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与启示(精选9篇)
作用与启示 篇1
国际转移价格, 是指国际企业管理当局从其全球经营战略出发, 为谋求公司整体利益最优化, 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购销商品和提供劳务时所采用的内部价格。
一、国际转移价格现状
近几年来, 跨国公司转移价格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于转移价格在跨国公司中的特殊角色、在避税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在总部设立税收筹划机构, 专门对其进行研究。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跨国企业内部交易及其转移价格策略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最终成为由跨国公司最高决策层制定的商业秘密武器。
二、国际转移价格的作用
国际转移价格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商品价格不同, 通常不受商品生产企业劳动消耗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而主要服从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 以谋求实现跨国公司整体经营利润最大化。跨国公司实施转移价格策略可获取多种优势和利益, 这是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而产生的主要经济效应, 是其运用转移价格的动机所在。转移价格的作用有很多, 其中尽可能减少或逃避主权国对企业所得税和关税的课征, 以增加跨国公司的整体利润是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另外, 通过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还可以避免外汇风险、政治风险等风险, 获得竞争优势, 实现资金的自由调拨与配置, 减少利润过高带来的麻烦等, 从而维护其市场竞争能力或占领新市场。
(一) 逃避税收
1、逃避所得税。由于东道国政府一般根据公司的利润额来计算应课征的所得税税款, 所以跨国公司就利用各国在税率方面的差异、自由港的优惠及区域性关税同盟等有关法律法规, 人为地提高或压低交易价格, 将利润从税率较高的国家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 使企业所得税税负降到最低限度。为了操纵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各公司间各项收入的分配方面, 通常都要做一些“手脚”。如美国的跨国公司有一批零部件要出口到联邦德国的子公司去。它首先开出低价卖给设在巴哈马群岛的子公司, 该公司可以根本不经营具体业务, 仅仅是有人接听电话的虚设机构;接着再由巴哈马群岛的子公司用高价卖给联邦德国的子公司。实际上, 货物可能由美国直接运到联邦德国, 货款也不经过巴哈马群岛。但经过这一周转, 使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因“低价”出售而无盈利, 联邦德国的子公司因“高价”收购而无盈利。这样, 两者的盈利都集中在避税港, 整个公司就可以减低税收负担。
2、逃避关税。逃避税收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逃避关税。跨国公司体系内部频繁的交易, 在跨东道国和母国的国界时都要交纳关税。跨国公司对设在高关税国家的子公司, 以偏低的转移价格发货, 减少纳税基数和纳税额。一般来说, 是降低了进口子公司的从价进口税, 因为出口一般是免征关税的。比如, 某商品的正常价格为100美元, 在A国要交60%的从价进口税, 则所征关税为60美元。现在, 以偏低的转移价格售给子公司, 发票标明为50美元, 进口税则从60美元减到30美元, 每件产品减少关税30美元。
不难看出, 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逃避关税与所得税的影响正好相反, 即一般情况下如果少交了进口关税就得多交所得税。而一般来说, 所得税要重于进口关税, 故跨国公司权衡利弊, 通常优先考虑所得税因素。
(二) 躲避风险。首先是外汇汇率变动风险。近年来, 世界外汇市场动荡不定, 各国货币比价波动很大而且频繁, 这使得在世界各地设立公司的国际企业, 暴露在很大的外汇风险之中。跨国公司不仅面临着贸易中的交易风险, 还面临着资产的外汇换算风险。
国际企业在预期东道国货币汇率将下跌时, 迅速撤回资金, 这就是货币转移。跨国公司对于那些处于货币汇率危险国家的子公司, 采取提前支付各种应付款项 (如专利使用费、管理费、研究费、资金利息、贷款等) ;反之, 其他公司拖延对它的应付款项, 即等待时机, “提前”和“拖延”的支付方式结合, 选择合适的汇率付款。当然, 使用得当需要建立在对汇率的正确预测基础上。但利用转移定价可以加强这种方法的有效程度, 从而使风险进一步降低。母公司可以利用转移定价来实现货币转移, 也类似转移利润的办法, 通过转移价格拨一笔资金, 为受到外汇波动损失的子公司输血。
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的风险有政治风险、通货膨胀、价格管制等, 这些因素跨国公司都应考虑。
(三) 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海外新建子公司时, 凭借整个公司体系的资金等实力, 运用转移“低价”, 帮助子公司迅速打开局面, 树立良好信誉, 站稳脚跟;当跨国公司的某个海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 总公司可以转移低价, 不惜血本, 维持低价倾销, 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在那里开拓市场的子公司, 直至把对手挤垮, 最终占领市场。
(四) 调拨资金。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需要利用众多的资金市场, 从整个公司体系各单位间统筹资金, 并希望能尽早收回投资。但是, 许多国家都实行不同限度的各种管制, 为此利用转移定价, 使各子公司对母公司的生产、科研、管理等支付高额费用, 对子公司高价售货或低价购买, 从而从子公司抽回资本。类似做法还有, 把资本从低利率国家转到高利率国家, 或当某个国外公司存在扩大投资的良机时, 便可将公司的资金及时转移出去。
三、国际转移价格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加入WTO后, 我国跨国公司对转移价格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无疑影响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所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已不容忽视, 如何针对我国跨国公司的经营现状, 合理利用转移定价, 充分发挥其作用, 使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纳税最小、利润最大, 并减少各种政治、经济风险。
(一) 加强一体化管理, 建立跨国公司经营网络。国内母公司应对海外子公司实行有效控制, 加强跨国公司内部调拨和专业化协作, 促进内部贸易市场的发育。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内部化优势, 减少海外投资的经营成本, 从而使总公司的海外经营一体化, 形成集团优势。比如, 我国跨国公司可以同时利用甲国的资源优势, 设立原材料基地;利用乙国的劳动力资源, 设立加工企业;利用丙国的市场优势, 设立配售企业。也可以在某个国家设立加工生产中心的同时, 又在另外许多国家设立销售中心, 或者将各个海外子公司建成高度专业化的生产中心, 形成一条首尾衔接的跨国生产线, 这就为转移价格策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 建立适应转移价格需要的信息系统。为了有效地利用转移价格谋求全球利益, 跨国公司总部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集中的计划决策和管理调节。为此, 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系统, 随时掌握世界各地金融网及经营状况是实施转移价格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 加快培养一批高级跨国经营人才。实施转移价格合理规避管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 它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而且熟悉当地法律和财会制度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为母公司恰当运用转移价格策略提供准确的信息。经济的全球化更是要求这些人员须头脑灵活, 精通外语, 熟练掌握国际税法、国际金融、国际财务管理等知识, 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可靠分析, 并做出正确决策。
