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2024-09-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精选12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1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核心技术通常以专利、标准等来体现。标准作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作为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技术标准已突破了原来保证产品互换性和通用性的作用,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已成为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科研、标准、产业三者之间,技术是核心,标准是手段,产业化是目标,企业进行研发和制定标准的目标应该是产业化、市场化。技术标准又是技术产业化的桥梁,是对科研成果、对技术的扩散。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特别是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强弱。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综合实施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企业发展壮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创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处理好科研、标准、产业之间关系,整体推进,同步发展。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中数控)是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首批命名的国家“创新型企业”,在十几年的科研生产实践中,对“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1 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并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华中数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完善,建立了“纵向三层次,横向三平台”的技术创新体系。

1.1 构建了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的“纵向三层次”产品研发体系

第一层次: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数控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的研究。

第二层次:按产品链建立了数控系统硬件开发、软件开发、应用研发、伺服开发和特种装备开发研究机构,开展数控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平台技术和应用的研究。

第三层次:大连高金数控、深圳华中数控、宁波华中数控等子公司面向区域用户,湖北江山华科、武汉新威奇等子公司面向行业用户开展数控技术应用研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在母公司提供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适合专机应用的产品,建设区域和行业研发、销售、服务体系。

1.2 建立了面向行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横向三平台”

依托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联盟(理事长单位)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数控系统分会(理事长单位)三平台,华中数控联合国内行业企业及研发机构开展项目研究,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提出有关数控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研究并提出下一代数控系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

2 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科研、标准和产业的同步发展要以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将企业标准化战略纳入企业核心的经营战略。

2.1 以引进创新为补充的企业科技创新战略

在自主开发创新战略上,华中数控依托多年的科研积累,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对数控系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一方面,基于现有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可靠性,拓展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开展新一代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新一代数控系统,并推广应用。此外,在基础研究、高档数控系统平台及规范、绿色全数字交流伺服关键技术和高档、特殊数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以保持华中数控的持续创新能力。

在集成创新战略方面,充分利用华中数控品牌优势,与国内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创新,联合开发出满足不同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新产品,扩大华中数控系统应用范围。

在引进创新战略方面,华中数控密切跟踪国际顶尖技术和产品,研究数控技术应用新领域,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采取“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制”技术路线进行模仿创新,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差距,减少研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2.2 确立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与实施方案

在总体战略方面,增加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扩大专利申请范围,逐步进行国外专利申请;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组织的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深入研究产品标准。通过标准的手段把核心技术推向市场,提升产业化的进程。

在具体战略方面,采取重点争夺型战略,抢滩国际标准化发展新领域,争夺国内标准制定权和国内标准化活动的领导权,逐步提高本国标准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主要围绕数控系统总线技术,形成一批专利和标准;科研开发与标准化协调发展,科研成果尽量转化为标准,并尽可能提升为国家标准;适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设适应市场需求、能快速反应的企业标准体系和一支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队伍。

3 华中数控“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模式探索

核心技术成果纳入标准中,提升了标准水平。研发与标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研发的深化,研发的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得到应用,技术与标准紧密结合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又推动产业的发展,新一轮的创新又促成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式的循环。

3.1“十五”期间“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

华中数控通过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等项目,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创新,抛弃了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独辟蹊径,走“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避开了制约我国数控系统发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颈,使我们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数控系统技术的突破,用通用的工业计算机和电子器件,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4通道、9轴联动“华中Ⅰ型”高性能数控系统。独创的曲面直接插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目前获得国家奖级别最高的国产数控系统。其核心技术成果纳入到国家标准中,目前已形成开放式数控系统系列国家标准。以“华中I型”数控系统开放式平台技术为基础,陆续开发出华中世纪星HNC-18、19、21、22系列数控系统,在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下实现规模化生产,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75亿元。

华中数控在关键数控技术上的突破,使我国数控产业摆脱了长期尾追的被动局面,迫使同类进口产品大幅降价。华中数控也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和技术水平得到了业界认可。2007年,“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开放式数控系统(ONC)体系结构标准的制定”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华中世纪星HNC-21数控系统”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先进制造类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十五”期间我国数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建立起自主版权初具规模的新格局,为我国数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产数控系统产业的曙光初现。

3.2“十一五”期间“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

华中数控以发展我国世界一流数控系统技术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装备制造业过程中不断发展,显著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抓住我国航空航天、能源、船舶、机械、冶金、汽车等行业对大型、精密机床装备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多轴、复合、智能化高档数控系统,逐步掌握数控系统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相关课题,以总线技术为核心,研究开发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同时开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重点在高档数控系统体系结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和数控系统可靠性技术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研究制定国家标准。

公司重点突破了一批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关键单元技术,并已在航空、船舶、发电、汽车、军工等领域获得批量应用。核心技术申报了9项国内发明专利;申报了《机床数控系统NCUC-Bus现场总线协议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共5项,获批国标委立项。2007年,华中数控与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合作开发的重型船用螺旋桨七轴五联动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华中数控与东方汽轮机厂联合研制的TX-6九轴六联动的数控砂带磨床是大型核电叶片精密加工的高档数控机床,属国际首创,获得中国机床工业协会颁发的“春燕奖”。目前,已有近百台五轴联动的华中高档数控系统与高档数控机床配套,在我国的国防、汽车和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应用。华中数控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的高档数控系统技术,已直接威胁到西方对我国筑起的封锁限制壁垒。“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获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性能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和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0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华中数控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发生产的中、高档系列数控系统,已经与国内的大连机床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等40多家主要机床厂形成批量配套;面向企业的特殊要求,利用我们的原创技术优势,开发了60种专用数控系统,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扩大了数控装备的类型。在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和湖北省重大科技计划基金支持下,提升了产品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

“十一五”期间,华中数控已成为我国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研发和生产基地,中高档数控系统在我国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带动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升级,提高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为我国数控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3“十二五”期间“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工作思路

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为逐步实现“高端器件的制造装备国产化,制造装备的高端器件国产化”的目标,开发基于国产CPU芯片的高档数控系统。在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上开发强实时多任务调度内核,与自主开发的多轴联动、多通道、复合加工、现场总线等数控关键技术一起,形成全国产高档数控系统的自主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大幅提升高档数控装置从处理器芯片、硬件电路、总线协议、操作系统到控制软件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程度,在数控领域对国产CPU芯片进行应用,力助国产芯片的产业化进程,打破国外在高档数控装置中的处理器芯片及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压缩国外高端技术在我国的技术附加值空间,形成围绕国产CPU芯片核心技术的数控系统专利和标准,提出并制定自主产权的高档数控系统测试技术规范和标准。

通过技术移植,将基于国产CPU芯片数控技术应用于普及型数控系统,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在大幅度提高我国数控系统或数控机床的整体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大批量地应用国产芯片,为国产核心器件和基础软件在数控及嵌入式工业控制领域开辟产业化应用的舞台。

在核心高端技术产品链上,形成自主的、健康的民族工业产业链环,促进我国数控系统和国产芯片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华中数控成为社会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继续保持在我国中档、高档数控系统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龙头地位,并且走出国门,与国际数控系统跨国企业同台竞技,争取国际市场份额。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积极筹建“产、学、研、用”高档数控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实现年销售额10亿元;高速、高精、多轴多通道的下一代数控系统的研发和产品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数控系统企业。

参考文献

[1] 仰儆.标准化创新,抢占数控技术产业的制高点[J].中国标准化,2008,(8) :4-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2

代帆

在当代,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科技工业园区(science park)”,我国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Tech Industry Deviopment zone)”(以下简称“高新区”),即在一国或地区内划出一块区域,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待遇,立足于高新技术之上,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并集中一批高级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实行科研、生产和教育三位一体,从事研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现代化以及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产业基础。我国在1998年创办第一家高新区--北京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十多年来,我国已先后成立52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大批省级及省以下高新区,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管理模式的建设上各具特色,但与国外高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高新区本身的科技及经济实力上,也体现在对开发区的管理上,以下逐一进行阐述。

1、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合一三种类型。

1.1 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开发区选用的管理体制,有如下几个特征:

1.在这种模式下,一般成立以省市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高新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区内具体事务,让高新区有个宽松的管理环境。然后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所在地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内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包括项目审批、规划定点、房地产发展、人事劳资、审批入城户口等。2.在机构设置上,设工委(或党委)与管委会两套班子合署办公,下设直属机构和市属分支机构(主要是税收、公安、工商),实行“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图章管到底”的责权配套、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3.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开发区对企业实行间接的法制化管理,主要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一些事业性、中介性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克服企业办社会的弊端。由于管委会拥有的管理权限,实行的财政体制和政企关系不同,这种模式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政府派出机构型,以武汉为典型。即开发区行使部分管理权限,尚不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来行使权力,有关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主要由所在行政区承担。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复杂,如

武汉的东湖高新区跨越洪山、武昌、江夏三区,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管理,部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由所处区承担,所以若参照一级行政区域成立完整对口的机构,则势必造成机构臃肿,也没有这个必要。但这样也存在弊端,即高新区在权限上不可避免地与所跨区域的政府发生双重领导的矛盾。其二为与所在行政区合一型,如北京中关村、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有区一级政府机构设置,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而存在,同时又是对高新区进行管理的工委和管委会班子,实行园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既承担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任务,又承担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职能,使其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区。这里却存在一个矛盾,如果既有所在行政区一级政府,又有开发区机构设置,则势必造成机构的臃肿和膨胀,给开发区管委会增加了许多社会管理职能,分散管委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利于行政机构精干高效的运转,又不利于高新区实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使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偏移,削弱了管委会市级综合管理权限,使管委会的体制模式、管理方式走样,不利于在高新区建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如果开发区仅以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为管理对象,这样是避免了前面谈及的缺陷,但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在资格认定、工商登记、征税等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环节享受新的政策规定之外,其余大量的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动还要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制约,因此新旧体制的矛盾碰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其三为独立行政区型,如苏州高新区,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是苏州市的新城区,包括四个功能区,同时下辖一个镇和一个街道。其管理机构为新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十八个直属机构,全面负责新区的管理和建设,行使完整的一级政府权力。其发展机构为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成员企业包括全资、控股、参股三类,投资领域涉及高新技术、金融、服务、建筑、交通运输等许多方面。总公司又联合其它公司成立了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和新兴政府的雏形: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的政府职能及相应的机构设置以及合理的政府-企业关系、政府-社会关系。总体而言,管委会职权较大,综合管理职能较全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在开发区创建起步阶段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开发区发展中各种关系,提高办事效率。相反,管委会职权较小,管理职能不全,使开发区发展中许多问题难以协调,不利于高新区的发展。

1.2政企合一型

该类型是开发区管委会与建设发展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职能机构合署办公,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管委会行使市级管理权限,负责对高技术区实行统一领导,如南京浦江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这是一种较有争议的管理模式。提倡“政企合一”者认为这样简化了关系,少去了一些繁琐的协调工作;而赞同“政企分开”者则认为“政企分开”可以割断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增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积极性,避免企业吃政府的大锅饭,加重政府负担。在西安高新区,开发总公司下属四大直属公司和一个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其中业务独立的三个公司均按照独立企业的方式运营,完全做到了政企分开。建设开发公司因更多是承担区内的市政、社会公用设施的建设任务,其经营策略在总体上还需服从高新区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管理服务公司承担社会化服务业,但为了优化投资环境,在其发展早期应予以支持。总体而言,西安高新区在政企关系方面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科学的,所以对这种管理模式应客观评价。在总公司创建初期,这种模式有利于总公司的快速起步和全面发展,但政企合一也可能导致总公司发展动力不足及过多依赖于管委会的行政职能等问题,由此造成总公司市场压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践证明,开发区总公司在创建起步阶段,政企合一利大于弊,但随着总公司的发展政企分开就成为必然。

