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2024-11-05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精选10篇)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篇1

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项目较多,动作的难易程度不一,有的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技能水平、机能状况、机体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又不相同,加上场地器材的布置、保护与帮助的措施等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会引起学生课中各种情绪状态的发生和变化。如对其中的消极情绪不作及时的调节,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欲望和兴趣,降低教学效果,而且会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用心理手段和方法调节学生在身体练习时的情绪状态,创造最佳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就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维持与周围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在情绪上达到稳定状态。对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能获得或保持最适宜的状态。

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人的情绪发生,是整个有机体内部器官和效应器的活动,神经过程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从而实现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上的整合。当产生某种情绪状态时,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因此,为了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最佳激活水平和最适宜的兴奋度,控制情绪状态变化,克服过度紧张,排除消极情绪,并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健康,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状态是极其必要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促使心跳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热能供应充分,这就能给机体以增力性影响,它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异常心理变化,稳定身体练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引起相反作用,给机体以减力性影响,并加剧心理异常变化,从而造成学习效能降低。

客观的体育教学固然是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触发原因,但由刺激因素或生理因素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往往可以通过人的认识系统来控制和调节。而且情绪状态具有短暂性、情境性和外露性等特点,它和特定情境中的内外刺激、主体特定的活动状态密切联系,在它出现之后将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并表现在学生的行动、表情、脸色、心率、语气中,从而决定学生在身体练习中情绪状态的可变性。因而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有效心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调节是可能的,而且是积极、有效的。

二、调节情绪状态的方法

本文所述的调节手段和方法,有的来自文献记载,有的是从部分优秀体育教师的成功教学实践中收集的,还有的则是来自笔者设计,并经过初步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一)呼吸调节法

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生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它能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保持血液流通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平稳,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起到稳定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作用。

1. 具体方法

(1)逆势呼吸练习,也称腹式呼吸,舌轻舔上腭,鼻吸气,同时腹部收缩,胸部鼓起。呼气时腹部鼓起,胸部放松,反复进行。

(2)顺势呼吸练习,鼻子呼气时,舌轻舔上腭,腹部鼓起,呼满后稍有停顿,然后舌放下舔下腭,呼气时,腹部收缩,反复进行。

2. 教学建议

(1)对过度紧张、焦虑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呼吸缓慢,自然畅通,做到“深、长、细、匀”。

(2)对情绪低沉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长吸气和强有力呼气,并配合手臂的上下振动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3)练习次数,可根据身体练习间隙时间长短进行安排,直至学生自我感觉舒适、平稳即可。

(二)暗示调节法

即以不明显的方式(如语调、状态、脸部表情等)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方法。它是调节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运用代表体内外环境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想象和增力性的情绪,增强学生完成身体练习的信心,达到调节情绪状态的目的。

1. 具体方法

(1)消除和缓减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反复念“我完全相信自己”“我完成这个动作特别有信心”“肯定成功”等词语。教师暗示为“你完全有把握完成这个动作”“我保护你会跳过去的”等词语。

(2)教师可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也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设置标志线(点),运用“胆大带胆小”暗示教学法等。

(3)课中、下课前消除身体练习疲劳时则诱导学生默念“我的呼吸很均匀”“我全身很放松”“我感到舒服极了”等。

2. 教学建议

(1)暗示套语(词语)可自编习惯用语。内容应用积极、肯定的语气,不用“不会……”“我没有……”等否定词语,以免引起学生的负性思维。

(2)默念套语时,以教师对集体暗示为宜。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调节目的的暗示套语应在平时编好、用熟。

(4)教师对学生宜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三)表情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改变其脸部和体态表情,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因为情绪状态与人的表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从而引起脸部、体态等表情变化。

1. 具体方法

(1)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生脸部肌肉,或用双手掌按着脸部,顺鼻两侧、眼眶、前额作洗脸状动作擦搓脸部。

(2)情绪低沉时,诱导学生回忆自己最高兴的某件事、某个时刻,以唤起其笑容。

2. 教学建议

(1)擦搓的动作要均匀,以中速进行。次数视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当学生自己无法笑时,教师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当的体态诱发学生会意地笑。

(四)注意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显示身体练习中的注意指向,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调节学生的注意状态,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从对身体练习结果的注意,转移到技术动作上去,以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

1. 具体方法

(1)诱导学生将其注意指向教师或同学的示范动作,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

(2)让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某次成功的练习及当时完成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情绪的兴奋状态。

(3)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2. 教学建议

(1)教师或学生的示范应一次成功且有较高的质量。

(2)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

(3)诱导学生回忆当中的完成情况,应是练习质量最高的某次动作。

(4)选择游戏时,应考虑到时间、课的结构和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等。

(五)按摩调节法

按摩具有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和肌肉的温度,放松肌肉,调节感觉神经,稳定情绪状态,克服过度紧张、焦虑,恢复活动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1. 具体方法

(1)自然站立,屈肘举于异侧肩部或同侧腰、腿、颈部,采用轻而缓的揉、捏等松弛按摩手法。

(2)揉捏鼻梁,先用一手的食指按两眉之间,大拇指捏眼内角处,揉捏数次后,换用两拇指背面,沿鼻梁两侧上下反复用力各擦数次。

(3)揉头维,两手弯曲举于头上,两大拇指第一节放在头维穴位上做顺势或逆旋转各数次。

2. 教学建议

(1)按摩时思想集中,手法柔和、细缓、均匀。

(2)肩带肌群自我按摩时左、右侧分别先后进行,以免双肩内收缩引起肌肉紧张。

(3)呼吸要自然、放松和缓慢。

三、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时,应视学生的体能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年龄特征与动机性质因素有针对性地、合理而灵活地择用。既可单独运用,又可混合交叉使用。要以平时经常性的课堂心理练习为基础,不要临时抱佛脚。

(二)鉴于体育课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任务重、教师少、学生多、场地器材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可不采用了解每个学生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原因和分别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采用整体调节法,即对全体学生集体诱导,进行良性刺激,使学生机体发生应答性变化,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再调整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 其情绪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 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呼吸、暗示、表情、注意、按摩等调节方法, 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五种情形调绪的方法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学生情绪状态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洪滋.运动与健康.

[2]李国平.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篇2

1第一,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就是说你自己的情绪你要来认识吧,有人管他叫做情绪觉知。

第二个情商能力是什么呢?要妥善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力,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情绪化,情绪化,脱缰野马,控制不住。

第三个能力,自我激励能力。

第四个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不光是控制自己情绪,还要看他人的情绪啊。叫做顾左右而言他,顾着自己,看人家。看人家的情绪,顾左右而言他。

第五个,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2第一,要驾驭愤怒情绪。其实,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愤怒是一种激烈的情绪的表现,他可以有一些好处,人是可以愤怒一下的,笔触我们岳飞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他不是怒发冲冠吗,有一种气势,有一种震撼作用,但是经常发怒就不好的。包括当领导人,包括当家长的,经常发怒不好,对学习不好,对工作不好,对生活不好,对人际关系不好,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有人说了,怒伤肝,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加强心理的控制,提高修养。有个小的技巧是什么?发怒了,情绪失控了,又失控了处于边缘的时候,一个小的技巧,拖延法,拖延一下,还有一个方法是什么?转移法,转移一下。

还有小的技巧是什么?数数,数数字,一二,你要发怒,一二三四五六七,慢慢数,一直数到不发火,有人说数数字数到60位的时候,一般有火也就发不起来了,试一试,数到60位。

还有一个方法是什么?上厕所,要发怒了,不管有没有大小便的便意,到厕所上去,蹲20分钟,蹲下来过后,心态平和。虽然不雅,不妨一试。

再就是理性的控制,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还有什么,修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第一个我们讲的对愤怒情绪怎么办?

