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现象的思考

2024-05-25

特权现象的思考(通用6篇)

特权现象的思考 篇1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探究与思考 作者: 杜晓坤

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重大课题,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表现和危害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

探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特权。单独理解特权的内涵应该是很丰富的,古今中外都会有不同的释义。从总书记关于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阐述来理解,特权应该是相对于普通权力而言的,它既包含正当的职权和基于正义的特殊权利(比如军队司法等强制权、给弱势群体的特殊保障权等),也包含不正当的法外特权等现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是指党员和领导干部、各级党政机关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具体包涵以下几个方面属性: 一是权势性。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首先必须拥有权力或势力,因此多发生在权力职位、特殊行业等;

二是特殊性。超越法律政策规定和工作职权,突破规范和规则,搞特殊化。就是不守纪律、不守规则;

三是排他性。自己可以超越突破、不受限制,别人不允许,坚持双重标准;

四是局限性。特权也有一定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说了算的地域、一亩三分地),或针对一定的对象(对其有影响、起作用的人群)发挥效力;

五是传染性。特权具有示范性和传染性,上行下效,扩散、蔓延速度快,影响性和破坏性较大。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以言代法,搞“一言堂”、办事潜规则,说情找关系、违规开“绿灯”、乱办事等;

二是以权压法,一些执法部门权不畏法,执法犯法、随意执法,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是徇私枉法,利用手中的权力谋财、谋事、谋官、谋色,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具体体现:奖赏权,如表彰奖励、提职提级不按程序,不符规定、标准,奖赏不分;惩罚权,对批评、惩罚、降职、降级等混淆视听、标准界线不清;享用权,利用手中的权力,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个人享受、消费、受益;豁免权,以“刑 不上大夫、成就例外、下不为例”等为由,使一些有特权的人不受惩罚、不被追究;干与权,存在上级对下级打招呼、说情、暗示、施压现象,不同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公正决策。实现形式:不知不觉被特权、心安理得享特权、约定俗成有特权、假装糊涂用特权、肆无忌惮耍特权。

(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危害。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滋生腐败、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践踏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制度的严肃性,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败坏了社会道德,腐蚀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更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利益,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就是特权统治的历史。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官员衣服、帽子的区别,见面礼教,几抬大轿,家长、族长、老爷、奴才身分等级划分等等,都深深烙下特权的印记,以历代帝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无不前赴后继、赤裸裸地展示其强大的特权。历史绵延、根深蒂固,影响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社会腐朽思想、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官本位等影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又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经济蓬勃发展,民主与法制相对滞后,使权力不受约束、失去制衡;上 级或组织睁只眼、闭只眼,放纵默认,上行下效;职权待遇的扩大化,不良影响不断蔓延;缺少有效的监督,处罚软弱无力;官升脾气涨、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等思想“深入人心”,这些都导致职权寻租和延伸去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而形成特权。

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政策界定

严格界定特权的合理性。从特权的产生依据可以辨别其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其附着的法律依据和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际受惠群体分布等,来界定该特权的性质和目的。如果是出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为特殊群体服务来设定的“特权”,有利于保护主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如军队、司法特权,为弱势群体设臵特权,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人群等给予一定的特权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正义事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需。我们要更加周到地考虑他们的需要,努力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救济、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福利事业发展。

正确区分职权与特权。如果是人民出于更高的需要赋权给公职代表,那么该特权就是正当的职权。尤其是在责权利相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于重大责任者赋予其履职所必须的一些特殊权力和权利,是必要的、神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要对职权履行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坚决制止职权滥用现象和特权泛滥,坚决取消法外特权和制度外特权。

四、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是必须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应该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入手,坚持教育的经常性,注重教育的针对性,突出教育的实效性,根除特权思想,做到教人从善。通过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习贯彻 “八项规定”等多种形式教育,牢固树立“我们是群众中的一员,我们来自群众并走向群众,我们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健全分层分岗施教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廉政法规、岗位廉政教育,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创新开展廉洁从业主题教育,突出行业和部门特点,切实增强廉洁从业意识,做到为政清廉守党员之本、秉公用权尽公仆之责。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铲除滋生特权的土壤和条件,形成倡廉肃贪的社会氛围。

二是必须加大惩处力度。特权往往与腐败结伴而行,有了特权,腐败往往随之而来。牢固树立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组织基本职责的观念,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特权必打。既要执行政策、宽严相济,避免“为办案而办案”,也要严肃纪律,严格惩处,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于严重违纪问题必须查办,对腐败分子必须严惩,切实做到惩恶扬善,增强惩处的威慑力,使干部不敢犯错误。严肃查办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5 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特权案件,切实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增强查办案件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

三是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领导干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归属主体,所有公共权力的执行者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私有化或小团体化,要真正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作为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领导一线指挥、干部一线服务、措施一线落实、问题一线解决,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考虑群众的舒适度,不做群众反感的事;多彻底根除难题,不做“夹生饭”;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锦上添花的虚功。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上带下,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用严谨规范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履职用权形象。

四是必须强化监督保障。不受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因此,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促使党员干部正确使用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实行过程监控;探索加强和改进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6 整合资源、延伸监督线,扩大监督面,形成监督的合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是必须健全长效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约束,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风险防控,做到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使其不能也不敢突破法律和政策规定的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铲除特权现象。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带头执行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必须追究,不允许任何集体和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作者:中共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特权现象的思考 篇2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危害

(一)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内涵

党章明确规定:“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 所有共产党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1]习近平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论述了反腐败和反特权问题:反特权是反腐倡廉的利刃。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指获取和实现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的私利和不正当权力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以下五种属性:一是权势性。拥有权力或势力是前提, 因此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单位领导等最易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二是特殊性。凌驾法律和政策之上, 谋取非正当权益, 处处享受特殊;三是排他性。坚持双重标准, 自己可以超越突破、别人不允许;四是局限性。特权有一定适用条件, 在一定的范围, 针对一定的对象而言;五是瘟疫性。特权具有瘟疫效应, 上行下仿, 传播速度快, 危害和破坏性较大。

(二)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1. 思想上“狂妄自大”。

自我定位严重偏离正常轨道, 受封建等级思想影响, 具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认为领导理因获得特殊待遇, 从而脱离普通群众, 凌驾于普通群众之上, 态度上气势凌人、行为上飞扬跋扈。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甚至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薄熙来滥用职权包庇其妻薄谷开来逃脱杀人法律处罚。太原市公安局原局长李亚力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干预现场执法, 软禁被打民警为醉酒驾车殴打执法交警的儿子逃脱罪责……均体现出思想上“狂妄自大”高人一等的特权。

2. 生活上“特殊化”。

生活上过分追求享受, 待遇屡屡突破现有制度标准。违规配备使用公车, 屡屡出现超编制超标准配备, 有的还挂用军、警车牌享受特殊通行待遇;违反规定装修办公用房、超面积使用办公室和配置高档办公用品;公务接待超标准、扩大化, 消费公私不分, 损公肥私, 通过公务接待谋取个人私利现象严重;公费旅游大行其道, 借考察、培训、开会之机到风景名胜区游山玩水或出国 (境) 旅游;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出差要求享用贵宾服务。……在待遇上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特殊化”

