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12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1
1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规模水平来看, 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值从1995年的4097.76亿元, 上升到2008年的57087.38亿元, 年均增幅约达22.5%。虽然从整体看来,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可喜的趋势, 但从地区来看, 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极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趋势远远低于东部和全国水平。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95年的75.89%上升到2008年的87.74%, 而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全国比重却由1995年的12.67%下降到2008年的7.34%。
从效益水平来看, 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利润率为4.55%, 中间经过波折缓慢上升到2008年的4.88%。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也是反映产业经济效益的最直接的指标。在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高速扩张的同时,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利润率水平却一直上不来, 意味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能力依然有限。
从效率水平来看, 人均产业增加值可以用来衡量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效率。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增加值从1995年的2.41万元/人上升到2007年达到13.79万元/人, 增长近5.72倍, 年增长率达15.64%。总体看来, 东部地区的人均增加值>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顺序与总产值相同, 但我们看到, 东中西三地区的人均增加值水平在不断趋同, 效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2 问题及原因
由上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反映在:一是统计假象。总产值的高速增长模糊了大众视野, 背后产业效率和利润的变动远远跟不上产值的高速增长。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地区性的不平衡。
(1) 产业集聚效应加剧了地区之间不平衡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秉承地域、自身基础以及国家政策的优势, 使得高技术产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 不断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产业的集聚, 促进各产业、各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学习和交流, 逐渐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被东部地区吸引过去, 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却因为集聚效应的加剧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受到了抑制。
(2) 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契合度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不强, 使得产业链的总体水平上不去。一方面是政府自身的引导和整合力度不够, 官产学研各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 在知识产权界定、成果分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机制方面不够健全;另一方面产学研各主体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 创新成果很难从市场需求出发, 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通道。
(3) 投融资机制不完善,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过于倾向科研机构和高校, 对企业的科研投入有限, 制约了相关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另一方面, 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和资金需求也不相同, 政府资金投入很难做到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缺口难以被补足。
3 建议和措施
(1)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 改变产业化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一方面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贷关系, 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鼓励优质高技术企业走股权私募、债券发行、改制上市等直接融资之路。使得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 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为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资金支持。
(2) 鼓励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官产学研合作, 构建企业与高校以及研究所之间的长期合作联盟即产学研联盟, 加强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力度, 提高创新技术向生产能力的转变能力和速度。依托省内各大科技园和示范区的良好氛围, 加快建设一批企业加速器, 为园区内一些高成长性企业提供成长所需的一系列专业化、市场化和知识化的资源和服务。
(3) 针对高技术产业链上下游脱节、整合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资源分散的局面, 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 加强产业链中各产业环节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加强区域性的分工协作, 实现整体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政府应该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公司, 形成一批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 通过自身外溢效应, 提高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进而提升整体产业链。
摘要: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规模、效益和效率的分析, 指出在高增长的统计假象背后的问题即结构和地区的不平衡性, 并且探索其形成的三大原因, 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人均增长值,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1]贾根良, 秦升.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5) .
[2]林淼, 苏竣, 张雅娴, 陈玲.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理论分析与政策含义[J].科学学研究, 2001, (12) .
[3]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0, (7)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2
作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文简称高新区)发展至今已有的历史,其功能日益丰富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了一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近期高新区发展态势与其建立之初(1994年)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动态做出一个总体评价,旨在为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1 评价的背景
1.1 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回顾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西藏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业性园区。表1大致反映了我国高新区飞速壮大的过程,总收入增长了10倍多。
与我国高新区建设同步发展的是,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飞速增长,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很多高新区以其独特的禀赋成为引进外资的主阵地,大量吸收外来技术,进行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率先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区外企业的迅速集聚直接推动了高新区的滚动发展,充实了区内产业,提高了高新区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高新区的超常规发展,使许多高新区的发展规模迅速突破其早期规划。
表1 中国高新区1993~19总收入变动表
年度 总收入(亿) 比上年增幅(%)
1993 563.6 -
1994 942.6 67.2
1995 1528.9 62.2
2300.2 50.4
3387.7 47.3
4839.6 42.8
6774.8 40.0
资料来源:199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2 中国1991~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量
年度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1991 43.66
1992 110.08
1993 275.15
1994 337.67
1995 375.21
1996 417.26
1997 452.57
1998 454.62
1999 403.18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www.moftec.gov.cn
1.2 对我国高新区所处特殊阶段的认识
截至1999年底,53个国家级高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367.3亿元,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35.7km[2],进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98家,从业人员22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至此,我国的高新区基础建设已颇具规模,集聚效益初步显露,区内企业也开始与园区建立起较为紧密的联系,按照对高技术园区生命周期的一般认识,我国高新区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发展的准备工作,进入了全面启动的阶段。在这一突破性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新区功能的提高已经无法单单依靠外来技术的引进,而需要建立起一个园区各参与主体(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有效互动的创新网络环境,实现由注入式(不断引进外资,依靠大量投资,实现外延扩张)向自协调(结构合理,内涵式)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高新区建立初期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所形成的企业空间聚集不具有稳定性和根植性,其开发方式也面临着从挖掘政策优势向创造体制优势的过渡,才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再发展的过程中,园区之间争夺资金、技术、科技人才等稀缺创新资源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整个高新区体系必然面临再次调整和分化,那些发展条件好、成长性高的高新区,需要在这一时期担负起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职责。
1.3 我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思路面临转变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其客观条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工农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整体上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具备了超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优势和潜力,工业化的深化和科技产业的突破成为高新区发展的任务。53个高新区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其布局结合了我国沿海、沿江、沿桥、沿边的开放格局,以实现开发与地域推进的结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各级、各种类型的开发区都已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它们与高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已经日趋缩小甚至消失,大量的外资进入我国也表明我国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世界认可,高新区要保持“内外差异”,需要进一步突出高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一方面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顺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性研发机构的入驻,另一方面发展模式向西方科技园模式倾斜,借鉴诸如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高新区门槛的提高,也需要自身实力的保障。
为此,在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初期,再次对高新区发展动态进行比较评价和总结,旨在为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 高新区发展状况评价
