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

2024-10-04

大学生情绪调节(精选12篇)

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1

摘要:大学阶段是发展人格, 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受特定年龄和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程度上很强烈但时间上并不持久,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波动较大, 易冲动和爆发, 有时候若不及时控制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多样性、波动性、掩饰性、冲动性等特点。积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起着协调和组织的作用, 因此掌握合理地情绪调节方法对大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情绪实际上是不断地被个体唤醒和体验的一种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情绪唤醒都是有意识的, 它有时候也是无意识的。生活在世界里的我们需要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地调节我们的情绪, 以达到自身情绪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们在过度伤心或过度兴奋时, 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使其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协调一致, 从而维持自己的身心平衡。

受特定年龄和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程度上很强烈但时间上并不持久, 情绪体验非常深刻,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波动较大, 易冲动和爆发, 有时候若不及时控制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Lzard (1973, 1977, 1991) 认为情绪作为一个系统, 是独立的。生理唤醒、外部表现和主观体验三者共同组成情绪。Campos认为,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关系的维持或改变, 这种心理活动以个体的需要或愿望为中介。如果外部环境与个体的需要或愿望相一致时, 产生的是正面的良性情绪, 反之, 负面的恶性情绪就会产生。有时人们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情绪, 这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和个人的需要或愿望毫无关系。

我认为情绪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的, 综合表现为生气、害怕、快乐、恐惧等的主观体验。

对情绪调节的定义主要从三方面: (1) 适应性:它指情绪调节是一种用来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反应。 (2) 功效性:它突出情绪调节服务于人的功效, 它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不只是被动又简单的适应社会环境要求的活动。 (3) 特征性:从情绪调节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来进行定义。

传统意义上, 我们都以为情绪调节就是消除不良情绪, 其实情绪调节还可以理解为加强正面情绪。当我们感觉到悲伤、焦虑等不良情绪时, 我们要采用合理方法对其疏导;而我们心情舒畅时, 应该也注意保持这种良好情绪。要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合理化地控制管理, 这样我们的身心才会健康发展。

调节情绪其实就是机体管理和改变自身情绪的一个过程。机体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有规划、有意识的方式, 也可以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方式, 采用一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在主观感受、生理反应、个体行为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大学时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情绪丰富多变、不稳定的一个时期。随着知识素养的提高及所处年龄阶段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呈现以下特点。

1、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生理方面讲, 大学生处在人生爱做梦的阶段, 人们的各种情绪都会以不同的程度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从心理层面看, 大学生在处理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问题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波动性和两极性

大学生处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转折点, 面临着各种各种的选择, 他们的情绪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波动较大。

3、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大学在这个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状态下, 对外界事物极为敏感, 所以很容易在外界刺激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 且自身难以控制, 甚至表现为一时的盲目狂热和冲动, 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4、外显性和内隐性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捷, 喜怒哀乐形之于色, 是外显性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露和类型的体验并不是很一致, 是内隐性的特点。

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 学业压力的加大,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抑郁、焦虑、易怒、嫉妒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缓解, 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以及今后择业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大学生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情绪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减弱或消除不良刺激、提供多种应对策略和多方面的应对资源、调整认知评价以及提高对事物的可控性等途径来完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情绪调节策略。

1、端正错误认知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我们, 引起人们不合理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即我们的认知。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时, 要学会分析这些不良的情绪不一定都是事情本身引起的, 可能是我们错误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消极情绪, 这时候我们就要端正自己对事物的认知, 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2、合理控制情绪

受过多年知识教育的大学生, 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但我们因一些不良事件产生剧烈情绪反应时, 应该想办法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而不是马上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在冷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许等我们真正弄清楚整件事情后, 原来的愤怒情绪已经烟消云散了。同时, 由于我们的情绪得到了合理地控制, 也避免了一些在盛怒情况下过激行为的发生。

3、适时转移焦点

当我们心情不佳时, 会觉得整个世界天昏地暗, 那是因为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 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负面情绪上。其实,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目光的焦点从这些负面情绪上移开, 投向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可以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聊天, 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旅行, 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等等。不管是什么事情, 只要在道德和法律许可范围内, 就勇敢地去做吧!也许等到你做完这样事情的时候, 你已经忘却了烦恼并重新收获了愉快的心情。

4、适当地宽容自己

世界的发展是不以我们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意味着在前进的道路上, 我们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没有成功达到目标时, 有失望、焦虑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 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从此一蹶不振。这时候,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不要一味地把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因素, 要从事情本身和环境出发, 认真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合理归因, 勇敢接受现实, 安慰自己, 这样可以使我们从容地面对失败, 重整旗鼓, 以健康、积极地心态迎接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5、经常放松自我

从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 有时候简单地做次深呼吸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大学生学习累了的时候, 就可采用这个方法, 原地站定, 全身放松, 自然下垂肩膀, 微闭双眼, 先慢慢地吸气, 再慢慢地呼气。此方法简单易行, 大学生在学习休息之余可采用此放松法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6、适度疏导不良情绪

当人们有不良情绪时, 不能任之由之, 否则会越积越多, 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但也不能立马发作, 有时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对身心的危害更大。人们需要的是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但必须维持在一个度之内, 毕竟凡事过犹则不及。只有适度地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才能改善和缓解不良的心境, 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

面对负面情绪, 大学生可以找个空旷的地方尽情地呼喊或哭泣, 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也可以通过跑步、游泳、打球等体育运动来宣泄, 还可以把用文字的方式把不良情绪写进微博或日志等等, 通过对情绪的适度疏导, 可以平复心情, 缓解不良情绪。但是一定要记住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不要过分放纵自我,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7、展开双臂拥抱自然

近年来, 自然疗法被人们广泛运用在调节情绪方面。大自然的怀抱里有灿烂的星空, 有美妙的风景, 有清新的空气, 有空旷的田野, 在与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接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忘却来自人世间的种种烦恼。当大学生厌倦尘世喧嚣时, 可以展开双臂拥抱亲和的大自然, 在那里你会重新发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呼吸新鲜空气, 品味自然美景, 心情定会随着温暖的阳光变得晴朗起来。

总之, 大学生处在发展人格, 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适应大学生活, 学习专业知识, 恋爱交友, 选职择业等是大学生需要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但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并不强, 他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中, 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 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因此, 当代大学生掌握一些合理地情绪调节方法, 提高自身情绪调节能力, 对自身的长远发展,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刘艳莉.调动积极情绪提高教学效果[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4]苗金凤.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及其人际交往的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2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渗透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中,影响着人们的.活动效能.对于大学生来说,情绪会极其明显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培养良好情绪,既能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又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作 者:胡静 杨春 作者单位:胡静(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5)

杨春(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浅谈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 篇3

