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共3篇)
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1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中国大学生创业历史较短,缺乏完善的体系、科学的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建议与对策。
自主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如开店、办厂、创办公司、投资生意等生产经营活动。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平均以20%~30%的高速度逐年递增,2006年超过400万人,2007年达到480万人,2008年达到500多万人,2009年达到600多万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新思路。创业成为当今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目前,尽管中国的大学生创业逐渐得到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有25%走上创业的道路,日本有15%的大学生创业,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5%左右能够实现创业的愿望,这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究其原因,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呢? 1.受传统观念影响,创业积极性不高 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采取统包分配的就业方式.只要考上大中专院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于是,多数人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开创、拼搏的精神,形成了居安不思危的“吃皇粮”就业观念。公务员报考热潮和“啃老族”的出现均说明这种就业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另外,在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对大学生不信任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办事不牢靠”。加之大学生下海创业往往被传统观念认为是“浪费人才”的社会氛围,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2.缺乏风险意识,创业积极性不高 抗风险意识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拼搏精神。大学生这方面素质的欠缺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消极的一面。中国人“小富即康”思想很浓,“规避风险”的意识很强,不愿意创业。思想懒惰,没有开创精神,缺乏个人自主意识。长期的计划经济让人思想麻木,缺乏自我个性。中国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成长意识,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后普遍表现的是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承受社会压力,对挑战和社会责任产生了恐惧感,缺少创业所需的坚韧自信的心理品质。3.缺乏创业相关知识及能力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不仅对所从事项目有足够的了解,还需要对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对行业的运作模式,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制观念,诚信度等问题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
4.缺乏创业启动资金 资金缺乏是大学生创业的重大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亲友、银行或风险投资公司等。亲友能够提供的资金毕竟有限,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但是大学生创业由于风险较大,信誉比较低,从银行那里很难贷款,较难获得必需的资金。在大学生创业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风险投资“雾里看花”、商业贷款高不可攀、政府支持资金“杯水车薪”等现象,严重制约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5.创业门槛过高,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中国在对创业企业注册审批的过程中程序复杂,而且管制严格、注册最低资金过高,严重阻碍了创业的发展。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注册审批程序越长、费用越高,则其创业环境越差。中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全球创业观察)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3位,属于中下水平。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对8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环境作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步骤,加拿大最少,只需2天;中国内地则需要过7道关,需要111天。美国、英国、加拿大的注册审批费用不到其人均年薪的l%;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审批费用占据了人均年薪的l1%(陈志武,2002)。
二、国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措施
1.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德国政府要求大学、高中、职业中专都要开设与创业培训的相关课程,让学生首先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同时,政府和金融研究机构联合在学校中创办“创业机会”,让学生们很早就开始尝试自己开公司,接触和熟悉企业管理及经营知识。在德国经济研究所发起的“青年企业家”项目中,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建微型公司,这些公司同正规公司一样被置于市场环境中运行,优胜劣汰。同时.政府也致力于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定期在部分大学开设讲座,并邀请企业界人士一起参与(曾毅红,2007)。
2.优良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英国,至少45%的大学都开设有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小组互动教学方式,更多地联系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学生获得“近似的创业经验”。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为大学提供创业技能教学的材料,利用学会的各种小组以及各个学科中心的工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英国综合排名第六的如拉夫堡大学规定,该校“学生创新和创业奖学金”的获得者将享受一揽子创业指导,包括知识产权法规、公共关系和营销建议、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良好风险基金的介绍等。在美国,超过500家大学院校已经设立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课程。瑞典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目前,瑞典的中小学开发了大量的创业教育课程和游戏,使学生们从小就对创新、竞争、成本及利润等重要概念产生兴趣。瑞典的大学不仅承担着为本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任务,同时还大量开办了许多社会创业培训项目。
3.完备的借贷体系 为扶持青年创业,发达国家均有各自的信贷计划和基金。包括1983年英国王子基金在英国开展的青年创业计划,通过联合企业界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和资金、技术、网络支持。该计划平均每年帮助5 000名英国青年创业,创业成功率在60%以上。成熟的风险投资和信贷体系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解决资金瓶颈的办法。如果需要到商业银行贷款却没有抵押品,凭借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也同样可能贷到款。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YouTube 的创始人之一杨士骏之前就一直用信用卡支付每月高达1.8万美元的服务器费用。
4.形式各样的创业大赛 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成功模式,让参赛大学生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撰写创业可行性报告,并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名流当评委,选出优胜者。在企业界积极参与下,一些获胜的可行性报告最终能获得风险投资。目前,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风险投资家们蜂拥而人大学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领袖,在竞赛中获胜的学生日后大多都成为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物(吴进红等,2007)。
三、对中国的启示
1.加强政府扶持力度,降低自主创业门槛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结合毕业生的个人需求和当地需求,适当放宽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其开辟创业“绿色通道”。继续出台自主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制定创业政策的同时,突出对“自主创业”的便利性和实际性。例如,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增加小额贷款、精简企业注册审批环节、降低创业注册资金门槛、免收相关费用、提供创业基地等。