(四) 加快会计、税务、法律等咨询服务业的建设, 规范和完善策划公司的服务。经济要发展, 国际竞争力要提高, 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为经济服务的咨询业及策划公司。它们对跨国公司的服务要注重国际性、长期性。比如, 现在各国普遍实施转移定价税制, 以限制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避税,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较长, 对转移价格早有研究, 并已形成惯例和法律。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 跨国公司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其中最有效也较隐蔽的就是国际转移价格策略。本文通过对国际转移价格作用的阐述, 揭示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转移价格
参考文献
[1]宋镇亮.论转移价格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与运用[J]山东对外经贸.2000.
[2]陆国俊, 王冬.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J]国际经济合作.2001.2.
[3]孙靖.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防范措[J]经济纵横.2001.10.
[4]善平.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作用与启示 篇2
一、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性锻炼的途径方法探索
1、提高党员素质。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提升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加强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既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战略安排,更是提升广大党员自身素质的实践锻炼,我们抓住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利时机,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切实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本领,以素质的提升来确保和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2、加强党性修养。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加强基层组织,既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党支部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创先争优”读书活动,旨在引
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作为公司“创先争优”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读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党员干部每人推荐一本好书,公司党支部在汇总了推荐书目之后,挑选了其中两本《你在为谁工作》和《责任胜于能力》,统一购买并发给每一位党员干部,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第二阶段是读好书,党支部要求每位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提高,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读书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并引导员工积累知识、加强修养、提高素质。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高执行力和管理水平,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第三阶段是交流读后感,公司在QQ群里开辟了“读书论坛”专栏,对党员干部的读后感进行及时宣传,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汇报、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大家互相学习取得的感悟和收获,达到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此次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崇尚学习、享受阅读的良好风尚,切实推动了公司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二、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做法
1、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担当着具体的组织者、实施者、落实者的重大责任,创先争优活动能否最终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否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四强”争创标准。
党支部把创建“四强四优”活动同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结合起来,对照国药集团打造中央企业医药健康平台和进入世界500强战
略目标,按照国药控股股份公司“整合、转型、创新、跨跃”的发展战略要求,认真查找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驾驭企业的能力,为推动新疆公司的改革发展做贡献。
2、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进一步理清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避免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在工作中和各项活动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创业精神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推动单位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形成凝聚力、抓工作、万众一心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支部以“党员先锋岗”为活动载体,倡导增收节支、降低经营成本,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经营一线的药品配送岗位确定为“党员先锋岗”,使党员成为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骨干力量,影响和带动员工做到以诚待人,以信立身,热情服务,乐于奉献,用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党员真正成为了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主力军。
3、队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争先创优工作上不上台阶,则要看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是否真正发挥。围绕“四强”党组织的建设,引导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议大事、谋全局、善决策、负责任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善于集中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互相补充,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
水平和综合实力。要求下属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先做到,禁止下属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执行《廉政准侧》和《若干规定》,坚持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
三、创先争优活动的启示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最高要求、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落脚点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得实惠上。领导班子深知:只有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把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
