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发展机制

2024-07-10

健康发展机制(精选12篇)

健康发展机制 篇1

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1 9 9 8年英国作家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该书呼唤绿色消费意识的崛起。推介了一系列绿色标准。倡导开展绿色消费运动。随即绿色消费成了一种环保浪潮。这种绿色消费意识无疑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使之成为市场营销中的一个新亮点。

在这股绿色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企业界,也纷纷制定绿色营销计划。如家电行业中的“新飞”和“海尔”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已经实施绿色工程。目前,从百货商店到连锁超市,从快餐店到宾馆旅店,绿色营销已热遍全国各地。针对当前绿色营销市场的扩大与发展,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我国市场营销活动中绿色营销的现状

绿色营销的发展增强了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识,更推动了绿色消费的热潮。绿色营销的内容很多,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经过有关部门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优质营养类食品。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三餐不离的“菜篮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的挑战。在国内的食品市场上,不安全隐患很多,有许多生产企业或经销商抓住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鉴别能力不强的特点,为了促销产品谋取利润都标榜自己的产品为“绿色产品”、“环保先锋”有更甚者为了蒙骗消费者,大米用矿物油“抛光”,面粉掺用“甲醛”,银耳用硫磺薰制增白,豆制品掺入工业用滑石粉,猕猴桃施用“膨大剂”增大,蔬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更为严重的是名牌奶粉中掺有大量三聚氰胺。其手段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假冒绿色的食品的充斥市场,名牌企业的不法经营,不仅严重阻碍了绿色消费的健康发展,还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2、绿色服装

绿色服装代表着当代服装的发展趋势和主导潮流。时下,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加注重舒适和健康。纯棉、纯麻、真丝等面料制成的服装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尽管其价格偏高,但仍为广大消费者所瞩目。当今服装业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以纯天然大豆纤维为代表的绿色服装。这种服装引领了绿色服装的主潮流,他的纯天然特性和高技术含量以及所具有的丝一种的光泽,棉一种吸湿性,羊绒一种的柔软,是当代绿色服装市场上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产品。

但是,由于消费者都是非专家的购买,对商品真假的辨别能力较差,无法准确识别出正品的服装,因此,有些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便利用这一机会,对一些质量较差的服装或布料,甚至对一些有毒的布料也都用上了“绿色产品”、“环保先锋”等标志,使消费者的权益和身心安全受到严重的侵害。

3、绿色家电

绿色家电是在绿色浪潮冲击下促进家电业的一场革命化变革。它突出地表现在空调和冰箱等家电的制造上。为了适应保护臭氧层,无氟冰箱的出现及以ARS材料的选用使绿色冰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保境界。绿色空调除尘除臭,净化空气的职能的提高也显示了绿色空调在绿色浪潮中的进步。紧接着,环保型微波炉、水处理机、防幅射手机、附带有视屏保的电脑等一系列家电产品,广泛采用了适合环保要求和保障人类健康的新技术,也成了顾客争抢的宠儿。可是,多数消费者对“绿色”概念仍不太了解,这就给市场上一些用心不良的生产商和经销商有了可乘之机,他们随意在商品包装上贴了“环保商品”、“环保先锋”等标志,造成消费者在购买时的错误判断,特别是一些安全性能不高的家用电器更是直接影响了千家百姓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4、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在绿色浪潮冲击下对包装行业实施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要求对现有包装的不乱丢、乱弃。而且要求对现有包装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要进行回收和处理,更要求按照绿色环保要求采用新包装和新技术。美国等一些国家还为此纷纷制定了关于产品包装的绿色要求。我国市场由于管理不严、标准不高,这就给一些“善良”的商家有了很大的机会,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曝光,有许多食品包装外观相当精细,印着“绿色食品”或“环保食品”的标志,可是经检查发现包装材料里有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的甲醛含量。在文具中有一些包装精美而且印有“环保产品”标志,还带有香味的橡皮擦和涂改液等商品里,都带有对学生成长不利的有毒原料,商家的这些不良行为严重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坑害了我们青少年一代。

5、绿色家居

绿色家居概念是绿色浪潮冲击下崛起的新概念。它要求家居所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要选择经过放射性试验的石材,和不含甲醛的环保型涂料及复合型环保型地板等新型装饰材料,在居室设计中,色彩要有纯天然的绿色创意和一种大自然的美感,使人们居室内和居室外的绿地覆盖环境溶为一体,形成一种与大自然的合谐美。当前,大量建材企业正在为适应绿色环保的要求。实现由传统型向绿色型的转化。然而在这种转化中,由于市场管理的力度不大,消费者对家居装饰材料鉴别能力欠缺,国家对建筑材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以次充好的伪劣商品,扰乱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转,如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家居装饰材料都打着无放射性材料、抗菌釉料以及纳米材料等标志。值得重视的是,在抽检中发现,有1/4的陶瓷地砖(瓷质抛光砖、彩釉砖类)放射性水平超标,在家居装修中如果不慎选用了这类不合格产品,对人身健康将造成巨大危害。

二、建立健全绿色营销机制

当前,绿色制造将愈来愈体现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那么如何改变我国市场的混乱现状,使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的营销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绿色营销宣传

近几年,绿色营销已热遍全国各地,但是真正了解其实质意义的消费者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对此还是迷迷糊糊模棱两可。为了使所有消费者都明白什么是绿色产品和使用绿色产品的好处等方面的知识,那就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电台、杂志等媒体把绿色营销的标准和要求具体化,大力的向全社会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的意义,并且深入到农村山区进行普及,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建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为了保证绿色营销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我国也可参照国际上某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建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虽然这准入制度在我国给生产商和经营商增加了很多限制,但从长远看是有利的。因为消费者对食品或其他产品不放心,就会少买或不买;反之,消费者一旦建立了消费的信心,食品或其他产品的总消费量肯定会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能够促使生产企业抓好产品质量管理,还能够促进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竟争力。

3、建立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管理力度不强,因而对市场一些违规现象只是在电视和报纸上进行曝光,政府管理部门却没有对此做出更有效的措施,如3、15活动中检查到有些单位生产或经营的产品质量有问题,甚至在产品里已查出含有危及生命安全的原料,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甚至仍然让其继续生产和经营,为了保证市场良好营销秩序,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政府管理部门在加强市场管理有了新措施,如取消名牌食品的免检制度,但力度不够,应该取消所有名牌企业的免检制度,制定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对检查有质量问题的要马上照章处理,除了曝光之外,要没收产品并勒令其停业整顿,对于遵守市场营销纪律文明经商的要给予奖励,并在电视、报纸上通报表扬。

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是时代的潮流, 她对国家的环保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了保障和推动这一绿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除了有正确的认识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绝对不能存在地方保护或领导干预等不良行为, 使市场竟争能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营销环境中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国内产品正常生产以及营销活动有序的发展, 促进产品的内销与出口, 从而于国于民都有利。

健康发展机制 篇2

——浅析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合规机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必明,令必行”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古训或格言警句,大意是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很好地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就会造成无序浪费,甚至导致严重的声誉损失、财产损失。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尽管规矩一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合规”这个概念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

“合规”是由英文“Compliance”一词翻译而来,Compliance原意为“遵守、服从”,起初并不是专门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领域中才逐渐发展出专门的特殊含义。

合规扎根并发展于银行业,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银行监管机构开始出现银行业内部合规管理规定。2001年,美国发生安然事件等系列财务丑闻,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失去信心。2002年,美国针对上市公司颁布《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严格要求,是一部具有明显合规管理性质的法案,国内在美上市类公司率先经历了合规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内合规概念也越来越普及,例如,保监会自20世纪末开始了内控监管之路,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内部控制监管规定,国内保险业的合规管理由此开始。

那么,我们一般说的合规,到底是合哪些“规”呢?其实就是合乎法律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具体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及监管规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及行业自律准则。

自从20世纪初国内合规出现并发展以来,尤其受到了金融业的重视。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做合规么?”“要不要咨询下合规的意见”、“制度是怎么规定的”、“这样做是不是不符合监管要求”这样的疑惑,尽管大家对合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各类“不合规”的案件却时有发生。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始终还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不是把合规当作一种文化,一种企业的无形资产,甚至是大智慧。如果说善良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我认为合规就是企业最大的智慧。历史上任何一个百年老店的企业都会投入很大资源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诚信正直、廉洁守法的合规文化,因为这样的企业知道合规是一个企业经久不衰、永续经营的基石,可以让一个企业从强大蜕变至伟大。

一个企业如果缺失合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走捷径,置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于不顾。不可否认,有很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短时间赚取了大量财富,占据市场主导份额,但这样的企业永远睡不了安稳觉,也不可能一直享受侥幸带来的短期利益,终究有一天会为这样的行为买单,引发一系列的危机事件,例如罚款、业务量下降、声誉受损,甚至停业整顿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规是一个公司不可或缺的守护或屏障。

那么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合规机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机制

