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构建知识

2024-10-25

主动构建知识(通用6篇)

主动构建知识 篇1

在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促进学生对学科间接经验知识的高效学习上。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应该包括主动顺应与主动同化。所谓主动顺应, 就是侧重于知识存在的客观性, 是学习主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 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知识在脑子里扎根着床的过程。主动顺应还包括依靠实验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纠正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为知识往纵深方向发展扫清障碍。

所谓主动同化, 则是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来发现规律, 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 以利于知识在被使用时能轻而易举地被提取出来。

简单地说, 主动顺应就是学习主体顺应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而使知识在脑子里扎根的接受知识过程, 而主动同化则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的横向整合过程。没有知识的牢牢扎根就不利于知识的横向整合, 没有知识的横向整合就不利于知识的存贮、提取和运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面对一个个特定的知识点, 如何操作才更为有效呢?

在教授高中化学必修1中氨气的溶解性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首先引导学生成功完成氨气的喷泉实验, 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和思考形成喷泉的原因, 然后归纳出氨气的色、态、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指出氨气的溶解度及其与水反应的产物, 以及NH3·H2O的不稳定性和弱碱性, 最后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氨气与水反应的可逆性。显然,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非常合理的, 既重视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重视了化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最后还给出正确的结论作参照。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正是教师最值得花心思进行设计之处。

教师:喷泉是怎样形成的?喷泉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在课文中有什么数据支持?

学生:大气压强大于瓶内气压时, 水槽中的液体会被压入瓶内, 从而形成喷泉。喷泉的形成说明了氨气极易溶于水并溶解得很快, 在常温下, 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教师:喷泉呈红色,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显然, 氨气溶于水生成了碱!

教师: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NH3·H2O, 你能写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NH3·H2O的电离方程式吗?

学生: (略)

教师:当打开一瓶浓氨水 (补充实验) ,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闻到了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 也说明氨水中NH3与NH3·H2O共存, 显然, 氨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教师:你所写的化学方程式需要修正吗?NH3·H2O是一种弱碱, 你所写的电离方程式需要修正吗?

学生:都要使用可逆符号。

学生: (略)

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 围绕氨气的喷泉实验, 以实验事实作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不断深入地思考, 使认识不断提高——氨气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碱NH3·H2O→NH3·H2O是一种弱碱→NH3·H2O不稳定→氨气与水的反应和NH3·H2O的电离都是可逆的→氨水中含有多种分子和离子。就这样, 依靠事实和逻辑的力量, 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扎根了,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主动顺应。这样的教学效果, 是那些越俎代庖式讲解和让学生死背结论的教法所无法比拟的。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新知识孤立地存在, 应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梳理, 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如在讨论了喷泉的成因之后, 提出以下问题:“对于氨气喷泉实验的引发, 如果使用单孔塞 (即没有带胶头滴管) , 你能引发喷泉吗?”“你能使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氯化氢等气体做成喷泉实验吗?”而在讨论了氨水的微粒种类之后, 可让学生讨论前面学习了的氯水中的各种微粒。这样, 既强化了新知识, 又复习了旧知识, 既促进有关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又提升对新知识的类比迁移能力。这样的新旧知识的整合, 就是课堂教学知识建构中的主动同化。

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帮助, 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指导, 通过预设有利于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问题来指导他们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高效地学习课本的间接经验知识。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之后, 总有不少同学认为硝酸也会与锌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还会认为硝酸不会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后面的铜等金属反应。面对这样的错误, 怎么办呢?事实胜于雄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纠错方法就是实验验证, 学生的主观认识会不得不顺应于客观事实!然而, 在认识得到纠正的同时,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将会被动摇, 这会迫使学习者做出反思, 意识到共性之中的特殊性, 这就为硝酸强氧化性的学习提供了机会, 出现了新的知识生长点。至于这个新的知识生长点是否成熟, 学生是否能顺利地进行知识拓展, 这是时机问题。教师不能在初中介绍酸的通性时就勉强学生进行探究, 因为此时的知识贮备尚未充足。教师可在高中学习了氧化还原知识和离子反应知识之后才提出来, 因为此时的时机已经成熟。由此可见, 学生知识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是一个需要同化与顺应反复协同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迂回曲折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注意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因为, 只有度身定做的教学设计, 才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 知识建构过程包括顺应和同化两个过程, 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学生高效学习学科间接经验知识, 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要依靠科学事实 (如实验等) 和逻辑推理的力量来促进知识的扎根着床, 又要发挥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等思维的同化作用来促进知识的横向整合, 以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车丽萍.试论智力发展与同化、顺应的关系──皮亚杰基本理论的启示[J].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2)

