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2024-10-16

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精选6篇)

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篇1

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石峰区组织部分街道、村、社区干部赴新加坡进行考察培训。在培训期间,干部们较为系统的考察了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与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社区治理的思路和观点。现将考察所得总结整理如下:

一、新加坡国情与社区发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西亚的南端,面积641.4平方公里,岛内从东到西距离约42公里,从南到北约23公里,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历史上曾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而生存,1956年实行自治,1962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成为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移民国家,人口348.69万,其中76%是华人,约265万人;13.7%是马来人,约47.93万人;8.4%是印度人,约29.1万人;1.8%是其它种族人,约6万余人。建国初期的新加坡,资源匮乏,政府动荡,种族纷杂。然而,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很重视经济转型,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科学技术研发、区域金融贸易、货物集散、信息咨询中心的角度演变。岛上聚集了六千多家跨国企业,7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进入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和期货交易,在国际资本市场里有重要地位。2004年,新加坡人均GDP42581新加坡元,外汇储备2300亿新加坡元。就是在这短短的30年内,新加坡一跃成为仅次于瑞士、日本、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商业乐园”,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了新加坡社会的一大特色。

在社区结构方面,为了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并使各民族相互融合、沟通,新加坡建立了简明、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在行政区划上,全国共划分为9个当选区、14个集选区、84个选区。现行的新加坡社区组织是以选区为基础,社区组织的活动范围以选区为基本单位。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主席由国家总理担任,部长负责行政工作,有90个附属团体,是一个推行政府指示、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1997年人民协会又下设了五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并在全国各社区设有172个社区中心(简称中心),又称民众联络所(相当于我国的街道办事处)。“中心”一般3-4人,由政府聘用。新加坡政府通过各种地区的社区中心同居民联系,国会议员也依靠社区中心联系选民。社区中心主要收集居民的意见,及时反馈政府与有关部门,并从事社区的组织工作,使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逐渐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目前,全国社区中心每年举办各种活动31500余项,参于人数达333万人次。“中心”在所有的公共组屋都设有居民委员会,它是义务为居民服务的群众性自发组织。在新加坡,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最大,它不仅是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负责举办各种福利事业,而且还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邻里和睦,种族和谐和社会团结,这些活动包括:邻里守望,民防演练,家政课程,教育旅游,民众对话会,唱歌,社区联欢会等。这些活动使居住在同一组屋区的居民彼此增强认识与了解,更好地理解和响应政策措施。目前,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546个,每年开办各种项目和活动了33167个,参与人数达390多万人次。

二、新加坡的社区组织体系

在新加坡社区建设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包括体制设计和政策指导,社区管理和社会救助,治安及卫生管理等,但重点是前者。内阁设有社会发展及青年体育部,负责全国社区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人民协会是负责管辖区内的行政管理,开展社会援助和社会保障服务,是社青部下属的法定机构,由政府总理担任主席;新加坡还在全国87个选区建立了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分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了15个市镇理事会,负责政府组屋区的物业管理工作。

1.人民协会

人民协会成立于1960年,是新加坡基层社区组织的主管部门,具有半官方性质,是法定机构。旨在促进种族和谐与提高社会内聚力,培育社区领袖,提供社区服务和国外培训机会,推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它的任务是提升民众的身份认同,促进多民族和谐相处,为社区的紧密结合和志愿者工作联系民众,为民众提供能负担得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渠道,密切民众之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强公民与政府的一体感,贯彻政府施政意图。人民协会下属三个基层组织: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管委会、和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通过组织社区活动,促进社会和民族的融合。

(1)公民咨询委员会(也称居民顾问委员会)

在新加坡,每一个选区设立一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它在社区组织中的地位最高。新加坡现有87个选区,故有87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社区内的公共福利服务,协调另外两个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内组织的工作。公民咨询委员会根据社区内居民的要求与政府沟通,在涉及到社区的重大问题时,如公共交通线路的设置与走向等,向政府作出建议,维护居民权益;在选区里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还会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也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负责募集社区基金,用于增进贫困和残障人士的福利、提供奖学金和援助其他社区项目。

(2)民众联络所(俱乐部)管委会(也称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

目前新加坡共有106个民众联络所,每个选区1个,个别较大的选区有2个。其下主要设6个专业委员会,即:老龄执行委员会、青年执行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少年执行委员会、马来执行委员会、印度执行委员会等,这些组织对社区内相应的群体服务。民众联络所的主要职能有:制定从幼儿体育活动到中青年计算机培训等的一系列计划;代表人民协会行使建设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民众俱乐部由民众的自助团体组成,如华语俱乐部、卡拉OK俱乐部、徒步俱乐部、马来文化活动小组等。为方便民众开展活动,一般每15000户或5万人设有一个民众联络所(俱乐部),全国使用统一的会员卡。会员可持卡到任何一间俱乐部参加活动。作为全国性基层组织,民众联络所管委员会并不是一级政府或政治机构。它只是一个社区的文娱交流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文化、教育、娱乐、体育以及大型的社会活动促进种族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协助政府与民众的沟通。

(3)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

新加坡社区建设中最小的区域性组织是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在公共组屋区称为居民委员会,而在私人居住区称为邻里委员会),与我国的居委会组织相似,但与我国居委会相比,它的职责和功能都小的多,其主要职能是:在小范围内促进种族和谐、宣传政府政策、反映民意,组织本小区内的居民文体娱乐活动等;为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提供人力帮助并反馈信息。目前,新加坡共有居委会552个,邻里委员会106个,居民委员会每个分区有1500至2500个住户,邻里委员会每个分区至少有400住户。

从功能上来区分,公民咨询委员会则起到了党、政、民之间的媒介及执政党基层外围组织的作用;民众联络所管委会着重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居委会侧重对包括邻里关系在内的居住软环境建设,由于三者均在人民协会指导下运作,许多场合成员重叠。

2.社区发展理事会

成立于1997年,社区发展理事会与人民协会不同的是,前者“就像是参与式的地方政府”,分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包括推展社区计划,进行地方性策划,确定地区性的社会需求,策划安排地区的社会服务和管理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但其不设基层机构;而后者是通过建立基层组织,组织社区活动,争取民心。新加坡现有5个行政区,分别为市中区、西南区、东南区、东北区和西北区,5个行政区设立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最高管理者是市长。每一个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14-18个选区,负责大约80万户居民。

3、市镇理事会

市镇理事会组建于1988年,隶属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目前共有15个市镇理事会,其中2个归反对党管理(在国会中拥有席位的反对党),执政党的13个集选区分别组成了13个市镇理事会。选区内的议员是市镇理事会的当然理事,其中一位担任主席。每个市镇理事会管理5-8个选区,约4万-10万个住户。市镇理事会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管理、维修与改善组屋居住环境,管理包括商业在内的公共配套设施,推进旧组屋及其公共设施的翻新计划。

从职能上来区分,人民协会是法定机构,重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执政党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社会发展理事会承担了社区福利工作,偏重于公共职能;市镇理事会为社团法人,是非政府组织,但局限于市政物业管理职能。

4、自愿福利团体

除以上机构外,社区还有的就是自愿福利团体。自愿福利团体是非营利性的,主要是推广和提供有关财务、情绪、教育、健康和社会支援的社区服务,为有需要的、贫困的、或在危机中的人提供支援。这些组织配合其他组织一起服务社区居民。

比如飞跃家庭服务中心就是此类组织,它是典型的“新加坡政府服务业外包”理念下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新加坡的家庭服务中心,由政府规划,统一招标,全国共有36个。政府根据各慈善团体的服务能力、宗教特点等,决定中标团体,并每年进行评估,5年连续不达标的,将由政府组织重新招标。场所由政府在规划建设组屋时提供,开办经费由政府出资90%或38万(取其低者),其余自筹(多半由宗教团体等支持),平时的运行费用政府出资50%,自筹50%。

新加坡飞跃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成立于1991年7月,根据社区居民需求,下设若干个分中心,主要有学生托管中心、青少年关怀中心、家庭教育中心、乐龄活动中心、老人托管中心、邻里联系中心以及特殊幼儿教育与发展中心、领养资源中心等,开展的服务内容有家庭生活教育、儿童计划、青年服务、婚姻生育、就业服务以及乐龄服务教育等,服务内容和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的整个生命旅程,建立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由于政府政策上支持、场地上提供、资金上资助以及义工的无偿参与,中心的服务有些是免费的,而好多服务也只是低价收取一定的费用。

(1)幼儿托管中心。幼儿18个月大的就可以送到托管中心,最晚到晚上7点钟,没有全日制,新加坡鼓励家庭亲情教育。

(2)学生关怀中心。主要是为7-12岁的学生在放学后和假期里提供托管照料,提供早餐和中餐,指导其完成作业,并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相应课程、划分不同区域,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活动,每月收取260新币。

(3)家庭教育中心。主要围绕建立坚固稳定的家庭开展教育,如婚姻教育、生育教育、子女成长、家庭生活等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家成为有社会责任的人民,愿意参与社会的人民。

(4)乐龄活动中心。新加坡政府鼓励家庭应优先照顾乐龄家人,倡导照顾乐龄人士是政府、社区、家庭、公司的共同责任。中心根据乐龄人的特点设立有关课程和活动,鼓励和教育退休人士保持身心健康,扩大生活圈子,加强隔代感情,为退休人士提供一个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处、生命有意义的平台。

(5)老人托管中心。主要针对一些单亲家庭或家庭子女上班无人照顾的老人,早晨上班前将老人送到中心,下班再来接,每月收取180新币。此中心受到低收入家庭的欢迎。

(6)邻里服务中心。主要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邻里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生活服务、兴趣爱好、文体活动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社区各组织之间分工细致,各有侧重,服务内容涵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保障。