2.1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因子分析法,又称主成份分析法。计算过程为将收集到的n个开发区的m个评价指标的资料组成一个n×m的矩阵X[,ij](i=1,2,…,n;j=1,2,…,m)。由于指标单位不同,为消除量纲的影响,我们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附图
再从相关系数矩阵R出发,求解其特征值λ[,j]及相应的特征向量l[,kj]。每一特征值占特征值和的百分率即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附图
2.2 指标选取与诠释
此次评价时点为1999年,评价过程中所选用的指标因子仍然沿用顾朝林教授在1994年对高新区进行评价时所选用的指标,即4类13个指标,以期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①空间规模,即已开发面积和已建成建筑面积;②经济实力,包括企业数、人员数、全年总产值、全年总收入和全年R&D支出;③人才实力,即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和研发人员数;④开发效益,为全年出口创汇、全年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
2.3 高新区发展现状评价
根据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发展情况最好,珠海、包头、宝鸡、海南和乌鲁木齐等高新区发展不甚理想。为此,本文
将全国52个高新区(不含杨凌)的发展现状分为三个等级:Ⅰ级――发展良好、Ⅱ级――中等、Ⅲ级――较差,其中Ⅰ级分为两个层次,Ⅱ、Ⅲ级分为三个层次(见表3)。
由于我国高新区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不能以单纯的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科技园标准来衡量,当前高新区所采用的是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一发展结构中,技术性收入只占3.8%,产品收入则达82.6%(1999年),产业的技术特点仍然以常规技术为主。并且各高新区立足于城市,其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开发行为,还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推动。因此总体上,高新区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综合实力相一致,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好于中小城市的特征。在Ⅰ、Ⅱ类分布区间内的高新区也体现了相当的空间集中,基本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关中至成渝一线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
表3 高新区因子分析结果
附图
注: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火炬网http//www.chinatorch.gov.cn
3 高新区发展动态比较分析
(1)高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正在逐步缩小。1994年排名第一的北京得分24分,排名末尾的珠海为-3.1,两者相差27分,而1999年,北京与乌鲁木齐的得分差距为8分。又如北京与上海1994年与1999年位次都是第一、第二位,而得分差距则由1994年的14分缩小为1999年的1.8分。这与全国各地都在抓高新区建设,加大高新区投入,高新区整体发展较快的态势相吻合,各高新区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以苏州、深圳、青岛为代表的第二批批准建立的高新区也已成长起来。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速度特别明显、突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杭州都有较大的升幅,南京由11位上升至6位,苏州由19位上升至3位,无锡由49位上升至10位,常州由47位上升至31位,杭州由31位上升至25位。这也说明了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三角洲整体呼应上海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外资的有效引入,给这一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苏州和无锡两市成为跨国公司本土化生产的制造生产基地,发展特别迅速。
(3)东北地区除哈尔滨、大连位次没有变化外,沈阳、长春、吉林都有较大幅度跌落,其中沈阳由1994年的第3位、1999年的第15位下降达12位,长春、吉林降幅也在7位以上。在国有企业在国家高新区内产业和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减小的总体情况下,上述地区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优势正在逐步消逝,相反东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角,偏居一隅,区位的劣势显得更为明显,北京、天津的发展又阻碍了资金、人才向这一地区的流动,使这些高新区仅仅依靠自身城市的资源、传统产业来带动发展越来越显得后续无力。
(4)中西部地区高新区位次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且发展大体上与其所处城市的等级规模相一致。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这些中西部大城市原有基础好,其高新区位次集中在Ⅱ类等级,不过都比1994年的评价结果略有下降。Ⅱ类等级以上的中西部地区高新区还有长沙和绵阳,这两者升幅较大,长沙上升10位,绵阳上升21位。长沙的人均在校大学生数位居全国第一,而绵阳被誉为西南科技城,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以长沙远大、绵阳长虹为代表的支柱企业的壮大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其它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的`发展虽有所变动,但都处于Ⅲ类等级内。
(5)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智力资源的密集区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发展高新区的条件得天独厚,高新区的发展也基本与城市规模相一致,其中除石家庄、济南分别下降13位、青岛上升到14位外,其它各高新区在全国的位置与1994年相比变化不大,北京仍然有较大的优势,科技实力是它的保障,如中关村以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培育形成的中小科技企业集群对在我国国情下发展高新区创新机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6)东南沿海地区与1994年相比,深圳、佛山和厦门分别上升13、17和6位,广州下降13位,但这一地区在Ⅰ、Ⅱ类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这与该地区城市规模小、重工业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地区发展与外贸关系密切,从珠江三角洲到闽东南再到环北部湾逐步随外资引入的减少而呈趋弱的态势。这一地区虽然有开发较早的优势,但早期外资多数为港资、台资和东南亚投资,属“三来一补”型,多为单纯制造基地,所发展的外向型加工业虽然促进了许多专业性城镇的发展,但普遍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对高新区的促进意义不大,随着投资中心的转移,优势也在丧失。
(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外资引进量开始快速增长,此后保持了一个恒定的高位,1993、1994年成为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由于目前高新区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转移与研发机构,在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外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1999年与1994年的对比可以看出近年来外资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高新区空间上的分异与跨国公司资金和技术进入我国的流量和流向基本一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成为我国高新区发展最为活跃的地方,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则随着外资重心的转移,高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并呈下降趋势。以苏州、无锡、青岛、深圳为代表的一些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新区都有较快增长,这些高新区的升幅都在10位以上,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促成了高新区规模效应快速形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而且这一时期这些地区外资引入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的“外溢”作用明显。
概括起来,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特大城市周围的高新区的发展虽有下降但也算较为稳定,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如海口、珠海、南宁、宝鸡、包头、乌鲁木齐等一直没有发展。
通过这次高新区发展情况的定量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给出目前各个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在技术、人才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开发状况良好的高新区为其自身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高新区是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具体工作落实在城市,因此它具有城市开发区和实现国家科技产业化战略的两重性,即使定量分析给出了高新区目前的开发状况,却无法反映各高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定量结果虽给出了一个参照,但对各高新区宏观政策的引导仍然需要分析各高新区内在发展机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收稿日期:-04-05
【参考文献】
1 王学伟.论我国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南开经济研究,1998(增刊)
2 顾朝林.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我国植保机械技术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植保机械;农业发展;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2-0051-02
为了更好地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植保机械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所需标准,提出植保过程所遵循的操作规程,以防范农业危害,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效益。
1 我国植保机械技术发展现状
1.1 我国植保机械技术与发达国家对比情况
经调查研究,目前发达国家的植保机械技术已经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开发研制了大量的专用喷雾机,并研发出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的防治技术。发达国家的农药使用技术主要致力于降低农药施用量、提升农药的附着率、减少农药对农作物的渗透、减少农药的负面影响等目标。发达国家的植保机械行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机械”,政府给予植保机械技术发展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仅为植保机械技术研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补贴,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植保机械技术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植保机械的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植保机械产品相对单一,且工作成效较差。据统计,我国植保机械生产企业约有300家,其年产总量一般在1 000万台左右,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手动式和小型机动式机械,其中手动式机械比例在80%以上。我国的植保机械一般是单管喷雾机、背负式喷雾机、压缩式喷雾机、喷杆式喷雾机等,种类较为繁杂,且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1.2 我国植保机械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 产品技术水平较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植保机械,有助于促使农业的增产增收,同时推动农业的稳步发展。然而,从我国植保机械目前所使用的技术来看,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若要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使之达到无公害标准,就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对植保机械的技术水平加以规范。
1.2.2 高新产品亟待研发 目前我国植保机械技术仍处于亟待开发和研究的阶段。植保机械技术不够先进,使用中机械故障多,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全国有约300家生产植保机械的企业,达到1 000万台的年产量,但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的是手动和小型机动型植保机械,高新产品少之又少。
1.2.3 植保机械操作不规范 农民没有接受过科学指导,在使用植保机械过程中经常出现农药施用过多、机械操作不当的情况。农药施用操作存在诸多漏洞,例如农产品的农药超标现象等。此外,我国植保机械发展体系尚未形成,国家的法律保障和税收保障都没有做到位,植保机械的产品效应和环境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协调发展。
1.2.4 产品种类、规格较少 从国际视野来看,发达国家植保机械产品的发展程度已上升到专业化、现代化的水平,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开发和有效应用专用喷雾机,增强各项防治作业的效果等手段,不断推动本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相比之下,我国植保机械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品种规格少、产品过于单一、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机型种类很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浪费农药、污染环境及操作者因操作不当而中毒等现象。
