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篇1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本规划侧重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势。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有专家分析其可能取代it业成为未来十年内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10%,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优势与机遇。
(1)中医药优势明显。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及机构数、研究开发能力和中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范围内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底病治疗中心”,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级31个、市级19个,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科、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眼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同仁堂、德仁堂等著名中医药企业。
(2)优质医疗机构及学科建设发展良好。拥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如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军区总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脑血管专科、骨科、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肿瘤专科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
(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投入22.168亿元,较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增长224.6%;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涵盖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之都”,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2.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定位,瞄准国际高端健康产业,着力引进世界一流的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健康产业集群。
3.按照“联动发展”、“内生外引”的发展模式,利用我市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行业之间协同促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壮大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
2.坚持社会化原则。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民营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惠及全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中医药、健康体检等产业链,鼓励开发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条,刺激健康消费。集约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
4.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垄断。站在城乡统筹、促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打破属地、所有制的界限,改变生产方式、采用信息化服务,实现技术、知识、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7年)。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使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
2.近期目标(—2012年)。基本完成40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国际医学城项目产值达40亿元;中医药产业项目产值达21.2亿元,年增长率近25%;医疗康复服务收入达250亿元,年增长率高于15%,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3位;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3亿元;医学支持平台项目收入达6亿元。
3.中期目标(2012—2017年)。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现代化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立健康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化、健康教育社会化、全民健康管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重点分为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及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和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等7个方面,含51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14.369亿元,其中近期(—2012年)投资114.369亿元(有4个拟定项目投资待定)。
(一)建设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区集中发展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国际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重点项目:芙蓉长卷——中医药文化养生公园;美国ict()肿瘤诊疗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院;省八一康复中心;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博奥生物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综合服务区。
预计投资:总投资约500亿元,一期投资43.5亿元。
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设成为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2012年项目产值达40亿元;到2016年成为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中心城区、都江堰市、温江区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为主题,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中医药精品特色服务,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德仁堂中医馆连锁化;德仁堂药膳养生餐饮连锁化;五谷粮仓健康连锁超市;市传统医学中心;肛肠专科医院扩建项目;非遗公园·中医药精品文化特色园区项目;市二、三圈层护理安老院建设项目。
预计投资:预计建设项目投资13.5532亿元。
发展目标:产值达21.2亿。到2017年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
(三)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来蓉投资新建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落户。通过合作发展,共同提高,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
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华西三圣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省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住院大楼、市三医院扩建工程、市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楼、省假肢矫形康复医院、市西区医院扩建项目、新生堂妇产医院、蜀都乳腺医院、红星老年病医院、济民皮肤病专科医院、肛肠病医院扩建项目、阿波罗前列腺专科医院、双流华美口腔医院、市金康诺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拟建医院。
预计投资:47.9358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250亿元。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计划,以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在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采取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民健康动态管理,实现从治病向防病、从坐诊向走访的转变,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
重点项目:爱康国宾蓝色海岸健康城、美年健康体检医院、凯尔健康体检医院、安生美健康体检医院等4—7个子项目。
预计投资:1.05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3亿元。以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机构为主体,形成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我市健康管理水平,打造西部健康管理之都。
(五)构建医学服务支持平台。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服务健康为宗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临床、病理、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精品特色服务。
重点项目:第三方独立检验实验室;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高新达安医学检验医院;省高新兰卫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独立实验室;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金域医学检验所建设项目;市中药院内制剂中心储备项目。
预计投资:2.93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6亿元。将独立检验实验室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全国知名企业。
