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性栓塞

2024-08-10

介入性栓塞(通用10篇)

介入性栓塞 篇1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栓塞综合征,护理

原发性肝癌 (HCC) 是我国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目前医学界在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中, 首选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但介入治疗术有可能出现栓塞综合征, 即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症状, 是实质性脏器血管栓塞以后所出现的症状。因此针对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 对TACE患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56例患者, 探讨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11例, 年龄40~6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综合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肝脏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血供情况。结合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根据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 注入加有化疗药物5FU 0.5~1.0 g, CDDP 40~60 mg, ADM 10~30 mg, MMC 6~16 mg以及碘化油10~30 ml (平均15 ml) 的悬浮乳剂[1]。术毕, 导管缓慢退出股动脉, 压迫穿刺点7~14 min, 加压包扎。

1.3 结果

本组共行介入治疗93次, 平均2.52次。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经采取预防、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 所有病例均症状好转后出院。住院时间6~14 d, 平均7.6 d。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出现例数及出现时间见表1。

2护理

2.1 发热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 一般波动在37.2℃~38.5℃ (腋窝) 之间, 不超过39℃, 如超过39℃应考虑感染性发热, 应4 h测量体温一次,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2]。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2~3 d,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 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等。

2.2 肝区疼痛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轻微疼痛不需要处理, 若疼痛剧烈应考虑误栓的可能。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及性质, 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恶心呕吐 是由于植物神经受到牵拉、刺激以及术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所引起。可予胃复安、恩丹西酮等预防, 并嘱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4 顽固性腹胀、呃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肠道集食、积气及细菌繁殖;口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药物, 避免使用胃动力药;艾灸神葵, 针灸天枢、大横、气海足三里, 留针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3]。经上述治疗症状均明显缓解。

2.6 血管性误栓 本组出现胆道血管误栓1例, 系行TACE化学治疗栓塞时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或多或少地进入胆囊动脉所致。患者出现胆囊区疼痛、莫非氏征阳性、黄疸、发热。遵医嘱给予抗菌、消炎、解痉、利胆治疗, 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不仅本身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对预后有着重大影响。所有症状并非孤立出现, 时常会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有时会互相掩盖或影响, 往往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TACE的疗效。另外, 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精神状态,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负性心理, 顺利渡过术后反映期, 使病情得到缓解和改善, 提高生存质量, 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淑英.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19.

[2]贾明新.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51.

[3]陈小玲.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护理.海南医学, 2004, 15 (3) :190-191.

介入性栓塞 篇2

【关键词】急性肺动脉栓塞;碎栓;导管溶栓疗法

急性肺动脉栓塞(PE)是指内源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E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误诊率均高,一直是困扰临床诊疗的难点,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诊断加之有针对性的治疗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现将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49例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管腔内溶栓、抗凝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2008年09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PE 49例患者均符合《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16~77岁(平均50.2岁)。入院时21例诊断为PE,12例诊断为急性心功能不全,5例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7例诊断为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3例为呼吸困难原因待查,1例诊为肺癌,总误诊率达57.1%。住院后经会诊及临床进一步检查后更正诊断时间1~10d。易患因素:49例PE患者中,有深静脉血栓、静脉曲张的29例,骨折或骨科术后6例、产后(含剖腹产术后)3例、卧床(7~14d)10例、无任何易患因素1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者40例(81.6%),胸痛19例(38.7%),晕厥7例(14.3%),心悸16例(32.7%),低血压12例(24.4%),咳嗽、血痰9例(18.4%)。辅助检查:心电图SⅠQⅢTⅢ表现12例(24.4%),胸导T波倒置16例(32.7%),心电图正常12例(24.4%),血气分析血氧低于80mmHg(1mmHg=0.133kpa)33例(67.3%),UCG:右室扩大、室壁运动异常、肺动脉高压38例(77.5%),肺动脉造影49例,D二聚体>500 ng/ml 20例。肺动脉内发现血栓49例(100%)。

1.2治疗方法:①仪器:GE Light speed 16 CT扫描机。扫描层厚为1 mm,可显示主肺动脉至亚段肺动脉。使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②介入治疗方法:仪器为GE DSA成像系统;导管采用的是猪尾导管。穿过起导管转轴作用的导丝,猪尾环以此导丝为转轴,手动使其旋转,产生碎栓作用。本组49例患者均经股静脉穿刺插入猪尾导管至肺动脉。造影确定栓塞部位、受累的肺动脉分支、栓塞面积等。用旋转猪尾导管将血栓捣碎后,于左和(或)右肺动脉内留置1~2根猪尾导管,先经导管一次进注入尿激酶30万单位,然后经留置导管持续滴注或间歇滴注尿激酶20万~60万U/d,持续时间24~72 h。术中给予肝素抗凝,剂量为3000 U左右,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12 h。术前彩超检查有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9例,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2结果

2.149例患者CTA显示①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内可见充盈缺损16例,叶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16例,段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12例,亚段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10例;②肺动脉增粗。右心室增大36例;③部分肺叶、段血管纹理稀疏、纤细呈缺血表现9例;④楔形密度增高影10例;⑤伴有胸腔积液20例。

2.249例PE患者介入治疗对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血栓者采用导管碎栓、除栓。对叶、段及亚段肺动脉血栓者采用留置导管局部溶栓。对29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所有病例均留置导管溶栓24~72 h,重复造影或复查CT阻塞部分的肺动脉均有完全或部分开通。介入治疗术后40例呼吸困难患者中40例症状缓解,胸痛、晕厥、心悸、低血压、咳嗽、血痰、胸痛等症状均明显减轻。全部患者心电图、血气分析血氧基本恢复正常。UCG肺动脉高压38例患者肺动脉压力有不同程度降低。复查49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其中1例因并发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其余均恢复正常,尚无l例再发PE,无滤器移位、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

3讨论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治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发病率高: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②易漏诊及误诊:国内对肺栓塞的警惕性不高,正确诊断率低,漏诊率高达80%以上;③不经治疗死亡率高可高达20%-30%,死亡率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由于PE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典型“肺梗死三联征”(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者不足30%,所以误诊率高,国外报道达67%。

急性PE的血管腔内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腔内疗法有多种,经导管、导丝碎栓和溶栓、肺动脉支架及球囊血管成形术等。本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经导管碎栓、溶栓术(留置导管在有血栓的肺动脉内局部直接溶栓),对于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同时植入滤器行预防性治疗。目前认为单纯经导管肺动脉内局部溶栓的疗效不确切,不主张使用,但对于段及亚段的肺动脉血栓局部溶栓还是有帮助的;经导管碎栓和除栓后配合经导管局部溶栓方法,可迅速溶栓,快速改善肺血流动力学状况,此方法安全有效。本组病例采用此方法,在碎栓后保留导管24~72 h,持续或间歇性滴入尿激酶,效果良好。

总之,对于急性PE患者,急诊行CTA、运用导管碎栓和导管留置溶栓术等,既做到快速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又可迅速降低肺动脉压力,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心脏病学(第5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27-1449.