3. 经济上“利益化”。

为追求经济上的特权, 将公共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私有化。违规插手干预市场经济活动, 投资入股企业或谋干股, 低买高卖商品, 透露内幕信息给特定关系人获利;违规多占住房, 或者违反规定买卖经济适用房、占有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或者倒卖集资房、经济适用房指标谋取利益;突破制度规定, 通过发购物卡、书卡、电影卡、健身卡等形式, 变相提高福利待遇;国企高管特别是垄断行业员工的工资收入过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隐形福利待遇五花八门。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 铺张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但“顶风作案”的现象还是时有报道, 如为规避招待费过高问题, 将应列于招待费支付项目, 用会议费、维修费、印刷费、办公用品等予以虚假列支规避审查。

4. 政治上“官僚化”。

违反民主集中制, 搞“家长制”、“一言堂”, 独断专行;任人唯亲, 拉“小圈子”;形式主义严重, 讲排场、耍威风, ;变相职务终身制, 到了改非年龄, 转任国有企业高管拿高额年薪, 退休了到国有企业担任顾问或到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任职, 继续享受待遇;违规配备秘书和工作人员, 事事都要秘书和工作人员代劳。

5. 作风上“简单粗暴”。

呈现高高在上的姿态, “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心态浮躁, 作风懒散, 贪图享受,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对人民颐指气使、严重损害与人民群众之前的感情。

6. 社会待遇“递延化”。

利用职权将占有的就业、教育、医疗资源递延给亲属或特定关系人。招录中搞“萝卜招聘”, 在设置条件时量身定做, 在笔试阅卷时篡改分数, 在面试环节打招呼要求关照。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提拔快人一步, “官二代”现象突出。利用特权让子女或亲属吃“空饷”。有的“裸官”利用特定的资源为其国 (境) 外的子女或配偶经商办企业大开绿灯等。

(三)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危害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践踏了法治环境, 影响了党风政风,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 破坏公平正义。

“官本位”等级思想破坏竞争规则, 导致资源非法侵占, 特别是稀缺资源, 造成结果不公平、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公平, 拉大贫富差距, 加剧社会矛盾, 导致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对立, 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仇富”、“仇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特权的严重不满。

2. 践踏法治环境。

特权突破法治框架, 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 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使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 使人们信权不信法, 阻碍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

3. 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社会上存在的“仇官”现象, 实际上就是对特权的仇视, 每当舆论报道耍特权等现象, 就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负面效应, 严重抹黑了党的威信, 非常不利于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4. 阻碍改革的步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为了既得利益, 特权阶层往往就是改革的绊脚石, 从而造成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后退。“政令不出中南海”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从中作梗的后果, 这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团决心狠抓落实的重要工作之一。

5. 助长腐败行为。

特权是腐败的催化剂。不受约束的特权, 必然导致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可以说, 哪里有特权、哪里就有腐败的空间, 只要特权不受到制约, 就必然会导致腐败。

6. 腐蚀社会风气。

特权思想特权现严重腐蚀社会风气, 其经常冠以“名正言顺”的理由滋生蔓延,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历史原因

关于特权产生的原因邓小平指出“搞特权, 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2]“官本位”、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等助长对权力的崇拜, “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等封建思想和行为成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滋生蔓延的思想文化根源。

(二) 现实原因

1. 体制原因。

我国集中统一的权力体制结构, 一旦偏离正常轨道就很容易滋生特权现象。邓小平关于权力过分集中解释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 不适当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 常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 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 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 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3]法律法规政策得到漏洞导致权力突破法制可能性。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得一把手有着最终定夺的特权, 官员层级待遇政策则出现公款吃喝、中饱私囊的特权, 部门立法授权使得垄断特权的出现。

2. 心怀侥幸。

心怀侥幸心理, 明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 自欺欺人的认为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 不要太出格, 就会高枕无忧。认为被查到几率很小, 只要避开风口浪尖就行了, 不能从党纪国法上约束自己。

3. 思想意识不强。

“政策不出中南海“, 中央和地方虽然都高度重视廉政工作, 并出台很多相应措施, 但基层党员和群众反特权意识比较淡漠, 表现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畏惧“强权”, 担心报复, 形成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温床。

4. 监管乏力。

滥用特权, 谋取私利, 是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权利人”权力高度集中, 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 直接掌握着人财物的“决定权”, 权利的过分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 往往使得“权利人”可以为所欲为。

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消除的办法

只有反对特权思想, 清除特权现象, 才能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只有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是消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最好的办法, 在社会上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良好风气。

(一) 加强法制教育, 破除特权思想

加强法制教育, 引导正确的权力观, 权力在法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意识到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才是权力的主人, 权力都是由人民赋予的。所以行使权力必须依法依规, 接受人民的监督, 保证权为民所用。客观的对待权力和法律制度, 就能从骨子里面抵触特权、远离腐败。

(二) 加强规范和制约, 防止权力恶性膨胀

将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地解决制约与监督权利的政治难题。首先实行权力的分割制衡原则, 避免独断专行。其次明确监督制约权力的对象, 保证公共权力来为公共利益服务。第三认可制度导向与程序优先的运行体制, 保证权力的相互融会贯通。科学的对权力进行规范和制约, 可以预防权力恶性膨胀的前提。

(三) 加强舆论监督, 减少“暗箱操作”

加强舆论公开,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确保权力在正常轨道行使, 不越位不缺位。加强舆论公开, 可以减少蒙蔽, 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 使得权利人常怀律己之心, 感恩之意, 能勤勉工作, 踏实做人。舆论监督, 是营造政治清明、官员廉洁手段, 舆论监督是高悬在官员头上的“利剑”。

(四) 加大对典型案件查处力度

反腐倡廉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是民众密切关注的政治问题。永葆党的清正廉洁, 就必须进一步加大腐败查处力度, 对一切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决不手软。只有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惩处有力, 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使得想搞特权和腐败的人能敲醒警钟, 悬崖勒马。要坚持对特权现象“无特殊”, 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老虎”、“苍蝇”一起打, 切实做到查处一起案件, 教育一批干部, 完善一套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清廉氛围。

参考文献

[1]肖景华等.《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问答》[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2:1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2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28.

母亲的特权作文 篇3

母亲,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唯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耳朵不放松。

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的走了,可没过半个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个老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

父亲气鼓鼓的撅着嘴,像小孩子似地赌咒发誓,再也不跟那个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吃饭的时候,他也不吃饭。

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口应道:“父亲这个人是这样,有时候太情绪化,像个孩子似地,老年人在一起玩,输赢有什么重要的`?心有粗,脾气又坏……”

老半天没有听见母亲的回答,等我从报纸上抬起头的时候,母亲的脸已经有锅底那么黑,我连忙闭上嘴。

又过了老半天,母亲才说:“这一次肯定是那个老头悔棋的次数多了,你爸爸才生气的。你爸爸有时候是心粗,但他每次去外地出差,回来的时候都记得送我一样礼物。你爸爸的脾气是坏了点,但一个男人怎么能没有脾气呢?你爸爸敬业,爱家,爱你们,不像有的年轻人,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就知道疯玩儿。”

看到母亲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我,我不敢再吭声。??想:“自己说的这些话,无非都是母亲平常说过的,怎么我复述一遍,母亲就那么生气呢?

