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学考察

2024-10-05

极地科学考察(精选8篇)

极地科学考察 篇1

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全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开展极地考察项目不到30年的时间里, 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种成就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崭新面貌。南北两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 为我国今后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

1.1 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是人类文明最晚接触到的一块大陆。自19世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 各国探险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南极的脚步。南极这块从未开发过的神秘大陆, 无时不在吸引着人类的目光。进入20世纪后, 南极更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 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中国政府也积极加人到南极考察的行列中来, 至今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 并在南极建立了3个固定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起步十分艰难,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最佳选择。

1979年12月~1980年3月.应澳大利亚方面的邀请, 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设在南极的凯西站, 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与访问, 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此后, 新西兰、日本等国多次邀请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站协同工作, 这些考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极专家, 为日后在南极建站打下了基础。

1981年1月20日,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 南极事业的机构建制逐步完善。1983年5月6日, 国家科委、南极委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 对未来南极考察的“六五”和“七五”计划提出了总体设想。6月8日, 中国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 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 为进一步挺进南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的南极事业真正大规模开展是在1984年。经过5年多考察研究, 中国已具备了建立自己的考察站、独立开展南极研究的能力。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参与南极事务的决策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1984年2月, “我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考察总体方案论证会”召开。6月, 首次南极组队考察被批准.相关筹备工作快速进行。11月20日,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 (591人) 乘“向阳红10号”和‘4121”号考察船从上海启航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12月31日, 考察队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 中国在乔治王岛上胜利建成中国第1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10月7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 中国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从此我国对南极事务拥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继长城站建立后, 我国又于1989年2月在南极拉斯曼丘林地 (南极圈内) 成功建成第2个科考基地——中山站。

中山站建成以来, 中国南极考察“八五”、“九五”、“十五”能力建设和国际极地年 (IPY) 项目以及一部分国际合作项目都得到了这一平台的有力支撑。特别是中国开展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10余年来, 中山站更是发挥了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2009年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3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 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昆仑站的成功建立, 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从1984年至今, 我国南极考察事业飞速发展, 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科研成果, 培养了一大批极地科研人员和后勤技术队伍, 通过他们的艰辛工作, 在短短20余年中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跨了三大步, 将100年的差距缩短到零的距离。到2010年止, 我国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 向南极派出3 500多人次的科学家和保障人员。通过这些极地考察, 我国获得了大批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本, 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困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1.2 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人探索北极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7年, 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 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 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 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 他是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进入90年代, 北极地区的科考在我国受到重视, 我国一批科学家相继进入这一地区, 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考察研究。

1990年, 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加拿大、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 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 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5月11日, 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 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 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9月, 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 历时71天, 航行14 180海里, 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 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 “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 破冰挺进北纬80度, 全程历时74天, 航行12 600海里, 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 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 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2008年7月11日~9月25日, 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搭载着122名科考队员奔赴北极, 开展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专项计划之一, 在以往考察成果的基础上, 开展广泛的大气―海冰―海洋、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 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从而开拓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空间。

2010年6月我国将进行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2 我国在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 (重点是南极) 中的长足发展和取得了突出科研成果, 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也相应取得了应有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1983年06月, 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 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ATCPs) 正式成员国;1986年06月, 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 正式成员国;1990年08月, 成为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 (COMNAP) 成员国;1994年08月, 中国政府批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1996年04月, 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IASC) 正式成员国。中国已在有44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和有18个国家参与的北极科学考察体系中,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3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极地科学考察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 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环境、军事和社会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3.1 政治意义

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 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 在短短的20几年中, 已成功地完成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和3次北极科学考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 (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 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的正式成员国。从此, 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3.2 科学意义

地球的南北两极, 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 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 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3.3 经济意义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有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 (特别是南极磷虾) 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所以, 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 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在21世纪中, 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解决。

3.4 环境意义

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 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以中国为例, 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 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 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 (即雪灾)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 研究表明, 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 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 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5 军事意义

众所周知, 北极位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 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线,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 美国已经意识到,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北冰洋会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主动, 美国从1946年开始, 派飞机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 每周两架次, 考察内容包括地形、冰面特点、飞行员对北极气候的适应能力等。与此同时, 苏联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长的冰山上建立了间谍站, 并把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建成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 其庞大的北海舰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 被苏联人称为“致命武器”的战略核潜艇也部署在这里。随着冷战的结束, 各国在极地的军事竞争放慢了脚步, 但在平静的背后, 隐蔽的军事行动始终存在。

3.6 社会意义

自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短短20几年中, 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充分反应了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 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貌,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 也由于极地充满着神奇色彩和科学之谜, 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极地充满着浓厚的情趣, 被深深地吸引和向往, 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极地、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被“极地人”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学习、受益匪浅, 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成绩和贡献。

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 通过自己对南极和北极实质性的科学考察活动, 对人类探索极地科学奥秘、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赢得了在南北极国际事务中的合法权益和科学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 在21世纪中, 中华民族将继续遵循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所指引的方向, 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和平与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文沛.中国南极考察及社会意义.群文天地, 2009 (6) .

