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2024-07-04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共8篇)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引领农民自办文化健康发展的思考

作者:董永辉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4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升农村文化的软实力,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个农民,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肯定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价值,发挥各级文化职能部门的作用,用先进文化理念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推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 职能 农民 自办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90-0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悄然兴起的农民自办文化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满足了各年龄段农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培育了不少的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事业输入了造血功能,为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文化印记,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价值

农民自办文化是农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文化实体,它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农民,服务于农民,蕴涵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通过“教化”作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发家致富的能力

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占一定比例,如农民书屋、农民电影放映队、文化大院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的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尽管有些农民自办文化不以直接传授知识、科学技术为主,但活动的本身起到了教育和熏陶的目的,对农民发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增加交流与沟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

农民自办文化深受农民喜爱,通过活动加强了农民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在互动中,一方面心灵得到了充电,彼此间消除了隔阂与误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所

有参与者的集体意思得到了强化,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农民内部凝聚力以及他们对所属集体的荣誉感、归属感得到显著加强。

(三)传承本土文化,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自办文化能赢得农民普遍欢迎,其原因是农民自办文化扎根于本土,有本土的民俗特征,是对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承。由于农民自办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生活相融合,并且本土文化在村民中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丰富的文化资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相当的改善,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办文化不足,越发显示农民自办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农民自办文化反映了农民精神追求的新变化,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必然越多,相应地村民农闲打麻将、赌博,留连于腐朽落后文化的人就会越少,进而为形成文明村风提供了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

二、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农民自办文化蓬勃发展,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国办文化的主要补充力量。从内容上看,农民自办文化主要有文化大院、农民书屋、民间剧团、秧歌队、小乐队、个体电影队等;从经营类型来看,主要是公益型、半公益型、全经营型的三个类型。由于自办文化是农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文化实体。显著的市场属性必然导致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一定的经济效益固然可以吸引农民自办文化,利益的流失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会挫伤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因此,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农民自办文化真正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抓农民自办文化中始终坚持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工作原则,不断加大农民自办文化的扶持力度。通过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实施农村文化工程、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业务辅导和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激发农民办文化的热情,不断提高农民自办文化质量,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推动农民自办文化向多元化、多样性、市场化方向发展。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动农民自办文化向前发展

1.制定措施。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认真制定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具体措施:一是简化对农民自办文化单位的审批程序,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方便;二是表彰和奖励优秀的农民自办文化典型,不断增强农民办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三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为繁荣农民自办文化搭建发展平台;四是把农民自办文化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2.落实责任。各地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分别将农民自办文化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目标,纳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业绩考核,纳入艺术馆、文化馆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民办文化从业人员纳入岗位考核、业务评估和培训体系,切实把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指导。许多基层领导和文化干部常年深入农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主动指导农民自办文化组织筹建工作,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注重培树一批农民自办文化的先进典型。并在各类媒体介绍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组织开展农村文化能人评选、创建农村文化名人档案库等各类宣传活动,为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二)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自办文化质量

在市场条件下,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维系农民自办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共同责任。

1.开展多种形式辅导,提高农民自办文化能力。一是各级文化职能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艺术培训班,开展示范性辅导。组织农民自办文化骨干参与并观摩各类品牌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和农民汇演活动,发挥广场活动和汇演活动的示范辅导作用,增进相互间交流,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创新开展邮寄辅导。利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馆办刊物,及时刊登最新文化动态、前沿性文化理论以及舞蹈动作图解、热门歌曲简谱等培训资料并邮寄给各基层文化馆站,免费供农民阅读,增强农民理论素养。三是创新举办数字化培训。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刻录制作优秀文化活动视频资料、表演技能教学课程、新歌新曲欣赏等共享工程资源,免费为农民播放,拓宽农民眼界。四是广泛开展经常性业务辅导。省、市、县(市)区文化职能部门及乡镇文化站文艺骨干坚持深入农村、深入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业务辅导、指导工作,直接为农民服务。

2.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提升农民自办文化水平。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通过送图书、送信息、送辅导、送关怀、送文化等方式,培养树立一大批农民自办文化典型组织和个人。这些典型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农民自办文化水平的整体升位。

