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栓塞术后(精选10篇)
化疗栓塞术后 篇1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栓塞综合征,护理
原发性肝癌 (HCC) 是我国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目前医学界在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中, 首选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但介入治疗术有可能出现栓塞综合征, 即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症状, 是实质性脏器血管栓塞以后所出现的症状。因此针对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 对TACE患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56例患者, 探讨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11例, 年龄40~6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综合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肝脏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血供情况。结合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根据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 注入加有化疗药物5FU 0.5~1.0 g, CDDP 40~60 mg, ADM 10~30 mg, MMC 6~16 mg以及碘化油10~30 ml (平均15 ml) 的悬浮乳剂[1]。术毕, 导管缓慢退出股动脉, 压迫穿刺点7~14 min, 加压包扎。
1.3 结果
本组共行介入治疗93次, 平均2.52次。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经采取预防、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 所有病例均症状好转后出院。住院时间6~14 d, 平均7.6 d。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出现例数及出现时间见表1。
2护理
2.1 发热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 一般波动在37.2℃~38.5℃ (腋窝) 之间, 不超过39℃, 如超过39℃应考虑感染性发热, 应4 h测量体温一次,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2]。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2~3 d,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 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等。
2.2 肝区疼痛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轻微疼痛不需要处理, 若疼痛剧烈应考虑误栓的可能。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及性质, 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恶心呕吐 是由于植物神经受到牵拉、刺激以及术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所引起。可予胃复安、恩丹西酮等预防, 并嘱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4 顽固性腹胀、呃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肠道集食、积气及细菌繁殖;口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药物, 避免使用胃动力药;艾灸神葵, 针灸天枢、大横、气海足三里, 留针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3]。经上述治疗症状均明显缓解。
2.6 血管性误栓 本组出现胆道血管误栓1例, 系行TACE化学治疗栓塞时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或多或少地进入胆囊动脉所致。患者出现胆囊区疼痛、莫非氏征阳性、黄疸、发热。遵医嘱给予抗菌、消炎、解痉、利胆治疗, 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不仅本身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对预后有着重大影响。所有症状并非孤立出现, 时常会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有时会互相掩盖或影响, 往往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TACE的疗效。另外, 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精神状态,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负性心理, 顺利渡过术后反映期, 使病情得到缓解和改善, 提高生存质量, 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淑英.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19.
[2]贾明新.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51.
[3]陈小玲.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护理.海南医学, 2004, 15 (3) :190-191.
化疗栓塞术:肝癌患者的福音 篇2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病死率极高。早期大多无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出现肝区疼痛等症状,已是中晚期了。
肝癌的治疗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如能早期及时手术,可提高存活率和患者生活质量。不幸的是,很多肝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因肿瘤巨大、伴肝硬化、肝功能差、肝内转移或多中心肿瘤存在等,而不能行手术治疗。这时,有一种新方法——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属于介入治疗范畴),它能给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饿死、杀死癌细胞←
作为正常肝脏的血供,70%~80%来自门静脉,20%~30%来自肝动脉。肝脏氧的供应,肝动脉和门静脉各提供50%。有人认为,肝脏的氧供主要由门静脉供应,肝动脉只有在门静脉对氧的提供不足时作为后备之用。可见,肝脏的氧供减少50%,仍可维持正常功能。
而肝癌组织的血供90%以上或绝大部分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仅在肿瘤周边部位及包膜等处参与少量供血。
因此,通过股动脉穿刺,引入直径2毫米的细导管,在x光透视引导下,插入肝动脉的肝癌供血血管,经此导管注人栓塞剂,将癌组织内的小血管全部栓塞,切断其血液供应,使癌细胞“饿死”,而正常肝组织能够耐受;在阻断癌组织血液供应的同时,注入抗癌药,可以将癌细胞“杀死”。这种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可以大于全身化疗数倍,而全身的副反应则很低。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主要有:
各期原发性肝癌,以早治疗效果最好。随影象医学的发展、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进步,小肝癌已成为介入治疗的重要对象,其效果可与手术媲美。
转移性肝癌;
肝癌术后复发不宜再手术者;
肝癌主灶切除,肝内仍有转移灶者;
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既可起到止血作用,又可对肿瘤进行治疗。
因疗效差、并发症发生率高或预后极差等多种因素,下列情况不宜采用介入治疗:
严重肝细胞性黄疸;
大量腹水,尤其是伴少尿的患者;
肝硬化明显,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
肿瘤病变已超过整个肝脏的4/5以上;
全身广泛转移,终末期患者;
严重心血管、肺部疾患及严重肾功能不全者;
明显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者;对碘过敏者。
→临床疗效←
20多年临床应用证明,介入治疗方法可以使肝癌得到明显控制。
最近,日本学者对20年来肝癌介入治疗效果总结显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早期肝癌的生存期,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相仿;而外科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生命得到延长。
另国内报道312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1、2、3、5、7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1.9 %、30.9%、20.2%、14.7%。
◆◆◆◆◆◆◆◆◆◆◆◆◆◆专家简介◆◆◆◆◆◆◆◆◆◆◆◆◆◆
牟玮 198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医学影像学博士。现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介入放射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对肿瘤、血管性疾病、椎间盘突出等的介入治疗,有较深造诣。现为重庆市介入放射学组委员,重庆市和沙坪坝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曾获医疗成果奖多项,发表有关介入放射学的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多部。咨询电话:023-68754426(介入治疗室),023- 68765923(介入病房)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门诊地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三楼介入治疗室。
化疗栓塞术后 篇3
1临床资料
1 1 3例T A C E患者均为2 0 0 6年1月至2 0 0 7年12月收治的。男97例, 女16例, 年龄在35~77岁, 平均57岁。27例患者经手术、穿刺活检得到病理诊断, 其余病例经临床检查、甲胎蛋白 (AFP) 测定、腹部B超、CT、磁共振、动脉造影诊断。介入次数:1次介入为68例, 多次介入为43例 (2次为18例, 3次为12例, 4次为8例, 5次以上为5例, 其中有1例已达10次) 。全部患者HBsAg阳性,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肿瘤病理分型:巨块型2 8例 (直径在1 0 c m以上, 最大直径15cm) , 结节型61例, 弥漫型24例。灌注药物:5-氟尿嘧啶、阿霉素类、丝裂霉素、顺铂等, 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油。所有患者术后均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术后3天, 肝功能指标中的总胆红素 (TBIL)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等显著升高, 人血白蛋白 (ALB) 则开始降低;术后3周后逐渐恢复, 可接近到术前的水平;A L B虽然变化较缓慢, 但术后3天即开始持续下降, 术后3周最为明显。