领导班子把解决好民生问题摆到企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谋划和考虑,针对员工提出的食堂伙食不好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制定整改措施,立即改进了蔬菜和副食品的采购方式,并提高午餐费标准,从根本上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伙食质量,受到了员工的好评。
对于生病住院的员工,领导班子带着慰问品前来探望,详细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真正做到了关心员工健康,为员工谋福利,服务群众,广大员工深深感受到了公司领导班子的关爱和温暖。
党组织的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样不能是口头,而应落实在行动上。“创先争优”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发扬,才能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刘凤荣╱百度文库╱《创先争优的研究讨论课题: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工作的经验启示》
国药控股新疆新特参茸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作用与启示 篇3
关键词:武警院校,优质大课,评比活动,启示
2012年3月下旬, 来自武警部队14所院校的70名教员在武警杭州士官学校参加了武警院校“优质大课”评比竞赛活动, 最后30名教员脱颖而出, 分获一、二、三等奖[1]。“优质大课”评比活动旨在选出一批理念先进、内容新颖、方法灵活、可学可用的优质课, 带动和促进院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推进武警院校教育教学转型, 这是认真贯彻全军和武警部队院校会议精神, 全面提升“两个一流”建设步伐, 检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
1“优质大课”评比特点及要求
“优质大课”评比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与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和遂行中心任务紧密联系的管理、战术、勤务、政工和法律5门主干课程进行评比, 评比采取电脑抽签排序、分组同步实施、现场公布成绩的形式, 按理论考试、自选内容评比、抽选内容评比、答辨四个环节实施。
其中授课内容和授课艺术是决定“优质大课”评比效果的关键因素。授课内容上, 要求符合大纲要求、信息量大、条理清楚、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既介绍教材经典内容, 又反映学科时代进展, 体现出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思想性和启发性;授课手段上, 要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中心地位, 采取多种形式反映教学内容, 板书板图要工整、规范, 课件制作要精美适用, 教具的使用要与讲解配合恰当;授课艺术上, 要求教员注意与学员双向交流, 自身仪表端庄大方, 教姿典雅得体, 声音洪亮表达清楚流畅, 语调抑扬起伏, 富有激情;授课效果上, 要求注意启发学员思维, 指导学员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员创新意识, 在专业育人的同时, 还适当体现道德育人。
2“优质大课”评选效果
连续几年来开展的“优质大课”评比有力地促进了各个教学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院校教员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是提升了教员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评比前, 参赛教员都查阅了大量资料, 精心设计和认真书写教案, 精选了教学内容, 强化了知识的科学性、思想性, 授课的趣味性、艺术性;评比中, 参赛教员教员不畏强手, 顽强拼博, 促使教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素质基础。
二是改善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比中, 以Powerpoint代表的课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教员或精心设计和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和Flash动画片, 或将因特网等载体上的优秀音频、视频、Flash动漫剪辑到课件中, 配合教学素材, 增强了视听效果, 优化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 受到专家和学员们的好评, 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方法基础。
三是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一名参赛教员的优质课往往凝聚了该课程专家组、课题小组等数人的集体智慧, 赛前各小组人员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密切配合, 团结协作,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为参赛选手取得好成绩默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锻炼了队伍, 培养了协作奋进的团队精神, 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团队基础。
四是加快了对年轻教员的锻练。院校年轻教员多富有朝气, 崇尚荣誉, 喜爱挑战, “优质大课”评比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 调动了年轻教员岗位练兵的积极性。因此, 每年都有大批青年教员参赛, 从课件制作, 到演讲, 一遍遍演练、一次次打磨, 教学内容、授课技巧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深受学员喜爱的优秀青年教员, 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人力基础。
3 优质大课“评选的启示”
“优质大课”实质是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质大课组合系统工程[2], 评比活动实质是各院校师资实力、教学水平、综合实力的一次重要展示, 要想在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 取得佳绩, 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 各院校要想脱颖而出, 离不开院校党委首长重视和支持, 只有在院校形成层层抓教学, 人人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 才能促进师资培养、授课质量的提高。如武警警种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评比活动, 选人用人得当, 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展示了学院实力, 树立了学院良好形象。
第二, “优质大课”的形成离不开教员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基本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 写、画、讲、演的能力差, 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学员不爱听, 就谈不上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三, “优质大课”内容要贴近部队实际, 避免形式主义。“优质大课”源于教学, 服务于教学, 最终应用于部队, 不能搞形式主义, 不能搞花架子, 参赛教员要紧贴院校, 紧贴学员需要、紧贴部队需求, 精选授课内容, 增强案例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断努力提高授课质量和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和层次。是不是优质课, 应聆听基层的声音, 让基层实践需要说了算。
第四, “优质大课”评委要具有代表性, 确保评比的公正性。评委既要有院校的专家和首长, 也要充实基层单位代表或骨干, 既要有一定的广度, 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确保“优质大课”评比在公平、公正、有序、和谐氛围中进行。如果评比不公, 会严重挫伤参赛教员和院校的积极性, 影响评比声誉和质量。
总之, “优质大课”评比是武警部队院校建设的一件大事, 要着眼院校教育特点, 建设一支优秀的、有后劲的师资队伍, 是武警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优质大课”评比活动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周莉娜, 赵天升.武警院校优质大课评比竞赛落幕-14所院校的70名教员参加角逐[N].解放军报, 2012-04-09 (5) .[1]周莉娜, 赵天升.武警院校优质大课评比竞赛落幕-14所院校的70名教员参加角逐[N].解放军报, 2012-04-09 (5) .