(三)加强市场监管,引领农民自办文化健康发展

既要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又要把农民自办文化纳入文化市场监管范畴,以正确导向和有效管理引领农民自办文化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普遍共识。在生存形态上,农民自办文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固定场所的文化经营者,一类是流动性较强的活动组织。面对经营类别、组织方式以及受众年龄的差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以整顿市场经营秩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广泛开展文化稽查行动和监督管理工作,保障了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农民自办文化健康发展。

1.强化服务,促进市场繁荣。一方面通过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积极引进内容健康、形式新颖、适合农民开展自办文化的新项目,不断拓宽农民自办文化模式,积极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采取先办起来再规范的工作方法,逐步培养农民知法、懂法和守法经营意识,陪伴他们共同走过市场培育期。

2.强化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针对农村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各级文化执法部门把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3.强化监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流动性较强的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可以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开通举报电话的方式,有效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随时掌握农民自办演出团体的活动内容和发展动向,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经营活动。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2

年开始, 随着畜产品价格一路上涨, 尤其是猪肉价格的过快上涨, 奶牛业发展也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前, 发展奶牛业前景广阔。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理性认识当前奶牛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制订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 指导结构调整, 引导发展方向, 确保奶牛业健康持续发展, 是各级各有关部门亟需加以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笔者就当前如何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加快全县奶牛业发展,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做了初步探讨。

1 全县奶牛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全县共辖19个乡镇, 295个自然村, 截止2007年末, 全县共存栏奶牛3.92万头, 年内生产鲜奶2.74万t, 奶业产值达6 576万元, 奶业纯收入达4 011万元, 人均奶业纯收入达98元, 占畜牧业人均纯收入的15%。当前, 全县奶牛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奶牛品种不断优化。2007年底全县奶牛存栏3.92万头, 主要品种有黄牛、黑白花良杂种牛和部分纯种黑白花奶牛, 其中, 黑白花纯种奶牛存栏0.12万头, 良杂种乳牛存栏1.75万头, 分别占全县奶牛存栏的3.06%和44.6%。主要集中在我县塘川、威远镇、五峰、东和等城郊附近的乡镇。二是奶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 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黑白花奶牛养殖为基础的10个50头以上奶牛养殖基地村, 主要分布在浅山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东和、台子、五峰等7个乡镇, 共存栏奶牛11 210头, 占全县奶牛总数的28.6%;奶牛饲养户达到10 876户, 其中, 5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户达124户, 存栏奶牛806头;10头以上的23户, 存栏奶牛288头。三是奶牛科学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疾病防治、良种改良、人工授精、配合饲料应用等实用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奶牛养殖中, 年各类疫苗免疫注射密度达95%以上, 年完成品种改良23 200头, 其中, 人工授精4 350头, 占改良总数的55%。四是奶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争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 全县共建设奶牛暖棚圈2.4万m2。

从多年实践看, 我县奶牛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奶牛饲养水平低, 发展不平衡。全县奶牛饲养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饲养为主, 对标准化饲养管理、牛群选种选配水平不高, 奶牛饲养水平低, 单产不高, 平均只有900 kg左右。目前只有部分饲养户能应用配合饲料、冷冻精液配种等技术, 大多数农民仍以传统的饲养方式为主, 先进实用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较低。二是奶牛业投入不足。县政府没有奶牛发展的专项投入, 加之县财力有限, 奶业发展投入长期不足, 不能满足奶业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要求, 资金不足和融资难, 仍是制约奶牛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三是乳品加工企业少, 带动作用不强。县境内无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 加之农村奶牛饲养户居住分散, “交奶难”问题突出, 乳制品开发工作滞后, 不能有效地牵动奶牛业发展。四是奶牛饲料种类单一, 精粗比例不当, 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奶业快速发展后劲不足。突出表现在配种、防疫等技术支持服务水平不高、信息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饲料饲草生产加工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

2 全县奶牛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全县奶牛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以优化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增加农牧收入为目标, 抓好奶牛业养殖小区规划建设, 提高奶牛业组织化程度, 加大企业培育和牵动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奶和奶制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突出发展奶业产业化经营。