三、新加坡社区管理的运作方式

新加坡社区建设实行统一指导与民主自治并行的原则。国家统一规划,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和评估标准,社区发展理事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机构在政府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及时向政府反馈民众意见。政府各部门根据社区居民需要,调整规划和管理方式,按照社会服务标准评估各自治组织的业绩,下拨活动经费。政府行政部门、社区管理机构、基层自治组织及社会团体之间职责分明、上下贯通,形成了科学、合理、灵活的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贴近民众,凡可自主管理的,政府放手,但提供指导和经费,培养了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对区内大型公共设施的管理,包括现有设施的维护保养,新建设施的项目申请、规划;美化公共居住环境:发动组织区内居民实施各种美化公共环境的活动;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如组织“邻里守望计划”等;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募集和设立基金,增进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为学生提供资助,组织社区交际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密切邻里关系,包括文娱活动、休闲旅游等。

2.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新加坡的社区服务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行政事务服务:服务范围是社区全体成员,但真正接受服务的是有需求的居民,如房屋登记、代办有关手续等,作为准公共物品,属于非营业性低偿服务。二是社会福利服务:针对老弱病残群体,补充其基本生存需求,是公共物品,由社区提供。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投资兴建了居民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居民活动中心、海上体育俱乐部、展览中心、保护儿童培训中心、青少年友谊俱乐部、家庭服务中心以及各类医院、门诊所、残疾人工作点、收容所和敬老院等各类基础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三是社区商业服务:虽然有便民的因素,但基本接近私人物品,主要提供营业性服务,不过为便民导致营业性亏损,可以考虑适当补贴。新加坡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居民中心及邻区商店,二是菜市场及小贩中心。新居民中心与居民公共住宅分开,积极吸引各类大、中型店铺进入,集中向商业化服务方向发展,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则由设在公共住宅区内的少量商店提供。这样既减少了商业活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又满足了居民对优质、方便的社区商业服务的需求。菜市场及小贩中心的营业场地作为公共设施由政府规划和提供,日常管理由建屋发展局、环境发展部及市镇理事会等部门共同承担。

3.社区事务的完成方式。一是中介服务,一方面是把社区内的有关信息收集整理起来,反映给政府部门或有关法定机构,并催促其实施;另一方面是把政府或有关机构的信息传达给居民,以取得居民的认同与协助。二是公益支持,主要是为募集、建立管理社区的各种福利基金,提供义务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独立经营,对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按市场化形式运作,以取得经营收入,比如经营民众俱乐部等。

4.社区活动经费的来源。新加坡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社区赞助。政府拨款包括行政经费、活动经费以及专项经费。为鼓励社会对社区活动的资助,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个经费搭配计划,即为来自社会的赞助搭配固定比例的拨款。

四、新加坡社区发展及社区服务模式的特点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体系,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模式,是以公共住房政策为平台,社区管理组织机构与各项服务为配套的综合体系。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是新加坡社区建设和服务的灵魂,一切从居民需要出发,让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服务,是其社区组织的唯一职能。

(一)新加坡社区发展特点

1、政府主导和推动社区建设

新加坡执政党及政府认为: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只有使社区成为哺育文明、和谐人际关系、激励人奋发向上、让大家安居乐业的摇篮,社区才能真正成为消化各种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线。新加坡领导人始终相信,每个政治家要获得全国选举的胜利,首先要获得社区选举的胜利,所以,他们很关心社区的发展,从多方面帮助社区发展,否则的话,他们就很难获得社区居民的支持,更谈不上赢得全国竞选。而居民也首先是通过参与社区政治活动,以此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事务。

2、社区经济服务功能完善,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活动丰富。新加坡社区有着完备的经济服务功能。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居民的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便捷而完整的满足,每个社区都有提供相应的商业服务的经济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包括众多的民间组织)。另外,各社区均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和社区中心成为开展思想、精神建设,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3、以人为本,促进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和谐共生。

在新加坡全社会都关注弱势群体。社区设有专门机构、组织和场所以及各类设施,加上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少、智残、肢残等弱势群体服务。同时社区组织对生活困难群体实行特别关爱,专门给他们设立岗位进行培训,提供就业,提供廉价政府组屋,形成了各层次和谐的氛围。在新加坡,人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号召全社会尊老爱老。乐龄俱乐部经常举办保健展览会、三代同堂舞蹈、退休者座谈会、集体运动、生日舞会、茶会等,还组织老年人参与大型活动,如民防训练活动、提高公路安全意识活动,讲华语活动等,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乐趣,并增强人民的自豪感。

4、中华传统文化在社区中的崛起与再生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新加坡开始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但与此同时,西化现象在其国内也日趋严重。对此,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领导人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们认为,若不及时注意工业化后出现的文化失根,道德水平下降等问题,将会危害新加坡的持续稳定发展。新加坡领导人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挖掘亚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对其人民进行教育,由于新加坡的华人占其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新加坡尤其注重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改造。当然,他们对儒家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而且根据新加坡的国情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例如,在研究儒家思想后,新加坡政府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

(二)新加坡社区服务模式的特点

新加坡一个标准的社区在8000户左右,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镇。社区内平均分布3所小学、2所中学、1所宗教场地、3个综合游泳中心、1个足球场、1个社区花园和一批商业设施。其中小学的设置一般不超出步行距离。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模式与我们有明显的区别。特点是:

1、社区管理的公益化。社区组织本身不是法人。社区管理不为任何机构负担任何形式的经济职能,更不为其它机构代收任何形式的费(税)。社区活动经费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政府补贴;二是社会募捐。

2、社区活动的自愿化。几乎所有的社区活动都是自愿性质的,包括社区的公共环境美化等也都是义务参加。社区内名目繁多的各种组织,聚集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3、社区运行的义务化。社区管理是低成本的。除极少数的社区有受薪职工,绝大多数社区工作者都是义工。社区所有的收支都完全公开透明,所有的开支项目都是按市场化手段操作,按费用最节约化的宗旨运作。

4、社区培训的功能化。国家发展局还通过一系列培训计划加强对社区、社团组织领导人的培训,用政府的要求来统一社区活动组织者的思想。同时,社区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包括育儿班、舞蹈班、书法班、厨师班、讲经班。每到一个社区,这样那样的培训广告随处可见。

5、社区管理的人性化。社区的组屋翻新、电梯翻新、公共设施的建设、增高电梯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社区居民的投票表决,达75%以上支持率才能通过实施。充分体现了为人服务和集体意志的原则。

五、新加坡社区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就中国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而言,新加坡可学之处较多,各方面也切合中国的背景。因为新加坡的国情、政治体制、文化背景、思想底蕴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有相似之处,新加坡也是一党执政、社会和谐、保持活力与廉洁,政党对社会干预相对较多,而其在当代行政改革、社区管理、民主建设和基层治理方面又先于我国而推进,因此,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学习和研究。

1、政府应积极依法主导社区建设

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无论是新加坡社区组织的成立、运行、管理都有着浓厚的政府烙印。其奉行的政治精英主义便是其政府主导模式的典型理论来源。尽管这一模式时常受人非议,但是其对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另外,新加坡社区组织中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有效协作,客观上对于其中央政府监管和控制全国各社区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提供了便利,使中央的集权能够直接插入到社会各阶层。政府主导型管理这一模式对既具有东方传统集权色彩又融合着西方民主政治的新加坡而言,对其政治稳定和社会协调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和经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更多的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也大量进入社区,使社区工作的对象扩大了;另一方面,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原先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剥离出来,更多的由城市社区来承担。这些变化,既丰富了社区工作的内容,也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而 且,我国是作为一个长期相对封闭的国家来应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因此社区治理的各项先期工作包括居民自治等工作尤其需要我国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央政府和执政党必须紧紧依托社区这个平台,进一步密切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联系,推进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任何忽视或者轻视政府主导的念头都是非常片面的。

2、整合社区资源,全方位地为社区提供服务。目前我们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尚存在着社区服务项目比较分散、各自为政,服务资源浪费严重,比如社区内的一些活动室分散,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服务场所互不开放,且不同的服务场所、项目由不同的单位管理,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服务资源,也不能使社区中心产生规模效应,真正达到服务社区的目的。建议借鉴新加坡社区服务管理的经验,由社区内人士组成社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区别与行政性的政府组织如街道,而是类似于业主委员会,采取委托管理经营的模式,把社区活动服务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首先,要抓好社区各类服务服务设施的统一开发,调动城区各单位、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其次,社区服务要考虑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各种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建设集职业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成立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精神 社区建设和治理同样也是一个强调参与各方持续互动的连续过程,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也不仅仅是社区组织、民间组织,而是政府、各类组织和居民等众多参与者的综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型,社区居民逐渐演变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而由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演变看来,居民参与不仅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还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新加坡社区不但成立有各种各样的社区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团体、俱乐部,还让民众参与社区中的各种政治、文化、体育、娱乐和选举活动,这不仅满足本社区居民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参与和交往需求,也促进了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萌发了人们的维权意识。社区居民对民主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不但希望拥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具有实质性的自治组织,而且要求个人参与社区管理。因此,我国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要通过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各种非政府组织来提高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居民互动,突出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的自治能力,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精神,不断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要理顺和居委会的权力关系并大力支持社区发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乐意为社区做奉献,社区工作者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找准突破口,创新工作方法来构建和谐家园,使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真正关心社区建设和治理。

4、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社区发展理念。在新加坡,看不到类似于我们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一样的建筑或字样,但它的服务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使人感到没有不方便的地方,这里有政府的服务,有非政府的服务,有社会团体的服务,也有志愿者服务。总之,你只要有服务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到服务。我们目前各地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等硬件内容的建设,如建社区服务大楼层数越多,面积越大,装修越漂亮,社区建设也就搞得好。有些领导也是根据这些漂亮的设施、设备来评判一个地方社区建设的好坏。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觉得没有投资、没有雄厚的资金就无法开展社区建设。有些地方虽然投资不少,居民都没有感到服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如果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现在偏重服务的外表、服务的工具、服务的设施、服务的阵地,而忽视了服务的本身,以至于我们身边虽然有装修漂亮、装备齐全的现代化的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却没有感受到优质的服务。我们只知道,“从摇篮到坟墓”是新加坡乃至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不知他们从财政方面给政府造成了沉重负担,同时也养了懒汉。但在社区建设或社区发展的理念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解决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目标。硬件设施和设备固然很重要,但与社区的核心或目标相比,是处于从属和服务地位的,其本身并不是核心和目标,不应舍本逐末。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重视社区道德文化建设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它以其杰出的经济成就和良好的社会治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强调法治,注重完善立法,严厉执法之外,还与其重视德治有关,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历任领导人都十分注重对其国民进行经常的和普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儒家文化等亚洲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与法治相结合。

