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关系

2024-07-24

构建关系(精选12篇)

构建关系 篇1

摘要:“师生和、教育兴”, 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 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 师生关系的和谐成为了这一工程的关键, 然而,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情感冲突, 教师的教学体验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的实现, 只有通过学生的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体验才会被接受。只有实现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和谐, 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体验不断加深, 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联系。在学校的诸多交往形式中, 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着校园和谐气氛的形成, 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 更影响着育人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才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点。但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情感冲突, 教师的教学体验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的实现, 只有通过学生的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体验才会被接受。只有实现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和谐, 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体验不断加深, 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校园。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每个人都是信息源, 都在影响着别人和接受着别人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当一名“阳光教师”, 锤炼自己的思想, 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其次要做一名思想者, 努力寻找唤醒学生心灵的途径和方法;另外, 还要做一名博爱者, 爱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关爱每一位学生,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做到是教育者的同时, 必须成长为学习者、探究者和创造者。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参与团队学习, 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分享,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二、转变角色, 做学生的朋友

千百年来, 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师生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多年来, 教师已习惯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模式化”“规范化”。然而,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 把社会需要能动地转化为自身需要。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 很多时候决定于对方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别人的认可,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师生之间平等作为逻辑的起点, 作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变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是“权威”, 更多的应该是与学生的探讨, 学会聆听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彼此认同, 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也才能使师生互动关系保持最大限度的张力, 化解师生之间的情感矛盾。

三、注重实例, 贴近学生心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成人化, 不能只讲大道理, 否则, 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乏味, 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部分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是睡觉课, 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还会造成思想教育的不和谐。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实例教育的研究,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身边的事情,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将这些实例概括、再现,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 让学生认识事情的是与非, 与教师达到情感的共鸣,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5.12地震中的图片和一组非典蔓延时人们带着口罩的场景, 让学生在感到地震和非典可怕的同时, 体会到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和生命的弥足珍贵;在讲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时, 我主动带领学生走向街道, 打扫卫生, 看到行人的欣赏和赞叹, 学生们“累并快乐着”, 一种服务社会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感悟就会由衷而发;在谈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 我首先播放了采集到的黄金周过后各个旅游景点一片狼藉的片段, 组织他们讨论, 然后结合本校实际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随手乱丢垃圾不只是习惯问题, 而是环境意识问题, 是个人素质、社会公德问题;在讲到“我国的文化”时, 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优美、博大与精深。总之, 从实例出发, 用实例分析教育, 更贴近学生心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育, 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统一。

四、化解矛盾, 抓住教育契机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未成年人, 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思维比较单一, 由于他们和教师之间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发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所难免, 当情感矛盾出现时, 教师不能强硬要求, 也不能置之不理, 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认识到这正是思想教育的契机, 顺势的启发与引导可能会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师生和、教育兴”, 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 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 师生关系的和谐成为了这一工程的关键,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 更应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先行者。只有以和谐促发展, 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构建关系 篇2

构建合谐医患关系需借力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医德工程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那么,与该话题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深圳医德工程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杨镜指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执业医师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应成为当前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的工作。

杨镜介绍,目前我国有190多万执业医师,他们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执业医师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医患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治疗疾病、战胜疾病,需要医患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然而,目前医患之间的信赖程度日渐减弱。没有信赖,又怎么谈得上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不仅如此,医患关系紧张,也使得医师的人身安全受到影响乃至威胁,医院的医疗秩序受到干扰,甚至,一些医院不得不把民警请进医院以维持医疗秩序。

有关专家指出,就医师自身来说,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比如,每当求医过程中出现不满或纠纷时,患者很快就会寻求法律救助,进行诉讼、维权,而医师和医院却显得被动,他们习惯于忍气吞声,往往采取私下调解、私了等做法来息事宁人,甚至对一些无理的、过分的要求,也不愿声张或不敢声张,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医务人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和风险,影响了医务人员对职业的敬仰,从业信心也明显不足。中国医师协会的相关调查显示,在职医务人员中,只有超过10%的人仍然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杨镜表示,古人云:“医乃仁术”。如今,从事“仁术”职业的人都对“仁术”产生畏惧心理、恐惧情绪,又怎么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联合美国人力资源组织、美国华盛顿医学院及国内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开发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将从医师概论、医师法律与法规、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现代医师综合竞争力、临床医学中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是社会的肌体,更是社会的依托,承载着政府职能和社会责任,需要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履行职责。在商业领域里,服务是以占领市场、谋取最大利润作为终极目的,而在医疗这片“红十字”圣地,服务却蕴藏着执行生命这一神圣使命。从“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中,我们原本可以理解为这属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深层次综合的社会问题,并非医院的单方行为造成,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与病人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上,在表达知识、服务、人性与伦理的深刻关系上存在着偏差,甚至流露出医疗服务就是看病,而不是看护活生生的病人,忽视了“医学的本质就是人学”这样一个道理。

