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检测论文(精选7篇)
栓塞检测论文 篇1
肺栓塞 (PE) 是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与病理生理综合征, 为1种涉及心肺循环的临床危重症, 已成为国际化医疗保健问题。因其表现复杂、多变, 尤其重症者起病凶险,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且临床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1]。在西方国家PE死亡率仅次于肿瘤与心肌梗死居第3位。故如何正确认识该病临床特征并做早期诊断是临床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血浆D-二聚体 (DD) 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属具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增多或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为血管内纤溶最常用血清学标记物, 采用测定D-二聚体作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第1步筛查手段目前已得到国际公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疑似PE患者63例, 男40例, 女23例, 年龄30~80岁, 中位年龄57.8岁,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及晕厥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状态下行静脉采血2ml于枸橼酸钠抗凝管, 采用CA-7000凝血分析系统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 进行检测, 试剂盒质控物为原厂配套试剂。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片、心电图、高分辨CT、通气-灌注扫描 (V-Q显像) 和/或肺动脉造影等为依据, 判定肺栓塞疑似患者肺栓塞诊断成立或排除肺栓塞。本研究以500μg/L为标准, 计量资料数据以x珋±s表示, 结果: (1) 28例患者DD<500μg/L, 均值302±18μg/L, 经确诊均排除肺栓塞, 阴性预计值为100%。 (2) 35例患者DD>500μg/L, 均值1594±97μg/L, 确诊19例, 阳性预计值54% (19/35) (3) D-dimer测定的敏感性为100%。
3 讨论
引发肺栓塞约90%的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与下肢静脉栓塞为同一疾病的2种表现形式。既往对PE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肺灌注通气显像与下肢静脉超声, 肺灌注通气显像不能显示血栓, 诊断PE的敏感性高, 但特异性差;肺动脉造影则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但因其为有创检查, 故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增强CT扫描、MR对肺栓塞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但要求有配备大型设备的医疗条件。自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诊断肺动脉栓塞, D-二聚体检测在肺动脉栓塞诊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D-dimer测定可作为PE敏感、快速、廉价的初步筛选指标[2]。本研究中D-dimer测定确诊肺栓塞的阴性预计值为100%, 阳性预计值为54%, 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 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 从而可减少有创检查, 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等;亦避免盲目的抗凝治疗。对评价排除/诊断PE的检测方法来说, 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非常重要。D-dimer对PE诊断的敏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差。在各类血栓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中, 血浆D-dimer平均值可升高。阳性的D-二聚体值则考虑螺旋CT, MRI, 肺动脉造影等检查, 以进一步确诊。故D-dimer检测的临床价值在于其阴性结果。将它作为排除诊断肺栓塞首选筛选试验, 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D-二聚体,肺栓塞,筛选实验
参考文献
[1] 郭丹杰, 胡大一, 周伟荣, 等.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的临床分析及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01) :49-51.
[2] 张琳, 李京红.血清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24:124-125.