忽然想起一句话:我可以说,你不可以说。我忽然明白,数落父亲的不是,原来那只是母亲一个人的特权,是不容别人插嘴的。

比如父亲吸烟,母亲会说:“吸那么多烟,当饭吃啊?”其实,母亲的潜台词也许是:气管不好还吸那么多烟,又喘又咳的,夜里睡不着多遭罪。父亲喝酒,母亲说:“喝那么多酒,像个酒鬼似的,满身酒气。”其实,母亲也许是想说:“喝那么多酒,高血压发作了可不是什么好玩的。”父亲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生闷气的是时候,母亲就会说:“一个大男人,心胸就不能宽广点吗?怎么那么小心眼啊?”其实母亲也许??想:小心眼儿生闷气,容易生病,生病了又没有人替你遭罪。

最美现象 的思考 篇4

(一).功利主义的驱使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有句话说道“上下争利,国将危矣”。这句古训归根到底在一个“利”字。利可以指金钱、权利、功名、也可以指一些便宜、好处等。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昧着良心踩在别人的身上追逐名利、践踏道德。一些社会学家把道德滑坡归结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发生转变,道德观念的迷茫,道德判断失去方向。由此,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搬出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客观原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从而丧失责任心,负责任的氛围也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由此导致人们责任心的丧失。一个丧失责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功利主义使得人们公德淡漠。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导致了我们社会道德的进一步缺失。如今的人们只是对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讲求道德,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进入公共的领域,人们就变得冷漠、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热情帮助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在这里人们拥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乞讨者,人们不再伸出自己的手,面对受伤的人,人们不敢走近一步,怕连累自己。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迷惘的一群人。由于公民文化的有待于提高,他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他们走向那一边将对社会公德的发展与否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道德教育滞后--正面教育导向不明,反面警示教育不彰。

道德教育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学校,教育过于功利性,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致使学校德育教育滞后,学生德育水平底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方面,我们从小接受的道德观念都是父母传输给我们的,而父母的道德观是他们的父母灌输给他们的。如果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不懂得教育或教育方式不足,就会影响下一代的品德素质。况且在当前社会,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方面,德育教育空白无力,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社会在对优良的道德行为、典型道德模范宣传不足。

道德滑坡现象的成因

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一直以来都是有些问题的。只是以前没有爆发到连及全国的态势。所以虽然有时为一两件不道德事件感到唏嘘,但很少人会检讨自己的道德品质。在2011年热热闹闹的全国大讨论快结束的时候,我也来分析分析这种种事件的原因。

首先不能少了中国人五千年来代代继承发展的“国人劣根性”了。中国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五千年来传下的当然不仅仅是优秀文化,性格中的劣根性也顽强的保留了下来。下面我就大致概括了中国人的某些沿袭的心理习惯。

1、旁观心理。中国人大都是“看戏的不怕台高。”世上许多事,不论事好事坏,好像与自已没有多大关系,自已只管袖手旁观,像看戏一样。如果事情好了,自已自然要有一份,事情

要是不好了,自已也只不过是个旁观者,与自已也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中国,看热闹的多,真正能站出来仗义执言的少。就算有人出来仗义执言,也往往得不到帮助。为什么?因为人们只不过是来看戏的,是旁观者,戏中人的悲欢自然是与看戏的没有什么关系的。相反,如果一个旁观者一定要去关心戏中人的生死,那便是看戏人入戏了,倒是要被别人笑话的。这种心理在2011年中被无限放大了,道德滑坡后那么长一段时间,这种心理占据了全中国人脑子的全部角落。比如扶老人,别人不扶,我也不扶;比如被无赖,心里骂一声活该,谁叫你多管闲事,现在被狗咬了吧,再在心里默默感叹社会风气的不好,这件事也就勾去了。

2、从众心理。中国人很聪明,老想着吃水不用挖井的好事。凡事不出头,等别人造出规模来,跟着别人跑就是。为什么呢?因为走在前面总是有风险的。不是“枪打出头鸟”嘛,不是“出头的椽子先烂”吗?为了不被枪打,不先烂掉,便都争着做缩头乌龟。对于出头的人他们有两种态度。如果出头失败了,被抓起来了,甚至要砍头了,这缩头乌龟们便得意起来:你看,我说吧,没有好结果吧?要是出头的成功了,这缩头乌龟又会争着去表忠心了,并准备好了斥责别人当缩头乌龟的说词,以此表明自已其实也具有出头的勇气与智慧。即使错了,大家都错,我错了也不吃亏。要是我不从众,要是大家都对了,我一个错了,岂不是亏大了。仿佛这错与对,因为人数的多寡,倒显得错与对也不是原来的错与对了。在2011年,不干好事的人太多了,别人不做,我去做会不会太显眼,在中庸思想培训下的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选择去做出头鸟的。这是社会的悲哀,做了出头鸟的通常下场真的不是很好,扶起小悦悦的婆婆,最近听说她被雇主辞退了,原因就在于他们嫌弃她惹来了很多记者。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气氛,那寥寥几个是不是有一天也会消失掉呢?

3、狗苟心理。只要能活着,不怕付出任何代价,也可以不要活着的质量,只要活着,怎么样都行。只要活着,即使是一只丧家狗吧,也总有阔起来的可能的。虽然在口头上,中国人对狗的生活态度很不屑,甚至把很多没有质量的活着不屑一顾地贬斥为“蝇营狗苟”,但很多中国人,却是很熟练地掌握着狗苟的技巧,一有机会,就狗苟起来。比如说,婆婆被人撞了,撞人者逃跑了,幸好遇到了好心人,被送到了医院。按理说,这个老人该好好感谢一下这位好心人了。但撞人者跑了,不仅感谢好心人的费用无法落实,就是这医疗费也没着落了。怎么办呢?抓不到撞人者,救人者不在这里吗?那就让救人者救人救到底吧,指这救人者就是撞人者,要他负担一切。凭着中国人的聪明,理由是好找的:不是你撞的,你干嘛救我啊?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啊?虽然良心是没有了,但到底解决了医疗费用,也算运气不坏。类似这样的事多哪!只要对自己有利,能让自已过得好,管他什么道德啊、良心啊,使劲地编吧!当然,除了国人难以根除的劣根之外,各种新近产生和传播进来的思想也是原因。在痛骂传统糟粕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新鲜主义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必须正视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能再一叶障目了。

