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2024-08-12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共7篇)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篇1

一、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

1. 德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德国是欧洲物流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 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发展物流园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货运经济性和合理性, 1984年开始建设第一个物流园区———不莱梅货运中心。1992年从铁路运输的考虑出发, 由当时的联邦铁道部和过去东德的铁路局合作制定了全国的总体规划, 在全德境内建设28个物流园区。1995年第二个总体规划出炉, 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39个物流园区, 使整个德国形成一个物流网络, 但该规划由于德国铁路私有化, 已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而最后没有实现, 直至2002年物流园区的规划并入德国交通网络规划。德国物流园区协会对2002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现有33个物流园区, 其中28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5个处于规划和土地开发阶段, 每个物流园区的总面积平均在1.4平方公里左右。

2. 德国物流园区的规划

德国对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有相应的要求, 如进行交通分析、选点分析、总体规划、当地物流企业分析、效益分析, 最后对项目提出具体建议。在物流园区的选址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紧邻港口, 靠近铁路编组站, 周围有高速公路网, 中心内至少有2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联, 特别是公铁;

(2) 交通枢纽中心地带;

(3) 经济合理性 (地价、劳动力) ;

(4) 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要求。

在进行效益分析时, 以物流园区所在地区为研究对象, 从社会角度而非个别企业的角度出发, 考虑整个地区的国民经济效益、交通状况及建成后的环境影响。

在具体园区规划前首先进行市场分析 (具体见图1)

按预测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块, 例如物流产业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分配功能区的规模, 并引入相应的设备设施 (具体见图2) 。

3. 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

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 由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 公司化经营管理, 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其资金来源由各级政府直接出资为主, 信用贷款和企业投资为补充。州政府提供土地、投资建设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也会对公铁联运站等某些设备进行投资;园区管理机构主要采取公益组织管理和有限公司管理两种方式, 有限公司管理为主, 私营企业参与仓库、加油站、物流设备等的投资和运营。园区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政府通过租赁良好的公共设施获取租金, 二是通过提供优良的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二、日本物流园区的规划与运营现状

1. 日本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物流园区最早以“物流团地 (Distribution Park) ”的形式出现在日本。日本发展物流园区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日本早在1964年就开始对物流产业发展进行政府规划与控制, 1969年形成日本全国范围物流体系的宏观规划, 1996年颁布《综合物流施策大纲》, 并5年修订一次。在1969年形成的日本全国范围物流体系宏观规划中, 将日本的1道1都2府43县分成8大物流区域, 进行区域物流和区域内物流的分类, 在各区域建设和整顿物流设施, 形成物流园区和全区域的物流网络, 再通过干线运输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近海运输) 形成跨区域的物流系统, 最后形成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日本现已建成22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 平均占地0.74平方公里。

2. 日本物流园区的规划

考虑到国土面积较小, 日本对土地利用率非常重视, 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既要考虑到物流园区作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运作的优势。日本政府将全日本的大型物流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交给了通产省、运输省、农林水产省、建设省和经济企划厅等5省主务大臣, 由其制定全日本共通的基本事项, 决定建设流通基地的城市。凡需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基地的城市, 均以本地区的城市规划为原则, 决定物流基地的建设地点、数量、规模及功能, 并报中央主务大臣审批。

日本物流园区具体规划程序:

(1) 进行物流系统分类。日本将物流系统的布局分成区域内、区域间和国际物流三个部分:

区域内物流是物流系统的端点, 与企业的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密切关联。区域内物流网络体系布局的主要依据是企业、配送中心 (或物流中心) 、物流园区间干线道路、物流设施、城市的交通密度时段等综合因素, 以及集成化理论。要求设施集约化, 活动效率化, 提高物流信息控制能力。

区域间物流是物流体系的骨干。区域间物流网络体系布局的主要依据是:与高速公路、铁路干线、近海航运的连接, 物流园区设施建设相配套。物流园区设施是由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仓储、信息设施和金融服务等组成, 实现设施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

国际物流包括国际间交易、储存、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加工与通关等流程。国际物流主要的布局依据是各类港口 (海、陆、空) 和依托各类港口而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

(2) 根据分类进行宏观上的物流规划。如在《流通业务市街地的整顿法律 (流市法) 》中, 确定东京、大阪、名古屋、广岛等共计30个城市为都市物流, 并按人口 (150-300万人口) 、经济总量、运输总量、区域交通条件确定分布物流园区的数量, 如东京为5个, 大阪3个, 名古屋、广岛等中等城市各1个, 全国共计86个。

在园区选址方面, 规定以都市外围的高速道路网和铁路网的交叉口为中心的10公里半径范围内为选址地点, 以确立其交通优势及其与都市内配送的衔接优势。

3. 日本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

日本采用的是“宏观上统筹调控, 微观上自由放开”的园区发展模式。由政府牵头确定市政规划、决定物流园区的选址、收购土地、将园区内的地块以生地价格出售给各物流行业协会, 如仓储协会、物流协会、卡车运输协会、冷藏协会等;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以土地购买和基础设施建设;各个协会的专业公司根据实际需求, 在物流园内统一规划建设物流设施, 建成后由专业公司负责管理;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园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发展, 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 促使物流园区的地价和房产的升值, 使投资者得到回报。这种模式一方面保护了协会中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协会成员之间的过度竞争, 使物流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启示

从1998年中国第一个物流园区———盐田平湖物流基地建设开始至今,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大小小200多个物流园区。从国外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及发展的经验来看, 我国在规划、建设以及发展物流园区的过程中, 在下列几个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和理念:

(1) 物流园区规划的基本条件

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要立足于经济圈和交通圈两个基本条件, 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要严格控制。物流平台的建设需要“三·三”条件。

首先, 要具备三个优势条件:经济圈的优势, 交通圈的优势, 政策机制优势。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 一个地区如果经济还不够发展, 就盲目去搞物流园区, 只能以失败告终。物流园区周围须具备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优势或具备极强的交通优势。物流园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又不宜直接参与园区的建设, 所以政府和企业运作主体要对发展物流产业形成共识, 并能形成一种“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建设模式, 是物流园区成功建设运营的政策环境条件。其次, 需要三种资源的足够支撑:物流企业服务资源, 物流设备设施资源, 货主企业货物资源。第三, 三种职能协调到位: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中介服务机构职能, 企业营销服务职能。

