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共7篇)
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 篇1
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为妇科常见病, 属于上皮间质性肿瘤, 在良性与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占据的比例均比较高。临床诊断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时, 可采用的方法比较多, 但检查结果准确性各不相同, 且鉴别良恶性的准确率也存在差异, 本研究中,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探讨CT特征, 为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8~77岁, 平均年龄 (49.2±3.2) 岁;卵巢囊腺瘤39例 (粘液性13例, 浆液性26例) , 卵巢囊腺癌12例 (粘液性1例, 浆液性11例) ;单侧发病45例, 双侧发病6例;肿瘤大小2.5~22 cm, 平均 (10.6±5.2) cm;病理类型:Ⅰ型28例, Ⅱa型10例, Ⅱb型8例, Ⅲ型5例。纳入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 (2) 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3) 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腹坠痛、月经失调、腹腔或盆腔肿块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检查, 检查仪器为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GE 64排VCT。检查前4 min, 给予患者2%泛影葡胺溶液1500 m L, 分4次口服。检查时, 先进行平扫, 层厚5 mm, 图像重建采用1.25 mm标准进行。接着给予患者增强扫描, 给予患者欧乃派克80 m L, 经肘正中静脉注入, 速度控制为3 ml/s, 生理盐水40~50 m L, 层厚5 mm, 层距5 mm, 电压12o k V, 螺距0.99。扫描完成后, 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图像, 层厚2.0 mm。阅片时, 由两名医生共同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良性、恶性肿瘤患者的CT特征, 包含CT值、肿瘤直径、瘤体形态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诊断结果
51例患者中, CT明确诊断为卵巢囊性肿瘤43例, 准确率为84.3%。其中, 诊断为卵巢囊腺瘤33例, 诊断为卵巢囊腺癌10例。
2.2 卵巢囊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CT特征比较
良性肿瘤C T值为 (9.5±3.2) H u, 瘤体直径 (8.9±1.3) cm;恶性肿瘤CT值为 (31.3±6.8) Hu, 瘤体直径 (13.8±2.0) cm。良性肿瘤患者CT值、瘤体直径均低于恶性肿瘤, 同时, 良性肿瘤边缘光滑、囊性、单房、规则、均匀占比均高于恶性肿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良性肿瘤相比, *P<0.05。
3 讨论
卵巢上皮组织为卵巢肿瘤的来源, 在全部卵巢肿瘤中, 卵巢上皮肿瘤约占60%。育龄期女性为卵巢囊性肿瘤的多发人群, 浆液性与粘液性肿瘤为常见的病理类型[1]。临床上, 卵巢囊性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 良性发病率高于恶性, 位于附件区, 而恶性肿瘤也多发生在附件区, 但子宫前上方、子宫旁也可发生卵巢囊性恶性肿瘤[2]。采用影像学手段检查卵巢上皮肿瘤时, 典型患者的囊肿表现为单房或多房, 肿瘤为恶性时, 不同比例实性成分同时伴有。卵巢上皮肿瘤中, 最为常见的为浆液性囊腺瘤, CT诊断后, 囊肿主要为较大的单房, 也可见多房, 增强扫描时, 强化未表现, 或仅表现纤细的囊壁强化[3]。临床中比较少见粘液性囊腺瘤, CT检查后, 囊肿主要为多房型, 而且大于浆液性患者。通常, 卵巢囊腺瘤患者恶变后, 变为卵巢囊腺癌。CT检查卵巢囊腺癌患者可以发现, 囊壁不光滑, 边缘不规则, 囊内会有乳透状物突入, 或囊外有乳透状物突出[4]。卵巢囊腺瘤与卵巢囊腺癌之间的CT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别, 但有时会发生重叠, 诊断过程中应准确的鉴别CT特征。
综上所述, 临床采用CT诊断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患者时, 医生应准确的掌握CT征象,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摘要:目的 分析CT诊断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术前给予CT检查, 观察CT诊断准确率及CT特征。结果 51例患者中, CT明确诊断为卵巢囊性肿瘤43例, 准确率为84.3%。良性与恶性肿瘤患者的CT特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采用CT诊断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时, 可综合性分析CT特征, 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癌,CT,诊断
参考文献
[1]季学兵, 王堂娟, 罗艺, 等.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征像及病理对照[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23 (06) :47-50, 2.
[2]范新华, 吴国森, 许祖辉.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MPR重建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0 (10) :1541-1545.
[3]梁长松, 陈忠, 李伟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卵巢囊腺癌与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7 (03) :83-86.
[4]罗莉莉, 许思恩, 夏志淮, 等.多层螺旋CT对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12 (04) :743-746.
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诊断 篇2
关键词:卵巢肿瘤,囊腺瘤,囊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卵巢原发肿瘤有50%~70%来源于卵巢体腔上皮,其中以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最常见。笔者搜集了32例43个卵巢囊腺肿瘤的CT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00年至2007年卵巢肿瘤患者32例,共43个肿瘤,发病年龄18~83岁,平均56岁。所有病例均手术病理证实。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盆腔包块和绝经后阴道流血等。10例无症状,为体检时B超发现。
患者于扫描前4 h分4次口服2%的含碘溶液1 500 m L,待膀胱充盈满意后采用PHILIPS螺旋CT/Aura行全腹平扫和增强扫描,螺距1.0,层厚7 mm。造影剂为碘海醇[碘的质量浓度:P(I)=300 g/L],注射速率为2.5 m L/s,延时60 s扫描。
卵巢肿瘤可分3型。Ⅰ型为囊性;Ⅱ型为囊实型,又分为3个亚型:Ⅱa型以囊性为主(囊性成分大于2/3),Ⅱb型混合型(实性成分占1/3~2/3),Ⅱc型以实性为主(实性成分大于2/3);Ⅲ型为实性。肿瘤的壁与囊内间隔厚薄以3 mm为界,并有规则与否之分;Ⅰ、Ⅱa型有单房或多房之分;Ⅱ型部分可出现囊内壁结节或不规则软组织成分;所有类型均可出现囊外壁结节[1,2]。
2结果