2.2 全县奶牛业发展目标

参照国家提出的有关食品需求目标, 测算我县鲜牛奶的需求量。到2010年, 全县总人口约40万, 如果按人均消费30 kg计算, 年约需要原料牛奶1.2万t;如果按人均消费40 kg计算, 则年约需要原料牛奶1.6万t。按多年来我县奶牛业发展情况, 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是可行的。从资源和物质条件看, 我县地理和经济条件适合发展奶牛生产, 农村饲料、饲草资源比较丰富。有可耕地97.28万亩, 全县粮食年产量为14.9万t, 各种秸秆等粗饲料产量约110万t, 到2010年全县奶牛再发展1.5万头才能保证城乡居民对鲜奶的需求。据了解, 目前市场上的奶和奶制品约有70%来自外地, 主要是蒙牛、伊利等大企业的包装奶, 这些外地牛奶所占市场份额, 也可以说是我县广大农民发展奶牛业的空间。

3 我县奶牛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 转变饲养方式, 发展健康奶牛养殖业

我县个体散养奶牛饲养量占全县奶牛的80%左右, 目前这种一家一户饲养奶牛的庭院式经营, 不利于接受奶牛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束缚了奶牛业现代化发展。因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技术指导、多发参与”的原则建设奶牛养殖小区, 提升我县现有奶农生产档次。

3.2 加快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建设

目前我县奶牛饲料种类单一, 精粗比例不当, 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 尤其是优质粗饲料供应不足的现状必须切实抓紧改善。为了解决低质粗饲料造成的奶牛生产性能下降和导致代谢病问题, 应大力推广专用优质牧草、配合饲料等技术与经验。一是大力发展专用牧草种植。尽快把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大力发展饲料作物生产。特别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把饲料的种植作为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农牧民走“为养而种, 以种促养, 种养结合”的路子。二是充分利用我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推广“青贮”技术, 提高其饲料利用价值。三是有计划地建立饲料生产基地, 发展饲料精深加工业, 推进奶业健康发展。县政府应对新购大型铡草机、兴建大型青贮池、种植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实行补贴或奖励, 以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 推动我县饲料饲草生产能力快速提高。

3.3 抓好奶牛技术推广服务和原料奶储运销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全县19个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作用, 增强服务功能, 特别是要在发展奶牛养殖业重点乡镇逐步建立专业化的奶牛技术服务站 (点) , 从奶牛配种、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技术咨询等方面给奶农提高服务, 从整体上提高奶牛业的技术生产水平。在奶牛养殖小区, 建立包括奶牛改良、饲养管理、牛群保健、奶牛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奶牛小区技术管理规范。

3.4 建立健全奶牛的良种登记体系

在奶牛集中饲养的乡镇、村、社兴办奶牛人工授精服务站 (点) , 每年引进细管冻精5万枚;奶牛人工授精普及率达98%左右。加紧培训一批奶牛品种改良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方便奶农、服务奶农。

3.5 提高组织化程度

积极扶持和发展奶业龙头企业, 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实施名牌战略创建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产品名牌, 加快优质乳制品的开发,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出资扶持农户发展奶牛业, 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转变经营方式, 加大养殖基地建设, 加强与奶牛养殖户的对接, 强力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奶牛养殖, 共同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公司十农户”、“公司+基地十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依托我县现有的奶牛发展基础和奶牛发展空间较大, 区域优势明显的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向奶牛业发展领域, 在威远镇、塘川、台子等乡镇建立1~2个奶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辐射带动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业。把握政策机遇, 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地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 加大对现有的奶牛养殖协会的扶持和引导, 不断规范运行机制, 提高带动广大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等措施,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 事业单位和奶牛养殖大户、奶产品贩销大户建立各种规模、各类形式的农村奶牛业中介组织, 真正架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促进奶牛增效、农民增收。

4 几点政策建议

(1) 放宽用地政策。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把发展奶牛养殖用地视为农用地对待。凡在“四荒”地上建设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 乡村集体可优惠提高土地;因发展需要, 允许农民在承包地上建设牛舍, 鼓励乡村集体统一规划、调换土地, 在荒地或承包地上建设奶牛养殖小区, 但不得建设与养殖无关的其他固定设施。

(2) 对统一规划的奶牛养殖园区和规模养殖场, 政府提高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场地等资助, 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畜牧部门要进行规划和技术服务, 确保养殖小区建设科学合理。