[2][澳]G·芬克勒.南极洲—英雄的年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3]颜其德.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综述.科技中国, 2005 (6) .

[4]张青松, 王勇.中国南极考察28年.自然杂志:30 (5) .

[5]陈连增.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基金, 2008, 22 (4) .

[6]李文祺.中国极地考察向强国迈进.科学.2009, 61 (6) .

极地科学考察 篇2

这天我们十分的开心,因为我们要去极地海洋公园啦!

到了极地海洋公园,我们第一个看到的动物是北极熊。它正在睡懒觉,过了一会儿,它爬起来去觅食了。之后我们看到了白鲸,它全身雪白雪白,像一位美丽优雅的公主。我们喜欢他,它也十分喜欢我们。之后我们又看见了北海狮,别看它长得胖乎乎的,游起来可快了。我们又看见了海牛,它就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哟!它开心的吃着菜叶子,一片之后一片。之后我们又看见了河狸,两只河狸手搭着手抱在一齐睡着了。我们还看见了很多很多其他的海洋生物。

这些动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鲨鱼了。鲨鱼长着长尾巴,我甚至看见了鲨鱼嘴里尖尖的牙齿。有几条鲨鱼像吸盘鱼一样吸在玻璃上,一动也不动。还有几条鲨鱼像巡逻的士兵在旁边游来游去。我们还看见了可爱的.鲨鱼宝宝,小鲨鱼看上去一点也不凶。

另一个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鳄鱼。我在广州和珠海的动物园里都没有看见鳄鱼。一条鳄鱼埋伏在水里,一动也不动。奇怪的是鳄鱼池里还有许多的硬币。另外两条鳄鱼身体叠在一齐,它们是在讲悄悄话吗?其实不是在讲悄悄话,鳄鱼一动也不动,是在埋伏等待最佳时机捕捉猎物。一般鳄鱼会在水里捕捉猎物,但偶尔也会在陆地上捕捉猎物。可惜只有三条鳄鱼,我好想看到鳄鱼捕食时的样貌。

极地巡逻队 篇3

最大的岛屿

听说过格陵兰岛的人很多,但真正去过的人却很少。这座岛屿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那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格陵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北部,处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1756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把整个西欧和中欧的国家都加起来,也还没有格陵兰岛大!由于这个岛大得吓人,所以也被称做“格陵兰次大陆”,意思是它是仅次于大陆的岛屿。比格陵兰岛更大的,就是大洲了。

格陵兰秘闻

由于面积巨大,格陵兰岛有着全长35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格陵兰岛面积的84%都被冰川或冰盖所覆盖,冰层的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都快赶上南极大陆的冰盖了。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科学家研究表明,这座旷世巨岛形成于38亿年前,它的前身是海底大陆,由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而抬升出海面,成为了如今的模样。38亿年的岁月实在是太漫长了,根据目前已知的古地质知识,格陵兰岛很可能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岛屿。

大岛上的小国

这么大的格陵兰岛,它是无人认领的地方,还是也属于某个国家呢?

大约1000多年前,在今天的加拿大北部,有一个族群十分活跃,他们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因纽特人。早在那时,因纽特人就曾经迁徙至格陵兰岛定居,以渔猎为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公元982年,挪威人发现了格陵兰岛,开始了向格陵兰岛输出移民的进程。到了1261年,格陵兰岛正式成为了挪威的殖民地。不久之后,挪威与丹麦在1380年结成联盟,格陵兰岛变成了由挪威、丹麦共同管辖。1841年,这两个国家又宣告分道扬镳,格陵兰岛变成了丹麦独占的殖民地。

时至今日,格陵兰岛已经实施了自治,成为了丹麦王国名义下的一个地位特殊的国家。而丹麦王国依旧对格陵兰岛保有保护权,“天狼星”极地巡逻队就是丹麦王国派出的一只军方的狗拉雪橇巡逻队。

“天狼星”的艰苦工作

格陵兰北部的冬天,是非常阴暗和寒冷的。每一年,这里都有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处于极夜的“统治”之下,享受不到一丝阳光的温暖,平均气温一直都在-31℃以下徘徊。可以说,这是一片荒凉孤寂的“被遗忘之地”。

为了应对恶劣的气候,“天狼星”极地巡逻队的队员必须接受大量的相关训练。内容包括喂养和训练雪橇犬,操作和维修雪橇,以及在崎岖的地形上熟练地使用细长的越野滑雪板。甚至,还要学会如何与北极地区的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嘿嘿,这个“野生动物”呢,当然包括北极熊啦!

“天狼星”职责重大

60多年来,“天狼星”极地巡逻队一直负责巡视格陵兰东北部1.4万千米长的海岸地区。这支巡逻队共有12名队员,至少每5年巡视一次海岸线,捍卫丹麦的主权,巡逻时每一寸土地都不放过。

巡逻队员薪水很低,也没有什么节假日,基本上过着近似于苦行僧的生活。每次巡逻由两名队员和雪橇犬进行,巡逻时间长达26个月,距离超过8046千米。饥饿和疲劳对于巡逻队来说根本就是家常便饭,最糟糕的是受伤,尤其是冻伤。要知道,在北极地区,冻伤是十分危险的!