本组卵巢囊腺瘤:共10例11个肿瘤,CT发现全部病灶。其中浆液性囊腺瘤6例7个肿瘤,Ⅰ型6个(见图1),Ⅱa型1个,单房5个,多房2个,壁和间隔增厚1个,出现囊内壁结节1个。CT误诊1例(Ⅱa型),因囊壁和间隔厚误诊为交界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4例4个肿瘤,Ⅰ型(见图2)和Ⅱb型各1个,Ⅱa型2个(见图3),多房3个。误诊2例,1例Ⅱa型因间隔厚而不规则误诊为交界性;1例Ⅱb型因厚壁及囊外壁结节误诊为囊腺癌。
交界性卵巢囊腺瘤:共4例4个肿瘤,浆液性和黏液性各2例,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Ⅱc型各1例,3例出现囊内或囊外壁结节,1例出现软组织影。术前CT误诊2例,1例为Ⅰ型,单房,薄壁,误诊为良性;1例为Ⅱc型,有囊内壁结节和不规则软组织影,诊断为囊腺癌。
卵巢囊腺癌:共18例28个肿瘤。其中浆液性囊腺癌13例19个肿瘤,CT发现17个,Ⅰ型3个,Ⅱa型(见图4,5)5个,Ⅱb型6个,Ⅱc型3个,单房2个,多房6个,壁和间隔增厚7个,出现囊内壁结节12个,囊外壁结节3个,15个出现软组织影。漏诊2个,误诊2例。漏诊2个均为双侧病变,CT仅发现一侧,对侧卵巢萎缩(术中发现)而漏诊。误诊的1例为Ⅰ型,多房,壁薄,间隔稍厚而不规则,无壁结节、软组织影和转移征象,CT诊断为囊腺瘤;另1例为Ⅱa型,囊壁厚而不规则,囊内密度较高且不均,因下腹痛与月经有关,术前误诊为卵巢巧克力囊肿。黏液性囊腺癌5例9个肿瘤,CT发现8个,Ⅱa型、Ⅱb型和Ⅱc型(见图6)各2个,Ⅰ型和Ⅲ型各1个,壁和间隔均较厚,出现囊内壁结节3个,囊外壁结节2个,出现软组织影4个。CT漏诊和误诊各1例,漏诊病灶(Ⅱb型)位于子宫右前方,直径小于2 cm,与准备不佳肠管断面相似,误认为肠管而漏诊;误诊1例为Ⅲ型,中央坏死,盆腔少量积液,考虑到患者年龄24岁,术前诊断为内胚窦瘤。
卵巢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密度:本组肿瘤大多数位于附件区和子宫前上方,仅3个位于子宫后方,但肿瘤巨大时有时难以区分来源于哪侧卵巢。本组肿瘤最大径线达36 cm。本组浆液性囊腺瘤的CT值为2~26 HU,黏液性囊腺瘤的CT值为6~57 HU,浆液性囊腺癌的CT值为5~49 HU,黏液性囊腺癌的CT值为12~68 HU。
本组卵巢恶性肿瘤出现腹腔积液9例,其中,2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本组腹膜转移8例,CT发现6例,以子宫直肠窝(3例)、右膈下间隙(2例)检出率相对较高。本组术后病理证实网膜转移11例,CT发现9例,表现饼状网膜3例,斑点状增厚并结节灶2例,“污垢征”4例,后者有2例病理为慢性炎症。
本组卵巢囊腺癌淋巴结转移3例,2例为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和左侧盆壁(髂内)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右侧盆壁(髂外)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本组无远处脏器转移。
3讨论
原发性卵巢肿瘤组织学来源有4大类:(1)体腔上皮;(2)生殖细胞;(3)性索间质;(4)非特异性间质。其中卵巢体腔上皮肿瘤最常见。按细胞类型可分浆液性、黏液性及子宫内膜样等。按肿瘤密度可分为囊性、囊实性和实性。按细胞浸润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本组囊腺瘤以Ⅰ型多见。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为:单房多见,边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囊壁以薄壁为主,可厚或不均,少数为多房改变,间隔细且均匀,各房间密度相似,本组6个(6/7)肿瘤符合以上表现。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为:多房为主,子囊多且大小不等,囊壁和间隔厚薄不均,可出现壁内钙化[3];少数呈单房改变,囊壁稍厚,囊内密度不均。一般黏液性囊腺瘤子囊间密度不均,且密度高于浆液性囊腺瘤,这与黏液性囊腺瘤囊内含有较高蛋白成分或出血有关。另外,子囊内出现小子囊被认为是黏液性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4],本组仅1例出现小子囊,可能与病例较少有关。根据本组观察,二者的CT表现有不同之处,可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的鉴别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组卵巢囊腺癌的瘤体CT表现与文献[5,6]报道一致:(1)病灶可以单侧或双侧性,约2/3累及双侧;(2)肿瘤轮廓多数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缘,且常侵犯临近脏器;(3)肿块多呈囊实性混合性病灶(Ⅱ型),囊壁或间隔厚薄不均且不规则,囊腔内壁凹凸不平或出现壁结节;实性部分常呈斑片或不规则的软组织块影突向囊壁内外;(4)少数病灶有钙化,呈砂粒样或不定形改变;(5)病灶的实性部分、囊壁和间隔有增强效应,CT值在25 HU以上。交界性卵巢囊腺瘤介于良恶性之间,目前CT技术多无法明确诊断,一般将其归于恶性范畴。
浆液性囊腺癌与黏液性囊腺癌CT表现相似,鉴别困难。本组研究重点讨论卵巢良恶性囊腺肿瘤的鉴别以及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本组囊腺癌不规则软组织影出现20个,占68.9%,而囊腺瘤未出现,该征象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意义较大。囊内壁结节是上皮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国内相关文献认为CT在鉴别良恶性壁结节上无明显优势,但壁结节的多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7];而国外有些学者认为良性壁结节较小且数目少、局限[8],与本组观点一致。本组16个囊腺癌出现壁结节,占55.2%,仅1个囊腺瘤出现壁结节,占9.1%(1/11),因此在鉴别上有一定意义。
卵巢恶性肿瘤发现时60%~80%已有转移(Ⅲ~Ⅳ期),以腹腔转移(腹腔积液、腹膜及网膜种植等)最常见,淋巴结转移较少见,血行转移更少见。
卵巢囊腺癌常伴有腹腔积液,一般为中等量或大量,本组囊腺癌出现腹腔积液9例(9/21),CT检测腹腔积液敏感,本组无漏诊。腹腔积液的出现不一定与转移有关,本组1例(1/10)黏液性囊腺瘤出现少量腹腔积液。有时卵巢癌以腹腔积液为主要表现而原发灶较小[7],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在排除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其他转移等原因引起的腹腔积液时,要考虑到卵巢肿瘤的可能。
腹膜种植以子宫直肠窝常见,多为癌细胞穿破肿瘤壁种植所致。右膈下转移表现为右膈下腹膜不规则增厚、结节影或软组织肿块,可能与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因呼吸运动、肠道蠕动在膈下产生负压有关[9]。壁层腹膜只有出现宽带状增厚(结节融合的表现)或斑块状改变才能提高检出率。大网膜转移主要为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横膈淋巴受阻逆流所致。本组网膜种植CT诊断正确率为63.6%(7/11)。网膜“污垢征”较常见,可能为早期转移的表现,但与慢性炎症、腹腔积液浸泡、恶液质患者等改变难以区别,当网膜斑点状增厚并结节或呈饼状,才可确诊。CT不能明确Ⅲ期肿瘤的腹膜、小网膜、肠系膜、肠管浆膜面的粟粒状种植结节[8],对早期转移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CT在卵巢癌诊断中一个较明显的弱点是对淋巴结转移的显示,在Clarke等[10]的研究中,80%含有恶性肿瘤细胞的淋巴结短径小于或等于1 cm,这是未能发现淋巴结转移的原因。本组病理12例淋巴结转移CT显示仅3例(3/12),因此观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较差。
参考文献
[1]Buy JN,Ghossain MA.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ovary:CT finding and correlation with US[J].Radiology,1991,178(3):811-817.
