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制

2024-07-03

发展机制(共12篇)

发展机制 篇1

清洁发展机制允许《京都议定书》附件1缔约方在非附件1缔约方的领土上实施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 或通过碳封存及碳汇作用从大气中消除温室气体的项目, 以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 并利用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附件1缔约方包括: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英国、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纳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美国及欧盟。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实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获得项目涉及到的所有成员国的正式批准;

2.有利于促进项目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

3.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产生确实的、长期的、可测量的效益, 其产生的减排量必须具备“额外性”。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参与成员国必须满足几项基本要求:

1. 自愿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2. 建立国家级的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

3.批准《京都议定书》。

参与项目的工业化国家还需要符合以下规定:

1.完成《京都议定书》第3条规定的减排分配额度;

2. 建立国家级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体系;

3. 成立国家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注册机构;

4. 建立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账户管理系统;

5.提交年度数据报告。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改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2.改善供应方能源效率;

3.可再生能源;

4. 替代燃料;

5. 农业 (甲烷和氧化亚氮减排项目) ;

6. 工业生产过程 (水泥生产等减排二氧化碳、氢氟碳化物、全氧化碳或六氟化硫的项目) ;

7. 碳汇项目。

附件1缔约方禁止利用核能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其减排目标。在2008~2012年, 即第一个承诺期内, 碳汇项目只允许实施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且用于抵减分配排放额度、来自碳汇项目的“经核证的减排量”不得超出其基准排放量的1%。申请碳汇项目还需要制定并提供更详尽的指南以确保其对环境的友好性。

小规模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为了保证小规模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马拉喀什协定》为小规模项目的实施简化了资格审核标准, 并建立了一条快速审核通道。小规模项目主要包括:1 5 兆瓦以上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在供应方或需求方年节能1 5 吉瓦时以上的能效项目、年度排放量低于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且具有减排效果的其他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负责为小规模项目的快速通道制定执行方式和工作程序, 在2002年10月在新德里召开的第八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员国大会 (COP8) 上提交并正式生效。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投融资

为保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顺利实施, 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购买机构, 这些机构大多是通过政府基金或私人基金进行运作。世界银行的雏形碳基金 (PCF) 是全球第一个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行运作的基金。随后, 世行及其他机构相继成立了更多专门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基金, 统称为碳基金。

但是, 发达国家禁止挪用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用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运作资金必须来自官方发展援助之外。此外, 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还将征收2%的收益税用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管理, 建立新的“适应基金”用来帮助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为了引导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发展中国家公正地分布, 最不发达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将免予征收这部分税费。

审核通过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列表

这一表格列出了截至2011年2月11日所有提交申请并审核通过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登记注册, 哪类项目成功通过审核的几率较大, 更适合参与发展或进行投资。

发展机制 篇2

紧紧围绕总公司党委党建工作规划和公司改革发展,为加强车站支部建设,贯彻方针政策,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思路,坚持民主科学决定,用理论武装工作,服务群众,保持党的先进性,改善工作的明显变化,特制定车站健康发展机制:

1、充分发挥支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现有的工作经验。以发展为要务,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发展新路,突出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紧密联系实际,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以教育、学习、培训为载体,改变以前的旧观念、旧思维、旧作风,提高党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政治思想稳定提高,顺应公司改革发展浪潮,推动车站支部自身建设。

2、建立支部为行政保障体系。支部建设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为行政工作作后备主力军作用。加大宣传、适应大局、加大思想教育、稳定人心、加大队伍打造,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大培训力度,提供优秀人才。

3、建立服务群众保障体系。党的建设,要立足于职工群众,走群众路线。突出党建工作,关键在于职工群众的满意度,考评是否服务于职工群众?是否关心职工群众疾苦?是否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解决职工群众实质性困难?

发展机制 篇3

我国国有林区是指以138个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国有林业企业。总经营面积3516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865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08%,有林地蓄积2005亿立方米,占全国有林地蓄积的264%。可见,国有林区在国家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和边生产边建设、甚至先生产后建设的经营思想指导下,使国有林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1可采森林资源仍在下降,林地生产力下降。我国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70%左右。据统计,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面积和蓄积分别由开发初期的 5262万亩和 4亿立方米下降到3090万亩和22亿立方米,林分质量持续下降。单位面积蓄积量由63立方米/亩下降到53立方米/亩,单位面积出材量由28立方米/亩下降到15立方米/亩。

2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林区不稳定因素日益严重。企业承担着公益型的、管理型的、福利型的社会职能,一时很难全面剥离,仍需企业负担,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条件难以形成对发展的必要支持,要改善这种状况任务非常艰巨。因国家投入不足,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为维持生产,只能靠增加银行贷款,加之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天然林禁伐,木材产量调减以及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等原因,致使企业效益下滑。林业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林区富余人员安置困难,林区人才外流非常严重。这些已影响林区社会、政治的稳定局面。

3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受到严重威胁,正日益减少。由于我国林业落后的生产力和普遍单一的产业结构,林区为了企业和职工的生存,这样,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受到严重威胁。森林功能失调,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危机加剧,加上林区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压力加大,进一步加快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二、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取向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为林区提供良方,使林区走出“两危”的困境,进而振兴林区经济,笔者认为除了要从国家对林区提供的经济政策和借助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等宏观角度考虑外,还要从林区内部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入手,从林区自身找出一些可能的途径。

1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取向

所谓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是指经济体系以何种方式合理配置相对稀缺的资源,以解决经济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世界各国曾经有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同样也是中国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因此,我们认为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取向应该是:变计划调节为市场调节。(1)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已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市场调节取向,有利于国有林区经济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2)从微观机制的调节对象来看,林区的几乎所有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这一特征。而市场机制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比较高的,采取效率相对较高的市场机制是林区经济实现高效率发展的客观必然。(3)同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过程中更能自发地尊重经济规律,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价值,运用供求规律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2机制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前提是完善的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以及人们观念的相应变革和行政方式的相应调整。目前林区尚未完全具备,因此,林区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林区人做出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甚至要承受一些改革带来的痛苦。

(2)林区经济体系同其他地区的经济体系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结构的畸形性、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市场体系的落后性、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等等,这些都会在近期内对市场调节的效率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人们对微观机制转变的信心和决心。

(3)林区给外部环境提供的产品同其他地区有显著不同。其他地区以提供私人物品为主,其收益是即期的、直接的、集中的;林区则以提供公共物品为主,其收益是远期的、间接的、分散的。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原则又会对林区经济产生很大的伤害,因此政府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给林区经济一个“公道”。

(4)摆脱习惯思维定式,发展林区经济即要在“林”字上做文章,也要做“林”字以外的文章。如果说以前林区着重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今后林区应该着重开发观念资源,最丰富的资源应该在人们的头脑中。林区旅游、林区养殖、林下种植、林区天然水源开发等等,大量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林区人用智慧之手去开拓。

三、充分发挥微观经济政策对林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的调整作用

我们说市场机制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并不排斥政府在林业中的作用。多年来,在林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探讨、比较和实践着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的优劣。现实能足以说明,政府调节和市场配置各有其作用方式、适用范围,都各有其优缺点。

1林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林区以生产木材等私人物品为主向以提供公共物品为主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自然、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在近期会给林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林区经济能否相应顺利地实现转变和发展,也关系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面对这一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国家和林区应共同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而努力。

变计划调节为市场调节,是林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要对林区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林区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但是我们知道,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得原来可以为林区带来收入的天然林资源成为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公共物品,而这些公共物品一方面使林区人民承受收入来源减少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要使林区人民在保护森林公共物品方面做合格的“护林员”。收入少了,付出多了,这是违反市场公平交易规则的。怎样还林区人民一个“公平”,是国家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有时并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通常体现在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问题、信息不充分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经济波动问题等。经济学者们习惯于从外部性角度探讨林业问题。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太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所谓外部影响问题是指决策者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外界的无意识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而其影响也不会或不能相应地获得收益或付出代价。私人只会盯住自己的边际收益曲线,不会理会他人因自己的行为而得到的快乐或痛苦。但我国的国有天然林的性质同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外部影响实施主体的性质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我国国有天然林的存在目的已经主要是通过它来保持和增加外部影响,人们对天然林的价值评价已经由单纯的木材价值评估扩大到全面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换言之,已经开始关注林业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了。如前文所述,这时的天然林主要完成的是一种公共物品的功能。用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理论来分析认识林业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更加切合实际。由于被保护的天然林收益的时滞性(即所谓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分散性、间接性和投资的长期性和巨大性使得局部利益主体没有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投资主体只能是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中央政府。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国家对林区经济的扶持不能再象原来那样仅仅给予“补贴”,而是应该做林业生产投资的主体。