2护理
2.1常规护理
卧床休息, 取舒适卧位, 保证充足睡眠, 防止感冒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排痰, 防止肺部感染。
2.2吸氧
给予氧气吸入, 以提高血氧分压, 利于肝细胞代谢。
2.3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3天开始, T B I L、A L T等的快速升高, 代表肝功能的急性损伤, 将观察的重点时间放在术后的2周内。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 注意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黄疸进展情况;术后人血白蛋白持续下降, 注意是否出现腹水或腹水增加, 有无水肿出现, 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早发现肝衰竭、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前驱症状。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功能也相对较差, 故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每小时检测一次血压、脉搏, 观察有无腹痛、腹部症状和体征,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2.4饮食护理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 促进肝组织修复;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热量、刺激性食物, 防止加重肝脏负担;饮食宜少量多餐, 避免因食物消化吸收过程消耗门静脉含氧量。T A C E术后人血白蛋白偏低, 且持续下降, 应予增加蛋白质的入量, 如豆制品、鸡蛋、牛奶、鱼、瘦肉等。增加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如西红柿、柑橘等, 促进肝细胞修复。有腹水者, 应低盐或无盐饮食, 氯化钠限制在每日1.2~2.0g, 含钠少的食物有粮谷类、瓜茄类、水果等;进水量限制在每日1 0 0 0 m l左右。如有肝性脑病倾向, 应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2.5肝区疼痛的护理
肝区疼痛多因栓塞部位缺血坏死, 肝脏体积增大包膜紧张所致。一般会持续3~5天。应注意观察疼痛的强度、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变化。首先要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取舒适卧位, 做深呼吸, 放松肌肉;也可与患者交谈, 倾听患者述说疼痛的感受, 分散其注意力, 保持情绪稳定, 减轻疼痛。对疼痛剧烈者, 根据医嘱酌情给予止痛药。
2.6皮肤护理
有黄疸的患者都会伴有皮肤瘙痒, 皮肤容易被抓伤。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 衣着应柔软宽大, 定时更换体位, 防止皮肤长期受压或损伤, 预防压疮或感染。用温水搽身或沐浴时, 避免使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皂类或沐浴液, 防止加重干燥和瘙痒。皮肤瘙痒者, 给予止痒处理, 勿用手抓痒, 把指甲剪短磨平, 防止抓伤皮肤。
2.7护肝支持治疗
准确及时按医嘱给药。术后常规行护肝、对症、支持治疗, 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于严重肝损害的患者要给予预防肝昏迷治疗3天。栓塞后因肝缺血影响肝糖原储存和白蛋白的合成, 应予静脉补充白蛋白。
2.8心理护理
T A C E患者不仅要承受恶性肿瘤和经济负担的压力, 还要面对可能出现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压力[3]。针对患者的特点, 及时评估心理状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患者交谈, 主动听取患者主诉, 用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言表示理解。与患者交谈时语气要柔和, 随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耐心给予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度过术后不适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小结
T A C E对肝功能的损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肝动脉栓塞时肿瘤血供下降9 0%, 但周围组织血供也下降35%~40%[4], 肝癌患者大多数合并肝硬化, 本来就有肝功能不良和紊乱, T A C E时肝组织缺血低氧变得更加严重导致肝细胞死亡。二是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的毒性作用, 大量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损伤正常肝细胞, 引起化学性肝炎或加重肝硬化[5]。
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T A C E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如果能及时给予发现T A C E术后的肝功能损害情况, 并给予准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可以减轻肝组织的损伤, 保护肝脏储备功能, 防止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大部分患者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恢复, 显著地提高了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吴孟超.肝脏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610.
[2]偰利宇,杨珏,金银慧,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影响病人生存因素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1999, 7 (3) :200-201.
[3]卢惠娟, 顾沛, 李晓蓉, 等.肝癌介入病人压力和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7) :483.
[4]贾雨辰, 刘崎, 叶华.肝癌介入治疗进展[J].实用外科杂志, 1991, 11 (5) :271-273.
化疗栓塞术后 篇4
【关键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宫颈妊娠;剖宫产瘢痕妊娠;甲氨蝶呤;护理
宫颈妊娠和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是两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宫颈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极罕见,发病率为1:18000[1]。CSP是指胚胎或受精卵在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着床,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宫颈妊娠和CSP因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严重者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危及生命。2013年1月-10月我科共收治宫颈妊娠2例,CSP8例,均采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例,年龄21—39岁,孕产次2—5次。10例患者均有停经史,3例不规则阴道流血史,无明显腹痛史,血清β-HCG测定均为阳性,均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宫颈妊娠或CSP 。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在局麻下以seldingerˊs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行两侧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造影证实后,分别注入甲氨蝶呤50mg稀释液,随后予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毕拔出导管压迫15分后加压包扎。
2 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双侧子宫动脉甲氨蝶呤灌注化疗加明胶海绵栓塞术,术后均在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手术顺利,术后复查β-HCG恢复正常,彩超检查恢复正常,治愈出院。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数对异位妊娠不陌生,当备告知次类型异位妊娠的特殊性,治疗比较复杂,危险性比较高后,心理将更恐惧焦虑,加上对介入治疗这种新技术缺乏认识,对治疗缺乏信心,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将更大。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热情主动关心患者,解释清楚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介入治疗的安全,可靠及优越性,讲解手术的程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等,介绍成功病例,安慰鼓励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
3.2 术前护理:①常规做好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输血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检查,了解有无手术禁忌症;②指导患者术前8小時禁食禁饮,练习床上排空大小便及足背伸屈运动;③备皮,留置尿管,更换手术衣,将病历及术中所需液体带入介入室。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常规:患者术毕安返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生命体征,右侧腹股沟处穿刺部位用盐袋压迫6—8小时,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移位,有无皮下血肿形成,及阴道流血情况。观察穿刺处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查明原因处理。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取伸直位,不能屈髋屈膝。妥善固定尿袋,保持引流通畅及外阴清洁,明日行会阴护理2次。
