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技术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思考

2024-06-23

完善技术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思考(共5篇)

完善技术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思考 篇1

肉牛产业发展是以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围绕肉牛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通过完善的产业技术应用机制服务于农民,为保障肉牛产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进肉牛产业的经

济效益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肉牛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肉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建设

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肉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从源头提高肉牛健康水平;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养殖场(户)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肉牛追溯体系建设

采取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参与的做法,普及肉牛追溯体系,将更多的牛纳入其中,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追溯体系可以科学统计我国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

建立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尤其是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实施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改良中心和一批品种肉牛原种场、基因库,提高肉牛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肉牛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牛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牛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牛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我国牛种自然分布和建立不同生产方向基地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增建我国奶牛、肉牛、乳肉兼用牛、地方良种黄牛、水牛和牦牛的原种场、良种扩繁场;制定全国冻精生产区域分布、品种分布及重点站的建设规划;完善乡镇村级冷配站,扩大肉牛繁育场及部分母牛繁育农户的饲养规模。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质肉牛的良种化进程,对优良肉牛品种引进、选育和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财政补贴;加强优秀地方肉牛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肉牛新品种培育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通过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等技术工作,选育出优秀的种公牛和良种母牛,再通过广泛地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把其优良性状快速地传递给后代,以提高我国肉牛群的整体质量和数量,达到优质、高效的改良结果。

构建我国自制种供种体系

利用引进品种选育来提高地方品种,做到国外品种国产化,利用外国品种构建我国制种供种体系;以我国的优良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特色的国产、优质、高效黄牛肉用品种,提高肉牛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以良种肉牛提纯复壮与杂种优势高效利用为目标,运用现代遗传评定技术、种质监测技术、moet和基因重组制种技术、胚胎生物工程配套技术等,强化制种和供种能力,建立完善的良种快速扩繁体系。

注重地方优秀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根据市场要求和牛肉质量标准,可在品系繁育中重点提高肉用性能,并对其不宜克服的尖斜尻、生长速度慢的缺点采用适当引入外血杂交方法进行改良,选育我国自己的肉牛品种。另外,在非保种区,利用杂种优势理论,筛选最优杂交组合,广泛开展经济杂交或轮回杂交生产商品肉牛,不断提高育肥的经济效益;发挥黄牛品种资源优势,加强选育,培育肉牛品种,在开发中保护本品种母牛资源;建立长效育种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本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肉牛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环境、饲料条件,确定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

建立适合我国分散饲养现状的良种登记和数据收集体系

结合现有种牛场、保种场的现有个体记录,统一数据记录和收集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的数据收集模式和联合育种体系,以保证育种群及主力公牛的选择强度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农区养牛业现状,在已有的引进种牛场(站)式饲养管理体系和千家万户饲养基础母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良种母牛登记体系,扩大良种母牛等登记的规模和品种,对地方良种母牛和引进的国外纯种公牛进行登记、提纯、复壮,在已筛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配套系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多元杂交。

建立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新体系

建立

完善技术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思考 篇2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城市管理工作会》, 首次把城市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 全国各地掀起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高潮, 随着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出现了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教练员, 又是运动员, 给行政主管部门带来二者兼顾不全, 拙襟见肘的困难。管干分离、政企分开, 运用市场竞争机制, 把环卫服务交给市场, 成为城市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 给环卫服务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机遇。许多环卫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的同时, 也给环卫服务行业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挑战。

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环卫服务企业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只有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不断强化内部管理, 解决好企业治理结构、经营战略、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才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争取到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 增强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1 树立核心价值观,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 环卫企业作为第三产业新兴的朝阳行业, 很多企业管理者还不够重视文化建设, 即使建立了部分企业文化, 但内容空洞, 不切合实际, 不够完善和健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它既是凝固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固剂, 还是提高企业品牌美誉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企业制度能顺利执行的保证, 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环卫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关系到环卫服务质量的好坏。

