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构建

2024-08-13

实践构建(精选12篇)

实践构建 篇1

0 引言

创业理论教育必须与创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创业教育与企业界的良性互动,体现创业教育实践性特点的关键途径。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最大的短板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创业教育首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

1 创业实践实现模式

根据创业实践的内涵与目的要求,实行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个性辅导与批量创业相结合,校、院、系三级创业指导网络的模式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1.1 全方位营造创业实践氛围

(1)搭建创业计划赛事平台。创业计划竟赛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竟赛小组,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2)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创业。创业多数是从小规模起步的,因此,校园内许多的硬件资源都可成为创业实践教学的有用资源。校园内现成的创业实践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如校园餐馆、咖啡厅、复印店、电脑店、小卖部等等都是开展创业实践教学的有用资源。学校可以把其中部分资源交由学生管理和运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

1.2 成立创业实训中心集中孵化,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创业实训中心功能主要包括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及促进教学改革功能、项目管理功能、资金管理功能、孵化器功能。这里解说一下所谓孵化器功能。孵化器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为中心内应有外联办公室、创业团队工作室、洽谈室、会议室、招聘室等场所。同时,拥有学生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及部分政府人员组成,负责担任咨询、讲座、提供资源等。

1.3 各二级院搭建创业平台,批量帮扶学生创业

各二级院应着力打造平台型创业项目,使学生批量创业。各院创业领导小组组织搭建创业平台应与本院相关专业相结合,平台性质为开展创业投资管理的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事业部制的结构,下设办公室、项目部和各创业事业部。创业平台将进入平台的学生创业团队编为事业部,在平台的保护和指导下开展创业孵化活动,降低学生创业风险,使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平台走上自主创业道路。

(1)创业平台的运行。创业平台可以是校外也可是校内办公,如在校内办公,人员由学校相关部门派人即可,甚至可以吸纳些高素质、有实践经验和热情的学生协助进行管理。给予各事业部在创业初期提供小型办公场所即可。(2)建立初级孵化、高级孵化两阶段实践体制。经过审批进入创业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首先进入初级孵化的实践,开始“模拟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创业团队组成创业平台的事业部或项目团队,进行创业经营活动。项目组的实际操作者为创业团队成员,由于不是公司法人,因此不需要承担风险和责任,但其他的技术研发、产品制作等工作都必须全部由创业团队承担;同时,创业团队所能申请的资金也比较有限,财务管理由创业平台与创业团队联合承担。当创业团队达到收支平衡并能返还初期基金投资而同时能占有一定的市场前景时,可视为初级孵化成功,进入高级孵化阶段。高级孵化阶段,创业团队将不再受创业平台的保护和限制,可以独立出来,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孵化成功。(3)创业平台建设项目的管理。设定专门的整体、财务、盈亏等方面的项目管理体系,确保创业平台的成功运作。

2 增强创业教育管理,使学生的创业行动有保障

2.1 创新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的全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创业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其开展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所在学院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同时接受创业教研中心的指导。

2.2 加强创业指导

建立校、院、系三级学生创业指导网络,建设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热心学生服务的创业指导队伍,形成一个由现场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创业指导机制。开发相关网站,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办实业,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业选择,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创业规划。

2.3 实施学分制管理

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次参与创业活动,可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和特长,将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各个学年,并将成绩作为毕业时的必修学分。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可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

3 健全规章制度,保障创业实践顺利开展

3.1 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本模式:专职+兼职。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师要敢于创新和勇于实践,将书本知识转化成现实技能。

3.2 激励机制

表彰、奖励,引导、培育一批自主创业典型,对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表扬,在教师年度工作量中加入指导创业实践和课程培训等工作。

3.3 增设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一是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业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加入教师考核体系。二是创业教学工作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学院的资源获取直接挂钩,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包括:二级学院的参与创业大赛的参与率、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率、创业课程(项目)开设数、创业教学管理水平等等。形成学院一把手的创业教学质量责任制。

3.4 健康而持续的校外合作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有效机制,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一是以与政府共建的方式来推进创业实训模拟空间的建设,争取政府对学校实训实验区与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二是关系企业各类捐赠,充实创业基金,建立固定创业实训中心。

摘要:高等学校积极构建创业实践体系,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个性辅导与批量创业相结合,校、院、系三级创业指导网络的模式,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宋凯.政府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项目初探[J].现代商业,2009,(10).

[2]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2011,(8).

[3]刘巍伟,谢志远,李上献.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探索[J].教育评论,2009,(6).

实践构建 篇2

通过对红河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要求为契机,以“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诊断式”实践体系构建的试点研究,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方式,以期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诊断式;实践体系;实践方案

0引言

实践教学是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高[]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高[]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都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作为重点内容来阐述。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还未饱和的该专业就业岗位却承载着极大的竞争压力,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地方本科院校历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提出“诊断式”实践体系构建的方式,着力于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优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现状分析

红河学院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东郊,现有6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法、理、工、农、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已经形成多科性的本科专业体系。

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成立并招收了第一届三年制专科学生, 年迎来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至今已有9届本科毕业生,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

而在各个就业领域,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电视台摄录编人员或是广告公司设计师而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亟需提高,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交叉学科来说,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效果考评的重中之重。

在《红河学院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分五大块,分别是:课程实践、项目实践Ⅰ-Ⅳ、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课程实践主要指专业课和平台课中的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Ⅰ-Ⅳ是针对社会需求,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广告创意等方面的专项训练,从第3-6学期依次开展;专业见习包括小方向分散见习和集中见习两个环节,一般在第7学期完成;第8学期安排专业实习6周;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在第7学期初开题,第8学期中期进行答辩。

经过几轮的教学试验,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弥补了大学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在实践管理、实践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场所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习”时间安排为6周。

在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将原来的单一集中实习方式调整为连续性、阶段性实习方式,使实习的时间得到提前和延长;在英国,要求不少于20周的见习和实习;法国也不例外,自80年代中期实行连续性实习,共86学时,占两年培训总学时的25%[1]。

对比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我国院校的实习时间明显少了很多。

究其原因,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存在实践过程中管理难度大和经费不足的共同问题。

目前完全开放式的个人自主实习,实习鉴定的真实性只能凭借学生的诚信度来考量;而学校安排的集中实习,因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过程的经费投入有限,加之很多地方院校所处的城市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实习基地承载的学生人数有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2实践内容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项目实践》Ⅰ-Ⅳ。

通常,这些项目实践都是以虚拟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任务进行过程中,教师常采用周进度检查制督促学生,学生的学习时间较为灵活。

但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教师很难判断作品是否系学生独立完成。

除此之外,学生中不乏有为学软件而学软件之人,不重视任务的需求分析,照搬照套,学以致用的理念很难发挥,导致实践技能的可移植性较差。

(2)专业见习。

通常,专业见习采用小方向分散见习和集中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小方向分散见习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安排到学校签约的中小学校和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实习基地跟班学习;集中见习则是由专职教师带队到实习基地参观、参赛、交流学习,了解各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社会需求等;

理论上,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见习方式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供了平台和保障,但具体实施下来大家发现,只有部分学生能融入实习基地的工作、环境中去,其他学生或因不重视或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慢慢成了“旁观者”,不愿和指导教师交流,更不会主动争取实践的机会,和专业见习的初衷相去甚远。

(3)专业实习。

近两年来,专业实习也由原来的统一集中实习调整为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参加学院安排的集中实习。

选择自主实习的学生大多是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和部门去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每周至少和系主任、指导教师汇报一次实习情况,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而学院集中实习是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师徒“传帮带式”的专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有教育技术系和实习基地指派的指导教师各一名,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

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实习还是学院集中实习,实习时间均为6周(如将第7学期和第8学期间的寒假计算在内的话,自主实习的时间为10周左右,集中实习时间仍为6周)。

在对往届学生的专业实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到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实习的学生参与实践的频率较高,单独完成任务的机会也较多,而到中小学校实习的学生,实习内容以听课和试讲为主,学生除了课堂教学技能得到锻炼外,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特色难以完全体现。