助人即助己

一群退伍老兵凭借举手投足间即可做出的小小好事为自己赢得了充足的客源,从而成就了永和豆浆的快餐神话。正应了刘备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丝小小的善意,一点不经意的帮助,往往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故曰:助人即助己。

不经意间的助人,是冥冥之中为自己的成功埋下的伏笔。你的小善可能是不经意间插下的树枝,待你仰头时已化为浓荫,为你遮蔽酷暑;你的小善可能是你随手撒下的种子,待你回头时已开出满树繁花,供你闲时欣赏。佛说:善缘无处不可结。不要吝惜自己的帮助,今日你助人,他日自有人助你。

善意莫吝啬,助人即助己,今日你为他人的成功铺路,明日自有他人为你的辉煌奠基。复旦大学的校父马相伯早年大力庇护遭受迫害的青年学生刘颖,力排众议,将他收为弟子,对他惜之爱之教之导之,送他赴法留学;多年后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时任政府教育局高官的刘颖竭尽全力地相助,力排众议,于乎事必躬亲,使这所闻名中外的大学在短短几年内便蜚声上海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马相伯的博爱,也是刘颖的感恩,曾经不遗余力的助人成功,换来了今朝自己前行路上的一片坦途,让人不禁感叹:助人必助己。

援手莫犹豫,助人亦助己。今日你伸手助别人渡过难关,明日自有人在风雨中为你撑起一把伞,在严冬中为你送来一炉炭。钱钟书早年闲居上海,生活窘迫,几乎无以为继,是黄梁声导演及时送来了杨绛的剧本费,助钱家渡过难关。多年后黄梁声女儿的导演生涯陷入末路时,又是钱老在众人的惊诧声中把《围城》的剧本授权给她拍摄。这是钱老的操守,也是黄梁声的仗义。谁人不曾遇到过风雪,谁人不曾经历过严冬,当你身陷黑暗迷茫,向你伸出手的,往往是那你出手相助过的人。

龙应台说:“只有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在社会中传扬,这才是一个温暖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黑暗中苟活。”活在当下,我们更应当拒绝冷漠,伸出援手,扶一把倒地的老人,帮一把困窘的乞人,只有这样,当你老了,穷了,困厄了,或许有人能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助人即助己,这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操守。

关于中国人道德现状的思考

道德一词,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老子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什么是道德呢?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他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易形成共识。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点,相反地,他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普列汉诺夫)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道德的堕落会使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陷入可怕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将会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中国公民现行的道德现状如何?以我的观察,很糟糕。各种有悖人性的事情都出现在了人们视野中,首先是三月份,地沟油事件,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毒性百倍于砒霜;接着,8月;河北、山西、天津等地查出百余吨含三聚氰胺奶粉

8月;南京龙虾批发商曝洗虾粉内幕:已出现四五年。龙虾食客肌肉溶解事丅件

9月;国内知名山茶油“金浩茶油”含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湖南质检官员称是为维持稳定一直未曝光

10月;商贩用药粉清洗稻田蟹冒充大闸蟹,被洗蟹粉洗过的普通稻田蟹和河沟蟹成了干净漂亮的大闸蟹。所谓的“洗蟹粉”其草酸含量比“洗虾粉”更高、更毒

11月;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远山乳业生产的“乳酸玉米奶”三聚氰胺超标

12月;北京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超过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官方检测数据合格率却高达97.73%。一个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而我们的职能部门却不能发现

等等等等,这些震惊中国的食品事件,一一反映了中国人道德底线的缺失,从小婴儿到半百老人,都遭受着毒害。不单单是食品方面,还有寒人心的的挟尸要价事件,不禁我要问:中国人是怎么了?

校园里,教室里,纷飞的白纸片,白塑料袋;厕所,课桌上,令人犯恶心的涂鸦;公交车上,寥寥数人的让座;有人要恶搞红色经典电影;有人在拿雷锋的爱情大做文章;有人在骂鲁迅;有人开办了“糙女俱乐部”,在里面可以任意说脏话;有人因为妻子出走就报复社会,破坏京九铁路。我们的国人变得麻木、自私、冷漠、无情,廉耻之心在许多人那里逐渐的淡化,甚至消失,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十年“文革”对道德法则的破坏;二十年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的泛起;中国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直接助长和推动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人们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忌,又互相陷害。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是这种后遗症却仍然存在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我国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即使开课的也多半是随便讲讲,应付而已。

导致道德堕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们一些官员的腐化和堕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风吹草动”可见其对下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又在重新唤醒人们的道德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决定了未来中国道德延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但,其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常有发生,吃过的早餐垃圾不带出教室,厕所,桌面文化的扭曲盛行。

由于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造成了大学生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的出现。

中国得到的现状就处在这种状况,糟糕但在不断完善中,“最美现象”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超越

“最美现象”展示的是道德正能量,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超越。虽然近年来媒体披露的道德失范事件越来越多,但是,面对多样化的现实社会道德现状,不能轻率地用“道德滑坡”这四个字来作出简单的、不科学的概括;同样,也不能因为出现了如此多的最美人物和最美道德事迹,就认为社会的道德状况已经“回归”到理想的状态。道德和良心在中国社会从来都没有缺失过,它们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最美现象”并不是道德的“制高点”,而是社会常态化道德生活的反映。“最美现象”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遵守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道德规则,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最美教师”张丽莉做了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最美司机”吴斌做了一个司机该做的事情,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尽到了应尽的道德责任,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感动千万人,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真正做到恪守职业精神,而是得过且过、马虎应付,有些人甚至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所有职业岗位都是平等的,岗位从业人员的人格也是平等的,每个人以微笑、真诚的精神面貌,各自做好本职工作,按职业规则办事,在岗位上为他人服务,并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相互信任、彼此服务,塑造良性循环的职业生活秩序,就能形成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温馨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积重难返、很难解决。的确,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可能期盼短时期内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对社会道德的改善持观望或失望的态度。

假离婚现象的法律思考 篇5

摘 要

21世纪以来,“假离婚”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或者说,“假离婚”成为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可以用来获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婚姻,对于国人来说,一向是神圣而庄重的,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下,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人们开始通过“假离婚”的方法,利用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漏洞,为自己谋取好处。“假离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和社会秩序,更损害了国家利益和践踏了法律的尊严,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关注。

面对层出不穷的“假离婚”现象,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措施来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首先要全面了解“假离婚”现象的发生原因和具体表现,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假离婚”现象所带来的物质风险和法律风险,最后,法律部门应当制定出更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词:假离婚; 概念; 现状; 影响; 对策

Legal Thoughts on “fake divorce” phenomenon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False divorce” has become a hot topic.Or to say,“False Divorce” has become a common means of effective can be used to gain improper benefit., For Chinese,marriage has long been a sacred and solemn,but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In order to with the minimum cost to obtain the biggest benefit,people star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False Divorce”, use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law loophole, for their own benefits.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lse Divorce is huge,it not only destroyed the family stability and social order, more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rampling on the dignity of law, has gained important attention to the people.In front of the“False Divorce” phenomenon emerge in endlessly, we need to formulate relevant measures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phenomenon.We need to formulate relevant measures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phenomenon.Firs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Divorce” causes and specific performance, secondly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material brought by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Divorce”risk and legal risk, finally, the legal department should develop a more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ocial the public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Key words:False divorce;Concept;actuality;

