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机新技术

2024-06-12

国外农机新技术(共5篇)

国外农机新技术 篇1

一、拖拉机水陆两用

美国西海岸农业机械公司研制出一种水陆两用农用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的发动机和底盘采用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制造,以减少车体自重;四个车轮采用聚酪纤维泡沫塑料成型,在旱地上工作时,这四个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很小,在农田中耕、除草、喷药时不会压坏农作物;在水田工作时,可以放下底盘凹槽内平常抬起的四个浮筒,即可将车浮起作业。这种拖拉机还可以在沼泽、湖泊、水底、河流中运输或牵引拖船。

二、挖掘机水陆两用

水陆两用挖掘机是专门为工程船舶及常规工程机械无法进入和施工的沼泽地、滩涂、淤塞沟渠等区域进行开挖、清淤而研制的,是一种可自行出入泥沼、水域及河坡堤岸的超低比压挖掘机。其主要特点:1.采用浮筒履带式行走装置,既保证了较低的接地比压,适应在土壤承载能力极低的泥沼地行驶和作业,又能在水上浮航。2.该机在复杂地面条件下行驶、转向、爬坡时具有较大的驱动力和良好的通过性和机动性。3.该机在沼泽地行驶作业、水上浮行、爬坡转向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性能,其性价比均大大优于国外同类机型。

三、激光揉茶

日本北海道戈鲁吉茶叶公司的科研人员,采用脉冲激光揉茶,从而提高了茶叶的质量。测验表明:用脉冲激光揉制的茶叶,溶于茶水中的单泞酸,提高了2.1%,其他可溶性物质也分别提高了4.5%~10.5%,口感品尝比传统方法揉制的茶叶味道更加浓郁。

四、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环境 (如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的调控正向利用环境、计算机等多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发展。温室作物栽培,实现播种、育苗、定植、管理、包装、运输等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目标。

国外肉鸡生产新技术等 篇2

2.限饲与间歇光照相结合在荷兰,许多肉鸡生产者采用每日限饲结合间歇光照来控制肉鸡生长速度,以求达到最佳养殖效益。合理的间歇式光照要求是:2小时光照,4小时黑暗,如此循环,一昼夜4个光照周期。具体做法是:从3日龄起按照这个光照要求执行,2周龄开始限饲,固定每天的饲料量。限饲的头一周每天分两次给料,以后每天分4次给料。采用这种管理技术与通常的23小时光照并不加限饲的常规饲养相比,结果表明新方法对肉鸡生产性能改进有明显作用。

3.添加完整谷粒国外肉鸡生产,向标准的肉鸡全价颗粒饲料或粉碎的饲料中添加完整的谷物颗粒。具体添加的比例和种类要根据需要而定。一般的做法是:加入10%完整的小麦粒。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改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弥补饲料配方中的某些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肉鸡生理上的需要。与喂磨碎的小麦粒相比较,肉鸡不但更习惯和爱吃完整的小麦粒,而且吃完整的麦粒、谷粒更有益于肉鸡肌胃的生理功能和肠道消化机能的改善。国外通过在饲料中加入微生物酶的作用,降低了小麦粒中戊聚糖的抗营养活动,更容易使鸡体吸收利用。采用这种添加完整的谷物颗粒喂养后,在保持体重和料肉比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肉鸡死亡率。

免耕法间咱蘑菇 可提高土壤质量

国外农业(农机)新技术 篇3

美国西海岸农业机械公司研制出一种水陆两用农用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的发动机和底盘采用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制造,以减少车体自重;四个车轮采用聚酪纤维泡沫塑料成型,在旱地上工作时,这四个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很小,在农田中耕、除草、喷药时不会压坏农作物;在水田工作时,可以放下底盘凹槽内平常抬起的四个浮筒,即可将车浮起作业。这种拖拉机还可以在沼泽、湖泊、水底、河流中运输或牵引拖船。