(3) 对奶牛养殖场户, 有银行贷款。县政府协调农户、信用社等金融部门, 把贷款向奶牛养殖业倾斜, 每引进一头奶牛, 银行会同畜牧部门核实后, 愿意贷款的发放贴息贷款5 000元。县政府对每购入一头成母牛, 要给与贴息, 贴息期一年。

(4) 资金扶持。每年, 县政府要安排奶牛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423万元。用于良种奶牛引进250万元, 每引进一头良种奶牛补贴500元, 年引进0.5万头;用于新建标准化饲养小区100万元, 力争每年新建标准化小区10个以上, 每个补贴10万元;用于胚胎移植生产高产奶牛后代3万元, 生产1头犊牛补贴500元, 每年生产50头以上, 用于高产奶牛改良50万元, 全年引进高产奶牛细管冻精5万枚, 每枚补贴10元;用于鼓励农户种植青饲料20万元, 每年种植1万亩, 每亩补贴20元。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40-021政府支持体系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网吧、游戏室等娱乐活动场所的监管力度,用积极的舆论氛围宣传“关爱留守孩”工作典范,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1逐步完善、新订相关政策和法规。首先,政府应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其次,政府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权利;再次,建立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修正、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适时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纲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之内,从财力、制度等方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父母、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1.2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美化村容村貌、打造“一村一品牌”,完善农村道路布局网,县乡两级政府将产业园合理规划在村庄集中的周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民工就近选择工作岗位创造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减少农民工的大量外出。

1.3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在现有的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一卡制即那些随父母进城就读同样免除其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等额学杂费并适度补贴进城就读差额费。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好城乡教育布局,在城市鼓励民办学校的建立,给予政策、财力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加强监管,为流动子女解决进城受教育问题;在农村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师资力量强、教育条件优、教育理念先进的中小学,重点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市重点中小学要从师资、设备等方面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鼓励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1.4高度重视,统筹协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由关工委牵头成立以教育、卫生、公安、工商、文化、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外部空间。公安部门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参与聚众赌博和聚众斗殴的留守儿童的警示和再教育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工商、文化等部门整治不良娱乐、文化广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彻底清扫有淫秽、暴力等内容的书刊、录像的色情文化市场;卫生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重点监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要组织专业心理卫生保健人员给予矫治;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卫生人员的配合下重点做好中小学校心理保健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如“手拉手”、“代理家长”、“义务支教”、“留儿童之家”、“关爱送温暖”等。

2家庭支持体系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家庭支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监护人的教养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及以上成因分析,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觉得家庭支持体系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外出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渠道,提供情感性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从内容、形式上改进从而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渠道,给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外出父母要经常性与学校、班主任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校的行为表现等,同时也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着重了解孩子在家的身体状况及情感心理表现等,一经发现问题便有针对性地与子女沟通联系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外出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甚至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经常性地与子女沟通交流,且话题不能仅局限在学习上,而要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特别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更应该送上祝福的话语,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增进亲子和谐关系。外出父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抽空回家探亲,若工作需要确实不能走开可以在暑假或国庆长假时接年龄较大的孩子来工作地,这样既增进亲子沟通也能让留守子女切身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利于子女回校后更加努力学习。

2.2 外出父母要经常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称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父母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设法调整自己的主观愿望以便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适当的主观期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使他们形成遵从客观实际的远大愿望和理想。

2.3监护人要转变观念,以适宜的教养方式为留守儿童创建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让监护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育留守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监护人与孩子要形成朋友性质的关系,彼此关心、谦让,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又限制他们不合理的行动,既让孩子敢于发表意见又要对孩子错误的言行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让孩子们在民主、和平,既安全又温馨的和谐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学校支持体系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应当由学校去填补。学校应从办学条件、教育模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治。

3.1全面摸底,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各农村中小学要责成有关部门摸清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及在外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监护人基本情况,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状况。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育。农村中小学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扩建体育活动场所,购置一批运动器材供师生业余活动锻炼,有条件学校可以改善寄宿条件以便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加强管理。变革学校现有教育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除正常教学内容外要融入更多其它元素,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要經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活动,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3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支持下引进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员,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技巧培训。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同学有计划的进行矫治,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隐性心理压力,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4注重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留守儿童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学校可以将心理素质优秀的留守学生与表现较差、有过心理困惑的留守学生结对子,成立“成长互助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他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与疑虑,培养他们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和集体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对那些自立、自强的留守儿童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勤奋好学、全面发展。