如果这些你都不在乎,那就去尝试参加一下“天狼星”的训练吧,保准令你大呼过瘾。

如何加入“天狼星”

要想成为“天狼星”的队员,首先要递交一份申请。每年,只有6份申请能够得到通过。如果你是女孩子,当然也可以提交申请,但事先可得想好了——因为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名女性申请加入“天狼星”。

一旦成为巡逻队成员,就要参加为期8个月的强化训练班,学习从气象学、狩猎到兽医的各种技能。训练中,队员必须熟记格陵兰沿岸一带600多个峡湾和海角的位置和地形,这样即使遗失地图,也不会迷失方向。

在强化训练的最后一部分,队员要跳进冰冷的水中,进行雪橇遇险模拟训练。紧接着,必须在只有一小包应急补给的情况下生存5天。在这5天里,只能睡在用锡杯挖成的雪洞里,靠猎捕北极野兔或者麝牛果腹补充能量。

很艰苦吧?比起真正的格陵兰岛巡逻工作,这些训练都算是客气的啦!

与雪橇犬同行

每年的10月中旬,北冰洋的海水就会彻底封冻,到了那时候,雪橇就成了最有效的交通工具。一只巡逻用的雪橇大约长4~5米,尼龙和木板做成雪橇的滑道,既轻便又坚固。

雪橇的动力是什么呢?当然是发动机了。在冰天雪地的极寒环境中,发动机这种东西最容易发生故障,因此,雪橇犬成了巡逻队必不可少的朋友。

雪橇犬大多属于一种叫做阿拉斯加马拉缪特的狗,它们的名字来源于因纽特人的伊努伊特族一个叫马拉缪特的部落。这种狗体型适中,耐力超群,拥有浓密保暖的毛发,是最古老的雪橇犬之一。两只强壮的成年雪橇犬,甚至可以将一两个成年人拉着满地飞奔!

狗狗闹情绪

指挥狗拉雪橇既是一个体力活,又是一个技术活。雪橇犬通常都会服从命令听指挥,但有时也非常难管理,甚至干脆躺在地上“罢工”,还会和同伴大打出“口”。一旦发生这种情形,对于巡逻任务,特别是对于巡逻队员的安全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所以喽,为了保持雪橇犬的斗志,巡逻队的队员必须不时与雪橇犬进行交流,有时队员得向它们发出命令,如果不遵守,那就得斥责它们;有时,它们表现得有些懒惰,队员就得哄骗它们,一旦表现好,当然还要加以表扬。

格陵兰危机四伏

对于人类来说,格陵兰绝对是一个“寒冰地狱”。 你见过在-40℃的低温条件下,塑料等材料变得和玻璃一样脆弱吗?格陵兰太冷了,队员们每天都必须亲手搭建过夜的帐篷,在帐篷里点起手提油炉,铺开超隔热睡袋。为了提高帐篷内的温度,他们一次要使用3个手提油炉,否则,帐篷将成为冰冷的棺材。

巡逻队队员的食物有番茄汤、意大利面、奶油干酪和罐装香肠,但这些食物并不足以补充失掉的热量,而且每天都吃,最后会很腻歪。由于这个原因,仅仅一个冬季,一些巡逻队员的体重就会减轻13.6千克。

当新的一天来临,雪橇犬们号叫着准备上路时,新的挑战又摆在前方。“天狼星”极地巡逻队的传奇,照样在这块神奇的冰封大地上演。

极地科学考察 篇4

1 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极地科学考察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合理有效地使用正确的数据能指导极地考察管理部门作出正确的决策, 提高我国在极地领域的竞争力;反之, 使用不当或使用质量差、不正确的数据可导致决策的失败, 正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极地科考活动中, 确保数据资料的适用性、准确性、完整性、适时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实现资料充分和有效应用的前提[1], 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条件;同时, 作为一种获取、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活动, 极地科考也要贯彻国家有关计量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技术法规。由于极地考察的特殊性, 对于考察研究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所配备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能以及方法的科学合理性有着特殊的高要求, 数据资料管理要具备更科学、全面和严格的系统性, 因此必须始终注意并加强极地科考数据质量规范化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综合数据的产生和一个准确信息的传递, 是需要经过很多环节、通过参与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出来的结果, 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产生误差。所谓极地科考数据质量规范化管理, 就是为了保证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资料的质量而实施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并将这套管理措施加以系统化、文件化和日常化, 使极地科学考察出具的数据质量更加规范化和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从而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升华, 充分发挥极地科学考察数据成果的作用, 推动极地科考事业发展, 造福于国家和全人类。