3.3.2胃肠道反应的护理:由于化疗药物甲氨蝶呤和造影剂的使用,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遵医嘱使用止吐剂对症处理,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3.3.3 疼痛的护理:栓塞术后1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小腹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告知疼痛是由于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缺血缺氧,局部组织炎性水肿及长时间卧床休息而致。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及病人的耐受性,反应及伴随症状,可采取腹部热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难以忍受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3.3.4 发热的护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低热的现象,鼓励患者多饮水,使用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勤换衣服,保持衣服清洁干燥,预防感冒,定时测量体温,监测体温变化情况。遵医嘱正确给予抗感染补液治疗。
3.3.5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卫生,加强营养。禁性生活及盆浴1个月,避孕半年,每周复查β-HCG至正常,定期复查B超,如有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化疗栓塞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12月入住我科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38人,女2人,年龄29~75岁;对照组男36人,女4人,年龄35~77岁。两组入选条件:(1)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均为Ⅱ期以上;(2)无严重腹水、黄疸以及远处转移;(3)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凝血功能接近正常,血常规、肾功能正常;(4)无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衰竭等;(5)KPS评分均大于或等于70分;(6)已被纳入非手术治疗范畴。(7)无所实施的中医操作禁忌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基础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护理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护理为主,术前予患者静脉点滴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技术中药药枕、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等方式进行辅助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2.1 芳香中药药枕
取本院中药房提供中药:旋覆花、竹茹、干姜、玫瑰花、玳玳花、月季花各100 g,干姜制小片150 g,装入35 cm×20 cm×3 cm的棉布枕套内,术后患者取舒适体位,将药枕垫于患者枕项部,或直接放于患者头侧可闻及处。
1.2.2 穴位贴敷
温水洗净脐部(神阙穴),运用本院制剂干姜碾磨成姜末后使用饴糖调和成饼状,用大小为3 cm×3 cm敷贴或纱布贴敷于患者神阙穴,24 h更换1次;同时将本院制剂吴茱萸3 g碾磨成粗末加用饴糖调和成饼状同姜末敷脐法贴敷涌泉穴(即足底最凹陷处),24 h更换1次。
1.2.3 穴位按摩
协助患者采用仰卧位,双下肢平放在床上,手掌向上,护士站在患者一侧,用双手的拇指端按揉患者的左右两侧合谷穴和内关穴,再用掌根或双掌交叉重叠按揉患者中脘穴,然后用手的拇指端或拇指肚分别按压病人的左右侧足三里穴,由轻到重,使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感,每次2~3 min,每日3次。
1.2.4 耳穴压豆
将患者耳部清洁干净,常规消毒后选取神门、交感、胃、肝、脑穴,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 cm×0.5 cm的胶布粘贴在诸穴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置于耳廓内外侧轻柔,以患者有轻微刺痛或酸胀感为宜,每次每穴30 s,每日3~4次,恶心呕吐感明显时可加用,可教会患者自己操作。每2 d更换1次,双耳交替使用。
1.3 观察指标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肿瘤药急性与亚急性反应分级标准[5],恶心呕吐分为0~Ⅳ级。0级:无恶心呕吐,食量未减。Ⅰ级:轻度恶心呕吐,食量未减或稍减。Ⅱ级:明显恶心,24 h呕吐1~2次,进食减少,但不需要对症治疗。Ⅲ级:严重恶心,频繁呕吐,24 h呕吐3~5次,基本不能进食,需对症治疗。Ⅳ级:难以控制的呕吐,24 h呕吐6次以上。恶心呕吐治疗疗效评定标准:0~Ⅱ级为有效,Ⅲ~Ⅳ级为无效。观察3 d内两组缓解情况,同时对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两组有序分类资料比较应用秩和检验的Ridit分析。
2 结果
2.1 恶心呕吐缓解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按照分级标准统计结果,通过秩和检验Ridit分析发现两组治疗效果不同,对照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将0~Ⅱ级认为治疗有效,应用χ2检验发现观察组治疗缓解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3 d内恶心呕吐的有效率为85.5%,对照组有效率为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3,P=0.002<0.01)。见表1。
2.2 缓解时间
观察组恶心呕吐缓解时间为(2.62±1.32)d,对照组缓解时间为(3.76±1.61)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说明观察组恶心呕吐症状可较快得到缓解。
3 讨论
肝癌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为肝癌病人带来了福音,减少了肝癌病人的痛苦[6]。但术中局部灌注化疗也会引起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为其常见并发症,特别是随着顺铂、奥沙利铂等铂类药物逐渐成为肝癌介入化疗的常用药,恶心、呕吐出现更加频繁。重度的恶心呕吐可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创口愈合延迟、体能下降等[7],严重影响预后。
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5-HT)、P物质和大麻素等,而5-HT为恶心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临床上5-HT3受体拮抗药物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阿扎司琼等为预防肿瘤化疗引起恶心呕吐常见药物,作为欧洲及美国肿瘤学会、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组织止吐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用药,取得不错临床疗效[8]。但关于化疗药物尤其铂类引起恶心呕吐副作用报道仍多,综合性治疗缓解症状提高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是因毒邪入侵,耗伤气血津液,致脾胃运化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故治疗应以健脾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为主。根据以上病症,应用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恶心呕吐疗效已有较多报道[9,10,11,12]。我们应用中医辅助护理治疗恶习呕吐方式如下:(1)芳香中药药枕:中药旋覆花、竹茹降气止吐止呕,干姜温中止呕,玫瑰花、玳玳花、月季花疏肝理气。所谓“闻香祛病”,现代医学认为,嗅觉中枢与记忆中枢都分布在大脑相同的部位,当人体吸入香气时,香气的化学分子会透过记忆中枢里所储存的记忆刺激“边缘系统”或称“情绪头脑”里所储存的正面情绪[13],从而抵御不良情绪及感觉的影响,进而提高疗效。(2)穴位贴敷:房济刚[12]认为,姜末穴位贴敷可明显降低肝癌介入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吴茱萸可温中理气,降逆止呕。吴茱萸与生姜配伍可增强其降逆止呕之功效[14];神阙穴为经络汇集处,涌泉为中医外治法中“上病下治”常用穴位,具苏厥开窍、降逆止呕功效。干姜贴敷神阙、吴茱萸贴敷涌泉可共同发挥降逆止呕止吐作用。(3)穴位按摩:对合谷穴进行按摩有助于恢复胃肠功能,按摩内关穴可以使胃气下降、宽胸理气,中脘穴可以化气和中,足三里穴可调节脾胃功能、镇疼止痛,连续按摩以上穴位对恶心呕吐的辅助治疗效果良好[11]。(4)耳穴压豆:经络学说“耳为宗脉之聚,十二经通于耳”,这说明耳区之经络与全身经络是连成一体的,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可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神门”可止吐安神,“交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恶心呕吐,“胃、肝”疏肝理气、降逆和胃,“脑”调节胃肠功能及大脑皮质下兴奋性,从而综合调节患者脾胃,达到缓解恶心呕吐作用[15]。
化疗栓塞术后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月—2011 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232例, 男197 例, 女35例;年龄20岁~78 岁, 平均52岁;均经甲胎球蛋白 (AFP) 、B 超、CT 及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术前完善各种常规检查, 血常规、止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其他各主要脏器功能检测均提示无明显异常, 每例治疗 1次~3 次, 共行351次TACE。
1.2 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下经皮股动脉穿刺, 由穿刺针内插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内管, 顺导丝插入动脉鞘管后, 再拔出导丝, 顺动脉鞘管插造影导管, 在 X线透视下将导管插至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 注入化疗药和栓塞剂。造影剂为碘海醇或优维显。常用化疗药物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卡铂、洛铂, 以其中2种或3种联合用药, 用药量根据病人肝肾功能和体表面积个性化设计。栓塞剂为进口超液化碘化油, 与化疗药物充分混合乳化后, 透视下经导管缓慢注入, 部分病灶较大者加用适量吸收性明胶海绵给予栓塞。治疗结束后拔除导管, 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压迫 15 min~30 min , 观察无出血后再行腹股沟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1.3 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出现排尿异常的表现为尿潴留和尿量偏少, 出现尿潴留12例, 其中4例是因为精神因素及不适应病房环境引起的, 3例是因为不习惯卧床排尿引起, 3例是前列腺增生引起, 2例是术后饮水少引起;出现尿量少18例, 主要因为恶心、呕吐频繁, 病人不想喝水, 导致体液丢失过多, 加上术后发热需要的消耗, 病人水分的摄入不足。经心理辅导及对症处理措施后, 病人均顺利解除尿潴留, 未出现肾衰竭。
