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防疫管理(精选7篇)
奶牛场防疫管理 篇1
奶牛场防疫条件不符要求, 消毒不严, 引入奶牛不进行检疫, 忽视奶牛疫病的免疫、监测, 极易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为避免奶牛场发生疫病, 应加强奶牛场的防疫管理。
1 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
奶牛场生产区入口处要设消毒池, 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有2%~4%的氢氧化钠等消毒药物, 以便防疫时进行封锁。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应换上工作服、胶鞋和帽子。进入生产区和生活区的人员不得携带动物或生鲜肉类 (尤其是牛、羊肉) 。生产区内不准解剖奶牛尸体, 不准养狗、猫及其他畜禽。
2 设立隔离区
隔离区的设施应按防疫要求设置, 由专人管理, 工具应专用。饲养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 如发现危害人、牛的传染病, 应及时调离。调入和调出奶牛必须经法定的检疫单位检疫并取得证明, 调入的奶牛应在隔离区内观察一段时间, 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
3 定期检疫
春、秋两季要对奶牛进行结核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出现可疑反应的要进行隔离和复检, 出现阳性反应的应迅速治疗或淘汰。春季奶牛还应作炭疽弱毒芽孢苗预防注射, 常发破伤风地区的奶牛要作类毒素预防注射。
4 定期消毒
养牛场每周应进行1次小范围的消毒, 每次检疫后, 应对牛舍、活动场、工具等进行1次大范围的消毒。常用的消毒液有2%~4%的氢氧化钠、0.2%~0.4%的过氧乙酸等。
5 做好灭蚊、灭蝇工作
清理蚊、蝇的孳生地, 按蚊、蝇的繁殖周期喷洒杀虫药物, 特别是夏、秋季节要采取综合措施防虫、灭虫。
6 严格防疫
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 并在有关部门的指挥下按防疫规程进行防疫。
病畜尸体应送到指定的焚尸场 (站) 处理, 不得食用、出售, 或用来喂其他动物, 对病畜的粪、尿及污水、剩余的饲料等要作无害化处理。处理场应与养牛场保持适当的距离。
7 卫生保健
挤乳前必须清洗奶牛乳房, 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奶牛乳房, 挤完乳后, 必须用3%~4%的次氯酸钠等消毒药液浸泡乳头数秒钟。
每年春、秋两季各整蹄一次, 患有肢蹄病的奶牛要及时治疗。蹄病高发季节应每周用5%硫酸铜溶液喷洒奶牛蹄部2次, 以减少蹄病发生, 对蹄病高发牛群要加强监测。
奶牛场防疫管理 篇2
一、规模奶牛场及奶牛园区应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县以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规模奶牛场 (园区) 防疫条件审核, 尤其是对近年来响应政府号召“出户入园”后的新建的园区, 在场址选择、布局、设施方面必须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经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审核符合要求的, 发给《动物防疫合格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每年要对奶牛场 (园区) 的防疫条件进行严格审核, 如有不合格或达不到要求的, 要限期整改。
二、坚持“防病重于治病”的方针, 防止和消灭奶牛疫病
(一) 奶牛场 (园区) 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 (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 , 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含2%氢氧化钠的溶液。
(二) 奶牛场 (园区) 要坚持人畜分离的原则
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 生产区禁止饲养其他畜禽。
(三) 规模奶牛场 (园区) 应建立动物防疫制度和养殖档案
建立的养殖档案内容应载明品种、数量、来源、进出场 (园区) 时间, 饲料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建立和完善《奶牛健康证》管理制度, 建立奶牛健康档案 (包括奶牛免疫档案、“两病”监测、检疫情况) 。
(四) 严格消毒
每旬一次牛槽消毒, 每月一次牛舍消毒, 每季一次全场消毒。消毒应当按一定程序进行。要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并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 尤其注意对牛体消毒, 在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等操作前, 操作人员应先进行消毒, 同时对牛乳房、乳头、阴道口等进行消毒。
(五) 加强防疫、定期进行疫病监测
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定期注射“口蹄疫”、“牛羧菌”等疫苗, 免疫密度达到100%。每年应定期对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等目前奶牛场 (园区) 最易流行的疫病作血清学检查, 了解其在牛群中的感染情况;对于布氏杆菌病感染严重的牛场, 采取连续检测的方法, 及时对阳性牛进行扑杀, 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逐步净化奶牛场 (园区) 。对衣原体感染的阳性牛及时进行治疗。
