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放、化疗

2024-07-20

同步放、化疗(精选7篇)

同步放、化疗 篇1

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 由于该疾病初期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 可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现象, 经确诊时, 大部分患者已进入中晚期, 加大了治疗难度。仅给予单纯放射治疗, 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其5年生存率仅为40%~50%, 且易出现肿瘤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现象, 进一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本院为研究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选取收治的4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最大年龄70岁, 最小年龄33岁, 平均年龄 (55.6±4.9) 岁;鳞癌38例, 腺癌2例, 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分期, Ⅱb期20例, Ⅲ期17例, Ⅳ期3例。对照组最大年龄72岁, 最小年龄34岁, 平均年龄 (56.1±5.1) 岁;鳞癌37例, 腺癌3例, 根据FIGO分期, Ⅱb期21例, Ⅲ期17例, Ⅳ期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放射治疗, 放疗方法如下:均给予体内照射加宫腔内照射治疗。使用深圳威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6MV-X线直线加速器进行体外照射治疗, 盆腔大野前后对穿外照射, 2 Gy/次, 中间挡铅对直肠与膀胱进行保护;随后改为盆腔四野外照射, 总剂量为20~25 Gy。采用Co60后装机进行腔内放射治疗, 剂量为6 Gy/次, 总剂量为64~70 Gy, 在进行腔内放疗时不对盆腔外进行照射。

观察组在放疗基础上给予5-氟尿嘧啶与顺铂化疗治疗。化疗前先水化3 d, 且液体量需超过3500 ml;并且在化疗前给予5 mg托烷司琼与10 mg地塞米松, 静脉推注, 缓解患者过敏以及胃肠道反应。第1~5天给予顺铂20 mg/m2与5-氟尿嘧啶750 mg/m2, 静脉滴注, 每4周1次, 共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1个月评价患者的近期疗效, 并对所有患者随访5年, 统计其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按照实体瘤疗效标准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用CT对患者病灶大小进行双径测量。治疗后, 患者病灶消失, 无新病灶发生, 肿瘤标记下降恢复正常, 且持续4周, 可视为完全缓解;1个或多个基线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减少超过30%, 且持续4周, 可视为部分缓解;1个或多个基线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有所减少或增大, 但减少低于30%, 增大未超过20%, 可视为稳定;最小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增大超过20%, 或出现新病灶, 可视为进展。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主要与不洁性生活、配偶包皮过长或包茎者、真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宫颈糜烂等因素相关。早期宫颈癌可采取手术治疗, 但由于早期宫颈癌临床症状不明显, 当出现阴道异常出血就诊时, 一般已属于宫颈癌中晚期, 手术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患者多因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死亡。现阶段, 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常用放化疗方案治疗, 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大提高了患者5年生存率。

近年来, 虽然放射治疗技术、设备不断进步, 但单纯进行放射治疗的有效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 仍约有25%~60%宫颈癌患者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而造成治疗失败, 导致患者死亡。且临床常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不断增加放疗剂量, 其临床疗效并未得到改善, 还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相关统计得出, 宫颈癌治疗失败首先是由于肿瘤局部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出现复发现象, 占总失败率的60%~70%;其次是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这与患者肿瘤体积较大有重要关系, 患者肿瘤体积过大, 内部存在较多乏氧细胞, 宫旁浸润明显, 降低了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影响放疗效果[3]。

随着肿瘤化疗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 化疗药物的开发、给药方法与途径都得到了明显改进, 且联合放射治疗,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降低了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 延长了患者生命周期。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化疗可明显抑制放射治疗引起的肿瘤细胞损伤, 促进受损细胞修复; (2) 化疗利用自身细胞毒作用缩小了肿瘤体积, 同时也减少了对放射治疗不敏感的乏氧细胞比例; (3) 患者接受化疗可促使肿瘤细胞进入对放疗敏感的细胞周期; (4) 放射治疗与化疗对肿瘤细胞不同周期起作用, 实现了互补的效果, 且不影响整体治疗疗程。

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2.5%、5.0%、2.5%;对照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2.5%、20.0%、15.0%。观察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观察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单纯放疗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

参考文献

[1]景国秀.紫杉醇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长江大学学报, 2011, 8 (8) :152.

[2]邓柑雀.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广西医学, 2012, 34 (9) :1208.

[3]孟晓红.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168.

