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传授(共7篇)
西方文化传授 篇1
摘要:《圣经》是基督教的书, 但其价值早已超出了宗教范畴, 影响到了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随着中国与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 学习英语就要不可避免的学习西方文化, 也就是要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文化内涵, 并且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 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英语。
关键词:《圣经》,英语教学,文化
在数年的英语教学中, 渐渐发觉英语教材中源引自《圣经》的知识越来越多。如综合教程第一册书中前三个单元, 分别出现以下句子:I put them into the soil the day my first son was born.It was my way of saying thank-you to God. (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那天, 我把它们种在土里, 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恩。) And for heaven’s sake, we shouldn’t forget to use good manner with our own families. (看在上帝的份上, 我们不能忘了对待家人有礼貌。) O, Lord, I thought this is it! (哦, 主啊, 我想到关键时刻了。) 诸如此类带有《圣经》情节的例子, 不一而足。这说明现在的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文化的渗透性培养,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单一的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上。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学好知识的良好机遇。语言与物理数学不同, 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直角三角形, 而不用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定理。但在学习语言过程中, 我们就常常需要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 有什么渊源, 只有了解透彻才能用得准确, 不会弄出笑话。比如英语中有句谚语As wise as Solomon, 如果我们不知道Solomon是谁就像外国人不能理解“事后诸葛”中的诸葛一样, 这样就影响我们沟通了。但是在英语专业学生中, 《圣经》还不是一本普及的读物, 大部分同学从未看过, 有些同学仅仅看过《圣经故事》, 虽然有些同学略略的看过《圣经》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 也不甚了解其中内涵。学生的这种文化缺失现象也影响到教学效果。有些高校开设相关选修课, 很好的引导了学生, 但是有些院校还未开设此类型课。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采取积极态度, 在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的同时, 也要抓住机会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渗透一些。
一、《圣经》文化在西方世界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文化, 谈到中国人骨子里总少不了一点点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而在西方。对人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圣经》的基督教文化了。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先了解《圣经》文化。《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根据其英文Bible, 也有人把其翻译成“百宝箱”。《圣经》在世界文化史, 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圣经》故事在西方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对西方文明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基础。在西方社会, 《圣经》的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围, 其教义渗透社会各阶层, 影响力遍及哲学, 政治, 经济, 伦理, 法律, 文学, 艺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圣经》就像一把开启西方文化文明的钥匙,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学习和了解《圣经》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圣经》对语言及文学影响力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可居首位。侯维瑞先生在《英语语体》一书中说, 英国文学中没有一位重要的作家未接受过《圣经》的熏陶, 没有一位作家未曾受过《圣经》语言的训练。不但英国作家, 世界上其他重要作家也无不从《圣经》中得到启示。其中耳熟能详的包括意大利最伟大的作家但丁, 他把《神曲》分为地狱, 炼狱, 天堂三大部分。英国的莎士比亚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渗透着《圣经》中的原罪观。弥尔顿的巨著《失乐园》, 班扬的名著《天路历程》, 福楼拜的小说《圣安尼的诱惑》, 托尔斯泰的《复活》。
而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不涉及到英美文学, 也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圣经》。各种英语教材都大量选编了渗透着《圣经》文化知识的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英国一位词汇学教授曾经说过,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能够学好英语。我们暂且不谈这位教授的话对错与否, 但《圣经》在英语学习和教学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 其卓越的文学价值对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不可估量。刘炳善先生在《英国文学简史》一书中曾指出:Apart from its religious influence, the Authorized Version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he translators of the Authorized Version held fast to pure, old English speech.About 93percent of the 6, 000 words used in it are the main words of native English.So, with the widespread influence of the English Bible, the standard modern English has been fixed and confirmed.A great number of Bible coinages and phrases have passed into daily English speech as household words, and are often used with no knowledge of their origin, for instance, help-mate, peacemaker, tender mercy,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and many more.Thus the simple and dignified language of the Authorized Version has colored the style of the English prose for the last300 years and more, and the English Bible has woven its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to the tex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literature and English life. (除了它的宗教影响力之外, 钦定本《圣经》还对英语语言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钦定本《圣经》的译者们严格使用纯正的古英语语言, 书中用的6000词汇中有93%都是地道英语的常用词汇。因此, 随着英文《圣经》的广泛影响, 标准的现代英语已经成型并且也被确定下来。大量《圣经》里的新造的词汇和短语被当作普通词汇流传到英语日常会话中, 人们有时候使用这些词却不知道其出处。例如, “助手”, “和平缔造者”, “温柔的慈悲”,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不胜枚举。这样三百年或更久远的年代以来, 钦定版《圣经》简洁而高贵的语言丰富了英语散文的风格, 而英文《圣经》则将它的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融入了英语语言, 英语文学和英国人的生活机理中。)
