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影响

2024-10-25

西方文化影响(精选12篇)

西方文化影响 篇1

西方文化霸权是西方霸权和西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殖民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就如美国学者赛义德所说:“帝国主义是建立与维持一个帝国的过程与策略。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已在很大程度上完结,然而我们将看到,帝国主义仍以其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实际中的特有形式,在普通文化中徘徊。”(1)

1 西方文化霸权的根源

西方文化霸权之所以能在全球不遗余力地全面扩张,说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文化现象,它表现为一种民族特性,以强大的“硬权力”为基础,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着深刻的根源,具体表现在:

第一,雄厚的物质基础。“硬权力”是实现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保证,主要是指一定国家和社会的军事力量、自然力量和其他有形的物资力量。亨廷顿指出,只有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才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才会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化作为“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权力。

第二,独特的民族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特性中孕育的坚定的“国民信仰”是产生“文化霸权”的内在原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往往认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此外,基督教文明内在的扩张性与征服性,使得西方民族天然地具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西方国家一味地追逐世界霸权。

第三,当今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干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转而通过向其他国家推行文化霸权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尤其是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使西方国家看到了利用文化进行“和平演变”的真正力量,同时也加强了他们运用文化手段来“西化”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信念。

2 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已经融入全球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了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有正面的影响,加速了我国与西方各国的文化和科技相互交融。但是,西方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应以负面影响为主。

2.1 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文化主权”

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本国文化能够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创新,并且同本国经济、政治发展保持一致,保护传统文化不受破坏。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向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严重侵犯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鼓吹文化的全球化,其危害更严重。在他们看来,西方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其文化也应该是最先进的。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应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的文化价值和政治经济制度为标准。“这种‘世界主义’让中国人以‘全人类’的名义去崇拜西方的文化价值,而对自己的国族的文化价值,对自己的‘国族性’或‘国性’不予珍惜,对自己的历史(甚至建国后前30年的历史)轻易否定,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失国族自尊和文化自尊。没有国族自尊,谁还会有‘国族’观念?没有文化自尊,谁还能抵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政治、经济、伦理、艺术……)潮水般的入侵”?(2)西方文化渗透,导致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迷信于西方的文化价值,并逐步丧失自身的“文化主权”,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2.2 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导致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否定与打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中国更多地是从横向大量“移植”文化,致使对中国自身的民族文化产生怀疑甚至曾被全权否定,结果将会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严重局面。

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当今文化日趋全球化,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对我国的道德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念,引导第三世界的青年人生观时尚化、自由化和浅薄化,长此以往,最终会出现意识形态的西方化。

另一方面,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蕴含着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这个国家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当代西方国家将资本主义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我们发生着影响,进而可能扭曲本民族文化,而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挑战或者质疑,民族认同的范畴就会出现危机,随之而来的民族凝聚力的涣散。

2.3 西方文化霸权渗透到经济领域,影响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优势,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促销”,在全球范围内有目的地推行隐含其中的西方意识形态,以此进行不平等的文化侵略。仅拥有“全球第一品牌”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根据著名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司在2002年的市场检测结果,“可口可乐系列产品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已经超过了50%”。(3)在中国各个城市,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关可口可乐的广告。可以说,可口可乐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市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表面的经济现象,而应看作中国文化被“西化”后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现象。

3 中国积极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们绝不能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漠然视之,而应该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积极应对并制定相关政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1 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为我国文化繁荣提供物质保障

文化霸权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它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因此,反对西方文化霸权、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关键在于发展自己。中国应该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3.2 独立自主地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诸如对待人类本身修养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外部环境的“天人合一”等等。但它的劣根性如专制集权、迷信等思想则应该彻底批判和摈弃。因此,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普及大众,深入人心。

(2)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必然含有人类智慧的结晶。西方文化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今天,说明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达到自身文化的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目的。

(3)发展创新中国文化,树立并强化现代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出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文化。

3.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面对日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成为各国保护独特的文化措施中的最敏感的一环。这种做法非常有必要。”(4)因而,我们应不断推进文化机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将新兴技术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总之,“全球化是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向全球渗透、蔓延的整体过程。全球化有不同的层面,有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决策,更要警惕西方的文化全球化,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要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抵制”。(5)

摘要:当今世界处在一个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面对这种文化霸权主义,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本文试图在分析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寻求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①孟健.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J].现代传播,2001(1):6-8.

②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

③可口可乐成饮料大赢家[N].北京青年报,2002(9).

④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26.

⑤房宁.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41.

西方文化影响 篇2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却在欧洲地区兴旺发展。从其在欧洲的产生、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们世代的信仰。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它烙印在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政治、艺术、社会生活等。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中文学的影响: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各时代西方人民的精神,从而影响了文学创作。基督教在西方文学史上组要发挥了提供素材、思想融入、潜在价值影响的作用。提供素材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基督教文化文本形式以《圣经》为主,将犹太民族的历史故事、宗教事件、民族风俗等接受过来,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形成教会文学整体结构,成为后世创作源泉。受基督教影响,西方文学作品体现多种多样的主题,例如创世说、原罪说、禁欲主义等,通过“故事引用”、“寓意化用”等形式,来表现西方社会的生活环境。潜在价值影响是指基督教文化更深层次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超出狭隘的宗教思想,更深沉的宣传了真善美等人生价值,成为西方文学所追求的永恒价值。

基督教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以主流的思想地位引领着西方风文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它以《圣经》作为权力和信仰的来源,影响了西方政治中的人权民主、国家观、二元政治观及二元化权力体系。基督教尊重人权的传统思想,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很多重要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的开头。国家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工具的体现,在道德上,它是罪恶的、低俗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统治工具。对于基督徒来说,国家无权干涉人类的精神生活,国家权力是有界限的。西方二元政治的产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表现为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的分割。在基督教的国家观及二元政治观的影响下,西方社会衍生“有限政府”的思想。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如建筑风格、艺术、节日习俗、生活观念、大学教育等方面。受基督教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兴起于十二世纪中期的法国,随后很快传遍欧洲。哥特式建筑表现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这些教堂拥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修长的束柱、高高的穹顶,令人赞叹不已。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