2针对市场失灵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发展机制 篇4

一、中国高校社团发展历史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愿、自发组织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以开展思想交流、学术研究、文体娱乐等活动为目的的学生团体,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与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从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起, 大学生社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五四运动前后, 中国高校出现了一大批有进步色彩的学生社团。据统计, 1965年全国性社团有近100个, 地方性社团6000多个, 但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 学生社团遭受了灾难性打击, 几乎全面瘫痪;改革开放后, 高校学生社团开始复苏, 快速发展。

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高校社团数量平均在60-140个之间, 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 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 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

二、高校社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生社团类型趋于多元化、数量不断增多, 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大学生社团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位不清晰。

长期以来, 对高校社团定位往往认为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校园文化生活的点缀, 这种认识影响了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大学生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考证和课程学习中, 参与社团活动热情降低。

2. 管理松散, 缺乏指导。

目前社团的主要管理部门是社团管理联合会和校团委, 而校团委对社团的指导只能是宏观管理, 社团活动的开展及具体运行主要依靠社团内部的自我管理。而社团骨干一般由低年级学生担任, 往往在组织上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意识;社团配备的指导老师基本上由学校团委或者辅导员老师兼任, 存在对社团指导投入精力不足和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

3. 发展失衡, 品味偏低。

据调查, 大学生参加的社团主要包括问题艺术类社团 (31.2%) 、学术科技类社团 (7.2%) , 发明创造类社团 (0.2%) , 游戏娱乐类社团 (5.3%) 公益服务类社团 (20.3%) , 社会时间类社团 (11.1%) , 思想政治类社团 (1.9%) 。社团中娱乐型和实践型的社团占了大多数, 研究型数量少, 质量低。

4. 经费不足, 硬件受限, 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

社团经费主要来自学校行政拨款、会员会费和社会赞助。社会赞助很难稳定, 没有稳定成熟的资金渠道, 资金匮乏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不足, 社团的活动方式、活动范围和活动频次曾受到限制, 无力举办大型活动, 活动吸引力不大, 导致积极性降低。

5. 人员流动随意, 凝聚力不强。

由于社团不是正式组织, 属于松散型组织, 对会员没有强制的约束要求, 会员管理松散, 对于普通会员义务和权利常常忽视, 社团人员流动性很强, 社团成员参与意识弱, 会员来去自由, 缺乏凝聚力。

三、创新机制, 用科学的方法实现高校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强社团的非正式组织建设。

要充分发挥社团非正式组织的优势, 按照非正式组织建设的要求, 加强社团建设, 鼓励授权、创新和改革。社团的组织和人员的配置方式应具有较大的弹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结构的层次和复杂性。社团的职位设置应是灵活的, 可以通过改变职位的职责和活动来适应社团需求的变化以及会员能力和兴趣, 要鼓励社团整个组织上下得额非正式直接接触, 加强会员人际关系矩阵沟通。

2. 创新完善社团管理机制。

引入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大学生社团持久健康发展的组合, 要不断完善学生社团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等基本制度;要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战略性发展方向与规范性操作程序。

3. 创新延伸阵地建设, 经费筹措方式, 广辟渠道。

鼓励社团走出校门, 利用社会丰富资源, 按照市场运作规律, 争取社会赞助, 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资助, 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种服务, 获得社会资助, 实现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可以借鉴美国高校, 成立各种社团基金会, 让学生社团经营某些项目获取盈利, 如校园网的管理和维护、周末舞会等娱乐活动、特色餐饮等。同时, 高校努力为学生社团提供项目化支持, 规范学生社团寻求社会赞助行为, 加强对学生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与管理。

4. 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和方法, 打造品牌社团文化。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5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3种灵活机制之一.简要介绍了清洁发展机制的产生背景、核心内容、操作程序以及国内外CDM项目开发现状,进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外资利用、技术引进三个方面阐述了清洁发展机制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并对促进四川CDM项目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王敬东 孟爱国 刘敬东 雷林 WANG Jing-dong MENG Ai-guo LIU Jing-dong LEI Lin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15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年,卷(期):23(10)分类号:X22关键词:清洁发展 机制 可持续发展

构建预防机制 服务垦区发展 篇6

创建预防机制,构建预防格局

职务犯罪预防的关键在于预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近年来,我师逐步构建了一个以各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协调机构为龙头、以检察机关“惩防一体化”工作体系为主导、以强化企业自身预防能力为重点、以企业管理层自律和职工共同参与为主线的职务犯罪预防新格局。

一是多方联动,完善领导机制。2008年,以农九师政委、师长为组长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成员由师机关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农九师检察分院,实现了预防领导力量的有机整合。2009年1月,分院党组专门设立了职务犯罪预防处,并起草《农九师预防职务犯罪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以师发〔2009〕2号文件的形式,正式下发至辖区各企事业单位统一执行,为全面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了行政法律保障。接着各团场、师机关各部门、师直各单位相继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协调机构,组织实施《实施办法》。我师制定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各部门的预防职责、禁止性行为规范、预防措施、监督检查内容、预防建议规程、违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实行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出台,将过去的只有工作部署、制度要求,没有落实到人、责任到人的“软任务”变成了有行政法规可依,违行政法规必究的“硬责任”。

二是建立体系,打造预防骨架。几年来,农九师检察机关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预防职务犯罪新方法,努力拓展工作渠道,倾力打造预防职务犯罪新骨架,在辖区内师团两级预防平台,分别建立起了“123”预防工作体系。即一个预防基地、两个预防重点、三个预防层面。在师级预防平台上,将地处巴克图口岸的“金边团场”——163团,建立起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投资3万多元,将该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平台,设置了案例图片、廉政书屋、宣传画册、教育光碟等视频、文字资料,定期组织开展“四会五课”,即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大会、案例分析会、预防职务犯罪专题座谈会、基地建设总结会和法制讲座课、犯人现身说法课、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课、以案说法课、警示教育课,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在团级预防平台上,把团班子成员和团机关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领导,作为两个重点预防对象。每年初,与重点人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预防职务犯罪协议书》,并与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共同协作,对重点人员适时开展民主评议、工作测评、财务审计等工作,加强了重点人员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廉政教育月、举报宣传月等形式,对班子成员及重点部门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自觉地做到警钟长鸣、洁身自好、干净做事,老实做人。三个预防层面。在师、团级预防两级平台上,分别将机关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农牧团场(连队)分别作为三个预防工作层面,条块结合、点面结合,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如在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层面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通过召开预防职务犯罪动员大会,提出预防任务和措施,落实了法制教育、联席会议、廉政监督、案件办理、信息通报、督办整改、责任追究等七项工作制度。

三是检企互动,预防资源共享。近年来,在探索建立检察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方面,先后与建安公司、保险公司、粮油集团、医院、各农牧团场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制定了检企共建惩防体系实施方案,先后设立18个预防联络室,聘请20余名人民监督员和预防联络员,统一由检察机关组织业务学习,开展预防指导、加强走访交流、实现良性互动。与此同时,还在中心团场初步建立了辖区企事业单位中层骨干与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政档案,帮助企事业单位修订完善岗位责任、采购销售制度以及单位发展规划等,加强了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资源配置和共享能力。

四是主动出击,履行预防职能。为保障检察机关“惩防一体化”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建立了以预防部门牵头的“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认真履行高检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和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并主动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情况公示、联席会议、重大情况通报、工程项目备案、案件协查、检察建议落实等多项监控制度,以确保检察机关能够及时掌握各单位改革发展状况和重大经营策略实施情况,从而适时调整职务犯罪预防重点,适时介入处置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利益。

创新预防理念,凝聚廉政文化软实力

文化构建特别是廉政文化的弘扬和积淀,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预防教育,帮助企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自身有效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

一是廉政宣传精彩纷呈,常敲“警示钟”。近年来,先后组织有关人员观看警示教育影片28场次、开展警示教育26场次、旁听贪污贿赂案件庭审13场次,分发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资料4000余份,开展预防专题法制讲座30场次,听课人数达上万人次。如在2010年的法律宣传周活动中,深入辖区,分别在一六三团、一六四团、一六五团、团结农场,给机关和连队干部上了题为《国有企业预防职务犯罪之预防》的专题法律讲座,受教育人数达10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年开展的第十二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中,为额敏县武警边防大队全体官兵上了一堂题为《忠于职守、报效祖国、抵制社会腐败现象》的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全體200余名官兵参加了听课。这次结合武警部队官兵的实际,将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课延伸到军营,是我师检察机关开展社会化预防的一次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教育基地建立了职务犯罪预防专栏,设置了预防法规、典型案例等栏目,完善了信息互通、实时宣传、大众监督等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预防宣传,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效能。