1.3 企业主导型

该种类型的高新区主要以园区的建设开发总公司来管理,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大多采用这一模式,如早期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由高科技园区总公司进行管理,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总公司成立张江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此为一全资服务性机构,主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提供包括场地、资金、开发条件、信息、人才交流指导性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为持有高技术成果的创业者创造局部优化环境,达到扶持高技术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公司还通过募集设立方式组建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促进园区的开发建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有利于集团公司的发展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高新区的开发,但弊端也正由此而产生。由于开发区没有行政管理机构,在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和劳动人事等方面没有行政职能,行政协调能力不强,使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限制而要克服这种弊端,授予总公司部分行政职能是必需的。同时总公司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张江,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政府与园区共建了“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加快了园区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为提高园区决策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由学术界人士和上海地区有关政府部门领导、企业家、金融家组成“园区顾问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所以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2 管理模式的缺陷

2.1 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在现行普遍的管理模式下,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且多数享受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但是这种权力下放是没有法律地位的,某些授权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制度和体制上的磨擦。其一,开发区管委会的市级管理职能与我国现行的某些专项法规如土地法、规划法等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其二,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和管委会的现行管理职权及运行机制还没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不能适应开发区的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如何形成按市场经济运行的高效快捷的管理运行机制,又具有明确的法律和合适到位的政府职能,而非行政区域的高新区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就构成了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

2.2 管委会的领导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开发区都设立了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成立初衷是协调管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对开发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但从运行情况看,小组很少

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不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体制、管理、资金项目等重大问题,成了名不副实的“领导”。另一方面表现为“多头领导”,即开发区分别由多个市领导分管开发区的科技、规划、土地等不同的任务,造成管委会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的不便,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而这种矛盾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处于中枢环节的协调小组-领导小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方案之一是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方式和活动程序;方案之二是进一步抛弃“多头领导”产生的前提,即重新分配权力,合理划分管委会和市委、市政府的权限从而确定科学的工作程序。

2.3管委会的管理权限没有落实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是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否则就“特”不起来,不能实行超常规的发展。所谓“封闭式管理”,就是如果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政府在辖区内统一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市直各部门对开发区的工作不插手、不干预,由开发区自己管理自己;开发区内预算内收入全部留给开发区使用(按分税制要求该上交的除外)。而目前许多开发区并没有真正实行“封闭式”管理,市直有关部门将一些必要的行政管理权限,特别是规划、建设、土地、工商等方面的权力(主要是一些有利可图的部门)没有真正下放。同时,这种“双重派出型”的机构设置造成管理上的双重矛盾,条块分割,难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即使管委会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决策的权力难以真正落实,无法作到决策中心一元化,又给某些职能部门过分干预开发区行政事务的机会,经常出现政出多门,竞相收费的现象。在省及省级以下的高新区这些表现尤其突出。

2.4开发区机构设置不科学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未能按照职、责、权一致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在任何管理系统中,都把职责一致看作一个定律,即要依法明确规定各个机构的职责范围从而授予相应的权力,尽可能减少职权交叉,分工过细,同时要“简政放权”,合理划分上下左右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有根本性突破,开发区行政管理受宏观环境制约,许多开发区为了与上级有关部门对口、衔接,管委会相继设立了妇联、团委、计生委等机构,或者为“加强”对高新区的管理,增设机构,增设人员,造成机构臃肿人员增多。有的管委会200多人中非经济管理人员就占了2/3从而严重影响行政管理效能,导致高新区向非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复归。其二,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交叉不清。由于未能充分明确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政府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在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行中就表现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组织的职责不分,对企业而言,政府行使了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对社会中介组织而言,政府又承担了太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这样不利于机构的精简、高效和规范,保证政府和企业的良性运转,步上传统政府机构设置的老路。

3 管理模式的创新

上述管理模式各有优劣,但就现阶段而言-不考虑其将来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在城郊新建,还是在城内改造,管理效率最高、发展最快的应属相对独立封闭式的行使一级政府职能的行政区式管理模式。目前,全国开发区按此模式建立和改造的越来越多,这正说明了其优越性和方向性。但在开发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可一概而论。虽然中国高新区在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但随着开发区的成熟,其管理模式和体制总会或者应该表现出某种共同的规律和趋势,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将在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渐趋明显:

3.1明确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

高新区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管委会的职能基本上都是通过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或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授权形成的,而这些文件和会议并不具备法律效率,缺乏法律保障,其中部分授权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磨擦,所以,一方面应加快高新区立法步伐明确高新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主要是地方人大制定高新区管理条例,用法规的形式将高新区发展多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定下来,成为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共同遵守的规范程序和法规条文,为开发区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证。另一方面,通过法规授权或政府委托的形式,“明确管委会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对开发区的相关事务实行行政管理。

3.2 建立“管理法制化,服务多元化”的新型的政企关系

无论在哪一种管理模式下,开发区的管理机构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但是政府对入区企业又必须弱化直接的行政管理,强化服务性管理。通过对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可初步得出这个结论,在我国,个别高新区实行总公司建设开发型的管理体制,虽然没有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但随着开发区的发展总公司,也逐步赋予了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开发区管委会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工资审批、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高技术企业的认定、复核和统计对企业进行间接宏观管理,通过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来协调和引导,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健全开发区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强化对企业的法制化管理,相对弱化直接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此同时成立咨询、媒介、公证、仲裁、人才培训、信息、文化体制等中介社会服务机构,将管委会的部分行政职权授权出去直接面向企业服务,又精干了政府机构,使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参与竞争,真正将企业推向市场,按照全新的市场体制运行。目前有部分高新区如西安在这方面处理得较好。

3.3实施“封闭式”管理体制

目前少数高新区已经或将与当地政府行政区合二为一,管委会和区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

块牌子,一套人马”,成为一级行政区,管理权限呈扩大化的趋势。其一,在管理权限上,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开发区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拥有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和劳动人事等市一级管理权限,随着开发区的发展,这种授权还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扩大。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要让高新区大胆地尝试,给其以宽松的环境。目前 40%的开发区管委会还拥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少数开发区管委会拥有市一级社会管理权限,某些方面拥有省级管理权限(主要是土地征用和重大项目审批)。其二,为强化管委会的综合性管理职能,本着高效精干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设立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职能部门,如土地局、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等,一个部门兼管多种职能.如经济发展局相当于计委、经委、经贸委、物价局、审计局等市政府各委办局的职能;社会发展局相当于民政局、文化局、市容委、计生委等职能;规划建设局相当于建委、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等职能,在体制和机构设置上避免”条块分割“,不搞旧体制翻版和机构对接,保证了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精简、高效和权威。

3.4 建开发区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

在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充分参与,目前这两者的结合已成为时代潮流.综观我国高新区特别是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科研教育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与支持--既包括科研与人才,也包括对开发区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是其它级别的高新区还嫌不足。然而,可以不客气的说,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高新区尚处于严格意义上高新区发展的原始阶段,所以,加强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的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建高新区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是我国高新区面临的迫切任务。目前国外已建立了政府牵头,大学科研界和企业界三方合作兴办高新区的理论。另一方面,只有多主体的参与才能视整个开发区为一完整的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的发挥整体的功能,如在湖北襄樊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由于”二汽“"神龙”等企业的“级别”和“地位”,两者在很多方面几乎是自成体系,开发区管委会只能对其实行不完全的管理,“二汽”“神龙”尚不能切实有效的参与对开发区的管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管理的不便和资源的浪费.这是我国高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重点加强的一个环节。结束语

无论世界的,还是我国的高新区都有而且必须有政府行为参与其中,借助政府的职能和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点,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导致中国高新区种种弊端的主要原因之一。即由于中国的高新区政府规划的色彩比较浓厚,政府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引入市场机制--当然在开发区发展的早期这是必要的,但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并渐趋成熟,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开发区质量下降,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上雷同,规模狭小等,但这些问题都不在作者讨论之列,因为笔者认为只有管理模式才是根本,才是基础,诸多问题的解决,追根溯源,都要在管理模式和体制上去探求根源。

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usiness Model Study

Zhao Xun

(Tianjin Abundantly Technology Co., Ltd.,Tianjin300308,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essentially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on the basis of items to locate, identify,track,manage and monitor.The establishment of Things,aimed at the use of sensor technology and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 to achieve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means,the Internet platform.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business model issues related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Business model;Technology development

新技术发展促进了产业投资机会的增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建立和研究物联网的投入力度,我国也非常重视物联网建设工作。对物联网技术发展动向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的一些相关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物联网和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内涵

所谓物联网是指依据事先约定的协议将互联网与所有物品紧密连接起来的一种网络,其物质技术基础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和射频识别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的运用。物联网实质上是在强化通讯与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将物品进行定位、识别、跟踪、管理与监控等。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在于运用传感技术和识别技术等多种信息化高级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上主动实现实物间的信息交换。由此可见,互联网构成了物联网的核心基础,其中所发生的物品间连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际网络通讯连接的扩展。换言之,物联网将信息通讯与交换的应用领域从人际连接转移到物品间的连接。

(二)物联网基本架构

应用层、网络/接入层与感知层构成了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应用层在物联网基本架构中位居最顶层,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数据的挖掘与技术。以提供各种通用的服务平台为媒介,诸多终端管理设备将感知层功能加以具体运用。

而网络/接入层可以被视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将融合接入和存储的信息直接传递给不同层次的电信用户。带宽需求、用户消费需求以及网络资源的接入与运营等因素都对物联网的接入技术及其应用的定位与范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物联网接入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与用户需求多样化发展是相适应的。

感知层是物联网基本架构的最低层,它在一定的程度下是人的感觉器官在信息技术运用中得到了延伸。除了搜集事物信息之外,感知层还将分析、处理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智能化,并且许多相关设备利用这种智能化过程实现信息交换的协同化、嵌入式标识化以及互动化。

(三)物联网技术发展阶段

物联网基本架构中的应用层的功能和地位决定了产业化是物联网的发展形态。大致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阶段主要细分为基础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运行期。在基础期的发展阶段,重点是推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建设,在单个物体之间建立互联关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实现低成本、低功耗的发展模式。为此,要强化标准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设计射频识别的隐私与安全标准,对无线频带进行明确的指定,对协议的控制与处理的分布式技术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要拓宽物联网产业化应用领域,特别是推广射频识别应用于零售、物流和医药等诸多产业。在此基础上,畅通各种系统之间的交互机制,主要是对频率与协议加大完善力度。因此,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传感器、标签、主动系统的微型化和低廉化,以及射频天线的多波段智能化,将标签高频化,促进读取终端等诸多电子器件嵌入化和小型化。此外,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期也应将低耗能源、低功耗芯片组、电源系统优化以及超薄电池等基础建设纳入规划,为有效管理能源奠定基础。在成长期阶段,建立物体之间的联网机制,形成各个领域都普遍应用的传感器网络与标签。产业标准化的设计与制定要适应特殊化需求,加强交互频率、交互式协议、电源以及容错协议等诸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强化产业化应用建设仍然是成长期的关注课题,其关注点集中在界面互动操作、数据与控制的分布化等技术研发,提高网络的融合效度,增强物联网在恶劣环境中的运行能力。成长期的技术发展目标是提高设备器件的感知能力与信息容量,加快读取设备和标签的高频传输速度,实现片上射频的集成化,提升材料间的整合力度。除此之外,要大幅降低功耗,对能量进行有效管理,改善电池性能,高效捕获能量,建立功耗极低的芯片组。到了成熟期,技术发展实现半智能化向智能力的根本转变,使标签与物件的指令执行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这一发展阶段,需要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对网络的交互活动制定科学标准,智能器件运行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企业通过执行分布式代码的方式提高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功能,并且拓宽了物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前景。

