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腺瘤论文

2024-08-15

甲状旁腺腺瘤论文(共10篇)

甲状旁腺腺瘤论文 篇1

甲状腺瘤是最为常见的甲状腺良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甲状腺肿瘤的70%~80%[1].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是传统手术方式创口较大,术后极容易在颈部留下较大较明显的手术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临床工作者寻找一种降低手术创口的方法来进行有效治疗。我院2010年1月开始采用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瘤患者,术前均行甲状腺B超、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激素检查,明确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瘤。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的颈部或甲状腺疾病;(2)患者不同意进行随机分组,拟选定特定手术方法者;(3)细胞学检查发现恶变或其他病变;(4)患者不具备术后随访条件。最终入组100例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采用SAS 12.0生产随机数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7.13.8)岁;肿瘤数目:单发:40例,多发10例;部位:左侧14例,右侧29例,峡部7例;肿瘤直径1.0~5.8 cm,平均(2.81.9)cm;病理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21例,甲状腺腺瘤29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6.93.1)岁;肿瘤数目:单发:38例,多发12例;部位:左侧16例,右侧29例,峡部5例;肿瘤直径1.5~6.0 cm,平均(3.81.9)cm;病理类型: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腺瘤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数目、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同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行全麻插管麻醉,于胸骨柄正中上方1.5~2.0 cm处沿皮纹横切一长度约5.0 cm大小的手术切口,双侧甲状腺瘤者适当扩大切口,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的氯化钠溶液15 mL预防皮下出血,常规分离皮肤、游离皮瓣、皮下、颈阔肌,尽可能保留纵向肌群完整性,沿颈白线切开暴露甲状腺,对疑似恶变者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采用7~0线大圆针缝合良性肿瘤,切下甲状腺腺瘤,充分止血后关闭手术切口,采用无创缝合线缝合手术切口,稍加压包扎即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切除即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术后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疼痛,手术切口美容评分[2]、术后不良反应。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手术切口美容评分采用10分制,10分表示于术前一致,0分表示极度丑陋,由患者本人及医师分别做出评分,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WILCOX检验。检验水准定位α=0.05,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术后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切口美容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血肿,1例声音嘶哑,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1,P=0.04)。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目前,医学界认为该病为单克隆性肿瘤,通常情况下,该病表现为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质地柔软、生长缓慢、无脉管浸润的实体瘤[3]。该病的恶病发生率约为10%,但如果及时有效处理可有效避免疾病恶化或癌变,因此早期发现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

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采取大切口的手术治疗,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瘤患者对于手术美容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临床医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如何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手术切口长度,保护颈前肌群,降低因为手术对颈部美容学的改变程度。

我院采取小切口手术,该手术在不切断颈前肌群的前提下,通过颈部白线暴露甲状腺,避免了对颈前浅静脉群的缝合与结扎,有效地降低手术的创伤程度,有效地避免了创口浅静脉与淋巴回流系统的损伤,从而显著缓解创口的水肿程度,减少了刀口的隆起高度,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了较好的美容效果[4,5]。

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行甲状腺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同时,由于研究条件有限,本研究尚缺乏对手术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因此,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价值,尚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肖刚,刘立新,李丹.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50例甲状腺瘤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3):1086-1089.

[2]屈军,段宇.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58-60.

[3]王震宇.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58-159.

[4]严景辉,韦文,邹凤,等.改进的甲状腺肿瘤微创腺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2):272-273.

[5]王春雷,许新峰,何辉龙,等.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40例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220-220.

甲状腺腺瘤又复发了…… 篇2

崔女士无意中发现自己颈部稍有增粗,因为没有不适感觉,开始没有引起重视。后来经同事提醒才去医院就诊,经医师检查与B超检查,结果诊断为甲状腺多发性腺瘤,立即进行了手术。可是手术后不到3个月,崔女士的颈部又出现了肿块。检查下来还是老毛病,可她不想再挨刀子了,就来到我院询问有没有不需开刀的好办法。

我们建议她接受中医内外结合治疗,每天口服特制的汤药,并在患处局部外敷膏药。6个月后,崔女士的颈部肿块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没有复发。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病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清楚,可能与长期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此症属中医“肉瘿”的范畴,中医认为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气犯脾,则脾失健运、内生痰浊,使气、痰、瘀凝滞结聚,形成肿快。

肿块为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无压痛,能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由于肿块生长缓慢,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少数人有痰多、喉中梗阻不适、胀满感。肿物逐渐增大后,患者可感到憋气或有压迫感,尤其是低头或仰头时,上述不适更明显。