同步放、化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所收治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年龄29~63岁, 其中Ⅱ期20例, Ⅲ期16例, Ⅳ期9例。疾病类型:鳞癌39例, 腺癌6例, 肿瘤平均长度为 (5.54±1.48) cm;观察组年龄32~66岁, 其中Ⅱ期22例, Ⅲ期15例, Ⅳ期8例。疾病类型:鳞癌41例, 腺癌4例, 肿瘤平均长度为 (5.26±1.50) cm。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单纯放射治疗, 使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先进行体外照射, 盆腔大野前后对穿照射, 2 Gy/次, 中间挡铅保护直肠、膀胱;然后改为盆腔四野外照射, 总剂量20~25 Gy;用Co60后装机进行腔内放射治疗, 6 Gy/次, 总剂量65~70 Gy;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化疗, 选择5-氟尿嘧啶和顺铂, 水化3 d后, 确保液体量已超过3500 ml, 治疗前取5 mg托烷司琼溶于10 mg地塞米松中并进行静脉推注, 以缓解患者胃肠道反应。治疗第1~5天取5-氟尿嘧啶750 mg/m2和20 mg/m2顺铂, 静脉滴注, 每4周1次, 共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1.3.1 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患者病灶完全消失, 且没有新病灶生成, 连续观察1个月, 无任何症状;部分缓解:部分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至少减少30%;逐步稳定:少部分目标病灶最长径开始有减少趋势, 但减少程度不及部分缓解, 增大也在20%以内;有所好转: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2]。治疗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3.2 远期治疗效果

以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3个指标为评价依据。

1.3.3 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经对比, 观察组近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远期治疗效果

观察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存活病例中, 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均出现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9% (22/45) , 对照组为44.44% (20/4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宫颈癌发病原因有很多, 如病毒感染、性生活不洁、营养不良等, 若能够及时发现, 可选择手术治疗。但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 很容易漏诊, 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一旦发展至中晚期, 宫颈癌治疗难度增加, 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高, 易导致死亡。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较为常见, 影响到邻近器官组织, 需引起高度重视。放射治疗通过电离辐射对肿瘤细胞发生作用, 与细胞内分子起反应, 生成自由基损伤DNA, 进而破坏肿瘤细胞。从现代医学水平来看, 放疗技术和设备均有极大的改变, 然而单纯的放射治疗并未取得理想疗效, 其长期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依然很高[3], 成为治疗失败的障碍。而且, 放射治疗照射野和放射剂量之间存在局限性, 放射治疗也难以有效控制照射野外的亚临床浸润灶, 宫旁浸润对局部放疗不敏感, 使得治疗成功率明显降低。化疗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放射治疗复发率下降、转移率下降, 治疗效果明显增加。两者联合使用, 对于放射治疗造成的肿瘤细胞损伤, 化疗可对其加以抑制, 使得受损细胞尽快修复。而且化疗自身细胞具有毒作用, 可缩小肿瘤体积[4], 减少对放射治疗不敏感的乏氧细胞比例。

综上所述, 两者互相补充, 使得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增加。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同步放化疗治疗方式近期和远期治疗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纯放射治疗, 虽然其不良反应稍高, 但均能耐受, 并不影响治疗结果, 该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岩.同步放化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中国肿瘤, 2013, 22 (1) :73-76.

[2]陈敬华, 唐晖.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中国性科学, 2012, 21 (7) :51-53.

[3]符丽华, 栾峰, 林霞, 等.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比较.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4 (7) :1168.

胃癌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病例为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3例不愿手术或未能手术的胃癌患者, 卡氏评分均≥80, 无远处转移, 常规检查均正常, 无放疗、化疗禁忌证。其中男32例, 女11例, 年龄57~78岁 (中位年龄65岁) 。肿瘤位于贲门23例, 胃体12例, 幽门8例。所有病例经胃镜检查以及CT检查后进行临床TNM分期 (根据1988年国际抗癌联合会UICC公布的TNM分期标准) , 其中Ⅰ期9例, Ⅱ期13例, Ⅲ期18例, Ⅳ期 (局部晚期) 3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 其中乳头与管状腺癌17例, 黏液腺与印戒细胞癌14例, 低分化腺癌10例, 未分化癌2例。

1.2 放疗

放疗采用钴60或6- 15MV直线加速器, CT定位, 放疗前患者服用与定位时相等量的流质饮食, 充分保证胃在放疗与定位时形态、容积的一致性, 从而保证靶区的准确性。勾画靶区, 部分患者经三维治疗计划系统DVH评价, PTV在95%等剂量线以上。靶区上界一般达膈顶, 贲门癌要包括食管下段;下界应根据浸润范围和转移淋巴结位置定 (一般在L1~L3) ;右界包括原发肿瘤 (原发胃窦病变右侧界常位于前正中线向右旁开6~7cm或更多) 、肝门淋巴结和幽门下和 (或)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左界包括所有胃周淋巴结和脾门淋巴结 (胃窦远侧1/3病变脾门淋巴结转移几率较低, 靶区勾画时根据肿瘤侵犯部位而定) , 注意保护一侧肾;侧界、前界通常在前腹壁 (包括胃周淋巴结) ;后界大多数接近脊髓前界。放疗总剂量45~50.4Gy, 每周5 次, 每次1.8Gy。残留病灶可缩野追加10.8~18.0Gy。

1.3 化疗

化疗与放疗同步进行, 均采用ECF方案:5-Fu 400mg·m-2·d-1, 静脉输入, 连续5d;DDP 60mg·m-2, 静脉输入 (第1天) ;EPI 50mg·m-2, 静脉输入 (第1天) 。3~4周重复1次, 共4~6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