2 护理
2.1 加强术前健康宣教
根据病人认知程度、文化水平不同, 评估病人心理问题, 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过程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种注意事项,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评估平时喝水的习惯, 鼓励术后多喝水, 24 h 饮水应超过1 500 mL, 每次饮水以不出现腹胀为宜;术前加强病人卧床排尿训练, 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2.2 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病人术后动脉穿刺点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卧床休息并制动穿刺侧下肢6 h。病人如无明显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鼓励其早期进食, 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 鼓励多喝水, 及早排尿。由于化疗药物的使用, 病人术后第1次、第2次的尿液颜色偏红或尿色较深, 随着排尿次数增加而逐渐正常。指导病人排尿后观察尿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术后3 d内记录24 h尿量。
2.2.1 尿潴留的护理
尿潴留的发生原因, 常见的有不习惯平卧排尿、精神因素、疼痛、前列腺肥大以及尿路感染等[2], 其中以精神因素及不习惯平卧排尿发生率较高。部分病人自认为卧床期间排尿不方便, 术后不愿饮水, 如补充液体量不足, 使膀胱舒缩感觉减少, 引起尿潴留的发生。病人出现尿潴留时详细分析引起尿潴留的原因, 对环境不适感及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引起尿潴留者注意创造安静的环境, 例如请同室病友及家属, 特别是异性者回避, 消除病人的心理顾虑;对不习惯卧床排尿及不主动排尿的病人, 给予听流水声、热敷、针刺等诱导排尿措施, 以适当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及有效解除尿潴留。男病人可在没有影响穿刺侧下肢制动的情况下, 采取微侧卧体位, 以方便排尿。术后卧床达6 h后尽早解除动脉穿刺点的绷带加压包扎, 病人可起床排尿。对术后不愿饮水者, 应向其说明饮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鼓励其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充足够的输液量。对老年病人并有前列腺肥大者, 可考虑留置导尿。
2.2.2 尿少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栓塞综合征导致发热、恶心、呕吐等, 病人的体液丢失过多;因化疗药物、含碘造影剂、碘化油的肾毒性及TACE 术后的包括肿瘤坏死及代谢产物引起肾损害导致不同程度肾功能损伤。术后尤其注意尿量的观察, 出现尿量偏少时, 及时发现原因, 及时补充血容量, 加强利尿和碱化尿液, 防治急性肾衰竭的发生。①防止体液丢失, 补足血容量。在肝动脉灌注化疗引起的栓塞综合征中, 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89%, 发热、肝区疼痛的发生率为 97%[3]。术后可预防性使用止吐剂、质子泵抑制剂, 减轻病人恶心、呕吐症状, 对于发热、疼痛病人使用解热镇痛剂时, 尤其是在退热过程中出汗的病人,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补液等, 防止体液丢失。②加强补液并利尿。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大量癌细胞坏死由肾脏排泄致肾功能受损, 病人常用的化疗药物中以丝裂霉素、卡铂对泌尿系统的损害较为严重, 尤以卡铂的肾脏毒性较大。同时使用大量碘油及含碘造影剂也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引起肾血流状态异常, 最终导致肾功能损伤。因此病人术后应加强补液, 鼓励病人多饮水, 必要时预防性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适当给予利尿剂, 保证尿量在每天3 000 mL以上或100 mL/h以上, 以促进栓塞后肿瘤坏死物、 代谢产物及化疗药物及时排泄。密切观察尿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若尿色深而浑浊, 尿量偏少, 应立即通知医生, 定期监测肾功能, 注意观察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 及时发现及防治急性肾衰竭。
3 小结
TACE 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中的治疗, 术后加强尿量的观察和护理是TACE术后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分析术后出现尿潴留、少尿等排尿异常的原因, 积极做好护理干预, 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顺利度过术后的反应期, 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道予.肝胆胰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428-429.
[2]赵娟, 孙秀颖.病人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7 (2) :661-662.
化疗栓塞术后 篇7
关键词:肝肿瘤,胆汁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肿瘤分为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两大类型。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 继发性肝癌是指肝脏以外脏器的癌肿如胃癌、胰腺癌、子宫癌、卵巢癌、结肠癌、胆囊癌、乳腺癌、肾癌、肺癌、鼻咽癌等[1]转移至肝脏所发生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非手术治疗肝肿瘤的首选方法[2], 其中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效果 (TACE) 术最为常用。值得注意的是, TACE术治疗肝肿瘤后患者可能出现胆汁瘤等并发症, 尽管胆汁瘤的发生率较低, 但是该并发症对肝肿瘤的进一步治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而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本研究即旨在探讨肝肿瘤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15例肝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均在TACE术后出现胆汁瘤, 男8例, 女7例;年龄39~70 (52.9±7.4) 岁;原发性肝癌4例, 继发性肝癌11例。所有患者均依据B型超声、CT、MRI、肿瘤生化指标、手术病理等方式进行诊断。
2结果
5例患者在胆汁瘤形成前无黄疸症状, 其余10例患者在胆汁瘤形成前有黄疸症状。15例患者TACE术次数为1~6 (4.5±1.8) 次;胆汁瘤出现于末次TACE术后2~5 (2.2±1.0) 周。2例无症状的患者在保守治疗2个月后明显好转, 患者黄疸消失, 5例患者经B型超声穿刺抽出胆汁后胆汁瘤得到治愈, 8例患者接受PTCD术治疗后好转, 黄疸消失。
3讨论
胆汁瘤最早是由Gould和Patel于1979年命名, 主要用来描述胆道系统外包裹胆汁的小腔, 此后Kuligowska等[3]将胆汁瘤的概念延伸到肝内或肝外包裹胆汁的小腔。目前, 胆汁瘤的概念就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胆汁从肝胆管腔内渗出到肝实质内、肝包膜下、腹腔小网膜囊内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 在超声、CT等影像上表现为囊性肿瘤样结构。根据病因的不同, 胆汁瘤可分为医源性胆汁瘤、外伤性胆汁瘤、自发性胆汁瘤等, 随着介入技术在肝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 尤其是TACE术的广泛应用, 医源性胆汁瘤已经成为胆汁瘤常见的类型, 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肝肿瘤TACE术后胆汁瘤的发生率较低, Miyayama等[4]报道肝肿瘤患者接受1次TACE术后, 仅4%的患者胆管变细, 其中只有22.2%的患者出现胆汁瘤, 即肝肿瘤患者接受1次TACE术后出现胆汁瘤的概率<1%, 但值得注意的是, 当肝肿瘤患者接受多次TACE术后, 患者出现胆汁瘤的比例就显著升高。由此可见, 多次TACE术治疗是肝肿瘤患者出现胆汁瘤的可能原因之一, 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胆道系统的供血与肝脏不同, 肝脏为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 胆道系统仅为动脉供血, 门静脉不参与供血。在TACE术中, 碘化油等液态栓塞剂在栓塞肿瘤微血管时不可避免地栓塞了肝内胆道血供, 尤其是经多次TACE术治疗的肝肿瘤患者, 由于胆管供血动脉闭塞、药物刺激等因素可以导致局部胆管上皮细胞缺血性坏死, 在胆管系统高压的情况下, 胆汁突破胆管的薄弱部分进入肝实质, 在局部形成包裹即为囊状胆汁瘤, 胆汁沿着胆管系统聚集则为柱状胆汁瘤。合并肝硬化亦认为是肝肿瘤TACE术后出现胆汁瘤的原因[5]。当继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时, 患者胆管周围毛细血管丛扩张明显, TACE术后发生胆管损伤的概率就较低, 此时往往难以出现胆汁瘤。反之, 继发性肝癌未合并肝硬化时, 患者胆管周围侧支血管不丰富甚至缺乏, TACE术后可导致胆管缺血、坏死, 此时患者就极易合并胆汁瘤。此外, 还有文献报道肝肿瘤TACE术后出现胆汁瘤还与治疗前胆管有膨胀现象、转移性肝癌直径<5cm、在近端行TACE术、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目前临床上认为如下措施可以预防肝肿瘤TACE术后出现胆汁瘤, 如采用超选择性栓塞、持续动脉灌注化疗等治疗手段;严格遵循TACE的适应症给予患者治疗;积极治疗胆道原发病变与继发病变, 当患者出现胆道炎症时, 先行抗炎、利胆治疗;适当延长TACE术的治疗间隔时间, 并在治疗期间辅以其他治疗措施, 如经皮无水乙醇注射、微波等;采用缓释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DEB-TACE) 替代普通TACE术[6]。
对于肝肿瘤TACE术后胆汁瘤的治疗, 如果患者无临床症状, 内科保守治疗如消炎、利胆、保肝等可以作为首选方法, 本组2例无症状的患者在保守治疗2个月后明显好转, 患者黄疸消失。如果患者有临床症状, 治疗方案应以抽吸、引流为主。本组5例患者经B型超声穿刺抽出胆汁后胆汁瘤得到治愈。8例患者接受PTCD术治疗后好转, 黄疸消失。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抽吸、引流后胆汁瘤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此时可以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但是如果抽吸、引流后胆汁瘤无缩小甚至增大时, 有研究认为此时应进行经皮胆汁瘤穿刺造影检查:如果胆汁瘤与肝内胆管不相通, 则可以采用注入无水乙醇等方法进行硬化治疗;如果胆汁瘤与肝内胆管相通则不能进行硬化治疗, 否则可能导致梗阻性黄疸、胆囊坏死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 王健琳, 刘颖.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26) :3097-3099.