激光揉茶

国外农机合作社的实践经验 篇4

在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的现代化。这一过程的实现,农机合作社功不可没,比如法国和加拿大的“居马”,日本的“农协”等。希望农机共享是农机合作社成立的动力。农民为了减轻农业投入成本,或者独自无力负担价格昂贵的农机,可以通过农机合作社,共同出资,共担成本,共有产权,一起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通常不论其对合作社投资多少,每位成员均对农机合作社的任何决议享有行使一票表决权的权利,这是根据经典的合作社普遍规则和通行章程约定俗成的旧例。农机合作社适应西方国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通过不断地改进农业机械,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合作社的规模越大,使用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机械设备,往往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成本降低越多。三是合作社成员能享受到机械化的便利。四是合作社的购买能力强,具备议价能力,可以享受购机优惠。五是农民使用机械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对技术和知识的掌握。六是每个农民为机械付出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也减轻了下一代农民的背负债务的可能性。

1.1 国外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与产权界定

国外的农机合作社一般由农场构成,他们一起购买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法国、美国等国家有相应法律规定,农业合作社不得少于5名社员。如果不足50人的合作社,那么必须有3名董事。根据合作社的不同规模,管理模式采取全员协商或者是聘请经理管理。同时,还需要聘请相关的辅助成员,包括机械师、驾驶员和会计等。

成立合作社前,需要成员投资前期产权,可以通过抵押不动产或土地投入使用等多种不同方式。如果投入方式是后一个,那么每个成员的所有权要通过其使用的设备数量比重来确定。合作社成员的子女可以按照比例继承农业机械,经过评估机构的评估后,对继承的机械份额自由处置。全体成员都要签订书面协调,确定机械的使用规则。根据天气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使用农机,在不影响完成田间作业的同时减少机械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协议中还需规定如果成员之间产生了争执或者解除农机共有权时,应当如何解决。

1.2 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内容

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主要有:机械共用,租赁、维修等。能提供租赁业务的组织有三类,农机制造商、公司和农机合作社,租赁最大的优势就是费用低。农机合作社有严格的程序管理、使用和保养农业机械,如果发生非意外的事故,那么事故责任人需要承担修理费用,如果是意外,则由董事会决定是否起诉。

1.3 农机合作社的资金筹措与经营效率

农机合作社资金通常来自3个方面:成员个人投资、财政补助和银行信贷。如以法国为例,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时,每个农户仅需支付机械总费用的1/5~1/4的价款,剩余部分通过信贷途径解决。而在韩国,财政补助占到了50%,银行贷款占40%,个人仅需出资10%。这些强有力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政策大大加速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入合作社,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因为成员共享农机,节约了作业时间。一般合作社内一个成员种植作业需要4.5天,收割作业3天,而非会员,这两项工作分别需要21天和15天。

2 发达国家的农机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农机现代化的进程与共享经济一起发展。共享经济模式提高了农机的使用率和收益率,并逐步融入了农业合作社。发达国家的农机合作社大体有三类:一是以北美国家为代表,主要是农场主之间的合作;二是以欧洲国家为代表,表现为专业合作社;三是以亚洲发达国家为代表,以社区性合作为载体。以下将分别介绍。

2.1 美国农机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模式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最早实行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到60年代末期,其机械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前到生产后存储的全程机械一体化;70年代又实现了甜菜和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一体化。最后,不仅是这些大田作业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且蔬菜水果等精细经济作物也实现了机械化。科学管理和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提升。1987年农业人均产值超过了55 000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位列世界第一。

美国的农业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农场形式经营,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按照公司模式运作。即使如此,一个家庭也不可能购买所需的所有农机装备,为了解决这一生产瓶颈,单个农场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不同类型的农机合作社,并开展相关业务。着重解决生产销售、生产供应和资金难题。美国的农业高度分工,社会化和产业化很成熟。农场作业从耕作到收获加工所有工作,可以由家庭自己完成,也可以委托农机服务公司代办。只要农场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对每个步骤提出质量要求,农机公司就可以代为作业。

美国在资金和政策方面会给农机发展有力支持。每年政府都会拨款15~20亿美元用于农业研究,并且这一投入还在不断增加。并且农业部还有专门负责农业服务项目的机构,专人负责农业机械化工作,农机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农业协会还出版农业刊物,用于指导农业和农机技术。农机公司通过科研和技术指导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另一个重要力量。