介入性栓塞 篇3

关键词:肾动脉化疗性栓塞,中晚期肾癌,介入治疗

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对23例确诊为中晚期肾癌的患者根治术前行肾动脉化疗性栓塞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42~75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18例,5例系体检时发现。肿瘤直径最大者13.5 cm,平均8.2 cm。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常规检查,包括IVP(静脉肾盂造影)、CT或MRI。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透明细胞癌19例,颗粒细胞癌2例及乳头状癌2例。23例患者均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前行介入化疗性栓塞。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成功后首先引入猪尾巴导管于双肾动脉水平行腹主动脉造影以明确双肾动脉位置及肿瘤供血动脉。然后更换Cobra导管,选择健侧肾动脉造影,观察肾显影及功能正常后,再选择患侧肾动脉造影,明确肿瘤部位及血供情况,进行超选择性化疗性栓塞。

常用化疗药物为5-氟尿嘧啶(5-FU) 750~1 000 mg,阿霉素40~60 mg,丝裂霉素(MMC) 10~20 mg。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化疗药物为5-氟尿嘧啶750~1 000 mg,阿霉素10~20 mg,丝裂霉素8~16 mg,将多柔比星 (ADM) 10~20 mg、MMC 2~4 mg与超液态碘化油10~20 ml混合,同时加入2%利多卡因3 ml以减轻栓塞疼痛。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监视下缓慢注入,直至肿瘤血管内大部分存积碘化油,血流缓慢、停滞。再将1~2 mm大小的消毒明胶海绵颗粒与造影剂混合后透视下缓慢注入,直至肾动脉主干水平以下分支全部栓塞为止。栓塞后3~7 d内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观察肿瘤外观及周围组织改变,术中出血量的多少,记录肿瘤在病理上的改变及分型。

2 结果

23例中晚期肾癌患者术前栓塞均获成功,大部分患者术后血尿症状减轻。术中可见肾动脉博动消失或明显减弱,肿瘤表面的血管明显萎陷,肾周组织水肿明显,易于分离,肾蒂处理容易,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约200 ml。手术时间平均1.5 h。

病理:可见肿瘤细胞广泛坏死,小血管有多量栓子形成,周围组织有散在的液化灶。

栓塞后的不良反应:化疗栓塞后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腰部胀痛不适,出现发热者16例,5例出现恶心、呕吐,给予抗生素、对症及激素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异位栓塞、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肾癌

肾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3%,在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膀胱肿瘤。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仍是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影响肾癌预后的因素主要有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瘤细胞分化。严重影响肾癌预后的因素是:肾静脉内癌栓,局部淋巴结浸润,肿瘤侵犯肾周筋膜外、邻近脏器、远处转移[2],肾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难以发现,出现症状时多属于中晚期,此期肾癌病灶体积较大,血供丰富,浸润范围广,手术操作有一定困难,术中出血多。因此,有人主张先行肾动脉栓塞术用于中晚期肾癌的术前辅助治疗[3,4],并可作部分晚期肾癌的姑息治疗,以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5],肾动脉栓塞术用于较大肾癌的术前辅助治疗,有效而安全,经导管栓塞肾脏肿瘤不仅可以使肿瘤广泛坏死、缩小,患肾周围水肿明显,形成明显的界面,分离起来比较容易,且肾周的侧支血管和肾肿瘤表面血管萎陷,分离时出血明显减少,降低了手术的危险性,提高了患肾的切除率。此外,还能防止癌栓进入体循环。经栓塞后的坏死肿瘤细胞还可产生抗原,刺激免疫反应以对抗肿瘤生长的作用[6]。

3.2 栓塞水平的程度和控制

肾血管栓塞分为肾动脉主干和毛细血管水平两级栓塞,为达到最大程度的肾血供中断和肿瘤坏死。最好进行动脉主干和毛细血管水平的广泛栓塞。在肾动脉完全栓塞的情况下,相当于术中先结扎了肾静脉,减少了术中肿瘤细胞随血液循环播散的机会。此外,还能减少癌栓脱落[7],减少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机会。

3.3 栓塞剂的选择

常用的栓塞剂有:PVA微粒、碘化油乳剂、钢圈、无水乙醇和鱼肝油酸钠。PVA微粒价格较贵,患者难以承受,无水乙醇和鱼肝油酸钠不易控制剂量。以明胶海绵作栓塞物,具有价格适宜、易得、操作简便、无刺激性等优点,明胶海绵在血管内以网架形式混合血细胞而形成栓子,产生毛细血管周围坏死。但是明胶海绵网架栓柱与血管壁仍存在较大间隙,肿瘤栓塞不广泛持久,其所形成的栓塞灶是散在的,而与碘化油乳剂协同栓塞可达到较好效果。可用明胶海绵栓塞肾动脉干及分支,碘化油栓塞分支及肿瘤内微血管[8]。笔者认为,有明显动静脉瘘时不易直接采用乳剂栓塞,应先用明胶海绵碎粒将瘘口栓塞后再用乳剂栓塞,这样可避免肺栓塞的发生。23例患者中,20例用碘化油乳剂加明胶海绵碎粒栓塞,3例有动静脉瘘患者先用明胶海绵碎粒栓塞,再用碘化油乳剂栓塞。

总之,笔者认为对中晚期肾癌术前行肾动脉化疗性栓塞,可减少手术风险并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郑祥毅, 沈华锋, 谢立平.肾癌手术治疗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 (8) :506-508.

[2]顾万六,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87-918.

[3]朱英坚, 叶敏, 陈建华, 等.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化疗术在肾癌治疗中作用的评价[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 (3) :134-135.

