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构建

2024-07-03

知识构建(精选12篇)

知识构建 篇1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每个新的知识都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有它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一过程, 就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和改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抽象概括问题,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教学的素材, 并将之合理地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 在教“年、月、日”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步进行教学:

1. 课前每人准备一份日历表,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以下内容:

a.一年有 () 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吗?

b.哪几个月的天数相同?各是 () 天?哪一个月比较特殊?有 () 天?

c.一年有 () 天?

以上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都接触且比较熟悉, 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很容易得出结果。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一年有12个月, 1、3、5、7、8、10、12月是大月, 大月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 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 闰年2月有29天;平年一年有365天, 闰年一年有366天。

2. 设计以下问题, 深化理解, 具体体会。

a.请学生说出新年 (元旦) 、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及你自己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b.举例说明一年、一个月、一天到底有多长? (可以说一年经过12个月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及具体的一些节日、一个月有四个星期、一天有24小时, 经过白天和夜晚等) 。

通过以上学习, 学生对年、月、日有了清晰认识, 不仅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 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

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 在教学时, 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加强直观教学, 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如下过程。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动画, 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 (图 (1) ) 的面积等于长方形 (图 (2) ) 的面积, 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自然也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最终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 教学算式“0.6+7.91+3.4+0.09”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给小林和小青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为了争第一, 小林马上开始计算, 而小青则仔细地观察了一会, 很快地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小青是怎么做的么?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积极动脑,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很快就找到了简便运算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之逐渐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同时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使之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生活实际,直观教学,教学情境

知识构建 篇2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这决定了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复习近平面几何图形面积推导公式,教给学生用转换的方式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公式,大部分是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内容,从而得出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象这种把未知的知识通过转换变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常常用到。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按如下步骤进行:

1.回顾与总结,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哪种图形的面积得出它的计算公式的?三角形和梯形呢?圆和扇形呢?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有什么共同之处?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教师小结:它们都是把未知的图形通过割补变换成已知图形,从而得出面积计算公式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数乘法的计算、小数除法的计算中都会用到。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把小学阶段学习的平面几何知识罗列在一起进行系统总结,不仅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转换法,溶知识与方法为一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各类比较量,教给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这一思维方式贯穿于一至五年级的各个学段。复习时,可以把比较两种量关系的式题和相应的应用题放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加深理解各类题的解题思路,并初步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复习这几类题时,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1.回答下列问题:8比5多多少?5比8少多少?8是5的几倍?8是5的百分之几?5是8的几分之几?8比5多几分之几?5比8少几分之几?

2.再回答下列问题:上面几道题是几种量在一起比较?以哪个量为标准进行比较?解答的思路有何相同点?

3.教师小结:小学阶段比较两种量关系的类型只有上面复习的几种,它们的解题思路有相同之处:即首先要看以哪个量为标准进行比较,再看哪一个量与标准量比较,最后看是比较大小还是比较倍数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思路。由此大家可以看出,类似的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相类似的特性,应引导学生留心寻找知识之间的相同点。

三、复习各类较复杂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决问题

知识构建 篇3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能够组合、储存、再次寻找以及通过不同的机制,转化到相关的实践中,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沟通和共享;另一类就是隐性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属技巧性的、由情景限定的、个人独自体验但“知而不能言者众”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其共享只能源于需求者对隐性知识拥有者的模仿或双方之间的共同探讨、交流与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自于它运用、积累和创造各种知识资源的能力。而知识共享则为企业发展知识资源,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提供了途径。

知识共享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知识的共享之所以能给组织或者个人带来巨大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知识所具有的非收益递减性与共享增长性这两个特点。

一是非收益递减性:在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或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物质要素的投入确实发生作用,然而在知识要素上,却不起作用了。以软件产品为例,只要多复制一套软件的成本不变,不管其销售第一套软件还是销售第100万套软件,软件公司总是能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润,这就是知识的特殊之处。因为软件的价值主要是由其包含的知识所决定,而当这种知识“固化”于软件产品时,其投入的边际成本已经是零。

二是共享增长性:与物质产品不同,知识是可以共享的,而且常常是由于知识的共享使得知识的存量翻倍。当知识被出售时,销售方并没有失去知识,知识只是被转移了,或者说知识的权利被转让了,但销售方仍然拥有该知识。

搭建共享知识平台是促进企业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

企业建立共享知识平台的主要目标有以下这几种:

一是知识积累的需求。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为知识的沉淀提供平台上的支撑,则是促进企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二是知识共享的需求。知识共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之间的共享。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新建立的组织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或多或少与原有组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实现“成功模式的快速复制”,将原有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移植到新的组织当中,成为企业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共享的另一种形式是人员之间的共享。企业的高速发展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共享平台的构建,能有效地将企业拥有的丰富的知识资源总结、沉淀,并传承下来,从而加速人才的培养。

三是知识复用的需求。知识的复用程度越高,其产生的价值就越大。知识共享平台有助于扩大知识的共享范围,减少知识获取的时间,从而提高知识被复用的效率与几率。

四是知识创新的需要。企业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是知识的创新。而如果没有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要想实现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共享中,企业的知识资源才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企业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不断增长。

共享知识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企业建立共享知识平台有其必然性,当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具备了特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时,其建立共享平台的需求就会越发明显。这些前提条件也可以看作是共享知识平台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随着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不断建设和发展,支持企业整体业务运作的OA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纷纷建立完成,这些系统与企业的日常工作不可分割,也是企业信息化道路上不可跳过的一个步骤。企业在信息化上走的越久,其对信息化的认识也就越深,对信息化的要求也更高。企业不仅把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其核心业务的手段,更将其作为提高企业软性能力的一种途径,知识管理就属于软性能力的一种。

各种知识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系统平台只是一种工具,是将企业各种管理机制和管理思想固化的一种手段。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才是企业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直接证明。有效的机制才能为企业知识共享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因此,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建立共享知识平台的又一个前提。

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不断推进

为了迎接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很多企业的运作模式更加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很多工作是以团队为单位完成。这种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对知识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每个团队成员能更快、更全地将本部门的知识运用到团队工作中,并与来自于其他部门的成员充分共享。但是一个员工不可能完全掌握一个部门的所有知识,这就产生了对共享知识平台的需求。建立共享知识平台不但能帮助团队成员快速全面地将各自部门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共享,更能为虚拟团队内部搭建一个共享的平台。

AMT咨询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共享知识平台为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构建共享知识平台,AMT咨询提供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共享知识平台为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结合AMT多年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经验,AMT从总体策略规划、详细设计、系统实现三个层面形成了“知识管理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一)总体策略规划

第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中对于知识管理的需求,并以此明晰知识管理工作的指导方向,明确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第二步,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各种方式,对企业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分析。从知识、人、系统、管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从而对企业知识管理整体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步,在知识管理目标和现状明确的基础上,了解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从知识体系、管理体系、推行策略、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做什么”。

