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

2024-07-25

英国经验(共12篇)

英国经验 篇1

摘要:《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描述了早期英国议会的历史图景,揭示了议会乃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议会在早期运作中注重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制度建设及凝聚各方共识等做法为我们今天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英国议会,思政工作,经验借鉴

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既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既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思政教育类的著作,也要有选择性地涉猎其它学科的成果。近读余永和的新著《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让我颇有收获。该书在系统梳理学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早期英国议会的发展脉络、主要制度、实际职能与历史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尤其在议会与王权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捧读全书之后,我除了对早期议会的宪政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外,还深感早期议会作为当时英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其运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搭建沟通平台

西方关于中世纪议会史研究主要体现为两大学派的分野:宪政主义史学派片面夸大议会主权,突出议会对国王的遏制与约束功能;修正学派则刻意贬低议会职权,强调国王对议会的主导与支配地位。作者则在国家宏观政治系统的视野下看待中世纪议会,指出议会与王权并非二元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顺向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中世纪英国议会是由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主要包括骑士与市民代表)参加的议事机构,因有选举产生的地方代表参加而有别于之前的御前会议,因仍是隶属于国王的封建机构而有别于近代意义的议会[1](P46)。议会作为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参加的会议,既是国王顺利施政和强化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教俗贵族参与政务和拱卫王权的封建机构,还是地方代表申诉冤屈和领受赋税的政治场所。也就是说,议会为国王、教俗贵族与地方代表搭建了相互沟通共同协商的平台。国王虽然对议会具有支配地位,但贵为一国之君,处理诸多国事必须经过议会的程序,虽然被有的学者视为走过场,但能够搭建与教俗贵族尤其是全国各地的代表进行沟通的平台,无疑有助于化解诸多民怨减少施政阻力。王国政府的大政方针获得议会同意后,也更能赢得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搭建平台也是思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一些单位的思政工作部署中,比较重视思政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而忽视思政工作的平台建设。不容否认,有的思政工作者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思想动态,倾听多方意见,这些当然是值得肯定之举,但如果未能构建固定平台,仅靠工作人员的“一己之力”难以保证思政工作的长效性、持久性、稳定性。很多地方往往是人员一调走,思政工作的程序与作风就随之“变脸”,许多工作也只好半途而废。

二、完善制度建设

英国最先产生议会固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机缘,但也与议会自身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早期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类似,但发展结果迥然有异:法国三级会议后来几乎流于形式,而英国议会却不断成长,这得益于其一直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规范,逐渐确立了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人讥讽早期议会类似橡皮图章,没有实权,但议会却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地位与角色,即使是橡皮图章,盖起来时也显得有模有样,终究将橡皮图章演变成权力大印。14世纪时,议会的召开时间、召开地点、召开频次、与会人员就趋于制度化。尽管议会何时召开主要取决于国王,但通常会根据法庭的开庭日期来决定议会的召开日期,会期一般为2—3周。议会召开地点逐渐固定在威斯敏斯特,因为附近的伦敦可以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与强大的舆论支持,当然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强了伦敦作为首都的地位。国王还发布公告,议会召开时,禁止任何人在当地穿戴铠甲或携带武器,禁止所有扰乱议会讨论的娱乐活动[1](P102)。至于与会人员,国王的官僚集团一度主导议会,但最终除部分高官外,非贵族的官僚逐步淡出议会。教会人员中,低级教士与会频次越来越低,乃至脱离议会;高级教士与世俗贵族一起,构成了上议院。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构成的世俗贵族势力强大,成为议会中的重要力量。此外,每郡选举两名骑士代表,每座城市选举两名市民代表,这些地方代表构成了下议院。两院之间既分立,又有联系的管道。议会召开频率也趋向稳定,除非特殊情况外,议会都能逐年召开。议会的召集制度、选举制度、工作程序、组织制度与议长制度也不断完善,这都大大增强了议会的地位。可以说,中世纪欧洲大陆诸国很多等级机构最终湮没无闻,唯有英国议会,能由当初名不经传的非常设性机构,逐渐演变为国王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并且在近代一跃而成为国家的权力核心,个中缘由当然复杂,但议会紧抓制度建设无疑功莫大焉。

制度建设在我们当前思政工作中同样不可小觑。一些思政工作者虽然不乏新点子、新招数、新方式,但由于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责任重大,如果缺乏整体考虑与全盘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还是难以保证收到实效。靠偶尔大搞突击战、运动战、攻坚战,或许短期内容易取得战果,但毕竟难以持久,成效也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加强思政工作的制度建设,使思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三、凝聚各方共识

作者论证了中世纪议会并非国王的异己机构,尽管表面上似乎对王权构成一定的约束,但实际上却强化了以国王为首的王国政府的公共权威。国王、贵族与地方代表之间有分歧与矛盾,但并不寻求单纯对抗或压服的办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协商与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议会开会期间,各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国王一般会亲自出席议会开幕式,甚至作即席发言,表达体恤臣民之意。官员在开幕词中通常会陈述国王面临的难处,提出财政要求,希望提供资助,还有就是承诺纠正冤屈,希望议员把人民诉苦的请愿状递来。议会书记官宣布请愿书接收员与审理员名单。议员递交的请愿书分为个人请愿书与公共请愿书。个人请愿书大多涉及私人利益,经常是请愿者整理好一系列请求,逐条记录在一份请愿书上;个人请愿书最初是呈交给立案官,由审判法庭予以答复,复杂问题转交议会委员会裁决。公共请愿书则攸关公众福祉,以下议院集体的名义提出,经议会书记官呈交国王与议会委员会[1](P149)。接下来议会再分组讨论,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提交各个讨论组。议决过程中还建立了一些委员会,甚至针对单独的议题,也会设置专门委员会以进行详细讨论。议员逐渐赢得自由发言权。经过分组讨论,在全体会议上形成决议后,议会便告解散。也就是说,议会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经过轮番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再下达到地方。

同样,由于思政工作的对象较多,兴趣多元,需求不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思政工作者如果忽视个体差异,单纯采取自上而下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甚至颐指气使,动辄训诫说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引发不满情绪。思政工作要少走弯路,必须牢记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法宝。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与切身需求,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做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2]。思政工作者要尽力营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思政工作的对象也要积极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主动建言献策,形成思政工作“人人参与,个个共享”的良好氛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包括英国在内的他国经验,对于加强与改进我们的思政工作无疑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永和.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李红.新时期思政工作方法创新浅析[J].民营科技,2011,(1).

英国经验 篇2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对创意经济有着较早的自觉,它们不仅起步较早,创意经济较为发达,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思考、总结与借鉴。

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英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是最早提出和界定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4年,澳大利亚的一份文化报告中曾经提出要建立“创意国家”的战略,英国政府在非常敏感和及时地借鉴、考察与研究后,于1998年发布了首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在英国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了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按照这样的定义和英国自身的产业状况,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等13个门类。经过十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包括上述很多门类在内的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已达200多万人,总产值占GDP的8%以上,每年都以高于5%的速度在增长,远大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了仅次于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产业,而且还在产业理念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影响了整个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意产业中心”。

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以创意产业为中心,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高度,整个社会高效运作、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推动。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最初重视是基于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需要争取民意和增强其合法性的经济、政治背景。在澳大利亚“创意国家”的战略提出之初,布莱尔政府就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历史性意义,认为这对英国社会未来发展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冲破瓶颈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机遇,因此随即派员专门考察,并于1997年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以外交部、贸易与工业部、地方政府官员及创意产业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提出要以“高度的创意性”来体现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传统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充分确立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振兴中的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英国政府专门设立的关于创意产业方面的最高领导机构,CITF在全球创意产业的追踪研究、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调查、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市场开拓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许多非常重要和具体的作用。

——注重培养创意产业人才。正如英国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中所强调的,“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是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没有大批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英国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打造尤其注重。这种培养和打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注重在高等教育中努力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一方面,英国的高等教育非常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认识到对创意产业的关注和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加强培养是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办学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比如舍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就专门开设了一门由“文化政策研究”和“创意产业管理”等科目所组成的文化政策与管理课程,授课人员不仅有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有创意产业的业界精英,理论学习和考察实习密切结合,为创意产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为该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二是注重培养英国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意产业人才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个体的天分、想像力、知识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创意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等等具有相当突出的重要性,而无论是对广大学生还是对英国公民来说,这不仅要靠学校教育的系统培养,学校之外的熏陶和养成也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实施了遗产开放日和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的免费参观等一系列方案,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英国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全体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这对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也相当有益。

三是注重设立关于创意产业的对话平台。英国政府倡议设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努力促进产、学、研间的对话与合作,这对创意产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无疑都有加深了解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和业界经常举办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创意产业推介及创意产品营销活动,对于促进创意工作者和广大公民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对于培育公民的创意素质及所应有的创意接受、创意产品消费能力,同样也非常重要。

——探索建立一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及投资风险远不同于以往的产业类型,根据这样的特点,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经过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成功建立了一种非常适合和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