[2] 郭永建, 黄文薮, 周斌, 等.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小肝癌[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 (33) :2627-2630.
[3] Christoforidis E, Vasiliadis K, Goulimaris I.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in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postcholecystectomy bile leak, complicated with biloma formation[J].J Surg Res, 2007 (141) :171-175.
[4] Miyayama S, Yamashiro M, Okuda M, et al.Main bile duct stricture occurring 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10, 33 (6) :1168-1179.
[5] 何忠明, 王祁, 陈文华, 等.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1 (4) :673-674, 688.
[6] 胡鸿涛, 郭晨阳, 黎海亮, 等.肝转移癌动脉栓塞所致胆汁瘤4例分析[J].肿瘤学杂志, 2008, 14 (9) :770-771.
化疗栓塞术后 篇8
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认识
古代医学书籍并未出现“肝癌”这个名称, 而祖先却已对其认识悠久。历代文献如《难经》、《素问·腹中论》、《诸病源候论·癖黄候》、《金匾要略》等中对肝癌临床症状有相关描述。肝癌形成的病因病繁重错杂, 另外在不同的进展阶段其病因病机也不同。中医学认为肝癌是由于先天体弱、阴阳失和、七情内伤导致五脏六腑受损, 功能不全引起气血津液无法正常运行, 使气滞、瘀血、痰浊及热毒产生, 搏结于脏腑, 日久渐成恶肿。现有中医学者[8]认为肝癌发生发展的本质因素是正气亏虚, 关键因素是癌毒内发, 促进因素是血瘀、痰湿、热毒、气滞。因肝癌临床特征复杂, 中医辨证分型还未有统一标准。
有研究发现[9], 肝癌临床上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证 (43%) 、肝郁脾虚证 (34.4%) 、气滞血瘀证 (9.3%) 、湿热蕴结型 (8.6%) 、肝肾阴虚证 (4.6%) 。林惠珍[10]收集病例分析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以脾虚证和湿热证多见, 两者所占比例超过70%, 气滞证、血癖证和阴虚证所占比例少于30%。司富春等[11]统计了200篇肝癌文献发现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所占比例超过一半。郁氏[12]将肝癌分为肝气郁结, 湿热结毒, 气滞血瘀和肝阴亏损四个中医证型。而“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13]将原发性肝癌分为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水湿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八个证型。可见, 首先是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 其次是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是肝癌在临床上常见的中医证型。
2 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
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中医证型的改变多是由于病因病机的变化引起的。全国名老中医荣远明教授[14]认为:肝动脉介入化疗加栓塞治疗也是一种邪气, 可以直接使肝胆、脾胃功能受损, 气机郁滞, 主要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中老年肝癌患者脾胃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更为突出, 因此, 肝癌TACE治疗术后应重视健脾益气。另外TACE治疗的栓塞剂在局部长期阻滞, 使脉络不同, 气机郁结, 肝胆不能及时疏泄, 久郁化热。
近年来关于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中医证型已有许多研究。张院辉[15]等对106例行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用进行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发现治疗后的中医证型改为以血瘀证、实热证和气虚证为主。周静[16]研究行血管介入治疗的65例肝癌患者发现其中医证型在治疗前以血瘀型为主;治疗后湿热蕴结型增加, 肝郁脾虚型减少, 其余证型无显著变化。曾普华[17]研究发现介入后肝癌患者证候湿热蕴结证明显增多, 肝郁脾虚证减少。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TACE术后肝癌中医证型变化为:气滞血瘀证、湿热郁结证为主, 其次为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3 TACE对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抑制
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TACE术对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李彩霞等[18]测定35例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活性结果表明HCC患者TACE术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均有下降 (P<0.05) , TACE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王立静等[19]研究也发现TACE治疗1周后CD3+、CD4+、CD4+/CD8+比值较术前降低, CD8+高于术前, 提示TACE可在短时间内可使细胞免疫抑制更加明显;而治疗2、3、4周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并且好于治疗1周和治疗前。刘瑾文等[20]观察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7例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 7, 15天外周血DC s的含量, 结果发现在TACE治疗后, DCs被明显抑制, 导致DCs对肝肿瘤抗原的识别、摄取和提呈功能显著下降, 从而显著影响机体对残余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进而可能导致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加大。倪全法等[21]通过动态监测肝癌患者TACE前后T细胞群的变化发现TACE治疗后早期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依然处于抑制状态, 治疗后1、2周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治疗前, 尤以治疗后1周为明显, 说明TACE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彭启全等[22]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后短期内 (7天) 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害。韩亚琴等[23]研究结果显示, 在TACE术后HCC患者的免疫力显著下降。
因此笔者在为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期间, 动态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或者配合其他提高免疫力治疗是非常有必要, 有利于在机体免疫状态最佳时机予以适当的TACE治疗次数, 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4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中药方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现总结如下。
4.1 健脾疏肝法-肝郁脾虚证
刘玉[24]研究表明化积健脾方具有舒肝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张海等[25]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 结果表明第1次介入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差异。第2次介入后4周对照组的免疫功能指标有所下降;而治疗组均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认为疏肝健脾法可提高肝癌患者TACE后的免疫功能。
4.2 活血化瘀健脾法-气滞血瘀型
闫向勇等[26]研究发现经活血化瘀健脾中药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4+、CD4+/CD8+、NK细胞较单纯介入中药组明显增高;改善生活质量。李海涛等[27]等研究证实健脾化瘀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近期有效率为91.18%, 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半年存活率、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 说明疗效和预后良好。
4.3 清热解毒化湿法-湿热蕴结证