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是生产一体化的动力。农业的经济和组织结构上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形成一种农工商综合体的经营模式。农业合作社围绕生产要素的循环投入,合作社不以赢利为目的,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了出台完善的立法与政策,美国政府还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等具体的措施。美国政府也很关注合作社的相关数据,通过将收集相关统计信息公布给社会,不仅能服务公共部门而且也是合作社自己做出决策的参考。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美国北部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停止了向外扩张,而是开始关注自身发展质量,实施内涵式增长,走上了重视质量和内涵的发展道路。其主要特点有:第一,放弃了满足社员多元要求的目标,改为单一产品加工和提升产品附加值;第二,成为一种投资成员制;第三,提高了股本;第四,不再有地域限制;第五,成员资格受到限制。新合作社在保持合作者与惠顾者统一的原则下,开始合并现有合作社,发展地区联社。这也适应了技术服务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小型合作社合并。诚然小型合作社依旧占据多数地位,但合作社的大型化走向是不可阻挡的。在合作社进行合并的同时也发展了地区联社和全国性的联社。这些联合机构还在信息、教育等多方面向社员提供服务,使社员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得更加紧密。合作社联合机构不仅在逐渐加强与政府的对话,而且甚至通过影响政府的方法来直接维护社员的利益。

2.2 日本农机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模式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与遍布全国的农业协同合作社(农协)密不可分。农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的,一种是专业性的,专业农业协同组合之一就是“农业机械银行”。20世纪40年代制定《农业协同组织法》,为农民组织化生产提供法律基础,1949年全国性的日本农业机械协会成立。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农业协同组合对于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购置机械向农协贷款的利息一般低于农民存款利率的10%,而且期限更长。农协广泛活跃于日本农村的生产与流通领域,日本90%的农户加入了农协,农协与农民成为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日本的农协对于日本的农业乃至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包括改善农民的交易地位,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直接面对农民的成本,对于农村的经济功能来说是一种组织保证。

与中国类似,日本农户耕作的面积较小,机械化利用率低。自1972年,日本政府出资补贴成立了农业机械银行,职责是农机服务的委托代理,特别是空闲农机的租赁,有代理人负责对配备的机械登记。并且作为农业机械银行和农业团体的桥梁,前者对后者提供的服务与市场其他经营组织相比,价格低很多。这种经营方式因为降低了市场搜寻成本,所以资金投入、作用成本都比较低,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没有降低,因此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1978年后开始在东京推广。目前,在日本国内已有“农业机械银行”这样的组织1 000多个。当然,单独的几户农民也可自发合作,国家会补贴,各家购买不同的农机设备,既可独立经营,又可以集中调配,互通有无。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对农业的保护,通过制定法律落实保护目的。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加大价格保护以缩小与工业产品的剪刀差尤其是在机械化过程中,在引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时注重生产适合国情的农业机械;重视农业机械配套,保障机械化的全面进展;国家控制农业机械价格;重视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及其推广工作。因此,日本也得以成为亚洲最早实现机械化的国家。

2.3 韩国农机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前,韩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全国有50%是农业人口,都是使用畜力劳作。后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城市的工业转移,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政策支持,刺激农业机械化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建设工作,70年代农业机械化开始推广,80年代完成了水稻插秧和收割的机械化,成为继日本之后全面实现农业化的亚洲国家。

在韩国,农业机械合作组织模式数量众多,形式多种多样,广泛活跃在农业生产、销售的各个领域。为了提高农机的推广使用,政府在财政和信贷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由于优惠政策的实行,韩国农民都积极参加各种农机合作社。其中,“机械化营农团”的模式最为普遍。这种组织规模一般分为5户和10户,农机由成员共同出资购买,购买农机设备的自筹资金只需占到总价的10%~20%,剩余部分则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贷款来补足。在使用时,只需按出资比例缴纳不同租金即可共同使用农机设备。营农团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但极大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而且减轻了农民购买农机的债务压力。韩国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系列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由国家公务人员在其中任职管理。除了这些官方机构,还有一些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成立的半官方机构。例如农业机械协同组织,它的任务是一方面代表农户与政府谈判,提出农业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另一方面代表政府组织农户,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与中国和日本相同,韩国的农业生产规模也比较小,农户无力支付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机械设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组成了“农业机械共同利益组织”,组织中的农户共同出资购买机械,并且政府还能给大量资金资助。1991年~1996年期间韩国共组建了4 834个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组织,它们购入所需农业机械时,政府提供的补助为50%,融资支援为40%,而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组织则只需要承担机械费用的10%。