二、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商业模式是指公司结构以及伙伴关系等资本运营要素和公司为客户所实现的价值的系统性商业逻辑架构。从定义中不难发现,商业模式的运营不仅使客户价值通过公司经营得到实现,而且其参与者能够分享不同形态的利益。商业模式的内涵较为宽泛,不仅包含产品结构以及信息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等结构,而且包含商业模式参与者及其功能界定,也包含利益分配的渠道与机制。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

目前,商业模式主要分为自营型、合作型、通道型和定制型等四种类型。其中,自营型是指运营商依靠自身力量对业务及其流程进行开发,与客户进行直接的联系。显然,合作型采取了相反的运作路线,其主要表现是运营商从系统集成商中选择应用领域的合作伙伴,由合作伙伴负责售后服务与业务开发等项目,而运营商则确保业务在网络上正常运行,并为合作伙伴的业务及其收费计费进行推广与宣导。定制型则立足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展M2M业务。而通道型则不强调客户的具体需求的特殊化。

根据运营主导地位的不同,物联网可以区分为移动运营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主导的两种商业模式。其中,通道型和自营型属于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定制型和合作型属于系统集成服务商主导的商业模式。

三、推动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

中国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思路是突出了运营商的主导地位,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根据客户群体和客户市场的需求共性的定位,发挥运营商和传感技术的服务优势,建立智能终端并推进各种智能应用,引发了应用创新和社会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但是,我国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以运营商为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联盟和政府的推动,这就使得市场需求的研究与设计至关重要。然而,物联网理念中的智能产品的消费需求并不显著。因此,采购成本补贴等政府行为来发展物联网,是难以推动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的。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增强基础技术研发力度,形成能够实现不同产业间有效联结的产业网络,进而促进技术、信息、业务、信息与物理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其次,国家应该加大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科研投入和规划力度,并协调各类技术创新主体的分工与合作;再次,要增加政府在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资金投入,并支持物联网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汽车等新兴重要领域,引导消费需求,为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最后,要加快技术标准化的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化与产业化的深度结合,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结论

促进物联网技术深入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而培育市场需求又是其重要着力点。只有加快相关方面的建设,才能推动网络运营商主导型的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文雨人.物联网产业链已成为雏形,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6

[2]李喆.物联网行业中的智能医疗应用,移动通信,2011,15

[3]华红兵.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9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4

一、嘉兴光伏园区简况

(一)嘉兴光伏园区成立的背景

2007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和构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区的主要抓手。2011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光伏产业涉及光伏发电三种技术的本地多个企业在细分行业中已具有领先地位,分别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发电、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以及聚光太阳能电池发电。例如,福莱特玻璃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太阳能超白压延玻璃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一;上澎太阳能科技(嘉兴)有限公司的“智能硅”薄膜电池产品解决了光伏电池生产的经济性、规模性以及环境方面的瓶颈问题;嘉兴蓝特光学有限公司的第三代光伏技术成为业界领头羊之一。为此,嘉兴市秀洲区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底,嘉兴光伏园区已集聚了福莱特玻璃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节能(嘉兴)环保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上澎太阳能科技(嘉兴)有限公司、浙江生辉照明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因此,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之前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二)嘉兴光伏园区的发展历程

虽然嘉兴光伏园区成立时间不长,但是由于起点高、路子对,已从摸索成长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1. 摸索成长阶段。

2012年12月,省级高新区“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嘉兴市秀洲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嘉兴光伏园区位于嘉兴中心城市的西翼的秀洲新区境内,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嘉兴光伏园区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的总体要求(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是指光伏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体制创新、光伏发电集中连片开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区域智慧电网建设、政策集成支持体系创新),加快在产业高端化发展、商业化推广应用、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政策环境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希望建成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和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3]。

嘉兴光伏园区成立初期,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有力的招商支持,2014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起点和新的发展机遇,嘉兴光伏园区全面分析和梳理光伏产业发展基础、演进思路、产业链条,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和招商策略,积极引进目标企业,同年7月出台了《嘉兴市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4]。

嘉兴光伏园区经过近一年半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对园区的光伏项目实施“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推进服务、统一运营管理”,该做法解决了“整合屋顶资源、优惠政策到位、发电利润合理分配、顺利并网、统一运营”等难题,被业界冠名为“秀洲模式”,该模式在2014年8月的全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现场会上进行交流[5]。

2. 快速发展阶段。

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嘉兴光伏园区不仅在引进光伏投资项目、研发、生产与应用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成效,具体(见下表),而且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为了给嘉兴光伏园区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平台,2015年5月出台了《嘉兴光伏科创园建设方案》,嘉兴光伏科创园定位为光伏新能源产业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包括研发、设计、检测、培训、商务参展、财务、法律、电子商务、信息等方面,嘉兴光伏科创园也是嘉兴秀洲工业园区、嘉兴光伏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平台。

资料来源:根据嘉兴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和丁珩、邵坚的《秀洲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光伏产业三年裂变》一文整理。

二、嘉兴光伏园区的发展模式

嘉兴光伏园区自从挂牌成立以来,大力开展光伏产业“五位一体”的创新综合试点,以打造“中国光伏科技城”为总体战略定位,同步推进“光伏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光伏发电集中连片开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区域智能电网创新、政策集成支持体系创新”,逐渐成为国内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镇。

(一)“搭平台、定重点”为产业发展强基础、明方向

袁艳平(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技术、人才、产业化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加上市场、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风险[6]。嘉兴光伏园区为了降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风险,搭建了浙江秀洲慧谷科技创业中心(上海交大国家级孵化器)、中电科36所智慧产业园、嘉兴光伏科创园等光伏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平台集光伏产业科研、企业孵化、产品展示、光伏发电示范应用、综合服务等五大功能为一体,为光伏产业链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2007)认为,产业链由“龙头”产业、“七寸”产业和“配套”产业三个环节构成,其中,“龙头”和“七寸”环节相对应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产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完全取决于其是否掌控着产业的“七寸”和“龙头”环节[7]。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硅料和硅片、中游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下游应用系统五个环节,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光伏专用设备制造是与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为了平衡发展产业链、在核心技术环节处于领先地位、提高光伏发电的应用,园区在初期规划就确定三大发展重点领域,分别是光伏专用设备和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及高效光伏电池与组件、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

(二)“定向招商”完善光伏产业链

产业链的理论起源源于20世纪初,马歇尔(Malslla A.,1920)将企业内部的分工扩展到企业之间的分工,即企业与企业之间因生产工序前后的关联性形成链条[8]。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1958)从产业链的前向、后向联系的角度强调了产业前后关联的重要性,称其为“关联效应”[9]。史蒂文斯(Stevens,1989)从系统性思维视角认为产业链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四大主体构成[10]。波特(Michael E.Porter,1989)从集聚的视角指出产业链能促进产业集聚,并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11]。嘉兴光伏园区为了完善光伏产业链和形成供应、生产、分销和消费者四大主体完整光伏产业系统,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功效,嘉兴光伏园区委托知名中介机构把整个光伏产业链22道环节的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绘制成“招商地图”,然后按图定向招商,已引进包括韩国OCI光伏产业基地、美国嘉晟智能玻璃、瑞翌金刚线等一批行业龙头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形成覆盖光伏装备生产、光伏产品生产、太阳能发电及运营维护等环节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三)“外引内培”激发光伏产业技术创新

从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外部引进和自主创新是主要模式。嘉兴光伏园区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引进光伏技术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及泛光伏人才,培育省级重点研究院和省级研发中心,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的结合增强了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例如,园区引进中电科36所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院、国网电科院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万马光伏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内顶级的光伏技术科研院所,吸引泛光伏类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及相关技术创新团队落户高新区,他们研发的多项光伏技术全国领先,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的装机成本。

(四)探索光伏应用创新模式,发挥示范效应

产业产品的应用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应用总量、应用类型、应用结构等会促进产业的繁荣、转化或衰退。为了破解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难题,嘉兴光伏园区形成“四个统一”的应用创新模式。统一规划布局:委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光伏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委托SEMI(国际半导体材料与设备协会)、福睿智库等开展规划战略咨询,细化发展思路,全面规划布局,确定了“双核四区多廊”(“双核”即以北科建智富城产业研发区为依托的智谷科创区和以光伏科创园为依托的总部体验区;“四区”为江南湖景区、低碳商住区、未来展望区和连片示范区;“多廊”为多条光伏路灯生态廊道)的总体布局来全面推进示范应用;统一资源管理:由光伏高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屋顶资源。首先,管委会建立光伏高新区内可利用屋顶资源数据库;其次,与屋顶业主签订安装光伏电站协议,统一掌控屋顶资源;再次,统一屋顶租赁和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标准,实现了对屋顶资源的统筹管理[12];统一推进服务:光伏高新区对项目全程跟踪,确保服务到位;统一运营管理:光伏高新区成立专业运维公司,负责辖区内所有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电费结算、运行维护等后续服务工作。“四个统一”的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导、合同管理、自建自发自用的应用示范推广模式[13]。截至2015年11月,嘉兴光伏园区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已并网发电61兆瓦。

三、嘉兴光伏园区的经验借鉴

嘉兴光伏园区在我国光伏产业处于低迷时成立,能奋力突出重围,并快速发展,现正着手打造光伏小镇,其做法值得分布式光伏产业同行学习借鉴。

(一)园区凭借“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生

1. 顺“天时”抓机遇。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12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了全球能源版图和能源结构变化的四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国际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提速,可再生能源作用日益凸显。2009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部委开始联合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我国的光伏市场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产业链呈现“两头在外”格局,但是由于受金融危机与海外“双反”(指我国的光伏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影响,至2012年时产业发展进入低谷期。一边是国际上大力发展可再能源形势,一边是国内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因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是保证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政府将光伏产业的危机转换成机遇,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和构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区的主要抓手。

2. 借“地利”得优势。

嘉兴秀洲区地处长三角地区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与上海、杭州、苏州、湖州等城市相距均不到100公里,受“上海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和“太湖经济圈”的辐射,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区位优势。高速公路及跨海大桥在嘉兴市秀洲区形成的“三横三纵三桥”及“四空四港”,形成了海空联运运输网络,具有发展光伏产业的交通优势[14]。

3. 有“人和”做保障。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人和”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为嘉兴光伏园区的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园区不仅整合了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扶持政策,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享受省级所得税收全额返还的优惠;电价补贴政策:除享受国家规定光伏发电补贴以外,在上网电价标准基础上每千瓦时再补贴0.3元;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推广应用、光伏装备制造业、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为载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及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资金政策:对于引进的光伏产业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再给予500~3 000万元人民币的产业奖励支持;项目优先政策:在2015年前,园区内的光伏分布式电站优先让入驻园区企业承建;人才激励政策:入住企业的领军人才可申报“千人计划”,被认定后将获得最高500万元的奖励资金,入住企业申报市、区“精英引领计划”,其中市级专项资金分别为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区及专项资金为50万元[15]。