(二)详细设计

在知识管理战略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各阶层对知识

管理不同层次的需求点,从知识体系、管理体系(组织职责+制度规范)和推行策略三个方面,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蓝图,明确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管理方法以及知识管理推行策略等内容。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设计以建立面向整个企业的知识架构、方便知识的存储、查询和应用为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知识分类体系:分析企业的知识构成,明确知识的各类特征属性,在体现知识的特点和使用者的习惯的前提下,形成多维度的知识分类目录,规范知识内容的存储。

知识地图:从知识应用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的进行知识结构化的展现。

权限体系:明确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范围,建立完善的知识权限体系,使各类知识在合适的范围内共享,保证知识的安全。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设计包括:

组织结构设计知识管理在内部推行中往往会面临知识创建阶段、应用阶段和再整理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管理重点都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进行匹配。

管理机制设计知识管理的推行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知识管理的持续开展。

推行策略

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的实施,总体推行策略从知识体系设计、平台建设、知识资源整理、组织制度建设、共享文化宣导以及员工转变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其中,员工转变的促成需要其他五部分的共同作用。

(三)系统实现

共享知识平台是知识管理得以落地的技术支撑,知识分类体系、权限体系、知识地图以及相应的管理规范都必须切实地落到共享平台上。共享平台规划的重点首先是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其次是与其他系统集成方式,最后是系统的基础数据规划。

需求分析

共享知识平台需求分析是企业知识管理得以具体实现的前提,是知识管理整体规划得以落地的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关键业务对共享知识平台的需求进行系统规划,规划后再制定系统实施的策略及计划建议。

系统集成规划

系统集成应遵循“单一创建,多处引用”原则,避免同一文档的多处存放和版本管理混乱。共享知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规划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功能定位来选择合适的系统集成关系。

基础数据规划

企业知识联盟构建初探 篇4

一、知识联盟构建的意义

知识联盟不仅能使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会, 降低成本, 分散风险, 而且促使企业获取新知识,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1. 降低风险。

现代技术创新既有高利润的一面, 更有高投入、高风险的一面:比如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面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不足风险!经营决策风险, 而且还要面对政治风险!环境变动风险。面对着如此巨大的风险, 单凭一个企业是难以承受。

2. 提高创新的效率。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 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有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技术零生命周期的概念。国外有学者指出:“对于相互竞争的跨国公司, 不是廉价劳力引发差距, 也不是机器, 而是快速持续的创新导致了短暂领先。”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纷纷建立R&D战略联盟, 集中资金、人才、设备优势, 从事技术追随和创新开发, 避免重复研究, 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实现双赢。

3. 增强国际竞争力。

企业要在全球科技经济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必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国际技术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据资料介绍, 全世界科技成果的80%是由世界500家跨国公司所拥有。一般规模的企业要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 首先要实现技术的跨越, 知识联盟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 知识联盟可以有效地实现技术要素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 达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二、知识联盟构建的理论基础

知识联盟有三种基本理论基础, 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 交易成本理论。

基于市场力量的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交易成本、合同、预期等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如何利用市场的力量来达到控制市场、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在知识联盟中的成本包括谈判成本、拟定合同、监督合同、执行合同的成本, 违约后可能发生的处理成本等。建立在市场和科层组织形态之间的知识联盟比科层更有效益, 能够使联盟主体交易成本最小化。但是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知识联盟主体在参与之间都能发生交易成本最小化。

2. 基于资源的理论。

资源学派认为, 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特征, 因此不同企业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性, 也就是说, 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的异质性。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 并且这些资源既不能够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 也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 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垄断的地位, 并成为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异质资源是其核心资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这些异质资源, 组建知识联盟目的是为了维持或获取这些异质资源, 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在构建联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联盟主题努力向伙伴学习的同时, 要设置自己的知识溢出屏障, 即防止知识流失;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快速学习机制, 从而具备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可能性。

3.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 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是以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影响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体系。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所有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关系网;所有主体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影响了主体本身各方面的能力;在关系网络中能产生作用的所有的有关主体是与你建立起比较充分信任关系的主体。也就是说信任机制是社会网络建立的支撑因素、核心因素。

三、知识联盟构建的过程

企业知识联盟不仅涉及知识资源的获得、积累、创新等问题, 而且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碰撞、管理方式的进化和变革等深层次问题。为此, 必须选择联盟成员、联盟方式和方法, 排除知识联盟中的学习障碍, 有效控制联盟的风险, 使联盟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1. 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方式, 组成联盟的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地进行对抗性竞争, 而是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 从“竞争”走向“竞合”, 从“单赢”走向“共赢”。因此, 一方面要信任合作伙伴, 相互学习, 以实现共同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 应考虑到联盟组织灵活性的特征, 对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进行适当的保护, 防止只注重合作而忽视竞争的片面倾向。

2. 培育联盟基础。

(1) 培育知识型企业。首先, 把知识作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最主要资本;其次, 获取和创新知识及运用知识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根本;第三, 知识型人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第四, 学习成为企业一项持续不断的修炼活动。 (2) 培育学习能力。企业要加强学习意识, 大力开发知识资源, 企业内部要建立一种持续学习的文化, 鼓励并帮助员工个人学习, 不断积累知识, 加强组织学习, 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是其成为企业的知识资本。

3. 科学选择联盟成员。

战略联盟成员的选择一直是构筑战略联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企业在寻找知识联盟伙伴时, 一方面应注意寻找众多的伙伴, 实现联盟伙伴的多元化;另一方面, 注意对其中一些企业保持重点伙伴关系, 实现多元化中的重点化。 (1) 资源互补性:按照资源学说的观点, 有价值的资源通常都是稀缺性的、难以模仿的。参与联盟的企业应具有为其他成员提供互补知识的能力, 实现优势互补。 (2) 能力独特性与匹配性:合作伙伴必须有能力与核心企业合作, 才能创造出潜在的联盟价值。企业需要具有一些难以模仿的技能, 是个人、组织或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 技术、管理的数量表征和质量表征的综合体现, 是企业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根植于组织、交易过程及文化中的, 通过市场交易很难获得的, 这是企业独特的能力。 (3) 可信任度:在联盟选择阶段对信任考察可选取战略意图、信誉和合作愿望三个指标。如果战略意图与联盟目标不一致, 则会对盟主企业的竞争优势造成极大影响;信誉是理性指标, 良好的伙伴最起码没有过任何不良信誉记录;合作愿望则属于感性指标, 反映潜在伙伴从情感上和心理上对联盟关系重要性认识的程度, 强烈的合作意愿会促使盟员付出额外的努力。 (4) 文化相容性:文化相容性是联盟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基础。文化相容性的判断可选用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及文化背景相似性指标。联盟企业间基本价值观的相互认可是联盟实施的成功保障。