4社会支持体系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4.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宣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群众组织通力协作,对各种可能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监控,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近些年新闻媒介大多侧重于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压力和痛苦,更多宣传的是“问题儿童”,这些负面报道不仅让世人对留守儿童另眼相看而且也使留守儿童形成一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悲观心理,这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在反映问题的同时也要大力宣扬留守儿童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26];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社会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

4.2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筹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留守儿童可以采取有偿代养的方式进行寄宿制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留守儿童们以兄弟姐妹相称,同时得到来自社会其他力量的引导和帮助,这不仅可以解决父母后顾之忧,而且也满足了留守儿童基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4.3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农村基层组织要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整治村庄卫生环境、新建娱乐活动场所、纠正赌博等不良恶习,以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村人民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环境。村干部要深入留守家庭,对有困难的家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干部带头模范作用,此外还要提高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永.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4期.

[2]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思考 篇4

湖北建始三里中学 杨卫

农村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更为显著,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因此,要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研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简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公共事业开支经费的比例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府之外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这不仅导致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材料的匮乏以及办公经费的紧张,也导致教学研讨和业务学习经费的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视野难以拓展。在简陋的条件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要与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同步,必然是困难重重,这给农村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差,许多农村教师羡慕城市生活而想方设法离开,暂时留下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城市读书。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都集中到城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变。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在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的情形下,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入巨大的迷惘和郁闷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平均周课时在14节左右,许多教师周课时甚至多达20节,平均每天7点半前到达学校,下午6点以后才离开学校,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工作负荷较重。回家以后还要备课、承担家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人手不足,部分落后地区教师还兼任各种勤杂工作,诸如给学生做饭、负责保卫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师还要不断上门家访以劝说流失学生复学。这些导致农村教师工作量繁重,脑力、体力透支严重。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城市教师,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越发严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织梦好,好织梦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较差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学习范围逐渐扩大,但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网络学习以及网络使用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农村教师资讯丰富性不足,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有限,专业成长环境不利。农村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强调制度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教师的个人成长缺乏人性化关怀,管理评价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倾向于官本位,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教师专业成长缺乏良好环境,从而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感。

(五)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农村教师大多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一方面对新教学思想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教学研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常识的学习了解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农村教师满足于完成教课任务,自主拓展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懂得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怪罪学生、怪罪家长、怪罪别人,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不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遇到挫折时,思想狭隘,性格偏执,怨天尤人,钻牛角尖,攻击性强。再加上农村教师人际关系范围狭小,猜疑、偏执、攻击心理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农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现状

(一)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进行培训

我国日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这种重视主要针对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部分省市开始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常识培训。例如,昆明市在继续教育中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调节”等课程,主要以地方选修课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节的尝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些课程往往采取大规模的理论培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视频讨论、案例分析等。这种培训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培训人数众多,大多为60人以上的大班级,教师教学只能以知识传授为主,无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教学成效有限。

(二)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

由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校或县区进修学校开始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多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进行讨论,真正围绕教师、帮助教师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还是很少,而且邀请专家到农村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少数现象,多数学校还没有这种意识或者缺乏这种条件。

(三)教师的个人零星学习

在社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形下,部分教师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自学心理学相关书籍,学习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内容,但大多数的农村教师仍然不懂得心理健康常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不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常识。

(四)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有限

由于国家要求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性文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是主要以发达地区的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在这方面重视远远不够。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限,许多学校认为政治教师也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者是承担课程少的教师附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是有限,很少有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校本培训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没有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导致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培训计划

我国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主要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教材教法,费用由国家承担,解决了农村地区培训经费不足的难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但这些培训计划的参训名额有限,基层教师还是缺乏机会参与学习。国培计划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强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开设心理学系列讲座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教师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会理性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重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上要将普及性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心理辅导等课程,以系统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开设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改革课程和教学模式,突出参训教师的参与性和自我反省,以小班化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心理档案