作用与启示 篇4
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现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诸家倡导的礼乐文化,人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人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的文化,礼乐文化终究会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人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剧地西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虑。
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人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作用与启示 篇5
在中国, 英语的教学从小学就开始, 一直持续10余年, 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的投入都是非常高的, 但英语教学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目前, 外语教学在国内的发展处于一个投入大、收效低的状况, 因此教育者们时刻都在思考着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当然, 语言磨蚀理论的引入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一、影响英语磨蚀的因素
1. 受蚀时间。
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受蚀语言的方式和时间的影响, 增加了学习者在语言上的语言磨蚀程度。经研究、测试得出结论, 外语学习者语言的磨蚀状态处于一种前快、中满、后快的发展趋势。换言之就是, 学习者在最初几年所学到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被磨蚀的机率较大, 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在学习中期阶段所获知识和技能没有被过多地磨蚀, 但随时间推移越往后发展, 其磨蚀的程度又会大大提高。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好一门外语后, 就立即离开当时所学习的语言环境, 或在之后的生活或工作中不经常使用外语, 那么此种语言的磨蚀程度则会很大提高。在中国, 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 不能有效地将所学英语知识点结合运用到现实生活或工作当中, 主要还是因为长时间没有这样的英语交流环境, 从而造成无数外语学习者出现了外语语言磨蚀的情况。
2. 外语习得方式。
目前, 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浸泡式教学, 另一种是明示式教学。根据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用语言习得方式分析研究其对语言磨蚀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明示式教学模式的外语学习者比使用浸泡式教学模式的外语学习者更能承受语言磨蚀的影响。此外, 采用不同的语言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受到的语言磨蚀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3. 磨蚀前的语言水平。
关键阈值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 学习水平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时, 其语言水平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且其语言的抗磨蚀能力也有所增强。换言之, 外语学习者只有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 不断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并越过关键阈值, 进而尽量减少语言的磨蚀程度。
4. 情感因素。
采用路径分析法对情感因素影响语言磨蚀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中发现, 学习者若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那么在学习外语语言时就能理性摆脱受语言磨蚀的影响。研究还发现, 存在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但能够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推动学习者向前学习的动力, 有利于防止语言磨蚀。总而言之, 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程度上,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磨蚀程度。
二、语言磨蚀相关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与启示
1. 合理应用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果学习者本身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能力和对学习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及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动机, 语言磨蚀将不会影响此类外语学习者。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 多多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利于英语学习的健康心理, 让他们觉得在外语学习上有一种成就感。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活动, 创造一个活跃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2. 关注语言的关键阈值时期。
为了能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保持稳定,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外语课程结束之前多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由于高校英语课堂时间有限, 因此老师在教学任务分配过程中一定要合理, 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英语的效率, 让学生有选择性地掌握一些重要英语知识点, 无论是以前学过的还是现在新学的知识。不单单是在学习外语之后才会出现语言磨蚀现象, 在语言习得的同时也是会出现语言磨蚀的, 因此高校教师可尝试在初学阶段, 根据每个班的教学进度, 引导学生复习以往学习过的内容, 俗语“温故而知新”, 再讲授新的英语知识点, 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网状结构, 并反复练习, 一定能帮助学生降低对外语学习的语言磨蚀程度。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而言, 语言的练习是减少语言磨蚀最有效的途径。
3. 减少母语使用, 将他语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高校英语学习者一般都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和过程之后出现语言磨蚀, 而此种语言磨蚀是我们在母语环境下学习二外语而出现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比例。若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大量灌输英语信息量,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少量汉语, 降低了在母语环境下学习二外语而出现的语言磨蚀程度。
4. 开设英语后续课程或举办英语类活动。
有这样一个研究, 对一批共773名学习西班牙语的学习者进行了为期50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被试者磨蚀过程呈现一种“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 即在停止使用外语后的前期 (如前5年) 磨蚀非常严重, 中期 (如其后20年) 不明显或无磨蚀;后期 (如其后25年) 磨蚀又加快。
转回国内英语教学情况分析, 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 常规的英语教学处于一个真空期, 那么, 学生在这个时段的外语语言水平会大幅度下降, 正是语言磨蚀最快的时段。归根结底, 主要还是受到了教学计划未能妥当安排和学生不主动学习英语的影响。因此, 在大学高年级, 应适当开设英语后续课程, 或者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 组织英语角等活动。
总之, 针对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利用文中所阐述的规律, 提出有效对策, 这是外语教学者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 提高语言受蚀者的抗磨蚀能力也应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摘要:对于外语教学而言, 语言磨蚀具有非比寻常的教学指导意义, 它成功地吸引了许多语言文学家和大学外语教师们的广泛关注。而语言习得研究方面就有语言磨蚀, 它的重要结果就是会造成语言磨蚀。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 尽量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时极大限度地减少语言磨蚀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确保保留他们的外语能力, 从而帮助高校学生在学习外语时, 保证其外语能力的连续性和终身性。
关键词:语言磨蚀,英语教学,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蔡寒松, 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 2004, (4) .