(1) 建立环卫服务理念, 树立核心价值观。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为组织确立以服务使命、服务宗旨、愿景、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为源头的企业文化系统;以文化价值要素提炼的理念系统。优秀环卫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把环卫企业文化作为重中之重, 把环卫文化基因当成品牌构造的内核,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自内而外, 迸发出无穷力量, 这是环卫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不竭资源。

(2) 以活动为载体, 促进环卫企业文化的形成。第一, 开展扶贫、济困、解忧的关爱活动, 深入一线环卫工人家庭进行“走基层”访问, 为环卫工人办理社会保障服务, 解决环卫工人子女入学困难, 积极提供法律援助, “夏天送清凉, 冬天送温暖”等贴心关怀, 使环卫工人在感到组织关怀、领导关爱, 同事关心的温暖的同时, 既促进企业留住人才, 又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二, 开展座谈会、演讲、宣讲等活动, 使环卫工人在娱乐中学习, 在活动中产生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第三, 开展“安全知识抢答赛”“岗位大比评”等劳动竞技, 可以激发环卫工人参与“比学赶超”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四, 开展“爱岗敬业标兵”“劳动技能能手”等评比活动, 能够使环卫工人自发地向典型先进看齐, 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只有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教育体系, 让环卫工人得到良好的文化思想教育和培训, 才能全面推进富有自身特色的环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 为环卫工人健康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教育引导环卫工人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 从而提高环卫队伍素质和实力, 不断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卫服务需求。同时, 促进环卫队伍向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转变, 把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训转化成物质形态生产力, 把教育成果转换成环卫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使环卫工人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不断升华, 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 为环卫服务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2 责权分明, 增强领导力, 制定管理机制,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政企分开, 人员不足的困难, 行政部门探索性地将建设好的城管环境卫生交由第三方企业来运作, 而由于环卫企业起步晚, 全凭以往的经验积累来管理企业, 常常出现责权不明, 资金融资困难, 运转不畅, 制度执行力度不大等阻碍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良现象。多重管理或相互越权, 会导致管理失衡,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使执行力混乱不畅, 处处受阻碍, 上级问不到责, 下级执行迷茫, 缺乏团队归属感和责任感。“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有责无权不仅束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使责任制度形同虚设, 最后无法完成任务;有权无责必然助力指挥滥用职权成为破坏企业良性发展的蚁穴。机构运转不灵, 既给企业运作造成障碍, 又大大降低了整体工作效率。所以, 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是否发展壮大的灵魂。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 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使环卫工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使企业财务清晰, 资本结构合理, 树立企业形象, 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环卫服务。企业纵横交错的管理机构设置如同一台机器, 每个零件都必需发挥其作用, 管理者才能操纵自如, 从而实现经营目标, 获得尽可能的经济效益。

3 强化制度化建设, 促进企业执行力, 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的生命力就是执行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以人的经验来管理企业就是“人治”, 以科学的制度来管理就是“法治”, 用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发展就是“文治”。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 是事关环卫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抓手, 是每一个员工人人都应该遵守的, 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规则、条文, 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 是环卫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忽视了制度建设, 一味地放纵“熟人文化”和任人唯亲, 不能有效、科学、客观地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就会出现有令不行, 有令不止, 使得企业不良病灶得不到有效根除, 从而继续恶化甚至发展到企业瘫痪的地步。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每个员工的行为, 由于员工行为存在人性弱点、行为差异以及行为环境变化, 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就是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在“以人为本, 人性管理”的前提下, 强化制度建设, 能够集群贤的智慧, 将其转化为环卫企业管理的具体行为, 使企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能够使环卫企业发挥整体资源整合优势, 内外一心, 整体联动;能够使员工在执行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吸纳企业文化, 使其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 热爱自己的职业,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为市民提供一流的环卫服务质量;为全体员工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平台, 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 积极进取, 与企业同步成长。