三、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单词脱离句子是无意义的, 句子脱离文章是干枯的, 只有把单词放入句子, 把句子放入文章, 才能体现其价值。同样文章若脱离文化背景就像人体蜡像一般, 形似神不似, 缺乏生命没有灵魂。许国璋曾指出, 学外语的人应该是文化人, 如果教师只教授语言, 学生只学习语法词汇,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空中楼阁的过程, 是外语教学的误区。王佐良先生亦指出,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仅掌握两种语言是不够的,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语和外语习得教授克拉姆契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从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了语言教学的环境和文化问题, 强调指出,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 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为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 他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 因此, 克拉姆契明确指出, 语言教师既是文化教师,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教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面, 意识层面和器物层面, 其中观念层面和意识层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制约作用尤为明显。因而, 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观念层面和意识层面的认识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圣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 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也就有助于我们的英语教学。
结束语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应首先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文化教育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不断更新自己, 不能用几十年前自己上学时的知识来教学生, 要有提高, 有进步, 及时了解新文化, 新理念, 开阔眼见。我们可以多角度同时进行, 从传统的方法入手, 多看杂志报纸多读书, 多听新闻勤思考, 提高文化敏感性, 多比较, 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西方国家生活风俗民俗习惯, 思想价值观念。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途径。随着全球一体化, 交通系统的完善, 我们也可以出国访学, 旅游或勤与身边的异国朋友交往来丰富自己。问君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当做个开渠人变死水为活水, 用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水土来培育祖国的希望, 使其长成参天大树, 成为栋梁。
参考文献
[1]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3]何兆熊.综合教程第一册学生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董小川.现代美国文明的两大支柱——科学与神学[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2)
西方文化传授 篇2
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作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 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被认为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作“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Lets go.”(我们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如:chips(炸薯条),trousers(裤子),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校长),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 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五、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 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的教给学生。例如:“In Applepie Order”(井然有序);“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Mind ones Ps and Qs.”(一丝不苟);“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吹毛求疵);“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律望词生意,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实际英语的训练中,教师仍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紧紧抓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鉴别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能力四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将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使他们在实际中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与文化知识背景传授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传授,民族心理,跨文化交际
不少人认为,英语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等。因此,上课时教师只注意对语言点进行讲解,对句型进行操练。其实,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可分为狭义文化背景知识和广义文化背景知识。
一、狭义文化背景知识
狭义文化背景知识是指某种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痕迹或人们从某种语言中所能窥见的某个民族文化因素,它包括: (1) 无等值词,如,“county”,译成中文是“县”,而实际上在英国指“郡”(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在美国指“县”(州以下的行政区); (2) 有背景意义的词,如,“watergate”,源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其影响之广以致现在很多社会丑闻都冠以“某某门”; (3) 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词,如,“The Heel of Achilles”,也称the Achilles’heel,常用以表示a weak point in something that is otherwise without fault;the weakest spot等意思。eg:The shortage of fortitude is his heel of Achilles./His Achilles’heel was his pride———he would get very angry if anyone criticized his work. (4) 成语典故,如,“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or sth.you like best的意思。eg:She didn’t think of the beautiful umbrella bought the day before should become a Helen of Troy in her family.Because of this she and her husband quarreled. (5) 名言警句,如,莎剧名言“Neither borrower nor lender be, for the loan will lose both itself and friend of thee.”; (6) 客套用语,如,“Lady first”反映出西方文化对妇女的尊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狭义文化背景知识实际上是词语文化知识。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在授课时还是乐于讲解的。