当前我们自身的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然而,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种人伦观念,熏陶和培育了历史上众多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和英雄才俊,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社区和谐关键在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根本是人的和谐。新加坡是个多种族、多宗教的移民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但他们通过社区基层服务组织的建设,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社区公共管理模式,实现了种族团结、宗教自由、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新加坡国情与我国国情有很大不同,在社区建设方面有许多具体做法因为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是其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内涵我们是应当学习的,并与我们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我们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篇2

汉堡海洛斯医院 (H E L I O S E N D O K l i n i k Hamburg) 地处汉堡市中心 (图1) , 是欧洲最大的一所人工关节置换的专科医院。包括以外科 (关节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手术和整形外科) 为主的门诊、麻醉、护理、康复 (理疗与老年护理) , 还有内科 (神经内科、影像科) 等相关科室, 并设有感染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医院卫生研究所。每年骨科手术超过6800人次, 其中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超过5500人次。

2012年11月我们应邀考察了汉堡海洛斯医院。据手术部经理雷能博士 (Dr.Hans-Peter Lehnen) 介绍, 像他们这样的专科医院, 一直将感染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在德国每年约有50万例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或称院内感染) , 该院实施手术部强化管理, 除加大常规细菌性感染控制外, 近年来特别重视无菌颗粒与无菌腐蚀 (sterile particles/sterile rust) 等非细菌性感染对手术部位引起的负面影响 (粘连、肉芽肿、无菌炎症等) , 减少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极大地降低了数天甚至若干年后的再手术率, 使该院的术后感染率一直维持全德最低水平, 并获得了全德医院卫生奖。

医疗流程全过程控制

汉堡海洛斯医院将整个医疗流程作为一个全过程进行控制, 以保证每一名病患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和重症监护期间得到良好的服务, 其中包括术前初步诊断和研究, 风险评估, 自体献血, 选定合适的麻醉;术中维持身体重要功能的稳定, 控制感染;术后护理, 疼痛管理以及在合理的重症监护期间尽快得以恢复;最后对病患实施针对性 (或称个体化) 的理疗, 进行功能性康复。

双走廊模式手术部布局

汉堡海洛斯医院作为骨科的专科医院, 门厅并不大 (图2) 。医院的核心是手术部。手术部共有8间手术室, 面积达7500m2, 均达到了德国DIN标准1946-4中最高级别Ia标准。手术室中配置集中送风装置, 内置高效过滤器 (HEPA) , 送风面积为3.2m×3.2m, 送出断面风速为0.24m/s的低湍流度置换气流。可在手术区域提供2.6m×2.6m保护面积, 其中新风量为1200m3/h。8间手术室中7间为标准手术室, 面积为50m2左右。手术部还配备了麻醉科、中间监护病房、重症监护室、血库和恢复室。从手术室配备的送风装置来看, 有高围挡的桥架式送风装置 (图3) , 有利于维持低湍流度的送风气流, 保护区域内的高洁净度。并将各种医用气体、电源等接口布置在桥架四周上, 医用吊架可沿桥架四周移动, 为麻醉、外科提供一个平台, 但上部局部空间受限。另一种是低围挡的送风装置 (图4) , 对低湍流度送风气流稍有稳流作用, 上部空间基本无影响, 可以设置更多的移动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手术部中有一间160m2的大手术室, 内设4个送风天花, 可以同时安排4台手术。既节约了医护人员, 又提高了手术效率。这种一大间手术室内进行多台手术的模式, 正在德国推广。

该院手术部的布局采用在德国常用的双走廊模式 (图5) , 但与国内洁污分流的双走廊控制理念完全不同。手术部中心走廊是医护人员、病患通行的路线 (图6) 。通常一间手术室带3个前室, 分别为病患出入间、医护人员出入间与废物间。病患由手推车进入手术部的换车间, 由于更换的是清洁的移动式手术床 (图7) , 因此换车后可以在手术室中心的手术台基座上直接安装, 进行手术。消毒后的清洁移动式手术床放置在换车间的另一侧 (图8) 。

医护人员从专用通道经换鞋、更衣后进入中心走廊, 只有刷手后进入手术室前室才可穿无菌服。由于污物在前室打包密闭, 可视作与病患同等控制程度, 行走同一流线。这种思路简化了污染控制, 加快了手术周转, 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率。后面走廊专供无菌物品 (图9) , 由消毒供应中心供给无菌器械与物品直接进入无菌走廊, 免受其他流线干扰, 保证了无菌物品品质的控制。

特色化加护病房管理

医院的住院部设床位250张, 共有病房128间, 分4个病区, 设有单人和双人标准病房, 每间病房的面积在22m2左右。病房的设计强调人性化, 确保室内透过大窗户见到外景, 并得到充足的自然光线, 使患者不与外界相隔离, 有利于消除病患的恐惧与不适感。

新加坡考察学习报告 篇3

——有感于新加坡的基础教育

株洲市三中 孟祥忠

2010年11月20日,株洲市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一行23人,在钟局长的带领下,肩负着领导的殷殷期待和教育的神圣使命,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学习。能得到如此系统、精致而高效的培训,我们深感幸福。学习归来,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从专家报告中所得到的大量信息,激发我们联系株洲实际,深刻思考、认真研讨。从中所得到的深刻感悟,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水平、思考深度和管理能力。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名校校园、小组研讨交流,我们收获丰厚。尤其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环境、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活动育人以及规划引领,一如新加坡街头秀美婆娑的雨树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撷取其中几个方面,略谈自己的印象、感悟与思考。

一、规则和谐的教育环境

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注定了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其三百多万公 民和永久居民,主要由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欧亚其他族群组成。大家按一定比例混居在公共组屋区,相居为邻,和谐共处。无论是在宾馆和街头的餐厅subway,还是在新加坡河畔炫彩灯光下的酒吧排挡,各种肤色的人群在一起友好分享美食和音乐。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

和谐源自规则。仅以交通治安情况为例论证。让我们感叹的是街头见不到 一个警察,无论交通警察还是治安警察。而大街小巷见不到交通堵塞,见不到城市“牛皮癣”,见不到纠纷人群。无论人与车,闯红灯事件发生的概率为零。若是没有设置红绿灯的小路路口,一定是车让人先过。整洁有序、谦谦君子式的和谐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规则与和谐源自严格的管理,更源自国民教育的成功。在政府极度重视教育的新加坡,在如此规则与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自然又得到了充分的健康发展。教育与环境的相互效应,可见一斑。

和谐的教育环境不仅体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更体现在政府高度重视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和平安宁静的校园周边环境。在新加坡,电视和报纸都由政府统一严格管理。电视里看不到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内容,大街小巷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八卦小报。那里的空气是纯净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纯净的。

和谐的教育环境还体现在大众与媒体对教育的理性关注上。对学校的教育教 学质量,自然是高度关注的,甚至对小六联考成绩排行榜都进行连番轰炸报道。但是,对学生补课、补习之类的话题,社会认为那是很正常的应考行为,不会干预。

和谐的教育环境也体现在学校建筑设计上。新加坡的学校都不追求奢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在校园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而是大小不一的操场和体育设施。每栋楼房的底楼基本上都是用柱子架空,便于学生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走廊上方外沿都装有遮雨板,无论下多大雨,走廊上都没有积水。校园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很多学校把钢琴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中学和大学教学楼的走廊上,都设有桌椅,供学生休息聊天或看书学习。

二、人尽其才的办学体制

新加坡不仅重视“精英教育”,也重视“大众教育”,力求人尽其才,人人成才。

新加坡的小学至中学与国内一样,沿用6+6学制,共12年。但具体结构上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一是采取不断的分流,力求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分流制度”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结束之后,通过考试,将学生分层编班学习,最好的学生进入“高才班”。第二次分流是在小学毕业时,通过全国小六会考,成绩优秀的进入特选中学(中学即为我国的初中),良好的进入快捷中学,其余的进入普通中学(包括普通学术班和普通工艺班)。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学毕业后,学生参加普通水准考试,形成三级分流:一是初级学院(高中)和大学预科班,学制为二年;二是理工学院,学制是三年;三是工艺教育学院,学制也是三年。

进入特选中学的学生,可以不用参加普通水准考试,而直接“乘坐直通车”,升入初级学院。这种升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回避普通水准考试的压力和束缚,极大地给学生自主选修辅助活动课程的空间,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级学院的学生如果跟不上班,可以转入理工学院或ITE;如果理工学院毕业生成绩冒尖的,也可申请读大学,入学者可直接进入大学二年级;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成绩优秀者,也可以申请读理工学院。真可谓“管道互通”。

在参观考察南洋理工学院和ITE中,我们都对其精美的校园建筑和现代设施惊叹不已。其规划的精致和设施的齐备,丝毫不亚于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据ITE的老师们介绍,学生们在被分流到工艺教育学院之初,可能有失落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置身于如此美丽的校园、得到如此精美的培训与教 育、感受到光明的未来前景之后,取代学生们最初失落心情的,是阳光与自信,是期待与努力。

新加坡职普合流、双轨统一的教育制度无疑顺应了职普一体化的世界性潮流。各级各类学校的“管道”互通,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从新加坡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产出效益”的重要举措。新加坡通过多次的分流制度,实施灵活互通的学制,使学生进人适合自己能力的学校和班级学习,让每个人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深刻、充分而又人性化地落实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的整体质量与“产出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依然存在一定的学生流失向题,而学习成绩差、跟不上班、面对竞争压力而信心丢失从而流失辍学的中小学生最为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改革基础教育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让学生享受教育和成长的快乐,提升自己学习的价值。