2 我国植保机械行业发展的措施
2.1 强化机械产品的研制,开发高效农药施用技术
首先应当强化对机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一是要增加对小型机动喷雾机系列产品的研制,将小型汽油机和柴油机作为动力,提高小型机械的便携性和可移动性,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农田、苗圃、设施和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喷杆式喷雾机系列产品的研制,以喷幅为8~24 m、带防飘装置的喷杆机作为研究重点,促进悬挂式、牵引式低量喷杆喷雾机的研究,提高大面积农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三是要加强对植保机械工作部件的研究,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液泵、喷头和喷射等物件。
此外,现代农药使用技术不仅包含施药机械技术,还包含农药和剂型研究、施药工艺研究等。因此,要加强对农药施药技术的研究。一是要强化对适应农药施用技术的低量高效手动喷雾系列产品研究,提高手动喷雾器的喷洒面积和喷药质量。二是要着力于农药利用率和农药少残留技术的施药技术研究,重点以防雾滴飘移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发新型的防飘技术、循环喷雾技术、防飘罩盖等。
2.2 增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
在加强施药技术和施药机械研究的同时,还要提升农业机械的政策保障。政府应加强对植保机械强制性认证的管理,强化市场监督,提高对低劣产品的淘汰率,防止出现机械违法进入市场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防范不公平竞争现象;制定相关的政策,提高对企业和农民的扶植力度;对愿意使用新型机械的农民以资金奖励,提高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2.3 建立植保机械技术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植保机械技术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的农业工程,需要政策、法律、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因此,要重视农业植保机械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农药的管理,严格限定农药的残留比例和使用标准,将植保机械的专业化研究与农业推广相结合,促进植保机械的实际应用。
3 结语
在不久的将来,传统防治病虫害及杀灭杂草的方式,将被各种污染较小的防治方法所替代。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国应该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植保机械技术体系,同时将政策、法律作为制度保障,更好地提高植保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刚,张晓辉,范国强,等.棉花施药机械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4(4):225-228.
[2] 江英兰,李江全,丛锦玲.安全使用植保机械[J].农机具之友,2002(2):11-12.
[3] 刘丰乐,张晓辉,马伟伟,等.国外大型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0(3):246-248.
[4] 朱金文,李洁,吴志毅,等.有机硅喷雾助剂对草甘膦在空心莲子草上的沉积和生物活性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11(2):192-196.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4
2008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1企业数量平稳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6894家,比2008年增加1077家。2013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1293.7万人,是2008年的1.4倍。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7万亿元,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15.5%。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但其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制造和装配环节的扩张,即我国部分高技术企业虽然生产的是高技术产品,但仍以加工组装为主,人力资本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从就业规模看,2008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1.5%)的增长速度。从劳动效率看,2008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2虽然从60.4万元/人提高到2013年的90.8万元/人,但仍比其他制造业低18万元/人。5年来,高技术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以年均8.5%的速度增长,但仍比其他制造业低5.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相对较缓,与其他制造业的差距呈逐年加大趋势。
我国高技术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整体偏低,但行业间差距明显(见表1)。分行业看,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最高,其次是医药制造业,2013年两者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1.2万元/人和100.6万元/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2013年分别为82.8万元/人、80.1万元/人和71.4万元/人。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较大,其工业总产值及从业人员均占高技术产业一半以上的份额,成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整体偏低的主要行业。
单位:万元/人
二、高技术产业研发水平稳步提高,但力度尚显不足
R&D经费投入强度1是影响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经济指标,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是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2008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呈现稳步提高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1.73%,比2008年提高0.46个百分点,是其他制造业平均水平的2.33倍。分年份看,2008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平均水平,且其差距呈现逐年加大趋势。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力度虽不断加大,但与美国(2009年19.74%)、日本(2008年10.5%)和韩国(2007年5.86%)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依然较低,这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有较大关系。从产业发展目标看,“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提升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而美国的目标是“使本国制造商成为世界主导的创新者”,可见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从企业类型看,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比达36.9%,而其他制造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仅为13.6%;高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8%,远低于高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平均水平(2.75%)。可见,外资企业更倾向投身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更看重我国产品加工环节的成本优势。
科技投入强是高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特征,也是提高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因素。我国与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各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与邻国日韩之间在某些领域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规模和水平是保持我国高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2013年高技术产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4万亿元的规模测算,如果达到美国水平,我国高技术产业需要再投入约1万亿元研发经费,是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的5倍;如果达到日本水平需再投入约0.5万亿元,是目前研发经费的2.5倍;如果达到韩国水平需再投入约0.2万亿元,是目前研发经费的2倍。
三、高技术产业新增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但持续经营企业发展乏力
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政策措施,部分企业为寻求更大发展而转向高技术产业领域。这部分新增高技术企业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持续经营2企业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愈加弱化。
2008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新增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制造业。2009—2012年,高技术产业新增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13年下降到34%,但仍然高于其他制造业20.7个百分点。
从工业总产值的增速和占比看,高技术产业中持续经营企业均表现欠佳。从增速看,2013年持续经营的高技术产业企业工业总产值7.2万亿元,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10.1%,比高技术产业增幅低5.4个百分点,比其他制造业中持续经营企业增幅低4.1个百分点。从占比看,2013年持续经营的高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持续经营的制造业企业比重为11.9%,比2008年低2.1个百分点。我国高技术产业中持续经营企业发展乏力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见表2)。与2008年相比,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仅为0.2%,远远低于其他4个行业平均增速(13.8%),所占比重也由2008年的32.1%下降到2013年的20%。
单位:%
四、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世界居首,但受国际市场冲击风险加大
据世界银行(WBG)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56.5亿美元。从2005年起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已经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且与其他国家间的距离逐年加大。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比位居第二位的德国高3222.9亿美元。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依靠我国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从工资水平的国际比较看1,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约是英国的1/27、日本的1/22、美国的1/21、韩国的1/13、新加坡的1/12;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约是马来西亚的1/4,墨西哥的1/3。
随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也将不断加强。首先,受我国人口红利趋于衰退、生活成本逐步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将缩小与其他国家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其次,近年来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承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压力。最后,我国以人力资本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国家的贸易摩擦,处理国家间贸易纠纷将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新常态”。
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明显提高。1998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2.9%,2009年提高到20.7% ,2012年进一步 提高到25.6%。随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总量和占比不断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风险加大,把握好国际市场的发展动向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先导产业。但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在内部与外部、空间与时间的对比中,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尚不占优、研发投入力度尚显不足、持续经营企业发展乏力以及受国际市场冲击风险加大4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5
产业技术政策对我国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又叫行业技术开发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指导和支持国民经济的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的经济政策.