要关注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普查。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高校建立协作联系,利用高校现有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农村参训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筛查,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回访咨询和个别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提供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在基本掌握所属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按阶段来具体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心理学专家列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清单,让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参照阅读,写出阅读心得,之后再请心理学专家结合阅读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远程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或继续教育中心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通过电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广大农村教师可以通过收看教学节目或网络教学视频进行学习。这样经费投入较少,节约成本,普及面广,有助于农村教师以较低廉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初步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建设一支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专业教师咨询队伍,专门为教师服务。我国严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如果我国5000名学生需配备1名专业人员,以全国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至少也要4万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专业咨询教师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心理专业训练,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二级,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十所学校或五所学校就应拥有一位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维护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服务。也可以请高校心理专家定期进行专家巡回讲座,或者有高校教师与心理专业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普查回访,帮助教师队伍维护心理健康。

(七)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指标之一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5

大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大健康产业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医疗消费开支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由此可见,大健康产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趋势来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会“水涨船高”。目前中国卫生领域的总费用仅占GDP的5.1%,低于2010年低收入国家6.2%的平均水平,与高收入国家8.1%的平均数据更是有较大的差距。日本、德国、加拿大都在10%以上,巴西和印度的相关数据也高达9%和8.9%。

产业环境

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健康体系将深刻影响各国医疗产业格局;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与气候环境变化为大健康产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科技发展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政策环境

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提高两个百分点,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国务院于2013年9月14日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总规模达到8

万亿元以上。

2014年5月23-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考察医疗器械公司时,他表示,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环境和气候变化为大健康产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

人口老龄化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巨大空间。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对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21世纪初期,世界有接近6亿老年人,为50年前记录的数目的三倍; 全球老年人口每年以2%增长,比整体人口增长得快很多,预期在今后二十五年内,老年人口将继续比其他年龄组更快速地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日益扩大,养老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为与养老问题紧密相连的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亚健康状态促进前端化健康产业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较多。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公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符合真正健康标准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医院诊断患各种疾病的人占总人口的20%,其余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气候变化和污染加重人类健康隐患,为健康产业增长提供空间。发展态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健康年支出总额占GDP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1年全球健康产业支出为6.97万亿美元。2010年美国健康产业支出总额为2.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为17.6%,2011年比例为17.3%,2012年比例为17.2%,2013年也为17%以上,居于全球首位。预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医疗保健支出份额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在2016将达到GDP的19.6%。2010年,中国健康支出总额为,2933.91亿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占GDP比例仅为5.1%,2011年中国健康支出总额为3745.63亿美元,占GDP比例仅为5%,2012年健康支出总额为4000亿美元,占GDP比例仅为4.9%,2013年比例也是5%左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指标严重低于世界平均值,未来成长空间巨大。相比之下,中国的健康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全球人均健康支出距离

较大,仅为全球人均健康支出的五分之一左右,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的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1万亿美元,健康支出占GDP比例将达到6.5%-7%。

1增长态势

2020年健康产业全球总产值将达到 13.39万亿美元,为2011年的1.9倍左右。新一轮的增长主要由于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且人均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带来新一轮产业升级。

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是带动全球健康产业增长的领头羊。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健康支出总额增长率普遍高于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健康支出总额增长率。这也就说明,中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长动力高于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未来将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中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未来健康产业投资的最佳市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健康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未来走向

全球健康产业未来发展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集合,健康资源的国际间流动加速,整个健康产业重心前移,由治疗型转为预防型。

医疗产业核心由治疗型转向预防型。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健康意识得到提高,健康理念也从疾病的及时治疗转变为提前预防;另一方面,治疗成本远远高于预防成本,健康支出的节约也要求对健康的管理要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这将促使全球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得以转移,同时也扩大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因此,未来医疗产业的投资重点也相应前移,投资重点将挪至在预防和保健领域。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6

文综组台勤江

中文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对此问题的思考,旨在引起共鸣,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出路。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调查与思考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就是说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综观时下媒体报道的,我们亲眼目睹的中学生暴力,犯罪,偷盗,早恋,迷恋上网,精神失常等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这一阶段是问题成堆的“危险期”。