所有病例均胃镜复查, 按照WHO规定实体瘤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NC) 和进展 (PD) , CR+PR为有效。

1.5 毒副反应

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 (RTOG) 的标准评定。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所得数据, 差异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

2 结 果

2.1 随访

随访截止到2007年12月, 随访12~89个月, 中位值40个月, 随访率为100%。

2.2 近期疗效

放化疗结束后2个月评价疗效。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39例 (90.7%) , 其中放化疗前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生率为65.1% (28/43) , 放化疗后为2% (1/43)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93, P<0.001) 。疼痛不适完全缓解85.7% (24/28) , 疼痛不适减轻为10.7% (3/28) 。放化疗对上腹部疼痛不适的缓解或减轻总有效率为96.4% (27/28) 。CT或胃镜复查提示CR占9.3% (4/43) , PR占79.1% (34/43) , NC占7.0% (3/43) , PD占4.7% (2/43) , 总有效率为88.4% (38/43) 。

2.3 远期生存率

1年生存率为79.1% (34/43) , 死亡9例 (7例衰竭死亡, 2例肠梗阻死亡) 。2年生存率为48.8% (21/43) , 死亡13例, 其中幽门梗阻1例, 大出血6例, 黄疸2例, 远处转移3例, 肠梗阻1例。3年生存率为30.2% (13/43) , 死亡8例, 其中衰竭3例, 远处转移2例, 大出血2例, 肠梗阻1例。

2.4 生存质量状况

疗程结束后KPS≥70者占90.7% (39/43) , KPS<70者占9.3% (4/43) 。

2.5 毒副反应

67.4% (29/43) 患者白细胞下降, 其中1级占37.2% (16/43) , 2级占23.3% (10/43) , 3级占7.0% (3/43) 。90.7% (39/43) 患者出现胃肠副反应, 其中1级占44.2% (19/43) , 2级占37.2% (16/43) , 3级占9.3% (4/43) 。未发现严重感染及肝肾功能异常者。以上毒副反应经辅助治疗和对症处理, 患者均可耐受, 无一例因严重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而中断治疗。无一例出现放射性脊髓炎、肝损伤后纤维化改变、胃穿孔、出血等后期反应。

2.6 复发转移情况

16.3% (7/43) 患者出现局部复发, 18.6% (8/43) 患者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1.6% (5/43) 患者出现肝转移, 11.6% (5/43) 患者出现其他部位远处转移。

2.7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DVH评价

部分患者经三维治疗计划系统DVH评价, 结果95%等剂量线覆盖临床靶区, 即肿瘤床、淋巴引流区。双侧肾脏、脊髓、肝脏等危及器官 (OAR) 受照剂量均在规范要求以下, 见表1。

注:V20为20%的OAR体积受照剂量, V50为50%的OAR体积受照剂量, V100为100%的OAR体积受照剂量, Max为OAR最大点受照剂量

3 讨 论

多年来, 外科手术治疗被认为是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和联合化疗成为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2]。但对于病情进展已失去手术机会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患者, 放疗联合化疗可以起到姑息减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3]。以往认为胃癌对放疗不敏感, 但目前研究[4]认为, 胃腺癌与其他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一样对放疗较化疗更敏感, 放疗能够覆盖更多、更广的组织。给予40~45Gy的照射剂量对控制亚临床病灶有效, 而这个剂量用于上腹部是安全的[5]。局部小野照射可以耐受剂量为60Gy左右, 因此, 目前照射剂量多为45~50Gy[6]。文献[7]报道, 当照射剂量超过55Gy时, 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放疗后并发症。本组照射野一般包括肿瘤病灶以及复发危险的淋巴引流区[8], 预防量为45~50Gy, 部分有残留病灶缩野追加到60~70Gy。目前的放疗技术已有很大提高, 对于原发灶本身进展或出现远处转移而不能手术的患者, 高剂量短程放疗能够缓解症状, 而放疗的副作用可以耐受。Macdonald等[9]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胃癌术后放化疗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2004年ASCO会议已提出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标准方案。大量的研究[10,11,12,13] 表明, 胃癌单纯手术以及术后单放疗或单化疗对提高生存率并未有帮助。术后单纯放疗, 只能提高局部的控制率, 不能解决远处转移的问题;术后单纯化疗局部控制欠佳。所以, 同步放化疗治疗胃癌的观点目前趋于一致, 肯定了放化疗对胃癌的敏感性。本组1年生存率为79.1% (34/43) , 2年生存率为48.8% (21/43) , 3年生存率为30.2% (13/43) , 较文献[14,15]报道高, 这可能是本组早期病例所占比例较高的缘故。

