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2024-07-26

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精选11篇)

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篇1

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赋予人们行事的准则,将言行举止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完善的规则使得社会生活文明化,让文明社会区别于野蛮社会。然而规矩掌握于人的手中,有立就难免有破。具体到身边来说,中国人常有“通人情,达世故”的习惯,或以此为“美德”,认为“不通人情者不可交”,因此一到了要僭越一下规则的时候,只要搬出情理,怨诉自己的不得已,往往就能得到原谅,令人不得不接受、以免被扣上不通人情的帽子。这些击破规矩的“暗器”,通常被称作“特殊情况”。

询问一些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十有八九都能说得出特殊情况。闯红灯的驾驶人,会说上班马上就要迟到了,误了时间会有十分严重的后果;把学区路段堵得水泄不通的家长,会说孩子们实在无法自己上下学;插队的人每每都有火烧眉毛的急事,离开景点留下一地狼藉的人多半是“忙乱”顾不了太多。就算忙乱之际真的忘记了文明习惯,那么,上班是长期行为,接送孩子也是长期行为,就连人生分水岭的各种考试也是一年一度从不间断,这种定期上演的“特殊情况”,真的可以算是“特殊”吗?如果特殊情况已经普遍到当不起“特殊”这个词,那就是对文明权威的一种藐视。最微妙的是,对此类不文明行为较真的人,反而容易被当成斤斤计较的小人。有初入社会的正直青年出言制止,往往会被教训“等你工作了就懂事了”、“没当过父母你不明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总有一些歪理能讲得通。理应自食其力的“职工”,本该言传身教的“父母”,诸如此类的身份竟变了本色,成了不文明行为的遮羞布。许许多多的“特殊情况”让人啼笑皆非,令人们做不好关于道德的选择题。

对待特殊情况应当慎重,并不是指死守规则不变通。人情味不可失,而过分的人情渲染,对号称有特殊情况的人无条件开绿灯,同样是一种不过脑子的“死规则”、“潜规则”,这对遵守规则而无故遭遇干扰的人,其实也是一种人情味的缺失。纵容特殊情况,看似与人为善,然而长此以往,“潜规则”会渐渐成型:上班迟到就可以闯红灯、超速,接送孩子就可以违法停车、堵塞交通……这些病态的“共识”达成之后,规矩就会变得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生种种“特殊情况”来求得个人实惠。渐渐地,规则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甚至超出道德的范畴——同样的“逻辑”下,弱者就可以强占他人的资源而不被指责,贫穷就可以偷盗,少年人就可以作奸犯科而不负法律责任。今日以“特殊情况”打破文明法则而不加控制,明日就能以同样的特殊情况违法乱纪,加害者总有百般难处,受害者又怎该白白蒙冤?

人情始终不可失,严明的法规更是不容侵犯。严守文明法则,应该依照现实,而不依照死规则,不针对固定应对方式,而是针对所遇的“特殊情况”本身,实事求是,把握准绳。“特殊情况”是十分严肃的事情,不是随口说来的,不是随意编来的。对特殊情况的理解与宽容,本来是人性美的体现,应当被留给真正需要放宽空间救急救难的人,而不能被滥用,成为僭越文明规则的利剑。所有利用过“特殊情况”、纵容过“特殊情况”、或者偏向所谓“特殊情况”而指责恪守本分的正义者的人,都应反思,所遇见的特殊情况是否值得破坏规则、打乱文明秩序。面对真正的危机的情况而让步是人性之善,相信没有人会指责。而面对模棱两可的“特殊情况”时,希望所有人能坚守文明阵地,以规则为先。

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篇2

一、网络应用发展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2016 年1 月发表的最新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网民规模达6. 88 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 3% , 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截至2015 年12 月, 我国网民以10 - 39 岁群体为主, 占整体的75. 1% : 其中20 - 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 达29.9% 。这分数据表明, 我国互联网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 不可分割。而网络的受众群体年龄跨度很大,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情况并不是少数, 年轻人拥有更好的网络应用技能, 对互联网的需求也更大, 依赖性也更强烈。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科技的进步,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了解最新的新闻报道, 可以不选择读报纸使用新闻网站浏览; 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可以不选择书信来往而是通过使用便捷的即时联络应用程序或网络邮件; 发表自己的评论与见解, 可以不选择刊登书报而是选择微博、论坛等平台各抒己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予我们更加精彩, 效率的生活的同时, 也不断地改变着社会的人文精神。