(2) 物流园区规划的主体和视角

物流园区的内在本质是引导和集聚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因此不论物流园区最终的设计、建设、运营主体是谁, 物流园区的规划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而且规划角度不能局限于单个园区自身发展, 而应该从整个经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 对区域内的所有物流园区的合理定位和布局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一方面, 要加强对公路、铁运、水运、空运等不同性质的物流平台的总体布局, 强化物流平台的多样性与协调性;另一方面要防止同类型物流平台在同一地区的有效辐射半径内的重复建设。

(3) 物流园区的选址

物流园区的功能能否有效发挥首先取决于其选址的科学性, 物流园区选址的主要依据应考虑两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已成型的交通枢纽, 以实现货物的转运便捷;二是依托产业或商贸园区, 以就近获取充足货源。

(4) 物流园区的准入机制

物流的发展需要一个规范有序的外部环境, 尤其是物流园区的建设, 直接关系到一个物流企业群的发展。因此, 在开放物流企业的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物流平台、基地、货运市场的准入门槛, 进一步规范、提升标准化运作。为实现物流园区的群聚效益和较高水平规模运作, 应对园区投资强度和物流强度提出要求, 阻止“圈地”行为和一部分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园区产生;为加强物流园区的土地集约使用和功能效应发挥, 应对物流园区内部物流用地与非物流用地的比例设定指标值, 抑制园区内开展过多商业活动而削弱应有的物流功能;为示范物流园区的行业引导作用, 可以让优秀的企业参与标准化的制定, 通过促使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可操作性和专业化程度, 切实推进物流在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发展。

(5) 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

根据国外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参照以下三种:

1. 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模式

将物流园区作为类似于目前的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项目, 在特定的政策下由政府做出物流园区规划, 并从政府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开发机构, 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来开发物流园区。

2. 大型物流企业主导开发模式

由具备特定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来开发物流园区并率先在园区开展经营, 在宏观政策、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趋势的合理引导下, 带动和引导其他物流企业或相关工、商业企业入驻, 逐步实现物流产业的聚集, 达到物流园区的开发和建设目的。

3. 政企联合开发模式

a) 政府规划物流企业共同开发模式:由政府进行物流园区的总体规划及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入驻园区企业负责具体项目的开发。

b) 政府规划物流, 地产商主导开发模式:政府进行物流园区的总体规划, 由物流地产商统一投资开发建设并负责园区的物业管理, 入驻物流企业租赁物流设施进行物流业务操作。

四、结语

国外消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篇2

【关键词】国外消防技术;启示

近年来,世界性的火灾不断,为了提高火灾救援的效率,保证受伤人数最低,很多国家开发和研究新的消防设备,以此提高消防技术。我国火灾事件也还有发生,然而目前中国的消防技术普遍较低,每次救援的伤亡人数较大,所以应该借鉴和引进国外的消防技术,促进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

1.国外消防技术

1.1传感技术开发消防装备

在火灾中,消防员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觉,盲目冲入现场实施救援。这增加了危险性,降低了救援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赫尔佐克采用传感技术开发了温度传感器、袖珍计算机、定位导航系统等消防装备。

温度传感器被安装在消防人员的手套中,在消防现场,消防人员可以根据传感器告知的温度,判断未知门后是否有大火。在温度过高时,消防人员可能会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救援。与此同时,传感器还能够检测到火灾现场是否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存在,消防员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可以避免中毒。另外,由于传感器与消防人员的身体连接,故而它能够监测到他们的体力参数,比如血压、心跳等,通过这些数据,指挥中心能够更好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调控。

袖珍计算机通常由消防人员随身携带,在这台计算机中汇集着关于火灾现场及工作人员的大量信息,通过将其安装在小型又结实的铝合金盒中,可以很方便地扣在工作人员的皮带上,这样就能够保证消防人员随时接收和发送信息。

通过传感器开发的定位导航系统主要是为了使指挥中心随时了解每一个消防人员的行进状况。它通常被安装在消防员的靴子中,消防人员每走一步,传感器都会将其位置和路线准确传送至指挥中心,保证救援的效率。

1.2消防员个人新装备

要保证消防员的安全,就需要为其配备先进的适合的装备。为此,美国、英国、法国特别开发了消防员个人装备,同时增加了消防队的装备。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动物保护及其严格,并且动物组织遍布的国家。然而在火灾中,动物经常会因为吸入大量浓烟而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美国专门为其消防员配备了宠物面罩。这种面罩的主要材料是塑料,形状像圆锥,在面罩上有一个气管与氧气连接。将这种面罩戴在动物的口鼻上,能够为动物提供氧气,防止它们窒息而死。另外,由于其设计与动物的口鼻相似,故而戴起来较舒适、安全。

与美国相比,英国和法国更加注重消防人员的安全。他们各自研发了新型头盔,用来保护消防员的人身安全。

在火灾现场,熊熊烈火散发的高温会伤害消防人员的身体健康。为此,英国专门设计了一种耐热头盔。在1000摄氏度的温度中,这个头盔可以进行完好无损,并且其内部的温度远远低于35度,在头盔的一侧还夹着一个小型电筒,头盔中还设置了摄像机、扩音器、麦克风等装置,这些都方便了消防员与外界联系。

和英国一样,法国也为其消防员开发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科技头盔,而且也是耐热头盔。与英国的耐热头盔不同的是,法国的头盔中安装了眼睛保护屏装置,通过这个装置,能够保护消防员的眼镜不受外界强辐射、爆炸及飞行物引发的“反射闪光”的伤害。

1.3两栖消防飞机

在各类火灾中,森林火灾是危害最大、扑灭最难的灾害,对于森林面积覆盖率较高的国家,森林火灾引发的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会更难大。为此,加拿大开发和研制了两种CL-215和CL-415水陆两栖消防飞机。其中CL-215的结构为单翼五双发动机,单船体机身、翼尖浮筒等,其机翼为28.6m,机身长为19.82m,飞机总高6.88m。整个机翼的覆盖面积达到100.33平方米。与此同时,这种飞机具有高载重、高巡航速度、高飞行距离、高爬升率等优点。除主水仓外,还有35个座位和卫生间、行李舱、食品间等配置。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飞机还能够进行改装,设置伤员担架、搜索灯等,方便操作,也提高了效率。

