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2024-12-04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共12篇)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1

关注青年教师的教学情绪变化的调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逐渐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青年教师情绪变化的特点以及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青年教师情绪调节的策略, 对中学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情绪表现的特点

(一) 工作中的三分钟热情现象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老师怀着对太阳地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崇敬, 带着在大学里面的佼佼者的各种荣誉, 满腔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卖力, 学校的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教案写得很认真, 听课也多, 他们常常满怀信心。在教学中, 他们总能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但当工作中遇到挫折他们便表现得十分脆弱。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 或者和周围同事、领导关系没处好等等。常埋怨自己的付出没得到相应的回报, 还有就是受一些老同志的发牢骚的语言影响, 逐渐也由原来的很积极变得什么都无所谓。

(二) 易怒, 课堂教学情绪不稳定

教师职业压力过大会很容易导致教师出现情绪暴躁、失去理智、性格敏感脆弱等负面情绪[1]。青年教师大多血气方刚, 容易义气用事, 在做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时候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培训的话很难让学生满意。特别是遇到所教班级调皮的学生多的时候。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有学生没有听课, 还开小差, 许多老师就会生气。有的还大发雷霆, 动辄罚站, 乃至请学生出教室, 甚至从语言上体罚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辛勤的工作努力, 却没有得到这些犯错孩子的尊重。而实际上他们没认识到中学生毕竟还不成熟, 心智很多时候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作为老师应该多给与引导和帮助, 而不是一味地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青年教师情绪控制不够, 容易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入课堂,

(三) 紧张、焦虑, 压力大

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许多压力。目前社会发作迅速, 特别是经济发展很快, 刚出来参加教师工作的老师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还有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一个教学, 许多中学把考试成绩升学率当作工作的第一目标, 这个过程中青年很多时候教师都要将年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比较。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 他们教学的班级, 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 对他们将来的发展等等会有影响。因此他们在教学中还是肩负了很大的教学压力。另外, 在工作中处理师生关系, 同事之间的关系, 情感生活等也常给他们带来烦恼。

(四) 教学不足带来的不自信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 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 教学知识的不扎实,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不自信。比如, 在课堂中, 如果学生问出了自己掌握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很多老师就很迷茫, 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 让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而且对自己的教学的威信减少。这时候, 大多青年教师表现出说话声音小, 语气低。还有基本功底不扎实, 比如粉笔字写得不好。有的老师用了课件甚至连粉笔板书都直接不用了。在教学中表现得不自信, 也是大部分青年教师表现出来的情形, 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高能力。

(五) 攀比心理带来的心理落差

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外的生活总会有同学聚会等, 作为老师是一个比较普通的职业。在聚会中总会有一些攀比心理, 比如谁的工资高, 谁的房子买得好, 谁的车子等等。这些攀比心理总会让自己更加抑郁, 在备课教学中打不起精神, 情绪低落, 人生每没有了目标, 仿佛当初选择教师职业也是个错误。这些心理误差都表现出青年教师还不成熟的一方面, 不能脚踏实地工作, 好高骛远。

二、教师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 教师情绪影响教师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知识掌握

乔建中在研究中, 就课程性质和授课水平对学生认识行为与情绪感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学生认识行为与情绪感受有显著的影响[2]。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培养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教育更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的终生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和认知相关的信息流通, 其中情感作为一种动力性因素也渗透其中。

国外一位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7%言词+38%声音+55%面部表情几个方面[3]。所以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传递知识的效果。教师教学中主要表现为积极和不佳的两种状态。教师在课堂的积极心境会加速对有关材料的加工, 促进思维的调整, 语言的准确表达, 使自己从容地整理掌握的材料, 从而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中, 学习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另外一种是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一个抑郁的状态。心情不佳时往往会表情严肃, 目光冷峻, 容易使学生产生疏远, 也会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而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大大降低课堂学习效果, 他们往往表现出思维迟钝、思路闭塞、缺乏创造性, 不利于知识的掌握。

(二) 教师情绪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及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很好的进行教学, 必须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而且对教育活动的进行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客观地说, 现在大多数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加之升学竞争激烈, 他们也有较大的压力。

首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师者, 本来也是学生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平和的心态和形象气质, 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 也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支点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在教学中表现一些不好的习惯就会起到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教师在办公室抽烟, 有学生的时候谈论一些成人生活中的事情, 用过激语言谈论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等,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从而产生学习抵触情绪。

其次, 教师处理学生学习发展的事情的方法态度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易出现波动, 有时会给人以变化无常的感觉。如果教师用不稳定情绪去解决本身就有着不稳定思想的学生的问题, 势必会适得其反。许多事实都表明, 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当的批评, 会产生不利因素。虽然很多时候是学生自身的错误, 但因为教师情绪的失控而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也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心理与行为的相容和互动, 态度上相互接纳。如果在教学中, 教师能保持一个强烈的责任心, 教学活动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 弥漫着人情味。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因材施教, 对于成绩落后的和个性易走极端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让错误逐渐改正, 慢慢的形成螺旋式的发展, 也很容易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和学生取得共鸣。这样不仅让学生能有愉快的学习心情, 而且让他们能形成上进、感恩、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三、青年教师情绪调节的策略

(一) 发挥专长, 自我疏导, 提高信心

在面对着社会上各方面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 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 多参加学校或者朋友有之间的如聚餐、唱歌、跳舞、体育等活动。一方面, 在集体活动中很多个人之间的成见, 想法都容易被整体淡化;另一方面, 也能提高自己在同事和学生心中的地位, 反馈到自身, 刺激自身形象的提高, 从而取得心理上补偿性的肯定。在找到自我价值, 增强自信心的同时, 缓解紧张和厌烦等消极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情来面对生活。

(二) 管理好自己的身体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脑力劳动, 而且也是很需要体力的基础。工作中虚脱多病的老师常会因自己情绪不佳, 而是自己的工作生活力不从心, 因此在工作中好好规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也很重要, 不仅能缓解疲劳, 还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 管理好自己的心理, 学会规避

