人交发[2009]30号)4个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见习政策体系,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就业见习成为我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制度性长效措施。全省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明确就业见习组织管理、鼓励措施、办法程序和目标任务、原则对象等基本内容,打破在校生不能参加见习的限制,前移见习服务,对象扩大为应届当期毕业生,实现毕业生离校前后见习服务的无缝衔接。在《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中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完善就业见习制度作出规定;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见习财政保障机制。设立就业见习专项资金,明确具体用途、补贴标准、使用管理办法,用于支付见习毕业生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贴及20元意外伤害保险费,此外,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调剂资金将见习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600元。各地认真

贯彻省上政策规定,制定就业见习的具体实施办法,见习政策不断细化,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对见习工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显著加大。目前,我省正在计划将明年的见习生活补贴标准将上调至每人每月800元,并全部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三、实施项目化推动,强化见习近平台建设

陕西省政府自2009年开始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个十百”就业见习工程,规定省内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岗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各类单位每年接收见习生的任务是:小型企业1名以上10名以下,中型企业10名以上100名以下,大型企业100名以上;一般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院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为10到100名不等,条件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100名以上。具体做法:一是以项目化方式实施“个十百”就业见习工程。由各级人社部门牵头,制定“个十百”就业见习工程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所属市、县和同级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由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方案,组织企业、高校和有关单位实施,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位,组织有力。二是以供需见面会促进见习单位与见习毕业生 的有效对接。各地在认真组织安排申报人员及时见习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现场供需见面、网络供需对接,见习基地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就业见习供需见面活动,为毕业生和见习单位提供更为便捷的对接方式。省人社厅会同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信厅、司法厅、国资委、国防工办、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举办多场大型现场供需见面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举办见习供需见面活动100余场,参会单位共计9000余家次,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约10万余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约30%的见习岗位通过供需见面活动实现了对接,为就业见习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网络信息平台为依托,动态发布见习岗位。见习信息有效对接是做好毕业生见习工作的前提,我省于2010年开发了见习网络操作平台。该系统主要用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依托陕西人才公共服务网(http://)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管理部门、就业见习单位、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网络服务。系统具有信息登记、发布、采集、审核、上报、统计和查询等功能。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可按不同权限使用其功能,实现了有关高校、各市、县、见习单位、见习

毕业生的互动链接。各市也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就业见习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全省动态发布见习岗位信息已达5000个以上。四是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辐射扩大见习覆盖面。2009年以来,我省积极施行区域合作项目,先后6次组织省内高校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省内各高校积极与当地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合作项目。截至目前,我省各高校在省外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达500家以上,每年组织1万余名高校毕业生赴当地进行见习、实习培训。五是建立就业见习指导专家团队,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见习质量。我省在每个见习单位都指定了专门的就业见习指导老师,毕业生见习期间规定每10名见习毕业生最少要有1名指导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为骨干,聘请组建省级就业指导与见习专家团队,要求见习指导老师根据见习毕业生专业、岗位情况设立就业见习课程体系,穿插就业指导内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就业。目前有专家团队61余人,每年开展就业报告50余场,四、做好基础服务工作,促进见习质量提升

做好基础服务工作是保障见习效果的前提。在基础工作

方面我们一是结合就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建立毕业生见习跟踪服务制度。每年省人才中心协调教育厅获取了离校回原籍毕业生名单,将名单派发至各市、县。各市、县在此基础上,实行跟踪联系,开展登记统计、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和就业服务工作,确保当期回原籍毕业生100%登记并发证。对登记持证的毕业生要求各级人才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每人至少提供2个以上岗位信息;对有见习需求的毕业生100%安排见习,并对留用情况进行备案。二是加强就业工作调查分析,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活动。为准确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实际水平,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见习工作,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于今年5至7月在省内选择靖边、高陵和镇安三个县开展了201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工作。调查由省、市、县人才交流机构和乡镇劳动保障所共同组织。参与调查服务机构70个,参与调查人员493人,调查方式参照人口普查的做法,主要采取上门入户的办法对当年毕业生全覆盖跟踪调查,调查入户率为56.72%,通过调查,真正弄清楚了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弄清楚了失业的原因,为跟踪开展见习工作明确了对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根据