现实中网络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的健康和谐, 由于没有完全明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受众的人群素质也良莠不齐, 互联网的不正当应用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危害。“网络暴民”一词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 而网络暴民的情况愈演愈烈, 已经使人感到了一种恐惧的力量。事实上, 为何会产生这种暴民心态呢? 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现在这个社会形成了许多群体, 或是有着共同利益、共同观念、相似心态的联结。一部分的“网络暴民”当你的文章或发生的事件不对他们的味口, 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其中不乏完全不问缘由便进行不文明的留言攻击, 甚至是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的产生本可以通过合理的应用为人们提供快速的查询帮助服务, 但是现实网络中“人肉”的应用却非常的泛滥, 甚至许多情况是因一些个人恩怨而被人肉搜索伤害并报复。以及网络中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诽谤和造谣, 甚至出现无良媒体报道的“被死亡”等许许多多的不好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给我们的网络带来了阴霾, 形成了不安全、不健康的网络环境。这对于我们社会需要发展普及网络的今天来说, 带来了更多的警醒和挑战。

因此, 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人文社会精神的变化和发展, 人文精神的发展要能跟的上科技进步的脚步, 要能为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加强人文建设提高用网文明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 文化是人类, 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而规范, 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 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 科学的和愚昧的, 优秀的和次劣的, 健康的和病态的。“网络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后形成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模式。因此, 网络文化体现着数以万计的网民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这种新型的文化模式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好的上网规范能够保障网络使用的文明和安全, 反之, 缺乏良好的用网环境也会产生危害, 网络的快速性会将不文明的习惯迅速传播, 使得网络环境更加恶化, 影响网络的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的人文建设。

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生产力快速发展, 国家集中精力搞建设,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但与科技相对应的人文精神建设却没能完善,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从古至今, 包容万象, 由早先的“仁义礼智信”到现在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现在大众化的要求。人文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主要原因在于, 人文建设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并且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的发展, 科技与人文相互影响, 才能够构建和谐社会, 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认可, 那么我们在网络使用中也将把社会的价值取向应用在网络中。只有大家都互相尊重, 互相监督, 规范网络用语, 拒绝网络暴力, 我们的互联网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净化。

讲文明是我们每一个网民都需要践行的道德准则, 也是社会主义人文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在网络中一些不文明现象却频频出现, 如谣言肆虐、留言谩骂侮辱、发布色情或恐怖消息、网络欺诈、盗用他人账号等。由于互联网病毒式的独特传播方式, 往往危害会更加严重。我国上网人群年龄段跨度很大, 未成年是不可忽视的一股网络力量, 许多的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新鲜的知识和这个世界。不良的网络言论对于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伤害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不好的习惯和道德观念会引起他们心理和身体不健康的成长, 后果不堪设想。而对于成年人来说, 网络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必需品, 网络污秽语言的泛滥, 暴力思想的传播会使得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 在不见面的网络尽情发泄, 超出我们道德所能承受的范围甚至是做出法律所不允许事情。这绝不是我们建设人文社会, 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这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

三、反思人文建设文明网络环境

不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人文的发展都是现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中国梦所必然要求的。科学技术不断增强, 反观我们人文环境却没能跟的上科技的发展, 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 下功夫去改善的。面对现在频频出现的许多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而是应该积极的冷静的应对这些问题。科技与人文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辅相成,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的影响, 人文的完善也不能能与科学相分离,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发展才能保持平衡。

但现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人文的作用, 使得我们现在不得不进行人文的反思并树立危机意识。面对现在网络中遇到的越来越多的不文明的现象, 我们需要迎难而上, 正确认识出现的问题。从2015 年开始国家网信办规定即时通信工具除需要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认证之外, 还将以“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为原则, 在全互联网范围内推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 包括微博、贴吧、社区、游戏等各类网站。规范网络制度, 实行网络实名制,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络不文明用语的泛滥。即使是在网络中, 人们仍然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通过实名认证可以规范网络行为, 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通过法律的强制力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杜绝网络犯罪的发生, 增强网络的公信力, 净化网络环境,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健康的发展。

网络乱象的产生与我们每一个网民的个人素质与价值观都有不可忽视的责任,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注入到网络环境中是我们现在所应重视的, 道德观和价值观对行为的指导性是潜移默化的但也是影响巨大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享受者。拥有好的习惯和价值观, 能够自我控制监督自己的言行举止, 拒绝不文明的发言, 拒绝传播虚假消息, 拒绝进行人身攻击, 当我们拥有良好的上网习惯, 那么净化网络也将不再是难事。

科技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 但我们却不能只是注重科学的发展而忽略了人文的建设, 现代互联网的乱象已证明了人文建设对于我们社会的重要性, 人文与科技的不相适应, 不仅会阻碍科技生产力的进步, 更会阻碍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阻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影响我们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只有当我们把人文和科技想融合, 把人文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 才能净化我们的网络, 净化我们的精神生活。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关联不断加深, 网络对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建设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尚不完善的网络监管系统的不协调发展, 使得当前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用网现象。但科技与人文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辅相成, 使得我们现在不得不进行人文的反思并树立危机意识。因此, 既要坚持网络技术的突破发展, 也要加强人文建设提高用网文明, 通过完善网络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运营商建立规范的实名认证系统、健全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等举措提高网络使用的规范性和自觉性, 逐步改善互联网的用网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现象,人文反思,人文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6.

