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灌注治疗

2024-09-28

介入灌注治疗(共7篇)

介入灌注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CT肝灌注成像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边缘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治疗的肝癌患者, 进行常规三期肝增强扫描及64排CT灌注成像。对获取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 (TDC) , 计算灌注参数。结果 TACE术后肝癌边缘活性灶与非瘤区肝组织的血流量 (BF) 、血容量 (BV) 、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 、肝动脉指数 (HAI) 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01) 。与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相比, 在病灶边缘活性判断上, 64排CT肝灌注成像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64排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病灶边缘活性灶评估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64排螺旋CT机,CT肝灌注成像,肝癌,介入治疗

0前言

目前, 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 但一次TACE难以将全部肿瘤杀死, 往往需要多次治疗。因此, 准确评估病灶治疗后的局部肿瘤生长对是否再次进行治疗以及治疗方法选择和疾病的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以往TACE治疗肝癌后, 其疗效观察主要应用CT平扫检查, 通过观察碘化油沉积来判断介入疗效。这种方法缺乏确实的理论依据, 仅单纯根据碘化油的沉积形态难以准确判断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余状况, 而肿瘤组织一般来讲, 其边缘生长最为活跃。近年来, 随着64排CT机及其软硬件技术的进步, 研究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已成为可能, CT灌注成像 (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 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在肝脏及其疾病的应用中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1,2,3]。本文通过对25例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的研究, 探讨64排CTPI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边缘活性的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例诊断原发肝癌于我院行TACE术, 其中, 男14例、女11例, 年龄41~75岁。单发17例、多发8例, 行TACE, 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与表阿霉素 (40 mg) 混悬剂, 碘油用量4~15 m L, 平均8 m L, 栓塞完毕后经导管缓慢灌注稀释1倍揽香烯400 mg。

1.2 扫描方案

所有病例TACE后l个月均行CTPI及常规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全部患者均采用日本TOSH IBA公司Aquilion64层螺旋CT机扫描, 扫描前训练患者呼吸, 先行常规定位扫描, 然后取选取肿瘤中心层面相邻4层, 进行灌注扫描。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20 m A, 层厚6 mm, 共扫描2.4 cm厚度, 造影剂为优维显350 mg I/m L, 经肘前静脉以4.5 m L/s的速度团注, 总量40 m L, 注药后延迟8 s行同层动态扫描, 扫描时间0.75 s, 间隔时间2 s, 连续扫描52 s, 每层得到26幅连续图像, 共104幅图像。另行肝脏三期扫描。

1.3 应用工作站体部灌注软件包进行分析

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 (TDC) , 并且计算出灌注参数:血流量 (Blood Flow, BF) 、血容量 (Blood Volume, BV) 、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 MTT) 和肝动脉指数 (Hepatic Arerial Index, HAI) 。在肿瘤活性灶感兴趣区 (Regions of Interest, ROI) 选取肿瘤边缘部位。

1.4 资料分析

由2名副主任医师共同进行CTPI图像后处理并阅片, 与肝脏三期扫描肿瘤边缘表现进行对照、分析、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统计软件包SPSS12.10处理。

2 结果

CTPI分析结果:25例患者在TACE治疗后4~5 w期间行CTPI, 肿瘤边缘区域与非肿瘤区域的CTPI比较, 其中BF、BV、MTT、HAI具有显著差异 (P<0.001) , 见表1。肿瘤边缘CTPI与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相比, CTPI敏感度较高, 见表2。

3 讨论

以往TACE治疗肝癌后, 其疗效观察主要应用CT平扫观察碘化油沉积来判断介入疗效。这种方法, 缺乏确实的理论依据, 对于肿瘤的进一步发展缺乏预见性, 仅单纯根据碘化油的沉积形态难以准确判断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余状况、肿瘤出现的新生病灶以及对肿瘤供血血管的栓塞程度的判定。虽然血管造影是最佳的检查方法, 但其创伤性比较大, 很难作为常规的复查方法。随着近年来64排CT机广泛应用, 软件技术的发展, CTPI逐步成为关注的热点[4,5], 主要利用其能反映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往的CT机灌注成像技术受到诸多限制, 如层面选择、呼吸运动的影响, 灌注指标测量受到对比剂浓度、注射速度等因素的影响[6]。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克服了以往灌注成像的不足, 能直观地反映肝脏内部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和血流灌注特征, 应用其测量血流灌注参数, 可以反映血管生成情况, 推断肿瘤的生物学特性[7]。