钱朱萍等[28]研究证实清热解毒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肝癌TACE后综合征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治疗组的退热、止痛效果明、对肝损害的修复作用均优于对照组, 可以改善生存质量。王永中[29]等研究发现清肝化瘀口服液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 肝外转移发生相对减少。
4.4 补肾健脾法-肝肾阴虚兼脾气虚证
王文海等[30]研究发现补肾健脾方能够上调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兼脾气虚型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单核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 (CD14+/HLA-DR) 表达提高, IFN-γ及IL-12的表达提高。其另一项研究表明, 补肾健脾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术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总有效率为69.9%, 其中显效率为13.1%, 生活质量评分KPS由治疗前的76.5上升至治疗后的86.1。张怡等[31]研究提示补肾健脾方对脾气虚兼肝肾阴虚证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 降低VEGF、MMP9的水平。
5 问题与展望
化疗栓塞术后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15-01
动脉压迫止血器适用于经股动脉插管术后动脉穿刺点体外压迫闭合止血,止血原理为遵循生理性止血的规律,针对股动脉穿刺点采用体外压迫的方式使抵抗动脉内压力的对抗力增大,促使血小板凝聚力增强,达到止血的目的。股动脉压迫止血器作为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手段,因其止血效果好,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省时省力,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使用【1-2】。由于压迫器固定胶带材料的特殊性及其粘性大,去除时易损伤皮肤【3】。现将我科动脉压迫器的使用方法作以下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临床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入住我科接受肝動脉栓塞化疗(TACE)的肝癌患者,年龄为22~78岁。男106例,女44例,平均年龄为(52.2+0.8)岁,60岁以上的患者28例,有1次介入史的患者共48例,2~4次介入史的患者32例,5次以上介入史的患者18例,患者化验指标:总胆红素≤60umol/L,PA≥60%,PLT≥50×109;患者性别、病情、用药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意义。
1.1.2 材料: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型号为:天津怡美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该压迫器的组成部分为:基座、螺旋手柄、度盘、压板、压板套及固定胶带。
1.2 方法
术后患者卧床,观察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周围皮肤有无渗血及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患者返回病房后第3小时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第6小时再次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8小时可全部松懈手柄至压板对压迫部位无压迫程度,并观察30分钟,无活动性渗血或血管穿刺部位周围无血肿后可解除压迫器。解除时,先用剪刀沿基座将固定胶带剪断,解除动脉压迫止血器,用温水完全浸湿胶布,该产品说明书要求温水浸润胶布后两小时揭固定胶带。我科执行方法:待温水完全浸湿胶布,按摩粘胶带处的皮肤后缓慢卷起胶布,解除压迫器后患者可适当活动肢体。(旋转一圈即360°,夹板上下距离变化4.5mm。)
1.3 观察指标
1.3.1 局部皮肤破损情况:包括皮肤发红、水泡、破损
1.3.2 术肢反应:观察有无肢体麻木、疼痛等
1.3.3 穿刺点周围有无血肿、出血、渗血
1.3.4 术肢制动时间:自止血开始至可以下床活动的时间
2 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发红4例,水泡3例,破损2例;穿刺处疼痛3例,肢体麻木1例;穿刺点出现瘀斑3例,穿刺点渗血1例;84例患者在术后8小时解除动脉压迫器后即下床活动,次日查看穿刺点无异常,其余患者解除压迫器后均先在床上活动,次晨下床。
3 使用动脉压迫器产生的并发症及护理:
3.1 皮肤损害 由于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固定胶带是为医用无纺针刺布上涂布丙烯酸脂乳液的胶带,对皮肤有刺激性,胶带的透气性差也是引起皮肤损害的一方面因素【4】。另外患者的皮肤对胶带过敏、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等因素均可造成皮肤损害。本组病例中出现皮肤损害者共9例,具体为:①轻微疼痛,能耐受,局部皮肤可见泛红者4例,处理方法:温水擦拭瘀斑处皮肤后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或液体敷料(赛肤润),后给予局部按摩促进吸收,2-3次/天。②水泡及水泡破裂皮损,共3例。处理方法:大水泡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液,生理盐水清洗皮损,局部皮肤给予氧疗,氧流量8~10L/min,15-20min/次,2-3次/天,安普贴或优洁敷料外贴。对于小水泡以保持皮肤完整性为原则,可不予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液,给予安尔碘局部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即可。③局部皮肤剧痛,拆除后出现局部表皮脱失,共2例。处理方法:给予氧疗,氧流量8~10L/min, 15-20min/次,3-4次/天,使用安普贴或者优洁敷料覆盖。
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前询问患者有无胶布过敏史,备皮要彻底。对于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薄,皮肤弹性差,去除胶布时动作轻柔尤为重要。
3.2 穿刺处疼痛
由于动脉压迫器过紧,患者耐受程度差,压迫器移位等原因所致。
本组病例共有3例术后诉穿刺处疼痛,其中1例患者返回病房后诉疼痛影响休息,长海痛尺评分为5分, 处理方法:返回病房后观察穿刺点局部无出血渗血时即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3小时后、6小时后分别给予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8小时完全解除压迫,患者疼痛缓解。1例患者主诉穿刺部位疼痛无法忍受,长海痛尺评分为6分,给予逆时针旋转手柄0.5圈后症状无缓解,去除动脉压迫器,改用无菌纱布卷加压绷带包扎,穿刺点局部受压小,延长压迫时间至12小时后解除,患者疼痛缓解。另外1例患者诉疼痛数字法评估为3分,给予按时调整压迫器的压迫程度后疼痛缓解。同时给予听音乐、聊天等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3.3 术肢感觉迟钝、麻木、行走费力
本组1例患者出现该症状,颅脑CT排除异位栓塞,考虑此症状为介入术后动脉压迫器压迫过紧,导致右下肢神经水肿,局部缺血,依据肌力分级方法评定为3级。给予神灯局部照射,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维生素B1营养神经,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治疗促进神经恢复,4天后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患者出院。术后应严格观察术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下肢麻木感觉。解除压迫器以后可适当给予患者的下肢(尤其是术肢)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做好功能锻炼。
3.4 穿刺点出血,局部血肿
原因为动脉局部反复多次穿刺、压迫不良、术后患者制动不佳等。术后选择标准纱布包扎,不允许折叠,嘱患者平卧,术肢减少活动,加强对穿刺点的观察,肝病患者活动度较低,如有出血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对于肥胖患者注意观察压迫点有无移位,做到有效压迫。本组2例患者由于脂肪较多,压迫点向腹股沟靠近大腿内侧移位,穿刺点周围出现瘀斑,均在2cm×3cm以内。1例患者卧床时间长,出现腰背部疼痛,患者耐受程度低,自行翻身,出现穿刺点渗血,给予去处动脉压迫器,穿刺点局部使用沙袋加压绷带重新包扎,延长压迫时间至24小时解除压迫,渗血停止,穿刺点周围出现5.5cm×4cm紫色瘀斑。护理上:向患者作健康指导,适当给予按摩腰背部缓解疼痛。瘀斑处给予温水擦拭后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2次/日。本组术后出现瘀斑的患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一周瘀斑均消失。
4 讨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改进使用大大减少了动脉压迫器使用的并发症,缩短肢体制动、卧床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对于压迫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我们仍应做到提前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晓舟,靳晨亭,陈丽璇,等.冠脉造影术后股动脉Y-M-1229型动脉压迫器止血和手法压迫止血的对照研[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0);22-24.