《圣经》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艺术方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三大巨匠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在音乐方面,《弥赛亚》《创世纪》等名作都取材于圣经。在哲学方面,中世纪的哲学就是被学者称为“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著名哲学家都是圣经学者。

修道院院士认为,体力劳动是精神劳动的组成部分,培养了西方重实践、重手工的生活观念,所以科技不断发展,最终掀起一场技术革命。

圣经文化对西方精神文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圣经圣经文化西方精神文明

一、对教育的影响

西方文化影响 篇4

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需求的特殊反映。体育利用身体形态、动作、运动器材等有形的物质来反映无形的意识、观念,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以及民族的特征, 并对人们的体育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 中国文化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 儒家文化重视体育、德育、智力的统一和谐。中国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人的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是对人的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 陶冶人的性情,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1 对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体育文化中还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之前, 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第一, 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发展。第二, 在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 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形成了相关的体育活动的制度文化。第三, 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民族心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评判, 这些统称为体育的精神文化, 是抽象的体育文化概念。第四, 具体化的体育文化, 也就是人们创造出了一定的物化形式, 例如火炬、奖杯、徽章等。学者高于兰著作了《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 在该文当中高于兰指出: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技术、体育消费以及体育资金等都属于体育的物质层面, 这些因素具有活跃性、时代性的特征, 是衡量文化整体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具体的政策、制度等体育制度文化属于体育中层文化, 它具有权威性, 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保守性、稳定性的特征, 是文化的核心它。

总的来说, 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集合,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以及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其作用是为了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

1.1 西方体 育文化

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 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 西方文化也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 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中心, 也包含北美洲与大洋洲。

西方体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市场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兴起, 西方体育文化更具世界意义, 并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礼仪,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保健作用 , 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观念。

2 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2.1 两种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 中国的传统体育也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地大物博, 土地肥沃, 农业是立国之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力量, 尊重自然。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稳重的民族性。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是在工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工业发展。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西方人崇尚与自然的竞争, 认为优胜劣汰,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人的力量, 提倡自由、平等。

2.2 两种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2.2.1 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朴素主义唯物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提倡阴阳五行、气一元说的观点, 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 并成为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

西方体育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西方的试验科学开始出现, 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后, 西方出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点。这种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解剖学等相继出现, 体育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为西方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2.2 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观, 西方体育提倡个体观

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国典型的整体观念。中国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的躯体与人的精神的和谐, 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人的身体锻炼, 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以及身心的和谐。

与中国传统体育不同, 西方体育强调的是人的物质形态, 提倡人通过体育运动, 强壮身体, 练成发达的肌肉, 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

2.3 两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2.3.1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 西方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 注重道德和人伦。中国将体育和德育联系起来, 主张利用体育培养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养成良好的情操。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不在于竞争取胜, 而是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升华。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重在参与”这样的鼓励的话语, 都体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是以工业文明为依托,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西方提倡竞争, 认为竞争才能发展。人们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 展现个人的能力, 获得成功。西方的比赛规则是在平等的情况下, 通过个人的努力, 在竞争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根本性。

2.3.2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 西方体育重视抗争

中国崇尚的是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的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舞等都都是通过运动实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而西方一直追求的是人的独立、自主, 强调人的作用, 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 提倡抗争。人与自然的抗争, 人与社会的抗争, 人与人的抗争, 在抗争中求生存。

3 两种体育文化的相似性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还是西方的体育都是重视集体的发展。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 个体依附集体, 集体主宰个体。个体的完善最终是为了集体的发展。西方也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 个人从属于国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

4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 势必会吸收其精华的部分。

4.1 中国体育开始追求体育竞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渐渐开始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现代奥运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敢于挑战自我, 勇于冒险, 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胜利, 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

4.2 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 从而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传入了中国后, 其中有很多的项目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 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各地的健身会所也相继开展, 西方的重型机械、击剑等项目成为热潮。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但同时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完善了世界体育的理论体系。

4.3 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 , 西方的竞争观念也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要输入新鲜的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 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新追求。

4.4 中国引入西方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 西方的一些优秀的体育项目也开始传入中国, 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逐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喜爱。

总而言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因为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以中西方文化为基础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具备着一定的民族特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也具备统一性。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能会改变体育文化原本的性质, 同时可能带来文化的变迁, 产生新的体育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要: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本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予以了定义, 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意识的身体活动, 并且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用以对体育活动进行评判的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文化还有具体的体现形式, 如奖杯、奖牌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同时笔者就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予以了不同的阐述,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同时笔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的角度着手,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并且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都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这一相似性。文章的最后笔者根据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概念、不同的特征以及共同的特性的研究结果, 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体育文化开始崇尚体育竞争, 西方的竞争观念逐渐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项目, 还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差异性,相似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1) .

[2]哲学中国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321121819357232[OL].

[3]董立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篇5

古代希腊文化无疑是西方文明为之骄傲的源头之一事实上。她是酝酿西方文明的文化酵母,当一个现代人满怀惊异之心欣赏古代希腊几近完美的艺术品时,他仍然会清晰地感受到希腊文化的震撼力在蔚蓝色的地中海和爱琴海的海岛上。

古希腊文化简介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希腊文明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爱琴文明时代,又称克里特被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第二阶段是荷马时代(公元前11—19世纪);第三阶段是古风文明(公元前8—6世纪);第四阶段是古典文明(公元前5—4世纪中期);第五阶段是马其顿统治时代,又称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古希腊文明的兴起: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约800年,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此后300年,希腊完全陷入沉寂状态,封闭又贫穷,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因为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所以又称“荷马时代”。在荷马时代末期,铁器得到推广,取代了青铜器;海上贸易也重新发达,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希腊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前776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增长,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在此后的250年间,新的希腊城邦遍及包括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在诸城邦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欲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古希腊文学和艺术具有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特征,具有人类社会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特征。