在这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中,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英国政府“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各个门类和各个地区创意产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一方面编写有关的情况报告和指导手册,为投资者和产业界提供供需信息及资金对接;另一方面,以税收政策来保护创意产业发展,并为国外资金进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英国创意产业复合性融资模式的主体结构,是各种各样的产业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公共基金;二是私人基金。公共基金有不少来自政府,但英国政府并不直接作为投资方投资具体的创意产业,而是通过诸如英国艺术委员会、英国电影协会、英国设计协会和英国科技及艺术基金会等专业性的协会或基金会来调节分配和投入资金,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使用;英国还通过立法规定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创意产业,特别是在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彩票基金起到了很大作用。私人基金则主要是私人企业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资金,这在英国以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比如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就是由政府、社会组织及私人企业分别出资,共同主办的。以多种渠道的发展基金为主体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参与热情与活力,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

——注重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在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产业研究的作用相当独特。“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承担着对创意产业的现状与问题追踪研究的任务,这是国家调整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另外,基于资金投入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需要,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有关的艺术委员会或协会

等民间组织和各种基金会对产业现状或产业项目的研究与评估,也开展得非常广泛与频繁。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代表,很多高等学府都越来越多地开设了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专业课程。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和对创意产业研究的特别重视,使英国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丰富且深刻,形成了不少很有影响的产业理论,也造就了一批以“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代表的研究大师与名家,这不仅有助于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对于英国创意产业向国外拓展、创意产品向国外销售、创意品牌向国外推广,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助推作用。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篇3

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英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是最早提出和界定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4年,澳大利亚的一份文化报告中曾经提出要建立“创意国家”的战略,英国政府在非常敏感和及时地借鉴、考察与研究后,于1998年发布了首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在英国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了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按照这样的定义和英国自身的产业状况,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等13个门类。经过十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包括上述很多門类在内的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已达200多万人,总产值占GDP的8%以上,每年都以高于5%的速度在增长,远大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了仅次于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产业,而且还在产业理念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影响了整个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意产业中心”。

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以创意产业为中心,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高度,整个社会高效运作、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推动。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最初重视是基于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需要争取民意和增强其合法性的经济、政治背景。在澳大利亚“创意国家”的战略提出之初,布莱尔政府就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历史性意义,认为这对英国社会未来发展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冲破瓶颈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机遇,因此随即派员专门考察,并于1997年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以外交部、贸易与工业部、地方政府官员及创意产业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提出要以“高度的创意性”来体现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传统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充分确立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振兴中的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英国政府专门设立的关于创意产业方面的最高领导机构,CITF在全球创意产业的追踪研究、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调查、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市场开拓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许多非常重要和具体的作用。

——注重培养创意产业人才。正如英国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中所强调的,“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是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没有大批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英国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打造尤其注重。这种培养和打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注重在高等教育中努力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一方面,英国的高等教育非常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认识到对创意产业的关注和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加强培养是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办学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比如舍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就专门开设了一门由“文化政策研究”和“创意产业管理”等科目所组成的文化政策与管理课程,授课人员不仅有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有创意产业的业界精英,理论学习和考察实习密切结合,为创意产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为该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

二是注重培养英国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意产业人才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个体的天分、想像力、知识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创意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等等具有相当突出的重要性,而无论是对广大学生还是对英国公民来说,这不仅要靠学校教育的系统培养,学校之外的熏陶和养成也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实施了遗产开放日和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的免费参观等一系列方案,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英国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全体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这对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也相当有益。

三是注重设立关于创意产业的对话平台。英国政府倡议设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努力促进产、学、研间的对话与合作,这对创意产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无疑都有加深了解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和业界经常举办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创意产业推介及创意产品营销活动,对于促进创意工作者和广大公民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对于培育公民的创意素质及所应有的创意接受、创意产品消费能力,同样也非常重要。

——探索建立一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及投资风险远不同于以往的产业类型,根据这样的特点,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经过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成功建立了一种非常适合和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

在这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中,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英国政府“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各个门类和各个地区创意产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一方面编写有关的情况报告和指导手册,为投资者和产业界提供供需信息及资金对接;另一方面,以税收政策来保护创意产业发展,并为国外资金进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英国创意产业复合性融资模式的主体结构,是各种各样的产业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公共基金;二是私人基金。公共基金有不少来自政府,但英国政府并不直接作为投资方投资具体的创意产业,而是通过诸如英国艺术委员会、英国电影协会、英国设计协会和英国科技及艺术基金会等专业性的协会或基金会来调节分配和投入资金,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使用;英国还通过立法规定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创意产业,特别是在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彩票基金起到了很大作用。

私人基金则主要是私人企业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资金,这在英国以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比如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就是由政府、社会组织及私人企业分别出资,共同主办的。以多种渠道的发展基金为主体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参与热情与活力,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

——注重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在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产业研究的作用相当独特。“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承担着对创意产业的现状与问题追踪研究的任务,这是国家调整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另外,基于资金投入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需要,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有关的艺术委员会或协会等民间组织和各种基金会对产业现状或产业项目的研究与评估,也开展得非常广泛与频繁。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代表,很多高等学府都越来越多地开设了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专业课程。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和对创意产业研究的特别重视,使英国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丰富且深刻,形成了不少很有影响的产业理论,也造就了一批以“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代表的研究大师与名家,这不仅有助于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对于英国创意产业向国外拓展、创意产品向国外销售、创意品牌向国外推广,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助推作用。

当然,作为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创意产品的开发、产业园区的建设、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和国际市场的奋力开拓等很多方面,也有不少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江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借鉴。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国创业教育及成功经验探究 篇4

一、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素质, 但随之而来的失业率升高和学生质量下降问题日趋严重, 而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知识转化、加强校企联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创业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趋势研讨会上, 提出了“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 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能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

199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 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 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一直深受重视, 至今已颇具规模。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的美国, 1980年第一个本科创业教育专业诞生在百森 (Babson) 商学院、贝勒 (Baylor) 大学和南加州大学。1970年至80年代末期, 中小学创业课程成长迅速, 并蓬勃发展。

英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后迅速发展开来, 政府将创业与创业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规范, 为创业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根本保证。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 (entreprise in higher edncation initiative, EHE) 成为政府引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

二、英国创业教育发展背景

70年代以来, 由石油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英国经济也不可避免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失业率居高不下由此引起社会动荡, 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英国政府在推行大规模再就业培训项目的同时, 提出了自我雇佣 (self-employment) 的创业培训项目以减少失业者数量。在就业培训中不仅传授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 而且激发其创业激情,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创业能力。政府认识到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中所祈祷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政府认为, 一个国家健全发展的高等教育, 应该能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 其中英国最急需的, 就是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80年代政府发布的报告和法案中都要求大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另外, 国家经济持续低迷, 大型垄断企业长期不景气, 恢复缓慢, 此时发展灵活的中小企业支撑起国家经济发展重任, 为英国社会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岗位, 创造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 并成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从此, 英国的创业教育蓬勃开展起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英国的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6年, 伦敦商学院的乔纳森教授对全英格兰133所接受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资助的高校进行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 结果显示现在至少50%的英国大学开设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 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有:第一, 伴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整个社会日益推崇企业家精神, 越来越多的拥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不甘心等待雇佣, 而是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 成为“企业家”。第二, 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生存压力加大的企业主希望自己的雇员能具有创新才能从而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 高校为了满足雇主的需求,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得先机, 必须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英国发展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

1、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广泛, 教学方法灵活

目前,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创业教育课程, 一种是“为创业”课程, 另一种是“关于创业”课程。两种课程配备的教师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也有着一定差别。“为创业”课程的教师有21%是兼职教师, 98%的教师曾经有过商业管理经验, 70%的教师曾经创办过自己的企业。教学方法上则倾向于小组教学, 更多的开展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 明确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准备商业计划、同企业家互动等方式获得“近似的创业经验”。[2]学校注重提供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践并进行严格的技能考核。比较而言, “为创业”课程比“关于创业”课程在制作案例方面花费了更多的努力。“关于创业”课程中, 全职教师占93%, 只有61%的教师有过商业管理经验, 36%的教师创办过自己的企业, 他们倾向于通过讲授教材、写小论文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其考核方式一般也局限于书面形式。[3]

“为创业”、“关于创业”两种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是课程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创业教育培养专门的师资可以保证创业教育顺利进行。

2、社会各界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热情高涨

毫无疑问, 高校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 但是没有外部力量的有力支撑, 是很难取得持久发展和突出贡献的。在英国, 除高校外还有很多的外部力量积极参与。企业加强与高校创业教育的联系, 使得高校创业教育更加明确市场需要, 更具有方向性。

3、配备专门组织机构并提供指导

英国的大部分大学都设立了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 为包括本校师生在内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 使得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成功的可能性[2]。比如, 拉夫堡大学的创新中心为有志于创业的本校学生提供很多便利条件, 例如, 以折扣的价格提供场地出租, 为创业者联系相应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提供低息贷款等。该校的“学生创新和创业奖学金”获得者还有权在租金方面得到该中心的进一步折扣以及该校的创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指导, 目前拉夫堡大学的创新中心已经在几个新公司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拉夫堡大学的创业教育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目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已开展的创业教育也主要处于对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增强学生创业意识阶段, 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处于萌芽阶段。英国发展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如何将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深入发展, 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摘要:缓解就业压力成为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英国也曾经经历过由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但是充分利用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信息服务系统、有效的政府和高校就业指导来缓解就业压力,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有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英国创业教育的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创业教育,英国创业教育,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曾昭., 陈岩创业教育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杨娟.英国创业教育拾记.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年第4期

英国经验 篇5

申请者自己翻译的或者别人帮忙翻译的材料不再被接受,新的方式有三种:

1、将材料交予正规的有资格的翻译公司有专门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翻译后的文件中必须包含翻译人员的全名,所在工作单位,单位地址以及联系方式,还有翻译人员的资历。

2、去公证处将签证材料进行公证。

3、去签证申请中心进行翻译。根据去年的签证情况,建议申请者一定要认真对待翻译问题,千万不能马虎。

但也有过来人是这样说的哦:

自己翻译型

所有的原件非英文的都要求翻译。很多人为翻译是一件头痛的事情,特别是效力问题。

很多人都会想到找专门的翻译公司或者中介做翻译。其实完全没必要花这个钱,而且很多翻译公司的翻译出来的还有错误。

签证中心官网上现在对翻译的要求是:提供译者的名字、联系方式、翻译日期及译者的签名。

其实这个要求很简单,也不苛刻。

一种通行的办法就是找有专八资格证的人翻译。

其实就是自己翻译,然后留下专八证书获得者的信息,找他签个字就好了。非常简单又低碳。

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并且签证也过了,所以证明是可行的。(在这里,小编建议童鞋们还是找相关拥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翻译,不要冒险。)

存款证明的翻译经验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凡是中文全部都要翻译成英文,包括盖的章。

我签证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的存款证明是民生银行出具的中英对照的,所以我就没有再另外翻译,但是拿到签证中心一个工作人员说我这个章子没有翻译,让我重新把英文整理成一个单独的文档再把章子翻译了。

翻译版本的格式尽量与原件格式一致。

关于成绩单学位证毕业证的翻译

一般来说成绩单是学校直接出具的,如果没有英文版的可以自己翻译以后盖学校的红章。

有人问过我盖过章的成绩单还是否需要译者单独再翻译一遍,答案是不用的。

盖了学校红章的成绩单就说明是学校出具的官方的(不管是不是你自己翻译的)有效力的文件,不需要再单独翻译。

包括学位证和毕业证,如果你的翻译件上盖了学校的红章,就不需要单独翻译。但是如果没有学校盖章的话就需要单独翻译了。

工作收入证明的翻译

我觉得工作收入证明最好翻译,因为以前有人因为工作职务说明不清而被签证官怀疑资助人收入的。

关于公证

之前看过很多说到公证的问题。

我后来弄明白其实公证和你找翻译公司翻译是同一个意思。

公证的作用是你拿着原件和翻译件到公证处,他们帮你核对以后在你的翻译件上盖个章,说明你这个翻译是经过公证的准确无误的。

但是我碰到一个交了公证材料的MM被拒签了,我听到大概意思是让她出具出生证明,她没出具,但是出具了一个出生公证,结果被拒了。

所以再一次说明一切都要按照checklist上面的要求来办,不要自己想当然。

此外大家还需要知道:一般申请人申请英国学生签证也不需要办理任何公证(这一点不同于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等国)。

需要公证只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户口本上的信息无法证明你和你资助人之间的亲属关系

2、公司的部分经济文件、材料视情况,有些需要公证

3、个别时候遗产、赠与等情况下需要公证

4、房屋、车辆等大件商品/物品的买卖协议/合同书需经过公证证实其真实性

5、其他一些如借款的协议/合同,通常个人与小公司的借款或者集资等协议/合同是无法被VO认可的,如果你能够通过公证来证实其真实性的话,相对会比较容易被VO接受。

英国经验 篇6

保护主义强调古建筑的三种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当时人认为历史价值可以保留在集体的回忆中,或者在拆除建筑之前做好对其的记录,所以不必过分热衷于历史的空间属性。说到艺术价值,此时的建筑师们往往是在拆除中世纪建筑后,用“改进过的”材料重建一座相同或者类似风格的建筑,有时则按照19世纪的审美品位和需求加大建筑规模。比如,约克城从外观上几乎保留了中世纪的原貌,但其内部配备了现代设备,爱丁堡也曾重建过16、17世纪老式苏格兰风格的建筑。在当时人看来,旧建筑风格通常是狭小、阴暗、破败的,即便是18世纪乔治时代的宏大建筑也被认为太过平淡无奇而无法适应19世纪维多利亚帝国的品位。甚至有人提出想要拆除乔治时期最宏大的设计——约翰·纳什摄政街,以便为更宏伟的现代建筑腾出空间。至于时代价值,正如罗斯金的阐述一样,保护主义者将其视为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平衡变化节奏的法则之一,并将历史遗迹作为“国家遗产”缔造全新民族认同,同时又带有追忆前工业化社会的意味。

不难看出,保护主义理论与城市改造息息相关。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口增长、流动加剧,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铁路诞生后,城市化加速,城镇中心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密度极大增强,原先建于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一些居民住宅区、历史建筑、大学、医院、行业组织、手工艺作坊必须被清除,用于新建建筑和铺设铁路,老街道也必须拓宽。发展的语境促使人们觉得,如果被古老建筑人为束缚,社会的进步也将难以展开。

在19世纪城市改造的大潮中,以伦敦市中心为例,如下几个历史悠久的建筑都处于被拆除和保护之间:威廉姆斯博士图书馆于1865年卖给了一家铁路公司,并搬迁至布鲁姆伯利以西;卡尔特修道院,虽然它的救济院被保留下来,但是其学校却于1872年被出售,并且搬到了萨里;锡安学院的救济院于1884年解散,学院也搬到了位于堤岸的新办公场所等。更具典型意义的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格拉斯哥的改造。这个老城曾经是欧洲最拥挤的历史核心地段之一,结果共计88英亩的老城中的中世纪街道被清除,为火车站、广场、办公楼和新的林荫大道提供了空间。

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人并不反对城市改造,甚至认为改造与保护是互补的。这不仅是因为改造等同于发展,更因为保护主义后于改造产生,改造更多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物,在保护主义对改造产生更多影响之前,改造已经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保护行为即使有可能改变破坏行为,但也很难将之终止。因此,英国19世纪城市建设中,保护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改造中保护、在改革中保留传统的做法,保护主义背后是改造。

改造之所以盛行,还在于此时的英国意在建设恢宏的帝国之都,塑造英国民族性。建筑师们更热衷于改造或者建设全新的哥特式建筑。当时的一般规律是哥特式多用于宗教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则为公共建筑所偏爱。由于哥特风格暗示着欧洲历史上异教被打败的时代,所以在著名建筑师普金看来,哥特式建筑具有道德提升意义。除了改造的成功,19世纪的建筑师们还再造了众多建筑经典。1831年建成的剑桥叹息桥位于圣约翰学院内,连接旧庭和新庭,横跨剑河,是一座仿造中世纪威尼斯叹息桥修建的拱形廊桥。它不仅是维多利亚女王最钟爱的剑桥景观,而且今天已经是剑桥大学的代表性景观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城市的拆除、改造以及重新安置,必然会给被拆迁人群带来诸多困境,使一部分私人财产受损,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此,议会于1845年通过了《土地条款联合法案》,建立起一整套“强制购买”的机制。还有,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功利主义也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对城市改造给予理论支持。换言之,城市的拆除和改造关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让位于公共利益乃是天经地义之事。1846年10月10日的《泰晤士报》指出:“面对公共需求,个人权利必须让步。产权法是根据所有人的利益而制定的,不是为了方便少数人。当这些法律站在大多数人福祉的对立面时,它们至此就必须被废止。”由此,城市改造更难以阻挡。

由于拆除带来了被拆迁者一时无法安置只能住在相邻街区,导致后者环境恶化、过分拥挤。经过激烈讨论,主张改造者依旧认为不能放缓拆迁的步伐,但要保证重新安排住房。于是,便有了1875年的《克罗斯法案》(以内政大臣理查德·克罗斯命名),授权各城市购买并拆除贫民窟,建造住房用于出租。此后又有一些相关法案出台。与此同时,伯明翰开始采取大规模措施来清理贫民窟,其他大城市亦然。尽管大部分被拆迁者处于弱势无法发声,但事实上自19世纪以来,英国对个人自由和个体产权的尊重与其民主化进程同步增加。1936年初冬,倫敦主要报刊刊登了英王爱德华八世访问康沃尔矿区居民的照片。他站在一家人门口,脱帽鞠躬,神态恳切,门里站着一位老妇人,照片下面一行字:“我能进来吗?”说明了私人住宅神圣不可侵犯。个体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在20世纪的英国成为一种共识,强制拆除已经成为历史。由此可见,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主义。

英国经验 篇7

一、英国公共政策绩效管理的运作机制

西方学者认为,国家是人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确保个人生活和发展而做出权力让渡的结果。 公共政策是现代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基本手段。 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弗兰克·费希尔认为,“将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项行动的政治上的决议,目的在于解决或缓解那些政治日程上的问题,如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艾拉·夏坎斯基认为“政府的重要活动即为公共政策”,戴维·伊斯顿则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尽管各国学者从不同学科对公共政策做出不同解读,但公共政策都具有政治性、公共性、权威性、普遍性、目的性和预见性等特征。 公共政策必须以解决公共问题为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管制、引导、调控或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运作过程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监督与评价五个部分。 英国公共政策运作基于法治原则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通过法定职责的有机运作以及不同利益诉求的权利制衡,共同构成公共政策运作的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公共政策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政策制定与政策绩效审计作为英国公共政策运作的重要环节,前者保证了公共政策出台的严谨性和广泛的民意基础,后者对政策运行情况的信息反馈促进政策落实和责任追究。 就政策动议而言,国家面对的有关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中只有一部分能够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 一是某个特定领域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求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迫使政府重新安排某一范围内的秩序和利益关系;二是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主动酝酿一项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解决或缓解政治日程上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 政策问题确定后,英国政府通过专家咨询制定政策建议,对重大敏感问题,还会进行公开的社会辩论,最后形成正式政策文本,需要形成法律的则以议案形式提交议会。 下院接受议案后需要经过“一读”、“二读”、“三读”程序以及朝野各党的辩论和修改。 当然,议案也有被否决的可能。 议案通过下院的立法程序则被提交上院,上院提出修改意见交由下院修改后,议案提交英国国王,经国王批准正式成为法律。 政府颁布的政策文本或形成法律后,即进入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执行阶段。