2“诊断式”实践体系的构建方式

2.1“诊断式”的内涵

辞海对“诊断”进行了如下定义:诊断是诊视而判断病情及其发展情况。

大致分为3步:①收集资料;②评价资料;③分析推理判断。

在本文中,“诊断式”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实践要素“把脉”,包括“诊断”实习基地的需求即社会需求;“诊断”实习基地对学生能力的满意度即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认可度;“诊断”现有的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等3个方面。

2.2构建的方法及步骤

在实践体系的构建中,依据“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化“实践”为“服务”,先以实习基地为对象实施“诊断式”服务计划,通过对实习基地的深入调研,结合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传媒机构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

并设计制作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表,由用人单位和实习带队教师分别评价再对比分析,最后根据诊断结果完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对教育技术学现有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联动一体的基于“诊断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性实践体系。

(1)方案设计阶段。

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实习基地现状和需求,设计基于“诊断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方案;传媒机构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教育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设计学生能力评价表。

(2)方案实施阶段。

到实习基地开展“诊断式”服务,修改完善服务方案。

试行实践体系,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践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实践方案整改意见。

深入研究方案试行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整改意见改进和完善实践计划。

在实习基地再次试行实践计划,并收集整理试行资料和数据。

(3)成果整理阶段。

进一步修订实践计划,完善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表,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诊断式’实践体系”、“教育技术系传媒机构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教育技术系教育实习基地‘诊断式’服务方案”和“教育技术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表”等。

3评价及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必须服务社会的要求,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性教学,将教学实践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既响应了国家发展纲要中服务社会的号召,同时,“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映射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提出“诊断式”的理念,通过全面改革实践方式达到理想的多赢状态,即:①学生变客为主,真正成为实践的主角,在实习中成长,学会运用系统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②实习基地解决了过去理论与实践脱节和请专家难,专家不了解本地情况等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因地制宜,在诊断中帮助发现不足,找到症结所在,并协助改进;

③高校在学生实习中践行服务社会的使命,同时在实习中“诊断”学生能力(即教学效果),“诊断”社会需求,“诊断”可服务实习基地的项目,“诊断”现有的`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进而完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用发展的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培养思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

“诊断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以优化实践为目的,秉承服务社会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学以致用的理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思想、实践体系和实践方式的统一;同时,又是现行专业实践体系的改革和深化。

通过“诊断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性实践体系的构建,完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事实证明,该实践体系采用“诊断式”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调整实践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成效显著。

作者:李琼 赵东晋 梁伟 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 红河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1]陈俊坷,徐彦伟.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陌生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

在总结微传播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系统阐述了“陌生化”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微传播;“陌生化”理论;现代教育技术

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成为当前主流传播形式,微传播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领域,而且对传统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微传播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陌生化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教与学,能带给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特征

1.1依靠网络,喜欢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生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更倾向于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

1.2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更倾向于“微学习”

信息碎片化时代,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在“微时间”开展“微学习”的主要途径。

“微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场所不受限制,而且更注重互动学习、快乐学习,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

1.3教学形式上喜欢“寓教于乐”

数字土著从小就接触各种新媒体,丰富的试听经验、游戏经历使他们体验到了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

同时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喜欢与他人平等交流与沟通,并乐于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表现出更积极、大胆的个性。

1.4学习内容上喜欢视觉化的表达与呈现

大学生更习惯可视化的、图表化表达。

他们习惯于用图形、图像表达观点,喜欢视觉的冲击和多重感官的刺激,如各种视觉符号、表情包已经成为他们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实践构建 篇3

一、引 言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初步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的改变、远行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在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一定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顶层设计”方法设计,最顶层为目标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创新教育思想融入和渗透到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三)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相互贯通,在内容上达到层次化、综合化;在形式上达到多元化;在时间上达到全程化(从大一贯穿到大四)。形成以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科研等环节构成的横向体系,并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与科研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发展要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课程,并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互相渗透。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系统

(一)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被固化到教学计划中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蓝图。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两者在教学计划中相互穿插,与有关课程相互匹配、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实践教学体系四个不同层次与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协调性,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期使二者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机融合。

以往的教学计划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而且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实践教学各环节,近而固化到教学计划中,如教学计划中第五模块专为实践教学而设,足以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进一步的新的教学计划里为进一步从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总目标的实现,可实行两大两小学期,利用小学期集中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参加科研活动,更加方便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特别是实验室管理体制应由原先单一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向校、院两级管理转变,学校侧重于目标管理,各学院侧重于过程管理,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学校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建立健全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对学院实践教学的监控、检查、指导、协调。由此可使各学院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能够顺利实施。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大学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重点、分层次的改革,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面取得实效。如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改造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合相对分散的实习内容,形成综合实习。与此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应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新编或修改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书,使每一实践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

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相应措施

(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特高认识

加强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把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更加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现有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以院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而且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免费开放,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院学生免费开放,学科专业实验室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对学生开放。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实践构建 篇4

近年来, 随着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那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目前,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 实践教学受重视了, 各高校实践条件也不断改善, 但学生的动手技能并没有成直线上升, 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 而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技能。是什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我们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 而校内的实践教学多以整周为单位的单项实践教学, 也称校内实习或实训, 而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就影响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由于实践场地环境比教室大, 人员可自由移动沟通多, 造成学生心理开放, 思想放松, 纪律较松懈, 表现为:衣着随便;如穿拖鞋、穿短裤等;迟到、早退现象相对较多。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工作较多, 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怕若、怕累、怕脏等思想。加上践教学多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学期, 这时候学生见工、面试时有出现, 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期, 思想波动大, 造成学生对实践热情的下降。

2.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1)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在没有上专业课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 来到实践场所后对实践的内容和设备感到陌生, 理解不了有些专业名词, 学习起来就困难重重,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有些实践教学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前夕, 学生热忠于找工作, 思想不稳定, 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对学生实践期间请假找工作给予开绿灯, 造成有些学生缺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质量从何而谈?而留下参与的学生人员不齐, 思想波动, 自然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 (2)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实践教学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 安排实践教学时为了达到1∶1的比例, 重复安排类似或相关的实践教学, 造成学生对后面的实践教学失去兴趣。专业教研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 由于和实训部门特别是所在的实践场所缺少沟通, 造成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现场的实践设备满足不了实践要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实践设备的支持, 实践教学难以有好的效果。

3. 实验技术人员因素。

再好的实践场所, 再好的实践设备, 再好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验人员才是最终的实施者, 因此实验人员的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表达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影响最大。 (1) 专业知识能力。现在的实践教学设备很多是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实验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才能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 开发更新实践内容,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否则, 先进的仪器设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专业知识能力还表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课前的仪器准备, 器材的收集, 所需仪器、元件的校核, 对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原部件、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体现在实践人员的操作能力上。 (2) 讲授和表达能力。实验人员在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在上课时像理论教学老师一样讲授一些实践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某些有可能要分析到的理论知识。作为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实验人员一定必须具备讲授的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首先熟知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而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极为重要, 若肚子有料而说不出, 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也为学生留下不好印象。 (3) 教学方式方法因素。现在的大学教育方式有从成人化教学方式向小学化教学方式退化的趋势, 将原有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实践性教育方法也完全改变成了填鸭式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践教师把实训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 按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训练, 实践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可以掌握实践技能, 但长期下去对学生难产生新的兴奋点, 单调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因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现在的实践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学生间缺少竞争、思考不多, 加上如碰上实践内容枯燥、实践时间长等因素, 学生容易采取应付形式对待实践, 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 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 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后所达到的预期能力水平, 既要符合总的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相对明确、清晰。实践教学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实践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训练。因此, 实践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目标[1]。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培养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践项目, 安排实践教学时专业教研室要和实践部门分析讨论, 避免在学生的毕业时期安排,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序, 根据实训场所的设备安排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实践项目。在实训过程中, 实践指导人员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和执行劳动纪律。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指导人员还应溶入到实训中去和学生一起动手, 并讲述只有靠双手和劳动才能换取自己末来。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不怕若、不怕累、不怕脏的新思相和新作风。另外学生处还应对毕业班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 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 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训。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 不能一概而论。在实践教学中鼓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 对学生实训进行分配。除了一些集中讲授的内容外, 一些维修项目分配到个人, 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逐个问答, 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和学习, 学生也在掌握自己项目的同时也掌握到其他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技能逐步地得到提高, 学生收获大, 学习的信心就足。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 如我院设立开放了电子协会、制冷创新实验室、现代电工新技术实验室、组太软件应用实验室、汽车训练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 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我院学生在近几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类、机电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等各类的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完成了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 推进“三个相结合”, 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 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 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 指导实践教学。 (4)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 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 建立相应的方法, 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 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 (5)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立实践监控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的体制与体系、实践项目、实践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实践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 (6) 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教师的提高、教师的结构以及教师的职责等方面。实践教学人员应通过坚持自学、在职继续教育、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和表达等能力。学院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的协同配合, 学院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上下一心理论与实践并重,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持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学生动手技能的高低, 文章分析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因素,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饶汕贤, 赖元峰, 张少雄.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4) :25-29.