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古希腊宗教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 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 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 神话是宗教的核心。古希腊的宗教神话包括两大部分, 即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荷马史诗》是奥林帕斯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适应了希腊民族形成过程中统一宗教信仰的需要。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神谱》,把古希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 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12位主神谱系,为奥林帕斯教提供了系统的教义。由此可见, 古希腊宗教体系的确立以及宗教教义的充实与完善, 神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 神话为根基的宗教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影响。首先,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 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古希腊的宗教并没有类似基督教《圣经》那样的经典, 没有形成系统的宗教教义和具有戒律性的宗教理论。从根本上说,希腊重视现世生活, 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并不要求来世灵魂的解脱。其次, “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 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神与人之间会有联系,有往来, 人的行动会体现出支持他的那位神的意志,人类的战争、统治、生活乃至生命, 都会被神不同程度地支配,而人类也会因不满神的专制选择反抗神。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特有的人神关系, 自然会被文艺作家们所利用,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 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神人世界。如奥维德的《变形记》, 是希腊神话向西欧传播的来源之一。

胡厄的《福音书直解》, 比较系统地历数了从阿波罗到普里阿普斯的每个希腊神灵, 以及一系列神话人物等等。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 “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 贝斯所指出的: “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 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是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活跃在雅典城邦一支哲学团体, 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 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 有其自然的依据, 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 最终陷入了“ 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 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 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 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苏格拉 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个人品德, 是一种“ 可知论”。早在希腊哲学的开端时期, 诗人克罗封的诗中, 就有这样的描述: “既无人明白, 也没有人知道, 对于一切, 所制造出来的不过是现象(或意见)罢了。”这是一种较为明显的怀疑主义的观点的表述, 他将人亲眼看到或通过第一渠道证实的东西与只能作为推论的主题的东西之间的区分提了出来, 为哲学中的“不可知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开创性影响。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中的明珠, 光耀夺目。《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 成 为欧洲文学的渊源,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她的语言生动流畅、构思精巧严密,结构布局得当, 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突出,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希腊古典时代起, 《荷马史诗》就成为学生必读作品,至今仍是当代欧洲人学习文学时的必修一课。但丁称荷马为“诗人之王”;马克思也称《伊利亚特》是“一切时代最宏伟的英雄史诗”, 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它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攀的范本。”

自然科学成就是西方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方面,泰勒斯证明了许多几何学命题, 提出了“ 直径平分圆周”、“直线相交对 顶角相等”等定理和圆锥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人,该定理也因此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天文学方面, 泰勒斯曾正确地预言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全食;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宇宙是球形的, 其中心是“中心火”, 各天体都围绕它运行。欧克多斯则提出了“地球中心论”, 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并据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几何模型。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平时注重观察动植物, 亲自解剖动物, 著有《动物志》、《植物学》等著作,并按照从低级的无生命到高级的动物界的不同层次对生物进行了分类,这对后来的达尔文进化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医学方面,贡献最大的要数希波克拉底, 因为他第一次将医学从宗教迷信中解放了出来, 被尊为“医学之父”。他著有60篇医学著作,提出“四体液说”, 他还根据四体液把人划分为四种气质类型,这种划分法在心理学中仍在沿用。另外,希波克拉底也很注意医德, 其医德规范被称为“ 希波克拉底誓词”, 誓词中宣布要处处为病人着想, 要保持医生及其行业的纯洁与神圣等, 这一直影响到今天欧洲医学组织制定医德规范。

浅析基督教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西方节日;基督教;观念意识

作者简介:李倩(1987-),女,汉族,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工作单位: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一、引言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例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都是基督教教会年历的传统节日。

二、追溯西方节日的宗教意义

(一)圣诞节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最大的节日,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节日。圣诞节对每个家庭来说,意义也特别重大。只要有可能,离家再远的人也要赶回家里庆祝。《圣经》中记载耶稣诞生的年份被记为公元年。耶稣是由圣母玛利亚,因圣灵感孕,降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耶稣降生是为救赎人类,公元354年,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耶稣诞生的日子来纪念耶稣。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这一天为圣诞节。为了纪念圣诞节,人们用圣诞树,并在圣诞树上装饰上彩灯、明星、和平鸽等。与此同时,彼此互赠圣诞贺卡并附上新年的祝贺等。圣诞树上的明星,以及书上的彩灯都象征着耶稣是世界的光。《圣经》中记载,当耶稣降生在马槽的当夜,天空中有明星闪烁。来自东方的三个博士带着自己的礼物,在明星的指引下来朝见耶稣。这也是为什么在圣诞节,人们要互赠礼物。

(二)复活节

《圣经》中记载着,耶稣由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是为救赎全人类的罪孽,也称“救世主”。耶稣选取12名门徒,带着他们传教。后因被犹太教当权者仇视,被捕送至彼拉多手下宣判,被定十字架,三天后死里复活。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死而复活而定的。在西方国家,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当日(3月21日)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的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因此,复活节会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Easter)寓意着新生,代表着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主耶稣再次回到人间。复活节前一天要举行夜间祈祷。复活节当天要吃圣餐,人们见面会说“主复活了”,然后开始互赠彩蛋,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

(三)感恩节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是感谢上帝的日子。它的起源是源于17世纪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从英格兰出发,漂泊近三个月到达美国东南部港口。他们发现印第安部落无人居住就定居下来。但是冬天衣物缺乏,以及疾病侵袭,许多人没有存活下来。在第二年的春天,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为了感谢上帝给予的丰收与帮助,移民们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并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来庆祝。他们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等。与此同时,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玉米等感谢上帝的恩赐。

三、西方节日影响下的观念意识

节日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殊日子。它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由随意到定型、逐步发展和补充的过程,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力量的强大,人们更强调节日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表达。西方的宗教主要是为精神“孤独者”提供灵魂的依托。西方宗教的内容与“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工商业盛行所导致的个人生存中的孤独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西方传统节日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浓浓的基督教文化色彩,说到底是基督教的兴起和普及,工业社会商品经济代替了农业经济下的结果。那么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督教影响下的节日文化是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性格等。西方社会的节日,更多的是挖掘个体价值,追求外张力,狂欢,神圣等是其影响下的主要观念意识。

了解西方一些主要传统节日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化渊源,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西方国家的民族以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与我们有积极意义的外来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珍珠,卫华.西方节日活动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西方文化影响 篇7