(六)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从全域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在蓉的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重点项目:
1.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成“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集基本医疗、医疗保障、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优化整合医院卫生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创新考核管理体制,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健康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报账、健康信息查询、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互认互通、处方共享等功能。
3.建立“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均衡营养在线配餐、健康人才就业、健康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实现每个家庭均可以便捷享受健康教育与服务。
(七)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市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各项工作时间、内容、任务及责任主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的改建扩建、新技术引进等项目,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市)县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要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正在洽谈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在市场准入、医疗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我市医疗、中医药、体育、旅游、蜀文化资源等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蓉兴办实体,促进联合开发。
(五)鼓励延伸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现有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主体和客体有效互动的健康保健平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六)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大众传媒,采取开辟专题、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扩大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篇2
村镇规划的编制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农村社区为核心,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原则,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服务, 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1 村镇规划与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就是城乡之间通过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 使城乡居民在具备现代化和网络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共享现代文明。对应城乡统筹发展观, 村镇规划应由侧重于镇区规划转变为镇区规划与镇域规划并举, 同时进一步完善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镇区作为镇域的增长极, 根据镇域的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其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而镇域又是镇区的发展腹地, 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镇域规划中,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交通统筹
镇域规划中要注重交通的网络化, 镇与村之间, 村村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镇域的交通网络通过镇与县城, 县城与城市之间的交通, 使镇区和镇域内的所有村庄都能与外界沟通, 加速农产品的外运和商品物资的流通, 从而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城的公交线路可向外延伸, 开辟城乡线路, 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
1.2 基础设施统筹
由于行政管辖范围的划分, 基础设施重建、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今后在村镇规划编制中要坚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 统筹布局, 节约建设, 既满足使用要求, 又减少浪费。如供热站、供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基础设施在镇域范围内共建共享。
1.3 公共服务设施统筹
相比城市来说, 农村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散建设使得资金的使用更为分散, 公共服务场所设备简陋, 服务水平低下, 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设施的重复建设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可按照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配置, 县城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扩大其服务范围, 为近城区的农村提供服务。
2 村镇规划要注重保护环境
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 制约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村镇规划编制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 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原则, 才能使城镇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村镇规划的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于规划区内的湿地、林地、自然保护区要明确划定保护范围, 不得进行建设; (2) 加强排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改变过去脏水乱泼, 雨水乱流的农村生活方式; (3) 建议乡镇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改变农村庭院养殖的散乱生产方式, 将养殖区安排在距居民点300米外的下风向, 统一布置, 集中管理。 (5) 结合农村特点, 绿化以庭院种植为主, 结合道路绿化、公共绿化以及村镇周围的农田大环境绿化, 形成独具乡村特色的绿化体系。
3 村镇规划要加强村庄布局调整
村镇规划要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为指导, 对镇域内的村庄布局进行调整, 对于村庄规模小,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较差, 偏远交通不便, 位于不利建设地带的村庄进行合并、迁移。许多村庄外围建设很好, 村中心由于建新不退旧, 一处旧宅跨多处规划宅基地等原因导致旧村庄部分杂乱、闲置现象严重, 此类村庄以整合为主。通过村庄的整合和布局调整, 可压缩村庄建设用地, 减少耕地的浪费, 又可以推动村镇的集约化建设。
4 村镇规划要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村镇规划的编制要充分研究当地的社会经济现状, 综合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和远期发展的可能, 因此要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在村镇规划的总体布局中, 要为村镇的远期发展留足空间, 近期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服从村镇远期的总体布局。近期建设项目是村镇未来3-5年内要实施的, 有些项目如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基础设施如按远期设计规模建设在短期内会造成浪费, 可根据村镇的发展规模采取分期建设, 预留发展用地。
IT规划是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 篇3
国内银行的业务处理与IT技术结合起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引入PC机使银行营业网点的核算业务自动化。到了90年代中期,银行业务不断发展,风险也不断暴露,数据大集中应运而生。将分散的数据集中处理,推动了银行的业务发展。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真正以IT支持业务创新是在大集中之后开始的,仅仅有五六年的时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银行纷纷加强了渠道和销售,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的业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也对IT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与IT技术彼此推动向前发展,目前国内银行在经历这个过程,也在感受其中的艰难。未来,银行的发展和创新将越来越多地依靠IT技术支持,尤其以IT技术打造银行的应变能力是关键,而IT应变能力来源于科学的规划。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成功转型与其IT的长期合理规划紧密相关。
业务发展对IT的需求提升
近几年,金融科技水平发展很快,但银行管理层仍然感觉到IT相对业务发展来说是滞后的,其对业务的推动要小于市场的需求。随着国内银行战略转型的实施,其对IT支持的要求越来越高,像网上银行的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等,都需要完备的IT系统的支持。