三、严把调运关, 强化防疫监督
按照《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 在从外地引进牛时, 一定要取得引进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和布氏杆菌、结核病实验室检验阴性结果证明。奶牛在起运前检疫、运输时检疫和到达目的地后检疫, 并且到达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15~30天, 确定为健康后, 方可混养。
四、加强人员管理
奶牛场防疫措施 篇3
新建奶牛场应选在地势平坦、向阳背风、排水良好的地方, 具有清洁、无污染的充足水源, 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 且未发生过任何传染病。周围应设绿化隔离带。建筑牛舍时, 地面、墙壁应选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 以利于彻底消毒, 并应具备良好的粪尿排出系统。养殖场内净道与污道应分开, 避免交叉, 排污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牛场应与其他畜牧场、居民区及交通要道保持一定距离, 一般要在1000米以上。
常年保持牛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整齐, 创造园林式的生态环境。运动场无石头、硬块及积水, 每天要清扫牛舍、牛圈、牛床、牛槽, 牛粪便应及时清除出场, 并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奶牛场应设有专用的隔离圈舍和粪便处理场所, 并配套相应设施。禁止在牛舍及其周围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病畜尸体及污水污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胎衣应深埋。
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 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温, 如架设防风墙, 牛床与运动场内铺设褥草。
二、有效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保证消毒的效果, 有效消毒。奶牛场进出口大门必须设车辆消毒池, 主大门的侧门应设行人消毒池, 有条件的应设人员消毒室和喷雾消毒设施。消毒室中安装紫外线灯, 设洗手盆。
平时未发生传染病时要进行预防性消毒, 定期对牛舍、牛床、生产工具、放牧场等进行有效消毒, 这一点往往会被经营者忽视;在已发生传染病的情况下进行临时性消毒, 消毒的次数和范围应该大大加强, 每天可以进行1~2次。在传染病流行过后或传染源被彻底消灭后, 进行全场性终末消毒。
有些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比如牛的流行热多发于夏季,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吸血虫 (蚊、蝇等) 叮咬病牛后, 再叮咬健康牛, 从而导致病原体传播。因此, 消毒时还应消灭吸血昆虫、体外寄生虫、灭鼠、预防飞鸟等。
消毒必须彻底, 必须考虑多种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比如消毒液的性质、浓度、作用的时间, 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温度、酸碱度, 有机物的存在, 两种以上消毒液同时使用时药物间发生的拮抗作用等。
三、免疫接种
防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定期免疫接种。
1. 预防免疫
针对一些经常发生的传染病, 或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 定期对健康牛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免疫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 凡国家规定对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的都要进行, 对按规定免疫过的奶牛加挂免疫耳标, 并建立免疫档案。
2. 重点疫病的免疫程序
对下列重点疾病, 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1) 口蹄疫: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 肌注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 (单价苗) 每头2毫升或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苗 (多价苗) 每头2毫升;首免后6个月二免 (方法、剂量同首免) , 以后间隔6个月接种一次, 肌注单价苗每头3毫升或双价苗每头4毫升。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注单价苗每头3毫升, 或双价苗每头4毫升。种公牛、后备牛每年接种疫苗2次, 每间隔6个月免疫一次, 单价苗肌注每头3毫升, 双价苗肌注每头4毫升。 (2) 炭疽:每年10月份进行炭疽芽孢苗免疫注射, 免疫对象为出生1周以上的牛, 翌年的3~4月份为补注期。炭疽疫苗有3种, 使用时任选一种。无毒炭疽芽孢苗1岁以上的牛皮下注射1毫升;1岁以下的牛皮下注射0.5毫升。Ⅱ号炭疽芽孢苗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炭疽芽孢氢氧化铝佐剂苗或浓缩芽孢苗为上两种芽孢苗的10倍浓缩制品, 使用时以1份浓缩苗加9份20%氢氧化铝胶稀释后, 按无毒炭疽芽胞苗或Ⅱ号炭疽芽胞苗的用法、用量使用。以上各苗均在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年。 (3) 猝死症:使用疫苗为牛羊厌氧氢氧化铝菌苗。奶牛皮下或肌肉注射, 每头5毫升。用时摇匀, 切勿冻结。病弱奶牛不能使用。 (4) 泰勒焦虫:使用牛环形泰勒焦虫疫苗, 在每年的1~3月份对出生后12月龄以上的奶牛, 进行一次免疫, 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 免疫期为一年。