二、广义文化背景知识
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概貌,以及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生活习惯、乡风民俗、民族心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伦理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并非是一门高深的专门化学问,而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是一门涵盖面非常广博的“杂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讲授一些广义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但是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认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成绩关系不大,是可讲、可不讲的知识。或是由于教师缺乏所学外语国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因此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评判,其结果便对学生产生了误导。比如,《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课“The Sampler”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为了促销,某布丁店让消费者免费品尝店中的布丁。有个年轻人想探究是否有人会利用这种机会只吃不买,正当他向店里的年轻售货员询问时,一个连着几年都来免费品尝布丁的老人出现了。这位老人穿得虽然不好,却很整洁,他挨个地品尝布丁,并一一作出评价,似乎真是想为自己挑一块布丁。出于对这个流连于布丁柜前只尝不买的贫穷老人的怜悯,年轻人心头一热,冲动地迎上前去,直截了当地提出要为老人买块布丁。不想这老人虽穷,却没有完全失去自尊,因此他不但没有领情,反而觉得受到了侮辱。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也用年轻人对他说话时的咬文嚼字的口气,十分文雅却很坚决地拒绝了年轻人的提议。接着他从破旧的钱包里一分一毛地努力凑足钱,声势浩大地为自己买了一块那家店里最大最贵的布丁。年轻人的冒失行为不但让年轻人自己碰了个软钉子,感觉灰溜溜的,而且把老人逼到了绝路:从此以后,他不但不好意思再来品尝布丁,而且今后一段时间里的日子不知怎样过法,真让人为他担心。
仔细分析一下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老人是属于那种虽穷困潦倒,却不想失去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的那种人。且看他出场时的衣着:“He was poorly but neatly dressed.”(他穿得虽不好,却很整洁)。“不好”是因拮据,“整洁”是因自尊;品尝布丁时“breaking off occasionally to wipe his red eyes with a large tornhandkerchief”(间或停下来用一大块破手绢擦擦自己的红眼睛)“红眼睛”和“破手绢”是因贫病,“用手帕擦”(而不是用衣袖去擦)反映出他过去养成的良好习惯;一边品尝,一边对种种布丁作出评判,好像始终找不到一块令他满意的布丁,这种种做作,是用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此时,老人的内心一定非常的敏感和脆弱,这时他最怕的就是被别人看出他是在白吃,因此小青年的善意会被他误解,或者他明知年轻人的好意,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故意端起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方面,小青年有着典型的学生气的性格———善良、热情、冲动。这两种人相会在这么一个场合下,必然碰擦出了冲突的火花。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这对老少之间的冲突,说明人际交往之间的分寸的重要,如果仅仅单纯出于一方对另一方的好心,却不注意接受方的心理状态,会令事与愿违。
但是我们往往看到,有些人只简单、肤浅地认为这篇文章反映的是美国老人的悲惨晚景。并由此想到,在中国,老人是家中宝,可以帮儿女做家务、带孩子,跟儿女们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其实这是典型的用中国人的心理和观念去评判美国人、美国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它会导致对作者本意的误解,产生“正打歪着”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避免产生这种结果的方法,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分别给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上了“The Sampler”这一课。在甲班上课时,由于觉得现在的学生对外部世界比较了解了,故只讲课文,未对美国这个民族的性格作介绍,等课文上完后,学生纷纷对老人的做法表示不解,说他傻,说有人替自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一个中国农村的老汉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呢。这让笔者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产生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美国国家形成的历史及其对美国人的性格的养成作了补充介绍,此后,学生方对老人的做法表示理解。有了这次教训后,笔者在乙班上这一课时,首先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和美国老人的心态这些属于文化层面的背景知识;其次在分析课文时,运用图表,罗列出老人的衣着、外貌、健康状况和言谈举止等特征。
最终,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老人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他吃白食是迫于经济上的无奈,因此,他对年轻人的善意所作出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策略 篇4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背景的实际反映。而英语作为欧美国家的官方语言,它也是承载这些国家文化的内涵。语言带有文化的明显特征,是文化用来表达的形式。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这类文化元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国内专业的限制,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景化知识训练。在面对英语对话时,经常会出现低级的错误,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他们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一直有着极度的渴望。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的介绍,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要我学习、被迫学习转变为我想学习的积极心态。由于各自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表述当中有许多的衍生成分在其中,不能靠直接的意译来理解,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和现代的扩展。而这些单纯的依靠字典是很难学习和掌握的。如关于“龙”这个概念,在中西方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中国,龙是作为一神物,意义是尊贵、神圣的,长期以为在中国的位置是极高的,是正面的。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黑暗的。从这个方面,就能看出,同一类概念在中西方的印象中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