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是对政策运行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和评价,是重新配置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通过公共政策绩效情况审计,评价政策效果,发现政策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揭示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程度, 有关情况反馈议会,议会通过质询和问责机制,促进政府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能力,保障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经验与做法

英国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中高度关注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结果。 绩效审计实施过程强调关键环节,2011年版《绩效审计手册》定义的“绩效审计循环”包括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现场审计和起草审计报告、交换意见、批准和发布审计报告、提交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衡量审计影响和跟踪检查八个关键环节,在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内容的发展、审计质量的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一是审计项目的选择。 英国审计机关每年围绕议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以及执政党的执政政策等重点, 根据政策取向、资源分配或者管理方式等情况自行确定公共政策绩效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的确定经过了广泛的前期调查,采取向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相关地方政府、有关公共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并查阅议会的相关报告、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报告、内部审计以及其他监督机构的大量文献。 项目选择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项目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增值性、可行性、时效性等,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选择具有潜在审计价值的项目实施审计,提供最有价值的审计成果,审计项目本身做到“价值为本”。 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涉及税收、教育、环境保护、信息安全、医疗养老、儿童保护、社区服务、住房、消防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与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审计环境以及审计机关自身的技术资源等条件相适应。

二是绩效审计的内容。 英国属于立法型审计模式。 1983年出台的《英国国家审计法》规定主审计长可以对任何组织(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组织) 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 英国的绩效审计理念注重货币价值、强调结果,关注从成本到产出再到效果的状态。 英国审计署还顺应新公共管理要求,将“可持续性”概念引入绩效审计,丰富了绩效审计的内涵。 根据2011年《绩效审计手册 》的定义,可持续性是一种决定、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的状态。 不同的公共政策绩效审计项目可以对上述四项内容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检查,审计和评价内容服从于审计目的,有的侧重经济性,有的侧重效果性,有的则着重对效果性或者可持续性进行审计和评价。 此外,由于政策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和政策出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保证审计人员在政治或其它方面不持偏见,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仅限于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政策本身不提出任何质疑。

三是审计质量的控制。 英国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绩效审计手册》以及绩效审计指南、绩效审计项目设计指南、绩效审计抽样指南、绩效审计案例指南、可持续性和绩效审计指南等一系列规范;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却有明确的评价依据。 审计评价依据政策和法规、行业规定和专业标准、同类事项的约定或平均指标、历史数据、权威评估机构的评判标准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结论等做出判断,审计不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不对评价标准发表意见,确保绩效审计中引用的数据、指标、标准、评价结果能为社会各界和被审计单位所接受; 审计实施中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严谨细致,要求审计证据必须充分、相关、可靠。 英国没有硬性规定绩效审计的程序、步骤,而是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程序和报告方式。 英国审计署归纳总结出专业胜任能力、公正性、客观和独立性、责任等八条绩效审计原则,其中的沟通协商原则要求,审计报告起草完成后,报告叙述的事实和表述要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或者充分交换意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征求意见,充分保障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由于审计报告涉及的问题会被议员用来质询有关责任人,被审计单位会竭力辩解,交换意见的时间有时会花几个月。 当审计人员的意见不能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时,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观点和意见。

此外,英国议会的公共账目委员会收到审计署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后,会将其中一些报告送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权威机构、学者进行验证,审计报告验证后才对外公布。

四是审计成果的利用。 审计报告经审定后正式印刷,同时准备一份介绍报告内容概要的新闻稿。 英国审计机关虽然没有审计处理、处罚权,但要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并反馈给政府部门,同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形式对外公布,公开性和独立性是英国国家审计的灵魂和软实力。 公共账目委员会将就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举行听证会, 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质询,有时会做出相应的决议。 英国审计署每年向议会提交约50份绩效审计报告, 公共账目委员就其中大约35份举行听证会。苏格兰审计署在绩效审计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审计界关注,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政策执行审计产生的影响力,关注政策从中央到各部门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政策执行的遵循性、效果性以及政策执行成本与预算的差异情况,有关负责人会受到议会质询,甚至辞职。

英国审计署政策审计的成果还通过其他途径被有效利用。 对绩效审计涉及的部门或机构管理层提供建设性报告,陈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审计建议;有时还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在一起形成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促进政策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的审计机构还根据绩效审计结果,适时组织专题研讨或讲座或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针对具体部门的审计事项,审计署有时与其它机构一起共同出版针对特定业务领域的业务指南,以扩大审计影响;出版国际文本,以助于社会各界对英国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的表现展开讨论、做出评判。

三、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借鉴与启示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需要出台一系列有关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新政策,这就决定了转型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政策大国。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的审计监督,更加优质地服务国家治理,从英国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经验中可以得到有益启示。

一是制定有关绩效审计的规范和标准。 总结我国多年实践和探索绩效审计的经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或者有关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等方面的专业指引, 规范审计行为和审计标准,达到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同时赋予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采用的审计程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报告方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引导审计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深入查证问题方面,避免因无效程序、环节繁琐而浪费审计资源和效率。

二是提高政策执行审计选题立项质量。 绩效审计成效好坏取决于审计的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更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增值性、时效性等因素,通过前期调查和分析评估,政策执行有显见改进空间,是选题立项的关键。 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成百个“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新政,例如,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刘尚希在“2015中国改革论坛”举例称,“近两年,光财政方面发的文件,包括国务院和财政部的已经将近40个了,一个月差不多发2个。 ”审计机关开展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审计,首先要解决好要关注哪些领域、审计哪些政策、什么时点切入的问题。一项政策出台需要消化、落地过程,一个指标文件、一项财政专项资金从财政部国库账户拨出需要经过五级财政流转才能按规定程序最终落实到项目资金使用单位,财政资金在规定时间节点刚到中途, 审计组就已经延伸到具体项目单位,审计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政策执行审计的选题立项需要进一步加强前期调查和评估工作,实现精准立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实提高项目立项质量。

三是改进政策执行审计组织方式和报告模式。 公共政策绩效过程从政策制定、政策出台、政策执行到审计监督和信息反馈,必须构成一个闭环系统。 对审计监督和信息反馈环节而言,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掉链或断链等信息流转不畅现象,都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因此,必须改善顶层设计,改进现行审计组织方式,审计组织实施和结果报告由“由下而上”改为“自上而下”,由最高审计机关按照一条主线一查到底,在审计力量配置方面,各级审计机关实现“四个结合”,沿着政策、资金流向查到哪一级地方政府, 从哪一级审计机关抽调符合专业要求的审计人员配合,审计情况分级交换意见,由审计署或各特派办汇总审计情况形成审计报告,审计结果直接上报,通过封闭运作,从而切实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

四是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分析评价。 从根本上讲,制度失灵很大原因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涉及到对政策预期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两个方面的问题。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公共资源和社会价值进行重新安排从而调整某一范围内的秩序和利益关系。 通过政策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响应,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策落地生根,释放改革和政策红利。 但审计作为一种督促和矫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促进政策执行的作用。 此外,我国审计机关与执政党的政治意愿保持一致,可以就政策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审计建议,具有英国审计不具备的优势。 近年来,政策绩效审计由事后向事中审计、跟踪审计发展,更需要加强对政策产生的影响和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发现政策本身不切实际的问题或执行中出现的需要纠正的偏差,及时反馈审计信息,促进规范政策制定论证过程,提高相关政策作用力和执行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作用。

五是拓展政策执行审计结果的利用途径。 审计项目的最大成效在于审计结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法律赋予我国审计机关具有审计处理、处罚权,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 具有英国审计机关不具备的条件。但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具有政策性强、资金种类多、涉及面广、审计链条长、时效性强、情况复杂等难点,审计部门如何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作出客观结论、提出切中要害的审计建议有一定难度。 但除了审计部门外,还有更多参与国家治理的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同样关注政府政策的执行效果。 英国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例如,可以就某一项或某几项公共政策的审计结果,联合财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大学院所、科研机构、有关专家教授,组织专题研讨进行论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切实有效地提出完善政策、加强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慧,周岩.英国绩效审计的最新发展与启示〔J〕.国外审计观察,2012(3).

[2]王妹.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J〕.审计研究,2012(6).

[3]王勇.公共政策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月刊,2012(10).

[4]吴中媛.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新会计,2014(2).