第二个要克服紧张情绪,压力、矛盾,冲突,风险,危机,很容易使我们紧张,过多的紧张对工作对身体对生命都没有好处,那克服紧张的情绪方法是什么?有正确的目标,沟通协调,学会享受,参加一些文明的娱乐活动。到我们中央电视台来听听报告,这些都很好。

第三,避免急躁情绪,主要是培养自己的忍性,目标适当,张弛有度,沉着冷静,学会冷处理。

第四,摆脱消极情绪,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热情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成就感的心态,自己找乐趣,自找乐子。

第五,合理的宣泄,因为压力太大了,你控制控制,控制寨心里面,爆炸,控制在肚子里面爆炸,可以适当的宣泄。用语言用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衡。这也是一种方法,怎么办?到一个大山去,没有人的大山,对着大山大叫,发泄,大叫的时候做着夸张式的动作,放松了,发泄了。

第六个,学会放松。放松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学会放松的情绪,放松的方法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幽默,要富有幽默感,幽默特别能够减轻精神的压力,心理的压力。我在1991年写了一本书,幽默风趣的书,这本书的开头我是这样写的。幽默是一种解脱,你看幽默就解了,脱了就轻松了,这本书最后我是这样写了一段话,朋友们,不要忘记把幽默风趣这种高档次的礼品馈赠他人。

第七,顾及他人的情绪,不能光看自己的情绪,要顾及他人的情绪,特别是我们的大中小学生,要着力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有的人一次情绪冲动,感情用事就没顾及他人的情绪。

第八,要营造情绪环境。学生情绪、情感,我们后代人的情绪、情感,很大的程度上是他们所在的学校,所在的家庭,培养训练出来的。如果说家庭和睦,老师和蔼,同学合作,社会和谐,对学生对我们年轻人的影响特别大。这是一种无形的训练,无声的培养,极为重要。虽然他是无形无声,道是无形却有形,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我讲的五大方法的第一方法,训练我们的情绪情感。

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控制 学会控制,就是在陷入不良情绪时,要主动调动理智这道“闸门”的力量,控制不良情绪。当你将要发怒的时候,可这样来暗示自己:别做蠢事,发怒是无能的表现。发怒既伤自己,又伤别人,还于事无补。不要急躁厌烦,急躁厌烦无济于事,只会有害无益,渐渐安静下来。而我的口号是——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哈!(笑一笑)

宣泄 学会宣泄,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与途径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哭,可以让不良情绪随着眼泪释放出来,对消极情绪起到缓解作用。喊,我的最好办法是唱唱歌,吼几声,发泄心中的一股“气”。诉。当不愉快时,不要自己生闷气,要学会倾诉。朋友聚一聚,把自己积郁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以得到朋友的同情、开导和安慰。不过要指出的是倾诉的对象不仅仅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老师、同学等。“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二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动。可以去游泳,效果非常的不错。转移 学会转移,为了控制住不良情绪,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比如,到外面走一走,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那郁闷的心情!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的方法是逛街,看看五颜六色的衣服,饰品,满足一下视觉,养养眼,效果8错!改变 学会改变,就是指改变对引起不良情绪的事物的看法,以改变我们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的产生,通常是由于我们只注意到事物的负面或暂时困难的一面。如果换个角度,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正面或光明的一面,就会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从而乐观、自信起来。

自我疏导 人在遇到不良情绪的时候,如果不能自我调节,就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勇气。如果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就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不良情绪的调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宣泄

情绪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必然现象,就应当使之有适当表现的机会.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发泄即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别人和对自己都不利时,可用间接发泄使情绪得到出路。如果你心中有了不平之事,不妨向老师和父母汇报,亦可向周围同学倾诉,并接受他人的劝告和批评。当与同学、朋友闹矛盾时,要开诚布公地与对方交换意见,以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千万不要把怨气、怒气积压在心中。万不得已,在至亲好友面前痛哭一场,诉说心中的委屈与痛苦,得到安慰与同情,心理压力也会减轻一些。实际上,流泪要比把悲痛积郁在心中安全得多。因为那种积郁迟早会以一种比流泪更加危险的方式表现,例如引起某些行为失常或疾病的发生。痛哭作为一种纯真的感情爆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释放体内积聚的能量、排出体内毒素、调

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宣泄对象的选择,在本调查中情况如下:

大学生宣泄对象的选择情况

这说明有一部分男生选择了不沟通,他们与女生相比,更多地是选择体育运动或娱乐来发泄不良情绪.而在宣泄对象上,大部分都选择同学朋友,只有极少部分同学选择与老师沟通,这与现今大学教育模式导致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的现状相一致.老师应当在课堂之外更多地关心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排忧解难,而学生应该更加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2.转移注意力 一个瓶子装了一半的水。乐观的人认为还有半瓶就要满了,有希望。悲观的人则认为才只有半瓶,何时能满呢?这表明,事物的本身并没有改变,是人的态度在起作用。尼采说“人是评价者”,确有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暂时遇到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时都不要悲观失望。有些大学生因为一两次的考试成绩不好,就感到前途无望,恋爱中受到挫折就感到永无幸福,长期遭受痛苦的折磨,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抱定宗旨,不为暂时困难折服,也不为他人的非议、嫉妒、打击所动摇,“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遇事达观大度,确实可以省

却不少的烦恼。要做到遇事达观大度,除了摆正自己的心态外,还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积极的思维能使人在悲观中看到前途,化冷漠为热情,变焦虑为镇静.当你遇到苦恼的事,可将其抛到脑后或多看光明的一面,则

会消除苦恼。当发生情绪反应时,头脑里往往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有的优势兴奋灶。当情绪激动起来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立即爆发,使自己有冷静地分析和考虑问题的时间,就要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看电视、听音乐、唱歌.下棋、打球等有意义的活动,使不良情绪得以转移,排解有害的情绪紧张,恢复

正常的状态。

3.自我疏导

自己对客观刺激的认识和评价是情绪中的主观作用,工作或学习的客观要求本身并不会导致一个人的心情过度紧张,而是你对这种要求的态度引起了本身的情绪反应。当我们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就需要自我疏导.自我疏导的方法有以下几

种:(1)勇于忘记.对痛苦和不快的记忆和积累是一种穿肠的毒药。对于这些麻烦心事的忘记,是避免情绪波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2)自我鼓励.用某些哲学或某些至理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痛苦,逆境做斗争,自娱自乐,会使情绪好转.当你遭遇失败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给你继续奋斗的勇

气.当你感叹路途艰难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以给你坚持下去的毅力.当你品味奋斗的艰辛时,“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让你忘却艰

难困苦奋发向前„„(3)自我提醒.当你悲伤时,大声朗诵幽默笑话,或放声歌唱,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有人在墙上贴“制怒”的条幅,在床头写上“忍”,“冷静”等警句,用无声的语言来提醒自己,命令自己,来调节自己的情绪.(4)自我暗示.当与同学争吵,想动手打人时,可以反覆暗示自己“千万别动手,要冷静”,当步入考场感到紧张时,可以暗示自己“沉住气,别紧张,会考好的”.这样久而久之,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也能遏制情感冲动,避免不良后果.4.改变环境