[2]李宝宏, 洪卫.语言磨蚀研究对英语教学与习得的启示[J].大家, 2011, (20) .
作用与启示 篇6
一 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微观的角度可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 不同创新主体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 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 获取外部性效应, 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 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 即1+1>2的效用, 从而降低创新成本, 提高创新绩效。而高校协同创新则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 为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 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合作攻关, 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因此, 高校协同创新则是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的双重内涵, 具有协作和整合的双重功能。
首先, 高校协同创新是一种合作关系, 其目标是双赢。协同创新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互补性联盟, 各主体之间可以是契约关系也可以是产权关系等, 在协同创新中, 各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参与方的资源, 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其次, 高校协同创新能够整合有限的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协同创新可以是校校协同, 也可以是校所协同、校企 (行) 协同、校地 (区域) 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 其合作类型多样, 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最后, 高校协同创新也是一种平台的构建。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和创新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上依赖于每个人的创作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时代的发展需要合作的平台, 需要合作。因此, 要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必须推进协同创新。
二 推进协同创新, 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力点
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纽带,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桥梁。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而推进协同创新则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着力点。
1. 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受传统思想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大多沉浸于经院式的自我封闭、“闭门造车”的纯理论的学术研究, 研究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造成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严重脱离实际, 与社会需求不符, 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滞后”有余, “超前”意识不足, 对社会改革发展实践的认识、预测、决策、咨询和指导功能不能充分体现, 严重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有效介入决策和实际工作部门, 降低了社会科学成果的实践功效, 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直处于较尴尬的境地。再加上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流于形式, 重“实利”轻“研究”, 学术气氛不浓, 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无法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迫切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大发展。
2. 协同创新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作为社会科学, 时代也要求其通过协同创新, 整合团队的力量来实现发展。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整合,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科研协同创新已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推进高校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 我国还处于传统的教学科研阶段,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教学研究方式还大部分停留在各自为战的阶段。这就与有限的科研经费、人员以及设施等科学研究资源的分配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影响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与个人之间的深度合作, 因此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协同创新。
三 推进协同创新——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的对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拓宽成果推荐渠道, 强调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运用于学科建设和发展。高校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肩负着如何面向市场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高校协同创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平台。
1. 以协同创新为抓手, 推进理念的创新与思想的解放
首先, 高校要解放思想, 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 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 强调“协同”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方面。通过协同创新营造一种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其次, 高校创新要紧紧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创新模式, 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努力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 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
最后, 高校协同创新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在高校内部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深度融合, 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构建相对独立, 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2. 以科研促教学, 以教学引领科研,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
19世纪初, 有“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洪堡便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念;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必须有效地协调二者的矛盾, 既突出教学的主要地位, 又要加强科学研究。可见, 教学与科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互为源流的关系。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既是科研的主体, 又是教学的主体, 是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可以向教学转化, 在教学、课程、教材中体现研究成果。通过传授研究方法、介绍研究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教学、课程的改革发展, 是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便利的途径。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可不断促进科研与教学协同创新, 实现成果的相互转化。
3. 建设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创新能力
团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没有团队就无法形成协同创新。团队的持续更需要有团队精神, 它是团队的灵魂, 没有团队精神, 协同创新也无从谈起。因此,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建设要以落实推进人才项目为切入点, 以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为载体, 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提升战略思维和研究能力为重点, 放手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骨干作用, 培育造就一批尖子人才。在协同创新中, 要特别重视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 领军人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第一责任人, 是创新团队的核心, 更是创新团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 高校通过以组建一流的教学科研团队为载体, 加强协同创新, 将成为新时期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4. 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为契机, 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产教结合是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一种双向合作, 具体来说, 就是学校根据所设专业, 积极开办相关产业, 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 相互支持, 相互促进, 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体。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作用的对象是人, 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科学素养和心理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向全社会进行普及和推广。