贞奴 (1871年——1946年) , 她可以说是日本第一位国际巨星。19世纪末她从旧金山到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甚至彼得堡演出。她曾在华盛顿为麦金利总统表演舞蹈, 在伦敦为威尔士亲王和上层社会人士跳舞, 甚至曾在维也纳Franz Josef国王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面前表演过, 著名画家毕加索画过她的像, 普契尼创作的不朽人物《蝴蝶夫人》也是以她为模特塑造的。她是一位轰动性人物, 贞奴是一位叛逆者, 她一无所有, 却凭美貌、智慧、天分、激情走出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而在日本, 她却曾是一名歌伎与演员, 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受到不少凌辱。最终, 迫于压力, 她不得不在尊严与爱情之中做出抉择:贞奴的故事展现了日本与西方文化第一次相遇, 那个消遣时代的背景, 贞奴正是处于这种文化冲突中的顶峰人物。她的生活见证了日本明治到二战后的巨大变化, 贞奴真实的一生, 以及她的爱情, 她在那个妇女比男人卑微的年代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二、当时日本的状况

一直以来,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社会, 受到德川幕府的严格统治, 建立严格等级制度, 即士农工商。为了不让任何颠覆性思想渗入影响到脆弱的社会平衡, 幕府将军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日本人出国或者外国人来访均属重罪。当时的日本虽然中断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 日本人却推动发展了歌舞伎剧的表演, 以及一种能迸进火花、烘托室内气氛的文化, 即名伎和艺伎的水上世界文化, 便也出现了这位伟人的文化——川上贞奴。

三、当时东西方妇女地位的差异

1、东方妇女的地位。

幕府政权统治下, 政府规定妇女严禁登台演出, 表演就等于出卖色相。1629年起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规定歌舞伎只能由男演员表演, 女演员不会出现在舞台上, 声色场合里助兴的人, 也就是后来所得的艺伎, 她们也表演音乐舞蹈, 不过表演的对象是个人。至于内容, 则与歌舞伎差不多。她们认为妇女应当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照顾孩子, 为这个家一丝不苟地负责, 妇女们理当为家人奉献自己的一生, 包括应该享受的青春。

2、西方妇女的地位。

西方妇女的地位是何其的高尚, 她们穿着褶皱泡泡裙在浪漫的巴黎、高楼耸立的维也纳, 驰骋在舞池中, 有撒拉·贝纳尔的华贵美丽, 爱莲·特里的性感美丽、妖艳, 艾莱诺拉·杜斯的智慧光芒, 她们活跃在青春的舞台中, 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她们与男人有着一样的崇高地位, 被拥护着。

四、她对东西方文化的冲击

1、她对东方文化的解放

在日本的戏剧中还不曾有女人扮演旦角的先例、歌舞伎戏剧中的“女形”通过矫正步态和借助悠扬婉转的假声, 已经具有了一整套程序化的女性做派。刚开始让她演出的时候, 阿奴运用了做艺时学到的歌舞伎技巧, 并结合了更为现实的表演风格, 她作为丈夫身后的小女人, 协助音二郎在其先锋戏剧中发扬光大的正是这种风格自到西方后, 她利用一切机会观摩西方著名女演员的表演, 学习她们自然的演绎手法, 她利用每一次的演出机会, 完善自己独特的融东西方为一体的演绎风格, 她的这种演绎方式, 在东方这片大陆上同样有着深厚的影响, 俄国, 中国等都潜移默化的接受者日本的文化, 进行一系列改革。

2、她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贞奴到来之前, 西方人对艺伎的意象基本停留在联想阶段, 只有那些出差去过日本的人才有机会目睹艺伎的真貌, 她到美国后, 让美国人见识了艺伎的神秘与精髓。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西方国家里, 舞台上纯洁接吻和拥抱的场面很多, 但是从来没有表现地如此肉欲, 即使暗示也不曾有过, 看到这出戏, 那些自诩为公众道德们大惊失色。教堂传道士们公开出面指责, 妇女俱乐部亦猛烈抨击, 并将之贴上“诱使少年男女的道德沦丧”的标签。

西方观众由于孤陋寡闻, 从没看过日本戏剧, 自然主观认为那就是真正的艺术,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贞奴给西方文化所带去的文化解放, 她让那些沉醉在本国醉生梦死的艺术中的艺术家们彻底醒悟, 她让日本的戏剧在欧洲的土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梵高, 他们都从日本艺术中获得了极大的启迪,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融汇了日本的主题, 对当时美术绘画都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大家们他们潜移默化地深受着贞奴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能动性与力量的先驱, 她的到来, 给西方所有迫切希望了解日本的人送来精神粮食, 她就是日本风格的使者, 赋予着西方文化的解放与使命。

五、她对本土文化的解放

在当时日本, 如果丈夫出门在外工作, 妻子总是留在家中料理家务, 照看孩子, 陪男人外出的做法很出格, 很新潮, 然而贞奴却勇于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日本是严禁妇女登台演出, 所有的角色均有男人扮演, 而她在西方的舞台上进行大胆的登台演出。

在日本接吻是令人相当震惊的行为, 嘴唇的相互挤压只限于卧室之中, 展现女人这一性技巧。妻子迎接丈夫归来是向他鞠躬而不是吻他。她却也改变了这一局面。

六、当时艺伎的无奈

艺伎的生活, 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她们的苦楚, 她们的命运, 她们哭泣, 却没有眼泪, 我们同情, 在那个年代, 也许每一个群体都有着她们的无奈, 即便抗争, 可是最终的结局却有着伤心, 即便是贞奴。

参考文献

西方文化对缅甸现代生活的影响 篇8

缅族的传统服饰, 一般来说, 男子的服饰, 男子上身穿无领对襟长袖或短袖外衣, 下身穿筒裙。男子穿的筒裙, 在缅语中人们也称之为“笼基”或“布梭”, 有的华侨也称之为“沙笼”。女子的服饰, 女子一般上面穿断上衣, 下面穿筒裙, 女式筒裙缅语称之为“特敏”, 女子有时在肩上披一条缅语称为“布瓦”或“得备”的披巾, 披巾大部分会在重要或正式场合披戴。缅甸女子大多喜欢留长发, 挽各式各样的发髻, 喜欢在头上戴鲜花, 脸上喜欢涂擦黄香楝木粉浆。黄香楝有美容、护肤、防晒等功效。