对甲状腺腺瘤,西医手术治疗效果不错,只是多发性者手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复发的原因至今不明,可能与慢性促甲状腺素的刺激、甲状腺放射及缺碘、摄入生甲状腺肿物质等有关。而中医内外结合治疗甲状腺腺瘤,虽然起效较慢,却效果肯定、复发率低,还可使甲状腺多发性腺瘤患者免受数次挨刀之苦。

一般地说,中医内外结合治疗以内服为主,内服以汤药疗效为好,因为可以根据辨证分型进行个性化的加减用药。常用柴胡、香附、陈皮等疏肝理气,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海藻、海浮石、昆布、牡蛎、全瓜蒌、姜半夏、白芥子、贝母等化痰软坚,三棱、莪术、石见穿、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肿块较硬、经久不消的,可用蜈蚣、僵蚕等虫类搜索之品,及生南星、蛇六谷等解毒散结之品。

外治法,即外敷膏药,一般是成药,主要药物也是从以上这些药物中筛选的,用橡皮膏固定在患处,起到温经活血、散寒化痰的作用。治疗期间最好整天持续外敷膏药,睡觉亦用,每天换药一次,洗澡时可以先揭下,洗完澡后继续敷。如果为了不影响美观,夏季穿不了高领衣服时,也可白天不用仅晚上用。

中医内外结合法治疗甲状腺腺瘤,无论对初发者还是复发者都有较好疗效。一般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可根据B超检查结果,结合医生手感检查及自我感觉(如颈部作胀感、咽喉梗阻感的改善程度等)评判疗效。大多数患者肿块可明显缩小,有45%左右的患者肿块可完全消除。但是,对甲状腺腺瘤囊性变者,疗效要相对差些。

如果在应用中医药治疗3~6个月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肿块短期迅速增大,或质地坚硬、怀疑是恶性者,应考虑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特别提醒:

甲状旁腺腺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价值 篇3

关键词:高频彩超,甲状旁腺肿瘤,回顾性研究

0.引言

近年来有关甲状旁腺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对正常甲状旁腺超声影像学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并没有达到共性认识[1,2],对甲状旁腺肿瘤更是容易漏诊和误诊。甲状旁腺腺瘤临床少见,加之其临床表现涉及骨骼、泌尿、心血管、神经等诸多系统,因此常漏诊或误诊[3]。甲状旁腺腺瘤位置紧邻甲状腺,常漏诊或误诊为甲状腺肿瘤。现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高频彩超检查诊断并经手术证实42例甲状旁腺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高频彩超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42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33例,其中单侧病变40例,双侧病变1例,下甲状旁腺病变37例,上甲状旁腺病变5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1岁,全部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做了高频彩超二维超声(2DU)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

1.2方法

采用PHILIP HD15、LOGIQ E9、SIEMENS ACUSONS2000、GE Vivid7、日立EUB-5500、迈瑞77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后仰充分暴露颈前部,必要时头偏向一侧。扫查范围自颌下至胸骨上窝,两侧达颈内静脉后方,以甲状腺为透声窗及定位标志,重点在甲状腺侧叶后缘至甲状腺下极2cm范围、气管食管沟及颈总动脉内侧区域寻找病灶,对肿瘤进行分区定位,并记录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同时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结合患者血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测值进行分析。[4]

2.结果

42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中,误诊为甲状腺腺瘤1例,甲状旁腺癌1例,漏诊1例。

3.讨论

甲状旁腺腺瘤是一种良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80%以上是由于甲状旁腺腺瘤过多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引起的。腺瘤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3,好发年龄30~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病变累及1个腺体者占90%,双腺瘤的发生率为1.9%~5%。下甲状旁腺多于上甲状旁腺[5]。要想准确诊断甲状旁腺腺瘤,就要清楚甲状旁腺的解剖。甲状旁腺的数目、位置变化较大。一般有4个,双侧颈部上、下甲状旁腺各2个。正常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与颈长肌之间的狭长区域,但有部分甲状旁腺异位于甲状腺实质内、前纵膈或气管、食管后方,占6%~10%[6]。甲状旁腺体积小,大小约5mm×3mmx1mm。甲状旁腺位置隐蔽,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包括各种筋膜、肌肉、器官、食管、脂肪,故以往多数学者认为显示困难[7]。近年来,随着超声探头分辨率提高,甲状旁腺腺瘤体积大于5mm,独特超声表现,高频彩超更能准确检测出甲状旁腺腺瘤。那么甲状旁腺腺瘤独特超声表现如下:

二维超声:在甲状腺上下极背侧,多发于单侧下甲状旁腺内,小腺瘤呈圆形、椭圆形,大腺瘤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肿瘤边界清楚,边缘规则,与甲状腺之间有一完整菲薄的高回声界面,内部呈实质性低回声,较大的瘤体(2%)内可伴出血、坏死、囊性变而内部出现无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丰富,环绕腺瘤及进入腺瘤内,可探及高速血流信号(图1)。再结合患者高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激素,诊断甲状旁腺腺瘤并不难。

虽然甲状旁腺腺瘤有其特征性声像图,但依然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甲状腺腺瘤:肿瘤与甲状腺关系密切,两者之间无一完整菲薄的高回声界面(2)甲状旁腺增生:常双侧性增大,无明显包膜,CDFI呈点状血流分布,位于周边及内部。(3)甲状旁腺癌:极少,仅占甲状旁腺肿瘤的1%~2%,肿瘤体积大,生长快,向周围组织侵犯,复发时,内部有钙化,钙化率可达25%[5]。血流信号较丰富,有时可以类似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的“火海征”。(4)漏诊可用凸阵探头扫查异位深在甲状旁腺肿瘤,如上纵膈。

总之,超声因其简单、易行、无创伤且无辐射,价格低廉,因此临床上常常作为对甲状旁腺腺瘤的一项常规检测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且超声可以动态的观察腺体的形态、位置情况,以及腺瘤周围血流状况[8],故高频彩超对诊断甲状旁腺腺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花,薛改琴.正常甲状旁腺超声表现[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11):1186-1188.

[2]解朋,戚忠智,邓候富,等.影像学检查在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2009,40(1):170-171.

[3]秦明星.高频彩色多普勒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J].Chinese Joumal of Medicinal Guide.2011,13(2):358-359.

[4]张俊花,薛改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甲状旁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4):507-509.

[5]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283-285.

[6]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51-852.

[7]陈金华,刘滨月,贾宝霞,等.甲状旁腺瘤的超声诊断及漏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9):952-953.

甲状旁腺腺瘤论文 篇4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甲状旁腺腺瘤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84例甲状腺瘤患者,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23~72)岁,平均(43.2±5.7)岁。本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2例患者为甲状腺癌,42例为甲状腺瘤,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 仪器:本文检查仪器选择GE公司生产的Logip 7和Voluson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分别为(9~13) MHz和(6~12) MHz。 (2) 方法:取患者仰卧位,颈部充分暴露于外,行多切面的超声检查。检查内容:甲状腺的大小、形状,病灶部位的大小、形态、边界处、内部回声的特征、血流信号有无、是否有出现钙化灶、病灶的数量、颈部是否有肿大淋巴结等[3]。观察患者病灶周围及其内部的动脉血流信号多少、形状、分布等,均采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频谱多勒观察患者病灶周围及其内部动脉血流信号的最大流速峰值(Vmax)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等情况[4]。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本文所有数据采用(χ—±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声像图特征

(1) 观察结节部位和类型:甲状腺瘤组的42例患者中,其中有31例(73.81%)为单个结节,11例(26.19%)为多发结节,甲状腺癌组的42例患者中,其中有26例(61.90%)为单个结节,16例(38.10%)为多发结节;两组患者结节类型主要为实质性结节、混合型结节以及合并囊性结节,详情见表1。 (2) 观察结节病变样:甲状腺瘤组中有31例(73.81%)结节内部探查到沙砾样钙化灶,39例(92.86%)结节呈现蟹足样,或有明显的毛刺状和不规则边界;37例(88.10%)结节后方有声衰减;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一共有22例(52.83%),均经手术病例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内均未发现有任何沙砾样的钙化灶。甲状腺癌组中有5例(11.90%)结节内探查到沙砾样钙化灶,17例(40.48%)结节边缘较为规则,且还能见声晕;颈部可见淋巴结者,随访2年内无变化者有6例(14.29%)。

2.2 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

甲状腺癌恶性结节中,均能探查患者的血流信号,其临床表现为中心性、穿入性血流,且得出血流信号的多少,明显于病灶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节越大,则血流信号越多,相对于而言,则更为杂乱[5]。根据观察,甲状腺腺瘤病灶中,血流信号分布较多的地方于病灶的边缘,且较为规则,由于病灶内血流量较少,加之伴有囊性病变,因此在较厚的囊性病变位置可见血流信号。通过频谱多普勒观察明显可见,恶性病灶的动脉血流频谱多为高速、高阻力性的,其RI均高于0.7,且频谱较宽,部分患者无法探查到舒张期的频谱,或者是舒张期逆向频谱。但是甲状腺瘤组患者,病灶中的动脉血流频谱多为低速、低阻力性的,其RI低于0.6,无频谱增宽、逆向频谱等,详情见表2。两组患者通过比较之后,病灶周围以及内部的动脉血流信号的Vmax与RI均有明显的升高,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注:与甲状腺腺瘤比较※P<0.05