二是廉政教育多措并举,念好“廉政经”。将廉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每年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预防心得交流、预防专题讲座、预防知识竞赛、廉政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廉政教育“入心入脑”。同时,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开展“远离犯罪”座谈、案例分析等活动,同他们算好“五笔账”,即政治账、经济账、事业账、家庭账、人身账。极大地触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起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和警戒效果。

三是廉政制度固本清源,提升“免疫力”。先后参与和引导各企事业单位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管理人员廉洁从业规定》、《工程管理规则》、《财务监督细则》等规章制度,在构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真正让行为规范、管理强化、相互制约、阳光操作的廉政制度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为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

预防手段创新,打造职务监督硬规范

落实“惩防并举”的反腐策略,重在保障职务犯罪预防措施的落实,实现单位利益最大化。近年来,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立体交叉的综合监督机制,不断创新预防手段,增强预防成效。

一是时刻盯紧关键领域。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先后在20多家企事业单位、农牧连队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五个专项预防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针对个别单位的“小金库”问题、管理漏洞问题等,主动开展专项预防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预防调查、系统理性的案例剖析,找准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根据检察机关的预防建议,各单位进行了全面整改,先后修订多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消除了问题存在的隐患。

二是及时跟进重点工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重点投资建设项目投资大、环节杂、任务重、隐患多,历来是职务犯罪的多发区。为此,与建设单位广泛合作,努力打造党政齐抓共管、纪检部门协调、相关部门配合、职工群众参与、全面兼顾而又重点突出的预防新途径。将辖区内具有资质的建安公司作为重点单位,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监督卡,与公司签订预防工作方案,设置了三级预防体系(工程预防工作领导体系,公司监察、审计和原料采购部门体系,监理、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关键岗位人员及有关业务单位体系)。同时,将工程招投标、项目预决算、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截至目前,建筑领域没有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案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目标。

三是创新制定预防规程。以规范预防工作制度,完善预防工作机制为重点,深化预防措施,规范预防流程,不断加强规范化建设。组织人员编制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操作规程汇编》,主要内容有: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工作流程、预防职务犯罪责任区工作流程、重点预防项目立项操作流程、系统预防操作流程、专项预防操作流程、个案预防操作流程、预防咨询操作流程等规定。同时,还组织制定了《个案预防管理办法》,完善了个案预防卷宗样本以及卷内各类文书材料的设计、制作、排序、制表等具体规定,规范了预防工作“如何做”、“怎么做”的具体问题,使预防工作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发展机制 篇7

我市中小学教育不仅存在教育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等问题,还存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相互脱节的现象。高中埋怨初中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送入高中的学生质量不高,学生在高中没有发展潜力 ;初中指责小学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和养成教育教育的落实,过早地分化出大量的后进生。而小学并不理会初中的指责,初中也同样不理会高中的意见。这就造成了三个学段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直接影响老河口“教育梦”的实现。2013年3月,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同志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现状作了深刻剖析,提出建立“倒评机制”的观点,切中要害,发人深思。

众所周知,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市的教育实际,在推行以教育局为主体的综合评价和学校自我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以高中为主体评价各初中、以初中为主体评价生源地各小学的倒评模式,可以有机整合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这样各初中必将考虑按照高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也必将考虑按照初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此,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必将为全市初中的教育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更高质量的初中教育必将助推我市的高中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市教育一盘棋,振兴老河口教育的梦想才可能实现。

2013年秋,洪山嘴中学(简称我校,下同)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制定养成教育考核细则,组织养成教育周考核、月总结、期末考评等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套养成教育的落实和考评机制,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学期绩效工资考核之中 ;同时,我们正逐步推广在各班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现结合我校的一些实际做法,提出关于在全市推行倒评机制的一些设想。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 综合性评价原则 :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 ;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 ;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 集体性评价原则 :通过考查学生群体评价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不针对个人。

3.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 :以学校各职能部门考核学生群体的他评方式为主,同时参考学生对照考评细则进行的自我评价,两部分以不同的权重相加为综合评价结果。

4. 发展性评价原则 :评价中体现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关注 ;评价方式上不仅关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学校进步和努力的程度。

二、评价方法

1. 建议首先由初中制定考评生源地小学教育质量的倒评细则,依据细则引导小学培养出符合自己期望的学生 ;高中结合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评初中教育质量亦需拟定出相应的倒评细则,以指导各初中学校为高中输送优质的学生。当然,教育局可以对倒评细则的拟定给予宏观的指导意见,或者,在各校意见的基础上拟定统一的倒评细则。

2. 主要通过测试、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现场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评价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参评和被评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身心发展水平等指标,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评价的前期准备

1. 建立倒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项指标考核小组,组建各班级的考评小组等组织机构,对倒评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和具体实施。

2. 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切实转变当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测试卷、调查问卷、及相关指标的考评细则,并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指导师生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

3. 推行并落实养成教育,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养成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其考评过程和结果是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学校的养成教育评价、参加活动的记录、取得的点滴成绩等。这将作为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身心发展水平等指标考核的重要资料。

四、考评程序

1. 开学第一个月(9月份),学校通过学生自评、书面测试、问卷调查、班组评议、现场观察等多种形式对新生进行考核评价,月末汇总分析,结果视为基础性评价,作为生源地学校的评价成绩的80%。

2. 此后三年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包括毕业综合成绩),汇总后视为发展性评价(或者称之为“增值评价”),作为生源地学校的教育评价成绩的20%。

3. 分两个阶段分别把以上结果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反馈给被倒评的学校,指导被评学校的教育教学。

五、考评细则

1. 初中倒评小学考评细则。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以等级方式呈现的评价项目按照一定的权重折算成数据,五个大项的数据再按以上权重折算后汇总,成为最终评价结果。反馈给低学段学校的评价报告不仅有数据,而且亦将此数据得来的依据(评价过程)予以详细说明,以引导他们搞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切实加强薄弱环节。

考评等级的数据折算可考虑以下方案 :

方案一 :单项考评得分=单项考评中学生群体的A等率×100 +B等率×50-C等率×100

方案二 :单项考评得分=单项考评中学生群体的A等率×100 +B等率×50

2. 高中对初中的倒评细则,应在充分体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的现状和高中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应考虑把各初中送入高中的学生学习水平、流失到我市以外的优生比例以及高考中来自不同初中学生的上线率等指标纳入到对初中的倒评中,促使全市初中将优质学生送入我市高中,进而提高高中的教育教学水平。

六、考评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考评中过于注重甄别的做法不可取。考评的目的在于引领和指导教育教学,应以鼓励和引导为指导思想,让优秀成为多数。

2. 考评中突出学生个体的做法不可取。考评工作以学生为考评对象,是对学生群体的综合分析来考评学校的教育教学。

3. 考评中疏于宣传学习的做法不可取。考评虽是对生源地学校的考评,却也必将对学生在校的继续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宣传学习能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养成教育的考试就是一场事先让师生知晓标准答案的考试,考评前的宣传就是重要的导向。

七、关于倒评机制的思考

1. 倒评中虽然包含了学生的自评,但对于被倒评的学校来说,倒评是实实在在的他评,因此,笔者认为,第一,这个他评的主体是上一学段的学校,而不是像教育局那样的权威教育行政机构,其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值得商榷 ;各学校的自评也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如何看待倒评与自评的关系,实际上是如何看待上一学段学校与被评学校之间的关系。第二,当教育局对各学校的考评、上一学段对各学校的倒评和各学校的自评三者出现较大出入时,应如何处理三者的分歧,值得商榷。

2. 围绕各考查要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测试卷、调查问卷以及现场观察的评分标准等等,对参与实施考评的人员和学校都是极大地考验。因为测试卷、调查问卷和其他任何一种考评手段不仅要能够考查出考评对象的真实水平,还必须具有极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测试卷、调查问卷以及现场观察的评分标准等是否科学、合理,这恐怕是争议最大的问题。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创新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篇8