情绪压抑时,改变环境可以调节情绪.换一个安静轻松的环境可以缓解紧张的心情,忘却烦恼.消除忧虑最好的办法是看看戏剧片或电视剧,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所作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可以情绪.比如情绪与颜色,为了摆脱烦躁和愤怒,暂时避开红色会有帮助;在沮丧消沉时,应该不穿黑色或深蓝色这类让人情绪低落的服饰,多接触使人精神轻松的温暖,明快和活跃的色彩.减轻焦虑和紧张宜用具有安慰和平静作用的中性颜色.当心情烦闷时,看看青山绿水,看看袅袅炊烟,泛舟江湖上,鸟语花香,会使疲劳,苦闷之感顿失,这也是我国古代诗人们抑郁不得志时常用的方法.5.讲究饮食和体育锻炼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几乎每一个人来说,食物和情绪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联系.碳水化合物之所以是一种能起镇静作用的食品,原因在于它能刺激大脑产生出一种使人感到镇静和放松的化学物质,5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就能起到镇静作用,香蕉也有安神的作用.在饮食上注重与情绪相适应,可以调节情绪.体育锻炼也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去,转移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深肺部

呼吸,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另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应尽量做到有规律,最好能集体同步,以免因生活琐事影响心情.提高躯体健康水平,使我们充分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有较大的耐受能力.五.结束语

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它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激怒时,要疏导,平静,愤怒时,要克制,遵循“遇事不怒”的古训,对任何事情都

心平气和的面对.怨恨时,要宽大为怀,“天下没有不可了解的事”.过喜时,要收敛,以防“乐极生

调节不良情绪 让学生健康发展 篇3

体育课教学中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教师须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情绪适宜的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或组织比赛时,热情高、思维敏捷、思路广,容易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及练习中的错误;心情低沉情绪压抑时会动作迟钝、反应迟缓,容易发火或忽视学生的情绪表现。另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掌握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老师的情绪表现方式是学生情绪表现的榜样。教师是双边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对教师的各种行为及其活动表现,有着探究、追随、模仿的心理,尤其是教师的情绪表现方式,更能引起学生心理、感情等方面的起伏与变化,而且,这种起伏与变化始终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体育老师那种表情呆滞、生硬,态度蛮横、无理,以及动作粗俗、散漫、随便,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例:遇到违纪学生时的情绪激烈反应,处理问题的简单粗暴方式以及踢、打、骂、罚跑、罚站、罚俯卧撑等对学生的情绪表现,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效仿,有些效仿是在不由自主中进行的。】

这种没有说出来的“追随领袖”的模仿效应,是由教师特殊地位所决定的。而且学生在老师的不良情绪面前,很容易产生内心冲突。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服从体育老师的权威,以满足某些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喜欢体育老师的这些不良情绪及其一些行为方式,长期处于体育老师不良情绪氛围中的学生。心情不畅,不知不觉地将这种困扰压迫到无意识中,有意无意的采取一些抵抗的行为,如打架、打闹、强迫动作、说谎、逃课、逃练,丧失自尊和自信,经常爱与惹麻烦的学生在一起,有时会三三两两躲进厕所或食堂等地方,越来越不合群。

因此,体育活动中,体育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处理问题学生的方法,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情绪表现则显得至关重要。课堂上宽松、和谐的气氛,教师和蔼可亲的面容,富有温暖感的举动以及优美自然的教态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象表现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从中得到健康的情绪表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绪表现方式。

体育教师积极的情绪表现:主要是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高雅得体的举止和谈吐、意韵洒脱的神情和语言、诚实亲切的态度,自信果断的性格,敏捷、熟练、协调、优美的示范动作,精细的观察、客观的评价及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能力等;从内涵上看,体育教师积极的情绪即反映正面健康的情绪、坚毅的性格、豁达的胸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把体态、语言、表情、情绪所带来积极的情绪传授、感染给学生。以身体的活动来“寓教于乐”,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积极的情绪来激荡学生的情感和产生感情共鸣。

可以说,体育教育不是靠说理,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练,靠具体的体态形象感染人、打动人,特别是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语言和健康情绪表现,更容易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绪调节陶冶。

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关系胜过多种教育。我们坚持:批评甚至处理学生时,记住别让他们“想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熄灭。即使犯严重过错也要顾全他们的面子,坚持个别交谈,不是动辄就向班主任告状或把家长叫来。

在体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清楚学生的情绪状况,觉察到学生情感行为的变化,能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其情绪、情感态度的改变。人都是有自尊的,情绪冲动易暴的学生尤其需要维持他们的自尊。尊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的尊重,不但可以换回学生对你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唤回了他的自尊,而这恰恰是调节学生情绪的基础。你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接受,感觉“被爱”,不但能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而且还能矫治学生身心受到的伤害。

借此,教师可以使学生接受并喜欢他自己,同时产生自我价值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加速学生迈向独立和自尊的进程,协助学生学会自行解决生活中、课堂里无可避免的各种问题,给学生以力量,去积极应付常有的种种失望和痛苦,及时调节不良情绪。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篇4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方法

本究选用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方式量表, 量表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表达抑制, 一个是认知重评。 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 认知重评有六个;表达抑制有四个。 对于每个项目的回答分为7个级别的评估。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的α系数是0.95, 认知重评的α系数是0.8, 表达抑制的α系数是0.73, 三个月之后对其重测, 得到的α系数是0.6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的是Cabrera 2008年最新修订的版本, 一共有12个项目, 采用5个等级的评定方式。 该量表的信度分析显示: 总问卷的α为0.82, DES分问卷的α为0.74, ANG分问卷的α为0.76。 状态焦虑量表是由斯滕伯格等人编制的, 有两个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 笔者只选用了状态焦虑量表。斯滕伯格等人对该量表的信度进行测试显示状态焦虑的相关系数在0.16~0.62之间, 同时他也对效度进行了检验。 该量表的结构性、区分性和会聚性, 结果比较好。

根据评定手册, 对心理行为自评量表各维度进行评分, 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人口统计学上的统计描述, 差异检验,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2对象

随机选取了我校大四学生365人作为被试, 其中有效被试340人。

2.结果

2.1状态焦虑的总体现状

由表1可知:毕业生状态焦虑的平均分为2.240, 标准差为0.401, 大于中间值, 说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状态焦虑。

2.2状态焦虑的差异

在对毕业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 结果表明, 专业不同的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差异显著, 即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文科生在面临毕业时比理科生更容易焦虑。

2.3状态焦虑的相关关系

根据表3可知: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所以较多使用情绪调节中认知调节方式的大学生在毕业生时具有较低的状态焦虑;而状态焦虑与表达抑制的相关不显著;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校毕业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 他在面临毕业时的状态焦虑越低。

2.4状态焦虑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认知调节方式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功能,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具有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人, 他的状态焦虑程度会偏低, 对状态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3.讨论

3.1高校毕业生状态焦虑总体现状的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状态焦虑的值明显要比中间值高, 说明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存在很多压力, 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 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上普遍认为理科的学生要比文科生更好就业造成的。 对此我认为, 社会舆论、学校教育等应该减少这种偏见, 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某些高校开始建立独立的咨询点, 可以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一些设施 (如心理咨询室的宣泄功能、催眠、放松技术、团体辅导及合理情绪治疗等) 为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的疏导提供服务, 从而减少由焦虑产生的压力、抑郁和冲动, 更好地走入社会。