除此之外,飞机上还设置了两套操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操作人员能够获知火灾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对火灾进行控制。

1.4消防机器人

大火无情,即使消防工作做得再好,也同样会出现人员伤亡。为此,很多国家开发研究了消防机器人,让它们代替消防队员执行某些特殊的危险系数较高的任务。比如英国开发的能够搬移危险物品的机器人、美国发明的主动灭火机器人和“欧塔维亚”人形机器人等。

由英国消防部门设计和研发的钢制牵引车式的机器人,在存在大量危险物品的火灾现场,经常被用来搬移这些物品。在搬移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机器人身上携带的摄像机了解火灾的状况,之后向机器人下达命令,接收到指令后,机器人会利用自身的夹子钳子叉子等工具完成搬移任务。

美国的主动灭火机器人体积较小,具有灭火和报警双重功能,它经常被安装在居民的厨房或者高楼办公室中,当发生小型火灾时,它能够使用其内部的泡沫灭火器完成灭火任务;当火势较大或者较猛时,机器人内部的系统会自动进行报警,同时消灭自身范围之内的小火种。

而美国的“欧塔维亚”机器人的主要特点是极像人形。在重大或者特大火灾现场,消防人员如果不了解情况,盲目冲入火中进行救援,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欧塔维亚”机器人能够代替消防员冲入火场,同时为被困者提供面具,指引他们逃离火灾现场。另外它还带有一定的灭火装置,可以扑灭逃生路线中的小型火患。

2.国外消防技术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消防技术发展已经走向现代化和机器化、智能化,他们对我国的消防技术有很大启示。

(1)中国的消防救援对人的依赖性较大,人员伤亡也较大。故而要改变以往依靠人进行救援的观念,建立现代的消防救援观念。

(2)目前中国的消防技术还比较落后,故而消防部门要加强与科学研究所和高校的合作,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不断开发和研究新型先进的消防技术,促进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

(3)中国的消防部门需要加强和国外消防部门的合作,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消防设备,之后进行消化、再创造,研究出中国自己的先进消防技术。

消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系着消防人员的安全,关系着火灾救援的效率和质量,故而中国的消防部门应该不断采取措施,逐渐提高我国的消防技术,促进整个消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永强.国外消防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情况[J].现代职业安全,2009,(100):76-79.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篇3

类别:我的文章 评论(1)浏览(667)2009-01-08 11:38 标签:商业街银座地下电器商店

日本商业街在世界上是颇具特色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商业街,构成了日本商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东京银座

银座是东京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因为在固定时间内禁止车辆通行,它又被称作“步行者的天国。”这个繁华的街区近40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17世纪初,德川幕府在此铸造银币,遂有“银座”之称。明治初年,东京成了日本的“世界门户”,西方商业与生活方式最先渗入此街。

以银座大道为界,银座分为东、西银座。大道两旁,高级商店和名牌老铺鳞次栉比,巨大的橱窗展出最新流行的男女时装、锦秀和服、金银珠宝、高级装饰以及精致的艺术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品,醒目而又奇特的宣传广告比比皆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三越”、“松屋”、“松坂屋”等大百货店也座落于此。“三越”被日本人誉为“大百货店的开拓者”,现在的“银座三越”是1930年正式开业的,经营重点是面向年轻人的时髦商品和其它高档商品。这里还有规模不大、但专门经营某种独特商品并保持传统制作方法的店铺,总数超过500家,多数为名牌专门店。银座出售的商品多是高档品,价格高,面向上层社会。

银座大道后街以饭店、酒馆、小吃店居多,颇具特色的日本料理应有尽有。有专做活鱼、河豚和鳗鱼的,也有专做“奥殿”(豆腐、萝卜、芋头等混煮的一种菜)和荞麦面条的,而且还有品种繁多的外国菜,如中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菜等。除了大量商店与酒店外,银座还有数十家旅馆,数目众多的舞厅、夜总会,30多家剧院,100多个画廊,这些都增添了银座的繁华。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变幻多端,另有一番“夜银座”的风景。

银座平时经常举办各种展览会、表演会和其它娱乐活动。随着季节变化,各商家经常向游客分送鲜花,春天是郁金香,夏季是君影草,秋季是菊花,冬季是水仙,这即博得游客的好感,也能起到广告宣传作用。而且,每年9、10月间都举行“大银座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检阅游行、音乐演奏、祭祀银座神社等。

在日本,银座已成为“繁华”的同义语,其名称被全国各地所使用。据粗略统计,在日本以“银座”命名的商业街多达400条。浅草

浅草是东京另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浅草在日本人特别是东京人的心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认为浅草是“庶民之街”,是在现代化、西方化潮流冲击下尚能顽强保存较多传统和习俗的地区。人们到这里可以感受到江户时代“下町”的情调和气氛。

浅草的中心是浅草寺,以浅草寺为依托,这里集聚了具有日本民俗传统的各式商业店铺。浅草寺是东京最古老的寺院,江户时期,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修建了浅草神社。后来到这里参拜的游客日渐增多,周围的行商和娱乐活动也逐渐活跃。从浅草寺的雷门到宝藏门有一段铺石路面,是参拜观音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著名的“仲见世”道路。两旁涂成朱红色的小店铺一间紧挨一间,出售供神用品、江户玩具、舞蹈衣物、点心小吃和各种特产,许多是江户时代留下来的传统产品,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些店铺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红梅烧”已有2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仍盛名不减,常常供不应求。现在,同“仲见世”交叉的另一条道路的两旁也发展出密集的小店铺,形成新商业街。新、老“仲见世”商业街店铺数百家,出售物品价格比较便宜,适合中下层群众。

浅草还集中了众多电影院、剧场和其它娱乐场所,有些曲艺场所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浅草四季都要举行盛大的传统节日活动,例如在冬季举行颇具民族特色、在其它地方都少见的“羽子板”集市活动。

浅草终年游人不断,商店街每天都熙熙攘攘,呈现出一派繁闹的平民街景。地下商业街

在日本,全国各大城市及某些中等城市都有地下商业街。地下商业街在地下很大范围内建成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商店标立,和地面上的街道完全一样。地下街有充足的光源,光线柔和,有充足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比地面上更舒适,没有地上街的车辆、噪音和灰尘。