要充分认识设立合规部门的重要性,按照监管要求设置独立的、强势的合规部门及合规委员会等架构,高度重视合规部门的建设。合规专业人员既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要选派那些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合规经营管理队伍中,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此外,合规管理还需要和一把手KPI等关键指标结合,制定相关考核机制,将合规内容纳入一把手考核范围。界定好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坚持三道防线的工作机制:业务部门实施有效自我合规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合规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合规委员会等在事前与事中实施专业化合规管理的第二道防线;稽核监察在事后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是合规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在日常工作中,合规部门还需要多途径识别风险,例如通过自查自纠、内外部反馈及公司业务数据等,将监管规则、风险提示以及监管意见等分享给各业务部门,帮助业务部门管理好合规风险。各个业务部门要主动寻求合规部门支持和帮助,主动提供合规风险信息或风险点,并配合合规部门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

二、制订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

要想坚持合规治理的管理模式,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否则,公司治理将存在粗略化、模糊化问题,制度执行时存在信任、情感及人情等无法衡量的因素。此外,还需不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要具体化,操作性要强,不能让员工对制度无从下手。制定制度时,要坚持业务部门为主,合规人员为辅的原则,并且要覆盖到制度所及的客户、产品和服务。通过制度层面不断修订与完善的方式,形成事事都有明确合规守法的工作标准、处处都有严格的合规经营纪律约束,使依法合规经营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加强合规宣导,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要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合规管理和合规文化建设是经营管理的一件大事,不是监管者要我做,而应是我们自己要做,主动去做,尤其是高层,必须让高层意识到合规的重要性,这样高层才能主动推动并带领公司各业务条线以“规”为守则,有效的合规文化将能够消除合规风险于无形。必须让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员工的血液中,渗透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操作环节中,促使所有员工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能够遵循法律、规则和标准,努力培育员工的合规意识,推行“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倡导诚实、守信、正直的道德价值标准或行为操守准则和企业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日常宣传。通过制作视频、电子杂志、有奖知识竞答、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内容等方式,利用多媒体平台,将公司制度、行业监管规定及法律法规、反洗钱知识等内容向全体员工宣导,提升合规文化宣导参与度及趣味性。

2.主题宣传。公司还需要结合行业监管动态及核心价值理念,每年初确定合规文化年方案,并组织开展合规宣传月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制作“合规宣传栏”、合规海报、手册、横幅、易拉宝、宣传视频等,有序推进合规文化发展,帮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全员合规的文化氛围。

四、搭建完善的合规培训体系

合规工作培训为要,为了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公司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高层管理者、合规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是合规文化建设中的三个层次,公司要将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合规政策等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开展针对不同层级员工的合规培训,例如新员工培训、管理层培训、专题培训等;此外,还针对不同内容进行合规培训,例如制度培训、反洗钱培训、高风险事项防范培训等。

五、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风险排查

公司除及时落实并组织开展监管要求的风险排查外,为进一步摸清合规方面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公司还需将营业单位及部门自查、重点高风险人员排查及公司定期检查相结合。具体如下:

1.营业单位/部门自查。各营业单位/部门根据公司的工作布署,开展季度、风险自查及日常自查自纠工作,确保在日常工作中持续落实公司各项制度。

2.高风险人员及环节排查。为定期摸清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强化对高风险人员及环节的风险识别,公司根据相关业务指标及数据抽取高风险业务人员名单或高风险业务环节,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纠错、自我提升。

3.重点营业单位/部门及风险环节现场检查。为持续了解员工及部门运行的真实情况,公司需定期组织开展风险排查,检查内容包括公司办公电脑、办公桌等,并对关键人员等进行随机访谈。此外,公司还需通过日常LDC/CRSA/KRI等收集的数据分析风险环节,以制度为穿行测试文件,开展覆盖全面的内控自评工作,撰写内控自评报告,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遏制违法犯罪。

六、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合规工作虽然更多的是个人义务、责任,但如果没有奖励制度支持,仅靠宣导、培训、检查等方式,并不能形成合规工作的闭环,需一边严厉打击,一边加大奖励,建立奖励机制,充分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例如对于及时发现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发现有员工收受贿赂等风险事件及违规行为的人员,要建立有奖机制,鼓励员工通过匿名举报等方式,及时将信息传达到合规及督察部门,并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从而降低风险隐患。对于违规行为的,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资金损失和经济案件的,严格追究各级管理者的责任。

以上就是我对合规工作的一点理解,也是我喜欢合规工作的最大理由。如果一个公司想要伟大,仅依靠品牌是不可能的,更深层次的是要依靠合规,而伟大的品牌形象究其原因,也是公司有良好的合规文化和一群合规的人。因此,相较品牌,合规工作对一个公司更加核心、更加重要,也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健康发展机制 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 保单抵押 农村制种业 机制建设

近几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确金融支农责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出了要求。2014年,人行宜黄县支行在县政府和上级行的领导下,引导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2015年,又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着力创建“银行+保险”机制,在县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农业局的大力配合和协助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大金融支持制种业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和种子生产企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自然特征表现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7.2万亩,其中水田25.2万亩,旱地2万亩。地处山区的宜黄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规模连续十一年居全省第一,人工栽插制种秧苗面积高达3万亩。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机构 明确工作任务

为确保“银行+保险机制 助推制种业发展”创新工作的开展,宜黄县成立宜黄县金融支持制种业发展领导小组,坚持“行业主导、央行推动、机构参与”的金融支持县域制种业健康发展协作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步骤,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县直相关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了宜黄县金融支持制种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金融支持县域制种业发展联席会议,交流信息,协调关系,研究解决问题,确实有效促进宜黄县金融支持制种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支农意见 推动工作开展

支行多次深入乡镇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农业局、金融机构和制种企业、农户进行座谈讨论,掌握新情况,了解新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宜黄县探索制种保险新险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指导意见》,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引导县人寿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业局根据我县制种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特点,大力推进制种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贷款业务,优化信贷服务,加大对宜黄县制种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工作机制 规范操作流程

一是成立了“服务中心”。为便于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管理,减少业务过程中部门协调环节,承办该项信贷业务的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指定了一个营业网点,专门办理制种经理人制种农户土地保险单抵押贷款业务,负责与县人寿保险公司及农业局进行协调、合作。二是健全了“授信管理”。制定了《宜黄县“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授信贷款操作流程》,为抵押贷款的顺利发放奠定了制度保障。三是创新了“制种农业保险”。县人寿保险公司率先在全省开办了“制种农业保险”业务,对全县水稻种田实施保险,每亩保额1500元,保费120元,按政府95元、种子公司15元、农户10元的出资比例进行全县统保。四是签订了“三方协议”。在人行宜黄县支行的推动下,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业局和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就各自在推进制种业农户保险单小额抵押贷款工作中的职责进行划分、明确。

(四)精准选点拓面 大力组织实施

县人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开展“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單小额授信贷款新业务宣传;县农业局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抢购套购生产假劣种子形为,最大限度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确保制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县人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业局、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协商选择有代表性乡镇和制种业经理人,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以点到面,多方合作,深入开展新业务。为方便制种业经理人贷款,对20万元以下的制种农户土地保险单抵押贷款实行授信管理,由指定网点的主任、客户经理、委派会计组成资信等级评定小组。对提出信贷申请的制种经理人,并根据制种经理人的资信状况、偿还能力和制种农户土地保险价值确定评定信用等级、额度。信用等级实行百分制,分四个等级。授信额度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授信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在核定的授信期限内和授信额度内,制种经理人可以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

三、取得成效

(一)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 贷款贵问题得以缓解

“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授信贷款工作,缓解了农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通过银行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愿望。同时,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优惠10%~15%,切实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得到加大

“银行+保险”制种业农户土地保险单小额抵押授信贷款工作的核心是扩大对制种业经理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扶持规模,有力地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三)银行信贷风险得到有效分担

健康发展机制 篇4

在科学技术进步较快, 信息共享交流迅速的今天, 企业传统的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需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十二字生产经营方针, 深刻诠释了超前谋划、科学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下面, 我将结合玉溪联合企业的9年成长经历及当前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浅谈一下科学创新工作机制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及做好科学创新管理工作要注意的两方面。