4 构建环卫职业培训体系, 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人才是环卫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目前, 环卫工人离职率高, 环卫队伍不稳定, 没有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需要建立环卫人才培训体系, 通过培训对每一个环卫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生涯归划;环卫队伍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技能低、环卫作业安全意识不高, 需要对其进行环卫技能、职业道德及企业文化培训。由于环卫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 对环卫人的职业规范化、专业化需求很高, 环卫企业建立培训体系有利于提高环卫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职业态度及服务能力, 有利于吸引从业人员使其自愿留在环卫企业, 提升环卫队伍稳定性;有利于帮助从业人员与企业同步成长, 建立人才的梯队力量;有利于环卫团队建设, 传递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国家大力营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美丽环境, 还需要更多的环卫服务人员来维护净化环境。迎着全国各地都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春风, 因势利导, 顺应潮流, 是环卫企业决胜千里的必经之路。环卫企业只有顺应市场需求, 不断内强素质抓服务, 强化管理促发展, 才能在全国各地都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大好形势下, 在广阔的市场环卫服务需求的潮流中, 开拓出美好的环卫新天地。

摘要:环卫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 只有抓住机遇, 建立健全环卫企业管理机制, 内强整体综合素质, 外树行业形象, 提升环卫服务质量, 打造环卫企业文化, 增强市场竞争力, 才能在广阔的环卫市场中尽可能地争取到市场份额, 为生态文明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机遇,机制,服务,竞争,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国庆, 赵晗.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

完善三项机制 促进学校发展 篇3

近年来,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中学大力实施科教并举的发展战略,全方位打造育人平台,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主要如下。

一、完善学校用人机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

我校以转化用人机制为核心,以实绩用人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全员聘用制度为主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并加强了以下三个制度。(1)教师竞聘上岗制。制定了《潘家湾中学考核细则及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潘家湾中学教师竞聘上岗、转岗制度及评分细则》,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师竞聘上岗和转岗的依据,2007-2008学年,我校已顺利实现了6名教师转岗,学校的教学秩序井然有序。(2)教师岗位责任制。针对教师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本学期,我们制定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对教师的常规教学、教育研究、考勤、教书育人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与教师的上岗与转岗挂钩。(3)完善教师奖励机制。制定了对教师奖励的两大原则:师德与教学业绩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投票与校委会、职代会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奖励机制规定,只有师德与教学业绩都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参与评选先进与模范。

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以教研促教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学管理。(1)完善教研制度。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三个保证”,即时间保证,制度保证,内容保证。(2)开展教学活动月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月活动,通过磨课、说课比赛、课件制作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论文评选等活动,打造精品课,创新教研形式。(3)发挥网络和多媒体优势,提高业务能力。目前,我校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配备完成,我们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经常上网看课堂教学实况,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将网络中有益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4)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我校开展了计算机培训及交流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三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两评比”(课件制作、课件论文写作)、“一交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5)师徒结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学校已有12对新老教师结成了对子。师徒教学上共同钻研教材、备课,相互听评课,思想上相互鼓励,积极上进。

三、完善课题研究机制,提升科研层次

近几年来,我校承担了两个省级研究课题:《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体系研究》、《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实践证明,课题研究是培养名师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1)分层管理机制。由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团队,队员根据能力和喜好,分工钻研一个子课题。子课题成员选择相应的班主任配对挂钩,或收集材料,或选择确定研究对象,或跟踪管理。(2)激励评价机制。学校制订了《潘家湾中学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试行办法》、《潘家湾中学骨干教师管理及考核试行办法》,在常规工作考核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课题研究阶段性评价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务聘任、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3)支持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发展的立体培训机制,我们通过改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优良师德,通过举办专家论坛提升教师教育理念,通过主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课题培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 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中学

完善技术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思考 篇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那么,税收作为影响企业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

创新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他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结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和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在阐述创新概念的同时,涉及到了范围广泛的如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的位置上,并赋予了自主创新的三重涵义 :

第一是原始性创新。就是要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第二是集成创新。即选择具有极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