3 讨论

本文病例资料显示,病灶的二维形态与血流多普勒的特征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上一致的[6]。在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中,病灶结节的检出率大约为4%~8%,其中,良性病灶结节占总数的98%~99%,然而恶性病灶仅占总数的1%~2%[7]。以往有关数据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病例性质较为复杂多样化,其中包括约有60%的乳头状癌、约为10%的滤泡状癌、约为10%的混合性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约为8%的髓样癌、约为12%的未分化癌以及隐匿性癌[8]。因此,造成甲状腺恶性病灶的二维灰阶形态,以及血流供应状态等,相应变得多样化、复杂化。

通过对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当患者的病灶直径r超过2cm时,一旦病灶越大,则二维形态的变化就越是接近以上所述对病灶的特点;反之,病灶越小,则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的鉴别难度增加。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变化并未表现出随病灶的增大而增多,而穿入性血流和血流走行的杂乱却表现出一定的特征[9]。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甲状腺癌病灶的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和RI值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恶性病灶内,新生的血管呈形成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肿瘤细胞的生长,为肿瘤细胞的浸润与转移提供足量的养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从而加快[10]。所谓RI值得增高,其反映了病灶内血管的生成情况,以及病灶组织的密度。病灶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和RI值增高对判定病灶结节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采用多普勒不仅能明显的显示出肿瘤内部的细小血管,而且还不受到血流方向的限制。本文数据表明,恶性病灶结节中,Ⅲ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高。然而,甲状腺腺瘤内部未出现Ⅲ级血流,且Ⅰ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两组患者病灶间的血流分级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声像图特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以便为临床鉴别和诊断甲状腺癌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文42例甲状腺癌和4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采用Logip 7和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进行诊断;根据肿瘤的大小、声像图的表现以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甲状腺癌Vmax为 (51±18) cm/s, RI为 (0.73±0.19) , 甲状腺腺瘤Vmax为 (27±12) cm/s, RI为 (0.52±0.12) , 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状腺癌中, Ⅲ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高;甲状腺腺瘤中, Ⅰ级血流所占的比例最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清晰的观察到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血流状态, 对其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诊断与鉴别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272-277.

[2]李佳.浅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超声指标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 (1) :65-66.

[3]景香香.甲状腺癌的二维超声特征及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9) :648-649.

[4]陈曼.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超声评估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27 (10) :888-890.

[5]郭世伟.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J].肿瘤学杂志, 2011, 17 (8) :592-594.

[6]王铁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7 (4) :77-78.

[7]李定文.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213-214.

[8]李康.超声探测甲状腺钙化模式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3) :379-391.

[9]邓敏.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Galectin-3、HBME-1和TPO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 27 (8) :843-846.

甲状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在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64例,所有患者颈部均可见可移动,边缘清楚的包块,而未见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经过B超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14例,平均年龄(35.5±6.8)岁,病程(2.5±1.5)年,瘤体直径(2.4±0.8)cm;对照组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平均年龄35.5±7.2岁,病程(2.6±1.7)年,瘤体直径(2.8±1.0)cm。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瘤体直径进行比较,组间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3]。具体方法是,在锁骨上1~2cm两锁骨交界处行一平行切口(单侧切除切口长约4cm,双侧切除长约6cm),为减少皮下出血,可在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然后分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再从甲状软骨至胸骨柄上切迹行颈前肌和结缔组织电刀分离。在正中线切开颈白线进行颈前静脉和肌肉群处理,完整的保持纵向肌肉群,注意避免伤及血管和神经。当甲状腺彻底暴露后对单双侧腺瘤进行判断,对于怀疑是恶性病变时,及时将标本送检病理分析以确诊。将瘤体提起,行贯穿缝合,随后切除甲状腺腺瘤,注意术后止血,可不放置引流管,采用无创缝合皮肤,加压包扎处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方式[4],采用颈丛阻滞麻醉方式,在距胸锁关节2cm的颈部至胸锁乳突肌外缘行一横向切口,将颈前筋膜和颈阔肌之间从舌骨下到胸锁关节上缘游离皮瓣,切除腺瘤,术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