[2] 郭金成,王国忠,许敏,等.国产YM-CU-动脉压迫止血器在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6):59-60.
[3] 陈春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护理学报,2008,15,(3):48-50.
化疗栓塞术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入选患者情况
1.1.1一般资料
27 例CSP患者年龄26 ~ 42 岁,平均( 35. 3 ± 4. 2) 岁; 孕次2 ~ 6 次,平均( 3. 6 ± 1. 5) 次;产次1 ~ 3 次,平均( 1. 4 ± 0. 7) 次; 既往有1 次剖宫产史者21 例,2 次者5 例,3 次者1 例; 就诊诊断切口妊娠至末次剖宫产时间为9 个月~ 10 年,平均( 4. 2 ±1. 6) 年。
1.1.2临床表现
27例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10周。23例因意外妊娠要求终止妊娠来院就诊,其中14例有停经后间歇性阴道流血,量少;4例因术前未明确切口妊娠,刮宫术中出血不止,结合既往剖宫产史及术中B超,考虑切口妊娠。
1.1.3超声表现
根据切口妊娠超声诊断标准[1]:子宫增大,子宫腔上1 /2 空虚,宫颈管内无妊娠胚囊,于子宫峡部前壁原手术瘢痕处可见胚胎附着并向浆膜面隆起,局部血流丰富,少数患者胚囊种植于瘢痕组织内,胚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极菲薄。27 例患者宫内妊娠囊或混合性回声均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切口处,最大混合性回声59 mm ×41 mm ×46 mm,最小孕囊4 mm ×5 mm × 6 mm。孕囊外缘距浆膜面1. 4 ~ 6 mm,22 例孕囊周边血流丰富或存在较丰富血流,10 例见胚芽及胎心搏动。
1.1.4术前血β-HCG
化疗栓塞术前患者 β-HCG水平为175. 78( 药流后残留刮宫出血者) ~197 962 m IU·ml- 1( 见胚芽及胎心搏动者) 。
1. 2 方法
采用5-Fu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前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碘过敏试验阴性,无肝肾功能障碍,无凝血功能障碍,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术前血常规、心电图均示正常,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无化疗禁忌证。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5 F动脉鞘,选用4 F Cobra导管经两侧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超选择插管到左右子宫动脉,作子宫动脉造影,造影证实导管位于子宫动脉内,经导管向两侧子宫动脉内灌注5-Fu 1 000 ~1 250 mg( 600 mg·m- 2) ,然后用明胶海绵约125 mg和对比剂混悬栓塞,直至子宫体染色基本消失为止,必要时以明胶海绵条补充栓塞,最后经髂内动脉造影,证实子宫动脉未显影。5-Fu灌注前均经动脉内灌注四氢叶酸钙( CF)300 mg,术中注意避开臀上动脉,注意保护卵巢血供,不过度逆行栓塞子宫动脉卵巢支。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后撤出导管,观察30 min,生命体征平稳后拔管。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右下肢制动24 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常规使用抗生素,水化及碱化尿液,同时予保肝、止吐、止痛对症治疗,留置导尿24 h。24 h后解除局部加压包扎,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血肿,测定血 β-HCG值和血白细胞值,行B超检查了解胚囊周围血流变化情况。所有患者栓塞术后48 ~ 96 h在B超监护下行清宫术,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术后24 h血 β-HCG值、血白细胞值、B超情况及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刮宫术后观察48 h,无异常阴道流血,予出院,嘱出院后1 ~ 2 个月未转经及时就诊,大出血也须及时就诊。
1. 3 观察指标
( 1) 栓塞术后发热、恶心、呕吐、局部疼痛例数、穿刺点皮下血肿人数。( 2) 观察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24 h血 β-HCG变化情况、血白细胞变化情况、B超孕囊周围血流变化情况。( 3) 清宫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24 h血 β-HCG变化情况、血白细胞变化情况、B超情况、病理结果。( 4) 清宫术后1 ~ 2 个月因未转经或大出血就诊人数。
1.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不良反应
27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反应,但均较轻微,无明显发热。10 例患者术后1 ~ 2 d出现不同程度小腹胀痛,腰骶部疼痛,呈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口服止痛药能缓解。3 例止痛效果不明显,肌肉注射1 支盐酸曲马多针( 100 mg) 而缓解。所有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无下肢血栓发生。1 例患者栓塞48 h后行清宫术,术后发现外阴、会阴部、大腿上1 /3 大片皮下血肿,后注意控制腹压,局部再次加压包扎24 h后皮下血肿未见扩散,于3 周后逐渐自行吸收消退。
2. 2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24 h血 β-HCG变化情况、血白细胞变化情况及B超孕囊周围血流变化情况
27 例患者栓塞术后24 h血 β-HCG均下降>50% ,血白细胞均> 4. 0 × 109L- 1。B超以胚胎着床处血流情况分为: 1 ~ 2 个点状血流为血流稀疏即少量血流( Ⅰ级) ,3 ~ 4 个点状血流、1 ~ 2 条血管为血流较丰富( Ⅱ级) ,大于4 个点状血流、大于2 条血管为血流丰富( Ⅲ级)[2]。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胚胎血供较栓塞术前明显减少或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2. 3 栓塞术后清宫术中出血、清宫术后24 h血 β-HCG变化、血白细胞变化、B超及病理结果
27例患者清宫术中出血用量均<20 ml(5~20 ml),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子宫穿孔。术后24 h血β-HCG均再次下降>50%,血白细胞均>4.0×109L-1。复查B超,24例显示宫腔线不平整、切口处回声不均匀、切口周围未引出血流;3例术中组织物与切口粘连紧密,手术困难,术后切口处残余混合性回声平均直径2 cm左右,2例见稀疏血流信号,1例血流较丰富。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绒毛组织。3例术后宫腔有少许残留患者,刮宫术后予米非司酮片口服25 mg,2次·d-1,连续6 d,重点随访,每周复查尿HCG,术后3~6周尿HCG阴转。
2. 4 术后未转经或阴道大出血情况
所有患者刮宫术后观察48 h,无异常阴道流血,予出院,嘱出院后1 ~ 2 个月未转经或出现阴道大出血及时就诊。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均于刮宫术后2 个月内转经。1 例刮宫术后B超显示切口局部血流较丰富者,术后37 d转经,阴道出血量大于既往月经量,贫血,再次就诊。MRI显示子宫下段肌层连续性中断,呈混合性圆形异常病灶,混杂信号16 mm × 10 mm × 13 mm,增强后呈不规则无血供区,切口距浆膜层3 mm,提示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切口处混杂信号,宫腔及憩室处积血伴血块或憩室处少许残留可能。查血 β-HCG为2. 75 m IU·ml- 1,予以短效避孕药口服后止血并选择行经阴道子宫憩室修补术。
3 讨论