一、科学创新工作机制对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玉溪联合企业 (玉溪新兴钢铁有限公司+云南昆钢制管有限公司) 是一个具备年产200万吨钢, 210万吨材, 7万吨钒渣, 60万吨各类管材的钢铁延伸加工联合企业。自建产至今, 企业已经历了无数次严峻的市场考验, 面对建厂时的工序产能不配套、产品结构单一、资源紧张短缺等困难, 企业通过坚持科学创新的管理工作机制,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职工素质, 完善管理制度, 一一破解了生产经营管理、发展建设中的难题, 实现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5年10月中宽带投产以后, 由于钢铁产能与材的生产能力不配套, 加之产品品种单一, 不具备竞争优势, 公司迅速研判, 经昆钢公司审批同意后迅速扩建了一条年产60万吨的棒材生产线。2006年, 由于矿石资源异常紧张, 公司超前谋划, 提出了冶炼钒钛矿的想法。目标既定, 号角吹响, 全司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朝着统一的目标努力奋战,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付出, 钒钛矿冶炼技术在各工序打通理顺, 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昆钢调整产业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棒材原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年60万吨, 在市场竞争的调整中, 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占领应有的市场份额。公司通过对棒材的除磷、收集系统等不断进行改造, 优化工艺, 先后开发了小规格的三切分、四切分轧制技术, 在热送率保证的情况下将产能提升到了每年140万吨, 其中小规格比例占50%左右。为降成本加大了80焦、小粒矿、硫酸渣的使用比例。攻克了铁水含磷高, 理顺了生产工艺。中宽带为加强自身竞争能力, 也在品种开发、轧制规格方面下功夫、动脑筋, 先后开发了花纹板、专用于冷轧的Q195L带钢、KNS烟草烤炉专用钢、耐侯钢、K510L汽车大梁板等。螺焊厂、直缝厂也为了加大宣传销售和降成本力度, 采取了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方式。这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让玉溪联合企业在一波波激烈的市场风浪中稳健前行。由此可见, 科学创新的管理工作机制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 钢铁行业由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正转入适度增长, 在相同GDP总量下, 总体上钢材供大于求, 宏观经济形势要求钢铁企业必须主动适应,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欧债危机致使欧洲金融动荡, 导致外部需求显著回落, 出口难度增加。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致使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疲软、价格大幅下跌、原料成本处于高位、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三是钢铁产能过剩和钢材市场价格低迷是全球性的表现。据统计, 今年5月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为79.6%, 国内如按照9亿吨产能来计算, 则5月份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80%。四是云南市场众多民营钢厂迅速崛起, 形成了与昆钢大体相当的产能规模、产业链条和产品质量, 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上下游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 不可忽视和不能轻易越过的荆棘和障碍。

要想扭转当前不利局势,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就必须一如继住, 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创新的管理工作机制, 夯实优化内部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不断提高产品占有市场的能力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在推行科学创新管理机制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抓住机遇, 创新改革, 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市场给我们的严峻考验, 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是:此次的危机时间长而且艰难, 能否通过优化自己的内部管理, 战胜其他对手或者说站到最后, 是对我们各项工作的一次极大挑战。机遇是: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 市场所遵循的优胜劣汰原则, 会无情的将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的企业排挤在外直至死亡。这就逼着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打破陈规, 将以前想做而一直未做或是新的想法措施进行全面贯彻落实, 把精细化管理工作做得更实更有效果。经过这番洗礼后, 相信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管理能力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自2011年10月份市场开始下滑以来, 公司领导认真分析形势利弊, 对照民营企业找差距, 立足内部抓管理, 采取了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有利措施。就玉溪联合企业内部而言, 为加快烧结料场的建设进度, 组织专业人员多次分析当前状况, 采取了许多技改措施, 为既定的烧结料场9月28日具备供料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保证正常生产供料及高炉顺行的情况下, 炼铁厂及时调整用矿结构, 退出了进口矿的使用并加大了平杂矿的使用比例;炼钢针对铁水成分含磷高的问题, 成立了脱磷攻关小组, 经过一个多个月的苦战, 在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脱磷的方法和技巧, 为使用平杂矿冶炼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他各厂、相关管理部门也结合自己内部工作, 不断优化提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并坚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 积极参与到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这一桩桩, 一件件降本增效的工作, 无不是建立在科学创新的工作基础之上, 对企业而言, 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以人为本, 建立一支创新工作能力强的职工队伍

胡锦涛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将人才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 人才资源的培养储备成了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就目前钢铁行业而言, 是产能过剩和资源紧缺双重挤压的严峻局面, 要想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发品, 以质优价宜性能独特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这些都得依靠人才资源,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的职工队伍。

建立一支创新能力强的职工队伍, 要坚持继续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抓好职工队伍的思想引导工作

思想是一个人精神、行为的指引。企业要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的宣传优势, 引导全司职工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意识, 采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竞聘、末位淘汰、岗位技能晋等升级、创新表彰奖励等方式, 在企业内部形成竞争上岗的良好氛围, 激发职工队伍的工作热情、创新热情。

(2) 抓好职工队伍的技能培训工作

要有创新能力, 除了有思想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也就是专业技术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要继续为职工提升技能搭建平台, 通过开展入职培训、换岗培训、在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职学习教育、岗位技术练兵、职工技能竞赛等,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岗位交流”等学习方式, 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

(3) 抓好职工队伍的团队精神建设工作

企业要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培养一支充滿团队精神的高绩效团队, 是公司决策层的管理目标之一。要尽可能使该支队伍趋向于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有着相近或类似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 以致得以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 团结共进。

团结共进, 众志成城, 必须使公司的每个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雄伟城墙中的一块砖, 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当团队成员为自己是宏伟城墙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时候, 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得到了体现的时候, 人人都愿意为自身及他人的发展付出。

建立团队精神要注意: (1) 企业规章制度、标准化的建立健全。 (2) 领导起好典范带头作用, 发挥领导艺术。 (3) 创造良好的“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沟通交流氛围。 (4) 实行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 (5) 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建立良好的奖励与表彰机制。

在挑战面前, 我们要坚定信心, 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 趋利避害, 充分运用科学创新管理机制, 打破陈规、创新思考、对标学习, 内部挖潜, 用聪明才智和刻苦实干来攻克困难战胜挑战, 推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健康发展机制 篇5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石河子市人民政府

石河子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自2002年开展以来,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称号。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面积小、就医条件较差,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公共卫生的职能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综合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师市党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从2007年开始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过近三年的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加大政策和财政保障力度

2007年,师市党委和政府领导深入社区调研,组织相关部门多次专题研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将其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全面开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本着政策先行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2007年初,经过近三个月充分调研,市政府出台了《石河子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5个配套文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意见》及《关于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的意见》。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了包括卫生、发改、编制、财政、人事、民政、社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药监、计划生育及各街道办事处等12个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时,为了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在2002年成立的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政府又增加了该机构人员编制,目前编制数为6人。同时,强化了其监督管理的职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体系得到健全和加强。

(三)财政投入逐年增大

在市本级财政投入方面,从2007年开始,一是已投入2000万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了;二是将社区卫生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费用全部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市财政每年需投入近1000万元;三是市本级配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05年的22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20万元;四是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万元的标准提供药品采购流动资金,确保药品能够以现金低价采购和“零差率”销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

为了改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环境,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条件较差的问题。按照总量控制、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居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居民步行5-10分钟之内便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

按照城市社区建设规划、服务半径适宜,居民步行10分钟之内即可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原则,以2000户左右居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规划设置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市区设置4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石河子人民医院托管;在石河子乡城郊区域人口集中的村分别设置5个,由石河子乡卫生院负责管理。其他医疗机构不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卫生服务机构配备5-10人。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从2007年开始,政府已通过新、改、扩建方式,建设了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面积在250-400平方米之间,基本覆盖了全市居民,达到了布局合理、服务设施改善的标准。

通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善了社区就医环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环境满意度达到了98%。

三、创新运行机制,改变服务模式

为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针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中的一些关键、难点等问题,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方式、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入进行了探索,创新了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了相关制度。

(一)实行政府主导,财政全额预算

按照《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费用由市财政全额预算予以保障,从而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利益链;同时,政府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

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本级先按人均2元/年的标准配套执行,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每年社区卫生一般预算经费达1000万元,从而落实了为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经费保障,充分体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二)落实机构财务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考核管理

财政部门和托管医院分别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专用账户,与医院的收支业务分离。财政部门将所投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统一拨付到专用账户,由托管医院进行具体管理,托管医院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和考核结果分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便于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居民收取的服务费用集中上交到托管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专用账户,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托管医院制定了《绩效收入分配与考核办法》,从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及服务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分配收入的依据,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年终的汇总考核结果作为员工下一年解聘或续聘的依据。

(三)统一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降低医药费用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意见》,制订了《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共有560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用药目录全部实行了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同时财政给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药品周转金5万元,进一步降低了零差率药品的价格。据统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零差率药品比国家发改委要求的最高零售限价低49%,比我市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销售价低15.8%;比国家发改委要求的第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的处方药品最高零售限价低42.5%。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医用耗材也实行了零差率,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其他医疗服务费和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由上级医院做的检验和检查费,执行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上述措施的执行极大地减轻群众的医药费负担。

(四)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建立人力支援机制

政府充分利用托管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把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分给托管医院管理。托管医院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开设财政专门账户,配备相应的管理和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业务的管理,同时定期对所管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它的优势就是短期内可以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才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人才资源共享。大医院的人才定期到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坐诊,形成人才支持的融合和技术力量的融合。

(五)改革工资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根据《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办法》,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群、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核定人员岗位,目前已核定财政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近200个,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扩展,岗位数量还要逐年增加。实行了“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政策,不再明确社区卫生人员的事业单位身份,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