一、以教学内容调节

以教学内容进行调节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某种情绪状态安排或及时调节教学内容,以避免该种情绪的消极影响;二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克服或避免某种不适于课堂需要的消极情绪,调动起适于课堂需要的积极情绪。例如,根据课堂情绪的一般趋向,在一节课的开始,趁学生情绪比较饱满、注意力相对专注时,在教学上安排认识重要概念、观点和内容;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由于学生开始出现疲惫、注意力下降等情绪,再引入新的信息,以调节转换注意力。

二、以课堂活动的形式调节

课堂教学活动中,单调的形式容易使人感到枯燥厌倦。不同的课堂形式,对学生情绪有不同的影响:稍有难度的提问,会使学生由浮躁进入平静;记忆、联想等简单内容的竞赛及课堂讨论等易使学生兴奋;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新鲜的情境设置会使学生振作,尤其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各种自主活动形式,对调节学生的情绪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针对学生的情绪状态,适时选择与变换课堂活动形式会达到调节学生情绪,避免或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听课状态的作用。

三、运用课堂媒体调节

教师语言是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体,语言从形式到内容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进入学生脑海,使之产生各种感受,因而对调节学生情绪作用极大。课堂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板书与屏面语言。

教师的口头语言在形式上,如果语速过急或过缓,语调平直无序都可使听觉神经产生抑制,导致消极情绪。教师如果结合表达的内容,使语速急缓有序,语调错落有致,如果再有较好的音质,将形成语言的形式美,这有助于避免听觉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在内容上准确凝练、风趣幽默、逻辑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轻松快乐的情绪,相反,啰嗦、混乱、令人费解、枯燥的语言容易导致烦躁、压抑、疲惫的情绪,从而影响听课的效果。

教师课堂上的肢体语言,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身体的动作过多,会使人感到厌烦,对注意力会有干扰,但适宜合理的动作却是十分重要的,往往一种眼神,一个手势、身体位置的一次移动都可产生鼓励、调动、提示等作用。

板书与屏面语言对情绪的调节也蕴含着多种功能。例如,独具特色或醒目的文字有助学生警觉与振奋,使学生感受美的传达从而导致愉悦心理;简洁明了的纲要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迷茫,相反杂乱无章、潦草随意、过于冗长的板书与屏面语言可能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

另外其他课堂媒体对情绪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多媒体、幻灯片等都可通过转换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防止疲劳,但需注意利用多媒体的转换不易随意与频繁,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通过教师自身情绪调节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运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和影响学生,轻松、快乐、平静、沉着或庄重严肃有助于学生摆脱压抑、苦恼、慌乱、浮躁、散漫等不良情绪;其次是要运用自己情绪的暗示性,争取让学生在自己的情绪中发现鼓励或不满,从而调整听课的状态。为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教师的情绪有时应出现表演的成分。

在教师对课堂情绪的调节中,要注意对个别学生和个别现象的处理。首先不能追求彻底解决,应暂时平息,课后解决:其次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同时还应注意教师不应在个别此类问题上大发雷霆,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从而影响课堂效果。

总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课有期待、渴望的情绪,教师对课堂情绪的调节就容易得多,相反如果学生有畏惧、厌恶、抵触和无奈等心理,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就会困难得多。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还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掌握好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和调节能力,争取讲最精彩的课,做最受学生欢迎的人。

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4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由于心理辅导课在新课程中并无明确的教学大纲,心理辅导课的教材也没有严格统一的指定,再加上不同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设置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时,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参考不同的心理辅导教材内容而灵活选取。我校是《上海市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试用学校。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参考该手册第五单元《情绪管理》第16节《境由心生》一课而确定的。

[问题提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并非都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不同的人对诱发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导致产生不同的情绪。现实生活中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让他们经常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

对于情绪调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心理课上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们对于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基本情绪类型、常见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宣泄、倾诉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高中生情绪调节的授课内容就不能重复初中的内容。除了常见的情绪调节方法外,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情绪调节的重点聚焦于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改变一些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善和调节情绪,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观念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2.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3.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情绪ABC理论在情绪自我调节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上课前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最近比较烦》。

设计意图:听音乐能起到热身的作用,通过歌曲创设情境,帮助教师引出情绪调节的授课主题。

(2)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看两幅经典的心理两可图(鱼和鸟的两可图、老太婆和少女相互转换图)。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一幅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启发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为下面情绪的认知分析提供启示。

2.情绪产生的认知分析

(1)引入“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

本故事由网上流行的“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改编而成。故事背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一天,果园里先后来了六只狐狸,由于葡萄架太高,所有的狐狸发现,无论它们怎么跳都无法吃到葡萄,六只狐狸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略)。

问题: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请同学们猜想不同的狐狸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往往因内容趣味性、体验哲理性、记忆深刻性等特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狐狸因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这个哲理寓言故事的导入和讨论为教师下一步引出情绪ABC理论做好了铺垫。

(2)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为说明认知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指引起情绪的事件;B (Beliefs)指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或称信念;C(Consequences)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人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艾利斯认为: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一些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让我们懂得,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持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信念,如某次考试前,一个学生心想,我这段时间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要考好。其潜在的信念就是我努力付出了,就应该要取得好成绩,如果没有考好,就是不应该的。实际上,考试要取得好成绩肯定要付出努力,但也并不是每个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果我们能改变“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的不合理信念,考前出现考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少。

3.典型案例剖析: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情绪

[案例]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小张,在学校某次测验考试中,语文学科成绩很不理想,竟然排到了班级的末端。现在临近期中考试,小张发现自己整天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时就特别紧张,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害怕、焦虑情绪比较严重。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小张同学对考试可能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如何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考试焦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如何剖析影响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习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来驳斥和替代不合理的信念,进而达成情绪调节的目的。

同样是考试失败,不同的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ABC理论,一个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于他所持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小张存在的考试焦虑情绪,可能与他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关系。要想改变小张的焦虑情绪,先要找出这些不合理信念并进行驳斥,用积极正向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信念。当小张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重要,不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时,他若能通过努力把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消除,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焦躁不安,上考场前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我们相信,他考试前害怕考试的焦虑情绪将会大为缓解。

4.情绪调节求助台

学生结合真实的情绪求助案例,在帮助别人解决情绪困扰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并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请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情绪困扰案例,指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分析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求助(1):班级里好像有很多同学不太喜欢我,我真的好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应该被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喜欢。积极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的喜欢上,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就足够了。

求助(2):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值日打扫任务,他们非但不表扬我,反而责备我,心情真是糟糕透了!