再之,新加坡分别在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实施分流制度,也减轻了学生参与后续竞争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避免了学生在就业和升学选择上的非理性竞争。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因材施教,有效减少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层层分流,节省国家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精英人才和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为资源贫乏的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分流选拔体制,建立普职高一体化教育体系,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最好的个人和优秀的公民”。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在初二以后,实施规范严谨的分流,然后实行分层教学,对优秀学生架设“高中名校直通车”,尽早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充分利用初中课程较为浅显、学业较为轻松的时间,及早拓展,“让优秀学生吃好吃饱”,使优秀学生得到充分高效的培养,从而使优秀学生“走向尖端”,脱颖而出;二是在株洲逐步实行普及高中,加大高中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将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如切实开设通用技术课等;三是加大对株洲初中和高中各学段1-2所名校的建设,加大对优秀学生的集中培养力度,让优秀的学生得到个性舒展、充分高效的培养;四是加强薄弱学校的扶持和建设,从硬件软件、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加强其与名校的渗透、共享与对接,提升其办学实力,完善对学校的“多元评价”和“分类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株洲出现“名校有品牌,普校有特色,株洲无弱校”的发展局面;五是大力拓宽职高学生的继续教育或提升教育渠道,在转学、升学、证书、待遇等方面保证职教与普教的沟通衔接、管道互通、灵活转换。

三、世界视野的活动课程

新加坡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以人取胜”意识特别强,普遍认为只有培养普遍优秀的人才才是国家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关键。新加坡实施的是精英教育,绝不是培养只重视学科考试分数的书呆子,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能够妥善处理学业“核心课程”与活动“辅助课程”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借鉴的。能兼顾繁重的学业考试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将两者较好地予以调和,育人理念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制度的制约与驱动才能真正保障。在南洋小学、南华中学,我们都亲身感受到了制度对辅助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素质会更全面、公民意识会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强,将来能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成为优秀的国民。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制和理念相近。比如,新加坡将对学生“德智体群美”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目标。这虽然与我国倡导的教育内容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充分体现了其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workteam)”素养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70%的国家,所以它的教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华侨中学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人崇尚中国古文化内容和实质,例如:校园内到处帖着中国名人名言,同时这种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的教育,东西交融,兼容并举,从而新加坡的教育具备世界视野,非常成功,自成一体。

新加坡学校的辅助课程很丰富。不仅开设多种艺术体育(琴棋书画、运动武术)活动课程,而且非常注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开发设置课程。

1、培养服务国家责任使命的课程。在参观学校过程中,让我们格外关注的是很多学校所设立的“制服团队”。所谓的制服团队,是学校与新加坡各制服机构(警察、军人等)共同合作,为学生设立的特别团体。进入制服团队的学生,要在学习“核心课程”之余,接受标准军事化训练,步操、拉练、射击、救援、野外生存等,并且参与社会很多与制服团体有关的公益活动,去军队或者警察部队实习。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更为学校形成良好风气、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自律的品格打下基础。

2.培养世界视野领袖精英的课程。在我们所参观的新加坡的多所学校中,都设立了学生领袖培养机构。这是专门针对学校中一些精英份子、学生领袖开设的机构。进入学生领袖培养计划的学生,将会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一些更高层次的课程,参加国际考察、资格考试等,以提高领袖团体的领导能力、4 组织能力、知识眼界、气度胆识。这些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学生领袖”能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责任,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与学业,也对学校的事务更加尽心尽力。未进入学生领袖机构的学生,也能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这样的一份荣誉和机会。

3.培养个性发展实践能力的课程。

新加坡的学校除了开设大型讲学课以外,还特别重视小型研讨课。大型讲学课注重知识传授和掌握,小型研讨课班额较小,着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探究实践能力。教师桌椅被围绕在中心,以方便学生自由研究讨论课题。

新加坡学校的考试试题知识面广,涉及范围大,有时几乎不考教材内容,需要学生有较为宽广的阅读面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创意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专题作业”这一形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专题作业”与国内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推崇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在新加坡每个学科都有专题作业,涉及的面很广泛,而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主题。每个学生在高考时,都有一门必考科目,就是“项目研究”。这是发挥学生创造力、查寻能力、实际行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一门考试。这有些类似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一个问题,并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得出结论和创新。只是新加坡学校把这样的学习,做得更系统和成熟。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早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有《试论二次大战》这样宏观视野的论文作业。新加坡十分注意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上世界教育的崭新潮流,以此来推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新加坡学校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课程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改,为“培养国家精英”而改,为“培养高素质国民”而改,为“提升学生能力、应对社会需求、力求人尽其才”而改。

四、规划引领的教师成长

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规划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是完善的,在执行中也是高效的。从几所参观的学校来看,教师规划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调动、激励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工作主动性。在这种规划领路、注重过程、重考核更重引领的教师发展考评体制下,教师们发展方向明确,整改措施得力,工作认 5 真高效,在专业成长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每位教师都对应一个直接负责的学科主任或级部主任。每个主任大约负责分管6至10名教师。在年初,每个教师会根据学校的战略目标所分级分解的工作任务,制定出本自己的发展规划、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措施。校长、主任等管理成员则通过随机听课、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征求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意见等方式了解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然后在学年中和学年末分两次通过校长主持的主任专题会议来确定教师等级评价,最后由校长或副校长填写教师工作鉴定与评估表格。评价的结果对教师的发展、提级和年终“花红”影响深远。在评估过程中,所有“考评官”对“下属官员”进行定期指导和反馈谈话,每年在年中和年尾均要召开指导下属工作的评估反思会。并结合年初的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一对一”式的谈话,及时告知其工作表现情况及改进意见,以利于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

对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加坡也力求人尽其才、充分发展。在对教师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对教师个人潜能进行发展评价,即对员工的未来发展潜能进行评估和鉴定,即所谓的CEP评估。

在这个评估中,学校着重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职业管理的潜质进行评估。尤其是在“职业管理”方面,细化为工作能力、长远发展可能性、工作潜能、主要职位的可能性、高级专业潜能、职业发展推荐等六项内容,对教师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定量定性考评。

学校领导通过安排其教学任务、行政工作和其它工作,对其进行观察、考察和评价,评估该教师能力表现等级与现任工作所需能力等级的关系。表现等级分五等:远超过、大多数领域超过、有些领域超过、持平、或无法达到。持平是基本合格表现等级。评价该教师职业管理能力内容丰富:在哪个发展管道可能达到的最高工作能力等级?最适合的发展管道?在最适合的发展管道中所能达到的最高职务等级、职位等级?针对被考评人的综合评价,写出其短期和长期的可能从事的发展趋向推荐评语,并附上推荐或不推荐的理由评语。对被评为无法达到现任等级的教师,领导要写出评价报告,并书面通知本人。本人认可后,再经相关上级领导认可,记入其表现评价中。被评为无法达到现任等级的教师的报告还需要校长或督导的认可。与我们对老师的年终考核定级相比,新加坡的做法更重视对教师的过程引领和未来发展。

通过评估,如果该教师有很大发展的潜能,则予以重点培养。对于主任、副校长、校长以及中级、高级教师的提升和聘任,也主要是通过此项制度并参照日常考核成绩进行。如果教师在这项评估中的成绩不好,则只能在原有的位置继续工作,不能晋升为高一级职务。

新加坡基础教育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符合新加坡的国情,体现了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治国理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教师与教育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腾飞提供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样的评估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规划引领成长,评估激活潜力。能最大限度实现目标与提升效率的政策,就是最优的绩效管理政策。

新加坡在四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文明的国民、先进的体制、花园的城市”著称,享有“东亚现代文明典范”之美誉。快速崛起的奥秘何在?关键有两点: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新加坡立足国情,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正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需要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成果。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给了我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去推进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株洲教育才能不断迈进,才能科学发展。无论是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还是我们株洲的基础教育,其实都有各自的亮点和特色。2010年的株洲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发展,形象刷新!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内化提升,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创新,株洲教育就会不断提质,走在时代的前沿。

此次新加坡考察,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催动我们感悟思考,促进我们不断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思路,在“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和“教育强市五年行动”中敢于担当,为株洲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共同祝愿,株洲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新加坡老龄工作考察报告 篇4

来源: 全国老龄办赴新加坡考察团时间:2011-08-09

根据工作安排,2011年5月30日至6月3日,由全国老龄办一行3人组成的老龄工作考察组,对新加坡老龄工作机构、养老保障及养老服务等有关情况进行考察。期间,考察组同志与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卫生部、人民协会、活跃乐龄理事会、活力中心的官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实地参观了德教太和观、快乐学堂、汤申健身俱乐部等养老慈善服务机构和老年文化活动场所。这次考察学习的特点是公务活动安排饱满,时间紧凑,考察内容与老龄工作实际结合紧密,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考察学习,对新加坡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龄机构建设、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有了初步了解,感到收获很大。考察情况及建议如下:

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总面积710平方公里。新加坡虽然是个袖珍国家,但人口密度很高,平均每平方公里7000余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新加坡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初步报告,新加坡人口首次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08万,其中公民人数为323万、永久居民54万,其余约131万是非居民。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3.4万,占14%。新加坡以华人为主,华人约占总人口的74.2%、马来人占13.5%、印度人占9.2%。新加坡在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开始了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据联合国的预测,新加坡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000-2050年,新加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0.6%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26.5%,届时将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为老年人口。到2030年,将有三分之一的人为老年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35.6%。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39.6%,50年间,新加坡老龄化水平快速增长29个百分点,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时间短、速度快、高龄化的显著特征给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二、新加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经验

