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2024-05-11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精选8篇)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篇1

甲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 肿瘤多为单发, 临床上通常将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因此, 我院为探讨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提高甲状腺瘤的治疗效果, 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是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58例, 年龄15~78 (平均43.9) 岁;最短为1~12 (平均5.2) 年。

1.2 方法

1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颈丛麻醉后, 在患者胸骨切迹上方约20mm处切开适当的横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应控制在50mm, 对皮下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 对切口上、下皮瓣进行分离时应将颈白线进行纵向切开, 对舌骨下肌群进行钝性分离, 然后利用拉钩将其向胸锁乳突肌方向牵开, 从而将包块显露出来。紧贴囊壁对固有膜进行分离, 并对紧贴囊肿包膜边缘进行剥离, 并进行结扎, 将瘤体向前牵引, 然后紧贴瘤体固有膜表面对血管进行分离, 然后将甲状腺上动静脉分支钳夹、切断。切除包块后进行充分止血, 并留置T管引流, 然后依次对甲状腺固有膜及颈扩肌筋膜进行缝合, 然后利用可吸收线在切口处进行皮内弓形缝合;术后给予患者为期5~7d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且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 72例患者为良性甲状腺肿瘤, 其中45例患者为甲状腺囊肿, 27例患者为甲状腺腺瘤;38例患者为恶性甲状腺:其中20例患者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8例患者为滤泡癌, 6例患者为髓样癌, 4例患者为未分化癌。且11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痊愈, 患者手术时间58.5~79. (60.2±13.5) min;患者术中出血量25.9~46. (33.9±2.9) ml, 住院时间3~10 (5.1±2.8) d, 且本组110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现象, 3例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现象。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肿瘤, 其是一种发生于甲状腺组织、且具有完整包膜的良性新生物, 呈椭圆形或圆形, 且其质地较周围组织坚硬, 具有清晰的界限, 表明光滑, 往往无压痛现象, 或伴有轻微压痛症状;该病多为单发, 但也有多发现象[1]。其发病率因地区及性别的不同而存在有较大的差异, 患者多为女性, 据调查, 女性发生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几率约为男性的2~4倍;以甲状腺肿瘤分化程度及生物学特征为依据可将其分为两种, 一是甲状腺良性肿瘤, 二是甲状腺恶性肿瘤, 虽然患者多为良性, 然而其恶化率高达10%,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甲状腺瘤的发生和内分泌失调使得患者体内雌激素过高、精神压力较大、碘摄入过量等因素有关[3]。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本次研究对收治的110例患者行小切口手术治疗, 且在不横断甲状腺前肌群的基础上, 切口适当的经白线切口, 从而对甲状腺峡部及腺叶下缘进行充分的暴露, 进而在减小切口的基础上对术野进行成分暴露。同时在切断腺瘤、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及分支, 且对腺瘤进行充分分离的基础上将腺瘤切除, 可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现象发生;此外, 术后留置T管引流, 可有效的避免由于敷料更换而导致的淤血及感染现象发生, 从而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总之, 手术治疗甲状腺瘤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志国, 卢炎朝, 江腾.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9) :2062-2063.

[2]王春雷, 许新峰, 何辉龙.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40例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220.

[3]胡桂华.97例甲状腺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点[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14) :83.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切口,次全切除,多发性甲状腺腺瘤,体会

甲状腺腺瘤是头颈外科常见病之一, 容易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恶变, 一般以手术为主, 但易复发。本文搜集整理了2005年3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切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26例, 疗效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24例中男性为6例, 女性20例, 男女比例为1∶3.3;年龄24~65岁, 平均37.2岁;病程3月~11年, 平均3.5年;手术时间50~110min, 平均75min;住院时间4~7d, 平均5.7d。

1.2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发现颈前部肿块就诊, 其中自己发现12例, 他人发现10例, 体检发现4例;有吞咽不适感7例, 有疼痛感5例, 影响呼吸1例;均经颈部超声或CT诊断, 腺瘤数目2~4个不等, 2个15例、3个7例、4个4例;左腺叶12例, 右腺叶9例, 单侧+峡部1例, 双侧4例;其中急性囊性变3个、高功能腺瘤1例。