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渐优越, 80、90后的年青人在生活中心里越来越脆弱, 在青年老师中存在心里问题的也很多。在怀着满腔热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总会不尽如人意。如何才能不把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 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情绪的维持可以采用自我暗示和规避。一方面, 自我暗示。比如可以进行自我安慰, 自己是新手,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算是积累经验, 只要自己努力总会好起来的。这样平时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凡事都能想开一点, 我们就一定可以做到乐观向上, 泰然处事。另一方面, 当体会到自己的情绪不佳时, 应适时地加以调整, 不要让其再继续下去。如课前可以采用静静地坐一会儿, 想想一些开心的事等方式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调整自己的情绪;课堂上由于偶发事件使自己情绪不佳时, 努力控制自己, 尽量避免教师教学上的尴尬, 以免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产生恶性循环。

(四) 加强教学反思, 提高职业技能

大量的事实证明, 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使部分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许多时候表现出的教学情绪不佳都和教学质量相关。有研究[4]表明, 超过30%的老师一直困惑于学生的管理和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个处理经验的积累外, 还在于教学技能的提高。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和传授较好的老师既能在工作中得到认可, 也很容易获得良好的心情。因此,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目标, 通过拜师、培训等方式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专业技能, 在工作中和同事、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来搞好教学。

摘要:本文综述了教师教学情绪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形成的关系, 提出了青年教师情绪调节, 以积极心态面对教学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青年教师,情绪特点,调节,策略

参考文献

[1]饶淑园.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 2007 (3) .

[2]曹蓉.教师情绪智力影响教学效果的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5:25~28.

[3]吴倩倩.调控教师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江苏教师, 2012, 5:13.

[4]韩宏莉 吴秀生 林永惠.中学教师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8:54~56.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2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的过程。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人们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对于我们大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影响我们大学生情绪的因素有:

1.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每个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2.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是产生积极的情绪的原因之一,身体健康欠佳或过度疲劳,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3.集体的人际关系。学生所在的集体状况和集体内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互相信任,团结和谐,就会使人心情愉快,情绪积极;如果成员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戒备,则会使人随时都处在不安全的情绪中。

4.生活条件。生活条件是一种外在的刺激,它引起人的知觉从而产生情绪体验。在生活中的学校硬件设施,管理的方式,校园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情绪的重要方面。

在情绪的调节方面可以分为学校和个人两方面来进行,通过减弱或消除不良刺激、提供多种应对策略和多方面的应对资源、调整认知评价以及提高对事物的可控性等途径来完成,具体包括两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调节相对重要将进行重点介绍。

一、创造温暖积极的班集体和校园文化,较少不良情绪的出现。

温暖的相互尊重的班级氛围,使学校成为我们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班级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尊重与关心,并能与班级的其他同学融为一体。同学之间交往要相互尊重,真诚待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多鼓励少打击,但不是奉承阿谀,注意说话的技巧性。

同时由于大学生住集体寝室,这里要强调良好的寝室文化。寝室就是我们在外的另一个家,室友就是兄弟姐妹。首先室友爱与支持会带来稳定的安全感与信心;其次,室友之间要多多交流,相互沟通,保持良好的关系;最后,要及时减

少寝室的紧张气氛,对于寝室小团体的出现要及时消除,出现矛盾也要大家一起解除。只有温馨的寝室环境才能让我们大学生做好最基本的人际交往问题。

二、自我情绪的调节方法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用到的情绪调节的方法: 1.理智调节

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认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当消极情绪产生时,要能冷静地、理智地分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消极情绪带来的后果。如果能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就可使不良情绪减弱或消除。比如,有的同学当众给我提了许多意见,使我感到下不了台,非常恼火,越想越气愤。但过后理智地想想同学为什么给自己提意见?是有意让自己下不了台,还是真诚地关心帮助自己?所提的意见是否有道理?这样理智地三思一番,愤怒的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平息下来了。2.转移调节

转移调节就是根据自我要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已有的情绪转移到另一方面上,使情绪得以缓解。如,有时候特别生气就去操场上跑几圈。当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就会感到精疲力竭。但气恼心情就会基本平静下来,郁积的怒气也会消失一大半。因此,当产生消极的情感时,可通过转移话题或做些别的事情的方法来分散注意力。如,找朋友聊聊天、下下棋,或听听音乐、打打球、观赏一下自然景物等。用愉快的活动占据自己的时间,用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淡化心里的烦恼,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3.宣泄调节

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方法,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方法有很多种。如:倾诉、哭泣、高喊等。适度的宣泄可以把不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波动情绪趋于平静。当我心中有烦恼和忧虑时,会找老师、同学、父母兄妹诉说,有时也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诉;当受委屈、遭挫折或遇伤心事产生不平、沮丧、悲哀的情绪时,可在独处时或在亲朋好友面前大哭一场,以消除压抑的情绪;当对某一特殊事物产生不满、厌恶的情绪时,可用“喊叫疗法”来发泄烦恼,宁心息怒。不过,情绪的宣泄要有节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时间场合,尽量不影

响别人,不损害自己,否则会带来新的情绪困扰。当你的消极心理使情绪极度低落时,越不愿参加活动,情绪就越低落。而情绪越低落,又越不愿意参加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良情绪加重。如果参加一些适当有益的活动,或跑跑步、打打球、干干体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这样,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绪就可以改变。4.暗示调节

暗示是通过语言的刺激来纠正或改变人们的某种行动状态或情绪状态。暗示可以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有意识地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从而对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这里所讲的暗示调节主要指自我暗示。如,当我走进考场,产生恐惧心理时,可自我默诵“我心态很平和”,“胆要大,心要细”等,以此来消除恐惧心理;当我要发怒时,就轻声誉告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我陷人忧愁时,可反复用言语暗示自己:“忧愁于事无补,还是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吧!”在使用暗示技术时,要避免运用不当的消极暗示,必须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5.心理换位

这也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所谓心理换位,就是与他人互换位置角色,即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心理换位,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这样就有利于消除和防止不良情绪。如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时,自己心里有气,这时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老师、家长,遇到此类情况会怎样呢?这样,往往就能理解家长、老师、对自已的态度,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6.升华转化

就是要发掘调动思想中的积极情绪,抵制和克服消极情绪。将痛苦、烦恼和忧愁等消极情绪升华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3