通过协同创新, 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学科支持,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
摘要:协同创新逐渐成为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本文从协同创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出发, 分析通过协同创新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从而为高校文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着力点,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祖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7)
[2]褚楚.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科技, 2012 (4)
[3]顾冠华.发挥高校在新兴产业中的协同创新作用——麻省理工学院能源研究计划启示[J].群众, 2012 (6)
作用与启示 篇7
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存在着较大区别,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显著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 调动大学生的大脑思维,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 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有助于激发人的智力发挥, 是打开大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艺术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特点, 能够开发大学生的右脑功能,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教育只适合文科学生, 但事实表明, 理工科学生同样甚至更加需要接受艺术教育。理工科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对大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而适当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 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2.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既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 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能力。思维主要分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两大类, 在所有实践中, 这两种思维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因此, 艺术与科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艺术教育的渲染下, 大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感知能力, 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实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可见, 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 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时期, 大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 良好的大学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在新形势下, 社会经济与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促使文化艺术逐渐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是在精神文明上却十分匮乏, 这不利于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但在教育上却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 这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社会现状,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健全大学生人格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妙之处, 体会到艺术的精神, 明辨善恶美丑,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涵养,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新形势下艺术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艺术教育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当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平衡并丰润高科技的理性与机械。当前, 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而那些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文素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 而艺术教育正起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美好心灵, 能够善辩是非、反对虚假、遵守公德的人, 会将知识益化并合理地用于人类共同的理想, 塑造美好的社会家园。
2.艺术教育可以使科学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真与善和谐统一
艺术教育可以促进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契合点, 即理性与情感的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艺术教育可以说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它既培养教育对象通过追求美去探寻真, 又培育了他们探索真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他们在获得浅表层面的感性愉悦之后, 逐渐潜移默化地上升为隽永、深邃的理性美感。
3.艺术教育影响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国民精神的塑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肩负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对大学生艺术教育所产生的直接结果, 可以从宏观上影响整个民族社会的文化品位。文化承载精神, 精神体现文化,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播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化、艺术的责任, 对传统及外来文化、艺术的提倡或排斥直接可以影响人们的喜好和接受程度, 从而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别选择的能力, 并且可以有效地抵制当下网络信息多元化所带来的一些低俗恶劣的文化侵蚀。通过艺术教育正确地指引宣传,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 以此弘扬正能量, 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1.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 从高校人员机构的设置、运行体制到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必须一一做到位, 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善的保障。为了确保各大高校将艺术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首先应该积极转变高校的艺术教育理念, 促使高校全面认识艺术教育, 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 加强高校领导人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有效增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再次, 不断壮大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目前, 我国除了艺术学院之外, 普通高校现有的艺术教育整体综合水平不高, 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设施投入也十分匮乏, 严重降低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不利于大学生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因此, 对于各高校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加大相关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水平。最后, 坚持艺术教育的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形势下, 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艺术教育方面应该与时俱进, 增设新的课程,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实现高校艺术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