4. 选择合适的联盟方式和形式。

首先, 在联盟方式上, 可采用股权联盟、契约联盟和信任联盟。股权联盟典型的做法就是彼此交换各自的股份, 让联盟成员相互持有少量股份, 交换少量关键人员, 传播交流知识, 知识的交流既包括正规课堂授课时的技能和技术培训, 也包括生产一线工人、基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经营决策和执行经理人员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切磋, 建立起长期相互合作的关系。契约联盟:联盟主体关系透明化、异质资源保护。信任联盟:发挥联盟主体的社会资本的作用, 社会关系转化为社会资本要以信任为基础。其次在联盟的机会开发方式上, 可在现存产业和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开发机会, 重塑企业形象。在新产业和技术领域中认识和开发机会, 扩大企业的指示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

5. 构建风险预警指标, 有效的控制战略联盟的风险。

具体包括: (1) 市场运作能力预警指标。即联盟在多大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份额、开辟了新市场, 是否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开拓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2) 组织能力指标。即联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获取新技术, 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 (3) 创新能力指标。联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最新技术和知识等; (4) 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多少、日常开支降低多少、市场营销成本降低多少、回报率增加多少、盈利能力增加多少等。通过预警指标的建立, 以降低联盟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在构建知识联盟的过程中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将不同的从属组织纳入到知识联盟中来。企业在知识联盟中要以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为标准, 集中自己的力量于自己的专长并使用自己的专长与其他企业合作, 借鉴吸收有用的新知识, 与原有的知识进行组合,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摘要:本文从知识联盟的构建理论基础, 构建的意义以及构建的过程等方面入手, 对企业知识联盟的构建进行介绍。

关键词:企业知识联盟,理论基础,联盟协议,指标

参考文献

[1]石书玲.初选阶段知识联盟成员评价与选择模型[J].科技与对策.2007 (9) .

知识管理构建及创新论文 篇5

1.企业集团的特点。企业集团是指由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所组成的多层次的、稳定的经济组织,按照总部经营方针和统一管理进行重大业务活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外围、多层次的组织结构;(2)在联合的纽带上,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联合的高级的、深层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3)在联合体内部的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4)在联合体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度、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和凝聚力,能够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达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企业集团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其管控难度远远大于单体公司,结合具体的市场大环境,企业集团管控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企业集团没有通过资源整合、统一分子公司战略行动等创造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没有实现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难以通过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加强核心竞争力。2.2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未得到深入贯彻。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原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被逐渐的稀释和冲淡,成员在集团的定位和作用被逐渐的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小集体的价值观和亚文化。

2.3沟通体系不畅。集团规模不断壮大,内部层级越来越多,管理链条越来越长,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与知识共享平台,信息沟通出现缺失、失真和延迟的现象,也不能在企业集团内部有效的共享,导致对客户需求和市场的响应速度不够迅速。在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的大环境下,知识逐渐成为企业与资金、人力、信息并重的第四类资产,加强对企业集团知识的管理,创建知识共享的组织与平台,提升员工与企业的素质,加快应变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集团企业知识管理“上下贯通,横向关联”是企业集团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集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1.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集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体系。在需求分析与业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数据库,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架构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B/S多层结构体系,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逻辑定义,按照数据资源标准对数据进行规范化融合、交换后存储于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存储的基础上,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分析和基础数据公共服务等。运行平台能够满足开发人员快速构建应用系统,而且其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能够为应用服务层提供基础支撑服务。运行平台为设计平台提供给后端职称,交换平台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知识管理系统属于应用系统层,主要是根据需求分析,利用应用服务层提供的构件,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

2.基于通用业务平台的集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应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四部分内容,并通过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实现对知识的快速查找、应用与创新,实现知识增值的目标。基于通用业务平台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能够将集团所有知识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补充新的内容,保证了知识管理系统内现有知识资源的完整性、时效性、正确性与一致性,提高了知识的使用价值。而且集中管理相对分散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并促使集团知识管理走上有序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也为企业集团逐渐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创造了条件,使之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及对知识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集团的创新力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备考效率 篇6

在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过程中,高考试题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强调对考生知识整合、生成与转换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近三年高考文综主观题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转变,提高解答能力呢?笔者认为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知识网络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网络的整体性。网络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整体,每个知识点在网络中都有相应的位置。第二,联系的多维性。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与其他知识点相联系。第三,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可不断地进入到原来的网络中,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使网络的内容更加丰富。

如何构建专题知识网络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方法——“三步构建法”,即找点、连线、建网。

1.找点

找点,即在课本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有大小之分,一般从课本的课、节、框的名称或用黑体表示的标题中寻找中心词,并将其定为大知识点(一级知识点)。把标题之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成为小知识点(二级知识点)。把这些相关的一级、二级知识点都罗列出来,摘抄在一张白纸上,这样就完成了构建专题知识网络的第一步。

2.连线

连线,即根据查找出来的中心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线把中心词连接起来。线有干线和支线之分。干线一般是连接一级知识点的线,通常为一条;支线是连接二级知识点的线,数目较多。连线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恰当运用连接词,连接词运用的是否准确与科学,直接反映同学们对知识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

在找点、连线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纸张的大小,整体考虑知识点、干线、支线的位置,确定整个知识网络的布局,并充分考虑色彩、图像、符号、空间等要素,使整个体系的中心主题突出、关键信息鲜明、排版整齐美观,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真正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以2007年高考典型试题为例,分别从经济、哲学、政治角度对此方法予以说明。

一、经济常识示例

[网络点拨]

经济常识第四课的中心词是产业,围绕产业展开涉及三大产业各自地位、相互关系以及我国产业结构未来的格局等是一级知识点。在一国经济增长中,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具体地讲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把握三大产业各自地位、相互关系、未来格局等知识点后,还要知道三大产业各自的现状、作用、意义、发展措施和途径等二级知识点。那么,应如何连线呢?三大产业之间本身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网络构建的前提;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网络构建的基础,由此可找出网络的连接词是基础、主导、标志。

[网络构建]

注:①提供生存资料、原材料、劳动力、市场②提供技术装备、能源、原材料、消费品③提供技术装备、能源、消费品④提供服务、就业岗位、精神动力⑤提供服务、就业岗位、精神动力⑥提供生存资料、劳动力、市场

[网络应用]

例1.(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9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的比较

(1)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材料二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依据材料二,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

思路探析:第(1)题侧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审题时首先要抓住“题眼”即标题,明确比较的对象是三大区域与全国,比较的内容是三大产业分别占GDP比重。通过三大区域与全国之间产业比重差异的比较,回归知识网络,我们就不难理解命题意图是通过数据比例关系,依托三大产业地位,考查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化程度的问题,进而深层次揭示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问题。

对于第(2)题,只要抓住材料二中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关键词,即可从知识网络中搜寻到有关我国未来产业格局的知识,对号入座。在阐述其意义时,可从材料二中捕捉到“科学发展观”、“整体经济质量”等关键信息。从知识网络中可搜寻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1)①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珠三角和长三角高于全国水平、京津冀低于全国水平。②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全国,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哲学常识示例