不合理信念: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受到表扬。积极信念: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都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该想办法努力去改善现状,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事情实在不能改善时,我们应学会接受事实和现状。

求助(3):我的同桌上课反应敏捷,写作业速度快,成绩比我好,我处处不如他,我感觉很自卑、苦恼。

不合理信念:我也应该处处像同桌一样优秀。积极信念:与这么聪明的同学成为同桌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还可以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得到他的帮助。况且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只用他的优点和我的不足进行比较,这样永远让人失望。我只是学习方面不如他,其他方面如乐器演奏我就比他好。

求助(4):自己的妈妈很唠叨,感觉很烦。

不合理信念:妈妈不应该唠叨。积极信念:妈妈的唠叨代表了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享有妈妈的唠叨。也许自己可能哪些地方做得确实还不够好,所以妈妈对自己不放心,这提醒今后自己做事要认真仔细些,自己各方面都表现好了,妈妈的唠叨也许就会减少。

学生通过解答“情绪调节求助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积极的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作用。“没有糟糕的环境,只有糟糕的心态”,面对烦恼,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我想,消除我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保持对事情的积极心态,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保持好的情绪状态。当然,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也需我们正视问题中的现实矛盾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于那些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

课后实践:请根据情绪ABC理论,从积极的角度调节自己的其他烦恼,进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自我反思]

情绪ABC理论是情绪认知调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和技术。情绪调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认知观点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剖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用积极合理的信念替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这在活动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运用“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认知观念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效果比较好,因为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70%的学生都表示这个寓言故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本节课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一些不合理信念没有过多展开,对有关如何驳斥不合理信念的过程细节没有详细展开,只是教学生如何用积极的信念替代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对学生应用情绪ABC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示范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此外,从整个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创设而言,虽然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活泼,但还是感觉活泼不足、理性有余,离“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今后我授课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专家点评]

鞠瑞利老师设计的心理辅导课《情绪的自我认知调节》,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心理两可图以及富有哲理的“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认知信念对情绪调节的重要影响。鞠老师还以高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情绪困扰,后面接地气的“情绪调节求助台”的实战演练更是强化了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中学生情绪调节团体辅导方案 篇5

一【活动背景】..................2

二【活动目标】..................2

三【辅导对象】..................2

四【团体活动频率及次数】...................2

五【活动地点】..................2

六【活动设计理念】.................3

七【团体辅导具体安排】................3

(一)简要介绍,建立团体契约............3

(二)暖身活动:...............3

(三)主题活动...................4

1.心情涂鸦...............4

2.情绪温度计..................4

3.情绪高手...............4

4.信念签...................5

(四)活动总结...................5情绪调节——中学生团体辅导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完善阶段,身心发展和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有其独特性,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家庭与社会期望值高,学习竞争压力大,他们易受紧张情绪的困扰,表现出自卑、焦虑、嫉妒、抑郁、挫折感等不良情绪状态。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强度过大,次数过多,持续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和心理行为的变化,并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学习合理、科学的情绪及压力应对方式与管理方式,将有助于中学生保持良好情绪,以积极方式应对不良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成员能认识情绪的意义并觉察自己的情绪。

2.成员能接纳自己正负向情绪及了解自己惯有的宣泄方式。

3.成员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4.成员能了解信念与情绪的关系,并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

三【辅导对象】

某中学高二1班学生

四【团体活动频率及次数】

一周两次

五【活动地点】

高二1班教室

六【活动设计理念】

活动设计主要依据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RET)理论。Ellis认为情绪困扰的产生是由于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所致,因此,要去除情绪困扰,先要帮助个体了解、修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想法取而代之,就可以达到消除情绪困扰的目的了。我们可以藉由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即借着不断的质问、驳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去除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并以理性的想法替代之,进而解决我们的情绪困扰,增强适应、抗压的能力。

七【团体辅导具体安排】

(一)简要介绍,建立团体契约

时间:5分钟

内容:

我愿意真诚的遵守下列团体契约,若有违背愿无条件接受自我检讨,我绝不:无故退出活动。

我可以:在活动中尽情地放开自己

我能够:真诚互动、积极投入。

我期待:建立互助友爱的团队。

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

(二)暖身活动

1.活动名称:两只小蜜蜂

目的:活跃气氛,测查应变能力;

时间:5-10分钟

2.活动过程:(1)两手作兰花指状展开双臂上下飞舞;念词“两只小蜜蜂啊”

(2)两手换掌状于胸前交叉飞舞;念词“飞到花丛中啊”

(3)出手锤子剪刀布

(4)赢者伸掌作摔巴掌状,口念“啪啪”;输者和声“啊啊”;不输不赢则同时努嘴作“咋咋”亲嘴状。不断加快速度,锻炼反应能力。

(三)主题活动

1.心情涂鸦

活动目的:活跃气氛,协助成员认识情绪状态及类别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内容:(1)领导者说明要进行什么活动,再发给每位成员一张纸与色笔。请成员画出现在的心情或是刚刚进行活动后的心情。

(2)接着采用配对方式现出画作,并让配对成员猜一猜他画的是什么心情,猜出后请作者分享一下,领导者统整说明。回到团体展示一下画作,并说出代表的心情。(如:这代表我很快乐)

(3)领导者回馈成员的表现并结论情绪的形态类别。

备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可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2.温度计

活动目的:让成员觉察此时此刻的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成因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内容:(1)领导者说明情绪温度计活动的进行方式:刻度有0-10度,分别代表不快乐到快乐的程度,请成员以0-10度来表示自己这周的情绪温度

(2)依成员的温度分布情形分高中低三组

(3)请各小组成员分享为何选择此情绪温度的原因,并谈一谈影响情绪温度的最大因素

(4)引导成员回到大团体中,请M分享在小组中对他人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之处(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处理方式)

备注:问题引导:“心情好吗?心情不好吗?无论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请静下心来,闭上双眼,想一想这一个星期以来发生了些什么事呢?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呢?你有怎样的情绪起伏呢?在音乐中仔细回想一下吧„„”

结束总结:其实影响情绪的真正因素,非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对其的想法与解释。同样的事情,因着许多不同的想法,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试着对自己说一些正向的、理性的话语,乐观的态度可以带来更多方面的想法,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3.情绪高手

活动目的:让成员学习情绪的表达与宣泄方式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内容:(1)承接情绪是很难假装的,让成员思考自己遭遇情绪的处理方式。

(2)提供讯息的概念,发给成员我讯息的示范单分别提供几个情绪状况,让成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讯息的表达。

(3)领导者总结所讨论到的情绪宣泄方式,说明应注意的事项及表达时机。备注:情绪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正面的情绪给人正面的感受,周围的人也可感

到欢乐的气氛,而负面的情绪,若能用适当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可以使我们不为其所苦、所操纵,让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4.信念签

活动目的:成员能了解信念与情绪的关系,并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内容:(1)让成员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或信念,卷成签状,放入信念筒中。

(2)领导者由签筒中抽一个信念,请成员分辨其为合理的想法或不合理的想法,如果是理性的想法,不必举手,如果是不合理的想法,请举手,并说明哪里不合理。

(四)活动总结

1.引导成员回顾整个活动历程,并分享收获而能有所成长。

试论大学生不良情绪调节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情感丰富且极易波动,由于受生理、心理发育和客观环境影响,情绪变化较为明显,它对大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不良情绪及其调节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情绪与情绪调节