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目 录

摘要...........................................................IV ABSTRACT........................................................V 序言............................................................1

一、假离婚的内涵................................................1

(一)、假离婚的定义............................................1

(二)、假离婚的类型............................................1

二、假离婚的社会背景............................................2

三、假离婚的现状分析............................................2

四、假离婚的动机和社会危害......................................3

(一)、假离婚的动机.............................................3

1、关于房屋的动机...........................................3(1)、为了骗取房屋拆迁补偿..................................3(2)、为了多买房屋逃避高税..................................3

2、关于子女的动机...........................................4(1)、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的政策................................4(2)、为了给子女办农转非户口................................4

3、关于财产的动机...........................................4(1)、为了转移财产逃避债务..................................5

(二)、假离婚的社会危害.........................................5

1、对婚姻家庭的伤害.........................................5

2、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的侵害.........................6

3、对社会稳定秩序的破坏.....................................6

4、对法律尊严的践踏.........................................6

五、假离婚的界定和认定..........................................7

(一)、假离婚违反道德和违反法律的界定...........................7 3

(二)、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认定假离婚.............................7

六、假离婚的应对措施............................................8

(一)、加强对假离婚的审查与核实.................................8

1、建议延长离婚申请审查的期限...............................8

2、规定登记机关审查监督的具体内容...........................9

(二)、建立共享的婚姻登记机关和法院的信息传输系统...............9

(三)、完善对离婚财产分割的追偿制度.............................9

(四)、完善对离婚效力的认定....................................10

1、原则上维持离婚的效力....................................10

2、对离婚无效的法律规制....................................10

(五)、对政策法规的完善........................................11

(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宣传....................................11 结论...........................................................12 谢词...........................................................13 参考文献.......................................................14

序 言

随着新国五条细则的新鲜出炉,关于购房、避税等话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了假离婚的又一波热潮,各地婚姻登记机关的离婚人数大幅度增高,假离婚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为何成为大多数人走捷径的一条道路?曾经在人们的观念中,结婚是神圣的,离婚也是庄严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的冲击在悄然进行中,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人以婚姻为工具,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政府无法阻止,法律无法规避,根源究竟在谁身上?

本文将通过对假离婚现象的全面分析研究,了解这一社会现象并找出应对措施。

一 假离婚的内涵

(一)、假离婚的定义

假离婚,又称为虚假离婚或中国式假离婚,严格来说它并不是法律术语,只是一种法律现象。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因双方同谋或者欺骗对方取得对方同意而做出的解除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假离婚的类型

假离婚按照申请的途径,行政登记和法院诉讼,可以分为假离婚登记和假离婚调解协议。

假离婚按照发生的类型,可以分为同谋离婚和欺诈离婚。

通谋离婚,是指婚姻当事人双方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串通进行临时性离婚,等达到目的后再复婚的离婚行为。

欺诈离婚,指婚姻当事人的一方利用行动和语言等欺骗方式使另一方同意先离婚再复婚,并且实质上损害另一方应得权益的行为

二 假离婚的社会背景

在封建时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两个家族利益结合的手段,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典妻租妻等传统婚姻形式无一表明婚姻被利益化工具化自古有之。

新中国成立以来,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新时代的人们享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过去离婚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离婚变得普遍和被理解,婚姻

自由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随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婚姻工具化再一次出现,现在流行的假离婚,正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利益而采用的方法。

假离婚现象的盛行,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买房、生子、升学、户口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受社会经济的限制,现阶段国家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公民的需求,而这个基本矛盾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社会上一些人滋生了“自谋生路”的想法,有些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政策规定,或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好处,最为典型的就是房子的问题,为了多为自己争取一点利益,便钻起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通过假离婚来实现目标。

当然还有我们政府政策这个外在因素,或者说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不高。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正在随着经济发展完善中,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不能有效吸收来自公众的建议与意见,每当国家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或法律规定的时候,总会引发一股假离婚的热潮,归根究底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公布,总会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或者限制某些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发布的工作部门没有做到让公众了然于心,取得公众的谅解,公众对这些政策规定的具体事项一知半解,无法接受又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产生了假离婚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公众对于政府政策的一种博弈,当个人无法对抗国家的调控政策时,只能通过投机的方式来规避自己的损失。

另外,现代社会的风气变得浮躁,人们更愿意走捷径获取利益,如果假离婚能得到好处,使自己少奋斗几十年,自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三 假离婚的现状分析

假离婚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21世纪以来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法律人士早已在关注假离婚现象,但是如何监管假离婚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离婚是公民的自由权利,只要离婚的双方都是民事行为能力人,证件齐全,并且都是自愿离婚,婚姻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权利拒绝办理或者进行行政处理。

离婚的夫妻双方大多为了买房、升学、生子这些目标,面对这些申请人,让银行金融机构、教育部门或者计生部门等机构来扮演道德法官辨别是真离还是假离的操作性不强,一些部门根本不会节外生枝,只会睁只眼闭只眼。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假离婚的发生。

假离婚虽然获得很多网友的认同,但也受到很多网友的争议,很多网友积极为应对假离 6

婚的现象出谋划策,有提议出台“限离令”的,限制离婚的次数和买房的数量;有提议出台“购房复婚细则”的,离婚后双方有购房记录的,禁止复婚。更多网友表示房价过高、限购令等政策才是假离婚的根源,应该从政府部门实施措施,否则,假离婚不仅动摇了对婚姻的神圣感,更削弱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与依赖。

假离婚的闹剧上演以来,针对此等情况,很多地方以不同名义制定了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其中,江苏省高院日前发布了《关于“新五条法”对法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的报告》,在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做出了“因‘假离婚’购房导致弄假成真,难以复婚而主张协议无效的,除能举证证明胁迫或欺诈事由外,不予支持”的规定。北京地区关于“单身离异人士限购加码”的调控细则即将出台,北京未来或仅允许京籍单身人士或离异人士持有一套房。政府企图通过提高假离婚的风险来遏制假离婚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政府制造了一个可以通过离婚来获取利益的调控漏洞,现在他们想堵上漏洞,而不是从源头处理,势必会伤害到真离婚者的利益,而假离婚者依然可以继续进行,无济于事。

四 假离婚的动机和社会危害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假离婚现象的现状令人担忧,要彻底解决假离婚的问题,我们就要深入了解假离婚的动机,了解假离婚的社会危害,才能从根本入手,让更多人警惕假离婚带来的各方面的风险。

(一)、假离婚的动机

是什么原因导致假离婚现象的出现呢?并且不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是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持续性的现象,在某些特殊时期更会变本加厉?