2.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前提。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共青团、青联等青年群众组织要大力表彰大学生创业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经验;媒体要运用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典型,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务实图强”的创业精神。营造积极、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合理、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创业现象,鼓励和支持有意愿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全社会确立创业为荣、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3.增进金融保障体系的建设 完善的金融保障体系可以增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免除其后顾之忧。例如,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对经专业评估机构认定有成功创业可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支持;提高贴息的小额贷款额度、延长偿还期限;建立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对创业大学生因创业失败而无力偿还到期小额贷款的,由创业投资风险基金进行部分偿还,一方面消除金融机构的贷款顾虑,另一方面缓解创业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经济压力;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行税收优惠和地方税收返还政策等。
4.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把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编写创业教育教材。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各行业优惠政策、行业特点、行业前景分析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构建全方位的行业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创业前就能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有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深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必须将创业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切实效果。因此,高校在重视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创业聚会,并邀请社会上的著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参与,让学生在聚会中与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去分享创业者的成败经验,进一步了解创业的历程;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模拟创业情境,使学生将创业理念和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锻炼学生个人及参赛团队的创业能力;抓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地建设,将部分大中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新创业中心或创业园区。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来说是比较滞后的,各国国情不同促进自主创业的政策也不尽相同。对中国来说,促进自主创业发展也要根据国情,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制定各种制度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业率低的问题,缓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2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文化
一、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回溯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式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之前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商学院曾经尝试引入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教学, 虽然这一内容始终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为后来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 百森商学院的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远见卓识者敏锐地预感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 即所谓的“创业革命”, 从而率先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思维。由此, 当绝大多数高校都还致力于为大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时, 百森商学院便独树一帜地开始尝试创业教育, 在未来人才身上植入“创业遗传代码”, 培养适应“创业革命”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 西方发生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出现了高失业和高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严重缩小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空间, 在获得工资性就业岗位受阻的情况下, 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创业。此时, 包括美国、日本、法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为适应大学生创业的知识需求, 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国外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 并催生了一大批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中小企业, 也造就了当今无数的卓越企业, 如微软、戴尔等。这些企业在随后的20年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大变革中新兴中小企业创造的, 这一事实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 动摇了高校过去一直以来奉行的为大型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教育理念, 高校开始积极思考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 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众多大学生创业者利用风险投资创造了企业奇迹, 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 Mierosoft的盖茨、艾伦, 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 Netseape的安德森, Dell的戴尔, Yahoo的杨致远等。这些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推波助澜, 极大地影响了国外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并在美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业浪潮。这一创业浪潮也迅速带动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
目前, 美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美国大多数大学的商学院都将创业学课程设为工商管理硕士的主修或辅修专业, 哈佛大学、宾州大学等大学的商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创业学方向的工商管理博士。许多学校还成立了创业学系, 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纳入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此同时, 美国的这股创业教育潮流很快传入其他国家, 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等迅速在高校普及大学生创业教育, 逐渐在全球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热潮。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 新的创业课程和学习模式不断开发, 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形成了诸多鲜明的特点。
1、以提升创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目标是创业教育的宗旨所在, 也是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过去,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创业知识的传授, 今天, 更多的大学将创业目标集中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 百森商学院将创业教育目标定义为:“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课程和创业实践活动把学生时刻浸泡在创业思想和创业行为中, 培养能够塑造创业机会、评估财务可行性、有创业心态的学生。”剑桥大学贾奇管理学院定义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识别并抓住创业机会, 或者创造机会的潜在创业者, 促使他们增强能力, 为有创业兴趣的人提供良好的背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商学院定义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完成主修课程如工程学、生命科学、城市景观、政治学后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育一批有创业热情的企业家。”创业教育目标的这种转变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变。