1.3 观察项目

所有患者术后进行观察和随访,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手术疗效。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Excel数据库,采用t检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数据。χ2检验分析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实验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5.6±18.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3±4.4)m L,平均住院时间(3.6±1.2)min;对照组采用传统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5.5±21.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4.3±4.2)m L,平均住院时间(4.6±1.4)min。将两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传统切除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术后随访结果

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实验组患者的切口瘢痕比采用传统手术的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瘢痕明显小,并且美观,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4例,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妇女,是常见肿瘤之一,以良性肿瘤居多[5],甲状腺肿瘤由于病程长,发展缓慢,以单侧发病,呈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伴随吞咽活动,瘤体直径在几厘米之间,多数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在影像学检查中,多表现为冷结节,病程长的患者,瘤体多出现钙化变硬[6]。甲状腺腺瘤应注意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加以鉴别。甲状腺肿肿大普遍,表现为多发性结节,有流行性特征,与甲状腺腺癌比较,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为单发,无完整包膜,边界不清晰;甲状腺癌表现为结节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晰,临近淋巴结哟肿大。甲状腺瘤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颈部暴露于外,对于手术要求相对较高,传统手术切口大,术后瘢痕明显,影响外观,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小切口切除术成为了甲状腺腺瘤的重要手术方式,该方法,切口位置低,切口小,颈部肌肉保留完整,维护了颈部原有的功能,远优于传统切除术,改良小切口切除术手术后瘢痕小,外观满意。手术后不要放置引流管,术中止血采用电刀电凝止血法,缝合认真仔细,术后加压包扎避免使用引流管引流。因为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不放置引流管引流,大大的为患者手术后伤口的愈合赢得了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酌情常规采用止血剂,预防术后血肿压迫出现呼吸困难,应准备气管切开包[7]。改良小切口切除术主要是应用于甲状腺瘤,瘤体较小的患者,因此注意其适应范围,防止腺体切除不彻底。

综上所述,本文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方式大大减少和缩短,手术创面小,康复快,住院时间大为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疗效显著,外观效果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行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患者34例为实验组,并与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确切,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参考文献

[1]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21-122.

[2]刘存亮.86例巨大甲状腺瘤手术治疗要点[J].肿瘤防治杂志,2003,10(4):437.

[3]梁开惠.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38例报告[J].中外医疗,2010,29(8):65-66.

[4]蔡安全.几种甲状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29(1):35.

[5]彭建南,温绿清,杨旭光,等.中西医结合防治甲状腺瘤术后复发[J].海南医学,2008,19(9):150-151.

[6]辜天惠,吴勇,于泽洪,等.手术治疗甲状腺瘤8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5(11):3105-3106.

110例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是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例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58例, 年龄15~78 (平均43.9) 岁;最短为1~12 (平均5.2) 年。

1.2 方法

1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颈丛麻醉后, 在患者胸骨切迹上方约20mm处切开适当的横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应控制在50mm, 对皮下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 对切口上、下皮瓣进行分离时应将颈白线进行纵向切开, 对舌骨下肌群进行钝性分离, 然后利用拉钩将其向胸锁乳突肌方向牵开, 从而将包块显露出来。紧贴囊壁对固有膜进行分离, 并对紧贴囊肿包膜边缘进行剥离, 并进行结扎, 将瘤体向前牵引, 然后紧贴瘤体固有膜表面对血管进行分离, 然后将甲状腺上动静脉分支钳夹、切断。切除包块后进行充分止血, 并留置T管引流, 然后依次对甲状腺固有膜及颈扩肌筋膜进行缝合, 然后利用可吸收线在切口处进行皮内弓形缝合;术后给予患者为期5~7d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且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 72例患者为良性甲状腺肿瘤, 其中45例患者为甲状腺囊肿, 27例患者为甲状腺腺瘤;38例患者为恶性甲状腺:其中20例患者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8例患者为滤泡癌, 6例患者为髓样癌, 4例患者为未分化癌。且11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痊愈, 患者手术时间58.5~79. (60.2±13.5) min;患者术中出血量25.9~46. (33.9±2.9) ml, 住院时间3~10 (5.1±2.8) d, 且本组110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现象, 3例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现象。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肿瘤, 其是一种发生于甲状腺组织、且具有完整包膜的良性新生物, 呈椭圆形或圆形, 且其质地较周围组织坚硬, 具有清晰的界限, 表明光滑, 往往无压痛现象, 或伴有轻微压痛症状;该病多为单发, 但也有多发现象[1]。其发病率因地区及性别的不同而存在有较大的差异, 患者多为女性, 据调查, 女性发生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几率约为男性的2~4倍;以甲状腺肿瘤分化程度及生物学特征为依据可将其分为两种, 一是甲状腺良性肿瘤, 二是甲状腺恶性肿瘤, 虽然患者多为良性, 然而其恶化率高达10%,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2]。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甲状腺瘤的发生和内分泌失调使得患者体内雌激素过高、精神压力较大、碘摄入过量等因素有关[3]。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本次研究对收治的110例患者行小切口手术治疗, 且在不横断甲状腺前肌群的基础上, 切口适当的经白线切口, 从而对甲状腺峡部及腺叶下缘进行充分的暴露, 进而在减小切口的基础上对术野进行成分暴露。同时在切断腺瘤、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及分支, 且对腺瘤进行充分分离的基础上将腺瘤切除, 可有效的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现象发生;此外, 术后留置T管引流, 可有效的避免由于敷料更换而导致的淤血及感染现象发生, 从而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总之, 手术治疗甲状腺瘤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志国, 卢炎朝, 江腾.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9) :2062-2063.