2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需求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彰显了国家权益和国际影响力,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北极作出了贡献。尤其是通过参加“国际极地年”活动, 进一步加强了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极地环境、资源和气候变化等研究, 获得了更多珍贵的资料、数据和样本, 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的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先后发布实施的《中国极地考察档案分类法》《中国极地考察档案著录细则》《海洋调查规范》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中国极地科学数据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于统一规范极地数据的生产、存储及处理等过程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但是, 目前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极地科学考察涉及学科多, 参与单位相对独立、分散, 实施阶段缺乏统一规划, 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架构、不同的业务规范和数据模式, 导致数据定义和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 数据分散、不完整甚至可能会有冲突。

第二, 在数据实施的时候, 数据的完整性规则受到了破坏但是没被发现, 这导致数据的合法性受到负面影响。

第三, 人员操作不规范, 仪器设备的精确度不高, 数据可能被异常情况或被软硬件破坏。

第四, 设计时没有提供有效合理的数据更新维护途径, 数据没有在指定的容忍限度周期内同步更新。

第五, 缺乏正确的命名规范或数据定义可能会导致同义词和同名异义词等产生概念上的混淆, 这会导致数据管理的困难, 长时间就会导致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降低。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数据在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中作用的发挥, 阻碍了极地科学考察的持续发展和资源共享。当今信息时代对高质量科学数据的共享具有强烈的要求, 相应地数据质量研究已成为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极地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其数据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亟须加强数据质量的规范化管理, 保证科考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促进极地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外数据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现状

3.1 国外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近年来, 针对数据质量控制、改善和正确评估的需要, 诸多研究相继展开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许多文献对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以及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Martin J.Eppler和Wang等于2000年对1989—1999年10年间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文献中所提出的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给予了总结, 统计显示期间共有20余个质量概念及框架被相继提出, 其中比较著名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地理信息质量系列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工业领域的ISO 9000族标准认证体系、软件质量成熟度模型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 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是影响力最大和最受推崇的[2]。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数据质量管理上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 麻省理工学院 (MIT) 承担了全面数据管理 (total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TDQM) 的研究项目, 在数据质量的含义、数据质量的描述、全面的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借鉴物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 提出基于信息生产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指出数据作为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产品, 也应当将其作为具有生命周期的产品进行管理, 要按照PDCA (Plan-Do-Check-Action) 4个环节管理数据产生的过程和结果, 在应用中重点关注信息、技术、流程和人员管理4个部分。

3.2 国内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由于数据质量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其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国内有关数据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正在不断深入。其中, 测绘行业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制定并实施一批与测绘数字产品有关的标准, 如《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等, 对数据质量管理进行统一规范。但是总体来说, 国内在数据质量方面仍处于质量检查与控制的层次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从管理的强度、研究的深度, 还是引起关注的广泛程度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这主要与我国的信息化的程度、依据信息进行决策的程度以及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有关, 我国的数据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加强。

4 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是一种以数据和样品为直接产品的特殊生产过程, 要全面保障数据质量, 就要逐步建立并完善极地科考数据质量规范化管理体系, 有效控制并有机组合人员、仪器装备、方法和材料等所有要素和各个环节, 为出具高质量的数据保驾护航。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针对极地科考学科多、环境复杂和投入大等特点及需求, 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4.1 制定极地数据质量管理战略规划

极地数据质量管理战略规划是对长期极地数据质量管理意图的表述, 将起到“极地数据质量管理行动指南”的作用。通过规划, 提高极地数据质量管理部门的数据意识, 明确极地数据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推进方案, 明晰职责, 统筹规划, 使各学科和相关部门步调一致, 为建立长期良性运行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建立并完善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编制具有普遍性、能够与有关行业和部门进行交流, 同时又是专有的、突出极地特点和努力方向的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手册, 内容应包括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方针、概念、定义及程序, 坚定地推行该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 使其制度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4.3 强化标准化在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大系统, 其数据具有多类、多源、多维和多尺度等特征, 信息内容复杂并具有相关性, 数据量大, 数据类型和表达方式多样, 必须在系统内制定必要的极地数据标准和规范流程, 统一规范极地科考数据。

首先, 研究建立极地科学考察标准体系, 使极地科学考察活动需要的标准 (包括现有的和需要制定的) 按其内在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系统地制定标准提供依据, 明确发展方向, 避免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其次, 根据极地科学考察标准体系的规划目标和实际需求,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极地科考所需的技术方法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统一极地科学考察方法和程序, 规范极地科学考察数据的获取、收集、汇交、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生产和共享活动, 提高技术方法的权威性、成熟度和规范性, 为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公正化提供依据。在标准化过程中注意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协调, 确保我国的极地科考调查工作与国际相接轨和调查成果的国际互用。

最后, 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宣传贯彻标准的活动, 并经常性地监督检查标准的执行情况, 加大对极地科学考察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查处力度, 保证标准得到认真贯彻执行, 从而实现制定标准的目的, 检验标准的适用性, 推动标准化不断向前发展, 使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化工作真正做到有法、有序、有效, 保证数据的质量。