[2]许玲辉,王玖华,沙炎,等.浆液性卵巢肿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2):132-134.
[3]Okada S,Ohaki V,Inoue K,et al.Calcification in mucinous and serous cystic ovarian tumors[J].J Nippon Med Sch,2005,72(1):29-33.
[4]强金伟,周康荣,廖治河,等.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3):253-256.
[5]李麟荪.医学影像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25.
[6]楼芬兰,何可伟,潘芝梅.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和分期[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8):607-609.
[7]周康荣.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53.
[8]Forstner R,Hricak H,Occhipinti KA,et al.Ovarian cancer:staging with CT and MRI imaging[J].Radiology,1995,197(3):619-625.
[9]Buy JN,Moss AA,Ghossain MA,et al.Peritoneal implants form o-varian tumors:CT finding[J].Radiology,1988,169(3):691-697.
囊腺瘤患者CT诊断22例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22例卵巢囊腺瘤患者,平均年龄(38.8±12.4)岁,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2岁。临床主要症状为月经改变、腹痛、腹部/盆腔包块、腹胀。
1.2 方法:
扫描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CT机(型号Somatom Esprit),口服lOOOmL含量为2%的国产泛影葡胺对小肠进行充盈,以此来将周围肠道与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显示,并将阴道用纱条(浸有冻胶)来进行填塞,螺旋扫描应该在患者膀胱充盈后开始,重建层厚为7mm,螺距为1.5,矩阵512×512,耻骨联合至腹腔为扫描范围,一直持续到将整个瘤体扫描完毕,其中采用增强扫描的患者为18例,仅作平扫的患者为4例。以2.5~3.0/s的速度来经肘前静脉注射100 mL进口非离子型欧乃派克[2]。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12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0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患者中,最大CT值为15HU,最小CT值为-2 HU,双侧1例,单侧11例,钙化3例,腹水1例,有瘤壁结节、但边缘光滑的有1例;1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中,最大CT值为42HU,最小CT值为10HU,双侧1例,单侧9例,钙化1例,腹水1例,有瘤壁结节、但边缘光滑的有1例。本组患者中有2例被误诊,诊断正确率达90.91%,其中1例患者由于存在着少量腹水,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瘤壁结节而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另1例患者的瘤壁软组织成分较多、并且有乳头状赘生物出现在瘤壁上,还合并有少量腹水,而误诊为卵巢。与文献报道[3]的其它医院利用X光来诊断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78.42%)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卵巢囊腺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囊腺瘤疾病,主要包括黏液性囊腺瘤及浆性囊腺瘤,本组患者中有12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0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据统计[4],25%的卵巢肿瘤为浆液性囊腺瘤,30~40岁为高发年龄段,肿瘤表面光滑、大小不一,以单侧为常见,但也可有双侧性,有淡黄色透明液体充满了整个囊内。乳头型多为多房,有乳头出现在囊壁内,偶尔也可见向囊外生长,恶性率为50%;而单纯型囊壁光滑、多为单房,恶性率为35%。本组1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患者中,最大CT值为15HU,最小CT值为-2HU,双侧1例,单侧11例,钙化3例,腹水1例,有瘤壁结节、但边缘光滑的有1例。与浆液性囊腺瘤相比,黏液性囊腺瘤的尺寸往往会更大一些,大多直径都会大于10cm,基本均为多房性,CT值较高,囊内液体黏稠,间隔较厚,本组1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中,最大CT值为42HU,最小CT值为10HU,双侧1例,单侧9例,钙化1例,腹水1例,有瘤壁结节、但边缘光滑的有1例。
CT诊断既能够对囊腺瘤的周缘境界、累及范围、起源、多房情况、单房情况予以明确,又能够给医生提供准确的囊腺瘤内部密度构造,为下一步有效治疗囊腺瘤患者打下坚实的基础[5]。本组患者中有2例被误诊,诊断正确率达90.91%,可见确诊率较高。
总之,囊腺瘤CT诊断呈现出以下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内部间隔距离较小且细,边缘光滑,囊壁薄,瘤体较大,大部分囊液都呈现出水样密度,只有很少部分会出现钙化影,较少出现乳头状物/软组织成分突起的情况,分隔、壁、乳头状物均呈持续强化特点。由此可见,CT诊断囊腺瘤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取得较佳的图像质量,也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强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就囊腺瘤患者CT诊断22例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所收治的22例卵巢囊腺瘤患者,扫描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CT机,对其进行CT诊断。结果:本组患者中有12例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0例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本组患者中有2例被误诊,诊断正确率达90.91%,其中1例患者由于存在着少量腹水,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瘤壁结节而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另1例患者的瘤壁软组织成分较多、并且有乳头状赘生物出现在瘤壁上,还合并有少量腹水,而误诊为卵巢。结论:CT诊断囊腺瘤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取得较佳的图像质量,也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强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囊腺瘤,CT,诊断
参考文献
[1]钱仲余,钱利明,袁文斌,等.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0,4(03):111-114.
[2]孟令平,鹿彤,韩敏,等.卵巢囊腺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9,23(01):154-157.
[3]Okada,S,Ohaki,Y,Inoue,K,Kawamura,T,Hayashi,T,Kato,T,Kumazaki,T.Calcifications in mutinous and serous cystic ovarian tumors[J].Journal of Nippon Medical School.2015,43(05):111-114.
[4]邱建明,何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巨大卵巢囊腺瘤3例[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01):131-134.