[2]王春雷, 许新峰, 何辉龙.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40例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220.

甲状腺腺瘤1128例手术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1128例患者均为1995年3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我科就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第七版外科学甲状腺腺瘤临床诊断标准[2], 患者表现为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 多为单发, 质韧, 表面光滑, 无压痛, 随吞咽上下移动。多数患者包块生长缓慢, 少数包块可见生长迅速, 可出现情绪变化、吞咽困难、食欲变化、声嘶、多汗、消瘦、心悸等情况。其中, 男271例, 女857例, 年龄18~76岁, 平均37岁, 病程0.5~42年。入院后患者行T3、T4、TSH检查及常规彩超检查。病变部位;右腺叶579例, 左腺叶395例, 峡部26例, 双腺叶128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颈丛麻醉或全身麻醉, 沿颈前低位的顺皮纹行弧形切口依次切开颈部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在颈阔肌深层上下分离皮瓣, 避免横行切断肌层。沿正中白线纵行切开至甲状腺峡部, 在甲状腺真假被膜间分离, 充分暴露甲状腺叶, 使术野显露良好。以肿瘤部位做为中心行甲状腺的部分切除, 切除范围依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具体而定, 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周围正常腺体1cm。切除方式具体为:143例患者腺瘤位于甲状腺上极, 将包括腺瘤在内的上部腺体予以切除, 正常的下极腺体予以保留;126例患者腺瘤位于甲状腺下极, 将包括腺瘤在内的下部腺体予以切除, 正常的上极腺体予以保留;170例患者腺瘤位于腺体中部, 则将包括腺瘤在内的中部及下极腺体予以切除, 保留上极正常腺体;377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过大, 正常腺体已被挤压成为一层膜状组织或一侧腺叶为多发腺瘤, 则将患侧腺叶全切除;312例患者虽然瘤体小, 但因其不同意行甲状腺部分切除, 故行甲状腺腺瘤摘除术。手术时间0.6~2.5h, 术中失血量多在40mL以内, 一般<60mL, 个别达到140mL。术后当天禁食, 以减少颈部活动, 术后第1~2天给半流质饮食, 术后采取半卧位。最初24小时内, 应严密注意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引流情况。术后24h拔引流管, 3d停用静脉药物, 患者能下床自由活动。术后病理均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滤泡型腺瘤987例, 乳头状腺瘤74例, 滤泡乳头状腺瘤67例。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随访期为36个月~17年。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 腺叶切除组患者术后出血1例, 感染3

例, 腺瘤摘除组患者术后无出血及感染, 腺体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出血3例, 感染5例;术后患者住院3~9d出院。

2.2 术后随访3 6个月~1 7年:

其中腺瘤摘除术后复发率为11.5 4% (36/312) ,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率为7.97% (35/439) , 腺叶切除377例患者术后对侧复发率为2.39% (9/377) 。

3 讨论

目前甲状腺腺瘤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甲状腺腺瘤手术的原则是既要切除病变瘤体, 又要尽可能多的保留健康的甲状腺组织, 以防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依据肿瘤的大小, 多主张行患侧的腺叶切除及腺体部分或次全切除术, 因腺瘤摘除术的复发概率较大一般不被推荐使用。由于约25%左右的甲状腺腺瘤为多发性, 手术中常只能找到比较大的瘤体, 单纯的腺瘤摘除常导致一些小腺瘤遗留下来, 这就造成了日后的复发。故而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性质、部位、大小等情况而采取个体化方案[3]:对于瘤体小或确实有完整包膜的囊腺瘤, 可行单纯瘤体摘除术, 这种术式优点在于操作简单, 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对包膜不完整, 瘤体周围粘连者则给予腺体部分切除或患侧腺叶切除术则疗效较好。对于多发腺瘤及瘤体过大者应施行带瘤体的甲状腺腺叶切除, 腺瘤合并甲亢者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有恶变倾向者在术中经冰冻切片证实后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或联合根治术, 对于合并有甲亢的腺瘤, 应充分控制甲亢症状, 待甲状腺机能正常后方可实施手术治疗, 以增加手术安全性, 减少并发症[4,5]。

