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2024-07-16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精选8篇)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1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当前一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属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 其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 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新器械以及新技术被不断的发明发现, 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切除手术其技术发展已经相较而言发展的非常成熟了, 但是癌症不像其他普通疾病, 在即便进行相应的手术之后也并不一定能有效的保证其最终的治疗效果。本院收治的50例直接手术和50例间接手术病例的临床效果就能有效的体现出不同状态下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不同效果, 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9年4月~2009年4月本院收治直接进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同期50例外院经过相应治疗并在本院就诊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需再次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首次手术的为观察组, 再次手术的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4例, 女36例, 年龄21~59岁, 平均年龄 (34.7±8.6) 岁;观察组中男15例, 女35例, 年龄20~62岁, 平均年龄 (35.1±9.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的诊断治疗方法

本组为术前经触诊、B超、CT等检查方法发现颈前占位, 经术中冰冻确诊, 并为之后石蜡切片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

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肿块局限在甲状腺一叶内, 有包膜, 肿块直径<2 cm行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加上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对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或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 行甲状腺近全切或全切除术加双侧中央区清扫[3]。

1.2.2 对照组的诊断治疗方法

本组为在外院病理经本院证实或本院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后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曾患甲状腺乳头状癌后复发经淋巴结活检确认的患者[4]。

乳头状癌癌肿局限在一侧腺体内, 原来病灶为T1~T2, 应将患侧残叶腺体连同峡部切除, 对侧腺叶探查, 如癌肿已侵及对侧腺叶, 需行甲状腺全切除, 未侵犯可部分切除[5]。

对两组患者均要进行时常回访并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 其中患者有任何病情疑问都要尽可能的耐心解答。最终将相应的治疗效果均进行良好的记录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5年后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手术均成功实施, 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但是对于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 观察组为6% (3/50) , 对照组为22% (11/50)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5年回访, 观察组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为4% (2/50) , 对照组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为20% (10/50) 。观察组的上述指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不仅能够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 同时也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甲状腺乳头状癌作为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必须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即便面对癌症也相应有了比较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放疗、化疗就在其中, 但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却恰好对放疗和化疗并不敏感。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在癌症的早期只要进行相应的切除手术一般都能够将其彻底治愈, 因此只要在早期发现及时就能很好的避免其发生扩散最终达到一个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而极大的提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成功率。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5年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均要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综合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可见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还是能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的。但是由于一些患者本身的不够重视以及治疗的不够规范和专业化导致错失初次治疗的最好时机, 且在再次治疗后其复发的几率明显提升了很多。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首先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发现癌症还处在早期是也不要对治疗有所松懈, 进行谨慎而规范化的治疗更有助于将当前疾病稳妥的彻底治愈。而通过以上临床案例可以看出再次治疗后其效果要大打折扣, 所以在发现疾病后就一定要进行全面而规范化的治疗才能保证最好的治疗效果, 才是对自身健康安全的真正负责。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直接进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50例外院经过相应治疗并在本院就诊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需再次手术患者为对照组, 综合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年后复发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低于首次手术的, 因此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并且进行规范化高效化的治疗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提升生存率。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海春芳.甲状腺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 (3) :146-147.

[2]黄进团, 黄荣辉, 曾玉友.持续负压吸引排气法在经胸途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研究.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5 (3) :213-216.

[3]王文兰, 王萍, 赵世华, 等.BRAF T1799A突变、RET/PTC重排对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作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6) :3028-3033, 3064.

[4]魏楷.甲状腺手术中不同手术方式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31) :33-34.

[5]黄器伟, 翟娜娜, 徐凯.S100A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广东化工, 2014, 41 (21) :61.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2

【关键词】彩超;CT;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04-01

甲状腺乳头状癌较少发生远端转移的情况,但是在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现象在实际的临床观察中比较常见。由于目前对淋巴结处理的方式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是对淋巴结的清扫已经达成共识。掌握准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实施有效的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CT检查方式在评估患者自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采取彩超结合CT的方式来进行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评估,以提高实际检查数据的准确性继而开展科学合理的外科手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1] 。某院耳鼻喉科在对120例(142侧)患者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情况评估过程中采取了彩超、CT、彩超结合CT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诊断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采取彩超结合CT的方式能够为主治医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临床治疗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耳鼻喉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142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6±10)岁。

1.2方法 对120例(142侧)患者分别进行彩超、CT、彩超结合CT检查,收集患者颈中央区以及颈侧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结果并绘制表格进行分析比对工作。其中采取彩超检查为A组;;使用CT检查为B组;彩超结合CT分区检查为C组。

1.3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特征之一的情况视为淋巴结转移:彩超:沙砾样钙化、囊性变、内部回声杂乱、皮髓质分界不清、短轴长轴之比大于0.5。CT:囊性变、钙化、不均匀强化或周边强化。另外彩超或CT发现淋巴结短轴大于1cm均视为转移[2] 。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颈中央区三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59.9%、49.3%、60.6%;在颈侧区检测准确率为85.9%、77.5%、85.2%。相较于CT检查,彩超与彩超结合CT检查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检查与彩超结合CT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CT、彩超结合CT的检查评估比对情况,见表1。

3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而且在发生转移后对淋巴结的处理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颈中央区以及颈侧区。传统的CT检查结果与实际的转移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检验需求,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对医患关系以及医院形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3] 。

本次研究表明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在颈中央区三组检测准确率分别为59.9%、49.3%、60.6%;在颈侧区检测准确率为85.9%、77.5%、85.2%。彩超检查与彩超结合CT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能够为临床主治医生提供准确的转移情况资料,对实施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虽然单一的彩超检查与彩超结合CT检查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患者检测例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采用彩超结合CT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具有較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干勋,陈伟,杨丽,等.彩超结合CT分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12(04):252-255.