构建对华“新关系” 篇3

三年前,我亲身见证了这一点。当时,我作为墨西哥州州长出席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墨西哥馆的开馆仪式。彼时,我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人民渴望了解墨西哥、希望走进她的文化、抓住潜在的商机。

墨中特点不同,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彼此间展开新的合作模式。双方本着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初衷,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成为战略伙伴。

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同样,墨西哥的发展环境也非常宽松、形势很乐观。墨经济条件优越、产业结构合理,可以说已跻身未来几十年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

墨宏观经济结构稳定是外商持续投资的根本原因。截至2012年,墨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130.45亿美元,其中34.9%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因此,本届政府上台后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变量的稳定。另需指出的是,今年由国会投票通过的经济纲要表明,墨目前财政赤字为零。

此外,墨坚实的民主基础是墨西哥人民取得最大利益的必要保障。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建立政治共识以努力实现实质性变革,这些举措前所未有。以《墨西哥联盟》这项协议为例,该协议包括95项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措施,有力证明了墨西哥的国家政治力量,包括立法会议员和共和国政府对国家发展的决心。

然而,必须承认,墨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政治制度只是实现其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此,本届政府将推行必要的改革政策(如能源改革和农业改革),使墨经济成为发展快、层次深、可持续的经济体。

此外,我们将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进军40多个国家的市场,在战略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我们未来要发展的建设项目,如桥梁、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将大大加强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墨要实现对未来几年所期望的经济增长,同样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保持强劲的竞争力、是否能为扩大区域经济战略构建发展框架,以及是否能在科学技术革新领域持续投入经费。

我们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使墨走上富强道路,这也是本届政府的工作宗旨。我们的四个根本目标是:和平、包容、教育、平等。在全球国际事务中,成为积极、负责任促进国家间合作交往的友谊之邦。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希望对外政策惠及国内发展。我们将和其他国家政府一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寻求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墨在经济上将继续保持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为外商创造自由的投资环境。政府鼓励外资企业,尊重私有财产,履行法律规定。我坚信,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吸引足够的外资企业。

墨将以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而中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届政府将致力于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两国间有很多可待尝试的合作方式。如果充分利用这些途径,必将为墨中关系进一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主席和我几乎同时接任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一奇妙巧合应成为两国建立更为密切联系的契机。墨中互访无疑将成为我们重新定义双边关系、共同制订发展计划、携手迈向美好未来的基础。两国拥有多个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墨中战略伙伴关系、两国政府间常设委员会以及战略政策对话,都已成为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将双边关系具体化、实际化的进程中,我认为还需要继续推动和巩固双方自2003年以来不断加强、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层会议。因此,我对能够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同中国领导人开始新一轮的双边关系磋商。

同时,两国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峰会及APEC会议上保持着高层接触。墨中将共同寻求实现政治谅解的途径,以推动全球治理、二十国集团峰会以及与新兴国家所倡议的多边化。

本届政府希望进一步密切与中国的关系,希望双方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墨将不遗余力地把双方的合作关系转化为惠及民众的政策,同时为两国人民提供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机会。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共同拟定长期、全面的合作战略,以充分发挥双边经济关系的优势。同时,双方产业的互补性,也将体现在墨对华出口和中国在墨投资等方面。

墨生产型投资增长、出口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中国这个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坚实平台。墨愿通过中国的投资、通过中国市场对墨产品(如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开放,积极加入亚洲市场、发展贸易合作关系。

虽然墨从中国进口大量产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进口需求也日益明显。墨可随时向中国出口高质量的中间产品,例如汽车零部件、化学产品、人工合成纤维、塑料、皮革、电子产品等;向中国出口普通消费品,如酒精饮料、海鲜、果汁、植物提取物、卡纸等。这些产品目前对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且吸引力与日俱增。

在投资方面,两国市场商机无限。就墨目前情况而言,对生产性的投资尚不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也未完全打通;对于中国来说,墨吸引投资的战略条件和潜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自身市场的重要性;

2 北美以及区域市场的平台;

3 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矿业工业原材料的供给平台;

4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资助和发展空间。

墨政府将尽一切可能为中国投资商提供吸引力强的政策、全方位的支持和其他便利条件。

墨中都需运用合理、得当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各自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和空间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需以交通运输、物流和可再生能源三个方面为重点,在科学技术和基础建设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因为两国在以上几大领域均具有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墨中小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以更好的方式加入中美贸易生产链。

墨中还应积极为双方市场提供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墨将努力成为中国商业、投资、会议等旅游项目的平台。