第三是“二次创新”。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前进,在创新。

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技术创新,由于其发明的昂贵造价和复制的廉价性,导致出市场的严重失衡,发明者很难从其发明中得到回报,而其他人却能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劳动成果,表现出的外部性、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创新举步维艰,这就为政府介入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税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表现在政府对某个技术领域、某个产业和区域的支持,会导致社会资源和注意力转向该活动领域,促进和引导该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更重要的一点是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自主创新的研究和开发、中试、产品化和商品化的各个环节中,创新成本和投资风险大大减小,有利于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增加创新的收益。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企业R&D经费支出及R&D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21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29.6%。从R&D强度来看,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1%,略高于去年的0.77%,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图1)。

图1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变化情况

注: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2008年23期)

在企业科技人员方面,队伍在不断扩大,素质也显著提升。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达到220.2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16.3%,增长率比2006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3%。与此同时,企业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2007年已达140.1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增幅比去年高出5.2个百分点,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3.6%,标志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但是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小,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200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见表1)。

表12006年中国和主要工业化国家

2008)

同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拥有,本国居民仅拥有1/4。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此外,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现阶段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企业技术创新。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科技政策,初步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具有一定创新体系特征科技税收政策体系。例如1994年财税发1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6年财工字41号文《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和2003年财税发244号文《关于扩大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适

用范围的通知》。这些政策措施都给当时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后来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引导和借鉴的作用。

2006年2月7日,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营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发布了若干配套政策并同当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一)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第28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研究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科技人员不低于规定比例1。

(二)鼓励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2。

(三)鼓励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及技术引进的税收政策。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缩短折旧年限。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四)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政策。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实力,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增值税零税率的政策,具体规定为:“对列入科技部、外经贸部《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的现行出口管理规定办理退税”。(财税字[1999]273号)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五)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配套政策》还在工资扣除标准、资助与公益捐赠的处理、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免征四税和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抵扣标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税收政策旨在鼓励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现行的鼓励企业创新、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虽然也表现出类型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国外税收政策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制约了税收政策效应的发挥,1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动力的形成上,缺乏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如:

(一)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涉及到技术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转化和转让的各个环节,要真正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顾虑和难题,就要解决企业的研发推广的各个环节的问题,而目前的优惠扶持政策基本只着眼于单一环节,很难在完整循环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扶持机制。税收扶持政策更多地体现为对研发产品生产或研发成果取得收益阶段的优惠,而对研发、推广、转化过程的优惠较少;尤其是能够减少和弥补企业研发失败造成损失的扶持政策、利益保护和补偿政策更少,忽视了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动力激励不足。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太窄。

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且所涉及的行业也很有限,对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站和医药行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的,其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其他高科技行业则没有此项优惠。与国外相比,显然在力度和强度上都显得薄弱和无力,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选择上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信心。

(三)对高科技人员收入的税收扶持不够。

目前国内从事科技研发的高科技人才相对较少,每万名劳动力中研究人员只有16人。企业进行科研一般只能通过引入科技人才,但是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给予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另外,我国内资企业还有计税工资限额扣除.特别是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工资支出较大,由此一方面加重了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科技人才引进,还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人才流向海外。

此外,高科技创新成长中运用风险投资、孵化器等融资工具方面也没有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现行增值税政策使高科技产品比一般产品税负高,而风险资本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却要双重征税,投资于高科技风险大,优惠政策少,无法有效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投资。

四、比较国外现有的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的时候,都会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于很多方面的照顾。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减免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等方式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研发投入税收抵免。

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直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或一定期限内免征所得税。法国税法规定,凡是研发经费投资比上一年增加的企业,均可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税金,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新办企业免征公司所得税10年(而我国只有2年的免税期,且仅限国税);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当年科研开支超过前3年科研开发支出平均值的,其增加部分给予25%的税收抵免。我国规定:对盈利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年终经过税务机关批准,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研发试验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准许企业提取较多的折旧,以后逐年降低。这样,尽管企业总的税负不变,但相对于“直线法”折旧,企业税负前轻后重,享有递延纳税的优势。美国税法规定,对于试验研究用机械设备,大幅度地缩短历来的折旧年限,折旧期限定为3年,产业用机械设备的折旧年限定为5年;韩国对试验研究专用设施可按设施成本的50%提取特别折旧费。