中国化工橡胶株洲研究设计院创建于1964年, 原名“化工部乳胶工业研究所”, 是全国乳胶行业唯一专业研究院, 全国乳胶制品军工配套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单位, 国家乳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情报中心和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中国气象局和总参气象水文局气象气球定点研究生产企业, 也是中国仅有的两家气象气球生产企业之一。该院主要从事以气象气球为主的乳胶制品、高分子复合材料、特种橡胶制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与检测。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气象气球、特种橡胶制品、高分子合成材料;乳胶制品、橡胶与橡胶制品、油漆涂料、农药等化学品的委托检验、仲裁检验、鉴定检验;体系认证、强制认证、产品认证咨询等技术服务及乳胶制品检验设备的研制和开发, 并已经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格证书。该院主导产品气象气球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军品质量体系认证。

近几年, 该院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吸收先进企业经验, 创新考核机制, 坚持日常考核和年底考核相结合、专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专门机构考核和职工代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摸索、改进和创新, 着力加强绩效考核, 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院绩效考核以中层以上干部为责任主体, 全体员工广泛参与。具体做法是, 职工的薪酬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 (其中, 基础工资占60%, 绩效工资占40%) , 岗位不同, 标准不同。日常只发放基础工资, 绩效工资则通过确定各部门员工基数 (W) 和年终根据考核情况计算绩效工资系数来兑现。考核工作由专门的经济责任考核部门承担, 与监事部合署办公, 并设立专职考核员岗位, 为确保其独立性, 该部门和人员直接对院长负责, 由院领导班子单独进行考核。该院绩效考核工作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三突出三挂钩”:

第一, 突出经济责任, 绩效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从2005年开始, 该院每年年初由院长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经济责任书, 根据部门分工不同, 确定销售收入、利润、费用控制、应收账款、产品开发、课题完成、成本控制、安全环保等不同的经济或工作指标, 分别有奖励和处罚措施。每日检查, 每月、季度、半年、全年均进行考核, 未按进度和要求完成则按规定处罚, 超额完成则奖励。

完成指标者, 经济部门中层干部绩效工资比一般部门高10%;且其当年完成指标百分比为其本人和部门员工绩效工资系数。

年底根据所有经济指标部门完成任务情况得出加权平均系数, 作为全院机关、科研和辅助部门的绩效工资系数 (JA=J1+J2+J3…Jn/n) 。

第二, 突出工作业绩, 绩效工资与工作效果挂钩。为避免年底一次考核确定结果的弊端, 增强考核的科学性, 该院加大了日常工作考核。年初规定每个部门的原始分值为100分, 根据其日常工作情况予以奖励和扣罚分值, 年底汇总部门总分数得出部门绩效工资的又一系数 (JB) 。

2010年7月, 该院“华一”气象气球首次参加由中国气象局举办的世界气象组织第八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实验

一是全院每月开展工作创新优秀评比。由部门提出, 院务会讨论确定, 中层以上干部投票, 对当月有创新、有影响、有效益的工作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给予部门相应分值奖励。

二是制定中层干部和员工日常考核细则, 平时加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干部和员工对布置工作的完成情况、行为准则规范、安全环保工作等几十条细则, 根据不同情况扣罚2~10分, 不管谁违反, 所扣分数均落实到其所在部门和部门负责人, 即一个人扣分, 全部门受影响。

第三, 突出竞争机制, 绩效工资与考评结果挂钩。该院注重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竞争机制, 无论中层干部还是普通员工均有年度考核方案, 考核结果与本人绩效工资密切挂钩。

中层干部考核:年终考核首先由本人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年度工作进行述职, 再由院领导、职工代表、群众进行评议, 之后进行综合知识理论考试, 对其全年工作和执行岗位责任制情况开展详细、客观、准确的考核。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分别与中层干部的任用、奖惩、绩效薪酬挂钩。其中绩效方面, 优秀等次者其本人和部门员工绩效系数可上浮10%, 排末位者本人绩效工资下浮一级, 所在部门员工绩效系数下调一等, 得出中层干部考核系数 (JC) 。这一考核方式对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和考评体系, 健全干部任用、选拔制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开拓创新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中层干部考核结果=日常考核结果×40%+业务知识考试×10%+年终考核结果×50%。

年终考核中, 各项评议所占比例为:群众评议占10%;职工代表测评占50%;院领导班子评议占40% (其中, 院长10%, 党委书记10%, 领导班子其他人员各占5%, 在此基础上分管领导另加5%) 。

科研人员考核:依据本人当年所签科研课题合同, 所承担课题完成情况, 一是兑现奖罚金额;二是在专业技术人员中考评, 决定位次, 末位者专业技术等级下降一个等次, 绩效工资相应下降。

一般员工考核:在本人工作总结基础上, 由部门领导、其他工作相关部门员工、所在分会员工分别评分得出综合分值后决定本人绩效工资系数 (JD) 。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评和考核, 分别得出系数相乘的结果即为部门中层干部和员工最终绩效工资的系数, 即可计算出中层干部和员工的绩效工资:中层干部的绩效工资=W×JA×JB×JC;员工的绩效工资=W×JA×JB×JC×JD。

近几年, 该院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的同时, 围绕管理提升, 不断探索员工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完善修订《科技奖励办法》, 设立了课题完成奖、专利申报奖、项目申报奖等项目, 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其中, 科研产业化项目除一次性奖励外, 按其销售收入1%~3%提成奖励5年。实行学术带头人选拔制度, 重大贡献科技人员享受终身津贴。二是中层干部参加年度考核评议, 对优秀干部实行岗位工资上浮和免费就读更高学历的奖励, 先后有4名干部免费就读在职研究生和本科, 54人次获工资上浮奖励。同时实行末位淘汰制和降级戒勉制, 先后有3名干部被淘汰, 有2名干部被降级;三是从2006年开始坚持“三优员工”评选, 奖励岗位工资上浮和外出旅游, 共有78人次获得该项奖励;从2007年开始, 对机关科研工作人员实行年度考核排名, 对优秀人员实行岗位工资上浮和免费就读更高学历的奖励, 先后有10名员工免费就读本科学历, 25人次获工资上浮奖励。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制定与绩效考核机制相辅相成, 双向调节,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 该院绩效考核体系已经建立, 其科学、可行、符合实际情况, 具有可操作性。一石激起千层浪。绩效考核的创新使得员工利益、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加同步, 全体员工更加关注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工作创新、更加关心集体荣誉, 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在对制度体系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而形成了企业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新力, 推进企业持续高速优质发展。

绩效考核的创新带来经济大发展。几年来, 该院全体员工克服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 团结一致,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全院呈现出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良好风貌。每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以10%以上速度有质量的持续增长,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主导产品气象气球在国内市场上一枝独秀, 占据80%的份额,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远销东欧、西亚、东南亚、北美、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绩效考核的创新带来科技大进步。该院坚持科技兴院, 成功探索出“研-产-销”一条龙的科研产业化道路, 于2009年通过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建院以来共完成300多项科研课题, 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项目有60多项, 为国家乳胶工业和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 该院推进科技创新, 提升科技实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6个, 专利27项, 并荣获“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专利工作优秀单位”称号;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800克气象气球”荣获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某新型探空气球先后通过设计和生产定型, 并荣获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二等奖;开发的2000克气象气球首次在我国广东阳江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探空仪比对试验中精彩亮相, 圆满完成任务, 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表扬和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的好评;于2012年建成了第一个国家级乳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外城市住房发展机制管窥 篇9

决策与协调机构

住房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制定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综合的问题,涉及计划、财政、金融、税务、社会、土地、规划设计、建设和法律等许多部门。为了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住房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法令的有效实施,一些国家先后设立高层次的决策协调机构,负责制定住房政策和长期发展计划,运筹和协调物资、资金、劳动力分配等。属于发达国家的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有这样的机构。

瑞典的住房委员会下设国家住房管理局和23个省级住房管理局,284个区设有国家贷款和补贴的委托办事机构。住房委员会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各政党在住房问题上的意见;审定政府的住房财政报告;审批有关住房的立法;处理各种住房提案;负责编制住房建设计划、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确定补贴标准等。

意大利政府在其公共工程和住房部内设民用建筑委员会,委员会由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长或副国务秘书主持,委员会中设有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制定民用建筑四年计划;向各大区分配财政资金;监督计划的实施:向议会报告年度计划;批准国家技术措施;管理与建房有关的科研和试验活动的经费。