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

情绪调节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在课堂上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运用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如图所示)是有关教学中情感互动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要把有益于课堂学习的情绪调动起来,使这种主要的情绪发挥更大的作用的一个模式化图解。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突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愉悦的心情以及各种焦虑的状态,这些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个模式中,课堂过程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情绪的刺激因素,比如:教学内容是否有趣,教学环境是否新奇,老师是否幽默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等。在这些外界因素中当然教师的作用最重要。教师要根据所上课型的特点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使积极情绪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一些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一个好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有一个目标任务,有导向性,在产生新奇的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通过交流展示能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紧张感,致使其注意力集中;通过当场反馈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体会到学习的自豪感与乐趣。

三、运用情绪调节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积极的学习心理需要积极的情绪

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这也是情绪的两个极端情况。课堂上,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不良的情绪就会降低教学效果。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兴趣状态和精神愉快的状态互补且交替出现时,能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的情绪消极,也就是在心情郁闷时就很难完成预定的学习,这是消极的情绪对思维的过程产生抑制,使得心不在焉,无法正常学习。

(二)教师引导,让学生心中充满阳光

情绪是人们对周围的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能有足够的艺术魅力,能审时度势地引导学生。

如一位教师所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阳光。”

(三)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培养积极的情绪

多边活动。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使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当学生经过思考踊跃发言时,不管内容对与错,教师都不应该嘲笑,而应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发言者就会感觉到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从而能促进良好情绪的产生,因而也就思维敏捷。

(四)采用激励法,培育积极课堂情绪

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发现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个人的需要直接的一种关系的反映,因此,情绪是可以得以调节与控制的。那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使学生有积极的课堂情绪,让学生们明白在学习上需要什么。激励法是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激励法有目标激励、特长激励、竞争激励、语言夸奖、兴趣激励等。

(五)克服不良情绪

首先,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上课情绪,那么教师就要控制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否则,因为教师的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次,当学生在家里和父母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产出一些不良的情绪,导致在课堂上不服从教师的管理时,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而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让其能自主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让其在自主学习中积极地思考,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忘记不快。

一堂成功的课,与课堂情绪的掌控密不可分。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方式艺术化,必须学会调节课堂情绪。“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的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长期修炼与把握的目标之一。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4

一、儒家人性论的思想实质

根据儒家的思想观点, 人性分为生理型和道德型两大类。生理型代表着人的较低级的特性, 表现在行为领域的某些方面, 如以嘴尝味, 以眼观色, 以耳听声, 以鼻闻气, 以四肢行止。人性的高级特性则是道德型的, 正是这一点形成了人兽之别。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天生具有一颗对他人苦难的敏感之心。敏感之心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美德的综合。孟子提出:“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1]这四个“善端”, 如果加以“扩而充之”, 就会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品质, 使人具有真正的善性;反之, 则会使人难以发展仁、义、礼、智的美好品质, 使人成为不善。因此, 这四种“善端”构成人类美德的源泉。

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与孔子的“仁”“礼”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 孔子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开创了人对自身研究的先河, 具有发端的意义。孔子没有具体探讨人性是恶是善, 他提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 即都有“仁”和“礼”的潜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习惯不同, 使人的习性差别越来越远。既然每个人都有“仁”和“礼”的潜能, 那么只要创造道德的环境, 道德理想人格就能实现, 即“仁者人也”。显然, 孔子的道德理想是在性善论思想基础上通过教育实现的, 由此看出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实质完全一致。

作为早期儒家著作的《大学》和《中庸》同样是“性善论”的代表作。《大学》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提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通过教育, 就使人“明明德”, 使人的光明之德能够不断发扬, 光明昭著。“明德”就是指人性之善, 从人性之善开始教育, 到“至善”为止。《中庸》的“自诚明”以“明”代表人心的虚明不昧和正直的善心, 发而成为善性。孔孟在性善论的基础上阐述教育, 尤其是人格道德教育, 对当今教师课堂教学的情绪调节究竟有何启示?

二、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表现类型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是儒家的教育目标, 其注意力和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喜或怒、或热情或冷漠、或神采飞扬或萎靡不振等, 都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无形中形成不同的认知环境和情绪氛围, 既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 又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完满人格的内化生成。

1. 学生反应浮躁而产生的抑郁———消沉情绪。

在教学比武或示范观摩课上, 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与学生情感共融, 学生反馈课堂信息积极热烈, 生动活泼的师生交流过程让人感觉“这堂课真是活了”。殊不知在这种“精彩”的课堂背后往往是教师情绪的透支。适度的热烈有助于课堂教学, 过度的热烈反应则会导致教师情绪的迁移, 致使课堂喧宾夺主, 甚至主次颠倒。学生表现得过分自主, 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纠缠不休, 或者故意插话, 提出刁钻怪异的问题, 不时干扰教学思路。从表面看来, 课堂教学进行得轰轰烈烈, 实则杂乱无章。教师往往疲于应付这些混乱的场面而使自己的情绪受到困扰, 渐生不满、苦闷、失望等悲观心理, 感觉自己精力不足, 注意力难以集中, 思维迟钝, 伴以痛苦、自怨自责、悲伤忧郁等情绪体验。

2. 学生反应冷漠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

如果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投入多少热情, 学生回应者寥寥, 部分学生精神不振, 要么昏昏欲睡, 要么沉默寡言,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那么, 在得不到积极有效的信息反馈的情况下, 教师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兴趣索然,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 逐渐产生紧张不安的负性心理, 进而对课堂局面忧心忡忡, 对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产生怀疑, 顿感完成不了课堂任务的紧张和恐慌, 责任感强的教师或者年轻教师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低劣化。

3. 学生反应敌对而产生的激动———愤怒情绪。

如果教师的言语举动有意或无意伤害了学生的感情, 如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表达让学生误解, 或者教师无意间说出“这样简单的题目你也解答不上来?”“不好好听课, 你来学校干吗?”等不友好的提示语言, 学生就会心生不满, 表现出不配合、不发言的抵制状态, 甚至故意发出响声以示不满, 有的学生会直接回应老师的批评指责以表达自己的愤慨。在此情况下, 教师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情激动, 对学生发无名火, 挖苦、讽刺、嘲弄学生, 师生矛盾一时无法调解, 以至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三、人性论对教师情绪调节的启示