3. 应急免疫
在已发生传染病的情况下, 对假定健康的牛只进行应急免疫。其目的是避免传染病进一步发展, 迅速控制、扑灭传染病。前提必须对已发病的牛只进行有效隔离。
四、疫病检疫
1. 重点疫病检疫
(1) 结核病检疫:对在群奶牛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结核病检疫, 检疫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变态试验。对检出的阳性牛只, 应在3天内捕杀。凡判定为疑似反应的牛只, 于第一次检疫后30天进行复检, 其结果仍为可疑反应时, 经30~40天后复检, 如仍为疑似反应者, 应判为阳性, 并一律淘汰。 (2) 布氏杆菌病检疫: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两次布病检疫。先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 本试验阳性者进行试管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阳性者判为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出现可疑反应者, 经3~4个月后复检, 如仍为可疑反应者, 应判为阳性。凡阳性反应牛只一律淘汰。
除对以上两病监测外, 每年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其他疫病监测方案。另外对泌乳奶牛在干乳前15天, 应用乳房炎诊断液 (BMT、SMT) 进行隐性乳房炎监测, 在干乳时用有效的抗菌制剂, 及时进行防治。
2. 引进品种检疫
由国内异地引进奶牛, 要按规定对结核病、布氏杆菌病、传染性鼻气管炎、口蹄疫、白血病进行检疫。从国外引进的奶牛除按进口检疫程序检疫外, 对白血病、传染性鼻气管炎、黏膜病、副结核病、蓝舌病复查一次。
搞好奶牛防疫避免奶牛流产 篇4
一、奶牛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 病原体属于细螺旋体属的微生物, 流行于我国的有14个血清群计56个血清型。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而发病。牛通过交配也可传播此病。
1. 症状
奶牛感病的主要症状是流产, 常呈亚急性经过。病程较长, 体温略有升高, 食欲不振, 反刍不全, 精神萎顿。乳汁色泽变黄, 产奶量减少或停止, 且有时含有凝固的血块。全身黏膜和浆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通常在2~3周内痊愈。泌乳量恢复较慢。根据疾病流行情况、症状和剖检变化, 可怀疑患有该病。
2. 确诊方法
奶牛钩端螺旋体病确诊的方法很多, 包括微生物学检查、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诊断等。
3. 防治措施
(1) 发现病牛时应立即隔离治疗, 消毒场地和用具, 注意避免水源和饲料受到污染。
(2) 该病可用四环素和链霉素治疗, 动物1kg体重为25~30mg, 分两次肌肉注射, 连用数日。同时以大量的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行静脉注射做对症治疗。
二、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世界上分布很广, 是一种以侵害呼吸道为主的传染病。该病的潜伏期只有4~6日, 临床上以呼吸型多见。
1. 症状
奶牛体温上升至40~42℃。病牛精神萎顿, 食欲锐减废绝, 流黏液性、脓性鼻涕, 鼻腔黏膜重度充血, 俗称“红鼻子”, 并有糜烂与溃疡。呼出气中带有恶臭气味, 呼吸加快, 常有咳嗽。病程大约10日左右, 重症病例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初产奶牛在其怀孕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流产。经产奶牛多于怀孕5~8个月时发生流产。流产前几小时常伴有不安现象和胎衣滞留现象。剖检的主要变化为鼻黏膜充血、出血并有糜烂与坏死, 上有黏液性和脓性渗出液覆盖。炎症常累及气管和支气管组织, 有时伴有化脓性肺炎。生殖道感染型的病例中则可发现阴道黏膜有脓疱形成, 有时还发生阴道黏膜大片坏死。
2. 确诊方法
根据牛鼻和气管的特征性病变以及临床症状, 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该病应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
3. 防治措施
(1) 该病无特效药物, 常用弱毒疫苗做预防接种可减少临床症状发生。
(2) 消灭鼠类, 隔离病牛和带菌者, 切断传染源。常发地区应定期接种钩端螺旋体多价疫苗。治疗用抗生素有效, 早治为好, 剂量适当增加。
三、奶牛赤羽病
该病是由赤羽病毒所引起的流产、早产、死胎及先天性的关节弯曲症与水脑症症候群。
1. 症状
该病的病型分为流产、死胎及体型异常或畸形3种。其流行多呈区域性、季节性、地方性。在每年8~9月易发生流产及早产且数量激增, 至10月到最高峰, 以后渐减。孕牛在怀孕初期 (2~4个月) 极易发生感染。
2. 确诊方法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但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包括病原学鉴定和血清学试验。病原学鉴定时, 可将病料接种于小鼠脑内, 一般在接种后6天左右发病, 传第2代时2~5天死亡, 收获鼠脑, 分离病毒;也可取上述死亡鼠脑或感染细胞培养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病毒抗原。血清学试验, 可用未吃初乳的新生犊牛或流产胎儿血清, 做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斑点免疫吸附试验。