[2] 吴干勋,陈伟,杨丽,等.彩超结合CT分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04):252-255.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3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PTM) 是指肿块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由于肿块较小, 比较隐匿, 又无特殊临床症状与体征, 故临床不易发现。常因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等良性疾病行甲状腺手术, 手术后标本经病理检查偶然发现肿瘤, 有文献报道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在甲状腺手术切除中的检出率为3%~24%[1]。我院近年来切除300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 共检出16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检出率为5.3%,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现对PTM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因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等良性疾病行甲状腺切除术标本300例, 经快速病理、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有16例。其中男2例, 女14例, 男女之比1∶7;年龄24岁~60岁, 平均年龄44岁;16例中肿块位于双侧甲状腺1例, 甲状腺峡部2例, 左侧甲状腺5例, 右侧甲状腺8例;其中2例手术时已经有淋巴结转移。16例术前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桥本甲状腺炎等, 其中有4例B超检查发现结节内有细小钙化点, 肿块形状不规则, 肿块内部及周围血流丰富, 怀疑甲状腺肿瘤。16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标本中无1例术前能够明确诊断。

1.2 方法

16例新鲜标本均做冰冻快速病理, 冷冻切片后组织及剩余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正常程序脱水, 石蜡包埋、连续切片3μm~4μm,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对3例可疑病例做免疫组化:CK19、syndecan-1、galectin-3, 采用SP法。

2 结果

2.1 巨检

标本绝大部分为灰褐色组织中见1个或多个灰白色小结节, 结节直径为0.1 cm~1.0 cm, 结节为实性、灰白色、质韧、境界不清;小结节常位于甲状腺包膜附近, 切面平整或凹陷, 中心部分纤维化比较明显, 部分病例伴有钙化。标本经0.2 cm平行切开, 于病灶或可疑病灶最大面取材, 有钙化者取钙化周围组织;对冷冻切片后组织及剩余组织行常规固定、脱水、石蜡切片。

2.2 镜检

低倍镜下在甲状腺组织中可见间质纤维化。在纤维组织中可以见到形状不太规则、大小不等的乳头状区域 (见封三图1) , 少数病例也可见到滤泡状区域 (见封三图2) , 乳头结构和形态有一定异型性。高倍镜下, 绝大部分乳头为复杂分枝状乳头, 乳头分枝2级以上, 无一定方向;乳头轴心为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被覆1~2层立方或低柱状细胞, 细胞有一定异型性;绝大部分乳头上皮核呈毛玻璃样, 可见核沟, 细胞拥挤、重叠 (见封三图3) , 少数可见核内包涵体及沙砾。

2.3 免疫组化

3例曾做免疫组化检查, CK19、syndecan-1阳性均着色于细胞膜, galectin-3阳性着色于细胞质, CK19 (见封三图4) 、syndecan-1、galectin-3均呈阳性 (+) 。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及机制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中最常见的变异类型, 由于肿块较小, 发病非常隐匿, 加上缺乏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在甲状腺其他良性疾病基础上形成, 所以术前容易漏诊和误诊。多数病例因其他疾病进行腺叶切除时术中或术后偶然发现, 或有淋巴结转移时才引起临床重视[2]。本组16例术前无1例能够明确诊断。近年来由于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 许多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体检, 加之B超和病理诊断技术逐渐增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逐年增高[3]。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好发于中青年, 发病年龄以28岁~50岁多见, 并逐渐呈年轻化,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有报道PTM的发生与性别激素的水平可能存在一定关系[4], 究其原因可能是: (1) 女性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大, 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2) 女性肥胖和饮食结构变化使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通过受体作用于甲状腺组织或调节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甲状腺激素增高使甲状腺组织不断增生复旧以致癌变。另外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等良性疾病也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3.2 病理巨检特点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因癌结节较小, 病理标本大体检查也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貌似良性甲状腺病变的标本取材中要仔细检查, 用取材刀以2 mm~3 mm书叶状切开, 慎重地对每一个切面肉眼观察, 仔细触摸, 寻找灰白色小结节, 重视钙化结节。见到与褐色甲状腺组织有明显颜色对比的纤维组织时, 一定要多取材、多切片, 以免漏诊[5]。

3.3 快速冰冻切片特点

甲状腺无论是良性疾病还是肿瘤在手术时都应用快速冷冻切片检查, 冷冻切片下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石蜡切片差异很大, 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乳头状结构和典型的毛玻璃样核及核沟;在纤维硬化的癌性间质中细胞可形成脑回样、腺样或拥挤成实性片块状结构;瘤细胞肿胀、有一定异型性, 乳头拥挤, 间隙变小, 对于低年资医师诊断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 掌握PTM冰冻切片的镜下特点, 也可以结合巨检及细胞印片作出诊断。本组16例均做了冷冻切片, 其中13例在术中诊断为PTM, 3例结合常规切片及免疫组化诊断为PTM。

3.4 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结构及细胞特点, 必要时结合病理巨检及免疫组化。在纤维瘢痕组织中有分枝细而复杂的乳头;乳头上皮被覆1~2层立方细胞;细胞有异型性, 细胞核拥挤、重叠、毛玻璃样, 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 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如果乳头状结构不明显, 但在纤维化间质中见到滤泡上皮细胞拥挤、重叠, 核呈毛玻璃样, 也要诊断为乳头状微小癌。某些病例单凭形态学诊断有一定困难, 可以用Galectin-3, CK19和syndecan-1联合进行免疫组化, 可明显提高PTM的诊断特异性[6]。在PTM中Galectin-3, CK19和syndecan-1大部分呈阳性。