栓塞检测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93例存在呼吸困难、胸痛以及胸闷等呼吸系统相关临床症状表现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57例, 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39~81岁, 平均年龄为59.3岁。有31例患者经过临床相关检查均确诊为肺栓塞疾病, 其余62例患者经过临床诊断排除肺栓塞疾病。31例肺栓塞患者均符合临床《PE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2]当中的肺栓塞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1) 临床概率评估方法:依据Wells[3]等相关评分标准对怀疑为肺栓塞的患者予以评估。a.存在临床深静脉血栓相关症状以及体征 (患者至少存在下肢一定程度的肿胀以及深静脉的触痛) 的患者记为3分;b.诊断为其他疾病的概率小于肺栓塞, 记为3分;c.患者的心率>100次/min, 记为1.5分;d.患者于既往四周之内经历过手术, 记为1.5分;e.患者存在临床肺栓塞既往史或者是深静脉血栓既往史, 记为1.5分;f.患者出现咯血的临床症状, 记为1分;g.患者存在临床相关恶性病变, 目前正在接受临床治疗、近半年之内接受过临床治疗或者是接受姑息治疗, 记为1分。计算出肺栓塞的临床概率:a.肺栓塞可能性小:肺栓塞的临床概率评分≤4分;b.肺栓塞可能性大:肺栓塞的临床概率评分>4分。 (2) 临床D-二聚体检测方法[4]:a.93例患者在进行临床治疗之前均采集1.8m L的血液标本, 保存于抗凝管 (其中含有109mmol/L的枸橼酸钠0.2m L) 当中, 以4000r/min进行15min左右的离心, 将分离出的血浆保存以备用。b.应用免疫比浊方法对D-二聚体进行相关检测。选用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检测的下限为0.5mg/L, 检测的上限为60mg/L。将当日采集的标本予以及时分离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肺栓塞组患者与非肺栓塞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以及肺栓塞组患者当中的高临床概率组患者与低临床概率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采取t检验, 且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1例肺栓塞组患者与62例非肺栓塞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分析情况见表1。
注:D-二聚体阳性标准为D-二聚体>0.5mg/L
2.2 通过表1可以得出, 31例肺栓塞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为 (3.1±2.79) mg/L, 其D-二聚体阳性率约为87.10% (27/31) ;62例非肺栓塞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约为 (0.8±1.10) mg/L, 其D-二聚体阳性率约为30.65% (19/62) ;31例肺栓塞组患者与62例非肺栓塞组患者之间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2.3 31例肺栓塞组患者当中的12例高临床概率组患者与19例低临床概率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比较分析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得出, 在Wells评分值方面, 12例高临床概率组患者的Wells评分值为6.7 (5.89~7.57) , 19例低临床概率组患者Wells评分值为1.9 (1.21~2.69) ;在血浆D-二聚体 (DD) 含量方面, 12例高临床概率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 (DD) 的含量约为2.3±2.01mg/L, 19例低临床概率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 (DD) 含量约为3.8±3.19mg/L, 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 (DD) 含量比较差异性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 肺栓塞为一种由于各种内源性或者是外源性栓子阻塞了肺动脉而对患者相关生理功能造成一定损害的病理、生理性综合征。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依据临床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 近些年以来, 我国肺栓塞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 成为仅次于临床心肌梗死以及癌症的第三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由于肺栓塞在临床当中的具体症状表现以及临床体征相对较为繁多, 因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较容易造成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D-二聚体为一种机体内部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在纤溶系统将纤维蛋白之间的交叉性联系结构溶解之后, D-二聚体被释放于机体的血液循环当中。在临床当中, D-二聚体的升高往往多见于临床静脉血栓的栓塞性疾病, 由此D-二聚体的检测也逐渐的被普遍应用于临床肺栓塞疾病的诊断当中。
本文通过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 (DD) 含量的检测对于肺栓塞疾病 (PE) 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得出, 血浆中D-二聚体 (DD) 含量的检测对于临床肺栓塞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特别是对于临床低概率肺栓塞疾病的排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俊, 赵洁, 于贵杰, 等.D-二聚体是筛除低临床概率肺栓塞的有效指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5) :236-237.
[2]钱健, 翁文进.D-二聚体对肺栓塞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鉴别的临床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 (1) :70-72.
[3]胡云建, 陶凤荣, 王厚东, 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9, 8 (25) :168-169.
[4]张莉.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新金标斑点渗滤法试剂盒的临床适用性[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7 (19) :15-17.