[2]任晓霞.顺应有道, 同化无痕[J].考试周刊, 2013 (14)

主动构建知识 篇2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用在学校教育中,则道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自修、自学是我们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指挥捧应指向哪里呢?笔者认为,学生应由“被动式”转向“主动式”,应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人。“被动式”教育没有把教会学生学习,当作一项独立的学习任务来抓,而把“今天老师教的记住了没有?作业完成了没有?”这种被“描绘”、“塑造”……的模式当成了硬指标,完全忽略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生自学成才,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培养。在中学阶段,我们一定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进攻,自觉地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教师便是学生奉送“金钥匙”的导演。怎样才能发挥教师在学生自学中的导演作用呢? 双重尊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要深刻认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抱着一种自己再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自我教育态度去传授知识,去深入学生调查研究,探索学生自学心理轨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学生自学。这体现了 “不会教者口干舌燥,会教者点石成金”,“教是为了不教”。同时,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知识,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指导和帮助。虚心向老师求教,耐心听取老师的意见。不要将自学误解为排除老师教育的绝对独立。 指点迷津。教师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宏观的摇控: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等,可以是学习目的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态度教育、学习意志教育等;也可以是微观的指导:如何制订和执行自学计划、如何学习某门学科、如何增强读书能力,如何观察、如何做实验、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如何记读后感等。作为一个学生,对老师这种指点迷津的教育要谦虚、诚心,认真聆听。态度是学生自学的首要条件。当然,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 榜样效应。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指导好学生自学,教师这方面的功底也是不容忽视。教师的心理品质,在学生心灵中产生的效应是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崇拜性。老师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事业心,对人生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勤奋、顽强、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自信、自立、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学风及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对学生的自学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老师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拖拉懒惰、得过且过的自由化思想,也会给学生自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语言催化效应。学生就就像天空一样纯洁、无暇,象白纸一样一尘不染。自学的道路前途卜,自学的效果也是个未知数,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语言的人催化剂作用,告诉学生:“只要你试了,相信你能行!”“万事开头难,勇敢地走过去,前面一片天!”“相信你在某方面会有很大潜力,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在夸奖和鼓励的催化下,学生蕴藏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将会大大提升,对学生自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经过教师五彩斑斓的语言熏陶和爱心浇灌,即使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出现暂时的阴云密布,经过努力,也一定会诞生出一轮灿烂的朝阳。

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自主课堂 篇3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课堂中我总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构建教学模式。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情况下,假如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他就会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和一个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一样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并且搜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在掌握本门课的知识点的同时也扩展了课外知识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一)多思考。让学生们多思考不是让他们胡思乱想,而是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者是围绕某个讨论进行正确的思考。我让学生动手设计学校网页之前,首先要让他们考虑网页的样式、主题,以及如何美化图片、视频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实现善于观察平时所看到的网页构成,思考如何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网页。我在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

(二)多讨论。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知识时,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网页设计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在页面中,如何向页面上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二是怎样设计才能使页面排列整齐;三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形状新颖页面对这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答案,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给学生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多实践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很重视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在学习设计“学校网页”这节课时,学生们从对设计网页知识不了解到慢慢认识网页,再到把学校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最终完成自己的网页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多创新。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才会有创新想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要怎样去创新,而是要去引导学生创新。在上网页这一课中,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网页作品后,我进行了汇总和评选,对好的和有问题的作品进行课堂评议。比如:在没有讲到页面背景设置时,某某学生已经给页面增添了背景颜色,教师可以问这位同学设计的页面与其他学生设计的页面有什么不同,让大家知道他是通过格式-背景进行了颜色的修饰。我们可以激发其他同学能不能设计更新颖的页面?能不能以图片的形式添加背景?学生在这种驱动下就会有创新的举动。