2.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教育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性太强, 导致大学生对这种教育保持抵制心理, 不愿意积极主动配合, 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因此, 在新形势下, 可以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确保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首先, 大学生刚刚跨入大学的校门, 对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陌生感, 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 应该积极抓住时机,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指导, 引导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其次, 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现状, 应该指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第三, 当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善于主动思考。在心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能够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朝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 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品质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 由于各自性格不同, 在心理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可以鼓励大学生观赏充满正能量的相关影片, 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带领学生畅游艺术的世界,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3.充分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 彰显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
艺术教育能够良好地传承人类优秀的艺术遗产, 带领大学生畅游艺术的海洋。因此, 高校应该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节, 开展与艺术相关的活动。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 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培养艺术情操, 净化心灵。另外,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效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度, 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打破了大学生封闭的世界, 带领大学生接触许多新鲜的事物,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 在这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教育氛围下, 大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实现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形势下, 高校教育已经不再满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注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开展艺术教育, 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普及, 高校逐渐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艺术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帮助大学生构建真善美合一的精神世界, 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因此, 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新形势下, 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与启示。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造能力,国民精神,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继芳:《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艺术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音乐时空》 (理论版) 2012年第7期。
[2]王钟:《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 《时代文学》 (双月版) 2007年第3期。
[3]胡玲梅:《论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价值与作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8期。
[4]许韶平、王海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5。
作用与启示 篇8
一、如何将频率作用理论运用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
1.国内一些从事英语教学的学者以教材词汇为输入源, 做了一项关于词汇输入频率与词汇习得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词汇输入的频率对词汇习得有显著影响。在习得量方面, 高频词有80%左右能被习得, 中频词有一半左右能被习得, 低频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能被习得;在增长量方面, 高频词汇习得的增长量明显大于中、低频词汇的增长量;在词义习得方面, 对高频词词义的习得优于对中、低频词词义的习得。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合理分布词汇的输入和练习频率是个核心问题。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 我们可以对单词表中的词汇以及课文中的短语等进行归类, 将它们科学地划分成高频词汇, 中频词汇和低频词汇。从而有目的性地加强对中低频词汇的识记。
2.从记忆的角度看, 加大频率能产生一种较强的联系;新的记忆是在新知和已知之间建立联系, 而新知的重复出现会不断增强这种联系, 那么该记忆也会不断得到强化。
3.词汇的运用过程具体上讲是对词的提取过程。在词的提取中, 形象性原则和频率效应交互起作用, 高频率又形象性强的词是最容易被提取和回忆的, 而低频率而形象性弱的词是最难提取的。在词汇识读过程中, 出现频率高的词汇胜出, 即易于辨认, 而出现频率低的词汇则不易于辨认。语言使用者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过程中选择词项时, 最近在句子和语篇等具体的语境中被激活的词最有可能被选上, 被激活的频率越高被选上的概率则越高。因此, 应该适当加大难记词汇被激活的频率, 同时加强对低频率而形象性弱的词的记忆力度, 攻克词汇识记中的“瓶颈”。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在单词的记忆过程中, 形象性原则和频率效应交互起作用。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 高频词的提取比低频次的提取要快, 低频词的固视要比高频词的固视要高。高频率又形象性强的词是最容易提取和回述的, 而低频率而形象性弱的词是最难提取的。有关研究证明, 单词在语境中的出现次数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被学会的单词在语境中的平均出现次数达到15次才会被习得。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表显示,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形失误居首位, 占整个失误的20.57%。通过多媒体便捷的再现方式, 提高词形出现的频率, 加大形象性, 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失误。
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频率效应, 从而提高精读课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授课内容图文并茂, 便于创设真实语境, 趣味性强。由于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基础, 输入的特征对学习者的注意和理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输入频率直接影响到理解和记忆, 因而重视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容置疑的。多媒体手段便于提高教学内容所需的频率, 突出语言重点, 节约时间。通过将所需教学内容以文本形式进行投射或PowerPoint等形式媒体播放, 将强化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以标题等醒目的形式呈现、能够节约大量教师进行讲解和板书时间, 同时提高教学内容所需的频率, 提供纯正标准的声像素材, 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 多媒体技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 能够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质量。
3.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充分发挥频率效应无疑会影响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的质量和效果。Anderson把技能学习分为获得陈述性知识、把陈述性知识程序化、使程序性知识自动化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都与语言成分的使用频率有关。频率高的语言成分无疑是最容易习得的。因此为语言成分提供较高频率的机会是外语教学的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在英语课堂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无疑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总之,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非常便捷地, 有重点地提高单词、句子和语篇的频率,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技能。但是使用多媒体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和特性。
摘要:对于语言习得而言, 有效利用频率也是一个重要原则。通过阅读这些有关频率作用的理论, 我也由此产生了一些语言教学中的想法。