在本组病例中, TACE术后15例CT病灶区碘油大部分充填, 肿瘤内部BV、BF较边缘区明显减少, 其中10例边缘区BV、BF值与非肿瘤区BV、BF值相近, 5例边缘区BV、BF值高于非肿瘤区BV、BF值, 这表明肿瘤组织内部血供明显减少, 肿瘤细胞已失去活性或坏死, 而边缘区部分肿瘤组织仍生长活跃;10例病灶部分区域碘油充填, 8例三期扫描可见部分肿瘤组织残存, CTPI显示8例肿瘤残留区BV、BF较非肿瘤区域高, MTT缩短, HAI升高;2例肿瘤内部分残留区灌注参数与非肿瘤区无明显差别, 这可能与术中、术后的化疗药物应用及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强, 促进血管重建或再通有关[8]。

一般来讲, 恶性肿瘤生长最活跃的部分主要在肿瘤的边缘, 主要原因是在肿瘤的边缘可以生成大量的新生血管, 为肿瘤向周围生长提供营养。本组通过对肿瘤边缘灶与非瘤区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比较 (表1) 来反映肿瘤边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肿瘤边缘的BF、BV、HAI高于非瘤区肝组织, MTT短于非瘤区肝组织, 与文献报道一致[9,10,11]。

在对照肝脏三期增强扫描中 (表2) , 可以发现在三期扫描中, 病灶边缘强化病灶, CTPI显示BF、HAI明显增高, MTT缩短, 提示局部血流增多、血流缩短加快, 提示肿瘤新生血管增多, 见图1;同一病例灌注参数图像, 见图2~5;而在肿瘤边缘非强化区, CTPI显示部分区域BF、HAI增高, MTT缩短, 提示肿瘤边缘生长仍然活跃, 肿瘤新生血管较丰富, 但不足以强化, CTPI在发现肿瘤新生血管方面, 较肝脏三期扫描敏感;而其他部分区域BF、HAI略增高, MTT没有明显缩短, 接近正常值, 提示该区域肿瘤生长不活跃。

本研究显示TACE治疗后部分肝癌边缘灶TDC为缓升慢降 (图6) , 其形态与病灶活性程度有关, 高于非瘤区肝组织的TDC, 可能与肿瘤活性及新生血管有关[12,13]。

综上所述, CTPI作为一种无创、简单的功能性成像方法, 不但提供肿瘤边缘的血流灌注信息, 而且在评价栓塞疗效和指导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介入灌注治疗 篇2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s) 是人体内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 它能有效活化同源T淋巴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2], 现阶段利用DCs呈递抗原进而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治疗时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一个研究的热点。

将TACE与DCs治疗联合在一起, 为肝癌的治疗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现国内外开展此类治疗极少, 本文总结了45例应用TACE联合DCs治疗前后肝癌患者的AFP值、肿瘤的大小变化及症状改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2年8月, 应用TACE联合DCs治疗的肝癌患者45例。其中,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5~64岁, 平均 (52.25±5.63) 岁;45例肝癌患者均经临床、B超、CT、AFP及肝动脉造影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50 mg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股动脉, 进行股动脉插管, 导管于第一腰椎初行动脉造影, 寻找肝动脉, 了解其走形、有无门静脉瘘、动脉瘘、肿瘤供血及分布情况, 进一步超选择。选择肿瘤供血血管, 依次进行化疗药物局部灌注, 具体灌注药物为5-Fu 500 mg、羟喜树碱20 mg、表阿霉素30~40 mg。最后应用40%超液态碘化油5~10m L进行栓塞。术后应用DCs静脉滴注治疗, 隔日一次, 6次为一疗程。

1.2.1 疗效评价

术后72 h、2周、1个月分别复查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 凝血机制及AFP, 并于术后1个月后行B超, CT复查病灶大小[3]。按WHO的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 (CR) :可见的肿瘤完全消失, 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其最大的垂直横经的乘积缩小>50%, 病灶无增大, 无新病灶出现, 维持4周以上。无变化 (NC)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25%, 且无新病灶的发现。进展 (PD)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进而可以行再次TACE联合DCs治疗。

1.2.2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术中、术后情况

术中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发生率较低。疼痛是肝动脉灌注最常见的症状, 常给予盐酸布桂嗪预防。术中未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改善, 占21.3%, 食欲增加, 体力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个别出现低热, 嘱多饮水, 必要时应用解热药物后均能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

2.2 肿瘤大小、AFP变化

肝癌肿块大小是判断疗效的重要标志[4], 术后1个月进行B超、CT检查了解肿瘤大小情况, 与上次相对比,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最大缩小率约达80%。肝癌患者中70%~85%AFP阳性, 定量测定在判断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意义[5]。一个月后复查AFP, 化验结果均明显降低, 最高降低约70%,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2.3 术后患者生存情况