4.4 加强极地科学考察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施科学考察和出具数据资料的工具和手段, 其必须具备很高的计量性能、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能。应该建立极地科学考察专用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 规范产品市场, 从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验两个方面加强对极地科学考察仪器设备的产品性能的检测检验与质量评价, 从而保证其出具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4.5 规范极地科学考察人员队伍

极地科学考察人员是出具数据资料的主体, 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素质, 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编制培训大纲, 统一培训教材, 开展考察人员技术培训和资质管理。培训考核应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岗位职责和安全守则等, 尤其是数据质量的有关政策与标准、原理和基础、TDQM、数据质量管理与评价的方法与工具、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使各级人员深刻领会所使用的数据, 理解数据创造价值的途径以及管理数据的方法与技术, 确保具备获取、使用和管理高质量数据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铁艳, 王化仁, 杨鲲, 等.海洋调查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J].水道港口, 2006, 27 (1) :48-50.

极地的造句 篇5

2、这张照片展示了某个极地陨坑,陨坑中还保存着一些夏季冰的痕迹,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沙丘。

3、但是,有证据表明,这颗红色星球上曾经有过一段温暖而湿润的过去:干涸的河床,极地冰盖,火山和只有在水中才能形成的矿物质,都在这里被发现。

4、不管是在地球表面上的人还是在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ISS)里的宇航员都能观察到极地气层云。

5、在对地球极地冰川进行的最大的.一次空中调查中,执行“冰桥行动”的飞机携带了很多仪器从头到脚对冰川进行了测量。

6、,伊丽莎白女王授予无畏的莫里斯极地奖章,以奖励她在北极和南极探险中的出色服务。

7、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减缓变暖的速度,我们所知的极地地区将不复存在——很可能,那些现在还生活于斯的动物们也会消失。

8、因为大部分冰冻层贯穿极地地区,地势偏僻,环境艰苦,科学家不得不利用从太空传回来的资料进行科研活动。

9、他说进一步的变暖可能触发极地冰帽融化。

10、此外,未知数量的甲烷以水合物(或气水化合物)的形式被困在极地海洋海底之下。

11、当我们看到狮子和北极熊,我们会惊叹于这些生物怎么能这么好的适应热带草原和极地冰盖。

12、但是,苏格兰极地研究所的科学家说,这些数字名不副实;格陵兰岛的冰并没有缩收这么多。

13、自1972年以来,有一系列的陆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从地球表面上空700公里处,在靠近极地、与太阳同步的轨道上收集图像。

14、在磁场方向为北的情况下,电离层白昼侧的极地地区也有很强的能量传递。

15、在那个极昼之地,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固定好帐篷,设置好警戒北极熊的岗哨,然后从布满岩石的极地荒原中开始慢慢探寻进化的奥秘。

16、此外,还要在火星轨道放置巨型反光镜,集中太阳光融化火星极地的冰盖,从而释放出液态的水和气态的二氧化碳制造温室效应。

17、“那也比冬天极地地区上空的空气温度高得多,这样,当海洋被冰层覆盖时不存在的”暖流“从下面温暖了大气层。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18、这些雪花落在极地或寒冷的山上,仅有少量融化或根本不融化,这样经过许多年或许多世纪后积累了巨大的深度。

19、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北极环境变化,极地冰原对全球现象的影响,以及对低温黑暗中的生物有机体的研究等。

20、我认为此次极地的大发现让我们产生了对新的问题的好奇。

21、每年的这个时候,太阳不会照耀南极大陆,但是会沿着那里的地平线划过一道弧形的轨迹,使得我们能在午夜时分目睹极地中层云景观。

22、除去极地和阿拉斯加,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冰川是世界上储藏冰川最多的地方。

23、空气含水量越高导致更多的降雪,反过来,这意味着更多的极地冰盖

几米走出死亡极地 篇6

几米(原名廖福彬)摘下他的眼镜,伏趴在桌前作画。“创作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窝在一个小地方,默默做很小很小的事,不需声嘶力竭,就可以很奇妙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灯光打在画纸上,在几米眼中反射一抹荧光,他紧盯画面的眼神,好像激光切割钢板一般坚定。他用几枝毛笔,一只调色盘,几条干瘪的铅管颜料,完成了一张又一张缤纷的作品。

今年2月,几米《微笑的鱼》被改编成动画,在柏林影展儿童竞赛奖中获得国际评审团特别奖;3月初,他的《地下铁》英译本在美国上市,一周内就狂销1.1万多本,亚玛逊网站国外读者给予五颗星评价;4月,几米在全世界最大的意大利波隆那童书展上,一口气发表6种语版新作《蓝石头》,Discovery(发现)频道全程跟拍,制作几米专辑。

曾经那么接近死亡

十几年前,几米还在广告公司工作,兼职画600~800新台币一张的插画,到今天,他共发表了20多部作品,每本平均卖出10万本,《向左走·向右走》甚至热销100万本以上。几米是华文世界版权销售最多的作家,作品更史无前例地被收进苏富比拍卖。