1.3 术前准备

术前除了行颈部B超或CT检查、和T3、T4、TSH、核素显像、甲状腺吸碘试验、基础代谢率测定等甲状腺相关检查外, 还需常规行心电图、胸片、颈部正侧位片、食道钡餐摄片、声带检查, 高功能腺瘤术前需按甲状腺功能亢进行术前准备。

1.4 手术治疗

采用颈丛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垫高双肩, 常规消毒铺巾单后, 在偏患侧的胸骨切迹上方1cm沿皮纹方向做低领弧形切口, 长约3~4cm, 双侧发病时可稍延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 向切口上下方游离皮瓣, 处理颈前浅静脉, 纵行切开颈白线, 在甲状腺真假包膜之间游离, 牵开颈前肌群, 显露甲状腺;探查腺瘤部位、数目、大小、质地、性质等情况, 确定手术方式;先解剖腺体外、下、内侧, 最后处理上极血管, 且甲状腺下动脉应采用内结扎法处理[1];连同腺瘤一起将瘤体周围的甲状腺大部分予以切除, 并作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严密止血后连续缝合残存的甲状腺组织, 放置负压球吸引, 皮肤行可吸收线皮内缝合;腺瘤位于峡部时一并将峡部切除, 另一侧腺瘤较小时同时行对侧甲状腺部分腺体切除术。

1.5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适当防治感染、对症治疗, 减少吞咽动作;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切口渗血肿胀等情况, 特别是高功能腺瘤和切除范围较大的患者;术后常规行病理切片检查。

2 结果

本组26例病例全部治愈, 术中无大出血及神经损伤, 术后无切口下血肿、切口感染、窒息、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甲状腺危象等并发症;病理诊断为:滤泡状腺瘤15例, 乳头状腺瘤7例, 急性囊性变3例, 高功能腺瘤1例。术后均随访1~3年, 无甲减病例;有1例 (4.2%) 于术后1年复发, 是一位左侧3个腺瘤、右侧一个小腺瘤, 行“左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右侧部分切除”的病例, 经再次手术行右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5年后未再复发。

3 讨论

3.1 疾病特点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肿瘤, 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 有完整的包膜, 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肿瘤生长缓慢, 大部分人无任何症状, 多为单发, 一般在颈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 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少数乳头状腺瘤囊壁血管破裂时可短期内迅速增大并有痛感;约有20%的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10%可恶变, 故应早期行包括腺瘤的患侧甲状腺大部或部分 (腺瘤小) 切除[2]。黄涛认为, 无论肿瘤大小, 目前应做患腺叶次全切除, 而不宜行腺瘤摘除术, 另外约25%的甲状腺腺瘤为多发, 临床上手术中往往仅能查找到较大的腺瘤, 所以单纯腺瘤摘除会遗留小的腺瘤, 日后造成复发[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重视外在形象美, 传统甲状腺腺瘤手术切口长达6~8cm, 术中、术后无论采用何种措施, 均不可避免地在颈部暴露部位留下手术疤痕, 影响美观[4];而微创手术要求高、代价昂贵, 故我们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和皮内可吸收线缝合技术, 得到患者的欢迎。

3.2 术前准备

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 对于儿童期、年轻男性、短期内突发性肿块等情况尤其要注意;除了做三大常规、血凝功能等以外, 要通过体格检查、颈部B超或CT检查等手段详细了解腺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光滑度、有无压痛、毗邻、是否有瘘管或窦道、周围淋巴结等情况, 进行初步诊断;作T3、T4、T3/T4比值、TSH、TRH、核素显像、甲状腺吸碘试验、基础代谢率测定等甲状腺相关检查, 了解甲状腺的功能、肿瘤的性质;必要时在B超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可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想鉴别[5];摄胸片和心电图检查, 了解心脏有无扩大、杂音或心律不齐;行颈部正侧位片和食道钡餐摄片, 了解有无气管受压或移位;作喉镜检查确定声带功能, 对于高功能腺瘤应按甲状腺功能亢进做相应的术前准备;术前应备血、适当支持治疗、准备气管切开包,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 手术心得