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非常重视,并将人口老龄化列为国家重点战略计划,提出了老龄工作方针包括:提高就业与经济安全、促进在地老化、提供全方位及可负担的医疗照顾和提倡活跃乐龄。明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包括:帮助年长者就业,使他们经济独立;塑造无障碍环境及公共交通系统以便年长者“原地养老”;提供全面及收费合理的老人医护服务;推广“活跃乐龄”概念以鼓励年长者继续就业、社交和贡献社会。因此,新加坡的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强化老龄工作机构

新加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了完善和高效的老龄工作机构。1999年,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人口老龄化(跨部门)部长级委员会。2004年,部长级委员会转换成老龄化议题委员会,专为老龄议题制定公共政策。2007年,老龄化议题委员会提高层级,成为部长级层次的老龄化议题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设经济保障小组、就业小组、社会融入小组、健康护理小组、住屋小组、社会和谐小组等六个小组,主席为主管人口老龄化与老人护理问题的部长,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部部长、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部长、总理公署部长、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人力部政务部长、卫生部政务部长、贸易及工业部政务部长、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和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人口老龄化(跨部门)部长级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老龄工作和老龄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能由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承担,共有30余名公务员专门从事老龄工作。

新加坡只有中央一级政府,老龄工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及老年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的任务主要由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社区组织和群众组织承担,所以,老龄工作的重心在社区、在基层。新加坡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是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下辖人民协会、国家福利理事会、国家义工慈善中心和国家发展部。人民协会是基层社区组织的主管部门,具有半官方性质,是法定机构,主席是政府总理,下属社区发展理事会、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全国共有5个社区发展理事会、84个选区、84个公民咨询委员会、106个民众俱乐部、493个居民委员会。国家福利理事会相当于我国的慈善总会,管理全国最大的民间福利慈善机构—德教太和观及370多家志愿福利团体。而社区发展理事会是社团组织而非公共机构,负责全国社区建设与管理,职能涉及基层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代政府推行社会援助计划,政府也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提供经费支持。人民协会于2010年1月1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专门成立的活跃乐龄理事会,由18名主要基层领袖组成,宗旨是向基层推广活跃乐龄生活,已在全国40多个选区推行了活跃乐龄龙舟锦标赛、脑力益智游戏、舞蹈马拉松、健康早餐比赛等“健乐项目”,基层组织的参与率增加45%,结交超过10位新朋友的人士增加23%。

我们参观的新加坡活跃乐龄理事会,是一家独立工作机构,类似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5月,承担老龄科研、老龄宣传、老龄产业重要职责,有17名专职工作人员。理事会旨在推广活跃乐龄,鼓励老年人士拥有健康六层次:即社交、智能、体能、就业和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还积极推动新加坡活跃乐龄文化,也与社区和商业机构合作开发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和兴趣。理事会由政府资助,2010年政府再资助黄金时机基金2000万新元实施五年计划,侧重各团体和组织的能力,为老年人士提供更多有意义活动。理事会的角色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公众教育,倡导人们对活跃乐龄的认识和接纳,改善人们对长者和老化的观念。二是促进人口老化课题对话,促进长者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进行人口老龄课题的深度研究。三是集合知识,拓展活跃乐龄领域,推广人口老龄课题及相关知识,运用调研成果实行更高水平的计划。四是培养活跃乐龄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自行或动员相关机构发起适当计划填补短处。五是商业合计,为长者争取折扣及优惠,与商家携手为长者提供更物超所值的商品和服务。理事会设计的如国际研讨会、国际创新雇主奖、知识交流计划、活跃乐龄节、50佳博览会等活动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公民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二)统筹规范养老保障

现在,新加坡已经形成了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核心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运作体系,较好解决了公民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会难题。新加坡是2000年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早在50年代政府便开始着手解决老年人问题。1955年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同年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为公民提供养老保障支持,且在随后几十年中央公积金迅速发展。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项完全积累强制储蓄计划,实行会员制。所有受雇的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是中央公积金局会员,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必须参加中央公积金计划,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按时足额缴纳公积金,并计入会员个人账号。会员到了法定年龄或丧失劳动力时方可提取使用。目前,公积金缴费率为35%,即雇员为20%,雇主为15%。

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央公积金制定了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等多项计划。如保健储蓄计划规定病人在政府办的基层医院住院只需缴纳15%的住院费,无能力缴纳者可向政府申请补助或申请全免,60岁以上老人在公立医院看病只需缴纳一般的门诊费和药费。健保双全计划是一项大病医疗保险计划,是在保健储蓄计划后增设的,规定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而保健储蓄不足的费用,所有75岁以下的保健储蓄储户除非选择不参加,都会自动纳入该计划,计划规定每个病人一年最多只能享受1.5万新元以内的补贴,一个人一生享受补贴总额在5万新元以内。保健基金计划是由政府援助在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外仍无法支付医药费的贫困者。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是社会保险计划,而保健基金计划是一项社会救助计划。新加坡通过三个计划的有机衔接,为国民提供了健全的医疗保障网。

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央公积金积极介入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与1968年9月推出公共住房计划,规定低收入会员可以动用公积金普通帐户的存款作为购房首付。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在设计建造组屋时,专门设计了适合几代同堂的户型,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1998年3月,新加坡首次推出“乐龄公寓”计划,让老人在购买住房上又多了一种选择。户型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两种,价格在5-7万新元。目前,新加坡共有六大乐龄公寓区,分别命名为金松、金柳、金棕、金栎、金香和金莲,一般都建在成熟社区内,各种设施齐全完善,公共交通便利。此外,政府还针对独居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提供一房式和二房式的小型组屋。现在,82%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中,组屋政策真正成为“普惠性政策”。

此外,政府还实施公共援助计划,向没有生活来源的贫困老人(男65岁、女60岁以上)直接提供津贴。

(三)多措推进机构养老

新加坡的养老保障是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政府制度性保障措施和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所提供的各类福利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对养老机构进行直接投入。在养老院指导和管理上,成立了家庭和老年理事会,国会制定了养老院管理法案。大力扶持养老机构,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政府是投资主体,基本上会提供90%的建设资金。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运作成本提供不同津贴。实行“双倍退税”鼓励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在福利服务和设施投入上,投资建成专门照顾生病老年人的8家家庭护理组织、6家社区医院、60家疗养院。2009年,新加坡决定在5年内拨款1800万新元,在全国增设6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2个老年人活动中心,除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社区服务外,还可以让他们能够居家养老。现在,新加坡共有22个日间护理中心、25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政府计划到2013年,把老年人活动中心增加到41个。新加坡特别重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如各种宗教团体、宗乡会馆、经济团体、社区组织、志愿组织、各类基金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并发挥核心作用。据了解,新加坡共有40多家社会力量兴办的慈善养老院、30多家市场运营的养老院、300多家社会团体组织成立的乐龄俱乐部。一项统计表明,在新加坡各类养老院共收

养的60岁以上老人中,公立养老院收养的老年人仅占12.1%,而其他社会力量经营的养老院收养的老年人占87.9%。在新加坡,扶老助老是一种社会时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一种追求。如新加坡最大的慈善基金之一李氏基金成立于1952年,40多年来每年拨款资助各类社会活动、接济贫民和孤寡老人。成立于1957年的邵氏基金每年拨款15万新元度岁金发给3000名老年人每人50新元。2010年,淡马锡关怀基金会拨出65万新元给日间护理中心改善设施,设立护理奖学金,为病弱的老年人提供综合护理服务。我们参观的成立于1985年的德教太和观是新加坡最大的民间福利组织,拥有4个慈善院和1个设备先进的医院,每年免费为2000多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每天无偿为750多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新加坡提供养老服务是全方位且人性化的。如我们参观的“活力中心”就是一家为需要社会关怀服务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及其关护者而成立的第一站咨询和转介机构,实质是一个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护理中心、乐龄之友服务、心理辅导、辅助计划及津贴、改善家具等方面的信息推介服务。我们参观的“快乐学堂”是马林百列家庭服务中心于2005年创立的老年学校,工作人员多为社会工作与心理专业高学历人才,专门为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推出系统的终身学习课程,协助他们自我实现、保持活跃,进而达到成功老化,课程设置的重点是改变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而互联中心推出的“新加坡乐银网”目的是让有长期护理需要的病人和他们的看护者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护理需要,并作出适合的护理安排决定,网站咨询包括慢性疾病介绍、辅助看护者资料、护理服务机构如医院、养老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庭护理中心等介绍和联络,以及护理产品如轮椅、拐杖等介绍。“活力中心”、“快乐学堂”等都得到政府提供的专门经费。

(四)积极倡导家庭养老

新加坡注重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并重视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为此,新加坡国会于1995年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为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还推出一系列津贴计划,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1993年以来,先后推出4个专门敬老保健金计划,每次计划政府都拨款5000多万新元,受惠人数达17~18万。又如,政府推出“三代同堂花红”,即如与年迈父母同住的纳税人享有扣税额增加到5000新元,而为祖父母填补公积金退休户头的人,也可扣除税额。如在每年的政府花红分配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照顾。2008年每位超过55岁的老人的额外花红是100新元。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万新元公积金房屋津贴。如果子女的住房离父母的住所较近,政府也给予一定住房补贴,并免除子女探望父母时部分小区停车费。目前,新加坡已婚子女与父母合住同一组屋或同一组屋区的住户已达41%左右。

(五)广泛传承孝道文化

新加坡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倡导儒家伦理,并努力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还把弘扬孝道作为解决人口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策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全国开展了影响深远的儒学运动,提倡孝道是儒学运动的重要内容。2008年新春之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新春献词,倡导公民推崇孝道,并重视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把新加坡塑造成一个适宜人们组织家庭及养育子女的好地方。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倡导孝道,推动了孝亲敬老氛围的形成。每当农历新年,新加坡都会开展孝亲敬老活动,总统、总理及政府官员和议员都会