同时,改革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制度。实际发放的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工资水平按照不低于当地医院同级别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按3万元核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比约为7:3。建立了全员绩效考核、能进能出的机制。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发放,将责任、技术、管理、居民满意度纳入分配要素中,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每年按照考核结果实行末位淘汰制,2008年淘汰了4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四、取得的成效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使群众“病有所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社区居民步行10分钟之内便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初见成效,居民信任度和满意率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居民拦截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听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知识讲座的社区居民比例为36%,社区居民对成人每日食盐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抗生素的使用等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较高,分别是51%、45%和63%。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一定认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加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的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未参加人群。截至2008年9月,社区高血压随访人次数为3321人次,高血压控制率为71.72%。社区糖尿病随访人次数为363人次,糖尿病控制率为83.77%。

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急诊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8年1-12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为416135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35.9%。社区门急诊量占市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42.1%。

(二)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提高,人员满意度较高

通过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创造培训条件,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质量明显改善。

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人员最关心的三个方面是收入、工作氛围和培训机会。总体来看,社区卫生人员的综合满意度普遍较高,有57%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有35.2%的工作人员感到一般满意,仅有7.8%的人员感到不满意。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工资性收入的满意度为75.2%,对奖励机制的满意度为89.4%。对工作氛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社区卫生人员比例达79.7%,对培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社区卫生人员比例达73.4%。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流出社区卫生人员数占社区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为5.3%,明显低于2006和2007年的水平。社区医生处方行为明显改善,静脉点滴使用率仅为4.9%。处方质量抽查结果显示,合理用药比例为64.3%。

(三)群众医疗费用明显降低,社区居民信任度和满意度较高

政府通过提供房屋和设备,保障社区卫生人员工资,尤其是提供药品采购流动资金等措施,实现了药品由政府现金集中采购,由托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统一配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销售。通过制定《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销售的药品达56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用药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就诊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2008年上半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次均处方费用为19.98元,比2006年降低了25.8%,仅为本市综合医院门诊次均费用的27.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价格比市区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低15.8%。

随机拦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较高。过去一年,有85.4%的社区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其中66.7%的社区居民就诊的次数在4次以上。小病患者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占69.1%。同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为98%,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原因是方便、价廉和安全。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较高,为74%,另有20%的居民感觉一般,只有6%的居民不满意。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依托大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对于中心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明显加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启动初创阶段是可行的。但通过近三年的运行,我们认为此种方式还不能解决政府公益性和医院效益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委托管理存在着一个主体承担两个相悖的目标的缺欠。医院以经营为目的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公益性为宗旨,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和“看

病贵”问题。同时,托管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聘用、财务支出和药品配置采购等方面,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与业务收入的利益链脱钩,完全由政府全额拨付,由于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比例不合适(7:3),人员绩效考核的主体为托管医院,与大医院自己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提供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工作的意愿明显下降,效率开始下滑。表现在病人前来社区就诊的需求不能满足,存在推诿病人的现象。

鉴于此,我们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改革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运行模式,实现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原则;同时大幅度提高绩效工资的比例,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通过行政管理、经济约束和外部公众监督等方式,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

六、结束语

健康发展机制 篇6

关键词:企业;廉洁风险;防范机制

一、抓风险排查,切实找准找全廉洁风险点

我们立足“四个围绕”,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拉网式的排查。

(一)围绕工作流程查

按照“明确企业工作事项—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事权—找准廉洁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公示接受监督”的流程,全面排查廉洁风险,重点查找并分析出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规定、行使管理权限和现场即决权、结算签字权等方面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洁风险。

(二)围绕岗位职责查

对于领导岗位,重点查找“三重一大”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廉洁风险;对于科室负责人的岗位,重点查找资金管理、权利行使、执纪和内部管理等重要环节发生或可能产生的廉洁风险;对其它重要岗位,重点查找在履行职责、执行制度、遵守程序等方面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洁风险。

(三)围绕既发案例查

认真分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印发了《贪欲无厌 自毁前程》等十二篇典型案例剖析材料,以及我厂及兄弟单位近年来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环节、根源,分析制度、监管上的缺失,确定风险点。

(四)围绕权重人员查

按照“人人参与查找,人人找出风险”的要求,以领导干部和权重科室及相关人员为重点,广泛开展个人自查、部门评查、交叉互查、评估审查的“四查”活动。通过全面排查、梳理归纳,共查找出不同层次的风险点1089多个,基本做到了全面、准确。

二、抓风险防控,确保监督管理工作到位

针对风险点,我们采取“等级管理、过程控制、分级负责”的方法,不断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一)等级管理

根据风险可能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划分“重大风险、较大风险、轻度风险”三个等级,实行有区别的管理和防控。重大风险防控,由党委、纪委及党支部共同监管;较大风险防控,由纪委和基层单位共同管理;轻度风险防控,由基层单位负责监管。纪委负责协助厂党委落实廉洁风险防控牵头责任,建立统一的廉洁风险库,实行动态监控。

(二)过程控制

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的措施,有效控制和处理廉洁风险和不廉洁问题。前期预防,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的层面主动做好防范,最大限度地排除不廉洁问题隐患;中期监控,主要是对各岗位行为管理、制度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加强执行力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后期处置,对群众有反映、检查核实有问题的,及时采取谈话提醒、诫勉,岗位交流、免职,纪律处分等手段,帮助和督促干部及时纠正,汲取教训,减少危害或影响。

(三)分级落实

按照三个层次落实管理责任,厂里负责抓全面与重点,科室负责抓专业与系统,基层单位负责抓内部岗位及人员。一是厂党委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重点抓好厂、作业区(所、站)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确保两级领导班子及成员不发生违纪违法案件;二是科室负责所管辖业务范围和专业系统内的风险防控工作。抓好自身和管辖业务范围内的廉洁风险防范管理,把廉洁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三是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内部的风险防控工作。包括风险排查、评估、监督管理等。

三、抓评估考核,提高风险防控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既可以检验我们查找的风险点是否准确全面、构建的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又可以发现我们在廉洁风险防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廉洁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一)督导交流,促进工作落实

在每季度未月的党群工作例会上,各支部要重点汇报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通过前期充分的调研、筹备,我们组织召开了“惩防体系建设推进会”和廉洁风险防范评估考核工作交流推进会”,有7家基层单位以“廉洁风险排查、防控”为重点进行了汇报,交流了廉洁风险防范管理评估考核机制方面的做法,促进了我厂廉洁风险防范评估考核工作的发展。

(二)量化考核,增强责任意识

一是按照“个性化评估,差异性考核”的原则,实施“自我评估、民主评议、考核小组评估”的“三级评估考核法”,进行量化评估考核;二是阶段性量化考核,以自我评估考核和考核小组评估考核为主,每季度一次,采用“浮动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单位进行奖励;三是民主评议,采用“自我评价、群众评价、参与廉洁教育、谈心、互帮互助”等活动进行评议,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三)责任追究,加大惩戒力度

一是对查实有廉洁风险的,第一次进行诫勉谈话,责令改正;第二次通报批评,限期改正。二是对出现廉洁风险并造成一定影响以及受到廉洁风险预警后未及时改正的,视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逐级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三是对有违规和不廉洁问题的人员,取消当年评先评优的资格。对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近年来,我们进行诫勉谈话3人,通报批评2人,组织处理2人,追究领导责任1人。

健康发展机制 篇7

1 加强对生猪生产供应工作的领导

发展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各地要提高对生猪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 (行政领导) 负责制的各项要求, 抓紧实施促进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妥善解决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品种改良、母猪猪群保护、疫病防治、保险体系建设、贷款担保、屠宰加工、市场供应、质量价格监管、储备制度、应急机制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促进生猪生产的发展。各城市要在郊区县建立大型生猪养殖场, 保持必要的养猪规模和猪肉自给率。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制定适合当地的生猪发展的各项措施及相应的配套文件, 并尽快将政策落到实处。

2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猪业的扶持政策, 建议国家出台生猪收购价格最低保护政策, 对规模饲养户在用水、用电价格方面给予优惠。针对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与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出有利于激励农民创业的小额信贷品种, 为农民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 降低小额信贷的门槛。政府对金融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对农村困难家庭养猪贷款政府贴息等扶持政策。落实对养殖户用地优惠政策, 并按照“依法用地, 统筹安排, 相互衔接, 农牧结合”的畜牧业用地原则, 在各乡镇统筹规划, 有效引导, 指导乡村和农户进行合理利用, 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3 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是现代养猪高产优质的根本, 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对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重点对300头以上规模的原良种猪场和500头以上规模的父母代良种猪场的改扩建予以支持, 对生猪生产重点人工授精站建设予以扶持;对推广高代次种猪进行补贴, 对人工授精良种公猪给予饲养补助;重点扶持扩繁场建设和父母代种猪的推广。

4 成立生猪合作社, 提高抗风险能力

养猪户在产业链中, 处于利润最低层, 加之多数养猪场各自为阵, 分散经营, 致使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为此, 要扶持大型养殖场向集团公司的转变, 引导规模养猪场户加入生猪集团, 由集团组建营销部, 研究市场, 全面掌握产销情况, 在外设立固定销售网点, 做到常年均衡生产。同时由集团公司统一技术标准和饲料供应、统一仔猪和肥猪销售价格、统一在繁殖场和育肥场之间调配猪源, 着力打造生猪品牌, 尽快扭转目前由生猪贩子左右生猪销售价格的被动局面, 减少流通环节的利润流失, 扩大养猪场 (户) 利润空间, 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 完善生猪储备制度