英国经验 篇8

剑桥大学是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每年产生大量的全球顶尖科学技术,并以其独特的产学研模式不断创造新兴产业,是欧洲高端要素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剑桥地区拥有1500 多个技术型企业,19 个商业科学园区,年总收入超过130 亿英镑。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剑桥因其创新创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在国际上被称为“剑桥现象”。

1 剑桥技术转移主要做法

1.1 一流的研究基地,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剑桥大学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药学和物理学的发源地,拥有桑格研究中心等五大世界顶级生物研究中心,先后共有9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雄厚的基础研究使得剑桥大学成为高科技集群创新技术的源泉。同时,剑桥大学以必修课、选修课和培训项目的形式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为学生与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础。剑桥大学每年由学生自行组织商业计划竞赛,按照计划书的详细和成熟程度,分别提供100~5000 英镑的奖金奖励,此外,还有博士后商业计划,这将对参与其中的研究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帮助。这些商业计划和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良好的互动机制,打造政产学研生态体系

剑桥现象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与互动作用。英国政府通过专门引导、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剑桥现象的成功推波助澜。剑桥地区一半以上高科技公司与剑桥大学保持紧密联系,而其中又有90%与剑桥大学各院系直接挂钩。剑桥大学积极鼓励成立各类协会组织,从20 世纪70 年代剑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非正式的组织———剑桥计算机协会开始,目前共有47 个此类的商业网络组织,为企业广泛提供咨询和帮助。如英国大学联合会(Praxis Unico),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大学技术转移组织,通过保持和协会会员、政府、产业界、学术界、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紧密联系,给予利益相关者实质性的帮助与支持。

1.3 专业的团队运作,提高技术商业化成功率

剑桥企业中心(Cambridge University Enterprise),是剑桥大学全资公司,代表剑桥大学负责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工作。目前剑桥企业中心共有技术转移部、咨询服务部、种子基金、创新风险基金4 个部门,中心拥有40 人左右的专业团队,管理超过1000 个科学技术项目,管理持有60 个以上初创企业股权。企业中心机构设置健全,分工明确,流程严谨,为技术成果成功走向市场开辟道路、保驾护航。

技术转移。剑桥企业中心技术转移部最主要的工作是知识产权管理,包括代表剑桥大学申请专利、进行项目评估,开展市场调研,寻找商业化伙伴,代表发明人与合作商家进行技术对接、协商谈判,同时撰写合同协议等。企业中心是剑桥大学所有知识产权专利的法定申请人和拥有人,每年收到200 多份商业计划申请,经过严格的程序对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进行研判,最终在1 个月内决定是否申请专利,每年企业中心的专利申请量大约20 件左右,只占申请量的1/10,确保申请专利的高品质和专利成本的合理控制。

咨询服务。在剑桥,咨询是企业与大学互动最便捷的方式。剑桥企业中心咨询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各个研究室、实验室以及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了解各个领域的技术进展,寻找潜在项目。剑桥咨询服务形式主要有:科学顾问委员会、企业开发产品咨询、利用各个院系的仪器设备、专家证人以及政策咨询等,其中科学顾问委员会是剑桥最杰出的学者,剑桥企业中心外骋行业专家100 多人,这些专家只有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后才能拿到咨询服务费,大大减轻了剑桥企业中心的负担。同时,剑桥乃至英国积极鼓励科学家参与企业咨询,在英国衡量大学教授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力,而咨询是增加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种子基金。剑桥企业中心拥有一个独立的风险投资基金,即“剑桥企业种子基金”(The Cambridge Enterprise Seed Funds),为初创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并扶持孵化。自1995 年以来,获得种子基金投资的初创公司5 年内的成活率达到97.4%,大大超过44.6%的英国平均水平。剑桥企业种子基金由剑桥大学而非政府拥有,只投资于以剑桥大学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新公司,所有盈利返回资金池或者重新投资,到目前为止投资了70 家公司,共计1070 万英镑,带动了市场上10 亿英镑的投资。

1.4 新颖的运营模式,保持技术孵化机构高效率

剑桥创新创业载体包括圣约翰创新中心、剑桥科学园和未来商业中心,这3 个中心呈三角形分布。其中圣约翰创新中心是英国第一个商业孵化器,为入驻的个人或者小型团体提供企业启动时的相关注册、财务支持、法律咨询以及办公场所,以其仅有6000 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孵化出数个全球知名企业。中心特色在于为入驻和难以入驻的企业提供不同等级的星级服务和虚拟服务,同时中心保持着快速的流动性、极高的出租率,为创业人才提供易进易出的宽松环境,帮助创业者以最低成本进行创新推广工作。剑桥科学园是英国最古老和规模最大的科技园区,普遍采取成立子机构的形式,子公司只有一家股东即大学或学院,从而合法规避了公共机构从事商业活动带来的业务风险。

1.5 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英国政府对企业的技术转移给予经费支持或减免税优惠,制定了研究机构、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的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了研发税收减免政策,并重点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中小型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部分,可享受的税收减免额为15%。投资人将收入作为天使基金等投入初创公司,未来所得可享受免税等政策。剑桥大学对技术转移采取了一套明确的奖励机制,剑桥企业中心在参与商业开发时所获得的全部收益,最终由技术发明人、发明人所在院系和剑桥大学三方共享。具体技术转移收益与分配比例如表1 所示。

2 对江苏的主要启示与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技术转移体系化网络

技术转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建议:一是要把对技术转移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布局,打造形成从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创新产品的技术转移服务链条,借鉴剑桥经验,重点做好技术咨询、种子基金等薄弱环节的强化工作。二是打造技术转移生态链,发挥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功能,将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载体组织在一起,面向企业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模式。三是进一步明确技术转移机构的职责,对各类各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地方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按照功能定位进行分类整合。探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采取独立法人、企业化运作,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横向技术服务、成果转移、知识产权运营等工作,参照剑桥模式管理运行。

2.2 重视基础研究,推动技术转移可持续发展

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技术转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江苏省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建议:一是重点突破,选择几个江苏省内重点大学,探索剑桥模式在江苏省的应用和推广,围绕优势领域构建完善的研发和服务网络,打造一批基础研究与技术转移良性循环的示范基地。二是给予基础研究相对宽松的环境。剑桥大学对科研人员没有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等指标性考核,有些诺贝尔奖得主曾经几年或者十几年没有发表论文。建议江苏省淡化对于基础研究人员的硬性指标考核,代之以影响力、学术地位等软性要求,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2.3 改革评价机制,突出技术转移市场化导向

技术能否生存并获得较大发展,主要是看该技术能否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我们国内一味追求专利产出不同,剑桥大学强调的是,根据技术的市场价值评估决定是否申请专利、什么时机申请专利以及申请策略,因此建议江苏省:一是尽快摒弃重数量、轻质量的专利考核导向,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价值分析、评估业务,提升全省专利产出质量。二是强化具有商业化价值的知识产权申请。引导高校研究人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培养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意识,开展以市场作为检验标准的技术创新活动。三是深入领会并落实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精神,建立利益机制,使科研人员和机构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有收益,激励转化热情。四是积极寻求与跨国公司合作,引导其以技术+资金投资、许可交易、合作开发等形式与江苏省企业开展合作,以此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借助跨国公司的资源扩大江苏省内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4 强化人才引培,提升技术转移专业化水平

人才是技术转移工作的关键。在剑桥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普遍是大学教授或某领域专家,多数人曾经为大型企业做过技术咨询顾问、当过律师、高级会计师、自己开过公司等,多途径的经历使其成为高级综合性人才。建议江苏省:一是加强技术转移领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积极与Praxis Unico等国际组织对接,开展注册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咨询、运营、评估人才以及金融、法律人才的常态化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育工作,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科学家、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创办企业等,增加从业领域和背景,丰富人脉关系网络。三是细化技术转移人才的专业分工,要求从事技术转移服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某一行业的专业背景,且长期从事领域相关的工作,掌握各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及走向。

2.5 营造环境氛围,打造技术转移生态化体系

纵观剑桥大学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活动,整个社会分工清晰,政府、高校、企业着力点明确,社会诚信体系完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建议江苏省:一是要加强政策宣讲培训,提高高校、企业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认识,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利用技术转移服务提高创新效率,加大对典型机构和案例的宣传。二是要构建科研和科技服务诚信体系,大力推动科技计划的科研进展、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规范科研人员诚信行为;同时充分借助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行业组织和机构,引导建立第三方支付信用体系。三是大学要狠抓创业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创业经验,也可以通过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很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工作。

摘要:技术转移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提升创新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是推动技术转移、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高校技术转移尤为重要。剑桥大学是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其以独特的产学研模式,不断创造新产业,是欧洲高端要素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文章深入总结分析英国剑桥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主要做法,并具体阐述对于江苏省技术转移的主要启示与建议。

英国经验 篇9

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是英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就论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技术的真正目标是要用新发现、新发明、新技艺来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他说在所有给人类谋取利益的事情中,没有比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重大的了。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这个差别不是土壤、气候,也不是体力,而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成为400年来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响亮口号和寻求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催化剂;成为一代又一代热爱科学的人们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强大动力。