3.2状态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因此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来减少焦虑。 如果一个人产生很强的焦虑情绪, 原因可能不是客观的压力本身, 而是在他及其如何看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减少焦虑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效能感作用于行为而影响每个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它还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情绪, 对维持自我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如此密切, 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3.3状态焦虑与认知调节的关系

状态焦虑与认知调节呈负相关, 认知调节对状态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提高认知调节的能力, 从而减少人们对负性情绪的不良感受。 错误的认知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而要尽量杜绝, 提高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班杜拉认为, 消极情绪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 可能不是客观的压力本身所导致的, 而是对自己是否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认知。 同样是半杯水, 有的人会这么想:哇, 还有半杯水;有人就想:唉, 只剩半杯水了。不同的认知导致对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看法不同, 所以认知调节对状态焦虑很重要, 积极地认知调节方式可以使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是说, 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时, 要用积极的认知看待它, 而不是想着糟糕的结果。程利等关于情绪调节方式的研究结果发现: 认知调节方式能更加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 更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因此,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 要调节好情绪, 保持身心健康, 就要改善自己的认知, 良好的认知可以改变我们对某些事的看法, 改变一些不良的、负性的情绪, 这样就可以降低我们的状态焦虑。如皮革马利翁效应那样, 这种期望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 无形中影响个体的行为, 认知使我们们相信自己。

4.结语

4.1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理科生的状态焦虑要比文科生少, 而在其他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4.2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表达抑制与状态焦虑的相关不显著, 说明表达抑制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不显著, 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认知调节方式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而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了状态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情绪调节方式量表, 以随机取样的方式对365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讨论了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现状, 以及毕业生状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存在明显的状态焦虑, 高校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只在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认知调节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态焦虑

参考文献

[1]程利, 袁加锦, 何媛媛, 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4) :730-735.

[2]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3) :304-307.

[3]付梅, 葛明贵, 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7) :477-478.

[4]廖素群, 黄俊峰, 刘娟娟, 等.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33 (9) :159-162.

[5]张乃丹.大学生职业倾向、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索红霞.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34.

[7]汤冬玲, 董妍, 俞国良, 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4 (18) :598-604.

[8]唐海波, 邝春霞.焦虑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 :176-199.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调节措施 篇5

情绪捆扰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卑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称“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

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入学适应困难、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如:社交恐惧引起的焦虑)、求职就业问题等。

3、抑郁

抑郁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正常人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持久的一种情绪情绪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过早“看破红尘”,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易怒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情绪反应都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莱克杜斯通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情绪的发生都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合与评估,他认为“除了情绪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通过这些狭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脑皮层尚未作出评价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导致有机体的一时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易怒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

句话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甚至动拳脚伤人。情绪调节控制的方法及对策 1.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心理方面,如气质,性格,智力,兴趣爱好等,是情绪调节与控制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个体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心理学认为,自我指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自己的智力、情绪、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道德观和人生观等。对自我有一个充分,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对自我情绪的有效控制和调整。如气质属于急躁类型的大学生,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有针对性地去暗示或控制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这样对我做的事很有利,就是能控制一点就会有很大的益处。

2.正确地对不良情绪进行归因,即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归因。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或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既要从自己本身出发找原因,又要从周边环境的客观世界中寻找原因。如较内向的大学生由于内省较深,比较敏感,对于一件事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内向的学生却能引起他的不必要的猜疑、沉思。情绪的不良是不是由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缺少的原因,缺少社会交往阅历等等。如自己是不是总是的父母家人或他人的保护包办之下,去面对困难,而导致现在手无足错,情绪低落。客观方面找原因就是考虑是周遍的环境条件,如天气,气候,自然地形,社会文化等因素,都是我们每个人无法控制的,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改变的。面对的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为它而忧伤,烦恼。只要能正视现实,充分地利用客观现实积极的一面,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妥善地,合理地处理好现实的困难挫折。

3.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古人云:知足者常乐。大学生不要总为没有得到的东西而烦恼,相反,要经常想到自己是幸福而充足的,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奋斗精神,这些没能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这样,便能增强自信心,驱除自卑感,保持心情舒畅,从而增加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4.转移调节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大脑皮层上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中心。这时,如果另找一些新颖的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因此,当

某种情绪激动起来时,为了使它不致于立即爆发,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问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采取行动,也是转移注意力、驱散烦恼的一种有效的精神疗法。一旦出现烦恼情绪的征兆,便激励自己多做有意思的工作学习、劳动或娱乐,把时间表尽可能排得满一些、紧凑些,或者为别人做事,不仅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获得珍贵的友谊。5.换位思考法 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认识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从而得到新的结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平衡。例如,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告诉自己 “破财免灾”、“就当是交学费”、“坏运很快就会过去”等,这样心情就会轻松,情绪就会稳定下来。

浅谈大学生情绪调节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情绪实际上是不断地被个体唤醒和体验的一种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情绪唤醒都是有意识的, 它有时候也是无意识的。生活在世界里的我们需要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来不断地调节我们的情绪, 以达到自身情绪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们在过度伤心或过度兴奋时, 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使其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协调一致, 从而维持自己的身心平衡。

受特定年龄和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程度上很强烈但时间上并不持久, 情绪体验非常深刻,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波动较大, 易冲动和爆发, 有时候若不及时控制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Lzard (1973, 1977, 1991) 认为情绪作为一个系统, 是独立的。生理唤醒、外部表现和主观体验三者共同组成情绪。Campos认为,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关系的维持或改变, 这种心理活动以个体的需要或愿望为中介。如果外部环境与个体的需要或愿望相一致时, 产生的是正面的良性情绪, 反之, 负面的恶性情绪就会产生。有时人们也会产生无所谓的情绪, 这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和个人的需要或愿望毫无关系。

我认为情绪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的, 综合表现为生气、害怕、快乐、恐惧等的主观体验。

对情绪调节的定义主要从三方面: (1) 适应性:它指情绪调节是一种用来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反应。 (2) 功效性:它突出情绪调节服务于人的功效, 它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而不只是被动又简单的适应社会环境要求的活动。 (3) 特征性:从情绪调节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来进行定义。

传统意义上, 我们都以为情绪调节就是消除不良情绪, 其实情绪调节还可以理解为加强正面情绪。当我们感觉到悲伤、焦虑等不良情绪时, 我们要采用合理方法对其疏导;而我们心情舒畅时, 应该也注意保持这种良好情绪。要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合理化地控制管理, 这样我们的身心才会健康发展。

调节情绪其实就是机体管理和改变自身情绪的一个过程。机体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有规划、有意识的方式, 也可以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方式, 采用一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 从而使自己的情绪在主观感受、生理反应、个体行为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大学时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情绪丰富多变、不稳定的一个时期。随着知识素养的提高及所处年龄阶段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呈现以下特点。

1、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生理方面讲, 大学生处在人生爱做梦的阶段, 人们的各种情绪都会以不同的程度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从心理层面看, 大学生在处理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问题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波动性和两极性

大学生处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转折点, 面临着各种各种的选择, 他们的情绪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 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波动较大。

3、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大学在这个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状态下, 对外界事物极为敏感, 所以很容易在外界刺激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 且自身难以控制, 甚至表现为一时的盲目狂热和冲动, 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4、外显性和内隐性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捷, 喜怒哀乐形之于色, 是外显性的特点;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露和类型的体验并不是很一致, 是内隐性的特点。

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 学业压力的加大,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抑郁、焦虑、易怒、嫉妒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缓解, 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以及今后择业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大学生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情绪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减弱或消除不良刺激、提供多种应对策略和多方面的应对资源、调整认知评价以及提高对事物的可控性等途径来完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情绪调节策略。