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收治的15例肝细胞腺瘤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甲胎蛋白 (AFP) 与影像学检查, 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诊断均符合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中肝细胞腺瘤的诊断标准[1]。其中, 男6例 (40%) , 女9例 (60%) , 年龄26~52岁, 平均年龄 (35±2.5) 岁。3例 (20%) 患者因腹痛进入我院就诊发现, 12例 (80%) 患者因常规体检发现后入院。B超检查发现肝细胞腺瘤位于肝左叶7例 (46.7%) , 肝右叶8例 (53.3%) 。未发现有影响本研究的合并症。男性患者无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史, 女性患者无长期服用避孕药史。
1.2 CT扫描
选用东芝四排CT螺旋机, 电压为120KV, 电流250mA, 转速0.8r/s, 层厚8mm。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90mL, 从上肢静脉处注入, 注药速率控制在3.5mL/s以内, 对肝细胞腺瘤进行连续扫描, CT增强为注药25s、1min一级3min后, 对患者CT增强扫描过程中的CT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观察造影边界, 不清晰继续增强CT扫描, 分析CT密度, 判断病灶, 注意扫描中静脉期与动脉期是否均匀强化, 延迟期对比剂是否淡出。
1.3 鉴别诊断
临床上肝细胞癌、肝血管瘤与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容易被误诊为肝细胞腺瘤, 肝细胞癌患者多有慢性肝病的病史, 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显著增强但门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成影, 表现为“快进快出”[1,2];肝血管瘤的患者在CT扫描中平扫低密度, 边界清晰, 增强后结节样显著强化, 中央渐增强, 延迟后密度较高, 表现为“早进晚出”;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患者CT扫描后无包膜, 中央有放射状瘢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例肝细胞腺瘤中肝左叶7例, 肝右叶8例, 肝细胞肿瘤直径介于3.2cm至9.1cm之间, 平均 (6.8±1.2) cm。CT平扫4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 3例为多发低密度病灶, CT增强扫描后患者静脉期、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 病灶密度造影, 延迟期对比剂明显淡出;CT平扫6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 2例为多发低密度病灶, CT增强扫描后患者静脉期显著均匀强化, 病灶密度造影, 延迟期对比剂淡出不明显, 术中使用造影剂患者病灶边界清晰, 无分叶。经CT扫描未发现患者肝硬化, 手术治疗后2例患者腺瘤内合并性出血,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CT增强过程中病况转变进行分析, P<0.05, 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结论
3.1 疾病分析
肝细胞腺瘤是一种不常见的良性肝脏肿瘤, 临床上对于致病因素尚无确切定论, 但是根据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发现患病的男性患者一般服用含激素类药物较多, 女性患者服用避孕类药物较多[2]。在本组研究中男性患者无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病史, 女性患者无长期服用避孕药史, 但是均有服用含激素类较多药品的病史, 患者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异常升高, 具体致病因素不明。肝细胞腺瘤一般是单发圆形, 基本无包膜, 与患者的肝组织存在明显界限, 是肝细胞排列混乱后失常的肝细胞结构。
3.2 临床表现
患者一旦患上肝细胞腺瘤被察觉出来的可能较小, 本组中有3例患者因腹痛进入我院才检查出来, 其他12例患者均是在常规体检中被查出, 肝细胞腺瘤发病慢, 病因潜伏时间长, 临床上表现多样, 而且患者早期患病并无异常表现, 当肿瘤异常增大压迫其他器官造成患者腹痛才容易被察觉, 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恶心、腹部疼痛难忍, 当肝细胞腺瘤出现破裂后可造成患者出现失血性的休克, 有生命危险。
3.3 CT诊断
临床上大多数肝细胞腺瘤边界清晰, 无分叶, 极少数有包膜, 钙化罕见。呈密度低的肿块状, 透明环包围, 肿块内有坏死, 中心呈不规则的囊状低密度, 主要病理是因为肝细胞腺瘤供血充足, 缺乏门静脉, 对比剂排泄[3]。在本研究的CT扫描中患者经平扫4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 3例为多发低密度病灶, 平扫能有效将低密度病灶扫描出来, 增强扫描使患者动脉期病灶显著均匀强化, 门脉期与延迟期密度则更低, 扫描中极易忽视成正常肝组织。
3.4 鉴别诊断
根据“快进快出”的特点可以辨别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细胞腺瘤, “早进早出”的特点可以辨别肝血管瘤患者与肝细胞腺瘤, 而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在CT增强后与肝细胞腺瘤CT增强的中央位置表现差异较大, 临床通过CT难以诊断还可以选择MR方式进行鉴别[4]。
综上所述, 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多呈现低密度病灶, 对CT增强能使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 通过CT增强能克服肝细胞腺瘤临床症状不明显难以确诊的困难, 在对肝细胞腺瘤的CT增强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可以根据各自疾病特征进行判别,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对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进行临床分析, 进一步加强对肝细胞腺瘤的认识, 提高临床治疗肝细胞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5例经手术证实的肝细胞腺瘤, 对患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进行分析, 总结CT扫描特征及价值。结果 15例肝细胞腺瘤中肝左叶7例, 肝右叶8例, CT平扫4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 CT增强后患者静脉期、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 病灶密度造影, 延迟期对比剂明显淡出, 手术治疗后2例患者合并性出血, 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 肝细胞腺瘤临床难以确诊, 通过CT诊断病灶多呈现低密度, 对CT增强能使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 对于肝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性,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细胞腺瘤,CT诊断,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武深根.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25 (6) :918-919.
[2]倪丰, 单华, 许成平.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8) :135.
[3]石风光.郑吟诗.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杂志, 2011, 25 (12) :601.