蒸汽机,是人类自发明用火技术后,经过8 000年漫漫历程,在利用自然力方面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它使人类科技发展的车轮由古代慢车道进入近代的快车道,为人类工业革命的洪流开启了闸门。蒸汽机的使用,为英国纺织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其率先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航程。整个19世纪,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纪,是号称“日不落帝国”不断向外扩张的世纪,飘扬着米字旗的英国舰船,行驶在世界的五洋四海,横穿于各地的大江大河。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就占当时世界工业总产值的50%,占据世界头等工业强国的位置整整一个多世纪,直到1913年才被德国超越,但其科技发展水平一直处在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紧随美国参与到东西方的冷战之中,放弃了科技发展的首要目的是为改善民众生活的方针,将国防事业和武器装备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目标,把大量的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投入到了国防和武器的研制之中,在民用科技发展方面逐渐落后,导致英国民用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减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东西方冷战开始淡化以后,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这种以军为主的科技政策的偏差,并着手纠正,强调军转民技术和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重要性,开始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英国在调整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环节。在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和法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英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政策和法规,形成了由政府指导协调,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开发的机制。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给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英国政府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国家克服危机的重要措施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步骤,于2011年制定出台了《促进增长的研究与创新战略》。强调企业要与科研机构加强联系,合作开展科研和新技术开发;强调要积极参与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地平线2020”创新研究新计划》,将英国的科技资源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资源相融合,使英国的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范围扩展到欧盟所有成员国之间,以构建高效运行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体系,促使英国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的常态发展,保持长久的繁荣局面。英国政府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1 改革政府科技管理机构

2009年,英国将原来的商业、企业制度改革部和大学、创新技能部进行合并重组,成立新的商业、企业创新技能部。目的是便于制定有利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政策,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为此,英国研究理事会专门建立了科技成果信息网站,为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合作研究、人员培训与交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提供咨询和支持,以提高英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1[1]。

1.2 设立技术创新中心

2011年,英国政府在制定出台《促进增长的研究与创新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在5年内投资2亿英镑,由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具体负责,建立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的计划。目的是支持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导向的技术创新活动,向企业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成果和新兴技术,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开展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促使英国大量的科技成果能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化。目前已建成了高端制造中心、细胞医疗中心和可再生能源中心。重点进行先进制造业、数字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低碳与新能源等领域的成果应用和技术开发。

1.3充分发挥英国技术集团(BTG)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介服务作用

BTG是1981年由原来的英国国家研究开发公司与国家企业联盟合并后组建的一家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该集团聚集了200多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专利代理人、律师、会计师等专门人才,有丰富的技术、市场、法律、金融知识和实践经验,能为成果供需各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集团还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的双重功能,能够利用充足的投资将成果供需各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联合起来,实现成果转化的高效和成功。集团与英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技术发明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国外许多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集团在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中都拥有能够共同获利的合作伙伴,形成了国内国际的有效网络,真正起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BTG于1991年由国有制改为民营化,完全按照市场商业化模式运作,1995年在伦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多年来,集团作为专门以风险投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一直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国家授权的保护专利和颁发技术许可证的职能,还具有根据社会需求对国家研究成果及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进行再开发的职责,有权对相关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些都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获得了英国企业、研究机构的信任[2[2]。

1.4 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英国政府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或根据开发新产品的需要与科研机构、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3[3]。支持科研机构和大学设立自己的成果转化中心或办公室,专门从事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开发。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建立具有孵化器功能的“科学—工业园”,成为催生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基地[4[4]。

1.5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缺乏资金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初期的一大障碍。为此,从2002年开始,英国政府支持全国五大区(英国共划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大伦敦5个大区,每个大区又划分为若干个郡或分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早期成长基金”或“风险基金”,用于支持成果转化的起步工作。“早期成长基金”用于支持单个成果转化项目的平均投资为5~10万英镑。2006年,英国政府又设立了9个“企业资本基金”(ECF),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政府对每个基金投入2 500万英镑,共投入2.25亿英镑,支持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让企业申请ECF,竞标企业须自行配套与ECF每次投资相等的资金,ECF对每个成果应用项目的投资金额在100~200万英镑,投资周期最长不超过10年,ECF自设立以来,已先后资助了100多家中小企业[3[3]。

2 未来10年英国科技成果转化及新技术开发政策的发展趋势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英国主要依靠先进的服务业、极具吸引力的房地产业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创造了持续15年的经济繁荣期。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英国经济,导致其发展乏力,出现了低迷、萎缩的困难局面。为应对危机,英国政府希望利用其科技优势,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开发为突破口,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扭转经济萎缩不振的困局,恢复常态发展,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中继续走在前列,保持英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和发达国家的地位。这是英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开发的政策必然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其政策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6点。

①改变过去历届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政策方面只做短期(一般为3年)计划而不制定中长期(6~10年)规划的传统做法,既制定短期计划,更注重长远规划,坚持短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原则,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政策内容,使科技政策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2009年制定的《打造英国未来———新产业、新就业综合战略》和2011年制定的《促进增长的研究与创新战略》,均对较长时期内英国科技发展的任务、目标及其重点做了全面的规划,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②充分重视互联网时代科技成果信息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使网络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以网络为平台,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各自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信息共享,不断创造新的合作机会。目前,由英国研究理事会建立的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网站,为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成果信息一站式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③制定有利于企业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转化成果的积极性。为科研机构和大学提供新技术研发基金、创新券或低息贷款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直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建立“科技园”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进程[5[5]。国家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将注重引导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提高应用效果评价的权重指数。政府将继续坚持对企业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供融资担保、税收抵免和政府采购倾斜等优惠政策,并注重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6[6]。

④坚持由政府出资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的政策。如2012年英国政府设立的“研究伙伴投资基金”(UKRPIF),已先后投入3亿英镑,用于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和应用新成果。目前已资助了14项涉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医疗与制药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新成果应用[6[6]。

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政府计划投资2亿英镑,由国家创新与技能部负责,建设6~8个世界级的技术创新基地。开发和转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技术与成果项目,以构建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为英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量。目前,已建成的基地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有人类癌症新疗法、用于石油、天燃气开采和海底钻探的先进材料等领域。

⑥延续“企业奖学金”政策。这是2012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和工程院共同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研究人员。获奖者从事的研究项目必须是能够为企业开发出确实有发展前景与商业价值的新产品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奖项的最高额度为8.5万英镑。2013年以来,已有十几位大学研究人员获得了该奖项。获奖者的研发项目涉及的内容有激光打印、防伪技术、无标签检测的新型光学系统、食品安全测试的磁免疫监测技术、神经性疾病的诊断、识别和监测等[7[7]。此项政策也是为英国未来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奠定基础。

3 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整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进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且周期较长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着顺利与困难、成功与失败的不确定因素,常常在起步阶段由于资金不足和结果无法完全保证而使企业与研发者举步维艰。英国采取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帮助企业和研发者顺利开启这项工作,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现在拥有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数量已居世界前列,每年设立的科研项目数量也日渐庞大。但我国许多研究项目常常在实验室完成测试或通过评审鉴定后,由于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以及对成果应用后续情况的检查评定跟不上,从而使成果转化无法启动。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技术落后、利润不高、缺乏资金积累,虽然急需新技术的支持,但对一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前景、预期效果无法确定而犹豫徘徊,研究者个人或集体又很难筹集到转化资金,使得这些成果可能长期停留在研究报告和鉴定材料上,沉睡在实验室的资料柜里或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中。因此,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应该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一条较好的途径,特别是可以为许多急需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提供机会和帮助。

3.1 充分重视互联网在汇集、传播、信息交流共享方面的平台作用

由政府主导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中心,将科技成果信息按领域分类集成,在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中心网站权威发布,使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及时获取需要的成果信息并通过这个平台发布需求,为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国已有10家不同部门主管的国家级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发布运行,但由于从事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管理经验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服务平台运行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2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基地

以基地为中心汇聚企业界和科技界的研发力量联合创新,使大量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为加快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英国在这方面已经有比较成功的政策和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3 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自己的“科学—工业园”

将“研究—实验—应用”融为一体,使“科学—工业园”起到促进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使“科学—工业园”提供的新技术可直接用于企业生产。既可以防止出现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又可以解决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英国只有47所大学,但由大学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却有90多个。我国国办大学有1 000多所,其中理工类院校就有600多所,在开发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虽然我国一些名牌大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园”,但数量有限,与我国每年大学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相比,可以说是不成比例。因此,在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4 坚持持久的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树立民众科学意识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宣传科学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增强民众的科学意识,培养全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激情和信念;培养全民努力学习知识、尊重知识、创造知识的行为习惯,让“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就是真理”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思想意识。在树立民众科学意识方面,我国与英国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落伍,使得我国真正从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仅有短短的60多年时间,而英国已经进行了至少200多年。我们只有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将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不懈,在思想文化上真正树立起科学的理念,我们中华民族才能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潮流,才有可能为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5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成果转化

对于技术比较复杂,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无法独自完成的尖端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应该由政府主导,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三方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合作进行转化和技术开发。要使合作各方的人才、实验设备、研究资料等条件优势互补,产生集群效应,从而加快尖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技术创新步伐,改变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飞机、舰船、大型机械、信息通信设备等高科技密集型工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促进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同时,政府应该对产学研合作开展的成果转化与技术开发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和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长期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许端阳.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举措及其启示[J].全球经济科技瞭望,2014(4):46-50.

[2]丁明磊,陈宝明.英国、德国经验对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借鉴[J].杭州科技,2014(2):61-62.

[3]王仲成.英国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与措施[J].全球经济科技瞭望,2012(5):47-52.

[4]刘民义.英国促进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的分析及启示[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5):21-25.

[5]饶凯,孟宪飞,Andrea Piccaluga,陈绮.英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2):148-154.

[6]胡志宇.产业界、科研机构与金融业的合作环境——英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政策[J].全球经济科技瞭望,2014(2):8-16.