1、端正错误认知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我们, 引起人们不合理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即我们的认知。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时, 要学会分析这些不良的情绪不一定都是事情本身引起的, 可能是我们错误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消极情绪, 这时候我们就要端正自己对事物的认知, 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2、合理控制情绪

受过多年知识教育的大学生, 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但我们因一些不良事件产生剧烈情绪反应时, 应该想办法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而不是马上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在冷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许等我们真正弄清楚整件事情后, 原来的愤怒情绪已经烟消云散了。同时, 由于我们的情绪得到了合理地控制, 也避免了一些在盛怒情况下过激行为的发生。

3、适时转移焦点

当我们心情不佳时, 会觉得整个世界天昏地暗, 那是因为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消极情绪, 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负面情绪上。其实,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目光的焦点从这些负面情绪上移开, 投向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可以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聊天, 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旅行, 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等等。不管是什么事情, 只要在道德和法律许可范围内, 就勇敢地去做吧!也许等到你做完这样事情的时候, 你已经忘却了烦恼并重新收获了愉快的心情。

4、适当地宽容自己

世界的发展是不以我们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意味着在前进的道路上, 我们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在我们没有成功达到目标时, 有失望、焦虑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 就很容易自暴自弃, 从此一蹶不振。这时候,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不要一味地把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因素, 要从事情本身和环境出发, 认真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合理归因, 勇敢接受现实, 安慰自己, 这样可以使我们从容地面对失败, 重整旗鼓, 以健康、积极地心态迎接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5、经常放松自我

从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 有时候简单地做次深呼吸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大学生学习累了的时候, 就可采用这个方法, 原地站定, 全身放松, 自然下垂肩膀, 微闭双眼, 先慢慢地吸气, 再慢慢地呼气。此方法简单易行, 大学生在学习休息之余可采用此放松法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6、适度疏导不良情绪

当人们有不良情绪时, 不能任之由之, 否则会越积越多, 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但也不能立马发作, 有时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对身心的危害更大。人们需要的是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但必须维持在一个度之内, 毕竟凡事过犹则不及。只有适度地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才能改善和缓解不良的心境, 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

面对负面情绪, 大学生可以找个空旷的地方尽情地呼喊或哭泣, 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也可以通过跑步、游泳、打球等体育运动来宣泄, 还可以把用文字的方式把不良情绪写进微博或日志等等, 通过对情绪的适度疏导, 可以平复心情, 缓解不良情绪。但是一定要记住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不要过分放纵自我,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7、展开双臂拥抱自然

近年来, 自然疗法被人们广泛运用在调节情绪方面。大自然的怀抱里有灿烂的星空, 有美妙的风景, 有清新的空气, 有空旷的田野, 在与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接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忘却来自人世间的种种烦恼。当大学生厌倦尘世喧嚣时, 可以展开双臂拥抱亲和的大自然, 在那里你会重新发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呼吸新鲜空气, 品味自然美景, 心情定会随着温暖的阳光变得晴朗起来。

总之, 大学生处在发展人格, 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适应大学生活, 学习专业知识, 恋爱交友, 选职择业等是大学生需要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但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并不强, 他们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中, 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 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因此, 当代大学生掌握一些合理地情绪调节方法, 提高自身情绪调节能力, 对自身的长远发展,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刘艳莉.调动积极情绪提高教学效果[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篇7

Brenner&Salove研究[1]认为:情绪弹性与个体调节能力有关,情绪调节能力一方面反映个体主要心境特点的具体情绪;另一方面对情绪的强度、稳定性、维持和恢复力等方面进行调节。本研究选选用在校大学生篮球队员为样本,研究情绪弹性二个变量因素(积极恢复能力与积极情绪能力)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假设:篮球运动员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弹性的预测变量。相信:情绪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二个变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14所本科院校20支篮球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回收有效问卷231份,其中男165份、女66份。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好的问卷,通过SPSS17.0对量表进行验证因子结构分析,对多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由自变量的值估计预测因变量。

2.2.3 测量量表

量表为经过我们编篡的《情绪调节能力量表》和《大学生篮球队员情绪弹性量表》。

《篮球队员情绪弹性问卷》:主体是引用张敏发表在2010年33期《心理科学》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对量表的主词条进行了修改。试卷共11道题,积极的情绪能力测量是第1.3.4.8.9题,测量情绪恢复能力是第2.5.6.7.10.11,采用六点记分法。

《情绪调节能力》运用本次调查数据验证原始量表的因子结构,结果发现:产生6个因素,而不是3个因素,并且部分题项在两个因子上存在交叉。按照因子分析的一般做法,每次删除一个在多个因子上存在交叉的题项,然后再进行因子分析的做法,按照步骤删除相关题项获得4个因素,并且各个数据良好,决定保留22道题。对这四个因素分别重新命名并给予操作定义,分别是“接受调节能力”:明显强调事件负面性的想法;“积极重评调节能力”:个体所经历过的事件赋予积极意义想法;“主动调节能力”:个体为适应内外环境需求或由有关不良情绪而做出的认知努力;“回避调节能力”:对已产生的负面情绪或对产生负面情绪的对象予以接受。最终结果是:22、19、25三道题是测量回避调节能力,23、20、6、10、7五道题是测量主动调节能力,2、1、17、15、4、29六道题是测验积极重评能力,5、18、14、27、24、16、30、11八道题是测量接受调节能力。

以积极情绪能力、情绪恢复能力为自变量,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3 结果

从表1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在0.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p<0.001)。

从表2的回归系数分析可以看出,主动调节能力、接受调节能力和积极重评能力的系数对情绪恢复能力在0.05-0.001(p<0.05,p<0.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性;积极情绪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情绪恢复能力对回避调节能力均无显著性。

4 分析讨论

4.1 对量表的分析讨论

对量表修订按照因子分析的一般做法,进行了六步删题,每次删除一道题目并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最后保留了22道题,对原始数据方差的解释率分别为15.336%、14.469%、11.190%、9.824%。四个因子对原始数据方差的总解释率为50.819。验证四个因子与理论假设一致,负性情绪调节量表构成要素是合理的,各种指标是符合心理学统计要求。情绪弹性量表与篮球队员情绪调节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各种指标都符合心理学统计要求。

4.2 情绪弹性与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的分析讨论

情绪弹性两个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与主动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回归分析得知,接受调节能力和情绪弹性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Brotheridge&Grandey[3](2009)研究表明经常压抑负性情绪,根据组织需要过多的体验积极情绪而忽视情绪恢复能力与个人的成就感无关。建议队员需要注意的不仅要使用情绪恢复能力,同时,不能忽视从负性情绪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能力,否则我国大学生的篮球水平很难提高。对情绪弹性因子中的积极的情绪能力不存在相关。本研究支持了国内路涛(2009)[2]研究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观点:从负性情绪中寻找意义并给予合理化,对情绪恢复能力是比较成功的,个体的自我肯定与焦虑得分都会越低,他们的情绪弹性就越高。但是运用积极重评调节能力,从负性情绪中体验积极情绪能力就比较低。

4.3 情绪弹性与接受调节能力、回避调节能力的分析讨论

情绪弹性两个因子中的积极恢复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对积极的情绪能力之间都存在着高度相关,并且回归分析显示,情绪弹性因子和接受调节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发现,篮球队员情绪调节能力与情绪弹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情绪弹性与调节能力的积极性有高度的正相关。篮球队员运用接受能力可以较好地节省心理资源的调节。就本研究而言:篮球队员运用回避调节能力对情绪弹性的积极调节能力起到了正向预测作用。但是对负性恢复能力有着一定的反向预测作用。

5 结论

5.1 情绪调节能力的构成要素对篮球队员负性情绪调节量表结构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用于测评本研究的量表工具。

5.2 情绪弹性因子对接受调节能力,情绪恢复能力对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5.3 积极情绪能力对主动调节能力、积极重评能力,恢复能力对接受调节能力,二个因子的情绪弹性对回避调节能力均无显著性影响。

参考文献

[1]Salovey,P.&Sluyter,D.J.(Eds.)Emotionaldevelopment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1997.