[网络点拨]

在复习哲学常识中的“发展观”时,网络的中心词是发展观,核心内容是关于发展观的哲学范畴。首先我们应列出一级知识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何把有关发展观的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呢?这就需打破教材编排体系,抓住发展的起点、实质、原因、状态、趋势等连接词。最后还要把发展观放在辩证法的总体系中去把握。

[网络构建]

[网络应用]

例2.(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

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思路探析:审题时首先从设问中抓住“用发展的观点”这一知识限定,迅速在知识网络中全面搜寻关于发展的观点。其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中心议题,仔细阅读材料,明确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明确当前解决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明确构建和谐社会是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最后,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可知,发展的实质及方法论、原因、状态、趋势在材料中都有体现,把观点和材料有机融合即可。

答案要点: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三、政治常识示例

[网络点拨]

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专题中的中心词是“国家”、“公民”。一级知识点是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即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和谐、统一的关系是通过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二是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监督权。同时,公民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三项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最后,联系当前重大时政热点,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公民与国家之间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有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中国。

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呢?一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保护、维护、履行、珍惜、和谐、统一就是连接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连接词。

[网络构建]

[网络应用]

例3.(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6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网络速度越来越快,&417在充分享受其给工作、学习、交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迅速传播的电脑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材料二2007年2月7日,全国首例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大案告破,号称2006年度互联网“毒王”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某等人落入法网。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思路探析:首先抓住设问中“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一知识限定,迅速联想我国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知识网络图,思维锁定在“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原则”这一具体知识点上。其次审读材料,材料一强调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公民行为,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材料二强调国家通过执法、司法制裁犯罪分子,维护法律权威。总之,材料的中心体现了我国公民在守法、司法上的平等性,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具体原则。最后结合材料分析,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分解成三个方面分别作答即可。

答案要点: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有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也有依法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李某等人编制并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了网络安全,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最终落入法网,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表明,在我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解题能力 篇7

一、构建体系, 强基固本, 为提高解题能力打下理论基础

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储备应遵循由“厚”到“薄”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先按照高考考点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 然后再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体系。下面我以《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为例介绍自己的做法。“多变的价格”为一级体系, 它包含了“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两个二级体系, “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包含了“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三个三级体系、“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包含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两个三级体系, 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等则是四级体系。整个《经济生活》总共包含了“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等12个一级体系, 学生紧紧抓住这12条线, 按照一级体系、二级体系、三级体系的顺序依次展开, 也就实现了课本由“厚”到“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整理知识体系, 从而为提高主观题的解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体系, 全面思考, 实现材料信息和课本理论的有效对接

在政治主观题的解答过程中, 学生们经常是读完命题指向和材料脑海中闪出什么知识点就答什么, 缺乏全面思考, 造成参考答案中的理论知识自己也会背, 但自己的答案却与之不大吻合。要克服这一现象, 必须在读完题目的命题指向后, 按照“由段到句到词”的思路提取材料信息, 借助体系, 全面思考才能实现材料和理论的有效对接。

例题:2010年10月21日,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 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创先争优。要推动各级党组织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 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共同做好群众工作, 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请你谈谈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从本题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 但读完这些信息不一定能立即与哲理准确对接。这时, 我们可以将上述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理论点挂钩有把握的材料, 一类是与理论点挂钩有困难的材料, 最后确定每个材料信息所对应的理论点, 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三、运用体系, 发散思维, 有效解决材料信息少、命题指向范围大的问题

例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 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 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农民工:出来赚钱, 工资高, 不会被拖欠, 最好能够不断涨一涨;家庭主妇:每天都能买到放心菜, 吃上放心肉, 不要太贵;企业家: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 利润逐年增长, 积极回报社会;大学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享有政治权利, 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 从农民工、家庭主妇、企业家和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 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这道题目问题跨度大、材料信息有限、理论点不明了, 学生在回答时难度较大,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经济生活》的知识体系进行审题。以“家庭主妇对幸福的看法”为例, 该题的答题思路为:1.从《经济生活》一级体系中确定“多彩的消费”、“企业与劳动者”、“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本题相关。2.从上述三个一级体系分别向二、三级体系展开, 确定“影响消费的因素”、“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市场秩序”、“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具体理论点。3.将以上理论点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角度进行整合, 并与背景材料、生活实际和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组织答案。

四、构建并运用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的注意点

编织知识网络,构建高效复习 篇8

关键词:编织,知识网络,构建,高效复习

很多数学老师不愿意进行高考复习就是因为很难找到科学高效的复习策略, 致使复习效果事倍功半, 毫无功效.如何提高高考复习的高效性? 一直是困扰着很多高三数学老师的现实问题. 如果老师在复习课中能够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重组、内化, 让学生学会绘出知识网络图. 通过网络结构图的构建,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大大提高科学复习课的效率. 笔者对引导学生编织知识网络具有较深的研究,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知识联想, 网络构建

基础知识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考所考查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想都是建立在完整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而“数学知识联想”就是一种不错的夯实数学基础知识的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联想, 就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

但是具体如何才能做到知识联想呢? 下面列举一个例子: 要想进行数学联想, 主要还是依靠一些重要的数学关键词来展开. 如“线面垂直”、“二次函数”、“数量积”等, 当遇到这些关键词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些词想出一些与之相关的“真命题”, 可以是定理、公式、定义等, 也可以是自己总结的知识规律, 将那些联想出来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以“线面垂直”为例, 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体系. 我们可以讨论它的定义、它的判定方法、它的性质及其推理等, 有些线面垂直在做平面角可以用的上, 在做斜线与平面的关系也可以用得上. 将这些相关知识都联系起来, 总结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与线面垂直相关的知识网络, 对学生复习线面关系这部分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知识联想来构建知识网络, 是在一个小系统内复习基础知识的良好方法. 学生掌握了知识联想, 就可以独立的复习数学简单的基础知识.

二、题型训练, 网络强化

当学生构成网络知识之后, 要对自己所建立的知识网络进行强化. 所谓强化, 就是通过一些特殊题型或者典型的例题, 将所概括的知识以总结的形式再次在头脑中深化.

这部分的训练要放在习题课上, 老师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并对之前所总结的知识进行补充强化. 例如在复习圆锥曲线部分时, 老师就可以将那些庞杂的数学习题选择性的分享给学生们, 让他们自己去训练思考. 以双曲线为例, 在考察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 老师可以只给学生留下三种题型, 直线与椭圆相交、相离、相切这三类. 通过学生对这三种习题的训练, 学生可以将之前所总结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 得出判断三种位置关系所需要的条件, 即根据两焦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之积的关系来判断两者相交、相离与相切. 如果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之积大于b2, 那么直线与双曲线相离; 如果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之积等于b2, 那么直线与双曲线相切; 如果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之积小于b2, 那么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这就是根据题型训练总结出来的规律, 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 有利于学生面对各种复杂且有规律的题型.