日本于1949年成立的建设省住宅局是其住房建设的中央统管机构,其职责是:起草住房政策;健全实施体制;编制住宅预算;分配国家住房建设投资;编制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对地方政府机构、公共团体、住宅和都市整备公团、住宅金融公库等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及推动和指导民间住宅建设活动等。日本这种由建设省住宅局对住房建设实行资金、计划、政策、法令、设计、生产、技术一体化管理的体制,大大强化了对住房发展的综合有效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住房计划和政策的实施。

再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情况来看,香港地区、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菲律宾等国家或地区也都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港英政府于1972年设立香港住房委员会,由住房、财务、地政等有关部门的官员和20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所有成员均由港督任命,委员会是统筹公共房屋事务的法定机构,直接向港督负责,代表政府策划、兴建及受理公共住宅及居者有其屋计划。

韩国按照1972年制定的“国家住房建设促进法”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委员会由20名成员组成,包括政府相关部长、国家住房公司、土地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及私人部门代表,主席由国家经济企划院院长担任,副主席由建设部部长担任。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住房发展规划,审批全国住房建设计划(包括年度建房规模、建房种类及相应的资金分配等)。

泰国于1973年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工作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私人开发商代表和住房专家共同组成,该委员会从整个住房制度着手,研究住房投入的政策,改善政府管理,鼓励银行、开发商为低收入者建房。

印度尼西亚于1974年设立国家住房政策委员会,由住房、公共工程、土地、计划、社会、移民、内政、财政、银行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部长参加,人民住房事务国务部长担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直接向总统负责,制定全国住房重大政策。人民住房事务国务部长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国住房建设政策性问题。

巴西1988年进行住房改革,建立全国住房委员会。委员会属于部际间机构,其基本职责是拟定统一政策和建设计划,审议住房金融制度,颁布法规条例。此外还重建住房基金监督委员会,由政府、企业家和劳工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住房资金的使用问题。

菲律宾成立房屋和城市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政府统一协调住房建设、资金、土地等问题的权力机构。

实施和管理机构

除少数国家外,政府决策协调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住房建设。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测算,政府机构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的生产效率是最低的。同时,由于政府决策机构既然已经负责制定政策和计划,分配资金等,如再直接参与住房建设,势必造成政府机构的功能紊乱。多数国家都在决策机构之下设立住房执行机构来实施公共住房计划,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多数国家的政府不予干预。

尽管各国公共住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机制存在差异,但基本而普遍的模式是中央政府制定基本政策和长远或年度计划(主要包括供应量、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在一定的自主权下负责公共住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等的实施。各国公共住房计划具体实施机构主要包括国有住房公司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大类,其中,国有公司主要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所有的公司,一般以地方政府的企业为主;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居民自发组织、私有企业和宗教及慈善机构的住房组织等。

新加坡在1960年成立国家住房发展局,根据国家法令实施建房计划,专门负责建造向中低收入阶层出售和出租的公共组屋。住房发展局按商品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资金来源是国家贷款和政府给予的住房差价补贴。成立于1974年的新加坡住房和城市发展公司(HUDC),专门负责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建设和供应,是政府所有的公司。

瑞典于1948年创建了皇家住房局,设有24个地方分支机构。1947年还立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家住房计划(尤其在住房贷款和补贴申请)方面需与中央政府共同决定。地方政府对在其辖区内何时、何地、建何种住房上有所谓的“行政区土地使用规划垄断权”。瑞典的住房供应以国有企业和合作社为实施主体,1947年的立法允许城市政府成立非营利建筑公司,到1950年,已有50家这样的享受政府特殊补贴的公司,其中,瑞典国家住房公司联合会(SABO)是其代表。

英国的公共住房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前,主要由城市政府所有的企业建设和管理,以后则主要由接收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住房协会、建房社团等私有或非营利民间企业为主。1974年的住房法授权住房公司对住房协会建立登记制度,各种贷款仅限于在住房公司登记的住房协会。

日本政府在1955年成立住房公团,具体实施公共住房建设计划。1981年,住房公团和宅地开发公团合并组成住房、都市整备公团,负责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共同出资,专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从1966~1990年,政府共实施了5个五年住房建设计划,兴建住房3710万套,其中国家投资1570万套,占总数的42%。

韩国住房政策审议委员会制定建设计划,住房行政管理事务由建设部实施,下设国家住房公司和国家土地开发公司,负责建造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出租公房。

印度尼西亚则设立住房部和公共工程部,住房部负责住房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公共工程部负责实施计划,建造公房。公共工程部下辖的18个国营住房建设公司,主要营建低造价住房。

中介与金融机构

住房是价格高昂的生活必需品,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工业化国家中,住房价格一般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3~8倍;我国北京为14.8倍。中低收入阶层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用自有资金来购房或建房,因此,开展住房信贷的住房金融机构就成了居民解决购、建房资金的纽带。一方面,多数国家来取税收、利率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储蓄和借抵押贷款购、建房,由金融机构把量小分散、期限短暂的资金转换融通为数量较大、期限较长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对中低收入家庭建房的预算拨款和购房的津贴补贴等资助资金,也需要金融机构营运管理。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这类住房融资业务,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住房金融机构或资金管理机构来承担此项业务。中介金融机构可分为政府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和私人住房金融机构,其中,政府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主要针对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而设立。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美国的联邦抵押贷款协会、英国的建房社团、加拿大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公司、日本的住宅金融公库、瑞典的城市抵押银行、挪威的国家储蓄银行、意大利的国家房地产信贷银行等都属于这类金融中介机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巴西的国家储蓄银行、新西兰的新西兰住房银行、韩国的朝鲜住房银行、泰国的政府住房银行、印度的国家住房银行和城市与住房发展公司、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储蓄银行、菲律宾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公司和土耳其的房地产信贷银行等都是这类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中央银行贷款、专项住房基金、法定强制储蓄和社会居民存款等。其中,政府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创办这些机构和一定的营运资金;至于储蓄,一般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储蓄银行)吸收储蓄,然后再转借给政策性金融机构,而不是直接吸收一般储蓄。这类机构的资金运用主要是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购房和建房贷款,以及为贷款提供担保。

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和住房资金营运机构都是国家的法定机构,其领导体制归属于政府有关部门,如韩国、土耳其和巴西归属国家住房建设部,泰国和印度归属财政部,加拿大和新加坡归属劳工部。这些机构都由政府批准的董事会直接领导,董事会成员由政府、专家和有关的利益集团代表等组成。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依法自由经营,自负盈亏,任何政府部门都不能直接干预其营运业务。

种业发展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篇10

1 种业发展运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经营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 确保经营管理模式能够符合创新种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提高种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从种业全面管理的思路出发, 需要通过运行机制的建设, 提高种业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为种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产业创新的基本思路出发, 对产业发展的动态进行全面的分析, 确保资产控制和管理能够符合种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提高种业的综合运行效率, 为种业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1]。种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体制创新, 通过调查分析和对比方法确保各类种业能够在市场环境下获取更多的竞争机会。种业企业在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出发, 建立良好的种业发展规划, 提高种业的综合发展效益, 为种业的综合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种业发展运行机制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确保各项经营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生产计划的全面优化管理, 保证企业的规模化运行能够符合种业战略发展的要求, 提高种业的优化发展水平。种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要对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模式能够符合经营管理机制的要求, 提高经营控制管理水平, 为经营风险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核心竞争力管理出发, 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制度模式研究, 确保经营管理机制能够得到全面的创新, 为种业市场规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 提高种业综合发展的效益。在种业全面发展的市场环境下, 需要对各项管理模式进行科学性分析, 实现对种业综合发展的要求, 积极稳妥的提高种业创新能力, 为企业的全方位控制和发展创造机会。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 确保各项运行机制能够符合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路出发, 提高种业综合发展的效益[2]。种业发展要进行全面的风险防控, 通过有效的科技投入, 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种业发展需要坚持长期发展战略, 通过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创新, 实现种业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 通过积极有效的经营模式创新, 确保种业发展能够摆脱各种旧体制, 通过创新机制管理, 从不同的角度降低种业的经营风向。