婚姻是终身大事,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谨和慎重的。夫妻感情生活正常,平时没有争议矛盾,却突然要解除婚姻关系,主观上大多是为自身或家庭谋取不正当利益,从社会上几次假离婚热潮发生的背景和时间来看,假离婚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关于房屋的动机

(1)、为了骗取房屋拆迁补偿款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房屋拆迁是重要工作,为了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权益,政府对其进行拆迁补偿。由于无房户的拆迁补偿政策,政府对于无房户会有一定照顾,甚至部

分补偿款项以户为单位进行发放,因此一部分住户得知拆迁消息后,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金或者住房安置面积,很多夫妻紧急离婚,或者住房归一方所有,或者一户分为两户,骗取更多利益。

(2)、为了多买房屋逃避高税

《国八条》、《国五条》的陆续发布,表明我国政府运用宏观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更是积极响应,包括稳定房价、抑制投资性买房等关于限价限购的一系列措施正在实施中。为了应付房产限购令,购买多套房,规避二套房贷的高额利息,减低首付数额,很多夫妻便以假离婚的方法,达到真买房的目的。另外,二手房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为了逃避高额的房产税,假离婚后由个人收入低的一方挂名买房,便可以少缴房产税。

2.关于子女的动机

(1)、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规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符合特殊要求的,可以申请生二胎。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中国自古就有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老观念,很多人早已根深蒂固,有些人为了多生孩子,特别是生儿子传宗接代,往往在女方怀孕的时候假离婚,待孩子生下来后再行复婚,这样既可以多生孩子,又可以逃避超生的处罚。

(2)、为了给子女办农转非户口

现在的中国,对于户籍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虽然我国的人口流动频繁,外地人和本地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距越开越小。但是在某些方面,户口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对夫妇有一方是城市户口或城镇户口,可以利用假离婚,就能够将子女的户口转到另一方所在城市单位的户口,成为本地人,享受本地人的权利,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会方便很多,减免赞助费。

3.关于财产的动机

(1)、为了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假离婚已经成为当事人逃避债务的最佳法宝。当人们面临财产上的纠纷时,例如夫妻一方因为生产经营不善,或者进行其他社会活动导致欠下沉重债务,面对债权人的追讨,当事人为了逃避债务,迅速与自己的配偶离婚,并且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净身出户,财产都归配偶所有,债务人则可以赖债不还。即使债权人起诉到法院,胜诉后也因为当事人转移财产难以强制执行。

(2)、为了逃避责任抗拒赔偿

当人们从事某些民事行为侵犯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时,造成侵权责任,例如夫妻一方因为重大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为了推卸将来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抗拒赔偿,侵权人在受害人到法院起诉之前,抓紧时间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将财产全权交给将来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配偶,造成侵权人无力赔偿的假象,可以逃避侵权责任。

除了以上主要动机以外,也有些夫妻是为了再就业、骗取低保、出国等原因进行假离婚。虽然假离婚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自身或家庭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假离婚的社会危害

既然假离婚动机不纯,那么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法律赋予了公民离婚自由的权利,公民有权自由解除婚姻关系。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不超出社会秩序,个人的自由应该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假离婚的行为,实质是个人滥用离婚自由的行为,是对既有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冲击,将对社会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婚姻家庭的伤害

假离婚是双方当事人为了获取更多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大多是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都处在不断变动和完善中,当事人在离婚后不一定能达到设想的目的。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律并没有对假离婚现象作以规定,但它在婚姻关系中有着独特影响。有的假离婚的夫妻最后会变成真离婚,虽然离婚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假的,但在法律上是具有离婚效力的,人心易变,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尊重和依赖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事人难免假戏真做,导致另一方人财两失。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带着目的假离婚,对于共同财产的分割都是偏向一方的,复婚后,夫妻共同财产和婚前财产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哪一天夫妻双方真想离婚,财产的分割比例只能按照最后一次“婚姻状况”和最后一次“婚姻持续时间”进行计算,可能最后吃亏的一方才会后悔不及。而在离婚不离家期间,双方关于生活收入、赡养、继承、监护和夫妻保持忠诚义务等问题都是很难算得清的。

夫妻双方的感情同样受到巨大影响,毕竟谁也不能肯定一定能够复婚,尤其在另一方稍有迟疑或犹豫的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另一方的猜忌不满。

同时假离婚的双方在社会上的道德评价会下降,影响其在社会上的形象。

假离婚中受到伤害最深的是孩子,父母唯利是图的决定回影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造成其缺乏安全感,影响个人的身心发展。

对家庭的危害也是假离婚假离婚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我们要引以为戒。

2.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的侵害

每一项政策的实施,国家都是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的,代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多数人的利益。假离婚者追求不正当利益的目的非常明显,一旦离婚的手续办好,达到目的,就意味着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合法利益会受到损害。例如国家要多发放额外款项作为拆迁安置费用,债权人或受害人无法取得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国家必须重视假离婚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社会风气问题,更是国家利益保护的问题。

3.对社会稳定秩序的破坏

假离婚盛行,是对于社会稳定秩序的一种破坏。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人,那么家庭是社会的构成基础细胞,安定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只有家庭安定和谐,社会才能有足够能量发展,维持稳定与和谐,假离婚摧毁的是婚姻关系的神圣与尊严,作为一个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人们将假离婚当成是一种成本低,用于换取物质上的东西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个扭曲的道德观念,也是对于社会秩序的一种破坏与抗拒。

4.对法律尊严的践踏

假离婚并不是普通的民事行为,更是法律行为,婚姻的结合与结束均由婚姻法和婚姻管理条例等民事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法律是国家制定出来的用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工具,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利用法律特别是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达到假离婚真谋利的目的,是对我国离婚法律制度的破坏,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一方面结婚离婚复婚的行为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一方面假离婚的夫妻双方逃避对他人的财产责任或赔偿责任,利用法律规定损害了他人权益,实则是让法律违背了保护公民权益的原则。

五 假离婚的界定和认定

(一)、假离婚违反道德和违反法律的界定

社会的运转是由道德和法律来支撑的,对于假离婚是违反道德还是违反法律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假离婚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假离婚现象。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它对于社会公众的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明

礼诚信,道德是区分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不正义、诚信和虚伪、权利和义务的标准,很明显通过我们对假离婚现象的分析,这种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应当被社会舆论谴责的。假离婚不管有何目的,都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的,其离婚行为是有效的。从表面形式上看假离婚是不违法的,但我们从假离婚的本质进行分析,假离婚都是有不正当的目的,如果是合法目的,有何必采用欺骗手段呢?假离婚大部分是采用协议离婚的形式,也有少数为了逼真效果去法院诉讼离婚。协议离婚所签订的离婚协议书就是一份双方基于合意而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通过对假离婚动机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假离婚的目的实际上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因此假离婚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我们不但要从道德方面约束,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的调整。

(二)、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认定假离婚

按照我国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离婚有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夫妻双方必须是合法婚姻关系,双方均为完全民事能力行为人,离婚是真实意思表示且达成离婚协议。