题型训练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能够让学生熟悉一些典型的例题, 学会相应的解题方法, 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网络的理解与强化.

三、讨论交流, 网络完善

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可以在多方面下手, 从关键词、章节知识点、学生知识漏洞都可以, 众人拾柴火焰高, 学生们群策群力可以将知识网络不断的扩大与完善, 交流讨论就是完善知识网络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查缺补漏的效果, 学生单独各自的学习不能整体的将全部知识细节把握清楚. 当学生们做完一次习题之后, 可以留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空隙, 让他们相互交流, 相互进步.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知道自己所建立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的漏洞, 交流就是给他们机会去弥补、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同样以直线与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例, 某些同学可能很好的掌握了如何判断两者之间是相切的关系, 但是却对相离的理解很不透彻. 他就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与论述, 解开自己对相离关系的疑惑, 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网络. 同样的道理, 另一名同学也可能在这一名同学中学到判断相切的一些技巧, 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方式, 有利于学生完善各自的知识网络.

交流就是合作, 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 也能够在紧张复习的高三课堂上带来一些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那么烦躁无趣.

四、思维导图, 网络规划

“思维导图”能够将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 它也是一种新型的构建数学知识网络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它可以将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规划与总结.

函数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学生会因为它的抽象而觉得函数无从下手. 其实函数并不难, 难的只是学生对它的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函数这一核心词开始, 根据课本知识的连续性, 绘制“思维导图”. 并且在绘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对比、理解不同的函数图像、解析式以及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函数知识的领悟, 从而形成自我的理解, 内化于心. 二次函数基本在高考中是必须出现的,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时, 要引起高度重视, 使学生认识到二次函数的重要性. 在导图的二次函数中, 要作出重点标记, 将那些容易出现的题型在导图中显现出来, 还要加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题. 只有这样有特色的导图, 才能够对学生将来再次复习有所帮助. 通过导图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重点知识, 节省复习时间, 有效地推进高考复习的节奏.

思维导图, 也是一种规划. 它可以明确显示高考重点知识点以及相关题型, 是学生高效复习的一大助力.

五、知识迁移, 网络应用

知识迁移是一种数学能力,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高考中的很多题型经常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 但是它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一些题目有些类似, 其实这就是考查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那么面对这样的题目就不会犯愁.

例如, 当我们在复习等比数列的时候, 作为老师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们自己来回顾知识点. 因为在复习等比数列之前, 老师一定引导过学生们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而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在老师的帮助下, 学生们能够将等差数列的知识构成一个网络或者是思维导图, 那么学生就应该有相应的能力将等比数列同样以网络知识的形势再次复习. 这就是考研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时候, 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的一种训练. 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它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相同的定义, 只是求解的方法不同, 最后得出的求和公式也是不同的. 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不同”以另一个网络的模式展示出来, 通过知识的对比, 能够加深学生对等差与等比数列的认识, 更加有利于学生高效有意义的复习, 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知识迁移能够将知识网络扩大化, 也是网络知识的一种应用. 通过应用网络知识, 可以节省时间复习相似的知识, 加快数学复习的总步伐.

六、模拟训练, 网络实战

知识网络的构建以及完善等, 都是为了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 所以模拟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模拟训练是对网络知识的一种考查, 更是网络知识的实战.

模拟训练是高考前复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以高考常见题型为准则, 老师利用课堂时间来进行. 但是网络知识实战的模拟训练, 并不是平常的模拟考试. 这习题需要老师特别的选择, 习题所考查的内容应与网络知识有所关联. 考查内容可以是网络知识中的重点难点, 即“思维导图”中重点画出的部分, 也可以是网络知识中的易错易漏的知识点. 所以模拟习题需要老师多动脑筋, 将平时复习的一些重点都体现出来, 如函数的求极值问题、圆锥曲线的求表达式问题、排列组合中的“至少”问题等, 重点知识重点考察. 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知识实战才会对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有所帮助, 这也是学生查缺补漏的大好机会.

模拟训练的目的不是考察之前复习网络知识的成果, 是对网络知识另一种的完善与巩固, 它的目标仍是让学生能够高效的复习数学知识点.

构建数学高效复习, 网络知识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手段. 对学生而言, 网络结构使知识更加清晰开阔有逻辑; 而对教师而言, 能够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够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忠玉.对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再探究, 《数理化学习》, 2011 (03) .

[2]刘昌永.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谈如何备课[J].学苑教育, 2011 (23) .

知识构建 篇9

关键词:电网知识,知识库,协同机理,本体链

0 引言

当前,电网亟需应对的一个挑战就是由于大量的智能量测装置加入而产生的数据激增、信息过载问题[1]。系统中的数据量激增,过剩的数据如不能被及时处理,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电力系统来说,会导致决策延迟、失误甚至电力事故。因此,有必要将从电网数据中提取出的信息进一步抽象提升至知识的层次研究,分析电网知识表示、存储及协同作用,进而总结电网知识的提取方法。本文在基于本体语言OWL表示电网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电网知识库的方法。

1 电网知识库构建

本文中提出的电网知识库的设计方法,基于本体语言OWL表示电网领域相关知识,最终形成OWL知识文档,每一个文档都是关于某一类知识的本体集合,可能是一个实例或实体的知识属性[2],其架构如图1所示。

在这种本体知识库中,数据知识源表示电网建设中各部门的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挖掘、分析得到的关于电网管理和系统状态的初级知识反映。由初级的数据知识源经过提取,更关键的是经过进一步的抽象处理演变为局部知识本体,虽然本体是关于领域内概念的统一的规范化的说明,但局部知识主要是反映某一特定部门的特定知识,可能并不适用于其他的系统部门。所以,必须将局部的电网知识本体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全局电网知识本体,实现对整个电网系统知识概念和实体的一致性认识,提供对整个电网领域内凡是相关的知识种类的统一性描述。对电网知识的统一性描述是电网本体知识库构建的基础,也是电网知识协同应用的前提和保证。

2 电网知识库中的本体链

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研究和构建基于本体的电网知识库架构。

纵向需要在知识库中搜索和提取相关知识,协同机制指导通过相关电网知识的本体链使不同类的相关知识动态或静态地连接在一起[3],从而克服了当前电力系统中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需要及时到不同的数据表中寻求参考数据的弊端。

横向在本体知识库中采用本体链的结构存储,可以使操作者在知识协同机理的指引下,分析操作者所需要的知识种类,缩短在知识库发现目标知识的时间,利用知识库技术、知识提取技术实现电网知识的协同应用。按照知识类关联度的强弱进行知识的组织集成与协作处理,随着知识点的更新,本体知识链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3 电网知识协同处理机制