近代三次英缅战争后, 特别是1885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缅甸的二三十年后, 缅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穿用的服饰与今日的服饰很相近。

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使西方的文化对缅甸的服饰有着一定的影响。缅族男子大多不再留长发了, 他们也开始穿西服和运动装。男子的上衣仅及臀部了。女子的发型也逐渐趋向现代化了。男女上衣的款式都趋向于中国式的偏襟或对襟式。女子的上衣也逐渐变短, 女子们后来也穿较薄的衣服, 衣服长短有到腰部的, 也有到腰部以上的。缅族女子喜欢在衣服、袖口、衣领和腰间弄一些花边。

开张爱国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的缅族也很注重衣服款式和颜色的搭配。缅族男子多穿黄色土布制的上衣和下身穿黑色筒裙, 缅族女子则多穿后细布做成的长袖偏襟上衣, 再在肩上披上披巾, 下身穿着筒裙。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爱国装束。

殖民地时期, 缅族人的衣扣也多式多样起来。衣扣的选材有用黄金、钻石、象牙、大理石、贝壳、塑料和玻璃等等做衣扣, 只是在玻璃衣扣上涂着金粉。英国殖民者统治缅甸后, 缅甸的一些工匠学会了焊接首饰。有手环、手链等等。款式有竹节状的, 金丝有单条金丝, 也有两条金丝做成的。

以前的缅甸男子有结发髻的习惯, 男子头上包着包头, 缅甸人称之为“岗包”。英国占领缅甸后, 缅族男子虽然很崇尚西式服装, 但他们在穿西服的时候, 头上仍保留有包包头的习俗。

现在, 由于缅族男子不留长发, 也不结发髻了, 男子已不再包包头。如今, 有的缅甸男子出席一些重要活动时头上戴着已做好的礼帽 (岗包) , 现在的缅甸人已不再用头巾包头了。

2 饮食方面

缅甸被英国人殖民统治后, 西方的一些饮食文化对缅甸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缅甸人进餐时习惯用盘盛饭和用手抓饭, 他们将饭弄成团状然后再放入口中。在缅甸仰光学习期间, 笔者不管是在缅甸人家中还是在外面的餐馆, 看到他们吃饭用盘盛饭, 但是不用手抓饭了。他们吃饭左手持刀, 右手持勺。

现代的缅甸人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喜欢喝咖啡, 其次是奶茶。走进仰光市的大小商店, 有各种口味的面包。比如面包馅有红豆沙的、椰蓉的、黄豆沙的和牛奶味的等等。此外, 还有各种口味的蛋糕。缅甸人很喜欢吃这些东西。这些都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

3 建筑方面

缅甸居民最普通的建筑是干栏式建筑, 此外, 缅甸最多的就是佛塔寺院。缅甸被英国人殖民统治后, 西方的一些建筑文化对缅甸建筑产生了一些影响。在缅甸仰光, 我们除了可以见到金光闪闪的佛塔, 还可以见到很多西式建筑。比如, 仰光的妙声鸟餐厅, 这个餐厅建在水面上。远远看去, 像是两只金光闪闪的妙声鸟在湖面上。这个餐厅外表具有缅甸传统建筑的风格, 餐厅里面却是西式建筑的风格。此外, 缅甸的一些现代宾馆、中央银行和大医院等, 都具有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

4 医药卫生方面

缅甸地处热带和亚热带, 气候炎热, 特别是到了夏季, 白天最高温可达四十多摄氏度。雨季时, 降雨量充沛, 气候炎热潮湿。各种蚊虫种类繁多, 各种传播疾病也很流行。传播疾病如疟疾、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血丝虫病 (也被称为象脚病) 等疾病。缅甸经济发展落后,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是很理想。缅甸传统的医病方式主要是用缅药和巫医, 巫医一般用鬼、神等帮病人治病, 有一些人因误治而丧命。

缅甸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医疗方面的丰富知识经验, 并编写了多部医疗卫生方面的书籍, 为缅甸传统医疗卫生事业的传承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发生三次英缅战争后, 英国统治着缅甸, 他们看不起和排斥缅药, 因此缅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殖民统治时期, 缅甸的医院和医生都很少, 当时的仰光医院也只不过有“3名” (1) 医生, 各县医院也才有医生仅仅“1名” (1) 。三次英缅战争后, 西医也逐渐传入缅甸, 并受到缅甸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但是广大缅甸人民并没有钱去看病, 去看病的只是那些缅甸有钱人和英国殖民者。所以缅甸人由于医疗卫生落后寿命都不是很长。

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殖民者开设了医学院, 后面又在仰光开设了卫生和护士等专科学校, 在曼德勒开设了曼德勒医院, 在仰光开设了仰光大医院。此外, 还有东枝医院、彬吴伦医院等。在缅甸县城也建有医院和诊疗所。从三次英缅战争后到缅甸取得独立后, 西医在缅甸都得到了应用。

今天, 在缅甸, 西医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很大。一些缅甸人学习西医, 回国后开设西医医院和诊所。

摘要:缅甸除了本国传统文化, 还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很多原因, 西方文化对缅甸现代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缅甸服饰、饮食、建筑和医药卫生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文化,缅甸,现代生活,影响

参考文献

[1]钟智翔.缅甸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1.