墨中之间的悠久历史正在相互交融,这为两国间文化、教育和科学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孔子学院已在墨很多城市建立分院,使中国文化和汉语在墨得到广泛传播。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4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教学过程的主体由教师让位于学生, 中心任务由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与学生互相了解, 影响、激励和鼓舞。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逐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 旧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当代青少年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爱思考、多疑问、求新奇的思维特征比较明显;平等感、民主意识比较突出。师生关系极易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 学生常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 同样, 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 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严厉而冷漠的教师, 虽然也可以保证讲课正确无误, 但他却可能使学生陷入无动于衷或反感的情绪中而一无所得。因此, 面向当代青少年的教书育人特别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此外,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师生关系作为现代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等。因此,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2. 教师如何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发挥作用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只有和谐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教师应改变自己。近年来, 新教师学历学位的提高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但这并不能等于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其次, 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 教师唱的不再是“独角戏”而应是伴奏者, 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在学习舞台上演义的激情, 而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

教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爱应贯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 与学生一起探索、反思、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长, 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教师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达成默契, 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 树立平等意识, 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虽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 但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 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同时, 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采用合理方式肯定学生, 赏识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 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5

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聊天,他说起他一次看病的经历:那天空腹去做B超。排了一上午的队,饥饿难耐,眼看终于快轮到自己了,这时却有一位医生领着他的熟人插队到了我的前面,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想?还有,我从别的医院转院到这里,一来就抽了七、八管血,把刚做的检查又重新做了一遍。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怎么想?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今天。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病人太不尊重医务工作者,现在的病人要求太高,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假如我们是病人,我们会如何想,我们需要的又是什么?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医生护士态度和蔼、技术过硬。我希望少花钱,治好病。“已所欲,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多为病人想一想,我们才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一美丽的名字。

苏格拉底曾这样说过“贡献你的挚爱来赢得人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的是华陀的广施善道不分贵贱,是李时珍的尝遍百草著书济世,是孙思邈的为民救世大医精诚。

也许我们目前的医疗现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境,百姓对我们的医疗队伍不再象以前那样充满信任,媒体随处可见对医疗的负面报道,但我坚信,我们的医疗队伍主体依然是一支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不息的队伍,是一支能在困难中创造一次又一次“非典战争”胜利奇迹的队伍。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面又一面在这支队伍中的旗帜!我想起了李燕玲,赵雪芳,我想起了离开我们没有多久的华益慰教授。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灵魂却能超越时代而永生。大医有魂,其魂就是七个字:用心为病人治病。华益慰说:“当了一辈子医生,能得到病人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我身边也有许多像华益慰似的好医生。记得那是2010年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牵着一个瘦弱的男孩,手里紧拽着卖牛卖房子后凑到的3000块钱,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我们科住院。接诊他的是我们科一位已故的老主任—曾昭琳主任。曾主任患有脑垂体瘤,先后作过七次开颅手术,也许正是同样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病人的苦与难。当他得知祖孙俩每天的伙食就是从家里带来一大罐腌菜时,立刻把身上的300多块钱递到了老人手里,并再三嘱咐说“给孩子吃点有营养的东西,病好的快一些。”当病人在曾主任的精心治疗下,即将康复出院时,曾主任又了解到祖孙俩在为回家的路费犯愁,他毫不犹豫的把200块钱交到了老人手中。老人看着手里的钱,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像这样的感人事迹,曾主任还做了很多很多。他常常教导我们:“对待病人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帮的就帮一点,能省的就帮病人省一点。我也是一个病人,我能体会病人的难处。”

在我们国家进行医疗改革的艰巨时刻,在讨论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的人民不会在疾病面前彷徨无助,所有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的医患关系不再紧张,再也看不到病人把医生告上法庭的事情见诸报端;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医者父母心“不再成为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的医务人员能心无顾虑的全心治病,医疗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健康的鲜花四处开放,再没有病魔的踪影。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环境的不断复杂化,构建和谐师生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和谐师生关系概念的简述,分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学校人文教育和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

1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的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协调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从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其特点为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老师就会变得更加忧郁焦虑而导致心理疾病,对其职业产生厌恶感;同样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遇、训斥,容易感到自卑、失望、愤怒、不满,最终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相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不断地调适师生心理状态,促使师生心理和谐,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第一,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别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自尊心带来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师生关系难以达到和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简言之,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看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受到重视,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潜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的营养、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一种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实际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另外家长和社会的对教师的成见也对学生不尊重教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高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从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好与人争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的、方法。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理解学生是对学生的行为按其本来的心理状态去认识和分析,而不能简单粗暴的把教师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教师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身上的教育责任重。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的殷切期盼和过高的要求等。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苦衷,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感受,由于恨铁不成钢,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虽然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加深师生间的矛盾,何谈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作为老师,在头脑中,在内心深处经常换换位,假设一下自己如果遇到相同的问题,遇到相同态度的老师,该如何对待,就很容易改变原来的施教方法,理解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业负担重、家长期望高、精神压力大的困境中。