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主要是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疾病伴有乳头状增生相鉴别。本组2例合并乳头状增生, 其乳头无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粗大较短, 分枝少而简单;乳头上皮细胞无异型性, 细胞核深染, 位于细胞的基底部, 没有PTM核的特点;也没有纤维硬化性间质。必要时做免疫组化, 可用CK19和RET,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CK19和RET可呈弥散和灶性阳性。

3.5 治疗及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对手术范围意见不一。一些学者认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手术范围可以相对保守, 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7];也有学者主张把全甲状腺切除作为微小癌的常规治疗[7]。我们认为采取何种手术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对于术前术中确诊为PTM并伴有淋巴结转移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 行患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前术中确诊为PTM无淋巴结转移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 行患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前术中没有确诊而术后确诊的无淋巴结转移者, 确定肿块已完整切除的, 采取术后密切随访。文献报道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预后较好[8], 本组病例中有2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没有淋巴结转移。由于本组病例太少, 这个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恶性程度低, 预后比其他肿瘤好, 文献报道10年生存率大于90%, 年轻患者生存率大于98%[1]。本组16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和转移。

参考文献

[1]冯向东, 李军, 张亚.42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9, 6 (3) :146-147.

[2]郭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5) :597-601.

[3]李晓娟, 李秀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检出率的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9) :983-984.

[4]张月秋, 郭文斌, 孙宝臣.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探讨[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5) :97.

[5]郭梅, 杨海军, 张静芳.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8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1, 3 (4) :330-332.

[6]白杨, 孙璐.Galectin-3, CK19和syndecan-1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3, 20 (12) :774.

[7]符德元, 祝玉祥.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24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 16 (2) :158.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4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洛阳中心医院1985-2007年847例甲状腺手术标本, 进行筛选和复查, 61例为甲状腺癌, 其中38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62%) 。对其进行随访, 并做回顾性的分析。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中, 男性5例, 女性33例, 年龄最小13岁, 最大65岁, 平均39岁。首发症状多为颈部无痛性肿块, 多数随吞咽上下移动, 部分有吞咽困难及压迫感。I同位素扫描多为冷结节或凉结节, 临床多以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手术。

1.2 病理形态

巨检:肉眼可见肿块呈单个结节, 少数呈局部硬化结节和多个结节状肿块。有些为囊肿, 囊内可见乳头状突起, 切面呈灰白色乳头或细颗粒状, 部分有砂砾感, 肿块直径0.4~7.1cm。镜检:38例中有21例浸润或浸透包膜 (55.3%) ;15例有纤维性间质反应 (39.5%) ;6例血管内可见癌栓 (15.8%) ;34例核空, 呈毛玻璃样改变, 部分伴有核沟及假包涵体;癌组织1~3级或多级分枝乳头, 细胞分化好, 少数有核分裂象。其中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内可见隐性乳头状癌, 直径仅0.4cm。1例桥本氏病合并一侧乳头状癌。本组12例出现砂砾体 (31.5%) , 分布在乳头间质及瘤组织的纤维间质内;砂砾体呈圆形, 呈同心圆结构, 直径在14~50μm, HE染色呈深蓝色或黑色。4例为滤泡型乳头状癌 (10.5%) , 癌组织呈异型滤泡排列, 核为毛玻璃样, 并有核沟。

2结果

(1) 随访结果:本组资料共随访25例 (65.8%) , 随访时间2~25年。其中健康存活20例 (80%) , 复发3例 (12%) , 死亡2例 (8%) , 2例均死于肿瘤复发及转移。随访10年以下的14例均健在, 生存率100%。随访10~20年的11例, 死亡2例, 生存率81.8%。其中1例随访18年至今仍健在, 显示此肿瘤预后良好。随访结果与不同性别及年龄对比见表1。 (2) 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38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给予甲状腺素片口服, 加放疗或化疗。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见表2。 (3) 各种核的检出与预后的关系:随访25例中, 23例为毛玻璃样核 (92%) , 其中14例有核沟 (56%) , 3例有假包涵体 (12%) , 5例既无核沟又无假包涵体 (20%) 。14例有核沟中, 3例复发, 1例死亡, 3例假包涵体中1例死亡;5例单纯毛玻璃样核中1例复发。25例中有3例核染色深、无毛玻璃样改变 (10.7%) , 其中1例死亡。

3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 男性与女性患病例数及年龄有显著差异, 女性病例是男性的6倍, 略高于文献报道。女性病人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病人, 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20~40岁 (72%) , 20岁以前、40岁以后明显减少。而男性发病40岁以上多见, 本组5例中40岁以上3例 (60%) 。男女性别及年龄差异是否和性激素有关, 有待进一步观察证实。

本文采用EHO1989年制定的甲状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 即肿瘤组织中可见乳头结构, 即使很少的乳头成分, 或纯粹为滤泡结构, 只要见到瘤细胞呈群集特征、毛玻璃样核及核沟, 都可诊断为乳头状癌。本组38例中有34例 (89.5%) 可见毛玻璃样核, 13例 (34.2%) 可见砂粒体, 普遍认为毛玻璃样核、核沟、假包涵体和砂粒体是组织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复查原切片, 发现有2例结甲伴乳头状增生误诊为癌。误诊的病例为真乳头, 分枝在2级以上, 细胞单层排列, 大小一致, 核小深染, 极向规则, 且真假乳头混合存在。为此, 在诊断中应格外注意, 结甲的假性或真行乳头状增生, 尤其是真行乳头状增生, 易误诊为乳头状癌。笔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体会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1) 乳头较宽; (2) 细胞异型; (3) 有纤维性间质; (4) 毛玻璃样核、核沟及假包涵体; (5) 常有砂粒体; (6) 不与假乳头混合。