[2]魏礼文, 郑宗晖, 王利民.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 4) :52-55.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5

1.1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分析山东地区生物工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课程开发理论,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优化,构建了由基础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和研究创新实践课程构成的四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实践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生物实验、有机生物实验、分析生物实验、物理生物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等.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工厂实习、生工综合实验、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设计实践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生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车间与工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研究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

1.2科研基础训练(研究-创新型)

生物工程学科重在实验,科研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知名大学都将本科生的科研教学纳入培养计划中.我院除了各种常规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外,还可设了多种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从新生研讨课、实验室探究课、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高年级的专题研讨课、到大学四年级的综合论文训练,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为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曲阜师范大学的夏季学期主要用于安排集中实践环节,师生们普遍认为,在这样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主要进行以实践教育、合作教育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多,收益大,效果好.在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基础课程学习向大三、大四专业课程学习的转折关键时期,如何保证学生顺利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明确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感性认识,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的良性衔接,为同一年级的所有本科生尽早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科研领域内涵、掌握本专业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一直是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利用本院优质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为课程开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和力量保证.课程是由全院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以全院所有实验室为依托的新型暑期实践课程,科学严谨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为本课程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讲座和实验室研究训练为课程的主要形式,力求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为本科生研究训练提供方法和指导,构建一个本科生向全院所有教师、研究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探索一种本科生基础研究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该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改变、科研作风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1.3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坚持生工概念实习(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与生产实习(三年级)三个环节,增强学生的工业实践能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易到难的、全院所有教师都参与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年级学生的暑期都有不同层次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活动.生工概念实习:通过参观和讲授的形式,选取3-4个典型的工厂,先在校讲授工艺过程,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全面了解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初步建立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产品工程、经济核算、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概念.使大一学生全面了解生科院各专业的服务领域,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感性的基础.认识实习:在第二学年的暑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化工原理”.利用1-2周的时间到现场了解生工工艺、设备及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学生收获颇丰.生产实习:在第三学年的暑期进行,主要完成岗位流程实习,专题研究报告,同时要结合实践过程,广泛进行交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最后完成岗位流程实习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4综合论文训练(研究-管理型)

综合论文训练是由老师出题目,结合学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完成一篇论文,该论文作为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在实验训练中实现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5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型)

学生的创造性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过程的培养外,还必须借助课外的各种创新活动加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向多渠道、开放式、规模化发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生科院历来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优秀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设计大赛,培养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已有两批学生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生科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赛,安排专门教师指导并给予经费支持.学生多次参加“创新杯”、“数学建模比赛”等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

2工程实践平台

针对曲师大学生能力的特点,生命科学学院提出“分阶段培养、分层次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将实践类教学环节分为5个模块;包括基础科学、人文素质、工程技能、专业能力培养、科研能力训练,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

2.1分阶段培养

在大一和第二阶段,主要以工程技能,人文素质和基础科学为主,同时进行概念实习和认识实习,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工程科学导论》是生科院一年级本科生了解生物工程的第一门课程,曲师大生科院对这门课程高度重视.定位这门课程既是专业课程,又是职业教育课程.生物工业同时通过生物生工、材料生工等前沿技术创新来服务于人类福祉.为此该课程非常注重开放办学,邀请了大型央企的有关技术负责人到曲师大讲课,使同学们了解中国生物工业的现状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增强同学们从事生物工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邀请了诺维信、杰能科等著名跨国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国际生物工业的发展前沿,特别强调生物炼制等最新技术进展对同学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大二阶段,我们深入到工厂第一线进行认识实习.每年我们配备7-8位教师带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到生工等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大二刚刚上过《化工原理》课程,学生看到几十米高的精馏塔、看到大型的催化裂化反应器,体会到了“大化工”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绘制工艺流程图,了解生工的生产特点,要求同学们爬到几十高的塔顶,体会生工的艰辛,培养胆量和毅力.在大三阶段,进行系统仿真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忘的环节,首先是时间长,对于生产实习,我们系要求在工厂的时间不少于4周,且没有节假日.生工生产一般是24小时连续化操作,在第一周,要求学生倒班.有时候上大夜班,同学们很不习惯.但是这就是生工,不习惯也要习惯.第二是真刀真枪,后面三周一般是结合工厂的难题,开展一些实验研究或者实践调研,原来很多新想法都觉得很容易实现,可是到了工厂以后,有各种方面的限制,如何量体裁衣,如何经济实惠,是工厂第一线要考虑的事情.第三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厂的条件包括住宿和伙食一般比学校差,更不用说一些装置可能会有噪音其他污染,从事工程研究和工厂生产,不能吃苦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告诉同学们从一颗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是要历经风雨的.第四是让同学们和工人师傅交朋友,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很多工人师傅可能理论水平不高,但是从事这个工段的生产几十年,一听声音,一看产品颜色就知道装置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经验背后都有很深的理论基础,这些只有我们的同学和工人师傅多在一起,才能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又从这些实践中抽提出新的理论.和工厂师傅接触,更是学习如何待人处事.为学先为人,为事先为人.虽然生产实习是第一课堂,但也是第二课堂,二者不分家.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尊重年长者,要虚心学习,诚实待人.在实习的时候,要早一些到办公室,要有礼貌,要打扫卫生,其实一些细节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水平.在大四阶段,综合论文训练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考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要从选题,文献调研,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搭建实验装置,学习分析方法,做实验,总结数据,可能会遇到失败,从新调整实验方案,做实验,总结数据,写论文.从动手、动脑到与人相处是一次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尤其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体会创新的乐趣和实验的艰辛,体会风雨之后是彩虹的激动,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体会人生就是拼搏.毕业设计也是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很好的基础,因为工作的流程是一样的,只是研究生阶段工作量会更大一些,要求会更高一些.本科毕业设计严格按照程序,首先是开题,每个教研组都要组织大会开题,学生讲8分钟,教师提问5分钟,一般是在寒假前完成;然后是中期考核,一般是在4月20号左右完成,学生讲7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最后是答辩,学生讲8分钟,老师提问5分钟.提出师生互动,尤其是突出教师提问,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有大奖赛,每年从120名学生中选出10名左右参加系里组织的论文大奖赛,那是一种荣誉,激励同学前行;三是检查机制,除了教研组,每年主管的教学副系主任还要进行抽查,尤其是对那些做得不怎么好的学生,给予提醒;通过这些大量细致的工作,保证了生科院本科毕业设计的高水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30%-40%左右本科毕业继续读研的同学,都将本科阶段的工作整理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有些是解决了工厂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兴趣不同,成绩也不同,因此要实行因材施教计划.在因材施教方面,生科院比较有特色的工作是SRT计划.首先是参与范围广,每年会有40-50项课题列入学校支持计划,二是取得成绩大,在挑战杯获奖.