栓塞检测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三组即A组, B组, C组, 每组人数均为42例, A组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诊断, 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24例, 平均年龄为 (47.6±2.4) 岁, B组患者采用ELISA进行检测诊断,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3例, 平均年龄为43.7±1.4) 岁, C组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诊断, 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21例, 平均年龄为 (45.1±0.8) 岁, 三组患者两两对比, 性别、年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乳胶凝集法, 利用单克隆抗体吸附于乳胶颗粒上, 从而检测采集的标本中的D-二聚体含量, 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 但是对于D-二聚体的敏感性相对较差;只作基础的筛选之用。
B组:1) 传统ELISA法:其酶标抗体和包被抗体都是采用分离纯化之后筛选出来的, Mc Ab。Mc Ab能够和D-二聚体相结合, 从而测定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含量; (2) 免疫荧光法 (Vidas DD法) :其主要是通过酶免疫法和荧光检测法相结合, 然后使用Vidas分析仪进行分析, 此方法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相对比较高;3) 免疫金标法:采用有渗孔膜结构的卡片, 然后将血液加入该卡片上, 该卡片的优点是限制了单克隆抗体与D-二聚体之间的反应, 因此D-二聚体的抗体被捕获呈现出显色反应, 然后采用专用的反射计读出测定过程, 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检测成本低等特点。
C组:免疫比浊法, 采用抗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将乳胶微粒包被, 然后再和待检测的血浆中的D-二聚体进行特异地结合, 使其发生凝集反应, 因此导致其浊度和吸光度增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的乳胶凝集法对D-二聚体检测的敏感性为64.62%, 而B组和C组的敏感性分别为93.3%、96.7%, A组和B或者C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特异性对比B组为48.9%, 明显高于A组和C组, 数据对比差异比较明显;B组的阴性预测值为90.9%, C组的阴性预测值为95.5%,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D-二聚体对于特点是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 但是其特异性较差, 因此对于D-二聚体的阴性的检测对于肺栓塞的病症的排除意义重大, 对于高度肺栓塞可能性的患者可不用检测其阴性预测值。肺栓塞患者确诊时首先应该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施评价, 研究表明采用Wells评分系统再结合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于肺栓塞的检测准确率大步提高。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 D-二聚体含量增多多见于肺栓塞患者中, 因此如果患者血液中的D-二聚体含量升高那么就可以判定患者有肺栓塞的可能性。据国外的医学研究发现, D-二聚体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依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 主要原因是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类风湿因子同样会导致血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 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呈高敏感性。实验证明由于影响D-二聚体含量的因素相对较多, 所以D-二聚体对于血栓病症的特异性较差, 只适合检测没有合并其他病症的可以肺栓塞患者。
本次研究过程中显示免疫比浊法和ELISA检测法对于D-二聚体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特异性均要优于乳胶凝聚法, 但是各有缺点, 目前对常用的便是免疫比浊方法进行检测, 其优点检测效能最大, 相关性比较好。D-二聚体值的检测对于肺栓塞患者的初步筛选作用非常大, 因为根据其阴性预测值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评分, 进行准确的排除和筛选, 但是D-二聚体在检测肺栓塞病症的过程中特异性比较低, 所以只适用于没有其它合并症的可以肺栓塞患者的检测, 或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 全面综合分析, 逐项排除最终进行确诊, 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总而言之, 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肺栓塞患者的预测筛选效能非常明显, 而且检测方法多样、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所以非常值得临床上做筛选肺栓塞的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正确评价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疑似肺栓塞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三组即A组, B组, C组, 每组人数均为42例, A组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诊断, B组患者采用ELISA进行检测诊断, C组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诊断, 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 (简称NPV) 、特异性的区别。结果:B组的检测特异性最高达到了48.9%, 敏感性为93.3%, 阴性预测值为90.9%, C组的敏感性为96.7%, 阴性预测值为95.5%, 但是检测特异性, A、C组均小于B组, 而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B、C组明显高于A组, 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因此为了更高的对肺栓塞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评价应该选用ELISA或者免疫比浊法来进行对D-二聚体的检测。
关键词:D-二聚体检测,肺栓塞,评价
参考文献
[1]金碧祥, 贺天辉, 张杰.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栓塞检测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35例急性肺栓塞病人均为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住院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螺旋CT确诊,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2~69岁之间,平均年龄47.2岁。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中重度阻塞性肺病或合并急性感染。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年龄29~68岁之间,平均年龄46.5岁,均无肺栓塞。
1.2 方法
所有病人采集完整病史及详细体检,入院24h内检查,D-二聚体、c Tn I。D-二聚体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c Tn I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仪器为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正常参考值:D-二聚体<0.5μg/L;c Tn I<0.01μg/L。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采用(x-±s)表示。两样本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1)APE组和健康组血浆中D-二聚体、c Tn I单独检测结果比较,APE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c Tn I明显高于健康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APE组和健康组血浆中D-二聚体、c Tn I单独及联合检出率,联合检测检出率高达60%,明显高于健康组的检出率,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APE病人中血浆D-二聚体、c Tn I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两者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56.3%,见表3。