2、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各具特色的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计划大多是综合性的教学计划, 其教学内容系统地涵盖了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和一系列知识与能力拓展课程。例如, 百森商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创业成长五大内容, 非核心选修课程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 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一些大学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 特地开设了一些差异化创业课程, 如麻省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注重高科技创业;印第安纳大学Bloomington分校注重新企业创立和创新;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Baton Rouge分校注重家族企业、连锁经营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注重生命科学应用、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
3、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有机结合
教育方式是实施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有着系统而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而且在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注重多种资源的整合, 包括合作开发网络化创业课程、创业课程与课外创业活动整合、创业课程与各种创业援助整合、创业课程与创业研究整合等。上述整合内容可以基本概括为正式教育方式与非正式教育方式的整合。正式教育主要指课程教育, 不少课程教学手段灵活, 教学内容模块化, 旨在系统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非正式教育主要指大学设立的各种创业实践项目, 通常称之为创业竞赛。许多高校的创业竞赛活动直接孵化出一批新企业, 这种非正式教育对参赛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将创业意识深深根植在参赛者心中, 非常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自行创业。为激励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种非正式教育的创业竞赛, 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丰厚的奖金计划。如曼彻斯特大学则分设两类创业项目:一是针对创业主意的“初级创业项目”, 向获胜者提供150—1000英镑奖金;二是针对创立新企业的“深度创业项目”, 向获胜者提供2.5万英镑的创业奖金。
4、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蓬勃兴起还有赖于全方位的大力支持。许多大学都成立了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这些中心能有效整合学校师资、经费和课程供给, 并能跨越传统的学术边界, 成为高校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纽带。比如, 美国康奈尔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创业精神和个人创业项目” (简称EPE) , 支持全校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个人创业技能的提升, 9所学院的院长组成EPE管理委员会, 统一协调和指导全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拉夫堡大学的创新中心是创新知识或技术型新企业与成长企业的商业孵化器, 向创业者开放图书馆等学校的主要资源, 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各类办公服务以及各类咨询服务。杜伦大学的蒙特桥科技园区内创业者除获得各类办公服务外, 还可在学校帮助下向当地政府申请相关资助。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实际上充当着连接大学与外界关系的桥梁, 在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国外政府、企业、媒体、非盈利组织等也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各种支持和援助, 已经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创业支撑网络。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创业教育必须破除功利主义思想, 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强调,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探究的结论, 而且需要学生形成探究的思维, 掌握探究的操作程序, 即让学生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那样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该遵循此原则, 要打破快餐速成式的创业知识传教方法, 由创业知识传授转向创业素质培养转变, 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心态、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在创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创业实务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业进取意识、风险意识、机会意识,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2、创业教育必须打破专业限制, 扩展到其他学院各个专业
成功创业并不仅仅是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目标, 也是其他专业学生的共同目标, 一个成功的创业组织往往是由多个专业人才组合起来的, 这样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附属于斯隆管理学院, 他们通过招收具有技术背景的学生来进行创业教育, 这种跨学科的方式使得该院毕业生创办的大部分公司, 能够应对市场风险并生存下来。因此,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打破专业限制, 将创业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 积极推动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在研究生教育层次, 更需要招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 实现商业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3、创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寻求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融合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 融合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常见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 此外还应该尝试加入一些其他教学方式, 如计算机模拟教学、多媒体视听教学、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商业规划、项目研究、创业竞赛、现场实习等。因此, 创业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园内, 必须走出去, 寻求与社会的结合点, 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从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教育, 走向社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
4、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首先, 高校必须重视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整体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 有计划、全方位地在全校推进创业教育内容;其次,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创业活动,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 建立学校创业教育中心, 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和制定创业教育计划, 开展各种创业竞赛活动;再次, 高校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成果转化成商业产品, 鼓励教师自己创办公司, 并带动学生共同创业;最后,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既要多方面争取校外支持, 又要积极向社会推广学生的创业成果, 为学生创业寻求各种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晶晶等:全球著名商学院创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7) .