学生换位,理解师意。通过换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遇到顽皮、缺少道德修养的学生的困境,从中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爱心,谅解教师的方法不当,学会选择沟通方式交换意见,不再和老师闹情绪,耍性子,顶着干。通过换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过程——自醒、自悟、自觉形成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

第三,师生要相互信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引起他们强烈的被信任情感,从而诱发上进心。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架子”,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学生,从根本上建立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健康持续进行的前提。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人际交往得以持续的保证。双方信任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要素。但这并不是理解为学术上的全盘相信,而是在交往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一种信任,例如向老师倾诉、寻求帮助等。

构建和谐政党关系 篇7

关键词:政党关系,政党制度,和谐关系

一、政党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

政党关系是指政党之间在影响和控制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形成的互动关系, 主要指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关系。根据政党取得政权、执掌政权与影响政权的不同方式来划分, 当代各国政党关系主要存在三种模式, 即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垄断型政党关系模式和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

1. 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

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是指各个政党通过自由竞争角逐国家权力, 实现轮流执政。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承认、允许代表不同利益的政党合法存在和活动;政党不分大小, 法律地位平等, 彼此不存在领导或隶属关系;各个政党都可以自由、平等、独立地争夺国家权力, 实现轮流执政。

现代竞争型政党制度, 是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发源地。英国、美国、法国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重要发源地, 它们分别创造了立宪君主制、总统制和议会制共和国的形式, 也最先创造了竞争型政党制度。对于竞争型政党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深刻的批判。归结起来, 竞争型政党制度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金钱政治, 政党竞争沦为金钱的竞争。二是政党分肥。竞争中获胜的政党往往将政权作为战利品在本党范围内进行分配。三是造成效率低下, 严重时会导致社会动荡。当然, 竞争型政党制度也有某些好处:一是有利于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 促使执政党依法执政、文明执政;二是为人民提供了一个选择和推翻政府的机会。人民至少获得了对政府的选择权, 让政党充分暴露在人民的监督之下, 把选择权留给人民, 这种优越性足以胜过它的所有缺陷。

2. 垄断型政党关系模式

垄断型政党关系模式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执政党长期垄断政权, 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活动, 与之争夺政权。其基本特点是执政党宣布自己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 并通过法律或其他强制性措施, 压制、取缔其他政党, 使其不能合法存在和活动。

垄断型政党制度有利于集中领导, 提高效率, 但不利于党派监督和逐步扩大民主。前苏联将垄断型政党制度推向极端, 不仅垄断了国家的一切权力, 而且执政党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最终, 苏共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代表, 沦落为限制、剥夺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压制人民的特权党, 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它丧失了自己的群众, 因而丧失了执政的基础, 最终落得亡党亡国的可悲下场。

3. 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

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 即多党合作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关系模式。它既不同于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 也有别于垄断型政党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多个政党, 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 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共产党长期执政, 而不是多党轮流执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各民主党派都必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渠道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 同共产党通力合作, 是参政党, 而不是在野党、反对党。

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历史证明, 自中国近代以来, 建立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的条件不够成熟。勃发于清末民初的竞争型政党政治, 颇带有结社自由、合法反对、公平竞争等色彩, 其外在形式十分接近于西方竞争型政党政治模式。但犹如昙花一现, 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中国缺乏竞争型政党政治的经济文化条件。实践证明, 领导-合作模式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自己的优势和旺盛生命力。

二、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政党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的政治代表。任何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 都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都要或多或少地同民众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在现代政党国家, 没有民众基础的政党是不能执政的。因此,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是由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 是源于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决定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和谐, 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 党群关系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和谐。培育和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

三、中国政党制度中蕴涵着和谐因素

1. 中国政党制度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过程中, 精诚合作, 团结共进, 结成了巩固的统一战线, 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 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此项制度的确立, 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结果。

建国初期, 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五大运动, 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左”的错误, 恢复了多党合作制度, 使遭到“左”的破坏的党际关系得到改善, 中共十二大又把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基本方针丰富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文件, 强调了要加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 使党际之间的协商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党际关系朝着更加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 各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领域积极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体现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政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和党际和谐的重要性。

2.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有利于和谐关系的建立

中国政党制度决定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这是党际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政党制度的运行模式, 有利于党际和谐关系的形成。西方政党制度遵循的是“竞争——妥协——竞争”的模式, 虽然说这是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平等竞争, 但是政党为了自己政党的利益有时会不择手段来实现政党利益最大化和搞垮对方的目的, 以致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和关系紧张。而中国政党制度遵循的是“合作——协商——合作”的途径, 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合作中求发展, 在协商中求统一。

3. 我国政党制度的独特性, 有力地保证了党际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强调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 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不与中国共产党分享领导权, 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 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 而是合作关系, 不会出现由于党派斗争而把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甚至全人类利益之上的情况。中国政党制度中,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领导与合作的统一, 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端, 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四、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五个关系”