[2]刘文成.净化网络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6 (02) .

[3]高菊.论和谐社会的网络文明[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01) .

[4]彭跃辉.网络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6 (01) .

对不文明说拜拜作文650字 篇3

星期一升旗仪式后,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雷老师说周五班队课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看由同学自编自导的大片,同学们兴奋不已个个翘首以盼。

周五终于到了。下午第二节课,期待以久的大片终于开始了。

“嗒嗒嗒……”只见大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大字:懂文明,讲礼貌。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一段视频——《不文明行为大曝光》。这是雷老师和摄影社团的同学趁三天运动会期间拍下来的同学中不文明行为的大汇总,有乱扔果皮纸屑的,有偷偷吃垃圾食品的,有在场地中间乱跑影响比赛的,还有大同学欺负小朋友的。咦!那不是我班的彭译萱、诸葛翀和李威武吗?只见他们站在草地上聊的正起劲呢!镜头一转又出现了三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班的蒋心余、姚羽翔和江明轩,他们正穿越警戒带要到操场中间去。看着看着本来热闹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个个低下了头,脸色也变得有些潮红。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在跑道上跑来跑去的情景,想到了和翁泽楚、钱红磊、麻浩烨还有周哲滔五个人在跳高场地分吃干脆面棒棒糖,之后把包装袋及碎屑掉在场地上的情景,这要是……那该有多么难为情啊!

是啊!这么些不文明的.行为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如果任由其发展,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想学校将会变成垃圾场,绿油油的草坛将失去生机,到处都会是脏乱差。假如你与垃圾食品为伍,那你就会变得很不健康,整天与药品打交道;假如你没有纪律性,没有规则意识,那校园会变得一团糟,社会上交通事故将层出不穷……这是多可怕的事啊!

《对不起之后》教学反思 篇4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我们处理幼儿矛盾时的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教师普遍用的方法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先批评引起事端的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该道歉的道歉,该玩的继续玩。我们只教会了幼儿说“对不起”,却没有教幼儿怎样才能不用说“对不起”。我们这样做不过是教会了孩子使用礼貌用语,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在交往中解决矛盾的能力。抢玩具事件中,小宇肯定知道抢玩具是不对的,但他还是抢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他缺乏自律。缺乏自律的孩子才会常说“对不起”。他们做事前从不想后果。

低效晨读现象的反思与策略研究 篇5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 韩 涛

早晨,一进校门最和谐的莫过于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当你巡视教室时,却总能看到不和谐的现象──个别学生嬉戏玩耍、不认真读书的身影。走进教室用眼光训斥他们时,才漫不经心地掏出书本大声地唱读起来,读上几句,便停了下来观望。每每看到此景,我既心痛又无奈,心中暗自反思:现在的学生怎么连书也不肯读了?如此低效的晨读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可见,读书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呀!而晨读出现此类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但是,问题的症结在哪呢?带着思考,我决定在学生和老师中做个“我心中的晨读课”的调查。

很多同学有以下共识:

1.晨读形式呆板,还存在分歧。

调查表中有一项“晨读课上,你采用那些方式读书?对此方式你有何想法?”。94%的学生表示,要么是齐读,要么是自由读,再没有其它方式。一成不变的阅读方式对学生感到乏味。

优等生的想法:一年级上册晨读就齐读书本,从头至尾都读烂了,可老师还让读,只能应付,不想读时,光张嘴,不发音;后进生的想法:晨读课让自由读,越读越烦,有些句子到现在都读不通,老师也不指导读几遍,没兴趣读。

2.晨读内容老套,仅重功利。

在“你的晨读内容是什么?老师有何要求?”一题中,不少学生提及,晨读内容就是课文,老师让一字不错背熟,好在考试中拿高分。背错了一点,就严厉批评。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别说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文章了。

不难看出学生的意见里都少不了一个词──老师。原因在老师身上吗?

那老师们对这种晨读现象又有何见解呢?