术后患者1、2和3年生存期分别为88.8%、71.1%和51.1%。由于时间较短, 未完成更长时间的生存期跟踪。

3 讨论

肝癌的血液供应95.0%~99.0%来自肝动脉, 正常的肝组织血供则是70.0%~75.0%来自门静脉, 仅25.0%~30.0%来自肝动脉。TACE治疗肝癌可使其局部药物浓度高于正常肝脏组织5~20倍, 而肿瘤的杀伤能力与局部的抗肿瘤药物浓度呈正比, 浓度越高杀伤力就越强。同时肝脏可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减轻全身的副反应。对于一些血供明显的肝癌患者, 可以应用局部栓塞, 栓塞后肝癌的血供受限, 致使肿瘤缺血坏死, 而正常的肝脏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不受影响[6]。

但是, TACE治疗后, 肝癌组织中浸润的DCs数量明显减少, 而且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的表达明显增强, 这可能导致TACE术后肝癌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体外被肿瘤负载的DCs所诱导的肿瘤反应性T淋巴细胞是肿瘤特异性的, 未发现其对自身淋巴细胞有直接的损伤作用。说明DCs在诱导和维持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DCs和淋巴细胞浸润多的病人的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要长。TACE后的肝癌患者其抗肿瘤免疫明显减弱, DCs减少, VEGF增加。故给予DCs治疗可以与TACE相辅相成, 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7]。

目前应用DCs治疗临床观察较少, 尤其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仍很缺乏, 故对其确切的疗效尚有待于商榷。现阶段对于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尚不明朗, 所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结合仍在探索之中。但其切实能改善患者的体力、食欲、睡眠等方面, 能减轻患者应用化疗药物的副反应。肿瘤标志物大多有下降, 免疫功能有所提高, 而且应用DCs治疗安全性高,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8]。其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进展, 改善患者症状, 延长生存期, 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措施,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栓塞—肿瘤树突状细胞免疫 (TACE-DCs) 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2年8月, 我院对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栓塞—肿瘤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灌注抗癌药物为5-Fu 500 mg, 羟喜树碱20 mg, 表阿霉素3040 mg;40%碘化油510 mL进行肝动脉栓塞;树突状细胞辅助治疗。结果 45例均成功施行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并应用树突状细胞治疗。手术成功率100%, 总有效率91.1% (41/45) 。患者肝癌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AFP也不同程度的下降。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 (40/45) 、71.1% (32/45) 和51.1% (23/45) 。结论 TACE-DCs治疗肝癌临床疗效好, 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

关键词:动脉栓塞,树突状细胞治疗,肝癌

参考文献

[1]兰春虎, 王常友.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 2009, 15 (23) :500-502.[1]LAN CH, WANG CY.Progress of TACE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J].Contemporary Medicine, 2009, 15 (23) :500-502.Chinese

[2]王亮, 殷晓煜, 吕明德, 等.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融合肝癌细胞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 (4) :774-777.[2]WANG L, YIN XY, LV MD, et al.Eliciting specific antitumor immunity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vitro by fusions of HCC patient-deruved dendritic cells with HCC cells[J].World Chin J Digestol, 2004, 12 (4) :774-777.Chinese

[3]黄福贵, 詹永丰, 陈兴华, 等.CT评价中晚期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疗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8) :1090-1091.[3]HUANG FG, ZHAN YF, CHEN XH, et al.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chemotherapeutic arterial embolism for medium or later cancer of liver by CT[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 18 (8) :1090-1091.Chinese

[4]LUO JT, WEI X, ZHOU HY, 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ntrahepatic distant recurrence of liver cancer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2009, 47 (20) :1529-1531.

[5]SHI M, CHEN JA, LIU XJ, et al.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souther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 (2) :264-269.

[6]卢再鸣, 温锋, 刘兆玉, 等.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185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11) :1681-1683.[6]LU ZM, WEN F, LIU ZY, et al.Observation on the efficacy for middle or advanced 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and embolizat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10, 20 (11) :1681-1683.Chinese

[7]刘谨文, 易继林.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和VEGF表达的影响[J].腹部外科, 2006, 19 (5) :304-306.[7]LIU JW, YI JL.Effects of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on infilt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nd VEGF express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ournal of Abdominal Surgery, 2006, 19 (5) :304-306.Chinese

介入灌注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明确诊断为AMI急性期且具有PCI适应证的住院患者共计83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其中中医 综合治疗 组男27例 ,女14例 ;年龄44~72岁,平均(64.29±8.21)岁;伴有原发性高血压者16例,2型糖尿病史者12例 , 血脂调节异常者13例,有吸烟嗜好者11例,肥胖者9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2~71岁,平均(67.03±7.42)岁;伴有原发性高血压者15例,2型糖尿病史者15例,血脂调节异常者12例,有吸烟嗜好者13例,肥胖者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标准按照《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相关标准》[1]以及收治诊断为AMI的相关经验,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心气不足型、心阳不振型4种类型,其中中医综合治疗组以上类型患者分别为24、8、4、5例,对照组以上类型患者分别为25、9、2、6例。两组各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PCI术及西药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在入院后即增加中医中药的治疗。具体为:

1.2.1.1对照组患者在明确为AMI后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次剂量为300 mg/d,并以10 mg/d的剂量进行维持,需终生使用;PCI操作依照相关操作规程给予PCI术[2]进行治疗。

1.2.1.2中医综合治疗组住院期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并随症状进行种类、剂量的加减。按照AMI介入术前后的中医病机的改变,依照术前以疏通为主、以补为辅,术后则以补为主、以疏通为辅的治疗总原则:1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给予黄芪注射液20 m L/d(相当于生药黄芪40 g,下同)、复方丹参注射液(由丹参、降香等组成,2 m L/支,相当于含有丹参、降香各2 g的生药)等静脉用药,意在活血益气、通络化瘀;2对于气虚痰瘀型患者,给予黄芪注射液20 m L/d以活血益气、化痰通络;3对于心气不足型患者,给予黄芪注射液等静脉用药20 m L/d,以补益心气;4对于心阳不振型患者,给予参附注射液(红参、黑附片提取物,主要成分人参皂苷>0.5 mg/m L,乌头碱<0.1 mg/m L)1.0 m L/(kg·d)等静脉用药,以温振胸阳。出院时嘱患者定期返院复诊,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相应的中成药或中药汤剂类治疗。

1.2.2 观察方法

1.2.2.1 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 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 (TIMI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 该分级方案是指,当介入造影剂经由毛细血管到达心肌纤维组织后,该区域的心肌组织在X线下是否显示毛玻璃样变化,若出现毛玻璃样变化,则观察其持续的时间长短,根据以上指标判断心肌复流后的灌注情况,尤其是微循环灌注情况[4]。按相关文献报道的方法[5,6],TMP共分为4级:0级:未见心肌纤维显影或造影剂密度 ;1级 :出现少量的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出现(其中TMP 0~1级认为心肌纤维无灌注 );2级 :有中度心肌纤维显影或造影剂密度出现,但达不到同侧或对侧非梗死区域相关动脉血管造影时心肌纤维显影或造剂密度,心肌纤维有部分灌注;3级:有正常心肌纤维显影或造影剂密度出现,与同侧或对侧非梗死区域相关动脉血管造影时的心肌纤维显影或造影剂密度相当,心肌纤维获得完全再灌注(TMP 2~3级可视为心肌纤维获得部分或完全再灌注)。

1.2.2.2 PCI术后90 d心功能相 关指标变 化采用GE-Vi 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仪 ,在术前、术后90 d给予患者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检查时患者需左侧卧位,依据心尖双平面Simpson's法,检查的指标有: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

采集的数据均双人核对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学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PCI 术中的 TMP 分级情况比较

按照TMP分级中的2级及以上血流分布作为心肌再灌注的良好指标,中医综合治疗组TMP 2~3级患者37例,TMP 0~1级患者4例,对照组分别为29、13例 ;中医综合治疗组TMP 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39.64,P < 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1;PCI: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TMP: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

2.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 PCI 术后 90 d 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检查的各项指标中,LVEDV、LVESV、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PCI术后90 d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对照组LVESV、SV、LVEF均较住院期间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0.01),而LVEDV与住院期间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PCI术后90 d的心功能指标LVEDV、LVESV、SV、LVEF与住院期间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中医综 合治疗组PCI术后90 d的LVESV、SV、LVE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注:与同组住院期间比较,△P < 0.05,△△P<0.01;与对照组术后 90 d 比较 ,▼P < 0.05;PCI: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LVEDV:左心室舒张末容量 ;LVESV:左心室收缩末容量 ;SV:每搏输出量 ;LVEF: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

3 讨论

AMI预后的关键之处取决于能否尽快实现梗死区域相关血管的血流恢复或重建,使频死心肌纤维获得微灌注,只有频死心肌纤维获得充分的血流灌注才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尽管临床认为再灌注成功的金标准是恢复梗死区域相关血管的TIMI3级血流供应 ,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已经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达到TIMI 3级血流供应的梗死区域相关血管,其供应的心肌纤维组织并不一定可以达到有效或理想的血流再灌注。所以,心外膜的血流通畅程度并不能表示相关的心肌组织已经具备了完全、有效的灌注水平。相关的文献详细阐述了恢复再灌注相关治疗中血管再通及再灌注通畅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7]。严格意义上的血管再通仅指那些处于堵塞状态而在给予相关治疗措施后重新开放的血管:再灌注通畅则表示治疗手段能够达到的终极目的,即在组织层级上的血流有效地恢复。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再灌注治疗后均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只有在组织层级水平上恢复了有效的再灌注才可达到再灌注治疗的目的,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近期的报道显示,TIMI分级为3级但TMP分级较低的患者可能存在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异常[8]。有学者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TMP分级系统与患者的预后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即使是在心外膜区域的血流为TIMI 3级的患者中 ,TMP系统分级不正常患者在治疗后30 d的病死率是正常者的6倍之高[9]。路永平[10]的类似研究也证实了对于TMP分级越高的患者,其梗死灶范围越小,LVEF值也越高,远期的病死率越低,TMP分级是远期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而且TMP分级系统对于AMI患者的远期病死率的预测应用价值远高于Killip分级系统、TIMI分级系统、LVEF值或其他的临床相关变量。