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 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师必须“经常朝气勃勃, 没有任何愁眉不展的面孔, 没有任何郁郁不乐的表情, 经常准备着去行动, 具有快乐的情绪———真正乐观、愉快和朝气勃勃的情绪。”[2]儒家人性论的思想对教师自身不良情绪的调控给了很好的启示:人的天性是善的, 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塑造这种善性的;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抛却功利主义的短见, 从更长远的利益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1. 正确的教育观:人性的教育。

儒家的人性论告诉我们:每个受教育者虽然不是完善的人, 但已有“善”的潜能, 其核心要点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性相近”是孔子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 更是教育哲学命题。“性相近”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人的本质特性, 首先是人与动物相区分。孔子强调人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可被强制改变, 除非他本人心有所向。由此他提出“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 不可能被简单规定, 更不可能被标准化、机械化。培养人性是教育的最低标准, “尽管教育可以传授给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 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长为有着博大的爱心、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3]教育要发掘人性的善, 教人向善、为善, 不能只注重使人成才成器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培养人的德性的根本目的。什么是善?“人及其生存的尊严是最高的善。”[4]

由此出发, 教育首先要关注个体的尊严, 关注人性, 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存在。没有人性意识, 没有人性关怀, 就不会有对人的尊重。教师应从职业责任感出发, 从“人性本善”的高度来对待变化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 加强自身的情绪修养, 这样就不会被种种负面情绪分散注意力, 就不会过于焦虑不安, 被情绪所左右, 而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 以坦荡的胸怀面对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 让良好的情绪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和人格品质, 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和人格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正确的学生观:未来的“成人”。

性善论是一种实践性的概念, 是一种目的性的善。它不是行为在某一时刻要达到的目标, 而是建构生活本身的一种方式、一条道路、一种方向, 为人自身的存在指出一条道路。[5]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善”的潜能, 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 “因材施教”, 这样才会将学生的这种先天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而成为具有“仁、智、勇”等美德的“成人”。正如孟子所言:“故苟得其养, 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无物不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人格魅力, 富有爱心, 认识到爱是一种品质, 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对学生的充分自信,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成熟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 心平气和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 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 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教师所面对的并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6]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努力使自己的“恨铁不成钢”等种种急躁、焦虑、怨恨等负性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多一些辞让之心, 多一些忍耐之心。性善论的观点早已证明:即使再“恶”的学生, 在教育家看来, 也有“善”的特性, 也是可以教育的, 因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参考文献

[1]王国轩等译.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南致善、沈风威等译.马卡连柯全集 (第5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9.

[3]曹保印.培养人性是教育的最低标准.[J].教书育人2003, (4) :36.

[4] (日) 岩崎、允胤主编, 刘奔译.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 22.

[5]黄守刚.“性善论”的教育学意蕴.[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5, (3) :4.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自我评价正确;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意志健全;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调节 篇6

一、情绪是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绪产生于实践活动,并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进行。体育教学与身体活动紧密联系着,它不仅使学生领会体育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和发展这些技能、技巧所需要的身体索质,而且要培养和形成在运动实践中善于自我调节,争取优异成绩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情绪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情绪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体内可以分泌出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等,会增加一种有利于提高身体活动能力的化学物质,使感知觉也异常的敏锐。这些良好的变化有利于动作趋于精细分化,尽快地形成动力定型,有时还会豁然开窍,很快地掌握自己认为不易学会的动作。

当学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表现为运动淡薄,常常懒于动弹,甚至借故逃避练习。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是运动狂热,这种狂热使大脑兴奋处于强烈的扩散状态,练习者往往不能精确的调整、控制自己的动作,因而运动损伤也就常常在此时出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一些受伤者往往与其过度兴奋,情绪不佳有着直接关系。

从上面的两个方面来看,情绪对体育教学起到的作用可以归纳以下三方面:

1.情绪因素的运用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有利于教与学的情绪基础。

2.情绪因素的应用,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在体育课上,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掀起情绪的波涛,引起共鸣,师生间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这种感情的“共振”,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会增强克服困难、战胜阻力的信心,对顺利实施教学步骤是至关重要的。

3.情绪因索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的必由之路

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热爱、取决于他们对这种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进程中逐步培养起各种社会情绪。

三、体育教育中情绪调节的方法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在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上,我们最常用的可能就是体育游戏,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但除了体育游戏还有很多办法来调节学生的情绪。

1.树立良好的教态感化学生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着装整洁、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练习时情绪振奋,并以高度的注意力听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无精打采,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者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的进行教学活动。

2.用良好的情绪感染教育对象

情绪的特征之一就是感染性。要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教师运用情绪因素进行教学。每个动作,每句讲解,教师都要认真、充满情感的去完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别人,使他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3.以丰富、生动的活动调节学生情绪

情绪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因此,注重教学方法的靈活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动性,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这是教师传达情感。培养学生美好而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良好情绪的重要途径。

4.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情绪

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的相应的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情绪的发展,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学生在集体情感的熏陶下,就会逐渐和团体情感趋于一致,从而调动其学习情绪。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激发学生情感情绪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状态,进入高效学习境界。

5.采用自我暗示法稳定情绪

自我暗示就是以自己的词语、思想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使兴奋和抑制达到适宜的强度。具体的做法是:坚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在面临挑战时,自我提醒、自我要求。学生在面临困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障碍、面对高度进行自我暗示,增强信心。

6.充分做好课前的场地器材准备,激发学生的情绪

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也是激发情绪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器材场地布置能影响到学生锻炼的兴趣、信心、意志和运动的积极性。松软平整的沙坑会引起学生练习跳远的极大兴趣;宽大柔软的海绵包能使学生在跳高架前跃跃欲试;安全设施的到位,能使学生在体操课上动作的充分展开。

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就得充分的调动其学习兴趣,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7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由于心理辅导课在新课程中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心理辅导课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定,再加上不同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设置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参考不同的心理辅导教材内容而灵活选取。我校是《上海市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试用学校。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参考该手册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第16节《境由心生》一课而确定的。

[问题提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非都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诱发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让他们经常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

对于情绪调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课上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们对于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基本情绪类型、常见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宣泄、倾诉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高中生情绪调节的授课内容就不能重复初中的内容。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外,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情绪调节的重点聚焦于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改变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和调节情绪,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观念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2.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3.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情绪ABC理论在情绪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上课前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听音乐能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帮助教师引出情绪调节的授课主题。