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也就是说,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也就是说,情绪调节实际上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过程,使自己的情绪状态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的需求。

2.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

2.1焦虑

所谓焦虑,是指自身的焦虑程度已经构成了对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或干扰。大学生如果长期陷入焦虑情绪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被不安、恐惧、烦恼等负面体验所积累,行为上会出现退缩、冷漠等情况。

2.2抑郁

抑郁是一种愁闷的心境,表现为情绪反应强度的不足。忧郁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较为普遍。例如,有些学生因为无法面对学业中的竞争和学习的压力,或是对于所学的专业不满意,而陷入忧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无法体验到快乐,行为活动水平下降,回避与人交往。严重者,还伴有心境恶劣、失眠、甚至有自杀倾向。

2.3冷漠

冷漠同样是一种情绪反应强度不足的表现,表现为对人对事漠不关心的消极状态。处于冷漠情绪的大学生,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对生活没有热情和兴趣;对学习漠然置之、无精打采;对周围的同学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人的冷暖无动于衷;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2.4愤怒

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反应,从程度上可分为不满、气恼、愤怒、暴怒、狂怒等。大学生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发怒,就会造成对别人和自己的伤害。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采用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冲动和愤怒情绪。

3.不良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情绪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3.1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们生理疾病中,70%同时伴有心理上的病因。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直接威胁人类的重要病症,都与人的情绪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大学生中,长期的学习压力,造成一些学生的失眠、紧张、神经性头痛、消化系统疾病等,大都是因为情绪状态没能得到很好的调整。

3.2对自己的学习不利

经常处于情绪不佳的同学,总是把精力消耗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如上课老是想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为此感到很焦虑;明明自己不遵守纪律,还认为是老师和自己过不去,对人充满敌意;别人在一起小声说话,他就怀疑这是在说他的坏话等等,如果一个同学整日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是很难把学习成绩搞上去的。一个人再聪明,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他的能力也是无法发挥。

3.3对人际关系不利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人在发怒时,对事物会产生厌烦情绪,对人对事“没好气”;而在暴怒时,则更要寻找发泄对象,迁怒于人或器物。如果经常处于不良情绪,别人必然避之不及了。

3.4对潜能发挥和成功发展不利

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都强调了情绪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相反,不良情绪不利于潜能发挥和成功发展。

4.大学生不良情绪调节的策略

作为大学生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呢?

4.1注意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

4.1.1改变注意焦点:当我们苦闷、烦恼时,转移注意力到有兴趣的活动中,这样情绪会慢慢好转。

4.1.2改变环境: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玩,或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比如象我们所说的离开伤心地。

4.2理智控制法

理智控制法:人都是有理智的,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应调动自己理智的闸门,去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愉悦起来。

4.2.1自我解嘲,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不良情绪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编造一些“理由”,以此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以防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譬如,恋人与你分了手,破镜已无法重圆,与其在那里苦苦相思,“剃头担子一头热”,自己折磨自己,莫如调整一下心态:天涯处处有芳草,何苦在一棵树上吊死?

4.2.2自我激励:通过外界的人、事物来约束、激励自己,使自己获得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战胜困难和挫折。5个人5条腿,10根拐一條心。这个名为《生命之翼》的舞蹈,在第十一届国际舞蹈大赛中,与世界级健全人、舞蹈家们在同一评判标准下比赛中,获得唯一的最优秀奖。这些残疾人,面对生活艰辛,用精湛的技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震撼了观众,赢得了尊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学习,我们可以激励自己,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

4.2.3升华法:将痛苦、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采取的有益行为,产生积极情绪。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领舞者邰丽华,小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了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这位两耳失聪的女孩,用生命演绎的舞蹈感动了全世界。

4.3改变认知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d),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积极地适应外界环境,使自己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能觉察别人情绪的人,即能用理性控制冲动的人,在社会上较易获得成功和发展;反之,易受不良情绪影响、任性而难与人相处者,即使有知识、有能力,也会陷于孤立。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商,还应具备良好的情商,情商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学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习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节和缓解不良情绪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疏导和宣泄。 [科]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魏丽娜.大学生不良情绪的特点及调节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的研究 篇7

当今社会, 对大学生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 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面对考试的紧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形式, 考研学生容易产生焦虑。考研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因为过度焦虑可以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容易产生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郁等情绪反应, 此时的情绪调节非常重要。

鉴于此, 本文研究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力图通过考研学生考研前良好的情绪调节以改善考研学生考研前的焦虑状态。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农业大学大四考研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问卷104份, 问卷回收率为86.7%。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检查, 根据如下两个原则剔除无效问卷:一是问卷有漏答项目;二是问卷答案出现规律性作答。依此准则删除无效问卷24份, 得到有效问卷8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76.9%。总体分布情况:性别:男24人, 女46人, 总数80人;专业:文科30人, 理科50人, 总数80人。

(二) 研究工具

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组成一个问卷发给被试, 明确写清指导语, 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在被试填写完毕后统一收回并进行处理。所得数据通过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研究

1. 考研学生焦虑总体水平的分析。

状态焦虑:80人, 平均数2.13, 标准差0.48;特质焦虑:80人, 平均数2.10, 标准差0.46。

2. 考研学生焦虑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whether for only children

whether for only children

由结果可见, 考研学生状态特质焦虑在性别、专业上没有明显差异

(二) 考研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

1.考研学生情绪调节各维度在性别上差异T检验。

由结果可见, 考研学生情绪调节各维度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

2.考研学生情绪调节各维度在专业上差异比较。

(三) 大学生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

由结果可见, 考研学生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 (r=-0.485, p﹤0.01) 、“情绪评价”维度 (r=-0.294, p﹤0.0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 (r=-0.478, p﹤0.01) 、“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 (r=-0.471, p﹤0.01) 、“情绪控制”维度 (r=-0.431, p﹤0.01) 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知觉”维度 (r=-0.249, p﹤0.05) 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特质焦虑与情绪调节 (r=-0.395, p﹤0.0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 (r=-0.368, p﹤0.01) 、“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 (r=-0.432, p﹤0.01) 、“情绪控制”维度 (r=-0.397, p﹤0.01) 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评价”维度 (r=-0.243, p﹤0.05) 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高校考研学生考研焦虑与情绪调节进行了相关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1.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情绪评价”维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知觉”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特质焦虑与情绪调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维度、“情绪控制”维度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与“情绪评价”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04-214.

[2]申鲁军, 杨磊, 马仁娥.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教育心理研究, 2009 (8) :237.