“00后的孩子不好教,此现象是学生读书意识、读书态度差造成的”这是教师对此现象的普遍看法。

笔者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是形成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课上,教师只简单分配了任务,不进行检查,对学生起不到督促作用,根本不去思考学生对晨读课的看法,更不知道学生期盼的是什么?却将责任归到全部推到学生身上,应该说是不理智的。诚然,此现象的产生有学生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既然认为是学生意识与态度差造成的,我不禁想追问老师们几个问题。

1.老师,您是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主动地选择阅读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学生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不感兴趣。正如学生所说,老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只允许学生读书本里的内容,反复读,读反复,读已变得枯燥乏味了,何谈兴趣?一成不变的阅读方式又怎具吸引力?出现此现象不是在所难免吗?

2.老师,您是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了?

晨读课有学生值日,有同学收缴各科作业,有老师讲事情„„这样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就显

得捉襟见肘了,此外,即便是讲授新课,也是匆匆浏览课文,便开始讲解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倘若遇到较长的的课文,整节课时间都不够老师用,连指导读书时间都挤不出来,更别提留时间给学生读书了。老师如此不重视阅读,学生又岂能重视晨读?

3.老师,您是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了?

阅读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等这些方法有何要求,学生掌握了吗?你给个片段,许多学生或许根本该用哪种方式阅读。他们习惯在老师的支配下朗读、默读,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就不会读书了。所以晨读课突然放手让学生自主读,学生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去读,就会出现了无事可做、嬉笑打闹的现象。

4.老师,您教学中是否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以往的教学,教师总习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直接讲授给学生听,或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来步步紧逼地向学生追问。最终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现在的教学,虽然老师更注重让学生直接去感悟文本,个性化的东西也呈多元化倾向,但受课堂时空与应试理念的影响,只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让学生死记硬背,却忽略了阅读兴趣阅与读习惯的培养,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可见,这四个问题才是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丧失,阅读意志削弱、阅读习惯淡化的主要原因,才是低效晨读的罪魁祸首!

如何扭转这低效的晨读呢?笔者认为应立足课堂,标本兼治,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1.师生同读,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

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身教胜言传。

首先,教师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课外,名言佳句,诗词歌赋,成语、谚语、歇后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可以作为晨读的内容,也根据学生的口味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阅读的材料,祖国丰富的的语言文字足以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激发读书的兴趣。但无论选取哪些内容都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精,内容精美、语言精湛;二要短,易读易记,于5分钟内便能消化吸收;三要有趣或有意义,有趣的内容可增加晨读课的乐趣,有意义的内容足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其次,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早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都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教师每周可写一篇,学生则每天轮流写,低年级学生可鼓励家长参与写阅读成长日记。)

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阅读进步。特别是针对在阅读上有困难的学生,导读工作要渗透于整个课堂:如课前“一分钟导读”活动,可设计成一分钟即兴读新闻、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诵古诗词、一分钟赏读精彩话语(学生读书笔记中挑选的)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以读代讲”帮助他们感悟字词、理解长句。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同时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2.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营造开放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其次,教师要与书为友,不断收集阅读信息,拓宽阅读教学设计的视野。如设计阅读特色作业;制作主题性读书卡(有成语主题、歇后语主题、名人名言主题等);课文学完后,用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谈感受等。特别是教师要把经典阅读自觉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

时要设计一个大背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教师要多的向学生推荐合适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置身书海,畅游书海,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用视频播放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简介了宝岛台湾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诱发了阅读兴趣。

学生若把阅读当作乐趣,既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与书为友,以书会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其实,不爱读书的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成语故事》?偏偏喜欢漫画《奥特曼》。”这样的孩子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变权威主宰课堂为学生阅读的合作伙伴;变学生绝对服从为师生平等的对话互动,倡导个性化阅读,指导多种阅读方法,如朗诵、辩论、介绍、交流、竞赛等,课上要表现自我,见解独到,张扬个性,百家争鸣。课下,兴趣阅读小组的同学成立“流动演讲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班级演讲主题,把小学生喜欢的奥运冠军的故事、名人故事、作家的故事、美德故事、画家的故事、军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目的在于营造大的阅读交流环境,以书会友。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演讲主题要逐步放开,最后形成“即兴演讲”。低年级看物即兴演讲、中年级串词即兴演讲,高年级话题材料即兴演讲。设立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奖项并发放喜报。营造良好的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其次,与书为友,把阅读活动与常规教育融为一体,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如开展“读英雄事迹,做国家栋梁”活动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责任感;倡导“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人生观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掀起“学

榜样、爱读书”的高潮,让学生受到“学先进、做先进”教育。

《钓鱼的启示》教案与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入手,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板题)——学生齐读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3.师:那个夜晚给了我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板书:这是一个()的夜晚。)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又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到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体会。

二、体会‚美丽‛的夜晚

1.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从夜色上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2.在学生交流时,引导,板书‚美丽‛,并找出相关的句子,指导读出夜色的美丽。

3.除了夜色美丽,记忆犹新,还体会到了什么美丽?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钓鱼的过程美丽,并指导读出钓鱼的过程美丽。