[4]周俊, 袁建华.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观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 22 (5) :269-271.

[5]朱朝辉, 张学能, 曾莆清, 等.肾动脉栓塞术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科杂志, 2002, 17 (10) :521-522.

[6]李彦豪.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92, 308.

[7]林天增, 胡章明, 姚宜斌, 等.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9) :922-923.

介入性栓塞 篇4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3-01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动脉管壁是主要的发病部位,也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本文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血管瘤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25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为(45.5±8.2)岁,其中5例为颈内动脉瘤,20例为前交通动脉瘤,1例为基底动脉瘤,25例为后交通动脉瘤,2例为椎动脉瘤,2例为大脑中动脉瘤。

1.2方法

1.2.1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营造安静、干净、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稳定患者情绪。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避免感冒诱发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迅速升高腹压,增高颅内压。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剧烈头痛、癫痫发作以及神志不清等症状时,应该警惕为动脉瘤破裂,立刻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降压措施,控制患者病情。

1.2.2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加强呼吸道护理,使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导致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以及瞳孔变化等进行密切关注,给予患者低流量氧气吸入,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并且将床头抬高约30°左右,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使颅内压降低,改善脑水肿。护理人员应该对穿刺部位进行密切关注,查看有无血肿或者渗血,确定术侧足背皮肤色泽、动脉搏动、肢体末梢循环、痛觉以及温度等是否发生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该警惕为下肢动脉栓塞,立刻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1.2.3饮食护理

住院期间,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尽量为患者准备高营养、高蛋白、容易消化以及高热量的食物,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如鱼类、瘦肉、豆制品以及去皮禽类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组织修复能力。同时,定时按摩患者的腹部,控制好按摩时间,一般在15min左右,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大便软化剂或者润肠剂,使大便保持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高腹压。

1.2.4并发症护理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以肢体瘫痪、意识障碍以及头痛等症状为主,如果处理不及时,容易使脑组织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所以,一定要加强并发症预防,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的情绪保持稳定,降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同时,术后48h内,对患者的肢体活动、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等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头痛、肢体瘫痪以及失语等症状,尤其是心率、血压发生变化,应该立刻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稳定患者病情。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本组的55例患者中,50例完全致密栓塞,占90.91%,4例非致密栓塞,占7.27%,1例颈部残留,占1.82%,且术中无1例患者微弹簧圈解旋或者动脉瘤破裂。

3讨论

介入栓塞治疗是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具有恢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但是由于介入栓塞治疗在血管内进行操作,风险较高,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以及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围术期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一个关键[2]。同时,术后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进一步加强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能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对确保手术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1例死亡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说明加强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血管瘤的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这一结果与荣向霞[4]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血管瘤时,再给予优质护理,对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和提高疗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莹,柳红勤.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4:508-509.

[2]王洋.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措施探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01:177-178.

[3]张丽英.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2:111-113.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排除生命体征严重不稳定、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8例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30.8岁;孕次1~5次,平均2.3次;产次0~3次,平均1.2次;有剖宫产史者6例,占75.0%;所有患者均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史,阴道出血时间为12~68d,平均32.5d;体征检查发现宫颈软而粗大,宫颈大于宫体,宫颈管及宫颈外口呈现明显扩张,增大的宫颈与正常大或稍大的宫体呈葫芦形;4例患者在宫颈管内可扪及胚胎或胎盘组织,宫颈内口关闭。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行妇科检查,心、肝、肺、肾功能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排除血栓性疾病,术前行普鲁卡因、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备皮。向家属及患者交待栓塞手术步骤、意义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栓塞手术前30min,经静脉给予镇静剂。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放置导尿管。以腹股沟区为中心,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放置4F或5F动脉导管,经髂外动脉、腹主动脉,依次至对侧或同侧髂内动脉,用60%泛影葡胺行子宫血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宫颈妊娠存在部位。确认导管已经插入子宫动脉,超选择困难时可使用同轴微导管技术。待插管成功后进行DSA造影检查,分别于患者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射甲氨蝶呤100mg、庆大霉素8万U,再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直至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减缓。术后72h内根据情况进行清宫术。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3d,积极处理栓塞后综合征,该并发症表现为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术后10d恢复正常活动,2周左右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

2 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0mL。术后7例患者当天阴道流血即停止,1例患者次日停止。术后48~72h内行胚胎钳刮清宫术,均完整清除宫内坏死绒毛组织,经病理检查无癌变组织。术后6~13d复查β-HCG均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8.7d。住院时间为5~18d,平均9.7d。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正常例假在术后1~3个月来临,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造成宫颈妊娠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造成子宫内膜缺陷的多种因素如人工流产术、刮宫术、放置宫内节育环、剖宫产术及慢性子宫内膜炎等,这些因素均可破坏子宫内膜其至造成宫腔粘连.使其不适合胚胎的种植而导致宫颈妊娠的发生。另外受精卯运行过、子宫发行小良、内分泌失调、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也是引起宫颈妊娠的重要因素[3]。宫颈妊娠的治疗以往绝大多数病例均采取全子宫切除术,破坏了患者的生育功能,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针对不少患者需要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这些需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有人首次报道应用MTX成功治疗宫颈妊娠1例,从此对宫颈妊娠的治疗已由全子宫切除逐渐过渡到保守治疗[4]。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应用于宫颈妊娠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影响生育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通过将栓塞剂或联合化疗药物注入子宫动脉,从而发挥杀胎的功效。在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过程中,由于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子宫动脉的活动性出血,且通过栓塞剂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可以有效的阻断宫颈病灶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大出血。这样既保证了宫颈内胚胎的死亡、脱落,又能够避免因宫颈胚胎脱落造成的动脉大出血可能,因此具有良好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微创、并发症小得特点。此外,由于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因此深受医患喜欢。近年来我国开展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的病例也不在少数,多数作者均报道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甲氨蝶呤进行子宫双侧动脉注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为少见,不影响患者的日后生育功能[5]。本研究8例患者均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选用栓塞药物为甲氨蝶呤100mg+庆大霉素8万U+明胶海绵颗粒,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可以发挥强大的杀胎功能,同时又降低了因坏死胚胎感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均为100mL以下,平均50mL。术后2d内所有患者阴道流血均完全停止,术后48~72h内经行清宫术后,宫腔内无感染病灶及坏死胚胎组织,清除效果理想。本组8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均行正常月经,无异常表现,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说明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效果理想,且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的临床效果, 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均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出血量30~100mL, 平均50mL。术后7例患者当天阴道流血即停止, 1例患者次日停止。术后48~72h内行胚胎钳刮清宫术, 均完整清除宫内坏死绒毛组织, 经病理检查无癌变组织。术后6~13d复查β-HCG均恢复正常, 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8.7d。住院时间为5~18d, 平均9.7d。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正常例假在术后1~3个月来临, 无异常变化。结论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效果理想,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颈妊娠,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疗效

参考文献

[1]FarrelLAS.Hystero scopic resection of a cervical ectopic pregn-ancies[J].Fertil Steril, 1996, 66 (5) :842-844.