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8

Brenner&Salove研究[1]认为:情绪弹性与个体调节能力有关,情绪调节能力一方面反映个体主要心境特点的具体情绪;另一方面对情绪的强度、稳定性、维持和恢复力等方面进行调节。本研究选选用在校大学生篮球队员为样本,研究情绪弹性二个变量因素(积极恢复能力与积极情绪能力)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假设:篮球运动员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预测变量。相信:情绪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二个变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14所本科院校20支篮球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其中男165份、女66份。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好的问卷,通过SPSS17.0对量表进行验证因子结构分析,对多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由自变量的值估计预测因变量。

2.2.3 测量量表

量表为经过我们编篡的《情绪调节能力量表》和《大学生篮球队员情绪弹性量表》。

《篮球队员情绪弹性问卷》:主体是引用张敏发表在2010年33期《心理科学》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对量表的主词条进行了修改。试卷共11道题,积极的情绪能力测量是第1.3.4.8.9题,测量情绪恢复能力是第2.5.6.7.10.11,采用六点记分法。

《情绪调节能力》运用本次调查数据验证原始量表的因子结构,结果发现:产生6个因素,而不是3个因素,并且部分题项在两个因子上存在交叉。按照因子分析的一般做法,每次删除一个在多个因子上存在交叉的题项,然后再进行因子分析的做法,按照步骤删除相关题项获得4个因素,并且各个数据良好,决定保留22道题。对这四个因素分别重新命名并给予操作定义,分别是“接受调节能力”:明显强调事件负面性的想法;“积极重评调节能力”:个体所经历过的事件赋予积极意义想法;“主动调节能力”:个体为适应内外环境需求或由有关不良情绪而做出的认知努力;“回避调节能力”:对已产生的负面情绪或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对象予以接受。最终结果是:22、19、25三道题是测量回避调节能力,23、20、6、10、7五道题是测量主动调节能力,2、1、17、15、4、29六道题是测验积极重评能力,5、18、14、27、24、16、30、11八道题是测量接受调节能力。

以积极情绪能力、情绪恢复能力为自变量,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3 结果

从表1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在0.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p<0.001)。

从表2的回归系数分析可以看出,主动调节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和积极重评能力的系数对情绪恢复能力在0.05-0.001(p<0.05,p<0.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性;积极情绪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情绪恢复能力对回避调节能力均无显著性。

4 分析讨论

4.1 对量表的分析讨论

对量表修订按照因子分析的一般做法,进行了六步删题,每次删除一道题目并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最后保留了22道题,对原始数据方差的解释率分别为15.336%、14.469%、11.190%、9.824%。四个因子对原始数据方差的总解释率为50.819。验证四个因子与理论假设一致,负性情绪调节量表构成要素是合理的,各种指标是符合心理学统计要求。情绪弹性量表与篮球队员情绪调节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各种指标都符合心理学统计要求。

4.2 情绪弹性与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的分析讨论

情绪弹性两个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与主动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回归分析得知,接受调节能力和情绪弹性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Brotheridge&Grandey[3](2009)研究表明经常压抑负性情绪,根据组织需要过多的体验积极情绪而忽视情绪恢复能力与个人的成就感无关。建议队员需要注意的不仅要使用情绪恢复能力,同时,不能忽视从负性情绪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能力,否则我国大学生的篮球水平很难提高。对情绪弹性因子中的积极的情绪能力不存在相关。本研究支持了国内路涛(2009)[2]研究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观点:从负性情绪中寻找意义并给予合理化,对情绪恢复能力是比较成功的,个体的自我肯定与焦虑得分都会越低,他们的情绪弹性就越高。但是运用积极重评调节能力,从负性情绪中体验积极情绪能力就比较低。

4.3 情绪弹性与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的分析讨论

情绪弹性两个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对积极的情绪能力之间都存在着高度相关,并且回归分析显示,情绪弹性因子和接受调节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发现,篮球队员情绪调节能力与情绪弹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情绪弹性与调节能力的积极性有高度的正相关。篮球队员运用接受能力可以较好地节省心理资源的调节。就本研究而言:篮球队员运用回避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的积极调节能力起到了正向预测作用。但是对负性恢复能力有着一定的反向预测作用。

5 结论

5.1 情绪调节能力的构成要素对篮球队员负性情绪调节量表结构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用于测评本研究的量表工具。

5.2 情绪弹性因子对接受调节能力,情绪恢复能力对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5.3 积极情绪能力对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恢复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二个因子的情绪弹性对回避调节能力均无显著性影响。

参考文献

[1]Salovey,P.&Sluyter,D.J.(Eds.)Emotionaldevelopment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1997.

[2]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2009.

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9

本文通过对1 076名大学生的测试, 构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体验间的关系模型, 分析三者间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实践。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 在湖南、江苏、安徽、上海的7所高校抽取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在校大学生1 100名为被试, 回收有效问卷1 076份。其中男生546名, 女生496名, 未注明性别者有34名; 大一学生391名, 大二学生368名, 大三学生290名, 大四学生19名, 未注明年级者8名; 文科专业学生428名, 理科专业学生612名, 其他专业23名, 未注明专业者13名。年龄在16 ~ 24岁。

1.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 1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本研究参考Caprara等[1]编制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 由5名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3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其翻译成中文版, 并结合中国文化特点, 增加了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 将修订后的问卷作为测量工具, 修订后信效度较好。内容包括感受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 共有12个项目, 采用5级计分。 ( 2) 情绪调节量表。采用“情绪调节量表”[9]测量个体使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2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情况, 共14个项目, 5级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2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 78和0. 85。 ( 3 ) 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检核表[10]。该表共20个描述不同情感和情绪的词, 5级计分, 主要用于测量被试对正性和负性感情体验的频率。本研究中该表正性和负性感情维度上的α系数分别为0. 86和0. 84。

1. 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

2.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体验的相关性由表1可见,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认知重评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 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 表达抑制与正性情绪无相关性 ( P > 0. 05) , 与负性情绪呈正相关 ( r = 0. 10, P < 0. 0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及表达抑制均呈正相关 ( P值均 < 0. 01) 。

注: * P < 0. 05, **P < 0. 01。

2. 2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体验间的中介效应由于表达抑制策略与模型中的因变量正性情绪及负性情绪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04与0. 10, 不可能成为中介变量[11]。因此, 本文仅分析认知重评策略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体验间的中介效应。

2. 2. 1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根据中介分析标准程序[12], 分4步对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 认知重评作为中介变量, 正性情绪作为结果变量。第1步, 用预测变量预测结果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第2步, 用预测变量预测中介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第3步, 用预测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预测结果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第4步, 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2。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 ( 指前面3个t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有意义。由于第4个t检验也有意义,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效应值为0. 42×0.19 = 0. 080, 直接效应值为0. 27, 总效应值为0. 3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0. 42×0. 19÷0. 35 = 0. 228 6。Sobel检验显示,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注: SE 表示标准误, **P < 0. 01。