4.体会钓到鱼后的心情

师:在如此美丽的夜晚,钓到鱼后,‚我‛的心情怎样?可用哪个此概括?(板书‚得意‛)你从文中的那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鱼的大、漂亮、来之不易和对鱼的喜爱之情,并指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体会。

5.师小结:那个夜晚的确美丽,在美丽的夜色中钓到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的心情格外---(),板书‚兴奋‛。

三、体会‚并不美丽‛的夜晚

1.‚我‛最想干什么?(把鱼留下)但父亲决定让他把鱼放回湖中。下面是我与父亲的一段对话,请默读课文4-7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文字旁写下你的体会和感受。

2.学生默读,写体会。3.学生交流体会。

在交流中抓住重点词‚盯‛,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和做出道德抉择的不易,‚得‛中体会父亲态度坚定,‚急切‛说明‚我‛不理解,不愿意,‚争辩‛中饱含‚我‛的委屈,伤心,难过。通过自读,他读,集体读,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饱含的情感。最后分角色读,师读旁白,男生扮父亲,女生饰‚我‛,整体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随机板书:急切

争辩)4.师:‚我‛大声争辩,父亲依然态度坚决,‚我‛只能----学生齐读第八段。

5.师:‚我‛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乞求‛什么意思?

‚我‛会怎样乞求父亲把鲈鱼留下来?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引导学生

父亲会对他说些什么?同桌交流。6.模拟父子争辩,学生换位体验。

师扮‚我‛,生扮父亲,孩子用种种理由劝说父亲把鱼留下,父亲想方设法说服孩子放鱼。师用鱼大,鱼漂亮,鱼来之不易,周围没有人看见,不会受到别人的指责为由,让学生在争辩中体会父亲高尚的道德。

7.师:‚我‛大声争辩,甚至乞求都改变不了父亲的决定,‚我‛只好----学生齐读‚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板书:依依不舍)

8.师小结:‚我‛钓到鱼时很得意,本想把鱼带回家高兴一番,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我把鲈鱼又放回了湖里。这个夜晚对作者来说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我的心情由钓到鱼时的兴奋一下变得?(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并不美丽‛和‚沮丧‛)

9.体会父亲的品质:父亲这样做对吗?爱孩子吗?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10.师小结:其实,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无法妥协的。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这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四、感悟启示,体会‚意义非凡的夜晚‛

1.师:所以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找生读我受到的启示。集体读。

2.感悟启示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是‛‚非‛指什么?从哪里体会到实践起来很难?(2)以后的日子我是怎样做的? 3.默读10,11段,质疑。4.解疑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理解加引号的‚鱼‛,‚诱惑人的鱼‛指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2)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3)对于你们来说,诱惑你的鱼有哪些?你遇到过这样的鱼吗?你是怎样做的?

(4)师:正是因为文中的‚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严格的教育),从小就(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34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5.齐读10,11段,再次体会‚我‛得到的启示。

6.师小结: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我‛的内心深处对父亲充满了?指导学生体会,并板书‚意义非凡‛与‚感激‛。

五、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一句关于道德的名言,‚非常的境遇可以显示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也写一句自己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六、作业

1.阅读更多关于道德的故事。

2.小练笔:《钓鱼的启示》读后感

七、教后小记: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鱼 的 启 示》——公开课教案

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教育幼儿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你好”、“对不起”、“再见”。

2、培养幼儿友好相处,能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自编情景故事一个。

2、挂图四张。

3、歌表演磁带一盒、4、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讲故事(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滑梯。大家都玩的非常高兴,只有方方和婷婷不玩。老师发现了,走过去问是怎么回事?婷婷告诉老师:刚才上滑梯的时候方方不小心踩我的脚,婷婷被踩疼了可方方也不理,婷婷感到既委屈又疼,于是,两人就谁也不理谁了。在老师的劝说下方方走到婷婷面前,用细小的声音说了一句“对不起……,”没想到这神奇的三个字一出口,婷婷顿时不哭了,原谅了方方,两个好朋友又重归了于好了。)

2、提问:小朋友,你碰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做的呢?

小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这个时候我们要主动向别人道歉;而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了我们,也要向我们道歉,我们才愿意原谅他。这样大家在一起才能和睦、愉快的相处。

二、观看挂图。

1、玩积木时荣荣不小心把实实的积木弄到了。

2、喝水时鹏鹏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婧婧的身上。

3、吃饭时龙龙不小心把饭汤弄到笛笛的手上了。

4、睡觉时文文不小心蹬到了策策的身上了。

小结;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边看挂图边讨论:如果挂图上的小朋友是我,我会怎样做!