作 者:匡跃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6
关键词: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升级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对信息技术有着大量需求的时代,高技术产品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技术产业又可以称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具有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快、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强的特点。基于高技术产业对研发创新的依赖性强的特点,高技术产业也是高风险产业,在传统资本市场的背景下高风险的产业要想获得融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较强的敏感度。
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产品升级的作用机制,期望找到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的推动因因素,对症下药进一步推动产品升级。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产品升级的作用机制
资本市场之所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有着重大关联性。
资本形成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储蓄。储蓄资本的形成是资本形成的基础。收入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居民、企业和政府。国民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收入分配到以上几种收入主体手中。收入主体拿到这些资金扣除已消费的那一部分之后,就会有一部分剩余的储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储蓄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自身最原始的筹集资本的功能,以最快的效率实现资本的大规模集聚。这样资金有利于流向急需资金的部门,满足对一些有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如高技术产业产品。第二个阶段,储蓄—投资。储蓄到投资在经济学里面被称为“惊险的一跳”。储蓄到投资才是资本形成的关键阶段。这里的资金流向其实就是从储蓄者—投资者—生产者,资本只有经过这“惊险的一跳”,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如果没有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这个过程,资金只能以最原始的形态保存,并且很容易缩水。一旦经过投资,通过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的流动,将资本投入那些优质的资金使用者手中,这样才能实现资本的最大价值。
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高技术产业在这四个阶段对资金都有着大量的需求,而高技术产业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的研发。研发高新技术自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有较大风险的过程。研发、生产再将产品投入市场之后还要面临不被消费者所接受的销售风险。基于高技术产业这样一系列的高风险导致融资渠道狭窄。一般的融资渠道有两种,政府财政支持和资本市场融资。政府财政支持的条件严格、门槛高,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比较难从这个阶段获得资金支持,尤其对于一些中小高技术企业。所以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来源于资本市场,有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开发新技术、研发更具有技术复杂度的产品,实现产品升级。
三、政策建议
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着正向的作用,这对于中国高技术行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进一步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要以金融多元化为前提的,加强对中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设,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资金需求,同时,针对高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逆向选择的现象,金融多元化降低高技术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一方面,地方性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操作性灵活,对当地市场较熟悉,能够迅速收集需要融资企业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发放贷款,提高了融资效率,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另一方面,地方性的中小非银行金融企业获取企业信息具有便捷性,有利于降低融资过程中的成本,同时由于对贷款企业的掌控性很强,也降低了融资风险。
(二)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培养方式的转变
培养高技术人才,通过自主创新的途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这是产品升级的根本之道。所以要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投入,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技术人才的培育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增强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吸收效率,有利于将知识高效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
(三)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融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其无形资产占比重大,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风险的增加,因此金融机构在放贷款时风险评估工作较困难。所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和颁布针对保护高技术产业投资的法律,例如《风险投资法》,为高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吸收FDI技术外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Alternate Stabilization Policies for less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12, p. 84.
[2]Patrick., Financial Reform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unpublished Research Department, IMF, 1966.
[3]Shin and Binh.Determining Transit’s Impact on Seoul Commercial Land Values: An Application of Spatial Econometrics[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5(8):124-132.
[4]Mayer and Carlin. Becker. Desegregating HRM: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icro and Macr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28(3):247-276.
[5]陈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J].经济研究,1996(5):5-9.
[6]李广众、陈平.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提升策略[J].商业研究,2009(17):115-117.
[7]梁少群.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11,(4): 46-57.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对策
0 前言
2006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保持了“十五”期间出口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着更高的飞跃, 为“十一五”元年赢得开门红。但是, 中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主要是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和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出口产品依然很少, 在国际分工中,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都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还很低, 在出口大规模发展的同时, 经济效益并没有随之大幅度提高, 这是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对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数据来源:据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 .cn 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1列出了2002-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关统计数据。数据表明, 近五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规模贸易不断扩大。2002年贸易逆差达149.82亿美元, 2003年贸易逆差缩小为89.8亿美元, 到2004年首次实现贸易顺差41.1亿美元, 并且贸易顺差在2006年达到341.6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2005年和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已分别为28.6%和29.0%, 这说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对外贸出口的贡献越来越大。
但是,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增长的同时, 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正在或将要影响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 我们必须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抱谨慎的态度, 不能盲目乐观, 要由表及里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可以用贸易特化系数 (TSC) 来衡量, 它的值等于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除以进出口总额。TSC的值在-1和1之间。当TSC等于1时, 表示完全出口特化, 国际竞争力高;反之, 若等于-1, 则表示完全进口特化, 国际竞争力低。我国近年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的TSC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据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 .cn 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从贸易特化指数看,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 但是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 低于制造业乃至全部产业的竞争力。
2.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品结构高度集中, 产品技术含量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集中在少数领域,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6年上述三类产品累计出口2248.95亿美元, 其出口额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9.9%。同时, 我国出口的计算机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自主技术、自主开发设计的产品少;国产通信设备的成套性、可靠性和国产化率低;电子技术产品主要处于资金相对密集、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发展阶段, 一些关键元器件一直受制于国外产品。
2.3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式仍以加工贸易为主, 且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2006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458.4亿美元, 增长26.2%, 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 实现贸易顺差1084.65亿美元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实现顺差的3.18倍。其中, 进料加工贸易占74.4%, 实现贸易顺差959.04亿美元;来料加工贸易占12.9%, 实现贸易顺差125.62亿美元;一般贸易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8%, 继续维持贸易逆差, 达175.58亿美元。
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非常少, 有些产品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 但出口产品的利润低。中国既不是研发中心, 也不是利润中心, 中国事实上只是产品组装基地, 是“在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 , 而不是“中国自己制造” (Made BY China) , 处于国际分工的底端。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其实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我国高新技术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2.4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出口市场依然集中在香港、美国和欧盟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一直比较集中, 从表3可以看出2005与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美国、欧盟和香港的出口总额分别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0.2%和69.7%。2006年, 中国香港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虽然较2005年相比, 三个地区地区合计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略有下降, 但是集中程度仍然很高。产品出口市场的高度集中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少风险, 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家分工变化趋势的影响。
数据来源: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
2.5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主要是以外资企业为主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2006年,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计2478.8亿美元, 较2005年增长20.5%, 占据出口总额的88.1%, 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共计1932.28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68.6%, 较2005年增加1.2个百分点。