(1) 要熟悉颈部特别是局部解剖, 动作细致轻柔, 切忌强力牵拉和挤压;沿颈部皮纹作小弧形切口, 减少疤痕、注意美观; (2) 游离甲状腺时应沿疏松结缔组织间隙 (真假包膜) 分离, 不做集束性结扎和切断, 以免形成硬结和粘连; (3) 不行腺体上极分离切除, 可简化手术, 避免因分离腺体上极而引起喉上神经损伤和出血并发症[6];其背侧面可适当保留, 处理后内侧时不要过深, 以免损伤喉返神经; (4) 在处理血管时, 在腺体内切断、结扎血管就比较容易, 损伤后不会引起严重的大出血而妨碍手术, 出血的血管细小, 也容易止血; (5) 甲状腺保留一般不少于30%, 切除腺瘤周围的腺体不得少于1~3cm, 以免复发, 本组资料中复发的1例患者就是这个原因; (6) 如遇术中出血时, 可用纱布轻轻压迫或用止血钳点夹, 钳夹和缝合时不可过多和过深, 以免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 (7) 术中应常规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不能排除恶性时应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 待石蜡病理切片报告后做相应处理[3]; (8) 要及时检查切除后的甲状腺组织内有无甲状旁腺组织, 如有应立即植入胸锁乳突肌内; (9) 术毕创面应严密止血和放置负压球引流, 减少切口内出血; (10) 术后密切观察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必须在床边备置一个气管切开包, 以防窒息。

综上所述, 我们采用低领弧形小切口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多发性甲状腺腺瘤, 术前精心准备、术中精细操作, 外形美观、疗效确切、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得到患者的欢迎, 值得临床开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吕雪松, 马跃.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2) :299.

[2]吴再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5.

[3]黄涛.甲状腺腺瘤60例手术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2) :1863-1864.

[4]常东民, 张勇, 陈德强, 等.超低位颈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和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3) :476-477.

[5]赵玉沛, 姜洪池.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48.

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在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64例,所有患者颈部均可见可移动,边缘清楚的包块,而未见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经过B超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14例,平均年龄(35.5±6.8)岁,病程(2.5±1.5)年,瘤体直径(2.4±0.8)cm;对照组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平均年龄35.5±7.2岁,病程(2.6±1.7)年,瘤体直径(2.8±1.0)cm。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瘤体直径进行比较,组间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3]。具体方法是,在锁骨上1~2cm两锁骨交界处行一平行切口(单侧切除切口长约4cm,双侧切除长约6cm),为减少皮下出血,可在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然后分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再从甲状软骨至胸骨柄上切迹行颈前肌和结缔组织电刀分离。在正中线切开颈白线进行颈前静脉和肌肉群处理,完整的保持纵向肌肉群,注意避免伤及血管和神经。当甲状腺彻底暴露后对单双侧腺瘤进行判断,对于怀疑是恶性病变时,及时将标本送检病理分析以确诊。将瘤体提起,行贯穿缝合,随后切除甲状腺腺瘤,注意术后止血,可不放置引流管,采用无创缝合皮肤,加压包扎处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方式[4],采用颈丛阻滞麻醉方式,在距胸锁关节2cm的颈部至胸锁乳突肌外缘行一横向切口,将颈前筋膜和颈阔肌之间从舌骨下到胸锁关节上缘游离皮瓣,切除腺瘤,术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

1.3 观察项目

所有患者术后进行观察和随访,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手术疗效。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Excel数据库,采用t检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数据。χ2检验分析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实验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5.6±18.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3±4.4)m L,平均住院时间(3.6±1.2)min;对照组采用传统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5.5±21.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4.3±4.2)m L,平均住院时间(4.6±1.4)min。将两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传统切除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术后随访结果