日本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1957年建成的大阪唯波地下街。1963年大阪又建成梅田地下街,接着又建成当时全国最长的地下街--虹地下商业街。虹地下商业街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街顶距地面8米,长1000米,宽50米,高6米,内有4个广场、三四百家商店和许多餐馆、酒吧、咖啡店。商店出售名种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级装饰品,从现代电器到名贵古董等,凡是地上有的地下大体俱全。地下商业街兼有商业中心、铁路中枢和游览胜地三大功能。地下商业街中道路纵横交错,曲折有致,路心有花圃,店前有树木,交汇处有群雕,拐角必有喷泉,甚至有小桥流水、飞泉瀑布等景致。巨型风景画在灯光烘托下,使人如临其境。在地下商业街,光电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使用,使艺术与商业产生了完美的结合。

如何防灾是地下商业街面临的巨大问题,日本各地下商业街都采取了严格措施。例如世界最大的地下商业街、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东京“八重州”地下商业街取了以下措施:(1)防火。八重州顶部安装了8000个“烟火感知器”,在温度达摄氏72度时,即自动洒水灭火。每隔50米有消火栓,数十个通达地面的通道。(2)防火灾、地震时突然停电。出现这种情况,发电设备自动发电,约一分钟后就能正常供电。(3)防震。八重州地下商业街采用了各种耐震的建筑构造。同时,地下商业街还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其它特色商业街

在日本,还有许多特色商业街。东京除银座、浅草之外,还有“新宿”、“秋叶原”、“六本木”、“涩谷”等商业街。

“新宿”集中着照相机及摄影用品商店。“六本木”则是时装店、迪斯科舞厅比较集中的地区。“秋叶原”的电器店特别多,整个地区仿佛是一座大电器商场。

“秋叶原”商业街的电器商店大批采购、大量售出,故各种商品价格比较便宜。同样商品与百货店相比,价格要低二至三成,有时还削价出售,最低可减价四成甚至五成。由于过分便宜,不免令人疑惑不解。这主要是因为新款电器源源不断上市,旧式样电器只得抛售。至于售后服务如免费维修、送货上门等方面,则与大百货店并无两样。因此,许多外国人和留学生都来这里购买电器。有的商店同时是对外国人的免税商店,这种商店同时用英语、汉语等外国语言向顾客介绍自己的商品。

东京新宿大街和东京银座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启示

宋向清

一、东京新宿大街及其启示

◆定位:东京最大的中心商业区

◆特征:魅力+活力,是日本摩天大楼最多的地区。

◆布局:新宿是日本最大、人气最旺的街道。新宿最热闹的是歌舞伎街,这里餐饮,娱乐,电影院齐全,整夜灯火通明,被称为不睡的街。新宿购物街包括120家商店,从新宿车站前的广场开始算起,它们都位于900米长的新宿大街两边和新宿车站东,南,西,北四个出口附近。这里聚积了日本高档的百货公司,伊势丹、三越、松屋歌舞伎街在东口,高岛屋新宿店在南口,全都是最著名的商店。还有大型的购物中心(lsetan,mitsudoshi,marui),书店(kinokuniya),食品杂货店,饭馆(nakamuraya和takano),以及一家美术用品商店(sekaido)。以男装、女装、鞋、手袋划分的商店也在这条大街上。目前,杂货店和计算机房集中在这一区,年轻人喜欢围在alta大厦的电视演播室前观看娱乐节目。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商业区。

◆交通:新宿站每日的客流量平均为346万人,是全世界最大的车站,被基尼斯确认为世界第一大车站,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出口,是公共路线(日本东铁路)、私家铁路(odakyu路线,keio路线,seinu到新宿路线,marunouchi地铁路线,首都到新宿的地铁路线,和oedo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或终点站。这些线路带来的人流量比日本国内其它任何一个城市的人流量都要大,成为新宿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核心支撑:新宿大街商业区的核心支撑是车站和密集的交通网络。每天346万人在此上下车,无形中给新宿大街带来巨大的人气。换句话讲,交通让新宿大街保持全日本人气最旺的第一大街的荣誉和地位。

★东京新宿大街给我们的启示:(1)大商业必须有大交通;大交通必须有大网络;大网络必须有大胸怀。新宿商业中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对私家铁路的包容。只要有利,不问出身,符合规划即可。这就是日本式思维,也是日本高效、高质、高产的重要原因。(2)夜经济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强城市活力、繁荣商业发展的重大金矿。

二、东京银座及其启示 银座是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相传从前这一带是海,后来德川家康填海造地,这一块地方成为铸造银币的“银座役所”。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这里更名为“银座”,有“东京的心脏”之称。

银座商业:象征日本自然、历史、现代的三大景点(富士山,京都,银座)之一的银座,与巴黎的香谢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齐名,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银座大道全长一公里半,北起京桥、南至新桥,大道两旁的百货公司和各类商店鳞次栉比,专门销售高级商品。在银座大街的两旁有4家大百货公司,500家特产商店,2000家饭店,1600多家酒吧和歌舞厅,30余家剧院和100余处画廊。银座大道后街有很多饭店、小吃店、酒吧、夜总会。有买文具的百年老店伊东屋(Itoya),日本第一间面包店——木村屋总本店。街上有许多茶座,游客可以坐在街心饮茶谈天。入夜后,路边大厦上的霓虹灯变幻多端,构成了迷人的银座夜景。

银座交通:比较便利,有JR山手线→有乐町站、营团地下铁银座线、日比谷线、丸之内线→银座站等,四通八达。贯穿银座1丁目至8丁目的中央通,被选为日本“一百名道”之一,也是银座最繁华的主要街道。每到星期日下午,整条中央通会实施交通管制,成为步行者的天堂。银座大道两侧人行道宽阔,从1970年8月起,银座大道禁止一切车辆通行,成为步行商业街,故有“步行者的天堂”之称。

银座规划:

1、格网状街区;

2、耐火化;

3、连屋化,即每个街坊的沿街面由2-3栋长条式、较大规模的建筑组成,这种街区整体开发方式在日本城市建设史上尚属首次;