银行业务模式的改变和客户对银行产品与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以往数据分散、客户信息采集不足的情况下,银行是没有什么营销可做的。数据大集中后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变为现实后,银行营销也就有了目标和方向。随着银行渠道和销售的推动,逐渐发现产品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比如以前除了存款外没有投资类产品;个人贷款基本只限于房贷,而且品种单一,选择性很小。近四五年,银行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有了投资类产品,像结构性存款、受托理财等,也有了不同的贷款品种。
目前,银行面临的发展是多方向的,适合个人需求的产品,方便、快捷的渠道,非银行现场业务,电子支付等非银行机构对银行结算支付业务的竞争,证券业务創新等。像网银、手机银行等以后可能变成银行主要的一个收入渠道。举一个例子,工商银行发布的信息显示,其网上银行销售量已经占总体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后网银不仅是一个交易渠道,也是销售服务的渠道。
利率、汇率市场化以及所引起的产品创新需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政策监管的放松,金融衍生品交易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推出了汇率及其衍生品交易,而且即将推出股指期货等,这些都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外汇交易,资金流动很大,对IT系统的技术支持要求很高。汇率完全市场化后,多汇率(能参考多个币种)的产品和账户设计如何实现?收费限制的逐步放松也对银行在产品、账户、交易、渠道等收费参数组合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国内银行在这些新的领域没有积累,如何把这些需求变成解决方案,对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是不小的考验。这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业务问题,需要对业务的清晰理解,然后向IT部门清楚表达其需求,最终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总体来说,国内银行把对业务的理解表述为解决方案需求的能力普遍需要提高。
管理层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战略转型,“以客户为中心”、“产品银行”、“流程银行”等经营理念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要成功实现转型,就必须达到国际化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全成本核算等管理需求也对核心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形势的变化使IT和银行业务的关系完全转变了,以前是IT推动业务的发展,现在则变成了业务的发展要求IT的发展来支持,从市场角度对IT发展的推动力要比以前大得多。
IT规划与银行发展
IT规划与银行发展的关系从银行个人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中可窥一斑。2007年年初以来,网上银行交易量成倍增长,股票、基金销售火爆,几十亿、上百亿基金份额在十分钟之内销售一空。业务以如此速度激增,银行的IT系统可想而知承担了多么巨大的压力。那么接下来,谁又能预见明天的汇率衍生产品不会成为今天的股票和基金,而再次考验银行的IT系统。由此可见,银行的IT系统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架构规划。规划应该在与银行业务长期、稳定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市场和业务增长点,然后合理地筹划和配置全行资源。
国内银行开始建IT系统时,基本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下来,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IT架构规划,只能是有一个需求做一个系统。国外银行的IT建设也是从分散开始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开始整合和集中规划,只是时间上比国内早几年。
一份全面的IT战略规划不仅能使银行的信息化事半功倍,极大地节省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IT应用的规范性,更能将银行潜在的IT竞争力加速形成现实的业务竞争力,降低业务风险和IT系统自身的风险,促进IT和业务目标的同步。
银行制定IT战略规划首先要从业务出发,注重与业务的结合,以业务促进为导向。同时,全面的IT规划在兼顾具体业务的同时,更要从战略层面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对整体的IT策略、架构、技术标准、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确定,并运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法,对各系统的边界范围、协同关系、生命周期、建设步骤等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通常,在银行整体架构中,业务架构是核心,也是业务战略和IT战略的结合点。而围绕着业务架构,IT部门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多层次的架构体系,共同组建一个完整的银行总体架构。在此基础上,银行的各种业务应用才能分步部署,有序开展。
在IT架构的设计和规划时,标准化也很重要,这也是近几年国外银行的应用热点。银行现有的IT系统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如果每个系统的设备都选择安全容量(容量大到足够若干年的安全运行),再加上一个完全相同的备份,那么所需设备的数量和容量将是非常巨大的,投资也非常大。如此多的设备配置,肯定会出现某一时间有些资源闲置而有些设备极限运转的情况,而且还占用了资金、场地、能源等等,这与银行提高效率的目标是不相称的。而IT设备标准化,多项目共享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品牌、型号、规格等统一后,每个机器不必选取最大的容量,可以用数量补充,协调使用,节约设备资源,而且备份也不必再一对一地配置,成本和管理难度随之降低,但风险不会增大。
从金融IT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看,国内金融机构在整体推进力度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在人员占比和费用使用上,国内银行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外银行IT部门人员通常占员工总数的5%~7%,而国内银行IT人员占比通常只有2%~3%,几乎少了一半。在经费使用上,国外银行每年的IT预算都是不够的,而且一定不够;而国内银行的IT预算每年通常会用不完,而用不完就意味着规划的事情没有落实。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篇4
2009年是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验收的关键年,全市妇女儿童事业紧紧围绕纲要的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工作体制,创优发展环境,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一、全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现状
(一)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妇女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1197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2.5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0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9.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居住环境也日益改善,农村改水受益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80.09%和34.00%,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1和3.49个百分点。
2.妇女儿童事业经费投入明显增加。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相关事业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0.2亿元,比上年增加9.4亿元,增长45.2%;医疗卫生经费支出10.4亿元,比上年增加4亿元,增长62.5%;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经费支出14.5亿元,保证了妇女儿童事业的顺利实施。
(二)妇女儿童健康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1.医疗环境和条件日益改善。政府重视妇幼卫生保健事业,各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妇幼卫生经费逐年增加,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00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医院26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09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6734人,其中执业医师376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260张。
2.健康与保健状况进一步好转。?我市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改进医疗保健条件,完善规范管理,充分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各项医疗保健的权利,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2009年,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52.68%,同比上升6.72个百分点;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98.8%和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9.68%,同比增加3.15个百分点;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率比去年均略有增长,2009年,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9.40%、98.60%、98.80%、98.80%、99.20%。
(三)妇女儿童受教育机会增加
全市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方针,重视残疾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完善义务教育贫困生助学金制度,开展“博爱一日捐”等希望助学工程,积极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依法控制学生辍学,残疾女童、流动女童和贫困女童入学等问题,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妇女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1.学前教育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在园幼儿数3.77万人,其中女童1.4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0%,同比上升22.57个百分点,已提前达到纲要终期目标。