2. 2. 2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由于依次检验 ( 指前面3个t检验) 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认知重评的中介效应有意义。由于第4个t检验也有意义, 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效应值为0. 42× ( - 0. 14) = - 0. 059, 直接效应值为 - 0.22, 总效应值为 - 0. 2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0.42× ( - 0. 14) ÷ ( - 0. 28 ) = 0. 214 3。见表3。Sobel检验显示,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注: SE 表示标准误, **P < 0. 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呈正相关, 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重评关系密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除直接影响情绪体验外, 还通过个体的认知重评策略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和情绪体验间的关系模型表明: ( 1)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正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 86% ; ( 2) 认知重评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 43% 。

有研究表明, 认知评价能降低个体的主观负性感受, 并使个体的情绪生理唤起 ( 如皮肤电反应) 降低[8]。认知重评影响个体推理的实证研究也发现, 实验组对负性情绪进行认知重评后, 其推理成绩好于表达抑制组和无调节组[13]。本文基于构建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重评与情绪间的关系模型发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部分通过认知重评影响个体的正性情绪体验。可能的心理机制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有信心应对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表现为他们会采取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 改变负性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体验。

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个案分析 篇10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琪 (化名) , 女, 11岁, 小学五年级学生, 性格孤僻, 行为古怪。上课期间常无故号啕大哭, 或蹲在地上玩口水鼻涕, 这种情况有时一天出现两三次。老师和同学关心她、询问她, 她通常都不理不睬;体育课和功能室的课, 她通常不去上, 而在校园里四处游荡;课间时独自一人在花基处, 躲在僻静处, 让老师和同学四处寻找, 而她见老师和同学寻找她, 愈找愈躲, 越追越跑;有时无病装病, 博取同情。有几次痉挛发作, 呼之不应, 在送去医院就诊的途中, 号啕大哭、叫喊, 并伴有肢体乱动及冲动行为, 有时狂笑不止, 情绪变化迅速。有一次, 竟在课室突然趴倒在地上, 老师和同学把她抬去办公室, 一坐下, 她又笑了。跟她家长通完电话后, 她又大哭着冲出办公室, 在校园里奔跑。

她与同学沟通有困难, 与人交往能力极差;她不愿接受班上的同学对她的关心和帮助, 总疑心别人议论她, 常因此而把他人的书桌推倒, 把书到处乱扔, 严重影响他人的学习。在学生规定离开学校的时间, 她经常不愿离开学校, 也不说明原因, 不听他人劝说, 拒绝与他人沟通等。

小琪的家长也了解自己女儿的情况, 心急如焚, 曾带着小琪跑了几家医院就诊, 但都无功而返。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琪同学是典型的忧郁性格, 具有分裂型和癔病型的心理特征。在社会行为、人际交往上存在严重的障碍,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 却不懂得通过正确的方式, 而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小琪同学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总想别人把她当做婴儿一样来爱抚, 总是要求别人注意她、称赞她, 而不是要求别人把她当做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她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姐妹, 缺乏独立性,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家里, 家长以她为中心, 她的要求从来就是有求必应。家长的这种过分宠爱, 逐步导致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对家庭只有索取, 不承担义务和责任。而在集体中, 她也不肯承担义务, 只愿享受权利。在和同学相处中, 希望别人关心她、对她好, 可她从来不肯主动跟别人交流, 对他人冷漠, 久而久之, 她就从集体中脱离出来了。

三、主要教育方法

1. 营造温馨环境, 融入集体生活。

由于小琪同学的行为比较古怪, 一开始有些学生不理解, 觉得她为班级抹了黑, 还有个别调皮的男生因此而开她的玩笑。我就她的这件事情在班上做了思想动员:“小琪同学是一个比较特殊一点的学生, 她比较敏感, 也比较脆弱, 性格稍微内向一点, 我们大家应该帮助她, 多主动跟她交流, 让她早日回到我们的班集体中来, 帮她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不能因为她不主动跟我们交流, 不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 我们就不理她, 让她徘徊在班集体门外。更不能因为这些事去跟她开玩笑, 即使善意的也不能。”

我在班上挑选了一名开朗随和、心地善良的女生, 让她去主动接近小琪同学, 让她成为小琪同学的第一个好朋友。在班上有什么活动时, 我又让别的学生慢慢地在生活中与小琪成为朋友, 逐步给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

2. 创设激励机制, 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小琪同学一直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内, 以致在父母、家庭以外的人面前不自信, 最终产生了孤独封闭心理, 形成了自卑、多疑、敏感的性格。她总觉得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 自身能力欠缺, 一方面自己看不起自己, 害怕失败、挫折;另一方面, 又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敏感猜疑, 设想别人对她的不满, 甚至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强加给别人, 歪曲别人的善意。

针对她的这种心理, 首先我们让她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尊重自我, 接受自我, 帮她寻找她的闪光点。如上课时挑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她, 而后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鼓励她, 让她觉得自己能行的;她去参加班上的劳动, 我也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有进步了;在写字比赛中, 她获得了三等奖, 我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颁奖仪式, 号召班上的学生向她学习, 当她走向颁奖台时, 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就这样, 通过一步步的激励, 她慢慢地有了自信, 克服了自我封闭心理, 也肯主动跟别的同学交往了, 慢慢地回到了集体中。有了集体这个大家庭, 找到了归属感, 跟部分同学相处得融洽了, 她自然也不会用过激的行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3. 养成自理习惯, 提高生活能力。

首先, 让她学会生活自理, 对她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要求。以前, 她在班级一遇到小问题, 就去找她高年级的姐姐帮忙。通过跟其家长交流, 达成共识, 不管她遇到多难的生活问题, 她姐姐也是在旁边起引导和督促作用, 而不能包办。回到家中之后, 她父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溺爱她, 而要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要让她知道“权利和义务”是共存的。其次, 培养她克服困难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 给她安排一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让她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她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 并在克服困难之后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通过学校和家长联手, 让小琪同学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碰到难题自己思考”, “做事有计划、有目的, 办事要果断、要利索”, 让她逐步摆脱依赖。

4. 制订前景目标, 激发成功欲望。

在帮助她克服障碍的同时, 制订适合她的“前景目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以“快乐的明天”来吸引她, 帮助她确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还帮她选择最佳学习方案, 指导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另一方面, 我们也很敏锐地对她指出来, 在人生中, 少年阶段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她的心态能不能完全矫正过来, 就看她这一阶段的意志力和决心了, 能坚持, 就会有灿烂的明天, 不能坚持, 可能又会回到自己狭隘的圈子里去。