外资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 大大加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但是如果中国企业群体中不包括外资企业, 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国家经济安全度也会大大下降。虽然外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并能对本土企业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技术外溢,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消化吸收这一环节, 这种对外资的依赖有可能会抑制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6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构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双重障碍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日益扩大,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遭遇的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摩擦使得市场准入障碍较大并集中表现在知识产权争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上。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落后,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国际技术壁垒已严重威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因此,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3 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数量和质量, 改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弱国”的现状,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 国家应继续全面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投入, 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兴贸”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兴贸”战略目标一方面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另一方面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 提高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 政府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科技投入制度和税收制度, 为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 积极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 继续制定各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措施, 并加大实施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 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2) 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这种局面将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加工贸易要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市场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先进技术,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定要立足于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在国际化进程中不能只关注于对出口量的追求, 而应更多地投入提高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 并有效利用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 将知识产权机制引人开发、生产、营销、服务的整个流程, 以便在出口中减少知识产权带来的风险, 把握主动权。
(3) 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由于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 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本地区的市场, 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纷纷抬头,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形成很大的障碍。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合理运用世贸组织协议相关规则, 积极应对贸易伙伴的各种限制措施;另一方面, 为了更好地降低我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风险, 应把市场多元化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重点之一, 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东欧市场, 形成自己强大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 从而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壮大。
(4) 积极加强国内外科学技术力量的联合与合作, 推动我国产学研战略的实施。人力资本的联合与合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 在国际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中, 中国与国外在共同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合作仍然很少, 国内人力资本与国家人力资本的聚合效应也没有发挥出来。因此, 在今后, 中国应增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在共同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实现中国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除此之外, 为了及时更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以保持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当通力合作, 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大对其研究与开发, 再通过企业将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形成高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加快技术研究与创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磊.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 2007, (5) :53-55.
[2]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 :215.
[3]罗双临.经济全球化下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特征[J].商业时代, 2004, (11) :51-52.
[4]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言 (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 篇8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5-2000年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94%,高出全部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88%上升到3.28%。2001-2005年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02%,2005年的总产值是2000年的3.3倍,增加值是2000年的2.8倍。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也呈现大幅度增长,2001-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为35.9%,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05年的进出口总额是2000年的4.6倍;出口增长更快,五年年均增长42.58%,比“九五”提高了12.87个百分点,2004年实现了由贸易逆差向顺差的历史性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比“九五”时期的4.4%提高了1.7个百分点。2001-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4.15%、16.8%、24.6%和17%;利润与上缴税收年均增长分别为16.59%和10.63%。2001-2005年解决社会就业分别为398万人、443万人、488万人、551万人和666万人,年均就业增长率为13.81%。2000-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83%、56.00%、35.99%、37.63%和35.64%,固定资产投资占制造业比重由2001年的17.73%下降至2006年的10.95%,然而其销售利润率却由2000年的6.71%下降至2005年的4.27%。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情况如表1所示。
二、不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1995-2007年间,全国大多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态,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大大超过了同一时期地方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就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而言,东部地区始终占有绝对优势,在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创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前三项一直保持在90%左右,出口创汇占98%以上,劳动生产率也是中西部地区的3-4倍。就增长速度而言,1996年至2007年期间,东部地区始终保持在200%以上,不少年份甚至超过30%,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20%,而中部地区大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低于20%。就发展趋势而言,尽管中西部地区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东部地区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比中西部快。
资料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
三、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1995-2001年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增长最快的行业,年均增长率为25.77%,高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24.94%,同时期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11.55%、11.86%。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领域,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产品出口额约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0%。2002年以后,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类产品出口额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医药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航空航天制造业大幅度增长,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实现贸易顺差。至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材料技术类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类产品连续两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电子技术类产品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则连续两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生物技术类产品、光电技术类产品和其他技术类产品则连续两年保持低速增长或其中一年负增长,而航空航天技术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变化幅度交大。在出口规模方面,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次是电子技术类产品。
从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看,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主要以中低档、贴牌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核心部件基本依赖进口,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率如表一所示。根据OECD的有关研究报告,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所有制造业产品出口的22.49%,中高技术产品占23.41%,中低技术产品占20.8%,低技术产品占33.29%。同时期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占所有制造业产品的比重为31.8%,日本是24.50%,韩国是31.11%,中国台湾40.44%。可见,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以中低技术产品为主,而且主要方式为加工贸易,约占90%,仅仅是赚取加工费。
四、主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对比分析
美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个指标: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这一分类方法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表2所示:
单位:10亿本国货币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
我国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R&D经费虽然一直呈增长势态,但2001年以前,各年R&D经费占当年GDP比重不足1%,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连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不如。2002年以后,虽然我国投入的R&D经费每年都在大幅度提高,年均增长率23.93%,但由于我国的GDP基数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再加上汇率因素,以及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向发展中国家延伸,我国的R&D经费就显得严重短缺。同样,近年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R&D经费占当年GDP比重也远远高于我国,导致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最主要的来源集中在东盟、韩国和台湾地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国际比较还可以从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多少,以及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占比等方面,进一步衡量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进程度。2005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为1.75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44万人;而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2004年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数分别为13.5万人、12.9万人、11.4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分别为10.2万人、7.3万人、6.5万人;俄罗斯、韩国2005年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分别为12.4万人、9.1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分别为6.3万人、7.6万人。显然,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不仅大大低于日、法、德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韩、俄等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占比情况为:中国2005年的数字分别是5.4%、17.7%、76.9%;美国、日本、法国2004年分别是18.7%、21.3%、60.0%,13.3%、22.4%、64.3%,24.1%、36.2%、39.7%;俄罗斯、韩国2005年的数字分别是15.1%、15.6%、69.4%,14.5%、20.8%、64.7%。各国R&D经费用途按研究类型分类占比进一步说明,我国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比例高于其他国家,相反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R&D经费的比例,尤其是用于基础研究的R&D经费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在创新后劲上不足,从而也说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增加值和利润率较的原因。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高新技术产业对DGP增长的贡献、对出口创汇的拉动、对扩大就业的作用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R&D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都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另外,人民币升值,成本不断攀升,对高新技术产业提出新的挑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仍存在制度性障碍,融资渠道不畅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长期投资增长乏力。因此,只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摘要: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为一国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占有国际市场和获得利润的能力。本文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竞争力对比、不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对比、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竞争力对比以及主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对比,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现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9