2.义务教育基础坚实。2009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100%,已提前达到并超过纲要终期目标。
3.高中及高等教育不断普及。2009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5%;其中女生84.7%,已达到纲要终期目标。
4.特殊教育同步发展。2009年底,特殊教育在校学306人,其中女生104人,较去年增长8.3%,已达到纲要终期目标。
5、女性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09年成人识字率86%,其中女性80%;青壮年识字率达99%,其中女性94.5%;平均受教育年限8.6年,其中女性8.1年。
(四)妇女参与经济建设贡献突出
1.妇女就业和再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广大妇女迸发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辉煌业绩。近几年,全市通过实施对妇女就业、再就业政策倾斜,积极为妇女就业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培训和服务,帮助失业妇女实现再就业。200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达到6.7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占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42.1%。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女能人等,他们在各个行业战线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广大妇女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2.妇女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保征缴工作的力度,大力推动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妇女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到45.6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3.6%,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3、妇女参与政治建设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妇女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优先推荐、集中选配、专门考选,促使优秀的妇女干部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不断增强妇女干部在参政议政、改善民生、基层管理中的作用。2009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女性分别达65人和87人,分别占全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数的20%和25%,基本与去年持平;市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和市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已达到100%。妇女参政工作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五)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1.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援助机构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及法律援助机构,从制度上确保了我市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截止2009年末,已建立市、旗区两级妇联系统法律援助工作站147个,为110名妇女
儿童提供了法律援助;“148”妇女儿童法律咨询热线接待咨询527人(次);“110”家庭暴力报警服务中心接待家庭暴力投诉92期,出警率达到100%;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为111人进行伤情鉴定。
2.加大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力度。近年来,我市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提高了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大打击力度,严惩对妇女的暴力侵害及拐骗、买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和卖淫嫖娼、色情等违法活动,社会治安不断好转,全市强奸案呈下降趋势,2009年,全市共破获强奸案件数64起;破获拐卖妇女案件数1起;破获拐卖儿童案件2起;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数10起。相关部门的积极联合行动,有效地遏制了侵害妇女儿童权益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保证了社会秩序稳定。
二、妇女儿童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两纲》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序不稳地向前推进,从以上实施情况可以看出,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各项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从统计监测结果看,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女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2009年,全市女性就业人员37.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7.4%,离规划目标40%相差近2.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5.9万人,比上年增加0.78万人,其中女性6.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女性劳动者素质和岗位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女性就业难度仍然较大。
(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亟待提高。一是城市女性婚前医学检查率仍然很低。2009年,全市婚前医学检查率52.68%。其中城市9.74%,离规划目标城市不低于80%,相差70.26个百分点,差距很大;因而城市婴儿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年城市婴儿死忙率较去年上升了11人。二是女性艾滋病、性病人数未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市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8例,其中女性4例;女性性病年报告例数较去年下降26人,但是占全部患性病人数的比重上升了3.73个百分点。三是孕产妇死亡人数得不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市孕产妇死亡4人,与去年相同,较往年相比有上升趋势。
(三)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比例偏低。目前,全市女干部队伍建设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与《规划》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2009年,我市49个乡镇、苏木党委领导班子中,女领导干部配备率为12.80%,乡镇、苏木政府领导班子中、女领导干部配备率为17.14%。特别是农村“两委”女干部配备率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09年,村民委员会女性比重及居民委员会女性比重为20.2%和69.7%,较去年分别下降了0.32和4.9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基层女干部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数量满足不了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女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2009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9.39%,低于规划目20.61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45.28%,离规划目标差4.72个百分点;农村改水受益率为80.09%,低于规划90%目标的9.91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34%,离规划目标差5.41个百分点。
三、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维护妇女劳动权利,拓展妇女就业渠道。由于竞争上的劣势,择业范围受到限制,妇女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力鼓励和引导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二是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提高妇女的培训率,增强竞争能力。三是要加大推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女性平等就业。
(二)加大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力度,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婚前医学检查是控制和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源头,也是预防和减少出生人口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对于保证和提高婴儿出生质量重要性的舆论宣传,加强对人体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健康知识知晓度,积极支持和维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实行,逐步将婚检纳入公共卫生防御体系,通过政府补贴后逐步向免费婚检过渡。只有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筛查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地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二是进一步加大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力度。要全面开展妇科病普查,针对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防治。三是要加强防治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教育,努力提高城市、农村和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个体上杜绝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病蔓延。