甲状腺隐性乳头状癌又称微小癌, 直径<1.5cm, 本组1例直径仅0.4cm。微小癌多发生于原有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上, 往往容易漏诊, 这就是提示病理医师对甲状腺标本的检查取材, 应常规行书页状切开, 连续切片, 可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检出率。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证明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较好, 隐性乳头状癌预后更好。单纯毛玻璃样核预后较好, 本组1例随访18年仍健在;核染色质深, 无毛玻璃样改变预后较差。男女随访结果对比显示, 男性病人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且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显然影响预后的原因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法有关。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密切, 单纯肿瘤切除预后较差, 腺叶扩大切除与淋巴结清扫无明显差异, 符合文献所示, 只做腺叶扩大切除并不逊色于行根治术这一结论。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与预后。方法:对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存档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复发率、病死率与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较好, 隐形乳头状癌预后更好, 单纯肿瘤切除预后差, 腺叶扩大切除与淋巴结清扫二者预后较好, 它们之间无明显差异。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8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普外科住院病例。术前通过彩超、颈部CT排除淋巴结转移且高度怀疑微小癌,冰冻及术后病理确诊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共62例,其中男13例,女49例,平均年龄(42.10±10.05)岁。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常规手术组,术前均被详细告知两种手术方案的方法及原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均排除声带病变,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且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入选标准:彩超及CT高度怀疑单侧或孤立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确诊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排除标准: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Graves′眼病,既往有甲状腺或颈部手术史,曾放射治疗者。

1.2 手术方法

腔镜甲状腺次全或全切术:气管插管全麻。胸骨前两乳头中点作长约1.0 cm切口,深达深筋膜层,分离皮下,置入10 ram穿刺管,导入30°腹腔镜,CO2气压为6~8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侧乳晕内上缘各作5~10mmm口,置入5、10 mm穿刺管各1只。超声刀分离皮下,胸前平面控制在皮下入深筋膜层,颈部控制在颈阔肌下的网状组织层;分离范围上至甲状软骨,左右至胸锁乳突肌缘。显露患侧甲状腺,切开外科被膜,顺序离断下、中极血管、峡部。在甲状腺后被膜前作锐性分离,超声刀切断甲状腺上动脉或线圈套扎后再切断。引流管从右乳晕切口引出。常规甲状腺切除术:全麻,胸骨上凹上方2 cm处作长约6 cm弧形切口,超声刀下行患侧次全或全切除,创口常规引流。术后6 h可进流质饮食。24~48 h后拔除引流管。常规切口4~5 d拆线,腔镜手术7 d拆线。

1.3 评价指标

局部并发症(出血,声带麻痹,低钙血症,损伤邻近器官)。手术及疗效:喉返神经分离,甲状旁腺保留,手术及住院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比较

腔镜组29例,其中2例行甲状腺全切;常规手术组33例,有3例行全切术。腔镜组肿瘤平均直径为(7.96±1.32)mm,常规手术组为(7.72±1.91)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腔镜组中淋巴结阳性者为6.90%,而常规手术组中为9.1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分别占(8.25±0.96)d、(5.67±1.75)d,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量与上、下甲状旁腺保留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腔镜手术均未中转。在两组中均为上甲状旁腺易于暴露,腔镜组中2例损伤下甲状旁腺,常规手术组中有4例损伤,均无永久性低钙血症。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喉返神经损伤:腔镜组有2例,常规手术组有1例,但术后3个月观察均恢复。两组均无永久性声带损伤。常规手术组有1例术后血肿,但无呼吸困难。腔镜组有8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及积液,而常规手术组仅有5例,但二者比较无差异(P=0.259)。两组均未损伤气管、食管、大血管等重要组织。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一种特殊亚型,是指瘤体最大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有研究表明,乳头状癌患者中近半数为微小癌[5],治疗首选手术。常规手术因颈部留有瘢痕,患者常有较大心理负担,腔镜手术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缺陷。腔镜甲状腺手术有胸骨上窝径路、腋窝径路、胸前径路、乳晕径路等多种方式。每种径路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Ikeda等[2]研究表明,患者对经腋径路的美容效果最满意,但3个操作孔间的距离较小,只能处理一侧腺体,手术并发症较多。而双乳入路颈部无切口,术野相对广阔,可同时处理双侧病灶,手术适应证广。目前较多研究关注于腔镜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对于乳头状微小癌的应用研究较少,Hong等[6]研究了经腋下入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及微小癌的疗效。本文通过胸前乳晕径路处理甲状腺微小癌来探讨其疗效。

腔镜甲状腺手术所需时间仍比常规手术长,但腔镜胸前乳晕径路平均时间为(112.00±12.96)min,比其他入路稍短[2,3]。受纳入标准限制,术中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例数较少,但仍提示腔镜可较好地清理该区淋巴结。二组在术区出血、血肿、皮下气肿及积液、喉返神经损伤中均无差异。部分腔镜患者诉颈部及胸前疼痛不适感,少数诉吞咽疼痛,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可减轻,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