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 高新技术产业因其绿色无污染且高效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但其高投入、高风险、资金密集的特点使其面临资本不足、资金短缺的困境。金融作为现在市场经济的核心, 对推动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制度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制度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产业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互动性机制, 它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现状
目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融资方式, 在初期主要是个人积蓄, 约占70% 以上; 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呈多样化趋势, 包括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共同基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存在一些问题: (1) 融资困境, 集中在科技型中小企业, 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增强, 调整了信贷业务, 在高新技术企业抵押物不足且金融机构无法分享企业的高收益情况下, 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使企业贷款难, 同时银行放款也难。 (2) 科技投资缺乏健全的金融政策扶持机制,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多是部门性或地方性组织, 远未形成区域或全国范围的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 规模小, 覆盖面窄, 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 (3) 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集中于科技贷款, 其他诸如股市融资、证券融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方式在国内发展规模小, 作用有限。
2日本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制度成功经验
2. 1健全的金融体系
近年来, 在日本政府的不断调整下,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分化成2 家政策性银行和6 家金融公库组成的政策性金融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直接影响日本科技产业走向的重点产业得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量隐含的或明显的直接信贷配给。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当份额, 而信用担保与信用保险是其融资难的瓶颈, 为此日本较早建立了信用担保法律体系、结构体系和风险补偿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体系, 较好的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2.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多元。首先是政策性财政贷款和低利率, 通过日本银行、商业银行等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超额贷款, 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同时人为实施低税率政策, 引导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促其短期内快速发展。此外日本构建了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以东京、大阪等8 家交易所为主的主板市场; 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市场为代表的中小板市场; 新兴的“MOTHERS”创业板市场和OTC店头。主板市场主要为科技型大企业进行股权融资; 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借助于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OTC店头市场进行融资。
2. 3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三高产业”, 风险市场的形成加速了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为了规避风险, 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包括政策法规的出台, 如《天使投资税制》《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特例》等; 资本市场的建设, 拆分组合优化风投公司, 合理引进天使投资、海外投资等,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 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 1多元化产业金融体系建设
在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 政策性金融支持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要前提。政策性的科技财政投入要保证稳定发展态势, 尝试探索一种由政府引导, 政策性资金全面投入、银行机构贷款支持、保险公司产业保险、担保公司贷款担保、相关部门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合作联动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授信管理制度建设, 对企业进行授信增级, 提高其信用额度。
3. 2拓宽融资渠道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重点要解决融资问题, 拓宽融资渠道是必经之路。在金融政策允许条件下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主体, 可增设科技企业对口支行;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加快知识产权、股权、订单质押等合法化进程, 提供“投保贷”、上市咨询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 灵活利用金融机构网络电子商务平台, 促进银企对接, 开发偿还性资助、贷后补助等。
3. 3风险创投不断完善
首先是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 通过私募的方式进行债权融资,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成功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降低了投资风险; 其次是引导个人基金、非管理机构的创业基金等多种资金向风险资本转化, 积极培育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在内的风险投资队伍; 最后健全风险分担机制, 担保机构先行, 创新保险业务, 降低创投风险系数, 创造良好风险创投环境。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金融支持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以金融支持为切入点, 探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现状, 同时借鉴日本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制度经验, 对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日本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5) :59-65.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10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理论基础
1. 1 产业链发展起源
有关产业链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首先, 萌芽阶段是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代表, 在这一阶段,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产业链的活动是一种内部的分工协作的活动, 是通过把外部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 然后传递给消费者与销售商之间的一个过程; 其次, 发展阶段是以赫希曼等人的 “关联效应” 理论为代表, 在这一阶段, 对于产业链的研究侧重于物流链或生产链, 对于企业间的前后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 深化阶段是以彼得·海恩斯和史蒂文斯为代表, 在这一阶段, 产业链的范围扩展到了价值链和信息链[1,2,3]。
关于产业链的定义, 有学者提出是产业或企业分工合作的产物, 是基于最终产品生产需要和最终用户需求而向上下游或旁侧延伸的企业集合, 是由不同产业领域企业组成的, 包括原材料或零部件生产与供应、产成品生产和营销及服务、全过程物流和信息流及知识 ( 含技术) 流等在内的所有活动的链式集合, 包含了价值链、供应链、知识链等内容[4,5,6]。
1.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内涵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产物, 这使得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走上了商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 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农业高新技术, 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转移嫁接传统农业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 其产品以市场为导向, 其目标是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组织载体, 实施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化的管理[7,8,9,10,11,12,13]。早在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 农业产业链就产生了, 很快经美国传入日本、加拿大以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可以给农业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甚至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区别于传统技术产业, 具有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高成长性、高外溢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14,15,16,17]。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具备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超前性、综合性、渗透性、风险性等特征, 属于技术、智力、资金高度密集的产业, 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程度较高, 是国内外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18,19,20,21,22,23,24]。2010 年学者王晓润[25]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进行了概况性阐述, 再次肯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收益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外部性等特征。其中, 高收益性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给采用者带来常规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附加经济效益; 高风险性来源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要应对技术研发风险、技术市场化风险等高新技术所普遍面临的风险, 同时还有传统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 而农业高新技术的供求双方存在一定的信息鸿沟, 因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 供给方和需求方 ( 以农民为主) 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高投入性来自高新技术要维持相当大的投入以开展新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 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技术力量、资金、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等必要生产要素的投入, 新技术的研发、样品试制、中间实验以及试销活动等都伴随着新资源的大量投入; 高外部性来自于当农业高新技术被大规模推广应用后, 农业生产边界将发生外移, 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所有农产品的消费者 ( 无论是直接消费还是间接消费) 都将从中获益, 而最初的开发者和采用者得到的收益只是所有收益中比例很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基础之上, 农业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研究为我们进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推断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复杂性。一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由多个环节、多种组织组成, 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 具有复杂的运动机理。二是动态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三是交叉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种科技, 必然会导致在科技上相互关联的不同产业链之间产生交叉。四是非平衡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包含许多链环, 由于技术、资源、市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各个环节的产业发展状态极不平衡。
1. 4 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重要意义
1. 4. 1 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理论体系的完善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 有助于系统地、整体地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掌握产业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上来说, 研究产业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产业链现象, 从而能够加强对经济实践指导, 主要表现在: 可进一步在产业层次上揭示产业发展规律及地域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一系列产业经济问题, 更有助于产业链问题研究, 对政府制定区域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具有参照意义[26,27]。目前, 国内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急需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理论体系, 以指导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 4. 2 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问题的研究, 可以揭示区域农业的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有利于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改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 降低农业经济增长成本,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推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有利于充分挖掘生物潜力, 消除农业增长的资源约束; 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意义重大。首先,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嵌入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 是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有效提高农业技术含量, 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绿色生态安全及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并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2. 