(三)加大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妇女参政议政目标尚未达标,特别是基层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还相对较低。因此要把配齐女干部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重点培养、挂职锻炼、加强培训等方式,提高女干部综合素质,对于政治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的女干部要进行提拔,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农村“两委”班子,对“两纲”规定的需配备女干部的部门逐步配齐,确保完成“两纲”中对于妇女干部的配备要求。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篇5
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公路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公路新功能的定位,以重庆市当前农村公路建设模式为对象,提出农村公路规划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线,以引导新农村建设为目的,同时结合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对农村公路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有利于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作 者:夏剑锋 XIA Jian-feng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交通局,重庆,401520刊 名:交通标准化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年,卷(期):“”(5)分类号:U412.362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公路 规划 建设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篇6
浙卫发 [2017] 4号
各市、县(市、区)卫生计生委(局),省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
现将《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 2017年1月5日(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支撑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和《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紧扣深化医改和卫生计生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总体设计和部署,强化基础建设,拓展行业应用,探索服务和管理创新,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
1.信息化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成效初显,市级平台建设全面开展,80%县级平台投入运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三大数据库基本建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电子病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应用率超过85%,全员人口信息入库率达到95%。卫生业务虚拟专网覆盖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制度逐步健全。
2.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标准。疾控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域的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模式,实现了试点地区医疗机构传染病诊疗数据的自动采集。集公众服务、智能移动执法和决策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浙江省卫生监督管理平台建成应用。血液信息系统实现全省各血站血液采集、供应、库存等信息实时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63%的县(市、区)建立集约化的区域HIS。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药械采购综合平台基本满足药品耗材招标、交易和监管等业务需求。
3.信息化创新服务不断拓展
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医疗,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便民惠民创新服务。浙江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提供254家医院的统一、便捷的预约挂号服务。“诊间结算”、“床边结算”、“移动支付”等服务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烦。区域医疗服务协作和远程医疗服务为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区域公众健康服务门户逐步建立,探索居民健康管理新模式。网络医院等互联网医疗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是我省全面建成卫生强省、打造健康浙江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健康浙江发展内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形势,精准理解深化医改新要求,对实现新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健康浙江”建设带来更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在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统领下,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统筹建设健康浙江,势必要求健康与信息化加速融合,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努力摆脱业务协同缺乏、信息共享不足等桎梏,创新推进机制和发展模式,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有力推进卫生计生融合、医防整合和中西医并重,支撑“健康浙江”共建共享。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更大需求。作为我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重点任务之一,人口健康信息化不仅要助推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满足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管好与放活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以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更要按照创新发展、便民惠民的要求,建设浙江特色智慧医疗,扩大服务有效供给,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信息服务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
产业先行发展带来更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密集出台,浙江将信息经济产业、健康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以先行经验和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都将有力地推动我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尤其是健康信息服务摆脱原有“外热内冷”局面,更大程度开放共享信息资源,更加广泛挖掘应用医疗健康大数据,迎来实现产业与事业共同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
技术飞速创新带来更强动力。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着传统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加速涌现,新生应用的政策风险、网络安全隐患也日益严峻。人口健康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卫生计生部门实现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动力。
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健康浙江”建设,坚持“以通为本、以用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以业务驱动为主线务求实效、以数据应用为重心提升能力、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优化水平,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处理好集中与分布、条线和区域之间的关系,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开放共享,业务协同。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加强卫生计生业务协同,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力度,提升人口健康服务管理整体效率。
——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应用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功能叠加、融合集成为手段,实现“互联网+” 健康医疗深度融合。