到社区慰问老年人,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表率。1982年,在李光耀的建议下,新加坡在中学三、四年级的道德教育必修科目中增设了儒家伦理课程,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灌输给孩子,其中孝的内涵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为推动孝道教育,新加坡中小学每年开展许多与“孝”有关的活动。如围绕二十四孝的故事,举办全国中小学网上作答比赛、中学生动画制作比赛、中学生短剧比赛、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等。每年举办活跃乐龄节,从以往一个星期发展到现在的八个月,通过主题嘉年华、活跃乐龄展、活跃乐龄欢庆会、祖父母日步行活动及颁发活跃乐龄奖等活动,使社会大众关注老人、鼓励家人赡养照料老人。全国推出6位活跃乐龄大使海报,张贴在公共巴士及公众场所,宣传他们的事迹。此外,新加坡还规定中小学生每学期拿出一定时间从事公益劳动,去养老院照顾老人,上街进行公益募捐。新加坡华人有着较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他们自发组成宗乡会、同乡会、俱乐部等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与国家领导人的倡导相呼应,形成弘扬孝道上的上下联动。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习和借鉴新加坡老龄工作的经验做法,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重要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政府在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加坡政府在老龄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新加坡老龄工作机构来看,其综合协调作用力度大。政府投入90%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50%的日常运作费用,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全部由政府承担。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专门成立中央公积金局,对公积金进行专项规范管理。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调整了人口政策,逐步改变人口结构。政府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宣传孝道观念。政府充分发挥各类慈善机构、基金会作用,为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因此,学习新加坡经验,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解决老龄问题,尤其是在推动和构建老龄战略对策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龄工作体系建设中发挥总动员和总协调作用。

(二)从战略高度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统筹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本世纪世界性重大课题,对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最新统计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且高龄化、空巢化呈上升趋势。特别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使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相比发达国家准备不足,应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战略,进行科学统筹和认真谋划。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老龄工作机制,搞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把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突出老龄工作的重点难点

老龄工作的重点难点是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从新加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做法看,他们把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能力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同时,把养老服务列为政府最关心、最关注的重大民生问

题。学习新加坡经验,就要加快推进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保障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推广北京市等地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养老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同时,推广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开展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建立起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全方位服务,促进为老服务向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

新加坡政府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层面广泛参与,在全国形成完整的老年服务网络,许多自愿福利团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能实现政府为养老买单。学习新加坡经验,首先要建立一支有爱心、有热心、有诚心、有良心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要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模式,加大投入力度。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对养老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平竞争,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高度重视基层老龄工作

在新加坡,人民协会的基层组织及各类民间团体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学习新加坡经验,就要特别重视基层老龄工作,把各级老龄机构搞得很坚强。要按照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规范发展老年协会建设,培育老年群众组织,推动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为老志愿服务和老有所为活动。值得学习推崇的是,新加坡民众俱乐部的人员多数是义工,居民委员会没有全职人员,新加坡义工多达60万,占总人口的15%,他们在基层老龄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关键是舆论引导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六)发挥宣传工作在推动老龄事业中的作用

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就必须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新加坡高度重视老龄宣传工作,利用各类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老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学习新加坡经验,就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理清思路,扎实做好老龄宣传工作。当前,要结合我国老龄工作的实际情况,广泛动员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社会风尚,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赢得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在国务院第三次老龄工作会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成果发布、敬老月等重要时机,组织引导主流媒体宣传老龄工作的丰硕成果。

在这次与新加坡零距离接触一周时间里,深切感受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从而构成新加坡良好的社会氛围的魅力。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的生活保障,他们在养老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抓好老龄工作有重要启示。

ZZ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篇5

由全市各区县检察院和市院干警组成的南京市检察干部培训团一行二十人在邵长生副检察长的带领下,本着“开拓视野,学习提高,增进交流”的目的,经新加坡利康国际管理研习中心安排,于2002年9月10日至9月30日在新加坡和香港两地进行了为期二十一天的培训考察,听取了《新加坡国情与社会发展概况》、《新加坡的立法与行政机构》、《新加坡公务员体系》、《新加坡工商法令》、《新加坡的廉政建设及反贪污法令》、《新加坡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机关》、《新加坡的刑法典和刑诉法典》、《新加坡的民事诉讼程序》、《新加坡的律师制度》等9个专题讲座,参观了新加坡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市区重建局、总检察署、监狱、中央肃毒局,香港廉政公署、立法会等单位,了解其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在整个听课和参观过程中,培训团的学员们带着了解、比较、扬弃的目的踊跃提问,形成了互动的学习模式。三周下来,不仅对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及其运作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更是在不断的分析比较中,思考我国现行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探求在结合本土资源的基础上移植一些先进的司法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新、港之行取得更直接的效果。

新加坡印象

一、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

新加坡曾被英国殖民一百多年,1959年自治,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建国初期,新加坡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人口膨胀、失业率高三大社会问题,政府通过建造公共住屋、实施工业化、发展基础设施等,于70年代末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经济快速增长,80年代开始重视环境和生活素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在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成为全球五大外汇储备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人均国民收入达2万3千余美元。今日的新加坡以连续8年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二、亚洲最廉洁的政府、全球最透明的商业行为等著称,其环境素质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是当之无愧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主要是来自马来半岛、中国、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的移民后裔,种族和宗教问题是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鉴于独特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差异,新加坡政府始终推行种族和谐政策,在制订文化、宗教等各项政策时,以民族平等和促进交流为基本原则,如特设回教法庭施行回教法来处理回教徒的宗教、婚姻、财产继承等事务。新加坡社会包容兼蓄性很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主、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己、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共同价值观。种族和谐政策的推行,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了种族矛盾和冲突,增加了国家的凝聚力,形成了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建国家的向心力。

二、廉洁、高效的政府,团结、安定的社会,高素质、强危机感的国人。

新加坡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共和议会制,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执政以来,一直一党独大,推行的是非共民主社会主义,走“精英治国”道路,强调通过法制和经济的发展来求得社会的平衡。从其四十年发展的轨迹看,新加坡政治上是典型的新权威主义,经济上是“四小龙”的东亚模式。新加坡执政党和由其组阁的政府具有很高的集体向心力,受到普遍的认同,在其领导下,新加坡这个面积仅600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世人瞩目。虽然其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加以颇多限制,西方国家多不认为新加坡是民主国家,但都认为新加坡政府是好的政府、廉洁高效率的政府,当然,新加坡公务员待遇很高,以高薪厚禄养廉养贤,被喻为“最贵的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以李光耀和吴作栋为首的执政党,通过厉行法制,实施强社会控制力,政府的影响力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邻里警岗(类似派出所)、公民咨询委员会(类似居委会)、宗亲乡亲团体、职业团体等及时疏导社会矛盾,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从而有效地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正因为新加坡没有象西方那样走向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是具有一种集体精神性的权威主义,才能够在这样一个种族宗教问题相当敏感尖锐的国家,长时间地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才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实行机会均等的教育政策,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往往在中学阶段就开始物色可造就的国家栋梁之材,以奖学金等方式使其接受西方名校的高等教育,毕业后遵照合约回国为政府效力。这点从其公务员的素质,特别是法律官员的苛刻学历条件中可见一斑。新加坡政府在着力培养本国学生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外来人才的吸收,用这种最快捷的方式直接产生效益。我们感受颇深的还有新加坡人的普遍危机感,无论是高层人士还是普通国人,不因现有的成就沾沾自喜,相反均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后新加坡经济明显滑坡,政府和国人对原来的繁盛景象进行反思,对本国的处境重新审视,认为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除人力资源外,别无优势,人人有危机感,工作勤奋有责任心。

三、法制完备且得到普遍遵从,具有高效率的执法体系。

新加坡以严刑峻法闻名于世,其立法完备、法网严密,事无巨细均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以法治国、治权、治民,是个高度法制化的国家,在执法方面十分严厉,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严厉制裁。新加坡国民能够理解法律制度是为保护多数人的基本权利和安全而建立的,故支持用严刑峻法的模式管理国家,大多能够自觉遵守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新加坡的警察被授予很大的权利,其执法活动也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在新加坡,司法享有很高程度的独立,法院的判案不受任何机构、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和影响,任何人一旦犯法都要受到制裁。如曾有荷兰公民范达米因携带毒品进入新加坡被判绞刑,荷兰政府和其他组织先后向新加坡政府求情,世界人权组织发表声明,要求新加坡总统出面干涉,反对施以死刑的国际特赦组织要求新加坡总统宽恕范达米,荷兰皇后也给新总统写信。这些求情均未奏效,新加坡按照自己的法律,按期绞死了范达米。

新加坡的法律体系深受原宗主国英国的影响,是个判例法的国家,但建国后不久就因地制宜地取消了陪审团制度,1994年废止了向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提出上诉的制度,最高法院内的上诉庭成为新加坡的最终上诉庭。在近年来进行的司法改革中,以拥有亚太地区速度最快、反应最强的法庭制度为目标,杨邦孝大法官在司法行政方面作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如为解决突出的案件积压问题,设立夜间法庭、民事和刑事案件均采用审前会议、将承办死刑案件所需法官的人数从两人减为一人、简化诉讼程序、简化一些形式上的繁文缛节等。新加坡的司法制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演变,力求为公众提供一个有效率的法律体系。根据瑞士的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经济论坛所出版的1993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书,新加坡的司法制度在新兴工业经济体系中名列榜首,说明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程度及外国人对新加坡法制的评价。

四、以方便、快捷为目的,高科技普遍应用于司法领域。

新加坡在司法界、法律服务界及政府的行政上积极推行电脑化,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在新加坡的司法领域中得以大量运用。参观过程中,高等法院内的高科技法庭令我们赞叹不已,它拥有目前最先进的电脑及视听设备和系统,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对物证、位置示意图、视听资料等均用多媒体电脑进行展示,使法官、旁听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案件真象及证据。为了使一些特殊证人能够不受干扰地提供证词,在法庭外有专门的证人室,通过视听监控系统进行交流,既避免了证人与嫌疑人直接见面的尴尬,也使证人的全部作证过程能被直观地反映,便于质证。在海外的证人也可通过这些设备和系统向法院提供证据作证,以节约诉讼资源,降低诉讼成本。1997年,法院开始施行以电子方法呈递文书的高效系统,诉讼当事人的律师通过电子存档系统呈递诉讼文书,而法庭通过该系统和律师直接沟通。新加坡还大力推广法律网络,该网络包容了许多系统如判例法、数据库、综合法律咨询等,为律师及公众服务。他们认为,法律网络不仅能使法律服务的成本降低,提高速度和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政府与律师在资讯技术上所作的一项策略性投资,能把新加坡的法律服务水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当然,日新月异的科技也淘汰了一些不能及时适应的法律工作人员。