(二)完善产业链,发挥产业产品的集聚效应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著名分工理论阐述了产业链作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分工协作反而会提高生产效率。聂玉强(2013)认为,围绕产业链招商有助于降低投资经营成本、加快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节约资源[16]。嘉兴光伏园区利用嘉兴已有的光伏产业基础优势,并通过招商引企和探索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应用示范,实现产业横向和纵向的集聚效应,横向实现众多光伏企业集聚,纵向实现从光伏产业上游配套材料、中游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到下游光伏应用等企业集聚,形成了相对完整产业链。三年来,吸引美国、韩国及国内光伏行业知名企业的项目落户,提高了产业档次、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降低了产品成本,发挥了产业产品的集聚效应。

(三)引进泛光伏人才,发挥产业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

光伏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为了培育光伏产业竞争力,嘉兴光伏园区采取“筑巢引凤”(通过培育企业研究院和引进国内研究机构集聚光伏产业相关人才)和“引凤筑巢”(通过上门拜访、邀请、聘用、建立实习合作等方式吸引重点院校、专家等来光伏高新区设立科研机构)的方式引进泛光伏人才,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行业创新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而且为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发挥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通过人才引进有效推进了光伏科创园、新能源建筑集成(光伏)研究中心、分布式光伏检测(认证)中心、分布式光伏碳交易资产金融管理中心、分布式光伏发电运维管理中心的建设[17]。

(四)政府的引导和统一管理,放大产业投资和应用的集聚效应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影响力甚至大于科技创新的影响力。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规划、重点发展、扶持、引导和管理等等。嘉兴光伏园区的发展得到省、市、区、园区四级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的经济政策不仅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光伏产业项目,还有力地推进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在园区的应用示范作用,嘉兴光伏园区在政府的引导和统一管理下不断放大产业投资和应用的集聚效应。目前,嘉兴光伏园区的新能源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和收入同比呈增长趋势。同时,嘉兴光伏园区正在不断拓展光伏产业发展与应用的空间,打造成一个“宜业、宜居、宜游,惠产、惠民、惠生”的特色光伏小镇[1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5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现状与模式选择原则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不同的是,持续性农业发展战略追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自然资源供应数量的`维护。这里,农业自然资源范畴强调的是其总量及其固有质量方面,其具体范围不仅含有生物资源,更重要的是非生物资源;不仅含有农业可再生资源,而且含有农业不可再生资源。二是农业技术进步的维持。

作 者:顾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南京 210008刊 名:农业经济问题 PKU CSSCI英文刊名: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年,卷(期):22(10)分类号:F3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电力 调度 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087-01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规模不断地扩大和发展,我国的用电量逐渐增多,也越来越复杂,而且我国现在的电力资源不断地减少,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且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节约资源,更好地对电力的智能模式加以优化,同时也为了使我国整体的用电量能够更加地合理有效,国家就要通过电力调度这种方式来对电量进行节约处理(如图1)。

1 节能发电调度技术及发展模式

现在我国的用电资源在逐渐地减少,处于资源紧缺的时期,节能发电的调度模式对于电力的结构以及对促进能源的有效调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节能发电调度的模式能够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安全地运行。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将资源的配置有效地优化,而且会让自然界的电量有更好的生存活动的空间。这种发电模式也会很好地对电源的结构进行改善,不仅会实现成本价格的最优化,同时还使资源和能源能够在总体上进行优化,并且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部门要逐渐地适应资源的限制,同时还应该想出更好的对资源进行优化的措施,以保证广大居民的用电不受限制。目前信息自动化不断地在发展和完善,要想更好地节约资源,信息自动化是不可缺少的。信息的自动化能够更加有效地去分析电厂用电的高峰期和低峰期的用电情况,然后可以自动地去进行调节,以免造成用电浪费情况的发生。另外,电力部门也要考虑利用一些自然资源进行发电,比如利用风能或者是水资源,将这些能源很好地利用起来。采取一定的节能减排措施,也能够很好地减少用电资源的浪费问题。我国的节能发电不是很完善,所以,电力部门要结合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好每一度电,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这种节能发电调度的模式一定会成为我国电力部门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模式。

2 自动化调度技术及发展模式

对电力部门来讲,电力调度自动化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自动化调度系统已经经过了分析型调度以及经验型调度这两个阶段了。自动化调度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其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对数字进行计算和统计,再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及调度员工的模拟培训,等等。这种自动化调度的模式会使系统更加稳定和可靠,同时也会大大地提升效率。所以,一旦电力服务发生一些错误情况的时候,服务器上面的数据不会随之流失,即便是在运行中的数据也会自动地转移到其他的服务器上,所以,即使系统出现错误情况,也能够迅速地恢复正常运行。这种调度模式还有权限方面的管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故障情况,然后对其进行及时地管理和消除,并且不会对其他的运行系统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

让自动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状态还需要与信息化进行结合,因为信息化会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处理,然后把现在的信息和其他的混杂信息分开,使信息系统能够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再加上自动化的帮助,就会对一些整理好的信息自动地进行处理,對于电力系统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这种自动化调度模式从整体上来说就是能够使系统自动化的监控能够很好的实现,然后在有效的自动化管理之下,使系统的运行在最好的状态。这种调度模式目前来说其发展状况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只要能够很好地进行管理,自动化就能很好地运行管理和监控,使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运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调度未来的发展也会逐渐地往信息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和靠拢。这种模式是我国电网能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所以,这种自动化调度模式一定会成为我国电力调度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 管理信息化调度技术及发展模式

电网调度都是需要电力部门进行生产和管理的,电力部门需要制定非常有效的各项安全方面的措施,要做好各个生产部门的指导工作,要能够保障电网系统稳定安全地运行,同时还能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和准时供电的工作。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所以我国电网调度需要进行处理的信息也在逐渐地增加,由于电力网络结构的逐渐复杂化,不管是设备的数量以及设备的类型都是在不断地增加的,供电的质量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调度部门应该做好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提高处理效率。

我国电力部门在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和企业的自动化相应的信息化做得还不够完善,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标准。信息化调度模式能够很好地对电网中的大量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对其进行有效地处理。电力调度是信息技术的处理以及电力电网技术和企业的生存理念很好地结合,电力调度所引入的一些管理模式都是比较先进的,对于电力部门在信息流和物流等方面都处于最优的部分,信息报表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应技术的改进方式都会使电力调度的信息化更加地集中、更加地规范。

尽管我国的管理信息化的调度模式现在来看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前景来看,不久的将来管理信息化的调度模式会更加地规范。这种高效信息处理的模式,使电力部门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加的规范和科学。信息化处理技术是一种比较尖端的管理技术,通过对于信息的解读和对信息的分类,会使电力部门的工作程序更加顺利和有效。对我国电力部门来说,信息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今后信息化一定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不断发展。

4 结语

电力调度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一定要借鉴好的管理理念去进行管理,采用管理信息化的模式或者是自动化的模式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方便,保证了居民用电的正常。在信息化背景下电力部门一定要积极寻找电力调度的最有效的模式,从而保证居民正常的用电水平,同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宇.当前广西电网在南方互联电网中的运行问题[J].广西电力技术,2000(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7

国外学者一般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产业演讲过程的创新模式。美国学者Abeinathy和Utterback最早研究产业创新模式 (A-U) 模式, 认为在产业发展早期, 自主研发占主导地位, 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频率更高, 当主导设计出现以后, 工艺创新开始占据创新的主要位置。[1]Jovanouic和Macdorald等对美国轮胎、汽车等产业的实证研究也支持并补充了A-U模式。[2]然而, 以韩国学者J·Lee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专家则指出, A-U模式只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实际所提出的, 并不能揭示发展中国家产业创新的动态规律。Mansfield Edwin指出, 日本的产业创新模式与美国相比, 突出了工艺创新和模仿创新的重要性。Linsu Kim通过对韩国电子、半导体和汽车产业的研究后提出, 后发国家的技术学习可能始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一般要经过引进、吸收和技术学习的过程[4]。Lee & Lim认为, 韩国开展自主创新的模式主要是三种:跟随追赶、跳跃式追赶和创造新的技术道路。

国内学者对中国的自主创新有深刻的认识。吴晓波研究了基于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模式[5]。许庆瑞和陈劲把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模式概括为“三Ⅰ模式”, 即模仿 (imitation) —改进 (improvement) —创新 (innovation) ;[6]谢伟基于大量案例研究, 从技术学习角度提出了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7], 陈至立针对以前我国过多模仿引进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状况指出, 我国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基本模式[8]。李京文等从我国改革开放实际出发, 认为当前自主创新应以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9], 而路风基于对我国汽车、飞机制造业案例研究提出了与模仿创新针锋相对的四种主要自主创新模式;终端产品构建的技术创新、转型技术创新、通过国家大型项目设置而起步的创新、系统标准的创新[10]。

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和观点对进一步深化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 国内对与一般制造业有本质区别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研究虽不少, 但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行业创新网络和平台建设。从中观层面探讨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还缺少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尤其是, 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还少有研究。本文试对此作一探索。

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特征和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群体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而任何系统演化一般都呈现出阶段性, 产业演化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实证研究表明, 单一产业在深化过程经历三个方面的变化;在产业规模方面, 市场需求、产出、投资规模以及存量资产增长先缓慢后快速再缓慢;在产业技术方面, 技术逐渐成熟, 质量不断提升, 产品逐渐多样化、差别化而后再度差异化;在产业组织方面, 进入壁垒由低到高, 厂商数目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 市场结构先分散后集中, 产业利润先提高后降低。产业演化阶段研究集中体现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11]。

产业生命周期演化阶段研究划分目前尚未统一。国内学者大都从产业技术、组织、规模等方面来划分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阶段。一般认为, 产业演化过程大体包括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产业处于形成期时, 企业数目少, 企业学习创新能力较低, 产值规模小, 产业的进入壁垒不高;当产业处于成长期时, 产业的多样性增强, 企业间处于创新竞赛中, 产业的主导创新技术尚未被选择出来, 产业发展充满机会, 企业数量剧增, 较之形成期, 产业企业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时, 产业技术越来越接近技术空间的边界, 产业规模巨大, 产业也从企业间的创新竞争中选择出主导的创新技术, 企业创新能力下降, 而模仿能力上升, 较之于成长期, 产业发展仍依赖于产业中少数主导型企业, 产业竞争激烈, 进入壁垒高;而到了衰退期时, 产业技术落后, 需求萎缩, 产出减少, 企业数目减少[12]。

2.2 国内主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与传统产业以成熟技术和稳定的生产制造为基本特征不同,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指在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础上形成的以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和R&D投入巨大的高智密型为基本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其发展过程一般包括高新技术商品化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两个阶段。在实际应用中, 各国给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并不统一。我国一般把电子信息产业与通信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 (两类可统称为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 (主要是包括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产业、工业生物等) 、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仪器仪表产业等作为主要高新技术产业。