4、步道和车道分离。

银座文化:银座不但是日本商界的胜地,也是融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大花园。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银座开始成为东京最繁华、格调高雅的新潮商业中心。其不仅是东京商业中心的代表,而且已发展成为日本现代化的标志和橱窗,尤其是它所代表的消费文化,还具有独特的“标新”和“逆反”文化特征。银座的繁荣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征,“银座”一词本身,也不再仅仅作为地名而存在,更具有一种深层的、非日本人难以理解的文化内涵,它是高级、名牌、流行、品味、信用、货真价实、憧憬、时尚的代名词。

银座地价:东京银座街的地价高得惊人。2007年3月24日,东京银座地价突破3000万日元/平方米(相当于200万元人民币),被戏称为:一个脚印的土地是内阁高级官员一个月的工资。

★东京银座给我们的启示:

1、两侧人行道特别宽阔,被称为步行者的天堂。

2、周日不允许机动车通行。

3、特产商店扎堆,高达500家,成为日本向国外游客推介日本文化和特产的重要窗口。

4、允许标新和逆反的文化存在,并成为银座文化象征,体现了日本作为东方人的西方化宽容。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和拉德方斯CBD

对我国城市经济转型的启示

宋向清

一、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及其启示

◆定位:巴黎市中心商业区

◆特征:文化+情调+金碧辉煌 ◆布局:一轴六点,旅游带动购物。香榭丽舍大道位于巴黎八区,城市的西北部。起始于协和广场,广场上矗立有方尖碑,大街由东向西延伸1915米,前半段较平坦,接着有一段上坡直到戴高乐广场,广场中心屹立着凯旋门。笔直的街道让我们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卢浮宫和它里面的金字塔、杜伊勒花园、方尖碑、凯旋门,以及城外的戴芳斯大拱门。大街上购物中心并不太多,但大都是全球最知名的顶级品牌店,吸引了全世界的顶级富豪到此密集购物。紧邻的圣安娜街上有世界顶级品牌以及最著名的设计师店面,Christian Dior、Hermes、Lanvin、YSL等等,其中还有不少是全球最大的旗舰店,像Channel总店就设在这个区域。广义的香榭丽舍大道还包括由周边4条商业网点密集分布的小街道,这些街道与香榭丽舍大道不同的是:业态更多,网点更多,消费者更多的是市民而非游客。它们与香榭丽舍大道共同构成香榭丽舍街区,成为巴黎市民和游客购物和观光的首选。

◆功能:文化中心、旅游中心、购物中心

◆核心支撑:旅游业。香榭丽舍大道规划设计的最大亮点,也是全球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大道两边和两头密布巴黎最主要的旅游观光景点(区),凯旋门、卢浮宫、方尖塔、戴高乐广场等或近观或远眺,总能让你感受到巴黎迷人的魅力,形成到巴黎就一定要到香榭丽舍大道的天然聚合力。另外,香榭丽舍大道通过市场机制执行严格的门店设置和品牌进驻规则,虽然没有政府指令,但极高的入住门槛让非顶尖企业和品牌望“街”兴叹。

★香榭丽舍大街给我们的启示:

1、让旅游成为拉动商业零售的源动力。

2、主街道凸显通行和观光功能,让商业零售和餐饮等后置于周边街道。

3、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淘汰不符合香榭丽舍大道要求的企业和品牌,从而保持她的尊贵和神圣。

4、让中心商业区成为城市的最大名片。

5、不遗余力引进著名商业品牌。

二、法国巴黎拉德方斯CBD及其启示 如果说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可以看做是中部诸城市原有城区商业中心区的楷模的话,那么,巴黎拉德方斯CBD区作为巴黎新开发区,就应该成为中部诸城市新区以及新兴城市的典范,他们的规划和发展思路对于我们来讲极具参考价值。

拉德方斯CBD区基本情况:塞纳河把巴黎自然分割成南岸和北岸,又称左岸、右岸。左岸有“法国文化摇篮”的美誉,历年来都聚集了很多文化和艺术界的名人;右岸则是法国的贸易及金融区,也叫拉德方斯新区,法国主要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它金融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所以,有人说巴黎是“左岸有脑,右岸有钱”。

拉德方斯新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于1958年建设开发,全区规划用地750公顷,先期开发250公顷,其中商务区160公顷,公园区(以住宅区为主)90公顷。规划建设写字楼250万平方米,供12万雇员使用,容纳1200个公司,法国最大的企业一半在这里。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建成占地25公顷的公园。商务区的1/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良好。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慕名而至。

拉德方斯CBD交通系统:这里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RER高速地铁、地铁1号线、14号高速公路、2号地铁等在此交汇。是欧洲最大的步行区,67公顷的步行系统使所有到此的游人都能体会到舒适和开心。集中管理的停车场设有2.6万个停车位。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这种做法在世界是仅有的。

拉德方斯的规划和建设:拉德方斯新区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拉德方斯为了增强新区的凝聚力,特别规划设计了超大型景观性标志性建筑“巨门”。巨门与凯旋门同处在巴黎城市主轴线上,又称新凯旋门,被誉为通向未来的大门。巨门建成后,人们觉得新区与老区有了平衡感,新区面貌大为改观,从此,拉德方斯有了中心,有了标志,有了精神支柱,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大增强。

★拉德方斯给我们的启示:

1、行人与车流彻底分开,互不干扰。

2、新区要有一个精神支撑点。拉德方斯的支撑点就是巨门。巨门建成之前都认为拉德方斯离巴黎中心城区远,景观平淡,缺乏吸引力;而巨门建成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该区非常值得到此一游。

3、规划和建设不注重个体,而强调充分利用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营造温馨宜居的美感。

香港商业中心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启示

宋向清

一、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

就像香港的一个缩影,铜锣湾市井而高档。大众化的商铺满街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触手可及;世界知名的顶级百货公司也遍布其间,凸显出香港强大的消费力。集巴黎的奢华、米兰的典雅、伦敦的经典和纽约的简约风格于一身。

香港铜锣湾前身是电车厂的时代广场,现在作为香港十大景点之一,有着琳琅满目的美,尽显都市魅力;在利园的名店坊,有小巧精致的街道,有小雕塑喷泉和座椅,咖啡店精致的户外座位让欧陆情调洋溢;从时代广场、崇光百货一带让人炫目的玻璃墙和汉白玉镶嵌的高楼大厦下,步入渣甸街,一路极现代与极市井的景观相交汇,铜锣湾的风情万种让人眼花缭乱。铜锣湾是香港最著名的流行服饰采购天堂,作为全世界租金第三贵的地段,仅次于美国纽约的第五大街及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