在理论上,婚姻登记机关可以通过对离婚有效要件的审查认定离婚无效,但是离婚无效和假离婚是不同的,只有当假离婚当事人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无效,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并无离婚的真实意思,不具备离婚的实质条件,经过婚姻登记机关审查,可以认定为假离婚,收回离婚证。

由于我国并未将假离婚这一现象纳入法律的调整体系内,因此从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法律法规方面来认定假离婚是不可取的,需要当事人的自愿配合,效率不高。

对假离婚的认定,更多要从假离婚的实际表现来进行判断,假离婚相对于夫妻双方感情已经破裂确实很难居住在一起的真离婚,有以下特殊表现:

第一,假离婚当事人之间并无争议,即使有争议,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或人民法院作一个小调解,就能够达成一致协议。假离婚的夫妇离婚对于感情破裂的理由大多是没有争议的,但感情破裂的具体内容往往无法详细表达,最常用的是以个性冲突,兴趣不合为借口,并不符合法定的情况,即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的13种情形。

第二,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对于共同财产的处理,通常不做分割,只是简单处理。假离婚 11 的夫妻双方通常将共同财产全部归于抚育子女的一方,或者做象征性的分割,有的干脆在离婚请求前即协议将全部或大部分财产给对方或者直接让给子女,从离婚协议的财产内容来看,双方并不是由于一方有严重过错而导致的离婚,财产分割却显失公平,但双方均无异议,十分反常。

第三,假离婚的双方对于子女的抚养没有争议,由于假离婚的夫妻双方通常都是在某种契机下急匆匆提出离婚的,并不会走正常程序,咨询律师或其他部门关于离婚的具体事项,因此大多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对于子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不太了解,往往都是两人随意决定,抚育子女的一方并不争取子女的合法权益,抚养费用数额大多不符合实际情况。

除了在离婚期间夫妻双方不同寻常的表现,还应当查明双方在近期的活动,是否居住单位有拆迁,是否有买房计划,是否怀孕要生二胎以及各部门单位是否出台对离异人士或单身人士有利的政策措施。

通过基层群众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的协助调查,当事人所在单位、邻居亲友的配合询问,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离婚夫妻在离婚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例如在离婚后可以规避房产过户税,或借此取得购房资格和房贷资格的,可以认定为通过合法形式来掩盖非法目的,认定为假离婚。

六 假离婚的应对措施

离婚是公民的婚姻自由权利,假离婚则是公民道德下滑的体现,我们无法通过指责公民的道德水平来遏制假离婚现象的发生,因为道德对公民的约束力是薄弱的,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来应对这个现象。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协调配合,争取早日解决这个问题。

(一)、加强对假离婚的审查与核实

应当由各地政府组织对各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管理,了解假离婚的特点,使他们严格按照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把关假离婚现象。前面已经提及到,假离婚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即同谋离婚或者是欺诈离婚,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离婚,一方当事人都是已经取得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的,因此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的时候,已经取得共识,对于双方之间的债务问题、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都没有任何异议。婚姻登记人员通过培训,应当谨慎认定假离婚,从离婚前的审查力度进行防范。

1.建议延长离婚申请审查的期限

延长了审查期限,将一个月的时间改为三个月。可以给申请协议离婚的当事人有一个缓冲的期限,认真考虑是否真的要离婚,如果三个月之内,当事人进行冷静反思,自我审查,双方感情修复,可以及时撤销离婚申请。婚姻登记机关也可利用这个时间做好必要的审查工作,避免以往因离婚申请数量多,时间赶而造成的仓促工作。

2.规定登记机关审查监督的具体内容

按照婚姻法及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工作人员对于申请离婚的双方当事人只需查明:①离婚申请人是否是合法夫妻;②离婚双方申请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③离婚是否确实出于双方自愿;④对子女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当;⑤对财产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当。这些基本问题都是由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在当事人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对符合条件的,应当给予离婚证书。

除了规定的核实内容,应当包括包括夫妻间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实质内容,还有离婚当事人双方是否确实为双方真实离婚的真实性的审查。工作人员应当要求双方当事人在现场分开填写离婚申请书,不得互相交流,着重对离婚理由及其具体表现事项的统一性进行初步审查。双方填写事项有明显差别的,可驳回当事人的离婚申请。

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有疑义或协议内容显失公平的时候,应当对证明材料的来源、双方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子女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主要调查其真实性,查明是否有不正当目的。

人民法院在办理离婚案件时,不仅要求当事人陈述理由,还应当责令离婚申请人履行举证责任。

(二)、建立共享的婚姻登记机关和法院的信息传输系统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公民结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去婚姻登记部门进行登记,离婚却有两个途径,可以去婚姻登记部门协议离婚或者到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发出的离婚判决书和民政部门分发的离婚证书是有同等效力的,影响了婚姻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就给了某些假离婚的人可以利用的漏洞。建立一个信息互换共享制度,通过网络内部平台,连接婚姻登记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限内,婚姻登记机关只需输入当事人姓名,网络可自动显示法院同名同姓的当事人在此期间的纠纷诉讼,如债务纠纷和侵权纠纷;同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只需输入当事人姓名,网络可以自动显示当事人是否正在进行离婚申请,是否有转移财产、逃避责任的风险,可以及时处理,保护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对离婚财产分割的追偿制度

假离婚作为当事人逃避债务抗拒赔偿的有效手段,要打击这种现象,就要从协议离婚的财产分配效力这一方面着手。根据共享的婚姻登记机关和法院的信息传输系统,可以及时得悉对方是否有转移财产的行为。当发现当事人有假离婚转移财产的行为时,可由婚姻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婚姻存续期间的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共同财产来偿还,共同财产不足偿还的由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发现债务人进行离婚诉讼分割财产,并且影响实现索赔的裁定书已经生效的,应及时报告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按照离婚的财产分割部分重新审理,债权人发现对方进行行政登记离婚,离婚已被批准的,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有权行使撤销债务人放弃财产分割财产协议的行为。通过对财产分割的追偿,可有效保护债权人及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对离婚效力的认定

假离婚虽然带了个假字,但确确实实是通过合法程序的有效离婚。当假离婚发生意外,弄假成真时,面对当事人申请离婚无效的请求,应当如何判定?