本组90.7%的患者有轻重不等的胃肠道副反应, 经辅助治疗及对症处理绝大部分都能缓解, 只有1例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但无一例出现胃穿孔和肠坏死。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67.4%的患者有轻重不等的白细胞下降, 经对症处理后均能恢复完成治疗。本组部分治疗前予营养支持的病例放化疗的急慢性毒性反应明显减轻, 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本组部分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治疗, 其放化疗毒性反应相对较轻, 这可能是三维适形治疗提高了局部肿瘤剂量, 降低了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所以笔者建议, 有条件的患者尽量给予三维适形或调强治疗。

舌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并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舌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患者年龄为26~83岁, 平均年龄为51岁, 经病理证实患者均为鳞癌, 其中I级16例, II级21例III级3例。根据UICC临床分期, III级16例, 其中T1NIMO 4例, T2NIMO 5例, T3NOMO 7例;IV期24例, 其中T1N2MO 1例, T2N2MO 4例, T4NOMO 12例, T4N1-3MO 7例。

1.2 方法

40例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 对照组22例实施单纯手术治疗, 观察组18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术后3~4周进行放化疗同步治疗。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 病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治疗:原发病灶采用舌楔形切除, 半舌切除, 超过半舌切除, 进行微波固化, 半舌或超半舌合并下颚部分切除, 颈部淋巴清扫。

放化疗治疗:顺铂 (cisplatin, CDDP) , 紫杉醇 (Paclitaxel, PTX) , 用药剂量CDDP:25 mg/m2, 连续用药3 d, PTX:135 mg/m2第1天用药, 3周重复, 与放疗同步。放疗采用: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和precise PLAN计划系统进行三维适形放疗, 正常组织受量在正常耐受范围, 颈部淋巴引流区剂量:50 Gy/25次, 常规分割, 瘤床加量至60~70 Gy/30~35次。患者采取仰卧位, 头部固定, 用U型或头颈肩热成形面罩固定。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随访统计结果显示, 实施放化疗同步舌癌2年内患者生存率高于单纯的手术治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组研究对象两年内死亡9例, 经证实均为原发病灶复发及颈淋巴转移。两组患者死亡原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放化疗同步治疗组患者出现放射性龋齿炎3例, 经过修补龋齿, 施用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改善, 同时放化疗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口干、恶心、骨髓抑制等, 经过相应处理并停止放疗1~2周, 患者症状均消失。

3 讨论

根据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实施放化疗同步治疗2年内生存率83.33%高于单纯的手术治疗生存率72.72%。实施手术与放化疗综合治疗, 对舌癌局部复发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其原因可能与舌部肿瘤学供养丰富, 所以局部化疗药物浓度较高, 并且原发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十分敏感。小的粘膜表面的肿瘤无论手术或采用放疗均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有文献报道其5年生存率:TI期为80~90%, T2为25%~30%[4], 而对于晚期特别是N2, N3期患者, 采取放化疗同步治疗, 对于提高局部控制率具有明显效果, 患者治疗效果与患者病变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着直接关系。舌癌晚期常常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肿瘤侵润, 单纯的手术治疗[5], 对患者的创伤极大, 并且切除操作困难, 对患者器官功能影响很大, 同时单纯的放射治疗也很难根治, 固采用手术加以放化疗同步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该组患者经手术联合放化疗同步治疗后, 2年生存率为83.33%。同时放化疗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区分肿瘤组织与边界清楚的正常组织, 在三维适形照射50 Gy后, 瘤床加量至60~70 Gy/30~35次。

放化疗治疗不良反应一般分为近期与远期不良反应, 其近期并发症, 主要是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同时, 对骨髓大量杀伤, 伤害胃肠粘膜, 血液, 淋巴组织等人体正常细胞[6], 导致患者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 抵抗能力减弱, 引起患者呕吐, 脱发, 溃疡, 炎症等[7], 该组患者经过放化疗同步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出现放射性龋齿炎3例, 经过修补龋齿, 施用抗生素治疗患者症状均改善, 同时放化疗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口干、恶心、骨髓抑制等, 经过相应处理并停止放疗1~2周, 患者症状均消失。放化疗同步治疗的远期并发症原因可能为:化疗药物以及放疗射线导致正常的组织功能细胞发生突变, 在放疗与化疗的持续刺激下, 形成恶性肿瘤或免疫抑制等, 威胁患者生命.该组患者随访2年内未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该组研究对象中死亡患者经影像学证实, 死亡原因为原发病灶复发及颈淋巴转移。

综上所述, 舌癌患者就诊大部分均为晚期, 单纯手术及单纯放疗效果较差, 该研究采用手术加术后放化疗同步治疗, 可以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并且放化疗同步治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轻微, 2年内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晚期并发症仍在观察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明智慧, 刘文书, 徐亚娟, 等.50例舌癌术后化疗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34) :7569-7570.

[2]王艳红, 陈艳峰, 杨安奎, 等.170例晚期舌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36 (17) :983-985.

[3]张陈平.口腔癌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关于舌癌治疗的几点建议[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5 (7) :385-387.