AMI后患者心功能的康复与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再灌注的恢复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心肌梗死后在早期立即给予梗死区域相关的血管再灌注治疗,可以及早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区域心室肌纤维重构的程度,改善总体的预后水平。吴伟等[11]的研究提示,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使用中药注射液与单纯地使用西药类静脉溶栓药物相比,可以更好地改善AMI患者的LVEF、SV、心排血量(CO)、E/A值(均P < 0.05);冠状动脉血管再通比例明显升高,再灌注后的心律失常出现率显著降低(P < 0.05),这提示中药静脉注射液能够对AMI患者的心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提升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比例,对再灌注后损伤也有明显的预防效果。曲燕等[12]的研究也提示,AMI患者给予静脉西药类溶栓药物合并使用黄芪注射液与单纯采用西药静脉溶栓药物相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LVEF、左室短缩分数(FS)、SV、CO、心脏指数(CI)及E/A值等心功能相关的指标,改善冠脉再通率,减少近期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可见,加用中医药可以明显地预防心肌的再灌注后继发性损伤,改善心脏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综合治疗组在PCI术中达到TMP 2~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PCI术后90 d在心功能各项数据的比较中,中医综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显示在PCI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改善A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水平及微循环状态,减少心肌梗死灶的面积,抑制心肌纤维的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这与依据AMI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病理机制的变化及制订对应的治疗原则紧密相关。

AMI的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在进行PCI治疗前,患者一般临床表现为前胸的闷痛,疼痛位置较为固定,疼痛较为剧烈,并有烦躁不安,口唇发绀等症,舌黯淡并可见瘀点,舌苔色黄腻或白腻,脉涩或沉弦等标实证状,本虚证并不显著。PCI治疗术后患者出现的胸闷痛、烦躁等标实证则显著缓解,但治疗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少气懒言,面色发白,自觉乏力、纳差,舌淡且苔白,并有脉细弱等本虚证。PCI治疗前后标本虚实的这种病理机制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在PCI术后患者局部的瘀血尽袪,血脉得以再通,心肌实质得以营养, 故胸痛、烦躁等标实证得到显著缓解,同时本虚证就表现出来了,加上PCI术中的出血、精神高度紧张,且介入术是一类具有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极易损伤正气,故术后本虚证比术前更为突出[13,14,15,16,17]。本研究结果也提示,中医综合治疗组AMI患者在PCI介入术后其TMP分级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依据PCI治疗前后本虚标实的中医病理机制的变化,恰当把握“通”和“补”的时机选择和度的掌握。在PCI治疗前,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基本原则,以活血、涤痰、通脉等“通”法为主,兼顾给予患者益气、温阳等“补”法;在PCI治疗后则给予以“补”法为主,“通”法为辅[18,19,20,21,22,23],从而较为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心肌再灌注水平和心功能。因此,依据PCI治疗前后中医疾病机制变化,在PCI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可以更明显地改善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情况, 缩小心肌梗死灶,改善心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明确诊断为AMI急性期且具有PCI适用征的83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PCI及西医相关治疗,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后心肌灌注分级(TMP)、PCI术后90 d的心功能相关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量(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中医综合治疗组TMP 2~3级患者37例,TMP 0~1级患者4例,对照组分别为29、13例,中医综合治疗组TMP 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住院期间心功能指标LVEDV、LVESV、S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90 d,对照组LVESV、SV、LVEF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LVEDV与住院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PCI术后90 d的LVEDV、LVESV、SV、LVEF等心功能指标[(122.47±38.45)、(66.07±20.20)、(75.01±18.12)m L,(52.84±6.07)%]均明显优于同组住院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LVESV、SV、LVEF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7.45±17.31)、(67.03±15.49)m L,(48.25±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PCI治疗前后中医疾病机制变化,在PCI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可以更明显地改善AMI患者心肌再灌注情况,缩小心肌梗死灶,改善心功能。

介入灌注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其中男79例, 女7例;年龄34~78岁, 平均 (56.4±11.7) 岁;肿瘤类型:移形上皮细胞癌67例, 腺癌5例, 混合细胞癌4例;肿瘤TNM分类:T1期8例, T2其64例, T3期14例。患者均行膀胱镜下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 无侵犯邻近器官及远处转移。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 对照采用单纯膀胱灌注法,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膀胱灌注法:患者于膀胱镜下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在确诊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电切术, 术后1~2周起进行膀胱灌注。将20~30mg的联合丝裂霉素 (MMC) 配入到40~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 通过导尿管注入患者膀胱, 注入后嘱患者每10~20min变换体位, 持续2h。1次/周, 4~6次/疗程, 之后为1月/次, 一年之后为2月/次, 保持2~3年, 并对这一治疗过程保持随访。