2.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对其的理解大多是依靠词语的意思加上语法结构来完成的,而对于其衍生意义和现代拓展却掌握不够。而通过对于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习用语,尤其是习惯用语的真正内涵,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达含义。这使得英语学习者在熟练掌握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无论是在与人交流,阅读文章还是翻译英语著作时,都能有清晰的把握,避免了由于此类知识缺乏而出现的盲目理解,甚至于瞎猜的情形发生。
3.提高交际能力
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能力,而在交际过程中,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语句后面所包含的深意,不能够彻底掌握一些约定俗成的含义,就会导致无法沟通甚至于会出现误解。如,不同的时间对于礼貌用语的不同用法,同样的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和不同的身份人说出来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而由于语言习惯,人文观念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会不由自主地将本国的思维模式带入其中,形成所谓的“中国式英语”。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这种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背景知识教学中的要点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突兀,基本原则就是平缓地输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了解学习的途径。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讲是个极具难度的挑战,具体的可以从下几步入手。
1.分阶段性教学
中国学生对于对国外的文化知识虽然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由浅入深,由基本到专项,由学生更为熟悉的方面到相对专业的领域这一路线来进行,这也就要求英语教学的大纲制定上也更为人性化和实用化。从比较吸引学生的西方民俗、饮食起居、传统娱乐、经典的建筑开始,当学生已经有足够的兴趣,并表现出继续学习此类知识时,再慢慢过渡。
2.强调实用性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英语语言使用技能,因此,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密切相关,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求深求全。所以,背景知识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于大学的英语可以根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增加不同类的内容,可以根据“理工文经”来选择具体的内容。如机械材料类工科专业,可以增加如西方工业史、制造类专业词语的来源和现代的用法。对于理科类,可以介绍下学生所熟悉的西方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如可以介绍数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现代的发展方向。文科类则可以加入如西方文学史,知名的公众人物传记这类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一种文化知识,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它是一项实用性工具,也是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涯中的工具和阶梯。
3.重视启发性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着重体现启发的作用。不能只是由教师单独传授事先制定好的内容,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对于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不利的。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在非英语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讲解要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英语学习的脉络。英语老师应该首先活跃课堂的气氛,鼓励学生踊跃的发言,提出自身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在知识点上,侧重于经典的内容,尤其是具有影响力,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启发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束缚,以平常心来面对知识的学习。在启发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汉语产生的路径与英语类比,减轻学习中的困惑和心理负担,还能实现所谓的“一通百通”,使学习效果成放射性的扩大。
背景知识的传授方法
1.比较中西文的文化背景法
虽然中西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在产生和发展上有着共性。这使得在学习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可以借鉴我国的历史,通过比较和联系产生的根源,历史条件和发展走向,重要的历史事件等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把握发展的脉络。具体的做法可以以高频词汇和短句为主要范例,可以选择每天的问候词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采用何种招呼词语,姓氏的由来,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日常的饮食习惯等。适当增加外国作品的数量,甚至可以将国外的经典都引入进来加以学习。老师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讲解分析,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与文化背景的知识关键作出分析,并折分出要点,对要点后面文化背景知识要重点铺展。
2.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法
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是交流的主角,而老师只是充当指导者和扮演评价的角色。要把握学生在英语使用中的细节,对于出现的语法错误,涉及到的语言关键点,背后的文化知识要记录下来,并作出分类汇总。在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例如在英语的写作练习当中,根据不同的场景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为英语本土人,进行写作练习。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背景知识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来到中国旅游、工作、求学等,这都给学生学习背景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自主的学习背景知识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学习,老师在这其中要担当重要的指导角色,学习的主线是学生的爱好和专业方向,保证学生在整个自主过程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并能长期坚持下去。这种要求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固定正确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相对有限的时间掌握足够的理论深度,成为某一个方向英语“专才”。学习的媒介可以是书籍,网络教材还可以专业的如英语历史之类的课程。
摘要:频繁的国际间交流使英语这门国际语言的学习更加深入,文化背景知识也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以提高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工作为出发点,分别从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教学的要点和具体的传授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传授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丽,周晓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12-113.