本文从知识活动的整个过程考虑,充分重视知识在被发现提取、描述处理与后期各类知识管理中所处的状态和发挥的作用,给出知识协同的概念:知识协同是以产生新知识为最终目标,由众多拥有知识的行为实体协同参与的知识处理过程。在该过程中希望达到各类知识的“物尽其用”和知识间的融合效应,是组织优化整合领域内知识资源的管理理念和战略手段。电网知识协同管理即通过对电网知识从来源发现、表示存储、提取到可视化应用各环节实现过程重组、充分渗透知识协同的理念,形成知识协调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面向电网知识管理与应用的知识资源优化整合。

电网知识协同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1)协作系统中,单个的协作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资源通过各种知识交流方式为协作群体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化为公共知识;(2)协作系统中的单个实体在协作过程中持续获取知识,从而不断使自身的知识系统得到实时更新,促使自身知识组成结构的进化与发展。

完成电网知识表示后,各种类的知识将以结构化的形势存储在一个个文档中,众多知识文档构成了电网本体知识库,当需要用到某类知识时,可以在相应的知识文档中提取,结构化的存储使多个用户对文档的访问并行不悖。另外,基于本体的电网知识表示,使得电网知识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本体知识链,特别是关联性强的知识之间。这样的存储比以往的知识存储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便于在访问时由一点带动整条知识链的访问,而不是分别去不同的数据表中单独提取。

虽然如此,仍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协同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才刚刚开始,主要是采用试验试点、以点带面的模式。考虑到目前各地区电网发展的智能化程度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电网的应用系统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网络节点、基于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多方面客观存在的现状都为在电网中实现知识的协同应用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研究一种在电网领域知识处理中适用的协同处理机制[4],使来自多方面的电网知识得到有效的组织管理。

总的来讲,电网知识本身的特点和知识表示要求只有通过相互融合及协同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本身的作用,基于知识协同的电网知识协同处理模型为电网知识的综合应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4 结语

电网知识的综合应用应以知识的发现和高效提取为前提,而电网知识的发现和提取必须基于电网知识库。本文在基于本体语言表示电网知识的基础上,给出了电网知识库的构建方法,其区别于普通数据库、数据表和信息资源库等传统数据库的显著特点是在电网知识本体之间添加了本体链,使相关电网知识之间特别是研究者期待的关联性较紧密的电网知识之间的协同应用从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将彻底消除以往异构数据源、信息系统之间关联性差、资源冲突多、信息融合处理困难的窘状。

参考文献

[1]曲朝阳.智能电网知识可视化引擎的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谢新文,胡沙,黄明月,等.基于OWL的模具企业经验知识库构建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3):1-5.

[3]彭苏萍,钱旭,吴文杰,等.基于知识协同的企业生产信息组织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2):1514-1517.

知识构建 篇10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知识创新联盟是利用外部资源、共享并创造知识、获得组织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性网络组织模式,是提高合作组织动态能力的价值体系。由于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因而本文对知识创新联盟的涵义做了如下理解:

(1)知识创新联盟是由具有决策能力的活性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合作联结方式、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

(2)结点之间的联系,各结点内的运作机制、整个网络组织运作、管理与创新机制,以及共同遵守的网络组织协议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创新联盟的运作成效[1]。

(3)延伸组织知识管理范围。知识管理不应该被限定于只对组织内部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更应该对组织外部各利益群体、组织机构、政府机关所拥有的一系列与组织运作所需的知识资源加强管理,并将其融入到知识创新联盟中。

(4)有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2]。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创新联盟,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获取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然而,知识创新联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性、强有力的、统一信息化的合作通信系统,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3,4];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实际交流的手段工具[5]。

基于这一出发点,知识创新联盟构建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建设并开发一个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网络合作通信系统,即知识网络平台。

2 知识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隐性知识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个人知识,需要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机制帮助促进用户交流和共享这些知识[6]。该知识平台能够为员工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知识交流的环境,使联盟企业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系统不仅保存交流所形成的文档,还能捕捉交流和互动的线索,保留知识的语境[7]。此外,考虑到知识推送及交流的其他现存工具如Email、newsgroup等,该知识交流平台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继承性以及与其他知识管理工具软件的兼容性。

传统的软件系统因大多采用的C/S结构,所以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而B/S结构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技术,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更加普及易用,因此采用了B/S模式来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系统开发工具采用了JSP+Java Beans+Servlet,并配以Java Applet实现,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知识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如下:(1)在客户端允许用户在网站上进行线程化的讨论。(2)允许用户在交流的同时粘贴附件,丰富了隐性知识交流的内容。(3)中英文搜索可以快速为用户定位到自己关注的主题,搜索使用了apache提供的lucene搜索引擎,lucene是一个纯Java的高性能的全文搜索引擎[8]。(4)提供在线实时交流,用户可以召开电子会议,在线讨论和解决问题。(5)使用手机短信、Email支持知识推送功能。(6)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采用领域专家积分制、隐性知识著作权等激励形式,使它们更加具有可操作性。(7)知识专家地图功能,为根据专家积分情况评出的专家建立知识地图节点,节点的属性包括了专家的联系方式、知识结构、成功案例以及专家对自己各知识领域的自评价(满分是10分),用户可通过关键词对知识地图中的专家进行查询[9]。(8)平台采用缓冲机制,可以承受大访问量,同时能保持快速反应。(9)平台的客户端与管理端分离,保证了平台良好的定制和可扩展性。(10)清晰的权限机制为平台基于角色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

3 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主要由虚拟主题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主题交流区智能代理、客户智能代理这几部分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虚拟主题交流区。模拟多人合作中就某一主题开展“交流”的虚拟空间,是容纳和管理某组分类知识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维护交流区之中的知识、信息的动态流通和交互[10]。虚拟主题交流区实质是具有一定方法的碰撞区,其主要功能是添加、删除、修改其中的知识元,记录和维护知识元的“碰撞”。

(2)虚拟综合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是全部知识信息综合汇集的虚拟空间。其主要任务是维护虚拟主题交流区的操作,如建立、修改、删除虚拟主题交流区,负责不同虚拟主题交流区之间的通信等[11]。

(3)主题交流区智能代理。智能代理负责向虚拟主题交流区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每个主题交流区都有至少一个自治体代理。自治体主动地从Internet或者多种信息数据库系统或者在线用户提供的知识中搜索到与本主题交流区中“交流”的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封装,发送等过程,将信息传送至交流厅中[12]。每个智能体都由智能体控制中心,通过消息机制进行控制。智能体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控制每个自治体的启动和中止等活动。

(4)客户智能代理。每个客户都有一个智能体,负责发送、接收客户提供的查询需求数据和信息共享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存储等管理工作。客户智能代理还与交流区代理中心通信,代理用户指导知识的分类、检索、获取。不同身份的客户,享有不同的等级的信息共享、获取、支配权限。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即虚拟知识网络的工作环境,如图3所示。