3. 防治措施
加强进出口检疫防止病原传入、改善环境卫生彻底消灭吸血昆虫及其孽生地、制定计划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是预防本病的3项有效措施。
四、奶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呈慢性经过。
1. 症状
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 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潜伏期短者2周, 长者可达半年。母牛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 产出死胎或弱胎。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 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恶臭液体, 可持续2~3周, 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 常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多年不孕。
2. 确诊方法
由于该病临床上多呈阴性经过, 又缺乏典型症状, 极易被基层兽医所忽视。因此奶牛场要坚持每年进行2次血清学检验, 对平板凝集试验阳性和可疑者, 要进一步进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确诊的阳性病牛必须及时予以淘汰, 同群健康牛还要进行免疫接种。
3. 防治措施
搞好奶牛场布氏杆菌病净化工作。
(1) 定期检疫
没有使用过布氏杆菌疫苗免疫的奶牛场, 可采用平板凝集或试管凝集法进行血清学普查, 对检疫出的阳性牛予以淘汰处理。奶牛场每年应至少检疫1次。
(2) 严格消毒
布氏杆菌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强, 对热敏感, 70℃5分钟即可被杀灭, 100℃立即死亡, 一般消毒药数分钟内即可死亡。奶牛场可根据病原体特点, 建立相应的卫生消毒制度, 每年至少进行2~4次彻底消毒, 同时应经常性地对场区、设施、用具、饲料、饮水、垫料、粪便等进行严格消毒。其中圈舍、场区、车辆等可选用10%石灰乳、2%烧碱、10%漂白粉等有效消毒药消毒;金属设施、设备可采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饲养场垫料可采用深埋发酵或焚烧方式处理;粪便可采用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乳汁及乳制品可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煮沸处理;皮毛可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熏蒸或5%来苏儿浸泡24小时等方式处理;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分泌物等做深埋无害化处理。
(3) 及时隔离
奶牛场兽医及饲养人员要注意观察牛群, 发现母牛流产, 或从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棕红色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胎衣滞留, 子宫内膜炎, 乳房炎, 关节炎, 久配不孕和公牛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关节炎等带有布氏杆菌病特征的症状时, 要及时将疑似病牛隔离。同时采集胎衣、胎儿胃内容物、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制成抹片, 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 镜检, 布氏杆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 而其它菌为蓝色;或用血清学方法检查, 确诊的病牛要淘汰处理。另外, 对新引进的奶牛也要隔离30天, 经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隔离牛舍应处在下风口, 远离人群、健康牛舍和交通要道。
(4) 防止交叉感染
猪、羊、犬、鹿、人等对布氏杆菌病都易感, 奶牛场内应禁止饲养易感动物, 防止交叉感染。并且要灭鼠、灭蚊蝇, 消灭传播媒介。另外, 奶牛场工作人员也要注意个人防护, 严格遵守预防传染病的各项操作规程, 尤其在接触病牛和疑似病牛时, 更应注意防护。
五、奶牛李氏杆菌病
奶牛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的疾病, 发病率不高, 但死亡率很高。
1. 症状
患有李氏杆菌病的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来源, 病畜随粪便、尿液与乳汁排出病菌, 公牛则可从精液中排出病菌。健康动物主要是由于采食了污染有病菌的饲料和水而发生感染。李氏杆菌病的潜伏期约2~3周。
病牛在发病初期即见体温升高, 但很快降至常温。患牛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反刍减弱或停止, 继而出现流涎, 两耳下垂, 眼睛半睁半闭, 流泪怕光, 头颈常呈一侧性麻痹, 弯向一侧, 最后昏迷而死。该病诱发流产多在春秋季节发生, 尤以怀孕4~6月为多。
2. 确诊方法
患牛常无任何症状而突发流产。剖检胎儿可见淡红色胸腹水、胃肠充满气体或粥样液体。母牛剖检主要变化为脑和脊髓充血与水肿, 或有脓灶。确诊需经过实验室检查。
3. 防治措施
奶牛场防疫管理 篇5
1 奶牛场场址的选择