1.原则上维持离婚的效力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具有公示效力的婚姻登记行为,包括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只要具备法律要求规定的形式要件,其婚姻登记行为即告生效。因此无论其离婚是否属于自愿和是否具有离婚的真实意愿,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其离婚行为都属有效。假离婚的夫妻双方作为完全民事能力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由明确的认识,离婚的申请和登记都是由当事人自己进行的,后果由当事人自行承担。对于协议假离婚的一方背弃复婚协议而与第三方再婚的,且再婚的第三方为善意的无过错方,再婚不存在其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保护第三方利益,不对假离婚做无效处理。

2.对离婚无效的法律规制

根据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双方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是属于无民事能力行为人或者限制民事能力行为人的,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如果已经受理并且离婚证书已经生效的,法院可以依法撤销离婚效力,判定离婚无效,重新审理。但是,假离婚的当事人显然不符合上面任何一个条件,原则上应当维持假离婚的效力,除非一方有证据证明存在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当事人申请假离婚无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申请的主体必须是能够继续享受婚姻存续期间婚姻利益的人,一般的社会公众或国家机关没有权限。只有夫妻双方、未成年子女、受抚养人以及可以代表这些人利益的社会 14

组织,如妇联、残联才能向法院申请。

第二、当事人必须有证据证明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存在复婚的共谋,举证证明双方在假离婚期间获得的既得利益,例如利用单身身份或离异身份进行的买房、生子、逃避债务等行为。证明双方利用假离婚达到了非法目的,即民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应当经过严格审查,证实假离婚后双方既没有再婚也没有复婚,但同居在一起离婚不离家,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离婚关系从来没有对外公布,应当撤销离婚登记,收回离婚证书,视为夫妻关系从未解除过,双方在假离婚期间利用单身身份或离异身份取得特有利益的,法院可以直接作出裁决取消其取既得利益的资格。政府应当严格监管,保证各部门全力配合。

对于欺诈假离婚的一方,申请假离婚无效的当事人必须举证证明对方存在明显欺诈行为,或者欺诈方与第三方之间存在同谋,证据由原告提供,法院适用不告不理原则。证据确凿的,应当宣布假离婚无效。(五)、对政策法规的完善

能够让人们从中骗取利益的政策法规,说明是不完善的政策法规。从根本上说,阻止假离婚现象应当从政策法规上堵住漏洞,体现宪法保护婚姻的精神,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需要仔细权衡获得效益和离婚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强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宣传,针对假离婚现象,人民法院、人民政府应当和民政部门、计生部门、基层群众共同筑起一道预防和制裁假离婚行为的防线。电视、报纸、电台等其他新闻媒体应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促进婚姻法等法律知识的社会宣传,使广大群众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对思想教育的宣传

假离婚行为的发生,归根究底与社会公众的道德思想水平下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遏制假离婚现象,还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联合动员,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教育宣传大众化、经常化,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传媒要积极配合,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假离婚反面教材的宣传,让社会公众引以为戒,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婚姻家庭观。

结 论

多年以来,无论是为了户口农转非、拆迁费还是生二胎、买二套房,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各地总是上演着一幕幕假离婚的闹剧,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愿意采取这种高利益高风险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是法律行为,而每个法律行为的本质都是经济问题。我们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研究,就要通过表面发现本质,才能真正找到根源制定根治的方针。

通过对假离婚的内涵、背景、动机、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我们了解到假离婚已经不是一般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当它只是个体行为时,我们可以谴责假离婚当事人的道德品行,但是当假离婚现象已经发展成广泛性的群体性行为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假离婚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只在事后采取措施,无疑是治标不治本,假离婚更是一个法律行为,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我们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归根究底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这就要求国家制定出更完善的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靠社会公众,不能只依靠政府政策,更不能强制法律法规,只有从人、政、法三方面全面配合,才能真正的遏制假离婚现象。

参考文献

由“班长特权”引发的思考 篇6

去年我接这个班时,就发现铭是位十分积极,肯为老师办事的学生。她从学前班开始当班长,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对班级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理所当然,她很快就赢得同学对她的信任,在班干部选举中以最多票数成为班长。她在我眼中十分尽职尽责,让我省了不少心。班中的事情我能放手的就放手让她做。

不久之后,情况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同学对她越来越不信任了,最后发展成全班都反对、拒绝她。为什么?在老师面前讨人喜欢的学生怎么会遭到同学的一致反感呢?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我发现她在教师心目中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在我面前她非常机灵、善解人意,无论我安排什么任务她都做得非常好,且积极主动。而在同学的心目中她却劣迹斑斑,如:她在检查作业时,不能做到尊重同学,把作业不合格的同学的本子远远地扔出去。还利用我让她管理纪律这职务之便乱骂人,样子比班主任还“牛”,看到同学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用了同学的东西不及时归还……总而言之,她的自私和办事欠公正使她众叛亲离,就算是她最好的朋友也疏远了她。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感到十分吃惊,无法想象我心目中的好班长竟然是这样子的。找她谈话时,我首先表扬她一直以来为同学、为老师作了许多工作,然后问她:“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同学这样对你?是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好呢?还是自己有时有点自私、欠公正呢?”她想了想说:“老师,人都是自私的,我有时是有点自私,但同学们也是自私的。”我听了真的很火,但我强压怒火对她说:“你说的有道理,自私确实是人性的弱点,但我们应克服它,而不是任由它在我们身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你当班长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为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谋利益,还是为全班同学服务?如果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损害大部分同学的利益,试问又有谁会认同你?其结果只能遭到同学的鄙视和排挤。”

她听了把头低了又低。我说:“我听说你拿了同学的本子不还,利用老师对你的信任,不只一次地不完成自己的作业?”她的头更低了,默认了,看着这个刚刚十岁的孩子,我内心的震惊与愤怒让我久久不能言语,才十岁已经会利用权力了。可她毕竟还是个孩子,这么做也不完全是她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有责任,我们教师也有责任。

心情平息下来后我问她:“你觉得自己对吗?身为班长竟会做出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面对老师和同学,你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她们对你的称赞和羡慕吗?鸡蛋这么密都可以孵出小鸡来,何况天下并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家知道了怎么看你?你可以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吗?”我接着给她讲了几个小故事。听完后她流着泪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是我错了!”我最后说:“老师希望你能成为一位诚实、公正、能为别人着想的人。”她坚定地点了点头走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班主任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件事更让我清楚了一个事实,就是好的班委会能起到班主任难以起到的作用,但一定要注意班委会不能凌驾于同学们之上,要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能者上庸者下。

首先要培养好干部。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在班级建设中不断锻炼和提高的,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教育是学生干部成长的捷径。班主任应培养他们具有表率意识、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应提出原则性的建议,如:分配、协调、指导、监督等,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好幕后的“导演”。

其次班主任要做到公正。教师在学校的任何行为都是教育表率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表现,要求学生干部做到公正,那班主任也必须做到。因为人要过社会性的生活,其生活的美好程度最终有赖于社会制度和社会各方面条件是否有益于人的生活和生长。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呢?那就是要民主、公开、透明、赏罚分明。公开是实现民主教育的重要条件和手段。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应有相当高的透明度,以体现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关系,从而赋予学生了解权和知情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建设好班集体。

实施和推进班务公开,是班级民主管理的必要举措。例如:班规的制定和具体细则,学生的奖励和惩处,学生干部的产生、分工和更换,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等,都应公开、透明。发动学生参加管理,做到原则公开、管理过程透明、管理结果受到监督。班主任只有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做到了公开和透明,才能保证班级管理的公正、公平,才能使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得到提高,进而才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秩序便会成为每一名学生的追求,公正也成为每一名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

上一篇:销售公司出差管理制度下一篇: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