[2]路涛.军人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2009.

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个案分析 篇8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琪 (化名) , 女, 11岁, 小学五年级学生, 性格孤僻, 行为古怪。上课期间常无故号啕大哭, 或蹲在地上玩口水鼻涕, 这种情况有时一天出现两三次。老师和同学关心她、询问她, 她通常都不理不睬;体育课和功能室的课, 她通常不去上, 而在校园里四处游荡;课间时独自一人在花基处, 躲在僻静处, 让老师和同学四处寻找, 而她见老师和同学寻找她, 愈找愈躲, 越追越跑;有时无病装病, 博取同情。有几次痉挛发作, 呼之不应, 在送去医院就诊的途中, 号啕大哭、叫喊, 并伴有肢体乱动及冲动行为, 有时狂笑不止, 情绪变化迅速。有一次, 竟在课室突然趴倒在地上, 老师和同学把她抬去办公室, 一坐下, 她又笑了。跟她家长通完电话后, 她又大哭着冲出办公室, 在校园里奔跑。

她与同学沟通有困难, 与人交往能力极差;她不愿接受班上的同学对她的关心和帮助, 总疑心别人议论她, 常因此而把他人的书桌推倒, 把书到处乱扔, 严重影响他人的学习。在学生规定离开学校的时间, 她经常不愿离开学校, 也不说明原因, 不听他人劝说, 拒绝与他人沟通等。

小琪的家长也了解自己女儿的情况, 心急如焚, 曾带着小琪跑了几家医院就诊, 但都无功而返。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琪同学是典型的忧郁性格, 具有分裂型和癔病型的心理特征。在社会行为、人际交往上存在严重的障碍,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 却不懂得通过正确的方式, 而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小琪同学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总想别人把她当做婴儿一样来爱抚, 总是要求别人注意她、称赞她, 而不是要求别人把她当做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她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姐妹, 缺乏独立性,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在家里, 家长以她为中心, 她的要求从来就是有求必应。家长的这种过分宠爱, 逐步导致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对家庭只有索取, 不承担义务和责任。而在集体中, 她也不肯承担义务, 只愿享受权利。在和同学相处中, 希望别人关心她、对她好, 可她从来不肯主动跟别人交流, 对他人冷漠, 久而久之, 她就从集体中脱离出来了。

三、主要教育方法

1. 营造温馨环境, 融入集体生活。

由于小琪同学的行为比较古怪, 一开始有些学生不理解, 觉得她为班级抹了黑, 还有个别调皮的男生因此而开她的玩笑。我就她的这件事情在班上做了思想动员:“小琪同学是一个比较特殊一点的学生, 她比较敏感, 也比较脆弱, 性格稍微内向一点, 我们大家应该帮助她, 多主动跟她交流, 让她早日回到我们的班集体中来, 帮她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不能因为她不主动跟我们交流, 不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 我们就不理她, 让她徘徊在班集体门外。更不能因为这些事去跟她开玩笑, 即使善意的也不能。”

我在班上挑选了一名开朗随和、心地善良的女生, 让她去主动接近小琪同学, 让她成为小琪同学的第一个好朋友。在班上有什么活动时, 我又让别的学生慢慢地在生活中与小琪成为朋友, 逐步给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

2. 创设激励机制, 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小琪同学一直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内, 以致在父母、家庭以外的人面前不自信, 最终产生了孤独封闭心理, 形成了自卑、多疑、敏感的性格。她总觉得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 自身能力欠缺, 一方面自己看不起自己, 害怕失败、挫折;另一方面, 又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 敏感猜疑, 设想别人对她的不满, 甚至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强加给别人, 歪曲别人的善意。

针对她的这种心理, 首先我们让她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尊重自我, 接受自我, 帮她寻找她的闪光点。如上课时挑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她, 而后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鼓励她, 让她觉得自己能行的;她去参加班上的劳动, 我也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她有进步了;在写字比赛中, 她获得了三等奖, 我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颁奖仪式, 号召班上的学生向她学习, 当她走向颁奖台时, 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就这样, 通过一步步的激励, 她慢慢地有了自信, 克服了自我封闭心理, 也肯主动跟别的同学交往了, 慢慢地回到了集体中。有了集体这个大家庭, 找到了归属感, 跟部分同学相处得融洽了, 她自然也不会用过激的行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3. 养成自理习惯, 提高生活能力。

首先, 让她学会生活自理, 对她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要求。以前, 她在班级一遇到小问题, 就去找她高年级的姐姐帮忙。通过跟其家长交流, 达成共识, 不管她遇到多难的生活问题, 她姐姐也是在旁边起引导和督促作用, 而不能包办。回到家中之后, 她父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溺爱她, 而要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要让她知道“权利和义务”是共存的。其次, 培养她克服困难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 给她安排一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让她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她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 并在克服困难之后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通过学校和家长联手, 让小琪同学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碰到难题自己思考”, “做事有计划、有目的, 办事要果断、要利索”, 让她逐步摆脱依赖。

4. 制订前景目标, 激发成功欲望。

在帮助她克服障碍的同时, 制订适合她的“前景目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以“快乐的明天”来吸引她, 帮助她确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还帮她选择最佳学习方案, 指导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另一方面, 我们也很敏锐地对她指出来, 在人生中, 少年阶段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她的心态能不能完全矫正过来, 就看她这一阶段的意志力和决心了, 能坚持, 就会有灿烂的明天, 不能坚持, 可能又会回到自己狭隘的圈子里去。

5. 直击心灵弱点, 力求对症下药。

小琪同学内心非常渴望别人的关心, 但却不会通过正常的交流来实现, 于是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刚入学时, 老师对小琪同学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 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她的这种内心世界, 一直采取温和婉转的方法, 老师和同学在她身上花了大量的精力, 但小琪同学却越发变本加厉。谁关心她, 她就缠上谁, 尤其是男教师, 被她缠上的教师如果没去安慰她, 她就不肯回教室, 搞得许多人谈“琪”色变。

五年级时, 我了解了她的这些情况, 研究了她的内心世界, 找出了她的心灵弱点, 直截了当地对她指出:她这种行为浪费了老师和同学的大量精力和心血, 而且“缠”只会使原本关心她的人越来越害怕她, 越来越远离她。如果同学们都疏远她, 都不喜欢她, 那么她在班集体中将会越来越孤独。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喜爱, 必须调整好心态, 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来获得。

四、教育效果

由于我们击中了她心灵的弱点, 再加上多种方法的施用, 小琪同学的表现比起以前来, 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人变得平静多了, 癔病也没发作过, 也不会大吵大闹, 再也没跟同学发生冲突, 也没有再出现过“缠人”的现象。有同学愿意跟她做朋友了, 课间时她跟别的同学有说有笑。周记中, 她也常常写到她回到家里会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许多科任老师都对她平静的表现感到吃惊, 一度还不习惯, 开玩笑说:“怎么最近没有‘新闻’了”, 惊讶她的进步。她的家长高兴地说:“老师, 您救了我的女儿, 您比医生还高明。”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篇9