5. 直击心灵弱点, 力求对症下药。

小琪同学内心非常渴望别人的关心, 但却不会通过正常的交流来实现, 于是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刚入学时, 老师对小琪同学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 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她的这种内心世界, 一直采取温和婉转的方法, 老师和同学在她身上花了大量的精力, 但小琪同学却越发变本加厉。谁关心她, 她就缠上谁, 尤其是男教师, 被她缠上的教师如果没去安慰她, 她就不肯回教室, 搞得许多人谈“琪”色变。

五年级时, 我了解了她的这些情况, 研究了她的内心世界, 找出了她的心灵弱点, 直截了当地对她指出:她这种行为浪费了老师和同学的大量精力和心血, 而且“缠”只会使原本关心她的人越来越害怕她, 越来越远离她。如果同学们都疏远她, 都不喜欢她, 那么她在班集体中将会越来越孤独。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喜爱, 必须调整好心态, 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来获得。

四、教育效果

由于我们击中了她心灵的弱点, 再加上多种方法的施用, 小琪同学的表现比起以前来, 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人变得平静多了, 癔病也没发作过, 也不会大吵大闹, 再也没跟同学发生冲突, 也没有再出现过“缠人”的现象。有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了, 课间时她跟别的同学有说有笑。周记中, 她也常常写到她回到家里会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许多科任老师都对她平静的表现感到吃惊, 一度还不习惯, 开玩笑说:“怎么最近没有‘新闻’了”, 惊讶她的进步。她的家长高兴地说:“老师, 您救了我的女儿, 您比医生还高明。”

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的调节 篇11

关键词:情绪;情绪问题;调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33-02

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与学生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技术动作难易程度不同,有些运动项目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等又不同,必然会引起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变化较大如果对学生消极的情绪不及时进行调整,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还会阻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课中应用心理手段和情绪的调节,创造学生最佳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论述。

一、情绪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情绪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表示事情多端如丝之绪,诗词中的名词“剪不断、理还乱”就生动地表现了难以辨清和不好控制的特点,学生在上体育课,在运动训练,还是在别的活动中都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有的时候紧张,如:具有危险性的项目,有的时候轻松,有的时候高兴,如:游戏和比赛,有的时候沉闷,如:比较累的中长跑项目等等。而情绪主要是指人对认识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使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是人类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法国心理学家冯特1895年发表了情绪的“三维”理论,提出的情绪可以愉快,不愉快,紧张,松驰,兴奋,抑制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描述和定量研究

2、影响情绪体验变化的因素有,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刺激因素主要是通过感官从外部获得信息,它对情绪的变化也起直接影响,认知因素,主要是感觉与知觉,表象与想象及思维的关系。体育作为一门科学是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思维能力,同时对情绪的生理因素又更为重要,它是大脑产生和调节情感的中枢。情绪的发生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而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因此,它的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更直接的关系。巴雨络夫认为大脑皮层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它会引起各种经天纬地的变化,一般说来,会产生愉快、高兴的情感,同时也可能产生痛苦、不愉快的情感,在情绪状态下,由于有机体会发生各种生理变化,会出现各种情感外部表现,如面部肌肉收缩,说话声调的改变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采用有关效的方法来及时调节学生情绪。

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植物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促使心跳加快,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并有助于克服异常生理变化,稳定练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引起相反作用,并加剧异常心理变化,造成学习效果降低。客观的体育教学固然是学生消极情绪状态的触发原因,体育教学的安排、手段、方法,都可以引起学生的不同情绪,表现在行动、表情、脸色、心率、语气中,从而决定了学生练习情绪的可爱性,因而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个体和群体情绪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教学中的情绪问题

1、如何对待学生兴趣,兴趣对情绪影响很大,一种认为要照顾好学生的爱好,另一种是不能造就学生的爱好,否则没法上课,本人认为这主要是认识问题,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以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为主,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情绪,尽量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如果以完成技能训练为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课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2、引导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始阶段要尽可能多照顾他们的原有兴趣,以后,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同时要多创造条件,不断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高,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体育课对提高身心健康与体力方面的效果,而不仅是一些运动成绩,如测肺活量、和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等。通过一段时间加以对比,看看进步如何,如学生成绩和一些指标提高,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有一种愉快的情绪。二要重视理论教学,通过理论课对学生讲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提高学生结体育的认识程度,并使他们对体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三要改善教学环境,如把健美操,功能音乐引入体育课,这些均可以调节学生情绪。

三、调节情绪的方法

1、呼吸调节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习情绪波动的有效办法,能促进神经系统恢复平衡,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起到稳定学生情绪的作用。一般可采用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法缓慢,吸氧量大,便于人们恢复体力和脑力。

2、心理暗示调节法。暗示对学生情绪稳定,信息增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暗示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用一定语言、动作、表情给予暗示,会增强情绪上的安定,比如:在上课时自己默念:“今天自然感觉非常好”,“情绪稳定,肯定会把课上好”,这此言语的暗示,都是积极的,是根据活动需要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积极调节。

3、注意调节法。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体地说是根据自己的愿望与要求或外界现象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这样对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技能掌握都有显著效果,另外,在课后,还需要进行各种放松,使注意力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集中在使机体得到休息的活动上。

4、情感调节法。情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情感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人对于各种事物采取什么样态度,常常取决于该事物是否与人的需要和适相适应,如事物能符合人的需要,人就会对它采取的态度从而产生愉快、高兴的情感,机体同样可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如说话声调的改变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外部再现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5、模拟调节法。教师有意组织练习比赛,从中消除紧张情绪,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其达到控制的最好水平,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情绪调节措施

1、体育课中学生情绪调节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时,应根据学生体能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因素,针对情况,合理而灵活选用。

2、教师了解学生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原因和分别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整体调节法,并通过观察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

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12

一、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要类型

1.寻求社会支持策略

小学生向父母、老师、同伴等寻求支持和帮助来摆脱消极情绪。小学生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情绪调节,一项关于小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对于悲伤寻求支持是最好的情绪调节策略。学龄前则较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的主要解决办法,在不同年龄段,小学生也会选择采用社会支持策略,但随着年龄的不同,他们寻求的支持者会存在差异,二年级小学生认为寻求他人理解和支持的主要对象是父母,而五年级小学生的主要支持对象变成了同伴。说明同伴在儿童心目中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

2.自我安慰策略

是指以自我为导向的安慰行为或语言。小学生在早期,吸吮手指之类的身体自慰行为是他们主要的情绪调节方式,他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减轻情绪压力和安慰自己。如一些小学生在害羞、焦虑、恐惧的时候会采用咬指头、吃零食等自我安慰的调节策略来舒缓情绪。

3.回避策略

是指小学生试图避开引发消极情绪的情境,或是面对问题、面对挫折“不作为”。例如,一些小学生害怕打针,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就会哭叫或者躲避;有严重焦虑症的小学生拒绝上学,把自己隐藏起来或者产生头痛、发烧等心因性疾病而逃避上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对于创伤感,远离创伤源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小学生由于能力的局限,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境,常采用远离或者回避的策略。