农业协会在韩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产品营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农业机械。机械服务中心在传授农民操作机械,做好后续的机械维修等服务也节省了农民的付出。韩国政府为保障农业机械化顺利推进,促进合作社发展,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农业法规和政策。农户的农业机械也获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农协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机械。一元化的综合农协组织,方便政府将其投资的与农业生产与流通相关的设施变为公共资产,在贯彻国家独立意志的同时处理好政府、市场、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国外农机合作社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纵观世界各国农机合作社的前进道路,我们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类似的发展规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3.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农机合作社的活动提供法律保护

农机合作社目标是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速度,这一方面能帮助无法独立承担高额机械费用的农户提前使用机械化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农业机械提供了销售渠道,帮助这些企业尽快获取利润以开发新技术、新农机,推动社会科技发展。虽然目标明确,结果诱人,但是能否不打折扣实施,需要政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做保障,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也能鼓励他们积极入社。

3.2 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

政府可以出台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减免税收,增加转移支付、提供长期免息贷款等。例如,农业机械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之首的美国,从农业生产一直到农产品交换,所有环节都采取保护政策,激励农机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3 促进土地适当规模经营、重视合作社教育培训等方式,为农机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生产在很多国家都是碎块化经营,特别是亚洲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土地规模化耕作,有利于推动机械化的运用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

3.4 积极与政府合作,借助政府力量弥补市场缺陷

农机合作社均会保持与政府的沟通。农业生产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各国政府也会特殊照顾农业相关组织。因为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所有政府大力推进各种农机合作社,以集体的方式抵御风险,与政府沟通,与金融组织协调。

3.5 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行政管理机关

这些机构全方位服务于农机合作社,以提供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生产力水平。制定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信贷政策,推广农业机械的普及,服务甚至延伸至产品销售渠道。

发达国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土地改革,而且还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服务范围和质量非常高;农机合作社是农业机械新科技和新技术的推动者,也是农户与政府的纽带。农机合作社既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共存。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总结二者农机发展的异同,发掘国外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蔥.国外农业机械化[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白立忱.外国农村合作社[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刘卓,李成华.国外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和运作[J].当代农机,2009(2).18-19.

[4]金攀.世界农机合作社发展模式与启示[J].山东农机化,2010(6),10-11.

[5]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外国农业机械化法规选编[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杨团,孙炳耀,石远成.借鉴韩国经验,推进公法社团的综合农协改革试点——韩国农协2012考察报告,王曙光.农本:2012国际合作社年专辑[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7]王辉,刘占良.国内外农机合作组织模式对比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3,35(5):249-252.

国外农机新技术 篇5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 都无一例外地经历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从开始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经历20~30年的时间, 平均历时24.4年 (见表1) 。

从时间上来看, 欧美国家早于亚洲, 普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韩国在时间和空间上距我国最近, 从1976—1996年同样历经了20年。

由此可见,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世界发达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时的人口比例和劳均耕地

世界各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时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22.86%, 最高为29.9%, 我国目前农业人口比例为47.40%, 即使是降至30%, 还有将近20%的差距 (见表2) 。

农业劳动力世界各国的比例为9.47%, 最高15%, 我国目前的水平为42.10%。

美洲国家人均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最高, 欧洲国家次之, 亚洲国家普遍偏低。

我国最低, 仅为0.45 hm2 (6.86亩) , 美洲国家人均劳动力耕地面积是我国的32~85倍, 欧洲国家是我国的2.7~13.0倍。

国与国之间的机械化水平是各国劳动力比重差异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在20%~40%时处于农机化发展的中级阶段。

人口变化趋势对农机发展的影响

除经济因素外, 如人均GDP、农业收入、作物价格和地理变量 (如可耕地和气候条件) 等, 决定农业装备潜在市场的强大因素是人口趋势。

全球非城市人口增长低于总人口增长, 表明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 从而寻找更大的经济机会, 这是有百年传统的, 在城市化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明显 (见表3) 。

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 要提高粮食产量, 不得不依靠提高农业生产率, 提高劳均耕地面积, 就要进行更大的农机投资。

美国农业

2006年美国统计数据, 国土面积937万km2, 耕地面积1.87亿hm2 (28.05亿亩) , 人口总量3亿人, 人均耕地0.63 hm2 (9.45亩) 。

美国农业特点

(1) 人少地多农场主导。人均耕地0.63hm2 (9.45亩) , 农业劳动力不到总人口的1%;家庭农场占比90%左右,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200 hm2 (3 000亩) 。

(2) 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九大专业区域, 如玉米带、小麦带和棉花带等;产品专业化, 许多农场只种/养一两种产品。