勿庸置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健康的心理又是这一时期支配他们感悟人生,了解社会,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给予关注和思考。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真正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在两年内对我校高一至高三年级42个教学班中2900多名学生和150多名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男女教师各20人。调查方法分问卷,访谈,座谈。调查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中是否在性格,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疗养平台。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40份,学生3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 1

349份。个人访谈80人次,教师10人次。组织座谈32人次,教师 4人次。上述均有较详细笔记。调查结果表明:问卷中有57%的学生对健康的定义不明,且低年级多于高年级,他们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供教学使用的工具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少的有的学生占73%。3 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10人,占25%,这于专业有关,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有的教师属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不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多是非专业人员,或是兼职教师。不谙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学生197人,占62%,教师6人,占15%。师生共同特点是和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不能很好相处。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逃学,辍学行为的学生19人,抽烟,酗酒学生27人,早恋,痴迷网络48人,不按时上课老师5人,酗酒,赌博老师3人。这于家庭,社会有关,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6调查结果表明,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8%,阅读低级淫秽,不健康书籍的学生占17%,纯粹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5%。教师心理负担重者有6人,占15%,他们普遍认为会考,统考,高考自己比学生还紧张,无暇他顾心理教育。甚至有精神崩溃者2人。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焦虑比其它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不堪学习重负,导致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多疑,孤僻,急躁,任性者有21人。在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教师2人。

10座谈中,多位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心理品质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素质重要,心理素质无关紧要。评价机制考察学生重在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

11学校对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种种行为失控,不分轻重缘由一律等同于违反校纪校规,并以处分或罚款代之,从而使原本受伤的心灵更加脆弱,弱势学生只有含泪以待。

12社会、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甚至三校园中出现了“正不压邪”的怪象。

13青春期心理因素导致不健康的心理上叛逆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0%。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方面喜怒无常,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②行为方面争强好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方面③任性,自尊心强,孤芳自赏,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 人。异性交往方面④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浅薄,量小面窄,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我国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以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为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思考:

思考一: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特别是学校应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学校是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

思考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师心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为人师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其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是驾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又汇入了新的内容,不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理知识,就很难做时代潮流中的“教书匠”。另外,生活的快节奏,强竟争都是对个人健康的严重挑战。为了让青年一代更好的适应明天的挑战,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思考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

思考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防患于未然。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正确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尽可能做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思考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中学课本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时间,实际可操

作性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中学课程设置体系中,使之有的放矢,做到规范化。

思考六: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有意识落实,常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思考七: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社会化的课堂。一个良好的集体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学校中利用班会,周会,团队,小组活动等形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通过这些活动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同时还可以利用游戏,体育竞赛,故事会,普通话朗诵会等待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调控自己,通过对多变的现实感知和体验,使心理疑惑得刭,从而肯定自己,使其健康心理自觉得到培养。

思考八: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要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这就要求学校缩减学生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比例。

思考九: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疾病预防,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要让学生知道“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让学生懂得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另外,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得以实现和保障。

思考十:抓学校“软件”建设,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之所以脱离动物并成为有才能的人很重要的表现是对大自然、周围世界所存在的美的感受和欣赏,以及随之而不断发展的对美的创造”。学校软件建设是无形的资源和财富,软件建设搞上去,能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得到升华,陶冶,其乐融融,其学也精。这样,健康心理形成了,学生才能做到“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健康,关心他人”的目的,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才能做到不辱教育使命的目的。至此,心理健康得到养成,社会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和谐社会才能有望建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愿我们为这一口号变成现实而努力奋斗!

参考书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7

1 存在问题

1.1 延迟付款

延迟付款这是影响奶农养牛积极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一般压奶款大多在月余,长的在2~3个月,个别的压款达半年之久,奶农们苦不堪言,资金周转存在问题,赶上生鲜牛奶不好卖时,有的不得已给奶牛限食量或减少精料。从大多数奶农来看,饲养奶牛是走发家致富之路的,而不是富裕了之后养奶牛的。据了解,大多数奶农共同的心愿就是解决“压款”问题。