即使这样,几米还是停不下来。他的妻子、《哈利波特》的台湾版译者彭倩文说:“他是直觉型的创作者,创意像长江大河那样,连他自己都挡不住,他必须趁着还能画的时候赶快画。”

几米身形瘦小,讲话有时嗲声嗲气,让人常常忘记他的年纪。其实明年几米就50岁了,最近他总是抱怨老花眼已经比近视还重,体力越来越差,记忆力不若从前。他在床边摆了笔记本,半夜如果突然灵光闪现,立刻起床记下。他说:“我没有创作的困境,只有时间的困境,我担心时间永远不够用。”

几米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他所有的创作背后都有一个秘密,眼前的绚烂美景,都预设了这个黑暗的对立面。人们歆羡他名利双收,却想不到他心底压着万丈冰山——他,曾经那么靠近死亡!37岁那年,几米像一尾困在玻璃缸里奄奄一息的小鱼,躺在荣总癌症病房,“每天看着别人被推出去,想着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历经化疗的折磨,半年后几米出院了,靠先前买的保险,付掉百万医药费,之后历经三年追踪治疗,死亡的阴影始终徘徊不去。他很辛苦地靠画插画勉强为生,直到有一天,出版社找他出书,他的人生在灰暗里才亮起了微曦。

“一开始我不晓得自己会活下来,我想既然生了病,出书可以当作一种纪念。”说到“纪念”二字,几米红了眼眶。他开始画了第一张,第二天,再接下去画第二张,像接龙那样,一张张串成了他第一部作品《森林里的秘密》,也延续了他的生命。

作品呈现宁静的哀伤

几米画了十几年插画,无人问津,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会画画,可是没想到生了一场大病,开始有很多人说他画得很好,“我想,或许我经过‘极地’的洗礼,作品才会呈现出一种宁静的哀伤。”

疾病曾残暴地攻击过他,却也赐给他源源不绝的创作欲望。几米早期画作常出现森林、孩童的意象,仿佛他内心有一个“忧容童子”,始终找不到回家的路。几米后来觉悟到:“原来我的作品都在安慰我自己,我在安慰我恐惧苍白的童年,或是疾病的哀愁,或是我自私的心灵。我要弥补它,不断去喂养它,我根本不想创作什么伟大的作品,我在安慰自己,而不小心安慰了别人!”

几米的创作因此形成一种不是童书,也不是漫画的独特风格:画面是那么美好,文字却那么忧郁。几米自己也说:“我的作品流离失所,在国内国外都无法归类。”但他也没有办法缩短页数,说过于简单的故事。几米用喉音低声呐喊:“我要说的话太多了,我创作,是因为我需要,我如果不画下去,就永远过不了这一关。”

他回想生病后5年,第一次抛开恐惧外出旅行,就是到花莲赏鲸。“我戴着墨镜坐在船尾,寻找鲸豚,怎么回事?我在茫茫大海寻找一只鱼,我忽然默念我的故事——‘我看见一只鱼,一只对我微笑的鱼’。在白花花阳光中,我在墨镜下忍不住流泪,我竟然还活着!”

经过5年的关键期,几米的癌症不再复发。他变强壮了,也不再那么害怕死亡。此刻的几米,有名有利,有美满的家庭,家人以他为傲,呵护他宠溺他,这些都不是当初在死神前哀哀无告的几米可以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几米得到不同以往的从容自信,在生死之间左右为难之后,几米现在可以大步往前走了。他说:“这几年我终于慢慢找到一些自信,而且异常强大。”他的作品畅销,又得到无数奖项,作品有70%版权都卖到竞争异常激烈的日本,还有很多泰国粉丝。

只有握着笔才最坚强

经过死亡的考验,让几米对人生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现实越顺遂,他就越焦虑,害怕幸福随时会被夺去。

4年前,他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接连被改编成舞台剧、改拍成电影。算起来,这是几米最风光的时候,他在电影里,高高兴兴带着老婆小孩,在金城武、梁咏琪相遇的公园轧一角,演旁观的路人甲;他到香港,被镁光灯闪到目盲。但这时也是几米自我猜疑最严重的时期。他无法想象原本一个每天要打点滴输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的人,突然有一天会跃升成为某种焦点,他承受不起。

几米说:“我好像突然长了一对叫‘几米’的翅膀,超乎想象地膨胀,每个人都觉得好棒,说翅膀是自由的象征,但我非常痛苦。”就像他《幸运儿》故事里的董事长,长了一双人人称羡的翅膀,大家怕他飞走,设立各种大大小小的笼子,但翅膀还是自顾自地长大,直到有一天,硬生生地把董事长带离这个世界,变成野兽,永远流放在城市天际。

有人认为几米多产是一种罪恶,几米则反驳说:“创作也是一种练习,而练习永远都不够,我宁可5本书里有两本好书,也要强过5年才出一本烂书。”

批评最多的是几米和友人成立“墨色国际”,推出排山倒海的商品。但几米认为只要作品够强,根本不必怕市场筛选,艺术家不是非得要挨饿受冻才叫清高,吃好穿好享受人生没有什么不好。