(三)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

企业在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时,准许其在税前扣除设备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以减轻其税负。这种税收优惠类似于政府对私人投资的补助(也称为投资津贴),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创新。比如,英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资本性支出可以100%从税前的营业收入中扣除,而对购买知识产权和技术秘诀的投资,则按递减余额的25%从税前扣除;新加坡对于为投资高新技术项目而扩充和改善作业方式的公司,在10年内按不低于10%的优惠税率课征所得税。

(四)对于技术培训和科技人才的鼓励措施。

各发达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对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如美国允许企业每年为职工支付高达5250美元的教育补助金,并可在税前扣除列支;符合条件的教育贷款60个月的利息费用可税前扣除;对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用于科研经费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等。法国则允许个人技术转让所得视同长期资本所得,按16%的低税率征税。下表显示的是中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力及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活动人力和研究人员比例相对较小。(见表二)

(2007)

(五)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在实行增值税的发达国家,为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一般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拉美及中欧国家实行的也大多是收入型的增值税,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才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发达国家之所以选择消费性增值税是为了给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企业以优惠,从而刺激企业采用新技术。同时,对用于科学研究的产品以及用于交流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书报刊物、大学教材、学术杂志等的增值税采用零税率。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许多国家对科技人员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实施税收优惠。比如,日本对于个人向国外技术输出的所得、转让工业产权、专利等收入的7%、提供咨询服务收入的12%,可计入亏损,从而降低了个人税负。

五、积极研究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

(一)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改革。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这些税收政策都旨在鼓励试点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譬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下一步再实现在进到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的抵扣。

(二)完善税收优惠方式,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要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所得税的优惠方式,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方式的运用。对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分企业所在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性质。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对于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购置的设备或建筑物,加速折旧。

(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

完善对科技研究开发人员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范围,扩大技术成果奖励的免税范围。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应予免税。较大幅度调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有条件的实行据实扣除政策,促进企业吸纳更多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四)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对高新技术的吸纳与应用比较主动。要通过税收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向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和提供担保、再担保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可免征营业税,并适当降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五)实行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

完善技术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发展思考 篇5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

可能遇到的意外或疾病

职业学校每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占到三成左右,顶岗实习岗位种类也较多,在顶岗实习期间会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一些伤害或疾病。

1.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环境变化受到的伤害

如学生在操作机器时,因机器故障造成学生身体受到伤害,或学生在餐厅服务或工作时因器具损坏受到伤害等。笔者就曾遇到职校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时因玻璃破损割破手及因地板湿滑摔伤的实例。

2.在上下班途中受到的意外伤害

一是乘坐交通工具上下班途中或因工作环境交通情况复杂,发生交通意外造成伤害;二是在上下班时被他人恶意伤害或被动物咬伤的情况都时有发生。例如,河南某县职教中心学生在广东惠州温泉大观园在酒店顶岗实习时,因酒店出入车辆较多,交通秩序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发生实习学生在酒店门口发生交通事故受伤致死事件;广西某职校电商物流专业学生在汕头矢崎汽车部件公司顶岗实习时,在上班途中被工厂看门的狗咬伤,花费了大笔治疗费用。

3.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突发重大疾病或身体遭遇某些伤害

如某职校旅游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时突发阑尾炎,到当地医院住院手术;另有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休息地被开水烫伤送医院治疗等。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时

应该办理的主要保险种类

为了规避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减轻意外发生时学生、学校和企业的负担,除了对学生顶岗实习加强管理,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做好与企业的有效沟通这些重要的预防措施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都要求学生购买和办理一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1.为学生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这种保险是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疾病住院时,可以享受凭住院发票报销部分医疗费的保障,有利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解决部分费用。目前办理医疗保险的费用是每人每年25元,住院可报销50-60%,门诊可报销30%。