★铜锣湾给我们的启示:市井与高档完全可以完美结合。

二、香港尖沙咀东部商业中心

香港尖沙咀东部商业中心为香港九龙半岛最大的商业中心地带。从70年代末期开始到90年代初,一个由填海造地形成的尖沙咀东部新商业中心区全部开发建设。尖沙咀东部一共为16公顷的商业发展用地,是一个完整的商业中心区。主要建设项目是高级商务办公大楼、商场购物中心及旅馆,也有部分高级住宅。

◆交通:沿街建筑背后及侧边的道路系统作为客、货运车流的通路,公交车、酒店专用车、学生用车等专用车辆可在大街通行,换句话讲,客货车不准在大街行驶。人行道至少7.5m宽,行走安全,遇有大街两边相对都设商业大厦时,则铺设人行天桥(Flyover),连接楼层商场。

◆布局:总共25块地,其中14块用作商业(商场与办公)、5块为旅馆用地。商业及旅馆用地大都分布在中部所谓黄金地段;住宅用地相对集中布置于区内东北部边沿,以保持居住安宁;政府投资用地分散于四周边沿,力求出入方便。在商业大街上的5座旅馆的用地采取隔街错开的布局,可以分散商业大厦的人流。商业大厦在街道两侧相对设立,由天桥连接,目的是便于顾客“串场”。★尖沙咀给我们的启示:

1、要想打造成为具有与老商业中心相抗衡的新商业中心,政府就要舍得把几乎一半的地用作商业,而且呈环形布局:商业居中,居民居外,政府居边。

2、商业街只允许走公用车辆,货运等车走后街。

国外垃圾回收利用对我国的启示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容,垃圾数量随之逐年增多.垃圾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指出我国垃圾回收利用与发达国家具有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国外垃圾回收利用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作 者:蔡永海 张召 Cai Yonghai Zhang Zhao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期 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X705关键词:垃圾 回收利用 经验 启示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篇5

一、系统论视角下的美国创业教育

(一)从系统的整体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的整体性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其价值取向、课题体系、环境创设等方面。从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创业教育是大学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回应,是在面临社会就业形势急剧变革情况下的主动改革。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由此,创业教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自由发展,是对学生作为整体个体价值的充分尊重。美国创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开放创新到有所限制的过程,形成了系列化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创业相关的所有方面。一般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都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创业实务操作四大类型,每个类型中又有若干具体课程内容。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创业培训,充分重视大学创业教育对美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调动各级政府、私人机构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创业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外界环境,其大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从系统的层次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的层次性明显,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课程,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全部正规教育。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人才培养,由麻省理工学院实践得出。该模式强调创业氛围的营造,保持与外界密切联系,通过项目式团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全校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二是培养创业学科专业人才。该模式或者设置专门的创业学科,或者在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把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强调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大学内的普及型创业教育。该模式分为大学本科和MBA两个阶段: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创业领域的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MBA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强调现实创业活动的实践性课程。

(三)从系统的相关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非常注重系统内部要素的紧密联系,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品质和能力,又将相关专业教育融入其中;在课程开发上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理论课程注重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课程注重创业实践操作和创业活动;在培养形式上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美国大学生可参加多种形式的模拟或实战的创业活动;在师资团队上注重校内外教师的结合,在校内邀请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加入团队,鼓励这些教师创办企业积累实战经验,在校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相关政府官员参与创业教育。考夫曼高等教育创业课题小组所做的《关于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研究报告指出,创业对全球经济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创业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延伸领域,通过创业教育作为桥梁连接大学教育与世界现实。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社会和教育界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美国大学教育、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作用,必须不断分析外界影响因素,调动各方力量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从系统的开放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开放式的,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创业教育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美国的大学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区非赢利性组织、民间团体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市场、企业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同时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或者直接成为创业教育的师资。很多企业通过捐助高校的创业中心,保障了高校创业教育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政府在美国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和私人组织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向社会开放,为社会人士提供创业课程和创业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良好的校企互动成为美国创业教育的基础。美国很多大学设立创业中心,专门负责研究成果的.转化,将师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进而创办企业。从更高的层次来看,美国创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教学和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美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重新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定位

美国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美国教育、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正如美国创业学领域的泰斗人物杰弗里·迪蒙斯所说:“创业革命和创业教育为21世纪的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设定了发展方向,新的创业一代的首要任务是为21世纪和未来建立一个创业型社会,他们创造出新的技术、产品、流程和服务,这些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美国创业教育的战略性定位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我国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上要重视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我国教育部在也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该意见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创业教育基础,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先天条件。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创业教育置于社会的整个背景下,打破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崭新理念和途径。充分认识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于高职教育、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意义,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使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创业品质、精神和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化,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新创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环境

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其完善的支撑体系,由创业教育研究和指导机构、社会机构、政府所形成的系统为创业教育打造了一个运行良好的保障体系,从政策、法律、资金、师资、机制等各方面保障了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缺少大环境的共同孕育,创业教育将在象牙塔里难以持续。政府通过立法或者制定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采用各种手段调控资金流向,调动各方积极性,支持大学生创业,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资金的稳定。还可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专门负责创业支持,推广创业教育,包括转化成果、联系项目、提供咨询、提供技术或融资支持等。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可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社会应大力支持非营利性组织的成立,如公益组织或教育组织机构,专门负责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站在社会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明确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提出可行性参考建议,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向各类型商会、企业联盟宣传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一起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与学校一起为社会提供创业咨询和培训,帮助学校创业的学生融资。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高职院校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企业有更加真实深刻的认识,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深化对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认识。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可以直接参与创业教育,对课程开发、模式创建提出宝贵经验,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课程,担任若干个学生的创业导师。有条件的企业可与相关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直接支持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或者支持学生利用研究成果进行创业;可以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基金,或者赞助高职院校的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政府、社会、企业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为高职院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形成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四方联动,有利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重新创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体系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篇6