生猪的储备制度对于稳定非常时期的市场供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供大于求、猪价过低时, 增加储备数量, 缓解农民“卖猪难”矛盾, 在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过高时, 投放市场, 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生猪储备制度建立的意义在于关键时刻能拿得出“货”,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同时采用活体储备和冻肉储备两种方式。一是完善活体猪储备制度。首先, 建立不定期抽查制度, 活体储备的特点是储备猪存栏在各饲养场, 定期检查的方式容易给对方造假的机会;其次, 建立每月报账制度, 以报表形式反映饲养场每月的生产情况;第三, 确保储备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调动储备场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建立冻肉储备制度。政府应充分发挥市食品公司及大型超市的设备优势, 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冻肉储备企业, 并对承担冻肉储备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确保有应急需要的情况下能迅速投放市场, 以满足应急消费需求和保证节日市场供应。

6 建立生猪防疫体系

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建立长效消毒和预防用药制度, 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圈舍和环境消毒灭源, 采取拌入饲料或分春、夏、秋、冬季节性投喂预防药。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 健全村级防疫体系;加大防控投入, 建立生猪疫病防控基金, 把防控基金纳入财政预算, 同时加强对生猪疫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工作, 要严格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 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加强全区动物产地、市场和屠宰加工的检疫工作, 加强按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批准设立的椑木、双桥等6个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建设, 从源头上严防动物疫病的传播流行;建立兽药经营和养殖场用药可追溯制度, 对生猪生产中的饲料、药品、饮水等投入品实行全程监控, 严禁使用禁用药品, 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 加强畜产品安全生产。

7 完善生猪业保险制度

完善生猪业保险制度, 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险经费的筹措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农户为辅的原则。政府可以从支持资金、赈灾资金、扶贫款等款项中划出部分为专项保险资金。农户是生猪养殖的直接受益者, 也应承担部分保费。但保费不宜过高, 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经济担受能力、生活水平和生猪养殖量等。

健康发展机制 篇8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内容核心是“职业”, 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就无法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还有诸多的问题要解决, 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不行的, 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参与, 需多方有效协调才有可能解决。

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完善职前技能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法》中规定,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水平也不均衡, 要求所有员工都是中职以上的毕业生有难度。但沿海发达地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经济腾飞, 可以考虑拿出一定经费对欠发达地区来的务工人员进行职前培训。事实上, 这种做法, 有些城市已经逐步展开, 但是有限的经费并没有拔到真正有职业技能培训资质的职业学校;在某些中介机构的经营下, 这些经费都没能用到实处。建议政府在省市各职业学校建立技能培训机构, 把技工培训经费直接下拨到各职业学校, 这样会带来较好的效果;还应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完善职前技能培养体系。对企业来说, 员工培训虽然增加了企业眼前的成本, 但从长远看却有助于提高员工素质。只有好的员工, 才能生产出质量过关的产品;只有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才能真正变得强大。

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实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与劳动用工制度无缝对接

2007年6月,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的诸多规定与现行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相抵触, 还有些规定过于僵化不利于学生高质量完成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如办法中第五条规定:组织安排学生实习, 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劳动环境。比如, 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其中的“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就与现行劳动用工制度相抵触, 因为目前不少规模较大的企业吸收学生实习或企业用工都完全是由中介代理, 甚至学生不通过中介就不能进入这些企业实习, 这样就白白浪费了部分优质实习资源。另外, “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这一条与《劳动法》中的阐述也不一致。《劳动合同法》第四条中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劳动合同法》中工作时间的规定是相当灵活和宽松的, 而实习管理办法僵硬地规定“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 这与现行很多企业的作息时间有冲突, 很多企业只保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而具体到上班的每一天肯定要超过8小时。如果按实习办法规定企业的作息体制, 那么学生就不能参与实习了。

建立“校企合作”良性机制, 将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 运用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职业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学上打破学科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领域和行动导向模式, 恢复职业教育的“职业面目”。要借鉴德国双元制, 采用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的职业培训模式。无论学生进企业实习, 还是职业学校教师下厂实习都要制度化、规范化。还应加强学生实训的课时量, 将理论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德国双元制下学生每周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为1-2天 (不超过2天) , 其余时间在工厂实训, 这样长时间训练, 学生的技能很难不提高, 毕竟技能和技术学习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需要反复的实践。

四川科立建筑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房屋建筑纠偏和平移、结构加固、增层改造等特种专业工程的鉴定、设计服务与专业施工。公司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特种专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结构补强、建筑物纠偏和平移) 。公司将学院的科技和理论成果进行转化实施, 建立了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健康发展机制 篇9

1 当前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猪防疫责任体系不健全, 防疫责任落实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国务院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但是, 这些制度在日常的防疫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一是一些领导嘴上喊动物防疫工作, 而实际上工作不支持。在市上, 县上和一部分乡镇, 生猪防疫的责任还不够明确, 主管部门只是推脱责任, 履行手续性的召开会议, 不解决生猪防疫工作的实际问题, 甚至部分乡镇政府的领导到现在还认为防疫工作就是乡镇兽医员的职责, 政府没有责任。比如, 每年的春秋季防疫检查中, 我们总能发现部分的乡镇根本没有将防疫的任务和要求进行部署和落实, 生猪的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完全由畜牧兽医系统的兽医人员自己安排。而我市地大辽阔, 生猪防疫工作量大面广。村级防疫人员的工资虽然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 每年基本达到600元的标准, 但同现在的劳动工值相比, 还是少的可怜, 并且这部分人员素质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生猪防疫工作的质量是不能保障的。防疫工作的重心和基础都在基层, 基层没人干事, 上级的防疫措施和任务再科学、再严密, 也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

1.2 兽医体系改革仍需深入, 生猪防疫技术力量还需充实

到目前为止, 全市7个县 (区) 通过体制改革, 都成立了畜牧兽医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各级动物疫病防控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很不科学。譬如, 市动物疫控中心编制13人, 而技术干部只有6人, 工人7人;柞水县动物疫控中心仅仅编制4人, 且1人长期有病, 担负不起繁杂的以生猪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乡镇及村级动物免疫和疫情测报等队伍及其管理模式还没有很好落实。动物防疫管理体系和动物防疫技术力量的现状与动物防疫工作的迫切需要和严峻形势极不协调, 成为防疫工作难以深入的最大瓶颈。

1.3 防疫工作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着防疫工作的开展

防疫物资和经费是以生猪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目前, 我市大部分县 (区) 在防控经费上存在很大缺口, 特别机构分设后, 原来的财政经费现在三个机构平摊, 到某一个机构的经费相对较少。加之动物疫控工作是个实实在在需要花费支出的工作, 各级领导似懂非懂, 似认识而又不认识。因此, 在疫控的经费上大打折扣。随着饲养动物的不断增加, 防控任务也不断增加, 目前的经费已不适应各项防控工作的开展。例如, 市动物疫控中心年财政仅给防疫经费4万元, 还不够购买几个猪病的试剂盒。行政主管部门对工作不理解, 不支持, 从省上争取项目资金, 主管部门不给下达, 反而挪作它用。

1.4 动物及其产品流通加大, 存在疫病潜在的风险

我市年出栏生猪150多万头, 饲养能繁殖母猪10万头, 年产仔猪约200万头, 全市有牲畜交易市场106处, 有肉品交易市场87处, 由于频繁的产品流通, 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加之两条高速公路和“312”国道横穿境内, “西合”铁路和“西康”铁路穿境而过, 给以生猪为主的动物疫病的流行带来严重挑战, 疫病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且任重而道远, 因此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势在必行。

1.5 动物防疫执法工作滞后, 生猪养殖场户防疫意识淡薄

从全市目前的养殖情况来看, 大部分生猪养殖场户的饲养条件相当简陋, 传统的养殖占据重要地位, 特别是广大农村, 家家户户养殖的模式相当普遍, 全市生猪散养比重很大。这种遍地开花式养殖的模式本身就很难监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以后, 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深入不到基层, 特别是动物防疫工作的执法很不到位, 致使有些生猪养殖场户防疫不防疫无所谓, 有的防疫员将防疫药物发到养殖场户, 可根本就没有防疫, 造成疫病流行发生, 给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造成很大损失。在生猪产品的流通中, 检疫工作不够规范、私屠乱宰现象严重存在。我市的商南县至今生猪的定点屠宰工作不能开展, 生猪私屠滥宰, 给生猪疫病防控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养殖场户防疫意识薄弱, 侥幸心理严重, 在政府监管不力的情况下, 更不会主动采取配合免疫、报检等防控措施。这种情况, 使疫病防控工作形成了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了全市疫病防控工作。

2 建立生猪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意见

针对当前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 为切实推进我市动物防疫工作从“集中防疫”向“常年防疫”转变, 结合我市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笔者就建立生猪动物防疫长效机制谈一下意见。