研究方法

笔者的研究采用了由伍霞编制的效度、信度良好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问卷》与《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两个问卷均采用五级计分法, 个体问卷的得分越高说明其情绪调节能力越高、采取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也越多。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共24题, 分成五个维度, 分别为: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情绪控制力、负性情绪持久性、情绪稳定性。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共27题, 包括两大维度: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积极认知、积极行动) 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消极认知、消极行动、情绪定向) , 该问卷是针对负性情绪的调节策略设计的。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能力卷为0.827、积极策略卷为0.714、消极策略卷为0.725, 重测系数能力卷为0.782、积极策略卷为0.687、消极策略卷为0.709。

对高职学生随机整群抽取247人进行团体测试, 得到有效问卷228份, 问卷有效率为92.3%, 其中男生56人, 女生172人;一年级学生41人, 二年级学生146人, 三年级学生41人。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所测数据。

结果与分析

(一)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的基本特征

测验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与调节策略总体上看发展良好, 高职生使用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明显多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t=16.85、p<0.01) , 但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仍然是高职学生常用的调节情绪方法。频数分布表表明, 有12.7%的高职学生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多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这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面对和处理情绪事件,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情绪化行为。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使用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具体情况, 笔者对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的得分进行了分析, 如表2所示。

进行多重平均数比较的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积极认知>积极行动 (t=9.35、P<0.01) , 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消极行动>消极认知 (t=5.92、P<0.01) , 情绪定向与消极行为无显著差异。这表明高职学生在面对和处理情绪事件时更多地采用认知水平上的应对, 通过认知调节情绪, 然后才采取行动水平上的应对, 抑制、宣泄或转移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 有52%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认知策略, 20%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行动策略, 各有11%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认知或消极行为策略, 有6%的高职学生更多地采用情绪定向策略。

(二)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性别差异由表3可知, 男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男生使用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显著多于女生。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 男生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家庭特点本研究中的家庭特点包括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生源地等三个方面, 用方差分析对家庭特点对于情绪调节能力和策略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单亲家庭的学生对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非单亲家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 非单亲家庭学生比单亲家庭学生更多地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较少使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如表4所示。生源地 (包括城市、城镇及农村) 因素对情绪调节能力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城市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与农村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 城市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大于农村学生, 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如表5所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调节能力与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

教育因素用方差分析对年级和专业因素对于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策略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策略、学习成绩的相关度分析

由表6、表7可知, 情绪调节能力与积极调节策略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与消极调节策略成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情绪调节能力与采取的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之间的关系密切。此外, 积极调节策略和消极调节策略的相关度达到显著, 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如果高职学生采取的积极调节策略多, 则消极调节策略的使用会相应地有所减少。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学期总评成绩, 由表7可知, 学习成绩与情绪调节能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成正相关, 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成负相关, 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对学习的影响更大。

结论与思考

(一) 高职学生具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在调节情绪时, 较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但也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调节水平上, 认知调节多于行为调节

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与水平使他们在面对负性情绪事件时, 有一定的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对情绪事件进行理解、认识, 抑制将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行为, 但不能忽视他们会对情绪事件进行不合理解释, 或过度压抑、不恰当地宣泄。消极的情绪调节易产生情绪化问题, 或本身就是情绪化问题。

一些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指出, 在情绪调节中, 倾向于抑制的个体具有较低的正性情绪体验和较少的正性情绪表达, 倾向于重新评价的个体则具有更多的正性情绪体验和正性情绪表达。大部分高职学生能采用积极的认知策略, 但还有部分学生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进行不合理的调节, 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经常有负性情绪体验。

(二) 性别、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及生源地因素对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影响, 高职教育的影响不显著

高职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情绪调节能力,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国内一些关于情绪的研究指出, 大学生男女在情绪调节上的特点并无明显不同,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心都已走向成熟, 情绪日渐稳定, 认知能力大致相当。而高职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调节上的不同, 可能意味着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稍晚于本科大学生。

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与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 可能是因为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完整、缺乏父爱或母爱, 这导致其情绪调节能力显著降低, 并且使用的积极策略显著减少、消极策略显著增多。

城市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大于农村学生, 比农村学生较少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其原因可能是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要少、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少;农村学生上大学后随着环境的改变, 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感与孤独感;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趋于外向、更善于表达与沟通, 等等。所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农村学生使用的消极策略显著多于城市学生, 并且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高职教育对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不显著, 这与高职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而忽视对高职学生的情绪教育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三) 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策略、学习成绩的相关度显示, 个体采取的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都对情绪调节能力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情绪调节对学习成绩有预测作用, 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预示着不良的学习成绩。

教育建议

高职教育应对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施加影响高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 应在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过程中, 贯穿对学生的情绪教育。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情绪教育课程, 如情绪训练或心理辅导课程等, 供高职学生选修;也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入情绪教育。通过情绪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矫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 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消除人际交往障碍, 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调节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相互关系, 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 化解冲突情绪, 确立适合自己的志向水平, 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通过情绪教育, 促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学会应对压力, 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要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因单亲家庭学生、农村学生容易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应帮助他们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 教给他们遭遇情绪不适时寻求外界帮助的技能, 以及理智地对消极情绪进行调控和升华的技巧, 不要过度地压抑情绪。由于情绪的调节具有个性化、情境性等特点, 应鼓励学生在进行情绪调节时, 根据自身特点考虑具体的情境, 灵活地采用适合自己的调节策略。

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环境应给高职学生创造情绪积极表达的机会和渠道。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想法, 解答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班主任或辅导员可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在生活、情感方面遇到的困难, 耐心听取学生的倾诉, 特别应多增加与性格内向学生聊天的机会;学校可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会议, 了解学生对学校在管理、后勤等方面的意见, 并尽量做到使学生满意。

要为高职学生提供文体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多开展文体活动文体活动能缓解人的压力, 排解或疏导人的不良情绪, 通过文体活动, 可以使学生适度地表达自身情绪而不是压抑它、忽视它, 同时, 能促进人际交往, 增进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可以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具有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在调节情绪时较多地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但也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在调节情绪水平上认知调节多于行为调节;高职学生性别、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及生源地对其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影响, 年级、专业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能力、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学习成绩成负相关。

关键词: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特点,调节能力,调节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 2008, 1 (2) :42-46.

[2]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 2001, 7 (2) :17-22.

[3]侯瑞鹤, 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 :375-381.

[4]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 2003, (1) :109-111.