[2]Marston LM, Dotters DJ, Katz VL, et a1.Methoutrexate and 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 for consercativc treatment of cervical preg-naneyl[J].South Med J, 2008, 89 (1) :246-248.

[3]万虹, 熊薇.子宫部位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10, 25 (8) :247-249.

[4]饶永红, 张玲.15例宫颈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1 (5) :156-157.

介入性栓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包括男14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62.00±5.47)岁。以上患者所患的肝癌等级、类别是:14例患者属于块状肝癌,11例患者属于结节性肝癌,5例患者属于小癌型肝癌;8例患者属于A级,13例患者属于B级,9例患者属于C级。所选患者都有腹部胀痛症状,治疗前都经CT诊断和B超检测,由主治医师按照权威肝癌疾病诊治标准确诊为破裂性出血,且患者经造影检测后,肝脏部都能见肿瘤染色、动脉组织迂曲(或延展)等现象。同时,造影剂有溢出、流血动脉出现了病变表征。

1.2 治疗器械及药物

器械和材料:本次治疗选用BV pulsera飞利浦血管造影设备、32 g/100 ml法国加柏品牌造影剂、5F泰尔茂造影导管、2.4F朝日微导管、0.018型泥鳅导丝、0.014型微导丝。本次治疗中栓塞用物为超液化碘油(法国加柏出品)、自剪型明胶海绵颗粒。化疗用药:20 mg吡柔比星、50 mg奥沙利铂。

1.3 治疗方法

研究中,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急诊介入栓塞治疗:(1)术前输血。构建患者静脉的输血通道,予以血管活性药剂,实施抗休克及止血的相应治疗。同时,检验各项血液指标(肝功、血常规、肾功、凝血等指标)值,行心电图检测。待确证无异常后,施行急诊介入栓塞的有关治疗。(2)术中操作。于患者股动脉实施穿刺并插置5F导管,以形成动脉造影,待探查造影后,把导管推至肝部的固有动脉处,放入造影剂实施造影,查看肿瘤组织染色、出血状况、血液供给等。之后,按照造影判定病症情况,把导管插至肝脏的左、右两侧动脉,再把自剪型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缓缓放入当中,栓塞操作的同时实施造影。(3)介入栓塞10 min以后,实施二次造影,探查出血情况,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4)对于肝功能比较差的患者,其破裂性出血病症会有加重迹象,术毕后要施行护肝降酶处理,白蛋白的营养支持、排除腹水及利尿处理等。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入选患者止血情况、休克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以及评定。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中,30例肝癌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均得以控制,其栓塞止血率是100%。30例患者当中,有15例(50.00%)患者在术前施行抢救及抗休克处理,术中有1例(3.33%)出现较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问题,其余29例(96.67%)患者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状。经数次规范化栓塞介入治疗后,全部患者的肝癌肿瘤都有坏死或减少现象。

3 讨论

肝癌疾病在临床中的病发率较高,在治疗该病的期间,患者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病症,肝癌破裂性出血就是当中最为严重的症状之一。如果该病症未得到有效、及时控制,会对患者的生命形成极大影响,严重者还可能会诱发死亡,所以加强疾病防治十分关键,是提升患者预后水平、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2]。

经此次研究后发现,肝癌组织出现破裂性流血的因素有:(1)肝部肿瘤生长过快,由于供血不够而出现瘤体破裂;(2)肝部肿瘤侵蚀了附近血管,致使血管内溢血;(3)肝部肿瘤裂开并出现液化及感染性流血;(4)患者肝功能较差,自身凝血功能受限;(5)腹腔内的压力升高,致使患者出现急性咳嗽或恶心、腹泻,进而诱发肝部肿瘤裂开、流血[3]。而对肝癌破裂性出血实施急诊介入栓塞方式的相关治疗,可获得突出的治疗成效,可行性较强,临床价值突出。

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案的运用过程中,其优越性以及注意事项如下:(1)栓塞介入治疗的过程当中,需施行肝部动脉组织造影,以确证肝癌肿瘤的破裂状况及血管出血情况,便于操作者开展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和栓塞止血操作。本研究中有15例(50.00%)患者需在栓塞介入术前施行抢救、抗休克处理,以防范术中出现过于严重的失血问题和休克症状。(2)急诊栓塞介入方案治疗肝癌肿瘤部位的破裂出血,能尽快控制流血问题,使患者病情得以稳定。一般而言,针对病症较轻或者是趋于稳定的肝癌患者,建议医生在术前向患者予以一定的化疗药剂,例如,吡柔比星、奥沙利铂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缓解肿瘤的相关病状,而且还能增强肝癌化疗的有效性。但是,对于肝功能比较差的患者,由于其出血问题较突出,因此不宜介入过多的化疗性药剂,而应将“栓塞止血”作为手术重点,栓塞治疗后,患者肿瘤破裂性出血得到控制或趋于稳定状态,此时方可再开展化疗治疗。碘油是化疗的基础医用物,将其混合在化疗类药剂中,制作成混悬剂,然后实施肿瘤血管内的栓塞操作。(3)栓塞介入治疗时,要用到碘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其临床使用量要按照造影中病灶的体积大小、血液供给情况等指标进行判定和调整[4]。通常而言,在患者肝部动脉中的2、3级支系血管实施栓塞操作,该做法能够避免静脉血压上升、肝脏功能衰竭以及肾脏功能衰竭等病症的出现。(4)栓塞术中,临床医师要尽可能维护机体正常的肝组织表达功能,合理选用化疗药品,视患者病情的变动状态开展栓塞治疗,才能实现高效止血的治疗成效[5]。不仅如此,治疗后,医护人员还要实施系统化、全面化的术后防治措施,予以白蛋白类物质的营养支持,排除腹水及开展利尿处理[6]。除此以外,注意保护患者的肝脏功能以及肾脏功能,使患者的正常机体功能得以充分表达,有效防范过敏反应现象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栓塞治疗成效[5]。