2.2多样化发展

实践多样化有助于百花齐放.为了增强视野,我们每年派同学到兄弟大学进行实践;同时最近几年,也有部分外校生科院的本科生到我系实践,也和我们的同学进行交流;另外是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每年生科院都会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2.3企业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将学生实践教育和工程素质培养落实,生命科学学院结合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签订协议进行校外实践训练基地.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

3.1学生科技创新成绩显著

近四年来,学生成功申报并完成了4项山东省教育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23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36篇以科技创新实验内容撰写的第一作者学术论文,获山东省生物生工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分别为8项、6项、5项.

3.2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率高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发酵工艺及设备、酶工程、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制剂学和药物分析10门课程中,共开设实验项目67个.其中70%多是根据专业教师科研课题或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改编的.及时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十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共培养567毕业生,其毕业论文选题直接或者参考专业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横向课题和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有23篇毕业论文(设计)获校级优秀.在校期间,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达180多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其中继续攻读研究生125人.除考研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2%以上.

3.3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构建合作小组 实践探究学习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任务的设定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分解,只有在小组合作中,才能达成问题的解决和探究的开展。有鉴于此,我们班为了进一步探索合作探究的教学路子,根据年龄、性别、学习基础、性格、身高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小组编排,着手合作学习探索。

我们班级组成了六个小组,为了体现每个小组的特点,小组内部确定了本小组的名字如:Star, First, King, Hope, Best, Exciting。他们想通过本小组的名字来激励和提升本组的学习劲头,进而把它作为本组的一个目标和追求。下面是在合作学习中的一些简要案例。

案例一:联系社会,构建竞争的探究思路

学习了Unit 4 People’s jobs一文后,我要求每一小组设想自己是某一职业的代表,用五句话描述这一职业,并请其他小组来猜猜看这是怎样一个职业。我记得Best小组写道:We work in a plane and wear uniforms at work. We visit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places to se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We can see birds flying in the sky. We help people with fruit and drinking juice.这个职业是airhostess,并没有在教材单词表中出现,然而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这个职业被深深的印在了脑海中。学生的参与性很强,积极性高,他们的小组都想做到最好,这样学生的英语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案例二:结合课文,展开小组活动模拟

学习了Unit5 Choosing a new flat,我假设每一个小组是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有grandparents,parents和children,要求每个小组画出a plan of an ideal flat并做文字描述,同学们纷纷假想为某个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房间作不同设想,来了次理想与现实的大碰撞,因此交上来的作业图文并茂,想法新颖,让人忍俊不禁。在完成My neighborhood演示文稿的设计中,我提供给每个小组ppt模板,要求小组成员观察自己居住的小区,展示a photo of your block of your neighborhoo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you, the transport and the shops near your neighborhood,制作成PPT,每个小组的spokesman做陈述。在这一活动中,小组成员更是各展所长,有的提供照片和文字材料,擅长制作PPT的负责美工,英语成绩突出的同学负责文字的错误修改,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但收获颇丰。

案例三:借鉴Jigsaw,搞好阅读课型的合作学习

Jigsaw是一种拼图游戏,也就是把零散的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做法与英语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借用Jigsaw reading的理念,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如在学习Unit2 Our animal friends中 “Dogs are our best friends”一文时,我将六个片段分给六个小组,每个同学阅读后找出一个问题,经由小组讨论汇总为2-3个小组问题,提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通过问题和回答,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很容易将课文图片和语段进行配对、排序。同学们的提问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问题形式包罗万象,从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乃至于反义疑问句,从简单的信息陈述到观点阐述,同学们都有涉猎。这样做,使得阅读段落已经在小组中进行了信息处理,再经过全班同学的信息再加工,使得阅读信息明朗化,同时降低了信息难度,便于理解和掌握。

反思之一:切实转化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必须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不能始终抱着教会学生的概念,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做练,去体验。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设计好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进度可以整体把握,教学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参与,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我们可以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和互相切磋,实现“生生互动”,让每位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中,不用担心出错。

反思之二: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1.在兴趣中探究学习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情绪才会高涨,情感才会投入,参与活动才会积极。例如:在课堂的引入环节中,以身边的学习文具为教学背景,辅之以奖品和小组竞争加分来激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2.在游戏中探究学习

教师创设尽可能逼真的、反映知识生成和应用的学习情境,创建良好的实践场,创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搭好台,学生才能唱好戏。比如:案例一中,笔者设置了职业竞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能力。只要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现的舞台,他们就会有精彩的表现。

3.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要求学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并从中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自主交流和合作的效果比教师直接讲解分析要更好。

反思之三: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多种资源

在案例二中对家庭成员的描绘,以及制作PPT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情趣。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制作适宜教学实际的课件。作为英语学科,课件的设计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现代中学)

实践构建 篇7

关键词: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拓展和深化, 也是医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医学思维、锻炼临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医学以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现在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人均临床见习、实习的病床数减少;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造成学生动手机会、与患者接触机会减少;就业考研冲击, 导致学生实习时间被占用,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等, 这些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形势下,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让中医生有机会实践中医, 感悟中医, 体会中医, 我们探索提出了“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由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构成的完整体系。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结合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 又要结合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 才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摸索、建立了“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个阶段”为特色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即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 以“岗前培训、临证实践、综合考核”为三阶段, 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以期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中医学生的需求, 保证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 将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与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 分三阶段开展, 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三段临床实践教学的安排, 明确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同时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与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两条主线, 贯穿体系的始终, 既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 又提高了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 对保持中医特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医学人才意义重大。实践中, 我们通过“四模块”岗前培训、实践教学内容重组、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来逐步探索、开展三阶段临床实践教学。

1. 加强“四模块”岗前培训,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进入职业医疗生涯的一座桥梁, 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是临床实习的基础, 只有打好这块基石, 实习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我们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医疗法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四大模块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 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临床实习生活有了总体认识, 对学生熟悉医院环境、强化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处方及病历书写质量、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四模块”岗前培训, 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进入良性有序的学习轨道, 并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礼仪姿态服务于病人, 服务于临床, 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2. 整合院内资源, 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对医院临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和探索, 借助医院“名医、名师、名术、名药”的有利资源, 通过“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等手段来培养学生, 使之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1) 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中医药要想成为社会公认、时代所需求的医疗手段, 就需要拥有大量熟谙经典, 勤修新知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而构建牢固的专业思想对继承中医学尤为重要, 我们建立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利用医院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 使之对中医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其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为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奠定基础。名医讲座:强化中医基础回归教学。结合科室小讲座及请省、市名医开展经典理论临证运用的讲座, 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学习、临床运用的兴趣和能力。名师传承:借鉴中医师承教育优点, 完善学生临床导师制度, 强调“一对一”固定带教, 要求导师通过指导临床操作、修改实习病志、交流临床心得、讨论疑难问题、开展教学查房等方式, 提升学生中医文化的基本素质和中医临证思维方式的能力。名术疗法:组织学生学习医院中医特色突出的诊疗技术, 如“伏九”贴敷、中医烙法、眼针、中医外治法、小儿推拿等特色中医技术, 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手段治疗疾病的本领。名药辨识:请中药师讲解中药材辨认方法, 组织学生到中药局参观学习, 帮助学生辨认临床经常使用的中药材, 掌握中药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煎服方法等知识。 (2)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采取讲座与实训、集中培训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周讲座, 采用PBL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 以病例为示范, 以问题为基础,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模拟临床接诊, 分组指导, 因人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教会学生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及体格检查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志, 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 测试考核相结合,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我们总结既往的经验对临床技能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借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形式, 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水平测试主要检验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侧重于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 通过周测试, 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侧重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检验, 通过病例探讨、病例分析等形式考察其临证思维能力。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包括医院组织的周考核和出科考核, 达到每周一考、每科一考, 强化学习内容, 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综合考核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 借鉴“三站式”考试形式, 包括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知识答辩、病历书写三部分, 全面综合检验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通过近年来的“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继续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 能为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永娜, 李玛琳, 黎华丽.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 :19-21.