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实验组患者的切口瘢痕比采用传统手术的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瘢痕明显小,并且美观,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4例,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妇女,是常见肿瘤之一,以良性肿瘤居多[5],甲状腺肿瘤由于病程长,发展缓慢,以单侧发病,呈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伴随吞咽活动,瘤体直径在几厘米之间,多数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在影像学检查中,多表现为冷结节,病程长的患者,瘤体多出现钙化变硬[6]。甲状腺腺瘤应注意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加以鉴别。甲状腺肿肿大普遍,表现为多发性结节,有流行性特征,与甲状腺腺癌比较,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为单发,无完整包膜,边界不清晰;甲状腺癌表现为结节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晰,临近淋巴结哟肿大。甲状腺瘤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颈部暴露于外,对于手术要求相对较高,传统手术切口大,术后瘢痕明显,影响外观,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小切口切除术成为了甲状腺腺瘤的重要手术方式,该方法,切口位置低,切口小,颈部肌肉保留完整,维护了颈部原有的功能,远优于传统切除术,改良小切口切除术手术后瘢痕小,外观满意。手术后不要放置引流管,术中止血采用电刀电凝止血法,缝合认真仔细,术后加压包扎避免使用引流管引流。因为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不放置引流管引流,大大的为患者手术后伤口的愈合赢得了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酌情常规采用止血剂,预防术后血肿压迫出现呼吸困难,应准备气管切开包[7]。改良小切口切除术主要是应用于甲状腺瘤,瘤体较小的患者,因此注意其适应范围,防止腺体切除不彻底。

综上所述,本文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方式大大减少和缩短,手术创面小,康复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疗效显著,外观效果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行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患者34例为实验组,并与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确切,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参考文献

[1]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21-122.

[2]刘存亮.86例巨大甲状腺瘤手术治疗要点[J].肿瘤防治杂志,2003,10(4):437.

[3]梁开惠.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38例报告[J].中外医疗,2010,29(8):65-66.

[4]蔡安全.几种甲状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29(1):35.

[5]彭建南,温绿清,杨旭光,等.中西医结合防治甲状腺瘤术后复发[J].海南医学,2008,19(9):150-151.

[6]辜天惠,吴勇,于泽洪,等.手术治疗甲状腺瘤8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5(11):3105-3106.

火针治疗甲状腺腺瘤1例 篇5

患者, 女, 37岁。2011年10月15日来诊, 自诉左侧颈部肿大4个月, 自觉肿物时大时小, 进食时有梗噎感, 但无疼痛。查体:左侧甲状腺肿大, 可触及一肿块, 表皮无改变, 肿块质软有弹性, 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B超显示:甲状腺左叶1.6 cm×2.0 cm×3.5 cm, 右叶1.6 cm×1.8 cm×4.4 cm, 峡部厚度0.4 cm。甲状腺边界清楚, 包膜光滑, 左叶中下部后缘内可见一近圆形异常回声区, 大小约0.8 cm×1.2 cm, 边界清楚, 形态规整, 周边可见较薄的低回声晕环。显示甲状腺组织内血管中等, 左叶低回声包块周围可见血流环绕, 并向内部发出少量细小分支, 血流形态纤细均匀, 走行自然, 血流速度较低, 甲状腺周围及颈部大血管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甲状腺左叶中下部后缘小腺瘤。同位素放射免疫检查: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0.9μg/mg, 血清总甲状腺素 (T4) 32.3μg/mg。曾服用“左旋甲状腺素”0.2 mg/d, 连用20 d, 未见明显效果, 又不愿手术治疗, 遂前来针灸科就诊。治疗:在肿块局部消毒, 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 左手固定患部, 右手持针, 迅速刺入患部, 立即拔出, 在肿块的不同部位连刺4针, 针完后再用碘伏消毒, 再局部围刺, 捻转得气后接电针, 用连续波中强度刺激30 min, 隔日1次。第3次来诊时, 肿块局部皮肤微红, 但肿块已明显缩小。连续治疗7次, 肿块用肉眼已看不到, 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甲状腺大小正常, 腺瘤消失,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2 讨论