4.发泄策略

是指小学生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通过攻击别人、摔书本、在床单或衣服上剪洞等发泄愤怒。研究表明,男生对发泄策略的运用频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在社会生活中,男孩被鼓励独立、冒险、大胆,这样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孩倾向于大胆、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运用发泄的调节策略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引导,小学生逐渐学会采用“合理宣泄法”,如激烈运动、击打沙袋等方式来释放苦恼、烦闷、愤怒等消极情绪。

5.替代策略

是指小学生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外显活动之中。在要求暂时得不到满足、面临恐惧等消极情境时,他们会更多地采取替代活动的方式。例如,玩玩具、唱歌、游戏、想其他有趣的事等,通过主动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替代活动是他们在学龄前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发展相关,替代活动也是小学生常用的有效应对策略。替代策略之所以能够成为儿童最常用的应付方法之一,是由于比起那些单纯地通过发泄或回避的方式来消极地应付挫折情境,替代活动可以更有效地转移他们对刺激的注意,减少消极情绪。

6.问题解决策略

是指小学生采取各种可能的适应性行为和手段来消除挫折来源,摆脱困境。小学生在受到委屈时,通过表达事实、澄清事实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为考试成绩不佳而感到羞愧的小学生,会在随后的学习中通过更加努力来提高成绩,从而让自己感到愉快、自豪。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行动能力增强,他们已知道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调节消极情绪的办法。

7.认知重建策略

即认知改变策略,指小学生通过改变对潜在情绪事件的理解或者重新评价自己处理事件的能力,从而调节事件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如小学生把遭遇的挫折和失败看成是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砺,从而避免产生焦虑或沮丧感。认知重建是一种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种试图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使人产生挫折、愤怒、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化评价,从而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认知重评策略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不需要持续的调节,从而较少占用认知资源,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策略,是缓解不良情绪发生的重要方法。有学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运用认知重建策略的频次在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当小学生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可控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应对,应用寻求社会支持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直接解除刺激对情绪的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而当小学生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不可控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情境,通过应用回避策略、替代策略或认知重建策略等,改变主体的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影响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要因素

1.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小学生情绪调节的生理基础

Tager-Flusberg的研究发现,皮质抑制机能是实施情绪调控的生理前提,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调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脑的发育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两者也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学龄前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就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兴奋和抑制越来越趋于平衡,他们逐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小学阶段初期,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同时仍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弱。小学阶段中后期,小学生的大脑额叶迅速生长,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意识。小学生越是积极地使用情绪的自我调节,其大脑就会受到越多的刺激,其相应脑区域越是能快速发育,反过来促进个体情绪的适当调节,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行为。

2.人格特质和气质是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心理基础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特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表现为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人格特质可以对于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起预测作用。如外倾者的负性情绪不太容易被激活,而神经质者在生活中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恢复力差的儿童容易受到负性情绪刺激的感染,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一旦产生负性情绪又不容易从中摆脱出来,为负性情绪所困扰;而情绪恢复力高的儿童不容易受到负性情绪刺激的感染,即使产生了负性情绪也容易从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种压力情境,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情绪调节类型和情绪调节水平也有差别,如外倾者主要采用问题中心、主动思考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策略,而神经质者则倾向于使用逃避的情绪应对策略。陆芳等人的研究表明,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的小学生,他们更多地运用问题解决方式或认知重建等一些相对更复杂、更高级的调节策略;对新异刺激过于敏感、易激惹的小学生,较多采用攻击、破环性行为等发泄策略的调节策略。

3.社会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决定因素

很多研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密切关联。小学生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而产生情绪事件理解,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情绪自我调节。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运用发泄调节策略有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断成熟,其自控能力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小学生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互动经验,使小学生从他人的榜样行为、言语评价或态度中,有意或无意地学到了一些情绪的社会表露规则,渐渐知道发泄策略不仅无助于需求满足和目标达成,反而会招致成人更加严厉的批评和管制,使他们倾向选择其他调节策略。

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要进行有效的情绪自我调节必须具有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者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推断以解释和预测行为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小学生最初的世界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只有当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脱离自我中心。塞尔曼将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阶段1: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阶段2: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小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的原因;阶段3: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8-10岁):小学生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4: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小学生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阶段5: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12-15岁):小学生能够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逐渐发展,逐渐从“自我中心”中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理解其感受、观点,推测其内部心理活动,从而主动地选择符合一定社会情境需要的情绪调节策略。

4.亲子互动为小学生的情绪策略形成提供了发展的结构或框架

小学生早期的情绪调节能力主要是在与父母或照料者之间的人际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点来看,小学生是会主动地使用认知历程来表征事件、期待未来、选择行为,以及和别人沟通;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包括情绪行为是经由观察学习而来的。尤其是亲子交往中形成的互动经验为小学生提供了支持、榜样和指导,使他们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形成和发展了适应性的或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方式是积极的,如对孩子情绪反应敏感、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会培养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意识和注意,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另一些父母则鼓励孩子采用直接的问题解决或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策略,这些都会影响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情绪策略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地给予孩子感情的温暖,并能理解子女的言行,对于他们在情绪调节中应用寻求社会支持策略、解决问题策略、认知重建策略等有积极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父母对孩子过多拒绝和否认、或者过度保护,往往让他们缺乏自立、自信,则在情绪调节中更多地采用回避策略和发泄策略。常常与父母讨论情绪问题的小学生有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亲子间的情绪谈话,父母告知他们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他们针对不同的情绪体验使用合适的情绪标签,运用恰当的情绪表达规则,演示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处理日常情绪事件。这种谈话,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力,促进情绪调节能力发展。

5.社会文化认同规定了情绪调节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对小学生情绪调节的具体影响包括情绪表达的规则和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应对两个方面。对同一刺激情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绪表达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对于表扬,东方文化接受的情绪表达规则一般是掩饰内心的高兴;而西方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高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生会采用其认为的“适宜”调节方式维持社会规则,表现出情绪调节方式的跨文化差异。社会文化还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情绪调节行为产生影响。Zeman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女生更可能掩饰愤怒,且女生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或直接表现某些情绪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男生则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不同以及情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有关。

总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也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越来越强,调节策略越来越丰富,运用手段也越来越灵活,更多地以建设性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小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心理科学, 2000, 23 (1) :109-110

[2]蒋长好, 石长地.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29-132

[3]侯瑞鹤, 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心理科学进展.2006, 14 (3) :375-381

[4]陆芳, 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 2007, 30 (5) :1202-1205

[5]董文, 桑标, 邓欣媚.影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因素.心理科学.2009, 32 (2) :304-307

[6]侯瑞鹤, 俞国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心理科学, 2006, 29 (1) :18-21

上一篇:图像获取下一篇:阅读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