[2]李谋, 姜永仁.缅甸文化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西方社会文化对诗学的影响 篇9

一、政治经济对其诗学的影响

众所周知,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 而西方古文明之地爱琴海域, 由于水陆交错、山栾石叠, 其间有众多星布罗棋的小岛, 为古希腊人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 使希腊的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 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形成了古希腊社会经济的商业性特征, 即以工商业城邦为中心的特点。事实上, 这也是西方社会的商业性特征, 它对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 其诗学中无疑会反映西方的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英雄、敢于冒险的民族性特点。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人文主义者大力倡导以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为奋斗目标, 从而更加强化了以自我为中心, 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经历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数千年的陶冶, 最终形成了决定社会文化的特征——现代西方社会的民族特征。

二、自然、人文科学对其诗学的影响

西方人对自然万物有着极大的热忱, 大自然的神秘驱使着一个个诗人去探索和发现, 去读懂自然的奥秘。可以说, 西方人崇尚“泛神主义”, 认为自然世界中存在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古希腊人生性热爱自然, 他们善于从宇宙万物中发现生命之美、享受幸福的愉悦和快感。自然是产生美的源泉, 也是实现心灵宁静的根本所在。在西方诗人的眼中, 自然已经不再仅仅是自然万物的集合体, 它更上升成为一种神秘的宗教, 在多数的西方诗人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通过透视作品发现作者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沉思, 他们的感情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 显示出一种对于自然宗教式的崇拜。这种源自于对自然的神秘的追问, 让西方的诗歌一步步走向成熟, 神秘主义特点凸显, 宗教性更加浓烈, 都让西方诗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 自然、人文科学对于诗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西方诗歌早在原始形态就出现了自然化的诗歌, 再往以后, 几乎所有的诗歌的创作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三、语言特征对其诗学的影响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 感情激烈, 以求再现此情。西方诗学的语言在很多时候表现在客观事物在心底唤起的感情, 表达个人的主观意识。奔放、激越的感情基调让诗歌的语言更加具有渲染力和张力, 西方特有的开放性和商业性, 让语言表现出较强的理性主义特点, 内在的逻辑性显而易见, 这就会使得很多的西方诗人在创作的时候, 会经过理性的分析,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格律诗、自由诗还是散文诗, 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这个特点, 尽管这些诗歌在形式上的要求不同, 但是都可以从中发现相同的一点, 那就是诗歌本身的理性特点。尽管形式不同, 但是它们都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及音乐美。这就是西方诗歌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

四、伦理特征对其诗学的影响

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西方的诗学特征, 我们不难从中读出西方区别于东方的个人主义、幸福主义、科学主义等特征, 这就为西方诗学的发展创造了极度的美学特色和哲学特点。恋爱及爱情是西方史学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 在西方的人伦观念中, 个人主义大于集体主义, 爱情是每个人生命深处和灵魂高度不可忽视的棱角, 同时它关系到心灵的最关痛痒。可以说一个诗人的生命历程也就是爱情的历程。西方人的洒脱就在于, 他们将爱情视为至高无上的瑰宝, 它远远胜于婚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雪莱及布朗等诗人的短诗, 以其直率的表达、深刻的反思以及浓烈的铺陈, 让我们感受到以恋爱为主的伦理特征对诗学的重要影响。正是爱情赋予诗歌的高度, 让我们发现西方诗歌中极为特别的浪漫主义色彩。另外, 西方诗歌中表达个人主义情感的诗歌也不少见, 个人主义特色是始终维系在每个西方人生命血液中的泉水, 它浸润了西方诗歌的生命。总之, 伦理特征在西方诗学中多有展现, 我们从中体会出西方社会中的人伦特点, 在伦理特征和诗学的互相碰撞下, 西方的诗歌走向成熟。

结语

诗歌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 它与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科学、语言特征以及伦理特征方面等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在此基础之上, 西方诗歌完成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成熟。西方别具特征的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幸福主义、神秘主义等为诗歌的创作打开了更多的大门, 几乎所有的诗歌都集中体现了如上方面。总体说来, 诗歌本来就是思想的传达、美的展现, 自然、社会的林林总总无一不是诗歌的内容, 西方诗歌由此变得更加强大。

摘要: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 而它的社会经济的商业性特征, 也是西方社会的商业性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诗学, 无疑会受到其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从西方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科学、语言特征以及伦理特征方面, 浅析对诗学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社会文化,诗学

参考文献

[1]王小强.谈当前“文化诗学”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不同旨趣[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2]姚朝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 2006, (11) .

浅析西方饮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篇10

在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 早在光绪皇帝时期, 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就已经出现一些西餐厅。新中国成立后, 更多的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起初这种饮食文化并未被所有人接受, 但是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 并将其作为一种时尚、一种享受。据“环球”杂志和新浪网联合发起的一次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8.49%的人称吃过西餐, 而61.4%的人称自己经常吃西餐。这足以证明西餐在中国现代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

二、西方饮食文化传入所产生的影响

(一 ) 对 国内 菜 式 带 来 的 影响

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 很多传统中餐厅开始创造更多的创新菜, 全聚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闻名国内外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有150年的传统, 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 它一直致力于创新。它们不仅推出过充满异国风情的“雀巢沙律鱼子澳带”、“日和鳕鱼”、“龙虾焗伊面”等菜肴, 在情人节、圣诞节当天也开展过很多促销活动, 吸引顾客到全聚德过“洋节”。这无疑吸引了很多国内外顾客, 也创下了相当可观的营业额。

(二 ) 对 烹饪 方式 带 来 的 影响

做菜要做到“色、香、味”俱全, 由此不难看出, “色”被放在第一位, 它会直接影响“吃还是不吃”。就算一道菜肴非常可口, 早在“色”这一层上就被否决掉的菜肴, 很难让人们发现其真实价值。无论是在中国, 还是西方, 人们早就了解了这一点并强调其重要性。然而中西方饮食文化中所强调的侧重点却有些不同。在中国, 厨师往往会重视其原材料的形状, 把材料切成丝、片、块等各种形状。在西方, 厨师往往更重视最后的摆盘, 会把菜排成排, 卷起来, 或者堆起来。受西方烹饪方式的影响, 中国厨师现在也开始讲究摆盘, 把菜肴盛好后, 会放一些装饰物点缀。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的烹饪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 中国人通常使用圆底锅和明火, 因为这种炊具适合炒菜, 也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西方, 人们通常采用烤和炸的做菜方式, 因为这样做出来的菜才符合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即使材料一样, 因为烹饪方式不同, 加上各自特有的调味料中西菜肴的味道也会迥然不同。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 中国人开始采用烤、炸等烹饪方式。不仅如此, 某些人还用芥末番茄酱、沙拉酱等源自西方的调味料, 使中国菜肴在原来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些独特的味道。

当然, 炊具的变化值得一提。很久以来, 中国人善于使用比较简单的铁锅、沙锅等炊具。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中国人开始使用从外国引进的各种各样的做饭做菜工具。从人们每天使用的电饭锅、电冰箱到后来开始盛行的电磁炉、微波炉、烤箱等, 不仅大大方便了烹饪过程, 而且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味道。