英国经验 篇10

一、原待摊、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

由于新准则取消了待摊和预提费用两个科目, 故以往在这两个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将分散于其他账户核算, 其中某些经济业务的核算已在新准则中说明, 而未予明确说明的部分则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一, 原“待摊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原“待摊费用”科目常见的核算内容包括低值易耗品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预付保险费、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以及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等, 其特点是先支付, 后摊销。其中, 新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替代处理方法的项目有: (1) 低值易耗品、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 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应通过“周转材料”科目核算, 也可以单独设置“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科目。本科目可按材料、包装物的种类, 分别“在库”、“在用” (包装物为“出租”或“出借”) 、“摊销”进行明细核算。采用一次转销法的, 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 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周转材料”科目。采用其他摊销法的, 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 借记“周转材料”科目 (在用) , 贷记“周转材料”科目 (在库) ;摊销时应按其摊销额, 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周转材料”科目 (摊销) 。 (2) 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根据新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时,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科目。即企业在计算应交纳的印花税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实际支付印花税时, 则直接冲减“应交税费”科目, 不再进行分摊。

其二, 原“预提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原“预提费用”科目常见的核算内容包括预提借款利息、保险费、租金、报刊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 其特点是先预提, 后支付。其中, 新准则应用指南明确指出替代处理方法的项目有: (1) 预提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 企业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本科目;归还借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资产负债表日, 应按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 借记“财务费用”、“利息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即对于短期借款的利息的预提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进行的。 (2) 预提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来的估计 (如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提高产品质量) ,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除此之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无论发生支出的金额大小, 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不再通过费用摊提账户核算。

由上述分析可知, 关于原待摊、预提业务账务处理争论的焦点在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的处理。

二、现行准则下待摊预提业务账务处理的评价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准则第十六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 至少应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项目有十五个, 其中第五和第六个项目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第十三条规定, 企业在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 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除外。由此可见, 上述三种处理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首先, 第一种方法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 如果这些费用的金额是重大的, 则会直接影响年度内各期的资产、负债和当期损益, 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 第二种方法在现行准则已取消待摊预提费用科目的情况下, 仍继续设置“两费”科目显然是不符合准则要求的;最后, “预付账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以及从事保险业务预先支付的赔付款, 而“应付账款”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 显然上述存在争论的经济业务并不属于“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范畴, 用其直接替代原待摊预提费用科目未免有些牵强。

三、英国相关账务处理的经验

在英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并未设置类似“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的科目, 其账簿体系由日记账 (Day books) 和分类账 (Ledger) 构成, 当费用发生, 即实际支付时, 分别计入分类账中的相关费用账户和现金日记账 (Cash book) 中。会计期末, 分析已支付的相关费用中有多少是预付款项 (Prepayment) , 有多少费用属于应付未付款项 (Accruals) , 并将其分别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类和流动负债类中的有关项目, 同时调整利润表中相关费用的数额以使其符合权责发生制。即在费用发生时, 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会计期末, 将收付实现制调整为权责发生制。需要注意的是, 预付款项 (Prepayment) 和应付未付款项 (Accruals) 并非真正的会计科目, 只是各相关费用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的合计数, 暂时放置在资产负债表 (因为资产负债表不属于复式记账的组成部分, 只是会计期末科目的汇总, 故可暂时将预付款项 (Prepayment) 放置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目下, 日常核算则在相关费用账户中进行。) 。而且应付未付款是区别于应付账款 (Creditors) 的。现举例说明之。

[例]迪恩有限责任公司 (Dean Ltd) 成立于2009年1月1日, 下列账户余额摘自迪恩公司2009年和2010年年末的试算平衡表 (Trail balance) , 见表1。

此外, 2009年和2010年年末的调整事项有:迪恩公司的月租金额为£1000;2009年应付未付水电费、电话费分别为£200、£300, 预付广告费£100;2010年应付未付电话费£250, 预付广告费、水电费金额分别为£250、£100。

解析: (1) 2009年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 水电费为1600+200 (本期应付未付) =1800, 电话费为1200+300 (本期应付未付) =1500, 保险费为2000, 租金为1000×12=12000, 广告费为1100-100 (本期预付) =1000, 因此, 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为1800+1500+2000+12000+1000=18300, 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为 (15000-12000) (租金) +100 (广告费) =3100, 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的应付未付款为200 (水电费) +300 (电话费) =500。 (2) 2010年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 水电费为2000-200 (上期应付未付) -100 (本期预付) =1700, 电话费为1400-300 (上期应付未付) +250 (本期应付未付) =1350, 保险费为2000, 租金为1000×12=12000, 广告费为1100+100 (上期预付) -250 (本期预付) =950, 因此, 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金额为1700+1350+2000+12000+950=18000, 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为250 (广告费) +100 (水电费) =350, 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的应付未付款为:250 (电话费) +1000 (租金) =1250, 其中租金=12000-3000-8000=1000。表2以水电费为例, 用T型账户来展示整个账务处理流程。

站在T型账户的角度, 费用类科目会有期末余额, 实际上在这种处理方法下, 费用类账户的贷方余额在期末已转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未付款项”, 而借方余额则已转入“预付款项”。

四、英国账务处理方法的启示

借鉴英国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 同时考虑现行会计准则31号和32号的有关规定, 对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可以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当实际支付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以及广告宣传费等等时, 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到会计期末, 分析汇总预付款项和应付未付款项, 并对费用类科目进行调整。对于预付款, 借记“预付账款” (期末暂时放置) , 贷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对于应付未付款项, 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费用科目, 贷记“其他应付款”。按照权责发生制, 在计算计入利润表的应计费用金额时, 其调整公式为:本期费用应计额=本期实际支付金额-上期应付未付款+上期预付款-本期预付款+本期应付未付款。

综上所述, 对于预付、预提保险费、租金、报刊杂志费、广告宣传费等业务只需要在期末对应计入利润表的费用额按公式进行调整, 而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预付款和应付未付款经分析即可直接得出,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核算程序。此外, 由于该方法在计算应计额是需要进行调整, 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有关待摊和预提费用的调整额可直接摘取;同时, 根据这一处理方法在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发生时即予以确认和计量, 只在年末进行待摊预提的调整。所以该处理方法既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 (包括待摊和预提费用) 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在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 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 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除外的要求。

参考文献

英国经验 篇11

关键词:合作办学;英国高等教育;经验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升和改造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改革[1]。因此,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越来越多,也日趋成熟。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中, 以中英合作办学项目最多,效果也最为突出。英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持续变革,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重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增强教育质量的控制与评估,以其优质独特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成为英联邦国家高等教育的学习范例[2-3], 同时也成为中国高校通过合作办学来获取经验的典型。自2003年至今,北京农学院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的合作办学已经走过了13年。在这13年的教学合作中,无论是在教学实践、质量评估还是在管理上取得的经验,都是值得国内高校在教学中借鉴的。本文着重总结了在合作教学及质量评估中所获得的经验,并且提出了值得国内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可以借鉴的几点建议。

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经验分析

合作办学中,英国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 因此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集合可能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教学中重视互动和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使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 同时,邀请学生参与管理和课程设置安排,密切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4]。英国的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法、考核模式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1.课程设置

英国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 每学年课程设置6门~10门, 保证每一门课程一学年内能够完成,在学时的设置中讲授学时和辅导学时各占一定比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教学中设一定比例的自主阅读课时,随年级的增高自主阅读课时随之增多。这种教授与自学相结合的课时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大一、大二的课程设置以必修课为主,大三课时设置的三分之一时间需要学生去独立完成一项个人项目课题,相当于国内大学的毕业设计[5]。

2.授课方法

英国的本科课程学习主要由授课、讨论、辅导、实验、作业和考核等环节组成[5]。 因为每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授课的主讲教师在新学期开始会给学生开课程参考阅读书单,所有授课内容和课程作业都会以讲义的形式随课程进度发放给学生。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课堂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样以研究方法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中,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实习与实践,理论结合实际。给学生在真正的社会现实中安排学术或是商业研究项目,让他们更紧密地接触社会,进行有价值的、更有印象的实践。这种教授方法同时也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英国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解决技术能力的同时具备适应环境、团队组织和协作交流能力。

3.考核模式

英国本科教育的课程考核中一般课程作业占考核评估的50%, 学年考试占了评估的50%。高年级的作业主要是写论文,在作业要求中会明确考核要点和评估标准。学生被要求提交论文报告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学校会用查抄袭软件对学生提交的电子版报告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严肃处理。在学生复习考试时,学校在校园网上提供本门课程的前三年考卷考题,没有答案,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试之后,阅卷教师在阅卷后除了提供阅卷评价还要提交阅卷报告,报告对学生考试的整体情况、主要问题、以及本次考试与往期考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提出今后的教学评估改进措施。本科课程的考试准备工作由考试委员会负责,要求至少要有一名外部人员来担任考试的评价者,确保了公正性和灵活性[6]。

教学质量的保证与评估

正如美国学者朱朗所说“21世纪是一个质量的世纪” [7], 高等教育亦如此, 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8]。英国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后,成为了目前的多元化和多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了周期性学校评审、学生与社会人士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校外同行评审以及政府督导和评估机构(QAA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严格评估等[9]。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借鉴英国本科教育的质量保证经验, 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合作办学引入了包含监控、审查、 校外监督员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QAA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了对于教育标准的审查、学术审查及合作办学审查等[2]。教与学的质量评估体系,有益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进行指导,同时,对学生的研究、执行表现进行作业考试以外的评估。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力、内容进行评估。在任务结束后要对本小组成员的努力进行评估。这一系列的评估,可以使得教师及学校对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进行更合理的改进,更加了解学生的要求,也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及其组员有更深的了解及认识,从而,提高了课程品质[10]。

英国的高等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和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中英合作办学的成功指导。其合作办学的教学实践经验也是值得国内教育改革借鉴的。国内教育改革可以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各种独立创新能力; 推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塑造实用性的教学方式,培养社会型、实用型人才。同时,需要建立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提高教学品质,保证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谭锋. 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引发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6):28-29.