2.为学生办理商业意外平安保险

这类商业险针对学生在保险期间发生意外伤害如人为或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身伤害做出赔偿,也针对学生在保险期间因特定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赔偿,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险,它是对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体现的是“花小钱治大病”的原则。一般保费为每人50元,意外保险金额2万元,医疗保险金额在1万元至6万元不等。

3.为学生办理工伤保险

学校应与实习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者协议,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伤害或疾病进行规定,要求企业为学生购买相应的工伤保险等,以保障学生的相应利益。当出现意外伤害时,就能够要求实习企业根据协议进行赔偿,以避免发生事故时,企业以没有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实习生不是正式员工为由逃避责任。

如何完善保险机制

为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就当前职业学校的情况来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的现象虽然不多,但还是时有发生。要认真做好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实习学生和实习企业利益,减轻学校负担和压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加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力度

这项保险制度是从国家角度出发,为学生带来一定实惠的制度,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学生须先垫付医疗费用,并且各地医疗费用标准不同,如阑尾炎的治疗,在柳州是1000元,而在一些城市是3000元,学生所能报销的比例相对就少了,且不少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根本无法提前垫付医疗费用。因此,学生医疗保险应该要有一定的倾斜政策,对于中职学生在异地实习的医疗费用报销情况,在正常治疗情况下,不应考虑各地医疗费用差异问题,而是以实际医疗费用来进行报销,减轻学生因地方差别造成的额外负担。

2.利用商业保险的优势,制定合理的保险责任、理赔办法和赔付比例

加大对该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家长对其的认识和认可。商业保险虽然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全面的保险,但不足之处是对保险责任规定比较明确,且对理赔的范围及赔付的内容也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在赔付时往往得到的比例较小。如广西某职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部学生覃某在深圳顶岗实习时,因先天性小脑出血病发住院,总花费10600元。实习前,她同时办理了商业平安保险和新农村医疗险。因为实习地深圳不属广西辖区,新农村医疗险就不能报销,仅在商业平安保险报销了3175元,理赔时间达一个多月之久,且理赔一次后就不能再次理赔,这对于反复发病的学生来说,起不到长效保障的作用。又如在餐厅顶岗实习的张某,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因肇事者和学生本人家庭都非常困难,没有办法支付住院费用,她投保的意外伤害保险公司也没有能预先支付住院治疗费用,最后由所在学校和企业共同预先承担了学生住院费用5000元,保险公司理赔的2420元一个月后才到位。

可见,商业平安保险作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效的保障,应逐步为企业、学校和学生所认可,通过学校动员,学生购买,困难学生学校给予补助的方式,让每个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得到保障。同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合理的保险责任、理赔办法和赔付比例,保证购买者对保险涉及医疗报销用药的知情权,切实保障学生利益,避免再次出现花费500多元,而结果只能报销20多元的闹剧。

3.由按受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办理企业责任保险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应该作为企业员工享受一定的企业待遇。尽管,学校和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前都签订实习合同,明确企业对于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安全责任,但有的企业往往认为学生处于实习期,将学生作为临时员工看待,并没有给予他们员工应有的待遇,也没有专门为学生购买意外险,当出现问题时就会推卸责任。因此,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企业购买实习学生责任险,既能明确企业的责任,也能体现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地位,在工作岗位中得到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强化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意识,让企业更为注意学生在工作中的安全,强调学生的安全操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尽快落实专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各方利益

针对国家实行的中职学生第三年实习的模式,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是很有必要执行的,一是让社会重视中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二是通过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等分别负担部分保险费用的方式,减轻各自负担;三是通过这一保险制度,促使学校加强对实习学生实习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四是引起企业对实习学生安全的重视,并在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降低实习期间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五是促使学生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上一篇:红火鱼块作文下一篇:公务车,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