(三 ) 对 国内 餐厅 的 运 营 带 来 的 影响

1.环 境的优美化

踏进餐厅的一瞬间, 顾客就可以从环境推测出餐厅的食物风格。西餐厅在布置时会注重装潢, 注重环境的舒适、安逸, 人们进餐时会有优雅的音乐相伴。中餐厅往往侧重热闹的气氛。由于中西方的差异, 中餐厅里总是很热闹, 相互敬酒, 相互喧闹, 表示友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日常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人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 对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舒适安逸的西餐厅无疑是他们更好的选择。但是为了提高竞争力, 很多中餐厅开始改变, 不仅注重装潢, 注重餐具, 而且开始为顾客播放一些音乐, 使顾客吃饭时有更好的心情。

2.服 务的规范化

西餐厅对服务员的要求很高, 不仅要站在规定的地方, 穿着统一的服装, 而且要对端上的菜肴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培训。但是在中国, 长久以来, 人们对服务员的要求很低, 普遍认为服务员这个职业是找不到工作时最差的选择。然而现在, 很多较大的中餐厅都学习西方模式, 对服务员进行统一严格管理, 从衣着、打扮到言行举止, 都有很多严格的规定, 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四 ) 对 社 会 带 来 的 影响

改革开放前, 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了解很少, 总以为西餐是达官贵人才会吃的东西。但是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大量传入, 人们慢慢发现, 自己也吃得起西餐。尤其是西式快餐, 由于其美味及便利的特点, 开始受到更多的人喜爱。有时饭桌上也会出现中西餐共同出现的情况。这不仅扩大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 而且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

三、结语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但是其积极影响往往多于消极影响。它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而且会造成一定的竞争, 促使中华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在相互交流、学习、交融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中华饮食文化不应仅停留在过去, 更应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以求得繁荣辉煌。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本文从菜式、烹饪方式、国内餐厅的运营模式、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西方饮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论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动画艺术 篇11

然而随着1906年第一部动画的诞生至今,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的动画艺术融合了本国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本民族特征的动画风格。因此,本文拟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出发,分

析不同的文化情境影响下的影视动画艺术风格。

一、独立、自由、平等精神影响下的美国动画艺术

美国的《独立宣言》里开宗明义地说:“人人生来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以此思想建国的美国人,其价值观是与东方各国完全不同的。历史上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已经不起作用,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即相信只要有才华就能出人头地,而不必借助任何外力。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性格坚毅、独立乐观、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受到追捧。以《狮子王》为例。主人公辛巴本是“荣耀国”国王——木法沙的儿子,但在木法沙的弟弟——阴险邪恶的刀疤害死木法沙,并篡位之后,一切都变了。快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残酷的现实逼着年幼的辛巴成长。最后,辛巴在朋友、恋人以及众人的帮助下,战胜刀疤,重返荣耀国,成为新一代的国王。

在辛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美国精神”。年幼辛巴失去了慈爱、强大的父亲,这就斩断了他能够依靠的社会关系,因此,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生存,重返荣耀国。而在辛巴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两个对他以后性格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好朋友——猫鼬丁满和野猪彭彭。他们乐观开朗、崇尚自由的性格深深影响了自卑怯懦的小狮子辛巴,并且教会了他要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最后辛巴重返荣耀国的动机也不仅仅是要夺回王位,而是得知荣耀国的动物们在刀疤的统治下,过着食不果腹、暗无天日的生活后,才决心回去拯救他们。这说明西方社会“父死子继”、“家天下”的传统远不如东方那么深刻,他们不是不渴望权力,但坐享其成的人是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的,他们崇尚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登上荣耀顶峰的人。

二、“菊与刀”的矛盾性格影响下的日本动画艺术

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菊与刀》中深刻分析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纯洁高贵、与世无争;而刀则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好战尚武、盲目忠义。而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更是因为其开放时的绚烂至极,凋零时的残酷唯美,以其转瞬即逝的美丽造就了日本传统的审美观——“物哀美”。

这种“物哀美”体现在动画上就是日本动画对感情的描绘极其内敛,呈现出一种忧郁美,并且带有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以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为例,女主人公阿姗是一个被犬神抚养大的女孩,她从小生活在山林,并与试图破坏山林的达拉拉城的女管家——幻姬势不两立。在战斗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少年战士阿斯达卡。他帮助阿姗保护山林,保护象征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麒麟兽”,但同时他也帮助达拉拉城的女管家抗击外敌。阿斯达卡为了协调两方关系,使人和自然和平共处,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宫崎骏在这里表达了他的主题——人和自然不可能和平共处,人类总是想方设法地在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体现了他深刻的民族忧患意识。而影片中对“麒麟兽”之死浓墨重彩的表现,更是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意识,即以悲为美。

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动画艺术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社会结构。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差序格局’”。它深受两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奉行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的家族观念。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君子讲究的是“克己复礼”和“以修身为本”,只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但就是在这种看似井井有条、父慈子孝、天下太平的稳定的社会制度下,反抗精神却在潜滋暗长,并且一有机会就会形成动摇正统皇室的力量。

正是在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敢于反抗权威,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便成为民间普遍推崇的对象。以《大闹天宫》为例,影片将孙悟空这个具有猴的特征、神的威力、人的感情的中国式的神话英雄, 生动地再现于银幕。以神话形式反映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的冲突与斗争, 比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孙悟空敢做敢当、大胆反抗天威神权的无畏精神和斗争性格。同时也暴露和讽刺了玉帝、龙王、天神天将们的飞扬跋扈、专横残暴和昏庸无能。该片主题鲜明、深刻, 基调明朗、昂扬,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从而使“中国学派”名扬世界。

1983年在法国公映时,《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 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这就说明,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动画作品是被世界所承认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动画就不能吸收国外的传统文化,从别国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中寻找素材。比如美国的《花木兰》、《阿拉丁》,日本的《七龙珠》、《最游记》等,都取材于国外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原形。因此,中国的动画艺术走国际化的道路势在必行。

动画艺术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并不矛盾,“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是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如果仅仅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这样制作出的动画作品就像是个穿着一身唐装的外国人,空有民族文化的皮囊,但丧失了民族文化的魂。