此研究中,30例肝癌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都得以控制,栓塞止血率是100%。其中,有50.00%患者在术前施行抢救及抗休克处理,术中有3.33%出现较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问题,其余96.67%患者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经数次规范化栓塞介入治疗后,全部患者的肝癌肿瘤都有坏死或减少现象,该研究结果与徐爱兵等[7]的观点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在肝癌破裂性出血治疗中运用急诊介入栓塞的方式,可取得很好的控制成效,且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较高,值得推广及运用。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时间、随访时间有限,且入选患者数量不足,因此研究程序还存在着许多缺陷,鉴于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建议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至临床研究工作中,通过有效优化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案,从而为肝癌破裂出血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涛,黄新红,林荣繁.急诊巨块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介入、开腹手术与保守治疗的选择与伦理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8):1639-1641.

[2]徐克育,黄约翰,陶崇林,等.手术切除与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比较及预后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1):9-12.

[3]顾国清,胡波,张川.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征及急诊动脉栓塞治疗效果[J].上海医学影像,2013,22(20):189-191.

[4]杨均,崔红利,颜綦先,等.明胶海绵颗粒与Embosphere生物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对比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6):651-654.

[5]赵本胜,熊壮,汪名权,等.碘化油联合明胶海绵经导管动脉栓塞急诊治疗肝癌破裂出血[J].安徽医药,2014,18(5):954-956.

[6]张贵军,吴胜东,孙勤学,等.TACE后二期手术治疗小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3):188-191.

介入性栓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5至2012年3月大咯血患者在我院经内科治疗效果差而行介入栓塞治疗的65例患者。在所有患者中, 42例为男性, 23例为女性, 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3.7岁。患者24h之内的咯血量在300~1000mL之间, 平均咯血量是450mL。支气管扩张33例, 原发性肺癌18例, 肺部转移瘤2例, 肺结核8例, 肺部感染2例, 诊断未明确的大咯血2例。栓塞后2h~18个月再出血患者9例。男, 6例, 女3例。

1.2 介入设备与方法

1.2.1 应用64层西门子双源螺旋CT (Siemens Definition)

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扫描范围:从患者胸骨上凹的3~4cm处到肺底部位。扫描结果:螺距为0.984, 薄层的层厚为1.25mm, 重建薄层的层厚为0.625mm, FOV为350mm, 矩阵为512×512, 电压为125kv~140kV,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常常将毫安秒确定为250~350mAs。将80~90mL的非离子对比剂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将注射的流率控制在3.0~4.0mL/s之间, 非离子对比剂常采用碘海醇或者优维显注射液;扫描的延迟时间通常为20~35s。

1.2.2 重建图像以及后处理

把扫描所得的图像首先进行后处理, 再通过容积再现技术 (VR) 、多平面的重建技术 (MPR) 、最大密度的投影技术 (MIP) 、曲面的重建技术 (CPR) 联合Add/Remove Structure与任意角度的旋转等功能来现实对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走行及咯血相关供血动脉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充分显示, 见图1。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 而剂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3 DSA为Philips Allura Xper Fd20数字减影机。

介入栓塞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Seldinger方法从皮股的动脉进行穿刺, 将5F的动脉鞘置入, 并以CordisCobra导管或Cook RLG导管根据CT重组图像上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做超选择性靶血管造影, 在完成非离子对比剂的注射造影之后, 对患者动脉血管的造影结果进行观察, 并明确出血灶, 对是否出现脊髓动脉或者食管动脉的共干现象进行严密观察, 如果存在共干现象, 则一定将导管的端口越过重要的血管, 特殊情况下还可应用3F的微导管。插管应遵循超选择性原则, 对出血的动脉进行栓塞。栓塞材料选用不同型号的栓塞微粒球、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等。栓塞后一般在近端以1~3条明胶海绵条 (2mm×10mm) 进行辅助栓塞, 目的是预防血流对颗粒形成冲击, 以免发生意外的反流现象。栓塞术后, 应压迫穿刺点10min, 进行止血, 再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让患者保持平卧, 穿刺侧下肢禁屈8~10h。

2 结果

2.1 双源螺旋CT显示:

本组病例65例中, 右侧支气管动脉清晰显示89支, 平均1.38支/例, 左侧支气管动脉清晰显示72支, 平均1.12支/例。47例患者为单侧肺病变, 18例患者为双侧肺病变;42例患者为单一的血管供血, 23例患者为多种的血管供血, 见表1、表2。

2.2 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65例患者中63例一次性插管成功, 2例未找到明确的出血动脉。63例大咯血患者通过对支气管动脉以及体循环动脉进行了介入栓塞术治疗, 总共对85支血管进行了栓塞, 其中, 10例患者为明胶海绵栓塞, 16例患者为PVA颗粒或者微球栓塞, 39例患者为明胶海绵联合PVA颗粒或者微球栓塞。随访18个月期间共9例复发, 总有效率为89%, 见表3。