(五)给予评价。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作品后,要用5-7分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好的和有问题作品进行评价,当然这个评价过程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评价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评价一下别人的作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六)给予展示机会。在课堂中学生们最高兴的事情的就是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网页设计》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挑学生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讲解作品的亮点在哪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了情感支持。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我们通过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让他自己积极融入到课堂中。

首先,我们要做到一课一型,不要多课一型,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自主课堂 篇4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课堂中我总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问题,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构建教学模式。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情况下, 假如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他就会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就和一个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一样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 , 并且搜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 在掌握本门课的知识点的同时也扩展了课外知识的视野。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一) 多思考。

让学生们多思考不是让他们胡思乱想, 而是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者是围绕某个讨论进行正确的思考。我让学生动手设计学校网页之前, 首先要让他们考虑网页的样式、主题, 以及如何美化图片、视频等方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要实现善于观察平时所看到的网页构成, 思考如何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网页。我在讲解过程中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

(二) 多讨论。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知识时, 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网页设计这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们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在页面中, 如何向页面上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二是怎样设计才能使页面排列整齐;三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形状新颖页面对这三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答案, 完成了教学任务,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三) 给学生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们多实践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很重视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 在学习设计“学校网页”这节课时, 学生们从对设计网页知识不了解到慢慢认识网页, 再到把学校开展的活动、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 最终完成自己的网页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 多创新。

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只有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 才会有创新想法。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要怎样去创新, 而是要去引导学生创新。在上网页这一课中, 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网页作品后, 我进行了汇总和评选, 对好的和有问题的作品进行课堂评议。比如:在没有讲到页面背景设置时, 某某学生已经给页面增添了背景颜色, 教师可以问这位同学设计的页面与其他学生设计的页面有什么不同, 让大家知道他是通过格式-背景进行了颜色的修饰。我们可以激发其他同学能不能设计更新颖的页面?能不能以图片的形式添加背景?学生在这种驱动下就会有创新的举动。

(五) 给予评价。

学生们设计完自己的作品后, 要用5-7分钟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好的和有问题作品进行评价, 当然这个评价过程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他们评价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也评价一下别人的作品,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 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六) 给予展示机会。

在课堂中学生们最高兴的事情的就是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网页设计》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 我挑学生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讲解作品的亮点在哪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了情感支持。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我们通过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让他自己积极融入到课堂中。

首先, 我们要做到一课一型, 不要多课一型, 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主动提问把知识问题化 篇5

关键词:学生主动提问知识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把知识问题化,大大提高了课堂资源利用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在预习中形成问题

预习完后让学生产生疑问,是问题形成的前提。但是有的同学哪儿都是问题,原来清楚的也变模糊了。这时应让他们看小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与教材知识点相关,或是紧密联系了学生实际。看过之后,启发学生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自己就解决了,也有的在进一步深入琢磨后也就不成问题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解决不了的,这是同学们就处在问题情境中了。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和逆向思维能力。金融危机下,我们的理念是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在义务教育中,就需培养学生的创新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这是从探究问题开始的。

二、帮助学生知识问题化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交给学生答案不如教给其思维方法和技巧。在指导学生提问时,我告诉学生这样提问。

(一)同桌互考,把理解的地方变成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把知识问题化并非短期效应。在逆向思维能力形成前,应主动培养其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只要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提问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对课本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个问题。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第三。把分的层提炼出问题;第四,配合视频。联系旧知,把问题具体化。在互问之前,我启发学生问题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提问的精确率越来越高。期间,教师要巡视调动学生们发现疑问的足够兴趣并帮其建立起提问的信心和勇气。老师也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何乐而不为呢?