中西方文化对语用失误的影响研究 篇12

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语言的实用性需要文化来支撑,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其内涵是指“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在我国, 何自然也曾对语用失误做过进一步的阐述, 他在1997年曾指出, 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因此, 避免语用失误的根本途径就是应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语用失误出现的原因

语用失误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 究其根本, 就是由于对文化、历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 主要原因包括三个因素。

1. 思维方式的不同

各国文化源远流长,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都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 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诸多差异。中国文化突出直觉性与整体性,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性与分析能力。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模糊, 更注重直觉与感知。这种差异就会使语言交流产生语用失误。

2. 文化背景不同

西方文化中很多因素来自于圣经及希腊罗马神话, 而这些对于东方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宗教对西方人的影响超乎东方人的想象, 宗教文化已融入西方人的血液之中, 而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儿童来说就耳熟能详, 东方人却知之甚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孔孟之说于外国人也如同天书, 对其了解也仅是皮毛而已。文化因子一旦渗入语言之中, 就难免会引起中西方的语用失误了。

3. 价值观不同

价值体系对人们交际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迁移往往会使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避免文化迁移的同时, 了解不同的价值体系是避免语用失误的一种手段。东方文化中人们讲求中庸从众, 避免“树大招风”;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 要求个性张扬, 追求个人发展, 主张独立及个人利益。中西方价值观的融合能让英语学习者更进一步了解应用语言的语境。

三、语用误解实例分析

1. 西方文化之于东方人

例 (1) A:Look!There is a finger on the wall.B:Where is it?

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来说, a finger on the wall会误解成墙上有个手指头, 也可能会认为对方在说恐怖故事吧!其实际意义却是大难临头!究其语言渊源, 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 有一位古巴比伦的国王在宫殿里设宴纵饮时, 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手指, 在粉墙上写了四个奇怪的单词。国王叫来了被虏的犹太预言家, 才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 就是大难临头。从此, a finger on the wall就有了灾祸临头的含义。同样, 西方人在表达希望得到好运或祝福某事成功时有个习俗, 就是交叉手指, 这一习俗起源于基督教, 教徒们相信十字架可以消灾免祸, 具有祈福的力量。因此, 教徒们在危难之时都在身上画十字。“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就有了“祝我好运”的含义。西方小孩子在撒谎时, 认为交叉手指可以减轻说谎的罪过。由此可见, 宗教文化对语言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了解宗教、不懂文化背景, 根据词面含义去理解交流, 只能弄出各种笑话。

例 (2) A:Do you ever fall in love with a girl?B:I took the Fifth.

A:What?You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five girl friends?

在该对话中, 问者不懂西方文化内含, 问了一个很隐私的问题, 询问对方是否恋爱过, 产生了第一个文化冲突, 而后, 他又根据字面意思, 把the Fifth当成对方已经爱过五个女友了, 出现了第二个文化冲突。其实在美国口语中, take the Fifth原指证人可以根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的条款, 回避作答, 不做对自己不利的证词, 现在广泛应用, 表示“避而不答, 拒绝回答”。不了解美国宪法的人当然不可能知道其真正含义, 就会出现让人尴尬的局面。因此, 对于西方法律也应有所涉猎。

例 (3) A:Sorry, I am late for class.B:How come?A:By bus.B:Hey, you can’t go to the classroom like this.You should ask me“Excuse me, Miss, may I sit down?”A:Yes.

在该段对话中, 西方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迟到, 东方学生却理解为教师询问交通方式, 所问非所答, 其后教师要求学生应该礼貌地与师长对话, 东方学生不理解课堂礼貌用语, 又闹出了笑话。

2. 东方文化之于西方人

例 (4) 西:Did you eat anything yet?中:No.西:So you didn’t eat anything.

中:Yes.西:Did you eat?中:No.西:So you didn’t eat.中:Yes.

该对话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回答是或否, 根据实际情况, 不管问句怎么变, 没吃过, 就是回答“No.”而中文不一样, 回答要根据问句而变。西方人不理解东方语言的表达方式, 就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 头晕转向的问答。因此, 思维方式也会对语言交流产生障碍。

四、治理语用失误的对策

1. 提高文化意识

文化的敏感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语法的同时, 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敏感度, 看到不同的用法及有深层含义的语言时, 要刨根问底, 将文化融入语言学习中, 提高文化意识的最快捷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各种外文杂志, 小说、报刊, 多欣赏外国影片及电视剧, 直观地了解西方的社交情景, 从西方人交流的口语中汲取文化内涵, 突破自身文化界限。

2. 强化自身文化修养

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要加强自身母语文化底蕴, 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对, 尝试文化互译, 拓宽文化信息渠道, 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对中国文化深入理解, 通过对比, 找出文化差异, 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3. 了解西方价值观

各国价值观是文化层次中最深最难理解的一部分, 受到历史及社会发展的深层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具有统一的价值观。一旦形成, 不会轻易改变。在学习西方价值观时, 遇到无法接受的理念, 也要求同存异, 互相尊重, 培养平等意识, 包容不同观念与意识形态。

4. 学习西方多元文化

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必将融合多元文化, 东西方文化可以互补, 相辅相承, 因为人类文明的推进产生了文化,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借鉴, 吸取多元文化中的精华, 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我们要主动去认识不同文化, 主动参与到不同文化之中, 留学、旅游、访问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多元文化, 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融合其他文化, 让语言交流充满生机。

5. 加强对俚语的理解

语言交流中俚语的出现往往让学习者头疼不已, 一个简单的词汇就能让人迷惑费解, 比如bluenose, 看字面就是指蓝鼻子或蓝鼻子的人, 而其真正含义却是鼓吹清规戒律的人, 严谨的人。如果缺乏对俚语的了解, 就会产生各种歧义, 引起语用失误。而学习俚语的资源无外乎西方文化类书籍、杂志、影视作品。了解国外的教育制度、优美风光、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俚语的来源, 从而应用地道的语言进行交流, 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多读多看多积累, 长期观察, 体会所得, 可以弥补语言类书籍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盈, 王善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2]李庆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上一篇:端头支护下一篇:主动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