1. 以权力和谐为目标改进党与人大的关系

正确处理党的权力和人大的权力关系, 促进权力和谐是党依法执政的逻辑起点。政党和人大是不同性质的组织, 政党是政治组织, 而人大是政权组织。政治组织本身是没有权力的, 它必须通过政权组织的认可才能在国家这一政权系统中实现自己的纲领政策和目标。就是要使党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实现自己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所以党的权力和人大权力是有和谐存在的基础的。但是权力的侵蚀性告诉我们, 靠政党和人大的自觉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两者间的关系的。一方面政党总愿意通过自己的组织直接执政, 那样政党的作用更自由也更有效。

2. 以党政和谐为目标改进党与政府的关系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思想我党早已有之,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我们党的依法执政思想是从党政分开开始的。党政分开的逻辑应该是被动的逻辑, 即本来它是有合到一起的趋势或是合到一起的事实, 然后我们人为地按照依法执政的标准来分开它而使党政关系明朗化。所以我们认为仅仅有党政分开还是不够的, 党政分开应该只是处理党政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而真正处理党政关系的理想目标, 应该是党政和谐。和谐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人与人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的关系, 国内和国外的关系等。那么在和谐社会中完善依法执政, 构建和谐的党政关系也应该有系统的思维。在这个系统中也应该有个目标, 即和谐的党政关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团结一心、协调一致地去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无论是从党的角度看还是从政府的角度看这都应该是唯一的目标。

3. 以司法和谐为目标改进党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司法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实现司法和谐, 要求党正确处理自己和司法机关的关系。在三权分立的国家, 司法权是三大权力之一, 而且司法权是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的非常重要的权力。在我国, 司法权同样特别重要, 它是维持社会秩序、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屏障。

4. 以党群和谐为目标改进党与群众的关系

关于执政者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政治家李世民就说过: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毛泽东说过: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现代民主政治则更是从人民主权的观点阐明了权力的所有者是人民, 政党和执政者只是从人民那获得了授权。党群和谐的基础是要认识群众是权力的主人, 政党是权力的使用者这一本质。

5. 以规则和谐为目标改进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本质上来说都是规则, 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党的政策是在党内适用的制度和章程, 法律是在国家范围内适用的制度和章程。

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调节手段。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两者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在结构特征、调节范围、调节层次等方面都有区别。但二者又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阶级本质上两者都是党的主张的实现方式, 在经济基础上, 两者都以公有制为基础, 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所以说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存在和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宝龙.从和谐角度解读中国政党的党际关系[J].工会论坛, 2009.1

[2]刘绍春.和谐政治构建路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3

[3]宋玉波, 段明学.我国领导——合作型政党关系模式的优势[J].政党制度透视, 2009.2

构建关系 篇8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 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们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 也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同布鲁姆的观点同出一辙, 其实质就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要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上, 进行全面有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认真确立一种和谐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家说的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要确信教育的力量,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激情和希望。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只有充满削铁化泥的信心, 才能在工作中不望而生畏, 才能产生源动力,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我们希望每个学生爱学习, 学会学习, 师生共同在学习的天地里探索、尝试、成功……

一、承认差异, 突显学生个性

黄沙如海, 找不出相似的两粒沙子;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 每个学生就是让老师来解读的一本书。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教育才显出丰富多彩的魅力。所以, 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必须承认差异、理解差异、顺应差异, 运用科学、合理、巧妙的教育艺术, 努力研究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需要, 给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找到出路, 使每个孩子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习成绩的差距, 学生便出现了两种典型的类型。学习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和学有困难的学生, 对于学习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 老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他们的成绩, 忽略对他们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记得有位学生家长跟我谈到班里一位成绩较好的男生的一件事。因为期中考试临近, 家庭作业较多, 男孩就跟妈妈说, 不想上学了, 作业太多了。家长当然不会同意儿子这种荒唐的念头, 于是做儿子思想工作, 第二天按时上学, 但是考完试后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 让他看孩子的试卷, 出乎家长意料的是, 平时成绩很好的儿子居然考得极差, 家长认为不太可能, 但事实摆在眼前, 回家询问儿子为何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差, 儿子回答说, 考试考差了就不用上上学啦!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 他们也会有各种问题存在,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发展优势, 有问题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对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 绝不姑息迁就, 而要严肃批评。同时, 经常开展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认识到学无止境, 不能满足于现状, 又能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而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 往往令老师头痛, 作为教师, 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他们信心, 给他们希望, 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给他们提供舞台, 发挥他们的优势, 同时把他们的点滴进步以书面、电话或家访等形式告知家长,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 学生的进步与退步, 品行的良否, 能力的高低, 与教师有极大关系, 只要方法得当, 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 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

二、亲近学生, 用心沟通, 树立教师的威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 要和学生交朋友, 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 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 不仅使先生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 也使他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更重要的, 是使他心甘情愿拜学生为师;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伟大教育家, 成为无数孩子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最真诚的朋友!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 是心与心的沟通。