1 我国外包服务业的主要不足

1.1 以内需为主, 出口为辅, 高端业务不足

大多数中小企业外包业务来自于在中国设立了公司的跨国公司, 大多以承接低端外包业务为主, 以在岸外包和近岸外包为主;高端外包业务首先承接的主体是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 有些业务这类公司会二次外包, 同时我国少数大企业也随着外包经验的增加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承接高端外包业务, 这些少数大企业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并且这部分离岸外包很多都是以硬件带软件的嵌入式软件外包为主, 因此从整体来说, 目前我国承包业务的高端部分还太少, 还是以ITO为发展主体。

1.2 企业规模小, 营销能力弱, 缺少品牌形象

目前我国在世界服务外包的主要领域软件外包的规模在全球市场不足10%的规模, 无法和“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相比, 和全球第一大接包国印度最大的几万人的企业相比, 我国最大的外包企业也就是几千人的规模, 因此整体竞争力有限, 也没有在全球形成印度现在的“全球业务委托网”, 整个产业链不完整, 营销能力弱, 不能做到“大带小、小养大”的产业链, 同时缺少龙头企业, 企业在外包服务业的市场缺少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1.3 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重视不够

对于软件外包业, 国际游戏规则就是质量保障体系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而要有质量保障, 必须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运作, 要通过国际上统一的ISO9000以及软件CMM5级的评估, 而目前我国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还不到5%, 这都制约了我国承接大型高端业务的能力。同时作为软件业,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的保密是很关键的, 也是发包企业所担心的问题, 但是我国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 还有待建立起相关严格的法规及信用文化的建设。

1.4 外包示范城市定位模糊

我国有21个外包示范城市, 整个产业格局是以北京、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区域, 以上海、杭州、无锡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 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的三个外包企业区域集聚的市场格局, 很多城市都通过发展科技园区来促进外包业的发展。但是, 同质化现象较突出, 不同城市的园区在建设时考虑了城市内部, 忽略了城市之间的错位发展, 导致城市发展外包业的定位模糊, 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2 国外发展外包服务业的成功经验

根据相关资料,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从发包国来看,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提供了全球服务外包的近90%的份额, 其中美国占市场份额的64.7%, 欧洲占17.9%, 日韩占5.6%, 其他国家占11.8%, 使全球市场形成了三个中心、若干外围的模式。从承接国来看, 亚太地区是最有吸引力的外包基地, 印度承接了全球外包服务的50%以上的份额, 随着一些有人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介入, 形成了承接国数量大幅提高、多层次发展格局;从外包产业的价值链来看, 印度、爱尔兰、俄罗斯、以色列处于外包价值链的中高端, 以BPO业务为主, 而中国、巴西、菲律宾等国还是以低端的ITO业务为主。

总结外包业价值链高端国家的发展经验, 可以发现普遍得益于几个因素:首先是有国家政策支持, 并有一系列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其次, 注重产业园区的发展及配套措施的推进, 通过软件工业园推动外包企业的集聚、联盟, 通过税收、土地出让、用地规划等特殊优惠, 推动外包业的发展;第三, 都重视国际认证、国际标准及知识产权保护;第四, 重视软件高端人才的培养, 通过培养吸引人才为高端外包服务提供支持。

3 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建议

3.1 错位发展, 促进园区差异化定位, 促进产业集聚

我国地域广阔, 21个外包示范城市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 竞争优势也就不一样, 因此在外包服务的价值链的占据节点就可以有所差异, 实现错位发展, 走特色路线, 促进园区的企业集聚, 促进园区的差异化定位, 对于北京、上海、深圳这类经济发展领先、资源禀赋优越的城市, 可以定位为世界外包服务交易中心, 深圳可以继续积极发展软件外包及金融外包, 上海可以发展金融外包等, 争取更多的BPO和KPO业务;大连、南京、武汉等城市可以定位为区域性外包服务的交付中心以及交易中心, 通过不同区域市场的专业化分工, 能形成全球服务外包价值链的完整链条, 各个城市错位发展, “大带小、小助大”的模式, 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分工体系。

3.2 重视服务外包模式的演进与升级

我国目前的外包中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于“在岸外包”, 即为来华的跨国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等的服务;或者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分支机构或者研发机构合作提供服务;或者承接在华跨国公司二次转包的欧美业务, 随着接包能力的加强, 开始发展近岸外包业务和离岸外包业务;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深化以及国际化能力的加强, 大型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到目标市场国, 开始在那里建立研发机构或者分支机构, 成为可以全球交付的外包服务商, 甚至可以成为新的低端业务的发包商或二次转包商。整个服务外包就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演进升级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外包企业还处于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的第二阶段, 企业要重视模式的研究, 更好地提高接单能力和水平, 促进与跨国公司形成的上下游合作的产业链关系, 借力扩大外包市场, 形成从ITO到BPO到KPO的外包的升级。

3.3 提高服务外包的营销能力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承接外包服务时, 基于企业成本的定价还是主要的定价模式, 未来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提升企业自身的服务外包的综合能力, 对客户能进行准确细分, 对消费者、竞争市场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能准确判断, 提高国际化中的应变力;充分理解客户需求, 提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企业管理的能力、项目交付时间的能力, 提供满意的产品给客户, 能给客户更多的价值。总之, 企业要坚持“客户导向”的营销策略, 将质量标准移植到服务外包行业, 使服务项目标准化、可衡量化, 并能不断提高, 不断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提高效率为客户带来更多节约, 让客户形成对企业的依赖, 提高客户黏性, 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3.4 按照国际游戏规则运营企业

严格的服务质量保障体系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石和保证, 印度目前是世界承接外包服务的国家中最有竞争力的国家, 也是世界通过认证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还有不小差距, 未来要积极参与国际认证, 获取国际通行证, 增强接单能力, 也可以降低外包的整体交易成本。

3.5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优化服务外包相关法律环境

为推动我国提供外包服务企业的国际化,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强相关方面的法制建设,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多边协定的制定, 应利用WTO规则, 注意通过法律手段激励和促进提供外包服务企业的发展, 把保护这些企业的利益、协调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还应设立众多的管理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官方和民间机构, 对这些企业进行扶持。

3.6 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推动市场机制的作用

我国外包服务已经有了一系列政策, 但是在政策之间的匹配、政策的实施细则、政策的实施效果上都有待提高, 同时全球外包交易中心的建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导向引导推动市场机制的力量, 早日在我国形成外包服务的交易中心。