“智慧校园”的构建与实践 篇8

一、建构智慧的校园观念文化引领人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学校观念文化的建构和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讨论和酝酿。我们思考如何让很有潜力的丹城二小通过有策略的经营,一步一个脚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局面,凸显办学成效,实现滚动发展。学校积极组织领导班子、家委会、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等认真分析学校办学优势与现状,并针对现在学校教育的困惑,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智慧的培育。于是,我们便提出“智慧文化”,并广而告之,家喻户晓。

二小的“智慧文化”以“追求智慧”为学校精神,“追求智慧”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取向,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使命,是二小人共同享有的思维方式,是二小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崇尚的最完美的行为方式。围绕“追求智慧”的核心理念,我们提出“不能把生源看成是教育的主要问题,二小的孩子,生活要有阳光,谈吐要有涵养,举止要有礼仪,心中要有智慧”的教育理念,提出二小人要有四个“智慧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策略创新上胜人一筹,在实践创新上快人一拍,打造“智慧二小”特质;要有“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做好服务文章,创造最佳的教育经营环境;要有“绩效意识”,重视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把绩效作为奖励人和重用人的重要依据;要有“精致意识”,即要有精心专心的工作态度、标新立异的工作策略、精细周密的工作安排、完美无缺的工作成效。

另外,根据“追求智慧”核心理念,我们确定以“精致·智慧·雅行”为办学目标,以“尚德求真”为校训,以“促进教师的智慧发展,为教师发展服务;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为学生发展服务”为管理宗旨,承诺“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把“自律·自信·自强”作为每个二小人的行动……逐步形成“智慧文化”的语言符号系统。

学校文化的构建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建构了学校智慧文化,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赢得了家长们、多所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对我校“智慧文化”的认同,引领全校师生和家长进入新环境、新氛围,在探讨和实践过程中,大家得到了各自一定的发展,学校的群体价值目标得以形成。

二、建构智慧的“四有”班子团队文化服务人

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目标一致、团结和谐、敬业高效的管理团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要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成效,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

坚持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韧劲、谋划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思路、推动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激情、实现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大气。二小智慧型管理者团队有“四有”,即“有韧劲”,面对种种矛盾与困难,敢于挑战,敢于负责任;“有思路”,有发展的谋略,有开展工作的具体思路,能独立、主动组织开展工作;“有激情”,在工作上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工作有热情,“有大气”,接纳不足,用人所长;能团结人、赏识人;讲正气讲原则,有傲骨无傲气,放下身架提高身价;能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得失。

另外,还要求团队的特征体现出七个深度:第一,深度解读。善于读学生、读教师、读自我,要读出类型、读出亮点、读出困难和障碍、读出发展。善于以实践者的眼光读理论和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读实践。善于把学校管理的战略放在“文化战略”的高度考虑。第二,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核心是从每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发展出发,体现对每个人的具体的思考,需要有整体与局部的结合,远近结合的思考,要有对策性思考。第三,深度转化。化理念为行为、化思想为制度、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第四,深度合作。通过“深度会谈”来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在内心创造沉静的聆听环境,以自己和他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意见和给予不同的人发表意见的空间,促使学校管理者之间彼此了解,建立一种信任合作与团结和谐的关系。第五,深度评价。懂得科学、合理评价师生,把评价变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真正动力。全程式评价,弹性化评价。第六,学会创新。不仅仅是个别管理者的某一个观点、思路、策略的创新,而且是形成新的管理风格和新的管理文化。第七,深度发展。形成每个管理者的个人风格,实现研究型管理者团队的目标。

管理就是沟通、服务和引领。二小管理者更能在过程上注重精妙的管理细节,牢牢抓住一些关键节点,把看似平凡的事做优,把看似简单的事做精。虔诚和执著地在一个个教育细节中实践教育理想和智慧,“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精致管理成了二小管理者的实践哲学!

三、建构智慧的浓郁环境文化熏陶人

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文化场。我们围绕“追求智慧”的核心文化,按照学生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校园的功能进行了整体设计,“以怡人的环境陶冶身心,激发灵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处空间、每一处布景,让全校师生置身在智慧的校园中,感受着浓浓的文化特色。

具体通过“一广场”“一石”“三梯”“三角”“五廊”“多条路”“多标语和名言警句”体现这一理念,建构智慧之园。一进校门,迎面是“智慧广场”,广场的正前方有一个十分耀眼的高大牌楼,牌楼的正中间书写着学校办学目标———“精致·智慧·雅行”,绿底衬着白色的字,很有气质。牌楼的后面竖立一块“铭志石”,无声地教育着路过的师生。“三梯”,分别是教育楼东面的“崇德梯”、中间的“谦爱梯”、西面的“致诚梯”。沿着楼道一路上去,拐角处张贴着醒目的名言警句。如,沿崇德梯上去,有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韩婴的“虽有良玉,不刻镂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伽利略的“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马卡连柯的“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等,让上下楼的师生感受其中的真谛。为了更好地营造校园内静心读书的氛围,学校智慧地利用三个教学大楼角落布置成无人管理的“温馨小书吧”“雅行小书苑”“爱心小书房”供学生在课外休闲时看书,提倡“不看书不坐凳、坐上凳必看书”,检测与考验二小每位学生的雅行。“五廊”,分别打造五个楼层不同内涵的文化长廊:一楼是孝雅文化廊,二楼是书香文化廊,三楼是剪纸文化廊,四楼是艺术文化廊,五楼是数字文化廊。“五廊”主题新颖,特色鲜明,部分作品来自学生,所以,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路,是方便人行走的通道,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路在我校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围绕“智慧文化”给多条路起了名字,如,那条通向食堂的小路为“思源路”,路边挂上“路名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学生走在“思源路”上,时刻牢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把“节约”“勤奋”的优良传统铭记在心。多标语。运动场、建筑周边的花坛里有“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献”“草为德者绿,花为善者红”……这些标语星星点点散布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它们是向全校学生征集来的,征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求知、求真的兴趣,也发扬了学生主人翁的精神。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精心皆可为文化”。有文化的校园,自然成了学生生命的乐园、书香的校园、智慧的学园。

四、建构智慧的校本研修文化发展人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项目才有内涵,有目标才有发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管理内涵上的最大区别,是否能引领全体教师以教育智慧实现智慧教育。面对“校本”创新空间越来越狭窄、“校本”创新意识越来越软化的教育管理现状,我校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与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着力深思和解决好“拓展、营造宽松的‘校本’发展空间,增强‘校本’创新意识”这一大问题,营造独特又平实的校本研修文化。

学校以校园“智慧网”为平台,整合空间,引领教师走向学习。建网就是建校。我校“智慧网”集交流、合作、共享为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其互动功能,真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便捷作用。我们将师德学习、师训任务、校本研教等有关项目扎根于“智慧网”,丰富网络研修形式与内涵;开展“教育教学案例网上大辩论”与“教学热点、难点大讨论”活动,增强教师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教书育人新思维;开辟教育教学理论导读栏目,教师积极参与阅读点评、撰写网上读后感;开展“讲述校园典型故事”与“夸夸身边的人”网上有奖征集活动,学习身边榜样,分享感人事迹;引进“网络师徒帮带”模式,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组建学校导师团,帮助青年教师点拨创新教学思路,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建立“智慧网”应用与参与考核评价奖励制度,营造人人参与网络研修的氛围。

学校以专业发展专用本为阵地,整合常规,引领教师走向反思。反思,意味着用研究的方式对待日常工作;多样化,意味着更加追求个性与特色。我们关注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反思,要求教师做有效性的实事,追求智慧教育,编制《丹城二小任课教师专业发展专用本》,整合工作程序与资源,拓展教师自我成长空间。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与“专用本使用”同步,并侧重于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积累,在“量”的要求基础上,更关注每位任课教师“质”的检查与评估,要求教导处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与“专用本使用”同步,重视专用本使用的过程性把握,把使用情况的阶段性检查与考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及时提供检查与考评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及时纠正不足并更好地发展自我。最后,我们在《专用本》的使用中及时吸取意见与建议,不断修改完善并积累经验,使之成为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与教师年度工作绩效评价的多功能专用本,改进教师工作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整体效能。