3 讨论
肺栓塞是一组日益增多的严重心肺疾病,PTE由于表现多样化,无特异性,且现有的临床检查都存在局限性,因此,肺栓塞的诊断有困难。国内报道其漏诊和误诊率在70%左右[3]。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由于其检查有一定危险性,在操作中受到一定限制,增强CT扫描、MR在诊断肺栓塞有很好价值,但需要有大型设备的医疗条件,因此,找到较好的检测指标就显得格外重要。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Ⅻ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相关文献报道D-二聚体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阴性预测价值接近100%[1]。因此,其意义在于D-二聚体阴性的情况下可以排除急性肺栓塞,D-二聚体阳性的情况下可以包括肺栓塞如心衰、慢性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方面的疾病。由于有检查方便与非创伤性的优点,在国内外倍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检验方法灵敏度的提高,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被广泛应用。关于D-二聚体与APE的关系,本研究发现35例APE患者中有15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浓度达(0.9±0.5)μg/L,同时我们发现D-二聚体在APE患者的敏感性为83.1,与文献报道的84接近[4];特异性为36.7,较Ten Wolde M等报道的48低[5],显示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偏低。因为各家研究的群体不一样,所以报道的结果有些差异。
本研究发现肺栓塞患者的血清c Tn I浓度为(0.03±0.02)μg/L,明显高于健康组,有51.4%的APE患者c Tn I升高,这表明血清肌钙蛋白I浓度与肺栓塞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是:由于肺栓塞时肺血管堵塞,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改变,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右室后负荷增加,右室张力增加,导致继发急性右室劳损;其次是:APE使右室和心包张力急剧升高,挤压冠状动脉,造成部分心肌缺血及损伤,细胞坏死,导致c Tn T释放。因此当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且D-二聚体、c Tn I升高,而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考虑到APE的可能性。
我们发现D-二聚体、c Tn I同时检测对于APE的患者灵敏度高,但是特异性偏低,再加上患者有其他的一些生理因素影响,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APE病的实际诊断过程中还应结合影像学、心电图等手段,避免误诊、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D-二聚体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cTnI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仪器为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35例急性肺栓塞(APE)和40例正常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cTnI水平,所有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和cTnI单独检测APE的灵敏度分别为83.1、82.3%,特异度分别为36.7%、35.2%,两者联合检测APE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58.3%。结论 血浆D-二聚体、cTnI在APE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cTnI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
关键词:D-二聚体,肌钙蛋白I,急性肺栓塞
参考文献
[1]王榕生.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00~101.
[2]贾雄燕,杜于茜,郑文远,等.肌钙蛋白I在急性肺栓塞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2007,5(1):8~9.
[3]章世贵,孙启云,孙丽,等.血浆D-二聚体联合肺螺旋CT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6):412~413.
[4]王晓芳,陆慰萱,李国,等.老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68例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206~209.
栓塞检测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体检中心35~55岁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并排除高凝状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排除最近2周内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选择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及影像确诊为NSCLC的患者病例150例,根据病例特点将其分成3组:①住院期间经CTPA或通气灌注扫描确诊NSCLC并发PTE组33例,空腹采集抗凝血标本。②NSCLC未发生PTE组67例,入院时抽取抗凝血标本。③住院经治疗缓解组50例,出院时采集抗凝血标本。①②③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理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①②③与健康对照组间性别、年龄等方面无差异(P>0.05)
1.2检测方法
1.2.1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1.8 m L,放置于抗凝的真空管内,以3000 rpm离心10 min,留取血浆备用。
1.2.2检测方法:选用我院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在4 h完成化验。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FDP,采用凝固法检测FIB。阳性指标以FDP≥5μg/m L和D-二聚体≥0.5μg/m L为准。标本需要排除溶血和乳糜血标本。
1.3观察指标:FIB、D-二聚体、FDP的含量。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比较给予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比较。检出阳性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由表1可见,①组FIB、D-二聚体、FDP的含量高于②组(P<0.05)。①组、②组FIB、D-二聚体、FDP的含量高于③组(P<0.05)。①②③组FIB、D-二聚体、FDP的含量均高于健康组(P<0.05)
3讨论
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参与血液凝固,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溶功能,它的升高激活凝血纤溶系统,继发纤溶活性,增加凝血酶生成。研究表明60%的肺癌患者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凝血系统的活化产生凝血酶,并且普遍存在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发PTE的风险大。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与肺血栓栓塞,是肺癌常见的并发症,肺癌患者中以非小细胞肺癌并发高凝状态为主,目前NSCLC并发PTE已经仅次于肺癌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该研究结果显示当NSCLC并发PTE时,就会加剧体内的高凝状态,D-二聚体的含量和阳性率显著升高,血栓和DIC的概率也会增加,当肺癌临床缓解时,上述指标也下降。综上所述,FIB、FDP、D-二聚体在肺癌合并PTE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指导性依据。该实验结果同时说明NSCLC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发生PTE,预后差。NSCLC经治疗后FIB、纤FDP、D-二聚体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凝血和纤溶系统逐步恢复正常。上述三个指标可作为早期发现NSCLC合并PTE的早期监测及严密随诊指标[3]。
参考文献
[1]马敬全,耿晓星.分化相关基因NDRGI在恶性肿瘤中的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2):2432-2434.