[2]傅睿.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效率[J].双语学习,2011,3(6):36-38.
[3]王晓珊.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1):102-102.
[4]李丽,白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探讨[J].才智,2011,23:214.
[5]李盈慧.论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渗透的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18-119.
[6]何娜,张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209-209.
[7]杨丽萍.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听力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0,(6):86-87.
[8]王丽娟.英文电影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电影文学,2011,(21):143-144.
西方文化传授 篇5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语言》(Language)一书中写道:“语言是有背景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教师必须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贯穿西方文化知识,否则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将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2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2.1 降低英语阅读效率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已储存的与读物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比语言难度的作用更大。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文章内容广泛涵盖了英语国家的天文、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还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名人轶事和科学技术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倘若缺少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文章对其来说只能算是一堆无意义的文字。即使对文章的字词都认识,也难以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去体会其内涵。在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短语、长句的理解难度也会增加。例如:What was the creature that swallowed Jonah,given that whales are not given to swimming in warm,southern seas?在这个句子中,关键词Jonah是出自圣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故事讲述的是Jonah因违背上帝的旨意而被大鲸鱼吞下的故事。倘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将这一背景文化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难以理解文章主旨内容,甚至会歪曲文章作者想要传达的内涵。只有在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句子和语篇的本质内涵,才能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
2.2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听、说、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尤其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中国入世以后对外交往的需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倘若缺乏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与外国人进行得体的交际。比如,对方很着急的时候,人们会说:慢慢来,别着急。西方人会说take it easy/take your time,而不是slow down。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会根据字面意思把这个短语理解为“抓紧时间”,完全曲解了短语本身的意思。还有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对他人关心时常常会询问对方的个人信息,包括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交流时不会直接询问对方How's your marriage going?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这一类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因此,缺乏西方文化知识的交际必定
不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只有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这个重要因素,才能大大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3.1 在课文导入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的异域文化。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揣摩和学习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The Virtues of Growing Older中,介绍了大部分西方人对于变老的看法,而作者则抒发了“变老”的优点。在导入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将中西方文化对待“老”的看法进行讨论和比较,通过直观教学或交际教学介绍英语国家关于“年龄”和“老”的文化,因为东西方对待“老”的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东方文化多以“过去为导向”,“老”意味着“有经验”、“长辈”甚至是“权威”;而西方文化则是以“未来为导向”为主,人只有对未来有贡献才有价值。因此“变老”对很多西方人来说是一件需要回避的事。学生在了解不一样的中西方背景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图。
3.2 在词汇教学中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与文化同样紧密相联。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对许多富有内涵的英语词汇只能理解其字面意思。英语中有许多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比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西方文化中是指中文里所说的“猫哭耗子假慈悲”;to laugh one's head off是指“笑掉大牙”;“红”red在中国文化里常作为“红火”、“吉利”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red常常与“血”、“残暴”、“放荡”相联系。在西方文化中,象征魔鬼的撒旦常以红色出现,因此对red的含义也带来负面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不能单纯对字母进行解释,而是挖掘词语背后的文化,把词语放在文化背景中理解,消除文化干扰,扫除文化障碍,真正理解英文词语的含义。
3.3 在语篇讲解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材有意识编选了广泛的文章题材,涉及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语篇讲解中,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传授要尽可能同步,随时随地从课文中挖掘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并及时补充。如在《综合教程2》第四单元Cultural Encounters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early Bible translators hit the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head-on.How do you translate the image of the Lamb of God for a culture in which sheep do not exist?What exactly was the fruit that Eve picked in the Garden of Eden?…在几句话中,出现了Bible,Lamb of God以及Eve,每句话都需要教师补充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如果缺失了这些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在进行语篇学习时,只能在字面意思上生硬地翻译。