五、建构智慧的节日活动文化培育人

工作的过程应该是研究的过程,用研究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校提升。学校立足校本,全面启动三大发展性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分别是“举孝道雅行,育二小少年”的“孝雅教育”实践与研究、“拓展性读写结合导学活动”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实施和“多元化课堂教学智慧实践与积累”的“同课异构主题校本研教活动”研究,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为促成智慧文化的形成,研究过程中,学校依托一年的四个节日来营造智慧的活动文化,让全体师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9月的“读书节”让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共同体,以此推动学校拓展性读写活动的不断深入,培养一批勤读、善思、能辩、会写的小能人,享受书香生活,塑造智慧人生;家校联动,以3月份的“行孝节”为平台,开展“走好路、排好队、吃好饭、上好课”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开展“孝雅之星”激励性评价等活动,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鼓励更多的学生更好地自我完善,构建学校“孝雅教育”践行、检测网络,共同推动“孝道雅行”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破解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家校分离,知行不一,整合不力”难题,营造浓厚的孝雅氛围,形成厚实的孝雅文化;6月份开展“体艺节”,本着“展示特长、放大亮点、开发潜能”的活动宗旨,有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走进体育和艺术世界,通过体育、艺术实践、展示活动,开发体艺强项,培养体艺小能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2月份开展的“科研节”敲响二小教科研活动的最强音,多渠道搭建教师专业发展锻造、展示平台,营造学校教科研文化。智慧的系列节日活动有效提升了全体师生整体素质。

二小全体教职工脚踏实地的在三大课题的引领下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情趣更有内涵,自觉地在科学的理念引导下开展更有效的工作,突显教书育人的创造性劳动特点,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课题研究强化了教师追求智慧的意识,引领他们形成追求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品质,教师逐渐能去思考“怎样让学生生成智慧”“怎样培养智慧学生”等问题,这种品质的形成是常态教育活动无法实现的,唯有真正的研究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学生宿舍网构建与实践 篇9

关键词:学生宿舍,网络,构建,实践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应用的逐渐深入, 以及新网络技术的涌现, 目前, 高校宿舍网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传统的大学校园在向新型的数字化校园转变, 但是大量的用户、宽广的地域、包括电影下载等各种网络应用、网络病毒的泛滥、IPV6的逐渐开展等等, 这些都对新一代的宿舍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宿舍网自2005年开始规模化建设以来, 对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宿舍网的建设背景

宿舍网项目的规划, 根据浙江省运营商的状况及下沙校区宿舍网的运营特点, 提出了贷款建网、自负盈亏, 减小学校的财政压力, 由学校后勤、网络中心、ISP运营商联合建设运营的崭新思路, 并率先引入了多家ISP互相竞争参与运营校园宿舍网的先进概念, 在校园宿舍网的建设中具有开拓意义。

为了更好的贯彻这种建设思路, 确定了以高起点建设先进宿舍网的指导思想, 网络建设者特别注重学生宿舍网的安全保证、管理方便与可运营, 提出了采用先进的智能网络设备, 强调从底层加强安全与控制的建设方向, 提出了动态ACL、端口自动绑定等先进的理念。学校网络中心与多家国内外网络厂商进行了接触, 先后经历了一年多的交流与测试, 最终选择在国内教育行业有着丰富建设经验的锐捷网络, 采用锐捷网络先进的RG-SAM系统建设运营宿舍网。并按多ISP运营 (目前是两个ISP运行) 的要求, 锐捷网络对其原产品进行有限定制化开发, 从而保证运营可行。

2 宿舍网建设的技术要求

宿舍网与互连网相比, 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 考虑其特殊性, 在构建宿舍网时要提前做好各方面认证工作, 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式, 尽量做到有备无患。

2.1 系统设备技术要求

首先, 核心层交换设备要求具有较为强大的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各种成熟技术, 未来能平稳升级到万兆。其次, 宿舍网接入层网络设备需要都支持基于MAC地址和端口的802.1X功能, 确保实现账号的唯一性;在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 还要求系统能够支持远程telnet管理和远程开关交换机端口之功能;此外对大量用户并发认证和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也需要做一定的需求。

2.2 系统控制技术要求

系统要求能够满足对用户名、IP地址、MAC地址、交换机端口、交换机IP等5项网络基本要素的同时绑定, 防止非法用户恶意盗用合法用户的用户名、密码等现象的出现, 确保计费工作正常开展。.系统集成过程中, 需考虑到每个宿舍4个信息点, 每栋宿舍楼近700个信息点, 需要保证每个节点都能达到线速接入和高服务质量。该系统要求设备在支持802.1x认证方式的同时能够支持基于时长、流量以及包月等各种不同的计费模式;系统还需支持标准Radius认证计费, 允许兼容多种接入设备同时组网运作。这样就可以为网络管理提供完善、灵活、可定制的计费策略;同时解决用户私自架设代理服务器的现象。最后还需要保证30000个以上用户并发上网时网络运营的稳定和管理简便。

2.3 软件技术支持要求

一是能灵活划分VLAN, 并且必须支持PORT VLAN和TAG VLAN (802.1X) , 为将来的VLAN组划分典型基础。二是针对高校学生住宿可能存在寝室变更的特点, 需要变更学生IP地址, 但学校的IP地址有限, 故需要针对学生宿舍搬迁做出相应的操作, 能够达到学生搬迁时候根据寝室号变更对应IP地址。同时控制网络的软件必须具备高可靠、易管理等特征。

3 宿舍网基本运行架构

通过细致的规划和多次论证, 并结合高校学生宿舍的分布特点和学生上网习惯模式, 确定学生宿舍网建设具体运行架构为:网络中心分成Radius服务器、网络中心系统管理平台、后勤中心收费管理平台、用户自助服务平台、ISP自助查询平台5个系统。采用由后勤中心开户, 并人工收费的模式, 并且后勤在日常使用中只管用户加钱收费的工作;各方管理责任明确;每个月给ISP出台帐。共设置了六台工作服务器, 满足宿舍网络正常运行与监管, 它们分别为网络中心系统管理平台及Radius服务器、后勤集团收费管理平台及Radius服务器、独立的Radius服务器、用户自助服务平台、ISP自助查询平台、数据库。

如图1所示, 首先, 网络中心部分三台Radius服务器分别独立运行, 并使用同一台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作后台处理。对于应用系统的集群以及数据库的集群均没有要求。各管理平台的权限限制从管理界面上进行修改从而限制使用者能够使用的功能, 并且通过ACL的方式限制可以访问服务器的IP地址, 从而达到隔离的目的。

宿舍网部分的接入层全部采用锐捷网络增强网管型交换机STAR-S2126G, 该交换机采用堆叠技术, 汇聚使用思科3750, 能够有效的保证高密度宿舍节点的高速转发, 从而提高整体网络架构的性能。

其次, 该系统具有多种网络管理方式, 可以使网络管理者更加方便、有效地管理每一个端口。如采用STAR-S2126G接入层交换机运行维护能力都相对强大, 能有效降低管理及维护成本:一方面, STAR-S2126G接入层交换机支持RS-232本地管理口及Tel⁃net、WEB、SNMP代理, 可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案;另一个方面, STAR-S2126G接入层交换机能够提供全中文菜单及图形配置方式, 更方便了交换机的管理和配置, 同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了日志查询和故障告警功能。

另外, 接入采用锐捷网络的SAM认证计费系统, 做到对任何上网用户都能进行有效控制。同时, 在接入层进行认证, 有效的避免了单点故障的发生, 保证了大量并发用户的情况下, 网络还能保持高效转发的状态。