(2)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看两幅经典的心理两可图(鱼和鸟的两可图、老太婆和少女相互转换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一幅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启发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为下面情绪的认知分析提供启示。

2.情绪产生的认知分析

(1)引入“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

本故事由网上流行的“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一天,果园里先后来了六只狐狸,由于葡萄架太高,所有的狐狸发现,无论它们怎么跳都无法吃到葡萄,六只狐狸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略)。

问题: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猜想不同的狐狸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往往因内容趣味性、体验哲理性、记忆深刻性等特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狐狸因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个哲理寓言故事的导入和讨论为教师下一步引出情绪ABC理论做好了铺垫。

(2)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为说明认知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指引起情绪的事件;B (Beliefs)指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或称信念;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一些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让我们懂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持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信念,如某次考试前,一个学生心想,我这段时间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要考好。其潜在的信念就是我努力付出了,就应该要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考好,就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考试要取得好成绩肯定要付出努力,但也并不是每个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果我们能改变“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不合理信念,考前出现考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少。

3.典型案例剖析: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情绪

[案例]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小张,在学校某次测验考试中,语文学科成绩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级的末端。现在临近期中考试,小张发现自己整天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时就特别紧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害怕、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小张同学对考试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考试焦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如何剖析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来驳斥和替代不合理的信念,进而达成情绪调节的目的。

同样是考试失败,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ABC理论,一个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小张存在的考试焦虑情绪,可能与他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小张的焦虑情绪,先要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并进行驳斥,用积极正向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信念。当小张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时,他若能通过努力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消除,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焦躁不安,上考场前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我们相信,他考试前害怕考试的焦虑情绪将会大为缓解。

4.情绪调节求助台

学生结合真实的情绪求助案例,在帮助别人解决情绪困扰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并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绪困扰案例,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分析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1):班级里好像有很多同学不太喜欢我,我真的好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应该被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喜欢。积极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喜欢上,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就足够了。

求助(2):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值日打扫任务,他们非但不表扬我,反而责备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不合理信念: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受到表扬。积极信念: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该想办法努力去改善现状,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事情实在不能改善时,我们应学会接受事实和现状。

求助(3):我的同桌上课反应敏捷,写作业速度快,成绩比我好,我处处不如他,我感觉很自卑、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也应该处处像同桌一样优秀。积极信念:与这么聪明的同学成为同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得到他的帮助。况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只用他的优点和我的不足进行比较,这样永远让人失望。我只是学习方面不如他,其他方面如乐器演奏我就比他好。

求助(4):自己的妈妈很唠叨,感觉很烦。

不合理信念:妈妈不应该唠叨。积极信念:妈妈的唠叨代表了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享有妈妈的唠叨。也许自己可能哪些地方做得确实还不够好,所以妈妈对自己不放心,这提醒今后自己做事要认真仔细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了,妈妈的唠叨也许就会减少。

学生通过解答“情绪调节求助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积极的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没有糟糕的环境,只有糟糕的心态”,面对烦恼,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我想,消除我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保持对事情的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保持好的情绪状态。当然,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也需我们正视问题中的现实矛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

课后实践:请根据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调节自己的其他烦恼,进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自我反思]

情绪ABC理论是情绪认知调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情绪调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观点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剖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用积极合理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在活动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运用“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知观念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70%的学生都表示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本节课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不合理信念没有过多展开,对有关如何驳斥不合理信念的过程细节没有详细展开,只是教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对学生应用情绪ABC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此外,从整个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而言,虽然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泼,但还是感觉活泼不足、理性有余,离“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今后我授课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专家点评]

鞠瑞利老师设计的心理辅导课《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心理两可图以及富有哲理的“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鞠老师还以高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情绪困扰,后面接地气的“情绪调节求助台”的实战演练更是强化了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8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认为,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地位, 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 因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当今的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促进运动技能的过程, 还是心理品质的信息传递过程。对教学而言, 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呈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 尊重学生人格, 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 创建平等和谐、民主人道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保证。

二、和谐的课堂情绪有助于积极情绪的引发

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类心理的又一极为重要的功能。教学实践证明, 发挥了情绪的功能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学家鲍良克曾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注意力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散漫、不满足、压抑。”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优化教学环境, 引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良好情绪的产生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温床。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感知, 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学习, 需要有适宜的课堂气氛。而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 所以, 教师应以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热情来感化学生, 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如果教师情绪失控, 就不可能出现适宜的学习氛围。营造课堂气氛, 使学生情绪高涨, 兴高采烈地进行学习, 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增进运动知识, 提高运动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

2.优化教学情境, 以情养趣促良好情绪的产生

大量的实践个案都能证明: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 也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就必须去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 通过对教材的目的意义、用途的了解,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从而构建自己的学习意向。寓教于趣, 以趣培志, 形成一个兴趣链, 从而使他们能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

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情绪激昂迸发出旺盛的求知欲, 从而对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会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 积极自觉地去达成。

三、积极情绪的保持

培养积极情绪是导入学习、开创良好局面的重要因素, 而课中保持积极情绪、使学生满腔热情的进行学习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情感具有正负强化功能, 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积极情感的影响, 他就会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当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无精打采, 刚刚情绪激昂转眼就一落千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地引发积极情绪, 还要千方百计地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1.根据学习目标, 合理组合教材

根据目标统领教材的理念, 教师在组合教材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能力和经验, 使学生学习时能学有所获, 也能得到多种情感满足, 使体育课堂像磁铁吸铁一样充满吸引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艺术魅力, 这就要求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合理组织教材,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依据学生年龄选择教法

学生年龄不同, 其兴趣、爱好与需要也表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使学生真正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恰当的组织教法, 使课堂出现想、练、比多层次的结构。教师讲解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层层推进、步步加深,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 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情绪获得增进与保持。

3.课堂中艺术地使用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

在课的进行中, 教师应恰当地使用语言, 这对于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激发斗志、渲染课堂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作为信息的始发者, 是以口头语言及身体语言为主要手段进行交流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讲求语言的艺术性, 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准确、饶有兴趣。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 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发现, 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里, 有的是为了掌握技能, 有的是为了发展体能, 有的则是为了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我们当教师的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对学生的每一次努力, 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充分利用语言的功能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赞美, 使其充满信心。