三、欣赏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仔细倾听歌曲内容。

2、教师和幼儿一起演唱歌曲,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动作。

3、请两个小朋友到前面来进行情境表演。

小结:为了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文明,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向歌词里唱的那样,勇敢的向人家道歉,说声“对不起”。这是多么具有神奇作用的三个字啊!——“对不起”。无论别人多么生气他也一定会转怒为喜向你说“没关系”的!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文明与人文主义》教学反思 篇8

本堂课设计上,我设计了两个目标

知识目标。将本学期教材两大重点“中国古代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结合对比,分析差异,落实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培养,语言组织,自主探究,小组展示等能力。小组展示,一直是我近几年来培养的教学方式,由于课堂节奏的要求,不一定保证每堂课都能使用,但基本上每周或每一单元为单位的时间里,我都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机会。本堂课展示就是同学们常规展示中的一次。

情感目标。上学期,万校长就在会议上提出学科突出政治性的要求,而在情感教育目标上,历史学科有着先天的优势,如果不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情绪认真的时机发挥这样一个学科长处,实在有些资源浪费。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什么事都娱乐化,恶俗化的氛围下,学生群体有必要进行一些理性的,深度的,正能量的思考。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沉体会到常规的说教难以达到效果,所以本堂课的情感目标尝试“润物无声”“静水深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某些情感。

从课堂达成度来看,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从学情上看,本节课由于是复习课,时空跨度较大,相应难度增加。尖刀班基础较好,加上本学期教学重点就是“儒家思想发展与演变”“西方人文主义”所以学生能够在长时间学习积累过程中达到本堂课知识要求,但语言组织上仍有不足,表现为零散的词汇拼凑,不能形成完整流畅的句子,这也是以后我在教学中要加强的地方。

在处理东西方文化差异上,由于命题较大,难以一言贯之,所以只能抓住其中一点进行阐述,没有全面解读,稍显单薄。

衡水现象引发的启示 篇9

高三英语组

张霞

在河北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有一所叫做衡水的学校,它连续多年蝉联河北高考冠军,清华北大生人数年年攀升,2012年达到96人,成为许多名校的优质人才培养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奇迹,被全国教育界誉为“教育的神话”、“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中学学习的榜样,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员前来参观取经。衡水中学并非一夜暴富,衡水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它的成功值得深思。衡中学习归来,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不足在哪里呢?现结合我校实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太成熟,但希望能对学校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积极氛围,点燃师生激情

走近衡中,校园外围墙上长长一排的优秀考生照片几乎覆盖了东西两面墙 壁,扑面而来的清新感觉让心情为之一振,这就是传说中的衡中啊,果然不一般,榜样的激励引导在校外就感受到了;紧挨校门口两侧的巨幅宣传栏中最醒目的是校长与考上清华北大孩子的手拉手的合影,还有其他体现学校各种活动与教学理念的,那种浩大的气势、那种伸张的感觉叫人不由驻足留恋,拍照留念;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形式的标语口号、道路两旁悬挂的优秀学子头像牌,别具一格的教学楼名字:求真馆、揽月楼,学生自选并亲自手书的励志名言与座右铭,走到哪里其所彰显的精神都有体现,时时处处渗透优秀理念,传递着一种向上的力量,营造一种奋斗、竞争的激情,极大地鼓舞着莘莘学子与杏坛园丁之心。比较之下,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就略显单薄了点,分校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乏,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衡中的做法呢?面积不妨大一些,形式不妨多一些,学生的主角意识增强一些,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一下,领导的重视也不容忽视。

二、精细化教学管理,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各干其事 教学的管理要么重视过程,淡化结果;要么重视结果,奖优罚劣,淡化过程 管理。但我们的做法是过程也要,结果也抓,处处伸手,处处干涉,及大地牵掣了教师精力与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譬如各种不合时宜的活动,论文了、感受了、心得体会了,计划总结了,千篇一律,强制性的集中时间搞突破,其结果就是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没有多大价值,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形式主义太多了,分不清主次,冲淡了主题,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其实教科研的成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才有效,我们的教师许许多多在真真切切的干实事,干了就会有感触,有感而发是自然的事情,只不过时间精力有限,或者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学校应该引导大家总结成果,书写案例,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每年或每期给予有教学或教研成果的人员以奖励,还怕不会有人行动吗?其质量与数量与现行制度强迫行为下的结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合适的时间干合适的事情就是高效,正确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正确的时间与地 点就不会有正确的结果。每期开学初或期末正是稳定学生军心或排除干扰因素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往往在此时急于开张或收尾,开始各种文字工作收缴,好像没这一道就没做事似的,班主任与骨干教师此时真是痛苦万分;大考前后正是与学生谈心的最佳时机,我们却又被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所累,抽不出时间,只能空焦虑,白白错失良机。所以,少伸手,莫乱弹琴,不干活的别瞎指挥干活的!