(3) 农业协会组织。全国有80%的个体农民参加协会, 每年召开年会, 代表农户意愿, 制定农业政策, 游说国会。

(4) 农工综合一体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 种、产和销, 加工、批发和零售一体化, 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

(5) 产品过剩和限产保价。粮食产能过剩, 目前每年有0.13亿hm2 (2亿亩) 耕地进入休耕期, 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平原地区, 限产保价。

(6) 农产品出口大国。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每年农产品的20%出口。

(7) 组织服务社会化。美国农业的社会化程度极高, 农场的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和加工等, 可以自己动手, 也可以请服务公司全过程代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

农业补贴政策

主要集中在终端的农产品上。

(1) 直接补贴。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得4万美元的直接补贴。

(2) 反周期补贴。每个农场每年最多可获得6.5万美元反周期补贴。

(3) 作物与收入保险。国家为保险机构提供保费补贴, 保险机构为生产者提供损失补贴。

(4) 交易援助贷款和贷款短缺补贴。允许生产者在市场价格低于贷款本息之时, 以市场价格偿还, 从而为生产者带来一种被称为“交易贷款收益”的好处。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 60年代后期实现了粮食生产从土地耕翻、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的全程机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从种植到收获各环节的全面机械化, 目前农业机械化率接近100%。

2007年美国农业机械总价值1 749.8亿美元, 平均每家农场的农业机械投入8.8万美元, 每台拖拉机负担耕地面积为84.0 hm2 (1 260亩) 、播种面积36.8 hm2 (552亩) 。

美国农业的社会化程度极高, 农场的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和加工等, 可以自己做, 也可以请服务公司全过程代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

美国家庭农场和拖拉机的发展历程

美国农场的数量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 在随后的50年中逐渐下降 (见图1) 。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稳定在220万个左右, 但单位农场的面积逐步扩大。

美国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前拖拉机产品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见图2) 。

20世纪50年代呈现近10年的快速下滑局面, 然后逐步进入相对稳定的更新需求期, 每年需求稳定在15万~25万台之间, 2011年16.8万台。近10年美国拖拉机保有量一直维持在480万台左右。

美国农场结构与大中拖结构

美国农场均为私有化;以小型农场[66.7hm2 (1 000亩) 以下]为主, 比例为70% (见表4) ;中型农场[66.7~200.0 hm2 (1 000~3 000亩) ]与大型农场[200.0 hm2 (3 000亩) 以上]占30%左右;资料显示, 美国农场面积在50hm2 (750亩) 以下的基本上很难盈利。

36.8~58.8 k W (50~80 hp) 拖拉机应用广泛, 比例达到45% (见表5) ;36.8 k W (50hp) 以下拖拉机国内不生产, 均为进口;大功率拖拉机普遍使用88.2 k W (120 hp) 以上的四驱产品。

美国拖拉机需求趋势

2013年, 农用拖拉机是美国最大份额的农业装备市场, 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见表6) 。

产品销售主要取决于设备更换需求。更换时间表受很多因素影响, 包括总体经济条件和持续开发越来越复杂的降成本、提高产量的技术, 使农民有频繁更换农机的经济可能性。

轮式拖拉机市场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大功率和技术先进拖拉机的替代性销售。由于农民通常购买新机来代替不能修理的、功率不足的、或简单过时的拖拉机。

趋势还表现在客户对小型和更专业化机械的青睐。如设计用于空间紧凑、行距较窄的果园、坚果园和葡萄园。

我国国有农场与美国的农机化对比

我国国有农场耕地面积0.06亿hm2 (0.93亿亩) , 2012年农场数量1 779个, 平均每个农场耕地面积0.35万hm2 (5.24万亩) , 是美国农场平均耕地面积的20倍 (见表7) ;国有农场大部分采用一季轮作, 与美国种植习惯相类似, 且普遍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功率、成套农机设备进行作业, 因此国有农场与美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美国耕地面积是我国国有农场总量的30倍, 大中拖保有量相差26倍。

我国国有农场平均单台拖拉机年作业面积35.07 hm2 (526.02亩) , 与美国仅仅相差11.1%;单位面积拥有大中拖拥有量19.01台, 超出美国9.99%。