4.合理掌握练习动作的难易与运动量

课中教学动作的难易及练习运动量的大小, 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练习难易程度的把握, 应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进行, 即知识、技术和运动量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练习运动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基础和体能基础, 练习过多超过学生的生理负荷承受能力, 学生会感到困惑、疲劳;运动量过小, 练习过于单调,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 课中练习运动量的安排要适宜, 使学生的身体能够承受并且对其体能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四、积极情绪的调控

调整与控制是情绪调节策略的核心内容。体育教师通过对课中学生认知过程及伴随的情绪体验的监视、评价, 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情绪状态, 并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课堂情境作出相应的以改善情绪状态为目的的决策, 使教学活动成为高效活动。

1.语言调控

语言调控学生在课中的情绪变化, 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了解, 发现课中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 教师适时作出言语指示, 使学生及时地恢复积极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运动心境和情绪状态, 防患于未然, 并及时进行言语指示。通过恰当的言语表扬与批评, 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进行正确的注意力分配, 在新的认知过程中产生新的积极情绪。课中应特别注意受挫者的情绪反应, 及时消除干扰课堂的不良情绪, 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沟通调控

沟通包括信息沟通、意见沟通和情感沟通。在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中是一种间接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沟通是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和贯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他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即在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及其他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误区时, 需要进行的沟通。课堂教学中的意见沟通特指不满的、批评性的意见沟通。意见沟通包含产生冲突、意见互通、明了分歧、意见调停。学生的不良情绪对课堂教学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此时需要师生进行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师生的信任感、亲近感。了解学生的情绪反应, 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或想要做什么极其重要, 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情绪调整至最有利于发挥其个人运动水平的状态。

3.调适情绪, 保持最佳状态

情绪对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且表现于情绪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 而过于弱或强都不利于活动;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 此时, 思维敏捷、记忆迅速、头脑清醒, 可提高练习活动的效率;而不满、恐惧、愤怒等情绪则不利于教学活动, 会降低活动的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一个适宜的课堂氛围, 这对于教学活动本身来讲十分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适时调整使其处于适中的愉快情绪状态。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9

Brenner&Salove研究[1]认为:情绪弹性与个体调节能力有关,情绪调节能力一方面反映个体主要心境特点的具体情绪;另一方面对情绪的强度、稳定性、维持和恢复力等方面进行调节。本研究选选用在校大学生篮球队员为样本,研究情绪弹性二个变量因素(积极恢复能力与积极情绪能力)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假设:篮球运动员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预测变量。相信:情绪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二个变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14所本科院校20支篮球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其中男165份、女66份。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好的问卷,通过SPSS17.0对量表进行验证因子结构分析,对多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由自变量的值估计预测因变量。

2.2.3 测量量表

量表为经过我们编篡的《情绪调节能力量表》和《大学生篮球队员情绪弹性量表》。

《篮球队员情绪弹性问卷》:主体是引用张敏发表在2010年33期《心理科学》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对量表的主词条进行了修改。试卷共11道题,积极的情绪能力测量是第1.3.4.8.9题,测量情绪恢复能力是第2.5.6.7.10.11,采用六点记分法。

《情绪调节能力》运用本次调查数据验证原始量表的因子结构,结果发现:产生6个因素,而不是3个因素,并且部分题项在两个因子上存在交叉。按照因子分析的一般做法,每次删除一个在多个因子上存在交叉的题项,然后再进行因子分析的做法,按照步骤删除相关题项获得4个因素,并且各个数据良好,决定保留22道题。对这四个因素分别重新命名并给予操作定义,分别是“接受调节能力”:明显强调事件负面性的想法;“积极重评调节能力”:个体所经历过的事件赋予积极意义想法;“主动调节能力”:个体为适应内外环境需求或由有关不良情绪而做出的认知努力;“回避调节能力”:对已产生的负面情绪或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对象予以接受。最终结果是:22、19、25三道题是测量回避调节能力,23、20、6、10、7五道题是测量主动调节能力,2、1、17、15、4、29六道题是测验积极重评能力,5、18、14、27、24、16、30、11八道题是测量接受调节能力。

以积极情绪能力、情绪恢复能力为自变量,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3 结果

从表1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在0.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p<0.001)。

从表2的回归系数分析可以看出,主动调节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和积极重评能力的系数对情绪恢复能力在0.05-0.001(p<0.05,p<0.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性;积极情绪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情绪恢复能力对回避调节能力均无显著性。

4 分析讨论

4.1 对量表的分析讨论

对量表修订按照因子分析的一般做法,进行了六步删题,每次删除一道题目并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最后保留了22道题,对原始数据方差的解释率分别为15.336%、14.469%、11.190%、9.824%。四个因子对原始数据方差的总解释率为50.819。验证四个因子与理论假设一致,负性情绪调节量表构成要素是合理的,各种指标是符合心理学统计要求。情绪弹性量表与篮球队员情绪调节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各种指标都符合心理学统计要求。

4.2 情绪弹性与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的分析讨论

情绪弹性两个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与主动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回归分析得知,接受调节能力和情绪弹性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Brotheridge&Grandey[3](2009)研究表明经常压抑负性情绪,根据组织需要过多的体验积极情绪而忽视情绪恢复能力与个人的成就感无关。建议队员需要注意的不仅要使用情绪恢复能力,同时,不能忽视从负性情绪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能力,否则我国大学生的篮球水平很难提高。对情绪弹性因子中的积极的情绪能力不存在相关。本研究支持了国内路涛(2009)[2]研究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观点:从负性情绪中寻找意义并给予合理化,对情绪恢复能力是比较成功的,个体的自我肯定与焦虑得分都会越低,他们的情绪弹性就越高。但是运用积极重评调节能力,从负性情绪中体验积极情绪能力就比较低。

4.3 情绪弹性与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的分析讨论

情绪弹性两个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对积极的情绪能力之间都存在着高度相关,并且回归分析显示,情绪弹性因子和接受调节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发现,篮球队员情绪调节能力与情绪弹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情绪弹性与调节能力的积极性有高度的正相关。篮球队员运用接受能力可以较好地节省心理资源的调节。就本研究而言:篮球队员运用回避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的积极调节能力起到了正向预测作用。但是对负性恢复能力有着一定的反向预测作用。

5 结论

5.1 情绪调节能力的构成要素对篮球队员负性情绪调节量表结构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用于测评本研究的量表工具。

5.2 情绪弹性因子对接受调节能力,情绪恢复能力对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5.3 积极情绪能力对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恢复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二个因子的情绪弹性对回避调节能力均无显著性影响。

参考文献

[1]Salovey,P.&Sluyter,D.J.(Eds.)Emotionaldevelopment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1997.