[2]侯立军.英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95-99.

[3]程俊, 李明磊.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6):87-90.

[4]郑丹, 刘明维, 王俊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高等教育理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1(20):23-25.

[5]左宪章, 李建增, 张云, 李伟. 英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12 (3) :65-68.

[6]马爱丽, 刘娜. 英国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 2007(14): 245.

[7]黄孝天等. 基础医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1) :107-110.

[8]张利萍, 夏云, 孙江洁, 房文亮, 周放. 中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比较及启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2(8) :126-130.

[9]莫甲凤.大学自治模式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特点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2(4):36-40.

[10]成黎.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特点[J].江汉论坛, 2007(12):226-227.

(作者单位: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

英国经验 篇12

1 英国医院信息公开

2005年1月1日英国《信息自由法》生效实施, 目的是使公共部门更加公开透明。该法将国家卫生服务信托、初级卫生保健信托在内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信息公开的部门[5]。《信息自由法》第19条规定, 制定和实施出版计划是医院的一项法律义务。出版计划的模板由信息督察官编写并批准。出版计划是对医院发布日常信息的一个全面指导, 有利于患者查找医院发布的所有信息。英国各地医院必须按照《信息自由法》19条的规定, 制定出版计划。出版计划由符合公众利益的7类信息组成。出版计划并未改变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数据保护法案和普通法规定的保护患者隐私的权利。

1.1 信息公开内容

1.1.1 机构简介和经营范围。

(1) 医院在国民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医院所在地的人口、地理状况、卫生需求以及该医院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 (2) 医院的组织结构信息。对医院行政团队领导体系和董事会领导体系的介绍。 (3) 医院合作单位的介绍。 (4) 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介绍, 对医院董事会成员、临床科室和临床学术部门主要人员等的介绍。 (5) 地理位置和联系方式。

1.1.2 支出内容和支出方式。

(1) 与医院有关的财务信息以及支出方式。可以通过查询年度会计报表、预算及差异报告、财务审计报告、非经常开支计划、资金报告获得。 (2) 津贴和费用。可以通过查询工作人员和董事会成员津贴和费用、员工工资和分级结构获得。 (3) 合同和招标。可以通过查询现行财务制度获得, 包括现行财务制度、招标合同的细节、已签署合同的明细和价值[6]。

1.1.3 工作重点及工作的开展。

包括医院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绩效指标、审计、检查和审查, 公众可以通过年度报告和年度计划、服务质量委员会的绩效考核、审计报告、用户服务调查进行了解。

1.1.4 决策信息。

公众通过了解决策信息了解医院的决策过程, 途径包括: (1) 董事会文件, 包括会议议程、说明文件及会议纪要。 (2) 患者和公众参与策略, 按照卫生和社会福利法第11条的规定, 医院应当制定患者和公共参与战略[7]。 (3) 公众咨询, 为了使患者和公众受益, 医院应当不断改善服务和设施, 提高服务效率, 保障患者安全。医院在改革相关事项的时候, 应当吸收公众的参与, 以确保制订的政策首先考虑到患者、公众或合作伙伴的意见。 (4) 内部交流。医院对某个问题的正式决定, 必须根据出版计划中的医院议事程序、现行财务制度和代表团方案的规定作出。医院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的董事会会议报告、会议纪要和会议议程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董事会会议可以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广播。董事会的决定会通过会议、员工通讯、简报、电子公告、医院内网等方式传达给员工[8]。

1.1.5 政策和流程。

主要指与医院提供服务和承担责任相关的书面协议、政策和流程, 包括: (1) 与医院经营行为和服务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流程。包括应急计划、管理政策、环境安全、临床护理等方面。 (2) 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政策和流程。涉及到种族、残疾、年龄、性别和机会均等等方面[9]。 (3) 招聘和就业政策和流程。 (4) 现行财务流程。 (5) 议事程序。 (6) 患者投诉及其服务政策和流程。 (7) 信息管理, 包括信息管理政策、数据保护政策、保密政策以及患者健康档案保存标准的政策。 (8) 不动产管理。 (9) 收费制度和政策, 医院遵守信息专员办公室制定的关于信息自由收费的标准[7]。

1.1.6 清单和登记。

医院需要登记的信息包括: (1) 法律上要求公开的所有信息。 (2) 承包商或供应商明细。 (3) 资产和信息资产。 (4) 赠送给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礼物及医院招待事项。

1.1.7 提供的服务。

可以通过宣传单页、指导手册和简报获得, 涉及的信息主要包括: (1) 临床服务和非临床服务, 具体包括科室名称、主要特色、主要专家、联系方式、营业时间、服务内容描述等。 (2) 收费服务。医院提供很大比例的自费服务项目, 这些项目按照国家税率进行收费。 (3) 患者信息活页。 (4) 患者咨询联络服务。 (5) 信息交流和媒体发布。

1.2 信息公开的程序

有关信息公开的程序主要涉及到信息申请人的申请方式、公共部门对信息申请的处理过程以及信息处理的收费情况。信息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必须以书面 (如电子邮件) 的形式申请信息公开, 申请书中应该提供申请人的姓名和通讯地址, 并对所申请的信息 (即公开请求的对象) 进行描述。至于描述的方式, 该法并没有特别说明, 但却要求申请人所提交的描述应足以使公共部门识别和查找到所申请的信息。该法并不要求申请人说明申请公开信息的理由或用途。

医院必须在20个工作日内给与答复。若情况比较特殊, 处理的时限最多不能超过60个工作日。医院在收到信息申请书之后, 应向信息申请人告知处理信息申请的费用, 信息申请人应在3个月内缴纳费用。否则医院有权拒绝回答信息申请。信息申请人在收到缴费通知书到完成缴费的这段时间, 可以不计算在公共部门处理信息申请的期限之内[10]。如果医院收集和准备申请人申请公开的资料的费用超过450英镑, 可以收取费用。

1.3 救济途径

英国建立了拒绝公开的起诉机制。如果在申请信息公开和服务过程中发生争执, 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处理。

2 台湾地区医院信息公开

2005年, 台湾地区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法》, 第4条明确规定将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部门[11]。

2.1 信息公开的内容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法》第7条的规定, 台湾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应主动公开以下信息[12]。

2.1.1医院的组织、职责、地址、电话、传真、网址及电子邮件信箱帐号。医院的组织信息主要包括院长室、秘书室、人事室等医院行政部门, 药剂、门诊、护理等医疗辅助部门, 教学研究部门的介绍以及内科、外科、其他科系等医疗部门的医疗服务项目介绍、医师姓名及专场, 联系方式等。

2.1.2施政计划、业务统计及研究报告。施政计划主要包括医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组织与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定的计划和目标。业务统计主要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再住院率、糖尿病等疾病治疗方案执行率、疾病分类统计年报、癌症登记统计年报。

2.1.3公共工程及采购契约。医院会定期公布医院财务类采购、工程类采购及劳务类采购的采购年度、招标方式、招标分类、公告日期、截止日期。

2.1.4预算和决算书。医院会将每年的年度法定预算和年度决算进行公布。医院年度法定预算公开项目包括作业基金余绌表, 如业务收入、业务成本与费用、业务剩余、业务外收入、业务外费用、业务外剩余等;作业基金余绌拨补表, 如剩余部分、分配部分、未分配剩余等;作业基金现金流量表, 包括业务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融资活动现金流量等。医院年度决算包括作业基金收支余绌决算表, 如业务收入、业务成本与费用、业务剩余、业务外收入、业务外费用等;作业基金余绌拨补决算表, 如剩余部分、分配部分、未分配剩余等;作业基金现金流量决算表, 包括业务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融资活动现金流量等;作业基金平衡表, 包括资产、负债、净值;业务外收入明细表;业务外支出明细表等。

2.1.5 支付或接受补助。医院支付或接受补助的信息会在年度决算书里面进行公布。

2.2 信息公开的程序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定, 向医院申请公开信息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填写申请书, 其申请经电子签章凭证机构认证后, 可以电子传递方式进行传递。申请书填写的事项包括: (1) 申请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证号、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申请人为法人或团体的, 应填写名称、立案证号、事务所或营业所所在地;申请人为外国人、法人或团体的, 应注明国籍、护照号码及相关证明文件。 (2) 申请人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的, 应当填写其姓名、出生年月日及通讯地址。 (3) 申请医院公开信息的主要内容及件数。 (4) 申请医院信息公开的用途。 (5) 申请日期。申请人申请方式或要件不具备, 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补正。

医院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或提供医院信息时, 可以向申请人收取费用;申请医院信息是为了学术研究或公益用途的, 费用可以进行减免。

2.3 救济途径

申请人对于医院就其申请提供、更正或补充医院信息所做的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提起行政救济。

3 启示

上一篇:美剧下一篇:门诊优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