4 宿舍网实施的效果

4.1 便于安全管理与控制

采用了2126G支持标准的SNMP, 提供完善的MIB-II, 可以通过WEB、TELNET、CONSOLE等多种方式进行网络管理工作。通过MAC静态和动态地址锁的绑定方式, 可以有效避免一个端口被多个用户使用的情况, 达到了防止学生私自插拔交换机端口;另外通过将用户帐号、MAC地址、IP地址、VLAN DI、交换机IP与交换机端口的绑定, 对用户控制能力具有高效性, 根据用户选择不同的网络服务获得相应的权限, 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使用网络资源。

4.2 轻松实现高速上网

由于主干网采用三层架构布局, 可以充分利用三层交换的高性能管理, 来满足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等特性。基于三层的管理, 达到对网络各种信息数据的处理游刃有余。分布式的三层也提供强大的系统张力, 避免了后期网络改造需大规模的变动。处于三层的交换技术实现的网络路由管理, 不但有效控制ARP攻击等大规模网络攻击, 又能实现跨VLAN的网络连结, 为网络的安全、可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千兆主干线又充分保障了主干的带宽, 为各子网提供百兆到桌面的优良服务, 这样能有效地保障的数据、语音以及视频的无阻塞传输。

4.3 采用安全多样的认证

采用锐捷网络先进的SAM认证系统, 能够针对用户IP地址、MAC地址等信息, 进行严格的用户绑定控制。通过严格的绑定控制规范学生IP资源, 杜绝IP地址盗用、用户账号盗用等问题, 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

5 结束语

构建学生宿舍网为高校提供了一条既经济实惠又方便快捷的网络连接模式, 近年学生开户数稳定在两万以上,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实名上网、计时消费要求, 这样能有效地控制学生上网, 保证信息安全监管, 避免学生因无节制上网而荒废学业;同时该宿舍网已经与整个校园内网络整合起来, 实现校园网络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国祥.构建安全可靠的学生宿舍网[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5-8.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篇10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 科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既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也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1]。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1 目标性原则

首先必须明确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必须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 产学研结合为途径, 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 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系统性、系列性原则

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子系统来安排, 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以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 结合各个专业特点, 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互相衔接, 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 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设置一系列实践课程, 进行不断线的连贯性教学, 使学生在实践方面得到较系统的训练。

1.3 一体化原则

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 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分阶段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相互协调和配套。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 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 同时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 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 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2]。

2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制订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专业设置、社会调研结果, 进行岗位与能力细分,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按类别、分层次、划阶段地剖析成具体的个别目标, 进而确定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以职业素质、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 形成“一体两翼”的架构[3]。

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可以通过对工矿企业进行职业调研和职业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 瞄准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教育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为核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 围绕技术应用能力, 以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其次, 强调基本职业素质, 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中, 学生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创新制作、毕业设计等等, 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基本职业素质有机结合, 接受真实的实践训练。

3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 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受动作用。

3.1 分析岗位能力, 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方法, 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会议, 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 采纳他们的建议, 收集有关信息。同时组成专业调查小组, 深人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调查, 明确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和岗位群。针对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进一步分析要达到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 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由此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培养, 层层递进, 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实践教学计划,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3.2 划分能力模块, 设计实践项目

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 将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4]。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 (群) 的基本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 与某一职业群或技术类别相联系, 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这种训练主要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 因此也可以称为课堂训练。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某门技能课程, 着重解决某项操作技能的局部动作向连贯动作的转移。教师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所确定的实训课程中章节或单元的要求编排训练的内容与方式, 以真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方法。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 (群) 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 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技能, 专业技能训练阶段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常用的技术, 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这种训练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 因此也可以称为模拟训练或仿真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学生某一项或某几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从连贯到熟练、从彼此孤立到相互融洽的转移,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处理职业岗位经常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前, 必须收集或编写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或训练材料, 以保证这一阶段学生训练的需要。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综合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以及理论技术和创新技能, 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以实际对象为背景, 着重培养学生在更真实的职业环境下, 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形成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因此, 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十分重要。校外实训基地一定要选择在本地区同行业、同专业中技术条件比较先进, 实训指导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能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区域内的同行业、同专业中具有某些领域的领先作用,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参与企事业单位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 以便在高职教育中实行产学研结合, 使实训基地生产经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互惠互利、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促进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综合技能的训练中, 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环节的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与技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好时机,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好时机。加强这一环节的指导, 能促使学生出成果, 产生成就感, 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

实践教学应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 由学科间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到学科融合的实践教学发展。可采取“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点”是指学生针对某一知识完成实验或实习;“线”是指针对某一课程综合练习和实践训练;“面”是把若干知识点或学科间的知识模块互相结合进行课程实习或设计;“体”是针对学科体系或专业结构开展的毕业实践、毕业设计。[5]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4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和, 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4.1 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 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

应成立精干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其具体形式可以因地制宜。一般来说, 可以成立隶属于校教学委员会领导下的实践教学管理小组和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质量监控与考评, 以及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等。校级实验、实训中心可定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 负责管理综合性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系部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同时负责教学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应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 以企业为主, 并根据系统周密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环节, 实施质量的监控和考评。

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2 实践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 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学生实践报告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制度要求做到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 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计划中, 明确了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之后, 就必须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与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 要注意各实验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 使实践教学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 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管理、实习教学管理、实习基地管理、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实训 (验) 室工作规程》、《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践守则》、《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设施和学习环境等条件要求组成, 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5.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资的整体实力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关键,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看, 加强理论实践一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同样重要。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要改变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 现代教学活动中, 实验实践教学人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辅助人员, 他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是教学科研项目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 热爱本职工作, 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实验教学队伍。

高等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 可以采用“引、送、下、带、聘”等方法。“引”是指从生产管理第一线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 引进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 充实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送”是选送部分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 选送的这部分教师重点是那些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 但专业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是让部分教师下到基层企事业单位锻炼, 主要针对那些缺乏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安排他们到生产实践、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 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知识和能力。“带”是以老带新, 以强带弱, 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进行实习、实训的培训指导。“聘”是指聘请各行业的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 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 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 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 通过他们的示范教学和引导带出一批“双师型”的教师[6]。

5.2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 (资格考试) 实施的需要, 在实验 (实训) 室建设、设备添置等遵循“一个兼顾、两个同步”的原则, 即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添置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设备添置兼顾;训练设备的技术含量与企业生产水平基本同步。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建设要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 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硬件是基础, 必须要充实。但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 学校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应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加大投资力度。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 全面规划, 逐步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 一要从专业核心能力出发,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为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配备必需的软硬件设备。二要为基地配备有一定实践教学经历与丰富教学经验的管理人员, 要有一大批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教学教师。三要从资金、设备、耗材等各方面保证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合作, 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校外实训基地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校企各自优势把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训练与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建立良好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可采用如下方法来构建校外实训基地。

(1) 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 最初一般由任课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 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 学校或院系就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 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挂牌后, 校外实训基地就正式成立了。

“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 而且具有实训内容多样、真实感强的优点。但这种基地的构建, 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长期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2)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 学校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 (毕业) 实习型及产学研型实训基地。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前述“协作型”模式有所不同, “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 不仅包括了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成立专业委员会, 积极吸收专家进入专业委员会。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 学校可以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 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 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的组织文化, 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实际操作人才。此时, 如果企业能够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学校事务, 就能够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大量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7]。

6 结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 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高[2004]1号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技术理论的应用性, 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必须努力构建起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确保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所界定, 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格局的更高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 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 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加强实践性教学, 科学构建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是职业教育特点、人才培养市场、实践教学自身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守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地位与目标的思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6) :58.

[2]孙占学, 周林国.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 2007 (1) :58~60.

[3]王永生, 刘拓, 等.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2) :48~50.

[4]张天俊.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5) :193~195.

[5]姚杰, 张国琛, 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78~79.

[6]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3 (10) :24~26.