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新世纪以来, 持续高效农业日益受到关注, 农业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 以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食品业迅猛发展, 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设施农业技术发展迅猛, 在蔬菜、花卉等产业领域得到极大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及其应用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中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分别制定或推出相关的战略性政策支持其自身建立生物产业强国[28,29,30,31]。由于生物技术表现出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 成为了 “对社会最重要的并可能改变未来的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 生物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32]。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应用最广的国家, 生物育种在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2. 2 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近年来的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农业 ( 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 、农业信息化、农业装备制造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 与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很大差距, 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有所加快, 并在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统计, 2012 年我国生物农业产值大约在910 亿元。从整体上看, 我国生物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以及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生产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低、相关产业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生物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 3 国内不同地区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3. 1 东部地区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福建省积极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工作, 在农作物育种与保护、动物养殖和疫病防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有害生物监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 推进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但是福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农业科学研究投入明显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33]。
广东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 广东省在植物资源收集鉴评、森林生态系统演变、动植物品种选育、畜禽水产健康高效养殖、重大动物的疫病防控、土壤水肥调控、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食物安全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9 年, 在农业领域, 广东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1 个, 科技创新平台和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显著提升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另外, 在 “十一五” 期间, 广东省以 “星火计划”为支撑, 以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农业科技专项为依托, 多方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广东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农业高新技术欠储备、科技创新人才还不够丰富、 科技成果转化欠效率等[34,35]。
天津市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发展速度, 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 如: 以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工厂化生产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蔬菜、花卉、果树、药用植物等近30 种植物离体组培快繁技术获得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也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取得了突破; 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高。总体看来, 天津市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可转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少, 其中已形成产业的更少; 二是已形成产业的成果开发规模较小; 三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的相关产业覆盖面窄, 发展环境有待改善[36]。
2. 3. 2 中部地区
在我国的中部地区, 河南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取得较大发展。在细胞工程研究领域, 河南省利用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白菜、甘蓝类和茄果类蔬菜专用新品种研究已培育出一系列优良品种和品系; 在基因工程技术领域, 河南省已成功地将不同类型的杀虫毒蛋白基因转入到了中棉系列品种中, 育成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利用双隐性雄性不育系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中棉38 所” 和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中棉41 所”等并通过国家审定, 后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业领域的应用中, 国产激素超排技术取得突破, 畜牧胚胎冷冻及体外受精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河南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仍处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 产学研、科工贸结合不够严密;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少、规模小, 现有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原有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市场经营理念缺乏,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常常不能把握市场动态, 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37,38]。
湖北省自2012 年初以来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 同时也加大了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构建力度, 以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蓄势待发。湖北省在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动植物转基因育种等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 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 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克隆鱼、我国第一个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 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相关产业发展正迈入快车道。为继续发挥湖北省的农业生物优势, 促进湖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提升湖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扩大其生物产业规模, 湖北省创建了6 个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推进了10 个以上的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但目前湖北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存在产业链条短、发展重点不明晰、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不大、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 产业集群还未形成。
2. 3. 3 西部地区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陕西杨凌拥有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把科技创新作为立区之本、把示范辐射作为核心任务、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依托、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方向, 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 形成了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 规划并启动建设了100km2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形成了农作物良种、蔬菜、苗木、良种猪繁育、良种肉牛繁育、花卉、食用菌、经济林果等产业和一批产业链, 核心示范功能初步显现。作为传统优势产业, 杨凌在农牧良种业方面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 ( 肉) 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 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 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但西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受以下主要问题的限制: 农民接受科技文化的能力有限, 农资及农产品市场欠发达,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还未形成[39,40]。
综上所述,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但仍需加快发展进程。从地域分布来看, 东部地区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比中、西部地区要大, 相应的, 也呈现出东部地区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速度较快, 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规模不大、产业集群还未形成, 尤其是西部地区,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受限度较大, 其市场不发达, 产业发展环境尚未形成。
3 结论
步入21 世纪, 我国更加注重对现代农业的发展, 国家也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发展现代农业; 与此同时,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具备的潜力效益巨大, 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规模, 各地区纷纷认识到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进一步构建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在构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在产业链的延伸方面, 需要更加注重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布局及其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更需要发挥农业生产分工、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品特性与市场需求状况等因素作用, 以形成具有稳固结构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这对于整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纵观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科学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 一是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规划; 二是深化改革农业科研体制, 提高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质量; 三是加大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 四是营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环境; 五是搭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 六是培育农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七是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 建立投资和风险保障机制, 防范和化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风险; 八是健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配套服务体系, 如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以“公司+ 农户” 产业化模式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摘要:介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研究意义, 明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包含的领域, 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特征以及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构建现状、研究方法和构架进行阐述;总结国际上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成功经验, 指出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给出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的主要政策研究方向。
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及技术发展 篇11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风能的开发利用,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风能储量很大且分布很广,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风力发电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风力发电的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一、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丹麦出现首个现代风力发电机。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风力发电机组的电气控制才得以实现,不过在这一时期的产品中,模拟电子器件仍然被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催生了基于微处理器的风力发电机组电力控制系统,并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九十年代中后期,基于单板机的电气控制系统和基于单片机的微机控制开始成为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的核心部件。
我国国内针对风力发现所展开的实践探索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首次引入55kw容量等级风电机组并将其投入商业应用之后的二十多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当前的风电市场已经初步成熟。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我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达到惊人的2601万kw,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44733.29万kw。从这一数值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风力发电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市場经济环境下,风电企业经历了从单纯引进外国技术到本土化革新再到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之后,当前已经有了基本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兆瓦级机组在国内市场中的普及,更是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风电机组企业已经基本占领国内市场,并积极主动的向国际市场挺进,但是包括主轴在内的高技术含量部件仍然大规模依靠进口。基于上述情况,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有必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突进自主创新,加大核心技术攻关的投入。