[2]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2009.

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个案分析 篇10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琪 (化名) , 女, 11岁, 小学五年级学生, 性格孤僻, 行为古怪。上课期间常无故号啕大哭, 或蹲在地上玩口水鼻涕, 这种情况有时一天出现两三次。老师和同学关心她、询问她, 她通常都不理不睬;体育课和功能室的课, 她通常不去上, 而在校园里四处游荡;课间时独自一人在花基处, 躲在僻静处, 让老师和同学四处寻找, 而她见老师和同学寻找她, 愈找愈躲, 越追越跑;有时无病装病, 博取同情。有几次痉挛发作, 呼之不应, 在送去医院就诊的途中, 号啕大哭、叫喊, 并伴有肢体乱动及冲动行为, 有时狂笑不止, 情绪变化迅速。有一次, 竟在课室突然趴倒在地上, 老师和同学把她抬去办公室, 一坐下, 她又笑了。跟她家长通完电话后, 她又大哭着冲出办公室, 在校园里奔跑。

她与同学沟通有困难, 与人交往能力极差;她不愿接受班上的同学对她的关心和帮助, 总疑心别人议论她, 常因此而把他人的书桌推倒, 把书到处乱扔, 严重影响他人的学习。在学生规定离开学校的时间, 她经常不愿离开学校, 也不说明原因, 不听他人劝说, 拒绝与他人沟通等。

小琪的家长也了解自己女儿的情况, 心急如焚, 曾带着小琪跑了几家医院就诊, 但都无功而返。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琪同学是典型的忧郁性格, 具有分裂型和癔病型的心理特征。在社会行为、人际交往上存在严重的障碍,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 却不懂得通过正确的方式, 而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小琪同学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总想别人把她当做婴儿一样来爱抚, 总是要求别人注意她、称赞她, 而不是要求别人把她当做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她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姐妹, 缺乏独立性,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家里, 家长以她为中心, 她的要求从来就是有求必应。家长的这种过分宠爱, 逐步导致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对家庭只有索取, 不承担义务和责任。而在集体中, 她也不肯承担义务, 只愿享受权利。在和同学相处中, 希望别人关心她、对她好, 可她从来不肯主动跟别人交流, 对他人冷漠, 久而久之, 她就从集体中脱离出来了。

三、主要教育方法

1. 营造温馨环境, 融入集体生活。

由于小琪同学的行为比较古怪, 一开始有些学生不理解, 觉得她为班级抹了黑, 还有个别调皮的男生因此而开她的玩笑。我就她的这件事情在班上做了思想动员:“小琪同学是一个比较特殊一点的学生, 她比较敏感, 也比较脆弱, 性格稍微内向一点, 我们大家应该帮助她, 多主动跟她交流, 让她早日回到我们的班集体中来, 帮她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不能因为她不主动跟我们交流, 不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 我们就不理她, 让她徘徊在班集体门外。更不能因为这些事去跟她开玩笑, 即使善意的也不能。”

我在班上挑选了一名开朗随和、心地善良的女生, 让她去主动接近小琪同学, 让她成为小琪同学的第一个好朋友。在班上有什么活动时, 我又让别的学生慢慢地在生活中与小琪成为朋友, 逐步给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

2. 创设激励机制, 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小琪同学一直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内, 以致在父母、家庭以外的人面前不自信, 最终产生了孤独封闭心理, 形成了自卑、多疑、敏感的性格。她总觉得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 自身能力欠缺, 一方面自己看不起自己, 害怕失败、挫折;另一方面, 又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敏感猜疑, 设想别人对她的不满, 甚至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强加给别人, 歪曲别人的善意。

针对她的这种心理, 首先我们让她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尊重自我, 接受自我, 帮她寻找她的闪光点。如上课时挑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她, 而后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鼓励她, 让她觉得自己能行的;她去参加班上的劳动, 我也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有进步了;在写字比赛中, 她获得了三等奖, 我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颁奖仪式, 号召班上的学生向她学习, 当她走向颁奖台时, 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就这样, 通过一步步的激励, 她慢慢地有了自信, 克服了自我封闭心理, 也肯主动跟别的同学交往了, 慢慢地回到了集体中。有了集体这个大家庭, 找到了归属感, 跟部分同学相处得融洽了, 她自然也不会用过激的行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3. 养成自理习惯, 提高生活能力。

首先, 让她学会生活自理, 对她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要求。以前, 她在班级一遇到小问题, 就去找她高年级的姐姐帮忙。通过跟其家长交流, 达成共识, 不管她遇到多难的生活问题, 她姐姐也是在旁边起引导和督促作用, 而不能包办。回到家中之后, 她父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溺爱她, 而要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要让她知道“权利和义务”是共存的。其次, 培养她克服困难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 给她安排一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让她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她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 并在克服困难之后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通过学校和家长联手, 让小琪同学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碰到难题自己思考”, “做事有计划、有目的, 办事要果断、要利索”, 让她逐步摆脱依赖。

4. 制订前景目标, 激发成功欲望。

在帮助她克服障碍的同时, 制订适合她的“前景目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以“快乐的明天”来吸引她, 帮助她确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还帮她选择最佳学习方案, 指导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另一方面, 我们也很敏锐地对她指出来, 在人生中, 少年阶段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她的心态能不能完全矫正过来, 就看她这一阶段的意志力和决心了, 能坚持, 就会有灿烂的明天, 不能坚持, 可能又会回到自己狭隘的圈子里去。