参与网络协作、知识交流的用户,不仅是知识资源的共享者,又是信息、知识的提供者。由他们参与对知识的识别、获取、提炼后,所获取的信息就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信息和知识的虚拟知识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学习、设计、制造等过程有关的全部信息,都均等地分布在虚拟的知识网络中,任何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同时,知识创新人员又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直接与相关知识创新人员进行交流。本文研究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全面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拥有更大的活力和应变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综合性的大大加强,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渗透与扩散加速,致使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与其产品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里全面领先。企业研发需要一个规模更大的、更加多样化的知识网络。然而,知识创新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强有力、统一信息化的知识网络,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交流的平台。因而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把知识网络中的专家、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等多种知识、信息来源综合集成起来,利用信息采集、检索、碰撞等技术,实现知识获取、知识交互、知识存储、知识挖掘,从而辅助知识网络中的各企业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

摘要: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辅助知识网络成员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创新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的现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及智能协作技术,对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设计了知识网络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体系架构,并依此设计了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虚拟知识网络工作环境。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网络平台,创新联盟,协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HALL R,ANDRIANI P.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1):29-48.

[2]MIREILLE Merx-Chermin,WIM J N.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n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5,29(2):135-147.

[3]ANJA S,MARTIN H.Knowledge 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2):210-236.

[4]MARSHALL V A.The stat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 survey inthree framework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2003,7(3):50-55.

[5]BHATT G D.Organizing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cycl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0,4(1):15-26.

[6]KOSKINEN K U,VANHARANTA H.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of small technology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1):57-64.

[7]WINTER 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10):991-995.

[8]SHEN Jau-Ji,CHANG Chin-Chen.Combined association rules for dealing with missing valu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4):468-480.

[9]ANDREAS P.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5(3):152-163.

[10]PAUL H.Political knowledge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etherlands:comparisons with the canadian case[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6,27(2):137-166.

[11]JENNIFER O.Knowledge us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J].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6,6(3):221-237.

构建知识大厦 合理运用框架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逻辑化;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知识被“活动化”、“人文化”,就连课本中的标题都充满了人情味。这些改革是为更好地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具体的案例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但是这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系造成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再次把知识整合,用逻辑关系把知识联系起来,构建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为以后的中考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如何让材料再次整合,怎样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会到构建知识体系的妙处,发挥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正确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材知识结构相对散乱,学生只是零散地掌握知识点,遇到综合分析题就会茫然,不是答不全就是不知从何入手。此时就凸显出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多么的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抓住信息,找到全面的答题点。那怎样做到把知识再次逻辑化呢?

首先,逻辑关系要把握准确。有成效的整合应有意识、有目的,在确定关系时必须通读教材,仔细研究每一个知识点,然后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什么样的表述方式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现实,更有针对性,提高达成度。

其次,逻辑关系的提出要有普遍性。即逻辑关系的提出应落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少应该确定两种逻辑定位水平:一种是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完全表象思维的能力。第二种水平表现为学生只接受感性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案例,自己不会去思考,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对他们进行启发,设置一定的场景和案例,留下悬念,让他们自己去推理,得出结论。对于已经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把整合后的知识让他们分析,为什么这样整合,整合后有什么特点。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对逻辑思路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逻辑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优化、逻辑化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这就更需要教师把知识逻辑化。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怎样运用实例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借助逻辑关系联系相关知识了。

如学习《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这一课,教材安排的是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未成年的保护——相关法律。在进行逻辑整合后顺序就变为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相关法律——未成年人的保护——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义。为什么要这样整合呢?这是因为人身权利是主名称,处于第一位,而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最首要的权利,所以提到前面讲,人身自由被定为是重要权利,相对健康权位置较低,这两个权利提出后引出侵权行为和维权,必然说到法律,在相关法律名称中有一个特殊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什么单独设立这部法律?就势必引导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自然而然保护的意义也得出来了。这样整个知识从主到次,由全部到局部,由普遍到特殊,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学生也可以沿寻一线把整个知识掌握。同样延伸,整册教材甚至全部思想品德教材都可以按照逻辑关系串联在一起。

三、灵活选择逻辑整合方法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教材整合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逻辑化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会实践活动,会灵活运用。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逻辑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竞赛等,适当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模式,解决一些“逻辑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

如教学《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可让学生看有关知识环节,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看怎样整合能达到最完美的逻辑效果,活动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只作适时调控、引导,形成了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四、形成新颖的思想品德逻辑理念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逻辑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正确合理的提升,更能使学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轻松自如地学好思想品德,并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篇12

一、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

知识管理系统是由网络平台、知识流程、企业信息系统平台、CKO管理体制及人际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1.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知识管理系统动作的技术基础, 主要包括内联网、外联网和互联网等类型。企业以企业内联网为核心, 并通过它延伸至外联网和互联网。

2. 知识流程。

知识流程是指知识通过知识收集、知识组织、知识传播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循环往复的没有终点的流动过程。它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 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

3. 企业信息系统平台。

企业信息系统从早期的EDPS、MIS、DSS、OAS等发展到集成化的现代信息系统, ERP、SCM、CRM共同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平台。

4. CKO体制。

知识管理系统由知识主管 (CKO) 来负责协调和控制知识收集、组织和传播子系统的运作。CKO是随着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 由CIO演变而来的企业内知识管理的最高负责人。

5. 人际网络。

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完善的人际网络是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有效机制。人际网络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挖掘并激活人脑中的隐性知识, 从而使企业知识创新永不停息。

知识管理系统内还包括不同功能的子系统: (1) 知识收集子系统。知识收集子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系统, 是知识管理工作的基础。它的重点应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知识领域。该系统最初收集到的只是蕴藏着丰富知识的信息资源, 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挖掘。 (2) 知识组织子系统。知识组织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 是对企业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序化的系统, 其中既包括显性知识, 也包括隐性知识。该子系统连接知识收集与知识传播子系统, 其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后面的知识传播子系统的性能, 进而关系到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成败与否。 (3) 知识传播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出系统, 其用户界面是用户最终可见的部分。该系统知识收集和知识组织子系统得到的结果综合起来, 经过组织、整序后的相关信息、知识传播给具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特定用户。

二、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

整个系统以服务于人为中心,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际网络作为一张无形的网络贯穿于整个知识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

1. 整合知识资源。

知识管理系统应具备对分散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数据库、纸质信息资源, 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顾客之间的业务流程中的知识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以合理的结构形式集成、序化的功能, 这实质上是一种含有人的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动态过程。

2. 促进知识转化, 扩大知识储备。

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交流的媒介, 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使知识得以增值、创新, 并且将转化中经过验证的、有价值的知识存储起来, 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人员调离而造成的知识流失, 另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3.实现知识与人的连接。即实现人与知识的连接、知识与人的连接及需求知识的人与拥有知识的人的连接。人与知识的连接可以基于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的工具, 而利用推技术则可以实现知识与人的连接。利用“推”技术可以将知识主动推荐给用户, 使知识被利用的机会大大提高, 并减少用户主动寻找挖掘知识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人是最大的知识资源, 良好的专家网络图可以有效地连接知识需求者与知识拥有者, 以促进知识转移。