试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膀胱灌注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手术后2~3周起行介入治疗, 治疗前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肾功能进行检查, 并进行普鲁卡因及碘试验。腹股沟备皮, 一般选右侧股动脉行Seldinger穿刺术, 在穿刺成功之后置入5F导管鞘, 通过鞘内插入3-5FCobra导管, 导管先插进左侧髂内动脉行DSA造影, 并以同样的方法注入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用量由体表面积决定, 一般为顺铂60~80mg、表阿霉素40~60mg、氟尿嘧啶750~1000mg。两侧髂内动脉的化疗药物分布一般为膀胱病变侧2/3, 对侧1/3。在化疗药物灌注之前应先注入6mg的格拉司琼预防消化道症状。在手术之后拆除导管鞘及导管, 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压迫20min, 以加压绷带包扎24h。嘱患者静卧休息, 在介入治疗后给予利尿、水化等相关处理, 给抗炎药物3~5d, 间隔4周进行重复介入治疗, 3次为1疗程, 之后每半年1次, 保持2~3年, 并对这一治疗过程保持随访。

1.3 随访

患者行膀胱镜下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年。介入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对患者的血常规、心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检查,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心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症状。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对患者进行CT、MRI及超声复查。1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持续3年, 随访期间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联系, 了解患者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3年内, 对照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试验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0.9% (9/43) 、14.0% (6/43) 、7.0% (3/4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膀胱癌术后行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效果比较理想[4]。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具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可以使药物更好的聚集于病变部位, 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还可以减少静脉小剂量化疗导致的肿瘤细胞出现多药耐药性, 并且灌注化疗可以有效减少流经其他器官的药量, 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5]。随访3年内, 对照组患者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均高于试验组的20.9% (9/43) 、14.0% (6/43) 、7.0% (3/43) 。提示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病死率。

在动脉化疗中应注以下几点: (1) 超选择性插管的深度需超过髂内动脉后干分支, 避免出现体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应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灌注, 并依据肿瘤发生部位调整两侧的化疗药物的药量。 (2) 顺铂具有严重肾毒性, 介入治疗前后应进行利尿、水化等处理, 降低顺铂的肾毒性。本研究中, 经动脉灌注顺铂、氟尿嘧啶及表阿霉素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在结合利尿、解毒、水化处理之后, 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大大降低。 (3) 手术创伤没有完全修复之前不要进行化疗, 这样不但会损害机体免疫功能, 还会影响机体的恢复。在机体恢复正常之后应尽快开展化疗, 一般应在术后2~3周进行。

总之,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对行膀胱电切术或部分切除患者预防、降低肿瘤复发率及转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是治疗膀胱癌的可行办法。

摘要:目的 探究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 (43例) 和对照组 (43例) , 试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 对照组单纯采用定期膀胱灌注, 对患者随访3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结果 随访3年内, 对照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46.5% (20/43) 、39.5% (17/43) 、18.6% (8/43) ;试验组累计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0.9% (9/43) 、14.0% (6/43) 、7.0% (3/4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膀胱癌患者术后采用介入法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以及转移, 并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膀胱癌,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渭贤, 朱希松, 孔宏伟.膀胱癌术后联合采用介入治疗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 (7) :236-237.

[2] 王欣, 苏晶石, 刘铸, 等.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28 (3) :1045-1046.

[3] 王文明, 宋有军, 王书才.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吡柔比星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20 (5) :657-658.

[4] 吴渭贤, 邱菊生.膀胱癌电切术后联合采用区域灌注介入治疗+膀胱灌洗预防复发和转移的疗效分析//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