不同状况提出个性化的培训和见习服务。三是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研讨活动。我省于2011年2月25日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暨工作经验交流会,省级有关部门、各市(示范区)就业人才机构、部分高校和就业见习基地代表参加了会议,对全省就业见习工作进行了总结研讨。会议整理编撰了见习单位经验材料。两年多来,省级有关部门、市(区)也在各自见习单位范围内不定期开展了见习工作总结交流活动。四是建立了见习工作分类管理制度。目前我们初步提出了就业见习工作评估办法,建立了部分专业见习课程体系,对见习基地和见习单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针对就业矛盾突出的政法类毕业生,由省律师协会统一安排见习,实行全行业统一的见习工作目标,克服了行业单位数量庞大但规模普遍偏小可能出现的弊端,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见习工作模式与标准;对高校接收见习毕业生,考虑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与“凡进必考”的用人制度,将工作重点放在见习生的教育培训方面,建立毕业生就业适应性能力模型,用适应性能力的提升解决高校本身“只见习不留用”问题;针对我省国防军工企业较多的情况,利用其管理严格,制度健全,吸纳能力大的

优势,探索工科类毕业生见习考核评估办法,从见习生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工作态度、适应力等四个维度及独力操作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语言表达力、沟通能力、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和岗位适应力等九个方面制订了考核打分标准,对见习毕业生实施严格管理;针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产业发展定位,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将企业见习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缩短培训见习期限,加快见习向就业转化速度。五是简化服务流程,高效使用见习资金。我省的就业见习补贴及保险费用列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就业见习专项资金,二是就业财政专项资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简化资金划转流程,就业见习专项资金采用预拨制,年初由省人才中心按计划拨付各市(区)人才服务机构,由市级进行统筹。各市(区)见习监管和公共服务部门,通过为见习期满毕业生办理认证手续,对见习人员岗位培训课程、考核结果、见习状况进行监控,并采取发放银行卡划拨见习补贴的方式,保障资金安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放见习资金1.5亿元。

总之,就业见习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短期工作经历,帮助、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措施,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陕西这两年的就业见习工作之所以有所突破,离不开部里的大力支持,就自身而言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二是建立了就业见习财政保障机制。三是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四是有效的服务手段。

今后,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将继续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深化见习服务,注重见习效果,提升见习质量,逐步将见习工作引向深入。主要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结合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的建设,尽快在全省实现见习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发布,保证见习岗位信息的丰富有效;

二要组织专家开展课题研究,分门别类开发见习课程体系,建立不同岗位、不同专业见习能力模型,解决见习内容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高见习针对性与科学性;三要制定见习工作评估办法,树立样板与典型,保证见习工作健康发展,建立约束机制与动态监测平台,杜绝使用

廉价劳动力,预防负面效应出现;

四要开展见习工作评比活动,扩大社会宣传,引导单位与毕业生正确认识见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完善对单位的激励机制,以解决见习动力与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五要做好见习服务基础性工作,要实施省级人社、教育部门毕业生信息交流对接制度,在实名制登记基础上继续实施跟踪服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组织;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10

(社区工作者)就业服务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7-7

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引导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鼓励“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建功立业,根据《关于山东省“ 三支一扶 ”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相关政策的通知》(鲁人发„2008‟29号)和《关于青岛市“ 三支一扶 ”大学生服务期满后相关政策的通知》(青人办发„2009‟71号)有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市服务期满后“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就业服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健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

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加强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所属公共人才服务机构要设立“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就业服务窗口,并加强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与服务衔接,为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二、根据需要延长“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服务期

青岛市“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服务期可适当延长。“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2年服务期满后,根据原服务单位需要,经本人申请,服务单位所在区、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推荐,报青岛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服务期可延长1年,相关待遇不变。延长期满后仍需在农村基层继续工作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支医”、“支教”学生须分别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可由原服务单位和本人申报,经服务单位所在区、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推荐,报青岛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批准,在基层工作时间可再延长3年,相关待遇不变。