2 种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管理

种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生产计划管理, 确保计划控制能够符合运行机制的要求, 积极稳妥地进行种业企业的综合改革, 让种业企业能够在科学创新的环境下实现全面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种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考验, 应从风险控制机制出发, 对各种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分析, 提高种业风险管理质量, 为种业的各项管理机制创新创造条件。种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 现代经营管理体制对种业健康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具有一种紧迫性, 应该从战略高度进行管理, 提高种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种业发展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 通过积极有效的计划管理机制创新, 实现对各种生产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 提高控制管理效率, 为种业质量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资源基础[3]。种业发展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从管理体制创新思路出发, 消除各种管理体制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 积极稳妥地推进种业健康发展步伐, 实现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种业经营体制建设要从风险防控的思路出发, 对产生的各种风险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风险管理优化实现管理机制创新,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为种业的全面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运行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积极有效的调查研究, 提高种业管理体制创新水平, 为各项发展指标创造良好的机制环境。从市场综合管理的思路出发, 对各种风险防控体系要进行细分, 确保各项风险能够处于可控的状态, 为种业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种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度规模的基本原则, 把规模发展与效益增长结合在一起, 形成良好的种业发展战略, 对整个种业优化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种业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出发, 对各种管理模式要进行综合性分析, 实现对种业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4]。种业发展运行机制要从经营管理思路出发, 对各种经营管理战略实施良好的创新机制建设, 确保各项创新管理策略能够符合种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对各种运行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创新, 为种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种业快速发展的状态下, 种业企业要抓住市场运行规律, 确保能够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 提高种业综合发展水平, 为种业综合性发展和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态势的分析, 确保各项规模管理能够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 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手段创新, 提高创新管理效益。创新管理应该和经营机制结合在一起, 全面优化种业发展的环境, 对各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确保各项管理模式对种业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效果。

种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保证企业资金投入能够符合产出的要求, 积极稳妥地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提高种业企业联合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张五常、钱颖一、郎咸平、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等指出:外企已控制中国市场70%种子来源, 中国种业企业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需要在综合运行过程中得到体现, 实现种业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为种业优化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种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制定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科技投入方面坚持走多元化发展模式, 提升种业发展水平, 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目标, 为种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在种子经营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市场环境下, 应该对种业经营运行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种业经营机制的发展策略,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 全面提升种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为优化种业企业的发展环境创造积极的因素。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 对各种风险进行综合预判, 对产生的风险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5]。种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战略的高度, 实施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 确保种业能够在合理的环境下得到有效的运行, 提高种业的综合发展效率。种业发展要坚持各项制度体系结合的思路, 积极稳妥地进行制度体系建设, 提高种业的优化发展质量。种业发展与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是个综合性过程, 应该从不同的环节建设出发, 对种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进行分析, 提高种业的综合发展效益和质量。

3 总结

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产业创新的基本思路出发, 对产业发展的动态进行全面的分析, 确保资产控制和管理能够符合种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提高种业的综合运行效率, 为种业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种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对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模式能够符合经营管理机制的要求, 提高经营控制管理水平, 为经营风险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种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核心竞争力管理出发, 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制度模式研究, 确保经营管理机制能够得到全面的创新, 为种业市场规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种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考验, 应该从风险控制机制出发, 对各种风险管理进行综合性分析, 提高种业风险管理质量, 为种业的各项管理机制创新创造条件。种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 现代经营管理体制对种业健康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具有一种紧迫性, 应该从战略高度进行管理, 提高种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从市场综合管理的思路出发, 对各种风险防控体系要进行细分, 确保各项风险能够处于可控的状态, 为种业综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种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度规模的基本原则, 把规模发展与效益增长结合在一起, 形成良好的种业发展战略, 对整个种业优化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在综合运行过程中得到体现, 实现种业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为种业优化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种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要制定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科技投入方面坚持走多元化发展模式, 提升种业发展满足不同需求的目标, 为种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樱, 魏月蘅.农业创新呼唤种业崛起[J].农村工作通讯, 2013 (04) .12-13.

[2]李家洋.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科技, 2013 (02) .17-18.

[3]范建.博鳌论剑剑指国家种业创新体系[J].北京农业, 2013 (08) .35-36.

[4]刘劲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牧业的影响[J].草业与畜牧, 2010 (7) :56-58.

快速响应机制迎来高速发展 篇11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辛敏琦

2009年9月,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消息传至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公司上下备受鼓舞。令他们开心的不仅仅是因为获此荣誉的企业将在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关键技术的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的规模化生产(中试)、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建设、人才培养、市场策划以及技术咨询等方面得到资助,更是因为此次通过“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是对公司近年来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同时必将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回顾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近10年的风雨兼程与悉心经营,起步之初并不强大的锦湖日丽一跃成为工程塑料改性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锦湖日丽是我国工程塑料领域发展非常快的企业之一,锦湖日丽的发展成为中国工程塑料行业近1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郑恺秘书长给予了锦湖日丽至高的评价。

机遇与挑战下的诞生

毋庸置疑,锦湖日丽在塑料改性和工程塑料合金等领域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回顾当初起步资金仅有100万美元的锦湖日丽,人们都会觉得惊叹和不可思议。锦湖日丽视野之长远与宽广,果断把握机遇,朝气蓬勃地迎接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现在看来,锦湖日丽的选择是多么正确,正如其总经理辛敏琦所说,他从来不觉得当时是一个冒险。

提起锦湖日丽,不得不提的是上海日之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1996年,辛敏琦白手起家,建立了日之升。面对资金薄弱的问题,日之升只能从贸易入手。然而,做贸易只能进行一些标准化产品的销售,竞争力不够,除非日之升开发出有差异化的产品,否则很难从同类的对手中间脱颖而出。当时日之升突发奇想:“厂方可以租借,那么别的硬件也可以租借。我们没有自己的设备,就租借别人的设备;没有工人,就租借别人的工人,由我们派去的工艺员监督生产,保证质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有了自己的产品。”

这个做法当时的确很少见。好钢用在好刃上,辛敏琦认为不能把最初微薄的资金花在厂方设备上,后来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可行的。

2000年,此时的日之升规模还比较小,是世界著名石化企业韩国锦湖集团的用户。这时候,日之升争取到了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当时,锦湖集团打算在中国进行ABS项目的投资,考虑到进入中国时比较晚,一些较大的石化企业,如LG化学、台化、国亨都早已经在中国投资石化厂,如果锦湖集团再投资ABS树脂的话,竞争讲会比较激烈;于是锦湖集团决定另辟蹊径,进行树脂改性产品的生产。

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韩国锦湖集团的用户,与锦湖集团已经有了上下游供应的关系,因此锦湖集团在分析比较了在中国的几个与日之升类似的公司之后,开始与日之升有了合作的意向。

一个小规模企业,如何能够搭上世界级企业的快车?辛敏琦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在塑料改性和工程塑料合金领域发展是一个机会,正所谓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开始锦湖集团对我们的规模还是有所顾虑的,毕竟我们当时的规模非常小,但是锦湖主要看中的我们开拓市场和技术开发能力。”

于是,锦湖集团决定出资50万美元的投资,加上日之升的50万美元,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顺利诞生。这是上海首家由高科技民营企业与世界著名石化企业合资的专业ABS及塑料改性、染色工厂。

快速响应机制迎来高速发展

锦湖日丽创立伊始,在没有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就以高速发展的傲人成绩展示了它的强劲实力。公司2001年公司正式营业后,接下来两年增长率分别达到50%和100%,2003年就达到年销售量1万吨,成功进入改性塑料领域国内十强;到2005年,则顺利进入国内前三。

“这要归功于公司对产品定位的准确,从韩国过来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上我们本来就比较擅长的市场开拓能力。”辛敏琦认为。

锦湖日丽成立之初,中国的汽车行业显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汽车用材料供应厂家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锦湖日丽分析认为,对PP和聚酰胺这两个领域来说,国内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而国外公司产品市场份额逐步减小,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的压力。由于汽车不断降价,而原材料每年都在上涨,供应商受到双层挤压,国外公司无法及时应对这一变化。当时,汽车材料中PC/ABS、 ABS领域还主要是国外公司的市场,国内企业做得比较少,主要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国内还没有比较知名的生产PC/ABS,ABS的厂家能让客户信赖。于是锦湖日丽找到了市场机会,就致力于这个市场领域的开拓。而在此之前,锦湖日丽的母公司锦湖和日之升在这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锦湖日丽的 PC/ABS,ABS在汽车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让锦湖日丽高速发展的,不仅仅是对市场的把握,更是因为把握市场后的快速反应机制。“从建厂到现在,我们坚信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是快速响应的发展机制。因为改性塑料行业竞争本质就是定制化,即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开发,因此,锦湖日丽如果研发能力足够强,离客户足够近,响应速度就足够快,那么就能够和跨国公司竞争,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获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这个称号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证明我们公司具有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企业自成立以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虽然锦湖日丽搭上了国际企业的快车,然而,自身造血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以科技和服务创造新价值”为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锦湖日丽一直十分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公司要发展,必须要不断推出新产品,帮助客户提升他们产品的竞争力或者降低成本。锦湖日丽每年有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投入新产品的开发。