五、新加坡法律规定和法律执行的特色。

就刑事法律规定和执行而言,与我国有明显差异的有:1、无犯罪和违法之分,任何轻微的危害行为,只要其性质符合法律的规定,即为犯罪,一般无犯罪的定罪数额标准。2、其所称的“贪污”类似于我国所说的“行贿和受贿”,而侵吞公款的行为,以其侵吞的方式认定为盗窃、诈骗等。“贪污”主体无特殊要求,任何受雇于政府、公共机构及私人企业的雇员都可构成。贪污犯罪的举证责任倒置,由犯罪嫌疑人证明自己所收受的财物等有合法理由,否则就是犯罪。3、保留肉刑(鞭刑),相信鞭刑具有阻却犯罪的威吓力,死刑采用的是传统的绞刑方式。4、逮捕权、保释权属法院,但挪用公款、贪污、强奸等不需逮捕令便可逮捕。5、证人必须出庭,任何人接到法庭传票不到庭,被认为是蔑视法庭,法庭可签发逮捕令。不协助警方提供证据的是犯法行为。6、犯罪嫌疑人在被警方调查期间无权请律师,直至被控上法庭才可。7、上诉是书面审,且有可能加刑。8、刑事案件在听审前,须经过法院的过堂和审前会议。9、检察署是政府的法律服务部门,属行政机构,没有法律监督权,总检察长是政府的首席法律顾问,一切针对政府的民事诉讼都是以总检察长为被告。10、无错案追究、国家赔偿制度。

香港廉政公署印象

由于培训团在香港停留时间较短,其繁华都市的景象留给我们的也只是浮光掠影,在港访问的单位有廉政公署(以下简称廉署)、高等法院和立法会,其中特别用三个半天的时间与廉署的三个职能处进行了近距离接触,听取了有关职能和运作的介绍。

廉署成立于1974年,其成立背景是香港六、七十年代贪污现象①普遍存在,“集团式”、“有组织”的贪污活动严重,明目张胆,贿款数额宠大。为打击贪污犯罪,迅速改善政府形象,香港成立了专门的肃贪机构——廉政公署。其独立于香港政府的框架,廉政专员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署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调查、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对抗贪污。这三项任务由廉署的三个专责部门即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负责执行,行政工作则由行政总部负责,共有1300余名职员。执行处是廉署的调查部门,负责接受、审阅和调查有关贪污的指控。其线索主要源自市民的举报。近年来,廉署每年平均接获4000多宗贪污投诉,其中七成是署名举报。防止贪污处负责审查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的工作常规及程序,提出改善建议,以减少贪污机会,同时应私营机构的要求,提供免费的、配合实际情况的防贪意见。社区关系处教导市民认识贪污的祸害,并争取市民积极支持反贪污工作,其工作策略是深入社区,推动各界人士采取预防贪污的措施及提倡诚实、公平等正确的价值观。

在对廉署本身的监察和制衡方面,廉政专员要定期向行政会议汇报重要政策及事项。此外,检控的决定在律政司司长手上,而廉署某些权力的运用亦须经法庭批准,目的是将滥用职权的机会降至最低。廉署各部门的工作都由一个独立的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指导和监察,其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均由特区行政长官委任,由他们听取及审议所有贪污举报、调查及检控结果,建议应采取的行动,对防贪工作作出具体指导和监督。廉署还设有一个内部监察和调查单位,确保廉署职员的廉洁及诚信。鉴于廉署工作的高要求,其工作人员大多为聘用制,合约两年半,到期进行鉴定,工作成绩不理想者就不再续约,以此来确保廉署工作人员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廉署成立近三十年来,在打击、预防贪污犯罪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也为特区政府树立起廉洁高效的形象,当然,随着时事的变化,廉署同样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举报数持续偏高,越境贪污、执法人员与黑社会勾结的贪污较多,犯罪手段专业化、科技化,贪污调查取证困难,受人权保护的限制增多等,廉署也在不断研究问题,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努力去解决问题。

新港之行引发的思考

一、法律的继承、移植和创新

就新加坡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而言,明显地显示出大度地继承和因地制宜不断变革相结合的特点,新加坡人对被殖民的历史是非常冷静的、实事求是地看待,认为是殖民创造了新加坡,故对代表英国发现新加坡的莱佛士①很是推崇。独立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殖民时的法律制度,并对英国的法律乃至运作模式表示了长时间的尊敬和效仿。但是,其又能够根据本国的具体状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如前所述地废除陪审团制度和不再沿用英国判例、九十年代司法改革的一系列内容等,对其他国家的法律也进行了有益的借鉴②,使法律这一上层建筑能保持与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的适应。反观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则似乎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就是“传统的精华不能充分继承,传统的糟粕无法彻底扬弃;西方文明不能深入地引进,而欧风美雨不能严正地排拒,仇外与媚外的情结纠缠在一起”。一方面,中国法治要走本土化的道路,因为传统作为一个活的历史连续过程,并未因其是过去的东西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相反,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新的形式获得延续,进而在现代法治中发挥新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更多地参与着世界性的进程,更多地承担了世界性的责任,同时也是由于现今中国的法律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时空界限,法治西方化或全球化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其实就是如何走继承、移植、创新之路。这里不谈具体的内容,认为首先是心态很重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不斗气、不逞能,只唯实,是新加坡人给我们的作出的榜样。

二、如何看待刑罚的威吓力

群体利益至上是新加坡司法制度的根本原则,大法官杨邦孝说:“刑事司法的目的必须是保护公众,这是任何一名主审刑事案件法官最优先最重要的考虑”、“法庭判刑时,公众利益有时会比被告人的处境更重要”,因此新加坡选择了用严刑峻法来达到维护社会利益的目的,至于为世人所关注的人权保护,在新加坡似乎主要体现为群体的人权而非个人的人权③。据我们接触的授课老师和司法官员,均相信严刑峻法的威吓力,包括问及是否应保留鞭刑,均持肯定态度,这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任何观点都会有争议之处),但新加坡公认的良好治安状态与此应有相当的关系。说到相信刑罚的威吓力,应该是和法律文化的传统有关,虽然鞭刑是源自英国的刑罚,但仅在新加坡保留下来,说明其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要。中华文化的传统是注重群体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这点在当今西方人权保护理念的冲击下,往往被时髦者摒弃,但是,新加坡的强硬之处就体现在敢于对西方的颇多指责说“不”,根据其实施的社会控制政策,保持其严刑峻法的特色。这里又要涉及到一个法律移植问题,我国的刑事政策一直以“严打”为主,理论界的轻刑化和实务界的重刑化纷争不止。新加坡之行,就如何看待刑罚威吓力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严刑峻法=良好治安是个表象的答案,只有具备一系列的条件,才能划上这个句号。以反贪污为例,新加坡公共服务体系的廉洁度是公认的,其对公务员管理的严格和处罚的严厉也是共知的,其廉政建设的经验是:“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不必贪”,“不敢贪”(贪污者难逃法网,处罚严厉)仅是其中之一,还须和法制健全不能贪、具备较高道德不想贪、薪金高待遇好不必贪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廉政的效果。故良好治安依赖于很多因素,包括很强的社会控制力、良好的物质基础、巨大的犯罪成本等,当人民能自食其力、安居乐业时,犯罪现象自然会减少,刑罚和相关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惩罚和预防的效果,因此,对待犯罪问题,应从社会性学的角度去看待、处理,光靠“打”是不行的。

三、法制需要公众的信赖和尊重

作为一名执法人员,最为欣慰的莫过于自己的执法行为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维护了社会的正义,同样,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亦需要公众的信赖和尊重,关于这点,新加坡做得较为成功,以警察执法为例,警察被赋予很大的职权,其中一些在我们看来确有侵犯人权之嫌,如在窝赃案中,无须搜查令警方可到任何人的住处搜查贼赃等,而新加坡民众由于具有相当高的法制意识,对警察等的执法行为相当支持,对司法机关的裁判亦表示尊重和执行,因此,新加坡不存在法院执行难的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之所以能取得公众的认同,我们认为在法律代表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以下两点很重要:一是司法独立;二是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表现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执法中,当民众确实看到法律是在伸张正义,执法、司法是公正的,才会由衷地表示尊敬和服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进行法制化建设,立法的广度、深度是有目共睹的,欠缺的是执法的力度,因此严格执法才是我国法制化的当务之急。我们应看到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法制化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能动作用,只有当法制得到公众的认同,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司法才是成功的,才能取得真正的社会效果。

四、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善用人才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在这个新的经济阶段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新加坡一直把“人”当成第一因素,意识到教育领先的至关重要,全力推行科技兴国的策略,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新加坡今日的成绩与其良好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和任人唯贤的精英治国方针分不开的,政府揽尽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使其为国家效力,以至于反对党和私人机构抗议政府垄断人才资源。以法律服务界为例,其从事法律服务人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取得新加坡的律师资格,首先要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或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或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及新西兰的澳克兰大学的第二等以上荣誉学位,参加律师资格统一考试,实习6个月后方可申请,其对检察官、法官的任职资格要求以具备律师资格为基础条件。在新加坡,我们的直觉是唯有多读书,接受高等教育才有好的出路,戏称为“新科举制度”。虽然学历并不等于能力,但是学历应作为必备的专业背景,是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数。相比较之下,我国法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因传统、机制、观念等原因相差甚远,各领域的精英人物(如“海归派”)为政府效力的也不多。当我们关注新加坡高薪养廉的时候,应更看到其养贤的一面,他们认为高薪等于高素质人才,等于高效率政府,精英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加坡培养人、使用人的理念和措施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五、执政党的建设