参考文献
西方文化传授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传授途径和方法
近几年来在各种中考题中,阅读训练的选材、题材、载体逐渐多样化,它们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有许多考题涉及文化习俗及社会背景知识。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知识的贫乏正是他们的失分之地。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生活习惯等的了解。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运用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方法
(1)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当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例如:7A Unit 3“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教师可以预先介绍一下Halloween:美国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又称鬼节。然后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Halloween的资料,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请学生看有关万圣节的视频,然后再学这篇文章,学生就比较容易。课堂上可以先提问:“When is Halloween?How to make pumpkin lanterns?What game do children play?Why do they always dress up?What do they eat?”然后请学生通读全文,再回答上面的问题,必要时老师适当作些指导,甚至还可以讲解更多有关方面的背景资料。然后做些有关课文的判断题、改错题等。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知识掌握得牢固。总之,我们讲到国外的一些节日及庆典时,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别。
(2)随机讲授。我们可以按现有的教材,涉及什么文化背景知识就讲什么,重点要讲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如讲“floor”时,应该讲清它除了当“地板”讲外,还可以当“楼层”讲,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但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英国把一楼叫做“ground floor”,二楼叫做“first floor”,三楼为“seco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12之后就是14。
(3)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应同母语的文化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教育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例如翻译:“母亲牵着她女儿的手。”学生A:“The mother took her daughter’s hand.”学生B:“The mother took her daughter by the hand.”老师:“这两种翻译,哪种是对的,为什么?”帮助学生回答:接触人体部位,应该用整体作宾语,而部位则用介词引出,所以学生B正确,然后给出更多类似的翻译。
2.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途径
(1)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教育手段创造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和展示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还可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学生会发现: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举行葬礼时,人们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
(2)创设语言文化氛围,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教学活动。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加深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可经常采取表演对话、竞赛、唱歌、做游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例如:教学《初中牛津英语》中每课的comic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可笑的场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文化差异就会牢牢记在学生心中。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来创设语言氛围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实物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3)多接触英文材料,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多开展英语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语言文化。实践证明,当语言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相当重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英文材料,如《上海学生英文报》、《21世纪英语报(初中版)》、《英语画刊》和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英语教学节目等,还可利用校英语广播和校板报英语栏介绍习俗典故,猜字、猜谜游戏,热点词汇等为学生创设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间受到感染与熏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开设讲座,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外来文化的兴趣。
(4)提供学生实践的舞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因此除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反复操练、实践,多提供他们开口表达的机会。如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活动,如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 presentation, role play等形式,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语言加以模拟,这样的情景教学能使学生活化语言素材。如8A Unit 3“A Day Out”中学生A扮演Eddie,学生B扮演Hobo表演一段仿真的情景对话。再如:7B Unit3“A Lucky Escape”由学生A扮演Justin,学生B扮演Paul,学生C扮演a policeman,学生D、E、F扮演the men in police uniform,仿照课本表演舞台剧“A Lucky Escape”。通过小品、课本剧等表演,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们就能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较自由的交际。
中西文化形态在各个领域的差异及其在各自语言上的反映,决定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励.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48-50.
[2]柯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177-179.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40-46.
[4]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7) :12-16.