[2]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48.
栓塞检测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呼吸困难、胸闷及胸痛。排除入院前有肝肾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毒或真菌感染者、肿瘤患者、有烧伤史、手术史、多发伤史、近期均无服用抗凝药及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史的患者, 这些患者均为该院经临床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 且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政府短语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同时随机抽取同时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人。治疗组男45例, 女15例, 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 (45.67±1.09) 岁, 对照组男46例, 女14例, 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 (45.5±4.8) 岁。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生活环境、病程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填写完整的病史记录以及详细的体检, 提前告知所有需要检验的患者采集样本前保持8 h以上的空腹, 晨起空腹采上肢外周静脉血6 m L, 迅速分离样本进行检测, 向所有患者血液样本中加入含有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 待测样本血液的检验需在患者入院后的24 h内完成[4]。所有的样本中的D-二聚体和Fg (纤维蛋白原) 的检测均采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 严格按操作说明进行试验。正常的参考值:D-二聚体<0.5 ug/L;Fg (1.8~4.0) g/L。敏感性=实验测得的阳性例数、肺栓塞组总例数×100%, 特异性=对照组实验检测阴性例数、对照组总例数×100%[5]。
1.3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Fg单独测定结果比较
将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g的单独测定结果比较,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观察组中, 明显高于对照组组, 且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Fg单独及联合检出率测定结果比较
将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和Fg单独及联合检出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单独检出率为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血浆中Fg单独检出率为2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对照组和观察组D-二聚体和Fg的联合检出率分别为3.3%和2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2.3 D-二聚体和Fg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比较
将D-二聚体和Fg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 从结果可以看出, D-二聚体和Fg联合检测的的灵敏度为95.0%, 高于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 D-二聚体和Fg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70.0%, 高于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3。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它是继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之外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发病凶险的另一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逐渐被人们所关注[6]。但由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化, 无显著及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加上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检测无较为特异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因此, 临床上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导致临床上的误诊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7]。目前, 对于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肺动脉的造影技术, 但众所周知, 动脉造影, 的检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而且在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且对医疗设备和条件的要求较高, 因此找到合适的检测指标就显得极为重要。D-二聚体是机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后形成的特异性的降解产物, 反应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8]。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 水解产生而成的, 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 反应了体内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可靠的特异性指标。纤维蛋白原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一种急性反应蛋白, 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 是血流动力学的指标, 可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标志[9]。有研究表明, D-二聚体由于其在肺栓塞水平升高, 敏感性较高,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一起可以反映体内纤溶性和凝血的功能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10]。该研究通过分析并且比较急性肺栓塞患者和正常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 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水平均高于正常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了D-二聚体和Fg在检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Fg单独及联合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二聚体和Fg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0%和70.0%, 高于D-二聚体和Fg单独检测,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温勇伟[11]等研究结果类似, 证实了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诊断的价值。综上所述, 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Fg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两者的联合检测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作为急性肺栓塞的首选检测方法, 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 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机率, 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彩玲.血浆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对肺栓塞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2 (34) :673-674.
[2]刘宇, 周荣斌.凝聚法检测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447-1448.
[3]刘晓宇, 刘运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8) :96-99.
[4]赵凤芹, 杨海山.急性肺栓塞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3) :1715-1718.
[5]胡云建, 陶凤荣, 王厚东, 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 (2) :95-97.
[6]张自立, 王强.肺栓塞患者98例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950-952.