三、加大事业单位吸纳“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就业力度

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挖掘本区、市就业岗位,积极吸纳“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进入本区、市工作。各区、市要规范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考核程序,考核优秀的比例最高可到40%。对在服务期内连续两年考核优秀或在基层“三支一扶”工作满6年且历年考核等次在合格以上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经区市“三支一扶”办公室推荐,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可直接由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就地的原则,安置到有空编的事业单

位就业。安置就业的,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服务期限计算为工作年限。

四、落实“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相关政策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政策。各区、市在事业单位招考时要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聘。

五、支持“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自主创业

各区、市应将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纳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支持范围,为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创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创业,两年内自主创业的,对设办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不设注册资本的限制,设办有限公司的可以分期认缴,无异议的房屋权属可以免交房屋权属证明,免除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费用。在税收方面享受国家现行的所有支持再就业、新办企业优惠政策,同时享受其他连续性优惠政策。

六、扶助“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自主择业

鼓励“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对服务期满而未实现就业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应到户籍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对自主择业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要认真摸清底数,进行重点帮扶,切实帮助落实就业岗位。各级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七、做好相关政策衔接

(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就业后,其服务年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被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的,试用期间直接执行转正定级的工资待遇。

(二)“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服务期满一年以后,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或考试,由所在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要求统一申报,基层工作年限可计入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年限。

(三)参加“三支一扶”前已考取研究生且保留入学资格的,服务期满后恢复学籍入学;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初试总分中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对服务期满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其户口、档案原则上随工作需要流动。当地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依据省、市“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开具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和就业单位证明为其办理相关手续。暂未就业的,户口应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档案应转至户籍所在区市公共人才服务机构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免费人事代理。

八、有关要求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妥善安置好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将促进“三支一扶”计划的健康开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区、市要切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本区、市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好有关政策,拓宽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实将“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社区工作者)安置好、服务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关于开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 篇11

为进一步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对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要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尤其要加快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服务业,着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力争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比例都有所提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尚未制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的地区,要在年内出台。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继续统筹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各地要为高校毕业生参加实习、见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并将参加实习、见习、志愿服务等活动作为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实践经历。要加大工作力度,健全体制机制,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

三、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开展岗前培训的,各地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

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按规定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切实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积极作用,推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创业早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各地区要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切实保证服务不断线。教育部门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信息及时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行实名制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及时主动与实名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摸清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各地区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意愿及需求,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升就业见习质量,确保凡有见习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各地区要继续推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要提升改造一批适应高校毕业生特点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要选择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

六、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求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招聘信息全国联网,更多开展网络招聘,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高校毕业生求职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特别是要让高校毕业生知晓获取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的渠道。精心组织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和每季度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月等专项服务活动,搭建供需信息平台,积极促进对接。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积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

各地区、各高校要将零就业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农村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以及残疾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实施重点帮扶。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补贴要在离校前全部发放到位,求职补贴标准较低的要适当调高标准。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将残疾高校毕业生纳入享受求职补贴对象范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招录残疾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实名登记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最长不超过2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七、进一步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公平。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发布,报名时间不少于7天;对拟聘人员应进行公示,明确监督渠道,公示期不少于7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中介和虚假招聘,依法纠正性别、民族等就业歧视现象。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不按时支付工资等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消除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省会及以下城市要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简化有关手续,应届毕业生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劳动(聘用)合同办理落户手续;非应届毕业生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高校毕业生到小型微型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的,其档案可由当地市、县一级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保管。办理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手续,转正定级表、调整改派手续不再作为接收审核档案的必备材料。

八、推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就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自2014年起要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的联动机制,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经济部门、就业部门以及有关行业组织的意见,促进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部门要开展产业升级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健全岗位需求统计调查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制定行业岗位标准,促进高校依据市场需求完善专业培养课程。

九、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各方面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就业形势,共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将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到每一名高校毕业生,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向社会,先就业、再择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政策宣传,引导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挖掘就业岗位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深入解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了解和回应社会关切,掌握舆论主导权。

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上一篇:面向生命的思考作文750字下一篇:发热门诊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