甲状腺瘤临床很常见, 但向针灸科求诊的少之又少。适逢原南京军分区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申一民老先生在我院针灸科坐诊, 才能接诊此患者, 申老在院坐诊半月余才得以观察其疗效。申老一再强调, 甲状腺腺瘤在祖国医学中属“瘿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也属“瘿病”, 用此法治疗也有较好疗效, 但必须排除癌肿。

甲状腺腺瘤多以颈前无痛性肿物为首发症状, 常偶然发现, 生长缓慢, 有时肿物急剧增大, 伴胀痛, 多由于肿瘤内出血所致, 但过一段时间出血吸收后 (一般2个月~3个月) 又会缩小。由于甲状腺腺瘤有癌变危险且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所以临床应该随时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注意观察腺体的变化。少数增大的肿瘤逐渐压迫周围组织, 引起气管受压、移位, 患者会感到呼吸不畅, 此时应考虑及时手术。很少情况下, 甲状腺腺瘤具有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 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这种腺瘤又称为高功能腺瘤, 一经诊断, 应尽早手术。甲状腺腺瘤的癌变率为10%~20%, 当肿瘤很硬、瘤体活动度受限或固定、出现声音嘶哑、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 应当考虑癌变的可能性。其中, 肿瘤很硬是一个很准确的指标, 不过需要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才能作出准确判断[1]。

甲状腺腺瘤主要是内分泌基础代谢失常所造成的, 祖国医学认为, 其发生原因多与情志相关, 情志内伤, 气机不利, 郁结损伤肝脾, 脾失健运, 痰湿凝结于颈前而形成瘿病, 又称“瘿气”, 俗称“大脖子病”, 以理气化痰, 活血软坚, 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病初起多为实证, 即气滞痰凝, 病久则由实致虚, 尤以阴虚、气虚为重, 故初期针刺治疗以泻为主, 病程久者大多用平补平泻或补法。本病案因患者病程日久, 且瘿肿质地柔软富有弹性, 所以以虚论治。

火针疗法, 古称“粹刺”、“烧针”等, 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 快速刺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竭, 无阻则阴独, 复加烧针……”等记载, 这些都阐述了火针的作用和适应证。火针具有温经散寒, 补虚化瘀, 消瘿散结之功, 故此证用火针疗效颇专。因甲状腺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 有甲状腺上、下动脉和其分支与咽喉部、气管、食管的动脉分支之间都有广泛的吻合, 深部又有喉返神经, 故扎火针时不能过深, 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 而且针拔出后针眼要久按。火针刺入时, 速度要快, 即刺即拔不留针。在针刺后, 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 应避免洗浴, 以防感染。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 以防感染。因火针针刺后针眼较大易留瘢痕, 所以针刺时针眼不可太集中。

围刺法:又称环围剿刺法、围针法, 是一种在病变部位进行包围以提高疗效的刺法, 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 常用的围刺法有以下三种: (1) 一般围刺法:此法最多用, 取20~30号0.5寸~1.5寸毫针, 在病灶或穴位边缘皮区刺入, 针尖可呈15°~45°角斜向中心。在围刺的同时, 亦可在病灶中心刺入1~3针, 进针可略浅。 (2) 双重围刺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局限性皮肤病或某些局部性疮疖症。先按上述方法在病灶边缘围刺一圈, 然后, 再在外围与中心点之间, 用0.5寸~1寸毫针围刺一圈。 (3) 多穴围刺法:选择病灶区周围一圈穴位, 每穴刺1针, 针尖指向病灶区, 形成一包围圈。本例患者的治疗中用的是第1种围刺法, 在围刺的基础上电针连续波持续作用30 min, 以加强围刺的治疗效果。