通过本组1128例手术观察发现,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 腺叶切除组患者术后出血1例, 感染3例, 腺体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出血3例, 感染5例;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复发率为11.54%,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率为7.97%, 腺叶全切除377例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39%。因甲状腺腺瘤是外科常见的良性肿瘤, 外科手术是彻底治疗的唯一手段。甲状腺瘤摘除术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安全可行, 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有效方法, 但摘除术术后复发率高, 采用甲状腺部分 (包括次全) 切除术及腺叶全切除术则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故而甲状腺腺瘤至少应行一侧部分切除以减少手术创伤并避免术后复发, 可见选择合适的首次手术方式是减少甲状腺再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侯亚峰.甲状腺腺瘤再手术26例的原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7) :1537-1538.

[2]吴再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5-296.

[3]蔡安全.几种甲状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 :26.

[4]王险峰, 陈明财.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 :74.

甲状腺腺瘤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 再手术 随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4-02

甲状腺腺瘤术后残留与复发临床上并不少见。据文献记载,各种甲状腺术后复发率为0.4%-10%[1]。本院甲状腺瘤术后复发率为3%,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甲状腺瘤再手术12例的术后残留与复发原因加以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随访的甲状腺腺瘤患者563例,其中男78例,女485例,随访时间为1周至6年。术后随访发现术后残留肿物12例,其中术前诊断单个腺瘤6例,多发腺瘤6例;复发甲状腺实性肿物7例。行再手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2;年龄25~69岁,平均47岁。根据上次住院病历的记载,再手术病例原发病如下:左侧腺瘤5例,右侧腺瘤3例,双侧腺瘤4例。初次手术为肿瘤摘除8例,患侧腺叶部分切除2例,双侧腺叶次全切除2例,病理示乳头状腺瘤7例,滤泡状腺瘤5例。

1.2 方法。再手术患者中施行甲状腺患侧腺叶联合峡叶切除10例,施行甲状腺次切除联合中央区或颈淋巴清扫2例。

2 结果

术中均给予冰冻活检。术后病理提示,甲状腺腺瘤残留或复发7例(乳头状腺瘤5例,滤泡状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1例,滤泡状腺癌1例),伴淋巴结转移2例。

3 讨论

为降低甲状腺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总结本次病例再手术原因分析及体会如下。

术前应明确诊断,对于颈前区无痛性包块可诊断为甲状腺腺瘤,但应查血T3、T4、TS11……排除甲亢,还应B超检查以签别甲状腺囊肿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腺瘤是单发抑或多发。术前B超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减少术中漏切,特别是对双侧腺叶腺瘤的漏切。但多数医院B超是普通探头(3.5~5MHz)分辨率低,难以检测并存的微小结节。本组有6例术后残留。而术前B超均示单发腺瘤。因此,术前不能完全依赖B超诊断。选用甲状腺扫描,针吸细胞检查,全面系统的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部位、数目,降低术前误诊率。

术式选择。保留较多的甲状腺,可使甲状腺的功能少受影响,是外科医生行腺瘤摘除或腺叶部分切除的初衷之一。近年来甲状腺腺瘤摘除已被禁止,可囊肿摘除或包括腺瘤在内的腺叶部分切除仍被采用[2,3]LEVIN等报道114例甲状腺腺瘤再次手术病例,腺瘤残留或复发占78%。本组病例甲状腺腺瘤再次手术发现腺瘤残留或复发为58%(7/12)。我們认为甲状腺腺瘤初手术行腺瘤摘除、单侧腺叶部分或次全切除易导致甲状腺腺瘤残留与复发,是甲状腺腺瘤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甲状腺手术中应认真全面检查甲状腺腺体内组织,包括甲状腺峡部,手术应彻底,确认无结节残留。对于单个或多个甲状腺腺瘤位于单侧者,宁可多切除一些组织以避免术后复发的处理是合理的。宜行腺叶大部分切除或腺叶切除术,腺瘤较大者,应加峡部切除。对于多个甲状腺瘤位于两侧者,可采用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良性腺瘤术后癌变。文献报道甲状腺初次手术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5.8%~22%。本组病例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17%(2/12),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癌变率(甲状腺腺瘤癌变率约为10%。甲状腺腺瘤存在高恶变率,即使应用各种先进检查方法,也无法排除恶变的可能,若不能干净,易导致癌残留。术后癌变是甲状腺腺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提高辅助检查诊断能力,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减少甲状腺腺瘤再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礼益.姚育修甲状腺再次手术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2008,13(6):356