卵巢肿瘤的CT诊断及诊断价值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卵巢肿瘤患者22例, 年龄16~75岁, 平均43.5岁。大多数有下腹胀痛和月经异常史, 6例为绝经期妇女。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腹部包块。手术病理结果:良性肿瘤9例, 其中卵巢囊肿4例;畸胎瘤2例, 均为双侧;黏液性囊腺瘤1例, 为双侧, 同时合并直肠间质瘤;卵泡膜细胞瘤2例。交界性囊腺瘤2例, 1例合并子宫肌瘤。原发恶性肿瘤7例, 浆液性囊腺癌5例, 其中1例双侧;卵巢内胚窦瘤1例;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卵巢转移癌4例, 来源于胃癌3例, 来源于乙状结肠癌1例。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用GE64排螺旋CT扫描机。检查前在妇科门诊行阴道塞纱, 扫描当日上午空腹、憋尿, 扫描前1 h及30 min分两次口服1%泛影葡胺1000 m L。扫描取仰卧位, 范围从两侧肋弓连线至耻骨联合下缘, 病灶过大者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至将全部病灶包括在扫描范围内, 或补充扫描。层厚2 mm, 层距1 mm, pitch为0.75和1。先平扫后增强, 经桡静脉注射碘海醇80 m L, 流率2.5~3.0 m L/s, 动脉期延迟20 s, 静脉期延迟60 s, 行双期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 (MPR) , 必要时行曲面重建。
2 结果
2.1 卵巢良性肿瘤的CT表现
本组良性肿瘤9例, CT诊断准确率为86.9%。
卵巢囊肿4例, CT表现为附件区类圆形薄壁水样密度肿块, 边界光滑, 内密度均匀一致, 无壁结节, 肿块与周围结构脂肪界面清晰。增强扫描, 囊壁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无壁结节 (图1a, b) 。本组4例均为单侧病灶, 以单囊为主, 1例略有分房, 形态可不规则, 术前均诊断明确。
卵巢良性畸胎瘤2例, 包括以囊变为主的皮样囊肿, CT表现为子宫旁囊实性肿块或全囊性肿块, 边界清楚, 囊壁较厚, 可见粗大的斑块状钙化灶, 内见脂肪密度, 可见脂肪液面征, 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及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 CT值增加约10 Hu (图2a, b) 。本组2例畸胎瘤均发于双侧, 1例合并有大量腹水。
黏液性囊腺瘤1例, CT表现为以囊性为主, 呈多房状, 囊壁厚薄均匀, 分隔细, 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囊壁上附着大小不一、软组织密度的壁结节, 但直径一般<2 cm。增强扫描, 囊壁、壁结节出现均匀的中度强化, CT值增加>10 Hu (图3) 。交界性囊腺瘤2例, 均位于左侧卵巢, CT表现与黏液性囊腺瘤相似, 但囊壁厚薄不均, 壁结节较大, 较大者大小约5 m×7 cm×10 cm, 强化明显, 边缘光滑, 病变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 (图4) 。
卵泡膜细胞瘤2例, 病灶见于单侧附件区, 大小中等, 密度不均, 以实性为主, 其中可见囊变区, 边界大多清楚, 强化后实质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同时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宫腔积液 (图5) 。本组病灶平均大小约5 cm×5 cm×6 cm, 其中1例合并对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1例合并子宫肌瘤。
2.2 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本组卵巢恶性肿瘤7例, CT诊断准确率为80.4%。
卵巢囊腺癌5例, 均为浆液性。1例CT表现为多囊性病变为主, 形态不规则, 壁厚或局部增厚,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2例CT表现以单囊性病变为主, 囊壁有大小不等壁结节, 合并大量腹水, 1例发现肺部转移;2例为囊实性病变, 以实性为主, 形态不规则, 呈分叶状,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并同时发现肝转移。3例囊壁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 囊壁、壁结节及肿瘤实质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图6) 。2例术后3个月内复发。
卵巢内胚窦瘤1例, CT表现为附件区边界不清的囊实性包块, 以实性为主, 内有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 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CT值增加>20 Hu。肿瘤与子宫、直肠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 子宫、直肠浆膜层、肌层模糊, 提示肿瘤侵犯 (图7) 。
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 CT表现为附件区囊实性包块, 边界不清, 密度不均, 与子宫阔韧带粘连, 大网膜明显增厚, 表面凹凸不平, 腹腔内大量积液, 提示有腹腔种植转移。增强扫描, 病灶明显强化 (图8) 。
卵巢转移瘤4例, CT表现为, 双侧附件区多发囊实性病灶, 边界不清, 密度不均, 大小4~6 cm, 同时可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增厚, 腹腔积液,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 临床提示胃肠道原发灶 (图9) 。
3 讨论
3.1 CT诊断卵巢肿瘤的价值
一般来说, 良性卵巢肿瘤CT表现有以下特点: (1) 为宫旁的圆形、类圆形、囊性包块, 囊壁薄而光滑,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无分隔或分隔少、纤细, 囊壁、分隔厚度<3 mm为良性可能性大。 (2) 无壁结节, 或壁结节少、小, 壁结节<2 cm为良性可能性大。 (3) 无强化或仅囊壁有轻微强化。 (4) 无腹水。 (5) 合并钙化、脂肪密度较常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为:瘤体较大 (>5 cm) , 多呈囊实性, 囊壁厚, 囊内分隔厚度>3 mm;囊内见不规则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块, 肿瘤实质部分多有坏死;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若同时发现肿瘤浸润周围脏器、盆腔壁, 有腹腔、肠系膜、大网膜的种植、腹水、淋巴结肿大等征像均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的性质。卵巢转移性肿瘤临床往往有原发灶病史, 不难诊断。
本组病例分析发现卵巢肿瘤位置往往与子宫关系密切, 主要位于宫旁或子宫上、后方, 呈包绕状, 其中囊腺瘤/癌的瘤体下部常伸入子宫和直肠之间, 此征像未见于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 有一定的特异性。本组所见大多数卵巢良恶性肿瘤, 瘤体均较大, 形态不规则, 尤其以囊腺瘤、囊腺癌突出, 大多超过10 cm以上。肿瘤组织CT上可分为囊性、多房囊实性和实性3类。国外有文献报道卵巢肿瘤完全囊性者可诊断为良性, 若具有囊壁、间隔增厚、囊内乳头状突起或实质性成分等4个条件中1~2条诊断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徐庆云等[4]认为囊实性肿瘤中的“实变为主”和“强化不均”这2个特征可作恶性征像。组织学上卵巢囊腺瘤、囊腺癌可分为浆液性与黏液性, 但影像上无特异征像, 鉴别困难。有文献报道前者房大分隔细少而多见, 后者房小分隔粗大多见, 与本组所见相符。卵巢肿瘤大多数有完整包膜, 因此影像表现边界清楚, 部分包膜不完整或浸润周围组织者表现为边界不清, 肿瘤与子宫、直肠脂肪间隙模糊、消失, 阔韧带增厚、固定, 但本组中未见有侵犯膀胱者, 可考虑为卵巢肿瘤的一个特点。良性肿瘤轮廓较规则, 囊壁厚薄一致, 恶性肿瘤轮廓呈欠规则的类圆形或分叶状, 此可作为定性诊断的依据。恶性肿瘤可合并有输尿管扩张、肾积水、腹膜增厚、腹水、或远处转移的征像, 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有文献认为, 在腹水及转移方面, 各种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没有区别[5]。增强扫描, 良恶性肿瘤的强化程度及CT值的改变无明显差异, 但可更清晰的显示肿瘤的边界、范围, 与周围组织、盆腔内结构的关系, 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及临床分期。