腔镜具有放大效应,有利于辨别喉返神经、血管及甲状旁腺,一般不易误伤。本文中损伤甲状旁腺在腔镜组及常规开放组低于4例,而对于喉返神经均无永久性损伤,可能与粘连、出血及超声刀使用不当等有关。因此对术者而言,准确的解剖层次和清晰的术野尤为关键。甲状腺次全切除时应保留被膜或背面少量腺体,特别是中下1/3的后被膜,可有效避免误伤旁腺。在行甲状腺全切时,应紧贴甲状腺后被膜进行分离,在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交叉处寻找旁腺。对比腔镜组与常规手术组甲状旁腺的保留无差异。笔者发现上甲状旁腺较下甲状旁腺易于分离暴露。正确使用超声刀,对于避免损伤神经、旁腺有重要意义。发热极应远离重要组织,控制好作用时间和距离,以防止热灼伤。本研究中腔镜组2例患者出现短暂声音嘶哑,可能与热灼伤有关,而开放性手术也有2例出现暂时性声嘶,考虑为牵拉神经所致。

目前对腔镜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虽有一定争议,但使用腔镜切除单纯的乳头状微小癌仍是值得提倡的[8]。本研究表明两组均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由于缺乏5年以上的随诊,尚不能判定腔镜手术的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复发率,因此需要更久的随诊来观察其疗效。尽管腔镜治疗乳头状微小癌的手术时间长、费用高,住院时间久,但治疗效果与常规开放手术相当,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仍是值得提倡的。

摘要:目的 探讨腔镜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6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62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腔镜组与常规手术组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较常规手术组长[(112.00±12.96)min vs(60.33±7.12)min,P=0.04)]。腔镜组住院时间较常规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两组在甲状旁腺的保留、引流量、引流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在局部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声带麻痹,损伤邻近器官如气管、食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且美容效果佳,值得提倡。

关键词:腔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疗效

参考文献

[1]Yoon JH,Park CH,Chung WY.Gasless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iaan axillary approach:experience of 30 cases[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6,16(4):226-231.

[2]Ikeda Y,Takami H,Sasaki 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yroidec-tomies:endoscopic surgery versus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J].SurgEndosc,2002,16(29):1741-1745.

[3]Shimizu K,Kitagawa W,Akasu H,et al.Endoscopic hemithyroidecto-my and prophylac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by using a totally gasless anterior neck skin lift-ing method[J].J Surg Oncol,2001,77(3):217-220.

[4]Kitagawa W,Shimizu K,Akasu H,et al.Endoscopic neck surgery with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us-ing a totally gasless anterior neck skin-lifting method[J].J Am Coll Surg,2003,196(6):990-994.

[5]Colonna M,Guizard AV,Schvartz C,et al.Grosclaude P.A time trend analysis of papillary and follicular cancers as a function of tumour size:a study of data from six cacer registries in France(1983-2000)[J].Eur J Cancer,2007,7(43):891-900.

[6]Hong HJ,Kim WS,Koh YW,et al.Endosopic thyroidectomy via an axillo-breast approach without gas insufflation for benign thyroid nodules and micropapillary carinomas:preliminary results[J].Yonsei Med J,2011,52(4):643-654.

[7]Choe JH,Kim SW,Chung KW.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using a new 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J].World J Surg,2007,31(3):601-606.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6

关键词:甲状腺,癌,乳头状,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包括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lMC),病灶小,病程长,且无明显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笔者收集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手术证实的PTC患者59例,旨在探讨CT对PTC诊断特点,以提高对PTC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中,男性13例(占22%),女性46例(占78%)。年龄16~77岁,中位年龄43岁。本组有63个乳头状癌性灶,肿瘤病灶≥1 cm 47例,肿瘤病灶<1 cm 16例,其中37例因颈部肿块而就诊,22例体检B型超声发现而行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皆行甲状腺平扫,以及增强动静脉期扫描。使用设备为Siemens 40排或16排螺旋CT扫描,层厚5 mm,患者采用仰卧位,检查范围上至下颌角,下至主动脉弓水平,为了更清楚地显示病灶以及毗邻关系,可进行2mm薄层,冠、矢状位重建。

1.3 CT图像分析:

观察图像包括病灶的分布、大小、形状、密度、周围和有无淋巴结肿大或转移。强化程度可分为:≤20Hu为轻度强化,>20 Hu且≤40 Hu为中度强化,>40 Hu为明显强化。钙化按大小可分为细钙化及粗钙化,具体为<3 mm为细钙化,≥3 mm为粗钙化,若兼而有之的归位后者。

2 结果

2.1 甲状腺乳头状癌CT表现

2.1.1 病灶分布:

59例中有4例左右叶同时出现(占7%),27个病灶位于左叶(占46%),24个病灶位于右叶(占41%),4个病灶位于峡部(占7%)。

2.1.2 病灶大小:

本组有63个乳头状癌性灶,大小为0.5~4.5cm,<1 cm有16例,占25%。≥1 cm有47例,占75%。12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合并腺瘤,其中3例伴腺瘤囊性变,3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2.1.3 病灶形状:

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或部分清晰或模糊不清。

2.1.4 病灶密度:

病灶大部分在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平扫密度为20~60 Hu,密度欠均匀,有18个合并钙化,其中粗钙化12个,6个为细钙化。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仅15例,大多数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以见到镶嵌征(图1,2),本组有23个,占36%。病灶包膜破损(图3,4)的有39个,占62%,包膜下还可见到强化明显的乳头状结节或突起(图5)。3例PTMC平扫上见稍低密度灶,在增强图像上显示不明显,病灶无法与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加以分辨。2例PTMC大部分表现为粗钙化,钙化面积占病灶的50%以上。