3. 1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清宫术的优越性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及阴道超声的广泛应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作为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也逐年上升。Fylstra等[3]认为剖宫产瘢痕处存在裂隙,受精卵通过裂隙或窦道侵入切口瘢痕处并在肌层内种植,持续生长,绒毛易与子宫肌层粘连,这也是CSP行单纯清宫术容易大出血的病理学基础。行5-Fu或甲氨喋呤( MTX)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阻断了胚胎的血供,同时减少了靶器官的血流量,药物直接进入胚胎内血管,药物效价可提高2 ~ 22 倍[4],加速切口处妊娠物的坏死,同时由于栓塞后局部血流缓慢,有利于出血局部止血,所以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效果优于单纯动脉栓塞术[5]。本研究采用5-Fu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在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包括术前未诊断术中大出血者,B超切口部位胚胎血供明显减少或消失,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栓塞术后血 β-HCG明显下降> 50% ,取得肯定结果。术后及时行清宫术是终止妊娠的关键。一般栓塞术后明胶海绵2 ~ 3 周被吸收,局部血栓14 ~ 21 d开始吸收。如果栓塞后绒毛没有完全坏死,即使血 β-HCG值持续下降,绒毛也可能继续侵蚀肌层组织或穿透浆膜层,随着局部侧支循环的形成,仍会有丰富的血流供应病灶,清宫术中仍有发生大出血的可能[6]。本研究刮宫术均在B超监护下于栓塞后48 ~ 96 h内完成,既度过了穿刺局部容易形成血肿、局部须制动的24 h,又在栓塞局部血管未再通时及时清除妊娠物。化疗栓塞术后,B超提示切口瘢痕处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但切口瘢痕处的厚度并不会因为动脉栓塞而改变,孕囊距浆膜层仍很薄。本研究术中出血量均< 20 ml,且无子宫穿孔的并发症发生,说明B超监护下的刮宫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3. 2 5-Fu与MTX比较及明胶海绵的应用
既往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通常采用甲氨蝶呤加明胶海绵的组合。MTX作为抗代谢类化疗药物,可透过胎盘阻止滋养细胞生长[7]。但是MTX对肝肾功能有损害,尤其会对骨髓产生抑制。胡祥芹[8]曾报道1 例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致骨髓抑制患者。臧贵明等[9]报道1 例MTX致严重骨髓抑制死亡患者,并介绍国外也有少量类似报道。5-Fu为尿嘧啶类抗代谢药,妊娠时滋养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对5-Fu更敏感[10]。5-Fu和MTX同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张磊等[11]比较了MTX与5-Fu介入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结果显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车志国等[6]报道,MTX的副作用强于5-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而本研究化疗药物采用5-Fu而不是MTX。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中,采用中效非永久性的栓塞剂明胶海绵,不破坏毛细血管网,减少了子宫动脉栓塞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同时能暂时阻断子宫的大部分血供,组织相容性好,不易发生排异反应。明胶海绵2 ~ 3 周能被吸收,所以术后2 ~ 3 周大多数血管可再通,不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减少相关不良反应或并发症[12]的发生。
3. 3 栓塞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本研究在行5-Fu动脉灌注化疗前均提前注入四氢亚叶酸钙。其一方面作为解毒剂减低了5-Fu的毒性,另一方面作为增效剂提高了5-Fu的效果。术后同时予以水化、碱化尿液促使造影剂的排泄。本组患者均未出现血白细胞< 4. 0 × 109L- 1的骨髓抑制现象,保证了化疗的安全性。栓塞术后应用预防性的抗生素,避免了栓塞术后的发热现象。栓塞术后患者右下肢制动24 h,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以防血肿形成,所有患者解除加压包扎后未出现局部皮下血肿。1 例患者刮宫术后局部皮下血肿,经过股动脉穿刺点局部再次加压包扎24 h后,血肿未扩散并逐渐自行吸收,提示栓塞术后解除局部加压包扎后,注意控制腹压仍很重要。术后1 ~ 2 d,部分患者出现下腹及腰骶部持续性或间歇性酸痛,应用止痛药对症后基本能缓解,考虑是子宫动脉栓塞造成子宫短时间大量缺血所致,但是栓塞后子宫体的正常血供可由其他侧支循环来供血,所以不会造成子宫的缺血坏死。由于栓塞术超选择了子宫动脉,避开了臀上动脉,患者均未出现臀部疼痛及下肢烧灼感,足背动脉均搏动良好,未出现下肢栓塞并发症。
3. 4 清宫术后局部残留的原因
术后局部的残留可能与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缺少血供,造成局部纤维化和复旧不良有关。瘢痕处产生细微裂隙,导致妊娠物侵入该处,植入内膜,同时由于瘢痕处内膜生长能力差,底蜕膜缺血或发育不良,使滋养细胞侵入肌层并不断向浆膜层生长[1],造成术中组织物与切口粘连紧密,手术困难。虽然有组织物残留,在5-Fu的作用下,β-HCG仍下降明显,并且术后加用米非司酮片促组织物坏死,随访术后3 ~ 6 周尿HCG均转阴性。1 例刮宫术后复查B超局部血流较丰富者,考虑可能存在子宫动静脉瘘,局部血供很快恢复,但5-Fu的作用使滋养细胞并未继续生长,刮宫后24 h血 β-HCG下降仍> 50% 。术后37 d转经后因大出血而就诊,血 β-HCG下降至正常范围,MRI提示憩室存在并憩室处少许积血、残留可能,进一步证明切口妊娠是由于瘢痕局部愈合不良所致,栓塞术后局部血管再通,瘢痕部位结缔组织肌层菲薄,转经后单靠肌层收缩,局部很难达到控制出血的效果,所以发生大出血。
3. 5 栓塞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刮宫术后2 个月内均正常转经,一方面是由于刮宫术在B超监护下进行,避免了术中过度掻刮宫腔对子宫内膜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是由于超选择栓塞了子宫动脉,不过度逆行栓塞子宫动脉卵巢支,栓塞术中注意保护了卵巢动脉。陈毅等[13]研究认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前后性激素的变化无明显差异。栓塞子宫动脉后卵巢仍有卵巢动脉供血,明胶海绵又是非永久性栓塞剂,不会破坏卵巢血管床,栓塞剂2 ~ 3 周被吸收后,动脉再通,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是可逆的,仅引起短暂性排卵障碍,无卵巢早衰或继发性闭经出现[14]。
3. 6 术前B超孕囊定位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有4 例患者是由于术前未能早期诊断,术中大出血而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大多数文献报道既往剖宫产的次数不影响瘢痕妊娠的发生率[15],提示对所有有剖宫产史并要求流产的患者,一定要强调术前B超孕囊定位的重要性。阴道超声诊断CSP的准确率达84. 6% ,不但可以提供子宫内膜和子宫腔的图像,还可以同时显示孕囊与切口及子宫浆膜层的关系,所以通过术前阴道超声的孕囊定位可以对瘢痕妊娠作出早期诊断,以便正确处理,减少损伤及出血。
【化疗栓塞术后】推荐阅读:
动脉栓塞化疗09-04
动脉化疗栓塞术07-18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16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05-08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07-23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08-07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11-07
大肠癌术后化疗10-17
术后同步放化疗06-15
乳腺癌术后化疗护理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