[4]刘守红, 叶茂昌, 王来平, 等.局部切除联合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舌癌原发灶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 2013, 29 (3) :277-280.

[5]廖贵清, 唐海阔, 黄红章.保持下颌骨完整性改良联合根治术在中晚期舌癌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2 (1) :8-10.

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 篇5

关键词: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毒副反应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妇女中其发病率居第一位,其中鳞癌占70%~80%。放射治疗一直是中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复发和转移。随着化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宫颈癌化疗合并放疗日益增多,为了了解同步放化疗的作用,我院将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顺铂同步化放疗组及顺铂联合紫杉醇组,比较三组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晚期浸润癌性宫颈癌患者120例:年龄<70岁,治疗前WBC≥4.0×109/L,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内科疾病,以前未进行过放疗和化疗。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临床分期按FIGO分期标准。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顺铂同步化放疗组及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组临床资料相近,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一组给予单纯放疗。顺铂组同步给予顺铂40mg/m2,每周1次,在放疗间歇期采用,共化疗6周期。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同步给予顺铂50mg/m2d1,紫杉醇135mg/m2d1,3~4周为1个疗程,共化疗3周期,放疗一开始同时进行。放疗方法:采用15MV~X线体外照射加192Ir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先做全盆照射:每周5次,每次Dt1.8Gy或2Gy,宫旁总剂量Dt 25~30Gy。全盆照射结束后,盆腔大野中央挡铅4cm改盆腔四野外照射:每周4次,每次Dt1.8Gy或2Gy,宫旁总剂量Dt 15~20Gy。四野照射同时开始腔内后装治疗(后装当日不行体外照射):每周1次,宫腔与阴道治疗可同时或分别进行,每次A点6Gy,总剂量36~42Gy,放化疗期间用阿扎司琼止吐,监测血象,用吉粒芬生白治疗。

1.3 疗效观察

三组患者在放疗前、全盆外照射结束及腔内照射结束时均行妇科检查及B超,了解局部肿块消退情况及盆腔情况,放疗期间每天行阴道冲洗,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B超,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观察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治疗结束后门诊定期复查。

1.4 疗效评价

近期疗效按WHO对实体瘤的评价标准,肿瘤大小以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为准。疗效评价按WHO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及进展(PD),PR+CR为有效,NC+PD为无效。远期疗效以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为评价标准。

1.5 毒性评价标准

采用WHO统一评价标准[1]。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放疗结束3个月复查,单纯放疗组有效率为67.5%,顺铂组为95.0%,顺铂联合紫杉醇组为97.5%,顺铂组与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和单放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顺铂组与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Δ与单放组相比P<0.05;#与单放组相比P<0.05。

2.2 远期疗效

放射治疗结束后随访3年,3年生存率单放组为50.0%,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分别为72.5%和77.5%;局部复发率单放组为20.0%,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分别为7.5%和7.5%;远处转移率单放组为22.5%,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分别为10.0%和7.5%,见表3。

注:Δ与单放组相比P<0.05;#与单放组相比P<0.05。

2.3 毒副反应

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的毒副反应明显高于单放组,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晚期并发症放射性直肠炎和放射性膀胱炎相似,无统计学差异,见表4。

3 讨论

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至今仍较差,长期存活率不超过40%,复发者的存活率更低,不超过35%[1]。这主要是由于肿瘤的局部未控和复发,占60%~70%,其次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播散,可能是肿瘤体积大,乏氧细胞多,对放疗不敏感,常规放疗剂量不能完全消灭肿瘤细胞,而残存的肿瘤细胞通过加速再增殖很快复发,增加放疗剂量可提高盆腔控制率,但由于晚期并发症多,使剂量增加受到限制,而且放疗不能控制照射野以外的亚浸润灶[2]。近10余年来,随着新化疗药物的出现和综合治疗方式途径的探讨,同步化放疗被认为是晚期宫颈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化疗药物对放疗增敏的机制还未完全明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可概括如下几点:(1)化疗可抑制放射损伤的修复,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的再增殖。(2)缩小肿瘤的体积,促使乏氧细胞再氧合,增加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3)使更多的G0期细胞进入细胞周期[3]。顺铂是宫颈癌单一药物化疗中最有效的药物,总有效率达11%~23%,它可以使癌细胞同步处在G1/S期,能抑制放疗损伤细胞的修复能力,使乏氧细胞再氧合,增加癌组织的放射效应[4]。

在本研究中,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的近期疗效分别达到95.0%和97.5%,而单纯放疗组则为67.5%,与前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远期疗效方面,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的三年生存率分别为72.5%和77.5%,单纯放疗组则为50.0%。局部复发率单放组为20.0%,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分别为7.5%和7.5%,远处转移单放组为22.5%,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分别为10.0%和7.5%,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同步放化疗能明显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但在毒副反应方面,本研究发现顺铂组和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这与刘少兵等[5]报道相仿。因此,在同步放化疗时笔者同时做了积极处理,放化疗期间用阿扎司琼止吐,监测血常规,用吉粒芬生白治疗,积极复查血常规,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均能继续治疗。顺铂联合紫杉醇组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较顺铂组高,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样本数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远期毒副反应方面,三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顺铂为主的同步化放疗治疗均能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盆腔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优于单纯放疗,在毒副反应方面虽然有着较强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但经积极对症处理后,患者能耐受,未因此而中断治疗。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数有限,同步化放疗的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ein DT,Kurbacher CM,Breidenbach M,et al.Weekly carbo-platin and docetaxel for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and recurrentcervical cancer:a phase I study(J).Gynecol Oncol,2002,87(1):98-103.