关于手写教案,多年来也是弊端之一。当今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情况下,信息量之大超出想象,鼠标一点,庞大的题库资料库海量呈现,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查询,筛选,鉴别,整理,最后为自己所用,用后再反思整理,本身就是备课,且工作量之大远远大于书写几页教案,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集百家之长,何必让大家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徒劳无益的事情上呢?多少次众人聚在一起议论这个事情,引为憾事。为何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用过的好课件或word学案集中起来,建立自己的题库,编写自己的配套练习题呢?先按年级科目排,各人的工作一目了然,用后定稿的再放入校库,成为以后的蓝本,在此基础上再修修补补,为后来者借鉴。一来可节省大量时间精力,腾出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学情,专研设计课堂教学与作业精选精做,打造高效课堂;二来可以从事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各人特色教育。如若怕落不到实处,就加大听课力度,正好腾出时间了呀,还可以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制度,不为学生认可的课堂或教师不会出成绩,岂不误人子弟?双重保险之外,中考末考为最后的参考。还有,每期举行两次优质课件或教案比赛,还怕优者不会突出吗?

三、加强集体备课,向集体教研要成果。

集体备课年年搞,周周做,但成果呢?不怨老师,在于引导不到位,这种集体不作为不恰好说明了目标的缺失吗?以前我们曾经尝试过共同教案,还上交过电子教案,但其结果呢?如泥牛入大海,无声无息了,挫伤了有想法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大可借鉴衡水做法,将备课形成学案,成为校园共享成果,每一届都借鉴上届成果,有继承有发展,多好!我们教师无论能力还是水平都不在衡水之下,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单调的知识重复环节上,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课堂设计其实并不在行,却苦于无时间精力,又缺乏高手点拨。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案与成品题库,只剩熟悉与去粗存真的工作,可以节省多少时间与精力备课堂设计啊!两三轮修改后,就是精品中的精品,腾出来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搞创新,研究命题,既可避免满堂灌,又可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素养。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将细节管理工作落实到极致,纲举目张,有活动必有成果,有成果就有价值体现。具体做法教科研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妨坐下来议一议。

四、高效课堂的打造与时间的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

我们两年来一直在搞有效教学,不过只是从教师层面上进行,没有完全考虑学生的感受。衡中对于时间的划分很有启发,早上5节正课前的几个小时间段利用率极高,6:05到6:28的23分早读,6:50 到7:35 是45分钟的早预备,12点到12:20又是个2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晚自习后9:50到10:10分还是20分钟自由讨论时间(吃饭分成几个段按年级分批次进行),这样的小时间段学生不会疲惫,思维的转换有利于提升效率,我们不能照搬,但结合实际能否做个调整呢?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公共自习,除班主任可进班维持秩序外,不允许任课教师进班;下午五节课,也有自习,晚自习三节也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讲课。每天5、6节自习课,大把的自修时间还给了学生,加上作业形式多样,有课堂作业,须当堂完成,课外作业自习时间做,自助餐作业公共自习时间选,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且规定时间内完不成的不允许再写,变被动强迫学为积极主动学,课堂与自习搭配合理,练习、反思、总结、巩固相得益彰,学生成绩何谈不好呢?白天的时间充分利用,挖到极致,晚上彻底休息放松,顾及到人体生物钟与科学调配的间歇性。

五、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健全各种课外活动

衡中的课间操被称为“天下第一操”,确有其可取之处。中午课间操时观察 跑操,每班学生紧密排列成一个个方阵,小步伐,快频率,步调一致,就像一块方板向前快速运动。同时每班高呼各自的特色口号,喊声振天,整个校园充满激情。每个班级的旁边有纪委监督,有学生会的督促,有班委的招呼,纪律严明有序,功夫非一朝一夕可成。其他的各种活动可想而知,必定不搞花架子(有成果在那里摆着呢),实现了在活动中育人,课内不足课外补,课外不足课内充。这些都不同程度促进了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彰显特色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点燃学生激情,全方位大尺度弥补了室内教学中的不足。

有人说衡中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榨取教师学生的精力与时间,还有人说衡中追求的办学目标就是追求高升学率,而它们之所以受到全国众多学校的极力追捧,靠的也其是令人咋舌的高升学率,敬佩之余,我们关心的是这种模式能走多远?诟病也好,质疑也罢,衡中模式走红自有他的道理,在现行教育制度下,高考指挥棒不变,升学率永远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作为教师的我们荣辱也与此休戚相关。能考上好大学的教育模式就是好模式,只要有高考,这种模式就适合,因为这种教育模式真出成绩,没成绩一切都是胡扯!