我班有个女生小蒋, 个子1.70米, 人际关系较差, 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与她交往, 总是独来独往, 做作业速度极慢, 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面对这个个性存在缺陷的女孩, 我始终维护她的尊严, 主动与她谈心, 了解造成她各种问题的原因, 细心爱护她, 每当她有细微进步, 适时表扬鼓励;对于她的一些缺点, 也毫不留情的指出。经过一段时间, 女孩明显有了较大的进步, 任课老师反映作业及时上交了, 成绩也有进步了。她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开始慢慢融合到班集体中。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要成为一名教师, 则必须用自己的真爱, 去抚慰每一个孩子稚嫩而脆弱的心灵, 尽心呵护学生的自尊, 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用“爱心”去换取自己的威望。

三、善待学生, 宽容学生

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于苛刻, 过于统一。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学生的幼稚、过失、冒犯持宽容态度, 体现出一种长者风范。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孩子以希望, 让孩子在广阔大地自由遨翔。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某一天, 班里一位学生说, 小张同学课桌里有只小鸡在叫, 全班都在关注这叫声, 马上就要上午休课了, 得马上处理这件事, 我先叫小张同学把小鸡拿到办公室, 跟她说, 先让我来照看它, 放学再来拿小鸡, 小女孩不相信地看了我一眼, 先回教室了。之前我已了解到女孩由父亲一人带大, 母亲在她还是婴儿时就离家出走, 而且从没来看过她, 女孩挺自卑, 等放学后, 我找她谈话, 得知中午吃完饭后在路上买的, 她觉得小鸡很可怜无助, 决定带回家饲养, 我跟她讲不应该那小鸡到教室里来, 影响老师、同学上课, 爱护、保护弱小生命是可以的, 但时间、地点错了。如果当时我收掉她的小鸡并训斥她, 那可能就会伤害到她。要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 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宽容、善待学生, 让学生自由充分展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四、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 不搞“一言堂”, 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 真诚的态度, 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一视同仁,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如今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 心灵也要走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 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 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 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 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9

正确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 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的相容相通, 心灵的互悦互纳,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信互爱的、真挚真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人格的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方面, 师生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教师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两个观念: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这两个观念往往是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问题, 它也是改变教师行为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不是领导, 不是严父, 不是法官, 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同时学生既有“向师性”, 又有“独立性”, 不是单纯的被领导者, 而应当是主体、合作者和朋友。

2.尊重与理解,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只有尊重, 学生才能感到师生平等, 只有理解, 师生感情建立才有基础。身为人师, 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 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问题, 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 否则教师再怎么努力工作, 也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

3.教师的素养,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的自身素养, 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表现。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征服学生。

4.整个校园的和谐,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主体, 师生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促进。和谐的校园不仅需要师生和谐, 还需要倡导和谐的文化氛围, 和谐的干群关系, 和谐的师师关系, 和谐的生生关系等。

努力探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1.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 爱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师爱是一种教育爱。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威力, 它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可以转化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育学生, 不能乱爱, 你得会爱, 爱更需要方法、技巧。

首先, 尊重与信任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只有受到尊重的人, 才能真正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第一步,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尊重学生要做到“一坚持”“一避免”, 即坚持倾听学生的心声, 悦纳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意见;避免语罚与体罚。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 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地同情和谅解;同时对学生怀有信任的态度。信任是教育的基石, 是一种力量, 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关系更加牢固。不论什么原因, 如果学生不能怀有信任的态度, 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教育不仅没有正效应, 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 最终使教育一败涂地。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才会相信教师, 真正平等有效的沟通也才会开始, 真正的教育也才会开始。信任学生就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 自己只做一些引导、协调性工作, 不仅轻松洒脱, 而且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和摩擦。

其次, 了解与赏识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为没有对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情况、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 我们的教育难免是盲目的。只有了解学生, 我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 个性培养。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源之水, 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 致使工作失误, 影响师生关系。了解学生要做到三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校园与家庭相结合, 观察与调查相结合。赏识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 效果最好, 也更容易相处。同时要注意, “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 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 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 或是摒弃哪一方面。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 但赏识也不可以盲目, 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度, 使之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处理与以下三类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三是既学习困难又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跟他们接触、交谈, 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 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 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 有助他们树立自信。总之, 教师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关爱学生于细微处, 关心学生于意想不到时。