2.2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本组59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28例,占47%。其中单侧转移的19例,双侧转移的9例。增强扫描见中度或以上强化,表现为环形强化7例,都为较大的淋巴结。

3 讨论

P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临床较为常见,而且预后良好。患者以无痛性颈部肿块而就诊,因肿瘤生长缓慢,故一般就诊较晚,从发病到就诊可达10~30年之久。部分病灶较小,由于目前体检B型超声项目放宽,而来行检查21例,有11例确诊为PTMC。PTC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患者,本组中位年龄43岁,男女之比为1:3.5,女性较多,较文献[1,2]稍多。

本组病例资料显示大多数密度不均,病灶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增强扫描大多数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以见到镶嵌征(图3,4),表现为肿瘤组织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周围伴有低密度圆形带,酷似肿瘤镶嵌在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内。本组有23个病灶显示此改变,占总数的36%。

病灶包膜大多数不完整,占全部病灶的62%,表现为边缘不光整,低密度病灶缘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强化,主要是由于肿瘤突破腺体周边的包膜或假包膜所致,共28例,占总数的44%。有学者认为镶嵌征及结节状或乳头状突起是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征象[3,4],本组CT显示有镶嵌征及结节状或乳头状突起分别为23例(36%)和28例(44%)。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钙化,文献[5]报道细颗粒状钙化(直径<3mm)被认为是PTC的特征之一,本组钙化共有18例,细钙化6例(10%),粗钙化12例(19%),与文献[6,7]不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例PTMC为粗钙化,钙化面积占病灶的50%以上,实质部分较少,增强后已被钙化掩盖,容易诊断为良性病变,这也是造成PTMC误诊的原因之一。

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表现为细颗粒状、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最大横径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依据,文献[8]认为:Ⅵ区发现淋巴结即认为转移,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最大横径≥0.5cm、纵隔内淋巴结最大横径≥1.0 cm提示转移。依此标准,本组28例确定为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于瘤体周围的Ⅵ区,淋巴结最大横径均>0.5 cm,其中9例表现为瘤体周围多发小淋巴结,3例转移淋巴结肿可见钙化.本组术前发现淋巴结率远低于术后病理活检,这可能与淋巴结小、扫描层厚、强化方式有关,通过后处理多平面三维重建,有助于肿大淋巴结的检出。

参考文献

[1]兰宝森.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6-318.

[2]谭红娜,顾雅佳,彭卫军,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8):799-804.

[3]谢榜昆,关玉宝,袁小平,等.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癌症杂志,2003,22(2):192-197.

[4]关玉宝,曾庆思,伍筱梅,等.甲状腺癌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0):916-919.

[5]罗德红,石木兰.甲状腺癌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758-760.

[6]秦茜淼,茅蓉,戴训芦,等.甲状腺癌的高频声像图中钙化的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2):139-141.

[7]俞炎平,邝平定,张亮,等.小甲状腺癌的CT表现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0):1049-1053.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2008-2013年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208例HT、52例HT合并PTC且均有病理证实的病例资料。其中单纯HT组:208例, 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39岁;HT合并PTC组:52例, 年龄23~75岁, 平均年龄51岁。参照《内分泌代谢病学》第3版[2], 根据甲状腺肿和持续TgAb/TPOAb升高确定诊断桥本甲状腺炎, 并按其手术指征进行外科治疗, 手术病例均经术中冰冻和术后病理确诊。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照比较其年龄、病程、肿物体征、彩超砂粒样钙化、TSH指标归纳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癌变特征, 并总结HT合并PTC的外科治疗方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特点。

1.3 手术方式

对单侧腺叶PTC应用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双侧PTC患者施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于甲状腺峡部的肿瘤则行甲状腺峡部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术前彩超高度怀疑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并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均行冰冻病理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

单纯HT患者年龄24~65岁, 其中<45岁98例, ≥45岁110例。HT合并PTC患者年龄23~75岁, 其中年龄<45岁16例, ≥45岁3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病程长短

单纯HT患者病程<3年128例, ≥3年者80例。HT合并PTC患者病程<3年22例, ≥3年者3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肿瘤体征

单纯HT患者肿物结节状增大者78例, 弥漫性增大者130例。HT合并PTC患者肿瘤结节状增大38例, 弥漫性增大者1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彩超特点

单纯HT患者肿瘤彩超伴砂粒样微钙化85例, 不伴砂粒样钙化者123例。HT合并PTC患者彩超伴砂粒样微钙化34例, 不伴钙化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TSH特征

单纯HT患者TSH增高92例, 正常116例。HT合并PTC患者TSH增高37例, 正常1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分期及愈后

本组资料证实HT、HT并发PTC的病例均有上升趋势, 其中HT并发PTC者占同期经术后病理证实为HT患者的20% (52/260) 。HT并发PTC, 癌灶直径平均1.6cm。其中HT病灶癌变为微小PTC (肿瘤直径<1cm) 15例;淋巴结转移10例 (19.2%) (3例出现Ⅱ、Ⅲ、Ⅵ区淋巴结转移, 3例出现Ⅵ区转移, 4例Ⅲ区淋巴结转移) 。根据TNM分期, Ⅰ期42例, Ⅱ期5例, Ⅲ期4例, Ⅳ期1例。52例术后1个月复查甲功, 出现甲低16例 (30.8%) , 4例患者暂时性声嘶, 2例一过性手足麻木。术后复发2例, 再次行甲状腺全切及颈清术。术后患者长期服用优甲乐并监控心率及TSH值。