2.1 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生猪防疫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生猪防疫责任追究制, 是落实生猪防疫责任, 确保生猪防疫工作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从市到县, 从县到乡镇到村到户, 要级级建立生猪防疫责任制, 各级落实生猪防疫责任, 真正使生猪防疫工作做到县不漏乡, 乡不漏村, 村不漏组, 组不漏户。对于以生猪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不负责任的领导建立责任追究制, 建议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领导给予行政处分, 将以生猪为主的防疫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 (区) 政府的考核, 县区政府对乡镇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予以实施。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从而确保生猪防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2.2 健全畜牧兽医体系, 全面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全市畜牧兽医体系已完成市、县两级改革, 当前切实加强业务部门技术力量, 提高全系统技术人员素质是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将人员的水平提高了, 才能胜任繁杂而具体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要加强市、县、级兽医人员队伍, 充实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力量, 确保疫病诊断、动物防疫、动物疫病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建议出台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 落实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待遇, 确保村级防疫员充分发挥职能, 为生猪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建立创造出成功的经验。从而保证动物防疫工作。

2.3 加大执法力度, 严密监测动物疫病, 做好生猪重大疫病预警预报

首先,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 要深入基层, 深入养殖、防疫环节, 认真做好以生猪为主的动物卫生的监督执法。目前, 全市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滞后。动物的养殖环节, 疫病的防控环节动物产品的流通环节等都存在着违法和无法状态, 亟需整治和规范, 因此, 要求动物卫生监督系统要有所作为, 对生猪饲养、生猪疫病防控、生猪出售、生猪流通等等的环节进行执法监督, 确保生猪的饲养管理规范科学, 确保生猪的疫病防控工作, 确保生猪产品的安全。其次要做好生猪的疫病检测, 业务人员定期深入生猪饲养场、户, 采集生猪的病料样品, 定期进行检测, 一旦发现疑似阳性猪只, 按照有关规定, 立即扑杀处置;建立生猪疫病的预报预警制度, 及时发现生猪疫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生猪疫病“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落到实处, 为生猪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要加强生猪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 切实加强生猪的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的各个环节, 以强化生猪的检疫促进生猪的防疫工作, 达到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性。

2.4 加大以生猪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控的经费投入, 保障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健康发展机制 篇10

(一) 理论基础

1、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最初由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在耗散结构理论中提出, 并逐渐演化出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学等一系列系统科学理论, 并把这些理论统一在自组织理论基础之上。自组织理论指出, 系统能否进行自组织和自组织如何演变进化, 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只有保持系统的开放性, 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获取负嫡, 并大于系统自身的嫡值, 才能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并获得新的稳定结构, 与外界无任何交换的封闭系统, 其自身嫡变总是自发增大, 系统走向混乱无序。

自组织既是一种结构形态 (静态) , 也是一种事物演化的方式 (动态) 。社会系统论的产生使人们意识到自然和社会的系统性, 自组织理论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 并逐渐应用到人文社会领域。本次课题主要是研究“自组织”在静态意义上——作为一种结构形态的存在。

2、机制理论

(1) 机制的概念

本文认为“机制”是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 以及事物稳定运行的方式或程序。就社会领域而言, 机制是指社会机体或组织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稳定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现实中, 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系列机构、制度和体制的联系, 是保持事物内部稳定的自发起作用的规律, 也是程序化了的方法。

(2) 机制的作用方式:功能、结构和运行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系统的目的决定了构成系统的一切方面都是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 而且系统中任何机制的存在必然最终作用于系统功能的实现, 实际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机制对系统功能的实现起反作用, 这使得系统研究中机制的分析与设计成为必要。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与组成要素下, 系统功能的决定因素是结构与运行两个方面。结构指系统内子系统的划分及功能的分配, 主要指组织机构 (含人员及职能分配) 。运行指在结构的基础上的组织机构与个人行为的具体内容、数量、方式、时间分布等。结构与依托于一定结构上的运行最终决定了系统的实际功能。

(3) 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机制

我们通常所说的发展机制, 是指某一工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因此, 在研究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机制时, 可以把它理解成青年自组织实施过程中, 青年自组织行为过程本身及其与其行为过程密切相关的有关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具体来说, 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筹资机制、信息联络机制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机制的探索和完善, 青年自组织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其发展得以规范化和长效化。

(二) 青年自组织的概念界定

“青年自组织”一词由上海团市委在工作实践基础上首创, 在团中央对上海共青团专题调研后于2008年1月在全国城市共青团工作会议上首次进入全团视野。“青年自组织”作为创新名词在团的十六大报告中六次引用, 但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青年自组织的概念内涵尚无统一界定, 各地团组织根据其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定义。

本文所研究的青年自组织, 指的是组织成员以青年人为主 (18—45周岁) 、由青年人自己发起成立、自己组织运作、自己开展活动、自己实施管理, 且主要依托现代化通讯平台如网络、短信等进行联络的各种群体、社团、协会等。

二、C市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C市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

1、人员参与机制

个人参加青年自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 不受性别、地位、职业、身份、经济状况等的限制。个人选择组织通常是“一对多”, 即一个人可以同时参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青年自组织, 如果面临活动时间冲突, 全凭自愿选择参加。青年自组织成员没有责任、使命的约束, 除发起者和核心管理人员外, 成员是不固定的。在调查的C市青年自组织中72.6%没有成员的资格审核限制, 且组织也没有明确的退出制度, 存在成员隐性退出的情况, 比如有些成员虽在组织QQ群中, 但不积极发言, 也不参加组织的活动。

2、资金管理机制

C市的问卷调查显示, 大部分青年自组织主要采取成员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 开展活动, 组织得到的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微乎其微, 仅占了组织资金来源的15.7%。青年自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的特征, 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限, 加上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及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 无法有效地进行资金运营, 掣肘了一些活动的开展。

3、外界沟通机制

通过对青年自组织负责人或发起人的访谈, 发现C市青年自组织仅在同类型组织间进行小范围、低频度的交流, 交流形式多为共同组织活动。多数青年自组织与政府没有联系和交流, 也未被纳入在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管理范畴之中, 极少数青年自组织具有合法身份。甚至有些青年自组织刻意与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保持距离, 担心主管部门限制太多, 下派指标或任务, 因此未在民政、体育、文化等部门登记注册, 出现“在政府视野中隐形, 在社会生活中显现”的现象, 使得政府对青年的管理和引导的难度加大。

4、内部管理机制

C市青年自组织中, 大部分管理松散, 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 甚至一些青年自组织根本没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相当多的青年自组织得以维系和发展是由于该自组织领袖的人格魅力和情感维系, 而不是依靠科学的管理。

在走访调查的C市个别大型的青年自组织中发现, 某些组织的活动决策方式随意性很强, 创建者或是发起人凭一时兴趣即直接在网上发帖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活动, 规模可大可小, 时间可长可短, 活动内容也可能随时发生变更, 结果是活动的效果不能保证, 组织的稳定性也无法维持。

(二) C市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成员进出无限制

青年自组织具有一般“自组织”的松散特性, 无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 因此很多情况下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全体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统一的意愿共同努力。但C市青年自组织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成员加入的门槛较低, 青年个体只要有意愿即可加入, 因此无法排除有少部分个人素质较低或动机不纯的社会青年个体在青年自组织中的存在。青年自组织本是社会发展的良性产物, 倘若因为个别成员的问题导致整个组织的发展受限势必会产生极为消极的社会影响。

2、物质条件匮乏

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来源一般可为三个方面:成员自筹、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然而, C市大部分青年自组织主要采取成员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 开展活动, 组织得到的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微乎其微。调查的C市青年自组织中得到社会捐赠和政府补贴的资金总额, 仅占其组织资金来源的15.7%。对于一些兴趣爱好和教育学习类的青年自组织, 场地是其开展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时场地可得到企业赞助, 有时则需要成员平摊费用。

3、与外界缺乏沟通

据调查显示, C市85.1%青年自组织和政府没有联系。青年自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各个青年自组织在人员构成、财力状况和组织宗旨上必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而青年自组织之间的合作则能实现求同存异, 达到“双赢”的结果。青年自组织的合作能使组织成员接触更多的社会青年个体, 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 分享各自独特的社会活动体验。同时青年自组织之间的合作对于青年自组织的物质资金缺乏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4、管理制度不完善

青年自组织的领袖一般是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 在组织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利, 组织成员对他们的领袖地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这些领袖在成员管理、事务决策方面处于决断性的地位, 引发出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第一, 一旦青年自组织领袖的理念发生变更, 往往带来组织使命、组织意愿等方面的变动, 不利于组织的稳定;第二, 一旦组织领袖发生更迭, 相当多的追随者可能会退出该青年自组织, 从而影响组织持续发展;第三, 部分青年自组织领袖以虚拟身份出现, 组织成员对其并不了解, 难以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第四, 不同青年自组织的决策制定者的自身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确保青年自组织的决策做到科学合理;第五, 决策权力的高度集中也可能会引发“个人主义”。