人民行动党成功执政四十年,政绩显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致力于廉政建设,防止和打击贪污腐败,以良好的政风,营造了亲商的环境,有力地保障了新加坡的发展。其成立时就把党旗基本色调定为白色以示清廉,几十年来,在廉政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和制度,规定任何政党、国家机构和政府部门、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决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权力腐败的惩处和防范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强而有力;法规制度严、执法严、监督严,使贪污成为高风险的罪案,腐败者须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以至于不敢也不愿去冒险。建国以来,已处理了数起政要的腐败行为,如前环境发展部政务次长黄循文,1975年被指控接受印度尼西亚商人84万新元的贿赂,被判罚款并坐牢18个月。新加坡商业事务局局长格林奈,1991年被控犯有“欺骗罪”,其中一个罪名是1990年他向财政部申请一笔购买新汽车贷款,却挪用来还一部旧汽车的账。结果,格林奈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并失去公职,担任公职20年的50万新元的公积金和30万新元的退休金也因此被取消,从此身败名裂。正因为人民行动党反贪立场坚定,采取了道德教育、制度规范、法律惩处、高薪养廉、组织保证、舆论监督、领导以身作则等一系列措施,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建设了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一个取信于民的政党。过去曾经有过一种论调,认为只有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才能解决对执政党的监督和防止党的腐败问题,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这个论调,其治党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在新加坡短短的十余天里,我们亦感受到不民主、不自由的一面,如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出于直观感受,故不在多言。目前新加坡正遭遇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给经济外向型的新加坡带来沉重打击,使新加坡20多年来年均增长8%至9%的经济形势,在今年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人民面临失业、减薪、生活水平下降的威胁;美国“9·11”事件又使新加坡雪上加霜,在经济衰退加剧的同时,又面临安全问题。在此严峻形势下,人民行动党在刚结束的大选中第10次蝉联执政,充分证实其威信和治国的能力。

新加坡基础教育考察见闻 篇6

在新加坡期间, 我们与孩子们一道进课堂学习, 到新加坡的一些著名景区考察观光, 到新加坡的普通百姓家庭中感受民俗, 到繁华的有特色的“牛车水”“小印度”“小马来”“乌节路”等感受商业的昌盛气息……此行收获颇丰。下面着重从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层面, 谈谈自己考察后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作息时间的安排比较特别

“二战”中, 当时新加坡的学校校舍特别紧张, 很多学校需要“轮班”上课。这种“连续作战”式的方式在战后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一直延续至今。在我们国内, 大家都惊呼“起得最早的是小学生”, 其实与新加坡的孩子相比, 我们的孩子要“幸福”得多。在新加坡的那几天, 我每天5:30左右晨跑, 公路上的大巴士就已经在忙碌了, 车上坐的是学生与上班族。大约7:15左右,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到校了。从早上7:30开始上课, 一直上到中午1:30, 10:30分时有个短暂的小课间。这样连起来, 一天要上12节课, 每节30分钟, 其间不下课。当然, 需要上卫生间是允许的, 但必须是有需要, 绝不能无节制。教室里没有钟声, 教师的办公室隔半个小时会有个提示音, 让老师找教室“换岗”。由于在国内有午休习惯, 刚到新加坡头几天真是招架不住, 眼皮老要打架, 只能靠浓茶来勉强化解。这样的作息时间, 按我们国内的眼光来看, 是欠“人文”的。

二、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

由于中午没有午休, 早上也很早起床, 学生的睡眠时间很难得到保证。为了多睡那宝贵的几分钟, 不少孩子没吃早餐就匆匆赶来上课。虽然课只上到中午1:30分, 午餐后, 不少孩子要参加社团活动, 有些学困生还要到授课教师那里“开小灶”, 所以每天的放学时间要到傍晚5:00左右。晚上的作业量也不少。我们所住宿的是维多利亚学生公寓, 在那里居住的是初中、高中的孩子, 每天深夜, 仍有不少孩子在苦读。

三、教师的待遇高但压力也大

新加坡的教师, 待遇视同公务员。不少教师并不是教育院校毕业, 只要志愿当教师的, 教育部都会提供培训的机会, 时间为3年, 业成后可以选择一所学校进行有薪实习, 看看自己是否适应并喜欢这项工作。接着还要与教育部签订合约———分两种, 一种是服务至退休, 届时可以领退休金, 并可一次性领取40万新币左右的公积金, 并享受医疗全额免费金卡, 当然工薪照领;另一种是自由身, 随时可以辞职的, 服务期间才享受医疗金卡, 退休金没有, 在职期间的公积金分摊到每个月的薪俸中。新教师的薪资大概在2000到3000多新币, 同时, 每年还有三次的“花红”, 高者一次可领到2~3个月的薪水。一路算下来, 教师的工资是较高的。当然, 高薪下的工作也是不轻松的。新加坡的小学没有专任教师, 一个老师要同时兼任好几种课, 要求“全才多能”化。有的老师每周的课时高达39节。由于课多, 批改作业的时间只能移到下午学生活动完毕后才进行, 所以很多时候, 教师要等到学校搞卫生的员工一再催促才离校。加上新加坡的升学压力大, 小学升初中, 必须考试———英、华语, 数学、科学等, 按总分来排序决定上哪一所中学, 因此学校与教师都不敢掉以轻心。另外每年校长都要给全体教师“排排位”, 跟续聘与“花红”结合在一起, 校长由“片区”领导排序。

四、校园与教室的布置富有童趣和意韵

不管是走进友诺小学还是走进维多利亚男校, 给人的强烈感觉就是校园的布置非常人文。一进维多利亚男校的校园, 首先是一排家长的休息长椅, 书架上摆着教育孩子的手册、时尚杂志、校园活动剪影、报纸等, 抬头所见处悬挂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规范要求、学校的历史沿革, 再往前, 有一个长玻璃橱, 里边陈列着学校的获奖奖杯与奖牌, 默默地叙述着学校所留下的闪光足迹。友诺小学的校园, 墙体用涂料粉刷, 用色大胆, 以橙、黄、绿、蓝搭配使用, 色泽明艳, 天真烂漫;校园的通道的墙体, 全部被充分利用, 或用作墙报栏, 或用作卡通画展示, 甚至还留出了一片雪白的墙体让孩童涂鸦, 以迎合儿童好奇好抹的需求。在维多利亚男校, 我们还看到, 有些墙体被学生的创意作品“占领”着, 而且是整片的墙体, 例如, 学生用粉碎的照片拼成一个装饰性很强的背景, 我对她的解读是———中学时代的生活, 将会给学生留下永恒的“记忆碎片”。友诺小学基本上把能布置的空间都利用了。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蝴蝶, 校园内还专设了一处“蝴蝶园”———种植了好多蝴蝶喜欢停留的花草, 以此来“招蜂引蝶”。走进他们的教室, 会发现每间教室的布置都很有个性, 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教师的办公室也充满雅趣, 每人一台可带回家的笔记本电脑, 像一个大公司一样地用玻璃挡隔的办公桌, 办公天地的布置, 学校不干涉。我们进去参观时, 发现教师办公室布置个性相当突出, 有一位老师的整个办公桌被成百上千只的玩具“变形金刚”包围着, 俨然是一个小型的展览馆;还有一位教师以收藏机器猫见长……教师的童心昭然。办公室还专门设有一间教师的休息间, 供老师喝茶、吃点心使用。每所学校都有食堂, 食堂里都设有“印度”“马来”“中国”等不同档口, 以满足不同种族师生的需求。

五、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在友诺小学, 我们发现, 每天早晨7:30分, 全校学生都要集中到操场或礼堂, 举行升旗仪式, 训导处的老师每天早晨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 显示出新加坡教育注重爱国主义的特色。每周三早晨有一个体育大课间, 30分钟时间, 全校师生一起动起来。马来老师领着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跳活力四射的健美操, 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在户外打软排球、踢藤球、打曲棍球等。除了周三, 每天也还有一小段时间让学生游戏活动, 较好地保证了学生的体质锻炼。

六、礼堂与活动室的利用率高

在友诺小学、在维多利亚男校, 我们都看见了礼堂。这礼堂的作用着实大, 友诺小学的礼堂一天到晚都在用, 或上大课, 或组织活动, 不怕风吹雨打。友诺小学还率先推出“活动的课室”———一个偌大的教室, 用活动隔音板隔开, 平时可独立成室, 遇到上大课或讲座之类时, 可以将“围墙”移开, 就成了一个“大天地”。维多利亚男校的活动室“后来居上”, 设计得更加科学———墙壁和地板漆成彩虹色, 视觉冲击强劲, 很有煽情效果。室内的桌椅可任意折叠、重组, 以适应不同课型活动的需要。两所学校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维多利亚男校, 我们看见了两间可以与小型作坊媲美的手工教室, 里间的机器、车床等一应俱全。在通道上, 有学生利用废物制作的立体雕塑、飞机模型、火箭模型、塑料盆花等, 充分显示着学生的心灵手巧。

七、注重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

友诺小学非常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 利用家长的特长, 要求他们利用闲暇或休假的时间来校为学生服务。例如到图书馆做义工, 为低年级的孩子讲书上的故事, 用奖品鼓励学生多读书。在楼梯旁, 他们也将空间充分利用, 开辟成数学角、智力游戏区、科学角等, 这些场所为家长提供了服务的平台。利用家长资源, 达到了让家长了解学校、让家长服务学校、让家长在与孩子近距离亲近中感受教育的特点的作用, 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 在这个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度, 虽然华族居民占70%左右, 但年轻一代的华语水平也受到了挑战。据《联合早报》称, 新加坡的华语教学遭遇尴尬, 很多学生回家是不读华文报纸与书刊的。只有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 才会“逼”着自己去死记硬背点东西。平时学生交流、上课等全部用英语。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希望此行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上一篇:弹奏青春的和弦下一篇:颂师德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