[2]余健,张国楠,樊英.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5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5):287-289.

[3]黄曼妮,吴令英,高菊珍,等.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J).癌症进展杂志,2004,9(2):320-324.

[4]贾颖,瞿全新.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6,33(2):120-123.

同步放、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均经内窥镜进行活检, 病理学确诊为晚期食管癌者, 男17例, 女10例, 年龄在40~65岁, 平均年龄51岁。Karnofaky的评分≥61分, 预计可生存3个月以上, 其原发灶和转移灶都可测量, 能进行客观的部效诊断, 在治疗前肝肾功能与血常规都显正常水平, 27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BNP 15例, PBF 12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的BNP方案, DDP顺铂30mg/m2 iv gtt dl~3, BLM盐酸博莱霉素为10mg/m2 iv gtt d1~8, NVB盖诺为25mg/m2 iv gtt d1~8;PBF的方案为, DDP30mg/m2 iv gtt d1~3, BLM 10mg/m2 iv gtt d1、d8, 5-FU氟尿嘧啶500mg/m2 iv gtt d1、5。以上两个方案为21~28d为1个周期, 过程要连续2个周期, 在化疗的过程中要做好止呕的处理, 要进行升白细胞的部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锁骨下的静脉穿刺的置管术, 来预防可能会发生静脉炎。

1.3 评价标准

WHO的统一评分标准为, 疗效完成缓解为CR, 部分溶解为PR, 没有变化的为NC, 在进展中的为PD, CR+PR是有效率 (RR) 。其中毒副反应就按着WHO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来进行分度标准的评价。

2 结果

近期疗效在BNP组CR 1例, PR 8例, NC 5例, PD 1例, RR是61.2%;PBF组CR 0例, PR 5例, NC 4例, PD 3例, RR是37.5%。主要的毒性反应表现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会伴有腹泻, 肝功能损害和脱发。白细胞Ⅲ~Ⅳ减少BNP组是42.0%, PBF组为22.2%;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下降为Ⅰ~Ⅱ度, 其中BNP组分别是45.6%、35.5%, PBF组分别是22.6%、27.1%, 恶心、呕吐BNP组的发生率为72.2%, PBF组为68.6%。

3 讨论

我国为世界上食管癌的病死率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食管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总病死率的第4位。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 自然病程比较长, 80%左右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局部晚期或是已转移并失去了进行根治手术的机会, 若不及时治疗, 在中位的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 食管癌为消化道肿瘤中在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 在早期就可出现远处脏器和淋巴结的转移, 在粘膜以下者, 有40%也会出现转移, 其发生率要比胃癌和直肠癌高出10%。在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论, 在手术治疗外放射化疗也为其方法之一, 在术前或术后, 放射治疗都可改善整体的局控率, 但还不能改善总体生存, 单纯的辅助化疗方法也不能改善生存率, 在目前多采用由手术, 放疗和化疗组成的多学科的治疗方法, 联合方式主要包括, 单纯的同步放化疗, 术前同步放化疗和手术加同步放化疗。

铂类为用于胃肠道及食管肿瘤的主要药物之一, 用方案DDP为基础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率是25%~55%[2]。林英城等[3]报道PBF方案在食管癌的治疗中有效率为44.8%。本组采用BNP效果要优于PBF, 有显著差异。白细胞减少用支持疗法后很快恢复, 没有发生死亡和感染的相关病例, 毒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轻微, 而且不高。

目前, 同步化疗的药物加入到放疗中有比较欣喜的效果发生, 最佳的挽救时机和手术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当复发和残留的肿瘤发现在局限于粘膜下时, 采用内镜内行切除是一种有效并安全的挽救性治疗, 同步化疗有较好的局控率。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骨髓的功能, 并同时用升血药物来配合化疗的完成[4], 共同提高治疗的效果,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同步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吉林省肿瘤医院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进行联合同步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27例, 对其结果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本组采用BNP效果要优于PBF, 有显著差异。白细胞减少用支持疗法后很快恢复, 没有发生死亡和感染的相关病例。

关键词:同步化疗,方案,晚期食管癌,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汪晓洁.BNP与PBF方案治疗晚期食道癌的疗效对比观察[J].云南医药, 30 (3) :325-326.