构建卓越课堂的实践探究 篇11

卓越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我发现,一部分教师对卓越课堂的本质理解不到位,对卓越课堂的精髓把握不精准,导演了一出出“伪”卓越课堂。这种课堂的最大弊端在于剥夺了孩子们对学习快乐的体验,降低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而执教者却浑然不知并自以为是。结合我的亲身实践并作梳理,当前存在的“伪”卓越课堂有以下几幅“花哨”的“嘴脸”:

一、眼花缭乱的课件吸引人

例如,某教师执教一年级《分类》数学教研课。新课结束后进入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全部用课件展示代替课堂练习。面对精美课件,课堂气氛似乎十分热烈,孩子们似乎兴致盎然。但如此练习的实效性我却表示质疑:表面上“大获成功”,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人云亦云”。

二、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迷惑人

还有一次以“用乘法口诀求商”为教学内容的区级展示课中,我也看到这样一个怪想象:教师在出示例题后请学生来列式。其实每堂课的(一共是三堂课)学生都在列式时用乘法口诀把商求出来了。然而我们的教师为了在课堂上体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要交给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题策略”这一教学思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搬硬套活动教学的做法,执意开展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一分、圈一圈,然后才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个方法最简便。每堂课听到这个地方我都很纠结,学生既然已经明白用什么方法最简便,而我们的教师单纯的为了体现所谓先进的教学思想,浪费这么多时间纠缠在这个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上,有这个必要吗?

三、热闹的“满堂灌”吓唬人

在一堂区级示范课中,教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也就是著名的“抽屉原理”。这个单元一共有三个例题,这三个例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至少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然而执教老师以速度求胜,只耗时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做了大量的练习,最后还加练两个很有难度的拓展训练题。这样的课堂貌似高度“有效”,堪称“卓越”,但我实在不敢恭维和苟同。我们来还原一下其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节奏如“闪电战”;学生的思维一有“卡壳”,老师立刻“和盘托出”,再加上部分优生的“强力”带动,全班一齐回答的“顺畅”画面不时呈现,感觉课堂很有生机和活力。掩卷而思,如此“拔苗助长”式的“卓越”课堂,学生究竟收获了几成,真让人担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课堂实效性,我有以下思考:

1.关注课堂的简洁

本期,我听了巴蜀小学教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的精炼与简洁。他的课堂由曹冲称象直接引入转化,然后提出为什么要转化?怎样转化?转化后的联系是什么?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理解并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做到了“精”“简”。

2.关注探究的时间

学生探究过程要做到“三多”:学生的话比老师多、思考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多、学生的教学活动比老师讲解多。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转化?然后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老师再提出为什么要转化?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讲解。小组的同学通过想、讨论、讲解,来理解转化的意义。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问题,其余时间都是孩子们自己在思考、在讨论、在讲解。等孩子们了解了意义之后,老师再顺势推出“怎样转化”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操作、交流,悟出“剪——移——拼”的转化方法。最后老师再提出:转化后的图像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堂课下来,老师的核心职责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教学效果远超“满堂灌”。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要动手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在巡视中,我发现每个组孩子的表现参差不齐,有的完全掌握,测量“驾轻就熟”;有的很不自信,甚至很不耐烦,没有一探究竟的韧性和毅力。我就在黑板上画了3个角,请第4小组的孩子上台以合作方式测量3个角的大小。孩子们上台后,熟悉测量方法的孩子“一蹴而就”,“半罐水”的孩子却迟疑不决。这时,先行完成的孩子立即主动帮助“后进”同学,全组很快就完成了测量,得出了准确的度数。我让他们在台上谈谈感受,大家发言的焦点集中在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点上。这种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情感体验最真实,也最刻骨铭心。

4.关注课后的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终归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个月底,我都会写一篇数学课教学反思,撷取本月教学中的一堂课、一个片断或者一个感人的瞬间,记录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反思教学中的收获或不足。我已经不局限于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手艺”,而是实实在在视之为“一门艺术”。

教学实效性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花架子”的课堂教学表面中看,实不中用。导演教学是一门“苦差事”,“有实效才是硬道理”,这应该成为教师一生的从教追求。

实践构建 篇12

1“全程实践教学”理念构建的必要性

1.1 企业理财现实的需要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 许多独立学院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仍倾向于在上市公司、大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但实际情况是近年来, 由于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小型和微型企业成为拉动经济的增长点。以吉林省为例, 2012年吉林省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吸纳了65%的就业人数, 上缴税金占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达35%。大部分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经历了上个世纪的初创时期, 正在向成长期过渡, 他们迫切希望能引进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强、上手快, 能立足基层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令企业家们失望的是“一才难求”, 这凸显出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不足。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很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参考普通本科高校, 这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符, 也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不相适应。

1.2 改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需要

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达到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独立学院来讲,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资深教师多从事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 无暇顾及实践教学;而从事实际教学的老师更多是青年教师, 他们主要来源是高校毕业生, 虽然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 但是缺乏实践经验, 他们直接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经验, 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之下, 很容易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师很难在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

另一方面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校外实习难以实现较理想的收效。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并未单独设置财务机构, 而是财务与会计机构合设, 这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 同时, 受到财务管理岗位特殊性的限制, 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在实习中鲜有接触, 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全程实践”理念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全程实践”教学理念是在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相结合原则下, 通过课上、课下, 校内和校外全方位、多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基础技能、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构建“四位一体”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其构成情况如图1:

实践教学体系既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在纵向上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横向上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形成课上、课下的“上、下联通”的全程实践教学。

2.1 课上的实践教学

2.1.1 专业课程实例教学

教师理论讲授为主, 通过布置一些复习思考题和习题来进一步巩固知识, 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 在讲解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时辅以例子或例证。

摆事实、讲道理是一种最简单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因为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纯粹的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 必须通过大量的例子或例证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如通过筹资成本及财务杠杆效应估算、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等实例来讲解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等财务管理理论等。

2.1.2 专业课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情节为线索, 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仿真和模拟形成教学案例, 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做出财务决策。为此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仿真企业财务问题, 使学生能够自觉进入财务管理“现场”, 充当财务“角色”, 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经历, 获得具体而真实的感性认识。财务管理案例教学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 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 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 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 促使他们勤于思考, 善于决策, 主动实践。

2.2 课下的实践教学

2.2.1 单项模拟实验

该课程模拟设计一个业务较简单的企业一个月基本业务, 单项模拟实验是通过单独开设一门实践类课程来进行的。突出财务管理中偏向“管理”的特点。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包括会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资产评估模拟实训、财务报表分析模拟实训。通过这些仿真的模拟实训,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2.2 社会实践

社会调研和专业实习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专业实习则可以让学生身临企业, 是最彻底的实践, 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处理企业实际财会业务, 参与企业实际财务活动;社会调研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 增强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了解企业实际的财会业务及其处理流程。我们实行“3+1”的教学模式后, 依托“校企合作”, 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当中, 身临其境感受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方法。

2.2.3 学生课外学术活动

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形式多样, 可以组建以组织学术研究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 开展系列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外学术活动, 如我们参加了ERP大赛、用友杯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学术性竞赛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课外学术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4 ERP沙盘仿真实验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模拟企业环境及其生产经营活动, 要求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实时控制, 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是通过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会、行政等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完成的。为此, ERP沙盘仿真实验不再将模拟环境局限于企业财务管理业务, 而是将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 实验内容延伸到包括企业整体战略制定、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及成本、市场营销、财务指标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组织分工、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管理层面, 学生在实验时均要予以综合考虑并平衡规划, 企业各部门人员必须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通力合作。从而培养具有整体观念及较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能力的管理型财务人员。

2.2.5 财务管理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验所采取的分岗位设置、各岗位配合、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审计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方案, 使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不同财务岗位之间的配合, 是培养学生综合财务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能力。

在课下的教学实践中, 本文重点推荐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深度仿真练习, “将企业搬进校园”, 受到财务管理专业特殊性和企业竞争局面的限制, 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或者是顶岗实习收效甚微。因此可以将实习重点放在校内的实验室, 利用相关软件和工具模拟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流程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四清.教学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6) :73-76.

[2]王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12 (6) :135-139.

[3]曹健.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1 (9) :113-115.

上一篇:急性介入下一篇:金融企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