3 讨论

3.1 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优势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9%~15%的呼吸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咯血, 大咯血占据其中的1.5%。目前, 我国与外国对大咯血的普遍定义是, 在1h以内的大咯血量超过200mL, 或者24h以内大咯血量超过300mL。超过九成的大咯血患者是因为体循环时肺部压力较大, 使支气管动脉发生破裂所致[1,2]。支气管动脉变异较多, 过去研究支气管动脉通常是以尸解的方式进行[3,4,5], 对活体主要进行血管造影, 大多数情况下对支气管动脉进行DSA检查, 无创性研究相对较少[6,7]。因为DSA检查局限性较大, 通常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出血血管的寻找上, 尤其是支气管动脉的异位血管或者多源支气管动脉发生共同供血的时候, 容易遗漏靶血管, 降低支气管动脉栓塞复发率。64层螺旋CT的特异性以及空间分辨率较高, 能有效应用三维立体感超强的容积再现技术、对比度与密度分辨率较高的最大密度投影技术, 能全方位显示解剖关系, 能把支气管动脉的重叠与缩短以及扭曲有效伸展于同一平面之内, 能完整显示出支气管动脉, 提供对应的完整的解剖特征, 有利于掌握靶血管的起源、方位、走行等信息, 为临床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有助于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的真实再现, 提高介入治疗的插管成功效率, 并有效减少了插管时间。主动脉的成像扫描延迟时间是20s~35s, 通过支气管动脉的造影, 成像效果较为明显。因为支气管动脉主要来源于降主动脉平T4~6的水平, 所以, 支气管动脉的成像时间以主动脉的成像时间作为研究。此外, 因为支气管动脉十分细小, 尤其是肺内段, 所以, 扫描的层厚应尽量保持较薄, 最好<1mm, 这样才能有助于高质量图像的显示, 使三维的效果更加出色。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患者与医师曝光剂量的大大减少, 是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导管与入路、选择栓塞材料等重要的信息保障。值得一提的是, 该技术属于无创性检查, 使患者免去有创性检查所带来的痛苦,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新技术。相比于DSA检查, 64层螺旋CT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出支气管的动脉图, 还可在任意角度下进行旋转, 能进行支气管长度的三维测量。64层螺旋CT与DSA检查在成像的结果以及图像的质量方面对临床的诊断不存在较大差异。此外, 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图像不但能清楚地显示出血动脉的源头和路径以及血管的直径情况, 还能对病灶的形态和大小以及周边的组织关系与病灶的范围进行清楚地显示。我们一般结合CT支气管动脉成像行选择性的靶血管栓塞。超选择性的靶血管行栓塞剂栓塞后, 导致周围血管代偿不全或末梢血管受损, 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 从根本上降低了咯血的复发率。另外, 超选择至出血病变远端可有效避开其他非靶血管, 减少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当支气管动脉异常起源时, DSA不能马上找到该异常支气管动脉, 难以证明该异常支气管动脉存在。或肺部病变存在多个病灶出血时, CT支气管动脉成像及超选择插管往往会延误有效治疗时间, 增加了患者大咯血发作进入支气管引起窒息的概率。值得指出的是, 有些病变, 超选择性栓塞术不能完全代替外科治疗。如肺隔离症, 慢性空洞性病变所致的大咯血等。慢性炎症的供血动脉扩张较肿瘤性病变更明显, 同时, 肺外体循环动脉与BA之间、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更易形成交通吻合[8,9]。要想达到有效治疗必须超选择如靶血管并全部栓塞彻底, 漏掉一支供血血管就可导致治疗失败。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3.2栓塞剂的选择及影响

合理的选择栓塞材料是超选择栓塞治疗后预防再出血的又一关键。我们常用的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长效的羊毛钢圈、不同型号的栓塞微球、PVA颗粒。各种材料可以单用, 也可以联合应用。栓塞颗粒过小, 可造成肺梗塞等。所以微球的大小一般采用300~700μm。一般不会发生明显并发症[10]。长效的羊毛钢圈一般用在较大的支气管动脉主干;明胶海绵颗粒效果确切, 对人体几乎无抗原性, 用明胶海绵栓塞, 必须使病灶支气管动脉外周支得以充分的栓塞。颗粒过大, 可能只栓塞到支气管动脉的主干而无法有效进入各分支及外周血管, 控制侧支循环向病灶供血以及新生的血管与病灶区的血管末梢沟通, 导致栓塞失败。且能被组织吸收, 闭塞血管时间为几周至几月不等;栓塞微球较小、使用方便、安全, 疗效持久, 且能通过微导管, 常用于微循环栓塞;PVA颗粒为合成材料, 具有生物相容性, 对机体无活性作用, 栓塞血管后不被吸收, 纤维组织侵入后发生纤维化, 能持久闭塞血管, 是一种长效栓塞剂。可以到达细小动脉, 只是在应用过程中, 该颗粒能吸水膨胀, 可能会造成阻塞导管, 特别是应用微导管时。此外<300μm颗粒性栓塞材料有可能通过末梢循环发生支气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等危险, 应谨慎使用。我们主张联合应用可能栓塞更彻底。

3.3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脊髓损伤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常在术后数小时开始, 逐渐发展为横断性截瘫, 其发生率为2%~3%[11]但可以通过超选择绕开正常的异常分支, 对靶血管进行选择栓塞。病变为胸廓内动脉出血栓塞时要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一旦发生, 要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 然后超选择脑动脉溶栓。其他并发症还有一过性胸膜反应, 表现为胸痛、低热, 与栓塞后刺激胸膜有关。空气栓塞、败血症也可能发生。

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是一项非根治性措施, 其止血效果及复发率通常受栓塞种类、供血方式、操作方法、原发疾病和病变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介入栓塞前先行CT增强加薄层扫描观察支气管动脉及出血血管, 借此指导介入手术, 为彻底栓塞出血病变及预防复发提供信息, 有助于在以后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减少大咯血介入治疗后的复发率。另外64层螺旋CT不仅可以提供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信息, 而且还可以结合原始横断图像对引起咯血的病因进行明确诊断, 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为临床医师所关注, 其准确性、直观性也逐渐为介入手术医师所认可。其两者有机的结合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

摘要:目的 比较咯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技术与数字减影 (DSA) 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 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介入栓塞剂的选择及预防再出血的特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于65例介入栓塞前的大咯血患者进行胸部平扫检查与薄层增强扫描, 对检查的图像结果进行薄层的重建, 通过将最大密度投影技术 (MIP) 、多平面重建技术 (MPR) 、容积再现技术 (VR) 等后处理技术联合Add/Remove Structure、任意角的旋转等功能, 对患者的供血血管和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充分显示, 并对供血血管的三维解剖学特征, 比如血管的数目、走形等进行显示。与此同时, 对供血血管进行三维重建还能有利于变异血管的显示。再将患者在数字减影 (DSA) 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加以佐证及对比, 为临床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信息。结果 本组病例65例中, 右侧支气管动脉显示89支, 左侧支气管动脉显示72支。47例患者为单侧肺病变, 18例患者为双侧肺病变;42例患者为单一的血管供血, 23例患者为多种的血管供血。介入栓塞治疗结果:65例患者中63例一次性插管成功, 2例未找到明确的出血动脉。63例大咯血患者行共栓塞85支血管。随访18个月期间共9例复发, 总有效率为89%。结论 介入栓塞前先行CT增强加薄层扫描观察支气管动脉及出血血管, 借此指导介入手术, 为彻底栓塞出血病变及预防复发提供信息, 对大咯血介入栓塞术后的发病率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同时还能为今后治疗大咯血提供一定的借鉴。