[2]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2

甲状旁腺腺瘤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共156例, 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其中男41例, 女115例, 年龄18~70岁, 平均 (40.13±2.34) 岁。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均接受细针穿刺诊断或者术中冷冻病理诊断。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均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进行固定, 石蜡包埋后切片, 再以HE染色, 镜检分析检查结果。

1.3 病理诊断

按照WHO病理分类标准, 由2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进行病理诊断。镜检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常呈现多个结节, 仅少数为单个结节, 部分结节存在部分或者完整的包膜, 常继发钙化、囊性变以及出血等, 甲状腺腺瘤多为单个孤立性结节。镜检鉴别: (1) 包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包膜相对较厚, 且厚薄不均匀, 属于胶原化纤维组织, 且存在挤扁甲状腺滤泡;在甲状腺腺瘤中, 包膜较薄, 且厚薄均匀, 多表现为纤维性, 不存在甲状腺滤泡。 (2) 包膜内外组织形态: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内外组织形态基本一致, 而甲状腺腺瘤的内外形态存在较大差异, 包膜外是挤压变扁的甲状腺滤泡。 (3) 结节内组织结构: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存在多个或者局灶性分布的巨大滤泡, 滤泡大小不一, 在甲状腺腺瘤中, 滤泡以及其上皮形态均较为一致, 滤泡大小较为均一, 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现象。 (4) 继发性改变: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 常继发钙化、囊性变以及出血, 而在甲状腺腺瘤中无明显继发性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 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经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 106例 (67.95%) 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50例 (32.05%) 甲状腺腺瘤, 其中18例 (11.54%) 甲状腺滤泡性腺瘤, 8例 (5.13%) 嗜酸细胞腺瘤。

2.2 病理表现

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外形不规则, 结节状。106例患者中, 仅14例存在完整且较薄的纤维包膜, 占13.21%, 腺上皮细胞的染色较深且较为密集。其中, 15例为单发结节, 占14.15%, 91例为多发性结节, 占85.85%, 56例继发囊性变, 占52.83%。甲状腺腺瘤: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的病灶均具有完整包膜, 占100%, 且病灶界限清楚。其中, 45例为单发结节, 占90.0%, 5例为多发性结节, 占10.0%, 15例继发囊性变, 占30.0%。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率、有包膜率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 继发囊性变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 (P<0.05) 。滤泡性腺瘤:肿瘤细胞体积较小, 细胞多呈腺管状或者条索状排列, 存在较多的滤泡, 有少量散在分布的不完整滤泡腺腔, 且分布有较多水肿疏松纤维间质, 主要呈现黏液性变或者水肿症状。

3 讨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均为临床常见甲状腺疾病, 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更为常见。本组156例患者中, 106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50例为甲状腺腺瘤, 两者比例为2.12:1, 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相符。由于结节性甲状腺肿首诊时多表现为多结节状, 且无明显的甲状腺功能症状, 往往难以与部分多结节甲状腺腺瘤鉴别。虽然两者均为甲状腺良性病变, 但两者的病理变化、恶变率、治疗方法、临床预后以及术后复发率等均存在较大差异, 故准确诊断和鉴别两者具有重要意义[2]。

病理学诊断是目前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最主要的手段, 临床病理诊断研究表明, 甲状腺腺瘤主要为单结节病变, 仅少数为多结节病变, 且有完整的包膜, 病灶界限清晰, 较少出现囊性变。而结节性甲状腺肿中, 以多发性结节为主, 仅少数存在完整包膜, 且多继发囊性变[3]。上述病理特征对于两者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临床诊断中, 应准确取材, 仔细观察囊性变组织, 充分结合临床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准确诊断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活检资料。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 106例 (67.95%) 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50例 (32.05%)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率、有包膜率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 继发囊性变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 (P<0.05) 。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病理

参考文献

[1]王光平, 胡珺.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8) :1213-1215.

[2]陈晓阳.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超声鉴别诊断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 :64-66.

上一篇: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下一篇:教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