二、风力发电的技术发展
风电技术涉及包括电机学、力学、材料学在内多诸多学科的工程项目。当前针对风电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组大型化、控制策略优化等诸多领域。
(一)风力发电机组机型及容量的发展
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效率是当前风电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而单机容量的大型化发展,是当前提升风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市场中的大规模出现55kW容量等级的风电机组到今天的兆瓦级机组成为市场中的主流产品,国内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二)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的发展
控制技术之所以成为当前阶段风电机组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
1)风力发电过程中对发电质量影响最大的风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风力发电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提供的电能在稳定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2)通常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所使用的叶片尺寸在60m~100m之间,这是保证发电效率的必然选择,但是风轮必然具有巨大的转动惯量。3)控制技术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入网和脱网以及后续的故障检修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情况。当前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都致力于对风力发电的控制技术和控制系统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对于保障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显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智能化控制已经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和主要流派。
作为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风力发电系统,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其转速不受发电机输出功率的限制而有着较为良好的性能表现。相对于市场中较为常见的恒速风电机组来说,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低风速时能够跟踪风速变化,在运行中保持最佳叶尖速比以获得最大风能;高风速时利用风轮转速的变化调节风力机桨距角,在保证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使输出功率更加平稳。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通过励磁控制和变桨距调节来实现最佳运行状态。变桨距是根据风速和发电机转速来调整叶片桨距角,从而控制发电机输出功率,由传动齿轮箱、伺服电机和驱动控制单元组成。
(三)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的发展
作为一种典型的密度低、稳定性较差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风速、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将会对其发电性能产生严重的波动。尤其是风力机叶片攻角在风速和风向变化的过程中不断随之变化,客观上导致了叶尖速比难以长期保持在最优值上,而同样的,这也同样会导致发电效率的巨大波动,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理,必然对电能的质量和计入电网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里指的强调的是,在一些小型电网中,风机发电的不稳定性对于整个电网的稳定性所具有的影响能力是非常巨大爱的。柔性部件的应用是当前阶段风电发电机组中降低内部机械应力的有效途径,不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这种方式也同样在客观上增加了机组的整体复杂性,为其设计和后续的维修养护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当前阶段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策略研究主要是围绕现代控制方法和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传统方法这两种方法展开的。其中线性控制方法是传统控制方法中的主流内容,主要是通过对电机电磁转矩的调整来最大限度的让叶尖速比处于最优值,并以此为基础来提升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传统方法在快速变化的风速中所能够起到的调节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同时已线形特征为基础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由于不确定因素过多,因此在我国内陆很多非线性较为严重的风电系统中的应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而现代控制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则效果相对良好。包括鲁棒控制、智能控制在内的现代智控制方法由于相应快速、系统参数敏感度较低、设计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鲁棒控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处理多变量问题,对于很多干扰较强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提供强大的控制能力。而模糊控制作为当前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智能控制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将传统的专家意见和原有的经验转变成语言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来对风电机组进行控制,这种方法由于对被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的依赖性较低,因此在非线性因素影响的克服方面表现非常出色,也同样因为如此而得到了越来越多风电人的关注和重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对人脑神经网络特征的模拟来形成若干拓扑结构的神经网络,本身具有较好的学习性,因此在风力机的低风速节距控制方面的应用有着较好的效果。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篇12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形成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其中在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述中,仅仅局限于含有劳动、资本、土地的特定要素模型,并没有考虑诸如知识、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参与及对比较优势的影响,而今,智力要素已成为决定各国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的特点,这对传统贸易理论完全竞争非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假定构成了挑战。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1977)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完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比较优势阶梯论(也称比较优势阶段论)。他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不同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在内的一切经济因素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密集使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中。杨小凯提出的内生比较优势认为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他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而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又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进展的动力。我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培养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谋求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良性的产业升级机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贸易竞争力测算
(一)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有的还被称为净出口指数,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由于该指数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可以作为不同时期的比较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NXij=(Xij-Mij)/(Xij+Mij)
式中,NXij为贸易竞争指数,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M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总额。我们利用高新技术产品4个年度的进出口数据,计算了我国在该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其中,2000、2004、2005、2006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分别为-0.17、0.01、0.05、0.06。
根据计算结果,当0
(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利用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的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其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我们计算了我国在4个年度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具体说来,2000、2004、2005、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RCA分别为1.06、1.11、1.00、0.86。
如果RCAij大于1,说明一国在产品上有“显示”比较优势;如果RCAij小于1,说明该国在产品上没有“显示”比较优势。一国RCA指数越大,说明该国在这种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越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较弱,个别年份还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三、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FDI规模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分析2001~2006年度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HT)和FDI实际使用金额的相关性,我们得出二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78,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较大。
近年来,流入我国的FDI产业分布已逐步由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向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扩展,FDI流入的技术外溢及规模经济效益也逐步加深,因此,促使FDI结构优化并引导其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合理倾向,对于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其他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其他因素诸如外贸依存度、R&D投入、工业增长速度等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我们选取了2001~2005年度的相关数据,利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HT=-3.247+0.284TR+5.928RD+0.728IN(R=0.997)
式中,HT表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R表示外贸依存度,RD表示R&D经费占GDP的比重,IN表示工业较上年增长速度。其中,与HT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因素是外贸依存度,相关系数为0.636;对回归方程贡献最大的是工业增长速度,其次为外贸依存度,R&D投入因素对HT的影响较弱,显著水平最低,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国内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外贸的拉动,而不是依靠提高知识等智力型要素生产率来拉动,根据OECD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丹麦和芬兰高新技术产业的R&D强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10%以上,日本也达到9.96%,德国和法国在8%左右,韩国和意大利高新技术产业的R&D强度4.0%以上,而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强度仅为1.08%,同年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仅为0.57%。这表明我国存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密集度转换潜力,即通过将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不断过渡,包括在R&D投入、人力资本的积累、专利技术的获取以及FDI规模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升级空间。
四、政策支持
高新技术先行企业在创建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通常要花费研究开发的巨额支出,承担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而它们的一部分知识贡献及其产生的利润却无偿地外溢到别的厂商,如果这些企业得不到政府某种形式的补偿或扶持,它们就会丧失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而这将有损于整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前景和未来战略地位。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政府的人为干预政策是必要的。而产业政策和贸易干预的要旨就在于将那些颇具潜在竞争优势且有深远外部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列为目标产业,进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以便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在宏观范围内追寻和谋求可观的外部经济利益。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而且是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为了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的职能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按市场规则行事,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要逐步完善而发挥有效的调节功能。只有在必要的市场结构、经济条件和体制环境下,政府的适度贸易干预才能适应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取向,战略性贸易政策才能有效地推动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此引发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及比较优势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比传统贸易理论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并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1]姚战琪.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荐阅读: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08-12
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薪酬制度对策研究05-25
发展我国06-24
我国文化产业05-13
我国物流发展11-15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06-06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10-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09-21
我国体育发展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