三、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一种分析、综合系统内外反馈信息、非线性特性和时滞影响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 是一种用以处理复杂问题的图示化方法。系统思考强调系统、辩证、发展的观点, 系统内各部分之间, 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作为复杂巨系统,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不仅要素众多, 而且要素间关系复杂, 忽略系统整体特性的研究倾向是制约当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主要原因。系统思考要求我们从整体观点、运动变化观点、综合观点、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展开知识管理系统建模研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不仅要做到整体考虑、总体分析以认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还要研究如何控制系统使之达到总体优化的目标;不仅探讨从优化局部系统求得整体优化, 还要研究部分较劣亦可达到整体优化的问题。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以一般系统方法论来指导其思维过程。一般系统论认为, 系统结构与功能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统一于过程。当通过功能方法确定了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功能后, 要采用结构方法分析实现该目标 (功能) 所依赖的系统要素及其间结构, 对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间联系做出调整与优化, 以求得实现特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最佳结构。在此基础上, 以历史方法分析系统的生命周期,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知识管理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完善与进化机制。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的有序度, 而有序度取决于系统要素间的协同性。知识管理系统的协同性主要表现在系统主体间的协同、知识链的各环节间的协同、知识链与企业物理业务流程间的协同、知识主体与客体的协同、知识主体与企业内环境的协同以及不同层次的技术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等。系统的整体性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较之线性思维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在认识上深入了一步。但必须清楚这是以系统要素间的协同为前提的, 做不到协同或协同不够完全可能出现“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局面。

2. 制定和实施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战略管理就是视知识为组织中的基本资源, 把知识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管理理念, 系统中其它的技术管理、基础管理都是围绕知识管理战略进行的。在组织活动中, 知识的流动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知识的产生及其整合伴随着组织活动的全部过程。知识管理战略以推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目的, 采取有效的整合手段, 使技术、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更好地适应知识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 知识管理战略是系统对核心业务活动实施知识管理的指导纲领, 把知识管理作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经营管理策略。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过程主要是, 辨识企业的知识基础;进行企业内外部知识环境分析;明确企业的知识现状、知识缺口与知识冗余;制定和选择适配的知识管理战略等。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 找出差距、分清重点, 确定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可选择的方向;其次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 确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的战略和目标非常重要, 这些将会渗透在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是制定知识管理各项文本和采取措施的指导性意见。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最终都基于以下两种重要的方法: (1) 编码战略方法。信息技术使人们能更加便捷和经济地进行知识的编码、存储、共享和使用。对企业而言, 编码战略方法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存储在数据库中, 企业员工都可方便地调用。 (2) 个人化战略方法。知识跟开发、共享和使用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 而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 而非存储知识, 我们称之为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知识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学习平台, 应该同时采用这两种知识管理策略。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企业要想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战略, 至少要将知识管理战略融入到企业的“流程、技术、组织”这三个方面。

3. 建立技术平台。

在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四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基础层, 要对企业业务流程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并作为组织的发展目标;二是过程层, 即要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以适应知识管理带来的新要求;三是互动层, 即要把知识从不同的人处收集并通过机器智能整理使其显性化, 这是一个需要仔细进行系统设计的层次;四是数据和信息层, 在整个层次上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设计是重点内容, 具体如下: (1) 知识管理系统的门户建设。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新的环境实现企业和个人知识及经验的共享, 这里采用的知识管理技术主要以门户系统、内容管理系统等为代表。 (2) 业务功能的整合。在这里主要是根据业务功能, 将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这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实现和应用集成的EAI技术, 与人结合的工作流管理技术, 以及集成的相关标准如XML等。 (3) 系统的智能性应用。智能性是知识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应用的知识管理主要体现在: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和知识及时呈送机制等。知识表示机制的主要挑战在于把知识表示工具提供到拥有知识的人的手边, 涉及的关键技术有知识本体论构建技术、动态知识的表示方法、知识表示工具的集成技术等。知识推理机制基于知识表示基础之上, 它赋予搜索引擎更高的智能, 除了目前的关键词匹配外, 将更多地在搜索引擎中应用如基于案例的推理、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推理和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匹配等知识推理技术。知识及时呈送机制则是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的最终目标, 即知识的JIT机制, 需要把知识友好的、搜索成功的知识及时地呈送给需要的人, 涉及的技术包括智能管理技术、及时帮助技术以及在线E-Learning技术等。

4. 建立企业自己的专业知识库。

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平台 (TPI) , 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人事档案、研发资料、财务数据等和外部信息资源结合, 建立企业内部各种专业知识库: (1) 市场信息分析库。将全国各地各种市场信息、竞争情报、产品销售报表、售后服务情况随时分类建库, 提供给有关市场、销售人员进行详细分析。 (2) 技术研发资料库。将开发项目的技术文档、核心技术文档、开发进展情况建库, 进行技术评价、创新性分析和监控、协调。 (3) 生产管理库。对生产的指标、进度、质量、预算和成本实时监控、监督。 (4) 人事档案库。对人才资料、员工素质、人员培训、人才战略规划、业绩考核等建库管理。 (5) 财务统计资料库。监控分析财务报表、数据统计资料、业绩记录、项目指标、资本运作等等。通过TPI, 企业员工可在权限管理下随时随地将数字化资料、情报信息、经验知识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加以共享, 有效地解决了企业面临的知识资源管理与知识共享问题。应将网上信息科学地纳入企业知识库, 实现网络资源的实时知识共享。利用企业竞争情报管理系统, 企业可根据自建知识库的知识结构, 系统地在网上自动搜索相关信息, 然后进行信息钻探、切片、挖掘、抽取、监视, 实现对整个因特网的定制。

5. 确定分类方法。

根据知识存在方式的不同, 企业的知识包括企业外部知识和企业内部知识, 企业内部知识包括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和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未经分类的杂乱无章的知识并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员工无法有效利用。只有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 建立知识体系, 使他们各就其位, 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一要确定分类方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职能分类法, 即按照企业部门的职能逻辑划分, 针对企业管理人员, 积累共享管理知识。 (2) 业务流程类, 即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分类, 针对业务和开发的人员, 在各知识点上共享流程上所产生的知识。 (3) 客户分类列表法, 即将客户进行分类, 积累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按照不同的联络人员, 对不同的客户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4) 行业分类法, 即按照行业或者开发领域的不同, 积累行业和项目开发的知识。 (5) 人力知识分类法, 即根据个人发展规划, 定位企业内部的专家系统和内部学习培训系统, 共享相应的人力资源知识。

6. 维护有效的人际关系网。

上一篇:声发射诊断下一篇: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