5、自身特性限制

青年自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组织, 具有深刻的“自组织”特性的烙印。青年自组织的自发性、随意性一直是其吸引青年人加入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这些“自组织”的特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的发展。虽然青年人的整体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但是仍然不能排除个别动机不纯和综合素质低的青年自组织成员的存在。同时, 由于目前成都的青年自组织的组织体系尚未规范化, 因此导致青年自组织在运行方面存在诸多隐患, 特别是在资金管理及组织决策方面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够透明、权力过于集中和管理决策不够科学等问题。

三、完善青年自组织运行机制的建议

青年自组织以其特有的青年特征,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 其运行机制也暴露出一些尚待完善的方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下, 为了更好的发挥青年自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青年自组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适应自身特色的健康发展机制, 政府及社会也应该给予成都市青年自组织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一) 引入成员考核制度

制度是机制运行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构成机制的基本框架和关键点,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完善机制的基础, 青年自组织目前的运行机制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成员行为, 这对于青年自组织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建议引入成员考核机制, 将考核制度在组织内部公示, 量化考核指标, 进入青年自组织的门槛适当降低, 加入组织后则执行内部相关的考核机制, 对于组织成员做出的错误行为建立相应的处罚标准。这样, 既不会影响青年自组织自身的发展壮大, 也兼顾到了对于部分风险成员的防范。

(二) 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从国际范围来看, 民间社会组织获得资金的渠道有四种:政府资助、社会赞助、服务性收入、外国援助。在发达国家, 民间组织获得不同形式的政府资助的数额要占其总经费的30-40%。考虑到非营利性组织的客观情况, 青年自组织应积极寻求政府财政援助、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最早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 随后逐步成为各国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 这种做法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各自的优势和加强彼此合作。通过制定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及社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采用奖励、表彰、评定信誉等级、签订委托合同等方式, 激励青年自组织与政府展开广泛的合作。

(三) 成立交流平台

为青年自组织提供一个法律援助、政策向导、资源整合、财政支持的平台, 是发达国家的一种成熟的政府管理模式, 也是国内部分城市的政府引导模式。例如, 上海的“青年家园”, 苏州的“孵化基地”, 佛山市的“青自联”等, 建立这些平台的目的是优化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环境, 为他们提供骨干培训, 基金扶持, 项目合作, 社团落地等服务。

青年自组织特设平台应做到整合资源, 总结管理人才的培养经验, 积极联系并承办一些管理培训课程, 为核心成员或普通成员提供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为青年自组织营运管理提供管理人才优化计划, 促进各青年自组织成为一种民主的、创新的、学习型的新型社会民间组织。目前国内一些省市管理机构采用定期组织联谊会这一交流形式, 为青年自组织提供相互交流的渠道, 参加联谊会的青年自组织可以借此机会加深友谊、取长补短、资源整合, 为长期发展及合作打下基础。

(四) 实施委员会决策制度

处于创业阶段的青年自组织, 表现为小规模, 官僚化程度较低, 组织在很多时候会依赖领导者的“个人主义”, 组织的运营活动在这期间也相对比较单一。个人决策快速却不周全, 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无法让组织成员充分参与其中, 组织成员与组织创始人会产生距离感、组织成员的诉求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个人决策的对立面——集体决策, 考虑周全但相对耗时, 若行使集体决策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效率。可以考虑介乎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之间的委员会决策方式来进行管理决策, 通过投票民主选举一定比例数目的委员会成员。这些委员应具有一定水平的综合能力, 每当组织需要针对活动开展或资金使用等重要事宜进行商议时, 委员会成员作为智库献计献策, 提供决策方案并制定、执行、监督活动方案。

(五) 规范组织结构体系

目前大部分青年自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混乱, 往往是组织领导人或是核心成员身兼数职, 其产生的问题是:组织领导人或核心成员的精力时间无法覆盖到所有工作, 或是个人能力不足以匹配个别工作, 而且针对个别职位还会出现权责不明确的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是组织从创业阶段逐步走向集体化阶段的一个必经之路, 青年自组织在组织内部应通过委员会集体讨论或是寻求外部咨询公司构建合理的内部结构体系, 以现代管理制度的手段管理运营, 从而促进各青年自组织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注: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孟藩:《经济控制论基础知识讲座》, 《中国统计》, 1986年第1期。

[2]黎鸣:《控制论与社会改革》,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3]王玉田:《系统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

[4]陆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8年6月。

[5]李以渝:机制论:事物机制的系统科学分析》, 《系统科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6]刘端直、唐登学.《自然与社会的自组织探讨》,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第12期。

[7]王婷:《当代中国社会青年自组织研究》, 吉林大学, 2008年。

[8]成都市青年自组织现状调查课题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视角下的成都市青年自组织现状调查研究》, 2009年。

健康发展机制 篇11

学习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合力的过程,本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含要发展教育,而且包含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当前,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素质教育的推进困扰重重,而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教育督导体制极为不完善。因此,必须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强化教育督导工作,确保基础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对智育事实上的偏重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难于找到契合点,加上某些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评价机制和执行力缺失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等因素影响而变得不可调和,造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顾此失彼。较明显的表现为:

(一)学生辍学率回升。“普九”(“两基”)通过国家督导验收后,高压态势消失,普九工作随着人们热情、干劲的衰减而逐步松懈。政府强调中心工作,如计生、村村通公路、新农村建设等,经常抽调教师参加,淡出“普九”的政府行为;而学校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则认为学生“进得来”是政府的事,加上“留得住”方法单一,导致“控辍保学”工作成为巩固提高“普九”的软肋。如某县23所初中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就有12所学生辍学率超过3%,其中某所山区初中学生辍学率就达11.25%。

(二)重点校或重点班(尖子班、快班)重又抬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2条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这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之和谐教育的硬性要求。窃以为其涵义有二:一是逐步淡化“一卷定终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极端倾向,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无论上世纪九十年代争论和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减负”,还是本世纪初教育热门的“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等话题,无一不是围绕改革“以分数定终生”为特质的传统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方式。二是“普九”实质上也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消除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别,达到教育公平。而在义教阶段举办重点校(班)的做法人为地将优质教育资源挤占,把均衡变为失衡,把公平变成不公平,把全面变成片面,由此引发师资和生源的恶性竞争,也由此滋生教育腐败,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普九”攻坚期间,慑于高压态势,原本猖獗的重点校或重点班(尖子班、快班)被迫进入“冬眠”。但是“普九”攻坚告一段落,这些“普九”中避讳言谈或闪烁其辞的话题却又渐渐明朗起来。举办老师选调竞聘,其真正目的是为重点校选拔优秀或骨干;举行小学毕业水平测试,主要目的是为重点初中筛选“优秀生”,由此又引发抢生源的违规行为,造成一些学校吃不饱,个别学校爆满。一些“普通”学校因优秀生源流失而意冷心灰,而一些学校则绞尽脑汁在“培优”上出“狠招”——即办所谓的“尖子班”或“快班”。县里下文要规范招生和依法办学,但因重点校班事实上的存在和领导的姑息迁就,造成年年规范、年年犯规。

(三)片面追求“平均分”及升学率大有死灰复燃之势。某县参加中考的考生与邻县相当,但考分上重点高中线的考生人数却不到邻县的三分之一,在分析原因时,教研部门没有全面反省工作的失误,而是把责任归咎于“普九”攻坚上,而新一届领导也认为,当前的工作重心是“死抓教学质量”,于是乎,“三考表彰”沉寂多年后又在大会小会上提出(当然公开“表彰会”的名称是“教育质量表彰会”)。学校呢,开始疏于巩固“普九”的硬“五率”,疏于教育“过程”管理,而将关注的目光盯在教学的这一“结果”上。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打折扣,体美、劳技等课程任意挤占,素质教育得不到保证。成绩差的学生劝退(转)或想办法“创造条件”让他(她)自己走人,不来学校的,也不再去家访动员,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学生则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上自修,初中从初二起就利用节假日开始“漫长”的补课或赶课。这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学校管理手段单一或不依法办学,加上学生厌学,使一部分学生重又流向社会。且各届行政主管部门班子决策的指导思想、工作重心缺乏连续性,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漠视及执行力的缺失,浮躁短视的政绩观,最终还是跳不出片面追求“平均分”及升学率这一“如来佛”的怪圈。

二、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如果我们将“普九”的巩固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推进素质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性相对立,显然是违背国家意志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的问题,确保基础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我认为必须要针对时弊狠下猛药——创新教育督导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唯有教育督导机制的“创新”,才可能打开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一)加强督导工作,树立督政权威,切实落实教育的政府行为。伴随经济全球化,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突显,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成为党和政府必然的抉择。办教育的主体是政府,发展教育成为政府责无旁贷的行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经久形成的思维惯势,要把教育真正作为政府的一项实事切实加以落实,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作为一项政府工作,教育作为“长期投资”,其成效往往不如工农林等“短平快”的基础产业那样可以预期,进而为官员任期考核或届满升迁创造“平台”。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须加强教育督政工作,把教育工作绩效作为政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来评价、考核官员工作水平和能力,突显教育督政在一届政府任期工作考核中的权威性。这样才能确保“两基”的良性发展,巩固教育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才能保证教育工作作为政府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拓展自主灵活、反应快捷的教育督导信息反馈渠道,将教育督导工作常规化,并以此作为科学反映各地教育发展水平现状的最终途径。将教育督导制度化、经常化、基层化,无形中形成一种震慑力,从源头上遏制虚报瞒报、弄虚作假、违规办学的现象。同时通过督导渠道获取的反映基层教育发展现状的信息数据资料更为真实、缜密、客观,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府决策更科学。