(1) 信息技术产业已进入产业演化的成熟期

从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看, 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与通信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等信息技术产业已开始进入产业演化的成熟期。这可从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趋缓、利润下降、产品创新和技术依存度提高和贸易对外依存度提高等方面明显看出。据统计, 信息技术产业已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的80%以上, 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但由于总体上是承接国际信息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 现阶段仍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 其附加值的获取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和规模增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995—2006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近10倍, 并呈加速发展趋势:1995—2000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倍, 2000—2006年增长了3倍, 2006年达到4.2万亿元, 年增长26%。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 2006年计算机制造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 比1995年增长了34倍, 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1995年的8.7%提高到2006年的29.8%, 计算机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62%提高到2006年的80.3%, 并呈进一步提高的趋势[13]。同时, 信息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其中计算机制造业生产率最高, 其次是电子通信制造业。2006年计算机制造业和电子通信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7.37万元/人和13.01万元/人, 分别比2000年增长10.8%和53.6%。但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下降主要是电子与通信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利润下降的结果。2000—2006年, 电子与通信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 计算机制造业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 而航空航天制造业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仪器仪表制造业也提高了2.6个百分点。从反映自主创新强度的主要指标研发投入看, 2000年以来, 各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例都有所提高, 只有计算机制造业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 从2000年的0.72%下降到2006年的0.58%;从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的指标专利申请和企业的类型看,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和受理量逐步提高, 但在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制造业领域, 其专利申请量主要是靠三资企业推动的, 2006年国有企业专利量分别认为4.5%和11.6%, 在所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最低, 而三资企业分别高达81.9%和30.9%, 其它企业为13.6%和57.5%[13], 表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虽然规模巨大, 但仍以加工贸易为主, 处于产业创新价值链的低端。

(2) 生物技术产业尚处于产业演化的形成期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战略新兴产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是目前高新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年增长率达20%, 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高抗风险产业, 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几乎每5年翻一番, 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 预计到2020年, 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年销售额将达到15万亿美元, 极有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产业后新的支柱产业[15]。

生物技术产业目前主要包括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和工业生物等。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生物技术产业中市场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制药公司有2000多家, 研究开发的生物医药已超过2200种, 其中1700余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尽管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2009全球生物工程药品和生化药品的销售额合计仍达1300亿元, 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投资和并购仍很活跃。作为有望确保粮食安全的生物农业, 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第二次高潮。目前, 生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最大品种, 2008年全球平均总量约为450亿元, 转基因种子是最重要的产品, 销售额为91亿美元。2008年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国家已达到25个, 种植面积达到1.25亿公顷, 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 以世界十强种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例, 1985—1996年10年间的市场集中速度年增0.9%, 1996—2006年达到年增1.9%[16]。工业生物技术产业起步较晚, 虽然目前全球许多公司正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工业生物核心的生物生化技术的研发, 但产业化程度不高。

就我国而言, 近30年来, 我国一直紧紧抓住这次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 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推动, 始终把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以培育, 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火炬”计划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 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新的支持下,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功能基因组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芯片研究等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但无论从生物技术的研发, 还是其产业化程度, 总体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其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产品少、产业规模小等, 仍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 以生物技术专利占有为例, 世界生物技术专利中, 美、欧、日分别占59%、19%、17%, 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在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28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 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生物农业方面, 虽然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占据国内市场的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已获得了安全证书,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世界第6位[16], 但我国生物种业发展仍面临着专利、企业规模和外资控股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 作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主体的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目前总体仍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期。

(3) 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正进入产业演化的成长期

新能源又称作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 泛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据国际能源署 (IEA) 测算, 2007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已达120亿吨油当量, 2030年将接近170亿吨油当量。预计2030年全球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 发电量将出现大幅度提升, 新能源技术将带来能源结构的变革[15]。

从世界范围看,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风能产业技术已相当成熟, 超大功率风电机组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产业发展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出现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及有机电池等多种发展路径并存的局面, 伴随太阳能电池组件规模效率的不断提高, 电池组件的成本持续降低, 相关设备及工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产业整体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电能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 将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太阳能奠定基础;生物质能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居全球领先的美国、瑞典和奥地利等少数发达国家的生物质能技术和装置已实现了规模化产业经营。与传统生物质热化学和生物学转化技术相比较, 以微藻生物柴油技术为代表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技术”已取得关键突破, 正处于中试阶段。受原料、产业环境、投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大规模生物质能应用正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取得众多突破性的创新。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原理、主要产品、工程设计与配套、制造工艺等已基本成型;风电产业虽起步较晚, 但2005年以来,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风电发展速度加快, 新增装机容量年均保持在100%以上的高速度, 2008年, 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已到624.6万千瓦, 增速89%, 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15]。但大部分风电制造企业目前仍停留在中低端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 国产兆级变速恒频机组处尚处在研制之中, 整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 大部分技术依赖于进口;太阳能光伏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 到2004年以来,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08年, 我国该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在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生产等光伏产业的两个重要领域, 都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未掌握生产多晶硅材料的关键技术, 太阳能电池需要的多晶硅主要依赖进口, 不仅产业规模小, 而且还存在着“制造在国内, 关键技术和应用市场两头在国外”的严重问题。总之, 虽然我国能源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已运用到发电、供能、显示等多个领域, 但在产业技术整体上仍处于跟踪、引进和应用阶段;总体市场规模不大, 新能源并网发电份额不到5%[20], 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落后。产业政策等市场环境尚在建立之中。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开始进入成长期。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

3.1 自主创新及其实现的基本模式

自主创新是我国适应国际竞争的时代潮流, 针对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不仅是内生创新、本土创新或依靠自己的创新, 还包括对外生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仅包括依靠自己的独立创新, 还包括与它人的合作创新, 只要掌控对创新产权与创新利益的控制权, 都是自主创新。因此,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指出, 中国的自主创新, 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业创新是介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之间的中观层面的创新。可以说,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只有拥有了较强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才能摆脱产业生命周期的束缚, 具有真正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 创新模式是指创新过程中有关技术的选择、开发、组织、应用与扩散方式的总和。总体表现为创新过程中涉及到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方式。其创新活动中所涉及因素在组合、配置方式及结构的差异, 就构成了不同的创新模式。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可大体把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原始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原始创新模式的内涵丰富, 学者们从科学与技术的内生性、突破性和知识产权等不同角度给出界定。从广义讲, 中科院朱高峰认为:“原始创新就是前无古人的创意和思想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 最终形成新成品、新工艺、新方法, 并取得效差[21]。”它具有内生性、原创性和带动性等特征。集成创新主要发生于工程技术领域, 是指“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 构成一个新的产品经营管理方式。即使每个单项并没有新的成份, 集成结合起来也可能产生新的功能, 或新的产品。集成分为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21]。”其主要特征是它的系统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原始创新基础上另一种创新模式。是指通过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破译、消化、吸收达到完全掌握其核心技术工作原理、操作、使用及服务方式后, 对技术和市场的再发展、再开拓。其主要特征是它的跟随性。

3.2 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

(1) 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80%的信息技术产业, 由于总体上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现阶段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中低端, 其核心技术的获得仍以引进为主, 其附加值的获取主要依靠外向型投资推动和规模扩大。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利润率低下将使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生存。因此, 一方面, 要推进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优化重组, 促进区域 (如珠三角地区) 产业转型;另方面, 需努力加大信息技术产业R&D投入力度, 提高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选择适当的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开发信息技术产业新的生长点。

根据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巨大容量, 结合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所处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 总体讲,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应以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 并抓住信息技术在部分领域仍孕育新的突破的机遇, 在局部领域进行原始创新。

首先, 要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创新。正象业界专家指出的, 经典的信息科学与现有技术已比较成熟和完备, 在现有的技术体系框架内难以有新的重大突破。CMOS技术无法继承摩尔定律, IP技术难以支持网络的高速发展, 软件越来越复杂带来可信性问题, 信息系统的能耗成为严重负担等。另一方面, 当前信息技术呈现出高性能、宽领域、多方向的特点。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向计算智能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软件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阶段迈进;泛在网推动硬件与软件、系统与终端、内容与应用的高度融合。因此, 我国要以构建巨型应用系统为契机, 加强融合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其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应用创新, 在应用集成创新过程中延长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周期, 并培育新的产业生长点, 实现信息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要加强信息技术产业在新兴领域的原始创新。虽然信息技术整体出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越来越难, 但随着信息化和工业结合的深入推进, 其在应用创新进程中, 也会在原有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上, 会不断出现新的产业生长点。当前, 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软件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云计算等正在大规模的研发中, 我国在这些领域不仅拥有一批基础研究人才, 而且在应用产业化市场开拓方面, 具有相当优势, 完全可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优势在这些新兴领域进行应用开发方面的原始创新, 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掌握这些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2) 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

根据世界和我国生物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总体而言, 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和生物农业、生物医药产业要加强原始创新。在生物工业领域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生物科学与技术及其产业作为有望在21世纪中期取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 是目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 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但人类对生命科学研究还处于知识储备和积累阶段, 对整个生命体系的了解还很不够。尚有许多难题要解决, 如对于癌症的发病机理, 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我国对生物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经过30多年的持续支持, 研究水平已成为与国际先进相差相对较小的学科, 在不少领域处世界领先水平。我国要利用生物科学技术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平台, 有重点的选择优势学科和领域进行原始创新, 争取在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取得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并利用生物技术创新链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 再到开发和产业化的历程缩短、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更加模糊的特点, 加快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 产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品牌产品。

同时, 充分利用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地域特点明显、生物多样性广泛的独特优势, 有重点的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原始创新, 积极开发掌握核心技术的新药物, 培育大型生物医药企业, 争取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生物农业方面, 考虑到种子产业的重要性和我国技术良好的基础, 也应优先考虑开展技术自主研发的原始创新, 针对玉米、水稻、棉花、小麦和蔬菜等主要农作物, 攻克一批规模化、高效安全的良种制备的核心技术, 培育和筛选一批新品种, 并推动繁育和推广一体化发展, 扩大和占有市场份额。同时, 借助我国资源等优势, 积极参与生物医药全球化, 加强与其它国家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 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逐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生物方面, 考虑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实际, 应紧跟世界先进, 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加强消化吸收。同时, 加强工业生物中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生物基能源技术等集成创新, 推动利用生物技术改进传统产业, 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 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

根据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 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存在“两头在外, 中间在内”的问题, 总体而言, 我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仍应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为主, 同时, 加强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及组织形式的协同集成, 推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营销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集成创新。

近年来, 尽管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世界风电装机第二大国, 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 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策, 尤其是地方政府政绩推动短期膨胀的, 市场扩张远远超出技术成熟, 基础研发投入和知识技术积累严重不足, 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 自主技术路线未能形成, 如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整机设计、电网调度运营管理、新型风力发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太阳能产业领域, 由于未能掌握生产多晶硅材料关键技术, 我国太阳能电池需要的多晶硅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 我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要继续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在尽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 更加重视使其适应我国的资源环境和条件。目前, 我国引进太阳能和风电技术大多来自欧洲, 但欧洲的风电气象环境与我国相差悬殊, 其风电场风沙小、风速平稳, 温差不大, 从而导致在欧洲成熟的先进技术, 在我国未必适合, 甚至导致风电故障的严重后果。因此, 要加大投入和技术攻关, 对引进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创新。同时, 新能源产业作为系统工程, 要通过组织形式的集成创新, 建立高度权威的国家及省级发展新能源组织机构, 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 还要通过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等强力引导,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 解决新能源基础建设中生产制造、接入电网、降低能耗污染和服务体系建设等突出问题, 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 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而只有该模式是否适合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条件。其关键是要适应不同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道路, 选择某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 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