在实际诊断中, 熟悉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特性、生长规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才可到达定性诊断的要求, 反之, 则易发生误诊。本组4例误诊, 将1例直肠间质瘤、1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肿瘤, 前者CT表现为类圆形、实质性肿块, 位于宫颈与直肠之间, 与子宫分界清楚, 而与直肠关系密切;后者1表现为类圆形、实质性肿块, 边界清楚, 位于宫旁, 与子宫分界清楚。将1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和1例卵泡膜细胞瘤判诊断为囊腺癌。回顾性分析误诊原因, 前2例为定位不准, 后2例为定性不准。根据周康荣报道, 子宫浆膜下肌瘤CT表现为子宫向外突出实质性肿块, 带蒂肌瘤的某些切面显示肿块完全与子宫分离, 类似卵巢肿瘤[6]。但有文献介绍子宫浆膜下肌瘤不管其位置如何, 必定有层面与子宫相连, 并且无论肿瘤多大, 其与周围脏器的脂肪间隙必定存在, 子宫肌瘤增强后均匀强化亦是鉴别的要点之一[7]。直肠间质瘤位置较低, 位于宫颈与直肠之间, 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实性成分较多, 密度均匀, 囊变少, 与直肠关系密切, 无向上生长的趋势, 强化较卵巢肿瘤明显, 临床无月经异常症状, 注意观察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一般可避免误诊。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大多以实性为主, 瘤体巨大, 可发生囊变。由于这两类肿瘤可以分泌雌激素, 患者可出现雌激素增多的相关症状, 因此若患者为老年妇女, 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 阴道及子宫不萎缩的症状, 结合影像应考虑这类肿瘤存在的可能。虽然卵泡膜细胞瘤与颗粒细胞瘤临床表现相似, 但前者发病率较低[与颗粒细胞瘤比为1∶ (4~5) ], 一般为良性, 预后好, 术后复发少, 后者为低度恶性肿瘤, 术后复发率高,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但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 CT扫描可直接显示卵巢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大部分良、恶性肿瘤可做出定性诊断, 典型病例可直接诊断其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可显示其周围浸润程度, 有输尿管压迫、肾积水, 有无盆腔、腹腔种植、肝肺远处转移等, 为术前诊断、分期, 选择手术方式、疗效判定及术后随访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3.2 CT与MRI比较
由于CT是横断面图像, 成像参数为X线吸收系数即CT值, 有些CT值相近的软组织结构由于缺乏对比而分辨不清, 体现在判断盆腔肿瘤来源方面, 有时不能区分肿瘤是来自子宫、直肠浆膜层或是卵巢、或是后腹腔, 不能区分单纯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MRI软组织对比度好、空间分辨率高, 可多方位成像, 能准确的显示卵巢肿瘤的部位、内部成分, 显示囊壁、囊内分隔、壁结节、实质性成分等较CT清晰, 判断有无盆腔侵犯、腹腔、肠系膜、大网膜种植、腹水、淋巴结肿大等征像较CT敏感;判断脂肪、出血成分更是优越于CT。但由于MRI对钙化灶无法显示, 在畸胎瘤、囊腺瘤的定性诊断方面不如CT。本组1例卵巢囊腺癌MRI检查发现CT漏诊的子宫肌瘤, 1例卵巢畸胎瘤CT诊断为单侧, MRI诊断为双侧, 结果MRI与手术所见相符。韩东明等[8]认为CT与MRI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卵巢肿瘤的检出及定性诊断价值优于CT。国外文献报道CT对卵巢肿瘤的检出率为97.2%, 准确率为66.66%~88.88%;MRI检出良恶性卵巢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8%~91%, 90%~93%, 83%~100%[9]。
3.3 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及手术的指导意义
由于卵巢肿瘤的分期于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关系密切, 因此术前的正确分期非常重要, 虽然根据临床的FIGO标准, 仅凭CT表现无法对肿瘤进行详细的分期, 但CT检查在治疗前可作为指导临床分期有效的依据。临床上广泛应用的FIGO标准 (1985年由国际妇科和产科联盟制定) , 是基于临床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 结合腹腔可疑病灶、腹腔积液或冲洗液的病理结果制定。以此为基础, 许多学者在CT分期上进行研究。早期国外研究认为CT上出现腹水和盆腔浸润是2期的重要提示征像;腹膜种植转移、肝表面转移、腹膜后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提示为3期;肝实质转移和胸膜受累为4期征像[10]。据Forstner等[11]报道, 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准确度为77%, 其中11.5%的患者由于将良性增大的淋巴结误认为恶性而使分期偏高, 另有11.5%的患者由于未发现盆腔、腹腔和大网膜的种植病灶而使分期偏低。Kurtz等[12]研究也认为, CT在区分晚期 (FIGO3期及3其以上) 和非晚期肿瘤的准确率为91%, 但CT有无法发现腹腔转移征像而使分期偏低的趋势。
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1月—2014年8月行64排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68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8~80岁,中位年龄65岁;均为单发病灶。临床表现:便血15例,腹泻或黏液便10例,腹痛8例,大便习惯改变5例,因大肠癌就诊8例,其余22例因其他肿瘤或体检发现。
1.2 CT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患者均行腹盆部CT检查,检查前8 h禁食,1.5 h前分次口服4% 甘露醇水溶液1500 ml作为阴性对比剂充盈胃肠道。扫描参数:120 k V,自动毫安,层厚及层间距5 mm,螺距0.984∶1,球管转速0.5 s/圈。扫描时嘱患者屏气,平扫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采用Ulrich medical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剂量1.5 ml/kg(碘浓度为300 mg/ml),注射速度3~4 ml/s。采用SmartPrep RX技术获取动脉期图像,并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65 s、120 s获取静脉期、延迟期图像。扫描结束后利用原始数据行0.625 mm薄层重建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以多方位观察病灶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
1.3图像处理分别测量病灶平扫及增强扫描静脉期、延迟期的CT值。测量方法:在冠状位重组图像上选取病灶的最大横截面,感兴趣区应尽可能覆盖病灶最大截面,病变较小者放大后进行测量,避开血管影及肿块的边缘,窗宽、窗位分别为200 HU、40 HU。各期CT值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影像诊断CT形态的判断在横断位结合冠状位和矢状位重组图像上联合判读。病灶形态:参照Ishikawa等[1]的分型:1结节状:瘤体较小,直径 <3 cm,基底可窄可宽,表面较光整;2菜花状:瘤体多较大,直径 >3 cm,基底较宽,表面浅分叶;3绒毛状:瘤体呈多发突起;4匍匐型:表现为沿肠壁长轴走行的不规则管壁增厚,病变表面呈叶状突起,并有融合。
1.5 病理分析 所有标本经 3.7% 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及HE染色。
1.6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结直肠腺瘤在组织学上可分为[2,3]:绒毛状腺瘤(绒毛结构 >80%)、管状腺瘤(管状结构 >80%),绒毛管状腺瘤(管状和绒毛结构均<80%)和锯齿状腺瘤,本研究中锯齿状腺瘤数量太少,故未纳入研究。异型增生包括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癌变指病理组织学见腺瘤内出现癌组织并穿过黏膜肌,达黏膜下层或浸润肌层、浆膜层。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级别的大肠腺瘤各期强化△CT值进行比较,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结果68例大肠腺瘤中,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管状腺瘤42例,管状腺瘤10例;其中癌变13例,合并异型增生27例,无异型增生28例。见表1。