作用与启示 篇9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向图式,大学英语教学,听力对话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隐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研究者们的关注, 逐渐成为众多学科, 如语言学、哲学、认知科学、符号学等的研究对象。隐喻是人类用某一概念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概念域经验的认知活动, 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语篇, 如时空、情感、人体等是含有隐喻思维的,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也是如此。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广泛, 国内外学者在拥有大量语料的同时对隐喻在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但对隐喻在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之甚少, 实际上隐喻在听力材料中的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提高听者的听力能力功不可没。因此本文梳理了英语听力语篇中的隐喻现象, 透过考试材料中听力部分所出现的隐喻表达进行分析、探索隐喻的分布规律, 以提高听力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
二、理论基础
1、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和日常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 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 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周围的世界。这种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就是概念隐喻[1]。概念隐喻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重要认知工具。语言整体上就是一个隐喻性质的符号系统, 就其本质而言, 语言本身就是隐喻的。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人类的思维也建构在隐喻之上。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现象, 而且可以解释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
2、意象图式理论
隐喻可以激发起我们对某一事物, 特别是与抽象事物或新事物的一系列相关知识点和结构的联想, 而支撑这种知识点和结构的平台为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的感知抽象, 使得人们的思维能够将空间和身体体验方面的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 然后用这些概念结构在一系列的更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组织思维[1]。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时, 意象图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对范畴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稳定的模式, 从而可以用具体的意象范畴来隐喻抽象的意象范畴。这个过程也即图示化的过程。它是人类认知系统中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其形成过程依赖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具体说来, 我们对于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我们通过现实世界的自身体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 然后用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组织比较抽象的思维, 逐步形成语义结构。
三、隐喻在听力对话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 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的深层/隐性衔接手段[2], 在听力材料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如:
这个例子中出现了一个身体隐喻作为隐性的衔接手段, 即表示身体器官或部位的词具有喻义, 可以用来充当修饰词, 表示另外一个领域的概念。人体器官是具有固定数量的, 在语言中, 如果描写一个人具有超过正常数量的器官, 可以视为“冗赘”。多余数量的器官表示了新的功能, 是一个领域的概念隐喻在另一个领域的映现。通过“两只右脚是笨拙的”这个概念隐喻, 不难判断上例中女士意思是自己不善于跳舞。前后衔接紧密, 实现了语篇的连贯。
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素材多数是建立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上的, 是多数命题的核心和基质, 因而衔接关系成为听力理解中语言形式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所在, 对英语听力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理解和把握衔接手段对于帮助听者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快速而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听力材料中的语言难点的讲解, 而要挖掘语篇因素, 多层次 (如表层和深层, 显性和隐形) 地进行语篇分析, 要加强用语篇语言学理论指导听力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期达到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种隐性衔接为意义衔接, 指语义上的联系。有些话语表面看来或听上去似乎并不连贯但实际上是连贯的话语。说者根据具体语境, 根据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和能力等, 依靠意义或内容衔接使话语连贯。
在此, 听者需要依靠自己已有的认知语境, 结合知识背景在大脑里构建图式, 来理解语篇或揣测话语的含义。Sports section, classified ads and local-news section听似无联系, 实际上属于共同的认知域, 是隐性衔接手段, 不难得出说话者是在交换阅读报纸。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碰到这种语义上跳跃的对话, 听力试题的设计者会根据语篇的衔接手段及特点选择材料来考查听者对语篇的理解度, 掌握一定的衔接手段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大有益处。
在隐喻所产生意义衔接中, 意向图式不失为另一种常用手段。如:
此例中的关键信息为gate, flight, place-Hong Kong, 人们已有的知识构成一个认知结构 (即知识体系) , 由不同范畴的知识构成的系统即图式,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在获取信息过程中, 当大脑感知了外部信息后, 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图式便被激活。当被激活的图式与被感知的图式相吻合, 图式知识就会被表征出来, 对比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读者便读懂了相关信息。从相关信息听者不难判断该语境为机场。
意象图式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图式的猜测功能, 它有助于对语境的猜测, (当人们要谈论某一话题时) 这个话题可以激活头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 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了就会有助于猜测这个话题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 知识图式就为信息的提取提供了一个向导。如:
人们在听具体的对话或短文时, 所听材料可以激活听者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图式, 而这种图式一旦被激活就有助于听者猜测所听材料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句中的pull his weight是个关键短语, 根据语境中的图式信息“unless Steven and Suzie realize that this is their last chance”和“Suzie’s never around”不难判断其意思为“不上心”, 因此难通过考试。
听力理解从认知意义上来说是听者的信息重构, 听者在阅读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听力理解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积累。因此, 应该重视背景知识的输入, 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其次, 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听力材料, 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未知信息作合乎逻辑的推断。在此信息加工过程中, 学生大脑中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激活, 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通过推理得出语境意义, 达到理解目的。类似的关键词check…account, garden…water, ill…doctor等跨句词项习惯性共现类型的搭配能把分布在不同的小句中的若干成分从语义上衔接起来, 也是需要关注的一方面。
四、启示
听力理解的过程即听者在其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帮助下透过语音层次和句法结构层次验证新的信息, 捕捉说话人的目的, 达到语义层次的理解。如果听者不能及时体会概念隐喻中的含义, 或者大脑中没有和材料相关的图式或未能成功地激活图式, 听力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关隐喻理论的涉入和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听力理解。听者对隐喻的理解和大脑中的图式输入越多, 对材料的理解输出就越正确、越透彻;听者把握的背景知识越多, 就越有利于在大脑中建立更多的新图式,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建立语篇图式,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 即使个别单词听不明白, 也不会影响对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3]。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 而是一种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要素参和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五、小结
隐喻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功不可没。通过收集听力语篇中的隐喻例题, 对其中的隐喻思维做分析, 我们发现听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语音听辨识别以外, 还需调动大脑中的隐喻思维和已有的图式, 进行假设、揣摩、预测、分析综合, 再进行判断、推理。实际上, 语言学理论加深了我们对语言学习和运用心理过程的了解, 是指导我们进行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许多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