——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强化健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促进规范健康医疗数据应用发展,保障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服务惠民,助推医改。围绕公众健康信息需求,适应深化医改新形势,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惠民,提升公众服务获得感。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一朵集成、开放、共享的“浙江健康云”,建成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健康信息应用网”,人人拥有一份连续、动态、实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造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健康服务门户”,建立一套标准、安全的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信息化综合能力能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和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信息化应用与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人口健康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四)具体目标
——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全面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形成“浙江健康云”,接入全省80%的卫生计生机构。
——共享全员人口信息,整合电子病历数据,人人拥有一份连续、动态、实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70%。
——整合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强化横向协同,加快纵向整合,建成“健康信息应用网”,智慧医疗覆盖率达到80%。
——80%的三级公立医院接入“健康服务门户”,提供统一、优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信息标准应用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构建一套标准、安全的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十三五”时期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目标值 1市级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测评通过率90% 2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
70% 3区域医学信息共享中心覆盖率
80% 4全员人口信息系统覆盖率
100% 5智慧医疗覆盖率
8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信息基础支撑框架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符合性测试,加快平台的升级改造,到“十三五”末,实现80%的卫生计生机构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省级平台与所有市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浙江健康云”。各类信息系统通过“浙江健康云”实现功能整合、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推进全省性业务协同。积极探索一级部署多级应用的业务云模式。
基于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补充完善省级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疾病诊断编码、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规范、药品应用编码、信息数据接口和传输协议等相关标准。梳理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目录、业务指标体系、信息公开目录。建立标准应用评测体系,加强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强化标准的推广实施。
加快推进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建设和测评,推进国产密码应用示范,提升卫生计生敏感数据防泄密的监测、防治、预警能力。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强卫生计生专网建设,强化重要信息系统、云平台、基础信息网络和个人隐私安全保护。
(二)强化电子健康档案应用
通过共享全员人口信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属地化管理。强化健康信息的动态采集和管理,推进全省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共享。加快推进免疫规划、妇幼保健、计生人口、慢病管理、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信息与电子健康档案对接。
强化电子健康档案在健康医疗服务中的信息载体功能,通过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调阅更新。加强签约医生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管理,推动个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信息的整合协同。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适时有序开放健康信息,满足居民自我健康管理需求。
(三)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
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全科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深度融合,继续深化区域HIS等集约化应用,提升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区域医学信息共享中心建设,加快区域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医疗协作服务系统应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服务效率。全面推进县域内签约管理、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完善浙江省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绩效考核,完善规范管理机制,提升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医疗信息资源上下联动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的建立。优化升级浙江省预约转诊服务系统,建立统一的专家专科池、床位池、检查池和日间手术池,推动上级医院优先向基层开放资源,打通医疗机构的逐级转诊信息通道,实现预约诊疗、上下转诊、诊疗记录共享等连续、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支撑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加快影像诊断、病理诊断、远程会诊、重症监护、教育培训、手术指导在上下级医院之间的推广应用,建立体系配套、专科特色化的远程医疗服务与技术帮带体系。
(五)强化医防信息高效协同
不断完善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监测预警、免疫规划等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建立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和交换通道,完成疫苗全程冷链运输储存信息化实时监测及流向监控,实现公共卫生全程信息化管理。加快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浙江健康云”实现信息协同共享,提升慢病综合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处置的信息管理和服务能力,到“十三五”末,全省医疗机构自动采集实时报送传染病、慢性病信息覆盖率达到90%。完善智慧急救体系,推进院前急救系统与“浙江健康云”的数据对接,形成指挥灵敏、反应迅速、运行高效、衔接有序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服务链。加快全省血液管理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推进血液制品的可溯管理。开展浙江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分析和溯源追踪。
(六)加快计生妇幼信息融合应用
建立健全出生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计生人口信息与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的对接共享。加快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和推广应用,全面建成以生育健康服务系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口决策支持系统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综合业务应用。以母子健康手册为基础,整合孕前服务、孕期保健、产时分娩、产后访视、出生登记、免疫规划、婴幼儿保健等信息,建立全省统一的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系统。
(七)推进药品管理系统优化升级
整合省级药械集中采购平台药品交易和耗材交易功能,优化采购和监管流程,逐步实现与国家药管平台、省内公立医疗机构、“浙江健康云”、药械生产配送企业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引入金融机构参与药械集中采购过程,提供多种金融工具支持,实现全省统一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推进“阳光用药工程”,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开展医疗机构处方与医嘱用药数据分析,建立省级处方集中点评系统,推进合理用药的考核评估,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八)发展中医药信息特色服务
依托浙江健康云,实现中医药数据资源与卫生计生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完善中医门诊电子病历、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中医远程医疗等功能应用,加快中医馆健康信息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应用。建立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开展中药资源基础数据服务和动态监测信息服务。开展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中医体质辨识的研究,探索中医适宜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水平。
(九)促进供给模式创新发展