3 讨论

HT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多见于30~50岁妇女, 病程迁延, 可伴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间变癌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临床以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多见。

HT和PTC各自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两者有相似的病因。桥本甲状腺炎可导致甲状腺结构破坏, 影响甲状腺激素产生, 使甲状腺长期处于功能低下状态, 反馈性地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TSH) 的增加, TSH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长期过度刺激使甲状腺滤泡过度增生而发生癌变。有研究表明用甲状腺素制剂治疗HT, 可以降低血清中TSH水平, 减少甲状腺癌的发生[3]。国外有学者观察到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间质重度淋巴细胞浸润者易于癌变[4], 另外PTC引起甲状腺实质淋巴结细胞周围浸润, 进一步证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机制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关。同时高碘因素研究发现高碘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相同的致病因素[5]。

HT并发PTC的术前诊断无确定的临床指标, 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 仍以病理作为确诊手段。笔者观察发现≥45岁女性病程超过3年的HT患者, 尤其是甲状腺疼痛明显, TH内科治疗和一般对症处理无效;TH治疗后甲状腺不见缩小反而增大;发现压迫症状或淋巴结肿大, 仔细触诊甲状腺发生不对称、质硬的结节状肿大时, 需注意甲功等变化, 尤其TSH升高情况。应选择高分辨率超声发现肿物内存在砂粒样微钙化时注意癌变发生。本组研究显示HT并发PTC的患者术前TSH升高者占71.2%, 砂粒体样微钙化率高达65.4%, 彩超肿瘤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结节, 边界模糊, 结节的边缘可见到细小毛刺或分叶征, 内部可见砂粒样微钙化, 它是PTC典型的病理表现[6], 其病理可能是由于病缺血坏死导致钙盐沉积所致。进一步可行甲状腺ECT检查, 如果肿物呈冷结节, 有助于帮助诊断。另外近年来开展的病理穿刺对发现HT癌变有极大价值, 可直接作出病理确诊。

HT合并PTC时的甲状腺切除范围和方式意见不尽一致。国外学者建议甲状腺全切, 国内认为甲状腺全切后术后甲低、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增加, 且患者生存率没有提高, 在除非双侧都有癌灶的情况下, 不主张甲状腺全切。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HT并发PTC的肿物较小, 分期偏早, 复发率低3.8% (2/52) , 无死亡病例, 显示了较好的预后, 与其他学者的结果基本一致[7]。但手术后甲低患者比率较高。因此我科倾向是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甲状腺全切术。我科的术式利于避免切除范围过大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 又可以减少复发率, 也不会因峡部残留导致呼吸受阻。所有手术术中均行冰冻病理检查, 以免漏诊。本组52例HT并发PTC患者中1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转移率为19.3%, 且并发双侧PTC者较少。转移者大多集中于颈内静脉内侧及气管食管沟内, 对淋巴结肿大不明显者, Ⅵ区淋巴结清扫很重要。手术中因HT合并PTC时存在炎症且甲状腺肿大, 血供丰富、易出血, 同时可能存在肿瘤浸润周围组织, 所以要谨慎处理甲状腺背侧被膜, 笔者的经验是常规解剖暴露喉返神经并精细化解剖甲状腺背侧被膜暴露旁腺及下动脉血供。如果出现出血, 尽量轻柔地用湿纱布压迫止血, 靠近重要区域最好缝扎止血, 而不宜使用电刀, 也不要粗暴使用吸引器, 以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及血供。本组52例术后一过性手足麻木感2例, 暂时性声音嘶哑4例, 分析原因可能是术中牵拉或术后局部血肿压迫影响了甲状旁腺血供和喉返神经功能所致, 但均于术后1~2个月内逐渐恢复。术后1个月患者复查甲低比率较高 (30.8%) , 术后均予优甲乐治疗, 并控制TSH在0.01水平, 定期复查调整甲状腺素用量。

总之, 对于病程长合并TSH增高明显, 甲状腺结节状增大的中年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定期复查彩超提示肿物内砂粒样微钙化者, 应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性;通过实施正确及时的外科治疗, 术后再积极配合甲状腺素的补充和TSH的抑制治疗, 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手术切除的, 且均有病理证实的单纯桥本甲状腺炎 (HT) 208例, 桥本甲状腺炎 (HT) 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52例, 通过对照比较其年龄、病程、肿物体征、彩超特点、促甲状腺激素 (TSH) 指标及外科治疗方式与效果, 总结分析HT并发PTC的高危特征与预后特点。结果:HT并发PTC占同期260例经病理证实为HT病例的20% (52/260) 。两者比较, HT并发PTC年龄偏大, 病程较长, TSH增高者多;结节样肿大较弥漫性肿大者癌变率高, 彩超砂粒样微钙化发生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现HT并发PTC患者临床分期较早, 淋巴结转移率偏低、复发率低, 术后甲低率较高。结论:HT并发PTC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于病程长合并TSH增高明显, 甲状腺结节状增大的中年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如内科治疗效果欠佳, 定期复查彩超提示肿物内砂粒样钙化者, 可作为筛选癌变的高危特征;经外科治疗后HT并发PTC的愈后较好。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Pasquale M, Rothstein JL, Palazzi JP.Pathologic features of Hashimoto’s associate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J].HumPathol, 2001, 32 (1) :24-30.

[2]廖二元, 主编.内分泌代谢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04.