介入性栓塞 篇8

关键词:子宫动脉,介入,造影,栓塞,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 (PPH) 指产妇在娩出胎儿后24h内阴道出血500ml以上, 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损伤及凝血障碍等[1]。部分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出血能够得到控制, 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以往多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手术风险大, 且不能完整保留子宫。近年来兴起的子宫动脉栓塞术逐渐被证实对于治疗PPH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平[2]。我院近年共对54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产后出血患者, 年龄20~33岁, 平均年龄26.8岁;39例初产妇, 其余15例为经产妇;双胎妊娠3例, 其余为单胎;27例患者经阴道分娩, 18例患者行剖宫产, 6例为异位妊娠后出血, 3例患者为中孕引产;24例患者出血量超过1000ml, 其中有6例出现了出血性休克。本组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如纱布填塞压迫、应用缩宫素及止血药物, 出血未得到明显控制, 转入介入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局麻, 监测生命体征, 采取Seldinger技术于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 导丝引导置入5F-cobarI导管, 依次经过髂外动脉、腹主动脉、对侧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 进行造影明确出血位置。导管插至出血侧子宫动脉, 取直径710~1000μm的明胶海绵颗粒缓慢注入双侧子宫动脉, 然后进行DSA造影确定出血停止。术后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抗炎补液对症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经栓塞后出血立刻停止, 且术后未应用缩宫素和止血药物。术后1周患者血压、心率及血红蛋白均改善明显, 详见表1。所有患者恢复良好后出院, 随访显示未出现再次出血及卵巢功能异常状况。

2.2 并发症

6例患者术后有轻微下腹不适, 2~3d缓解;9例患者有低热, 3d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无臀部剧痛、下肢麻木、感染、血栓形成及盆腔组织器官坏死等不良并发症。

3讨论

传统治疗产后出血手段主要为缝合子宫裂伤、应用缩宫药物及止血药物、结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 若情况紧急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挽救患者生命。上述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 且子宫切除影响患者生育功能及内环境稳定,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应用血管介入技术治疗产后出血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手段, 一方面明栓塞剂能够在血管内促进血小板及纤维蛋白聚集沉淀, 迅速栓塞子宫动脉止血;另一方面子宫动脉栓塞导致子宫血供障碍, 子宫平滑肌反应性收缩可进一步提高止血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的PPH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少。而对于介入栓塞治疗, 合适的栓塞剂极为关键, 一般栓塞剂选择原则为可降解, 保证短期止血同时又不会影响远期子宫血供。临床中常用栓塞剂包括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颗粒、N-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等。本文中应用了明胶海绵颗粒, 其无毒副作用、易吸收且没有抗原性, 可保证毛细血管网的畅通, 从而避免子宫发生缺血坏死[4]。明胶海绵颗粒在形成栓子的2~3周左右可被吸收降解, 不会影响子宫远期血供。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总结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插管及栓塞操作要规范准确, 栓塞剂剂量不能过小, 避免不完全栓塞及栓塞下一级交通支的不良后果; (2) 栓塞要充分, 自动脉末梢到动脉主干血管均要栓塞充分; (3) 术中须做好麻醉及镇痛, 同时注意补液, 保证血容量充足; (4) 术后要对症治疗并精心护理, 避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本文研究显示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对于产后出血疗效显著, 且安全系术较高, 可作为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文鹏程, 官彬.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产后出血19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5) :637-639.

[2]蔡名金, 陈德基, 麦伟文, 等.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剖宫产后难治性晚期出血[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0, 7 (4) :390-392.

[3]吴伟, 夏惠环, 程志刚,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8, 5 (1) :39-4l.

介入性栓塞 篇9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预后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因素,约占80%~90%。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部“爆炸性”疼痛,同时会引起脑积水、缺血性脑梗死及血管痉挛等多种并发症。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介入栓塞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对于脑动脉瘤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不仅安全系数较高,而且还具有术后恢复快、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脑部组织损伤等特点。虽然介入栓塞治疗是近年来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对于其治疗时机,目前临床对早期和晚期介入栓塞治疗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以早期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80例脑动脉瘤破裂研究为基础,进而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的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3d内进行介入治疗40例和对照组(入院3d后进行治疗)4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1±9.6)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34~70岁,平均(59.7±7.8)岁。随机分组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在接受临床研究前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WHO关于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经DSA检查方式确诊;动脉瘤破裂的SAH。排除标准:巨型动脉瘤(直径>25mm)、造影剂过敏、梭形动脉瘤、凝血功能障碍及肝肾功能衰竭者。

所有80例患者经过CTA(常规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头颅CT诊断确诊,且临床表现均以头部剧烈疼痛为主,其中75例脑动脉瘤类型为单一型,发病位置分别为:前交通动脉位置40例,后交通动脉位置24例,基底动脉位置4例,大脑中动脉位置7例。另外5例为多发性脑动脉瘤。以动脉瘤直径大小为依据进行分类,患小动脉瘤(直径<0.5cm)者有13例,患一般动脉瘤(0 5cm≤直径<1.5cm)者有57例,患大动脉瘤(直径≥1.5cm)者有1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分别为I级19例,Ⅱ级50例,Ⅲ级11例。

1.2方法

治疗组在3d内进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Codman公司)栓塞介入治疗。其治疗步骤如下:对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时根据患者情况,有选择地对部分患者进行DSA检查。首先利用静脉微量泵方式将尼莫地平泵入患者体内,并实施气管插管全麻,之后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并利用DSA对双侧颈动脉、椎动脉等位置的动脉瘤大小、形状进行确定,行汤氏位、旋转及侧位等造影以取适当角度拍片。确诊后进行全身肝素化,将造影管更换为导引导管,以动脉瘤的实际大小选择符合的微弹簧圈进行介入栓塞术。为确保栓塞安全,确保载瘤动脉通畅,再次进行造影检查,确认无造影剂滞留于动脉瘤内,最后拔出导引导管,并进行术后处理。术后进行抗凝治疗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性药物,并需对患者进行24h内的严格下肢制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与治疗组一致。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栓塞情况、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术后对两组患者实施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动脉栓塞小于90%为不完全栓塞;动脉栓塞在90%~100%视为次全栓塞;栓塞达100%可视为完全栓塞。而根据mRS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的评分。量表设为0~6分。其中0分为预后情况良好,6分为死亡。评分越低,则病症越轻。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相关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介入栓塞术之后,其栓塞情况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完全栓塞率达85.0%,远超于对照组的62.5%;且治疗组的次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5%和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早期介入栓塞术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2两组患者6个月mRS评分