介入灌注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 年4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CBWI患者94 例, 46 例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48 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在两种类型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4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小于6 h, 均经过颅脑CT以及MRI检查确诊。其中观察组男31 例, 女17 例, 年龄39 岁~85 岁, 平均年龄 (62.8±12.5) 岁;对照组男30 例, 女16 例, 年龄41 岁~84 岁, 平均年龄 (62.1±11.7) 岁。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方法进行治疗, 包括抗感染、降颅压、支持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 舒血宁20 m L、奥扎格雷钠100 m L静脉滴注, 1 次/d, 羟乙基淀粉酶注射液500 m L, 1 次/d。在发病后6 h内, 观察组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 将椎造影管超选进入病灶血管, 分别按照颈内动脉系统10 万~15 万U、椎基底动脉系统8 万~10 万U的剂量将尿激酶+ 生理盐水50 m L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 术后24 h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3]分别在治疗前后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CNS) 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以及肌力恢复情况评价临床疗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 级为基本治愈;患者经过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 级为显著进步;患者经过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患者经过治疗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在18%之内甚至增加为无效;死亡。有效率= (基本治愈+ 显著进步+ 进步)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椎基底动脉患者和颈内动脉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67%, 87.5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 5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当动脉狭窄超过50%时, 如果有足够的脑灌注压力以及血容量, 患者可无缺血的表现;当全身血压降低, 脑灌注区也降低时, 狭窄动脉供血区域的血液供应会迅速减少, 则导致脑梗死的发生[4]。治疗CBWI的关键在于早期溶栓治疗, 最佳的溶栓时机是发病后6 h之内[5], 可以取得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周期短以及安全性高的优点,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治疗方法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可迅速溶解微栓子, 使得局部脑组织血流恢复;另外, 其可以使得侧支循环开放, 提高局部动脉内灌注压, 增加循环血量, 改善梗死部位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以及神经功能[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椎基底动脉患者和颈内动脉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67%, 87.5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 59.09% (P<0.05) 。综上所述, 采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海涛, 周伯荣.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18) :165-167.

[2]邱石, 王起, 赵静, 等.分水岭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54 (40) :19-21.

[3]崔建楠.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7) :112-113.

[4]侯传伟, 郑黎明, 赵雷.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4) :108-109.

[5]周勇, 徐树军, 朱淼, 等.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2, 22 (1) :50-51.

介入灌注治疗 篇6

关键词:心肌梗死,药物洗脱支架,裸金属支架,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溶栓) 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这两种再灌注治疗法对于第一时间内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具有关键性作用, 溶栓的优势在于简便易行, 而PCI的优势则是直接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3级可以达到90%以上[1], 还可减少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病发率。然而,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直接行PCI会对患者的球囊扩张时间产生影响, 通常会获得较低的临床治疗预后效果, 并且在实行介入治疗手术过程中还需有专业技术的手术小组配合实施, 临床实践具有较大挑战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部接受住院治疗的238例急性STEMI患者, 其入选标准包括: (1) 发病时间>12h的STEMI患者, 患者此阶段发病机制为严重心律不齐、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失衡、心力衰竭, 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 在此阶段内发有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行溶栓药物治疗, 并配合PCI进行溶栓治疗; (2) 发病时间≤12h的STEMI患者。排除标准: (1) 有感染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性卒中病史; (2) 有过穿刺类外科手术患者。

分组类别: (1) 急性STEMI患者PCI组 (其中PCI组又分为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 DES组以及裸金属支架bare-metla Stents, BMS组) ; (2) 溶栓药物治疗组。

1.2 血运重建方式和用药

将急诊介入治疗 (洗脱金属支架置入、心脏搭桥术) 与传统尿激酶药物溶栓治疗作为患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 其中介入治疗的临床医疗器械主要有西罗莫司洗脱支架与依维莫司洗脱支架, 此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次, 1次/d, 至少12个月;而溶栓药物则包括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两组患者均按照规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 1次/d, 并结合服用氯吡格雷片600mg。且均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全部患者均进行β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 (ARB) 药物二级预防治疗[2]。

1.3 随访和主要终点事件

所有STEMI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脑卒中、出血 (脑出血除外) 、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将预后及调查过程设定为6个月的随访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对STEMI患者终点事件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多层次对比调查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入选患者临床特征 (见表1) 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部接受住院治疗的238例急性STEMI患者, 平均年龄 (51.0±11.7) 岁,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影响STEMI患者行支架介入治疗预后效果的最主要病征。

2.2 血运重建情况

入选的所有患者中行PCI210例 (88.2%) , 单纯溶栓者14例 (5.9%) 药物保守治疗者14例 (5.9%) ;在行PCI患者中, 直接PCI者占多数, 为189例 (90.0%) 。其中置入DES117例 (61.9%) , 置入BMS72例 (38.1%) 。溶栓+PCI 21例 (10.0%) , 其中置入DES13例 (61.9%) , 置入BMS8例 (38.1%) 。行溶栓治疗的35例患者中, 25例 (71.4%) 溶栓在院外进行, 10例 (28.6%) 在本院进行。

2.3 主要终点事件

(1) 所有入选患者, 随访6个月PCI组死亡9例 (4.3%) , 单纯溶栓组死亡2例 (14.3%) , 药物治疗组死亡2例 (14.3%) ;置入DES组与单纯溶栓组、药物治疗组相比P<0.017。 (2) BMS组支架血栓发生2例 (2.8%) , DES组有支架内血栓发生,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置入BMS组与置入DES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在临床上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发病急、危害严重等病征,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如果能针对此类冠心病患者及时进行血运重建, 通过心肌再灌注介入治疗结合溶栓治疗相结合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预后治疗效果[3]。然而, 由于STEMI患者血运重建预后效果会受到诸如地区经济、医疗水平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 其再灌注预后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别。