分析我国国有农场:一是人多和耕地面积小, 正向影响是有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的空间, 负向影响是如果人员不有效流出, 会影响机械化的进程;二是单位耕地面积拖拉机拥有量不低, 说明作业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拖拉机未来需求也将是以更新为主, 市场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大功率和技术先进拖拉机的替代性销售。

日本农业

2010年日本统计数据, 国土面积37.8万km2, 耕地面积508.3 hm2 (7 624.5万亩) , 人口总量1.27亿人, 人均耕地面积0.04 hm2 (0.6亩) 。

日本农业特点

(1) 耕地细碎化和农业兼业化。日本国土以山区和丘陵为主, 占到国土面积的80%以上, 耕地细碎, 无法连片, 2010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7%, 其中专业农户占16%, 其余84%为兼业农户。

(2) 水稻种植为主。水田和旱田分别占54.3%和45.7%, 水稻种植占到耕地面积的50%以上;田间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3) 农业成本高。日本是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现代化, 其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 目前大米的价格是美国的4倍, 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20世纪60年代初, 日本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 田间作业主要靠人畜力, 60年代后, 农业机械化进入高潮期, 到1967年基本实现田间作业机械化, 1977年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 畜牧和园艺作业的机械化程度也迅速提高。

由于农田细碎, 在拖拉机的使用方面以轻量化和小型化为主, 且均在51.45 k W (70hp) 以下, 保有量非常大, 平均单台耕作面积只有2 hm2 (30亩) , 1985年日本每公顷耕地拥有0.44台拖拉机, 比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欧洲高出近5倍。大型拖拉机拥有量只相当于法国的70%和英国的80%, 而小型拖拉机却相当于法国的35倍和英国的80倍。

日本农业人口发展历史

1947年, 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 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 1955年为40.2%, 1975年为13.9%, 1980年为10.9%, 1998年为5.2%。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与日本农机化的对比

日本山地多、水田多、地块小和无法连片, 其耕地面积与我国湖北省基本接近, 耕地特点与湖南省接近。农机产品以小型化、轻量化和专业化为主, 且保有量非常高, 拖拉机总量是湖北和江苏的2倍多, 单台拖拉机作业面积只有1.8 hm2 (27亩) , 远远低于我国水平 (见表8) 。

日本拖拉机保有量非常高, 且功率非常小[以14.7~22.1 k W (20~30 hp) 居多], 且成本偏高, 专业化水平高, 与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 其农机化发展模式仅仅适用我国南方个别省份, 在我国不具备普遍性和代表性。

六、法国农业

1998年法国统计数据, 国土面积55.2万km2, 耕地面积0.18亿hm2 (2.7亿亩) , 人口总量6 100万人, 农业人口210万人, 农业就业人口70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0.3 hm2 (4.5亩) 。

法国农业发达, 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小麦和玉米等谷物生产、畜禽饲养均已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粮食作物从整地、播种、中耕、病虫害防治、收获、运输、加工和储存等环节均有相适应的农业机械。

1955年, 法国10 hm2 (150亩) 以下的农场127万个;20年后, 10 hm2 (150亩) 以下的农场减少到53万个, 50 hm2 (750亩) 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4万个。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 50年代初近40%, 现在只有2.2%。

综述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来看, 都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和规模的。其发展的历程中具备几个共性特征。

(1) 发展历史时间较长, 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平均经历为24.4年,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22.9%;我国从2004年至今, 刚刚走过10年历程。

(2) 政府支持与补贴力度较大。美国农业补贴主要集中在终端产品上, 涵盖面广, 不仅有粮食直补, 还有农民损失补贴、欠收补贴和保险补贴;日本农业补贴更高, 农机补贴达到50%;法国在农产品价格、农业投资和农机资料购买等环节均有补贴。

(3) 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利、电力、交通和通讯等, 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体系。

(4) 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日本的农协、法国的居马以及美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涉及到农业的耕种收、产供销等方方面面, 市场化运作快捷有效。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几年虽有较大增长, 但是尚处于孵化期, 尚未成熟, 缺乏体系设计和支撑。

(5) 金融配套政策和系统完善。在农业信贷、商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方面, 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国家的金融配套政策和扶持, 我国的农业发展缺乏金融支持, 目前, 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相关的金融下乡政策, 预计新政出台将大力推进农业发展进程。

(6) 发达国家的农机产品需求向着大功率、成套设施、自动化和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上一篇:掺混合材料下一篇: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