在波隆那书展,几米就像一盏霓虹灯,吸引无数异国读者走进台湾馆,几米成为明星,得到大家拥抱。但是几米说:“外面的虚浮都是假的,空洞的,只有当我的手握着笔,埋头工作的时候,我才是最坚强。”

几米每张作品背后常是几百张的练习稿,笔记本多到搞不清楚放在哪里,他翻箱倒柜找出一本速写本,空白处常见几米不自觉涂抹的一个个孤独小孩的身影,或是男童落寞的脸。几米眼看着年轻创作者一个接一个冒出头,他也有随时被淘汰的预感。时间不会等他,他算过未来3年内,已有10本书排队等着出版。几米说:“我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看我的作品。”

编辑:胡文婕

向极地科考强国目标迈进 篇7

(一) 南北极考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25次南极考察队克服重重困难, 按计划实施了南极内陆昆仑站建设任务, 于2009年1月27日宣布胜利建成昆仑站, 胡锦涛主席致信祝贺。昆仑站的建成, 实现了我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腹地延伸的历史性跨越, 并作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的一个重要科学遗产, 为人类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25次南极考察队由240名考察队员组成, 在执行南极考察任务中, 雪龙船四次穿越西风带, 攻克了前所未见的复杂冰情, 两次往返南极中山站与澳大利亚之间, 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后, 于2009年4月10日安全返回祖国。

第25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昆仑站建设、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两站改造工程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现场调查等三项重点任务, 共实施建设和保障工程项目9项、科学考察项目39项。极地办组织完成了第25次队相关总结工作, 组织编写了《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现场执行情况报告》。

北极黄河站的科学考察活动按计划实施, 自2009年6月至9月, 先后组织了四批次考察人员赴黄河站执行考察任务, 均顺利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组织开展了对第三次北极考察工作的全面总结验收工作。制定了2010年度北极黄河站站区科学考察计划。经过专家讨论, 形成了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总体方案, 并已获得国家海洋局领导批准。组成编写组, 完成第四次北极考察实施计划的编写, 提出国际合作项目意向。

(二) 极地考察规划、专项立项工作进展顺利

经过组织专家编写与论证, 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已获得国务院原则批准, 在新造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 完成相关申请立项的准备工作。该项投资额度初步确定为13.5亿元, 拟采用国内外联合设计, 国内生产制造方式, 计划在“十二五”后期建成投入使用, 这不仅将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而且将使我国造船业在破冰船建造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为解决目前拼盘式极地考察研究工作状态,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来开展极地考察研究工作, 同时也能够部分解决极地考察研究经费长期缺乏稳定投入问题, 经过国家海洋局批准, 组织专家完成了南北极环境考察及资源潜力评估专项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 目前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

在极地考察造船专项、极地环境综合考察及资源评估专项、北极问题专题研究、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实施、昆仑站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了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 已完成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 并通过了专家论证。

(三) 广泛组织参与极地领域的国际事务与合作

派员参加了第32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和第12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 我国代表向会议提交了中国南极冰穹A昆仑站建设情况、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雪地车冰上沉海事故情况的报告等文件, 并在相应的工作组做了详细介绍。会间, 我国代表就亚洲极地论坛、乔治王岛场所指南、菲尔德斯半岛保护等问题与日本、韩国、智利、德国等代表进行了交流, 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

组团或派员参加了第21届南极局长理事会会议, 第六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等国际极地组织会议;参加南极条约南极生物勘探专家会议、参加北极环境变化与海洋法研讨会。

组织人员参加了北极理事会船舶小组工作会议、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会议、北极理事会高官会。组团或派员参加了《南极条约》政府间专家会议、北极环境变化与海洋法研讨会、第16届极地科学国际研讨会、中美合作极区碳循环研究工作组会议、第10届极地科学亚洲论坛会议等极地研究领域国际会议。

组织召开了中美圆桌会议极地领域专题研讨会, 参加了中英南极冰穹A地区合作研讨会等政府间双边工作会议。派员参加了瑞典北极航次考察、中日韩三国南极冬训项目人员培训交流、德国北极航次考察等。

(四) 极地软科学课题研究与立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完成南极考察活动管理条例立法准备工作, 该条例已列入2010年一类立法计划。进一步开展了南极区域管理工作, 完成了北极考察活动管理条例的拟定工作。组织完成了北极问题专题研究工作, 形成研究成果。组织开展了国土资源战略研究课题中极地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地考察队员选用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中。

(五) 全面开展纪念极地考察25周年系列活动

2009年是我国组织开展极地考察25周年, 中山站建站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 雪龙船投入使用15周年, 开展北极考察10周年, 黄河站建站5周年, 昆仑站建站第一年, 也是《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为了总结回顾极地考察25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 我们组织实施了系列纪念活动。

组织参加了国家海洋局在珠海举办的全国海洋日宣传活动中《海洋事业60年成就展》;组织参加了中宣部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于2009年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座谈会》, 李克强副总理致信祝贺并对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宋健同志专门致信祝贺。