2.2 CT表现本组68例均表现为凸入肠腔内的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位:大肠腺瘤发生在直肠28例(41.18%),乙状结肠16例(23.53%),横结肠14例(20.59%),升降结肠和(或)盲肠10例(14.71%),CT显示的病灶部位均与手术切除的部位一致。病灶大小:长径最大7 cm,最小0.5 cm ;平均直径:绒毛状腺瘤(3.06±1.67)cm,绒毛管状腺瘤(2.70±1.37)cm,管状腺瘤(1.80±1.07)cm。CT形态与病理类型见表2及图1~4。
2.3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腺瘤的强化特点及CT值比较本组68例病灶均不同程度强化。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动脉期病灶中心可见强化血管,病灶呈脑回状或树叶状强化(图3),表面可见一层低密度黏液覆盖;管状腺瘤呈均匀强化,未见明显增粗血管(图1)。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的△CT值依次增加,绒毛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56,P<0.05;t静脉期=3.22,P<0.05;t延迟期=2.48,P<0.05),绒毛状腺瘤与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见表3。无异型增生组、异型增生组及癌变组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的△CT值依次增加。无异型增生组与癌变组各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49,P<0.05;t静脉期=2.69,P<0.05;t延迟期=2.75,P<0.05),无异型增生组与异型增生组、异型增生组与癌变组各期△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动脉期△CT值以50 HU为标准鉴别非癌变与癌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70.91%。
注:*与管状腺瘤比较,P<0.05
注:*与无异型增生组比较,P<0.05
2.4大肠腺瘤癌变的CT表现68例大肠腺瘤癌变情况见表1。13例癌变病灶中,3例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匍匐性生长(图4),表面呈绒毛状突起,部分突起有融合,肠壁浆膜面模糊,周围多发淋巴结;5例表现为绒毛状突起,环绕肠壁1/2以上,最大径均 >3 cm,肠系膜血管发出许多分支到病变的周围及内部;3例表现为菜花状、浅分叶,最大径均 >3 cm ;2例表现为结节状,其中1例有蒂与肠壁相连(图5)。
图1 男,70岁,降结肠管状腺瘤。CT增强扫描静脉期矢状位示降结肠腔内结节状软组织灶,与肠壁窄基底相连,均匀强化(箭,A);病理镜下可见小区不典型增生(HE,×40,B)
图2 男,43岁,直肠绒毛管状腺瘤。CT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直肠腔内菜花状软组织灶(箭),与肠壁宽基底相连,病灶中央见增粗强化血管(箭头,A);增强扫描静脉期矢状位示肿块表面呈分叶状,均匀强化(箭,B);病理镜下可见腺体具有绒毛及管状结构(HE,×40,C)
图3 女,65岁,盲肠绒毛状腺瘤。CT平扫示盲肠绒毛状软组织灶(箭,A);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脑回样强化(箭),表面见一层低密度影(箭头),为腺瘤的黏液成分(B);冠状位示病灶呈树叶状,与肠壁宽基底相连(箭,C);病理镜下可见腺体轻中度异型增生(HE,×40,D)
图4 男,54岁,结肠绒毛状腺瘤癌变、侵及间质。结肠肝曲病灶匍匐性生长(箭),表面见多发突起,部分突起融合(箭头),浆膜面模糊
图5 女,64岁,直肠绒毛管状腺瘤,上皮重度异型增生、癌变,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CT示直肠腔内软组织结节灶,有蒂与肠壁相连(箭),明显强化
3讨论
3.1大肠腺瘤的病理及临床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起源于大肠黏膜表面上皮,附在肠壁上,无蒂,表面呈绒毛和乳头状突起,常伴有黏液覆盖。管状腺瘤起源于肠黏膜隐窝处细胞,多窄基底与肠壁相连,临床多无明显症状。不同病理类型的腺瘤组织成分及生长方式不同,可呈现不同的CT表现,这成为CT鉴别诊断的病理基础。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4],本组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管状腺瘤癌变率分别为31.25%、19.05%,均高于管状腺瘤,但是也有报道显示绒毛状腺瘤长至10~15 cm时仍未见恶变的情况[5]。
3.2 大肠腺瘤的 CT 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3.2.1形状及大小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的绒毛成分较多,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整的肿块,表面呈绒毛状、菜花状或乳头状突起,有不同程度的分叶。管状腺瘤含绒毛成分较少,通常CT显示肿块形态较规则、表面较光整,分叶不明显,呈结节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通常较大,本组平均直径均 >2.5 cm,而管状腺瘤直径均 <2 cm。
3.2.2病灶基底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呈附壁生长方式,CT显示病灶多以宽基底与肠壁相连,部分与肠壁分界不清,周围肠壁有时增厚。管状腺瘤CT常显示为窄基底与肠壁相连,与肠壁分界清楚。患者检查前分次口服足量的甘露醇水溶液阴性对比剂使肠道充分扩张,有助于病灶基底及肠壁增厚的显示,此外,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多方位观察,有助于精确显示病灶基底类型及其与肠壁的关系,以及肠壁增厚程度的判断。
3.2.3强化特点本组大肠腺瘤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各期强化△CT值依次增加,绒毛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绒毛状腺瘤的绒毛成分较多、增加了其表面积、其相应供血血管增加有关。其中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表面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影,代表绒毛间的黏液。绒毛状腺瘤常呈脑回状、树叶状强化,与文献报道一致[6],动脉期病灶中央可见线样强化的血管影[7,8],提示肿瘤血供丰富,而管状腺瘤动脉期均匀强化,病灶中央一般看不到增粗的强化血管。
3.3大肠腺瘤癌变的CT表现大肠腺瘤是否癌变决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下CT征象有助于判断大肠腺瘤是否癌变:1腺瘤大小:既往文献报道[9],直径 >2 cm的腺瘤癌变率为40%~50%。本组13例癌变中,11例最大径均 >3 cm,2例最大径 <2 cm。故当腺瘤最大径>3 cm时,癌变率极高(约84.62%)。2腺瘤形状:匍匐型的腺瘤更容易癌变,且伴有黏膜下浸润、淋巴转移及血管侵犯的情况。本组3例匍匐型的腺瘤均发生癌变且侵犯肌层,对于此类型的腺瘤建议行节段性结肠切除加局域淋巴结清扫术[1]。此外,当病灶绒毛状突起较多、较长,突起之间有融合,应警惕恶变可能。3强化特点:本组无异型增生组、异型增生组、癌变组各期强化△CT值依次增加,与文献报道一致[10,11]。本研究癌变组与无异型增生组各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腺瘤癌变时相应的血供明显增加,肿瘤明显强化,主要与对比剂在瘤内微血管的充盈及不成熟的管壁结构有关。Sosna等[12]认为以△CT值为50 HU为参考值,诊断癌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3%,本研究动脉期△CT值以50 HU为标准鉴别非癌变与癌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70.91%,特异度明显高于Sosna等[12]的研究报道,可能与CT检查方法和病理类型差异有关。4周围情况:当病灶周围出现不寻常增多、增粗的肠系膜血管分支集群,类似“血管集束征”时,提示腺瘤癌变可能。本组资料5例病灶出现此征,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瘤癌变。当腺瘤周围出现淋巴结,尤其是增大淋巴结时应警惕恶变可能。