(二)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变成问题,求助于同学和老师。在美国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摆脱对老师的过度依赖心理。不理解的地方,是学生深入思考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学生懂的,我们不说或少说;学生深感疑惑的,我们应联系旧知,由因到果,若自己也疑惑,就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上网,给学生讲清讲透,让学生彻底明白。并向学生道一声谢,因为,学生教会了先生知难不弃。很显然,学生要从学问提到发现问题并用语句完整表达出来。是需要老师点拨的。或用明知故问法;或反复强调关键词;或结合材料、文本资源,总之,若想要学生如你所愿。就需要老师课下深挖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找准课上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课上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从而科学系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人生的需要与精神的愉快,是自身在课堂价值的实现。

主动构建知识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 电子电工 形象教学 主动构建

职业高中的那么多课程当中,可能没有哪门课程像电子电工课程这样有着巨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都不太理想,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尤其薄弱;另一方面电子电工这门课程又以抽象著称,那么多的概念与抽象的符号,足以让他们退避三舍。面对这样的矛盾,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只能努力化解学习难度,以帮学生顺利地构建知识。在努力的过程中,笔者提出形象教学的思路,发现其对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有着良好的作用,现将自己的实践结果总结一下,以期对同行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形象教学,化解知识难点

形象教学是一个统称,泛指一切能够让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构建知识的时候特别起作用,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形象的过程,学生未来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选择这一教学思路,本质上是由职业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弱而形象思维能力稍强决定的。

比如说在电路的分析教学中,需要学生根据电路的基本定律去判断电路的功能,尤其是要注意依照等效的思路对复杂电路进行简化。一般情况下,复杂电路的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支路电流法,主要的运用工具为基尔霍夫定律;二是网孔分析法,将电流想象成水流,将电路结点想象成网孔结点。相比较而言,前一种方法利用纯粹的电学知识,适用于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后者则更为形象,且更适宜解决复杂电路。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该方法经过思维转换之后,学生头脑中的加工对象不再是抽象的电路和电流,而是形象的网孔和水流。不要小看这个转换,正是因为这一转变,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气氛要热烈得多,在面对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电路时,他们能够想象出电流在网孔中流动。只要结合基本的电动势概念,就会发现不同的结点之间的水流(电流)流向,从而判断出电路的连接情况。

二、主动构建,促进思维发展

无论教学理论还是教学经验均表明,学生的知识最终是由学生自己构建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说有高低的话,那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无非是在帮学生构建知识时,技巧性和针对性更强一些。就电子电工这门课程而言,其如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具体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梳理,提出如下两个观点:

一是要坚持学生自己做,真正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学原本就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即使学生不愿意做(实际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也要“赶鸭子上架”,只有学生到了实践的“战场”上,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形成。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凡是能够到实验室的,均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因为实验室有一种气场,能够让学生进入做的情境。哪怕是最简单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知识的教学,也要让他们结合实物去学习。比如说学习万用表的时候,不仅学习怎样测量,还让学生去尝试改装,以制作不同测量范围的万用表,并提出缩小测量误差的思路或方法。

二是坚持训练。训练与做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做主要发生在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但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性的知识,学生总是会遗忘的。而克服遗忘的最佳方法就训练,训练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训练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笔者在万用表学习了大概两周之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改装万用表比赛,而这一要求在新课学习时就提出了。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挑战欲望,他们会向笔者提出给他们几个旧万用表供课后训练使用的要求,这显然应当满足。其实,笔者看重的正是学生的这一愿望,有了这样的愿望就有了做和训练的动机,而只要有了动机,再复杂的知识就都有掌握的可能性。

以上两点的共同思路就是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手动去促进学生的大脑动,大脑一动,主动构建的过程就开始了。

三、双剑合璧,生成有效教学

如文章开头所说,本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而将知识形象化,并促进学生的主动构建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把“利剑”,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形象化教学的思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自觉。记得有一次笔者用手机录下了学生在做RLC串联电路时的一个小视频,然后放到微信的朋友圈中,不到两天同学们竟然跟了很长的内容,在不断的讨论与重复当中,该知识掌握得竟然十分熟练。这说明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有可能让学习过程形象化,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活力。

总的来说,在职业高中电子电工课程的教学中,要坚持形象化的思路,要坚持以做促进主动构建的思路,这样才能促成真正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洪庆. 职业高中电工基础课教学之我见,《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2] 李刚. 职业高中电工基础课教学技巧,《现代教育科学》,2013.4.

[3] 李红亮. 浅谈如何激发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的兴趣,《中国校外教育》,2008.3.

上一篇:西方文化影响下一篇:企业的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