置,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也在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 要根据新的环境和约束条件, 动态的、不断优化组合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在国家产业政策方面, 针对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周期所处阶段的差异, 应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和产业支持政策。总的来讲, 对处于成熟期的信息技术产业, 应主要运用市场机制, 除基础性、共性技术外, 主要依靠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对尚处在产业形成期和成长期的生物技术产业与新能源产业, 在当前, 除了运用市场机制外, 还是要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服务协调力度, 综合运用研发投入、财税优惠、政府采购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政策体系手段, 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世界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 结合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 当前,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进入产业演化的成熟期, 生物技术产业与新能源产业是分别处于产业演化的形成期和成长期。据此,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应以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为主, 并在局部孕育新突破的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在生物技术研发和生物农业、生物医药产业加强原始创新, 而在生物工业领域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对新能源产业, 则仍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为主, 并推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营销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集成创新。

网络技术发展模式探讨 篇8

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多种相关技术的支持,为了让网络互联工作的更稳定,网络技术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笔者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接着对其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界定,其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1计算机网络技术简介

相信每个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概念都不会太陌生,但要是问到其具体、抽象的定义,感觉用几句话不能对这个概念介绍清楚。对定义来讲,并不一定非得是用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与之相反的是从一个简单的角度去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更准确地解释用浅显易懂的知识表达出来。笔者在本文中从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定义进行描述。其一从目的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对象是计算机网络,使网络的工作更有效、更稳定,让网络数据得以共享、网络通信等功能得以实现。其二,以技术的组成角度来看,从宏观上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单单只是计算机技术,其中还有通信技术的身影,总的来看就是这两种技术的综合体。因为让数据通信得以实现的功能是网络连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因此通信功能也很重要。其三功能上来讲,网络之间或者计算机之间的有效连接是该技术要实现的,不仅如此还需要对网络上的软件和硬件进行管理,让数据可以安全的传送并对其进行管理。

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界定

所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模式指的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对该技术获得的主要框架以及框架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发现。可以这样说,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对其有影响的因素、趋势等,分析模型的状态轨迹的模式。作为一种实践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可以对该技术为什么获得高速发展的原因进行解释,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给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提供思考,同时还可以为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阶段

3.1技术准备阶段

上世纪中期,美国把地面防空系统中的雷达和测控仪器使用通信线路在一个电脑上连接,这是世界上最开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从那时起,网络技术便开始不断地发展,美国航空公司对分布全国的二千多台电脑用一台主电脑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了把计算机系统作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经过近20年的发展,美国国防部在军事领域开始使用分组交换理论,建立了ARPANET,这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讲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真正的出现在世界上。

3.2标准化形成与竞争加剧阶段

技术标准化是任何一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到这一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发展了近20多年,人们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规范化的心理日益强烈。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地进步,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科学、军事、经济领域中使用该项技术的重要意义。各国在该技术上投入了巨资进行研究, 一时间全球兴起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热潮。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和推动,TCP/IP传输协议出现了,这代表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此进入标准化时代。

3.3改变世界的万维网阶段

自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标准“约束”之后,也奠定了其技术建制的关键基础,从而走进了万维网阶段。同时,万维网技术的关键就是IP技术。该技术也经历了初级和发展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IP技术发展之初,互联网主要在扩展网络、用户增加、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等上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并没有在商业盈利模式上有明确的运用,这样互联网投机行为大行其道,导致了上世纪末期的经济泡沫。在IP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开始慢慢的出现社交网络,互联网技术吸引大量的用户进行使用,从那时起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人心,和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并在各重要的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巨大的“能量”。

4网络技术发展趋向应用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中,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出现,但有的技术已经湮没于科技的发展长河之中,有的技术却在如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 并且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朝着这样的目的发展的。也就是说一项技术要想长久的发展,必须具有应有意义。如今的网络技术发展的越来越趋向于应用。在我国,网络技术使用的比较普遍,从地理上看,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都使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城市居民多、建筑密度大,具有较好的线路基础,有线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地广人稀,建筑不多,但是没有较好的线路铺设基础,无线网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可以让线路铺设具有较大的缺陷得以弥补,还因为建筑密度小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农村电话通信和互联网中就经常使用无源光网络。应用于公司和政府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多。例如教育系统使用的网络教学、局域网等;广播电视使用对网络进行传输的技术;远程网络技术中已经让数据远程传输等通信系统得到实现。应用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当某一项需求得到网络技术的满足的时候,该技术就具有了存在的意义,那么就具有对其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价值。当在一个领域中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需要使用某一项网络技术,那么就会专门的设立课题进行研究,让实际的工作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应用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方向,不同的领域对这一趋势反应的都很明显。

5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力因子

5.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每个个体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个人需求的本质。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是实践,通过人类的实践已经产生了很多的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是人类自身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对本身的器官进行的有效延伸。所以,就本质而言,人类社会的需求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得以出现和发展。

5.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类社会的需求导致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而这一需求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所以,社会需求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到来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持,原因是国家的政治需要它提供帮助;其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得到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其三,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理念的驱动下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动力。

5.3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以基础的科学技术为出发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进行讨论。一方面,来自理论基础的支持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依靠;另一方面,大量的技术创新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6结束语

自从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被该技术深刻的影响了。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界定,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这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光伟著.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和产业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程东.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和产业发展[J].科学新闻,2008.

[4]吴金宇,杨智.基于网络流的攻击图分析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9

1 技术创新的提出

技术创新 (Technology Innovation) 的理论观点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 (J·A·Schumpeter) 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理论, 技术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新组合, 并引入生产体系[2]。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 技术创新是指为了获取潜在的市场利润, 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对现有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活动。

一般认为, 高新技术产业 (也称高科技产业) 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产业, 并以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密集性、高资金密集性、高风险性和高效率性著称。因此, 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实现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整合体[3][4]。

2 美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比较

众所周知, 日本自二战以后到 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而到了80年代末, 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 美国经济则稳定地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 日本经济尤其是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始缓慢, 落后美国。从管理层面看关键是美、日两国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 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2/3的经费花在研究、发明新产品方面, 而剩下1/3的钱用于生产过程的改善;日本的创新管理模式则刚好相反, 他们将2/3的经费用于改善产品的生产过程, 1/3的钱用于新产品的发明。既美国是一种“科研 —高新技术 —生产”的创新管理模式, 而日本则是典型的“生产 —高新技术 —科研”的创新管理模式。显而易见, 美国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科研技术创新, 然后运用到生产中。而日本更注重的是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以后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 把基础科学、高新科技的创新研究放在次要位置[5]。

美日两国不同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生的不同后果, 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时代在科技与生产力关系上的差异。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研往往超前于生产, 特别是一些高新科技领域, 其成果通常是科学知识自身增长或合乎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美国经济的奇迹已经说明,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 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 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决胜未来的关键。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仅约为10 %, 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落后, 导致我国高新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高新技术产业不开展技术创新, 进行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 在激烈的市场中将无法生存下去。现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进行分析[6]。

3.1 自主创新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一般都设有自己的研究和开发 (R&D) 中心, 其内生的知识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或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独特产品,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见图1) 。它既有技术上的率先性, 又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则是我国以自主创新管理模式获得高速发展的成功典型。它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终端等领域, 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 以及28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 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但是, 这种管理模式投入和风险性都较高, 企业必须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人员队伍, 需要有投入于研究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大量资金。鉴于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 所以只有少数R&D密集型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对大多数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讲, 往往是经历技术模仿创新, 具有丰厚的技术积累, 在自我技术能力迅速提高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境界。

3.2 技术模仿管理模式

所谓技术模仿创新, 指通过学习、模仿, 以及吸纳外生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 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技术模仿管理的技术源主要靠引进和购买外部技术,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破译和开发, 并对引进的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 (见图2) 。模仿创新不以率先而取胜, 而是巧妙地利用跟随和延迟所带来的优势;模仿创新是一种渐进性创新行为, 它也需要投入足够的研究开发力量;技术模仿管理省去了创新链的前期研究开发阶段和后期市场开发阶段, 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 使资源投入向创新链的中部聚积, 这也是技术模仿管理创新的优势所在。奇瑞汽车股份公司刚进入汽车市场时, 设计QQ车的外观“模仿”了通用公司的SPARK车的外观设计, 它通过QQ这款车在中国市场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虽然奇瑞在很多核心技术上不如国外汽车巨头, 但他们合理利用技术模仿创新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 并且迅速抢占了市场。继而, 自主研发出国产汽车发动机。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 奇瑞公司已拥有整车、发动机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生产、销售、出口企业。

技术模仿管理使高新技术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力量, 风险比较小, 并且可较快地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 模仿创新对新技术的解密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而有效应迟后和被动性的弱点。

3.3 孵化器管理模式

孵化器是从外围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 而孵化器孵化的是属于自身产权的成果和自身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作为孵化器, 它将提供科研经费, 牵头联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大学等科研单位 (虚拟R&D) 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孵化器, 它将向大学等科研单位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横向课题研发。大学等科研单位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企业 (或行业) 的“虚拟R&D”, 它们与企业的关系实质上构成了从科技链通向产业链的一条龙运行管理模式, 上游是提供成果的“虚拟R&D”, 中游是整合技术创新的政府和企业的孵化器功能部分, 下游是接受技术创新成果转移的受让方——高新技术产业 (或行业) 。孵化器起到了上游与中游的衔接作用, 还可以把“虚拟R&D”的技术连同技术的拥有者移植到创新组织中, 实现连土带苗的项目孵化, 以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从根本上保证了以科技成果孵化器为定位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

湖南省数字卡通工程技术中心就是由湖南省科技厅提供专项经费拨给二级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 由它牵头, 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及多家数字卡通企业 (三辰卡通、宏梦卡通、创智数码等) 而建立的孵化器, 它整合了湖南省数字媒体领域的科技力量, 着重于卡通动画公共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的建设, 卡通领域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科研开发,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核心技术驱动下促进卡通产业链的形成并提高“湘味卡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孵化器管理模式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探索与尝试。

4 结语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含义、特点、管理流程和优缺点, 高新技术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经济环境, 权衡风险与收益, 选择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见表2) 。

综合我国国情, 从上表中不难反映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上与日本较接近, 同时也时常仿效美国, 但没有出现美国的奇迹。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粗放式增长, 强调的是高投入、高产出, 忽视技术创新的作用, 这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科技时代的要求。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可以借鉴美国模式的成果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 着重搞好基础科学、高新技术研究, 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以科技发展观为指导,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赢得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KLE INGARTNER, R HAL MASON.Mangem ent of C reative Profes-sionals in H ighTechnology F irm s[J].Labor Law Journal, 1986 (8) .

[2]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臧武芳, 张小峰.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5) .

[4]夏冬, 李荣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究进展论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5) .