3.4本研究的局限性不同病理类型大肠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本研究中部分病理类型的病例数较少,有待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CT具有安全、快速、空间分辨率高、不受肠管狭窄程度的限制等优点,虽然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对发现结肠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但特异度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让患者分次口服适量的甘露醇水溶液以较好地充盈肠道,并通过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强化特点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大肠腺瘤的病理类型及其是否癌变,有助于评价病变和确定手术方式、范围,尤其是对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腺瘤的CT表现,探讨64排螺旋CT在大肠腺瘤分型及癌变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强化程度,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分级的腺瘤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差值(△CT值)。结果 68例中,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管状腺瘤42例,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表现为宽基底、绒毛状,动脉期呈脑回状或树叶状强化,表面可见一层低密度黏液覆盖;管状腺瘤表现为窄基底、结节状,均匀强化。绒毛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56,P<0.05;t静脉期=3.22,P<0.05;t延迟期=2.48,P<0.05),绒毛状腺瘤与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与管状腺瘤各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病灶沿肠壁匍匐性生长、周围有肠系膜血管集群或淋巴结增大。无异型增生组与癌变组各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动脉期=2.49,P<0.05;t静脉期=2.69,P<0.05;t延迟期=2.75,P<0.05),无异型增生组与异型增生组、异型增生组与癌变组各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CT值以50 HU为标准鉴别非癌变与癌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70.91%。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的大小、形态、增强△CT值及病灶邻近情况对术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卵巢黄体破裂的CT诊断 篇7
关键词:卵巢黄体破裂,CT,诊断,价值
卵巢黄体破裂属妇科常见急腹症, 临床常发生误诊[1], 准确诊断卵巢黄体破裂对于及时治疗、保障患者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临床诊断卵巢黄体破裂多采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通过超声进行诊断。但在夜间急诊等无超声的情况下, CT则是一种可取的快速诊断方法[2]。本文对经病理确诊的卵巢黄体破裂患者进行观察, 分析其CT表现, 以期探讨CT在诊断卵巢黄体破裂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卵巢黄体破裂者18例, 年龄24岁~45岁, 平均年龄 (29.96±4.72) 岁;已婚16例, 未婚2例。患者月经周期规律, 无阴道流血等情况, 黄体破裂发生于月经周期15 d以后, 27 d之前。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 部分伴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妇科检查表现为宫颈举痛, 右侧附件区压痛, 触及盆腔包块等情况。
1.2 方法
选取GE公司生产的双排螺旋CT, 进行盆部平扫。扫描从髂前上棘开始, 至耻骨联合下缘, 分析扫描结果。
2 结果
2.1 CT扫描结果
扫描后发现, 患者表现为附件区囊样病变, 有3例CT为圆形, 15例CT为椭圆形, 直径为3.1 cm~5.5 cm, 囊壁不完整。有3例患者囊内密度均匀, 15例患者囊内密度不均匀。病变周围及盆腔内可观察到高密度的腹腔积液。CT扫描典型结果见图1、图2。
形囊样病变 (长箭头指囊壁不完整, 囊内密度均匀, 短箭头指盆腹膜腔内大量积血)
2.2 手术病理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显示, 患者右侧卵巢黄体破裂15例, 左侧卵巢黄体破裂3例。黄体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口。
3 讨论
卵巢黄体破裂是一种妇科急症, 卵巢破裂时间和月经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常作为诊断病症的重要依据[3]。卵巢破裂多为黄体或黄体囊肿破裂, 女性在排卵期过后, 月经周期最末1周发病, 也有部分患者在月经期第1天、第2天发病。卵巢破裂患者通常无卵巢功能障碍病史, 且大多数具有正常排卵周期。
一般情况下, 正常的月经黄体或者妊娠黄体不形成囊肿, 但在排卵之后, 会因各种因素出现黄体囊肿。有资料显示, 右侧发病率显著高于左侧, 可能是因右侧卵巢动脉由腹主动脉直接分支而动脉压增高所致[4]。
关于卵巢黄体破裂的发病机制, 资料研究认为, 机体在排卵后, 黄体生成素对卵巢黄体作用, 使其增大[5]。成熟的黄体因某种因素破损出血即卵巢破裂, 严重者大出血、危及生命。造成卵巢黄体破裂的原因有多方面, 包括黄体血肿的形成、妇科检查等的挤压作用以及机体凝血机制异常等。
卵巢黄体破裂一般由超声诊断, 但在无超声的情况下, CT作为可选方法效果较好。而且CT诊断还可以判定腹盆腔积液是否有出血, 这一方面其效果优于超声[6]。临床诊断卵巢黄体破裂需区别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表现为附件区囊样病变, 有3例CT为圆形, 15例CT为椭圆形, 直径为3.1 cm~5.5 cm, 囊壁不完整。有3例患者囊内密度均匀, 15例患者囊内密度不均匀, 病变周围及盆腔内可观察到高密度的腹腔积液。手术病理结果显示, 患者右侧卵巢黄体破裂15例, 左侧卵巢黄体破裂3例, 黄体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口。总之, CT诊断可显示卵巢黄体破裂的临床特征, 可用于辅助诊断卵巢黄体破裂, 及早发现病症, 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顾元春, 宋树楼, 肖红.外科急腹症58例误诊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0) :2595-2597.
[2]Ginther OJ, Hoffman MM.Intraovarian effect of dominant follicle and corpus luteum on number of follicles during a follicular wave in heifers[J].Theriogenology, 2014, 26 (14) :154-157.
[3]李江力, 司翠权.黄体破裂误诊为阑尾炎1例[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13) :464-465.
[4]Herr D, Bekes I, Wulff C.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in the Corpus Luteu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J].2013, 73 (11) :1107-1111.
[5]Wrobel MH, Bedziechowski P, Mlynarczuk J, et al.Impairment of uterine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s and prostaglandin secretion from cattle myometrium and corpus luteum in vitro is influenced by DDT, DDE and HCH[J].Environ Res, 2014, 14 (132C) :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