5. 直击心灵弱点, 力求对症下药。

小琪同学内心非常渴望别人的关心, 但却不会通过正常的交流来实现, 于是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刚入学时, 老师对小琪同学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 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她的这种内心世界, 一直采取温和婉转的方法, 老师和同学在她身上花了大量的精力, 但小琪同学却越发变本加厉。谁关心她, 她就缠上谁, 尤其是男教师, 被她缠上的教师如果没去安慰她, 她就不肯回教室, 搞得许多人谈“琪”色变。

五年级时, 我了解了她的这些情况, 研究了她的内心世界, 找出了她的心灵弱点, 直截了当地对她指出:她这种行为浪费了老师和同学的大量精力和心血, 而且“缠”只会使原本关心她的人越来越害怕她, 越来越远离她。如果同学们都疏远她, 都不喜欢她, 那么她在班集体中将会越来越孤独。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喜爱, 必须调整好心态, 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来获得。

四、教育效果

由于我们击中了她心灵的弱点, 再加上多种方法的施用, 小琪同学的表现比起以前来, 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人变得平静多了, 癔病也没发作过, 也不会大吵大闹, 再也没跟同学发生冲突, 也没有再出现过“缠人”的现象。有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了, 课间时她跟别的同学有说有笑。周记中, 她也常常写到她回到家里会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许多科任老师都对她平静的表现感到吃惊, 一度还不习惯, 开玩笑说:“怎么最近没有‘新闻’了”, 惊讶她的进步。她的家长高兴地说:“老师, 您救了我的女儿, 您比医生还高明。”

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11

在初中阶段,困扰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是焦虑、愤怒、烦躁、胆怯、自卑、抑郁、羞愧、对抗和恐惧。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往往是造成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學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不妥当。教师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得太多、太难、太复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学生厌学、胆怯、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内容安排的单一、容易,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影响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3.课堂语言的运用不恰当。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很有学问,例如表扬和批评,教师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会加重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心里会出现羞愧、自卑感。而过多的表扬与称赞,很可能会让学生心里形成一种压力,学生在学习中害怕自己做不好,以致产生焦虑的情绪。

4.场地、器材、周边环境的因素。场地坑坑洼洼、大小石子满地,器材破旧、摇摇晃晃,保护措施差,学生一见就会不由地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产生胆怯、恐惧心理。不适当的温度、光线、空间大小和噪音等物理因素,是学生生理条件下所不能容忍的外来压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上课场地有噪音干扰,会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

二、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预防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

1.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和沟通,也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特别要关注后进生,适当降低后进生的练习难度。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其次,要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和相互尊重。要合理进行小组教学,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的条件,使之从中体会互帮互助的乐趣。

2.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男女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体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原则,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3.科学、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学中要多讲解多示范,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趣,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也可通过鼓掌、翘大拇指等方法以激励学生,这样使学生从教师无声的语言和信任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从而消除学生会出现的不良情绪。

4.处理好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害怕自己也会出现相同的事故。体育教师应正确引导,要保护、帮助学生。学生练习时要强调正确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自信,预防或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突发事故的产生。如果是真的出现了意外事故,教师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其他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助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

5.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不良情绪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如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项目,激励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逐渐培养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

三、引导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做到以上几点预防措施以外,我们还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调节。经常用的方法有:

1.转移法。当学生遇到焦虑、恐惧的事情时,引导学生去做喜欢的运动。例如去找伙伴们打篮球、踢足球,或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跳街舞、做做健美操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不良情绪慢慢能够得到调节。

2.呼吸法。当学生焦虑、紧张、忧郁时,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进行呼吸训练。首先扩展胸腔,然后调节呼吸,使呼吸平稳、有节奏。通过呼吸练习,会使情绪平静、和缓。

3.放松法。当学生比赛前感到紧张、恐惧时,应当找一个安静、干扰少的环境,以舒服的身体姿态坐下或躺下,结合呼吸、默念等方法,使肌肉放松。随着全身的松弛,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会逐渐缓解、消除。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的研究 篇12

当今社会, 对大学生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 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面对考试的紧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形式, 考研学生容易产生焦虑。考研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因为过度焦虑可以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容易产生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郁等情绪反应, 此时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

鉴于此, 本文研究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力图通过考研学生考研前良好的情绪调节以改善考研学生考研前的焦虑状态。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农业大学大四考研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问卷104份, 问卷回收率为86.7%。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检查, 根据如下两个原则剔除无效问卷:一是问卷有漏答项目;二是问卷答案出现规律性作答。依此准则删除无效问卷24份, 得到有效问卷8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76.9%。总体分布情况:性别:男24人, 女46人, 总数80人;专业:文科30人, 理科50人, 总数80人。

(二) 研究工具

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组成一个问卷发给被试, 明确写清指导语, 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在被试填写完毕后统一收回并进行处理。所得数据通过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研究

1. 考研学生焦虑总体水平的分析。

状态焦虑:80人, 平均数2.13, 标准差0.48;特质焦虑:80人, 平均数2.10, 标准差0.46。

2. 考研学生焦虑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whether for only children

whether for only children

由结果可见, 考研学生状态特质焦虑在性别、专业上没有明显差异

(二) 考研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

1.考研学生情绪调节各维度在性别上差异T检验。

由结果可见, 考研学生情绪调节各维度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

2.考研学生情绪调节各维度在专业上差异比较。

(三)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

由结果可见, 考研学生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 (r=-0.485, p﹤0.01) 、“情绪评价”维度 (r=-0.294, p﹤0.0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 (r=-0.478, p﹤0.01) 、“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 (r=-0.471, p﹤0.01) 、“情绪控制”维度 (r=-0.431, p﹤0.01) 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知觉”维度 (r=-0.249, p﹤0.05) 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特质焦虑与情绪调节 (r=-0.395, p﹤0.0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 (r=-0.368, p﹤0.01) 、“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 (r=-0.432, p﹤0.01) 、“情绪控制”维度 (r=-0.397, p﹤0.01) 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评价”维度 (r=-0.243, p﹤0.05) 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高校考研学生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进行了相关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1.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情绪评价”维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知觉”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特质焦虑与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评价”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04-214.

[2]申鲁军, 杨磊, 马仁娥.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教育心理研究, 2009 (8) :237.

上一篇:技工教育的模式改革下一篇: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