西方文化传授 篇7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差异,双文化素质
一、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是指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社会的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进程,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渗透在民族语言之中,蕴含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所以语言文化因素的存在是客观的。语言是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整体,学习语言就是同时学习一种文化,离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只能是一纸空谈。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如果对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全面,那么就会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容易产生误解和偏差。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文化的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汉语学习中汉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各民族之间文化是有差异的,人们在相互接触时可能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冲突。在汉语教学中遇到一些文化现象,我们常常采取的办法是通过介绍与之关联的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学习达到深层次地理解汉语。例如:揠苗助长、东施效颦、掩耳盗铃、胸有成竹、守株待兔等词语就必须介绍一些与这些词语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满足着一个特定民族的需要,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于同族人来说,一种语言特定的语言规则和社会习惯是约定俗成的,不需要作任何说明和解释就能准确无误地达到彼此交际的目的,但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被转移到非本族群体中,就会使原有的交际模式发生倾斜。除了语言规则不通外,社会文化习俗观念也会产生阻塞。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不了解反映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审美情趣,看待世界和认识事物的方式,是不可能学习好该种语言的。另外,我们中华民族及其下属的各民族实体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这些历史和文化绝大多数是以汉语记载并保存下来的。所以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二、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也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为文化的差异,毫无恶意的言词会使对方惊讶或愤怒;简单的一句话会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全然不知其幽默所在。
汉语教学必须结合社会文化,尽管少数民族学生按照我们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这仍不足以保证在实际应用语言时不犯错误。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不仅要学习发音,词汇和语法,还应了解熟知一定的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因为语言与文化的脉与根的关系毋庸置疑。反之就会出现误解。
(一)文化差异影响信息的获得
对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维方式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有些少数民族同学说汉语时我们听懂了,但总觉得有点别扭,这除了语法连结有问题之外,还有文化不同的关系。如:维吾尔族人把一个行动达到两个目的说成“一土块打两只班鸠”。汉族人听到这样的比喻就会感到不可理解,因为在汉语里是“一箭双雕”。对词仅仅从语言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是不可以的,尤其是成语、谚语、格言,习惯语,固定词组,一定要讲清它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必须通过语言来表现。所以,在汉语教学中纯粹讲授汉语的意义及语法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穿插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二)文化差异造成交际障碍
不同的民族,由于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以及社会宗教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交际双方如果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出现障碍。另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导致了使用语言的不同。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于相同客观事实的主观态度及引申意义都不会相同。如汉民族含蓄委婉的感情表达和谦和辞让的语言表现。以整体和他人作为标准和崇尚平等的特点,不即不离,温柔敦厚,与人为善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例如:哈萨克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纯洁无暇、忠诚。而汉族则以红色象征幸福快乐,幸运昌盛,常用在热烈或喜庆的场面上。春联用红纸写字,结婚庆典上的红喜字,劳模功臣戴红花,此外用红楼指闺房,红粉表示打扮漂亮的妇女等等。
在汉语教学中必须把表现在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民族的心态文化,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等思想文化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引入教学中。
三、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双文化素质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是语言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在影响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了解对其学习效率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汉语教学理论、大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在这些直观的形态中无处不蕴含着文化内涵,甚至在非常细微的地方,都可能包含着文化的大文章。由于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习惯、处世哲学、道德标准、话语方式等无不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对文化的把握决不不亚于对语言结构的把握。文化的理解与语言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理解越清晰对语言的理解就越深刻,语言的理解越准确对文化的理解就越透彻。因此汉语教学本身就要求教师具备双文化的素质。
汉语教师不仅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学生的母语文化也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对于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非常敏感,能自觉地将文化比较运用于汉语教学。例如:汉族人形容胆小的人时会说“胆小如鼠”而在维语里这个意思是“鸡的心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又如汉语形容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的意思时会说“幸灾乐祸”而在维吾尔语里这个意思是:毛驴快死了,在它的屁股上拉艾介克琴(类似胡琴)。
总之,作为一名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当具备双文化素质。例如,要熟悉中国的历史和地理,要了解主要的名胜古迹,要有一定的社会和民俗知识,包括婚丧嫁娶,亲属关系传统节日乃至宗教信仰等等。此外,还要具有一般的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汉语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有意识的拓展和更新相关政策、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成为维汉兼通的文化专家。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自己渊博的文化知识渗透和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为沟通维汉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
文化是动态的,培养精通维汉两种文化的双语人才,是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汉维两种文化的差异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化的驾驭水平。
参考文献
[1]唐祥金.文化观与文化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8) .
[2]魏兰栏.成人英语阅读教学要重视社会文化[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