奶牛场要建在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土地坚实、地下水位低、便于排水并且有斜坡的开阔平坦方位,最好是沙壤土地。奶牛场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能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牛场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应符合规定标准。一般应在居民点的下风头,距村镇居民区、饮用水源地、集贸市场等场地500 m以上。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交通便利,供电方便,要求距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远离工矿、加工企业,特别是化工类企业,远离噪音。
2 奶牛场场区规划的要求
应本着因地制宜、科学饲养、环保高效的原则,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场地建筑物的配置应做到紧凑整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奶牛场总体可分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生活管理区和粪尿污水处理区、病畜管理区等,要求布局合理分区管理严格分设净道与污道雨污严格分开,便于防疫消毒灭源等。
生活管理区应设在场区的上风向位置,靠近大门,和生产区要保证50 m以上距离并严格分开,外来人员只能在生活管理区活动,场外运输车辆、牲畜严禁进入生产区。
生产区应设在场区的较下风向位置,以便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和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大门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车辆消毒池要求与门同宽,长4 m、深0.3 m以上。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场内,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严格消毒。
生产区奶牛舍要合理布局,分阶段分群饲养。可按泌乳牛群、干乳牛群、产房、犊牛舍、育成前期牛舍、育成后期牛舍顺序排列,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安全。
生产辅助区包括草料库、青贮设施等,草料库设在生产区下风向地势较高处,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m安全防火距离,有防鼠、防火设施。兼顾由场外运入,再运到牛舍2个环节。
粪尿污水处理、病畜管理区应设在生产区最下风向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300 m防疫卫生间距。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病牛区应隔离饲养,单独通道,便于消毒、污物处理等。可配套设置沼气池等设施既处理粪便、污物,既利用沼气又节约能源
3 牛舍建筑的要求
奶牛舍最适合的温度是10~18℃,温度低于0℃或高于24℃,对奶牛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高温高湿的环境,对产奶量影响较大。应采用半开放式牛舍,设有顶棚,四面敞开或座北朝南、前面敞开。奶牛舍可设计为单列式或双列式,单列式牛舍一般跨度为5.5~6.0 m,双列式牛舍一般跨度为11.2~12 m,双列式中间通道宽1.5~1.8 m。牛床应做成斜面,一般坡度为1%~1.5%,成年牛的牛床长1.8~2.0 m,宽1.2~1.3 m,床下坡面设有排粪沟。牛床前设有固定的水泥饲槽和颈枷,饲槽宽0.5 m,深0.25~0.3 m。每栋牛舍的前面或后面,要有运动场,在场内设有饮水池,同时有凉棚、盐槽,运动场面积不小于每头牛20~25 m2。
4 奶牛场的卫生防疫要求
在牛场生产中应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制定有隔离措施和传染病控制措施,有预防、治疗奶牛常见疾病规程,有传染病发生应急预案,有效防止和消灭奶牛疫(疾)病,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4.1 奶牛场的日常预防措施
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足够量的2%~4%氢氧化钠溶液或其他有效消毒药。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消毒室消毒后方可进入。
按免疫计划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动物疫病的检疫检测和健康检查,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每年春、秋各进行1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病的检查梨形虫病流行区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定期驱虫。新引进的奶牛必须持有法定的检疫合格证明,并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饲养人员每年应进行1次健康体检,如发现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者,应及时调离,以防人、牛交叉感染。