对不文明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篇10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审计活动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审计理性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审计的思维方式、思考内容、价值判断等的综合表述。本文借助黑格尔的精神分析,以理性为切入点,通过梳理现代化与现代性,提出审计理性的发展应对现代性充分反思,实现从前理性到成熟理性的转变,进而从制度层面的关注逐步走向价值层面的思考。

我们先对现代化与现代性进行辨析。现代化是一个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特定时代的概念,其实质是以达到高度社会化、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力为目标,实现社会自身全面协调和综合平衡。而所谓现代性,是理性从中世纪末到启蒙时期孕育出来的时代精神,主要是科学、人文、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了意识的形式和发展史,简化为三段:前理性、理性、精神理性。对理性的三个阶段作应用性、工具性与积累性、纯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前理性是现代化的思想渊源,现代化思想,是现代性的初级阶段,其精神源泉主要来自于理性的应用功能;现代性,则是成熟理性展开的形态,其理念来自于理性的纯粹积累性。

历史来看,现代化的建设往往显示为物质性、利益性的增长上,即集中于“增长”的追求上。现代性的精神形态,突出表现在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上,对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肯定上,即集中于对“进步”的诉求。从我国的近现代史看,现代性实践多次被现代化的工具理性追求所取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虽然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变革,但同时也出现了类西方历史的人的异化等诸多社会病态。

新中国审计迄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从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再到民主、法治的工具,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我们认识到,审计的理性反思要防止审计理性的现代性异化,必须经由前理性到成熟理性的转变,必须要完成从工具理性到纯粹理性的转化,必须要实现从制度层面的关注逐步走向价值层面的思考。

启示一:审计理性的认知发展阶段

我们借用黑格尔的精神分析对审计理性的发展进行梳理。审计通过对审计对象的深入调查,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总结出审计对象有关问题的规律以及审计思路、方法的规律。到这里,我们的意识已通过抽象能力达到从个别到共性的认识,实现了对审计对象从知觉形式的存在进入到对规律的知性认识,处于审计理性的前理性阶段。

当我们总结出规律后,需要对规律进行判断。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为,运用既有的法律法规、案例等对审计结果做出定性判断。这些判断不仅只是与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涉及相关领域的利害判断,还有是否符合所使用概念、范畴等的理念要求的深层判断,而这些理念往往具有时代性、阶层代表性,更多具有广义功利性。

在理性的第三阶段即精神理性阶段,我们运用科学、人文、法治、伦理等纯粹理性对知性进行价值判断。审计理性的独立判断突出体现在以超脱的地位和标准对审计对象给予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反映了人的更为超越的精神诉求,体现了人的终极关怀。

启示二:现代性反思扩展了审计理性的维度

领域维度拒绝单向发展,强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的机制不断完善,人的知识理性逐渐丰富。但与此同时,“现代人”自身发展以及其发展的制度保障往往被忽视。对于审计而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认识到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发展是综合和全面的。经济增长并非发展的全部内涵。经济发展是基础与前提,政治民主、社会平等、文化进步为经济增长提供社会保障和精神动力。只有树立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审计才能全面认识变革的社会。

理念维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性价值理念中,人是发展的核心;而发展需要物质资本的投入和现代制度的创设,更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具有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的人的生成。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对于审计而言,重申人的价值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的法律法规是参考的依据之一,但最终的评价仍然应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审计部门,民本思想、民生意识应该始终作为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操作维度拒绝物化指标,强调评价现代化进程指标的和谐。以财富、经济指标来标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据和认识论根源。这必然导致“人的现代化”和“以人为本”发展观相对立,与可持续发展观相悖,是一种地道的“物的崇拜”思维。同时物化指标也是对现代化整体的一种破坏和解构,对社会全面进步事业的忽视甚至排斥,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审计对于现代化进程各类事件、人、物的评价指标不仅要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去思考,即考虑国内和国际的和谐,也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不单纯追求某个方面的指标,真正体现现代性的是各个指标的协调发展。

启示三:理代性反思丰富了审计理性的价值取向

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审计理性要实现从前理性向成熟理性的升华,就必须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将以上精神与理念贯穿于经济、制度、文化、生态、价值等多个维度层面。审计理性不仅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以人文的价值理念考察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结果;审计不仅要以制度、规范作为行为标准,而且要以公平、效率、民主、法治作为制度创设、改革和完善的价值取向与评价尺度。

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篇11

2.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全面的人才,而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往往培养者对被培养者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职工的表率作用。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衣着、交往、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教职工都应该以优质的工作质量、优雅的言行举止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

3.加大文明进校园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以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受到感染。

上一篇:就业创业大学生下一篇:铁路施工岗前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