[2]杨柳青, 钱军, 秦叔逵等.洛铂联合醛氢叶酸、氟尿嘧啶治疗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11 (12) :897.

[3]林雯, 林英城, 林懿等.治疗晚期食道癌四种化疗方案的疗效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 2005, 12 (1) :71.

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的研究进展 篇7

1 不联合手术的同期放化疗

过去对于临床分期较晚及不愿意选择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首选放射治疗, 但其5年生存率仅10%左右, 在2008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第1版中已明确推荐50.4Gy放疗联合氟尿嘧啶/顺铂的同步放化疗方案。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非手术食管癌在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方面均明显提高。RTOG85-01[2]试验最早将同步放化疗确立为非手术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治疗模式, 该试验中单纯放疗组剂量为64Gy、32分次、45d, 同期放化疗组为放疗剂量为50Gy、25分次、35d, 同步化疗采用DDP 175mg/m2, d1, 5-Fu1000mg/ (m2·d) 持续静脉滴注 (d1~4) , 放疗后再行3周期的化疗, 结果同步组与单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6%与0, 局部复发率为25%与37%, 显示了同步放化疗生存期明显延长、局部复发率降低。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较大样本的研究。陈尔成等[3]将不能手术的行单纯放疗的132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与配对的同期放化疗132例进行对比研究, 化疗采用DDP+5-FU方案, 放疗以常规分割方式进行, 总剂量50~64Gy, 结果显示与单纯放疗组相比, 同期放化疗组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 (48.5%和66.7%) , 并显著提高KPS评分至90分、T3、N1、M0期亚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 同时该研究结果也显示了T4、M1b期患者并不能从同期放化疗中明显获益, 另外3~4级骨髓抑制、食管炎发生率明显升高。谢志原等[4]进行非随机选择配对研究, 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各70例, 化疗采用替加氟500mg/m2 (d1~5, d29~33) +卡铂200mg/m2 (d1, 29) 方案, 常规分割放疗, 总剂量60~66Gy, 同步放化疗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 (42.9%和60.0%) , T3、N1、M0期亚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也显著提高。

临床研究也表明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效果相当。Chiu PW等[5]对80例患者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 对其中的36例采取同步放化疗, 化疗用DDP+5-FU方案, 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为50~60Gy, 另44例采用标准食管癌切除术治疗, 结果两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58.3%和54.5%, 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两种方式治疗的生存率相当。对于Ⅱ期食管癌标准治疗方式为根治术联合广泛淋巴结清扫, 而同期放化疗也可作为替代的选择治疗方法, 特别是伴有合并症的患者。

近年来关于食管癌的同步放化疗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两者如何具体联合应用方面, 目的为了尽量提高局控率, 而一些研究[6,7]结果也提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 (或适形放疗) 同步化疗可能在提高局控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上可能有优势。

2 术前同期放化疗加手术治疗

术前同步放化疗后手术切除的方法最早是Franklin等提出并成功应用于肛管癌的治疗, 之后才逐渐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进行尝试。近年来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展开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结果, 国内外的多个Meta分析结果表明术前放化疗与单纯手术相比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Fiorica等[8]纳入6个重要的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Meta分析, 结果证明与单纯手术相比, 术前同步放化疗后手术可显著降低食管癌患者的3年病死率 (OR=0.53, 95%CI为0.31~0.95, P<0.05) , 而手术时的临床分期也有显著降低 (OR=0.43, CI为0.26~0.72, P<0.05) , 研究结果虽然倾向于支持术前同步放化疗, 但同时术后病死率也明显提高, 提示对术后并发症的增加也应加强重视。金海林等[9]纳入12个随机对照实验, 涉及1544例食管癌患者, 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方面, 术前联合放化疗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 OR分别为1.28、1.84、1.53, 95%CI和P值分别为 (1.01~1.64, P=0.05;1.29~2.63, P=0.00;1.17~2.00, P=0.00) , 术前放化疗也明显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OR=0.64, 95%CI为0.41~0.99, P=0.04) , 但同时术前放化疗术后病死率有所增加, 而术后并发症并未增加, 对肿瘤远处转移也无明显影响。朱炜[10]纳入9篇文献, 包含1156例可切除的早中期食管癌患者, 干预措施包括术前同期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 结果术前放化疗组3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OR=1.30, 95%CI为1.07~1.57, P=0.008) , 但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 (相对危险度RR=0.75, 95%CI为0.50~1.12, P=0.162) 。