[5]邵云飞, 唐小我, 陈光.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1)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10

1 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典型发展模式

1.1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该院是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投资8 000万元于1996年12月共同组建、以企业化方式运做的事业单位,双方各占50%的股份,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运行模式特点:(1)理论上的创新。研究院从文化、内容、目标及机制四个方面创立了“四不像”理论。(2)在研究院体系内,设立了力合金融控股公司,形成了以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科技小贷公司、科技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3)研究院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先后在美国硅谷创立北美创新创业中心、在英国牛津创立欧洲中心、在俄罗斯莫斯科创立俄罗斯中心,旨在从国际上引进优质人才和科技项目,并将国内的优势科技项目推向国际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单个企业的孵化到整个产业链的孵化,逐步探索出“科技创新孵化器”的经营发展模式,目前有数字电视产业链、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产业链、高清数字生活产业链、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产业链进入孵化。

1.2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该院成立于2006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实行理事会管理,由五个研究所,一所特色学院,四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一支天使基金和三支风投基金,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组成,成功经验主要包括:(1)以“科研+产业+资本+教育”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逾100家,其中持股超过62家,总注册资本逾15亿元,资产规模逾60亿元,并致力于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2)具有完善的科技创新业务体系。(3)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投资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撑。(4)研发能力强,项目经费充裕。截至2013年底,研究院累计争取项目1 358项,经费14.87亿,包括深圳市首个973项目,3个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5)具有广泛的境内外合作关系。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家信息与通讯技术中心等机构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1.3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该院由总院和专业性研究所组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总院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属事业单位,主要开展研究所的遴选、业务指导、绩效考评、前瞻性科研资助以及重大项目组织、产业技术发展研究等。专业性研究所是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组成单元,由江苏省境内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申请,经审定后确认产生,与总院签署加盟协议,其原有机构性质、隶属关系、投资建设主体和对外法律地位等保持不变。其主要特点可总结如下:(1)理事会更多地担任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顶层组织规划者的角色,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由攻关团队决定。(2)推行项目经理制,由项目经理具体组织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自主组建项目团队,项目产生的收益也由团队自主分配。(3)以会员制形式吸纳符合条件的独立研发机构加盟。(4)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1.4 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该院是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研究机构,重点聚焦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材料、数字光电技术以及健康医疗四大领域,其运行特点可总结为:(1)致力于“企业想做而做不成、风险投资想投不敢投、政府想干而无法干”等领域的综合技术服务,关注高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聚焦现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问题。(2)对自主开发的新兴产业技术,积极吸纳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开发的企业享有优先使用技术成果的权利,以加速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的速度。(3)对核心新兴产业技术进行先期的前瞻性专利布局,对引进的外来新兴产业技术建立知识产权的保障体系,引进风险基金,加快专利转化速度。(4)逐步形成了价值服务的“1-2-3”模式,即一个核心、两种方式、三类手段。以科研成果的增值与创值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提供“模式服务”和“过程服务”两种服务方式;采取汇聚各方有用资源;突破人才集聚、利益分配、技术转移、开放合作、循环发展等方面传统机制的制约;强化知识产权、社会资本、国际合作等市场化要素等三类手段。

2 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发展模式总结

本文拟从功能定位、组建方式与运行模式、投资主体、收入模式等几个方面,对上述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建和发展有所启迪。

2.1 功能定位

对于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分类,文献大多根据其主要依托单位和建设主体,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大学及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三种类型[1]。本文拟换一个角度,即从主要功能和职责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公共技术服务类、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类和竞争前技术研究类(基础研究类)。

2.1.1 公共技术服务类

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与区域内外各创新主体的合作,成为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桥梁,并为区域内产业和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各级政府是此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投资主体,运行经费主要来自各类政府财政支持及事业性拨款,其它竞争性服务合同收入所占比例很小。从功能定位上看,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职能的延伸,主要进行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创新网络,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和政策辅导,提供主导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技术平台,一般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如成都市政府主导成立的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等,均属于此种类型。

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能对所在区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创新网络的建设能有效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相对而言所需资金支持较少,对组成人员的要求不是太高。其缺点是缺乏完整的技术研发团队,很难开展实质性的技术或产品研发,自身造血功能较弱。

2.1.2 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类

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般都背靠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等技术生产源,由政府与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自己的研发团队,竞争性合同收入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进行应用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所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区域内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等。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般会结合地方的主导产业发展和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形成产业聚集等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战略规划来设立。从涉及的技术领域看,既有单一领域,也有多领域。如江苏省无锡市组建的众多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就属于单一领域的此类产业技术研究院;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则是涉足多个技术领域的典型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属于后一种类型。

与公共技术服务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最大的不同,是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自身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能有效解决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快速转化,有利于不断孵化出高科技企业。其缺点是需要有充足的项目经费做支撑,需要较大的研发和办公场地,组成人员较多。

2.1.3 竞争前技术研究类(基础研究类)

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对将来能形成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竞争前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是占领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产业竞争前技术具有共性和前沿的特点[2],它的突破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而竞争前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过程往往周期长、投入大、需要持续承担较高的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在我国经济基础、科技基础好的发达地区,政府应当对竞争前技术研究类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前瞻性战略布局。这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成立,参加的单位较多,既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包括大中型企业,研究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大企业投入,同时申请国家各类科技经费的支持,竞争性合同和服务收入只占其收入的很小部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此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特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有1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有22个与当地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工程中心,聚焦于集成工程、健康工程及数字工程等新兴领域,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则聚焦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材料、数字光电技术及健康医疗等领域。

与上述两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一个重要区别,竞争前技术研究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强大的由所涉及科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率领的创新团队,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研发人才,对区域甚至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能突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则有利于未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其缺点是必须得到长期且大量的资金支持,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的积极参与,要求所在区域的科技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虽然我们对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做了上述三种典型分类,但也需指出,一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可能是以其中一种为主,同时兼顾其它类型的一些功能。如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竞争前技术研究为其主要功能定位,但同时也兼顾了公共技术服务类的一些功能。

2.2 组建方式及运行模式

从组建方式及日常运营来看,上述四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均为地方政府联合大学、科研院所或其他研究机构共同组建,政府在其中起着主体作用,均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采取企业化运行的事业法人研究机构。正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四不像”理论所述,具有“民办、公助、非营利”的典型特征。

2.3 收入模式

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企业化经营,要求它始终把经营和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争取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撑它做一些更未来、更长远的事情,而不需完全依赖于政府。不仅如此,来自企业的订单和收入本身体现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有市场的,从而解决了公共品绩效评价的难题。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探索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将专利、科技企业股权以及上市公司股票与物业、培训、资本变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在研究院体系内,设立了深圳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由于业绩显著,在2009-2010年度成功募集人民币3.99亿元,创建深圳、常州、无锡三地基金管理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力合创投共投资83家企业,已退出26家,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30%。

面向企业的咨询、培训、检测等服务是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取政府资助之外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上海紫竹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为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12个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如产业化服务模式设计、产业分析与研究、知识产权布局、各类政策咨询、引入股权投资基金、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等。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等科技业务,签订的工业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额超2.3亿元。设立了四个投资基金,涉足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投资等多个投资领域。其竞争性服务合同收入在其总体经费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使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4 研发项目选择

产业技术研究院强调市场和需求驱动型创新,产业的先期介入是研发项目选择的重要方式,在挑选、凝练研发项目时,应植根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区域产业特点及科技资源禀赋。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确保研发方向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为适应产业情况的不断变化,四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单位,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建成了宽带无线通信研究所、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研究所、光机电与先进制造研究所、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随着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项目的选择也逐渐整合,不再由原来的各单位简单地对应相关产业开展研发活动,而更加追求研发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如上海紫竹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成立了综合性的产业技术指导委员会,以指导带全局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

3 对策建议

3.1 关于选择何种类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议

政府在选择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时,首先要明确政府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即政府对即将组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什么诉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类型不同,其功能定位也将不同,投入强度和支持力度也不同。一般在下列情况之一,可重点考虑建设竞争前技术研究类产业技术研究院:(1) 经济相对发达,政府财政经费充裕,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2)希望继续保持高技术主导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3)想在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有力位置等。如果政府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希望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解决下列情况中的某一种,可重点考虑建设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类产业技术研究院:(1)产业相对发达但缺乏技术和人才的有力支撑;(2)区域内产业门类较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3)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希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更适合下列情况:(1)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科技资源较为富足,产业集群在形成和壮大过程中的区域;(2)中小企业较多,在技术升级换代中希望得到政府的指导;(3)区域内缺乏拟重点发展的产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技术服务机构;(4)希望协助政府招商引技等。

3.2 加强竞争前技术研究类研究院的激励机制建设

竞争前技术研究类(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且一般均随项目下达,而按照现行的财政经费管理制度,这类经费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因此,对于这类研究院,科技人员的待遇和激励便成为关系其长期生存、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目前国内这类研究院的数量还较少,成立的时间也不长,关于这类研究院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还不多。通过考察台湾工研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的成功经验,对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可鼓励社会资金、尤其是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参加,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这些资金一道成立新公司进行运作,对项目进行继续研发和孵化,同时对新公司中以技术作价入股的股份进行二次分配,让项目的初始研发团队获得一定数量的新公司的股份,以达到激励研发人员的目的。此外,也可学习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的经验做法,研究院采用“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模式,通过开展其他业务获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收入。

3.3 增强技术应用和公共技术服务类研究院的造血功能

从目前国内的一般情况而言,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类、公共技术服务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营经费主要是通过政府项目和服务外包等形式获得,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供各类专业性服务的经费收入只占较小份额,从总体上讲经费渠道还较单一[3]。目前国内一些研究院举步艰难,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收入来源较单一不无关系,甚至有一些研究院在政府的初始经费用完后,便基本上形同虚设。因此,在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之初,就应对其收入模式进行认真设计,尽量使研究院的收入来源多样化,避免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的情况。无锡某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研究院主要领导的经济收入严格与研究院的总收入挂钩的做法,也值得学习和借鉴。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等的调研不难发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技术难题攻关、开发新产品、生产线升级换代、政策辅导咨询以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的需求都是很大的,只要研究院能够深入了解市场,密切联系企业,都能在市场中有用武之地,获取相应的经济收入。

3.4 鼓励研究院通过技术入股不断发展壮大

研究院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成立新公司对研发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孵化,并通过新公司的运作和分红来支撑研究院的进一步发展,是许多成功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如台湾工研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得以长期持续发展、不断壮大的一条共同经验。因此,对于现有的竞争前技术研究类(基础研究)及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类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定要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置于战略高度,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来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都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对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来说更接近市场,与企业的联系更紧密,而且其主要功能定位就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因此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二次孵化),既是研究院责无旁贷的职责,又是研究院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4]。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多种途径,如技术作价入股、技术转让、合作生产等,对研究院而言,除一些相对简单、作价不高的技术外,技术作价入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主要途径,且转化成功率较高,收入持续时间长,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效果也较显著。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为研究院开展技术作价入股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必要的指导。

3.5 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必须要吸引投资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金融是支撑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研究院要想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除了长期保持与有需求的企业的紧密联系之外,还需借助科技金融资本的力量,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5]。一方面,有条件的研究院可联合社会力量共建风险投资公司,来促进研究院自身科技成果的快速孵化和转化;另一方面,研究院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熟悉金融资本的运作方式,要与金融资本广泛接触,及时报告和宣传研究院的最新研发进展和科研成果。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担保机构,成立地方科技银行,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融资和担保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林青,甘锦锋.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4(2):38-41.

[2]李国杰.加强竞争前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共性技术[EB/OL].(2007-12-11).http://www.cas.cn/ys/ysjy/200712/t20071211_1689123.shtml.

[3]丁云龙,孙冬柏.“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J].中国高校科技,2012(3):20-23.