(三)强化教育督导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工作重心要适时调整、应时而变、主动出击,担当好规范办学“舵手”,引领教育大方向。上至大政方针的宏观把握,下至教育教学具体环节的介入,教育督导要随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工作重点,适时采取措施对当前群众最为关注的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督导和监控,对政府容易忽视、学校容易触犯的敏感问题进行经常性的警示,变“救火型”为“防范型”,积极探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有效途径,避

免办学方针在具体执行中发生偏移。尤其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随意删减课程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追求升学率等“三难”问题(难以发现、难以制止、难以规范)及时采取对策,发挥督学职能作用,切实予以纠正,不任其泛滥和侵蚀教育健康躯体,确保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四)实行教育督导“分区负责”制,构建教育督导网络,实现市、县、乡(镇)、学校教育督导“无缝隙对接”。要因地制宜,不守陈规,大胆改革创新,将督导工作延伸到基层学校。可按行政区划、地理位置或教育资源分布,将辖区分为若干个教育督导工作责任区(片),制定并落实督导责任区职责、考核办法、评价方案,层层落实教育督导责任,将督导工作网络化,实行月报告和限期整改跟踪制度,使督导工作扎根基层、面上一线、深入人心,着重解决“三难”问题,遏制不规范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净化办学环境,确保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五)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教育督导队伍。我们知道教育督导对监督、检查和评估本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及下级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情况,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范学校管理,严格依法治校,提高教育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教育督导团对教育工作具有绝对的权威与权力,我们各级政府虽然设有教育督导室,但没有那么高的权威和权力,一方面他们不敢督政,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督学,只能说是政府的一种象征或点缀,绝大部分工作都在被动执行政府的指令,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闲着。由于教育督导职能的弱化,督导的不到位,因此政府的办学行为和学校的管理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鉴于此,建立一支业务力强的督导队伍刻不容缓。我们应参照西方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做法,在教育督导机构人员配备方面应有所创新,人员数量和年龄结构要科学合理,满足实行督导责任制后人力的需要。督导队伍主要以资历较深、政策水平高、谙熟教育规律、在当地教育界有一定威望的教育行家(领导、老师)为主,也要注重培养督导队伍中的中青年骨干。各基层、学校的责任督学可聘请当地有威望、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或校长担当,政府按月发给一定标准的督学补贴,同时注重提高督学业务素质,强化督学的培训培养,并且要护其尊、树其威、给其权。

(六)落实教育督导经费。政府每年将督导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教育督导的经常性投入,确保教育督导工作正常运转。

健康发展机制 篇12

南京市紧紧顺应农机化发展的大形势, 把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全市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来抓, 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市场化、作业规模化、服务优质化”的要求, 在全市进行科学规划, 培育建设农机合作社。全市农机合作社呈现出投资入社形式多元化、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截至2012年12月底, 南京市在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的各类农机合作社176个, 其中省级三星农机合作示范社16个, 四星级农机合作示范社8个, 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6个 (农机办[2013]4号文) 。合作社成员有6617户, 服务农户数34.86万户, 流转土地7.04万亩, 拥有各类农机具1.69万台套, 其中联合收割机906台, 大中型拖拉机1823台, 插秧机1527台, 植保机4092台。

全市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2.4亿元, 拥有配套机库面积3.35万m2, 维修车间面积6135m2;年度作业服务面积155.54万亩, 总收入1.65亿元, 其中可分配盈余2785万元。

1 南京市农机合作社发展呈现显著特点

1.1 投资入社形式多元化

合作社成员的投资方式不再仅仅是以货币出资, 而是开始用农机具、场地、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方式进行出资, 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从而扩大了农机合作社的合作方式, 促进了农机合作社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2 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

当前, 我市农机合作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机大户带机入股组建的合作社, 二是专业户共同出资、财产共有的合作社;三是与承包流转土地经营相结合的合作社, 合作社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1.3 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机合作社日益成为掌握新机具和技术的先锋队, 成为新购农机具的主体。近两年来, 新增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烘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90%集中在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农机装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1.4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根据江苏省农机合作社建设指南, 我市不断加强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省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引导合作社加大投入, 完善“三库一间” (农机库、配件、油库、维修间) 建设。从2009年, 省级财政对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实行专项补贴, 4年来, 省财政共扶持我市农机合作社机库建设目24个, 我市97%的农机合作社建有机库, 60%的合作社设有维修间, 还有26%的合作社配有学习培训室。

1.5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农机合作社自身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我市合作社开始提档升级, 规模逐步扩大, 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目前, 我市大多数合作社已逐步从单项作业向多个作业环节乃至全程机械化服务方向拓展, 有的甚至延伸到产后加工, 还有合作社向秸秆收储利用方向发展,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2 创新经营机制, 培育农机合作社发挥农机化社会服务的主体作用

2.1 规划创新, 培育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高标准需求

结合我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合理规划布局, 平衡发展。从今年起, 每个高标准粮田项目都配套建有一个高标准农机合作社场库 (包括机库、粮库、烘干间、维修间、配件库、油库等) , 场库按照“统一建筑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 以满足全程农业机械化推进的高标准需求。2012年, 我市已在江宁区、浦口区、高淳区规划建7个高标准农机合作社机库;2013年, 我们在16个高标准粮田项目区规划建设16个高标准农机场库, 最小的面积有846m2, 最大的有2880m2, 其中有的单独用于农机服务的, 有的是集农资、农机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2.2 政策创新, 发挥重点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引导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我市不断加大对重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鼓励其做大做强, 发挥示范标杆作用, 带动周边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一是在项目上优先支持重点农机合作社, 包括机库、维修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等作业服务项目等。二是在农机技术推广试验示范时, 优先与重点农机合作社合作, 从新机具上优惠扶持。让其使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 扩大影响力, 提高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金融信贷支持。我省农机局、财政厅已与民生银行、平安银行达成协议, 对我省包括我市农机合作社提供优惠金融信贷扶持。四是市财政补助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 我市对全市农机合作社新建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0元/m2的标准进行补助。五是依托农机合作社开展水稻机插育秧中心建设, 市财政按25万元/个的标准对育秧中心进行补助。今年我市新建10个水稻机插工厂化育秧中心, 全部依托农机合作社, 市财政仅此就补助250万元。

2.3 管理创新, 培养一批农机能人

为不断引导我市农机合作社向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特别注重加大对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力度, 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水平, 逐步使农机合作社实现市场化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我们就组织了全市40名合作社理事长参加了全省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 让他们交流了先进经验, 学习了农机合作社新的管理理念, 成为促进我市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农机能人”。

2.4 组织创新, 引导合作社向规模化发展

我市不断鼓励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 推进生产要素集约化, 带动规模作业、土地流转,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农机合作社开展横向与纵向协做, 成立农机合作联社, 探索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我市溧水区今年就成立了一家农机合作联社, 整合原来3家农机合作社的资源, 优势互补, 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5 机制创新, 构建合作社利益共同体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引导合作社实施民主决策、规范运作,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注重品牌建设, 开展多形式服务, 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全程化的农机作业服务, 实现社员经济效益最大化, 增强农机合作社的生命力和活力。

3 乘势而上, 加快推进全市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我市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整体虽然比较快,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些合作社规模偏小, 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土地因素制约, 一些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落实, 与机具数量大幅增加不相适应等。另一方面, 从中央到省, 都很重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因此, 我们将克服不足, 抓住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机遇, 乘势而上, 解决存在的问题, 加快推进我市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快速发展。

3.1 进一步壮大农机合作社发展规模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做好宣传, 让农民、社会了解农机合作社的章程、申报程序及发展前景, 让更多的农机大户、农民加入到农机合作社中去,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合作社。利用各种农机化作业现场会, 做好对农机合作社的宣传, 扩大影响, 鼓励合作社自己流转土地经营, 拉长作业服务产业链, 提高经济效益。

3.2 进一步加强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进一步实施, 农机合作社拥有的农业机械数量越来越多, 原有的机库已经满足不了机具存放、维修的要求, 加快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克服土地的制约, 我们将引导合作社按照设施农业用地的要求 (根据2012年3月市国土局出台的《南京市设施农用地保障实施方案》) , 鼓励加强合作社机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高标准粮田配套机库建设的基础上, 做好机库的管理和运作, 引进合作社, 充分发挥高标准机库的作用。

3.3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们拟在省级机库、维修点项目的基础上, 进一步出台市级有关支持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进一步做好引导、规范。

3.4 进一步强化人员培训

上一篇:徽商文化下一篇:医保医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