2.教书育人,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 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 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实现社会化, 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 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品格高尚、专业过硬、又博学多才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 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 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 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孔子曾曰:“爱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 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 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 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 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 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追求师生互动。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下, 探究性学习方式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 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上运用,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师生互评, 改进评价机制,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措施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制约, 评价机制存在较大欠缺, 如评价内容重学科轻能力;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评价主体单一被动;评价方式单一, 以笔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分数决定一切”, 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学校在组织评价过程时, 大有走过场, 搞形式之嫌, 最终使评价显得有失公正、公平、公开,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的发展, 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产生负面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境并激励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该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评价主体多样性;注重过程,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重心转移,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 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 这样评价才能更趋于客观公正。合理、公平、公开、多元、与时俱进的评价, 不但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 激励其学习与工作, 还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 对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育部门要改进评价机制, 从制度上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篇10

“和谐”是我国古代“和”思想的延续和升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和谐”一词最早见于《广雅·释诂三》一文, “和者, 谐也”, 可见, 和谐一词为两字同义。古代先贤们认为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主观能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孔子曾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 天下位焉, 万物育焉”。[1]由此可见古代的先贤们对于和谐思想的研究和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而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 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校园。[2]建设和谐校园,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其中,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 谈谈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浅见。

二、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必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协调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它又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第一, 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 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能的高校, 师生关系是高校人际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高校日常生活的主轴, 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教师乐于教, 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 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校园的正常生活秩序至关重要。

第二,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和谐的师

生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它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 而且能够使学生把对教师的信任转移到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上,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 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教学相长, 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育优秀社会人才的基础。

第三,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高校

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涉及千家万户, 家长时刻牵挂, 社会普遍关切, 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和谐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而乐于回报社会, 同时一个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的校园可以使家长安心、社会放心。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即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正确地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问题, 就能促进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

第一, 从教师的角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培养教育学生, 努力创造和谐的、全面准确地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教育形式, 努力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的弊端, 力求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 师生平等对话讨论, 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全面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 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期达到优化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2.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用一颗博大而慈爱的心去

温暖、濡染学生,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同他们交朋友, 理解和尊重他们。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关爱学生, 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对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出现问题, 沉着应对、周密思考或换位思考。

总之, 教师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努力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从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角度看, 他们正值青年时期, 自我意识日趋成熟, 思想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批判性。他们热情而敏感, 但情绪不够稳定、爱与人争执, “责人严而对己宽”, 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与人产生摩擦。他们思想开放, 具有较强叛逆性, 有时与老师甚至与父母在感情上格格不入, 但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 (P329) 因此,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 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树立尊师重教的风尚。

大学生平时应注意加强自己言行方面的修养, 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 在班级和寝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遵守纪律, 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在班级里要积极配合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有问题要及时与老师交流和沟通。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问题学会主动求助老师。在节假日主动联系和关心老师。不管一个人取得了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 都应该饮水思源, 应当记住是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你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双方面的, 这里不仅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生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所以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应该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 从学校的角度。影响师生关系最直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就是校园。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职工安居乐业。因此,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高校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校园党组织建设。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才能加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先进事迹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高校要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 切实解决师生员工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使之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努力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高校应该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办好各种校刊和校园广播站, 深度开发教育资源, 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要有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和组织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 同时又要进一步扩大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科研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迈上新的层次。

4. 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关键阶段, 因此, 高校应该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发展, 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以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成才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靠校园内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推动。管理者应关心体贴师生员工, 师生员工应拥护支持管理。管理人员应热忱服务、教师应尽责尽力、学生应勤奋好学。而业已形成的和谐校园文化又会对广大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 从社会的角度。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日益发达, 各种西方文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不断冲击和影响, 及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 使一些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 还导致一部分青年学生对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冲突和矛盾, 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因此, 要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 宣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使学生从社会环境获取到健康的信息, 为大学生积极成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 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是学校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具体实践。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学生要理解教师既是传道解惑的良师, 也是分享快乐与忧愁的益友。

总之,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诸多并且复杂, 不仅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 而且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环境, 创造条件,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邢宝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 2005-10-25.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11

一、展示风采,拉近距离

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教师们往往称之为“印象课”。每一位面对新生的教师,在“印象课”上都要接受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打分。教师的谈吐、举止、亲和力、感染力等,一般都会在“印象课”被学生一眼“看穿”,若“印象课”失败,将会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学生的关系以及今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印象课”。在“印象课”上,教师要勇于开放自我,尽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让学生信任自己,喜欢上自己的课。比如,我喜欢唱歌、画画、打乒乓球等,于是,在自我介绍时,我毫无保留地向学生“推销”自己:为学生唱首歌,在黑板上画一只可爱的小猪,课下与学生一起打乒乓球,等等。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老师愿意成为你们的“大朋友”。另外,一身得体的着装,一手漂亮的书法,一句幽默的调侃,等等,均能在不经意间提升自身的魅力,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把握心理,多方面予以鼓励

新学期开始,学生们经过寒暑假,几乎都有“我要重新开始”的上进意识。此时,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与鼓励,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开学第一天上课时,我这样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愉快的假期过去了,同学们在家里与家人一起度过了温馨、甜蜜和快乐的时光。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把父母的期望和嘱托记在心里。同学们,面对新的学期、新的课程、新的老师,你也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现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给自己加油吧!只要努力,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就会有甜美的果实。”同学们深受鼓舞,有些学生甚至说:“老师,请时刻监督我。”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可见一斑。自然,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是毫无问题了。