在甲状腺腺瘤针灸治疗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质地较硬、瘤体大的患者最好选择手术治疗。 (2) 瘤体性质未定的不可盲目治疗, 要说服患者做进一步检查。 (3) 治疗10次效果不明显者建议选择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5-296.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甲状腺瘤患者58例, 治疗组29例, 男11例, 女18例, 年龄20~60岁, 平均 (35.1±3.1) 岁;对照组29例, 男10例, 女19例, 年龄20~60岁, 平均 (34.8±4.1) 岁。两组在手术治疗之前都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测, 病理检查证明患者都是属于良性的甲状腺瘤。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进行治疗, 在患者甲状腺肿瘤最高点切割1个大约长度为7 cm的弧形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 再向上下游离皮瓣, 之后向下到胸骨切迹, 向上到甲状软骨水平[1], 其他按照常规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治疗过程主要如下:患者采取仰卧姿势进行手术治疗, 麻醉后, 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 选取患者左边颈部的胸骨柄上方两横指处在患侧甲状腺表面做一个横向的小切口[2], 长度控制在3 cm左右, 之后使得甲状腺游离, 主要保护患者左侧喉返神经、喉上神经, 沿着肿物边缘钝性、锐性交替分离肿物, 切开表面的甲状腺组织以后, 直接到达腺瘤的表面, 然后利用弯血管钳或者是手指沿着腺瘤的周围进行分离, 直到分离到达患者的蒂部平[3], 将腺瘤从患者身体组织中进行剥离, 之后对甲状腺进行切断后结扎, 切除甲状腺肿瘤, 其他按照常规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护患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护患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患者1例 (3.45%) ,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患者4例 (13.7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甲状腺肿瘤可能发生于患者的任何一极或者是峡部[4], 患者的瘤体一般不大,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发, 局部解剖改变造成的影响不大, 在患者手术切除治疗的过程中, 不容易对周围的组织造成损伤, 尤其是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以后, 更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和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分组治疗, 发现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更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减少手术过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1) :121-122.

[2]周霖.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7) :174-175.

[3]王春雷, 许新峰, 何辉龙.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40例甲状腺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220.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甲状腺腺瘤

临床上, 甲状腺腺瘤是一种非常常见良性肿瘤[1]。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患者的颈部出现肿块[2], 一般肿块比较大时会出现压迫症状, 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甲亢。目前对甲状腺肿瘤的治疗方式有小切口手术和常规甲状腺切除术。但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切除手术, 造成的伤害大, 并且出血多, 在手术后, 患者的颈部会出现瘢痕, 影响美观。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 对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目前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 共收治92例甲状腺瘤患者, 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并确诊为甲状腺瘤。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成试验组 (57例) 和对照组 (35例) 。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7例;年龄22~56 (42.3±5.3) 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CT检查, 甲状腺结节的平均直径1.75±0.76cm。试验组:其中男22例, 女35例;患者年龄23~5543.1±4.8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CT检查, 甲状腺结节的平均直径为1.71±0.78cm。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对患者进行麻醉, 让患者处于仰卧的位置, 将患者的头垫高, 头向后仰, 将劲部拉直。在患者的胸骨上1.0~2.5cm处, 沿着皮肤做一小切口, 长度为3~5cm。如果患者为双侧腺瘤, 则需要将切口适当的延长。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分别切开。在颈阔肌深面顿锐性相结合游离皮瓣, 分别至甲状腺上极, 向下超过甲状腺肿物下缘约1~1.5cm。再将颈白线纵形切开至甲状腺被膜。不进行结扎处理, 劲前静脉也不需要切断。将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腺肌保持完整。最后使甲状腺显露出, 对腺瘤的形状和形态进行仔细的观察。使用10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后, 将显露出来的腺瘤吊起。用超声刀切除瘤体及周围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在手术中, 观察患者的喉返神经是否出现损伤等。对患者进行彻底止血, 不需缝合甲状腺残面, 不需放置引流, 采用无创缝合线对患者进行皮内缝合, 加压包扎即可。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麻醉, 在患者颈前胸锁关节上2cm处, 切一横切口。使用电刀沿颈阔肌和颈前筋膜间隙将结缔组织分离。向上至甲状软骨切迹, 向下抵胸骨柄切迹。纵向将劲白线切开。根据腺瘤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数量确定切除的范围。手术完成后, 对患者进行止血, 缝合甲状腺残面并放置引流管, 缝合后, 进行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 并对患者随访2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3]。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4],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上, 甲状腺腺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 但是很少出现恶变, 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 其生长慢, 病程长。很多腺瘤都是单发, 表面非常光滑, 对其进行按压, 不会疼痛。腺瘤有完整的包膜, 边界非常清晰, 与周围的组织没有黏连。在对其进行确诊时, 结节会随着患者的吞咽而上下移动。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痊愈, 但是试验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都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具有恢复快;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此手术方法在临床上的治疗和美容效果非常好, 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万章.杜雨茂教授治疗甲状腺瘤经验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 2011, 11 (3) :38-39.