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业务智能化,推广应用临床路径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病案云”,推进诊疗标准化,开展医疗服务质控。建立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支持临床诊治决策。推进基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运营管理决策智能化,支撑公立医院目标管理、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智能化,开展服务流程优化改造,提供导医、预约、候诊、支付、查询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到“十三五”末,至少有8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培育健康信息新业态,规范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与第三方机构通过合作开发、联合建设、运营托管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展智慧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健康信息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依法依规、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和数据增值服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开发移动终端、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设备等增值服务产品,推动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跟踪、分析和整体评估以及早期预测和诊断指导。
(十)提升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水平
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在行政监管和综合服务领域的应用,在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综合服务现代化。积极参与政务服务网建设,加快部门信息融合,推进各类便民服务应用与政务服务网对接。建设医院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改革监测、医疗质量、经济运行、医院发展和资源综合等指标信息的实时反馈、定期公开、系统应用和有效共享。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应用全覆盖、数据大集中、服务层次化。运用全员人口数据,实现对人口变动的实时监测和人口发展态势的科学预测。实现医护人员执业许可、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卫生许可、生育服务登记、再生育审批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业务在线办理。推进医疗机构和医师注册联网管理,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
四、重点工程
(一)分级诊疗信息化支撑工程
以“浙江健康云”为依托、以“健康信息应用网”相关系统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信息载体,通过开发完善全科签约服务、预约转诊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综合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以“全科签约”、“预约转诊”、“健康档案”和“远程医疗”为核心的分级诊疗服务信息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
(二)生育健康信息化服务提升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流程的整合,加快完成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及在全省各地的推广应用。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统一标准体系,实现全员人口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以生育健康服务系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口决策支持系统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为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升卫生计生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三)智慧医疗惠民工程
以实体医院和“浙江健康云”为依托,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各类创新应用,支持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服务主体在同一平台上开展服务,实现预约分诊、在线支付、信息查询、随访跟踪、满意度评测等功能,优化形成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网上门诊、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在线咨询等健康医疗服务,打造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健康服务门户”。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服务应用,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更好的满足群众需求。
(四)医院信息综合监管工程
基于“浙江健康云”,实现医院的原始业务数据实时采集,建立涵盖改革监测、医疗质量、经济运行、医院发展和资源综合等的医院综合监管服务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挖掘和分析,实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动态、全程、智能化监管服务,满足政府对医院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管理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信息化“一把手”工程的地位,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深化医改重点工作,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配齐配强信息化工作队伍,完善“规划引领、业务驱动、技术支撑”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形成信息化工作合力,保障人口健康信息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规划执行,开展科学评估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依据本规划,认真制定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规划,明确线路图、任务书和进度表。要实施严格的规划审查制度,强化“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依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管理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健全规划落实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引导人口健康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多方筹资,保障持续投入
建立包括政府财政和社会力量投入在内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各地要统筹安排使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资金,重点保障基础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编制信息化预算,提高信息化建设投入占业务支出的比重。创造良性投融资环境,鼓励社会参与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可持续运行。
(四)加强环境优化,促进创新发展
我国健康城市规划策略初探 篇7
健康城市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浪潮下的必然产物, 针对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过多、生活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健康威胁等问题, “健康城市”是由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1984年加拿大的专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1], 于1986年开始实施健康城市规划, 并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至今为止全球共计4000多个城市加入到“健康城市”行动中。我国各城市也积极参与, 北京、上海、重庆、大连、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第一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 为健康城市在我国的建设发展拉开了序幕。
健康城市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最初以卫生观念为重发展到以治疗观念为重, 再到现在的以健康观念为重[2], 意味着健康城市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层次, 还涉及到城市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因素。健康城市以城市为载体, 健康为目标, 对现代城市空间的舒适度及宜居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2 健康城市的内涵
健康城市的定义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健康城市最初的定义是在1986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确定的, 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有连续性、创造性的, 经常改良该市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城市, 并扩展社会资源, 使市民能够互相支持日常的生活运作并协助他们使其潜能能够发挥到最高点。[3]”WHO在1994年重新将健康城市定义为:“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并不断扩展社会资源, 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4]
3 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的策略
健康城市包含健康的环境、健康的人、健康的社会三个部分, 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围绕这三个基本点来实现:塑造空间形态使物质空间达到健康状态, 有利于市民大众的健康推进, 同时, 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法律制度确保健康城市设计的构想得以实现。[5]