三、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在一般情况下,“问题生”虽然问题不少,但他们的号召力、影响力也往往较强,所以,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问题生”绝对不容轻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生”。一旦“问题生”的“问题”解决了,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尊重“问题生”,不歧视他们,对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重塑希望与信心。在教师眼里,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努力程度大小、自控能力强弱之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成绩好、守纪律的同学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常犯错的同学就是坏学生。成绩优秀当然好,成绩落后也不代表将来不优秀。也许有的学生有潜在的艺术天赋或商业头脑、管理才能等,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许是出名的艺人、出色的企业家或优秀的公务员。其次,要采取措施,帮助“问题生”逐步改正缺点,迎头赶上,从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团结友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高校和谐关系构建策略 篇12

关键词:高校,和谐关系,构建

高等学府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担负着培养有文化有知识人才和培养品德高尚人才的双重责任。高校肩负起这一重任必须做到: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现就高校和谐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作一探讨, 旨在对高校构建和谐关系提供参考。

1 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1.1 教师自身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如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1]。

无论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均占主导地位, 因此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教育的成败。构建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是教师们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 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 随着人们经济地位的改变, 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 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需要学校在招聘环节中做到精挑细选, 在知识水平相当的应聘者中选择思想品德好的教师, 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德育教育, 使教师保持和发展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师团队的建设

所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 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以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 它的高效运转需要一个精干的团队。教师团队的建设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多搞一些有意义的团体活动, 多成立一些团队, 如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文艺团队、运动团队、爱心团队等。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但他 (或她) 总有一项是出众的, 总有一个团队适合他 (或她) , 通过建立这样一些团队增加老师间接触的机会;其次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应该坚持公平的原则, 在提拔政策上应该坚持能者上的原则,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否则不仅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无从谈起, 学校也会失去威信。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 慢慢融入到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成为这个团队的一份子。

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并完成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需要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培养浓厚的师生情感。

2.1 公平原则

公平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 (人或者团体) 的各项属性 (包括投入、获得等) 平均。“公”指公正、合理, 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 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3]。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 没有绝对的公平, 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 由活动的发起人 (主要成员) 制定, 参与者遵守。

在高校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团体中公平原则的贯彻意义深远。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面临着很多次被选举的机会, 如班委选举、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选举、入党、诸项奖学金的评定等。这些事项的执行人是教师, 教师在主持这些事项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条例进行, 并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绝不能跟着感觉走。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处理方式的恰当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的看法, 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 甚至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公平原则的贯彻效果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它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石。

2.2 师生情感的培养

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对高等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师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 不仅可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 而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 师生情感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经常主动地接近学生, 学生也愿意自动地亲近教师;教师真诚对待学生, 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在矛盾和困难中, 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4]。师生间情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接触的过程中首先要彼此信任, 其次是相互包容。这种情感不是出于个人所好, 而是一种包含深刻社会内涵的情感, 是以某种社会目标为中介建立起来的;这种情感不为偶然因素所左右, 它不是一种瞬息即变的冲动, 而是始终如一的热爱。

3 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1 班委的组建

班委是班级活动的策划者和直接参与者, 班委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班委内部团结, 积极向上, 作风民主, 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 能够组织班里成员顺利地实现集体的目标, 那么集体成员就会拥护他们, 并对集体充满信心, 从而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 对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颇有益处。

3.2 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刚入学的大学生, 对一切都感到陌生, 彼此毫无了解。逐渐地, 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 互相依赖, 互帮互助, 在行为上发生各种相互作用, 在心理上彼此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结成了一定的群体。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 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联合体。大学中的班集体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对集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凝聚力的集体中, 集体成员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在低凝聚力的集体中, 集体组织涣散, 精神不振。

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可以通过以下3个途径实现:一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校学生的生活完全靠自己独立料理, 再加上人地生疏, 思乡心切, 种种失落、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 充分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要, 尽快在班内建立一个学风积极向上、课内外生活愉快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集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适时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有益的集体活动, 可以充实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 同学们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增加彼此了解, 建立友谊网络, 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集体的凝聚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三是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大学期间,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参与都很少, 这就对学生干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班集体领导班子的思想品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对集体的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高校的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3种关系就像是三角形的3条边, 只有这3种关系都和谐了, 才能构成和谐校园这个稳定的三角形。

参考文献

[1]王慧锋.构建和谐教师关系的思考和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 :72.

[2]李国毅, 冯广国.审美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灵魂[J].教育导刊, 2010 (2) :8-10.

[3]沈雪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和谐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 3 (6) :76-79.

上一篇:谈判风险下一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