[2]朱文胜.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3 (18) :85-86.

[3]高少利.甲状腺瘤的诊断与治疗[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24 (7) :110.

甲状旁腺腺瘤治疗体会 篇8

关键词:改良小切口手术,甲状腺瘤,传统切除术

甲状腺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1], 大多数甲状腺瘤为良性, 极少部分会转为癌症。 质地柔软的为良性, 质地坚硬的为恶性, 具有发展缓慢、病程长等特点, 主要病理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滤泡增生。 甲状腺瘤的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传统手术不仅切口大, 还会留下瘢痕, 影响美观。 本文主要研究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120 例甲状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 例。 对照组男30 例, 女30 例;年龄26~70 (36.45±2.38) 岁;病理诊断:甲状腺瘤40 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0 例。 试验组男31 例, 女29 例;年龄25~68 (35.24±2.57) 岁;病理诊断:甲状腺瘤38 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22 例。 术前, 经过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超声等检查证实所有甲状腺肿瘤都为良性。 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可进行比较。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切除术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麻醉后在距胸锁关节2cm左右的颈部切开一个切口, 采用高频电刀将结缔组织与颈前筋膜分离, 暴露甲状腺叶, 对腺瘤的数目、大小及具体位置确定完毕之后, 便可进行切除。术后, 对切口处进行止血, 然后放置硅胶引流管, 即可缝合伤口。 试验组给予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麻或全麻后, 以两锁骨的交界处为中心点[3], 在锁骨上1~2cm处设计平行切口, 切口长度为4~6cm。 为了预防皮下出血, 可采取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Nacl溶液15ml。 使用电刀将皮瓣分离之后, 将皮肤及皮下组织依次切开。 之后, 充分暴露甲状腺, 使用7-0 线大圆针缝合良性肿瘤并切除甲状腺瘤。 术后, 对切口进行止血并使用无创缝合线缝合皮肤, 最后包扎伤口。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临床效果[2]: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到SPSS 17.0 软件中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 试验组为96.67% , 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且出血量比对照组少, 两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属于良性肿瘤, 是甲状腺十分常见的肿瘤[4]。临床病理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腺瘤。 一般情况下, 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光滑、生长缓慢、呈圆形或椭圆形[5]。该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近6 倍, 一般多发于40 以下妇女。 肿瘤增长速度缓慢, 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 没有疼痛感, 并且能随着吞咽而移动。 它的治疗一般都采用手术治疗。

传统的甲状腺瘤切除术虽然也有一定临床疗效, 但是切口大, 术后会留有明显瘢痕[6]。不仅如此, 在手术过程中, 往往会切断患者颈阔肌和颈前肌[7,8], 这对患者颈部肌肉的正常活动造成了不良影响, 患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发音困难等并发症。 而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切口小, 不影响美观;并且能够有效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手术过程中, 具有快捷、易操控的优点, 所以, 改良小切口手术应用于甲状腺瘤治疗当中有显著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 试验组为96.67%, 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都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所以, 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参考文献

[1]朱文胜.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8) :85-86.

[2]张博.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4) :1940-1941.

[3]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1) :121-122.

[4]丁纪伟, 汤治平.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329-330.

[5]眭正辉, 汤茜.改良小切口手术在甲状腺瘤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2 (13) :163-164.

[6]姜波.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7) :4546-4547.

[7]修乘波, 修成浩, 杨中勤, 等.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研究[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12) :188.

上一篇:有害物质释放下一篇: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