通过观察本研究可知, 85%的STEMI患者会选择介入治疗, 有关调查数据分析表明, PCI血运重建能使患者预后效果更明显, 死亡率较药物溶栓治疗更低。究其原因, 支架植入介入治疗能够从开通血管“道路”方面直接入手, 能更大幅度改善急性期心肌缺血症状, 比普通溶栓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明显[4]。而在BMS与DES支架介入治疗选择中, DES存在诸如新生内膜延迟形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周期长等问题, 影响预后效果, 而BMS占PCI治疗的38.1%, 相对优势略有体现。因此, 在实际对STEMI患者血运重建过程中, DES不能完全取代BMS, 这两种支架介入治疗效果都优于溶栓治疗, 能减少一定的预后感染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再灌注治疗及预后[J].山西医药杂志.2014 (11) :63-65.

[2]李天发.再灌注方法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 (34) 97-99.

[3]韩雅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J].临床内科杂志.2015 (01) 25-28.

介入灌注治疗 篇7

关键词:恩度,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肝癌

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作为主要方法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成为公认的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恩度系肿瘤抗血管生成理论的制药技术产物, 该药不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 因而无正常组织细胞毒性, 故其临床价值极为优越[1]。同时, 它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而血管内皮细胞相对于人体中其他细胞的稳定性又高得多, 因而也就避免了一般化疗药物常见的耐药性。现我院针对中晚期肝癌给予恩度动脉灌注治疗辅助以介入化疗栓塞术, 取得不错的疗效和成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中晚期肝癌患者84例, 均经影像学或肝穿活检等确诊, 肝功能Child分级在B级以下[2];将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 Child分级C级者, 以及合并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调查等不宜纳入的患者剔除。患者在入院时即被告知研究目的, 并同意将数据供研究使用。其中男71例, 女29例, 年龄32~81岁, 平均 (49.8±4.6)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 两组性别、年龄、Child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患者在入组后均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 以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后实施造影, 明确肿瘤的染色情况, 将50~80 mg表柔比星与10~30 m L超液化碘油混合后缓慢注入, 随后以1~2 mm的明胶海绵将供血动脉栓塞。研究组同时还配合恩度肝动脉灌注治疗, 重新置入导丝, 在其引导下将肝动脉化疗泵管置于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 动脉泵则置于腹部皮下。将15 mg恩度兑入500 m L生理盐水中通过化疗泵缓慢滴注, 时间控制8~9h, 1~14 d。

评定标准[3]:按照RECIST标准评价治疗肿瘤的近期疗效[4], 包含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以及进展 (PD) , 总缓解率的统计将CR与PR纳入其中。同时观察两组患者AFP转阴率、KPS评分变化与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 应用 (±s) 对计量资料进行表达, 并将t检验运用到计量资料对比的统计学检验中。此外, 计数资料以率 (%) 来表示, 将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的对比检验之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评估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总缓解率5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9% (P<0.05) , 见表1。

两组AFP转阴率对比:两组治疗前AF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研究组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比各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有所提升 (P>0.05) , 而研究组提升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3。

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出血性腹水4例, 下腹部置泵处切口愈合延迟3例, 心电图变化2例。

讨论

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丧失了手术的最佳时机, 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手段不多, 效果亦不尽如人意, 故而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难点问题。研究显示, 正常的肝实质血供75%是来自于门静脉, 而肝癌细胞的血供有95%左右是来自肝动脉[5]。若将肝动脉阻断之后, 肝正常组织的血供会下降35%, 而肝肿瘤的血供会降低95%, 这是采取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解剖学基础。因此,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逐渐成为公认的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而经大量的临床试验发现, 在介入治疗后肿瘤血管再生而导致肿瘤复发会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 分析原因, 这与肝细胞肿瘤是富含血管的实体瘤密切相关, 其具有较强的诱导血管生长能力。恩度作为“饿死肿瘤疗法”的典型代表, 能有效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血管再生的功效, 提升临床综合疗效[6]。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FP转阴情况以及KP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证实肝癌中晚期患者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治疗辅以介入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方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 减轻患者的痛苦。

注:相比于对照组, mP<0.05。

注:相比于对照组, nP>0.05, dP<0.05。

注:相比于对照组, rP>0.05, cP<0.05。

综上所述, 针对肝癌中晚期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辅以介入化疗栓塞术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且不良反应轻微,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抗癌平丸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6, 31 (1) :23-25.

[2]王哲, 何德山, 任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 19 (1) :67-72.

[3]李金燕, 白星, 任欣乐, 等.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 (5) :509-510.

[4]孙秋实, 曹传华, 张凌云.平消胶囊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60例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02) :322-324.

[5]郭晓冬, 郭明浩.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7) :224-225.

上一篇:农村改水下一篇:对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