学生情绪状态调节 篇10

一、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要类型

1.寻求社会支持策略

小学生向父母、老师、同伴等寻求支持和帮助来摆脱消极情绪。小学生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情绪调节,一项关于小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对于悲伤寻求支持是最好的情绪调节策略。学龄前则较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的主要解决办法,在不同年龄段,小学生也会选择采用社会支持策略,但随着年龄的不同,他们寻求的支持者会存在差异,二年级小学生认为寻求他人理解和支持的主要对象是父母,而五年级小学生的主要支持对象变成了同伴。说明同伴在儿童心目中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大。

2.自我安慰策略

是指以自我为导向的安慰行为或语言。小学生在早期,吸吮手指之类的身体自慰行为是他们主要的情绪调节方式,他们通过身体运动来减轻情绪压力和安慰自己。如一些小学生在害羞、焦虑、恐惧的时候会采用咬指头、吃零食等自我安慰的调节策略来舒缓情绪。

3.回避策略

是指小学生试图避开引发消极情绪的情境,或是面对问题、面对挫折“不作为”。例如,一些小学生害怕打针,一看见穿白大褂的就会哭叫或者躲避;有严重焦虑症的小学生拒绝上学,把自己隐藏起来或者产生头痛、发烧等心因性疾病而逃避上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对于创伤感,远离创伤源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小学生由于能力的局限,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境,常采用远离或者回避的策略。

4.发泄策略

是指小学生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通过攻击别人、摔书本、在床单或衣服上剪洞等发泄愤怒。研究表明,男生对发泄策略的运用频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在社会生活中,男孩被鼓励独立、冒险、大胆,这样的性别角色期待使男孩倾向于大胆、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运用发泄的调节策略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引导,小学生逐渐学会采用“合理宣泄法”,如激烈运动、击打沙袋等方式来释放苦恼、烦闷、愤怒等消极情绪。

5.替代策略

是指小学生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外显活动之中。在要求暂时得不到满足、面临恐惧等消极情境时,他们会更多地采取替代活动的方式。例如,玩玩具、唱歌、游戏、想其他有趣的事等,通过主动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替代活动是他们在学龄前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发展相关,替代活动也是小学生常用的有效应对策略。替代策略之所以能够成为儿童最常用的应付方法之一,是由于比起那些单纯地通过发泄或回避的方式来消极地应付挫折情境,替代活动可以更有效地转移他们对刺激的注意,减少消极情绪。

6.问题解决策略

是指小学生采取各种可能的适应性行为和手段来消除挫折来源,摆脱困境。小学生在受到委屈时,通过表达事实、澄清事实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比如,为考试成绩不佳而感到羞愧的小学生,会在随后的学习中通过更加努力来提高成绩,从而让自己感到愉快、自豪。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行动能力增强,他们已知道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调节消极情绪的办法。

7.认知重建策略

即认知改变策略,指小学生通过改变对潜在情绪事件的理解或者重新评价自己处理事件的能力,从而调节事件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如小学生把遭遇的挫折和失败看成是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砺,从而避免产生焦虑或沮丧感。认知重建是一种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种试图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使人产生挫折、愤怒、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化评价,从而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认知重评策略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不需要持续的调节,从而较少占用认知资源,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调节策略,是缓解不良情绪发生的重要方法。有学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运用认知重建策略的频次在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当小学生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可控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应对,应用寻求社会支持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直接解除刺激对情绪的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而当小学生知觉到的情绪情境为不可控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情境,通过应用回避策略、替代策略或认知重建策略等,改变主体的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影响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要因素

1.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小学生情绪调节的生理基础

Tager-Flusberg的研究发现,皮质抑制机能是实施情绪调控的生理前提,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调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脑的发育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两者也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学龄前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就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兴奋和抑制越来越趋于平衡,他们逐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在小学阶段初期,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同时仍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弱。小学阶段中后期,小学生的大脑额叶迅速生长,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行为变得更有意识。小学生越是积极地使用情绪的自我调节,其大脑就会受到越多的刺激,其相应脑区域越是能快速发育,反过来促进个体情绪的适当调节,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行为。

2.人格特质和气质是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心理基础

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特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表现为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人格特质可以对于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起预测作用。如外倾者的负性情绪不太容易被激活,而神经质者在生活中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恢复力差的儿童容易受到负性情绪刺激的感染,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一旦产生负性情绪又不容易从中摆脱出来,为负性情绪所困扰;而情绪恢复力高的儿童不容易受到负性情绪刺激的感染,即使产生了负性情绪也容易从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种压力情境,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情绪调节类型和情绪调节水平也有差别,如外倾者主要采用问题中心、主动思考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策略,而神经质者则倾向于使用逃避的情绪应对策略。陆芳等人的研究表明,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的小学生,他们更多地运用问题解决方式或认知重建等一些相对更复杂、更高级的调节策略;对新异刺激过于敏感、易激惹的小学生,较多采用攻击、破环性行为等发泄策略的调节策略。

3.社会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决定因素

很多研究都认为,情绪调节的发展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密切关联。小学生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而产生情绪事件理解,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情绪自我调节。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运用发泄调节策略有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断成熟,其自控能力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小学生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互动经验,使小学生从他人的榜样行为、言语评价或态度中,有意或无意地学到了一些情绪的社会表露规则,渐渐知道发泄策略不仅无助于需求满足和目标达成,反而会招致成人更加严厉的批评和管制,使他们倾向选择其他调节策略。

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要进行有效的情绪自我调节必须具有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者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推断以解释和预测行为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小学生最初的世界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只有当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脱离自我中心。塞尔曼将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阶段1: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阶段2: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小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的原因;阶段3: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8-10岁):小学生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4: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小学生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阶段5: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12-15岁):小学生能够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逐渐发展,逐渐从“自我中心”中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理解其感受、观点,推测其内部心理活动,从而主动地选择符合一定社会情境需要的情绪调节策略。

4.亲子互动为小学生的情绪策略形成提供了发展的结构或框架

小学生早期的情绪调节能力主要是在与父母或照料者之间的人际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点来看,小学生是会主动地使用认知历程来表征事件、期待未来、选择行为,以及和别人沟通;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包括情绪行为是经由观察学习而来的。尤其是亲子交往中形成的互动经验为小学生提供了支持、榜样和指导,使他们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形成和发展了适应性的或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方式是积极的,如对孩子情绪反应敏感、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会培养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意识和注意,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一些父母会让孩子隐藏或压抑他们的情绪,另一些父母则鼓励孩子采用直接的问题解决或寻求社会支持的应对策略,这些都会影响着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情绪策略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地给予孩子感情的温暖,并能理解子女的言行,对于他们在情绪调节中应用寻求社会支持策略、解决问题策略、认知重建策略等有积极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父母对孩子过多拒绝和否认、或者过度保护,往往让他们缺乏自立、自信,则在情绪调节中更多地采用回避策略和发泄策略。常常与父母讨论情绪问题的小学生有更多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亲子间的情绪谈话,父母告知他们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他们针对不同的情绪体验使用合适的情绪标签,运用恰当的情绪表达规则,演示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处理日常情绪事件。这种谈话,可以提高小学生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力,促进情绪调节能力发展。

5.社会文化认同规定了情绪调节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对小学生情绪调节的具体影响包括情绪表达的规则和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应对两个方面。对同一刺激情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绪表达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对于表扬,东方文化接受的情绪表达规则一般是掩饰内心的高兴;而西方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高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生会采用其认为的“适宜”调节方式维持社会规则,表现出情绪调节方式的跨文化差异。社会文化还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情绪调节行为产生影响。Zeman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女生更可能掩饰愤怒,且女生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或直接表现某些情绪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男生则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不同以及情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有关。

总之,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也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越来越强,调节策略越来越丰富,运用手段也越来越灵活,更多地以建设性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小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敏儿, 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心理科学, 2000, 23 (1) :109-110

[2]蒋长好, 石长地.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29-132

[3]侯瑞鹤, 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心理科学进展.2006, 14 (3) :375-381

[4]陆芳, 陈国鹏.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 2007, 30 (5) :1202-1205

[5]董文, 桑标, 邓欣媚.影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因素.心理科学.2009, 32 (2) :304-307

[6]侯瑞鹤, 俞国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心理科学, 2006, 29 (1) :18-21

上一篇:特种树脂吸附下一篇:《基层医学论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