5-FU+DDP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食管癌化疗方案, 同样也是同步放化疗中的基本化疗方案, 新药应用较少, 放疗总剂量通常在40Gy左右。彭林等[11]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80例术前临床分期为ⅡB、Ⅲ期食管鳞癌患者分为两组, 综合治疗组采用5-FU (500 mg/m2, d1~5) +DDP (75 mg/m2, d1) 化疗方案, 放疗为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40Gy, 对照组单纯采取手术治疗, 结果两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7.5%和90%, 综合治疗组TNM分期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 (16/40) 和25% (10/40) , 综合治疗组明显较优,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金芳玲等[12]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中, 采取相同的化疗方案, 放疗总剂量为50Gy, 结果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5.2%、42.8%, 单纯手术组为80.0%、41.6%、25.0%,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前者可明显改善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总生存率, 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总的来说, 术前同步放化疗的优点一方面可降低术前肿瘤分期、消除亚临床远处转移灶、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 另一方面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延长术后患者生存期、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增加术后病死率的风险, 而且对术前同步放化疗无效的食管癌患者来说手术切除的时机受影响, 甚至可能会导致病情进展[13]。

3 术后同期放化疗

术后同步放化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术前同步放化疗的广泛研究相比, 术后同步放化疗开展相对较晚, 有关其临床报道尤其是其与单纯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与西方学者相比, 包括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学者更倾向于支持术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有效性[14]。Shimizu等[15]对比了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配对的单纯手术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同步放化疗5年生存率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5.7%与50%, 单纯手术分别为28.5%与57%, 差异无显著性, 但由于该研究入选样本量过小, 因此证据级别较低。国内张超南等[16]将可手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 (40例) 和术后放化疗组 (38例) ,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1.7个月, 结果术后放化疗组3、5年分别为77.2%、53.8%, 单纯手术组分别为52.6%、37.5%, 差异有显著性, 另外两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5%和42.5%, 术后放化疗组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 而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该研究结论是合理应用术后放化疗有助于提高中晚期食管癌的长期生存率。

在与术后放疗的对比研究中, 术后同步放化疗是否有优势报道不一。仲琴等[17]将食管中段和 (或) 上段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同期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 预防性放疗总剂量均为54Gy/27次, 化疗方案为5-FU (2000 mg/m2, d1~4, d29~32) +DDP (75mg/m2, d1, d29) 结果同期放化疗组虽然毒性反应增加, 但患者均可耐受, 而且与单纯放疗组性比, 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关春文等[18]随机将56例Ⅲ期胸段食管鳞癌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分为术后放疗组和术后放化疗组各28例, 常规分割放疗, 化疗方案亦为5-FU+DDP, 结果同期放化疗组3年生存率为39.8%, 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的14.2%, 同时也显示了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率也有所升高。但在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19]中, 术后同步放化疗在1、3、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方面并未显示出比单纯放疗或化疗明显的优势, 疗效似乎并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变有无局部溃疡。

术后放化疗是食管癌患者手术的重要补充治疗手段, 目前的情况是虽然也有资料显示术后同步放化疗在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期可能有意义, 但仍缺乏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仍需进一步探讨。

4 同期放化疗毒副反应

同步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放疗同时进行化疗时, 急性毒副反应不可避免会增加, 其中最常见的为骨髓抑制和食管炎。黄庆飞等[20]报道在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中有14.3% (9/63) 的患者发生Ⅲ、Ⅳ级食管炎, 有28.8% (18/63) 的患者发生白细胞计数 (WBC) 下降, 而接受单纯放疗的患者仅分别为3.2% (2/62) 和9.7% (6/62) , 差异有显著性。在韩晶等[21]的随机对照研究中, 同期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放组, 同期组≥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中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51.95 (40/77) 和15.58% (12/77) , 而单放组仅为24.36% (19/78) 和3.85% (3/78) , 差异有显著性。

陈俊强等[22]对术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探讨, 结果在接受术后放化疗的164例淋巴结阳性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中, 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0.1 (33/164) , 常开始发生于化疗后5~7d, 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7.2% (61/164) 和17.1% (28/164) , 此外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表现在放疗损伤, 其中Ⅲ、Ⅴ度肺损伤 (胸腔和心包积液) 发生率分别为4.9%和0.6%, 其中1例死亡。老年食管癌患者由于耐受性较差, 更容易发生严重毒副反应及治疗相关性死亡, 张薛榜等[23]报道年龄≥65岁的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后, Ⅲ~Ⅴ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 (44/66) , 其中血液学毒性、放射性食管炎、消化道毒性发生率分别为63.6%、18.7%、9.1%, 进一步研究发现体重下降、血红蛋白<8g/L和白蛋白<30g/L是严重毒性反应相关因素, 这为如何选择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提供了参考。

另外, 化疗药物剂量的增高可增加骨髓抑制发生风险, 通常在5-FU+DDP的基本方案同步放化疗中, 毒副反应患者一般可耐受, 安全性较高, 但当加用其他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紫杉醇等时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危险性会升高。

5 小结

综上所述, 食管癌的治疗模式已由以往的单一治疗转向综合治疗模式, 同步放化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其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方面的优势得到证实, 虽然毒副反应有所增加, 但多在可耐受范围内。而如何优化和改进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治疗时放疗的方式、组合方法及化疗药物品种、剂量、疗程等, 将是在之后较长的时期内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上一篇:中国现代舞的民族性下一篇:温度裂缝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