[2]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7) .
[3]乔明哲、陈忠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9 (6) .
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篇3
面对新形势, 国家教委开始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的重要性, 1996年起就开始督促各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但是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从指导理念、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专业背景、方式方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各方的需求, 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改进。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 例如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解读, 发布招聘信息和提供就业咨询, 进行求职技巧辅导, 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高年级就业指导, 忽视低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 这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美国不仅是全球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指导的国家, 其对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形成一套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以高校为中心, 社会各方通力合作,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因此, 通过借鉴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 对我国高校更好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 20世纪初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就在美国产生,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 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 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 也传播到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前苏联等国;80年代,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长期的实践中, 国外学校确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发展潜能”的全人辅导模式, 并辅之以矫正、补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项目。
针对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美国在遵循市场调节就业原则基础上, 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四方配合形成社会各方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积极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测试和培训, 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和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 就业指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高, 高度职业化, 学历层次高
美国大学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除了在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 还配备齐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一般按照学生人数1:200配置, 岗位分工明确, 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出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需具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 为学生提供诸如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服务, 而就业咨询人员必须要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此外, 一般工作人员需具备学士学位。所有的工作人员多需经过培训和考试, 持证上岗。
1.2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学习生涯始终
美国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从学生入学开始,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着手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 并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个性特征、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帮助学生在大一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 拟定计划, 提供可行性的就业指导。例如在大三, 学校通过多方渠道收集企业、雇主信息, 告知学生针对企业需求, 及时强化自身知识结构, 同时,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大四, 对学生制作求职简历、面试技巧提供培训, 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 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 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
2 对中国的启示
2.1 加强就业指导, 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仅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信息的发布、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培训等方面的就业指导, 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 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指导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只是履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而学生是否明确了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能否发挥自身的特长, 当前工作能否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等问题, 才应是其核心职责。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合理进行职业定位, 科学规划未来, 致使职业选择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影响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剖析自我,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全面的职业发展技能, 提高自我规划和决策能力。要把培养和输送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的人才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改革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制度, 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全程化、个性化。
针对很多高校未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必修课程问题, 建议各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高校必修课程, 而且每学期应该多开课时, 通过系统学习, 使大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走向,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为实现将来的职业理想储备必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2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 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 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 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站, 提供求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服务, 使学生通过该网站了解企业需求, 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职业生涯测评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实施, 给予测评对象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更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 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的开发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 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2.3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当前用人单位并不仅仅看重学历, 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高校应该通过认识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实践课程等, 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同时积极联系校外企业, 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 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 并使其加强对自身的了解, 并完善自我。
2.4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
我国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人员多是高校思政辅导员, 辅导员因专业受限, 整体素质不高, 滞后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只有少数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 就业指导人员更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各高校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情况, 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培训, 提高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 要通过引进诸如心理学、咨询学和职业发展等有关专业人才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去,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
2.5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和社会化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教育几乎没有把就业、创业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是受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影响, 缺乏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正确了解, 这导致学生就业盲目, 找工作困难, 一时间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不但要重视大学生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而且更应普及中小学的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覆盖学业生涯。
同时应加强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实现学业生涯全覆盖, 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社会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我们应在借鉴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基础上, 结合自身国情开展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为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实现人才的价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解决的难点, 高校的大量扩招带来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高校生源质量下降,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定位不清等问题,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先进经验, 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几点改进对策和设想。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启示
参考文献
[1]吴志功, 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人大复印资料, 2004 (6) :42-43.
[2]胡元聪, 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人大复印资料, 2008 (5) :19-21.
[3]顾雪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倩, 徐瑾.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思想理论研究, 2006 (11) :25-26.
【国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推荐阅读: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08-17
促进就业创业的措施10-15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5-2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09-11
5国外经验对北京山区发展的启示07-0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10-05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论文10-22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08-12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11-04
关于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措施和途径的看法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