3.1 空间形态的塑造。
3.1.1功能布局多样化。健康城市的土地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推动城市健康的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功能布局可以减少远距离出行, 从而减少汽车的使用, 进而减少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增加土地开发的多样性, 将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功能集中在一定的空间内, 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某些功能, 近距离满足人们的需求, 促进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生活的多样性。另外, 人们可将在交通运输方面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交际、活动等健康行为中去, 政府也可节省一部分投资用于空间的改善以及生态系统的修复等。3.1.2居住环境生态化。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是健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 健康城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 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居住空间进行改善。控制居住空间的容积率, 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渗透, 建立安全愉悦、适宜步行的生态住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建立完善的生态支持系统, 廊道、基质、板块三者相结合,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线,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等目的。3.1.3交通系统便捷化。交通出行是城市中的必要活动, 交通系统的便捷清洁更符合健康城市的需求。在考虑空间衔接的同时, 要注意交通系统的循环, 保证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步行系统可结合公共空间、开敞空间等, 增加步行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并且有利于居民的交往。自行车系统要予以关注和鼓励, 避免与其他交通形式的冲突, 自行车系统应结合良好的景观环境统筹布置。对公共交通系统要提供有效的支持, 其站点应与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结合, 便于换乘, 同时要考虑清洁能源的使用, 减少废气排放和能源的消耗。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健康出行方式, 将不同的交通方式相结合, 保证城市内部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3.1.4服务设施人性化。首先, 健康城市需要设置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 方便市民的休闲娱乐, 引导市民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增加市民之间的交流。其次, 要强化和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明确城市优势资源, 重新整合利用, 对绿色及灰色基础设施加强建设, 保障健康城市的有利支撑[6]。再次, 健康城市的建设要大力加强灾害的评价与管理, 建立有效的城市防灾系统, 提高城市安全性。
3.2 市民公众的引导。
健康城市的建设重要的是市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 这就需要引导市民公众推进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3.2.1健康的生活模式。健康的生活模式是健康城市的核心理念, 现代社会存在着饮食不合理、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模式, 这些不良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由于对相关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因此, 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对健康的生活模式广泛宣传、有效教育、积极引导, 营造健康的生活氛围。3.2.2健康的交流模式。健康城市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塑造安全、方便以及具有归属感的城市空间, 能有效地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空间尺度的舒适性, 方便市民的使用。另外要增强场所精神的塑造, 增加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 健康城市还要体现公平公正, 关注弱势群体, 减少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分化, 融合不同层次的居民, 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健康城市更加安全, 更有活力。
3.3 法律制度的保障。
健康城市的建立不能脱离法律制度的制约, 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干预, 一方面依赖于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法规的约束, 另一方面是需要公众参与, 反过来对政府和各部门进行利益平衡和监督。3.3.1政府干预。健康城市构想的实践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 城市的协调运转需要政府有效地将各系统整合起来, 协调各方利益纠纷, 确保城市各系统向健康方向发展, 健康城市的运行需要在政府的统筹下, 各机构组织、专家人员共同配合, 通过奖惩机制、绩效评估等手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7]3.3.2法规约束。严格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 可以保障健康城市的建设有序开展。制定健康城市设计导则以及健康建筑设计导则等法规性文件, 针对健康城市设计策略以及健康建筑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 修编健康城市相关法规。使之成为健康城市设计的一项成果, 同时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又有严格的约束力。3.3.3公众参与。健康城市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施行“倡导性规划”, 鼓励全体市民参与到规划中, 为市民提供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资讯, 并倾听市民意见, 了解公众意向, 并将“公众参与”纳入规划条例中, 使其合法化, 充分发挥公众在利益平衡过程中的协调和监督作用。[8]
结束语
健康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健康城市的建设在全球开展, 要创建健康城市, 首先应从健康城市的内涵出发, 合理发展空间布局, 从物质空间上解决健康问题, 并引导市民公众提高生活质量, 鼓励和推广健康的行为方式, 重塑城市环境, 创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
参考文献
[1]Evelyne de Leeuw.健康城市——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和评估机制[J].医学与哲学, 2006 (1) :8-11.
[2]Ashton, J.Healthy Cities[M].Bukinghan: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3]徐璐, 王耀武.健康城市和未来的城市交通[J].城市建筑, 2010 (10) :125-126.
[4]WHO.Basic documents 40th ed.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4.
[5]金广君, 张昌娟.城市设计:从设计景观到设计健康[J].城市规划, 2008 (7) :56-61.
[6]宁德强, 何定军.“健康城市”发展模式视角下的健康重庆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11-116.
[7]严强, 邢育健.关于健康城市的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 2001 (2) :33-34.
一半家庭没有健康规划 篇8
一位主导者。家庭主妇应该成为家庭健康的“排头兵”。在大多数家庭,主妇承担着照料全家人生活的责任。李明说,“家庭健康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将主妇培养成一个家庭的监督员,先向她们传播健康知识,再由她们带动家庭改变生活习惯。
一个健康账本。将每位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建档,这是家庭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相当于为我们的健康做了一个账本。除了血糖、血压、血脂、心率、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账目”外,常被大家忽视的行为方面也应记录在案,如饮食偏好、运动情况等。
一份健康投资计划。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疾病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少支出8.5元。
一周一天家庭活动。韩萍建议,除了尽量保证一周三次的常规健身活动外,每周末抽出一天作为“家庭活动日”。选择的活动应考虑老少皆宜,适合所有家庭成员参与。如郊游、公园野餐,还有快走、游泳、广播体操等都不错。
一个家庭药箱。有两类药必不可少,一类是常见疾病的药物如腹泻、感冒、胃痛等,另一类是急救用品,以便紧急应对突发的一般外伤、小事故以及心脑血管突发疾病。
一份膳食宝塔。管好嘴比管住嘴更重要,一般以7份素3份荤为主,每天每人要吃1斤蔬菜,盐每人每天别超6克,油每人每天少于30克。
一老一小最需费心。相对来说,老人和小孩最易出健康问题。针对小孩,除了定期接种疫苗、有病及时治疗外,健康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而老人多数患有慢性病,要帮助他们做好“健康账本”,督促他们吃药,并根据其所患疾病做好膳食搭配。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10-08
投资健康产业论文07-26
老年健康产业09-19
强化注册商标保护推动支柱产业健康发展09-03
21世纪人类大健康产业时代的机遇与挑战09-04
高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07-09
大健康医美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9-22
中国(苏州)老年医学大会暨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新闻稿09-02
健康教育工作规划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