1.2 随意降价,随意拒收

部分生鲜牛奶收购站 (点) ,随意压价、拒收现象存在,损害了奶农养牛积极性。

1.3 奶价低,成本高

据调查,奶价长期一直在1.6~1.8元/kg左右,(近几年2.4~4.8元/kg的价格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有的甚至更低,或者只收购没有价格,奶农们更是提心吊胆。据了解,现在奶牛的平均费用在20元/d·头左右,比较大的千头以上规模奶牛场一般在50元左右。饲养50余头的奶牛,每天亏损在300元左右。

1.4 奶牛质量和生产性能参差不齐,养殖手段落后

不同的场(户)之间或同一场(户)奶牛个体之间的产奶量高低不一,相差很大。养殖技术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影响了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建议及对策

2.1 压款问题

乳品加工企业、生鲜牛奶收购站所在地人民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解决,严肃对待“压款”问题不管属于乳品加工企业,还是生鲜牛奶收购站,不管是本地还是跨地区,要作为一项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加以对待,并做为企业一项诚信度,由相关部门对社会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2 全面疏理整顿现有的生鲜牛奶收购站(点)

按照国家十三部委《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化纲要》要求,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及时查处压级压价、随意拒收、欺行霸市行为;坚决打击、取缔不法奶贩,严厉打击各种参杂使假的违法行为。根据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二十条的规定审批、设定、规划奶站,提高奶站准入门槛,规范奶站的经营行为。

2.3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生鲜乳价格的监控

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地方政府建立由价格,畜牧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或保护价。按《纲要》要求积极推进学生奶用奶计划,确保质量安全。加快市场恢复和培育工作。

2.4 加快奶牛良种化进程,提升奶牛质量

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管理者素质  言传身教  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罗绮科(1963-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广西  贵港  5371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80-01

一、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到班级管理和建设日常工作中,从而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开发自我潜能,实现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不足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两名。但是,高职院校的实际配备教师人数却参差不齐。因此,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与学生心理发展急切需要之间的矛盾,较有效的途径是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使他们成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教育部要求,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紧迫性的认识

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很高。部分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0%以上学生有心理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20%~30%之间,少数研究还高出30%。然而,高职学生又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室、不愿意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及心理咨询设备的使用率非常低,没有真正实现它的价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惧怕舆论的压力而对咨询望而却步。

因此,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改变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和传统观念。学校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力量,利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频率高、亲密度大的特点,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误区。

(三)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素质

传统观念上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定位,通常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很多时候被简单地理解为完成学校和领导交代的工作、做好常规工作即可。如果仅仅是将原有的知识经验灌输于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强加于学生,以时间的叠加和经验的积累作为自己的工作成绩,那么这样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就难于成长、难于专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和激励型转变、从经验型向专业型和专家型转变成为可能,为辅导员和班主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了契机,并搭建了平台。

(四)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能够更快更全面地普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高职学生全面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传统认识,树立正确、辩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感和依赖感。这无形中就会促进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促使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设备投入的增加,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

二、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班级管理者自身素质

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打铁先得自身硬”。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提高到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稳定、民族振兴的高度上来,确确实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对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再次,班级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班级管理者应言传身教

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楷模。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首先要以健康心理、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诚信,作风清廉,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洁得体,性格开朗,注意自省、自察、自纠,使其人格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教师行为才能更好地释放出“正能量”。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首先要通过成长、成才和专业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树立学习信心和决心。其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自己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并教育引导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再次,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采用“小目标”“小步骤”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体验到成功并不困难。此外,实施民主管理,创设民主的班级氛围,教师要民主,经常倾听和采纳学生的心声或建议。最后,创设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融洽师生关系,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班风。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一,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制度。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员主动策划和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我做起,感染与影响身边的同学,帮助同学们乐观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心理“气象预报员”的作用。

第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周活动。通过专栏、橱窗、校园广播、故事会、海报、板报、漫画、心理剧表演、心理案例剖析文集、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问答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校内外、区内外教育心理专家进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或开设专题讲座等,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如组织大学生进社区爱心体验等,加强学生的心理实践活动。

第四,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根据本班级建设目标或规划,依据不同年级、性别、地域学生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层次化,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参考文献]

[1]胡子仿.对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两个重要环节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3).

[2]钱少月.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吴丽玫.试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上一篇:植保科技科关于学习贯彻六个规范性文件情况的自查报告下一篇:优秀大学干部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