锦湖日丽在中国以及韩国都有研发中心。众所周知,产品的开发其实更多的还是与用户的互动,只有了解了用户的实际需要,才会有创意和想法。韩国锦湖中央研究院和上海锦湖日丽研发中心提供实现方案的技术手段,但锦湖日丽更多想法、创意更多的来自于市场,这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活动。

锦湖日丽一直把技术创新当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确的市场方向及技术上的优势成为锦湖日丽的持续发展是有力的支持。他们不仅在传统优势产品PC/ABS、ABS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创新性材料解决方案“免喷涂PBT/PET,PMMA/ASA”PA/PPO等产品方面也与世界领先水平同步。锦湖日丽和一些汽车主机厂合作,进行原创性的材料设计提案,实现从替代进口向参与选材设计的角色转型,同时因为锦湖日丽比国外的企业更了解国内用户的要求,能做到快速响应。

品牌经营确立良好口碑

在公司成立的几年中,锦湖日丽注重品牌营销,努力打造优秀品牌。随着锦湖日丽的日益发展,锦湖日丽在工程塑料行业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并得到同行的认可,锦湖日丽被选为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锦湖日丽开发的产品也因其性能稳定可靠,得到下游客户的信赖。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锦湖日丽已成为中国工程塑料改性行业名列前茅的优秀公司,在汽车用ABS,PC/ABS,ASA等公司核心产品领域已发展成在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科技公司,是中国境内ABS及其他苯乙烯系树脂牌号最齐全的生产厂商之一,先后被授予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上海塑料行业名优产品”、“上海外商投资双优企业”、“上海市双密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管理方面,公司于 2001年11月通过了由英国DAS公司评审的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了满足汽车行业高标准的要求,公司又于2003年12月通过了由德国DQS组织的ISO/TS16949:2002版质量体系认证;2007年通过SGS绿色产品认证,并先后通过了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神龙汽车、奇瑞等汽车主机厂的认证。

坚持正确的方向规模化发展

锦湖日丽自2000年成立以来,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辛敏琦先生说:“历经近10年征程,锦湖日丽已经成为在塑料改性和工程塑料合金行业的领军企业。继往开来,锦湖日丽将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高分子材料解决方案。”

工程塑料行业在国内是一个朝阳性产业,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但是我国以工程塑料为基础材料的国家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国家对工程塑料尤其工程塑料改性材料的需求十分庞大,市场容量非常可观。目前中国工程塑料的供应仍然以国外大公司产品为主,近年来国外跨国大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环境,国内塑料改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这就加大了国内工程塑料改性行业提高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紧迫性。

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锦湖日丽着力进一步优化公司提供定制化方案的技术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以适应国内汽车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批量减小、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保证公司核心产品ABS、ASA、PC/ABS持续保持在汽车行业国内首选供应商的地位,持续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到2013年达到6亿~8亿元的市场销售规模;同时,利用公司在原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大与国内主机厂产品设计开发的力度,促进国内汽车行业材料选择和材料设计能力,从而为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锦湖日丽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同时,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持续改进并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未来工程塑料工业之领先企业为使命,不断努力,用近10年的时间创造了优异的成绩。相信在接下来的10年乃至日后更多的10年中,锦湖日丽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战果。

【专家点评】

集成产品开发助力锦湖日丽

雷震

1992年,IBM为了减缓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压力,解决公司销售收入停止增长、利润急剧下降的局面,提出了将产品上市时间压缩一半,在不影响产品开发结果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减少一半的目标,通过应用集成产品开发(IPD)的方法,结合业界最佳实践要素的框架指导,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利润、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从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无独有偶,锦湖日丽今天的成功也是不经意之间使用了集成产品开发的理念。我们运用集成产品开发的核心思想分析锦湖日丽的成功之道。

首先,把新产品开发作为投资决策,并通过预算来管理项目。对于高科技工业企业来说,新产品开发是最重要的投资决策,决策的成功意味着抓住市场机会,带动企业快速发展。锦湖日丽成立之初,只有100万美元启动资金。不过此时中国的汽车行业显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当然汽车用材料供应厂家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锦湖日丽经过分析认为,在PP和聚酰胺这两个领域,由于汽车不断降价,而原材料每年都在上涨,供应商受到双层挤压,国外公司无法及时应对这一变化,导致国外公司产品市场份额逐步减小,而国内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汽车材料中PC/ABS、 ABS领域还主要是国外公司的市场,国内企业做得比较少,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国内还没有比较知名的生产PC/ABS,ABS厂家能让客户信赖。于是锦湖日丽找到了市场机会,将有限的资金应用于这个市场领域的开拓;再加上此前锦湖日丽的母公司锦湖和日之升在这个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锦湖日丽的 PC/ABS,ABS在汽车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做到名列前茅。

其次,基于市场来定义新产品开发的目标。IPD把正确定义产品概念、市场需求作为流程的第一步,着眼于从客户的要求出发制定有关产品开发计划。锦湖日丽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服务;目前开始和一些汽车主机厂合作,进行原创性的材料设计提案,实现从替代进口向参与选材设计的角色转型。

最后,大量采用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TTM)的重要手段,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地接口设计把原来的许多后继活动提前进行。锦湖日丽为了适应国内汽车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批量减小、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公司的快速响应能力,确保了公司核心产品持续保持在汽车行业国内首选供应商的地位。

县域经济发展机制探析 篇12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县域经济本身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否完善。因此, 深入改革现行县域经济体制, 培育健全、进一步完善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 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许多方面, 从当前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现状出发, 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商品经济过渡 (二元结构是指:一方面, 广大农村是沿袭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落后的农业经济;另一方面, 也有了商品性的乡镇经济、现代性的县工业。一元结构则是指商品化、现代化生产的经济结构。)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对外开放联系的机制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机遇, 机遇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事实表明:不抓住机遇, 不借助机遇, 一个县区域的经济只能缓慢地渐进地发展, 像蜗牛一样地爬行。很难想象经济发展的奇迹会在不会利用机遇的县域内出现。相反, 假如一个县善于捕捉、利用发展中的机遇, 这个县的经济就可能出现跳跃式发展、跃进式进步, 创造经济起飞的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起, 苏、锡、常地区的发达县 (如无锡、江阴、常熟、沙洲、武进“苏南五虎”) 之所以能在经济上迅速起飞, 以加速度前进, 发展成为商品生产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高产值县,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县抓住了沪、苏、锡、常、宁等中心城市辐射、扩散生产力的机会。同时, 在商品经济的横向联系中又抓住了市场机会, 因而得以腾飞。这就启示我们: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不可不重视机遇、不可不抓住机遇, 不可不利用机遇。

抓机遇, 首先要求县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在对外的联系中遇到机会、发现机会、利用机会。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商品经济之所以能比自然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就在于它是动态的开放系统, 吸收、消化和提高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 利用了种种机会开拓前进。对外开放、联系既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客观要求, 又是其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开放, 将商品生产者置于整个社会的比较之中, 并从比较中知其不足, 产生奋发进取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开放, 又将商品生产者置于整个社会的激烈竞争之中, 产生图生存、求发展的外在压力。这种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相融合, 必然推动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既然开放、联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既然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从开放中寻求机遇、利用机遇, 因此, 完善对外开放、联系的机制, 便是完善县域商品经济机制的首要任务。

问题是, 目前多数县域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县 (如苏北县域) , 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到目前为止商品经济还不够发展。因而他们在观念上闭关自守、懒于交往;在行为关系上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经济格局上一个县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在管理体制上地区分割、城乡分割、条块分割, 一个县犹如若干个大大小小互不往来的自然经济单位的迭加组合, 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当然更谈不上从外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质、技术、信息及能量。这种封闭半封闭的状况严重窒息和阻碍着县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 应从以下方面来完善对外开放、联系的机制。

首先是在县域内部实行自我开放。打破所有制界限、城乡界限、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地区界限, 改变条块分割、各种经济单位自给自足、互不往来的状态。把县域经济由过去“封闭型社会”变为“开放性系统”。让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能够自由流动组合, 以使县域各经济单位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其次, 各县要勇于敞开大门。县域经济系统应努力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开放, 严禁人为地搞市场封锁, 积极欢迎外地区的产品进入本县市场, 并为外地商品进入本县提供方便。