治疗组在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为(1.16±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0.7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2可以看到,治疗组中出现复发1例,脑积水1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相对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5%。可以明显看出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动脉瘤破裂的主要症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突然且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有昏迷的现象。对患者给予早期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被更多专家所认可,从而改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复发的风险。介入栓塞术是近年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它在治疗时不需要开颅,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都较低,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临床优势。根据2002年国际SAH动脉瘤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在临床预后方面明显优于显微外科开颅夹闭术,据统计在临床上约90%的脑动脉瘤患者可以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这样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制约了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时间,根据刘青报道,相对于入院3d后的晚期介入栓塞术治疗,在入院三天内进行手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栓塞效果,并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患者在进行介入栓塞术后,统计出早期进行介入栓塞术的治疗组完全栓塞率达85.0%,远超于对照组的62.5%;且其次全栓塞率和部分栓塞率远低于晚期进入介入栓塞术的对照组,这说明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要优于晚期介入治疗。从术后随访统计的主要并发症情况可以看出,有13例出现了再次脑动脉瘤破裂的情况,其中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11例,即证明对于脑动脉瘤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术治疗会大大降低再次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预后。除此以外,其他的并发症还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9例);复发6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5例),脑积水9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8例)。

介入性栓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 女性6例, 年龄42~67岁。患者均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和体征, 如患肢疼痛麻木, 动脉搏动消失, 皮肤苍白发凉, 功能障碍等。其中动脉病变右股动脉8例, 右髂动脉3例, 左股动脉3例, 左髂动脉2例。阻塞段最长者从右髂动脉起始到远端足背动脉。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在介入室局麻下行健侧股动脉穿刺, 成功后, 将5F猪尾巴导管置于腹主动脉行造影, 观察腹主动脉及患肢髂动脉情况, 然后将5F小弯头导管超选入患侧髂动脉行造影, 明确血栓部位及长度。然后用导管导丝捣碎血栓, 再更换7F~8F的大腔导管, 送至血栓处, 用50mL注射器, 保持负压连同导管一起缓慢抽出体外, 将抽吸内容物用纱布过滤后, 可见细小血栓块, 冲洗导管后重新送至血栓处, 反复抽吸数次, 直至导管内抽吸无血栓。更换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 将尿激酶25万U溶于50mL生理盐水, 于25min注射完毕, 并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通常留置导管回病房继续经导管泵入尿激酶, 每天尿激酶用量控制150万U之内, 观察溶栓情况, 同时密观出凝血情况, 一般保留管3d。3d未溶开的血栓或有动脉狭窄处, 需球囊导管扩张动脉, 必要时行支架植入。首次溶栓术中给予5000U肝素抗凝治疗, 术后维持静滴肝素12500U/24h, 后改为皮下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 7d后改口服华法林2.5mg/d, 共3~6个月。

2 结果

16例急性下肢血栓栓塞患者中15例血管完全复通 (见图1~10) , 其中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 合并支架治疗4例。表现为患肢疼痛症状迅速消失, 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 皮温转暖, 足背动脉搏动恢复, 动脉造影见原病变处血流通畅。1例患者因患糖尿病远端血管未能开通, 后行足部截趾术。术后随访6~24个月, 均未再出现缺血症状。

3 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是常见病, 起病急骤, 最常见症状是下肢剧烈疼痛伴肢体麻木, 肢体缺血出现的体征, 如肢体苍白、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治不及时, 可造成严重后果, 轻者截肢, 重者引起死亡。Dotter等[1]首先提出了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后罗鹏飞等[2]改进了插管方法, 将导丝深入血栓内, 由于导丝导管的机械作用, 使血栓与药物的接触面增加更容易溶解。本组均采用导管吸栓术+溶栓术, 部分病例采用球囊扩张术合并支架植入术, 16例的有效率为93.8%, 比相关文献报道成功率高[3], 可能与病例样本较少及发病早期病例 (3h~5d) 也有关。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d后开始机化, 约经2周左右完全机化, 机化后血栓和血管壁紧密粘连而不易脱落, 溶栓成功率较低。故溶栓的时机对预后至关重要, 新鲜血栓效果最好, 从1~3d为佳, 一般以10d为界, >10d效果欠佳[4]。本组病例均为发病7d内的早期病例, 溶栓成功率较高, 且本组病例溶栓前均经导管抽吸血栓, 效果明显。可见对于早期急性动脉血栓栓塞使用介入综合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因此, 现在认为局部血管内溶栓术配合抽吸血栓可作为急性血栓性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但在导管抽吸血栓过程中操作一定轻柔, 有部分血栓不易抽出时, 停止抽吸, 避免损伤血管内皮, 造成继发血栓的形成。

对于血栓性病变的治疗抗凝和溶栓必须结合在一起[5], 使用抗凝药物既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又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 再使用溶栓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这样才能达到对血栓的有效治疗。溶栓药物主要作用在已形成的血栓上, 如在高凝状态下, 使用溶栓药物即使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在溶栓药物代谢后, 血栓可以再形成。为了溶栓的疗效, 必须在介入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正确的抗凝治疗。

介入综合治疗作为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微创技术, 如正确操作, 严密监测,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均进行导管吸栓术+溶栓术, 单纯球囊扩张5例, 合并支架治疗4例。结果 1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6~24个月, 未出现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综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见效快, 效果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Dotter CT, Rosch J, Seaman AJ.Selective clot lysis with low-dosestreptokinase[J].Radiology, 1974, 111 (1) :31.

[2]罗鹏飞, 邵培坚, 陈晓明, 等.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 (7) :485.

[3]薛冠华, 梁卫, 黄晓钟, 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9) :715.

[4]戴放, 唐玉新, 田君成, 等.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1) :109.

上一篇:精馏节能下一篇:兴趣驱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