[4]吴金希.论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4(3):57-6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11

西瓜甜瓜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西瓜甜瓜优势产区建设、原产地及品牌创建、优良新品种创制、安全高效优质种植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生产经营规模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西、甜瓜产业总体呈现出产销两旺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土地与水资源及环境污染的压力不断增大、安全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等也对我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西、甜瓜产业的比较效益优势趋缓,通过科技全面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课题。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自建设以来,充分发挥体系43个岗位专家与站长及团队的研发力量,与全国各地“西甜瓜之乡”的产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以及全国从事西、甜瓜研究与推广、市场营销的人员一道,在西、甜瓜产业技术基础研发、新品种创制、简约化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健康种子生产与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由此向全国西瓜甜瓜产业推介体系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十项技术、八大模式”,“十项技术”包括:1)西、甜瓜资源与品种核酸指纹鉴定关键技术;2)西、甜瓜(砧木)优异种质资源评价与品种创新关键技术;3)西、甜瓜高质量健康种苗生产关键技术;4)西、甜瓜肥水高效管理关键技术;5)西、甜瓜简约化栽培关键技术;6)西、甜瓜克服连作障碍关键技术;7)西、甜瓜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8)西、甜瓜采收贮运关键技术;9)西、甜瓜主要产品加工关键技术;10)西、甜瓜产业经济效益评估及市场信息构建关键技术。“八大模式”包括:1)西北露地厚皮甜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2)西北压砂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3)北方设施西、甜瓜早熟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4)北方露地中晚熟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5)南方中小棚西甜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6)南方露地中晚熟西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7)华南反季节西、甜瓜高效优质简约化栽培模式;8)城郊型观光采摘西、甜瓜栽培模式。同时以“全国西甜瓜之乡产业联盟大会”为平台,结合生产实地的现场集中展示体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立为全国西、甜瓜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畅通渠道,加快技術成果在产业中的转化,以促进全国西瓜甜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十大技术与八大模式”凝聚专家智慧与成果以及各地生产管理经验,立足于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必将为我国西、甜瓜科技的创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农民增收和市场供应提供技术保障。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多变,生产方式多样,在参考使用时应因地制宜。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篇12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要求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而可以照着做的样式可以分为好多种, 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结构模式、专业模式等, 这里主要是讨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分析

从高校的职能来看,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各类高校的三大重要职能, 但不同类型的高校职能应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 应用技术开发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人才培养,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性措施, 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方式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 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工作。基于这一分析, “学”是主体, “产”、“研”是两翼, “结合”是关键, 应用技术是根本目的。通过开发活动,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创新与发展能力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企业优势, 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竞争、生存和发展能力的,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从教学层面来说,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必由之路。

从理论层面来讲, 产学研结合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在利益比较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在利益比较的基础上寻求相互需求的过程。在这个相互需求的过程中, “诚信”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互惠”是产学研结合的核心, 关键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 “结合”是产学研的真正源头。

(二) 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

1.“教学做合一”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方法论, 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以“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为重要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做合一”的技能训练模式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构建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做”一体的技能训练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是有别于实验教学的全新的职业素质训练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技能训练的真实性。

2.自主经营模式。学校依托专业师资和设备优势, 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化运作的公司 (企业) , 并引入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 实训教学和企业生产一体化组织, 实训教学就是企业生产, 学生即是员工。其优点是学生在全真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工作, 便于教学的组织和职业能力形成, 但一般投资较大, 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3.校企合作培养。校企合作培养, 目前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简单合作, 主要是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 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 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学校按协议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服务, 共同研究培养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 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 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 委托学校具体实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 (集团) 、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 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短期培训。在一些季节性较强的行业, 如旅游、烹饪以及铁路旅客运输的春运、暑运等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 学校根据行业淡、旺季市场变化, 灵活组织教学, 淡季在校学习, 旺季到企业顶岗实训, 既解决了服务类企业季节性缺员的难题, 又开展了实训教学,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职业技能。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要注意照顾和平衡企业盈利与学生全面技能训练的两种需要。

5.目标任务驱动模式

根据高职职业技能特点, 建立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体系。然后安排一系列的任务包, 学生从完成任务包的过程中体验技能的要求与目标, 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设计与策划类的综合技能训练。如目标:掌握策划书的撰写等。

以上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应该说都是一个单个成功个体。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效果不容乐观。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 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上好课, 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就目前的职业院校看很少能适应这样的要求, 就我省民办十佳院校排在前二位的院校来说, 顶岗实习基本上是放羊式, 十名教授也仅有一名有技术资格证书, 没有一名教授在企业做过。教师几乎连学生实习的地方什么样都不清楚, 学校只停留在快毕业时几位领导去巡视一下的阶段。其中一所院校在搞2+1实践教学过程中, 派不出教师指导, 原因是教师对指导学生实习的补助津贴感到太低, 吃饭都不够, 更不用说坐车, 所以教师消极怠工, 指导也只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水平上, 甚至连走马观花水平也没达到。至于院校内的实训室有的校长就说几百万的设备谁敢让学生动啊。要么学校没有高、精、尖设备, 有的也只是摆摆样子, 上级领导视察、兄弟院校参观时让大家看看, 学生很难有机会动手操作练习的。本课题组在调查工作二年以上的在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韶关、珠海等地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过的337名学生时了解到:他们认为在学校收效大的是:计算机应用能力33人, 社会活动能力37人, 业余爱好41人。对学习收效不大或一般的有:基本工艺技能有50人认为是一般, 有3人甚至认为有下降;外语应用能力认为是一般的有34人;专业技能认为一般的有39人。虽然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 但也说明我们职业院校现在的所谓实训、实习、技能培养的水平程度。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高新产业的衔接策略

目前,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 这三种方式都是缺一不可的, 是相互补充的, 即使这样我国现阶段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1.企业培养

目前, 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企业内培训机构培养。我国多数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中心, 有的还有自己的技工学校。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企业培训基地2万多个, 如仅广东省企业培训机构就有30多个, 年培训能力约80万人次。

(2) 在企业内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方式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中最常见的形式, 班级可大可小, 大的班级达40-50人, 小的班级10人以内。

(3) 开展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组织技能竞赛月等活动, 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并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 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技能人才通过自学不断成长壮大。

(4) 以师带徒。通过师徒“结对子”或“拜师学艺”等形式, 在工作中安排中级技术工;高技能人员、技术专家或技术带头人组成工作组, 形成技术上的传、帮、带。

(5) 课题攻关。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技攻关过程中, 将其中的某些难点问题确定为课题, 并形成若干攻关研究组, 通过攻关研究, 培养高技能人才。

(6) 外送研修。一是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有关培训项目;二是参加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举办的培训项目;三是到院校进行专题研修。

2.院校培养

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学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招收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 在校学习三年, 培养高级技工, 即三年制高级工班;二是招收中职毕业生, 在校学习四年, 培养技师, 即四年制技师班;三是招收初中毕业生, 在校学习五年, 培养高级工, 即五年一贯制高级工班;四是招收初中毕业生, 在校学习六年, 培养技师, 即六年制技师班。

3.校企合作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 目前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简单合作, 主要是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 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 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学校按协议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服务, 共同研究培养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 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 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 委托学校具体实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 (集团) 、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 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总而言之, 培养高技能人才, 急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必然涉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要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 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技能人才的教育, 特别是那些盲目升本的民办普通院校, 应立即转为职业本科院校, 担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因为高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特别强调技能、实践训练, 所以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尤其是一些产学研结合做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 学生实习以后就被企业留下了。从社会发展看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应当是有机的整体, 不应该是割裂开来的。其间可能有交叉、重叠, 但总体来说, 工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应当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如美国的社区大学, 有两年、三年的, 与研究型大学有着密切联系。

根据以上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要大力开办技能教学型院校 (本科) ,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 解决规模结构偏小的问题。首先从民办职业学院新升本科的院校开始试点, 解决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的问题。然后逐渐形成技能教学型体系, 并逐步形成规模。

第二, 停止专升本由职业院校变普通高校的做法, 以保证现有职业教育的质量。已经升本的院校也要回到职业教育的轨道上来。技能教学型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创新, 优化教学结构, 改革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以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培养体制。

第三, “高起点新建一批职业技术院校, 扩大办学规模, 扩大面向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招生, 努力打造成为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聚集地和示范区。欠发达地区要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在地级市所在地办好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 有条件的县可以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 不要每个县都勉强办职业技术学校。促进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鼓励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院校把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办成分校。东西两翼和山区各市要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 集中力量在地级市的市区办好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以及现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张德江.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8.7)

第四,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据2004年10月份国家劳动力市场统计, 全国在1989年城市新增的198万个岗位中, 国家机关、事业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占0.8%。扎堆去挤一个容量很小的“市场”, 进去的自然是极少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我们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我们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这是扩大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据统计, 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 (含个体经营) 已经达到3750万家, 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在中小企业就业职工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以上。从国家方针和实际数据看,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解决就业问题, 主要依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而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用人上看重的是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民营企业是因事定人。如水、电工本来是不相容的两个工种, 但在民营企业已将水电合二为一了。许多物业分司在招用锅炉工时, 同时要求录用人员至少懂得制冷空调维修, 或是电梯维修。因此, 复合型人才就成了民营企业用人的首选。

第五, 积极与市场经济发展对接, 高校专业与就业岗位对接。 2004年, 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指出, 不仅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也要大力促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 并做出规定:“职业学校通过‘定单式’培训, 每年输送300名以上机电类技工毕业生在武汉地区制造业工作的, 武汉市财政按每个毕业生800元标准, 一次性给予学校补贴”。这样就会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院校的积极性。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即通过创造学和创新技法的学习, 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一些高校除了抓学科知识外, 其它方面处于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状态, 加上大量扩招,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的高校, 在教学时形成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包打天下的倾向。只有书本知识的大学生, 市场是不欢迎的, 正如杭州汽轮机厂负责人所说:“动辄几百万元的数控设备, 谁敢放心交给那些只有理论而没有一点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操作呢?” 要注重产学研结合, 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发展,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 主动与社会、生产、行业、企业结合, 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第六,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倡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到高校任教, 建立职称转换机制, 比如在教师岗位工作五年以上, 从事经济工作十年以上, 在现岗位承担省级科研任务, 且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可以按教授待遇对待。从事职业教育或以应用性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院校考核一律按双师型教师比例考核, 一个教学单位除了有一名教授, 二名副教授, 还要有二名高级经济师或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 达不到标准的不能继续招生。

第七, 建立职业教育的评教、评学、评管的质量过程监督机制, 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最后, 形成一个以民办新升本科院校为龙头, 以职业大专为骨干, 以中专、技校为两翼, 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省、市、县 (市、区) 建立职业技术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目标管理, 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和教育强市、强县 (市、区) 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绝不是教育一家之事,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重视, 相互协调, 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摘要: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优化教学结构, 改革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以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培养体系, 制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衔接之策略。

关键词:模式,高技能,策略

参考文献

[1]阮可, 刘东霞, 朱权.现代管理学教程[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建波, 刘志梅.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裴劲松, 袁伦渠, 赵忠义.研究生教育投资的经济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2) :2.

[4]张德江.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8-7.

[5]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7]梁绿琦, 王文槿, 赵婉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M].姜大源主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77-403.

上一篇:优质护理病房下一篇:电子商务成本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