再次, 各县还要积极走出去, 努力将自己的产品投入外地市场、参与外地竞争。要使自己的商品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就一定要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技术等条件, 选择适合本县域特点的产业、产品、资源, 大力加以开发和经营。在对外开放的联系中, 各县域经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努力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分工总体系中塑造出各县域的地方形象, 即拥有县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 优势产品。

第四, 开放,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行劳动力市场开放, 允许并积极鼓励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的过剩迫切要求流动, 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 劳动力才能通过流动而与外村、外乡、外地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历史性转变。

最后, 各县域应努力通过人员、技术、资金、物资、文化、信息等具体形式的交流, 促进本县与外地的经济联系, 加速对外开放的进程。各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应努力和外地建立起联合经营的关系, 有条件的县也可与有关市、县攀亲结好, 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

二、完善竞争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 特别是大力发展县域商品经济、离不开竞争。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竞争、经较量决高低、由比试分优劣, 通过择优汰劣的法则使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巨大动能, 从而推动他们加速技术进步、加快设备更新、严格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不断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之上。因此, 要大力发展县域商品经济, 就必须提倡竞争, 鼓励竞争, 并尽早完善竞争机制。

但是, 就县域现状而言, 不竞争因素到处可见。从农民方面看, 许多人至今不知竞争为何物, 更不用说竞争了, 他们安于现状、安土重迁、不思进取、极易满足, 习惯于宁静的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 畏惧于激烈的市场角逐。从县域工业方面看, 不少乡镇企业的建立和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本县域、低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的, 因而他们也不愿积极参与竞争, 不愿意也不敢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外县、外省以至外国的市场上接受消费者的评判, 较量同类产品的质量高低。生产者缺乏竞争的成本观念、赢利观念、效率观念、投入产出比较观念, 因而行动拖沓、节奏缓慢, 领导者对竞争也是讳莫如深、忧心重重、畏首畏尾。在当今市场竞争的潮流面前, 更怕原有的晋迁道路被截断。鉴于上述情况, 完善县域竞争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那么, 完善县域竞争机制应当从何入手呢?笔者以为:

其一, 县域经济单位要重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自觉认识价值规律无情检验一切商品生产、淘汰高耗低效者的作用, 加强对边际效益递减的认识。农民种粮再也不能不计成本, 随便追加劳动和投资, 不顾经济效益, 而应当把自己的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置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中衡量, 并从比较中寻找差距所在, 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乡镇企业也要加强成本核算, 注重经济效益,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积极参与竞争, 自觉将本企业的产品耗费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比较。

其二, 要创造竞争的环境与条件。在价格上实行优质优价, 允许不同质量的产品拉开质量差价。取消在物资分配上不问效益好坏、效率高低、统分均配机制。比如, 不能不问农民种粮效益的差距而平均主义地供应化肥、农药等家用生产资料。对企业也不能不讲优胜劣汰, 平均主义地分配钢材、煤炭等原材料。在政策上、法律上对那些经济效益低下、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老是上不去、长期亏损的企业, 应当通过信贷杠杆和企业破产法促其破产, 而不应继续输血维持生存。此外, 在理论宣传上也要鼓励先进, 鞭打落后。鼓励人们竞争、进取、冒尖、追求更高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

三、完善积累机制

资金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也是县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突出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通过国家调整农副产品价格等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的推行,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 农民手中虽已有相当数量的资金, 然而, 由于农民缺乏积累的欲望、动力和习惯, 县域经济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积累。许多农民只图温饱、缺乏进取精神, 消费倾向日益趋重 (如大兴土木、攀比修盖房屋档次;婚丧嫁娶比排场、讲阔气;争购高档家具、进行欠债性消费) 。他们只图一时之痛快, 不顾未来生产之发展, 农业投入的减少, 已成为影响农业后劲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即使用于生产的投资, 使用也很不当, 考虑长远打算不够。往往在发展生产急需资金时, 他们又把眼睛盯向上级乞求贷款或救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县、乡、镇各级政府乃至村的摊派繁多, 加重了各经济单位的负担, 使得县域经济很难进行生产性积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第一, 变农民的简单生产观为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观。鼓励他们自觉地进行积累, 帮助他们认识重消费、轻积累、收入多少消耗多少的观念是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观念。这样只能导致贫穷而不会致富。只有适当消费、注重积累、树立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观念, 才能使农民在自觉进行积累的条件下, 走出自然经济重复简单再生产的小圈圈转而进入商品经济扩大再生产的运行轨道。商品经济是一种追求不断增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经济, 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注重积累, 通过积累使扩大再生产获得所需诸生产要素的补充与扩展。县、乡、镇、村也应积极主动减少或取消社会摊派, 以利农民进行生产性积累。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其引导农民积累的杠杆作用, 促使农民安排好积累与消费的恰当比例。

第二是运用股份集资形式推动县域资金积累。股份集资办企业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集中形式, 目前正在各地推广, 县域也应该积极用好这一形式。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的形式时曾指出:资本集中是社会积累的强有力的杠杆。在现存条件下单单依靠县域内各经济单位自身的积累, 毫无疑问, 发展经济的速度必然是极其缓慢的, 而通过生产集中则可在短期内聚集大量资金, 大大加快生产发展的速度。作为生产集中形式之一的股份集资是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杠杆。它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聚集发展生产的所需资金, 而且又有“经济利益共享、经营风险分担”的优点, 对广大群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而我们应当积极推动这种集资形式的发展, 使它成为聚集各经济单位和农民手中闲散资金的吸收器, 以帮助县域经济的发展迅速越过“原始积累期”。

四、完善技术进步机制

县域经济落后的状态之所以长期以来很难改变, 成为我国最落后的一块经济空间, 一个关键的原因, 就是落后在它与城市经济的技术进步差距上 (如乡镇企业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水平落后;农民生产工具落后简单, 耕作方式原始) 。要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这种落后的状态, 使县域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飞, 使人民生活达到较为富裕的程度, 进而消灭城乡差别, 一个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县域经济的劳动生产率, 加速技术进步。

现在的问题是, 长期以来, 县域经济外无竞争之压力, 内无追求资金增值之动力, 因而缺乏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观念, 不重视技术进步。一讲发展生产, 往往就想到盖厂房、办企业、购置机器设备, 而对于技术进步、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水平、挖掘原有生产潜力却很少顾及。一些乡镇企业急功近利, 缺乏长、近期计划, 购买的一些设备往往是超龄多病, 早该退休的、被先进企业淘汰下来的落后装备。与此相应的工艺方法也很陈旧 (当然不否定乡镇企业从实际出发、采用一定的陈旧设备) 。从农民方面说, 许多地方的农民种田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看不到也不相信技术进步对于发展生产的作用。种田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 耕作方式照旧是原始的精耕细作, 不愿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即使有了资金也不知用于购买先进生产工具、改善生产条件, 致使他们很难摆脱土地的束缚和羁绊。当然, 农民不重视技术进步还有其它客观方面的原因, 比如农村改革产生的抗异效应:一方面重建家庭经济, 焕发了微观的活力, 但同时也造成了无法避免的土地小块分割垄断经营的格局, 在激发活力的同时又阻碍了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可见, 上述阻碍技术进步的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县域商品经济的正常发育。我们考虑有如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是使人们的思想转轨, 充分认识技术进步的意义, 树立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观念。同时还要树立与此相关的人才观、管理观、信息观, 注重人才的培养、聚集和智力开发;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收集、筛选和加工, 自觉推动技术进步。

二是通过实行对产品质量奖优罚劣制度, 产品创优评优活动以及拉开质量差价等措施,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 搞好技术革新。

三是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投标招标办法强化企业技术进步能力, 借助“星火计划”让科技进县下乡, 有条件的县域还可通过有计划的技术引进推动县域技术进步。

四是对农业生产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新技术开发和指导。农村因地块划分过小而阻碍技术进步的状况, 工副业发达地区 (如苏、锡、常县域) 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来解决;较落后县域也要逐步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 以利推动技术进步;因资金困难, 难以购置先进生产工具的可通过提供低息贷款或价格补贴鼓励他们采用新设备、新技术。还可举办农技培训班, 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输送农业科技信息。即使农村扶贫工作也要把重点放在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条件、引导注重技术进步, 强化造血功能上。

上一篇:知识构建下一篇:反向购买合并财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