[7]陈晓燕.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691-1692.
[8]章世贵, 孙启云, 孙丽, 等.血浆D-二聚体联合肺螺旋CT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 33 (6) :412-413.
[9]熊国均, 齐向前.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 2011, 51 (21) :47-48.
[10]许进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J].现代医院, 2009, 9 (8) :27-28.
栓塞检测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肺栓塞90例患者和45例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将90例肺栓塞中45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分成实验A组, 另45例小面积肺栓塞患者分成实验B组, 将体检健康的45例健康者分成对照组。实验A组中男24例, 女21例, 年龄22~76岁, 平均 (52.43±8.34) 岁, 营养不良患者15例;实验B组中男30例, 女15例, 年龄23~77岁, 平均 (53.19±7.93) 岁, 营养不良患者18例;对照组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龄22~70岁, 平均 (49.28±7.82) 岁, 营养不良患者15例;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并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增强YCT扫描、动脉血气分析明确诊断为肺栓塞, 并明确分出大面积栓塞和小面积栓塞。并排除有严重心、肺、肾、肝功能障碍者。3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营养状况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家属在知情同意下签署之情同意书, 并志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均在我院检验科使用北京普朗PUZ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所有试剂均为原装配套。检测时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进行。对肺栓塞患者治疗采用监测生命体征, 口服安定镇静, 给予5 mg/次, 3次/d, 国药准字:H21022887;根据患者情况先静脉注射5000~10000 IU肝素钠注射液抗凝, 后根据患者体重行100 IU/Kg加0.9%氯化钠200 m L滴注, 4 h/次, 40滴/min, 国药准字:H20045512;溶栓选用尿激酶, 根据患者体重按20000IU/Kg剂量给药, 持续2 h静脉滴注, 根据药物剂量调整滴数, 国药准字:H44020647。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α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实验A组和实验B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实验B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实验A组和实验B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为试验A组和对照组间比较且P<0.05, *为试验B组和对照组间比较且P<0.05, &为试验A组和试验B组间比较且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变, 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骨折、肿瘤的患病率明显增高, 导致肺栓塞的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而我科收治的肺栓塞患者中更多见于骨折、外伤后及长期卧床的病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因栓塞范围和部位、起病速度的不同, 其表现和症状也差异巨大。缓慢起病的小面积栓塞者可无不适或仅有气促、胸闷、胸部不舒服;缓慢起病的大面积栓塞逐渐形成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肺源性心脏病等, 其临床表现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表现肺心病[3]。急性起病者症状可有咳嗽、胸闷、胸痛、咯血、发热、烦躁、呼吸困难、甚至晕厥、休克、死亡等, 缺乏特异性, 难以及时明确诊断。
而肺栓塞的患者中约11%[4]在发病后1 h内死亡, 死亡率为8%[4], 而得不到明确诊断的病人死亡率高达30%[4]。因此, 早期发现十分重要, 可提高救治成功率。这就要求医生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 对临床上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出现相关的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时, 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并及时寻求辅助检查以进行确诊, 以免延误病情。目前, 常用的辅助检查有血浆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增强CT、MRI、肺动脉造影, 而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经济、快捷、反应迅速的特点, 可作为辅助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指标[5,6]。
笔者通过对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小面积肺栓塞患者、健康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行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 得出治疗前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健康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据陈晓燕、何军[7,8], 报道指出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高出正常健康人的10~20倍;治疗前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小面积肺栓塞患者, 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据王彩玲、陈桂荣等指出[9,10], 肺栓塞患者栓塞程度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治疗后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肺栓塞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榕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肺栓塞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5) :28-29, 32.
[2]刘黎洁, 王林, 马金萍, 等.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 :1115-1116, 1119.
[3]张振国.肺栓塞诊断的新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7 (11) :1684-1686.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751-1755.
[5]黄柬, 王丰, 蓝冰, 等.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联合血浆D-二聚体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8) :44-45.
[6]贵立政.AECOPD急性加重患者血清CRP、FIB、PA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 2014, (2) :195-197.
[7]陈晓燕.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1) :1691-1692.
[8]何军, 伍宁.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 2014, 35 (5) :710-712.
[9]王彩玲.血浆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对肺栓塞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2, 34 (5) :67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