(六) 极地考察相关工作取得成效

作为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内容之一, 雪龙船船载直升机添置工作已经完成, K32型重型直升机“雪鹰”号在第26次南极考察队出发前正式入列南极考察, 投入第26次南极考察队使用。

针对南北极建立卫星地面系统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 组织开展了南北极卫星地面系统建设专题研究, 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目的。

2010年我国极地考察工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密围绕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极地考察的国家目标, 本着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服务的原则, 进一步拓展极地考察领域, 开展极地领域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增强我国在参与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 不断提升极地科学研究水平, 建立高水平的业务化极地研究与后勤支撑保障平台, 努力维护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权益, 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完成极地考察“十二五”规划编制、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立项、极地环境综合调查及资源评估专项立项报告形成的基础上, 向国务院上报“十二五”期间极地考察重点工作任务的请示, 明确极地考察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继续做好第26次南极考察队的组织指挥工作, 并在总结第26次南极考察和编制第四次北极考察总体方案、第27次南极考察总体方案基础上, 组织实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和第27次南极考察及北极黄河站站区科学考察。

极地胜境 好运荣成 篇8

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荣成一应俱全,是旅游、人居、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西汉始置不夜县,属东莱郡。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先后两次来荣筑桥立祠,观海祀日,汉武帝也曾前来拜日主。清雍正13年(1735年)雍正帝钦赐嘉名荣成,建国后设荣成县人民政府,1988年撤县设市。

荣成处于南北海上大通道的枢纽位置,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我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拥有石岛港、龙眼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千里黄金海岸蜿蜒曲折、岬湾相连,分布着风光秀丽的10大海湾、70多个岛屿和10大天然海水浴场,可以说处处是风光、步步有风景。

荣成属暖温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人居、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荣成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滨海生态花园城市,是中国空气质量和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形成了“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花中”的生态城市格局。这里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近年来,荣成市先后成功承办了三届“荣成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周”、“2008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以及央视中秋晚会等重大活动,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快速提升。2011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8亿元,荣获全国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

千里黄金海岸等着您,中国的好运角就在这里

这里是诗的家园,是好运的欢乐地,50多处旅游景点在向您招手。它们有被誉为“中国好运角”、“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的国家4A级风景区成山头,有一寺连三国、情系中日韩的石岛赤山国家4A级风景区,有全国村办最大的放养式的西霞口野生动物园,世界上最大的大天鹅越冬栖息地荣成天鹅湖,有“中国黑尾鸥之乡”、“鸥鹭王国”海驴岛,有大东胜境九顶铁槎山,有道教发祥地之一、“五虎圈阳地”圣水观,有“中华第一大奇石”、鬼斧神工的花斑彩石,有伟德山、槎山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城市湿地公园、渔家傲民俗馆,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海草民居等众多人文景观,还有天鹅湖、石岛湾等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正在快速崛起的、面向东北亚、中国滨海旅游重要增长极的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等等。一个纵贯千里海岸,涵盖文化、民俗、影视、运动、养生等主题的滨海旅游产业板块正在加速崛起。

舌尖上的荣成,爱上美味的海产品

舌尖上的荣成,让美味的海产品,包围你的每一个味蕾。要知道,荣成市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县(市),海产资源丰富,201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渔业经济总收入536亿元,连续30年名列全国县级第一。在这里海参、鲍鱼、海胆、对虾、牙鲆鱼等名优养殖都有着巨大的产量,此外这里还是中国海带之乡,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在荣成,您可以随处购买到想要的海产品。要知道,212家食品企业,足以满足您的需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冷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海产罐头食品生产基地,荣获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海洋产品集散基地等称号,并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心系游客,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

来到荣成,您不用担心住在哪里也不用担心住的地方不够好,这里有众多旅游星级饭店供您随处选择,其中仅目前在建的五星级酒店就达到7家。如果您想游玩,全市的众多知名旅行社,能满足国际国内的接待需求。此外,这里还拥有集旅游展览、科研教育、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文博中心,拥有集体育、文教、展览、商业、科研于一体的文体中心,拥有集现场转播、戏剧演出、影视播放、同声传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石岛国际会议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能同时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荣成不仅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功能完善,旅游环境优雅,荣成更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的荣成人民已敞开大海的胸怀,欢迎四海宾朋来荣成旅游观光,投资置业!

“四季荣成”摄影大赛火热进行中

荣成是美丽的,如果以摄影的角度全新展示她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四季荣成”旅游摄影大赛相约赶来,用光影展现荣成四季的风姿美景。无论您拍摄的是生态荣成、温馨荣成,还是美丽荣成、养生荣成,都会有特别的惊喜。

拿起手中的相机,用光影记录荣成。如要参赛,请您登录中国旅游摄影网http://www.lysy8.com,在了解详细的参赛规则后,将您的参赛作品发送到sdtpa2011@163.com里。如果您“不幸”获奖,将有优厚的奖金在等着您。

上一篇:班主任的赏识教育下一篇:行政反腐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