4.2 发生疫情时的紧急防制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疫情,迅速隔离病牛。当发生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划定疫区,封锁、隔离、扑杀病牛,建立封锁带,出入人员和车辆要严格消毒,同时严格实施环境、栏舍、污物消毒和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当发生牛流行热、梨形虫病等一般动物疫病时,对病牛及隔离区内的牛只实行合理的综合防制措施,包括疫苗的紧急接种、抗生素治疗、特异性疗法、化学疗法、增强体质和生理机能的辅助疗法等。当检疫牛只的时候,检出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慢性或隐形长期带菌(毒)疾(疫)病,应及时淘汰病牛。
4.3 普通病的防治
抓好以奶牛不孕症、乳房炎、蹄病3大病为主的普通病防治工作。分别制定保健、防治计划或防治规程,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及时处置可能引起这3大病的诱因。采取及时治疗子宫疾病,做好干奶处理,修蹄浴蹄等措施有效防治不孕症、乳房炎、蹄病这3大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及时治疗(含所有普通病)。
4.4 建立养殖用药档案
奶牛场防疫管理 篇6
1 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1.1 日常的预防
奶牛场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 (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 , 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有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
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 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 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
生产区不准解剖动物尸体, 不准养狗、养猪及其他畜禽, 定期消灭蚊、蝇。
每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副结核病的检疫。检出阳性或有可疑反应的牛要及时按有关规定处置。检疫结束后, 要及时对牛舍内外及用具等彻底进行1次大消毒。
每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疥癣等体表寄生虫的检查;6~9月份, 在焦虫病流行区, 要定期检查并做好灭蜱工作;10月份对牛群进行1次肝片吸虫等的预防驱虫工作;春季对犊牛群进行球虫的普查和驱虫工作。
新引进的牛必须持有法定单位的检疫证明书, 并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 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
饲养人员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体格检查, 如发现患有危害人、牛的传染病者, 应及时调离, 以防传染。
1.2 发生疫情时的紧急防制
应立即组成防疫小组, 尽快做出确切诊断, 迅速向有关上级防疫部门报告疫情。
迅速隔离病牛, 对危害较重的传染病应及时划区封锁, 建立封锁带, 出入人员和车辆要严格消毒, 同时严格消毒污染环境。
解除封锁的条件, 是在最后1头病牛痊愈, 或屠宰后两个潜伏期内再无新病例出现, 经过全面大消毒, 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方可解除封锁。
对病牛及封锁区内的牛只实行合理的综合防制措施, 包括疫苗的紧急接种、抗生素疗法、高免血清的特异性疗法、化学疗法、增强体质和生理机能的辅助疗法等。
病死牛尸体要严格按照防疫条例进行处置。
2 各种营养代谢病的防控
奶牛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标准饲养及定向选育的发展, 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若饲养管理条件和技术稍有疏忽, 就导致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奶产量和利用年限, 因此必须重视奶牛代谢病的监控工作。
2.1 生化指标测定
每季度随机采取30~50头奶牛血样, 测定血中尿氮含量、血钙、血磷、血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生化指标, 以观测牛群的代谢状况。
2.2 尿p H值和酮体的测定
奶牛在产前1周至分娩后2个月内, 隔日测定尿p H值和酮体1次, 对测出阳性或可疑牛只及时治疗, 并关注牛群状况。
2.3 调整日粮配方
(1) 定时测定平衡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含量; (2) 对高产、消瘦、体弱的奶牛, 要及时调整日粮配方增加营养, 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高产奶牛群在泌乳高峰期, 应在精料中适当加喂碳酸氢钠、氧化镁等添加剂。
3 卫生保健
经常保持牛舍、牛床、运动场、牛体及乳房的清洁, 牛舍、牛床及运动场还应保持平整、干燥、无污物 (如砖块、石头、炉渣、废弃塑料袋等) 。
挤乳时必须用清洁水清洗牛乳房, 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挤完乳后, 必须用3%~5%次氯酸钠溶液等消毒药浸泡每个乳头数秒钟。
停乳前10d、3d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 反应阳性牛要及时治疗, 2次均为阴性反应的牛可施行停乳。
奶牛停乳后继续药浴乳头1周, 并定时观察乳房的变化。预产期前1周恢复药浴, 2次/d。