[3]Dorange A, Triau S, Mucci-Hennekirme S, et al.An elevated level of TSH might be predictive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Ann Endocrinol (Paris) , 2011, 12:513-521.

[4]Tamimi DM.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and thyroid tumors[J].Surg Pathol, 2002, 10 (2) :141.

[5]Knobel M, Medeiros-Neto G.Relevance of iodine intake as a reputed predisposing factor for thyroid cancer[J].Arq Bras Endocrinol Metabol, 2007, 51 (5) :701-712.

[6]Wang N, Xu Y, Ge C, et al.Association of sonographi-cally detected calcification with thyroid carcinoma[J].Head Neck, 2006, 28 (12) :1077-1083.

甲状腺微笑乳头癌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9例, 其中女性64例, 男性25例, 年龄为18~74岁, 平均年龄 (40.2±2.8) 岁。所有患者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 (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颈部淋巴结清扫) , 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1个月来我科准备行131I清甲或清灶治疗, 4~6周内均未服用优甲乐TSH抑制治疗。治疗前常规检查FT3、FT4、TSH、i PTH、血钙, 同时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另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20名, 女性30名, 年龄20~70岁, 均未服用影响钙、磷代谢药物, 行FT3、FT4、TSH、i PTH、血钙检查。

1.2 检测方法

1.2.1 骨密度测定。

采用美国GE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 , 测定部位为腰椎 (L2-4) 和髋关节, 包括 (WARD'S三角区, Troch, Neck) [2]。

1.2.2 样本采集。

血清样本采集为采集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置于低温冰箱冰冻保存, 同一批试剂测定。

1.2.3 试剂及方法。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激素 (FT4) 、三碘促甲状腺激素 (TSH) , 甲状旁腺激素 (i PTH) 检测采用西门子Centaur XP化学发光分析仪;血钙检测采用罗氏公司生化分析仪P800。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术后的甲状腺功能、i PTH、血钙检测结果及术后骨密度检测结果。

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以FT3、FT4、TSH、i PTH、血钙检查结果为依据进行评定, 正常参考值为FT3 4~10 pmol/L、FT4 10~31 pmol/L、TSH 0.3~5.0 m IU/L、i PTH 1~10 pmol/L、血钙浓度2.25~2.75 mmol/L, 超出正常值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低于正常值则提示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甲功、i PTH、血钙检测结果

术后4~6周, 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FT3平均为 (0.64+0.20) pmol/L, FT4平均为 (2.42+0.78) pmol/L、TSH平均为 (93.36+23.73) m IU/L。89例患者中, 84例甲状旁腺功能正常, 有5例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患者的i PTH、血钙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1。

2.2 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骨密度检测结果

89例患者中, 19例骨质疏松, T值为L2-4 (-2.63±0.121) , Troch (-2.59±0.168) , ward's (-2.61±0.153) , Neck (-2.60±0.165) ;6 0例骨密度减低, T值为L2-4 (-1.72±0.321) , Troch (-1.59±0.188) , ward's (-1.65±0.271) , Neck (-1.60±0.264) ;10例骨密度正常, T值为L2-4 (1.23±1.221) , Troch (1.59±1.288) , ward's (1.41±1.313) , Neck (1.60±1.277) 。见表2。

3讨论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会影响骨代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治术后由于甲状腺组织被切除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 少数患者因术中甲状旁腺受损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从而导致骨代谢异常、骨代谢紊乱, 引起骨密度减低或骨质疏松。

本研究中, 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治术后4~6周均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 89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有60例为骨密度减低, 占67.42% (60/89) ;有19例为骨质疏松, 占21.34% (19/89) 。甲状腺功能减低引起骨质疏松的因素可能有:甲状腺激素水平减低时体内的蛋白合成发生障碍, 可使骨形成受阻;甲减时, 肾脏常发生黏液性水肿,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合成受到影响;同时, 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成骨细胞的直接刺激作用明显减少;还由于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水平都显著降低, 共同导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 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时, 破骨细胞作用减弱, 骨钙动员和释放减少, 肾脏排磷减少, 血磷升高, 也使1, 25 (OH) 2D3生成减少, 共同造成低钙血症, 使骨形成的原材料缺乏, 引起骨质疏松[3]。对这类患者应积极纠正甲状腺功能减低, 及时处理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定期复查检测血清钙、磷, 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摘要:目的 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PTH、血钙、骨密度进行测定,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要积极防治骨质疏松。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9例, 所有患者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 46周内均未服用优甲乐TSH抑制治疗。治疗前常规检查FT3、FT4、TSH、iPTH、血钙, 同时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 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治术后1个月, FT3为 (0.64+0.20) pmol/L, FT4为 (2.42+0.78) pmol/L、TSH为 (93.36+23.73) m IU/L。89例患者中, 84例血清iPTH为 (56.76+20.11) pg/m L, 血钙 (2.25+0.26) mmol/L, 5例患者iPTH (3.26+1.63) pg/m L, 血钙 (1.42+0.45) mmol/L。89例患者中, 19例骨质疏松, 60例骨密度减低, 10例骨密度正常。结论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会影响骨代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治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 少数患者因术中甲状旁腺受损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从而导致骨代谢异常、骨代谢紊乱, 引起骨密度减低或骨质疏松。对这类患者应积极纠正甲状腺功能减低, 及时处理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同时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1]杨雷, 郑荣寿, 王宁, 等.2010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与死亡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48 (8) :663-668.

[2]韩静, 江霞.甲状腺疾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20) :3694-3696.

上一篇:四季养生茶下一篇:职业生涯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