3.7 提高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提高信息平台的效率

目前, 每一个外包城市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协会, 但是从整体看协会的中间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为企业提供了一些帮助, 但是从促进外包企业的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发展上的作用还是很有限, 同时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企业无法从这个中间平台获得发包方的信息, 甚至同行的情况都不甚了解, 建议把协会等中间机构的平台打造成一个企业集聚、交流的平台, 一个发包、接包的服务平台, 加强在线交易。

3.8 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印度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业教育, 注重产学研结合;菲律宾政府则设立了面向外包服务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金”, 免费为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求职人员提供各种培训, 还承诺将经过培训就业的人员所新增的个人所得税继续补充进基金, 同时政府也积极送专业人士到国外发达地区培训。我国可以学习借鉴这些模式, 能够本地培养和外地引进两条线展开, 加大当地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在同类院校中按照外包服务的价值链的需要差异化培养不同层面的人才;其次, 要重视国际化合作和吸引海外人才, 在政府引导下, 给予引进人才对应的优惠条件, 整个推进服务外包人才资源的建设。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资源的使用和流动更为便利, 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也使远程提供各种服务成为可能, 日益激烈的竞争使跨国公司也更关注成本和创新能力, 相信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 中国将通过外包服务借力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际化水平及国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2) .

[2]殷国鹏, 陈进, 等.中国服务:全球外包新兴力量[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11) .

[3]邬适融, 等.战略与路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01) .

[4]张达凯.服务外包战略决策[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12) .

[5]王力, 刘春生, 黄育华.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2010-2011) [M].2011 (08) .

[6]王晓红, 李皓.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2012-2013) [M].2013 (02) .

[7]王力, 刘春生, 黄育华.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报告 (2012-2013) [M].2013 (05) .

[8]姚站琪.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10) .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教育终身化 教师素质

21世纪是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代,餐饮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势头已受到世人的瞩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已愈来愈强,企业的竞争焦点更多地集中到人才的争夺中,业内人士普遍感到:大部分餐饮企业是“铁打的将军、流水的兵”,市场上合格的优秀人才奇缺,这固然跟社会体制、社会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但跟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人才的培养问题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其是餐饮职业教育问题。国外职业教育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要早得多,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分析我国餐饮职业教育的不足,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不仅能有效地保护餐饮业人力资本,同时还利于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通

在我国,表面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但实际上职业教育还没有独立发展出特色,社会普遍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二流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从人们的观念和职业教育的模式看还属于纯学历教育。在人们的头脑里,认为餐饮行业是个“体力劳动低贱”的行业,一般人都不愿接受职业教育,而事实上餐饮行业确是个应用型很强的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餐饮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结构上虽然趋于合理,但基本属于“闭门造车”,学生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的训练很少,毕业时并没有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亟待加强工作实践。在一些职业教育学校里,教学培训也没有形成开放教学的机制,把社会实践和学校授课完全隔离开来,从而阻碍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融合,不能满足餐饮行业的需求。

3.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餐饮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教师,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的不多,提高知识层次也只是指理论知识的提高,属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这些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直接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提高业务水平也只是再返回高校学习,拿更高的文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餐饮职业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真正重视实践知识的提高。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4.职业教育终身化认识不够

职业教学的教学要为个体成为特定社会中合格的从业者做良好的准备和再准备。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呼唤职业教育的教学要适应职业动态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要求现代人必须终身学习,而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发展到终身教育,但获得的文凭确是终生受用。学生拿到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可以出去工作,很少再有机会回到学校学习、转职培训、职业进修更少,餐饮业尤其突出。

二、国外职业教育值得借鉴的观念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映。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个行业中,凡是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

2.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市场化

德国的培养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且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毕业生长于实践和应用技能,是一种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并有相当强的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工人,就业率高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

在当代美国,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满足青年升入中学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大力促进开办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同时也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第三年的前提,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质化。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师资的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有几个洲明文规定,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

4.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终身化。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三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三、国外职业教育对餐饮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职教普教相对应,提升职教吸引力,

根据我国社会重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很有必要。餐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凭的追求,又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加强人、财、物力投入,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既要突出职业特色,又要为学生铺好通向更高层次教育的桥梁;在舆论导向上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鄙薄职业的思想,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如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烹饪协会共同实施的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餐饮业首次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方式,以职业资格考试与学历文凭考试相结合,对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取得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合格证书可以在自学考试餐饮管理专业中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两者的结合,使餐饮自学考试对受教育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也使受教育者拥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很受社会欢迎。

2.提倡终身学习,拓宽办学途径

终身学习可以使企业具有竞争力,也是个人更新知识和晋升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有多条通路的旅程,职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途径。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等不同的教学时间,运用网络、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教学方式,随时随地向在业人员提供各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专业的或业余的进修机会,以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

餐饮职业教育应大力推广“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的技能实习;学校可以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与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向职工传授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定期到固定企业去实习,着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实习时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实习之后应写出实习报告,按规定测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毕业时由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就业。

3.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

餐饮职业教育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严谨为基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追求”的原则。餐饮职业教学管理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项目的设立以及课程的开设,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密切留意企业的需求,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工作上。同时,教育规模的大小也取决于餐饮职业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若需求量大,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就大,反之,若需求量小,则发展规模就小。

餐饮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严谨为基础,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配备,餐饮职业教育的老师中,虽提倡要高学历,但更应侧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二是学生管理,必须规范教学秩序,制定惩罚条例,严格考试制度,细分评分标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三是教学质量。课程学习是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向呼吸一样,既要吸进,也要呼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因此,餐饮职业教育应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4.讲究实际应用,整合课程体系。

餐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讲究实际应用,以人为根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开发出与当今社会更切近,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行业实践和学科前沿三大块,基础理论模块又分公共政治课、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三个课程群,此模块要求学生学懂基础理论;行业实践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业技能,是模拟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实践工作岗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餐饮行业的专家参加,共同拟订和设计。它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每三到四种行业技能或能力为一个模块。如餐饮管理前台接待、后台管理、整体运作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大小不等,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学科前沿模块类的课程,主要介绍餐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愿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殷企平著:《英国高等科技教育》,杭州大学出版,1995年版

2. 郝惠珍等,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 李中国:新加坡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

上一篇:2018高考百日冲刺演讲稿下一篇:英语小品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