每年的1、3、6、7、8、9、11月份, 都要进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工作。对有临床表现的乳房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久治不愈的乳牛应及时淘汰, 以减少传染来源。
每年春、秋季各检查和整蹄1次, 对患有肢蹄病的牛要及时治疗。蹄病高发季节, 应每周用5%硫酸铜溶液喷洒肺部2次, 以减少蹄病的发生, 对蹄病高发牛群要关注整个牛群状况。
禁用有肢蹄病遗传缺陷的公牛精液进行配种。
农村奶牛防疫的关键技术 篇7
1 农村奶牛防疫现状
1.1 选购奶牛方面
据调查, 部分奶牛饲养场在选购奶牛时, 并没向当地的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等有关部门报备, 擅自从外地引进, 并且无防疫证明, 引进后也并没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这样没有计划和规矩的选购奶牛的方式, 在引进新奶牛的同时也会从外界带来新的疾病, 为其他奶牛在生长带来安全隐患。
1.2 建造牛舍方面
部分奶牛饲养场在建造奶牛生活场所时, 没有按照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 建造牛舍距离人们住的地方较近且简陋, 牛舍中并没有规定的产房和隔离区, 牛舍外也没有消毒池和排水设备。这就造成了牛舍中环境污染严重, 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还会造成在牛舍中包括羊、猪等动物的交叉感染。
1.3 卫生防疫方面
其一, 卫生消毒。奶牛场要想彻底隔绝疾病的传播, 卫生消毒无疑是最重要的手段。许多奶牛饲养场容易忽视或者不重视卫生消毒, 为疾病的传播埋下了祸根。其二, 部分养殖人员对于卫生防疫工作的认知不足, 只注重自身利益, 在奶牛发生疾病时为避免奶牛被杀害对自身造成损失, 拒绝向有关部门禀报, 最后导致疾病蔓延, 给自身造成更大的损失, 并且给食用奶牛及牛奶的人们带来了健康问题。
2 农村奶牛防疫措施
2.1 加大宣传力度
解决奶牛防疫问题, 首要要加强对于防疫工作利害的宣传力度, 使养殖人员学习专业的饲养知识及防疫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讲, 要提高安全意识, 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2.2 加强奶牛养殖场的饲养条件
对于奶牛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 要严格按照防疫规定来进行。为避免疾病传播和不规范建设, 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每年均要对奶牛养殖场的防疫饲养条件进行严格的检查, 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要进行全面整治。
2.3 加强管理
2.3.1 加强奶牛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奶牛档案, 定期对奶牛的防疫工作、疾病治疗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在奶牛编号方面要统一登记, 实行严格的档案化管理工作;然后对奶牛定期接种防疫疫苗, 定期进行诊断, 不忽略每一头奶牛。
2.3.2 加强防疫管理。
严格按照疾病控制中心的制度规范来进行防疫管理, 对于外来的奶牛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在疾病检测方面,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开展2次, 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对奶牛进行检查。对于检测合格的奶牛和饲养场, 要颁发奶牛合格证书。严厉禁止购买没有奶牛合格证书饲养场的奶牛及牛奶。
2.3.3 加强奶牛饲养场的清洁工作。
要想使奶牛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生长, 饲养场的清洁工作不容忽视。要定时清理奶牛的排泄物, 定时消毒喂养奶牛的用具, 预防疾病的滋生[1]。
2.3.4 加强安全监督。
对于一些监测出患有疾病的奶牛, 要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及治疗。对于和监测出疾病奶牛一起生活的健康奶牛, 也要进行连续的观察及检查, 一旦发生严重的传染疾病等情况要及时报告。
2.4 坚持自繁自养
奶牛的繁殖使用自繁自养手段, 不仅有利于奶牛饲养管理, 还可防止外购买奶牛将传染病带到自家饲养场中。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引进外来奶牛时, 一定要派专业的防疫人士对奶牛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3 结语
奶牛疾病防疫工作的开展, 不仅是对奶牛的负责, 也是对牛奶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目前农村奶牛防疫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 为保障消费人群的健康, 做好奶牛防疫工作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仅可以保障饲养人员的经济利益, 也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要:在奶牛及其他动物的饲养过程中, 因一些养殖户的防疫工作没有做到位, 导致奶牛在饲养过程中时常发生疾病。这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一旦疾病蔓延, 对人畜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基于此, 结合农村奶牛防疫现状, 提出具体的防疫措施。
关键词:农村奶牛,防疫,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